广告文本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1:18:42

广告文本论文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1篇

首创互文性概念的是20世纪60年代朱丽娅·克里斯特娃。互文性概念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互文性是话语研究中一个侧重点,关乎文本生产、文本分配和文本消费三个向度。图片新闻作为众多话语类型的一种,新闻话语的互文性研究不仅打破了孤立文本分析的僵硬和固化,提供了一个流动的视角,使目光投向文本对社会的表征、依赖和继承,使得文本分析成为考量社会实践、批判社会意识的有利工具和武器。

关键词:互文性;话语;图片新闻

引言

第一节图片新闻的研究现状

在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笔者输入相关关键词(2000年—2007年)“图片新闻”、“新闻图片”和“互文性”进行检索。其中利用关键词“新闻图片”共搜索到7篇文章。这7篇文章主要关注新闻摄影,新闻图片的合理选择与利用及其新闻照片的审美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例如陈红梅的《新闻图片美的意蕴》文章中用美学的观点审视了新闻中配用的新闻图片。白长锐的《报纸新闻图片运用理论探讨》中主要探讨了新闻图片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巨大作用,指出了如何更好的利用新闻图片的两点建议。这些文章是新闻图片使用的经验性的总结,新闻实践性较强,让笔者进一步认清新闻图片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与地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其中利用“互文性”关键词共搜索到59篇文章,经过统计发现与新闻有关的文章共6篇,它们分别为《讨论帖的互文性研究》、《互文性与英语报刊消息的汉译》、《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互文性研究》、《传播视野中的克里斯蒂娃符号学透视》》和《互文性及其在当代媒体中的应用》。陈琦的《互文性及其在当代媒体中的应用》主要关注媒体中互文性理论的运用,集中探讨互文性在广告中的作用。刘小侠《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主要集中于新闻报道中的转述语中的互文现象的研究,综合了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方法,细致地探讨这方面的互文理论。这6篇文章都探讨新闻中的互文现象,丰富了互文理论,为笔者研究图片新闻中的互文现象提供了方法上的有益借鉴。

在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笔者同样输入相关关键词“图片新闻”、“新闻图片”和“互文性”。其中利用关键词“图片新闻”和“新闻图片”搜索到的结果相同,共搜索到12篇文章,并且有3篇文章与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的结论相同。这12篇文章主要研究新闻摄影的作用和新闻图片的合理使用,实践强。利用关键词“互文性”共搜索到98篇文章,多集中于探讨广告创作中的互文现象和英汉翻译过程的互文现象。笔者经过筛选,与新闻有关的文章一共2篇,其中《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与在万方数据库中查找的文章重复,《网络文本传播中的互文性研究》以文本写作的理论为基础,用传播学、接受理论、解构主义等西方经典理论做理论支撑,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中国网络传播中的文本的互文性。纵观搜索到的文章,笔者发现在图片新闻中做互文性分析和研究的案例很少,几乎还没人做这方面的尝试。关于图片新闻的主要元素之一新闻照片一般都注重传播者的研究,即对摄影记者的拍摄经验研究,图片编辑的行为研究。但是作为图片新闻传播主要媒介的图片新闻,却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研究,局限于人们对图片新闻传播特点、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和把握。图片新闻正被媒体广泛运用,对其做理论上的探讨有其现实意义。事实上,作为新闻信息传递工具的图片新闻,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存在的,新闻图片、标题和新闻主体都是构成完整的图片新闻不可或缺的部分。互文性理论对于解释新闻文本的生产、分布和消费过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合图片新闻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互文性理论内涵,也可以将图片新闻置于系统的理论关照下尝试得出新的结论,指导实践。

第二节研究主题和研究框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片新闻。由于图像相比单纯的文字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在现代媒体中图片新闻被广泛采用。广义的图片新闻主要包括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新闻照片、图画和图表等的新闻;狭义的图片新闻指报道中主要运用新闻照片或漫画配合文字报道的新闻。在本文的分析中选择使用图片新闻的狭义概念。互文性是在文学批评话语中出现的一个概念,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呈具开放性特征。将互文性理论运用到图片新闻分析中,是笔者的一次尝试。不但有助于分析单个新闻文本,更有助于关注新闻文本与社会的联系,探讨传播者如何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体现在新闻文本中。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成:第一部分互文性理论的梳理。互文性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其体系是庞杂的,对于其理论的发展的历史梳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丰富的内涵;第二部分介绍图片新闻的特点,界定了论文的分析对象。

互文性作为一种关于话语的研究途径,对于话语实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话语研究的侧重点,图片新闻是一种话语,互文性自然也是一个有益的分析途径。论文主要是在明确的互文性和建构的互文性的理论视角下分析图片新闻中各种互文现象,从而进一步探讨新闻文本背后的传播者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明确的互文性部分主要分为内互文和外互文,在分析内互文和外互文时借鉴了蒂费纳·萨莫瓦约的互文手法,更好地揭示图片新闻中的互文现象。建构的互文性部分主要从新闻话语结构和话语类型这两个方面来探讨。第三部分关于互文与受众解读。文本的互文性关乎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产生了文本内部和文本之间的意义的连贯性,从而对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产生深刻地影响。

第一章互文性——话语研究的途径

互文性源于拉丁文intertexto,意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又译为“文本间性”。“互文性”指通过归因发现某一文本或意义是从其他文本或意义中析取并据以建构的,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的联系。当然,互文性并非单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历史的、社会条件同样是改变和影响创作实践的重要因素,受众先前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和文化环境所处的地位也形成了至关紧要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试图揭示的是文本表象世界下意义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共生互换性。

第一节互文性理论的历史回顾

互文性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其内涵是丰富的,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必要的梳理有助于对其更好地认识和把握。

在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巴赫金、朱丽娅·克里斯特娃、罗兰·巴特、吉拉尔·热奈特、里尔特法、安东尼·孔帕尼翁、诺曼·费尔克拉夫等人促进了互文性概念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

(1)巴赫金:“互文性”的思想始见于米伊尔·巴赫金关于文体的研究。虽然他从未用过诸如“互文性”和“互文”这一类的词。然而为了阐明兼容文体以及语言学、社会和文化分支的可能性,巴赫金提出了通过词语来承担更多言语的思想。“每一表述都以言语交际领域的共同特点而与其他表述相联系,并充满他人话语的回声和余音。每一表述首先应视为是对该领域中此前表述的应答:它或反驳此前的表述,或是肯定它,或补充它,或依靠它,或以它为已知的前提,或以某种方式考虑它。”文本的语言承载着其他人的词,在巴赫金看来,这是生活和意识本身的活动。

(2)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在《词、对话、小说》1966年中正式创造和引人了“互文性”这个术语,并在《封闭的文本》1967年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其定义:“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又包括此时的文本与彼时的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

(3)吉拉尔·热奈特:《隐迹稿本》开篇,吉拉尔·热奈特就提出区分五类文本的跨越关系,他给互文性的定义是“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本中切实地出现”。两篇或几篇文本共存所产生的关系(手法为引用、抄袭、暗示)。

(4)罗兰·巴特: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本从文学载体的附庸地位变成纯粹的理论对象,“互文性”对于文本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关注,罗兰·巴特在1973年为《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论的词条中则径直将其作为文本的定义:“我们将文本定义为一种语言跨越手段,它重新分配了语言次序,从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他已有的或现有的表述联系起来。”这一定义明确指出了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文本实为各式表述片段的交汇处,所谓新文本不过是从现存文本的基础上所得出的,凡文本都有“互文”。从此,“互文”成为文本语言研究的基本要素。

(5)安东尼·孔帕尼翁:安东尼·孔帕尼翁于1979年系统地研究了最主要的互文手法:引用。他把引用描述为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从全局把握,并把它当作所有文学写作中需要进行转换和组合的标志。

(6)诺曼·费尔克拉夫:诺曼·费尔克拉夫阐释了互文性途径在话语研究中的重要性;根据“明确的互文性”和“互为话语性”之间区别来论述互文性的概念,并指出互文性是文本的一个属性,关乎文本生产,文本分布和文本消费三个向度。

(7)里尔特法:随着里尔特法的研究《文本的创作》1979年出版和《诗的符号学》1983年出版,互文性才真正成为一个接受理论的概念,因而形成了这样一种阅读模式,它以深层把握修辞现象为基础,主要把文学材料里的其他文本当成是本体文本的参考对象。在里尔特法看来,读者对作品的延续构成了互文性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读者的记忆,是无时序性的。只要这一延续能够促使能指性的产生,它就对阅读产生作用。互文性被浓缩为分析文学性的关键工具,其基础就是文学性的修辞现象。

第二节新闻话语与互文性

当代西方一些主要的文化、文学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或多或少对互文性理论有所指涉。在众多的批评话语里,互文性批评话语试图吸纳不同批评话语生殖的各种意义,在今天受到众多批评学者的广泛关注。话语虽然最初从语言学发展而来,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概念,“它主要是一个多元综合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实践概念。”

从话语角度看媒体,正如话语理论

者梵·迪克所说“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话语是语言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的交汇点。新闻作为一种话语,反映着社会生活,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的新闻文本具有语言学上的话语特征,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和抽象的。新闻文本是新闻制作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中运用语言学进行新闻事实建构的产物,是新闻机构按照专业制作模式下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再现。新闻制作者扮演着信息的传递者,新闻消费者即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新闻制作者和新闻受众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新闻传递者在新闻制作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习俗,承担新闻把关人的角色。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考议论文 题目 开头 主体 结尾

在当前的高考形式下,学生对于高考作文,大多以写议论文为主。究其原因,他们认为议论文比较好把握,不外乎“观点+事例”,这种错误的认识造成他们没有真正掌握议论文的写法,导致作文成绩不高。那么议论文到底应如何写呢?下面谈谈议论文的构思。

一、题目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靓眼,要做到吸引人的眼球。因此,标题能抓住作文的中心,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如写关于“诚实”的作文,题目“明明白白我的心”,套用流行歌曲,比“为人要诚实”、“做一个诚实的人”好得多。

二、开头

如果说文章的标题是人的眼睛的话,那么文章的开头无疑就是人的眉毛,良好的开头可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议论文的开篇,一定要咬题,从所给材料出发,进行简要分析,快速亮出观点,忌入题慢或根本不触及材料。当然,在形式表达上可以采用排比、比喻、引用等手法为作文增彩。

三、主体

议论文的主体部分论证时要合理,有缜密的思维过程。议论文有三种基本的结构方式,其他的均为演绎变式。

1.并列式结构。即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并列的分论点,论证的几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没有先后之分。如作文《最美,你让我心醉》中的主体结构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方式:

……

坚守自己心中的最美,中国古代的圣贤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尊敬。

俞伯牙为了自己心中的最美――友谊,“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屈原为了自己心中的最美――祖国,“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陶渊明为了自己心中的最美――田园生活,毅然决然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古代圣贤为了自己心中的最美,为了自己高贵的理想,或舍弃心爱之物,或宁死不屈,或鄙视富贵。他们追求心中的最美,他们也是最美的!

坚守自己心中的最美,中国当代的普通人让人尊敬,也让人热爱。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至今仍躺在重症监护室,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吴斌,最美司机,告诉路上,在遭受从天而降的铁片击中腹部而导致肝脏破裂、多根肋骨折断的情况下,强忍剧痛,把车安全停靠,保证了24名旅客的安全……张丽莉、吴斌这些当代的平民英雄舍己为人的行为,生动地诠释了“为人师表”“旅客至上”的职业精神。他们平凡而伟大,他们无愧“最美”的称号!

坚守自己心中的最美,国外的科学先驱、民主斗士让人膜拜。

布鲁诺,科学的殉道士,为了宣扬和发展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时刻都在同反动的宗教势力搏斗,即使面对火刑,他仍大声疾呼:“火。不能征服我!”马丁・路德・金,美国民权运动领袖,一生曾十次被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监禁,三次被行刺,但他从不放弃这样的梦想:实现人人生而平等,让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童兄弟姐妹般的携手并行……布鲁诺,马丁・路德・金,这些国外的科学先驱、民主斗士,为了自己心中的最美:科学理想、民主梦想,不惜生命,他们不也是最美的吗?

……

善于对中心论点作横向分解,是快速确立并列式论证结构的关键。分解方法如下:

(1)抓中心论点的关键词作分解。

(2)抓住关键词语的关系作分解。

(3)抓住论点本身固有的意义作分解。

2.对照式结构。

即议论文本论部分的几个主体段落在结构上是正反对比关系。如作文《心怀诚信好扬帆》的主体结构就采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我们认为,在商海中,只有心怀诚信才能扬起事业的风帆。

古人云:人无信则不立。可见诚信对于个人而言是何等重要啊。不仅如此,对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来说,诚信也是必不可少的。诚心的缺失也必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影响到经济良性发展和国家的声誉。

忘了吗?以无数孩童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为代价的“三鹿奶粉”血淋淋的教训,给多少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又给国家带来多大的声誉上的损失!是诚信的缺失使道德沦丧,是金钱的诱惑为良知蒙上双眼!

忘了吗?诚信的缺失导致了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欧洲,冲击全球。华尔街高明金融家们,也许应该好好地反思诚信问题了,失信的你们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时,还需多问吗?失去诚信,商海舟沉。纵使为广告做虚假代言的明星多如过江之鲫,纵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们还需多问为什么吗?无须再问,根源就在于诚信缺失。

心怀诚信好扬帆。从一个国营小企业到世界知名的大企业,从进口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经营,海尔集团事业红火。为什么会这样?与其说靠的是实力,倒不如说是因为诚信。在海尔成立之初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一批新制成的冰箱马上就要出厂待销了,可在成品检查中海尔的老板发现其中76台冰箱存在质量缺陷,于是就发生了后来为我们所熟知的事。海尔老板把这些冰箱集中起来销毁了。如今,海尔集团享誉全球,期中诚信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吧!

由此看来,诚信可算是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人无诚信则不立,国无诚信则不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个人要以诚待人,作为国家更应弘扬诚信美德。

……

对中心论点作对比式分析,是快速确立对照式论证结构的基础。所谓对比式分解,是从假设的正反两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的分析。

3.层进式结构。

即议论文本论部分的几个主体段落在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种结构行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层前后有严格的顺序。如作文《尊严与灵魂》分别从“尊严是人的灵魂”、“尊严是民族的灵魂”、“尊严是万物的灵魂”三方面入手,深入论证尊严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持尊严及怎样保持尊严,保持尊严的意义,可谓层层剥笋,条分缕析。

确立层进式论证结构,要学会对中心论点作纵向式分解。所谓纵向式分解,是对中心论点从各个角度进行层层分析。方法如下:

(1)对中心论点的意义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

(2)对中心论点进行三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四、结语

古人作文很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收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同样,议论文的结尾要干脆有力,不拖沓,或指出途径、方向,或发出号召、鼓舞,最好照应作文材料,重申中心论点。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3篇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他在吸收其他翻译理论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语言功能中的三个主要功能: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纽马克认为,采取何种类型的翻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作者以及译者的交际意图,即翻译目的;二是文本类型(信息性质);三是读者类型(读者群)。他在Bühler-Jakobson 的语言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二分法。同时,他还详尽讨论了不同文本类型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切合实际的操作规则。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针对不同源语文本的风格、重点、中心及语言的类型等具体的特点,结合某一文本中新词和新义、不常见修辞、语义丧失处理、翻译单位的大小、译文与原文相对长度等具体功能分类,为翻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一、纽马克的文本论

文本类型简述:

纽马克的文本论模式运用了布勒的理论基础,并且参照了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Jakobson)的语言功能理论。雅各布森提出语言具有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美学功能、感应功能、元语言功能,其中前三类为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根据这一语言功能分类,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

1、表达型文本

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说话者运用这些话语表达其思想感情,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典型的表达型文本有:

(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小说、戏剧等;

(2)权威性言论,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及文件等,法律法规文献,公认的权威人物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当这些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当读者背景模糊时,便属于表达型文本。

2、信息型文本

语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所在是外部情况,即一个话题的全部信息,或者说语言之外的现实情况。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可以涉及任何知识领域,其形式往往非常标准化,如教材、技术报告、报纸或杂志、学术论文、或会议记录等。如果是关于文学题材的文章,表达某种价值观或评判,或某作者具有较高的地位或是权威,那么也可被划为“表达型文本”。

3、呼唤型文本

呼唤型文本以读者群为中心,意在号召读者们按照作者的意图去行动、思考。通知、广告、小说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出于呼唤功能的考虑,这种类型的文本往往使用读者群能迅速理解接受的语言,并且会采用不同的称呼或语法形式来表现作者与读者群之间的不同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文本是纯粹的表达型、信息型或呼唤型文本;大多数文本都同时具有这三种功能,只是某一功能特别突出。

二、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根据三种文本类型,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方法。他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翻译时采取语义翻译,以传达出原文及作者的个性和特色,而对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其文本功能的核心分别是真实性与读者层,翻译时应采取交际翻译,以突出文本信息内容,加强译文的可读性。

(一)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有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因此语义翻译倾向于超额翻译,与交际翻译相比会比较复杂、笨拙。

(二)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即“试图将源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较为容易地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交际翻译以读者为服务中心,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因此,交际翻译更适合于信息文本(如新闻报道)和劝说文本(如广告语和告示语)。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内容,交际翻译首先忠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因此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相比会比较通顺、简朴,译文通常会比较长。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译文:

A.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B.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A译为语义翻译,B译为交际翻译。“天”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界的主宰,God(上帝)则是西方基督教徒心目中自然界的主宰。语义翻译Heaven 忠实地保留了原文的道教概念,交际翻译将道教概念转化为基督教概念,适合西方读者的宗教背景和接受心理。

三、不同文本类型翻译方法

(一)表达型文本的翻译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对于严肃的文学作品、散文、权威性言论及自传等表达型文本,在翻译时应采用语义翻译,忠实地翻译原作的思想,同时还应保留原作中的个人风格,保留原作独特的异域情调。例如译庞德的诗: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Ezra Pou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裘小龙译)。

在这里,译者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为主的方法,即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使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反映诗人“意象本身即是语言”的诗学观点,并且因意象叠加获得凝重而又空灵的效果。

(二)信息型文本的翻译

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其语言往往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或地域色彩,力求通顺易解,因此,往往采用交际翻译。从《1999-2000年英国留学指南》所收有的2000多所院校的介绍材料看,所有学校都采用如下结构:

(1)Profile.学校概况

(2)Facilities.教学设施

(3)Accommodation and welfare.住宿与福利条件

若还需说明其他情况,则在以上四点的基础上附加一些信息,如备注(additional information)、社会活动(social program)、质量治标(quality indication)等。鉴于此,翻译信息型文本为主的对外交流材料时,可以不受原文结构的束缚,打乱原文的叙述顺序,而采用如上的框架,再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实。

(三)呼唤型文本的翻译

在翻译呼唤型文本时应遵循“读者第一”的原则,把读者及其反应作为核心,注重可读性,要求做到通俗易懂。因此往往采用交际翻译。请看下面的广告词:

爽口顺喉,和醇耐味,名贵高尚

这三句不但概括了该酒的品质,而且描写了品酒人从入口、下喉到品味直到发出由衷赞叹的全过程。要再现这两重信息确非易事,却也有人创造性地译出了下面的译文:

Sensuously Smooth

Mysteriously Mellow

Gloriously Golden

译文中,辅音S 模拟消费者品酒后的赞叹声,“咝,好酒,好酒。”辅音M 象征消费者闭口品尝的神态,而爆破音G 则表现出品尝者发自肺腑的赞美。

四、结语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4篇

本论文分为两章,第一章提出先例现象的概念、来源及其在现代俄语中的不同类型;第二章阐述先例现象在俄语报刊中的应用。最后得出结论:现代俄语报刊中先例现象研究对促进两国积极对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先例现象 俄语 报刊 来源 概念 应用 作用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37-02

一、先例现象

(一)对先例现象的认识

俄语中прецедент一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例现象”,源自拉丁语preccedens,是著名心理语言学家Ю.Н.卡拉乌洛夫1987年提出的概念(他是俄语学界最早研究“先例现象”的语言学家),意思是“以前发生的事”“以前说过的话”等(предшествующий)。汉语中将它译为“先例”或者“前例”――通常被解释为“已有的事例”或“可以供后人援用或参考的事例”。学者们经过深刻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之后,将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话语等统称为先例现象。

(二)先例现象的发展

在Ю.Н.卡拉乌洛夫提出了这个概念之后,俄罗斯语言学家特别是心理语言学家们开始对先例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许多研究者从不同学科和不同的角度对先例性问题进行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的审视,这就大大深化了学界对该命题的概念、形式、功能、意义等的认识。不久后,以В.В.Красных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对先例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先后提出了先例名(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先例情景(прецедентная ситуация)、先例话语(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высказвание)等概念。由此,Ю.Н.卡拉乌洛夫的“先例性”理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我们的研究之后对先例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先例现象与汉语中的典故类似,人们喜欢借助古人说过的话或从前的情景以便更加深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现代俄语报刊中的先例现象

(一)先例现象的表现形式

随着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先例现象的内涵范围逐渐扩大,在现代俄语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中的先例现象有以下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1.先例文本(прецедентный текст)――具有独立意义的语句,是人民文化的成分,通常用于组建其他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笑话、歌词、广告词、政论文等意义独立完整的文本。例如:

(1)Пят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зимы(Новый мир,2006,№9)《冬天的十五个瞬间》。

(2)Дети подземелья(Изв.2006.05.26)《地洞里的孩子》。

(3)Наука побуждать(Новый мир,2004,№7)《唤醒学》。

2.先例名(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通常是人名,但这种人名并不是指存在的个人,而是泛指一类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例如Иван Сусанин,就是指故意指错路的人。

3.先例话语(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высказывание)――是对民族文化中已经存在的话语进行复制和应用,它所包含的思维领域要比自身的信息宽得多,主要包括谚语俗语和完整的儿歌等。例如谚语“Всяк кузнец своего счастья(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等。

综上所述,先例现象是一种涉及多个领域,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文化现象,同时反映着俄罗斯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内涵。

(二)现代俄语报刊中的先例现象

随着文化的发展与相互渗透,先例现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现代俄罗斯报刊中经常发现它们的影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不但能够充分反映报刊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内涵和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而且能使报刊具有语言凝练、标新立异、寓意性强的语言风格。包含了大量先例现象的报刊,作为一种文化宣传介质,也因此而赢得大多数人的青睐。如:

1.《Племя чиновников в России неистребимо. Наш аппарат,как Феникс, то и дело восстает из пепла》.(КП,08.04.1998)这里有个先例文本,即Феникс из пепла 凤凰涅(一个很有感染力的成语)。也就是说在经历很大的痛苦之后得到新生。而此处的比喻却带有揶揄、讽刺的意味,鞭挞了俄罗斯的官僚风气。

2.《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Изв.,22.08.2000)能够看出这里包含先例名称。作者借用了西蒙诺夫的三部曲《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生者与死者》)作为题目,表现了生还者对死者的惋惜和遭遇海难的悲伤心境,同时也蕴含着对俄罗斯当权的不满和愤恨。

3.《Одни меня понимает, другие-критикует, однако история даст свой ответ》,这是答记者问的报道,典故出自孔子,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表现了温总理身上具备的正直和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三、结语

毋庸置疑,先例现象具有重要语言国情学价值。这一现象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研究俄语报刊中先例现象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文章所要揭示的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俄语中有汉语,汉语中有俄语,这样我们的学习也能够轻松自如。总之,研究探讨先例现象对研究俄罗斯历史文化及中俄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它是顺利完成俄汉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Караулов.Ю.Н. Роль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текстов в структур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А].//V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МАПРЯЛ. Доклады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М. 1986.

[2]Костомаров В. Г. ,Бурвикова Н.Д. Как тексты становятся прецедентными[J]//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1994 №1.

[3]Караулов.Ю.Н. Роль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текстов в структур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А].//V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МАПРЯЛ. Доклады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М. 1986.

[4]刘宏.外语教学中的先例名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苏娅.当代俄罗斯报刊广告中的先例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2005(4).

[6]徐琪.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先例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广告文本翻译 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60

1 引言

广告现在当今社会上可以说无处不在。为了成功地实现广告的功能,工作人员创造出了活灵活现的广告语。广告的主要功能就是促销。为了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达到促销的功效,我们必须掌握广告用语的特点,使译文达到广告原文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广告语翻译技巧。

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采用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圣经》翻译专家奈达在《翻译科学的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1964)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作为翻译的标准。因为它常常被歪曲理解,后来被人们更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所谓功能对等,就是指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字面的意义,而应着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欣赏原文时相似的心理感受。这就要求译文是原文的“最近似的自然对等语”(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李长栓,2004)。翻译应该是一种交际活动,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交际活动。因此,翻译就不能被理解为是一个静态的产物,而应该被认为是源语作者、译员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翻译行为,让源语作者和读者做到相互理解。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的英汉广告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它的侧重点在于译文读者的反应。因此可以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英汉广告标语翻译。

3 英文广告文本的特点

广告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广告英语作为应用语言,在词汇、句子、句法上与英语不同。许多广告都辞藻优美,句法独特,常常使用修辞手法。

3.1 词汇特点

新兴复合词会出现在广告文本当中。

例如:For twogether, the ultimate sun kissed holiday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一人价格,双人享用阳光灿烂假日。

Twogether源自together, 突出“两人”之意, 比together更形象。

3.2 句型特点

句子长度一般较短,结构简单。祈使句和疑问句在广告中经常出现。例如:Tasting is believing.

3.3 修辞特点

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等。例如: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or Sony.

4 英语广告汉译的要求

在翻译英文广告用语之时,要注重译文与原文效果的对等,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第一,掌握推广商品的特点。

第二,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尽量使汉译的广告优美。

第三,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应该避免直译或硬译。

第四,在原广告创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5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技巧

5.1 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原文修辞,努力再现其形式、内容和风格。直译法主要用于广告语中一些陈述性的语句。

例如:My Paris is in a perfume. 巴黎恰在香水中。

译文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入语读者在看到这则广告时,同时能体会源语读者的感受。

5.2 意译

当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出的译文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时,我们应采取意译法翻译原文本,使译文达到广告的效果。

例如:Time follows me. 译文:时间因“我”而存在。

如果直译,会译成:时间追随着我。该译文不体现广告的意图。所以将手表拟人化,用“我”来表达,形象生动。

5.3 音译

英文中很多词汇如果按照汉语意思直接翻译成汉语,就会使读者感觉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我们就按照发音,将其品牌的名称翻译过来。如:可口可乐、万事达、奔驰等。

5.4 音译兼译

音意兼译法是指将一个单词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音译,另一部分则意译。

例如: Nescafe雀巢咖啡, 其中“雀巢”为意译,“咖啡”则是音译。

5.5 套译

所谓套译,就是译入语文本可以套用已经深入人心的语句结构,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接受,读起来更印象深刻。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了使译入语更深入人心,朗朗上口,有时,中文译本可以套用或模仿汉语的诗句或谚语等。

例如:I will do a lot for love, but I’m not ready to die for it.

译文:风流诚消魂, 生命价更高。

这是一则安全套的广告语,表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安全套的保护,使自己远离艾滋病的威胁。如果按照字面翻译,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于是译者套用了在中国古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则广告被译为:“风流诚消魂,生命价更高”,既容易被我国读者所接受,也使读者深入感受到广告人的用意。

5.6 四字语

汉语中,四字语朗朗上口,既符合广告的特点,又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标准。

例如:Fly higher 译文:鹤舞白沙,我心飞翔。

这是白沙集团的广告语,两个四字结构,非常大气。

6 结论

英文的广告具有简洁、明快等特点,极富感染力,但在翻译英文广告过程中,这些特点反而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英文的广告翻译应该尽量脱离我们原有的翻译方法,创造出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它不应该只局限于原语和译入语形式和内容的对等,而应该更加注重译文和原文功能或者是效果的对等,使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拥有与原语读者的感受。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4.

[2]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沈掌荣.谈谈英语广告的翻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

[5]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翁凤翔.实用翻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周冠辰,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教师,河北唐山 063000

王显志,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文广告 通讯类电子产品 语言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通讯类电子产品的英文广告发展的速度迅猛。一方面,广告商设计广告就是为了让大众了解商品的信息,折扣和促销价,和本公司的文化。广告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消费者,但是广告的主要目的是如广告商所料想的顾客因广告效应而增加了被影响的可能性。因此,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信服的和创造性的创造销售量。广告经常被贸易公司用来销售商品或是服务;或是被政治家或是政治团体用来推广思想和增加投票数量;或者被非营利组织用来筹集资金,招募志愿者,或是倡导大众行动起来;或者被政府用来寻求鼓励或是阻止特殊活动,例如系安全带,参与人口普查或是停止吸烟。广告中的广告形式和传媒都因广告商的期望和想传达的信息而丰富多彩。

广告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和展示产品或服务,传播自己的影响力,使潜在购买力人口成为真正的和实际的消费者。一般情况下,广告商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说服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他们试图构建一个广告,将充分吸引的潜在购买者的关注,这将有一个有说服力的效果。因此,他们将充分利用每一个字,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文本显示许多独特的用词特点,如频繁使用单音节动词,人称代词,和复合词,以及造词等巧妙地利用基于上述原因,英语广告,广告设计通常按照下列标准。

1、简单的用法,动词

在英语广告中使用的动词是简短和简单。从本研究的分析,80%在英语广告词是由动词组成。你遇到的任何广告英语可能包含几个或一些这些动词,所有这些动词常见和简单的。这些常见的动词使英语广告简单和容易理解的。大量的动词有不同功能,不同含义。不同的方式调用不同的动词,但依赖于上下文和广告的方式和动词使用。这些简单的动词,可以帮助杀死一石二鸟:一方面,它使广告英语的语言更加简洁明快,另一方面,这样可以节省空间,时间和金钱。

2、经常使用的形容词

里奇在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广告中的语言(1966:152)中列出以下最常用的形容词:(1)新(2)(3)清脆的好/更好/最好的(4)罚款(5)伟大的自由(6)大(7)新鲜(8)(9)美味(10)真实(11),确定(12)轻松,明亮的(13)清洁(14)额外的安全(15)特别(16)丰富。这第一个词就是,新的,这意味着最新的时尚或风格或质量或类型,或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独特功能,这个字,应用无处不在,因为它几乎可以描述产品的所有方面,如大小,形状,外观,光彩,颜色,配方,也可以搭配抽象名词:比赛,时装,竞争,思想,潮流,潮汐,波浪,等它经常看到新的,与普通名词搭配词,电话,sofeware,更多的人等。

3、代词情切

广告商的青睐使用代词,往往在特定的方式使用它们。在的文案广泛采用在英语广告中人称代词。最宝贵的是人的名字和人称代词,时人进入。所有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是个人的,但你的广告应由后者的主要组成。通常是你的代名词,应该发生的最大频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和他们占有欲和客观的形式被利用。有时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和他们的占有欲和客观的形式就业。人称代词在广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你在英语广告中使用最频繁,这是自然的,其他形式的,自己应该把握上下文。

4、生动的祈使句

广告的功能之一是说服,即说服消费者立即采取行动。祈使句在英语广告中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表现直接劝说和告诫的作用。应用最为广泛的英语广告祈使句。据统计,有至少有一个在每四个英文广告文本中的祈使句。因此,已成为频繁使用祈使句在英语广告的独特现象。

5、易懂的类比

比喻是一个讲话,这使得两个不同元素有至少有一个质量或共同特点之间的比较图。比喻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之间的直接或明确的比较,表明在这两件事中发现了一些抽象的素质之间的相似或相似。结缔组织字像或作为AB脊连接起来的两个。使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创建一个清晰生动的图像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的利益,实现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共鸣。这是一个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在广告英语。

6、结语

在这么多年的发展里,通讯类电子产品的广告以各种形式存在。事实上,广告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营销传播工具和现在比以前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翻译广告,当他们跨越文化和语言的边界。通讯类电子产品广告语言打开了所有重叠的含义和边界模糊。从这项研究中,这的研究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之前提到的,本论文提出的文本广告英语的主要语言功能的简短讨论,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的广告语言和文化,并有助于对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国。此外,该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设计和创建广告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曹健美.广告英语语言的特征及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7-80.

[2]谭卫国.英语广告修辞的翻译[J].中国翻译出版社,2003:21-25.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 广告 传播主体 传播受众

一、 新媒体广告概念及新媒体广告分类

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和方便,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新媒体广告就是指借助新兴媒体为媒介进行的广告传播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有数字电视广告、触摸媒体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1、数字电视广告,增强了广告传播与受众群体的人际互动,服务性、娱乐性效果突出,广告画面清晰,内容完整,增强了广告的观众印象,贴近人们购买心理。

2、触摸媒体广告,包括了户外触摸显示频以及智能触摸手机,这种媒体主要迎合了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快速的,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获取途径迎合了广告受众的需要,同时让广告信息传播直接到达目标消费者。

3、互联网络广告,借助于网络传播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多样、广泛。网络广告常见的形式有使用新闻组广告、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列表广告、插入式广告、搜索引擎广告、聊天室广告、文本链接及浮动广告以等。

二、新媒体广告特点

1、媒体的整合性特征。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优势,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使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结合,使受众有了如同亲身体验的,因此新媒体广告被接受度较高。此外新媒体广告的强大信息检索功能,能更直接的给受众带来所需要的由各种传播符号整合而成的广告信息。

2、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传播,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传播主体与客体所追求的方向,新媒体就有这样的优势,其互动性表现在目标受众具有对信息控制性的操作权和选择权,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只有被动地收看和收听,也正因为这个,新媒体被人们快速接受。新媒体广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他可以进行操作跳过或者关闭,而对于受众喜好的信息,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了解,甚至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特征对于使用者来说不仅给他带来了方便和可靠,而且自由灵活的操作与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

3、媒体的表现超文本性特征。新媒体融合了诸多媒体特点,它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其中超文本性就是网络的信息组织方式,新媒体广告借助于这一与传统印刷文本不同的方式“自由运动的非顺序写作方式”1即非连续性的特点给予受众展现其所想看见的多元的,富于创造力的广告信息。当然高品质的新媒体广告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不仅包括了程序设计,还需要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等等,正是这样才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4、媒体的传播多层次性特征。新媒体广告的传播具有多层次性,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传播的多层次性,尤其是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身份越来越模糊,有时候得到一条广告信息的同时,受众还会将这条信息迅速转发出去,所以这样的传播必然是多层次的,另外新媒体广告传媒形态多样,可以覆盖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层次的受众群。

三、 新媒体广告发展现状分析

1. 广告新媒体现状

媒体的经济命脉是广告,新媒体广告的多样化和覆盖率,得到广告主的青睐,这样就使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广告市场遭受较大的影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预测,目前在国内,新媒体市值超过600亿,未来五年,国内的新媒体将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用户增长率、30%以上的收益增长率发展。2新媒体广告已经开始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城市受众对广告的获知途径已经悄然转变,新媒体广告孕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2.新媒体广告受众接触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认为:新媒体领域聚集了大量新兴注意力资源。3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受众的主要年龄段为18至35岁,移动媒体增值业务的使用者也主要集中于年轻受众群体,年轻化受众代表着将来的社会主流话语权,对这些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的掌握,是新媒体拥有的重要社会资产。虽然发生了上述变化和调整,这些重新聚集的社会资产依然需要通过货币化来体现其价值。

四、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反思

随着新媒体广告慢慢被受众接受认可,广告主对新媒体广告亲睐的同时还应该留意其中很多潜在的问题 。

第一,弥补公信力不足。新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很多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其中的权威性可信度常常受到质疑,这点对于广告传播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信任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告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信息的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必然会引起受众的排斥心理,所以新媒体广告效果较好的往往还是在传统媒体上过的,所以目前还是应该与传统媒体进行广告整合传播策划。

第二,重视广告互动。新媒体广告之所以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互动效果,但是广告主不能让这种互动形同虚设,既然能让受众提要求,有反馈,就应该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而不是视而不见,不加改进,或者受众反馈后没有回应。

第三,利用先进手段,创意为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引起新媒体广告的进一步兴盛,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可以使受众接触到更新型的广告形式,了解更多的信息,但是在视觉与听觉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有广告创意的吸引才能让受众接纳更多的广告内容。广告主应该注意在创意方面多下工夫,使受众不仅自己接受信息还可以用作娱乐向其他人转发信息,达到信息的二次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新媒体广告已经为广告主和广告逐渐接受,但真正将新媒体广告的优势发挥出来才是广告传播发展的未来方向。

注释: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2007-12-24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汽车广告;语言特征;文体学

1. 引言

作为社会上最具说服性的语篇之一,广告语篇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分析了广告语言的特征和功能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研究广告语言的一些理论和方法。Crystal和Davy(1996)指出印刷广告中的语言偏离主要发生在以下四个方面:语相、语音、句法和词汇或语义层面。Delin(2000)介绍了用于研究印刷广告的结构分析法。本论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描述了英语汽车广告语在词汇、句法、和语相层面的语言特征并且对这些语言特征的功能和意义做出了阐释,希望能加深人们对广告语言的认识。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本共包含40个样本,来自2013―2014年的Time和Motor Trend杂志中,长度均在70-130字之间。笔者首先分析和归纳了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各种语言偏离现象;其次结合例子分析了这些语言现象在广告中所实现的意义、功能和效果。

3. 研究结果

通过对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下5类语言现象在汽车广告中尤为常见,分别是以比较级或最高级形式的词汇,数词,带“with”的词组,大写的标题和上标。

3.1 词汇特征

在汽车广告中经常会出现形容词的比较级或者最高级形式。形容词经常用来描述人或物的性质,或者事情的状态,当其比较级或者最高级的形式出现时,就暗示着读者进行比较,如此,在无需攻击或者贬低其他同类产品的前提下,该广告所宣传的产品的性质得到强调。例1中再没有比Mazda CX-5更好的混合动力 SUV

(1)SKYACTIV TECHNOLOGY gives the Mazda CX-5 an EPA-estimated 35 highway MPG, better than any hybrid SUV

并没有否认其他混合动力 SUV可能也很好,却很好地宣传了产品。Delin(2000)认为即使广告词有歧义或者用词并不那么强烈积极,读者对广告作为一种文本的认识会诱导读者往积极的方向解读,因为这就是典型广告运作的机制。通过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的应用,产品形象被更好地展现给了读者。

除此之外,汽车广告中还经常会出现数词。例2中汽车的性能,内饰的尺寸都被用数词直接精确地描述出来。

(2)Or considering it has 205 horse power,* 18-inch alloy wheels, a 6-speed manual transmission and a 7-inch tablet-style touch-screen, maybe it’s actually several more things to love about today.

信:我们的产品足够优秀用这样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这些数词也是在构建消费群体。广告的性质决定了它会对读者有或多或少的要求或期待。例如,Motor Trend的读者一般是对车辆感兴趣并对汽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人,这是广告与读者建立联系的基础。例2中只有对汽车有基本知识的人才能理解205马力能跑多快,或者6速手动换挡是否方便等。所以数词完成了广告读者的定位。

3.2 句法特征

在句法层面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做后置定语或状语的“with”短语大量出现。所有的“with”短语都可以改写成一个完整的简单句。

(3)Introducing the all-new Corolla, designed with a styles unique as your own. With aggressive details like razor-sharp LED headlights and an available piano-black grille, it’ll take your ride to a whole new level.

语可以改成:“……It is designed with a styles unique as your own. It has aggressive details like razor-sharp LED headlights and an available piano-black grille,……”比较二者可以发现,改写之后的广告与变的冗长嗦,并且清一色的简单句,缺乏句型的变化;相反,原文则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with”短语的使用也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近似性原则,人们对汽车的认知是由各种配件组成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四分五裂的,原文中两个“with”短语分别介绍了该产品的部分特性,但同时又构成完整的句子,正是人们对汽车的认知在语言上的表现。

3.3 语相特征

根据Delin(2000)对印刷广告的结构分析法,一篇广告通常由标题,正文,识别标志和标语构成。大写的标题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人们继续阅读的兴趣。大写的字母较之小写字母,更偏华丽和正式,符合汽车作为一种高端消费品的产品形象,如例4所示。

(4)ROOM FOR THE WHOLE CREW

NO ROOM FOR BORING

不过在语相层面,最引人注意的是汽车广告中出现的各种上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2、和TM。TM 和是指商标和注册商标例如例4中的SYNC和 MyFord Touch。例5中“*”与该广告底部的脚注相对应,旨在提醒读者V6 XF。

(5)The all-new Ford Fusion stands out with it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vailable features like active park assist, the Lane-Keeping System and SYNC, with MyFord Touch simply make other cars fade into the background.

并不能代替安全和谨慎驾驶,它也并不能克服所有极端天气。这样的注释与广告正文中的模糊限制语“help”相呼应削弱了正文中“Jaguar doesn’t care what the weather is doing”的绝对性。因此上标与脚注的呼应使用,既弱化了可能对产品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的负面信息,又巧妙地避免了语言的绝对性,体现了广告者的严谨,广告中上标的使用可谓一箭双雕。

4. 结论

本文从词汇,句法和语相层面分析了杂志汽车广告的语言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为了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广告者会频繁使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数词,“with”短语,大写标题和上标,从而达到语言上的偏离,吸引读者的关注。(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Crystal, D. & Davy, D.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M],London:Longman,1969.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9篇

目前,国外专门针对CFO胜任力进行研究的专著并不多见。普华永道财务与成本管理咨询团队调查和分析了全球范围的主要跨国公司,撰写了“CF02000调查研究”,并以其为基础编写了《CFO:公司未来的设计师》一书,力求为CFO勾勒出一幅现在和未来的职业图像,在CFO的研究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海波龙(Hyperion)公司首席市场官Heidi Merlin在其所著的《CFO:企业绩效驱动者》一书中认为,在一个团队中CFO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CFO应该成为整个企业绩效提高的驱动者,在这种情形下,CFO应是一个更主动、更具创造力的角色,其定位是“战略家+资本管理者+外交官”;美国Catherine Stenzel提出,CFO必须转型为公司的战略伙伴,人的发展、领导能力、道德行为和相互依存关系四点特别重要,其中,人际关系网特别关键。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新形势下CFO的胜任力提出了诸多见解:清华大学会计研究所的杜胜利先生在《构建CFO管理模型及其价值管理系统框架》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中,CFO要扮演战略计划管理者、资源价值管理者、流程系统管理者、业绩评价管理者、管理控制管理者五大角色,并相应从17个方面构建“CFO管理模式及价值管理系统框架”,作者将其简单称为“CFO17BM”。另外,中信华东集团总经理助理张云亭先生在其著作《顶级财务总监――财务治理、价值管理和战略控制》中提出了“双轨制”公司治理格局。他认为。在该格局中财务总监肩负着监督、控制、理财的基本职责,充当着“CPA+CMA+CFA”(CPA意指“注册会计师”,CMA指“管理会计师”,CFA指“财务分析师”)的复合角色;同时提出了CFO的职业胜任力,包括组织胜任力、个人胜任力、专业胜任力三个组成部分。

上述观点为本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拓展了视野,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上述研究大多只是从理论角度界定了CFO的胜任力,没有放到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证分析,缺乏说服力。基于此,本论文从理论出发,以CFO为对象,采取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等形式,搜集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建立CFO胜任力模型,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二、企业总会计师胜任力初始词条量表的建立

(一)文本分析 本部分研究通过对高级财务人员的招聘广告进行文本分析得出有关总会计师胜任力的指标。主要基于以下假设:(1)企业及其招聘活动组织者往往将其认为最重要的信息列入招聘广告;(2)在有限版面与字数的招聘广告中某个关键词出现得越是频繁,表明企业对该要求的关注程度越高,或者可以认为该要求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广泛认同;(3)CFO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往往反映了该职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通过分析工作内容、职责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文通过对前程无忧网、中华英才网、网易招聘频道、中国人才热线、智联招聘、南方人才网、新浪招聘频道等国内著名招聘网站进行搜索,获得50家企业最近一年来针对高级财务人员的招聘广告,并进行文本分析,得出如下企业对总会计师胜任力的有关要求:(1)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税务筹划、审计内控、风险规避、信息资源整合、财务预算等能力;(2)品格要求,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原则性、敬业精神、理性、稳健等;(3)经验要求,主要包括行业经验、财务管理经验、CPA资格素养、熟悉财税法规;(4)综合能力要求,主要包括沟通协调、组织领导、思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适应、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等;(5)其他要求,主要包括年龄要求、学历要求、职称要求、专业要求。

(二)行为事件访谈 本文采用了结构式加开放式的访谈形式,访谈了兴正元集团、太平保险有限公司、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等的总会计师,以探测企业总会计师胜任力的构成。通过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对访谈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并针对总会计师的岗位特点准备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尽量引导被访谈人提高访谈效率;当谈到相关重要内容时,再以开放式的形式尽力挖掘总会计师胜任力特征的相关信息。经过对以上几位优秀总会计师或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访谈资料加以认真整理与分析后发现,目前国内总会计师的地位已经大大提升,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处位置也有了很好的理解。在同上述企业CFO的沟通过程中,笔者进一步总结出如下总会计师胜任力所涵括的因子,即开发他人潜能、工作压力处理、利益冲突处理、政策敏感性、积极的心态、数字敏感性、会计核算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人脉关系处理、变革意识、影响力、逻辑思维能力、责任心、自我驱动、系统思维、廉洁自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

(三)企业总会计师初始词条量表的建立 通过总会计师职能分析、文本分析和行为事件访谈,笔者最终提炼出40个指标建立企业总会计师胜任力初始词条量表,根据40个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将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1-5个等级:“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1”与“5”之间不同数字对应不同的重要程度,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将40个指标按重要程度排序。笔者选取西安、广州、北京、上海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样本主要分布在制造、金融、服务、高新技术等行业;先后通过邮寄信函或发送邮件的方式,向太平保险有限公司、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等企业的高管及财务人员发放量表150份,共收回量表110份,有效量表96份,回收率为73.3%,有效率为87.27%;通过SPSS11.0中对企业总会计师胜任力词条量表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由此得出每一个胜任力词条重要程度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其排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总会计师胜任能力词条重要程度平均数最低为3.572917、标准差都在1.0以下,说明构成本量表的胜任力词条对被调查的财务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三、企业总会计师胜任力模型实证分析

由于前期提炼的胜任力指标太多(有40个),使分析的复杂性增大。因此笔者使用因子分析法,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的、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为同一类,每一类变量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一)检验 本文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包对预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全部有效数据进行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KMO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愈逼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由检验结果可知,样本适当性系数KMO的指标为0.894,表明问卷各项目问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5046.740,自由度为780,显著性为

0.000,球形假设被拒绝,表明问卷项目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效的。两个指标的结果都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分析 本文因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进行分析。由于系数没有很明显的差别,所以要进行旋转(一般用Varimax方差最大旋转),使复杂的矩阵变得简洁,从而获得简单结构,以帮助解释因子,使系数向0和1两极分化。通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11个因子,前11个成分特征值累积占了总方差的67.664%,后面的特征值的贡献越来越少。表2显示各因子特征值及百分比与方差解释量:

一般情况下,各因子累积方差达到60%以上,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本次数据分析中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了67.664%,表明本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在共同度方面,所有项目的公因子方差都在2.651以上,说明公因子解释了观测变量的大部分变异。根据所含条目内容,初步对各因子进行命名。从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内容来看,可将其分别命名为:因子1为“专业道德素质”、因子2为“财务管理能力”、因子3为“社会与业务成熟度”、因子4为“战略谋划能力”、因子5为“基本财务能力”、因子6为“沟通能力”、因子7为“领导能力”、因子8为“发展潜力”、因子9为“心态积极”、因子10为“思维表达能力”,因子11为“变革创新能力”。

四、企业总会计师(CFO)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通过对总会计师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最终总结出构成总会计师胜任力模型的11个因子,即专业道德素质、财务管理能力、社会与业务成熟度、战略谋划能力、基本财务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发展潜力、心态积极、思维表达能力、变革创新能力。本文借鉴中信华东集团总经理助理张云亭先生的观点将CFO的职业胜任力划分为组织胜任力、个人胜任力、专业胜任力三个组成部分,如表3所示:

广告文本论文范文第10篇

一、

前言

近几年来,台湾女星写真集风行一时,包括徐乐眉、温翠苹、陈明真、叶全真、杨林、天心、喻可欣、林熙蕾、赵英华、季芹、辜容高、陈纯甄、田丽等女星纷纷脱衣拍起写真集,共计有十多本的女星写真集在市面上贩售,至目前为止,还陆续有新的写真集不断地推出。自从日本女星宫泽里惠集于1994年在台湾热卖后(黄秀慧,曹竞元,1997;曹竞元,1998),以知名女星身份拍摄写真集的举动引起国内女星起而效尤,首先是1996年号称台湾宫泽里惠版的徐若?写真集,同年郭静纯为阁楼杂志中文版拍照造成轰动,正式带动这场女星拍摄写真集的风潮(黄心慈,1999)。

其实象这类的女性在台湾早已行之有年,但早期往往被视为色情产品,并仅止于某些特定书摊、商店的秘密贩卖,而且模特儿大多不是知名人士。不像近年这股女星写真风潮一般,大多是由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女星(不管是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高峰、低潮或者亟欲转型者)来拍摄,并且亟欲摆脱一般大众以「色情产品待之的眼光,强调其艺术价值与自我书写的定位(卢悦珠,1998;许若薇,1997)。虽然这样身体的写真集是否是色情产品仍备受争议,但是这些女星女体写真集却早已在各连锁书店、便利商店甚或租书店公开贩售、出租,女星拍摄写真集的新闻也广受大众媒体的青睐,受到大幅的报导(王亚玲,1998)。一时之间,女星的图片大量的在各大媒体中出现,而且随着网际网络科技的普及,以数字图文件的形式,在网络上被免费地广泛传阅着。此时,女体图片的消费者/观赏者已不再限于有消费能力的成年男性,只要会使用网络,任何年龄、性别者皆可以免费地取得图片,而大众媒体的报导更强势地将这些照片摆置在大众面前,大众不分性别的都被迫或主动的成了女星写真集的观赏者与此话题的参与者。今年暑假,两位拥有大学学历者--叶倩仪、尹馨,加入此拍摄写真集并公开贩售的行列,受到了媒体的大幅报导,而写真女明星田丽于今年十一月应邀到彰化精诚中学演讲,以及越来越多的女学生拍摄写真集的行为,都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写真风潮进驻校园的现象广泛的讨论与注意,以及对于写真风潮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的重视(曹竞元,1998;张志清,1998;廖慧娟,1999)。

媒体作为一种「社会文本(social text),所再现(represent)出的「女性形象(包括女性的身体、女性的、展现),除了影响着大众对于「女性特质(femininity)意义的认知,也进一步影响着女性的自我定义,并可能成为其行为举止的参考文本,规范着女性的行为与性意识(sexuality)(currie, 1997;张锦华,1998;durham, 1996)。因此,目前针对在大众媒体中流传广布、并已引起社会热烈讨论关切的写真集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其文本中所再现出的女性特质与性意识,实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女星写真集最受争议的就是:这些以「艺术之名拍摄的女星写真集是「色情出版品吗?这首先牵涉到「色情定义的问题,其实,各论者对于「色情的定义并无一致的看法,学者也指出「色情本身不可能有绝对客观的定义(林芳玫,1999:9)。不过林芳玫(1999)指出,「色情狭义的来看,「指以暴露性器官、描绘为主的媒体再现,广义的来看,「则指任何以女性身体为中心而其观视角度从男性出发的再现形式(页9)。而1986年,美国meese委员会对于媒介「色情内容(pornography)的定义和分级中,也有一个判断标准是「(nudity),意指「的人身,但无明显的和意图(final report, 1986),因此,就这些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将以部分或全部女体为主要内容的「女星写真集视为一种色情出版品。

一般对于这些身体的写真集,大都以道德观点加以挞伐,认为此将败坏社会风气,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张志清,1998;廖慧娟,1999),但是,就如拍摄写真集的女星所宣称,这样的身体展现是为了留住青春、捕捉自我(刘子凤,1999;卢悦珠,1998;李安君,1998;许若薇,1997),有些文化评论者也认为女性这样的动作有宣示自我存在的意味,展现了女性主体的能动性(卜大中,1998;李海,1998)。而一直以来相当关心「色情议题的女性主义阵营里,对于「女体的媒介与女性身体、自主的关系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反色情的女性主义者认为色情作品是复制而且可能会强化父权社会里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女性以身体来作为一种再现形式是非常危险、不恰当的,因为极容易陷入男性观点的女性形象,而女性的展现更可能恰好满足了男性的偷窥欲,最后仍旧服务了男性(tong, 1989,刁筱华译,1996;王瑞香,1996;周华山,赵文宗,1994)。但是性解放论者却认可女性可以从色情作品里得到性解放,不但肯定女性可以藉由展现身体重新定义自我,在其中展现一种行动力与自我,而且认为色情并非全然操纵观看色情的男人和女人,女性主体是可以透过另类论述来诠释和转化色情的意义与效应的(何春蕤,1996;宁应斌,1997)。

因此,本论文想探究的是这些女星写真集是否就如其它色情媒介一般,是专以男性观点设计以取悦男性的(harris,1994),或者写真集作为一种社会文本(social text),其实正展现了「女性主体的能动性。针对此研究问题,本论文将针对写真集的文本进行符号学分析(semiological analysis),以探讨其再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与性意识。

二、文献探讨

女性的主体性与社会建构

在父权社会文化中,相对于「理性的男性特质,女性总是被认定较为不理智而且无法妥善掌控自己的、。心里分析学派的创始者freud认为,女人因为其本质上的女性特质,较易患有精神病与歇斯底里症。因此,父权社会对于女性因其「与生俱有的女性特质,所可能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力与威胁,采用了各种管制手段,比如:限制女性在私人领域活动,以将其热情导引至家庭事务的照料上,避免造成对于公共秩序危害,另外,并藉由塑造、规范女性、女性特质来达到控制女性的目的,维持父权的社会基础(引自durham, 1996)。foucault在其著作「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里指出,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军队、学校、家庭、警察、监狱等都参与执行了「性意识的社会规范,「在十八、十九世纪兴起的性的科学,正是知识和权力产物的发源地,显露了控制身体和身体欲望的性和愉悦的真理,包括:医学、精神病学、法律、黄色书籍等,都制造且传播性的知识(引自nead, 1992,侯宜人译,1995:158-159)。而nead(1992,侯宜人译,1995)研究西方美术史也发现,「(西方)裸女画象征了由自然基本物质发展到文化和精神较高层次形式的转化过程,….被理解 成是抑制女性气质和女性的手段,…若将女性身体当作是未成形与未分化的物质,那么高艺术传统的程序和因袭的确是控制这种混乱身体的方法之一,并且将之置于审美论述坚固的边界中(页3)。

近年来,许多研究学者已指出,大众媒体也如各种社会机构与机制一般,在再现社会优势意识型态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durham,1996)。kellner(1988)认为,「不管是广播、电视、电影等所生产出的大众媒体文化,都提供了我们界定自己有关于种族、阶级、国家、自我、性意识等认同的材料。媒体形象形塑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价值观,比如:善或恶、积极或消极、道德或罪恶等概念。我们藉由媒体产品中所提供的符号(symbol)、迷思(myth)以及各种原料,建构了社会文化,并参与、生活于其中。我们每个人自出生到死亡,都浸淫在一个大众媒体社会与消费社会里(页8)。

因此,当19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体认到女性必须透过掌握自我身体、与,才能建构自我主体性时,即高声倡导「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自我,希望能从「艺术与「医疗取回女性身体在文化中被定型和被再现的权利。当他们开始以女性主义批判观点重新省视艺术、电影作品时,发现作为父权社会象征体系一环的媒体再现形式里,充斥着刻板的女性形象--被动、柔弱、缺乏自主和行动力的。许多女性主义艺术家因此开始尝试探索在创作里重新去定义女性身体形象的可能性,有些人更进一步尝试用身体来书写、自我,希望以身体来展现女性的能动力(agency)(王雅各,1998;陈淑芬,1996;nead, 侯宜人译,1995)。但是,女性以身体来自我书写如何避免落入女性刻板印象的既有窠臼里,却在实行上有着极大的争议,尤其在「身体的展现上,更容易引起争议,比如:是否这样的身体表现仍旧落入了男性观点,其中更有关于「色情与「艺术界线划分的争辩。

(二)

「色情:女性主义的争论

实际上,在每个社会中,「色情向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议题,这包括:色情的内容、色情对社会会有什么影响、作用?色情该不该禁、该如何禁?其中,单就色情的定义这个问题(同时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如:色情/艺术的分界,若从长期历史的观点来看,就可发现其定义常是模棱暧昧,且随着社会价值而变动调整的。1970年代女性主义者着力于批判以男性观点所建构的艺术史,指出西方高级文化里的裸女「艺术画传统,其实是一种抑制女体气质与女体的手段(nead, 1992,侯宜人译,1995;nochlin, 1989,游惠贞译,1995),因此就女性主义观点看来,传统「女体艺术与「色情(猥亵)的定义与分界实有再予以重新建构、辩证之必要。

关于色情,较为常见的观点包括:传统道德派、行为科学研究者、反色情女性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性解放论者等(林芳玫,1999)。其中,对于色情内容与女性身体、的关连有较多论述分析的以反色情女性主义者(以基进派女性主义为代表)、性解放论者为主。以下本文将以此两种女性主义观点,就其理论对于色情出版品内的女性身体与性的展现意涵,女性于其中实现对于自我身体、性的掌控定义能力的可能性,以及阅听人与色情出版品关系(色情出版品对阅听人有不良的影响,或者阅听人与色情出版品有着互动多元的关系)等议题加以介绍。

基进派女性主义基本上认为,色情出版品内容充斥了贬低、物化、暴力侵害女性的形象,而这正是社会里性别不平等的再现,实际上,父权正是以操控女性的「性与身体来维持,而色情正是现实社会里的延伸。同时,基进派女性主义者以「社会学习理论与「思考会导致行为观点为基础,认为这些色情内容将会使得阅听人内化其性别概念,强化男性的迷思与社会里既有的父权霸权(russell, 1992),morgin(1980)甚至宣称:「色情出版品是理论,而是实践(转引自周华山,赵文宗,1994:105)。基进派女性主义者更进一步指出,色情本身则是检查制度,封住了妇女的声音,女性在这样色情化的社会里,性意识其实是被父权社会建构出来的,在、关系里是全然的受害者,往往对于男权/色情的迫害无所警觉,所以即使女性并非被强迫参与色情事业,其「同意实际上也只是个假概念。女性唯有摆脱男性的定义与操控,重新建构女性的性意识,才有可能求得两性的平等(tong, 1989,刁筱华译,1996;王瑞香,1996:周华山,赵文宗,1994)。

但性解放论者却认为,基进派女性主义论者极力于建构所谓的真正的女性性意识、女性特质,其实正忽略了历史与社会价值的作用力,以及不同女性在种族、阶级、性认同上的差异。性解放论者批评,基进派论者对于「性的思考角度也只是从父权定义下的男/女「性别来思考。而基进派女性主义论者认为,所有的异性恋的性/关系都是由男权加以宰制来迫害女性的,女性只要参与(异性恋)性活动就不免被压迫的命运,性解放论者指出,这样的观点几乎是「反性的,描绘出的「真实女性也大多是去化的,刚好符合了父权社会里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性解放论者则认为,基进派女性主义的论点其实是相当「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的,这种所谓「先于、外在于、或超越现有(男性)权力的女性的性,不但在文化上是不可能的,在政治策略上也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反而使得女性主动介入改变权力现实的可能性被抹煞,甚至可能形成另一种霸权,压抑了与的多元化,此未免和其所怀抱的最终目的相违背。因此相对于基进女性主义论者反对女性用「身体来书写自我与,性解放论者则相当肯定女性主体在色情中的能动性,认为与文本的互动下,阅听人可以藉由认同位置的转换,而有多义的解读,且女性也可以在性或色情中享受乐趣,抒发个人的与,并对于个人独特的望差异予以尊重,给予发展的机会(何春蕤,1996;宁应斌,1997)。

基进女性主义以「性批判角度所持的「反色情观点与性解放论者的「享用色情观点,有着相当的差异,前者是着眼于社会向度的体制限制,认为色情里再现的是父权社会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女性在色情里是个受害者;而后者虽最终也以松动父权社会的架构为目的,但较为强调个人的主体性,相信个人可以主动介入权力的现实结构,能颠覆、改变性或色情的意义,并从中享受乐趣。这两派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社会结构和主体能动性之间的权力拉扯关系(顾燕翎,1998;林芳玫,1999b)。这促使本研究想探究--女性在色情作品里,究竟是否拥有定义、展现自我与获得、解放的空间。这些标榜要展现女性自我的写真集,其文本内容所再现出的女性形象是否真的能脱离男性观点的刻板印象,展现女性主体的能动性,是本研究主要探究的问题焦点。

(三)

laura mulvey的观影理论及相关大众媒介影像研究

男/女、观赏者/被观赏者、主动/被动的观赏机制观念是奠基于berger(1972)所提出的女体与男性凝视的关系。在〈ways of seeing〉一文里面,berger认为,「男性在决定如何对待女性之前必须先观察女性,所以,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形象,决定了她所受的待遇。为了多少控制这一过程,女性必须生来具有这种吸纳并内化这种目光的能力。是以,女性作为『观察者的一部份自我如何对待那作为『被观察者的另一部份自我,具体地表明了,外界可以且该如何来对待她,这种自己对待自己的展演式处理也构筑女性的存在、女性的风度。每名女子总是需要不断地去裁决何者是她的身份所『允许或『不允许的,她的一举一动,不管动机与目的为何,皆被视为在暗示别人该如何看待她 (页46-47) 。nead(1992,侯宜人译,1995)将berger的观点应用于西方女性的绘画传统,她指出,在西方绘画里,也充斥着这样男/观看/主动、与女/被看/展示的关系,绘画里的女体总是在奉献自己的女色,等着男性的注目,在男画家笔下的女性其实相当程度上投射了男性对于女性的喜好与理想。而女性对于自我的认同则受制于女性特质(父权社会定义下的)的形象,并以此对自我做出必要的自我控制(davis, 1995;游静,1995)。

mulvey(1973)的论文〈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则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与「男性注视的概念,提出了电影观看机制的论点,将两性差异带入观影经验的讨论,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她认为观影经验依据两性间的差异而建立在主动的(男性)观众控制与被动的(女性)银幕客体之上。银幕的景象与叙事相结合,驱使观众采取一个以男性的无意识心理状态为主的观影地位。

mulvey(1989)进一步采用精神分析学派的钦羡与情结,提出所谓「偷窥的观看与「恋物癖(fetishism)来分析电影观影机制。在偷窥里,男性一方面在女性缺乏中的情况,确定自己的主动地位,以视觉将女性限制在框架中,贬低其为被动的客体,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的女性不时提醒男性被的威胁,造成男性的焦虑,更加强男性的偷窥行为,并促使其结合虐待狂的心理,来惩罚女性。而男性为了逃避女性没有的事实,便给予女性高跟鞋、皮带、利剑、机关枪等对象,以替代女性没有/失去的,此即「恋物癖,并因此而可名正言顺凝视女子。

就mulvey的观点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在里,总充满了拜物主义与各种象征(比如照片中常使女性拿着手枪、空瓶等),而女性流行体制也产生了满足这种「可被观看性的「性感符码,如:高跟鞋、黑色网纹丝袜、若隐若现的透明丝衫等。男性凭借着视觉的权力优势,在色情/性别的论述中将女性客体化、非人化(周华山,赵文宗,1994)。

游美惠(1993)研究色情海报发现,这些色情图文其实是色情制造者、观看者为了「男性凝视而设计的,因此海报内容里女体的装扮、穿著、姿势和表情都是以男性观点为中心、且纵的,游美蕙指出,「色情海报中的女性常刻意地掀开衣物的一角,或是故作欲脱未竟之貌,加上脸部表情、身体表情的配合作势,不仅男性的性幻想于此得到满足,而且可以使其有主动控制权的感觉-衣物是待你(男性、观者)去撕开的,除了藉此满足其主控欲望外,欲脱未竟,也可满足主体的窥淫幻想,…是为观看主体服务的证据之一(页86)。此外,作为一个被凝视的客体,海报中的女模特儿往往是「睁开大眼,看着镜头(摄影者或观者)使出邀请的眼光,或是眼睛不正视镜头,朝向远方或凝神注视某物,表现出一种清纯、无辜的形象(页87)。而海报里的模特儿形象,大抵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纯洁、温柔、天真烂漫的「清纯玉女型,一种是热情、引诱人的「模样,游美惠引用佛洛伊德理论来分析如此建构女性形象的原因:温驯玉女不会带给男性威胁感,似能任其摆布,而放荡的则代表了一种降了格的性对象,不至于引发其另一面情感,反而能使其畅行无阻,这些女性物化形象并不是女性的真实呈现,不过是为男、以男性为中心观点的投射罢了。顾玉珍(1991)也有类似的发现,她指出电视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分为三类:父权家庭结构中「无我的女性角色、空间有限的职业妇女、男望的「性对象,而作为男望的观看客体,女性形象也不脱「清纯玉女型与成熟自信的「性感尤物型。

而国外学者研究也指出,媒体内容再现的女性形象总是年轻、漂亮,并且被塑造成柔弱、服从、被动与依赖的形象。在电视肥皂剧里,女性的价值来自于其身为家庭主妇或者母亲的角色,而且常常是附属、臣服、能力劣于男性的(van zoonen, 1994)。masse 与rosenblum(1988)针对六本传统女性和男性杂志的广告作分析,发现有90%呈现屈服姿势(包括屈膝、俯卧等)的是女性模特儿。kilbourne(1989)则提到广告里的女性角色不是家庭主妇就是性对象,作为「性对象,女性被当作是一个人体模型,总是年轻、高挑纤瘦,而且没有皱纹与疤痕,甚至没有毛孔。女性的身体被一一分解,加以检视,女性被要求永远年轻、是一个被动、依赖、永远不成熟的小女孩,这些使得女人处于一个双重的形象情结里:必须同时是性感与处女、老练与天真、诱惑与贞洁。

三、研究方法:符号学分析

符号学(semiology)一般公认是由十九世纪末的charles s. pierce和ferdnard de saussure开创出理论规模的,而barthes则首先将符号学观点应用于广告此一媒体再现形式的研究中,他以符号学来进行对广告译码的工作,挖掘出广告背后所隐藏的意义(leiss , kline & jhally,1990)。

「要研究是什么使得文字、图像或声音能变成讯息,就必须研究符号学,而「研究符号和符号的运作的学问就是符号学(fiske,1990,张锦华等译,1995:60)。saussure认为,符号是由符号具(或称符旨)(signifier)和符号义(或称符征)(signified)所组成的,符号具是有实质形式的「声音-影像的部分,而符号义是符号所表现出的概念部分。两者之间是任意武断、约定俗成且缺乏内在关连性的。而barthes则认为,符号表意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符号的第一层意义,即「外延意义(denotation),而第二层、第三层意义则分别是「内含意义(connotation)与「神话层次(myth)。「外延意义指的是一般常识,也就是符号明显的意义,以拍照来看,「外延意义是指拍了什么,是相机对客体机械性的再制,而「内含意义是指它如何被拍出来,牵涉到人为、主观的部分,「神话层次则是文化思考理解、概念化事物的方式,是一连串的观念,比如:英国警察常有友善、安全、坚固、不具攻击性等几项传统迷思。「内含意义和「神话层次都与意识型态有关,可以掩盖在文化中充满抵触的矛盾,而外延意义的讯息也往往将这些意识型态加以自然化,使我们陷入社会建构的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中却不自知,而透过符号学的解析,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符号、讯息结构下所代表的深层意涵 (berger, 1991,黄新生译,1992;fiske, 1990,张锦华等译,1995)。

所以,为了了解「女星写真集的文本再现了何种的女性身体意涵与女性特质,本研究就借用符号学分析方法,并结合mulvey心理分析与女性主义电影批判理论,以剖析写真集文案与视觉形象里符号的深层含意。

不过,符号学分析方式也有其缺点,比如这种质性研究往往无法处理大量的讯息,常常遭受样本过小、没有代表性的质疑(leiss , kline & jhally, 1990)。不过,质性研究者patton(1990)论及质性研究的抽样重点时,即指出质性研究一般样本都很少,需要的是有深度的「立意抽样,也就是说,质性研究抽的样本必须是能提供「深度和「多元社会实状之广度资料,和量化研究注重代表性,注重样本的随机特质和统计推论所需的数目不同(patton, 1990,转引自胡幼慧、姚美华,1996)。

自1996年徐若?第一本写真集问市以来,四年里,市面上经过大众媒体报导的女星写真集大概累积有三十多本,每本皆有其不同的诉求,以其细微的行销策略手法来作为其卖点,比如:以胸围为卖点的天心、郁芳写真集,标榜女模特儿演员身份、希望藉由有剧情内容的写真集表达女人的辜容高写真集,以其特殊身份而受注意的撞球女选手陈纯甄写真集、女大学生叶倩仪、尹馨写真集,标榜青春形象的女艺人季芹、林心如写真集,或者较为成熟自信形象的女艺人田丽、叶全真、赵英华写真集。其内容上大多以图片为主,文字极少,即使有,也大多是一种视觉上的美学效果,没有传递太多的意义,且以单一主要的女模特儿出现较多,极少有其它男特儿或者女模特儿出现,而的程度,田丽、辜容高、徐若萱、喻可欣等胸部的女星写真(其中徐若萱写真集隐约可见其下体毛发)算是其中尺度较为大胆的写真集,其余以写真集市场说法而言--都是三点不露。而本研究在选取写真集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时,便以「风格及「内容特色两个因素来加以考量与挑选。

写真集一般以「纯情可爱、「性感成熟为两个主要的风格,所以本研究挑选了形象「清纯可爱的徐若?早期所拍的写真集「venus(李安君,1998)和形象「野性、自信、成熟、大胆的田丽所拍写真集「普罗旺斯的精灵(林美?,1998;林美?,1997),其中,田丽写真集「普罗旺斯的精灵更是标榜这本写真集的制作、美术、造型设计、编辑等全都由其主导。而标榜要表达和屏幕上甜美形象迥异的「叛逆、有个性、神秘的林熙蕾写真集「叛逆(卢悦珠,1999)和形象「健康的徐华凤写真集「如果在天堂(赵雅芬,1998)则是众多写真集中风格较为特殊者,而且林熙蕾写真集「叛逆里运用了许多文案搭配图片,藉以说明女模特儿心境,和一般写真集的文字只被用来美化版面的功效不同,值得加以分析,徐华凤写真集「如果在天堂较为特别之处则在于写真集里有其它模特儿(男或女皆有)的出现,这点也和一般写真集较为不同。而这四本写真集当中,徐若?和田丽在写真集中都露了两点,徐华凤和林熙蕾则没有。

本研究所选取的四个写真集中,徐若?写真集「venus是1999年9月再版的版本,由长宏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发行,徐华凤写真集「如果在天堂则是由红唇出版公司在1998年8月出版,林熙蕾写真集「叛逆由时周多媒体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4月出版制作,田丽写真集「普罗旺斯的精灵则由中定传播有限公司在1999年9月出版。

四、符号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以四本写真集所进行的符号学分析,是以写真集中的图片为主要分析单位,并就图片中镜头拍摄及灯光投射角度、拍摄地点(野外、街道等户外空间,浴室、房间等室内空间,或者就单纯只是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摄)、布景饰品道具的搭配、色彩设计、以及模特儿的姿势、外型(服装、化妆、发型)、表情(眼神、笑容等)、所占整体空间的比例、以及所处位置等各元素的组合构成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写真集中女模特儿所展现出的女性特质与女性性意识具有四个特点:(一)柔弱、迷惑无助、服从与被动的女性形象;(二)被窥看的客体,以满足窥看者;(三)文本里充斥着象征物,女性在里面仍被视为性;(四)看似多元互异的女性风貌,其实大多是社会里既定的女性形象。以下就针对这四个特点加以分析说明。

(一)柔弱、迷惑无助、服从与被动的女性形象

写真集里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若非在造型、表情上呈现一种柔弱、迷惑的形象,就是以屈服的姿势,如:俯卧、屈膝等呈现。以徐若?「venus为例,徐若?在写真集里的形象一贯是个穿著白色蕾丝蓬蓬裙、白色运动鞋,眼神透露出无辜神情(不正视镜头)、柔弱纯洁的小女孩,像个洋娃娃般无助地被放置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或者如同融入大自然的一部份般地置身其中,在这里,再次展现了长久以来将女性视为自然与肉体的观念,相对于男性所代表的心灵、文化、几何与秩序,比如:徐若?站在两棵结满成熟果子树前,地上满是散落的成熟果子,手上还拎了两颗果子的照片,就有着以「瓜熟落蒂的自然现象比喻女性成熟身体的含意。女性就像孕育万物的大自然,长期以来被赋予母亲的角色,但是「自然往往也象征着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是原始而未教化的,其隐含的动物性,需要被适当的加以驯化与控制,其所代表的性力量,将可能对现有秩序造成混乱(nead, 1992,侯宜人译,1995;nochlin, 1989,游惠贞译,1995)。因此,在这里藉由徐若?眼神、表情所造出一种柔弱纯洁的形象,展现出一种被控制驯服而稳定的「自然而非具有巨大破坏力量的「自然。

林熙蕾「叛逆写真集里,文案则大多是「我看不清自己、不在乎、「无聊、寂寞、无助、空虚、失落、「我是真的吗 我何在、「是真相还是谎言 什么才是真的等类的语词,再加上混散的发型、屡现迷惑、沉思的眼神,以及「面具象征道具的使用,塑照出一个在繁华喧闹而炫惑的都市丛林里迷失自我的都会女子,其中有一幅从汽车后照镜中映出的侧脸、双唇微启、眼神飘向远方的林熙蕾照片是其中的代表。另有些作品清楚呈现女性受欲望驱使,却身陷其中迷惘不得脱身的形象,比如:林熙蕾「叛逆写真集有一幅照片---女模特儿林熙蕾头发散乱、眼神涣散、双唇微启,背靠着墙,双手抚摸着披挂在身上却即将掉落的衣物,传达出一份迷乱而近乎「的讯息。或者如在徐华凤「如果在天堂里的一幅照片----映在镜子里披着乱发、睁大双眼凝视镜中脸上乱划着艳红唇膏的自我。在这里,女性表现出一种无力自我控制、屈服于自我情绪下的形象,相对于男性的精力、果决、警觉性和聚精会神,女性显得自弃、柔弱与散慢。

在林熙蕾的「叛逆里,有一幅身着华丽服装,无助地屈膝蹲靠在黑暗墙角,文案写着「让人们听不见你的照片,呈现了一个其实十分渴望人倾听、孤单无助而选择逃避退缩的女性形象;同样的,在徐若?写真集里,也有一幅这样害羞退缩形象的照片-徐若?背对镜头,低头面向墙壁。此外,女性在写真集里呈现的肢体语言大多较为柔软,较缺乏力量,即使标榜「健康、运动型受过芭蕾舞蹈训练的徐华凤,在写真集里几乎都是各种斜倚、肢体柔软滑顺的姿势,脸部后仰、身体呈现倾斜角度的轻松姿态,或坐着或屈膝或以双手、毛巾挡住重要部位向镜头献笑,手里却拿着全身肌肉强壮男子的照片。而在田丽写真集里,也不乏各种躺卧、俯卧这些大量出现在各写真集里的「基本姿势。女性这种无力自我保护或者无力自我控制掌握的无助形象,在写真集中相当普遍,似乎说明了女性天性较为被动、屈从,不若男性的积极与强壮,因此需要由男性来加以保护,因此,在两性的权力关系里,女性恒常缺乏权力,并因此不得不从属于男性。

(二)被窥看的客体,以满足窥看者

写真集里除了女性大量不正视镜头的照片外,还时常出现女性着轻薄内衣、浴袍,出现于私秘的空间(如:卧室、浴室、或狭小黑暗的空间),作着更衣、照镜或者各种暴露身体姿势的照片,使得女性在写真集里大多以一种被窥看的客体形象出现,如:林熙蕾一幅在房内弯腰伸手进入裙内整理衣服,而摄影机从房门外向内探照的的图片;而徐华凤写真集里,更出现了许多在黑暗空间里,两女或一男一女在水势淋洒下仿真动作的亲密照片,十足满足了观者窥看的心理,借着有距离的视觉观赏,(男性)观众可以将自我投射在头部皆被切掉的女模特儿或者男模特儿身上,藉由徐华凤满足快乐的表情,驰骋其想象。另外,写真集女模特儿面对光亮、背对镜头露出光滑的背部,故意微露胸部,或衣衫不整,解开钮扣显露部分内衣内裤的照片,在每本写真集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没有两点的写真集。游走于「裸与「不裸的禁忌之间,其实更能挑起满足窥看者的欲望,比如:徐若?几幅站在白色围墙边,故意让风撩起裙子,露出白色蕾丝隐约可见的内裤的照片。或者在林熙蕾写真集里,有一幅较小的照片,只出现一双人走动的双脚,上面勾挂着一件内裤,也都提供了观者相当程度的想象空间,让人联想到这个看不见的模特儿流露的性吸引力,呈现了一个男性眼光下的被动物体,且传达着「衣服待观者(男性)脱去的讯息,在此,男性因而掌握了一种主动掌控权。

另外,藉由装扮成西方古典女性造型,以各种四方形的背景框架、或将照片处理成类似油画画质的效果,把写真照片处理成「图画的形式,在田丽以及徐若?的写真集都可以看见。女性模特儿长期以来作为艺术人物画的描绘对象,早已成为(男性)艺术家美的理想的化身,甚至于念、幻想的投射对象,「作为文化的商品,油画一直被艺术家和美术史家所喜爱,同时赋施颜料到画布上也一直被赋予性的暗示:光线拥吻着形象,造型变的丰满,色彩变得性感,且颜料本身也成为极度的。…男性艺术家是生产力旺盛、主动、主控的,以及男性的乃经由他的笔刷输送出去,…『笔刷就是…(nead, 1992,侯宜人译,1995:94)。徐若萱在其写真集被处理成油画画质的照片里,也被剥夺了活动的力量,成为一个纯粹供作观赏的客体。这时,她成了男性投射望与理想化的对象,一种可供窥看、物化了的「展示物,是被用来服务观看主体的,而男性则藉由视觉观赏的距离以及「笔刷、「艺术力量,成了握有权力的人。另外,在林熙蕾的写真集中,也有一幅其处于一间摆满各种绘画用具材料的房间,并拿笔刷在自己背后涂鸦的照片,显然也是女性被物化的概念的表达与转化,但是由于照片中林熙蕾仍是以一种背对镜头,转头拿着笔刷在自己的背部着色的姿势呈现,因此图片中笔刷虽是由女性所掌握,但并没有呈现一种抢夺男性权力的颠覆意识与力量。

(三)文本里充斥着象征物,女性在里面仍被视为性

写真集常出现象征物,比如:香烟(田丽、林熙蕾都有嘴叼香烟的照片)、雄性动物(比如林熙蕾和公狗同躺于海边木桥上的照片)、或者在田丽写真照片里,于沙滩上出现的树枝、阶梯上的酒瓶,以及象征生殖力的水。此外,写真集里女主角的装扮必定会出现轻薄清凉的衣物(比如:泳衣、内衣、、蕾丝透明衣物、蕾斯丝袜),而可以三点不露却又若隐若现引人遐思,并且想尽办法摆弄各种得以凸显其身材曲线、微露身材(胸部、)、内衣物但却极不自然的姿势。

在写真集里,田丽就常以身着暴露冶艳的高级形象出现,比如:上半身,下半身穿著深色蕾丝、丝袜、高跟鞋,摆弄着各种充满性诱惑的姿势,如:俯卧、或者屈膝跪在沙发上,背对镜头,转头对着观者微笑的姿势;或者穿著露出、连身吊带深色内衣,背对镜头在浴室镜子前摆弄着各种姿势;或者穿著短裙,坐在餐桌前,双腿张开却又以手遮掩的动作。而林熙蕾写真集里,则是由林熙蕾躺在床上摆弄着各种引诱人的姿势,来迎合(男性)观赏者。另外在徐华凤的写真集里,有许多和男模特儿亲热、的暗示姿势,即使是双女的照片也同样充满的暗示,这些双女的照片,上围的必定是不知名的女模特儿,而且这位女模特儿的脸必定会恰巧地被头发挡住或被切掉,这些身材明显较徐华凤平扁的女性便极可能成为了男性的投射对象。

在写真集里由于女性的主要角色在于献媚男人,所以身体具有性意涵的部分因此被特别地强调,如:(徐若?写真集)、臀部(徐华凤写真集)。而单独的部分女体其实也代表了男性心中的理想美,在媒体内容的呈现里,女体常被切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并被拿来互相比较、测量,在排除不合格的身体部分后,再将其组成理想的美体,因此,女体的意义只存在于她们和艺术理想-完整的女性完成型态--的关系上,女性不得不内化父权文化典范的标准,并学会将自己的身体视为由部分组成的,对其一一检视改造,藉以重塑一个仿真、趋近理想美的身体(nead, 1992,侯宜人译,1995;nochlin, 1989,游惠贞译,1995)。因此在写真集里,女性身体总是被以特写方式凸显、被切割,也表示了一种服务男性观者的功用,以满足其对于女体理想的投射。

因此,在写真集里,不管是清纯柔弱型的「徐若?、冶艳自信型的「田丽、运动健美型的「徐华凤、或者强调自我的都会新女性「林熙蕾,全都成了男望投射的客体,满足其欲望的性。

(四)看似多元互异的女性风貌,其实大多是社会里既定的女性形象

虽然四本写真集看似风格各异,比如:标榜都会雅痞女子的「叛逆(林熙蕾)、清纯玉女的「徐若?、冶艳成熟自信多变的「普罗旺斯的精灵(田丽)、运动健康的「如果在天堂(徐华凤),但仔细察看后,会发现其实不出几种既定的女性形象,而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有着特定的发型服装、场景道具、姿势表情的搭配,藉由这样的整体营造,即可让观者迅速的在既有的女性形象里找到对应,理解其所欲传达的形象意涵。比如:清纯玉女型以淡妆、白色服装、学生运动鞋等为主,配以无辜纯真眼神、羞涩的神情来塑造,而冶艳成熟型,则善用各种高跟鞋、性感服饰、卷发浓妆来塑造,其眼神则大多较为有力、充满诱惑性,整体而言较具主动性。以其中造型最多变的田丽写真集为例,除了带着十字形项链的阻街女郎造型外,还有有如中古世纪般、顶着一头黑色卷发、画紫红妆、穿上饰有羽毛的紫红纱料浴袍式衣服,手里拿有一根羽毛的造型、披发而上身的亚马逊女战士,或者造型华丽的宫廷仕女,甚至化身为名画里的女子…等,但这样的多变的造型里,可能正如winship(1987)所说,这些形象其实都是现有社会里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正反映出了社会里的优势意识型态;而身为一个女性总要投身于不断变化的形象游戏里,并懂得里面的游戏规则,知道该在何时何地呈现怎样的一种形象!所以,这样看似多变的女性形象并不一定代表女性能脱离既有的女性形象窠臼,或者能从游移于这样的扮演游戏中获得力量,相反的,这些透过分析归纳后,所发现的制式搭配(场景、服装、姿势表情)与意识型态,可能正显现出写真集里受限狭隘的女性形象。

五、结论

经过对于这四本写真集的符号学分析后,本研究发现,女性在写真集里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仍不脱既有社会里的刻板印象,大抵是清纯玉女型或是成熟冶艳的型两种,且女性大多仍呈现出一种较为被动、柔弱的女性特质,而女性性意识及欲望仍旧是以服务男望、以男性观点为中心的,女性的神情姿势、欲脱未脱的暴露衣物以及象征都是为了来满足男性的性幻想,并和被动退缩、柔弱、无助甚或迷惘的女性一样,都可刺激男性主体的趋力,以此满足其主控欲望,这样的分析结果和游美惠对于色情海报里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性意识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和其它色情媒介一样,呈现出以男性观者为中心观点的写真集,即使女主角标榜着要在其中展现真实的自我、书写自我,或者如田丽写真集「普罗旺斯的精灵一般是由她自己主导制作,但其所再现出的女性形象仍脱离不了父权社会里女性既有刻板印象的窠臼里,屈从在男性的性与欲望下。

大众媒体的讯息在现今社会里角色越来越重要,当我们形塑自我认同、厘清何谓女人与男人等问题时,媒体扮演了一个提供参考文化资料的角色,如同其它意识型态机关一样,媒体上的形象成了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意义来源之一,比如:媒体所再现出的「女性特质、「女性性意识,其实正足以影响我们对于「何谓女人的认知。也因此写真集的文本内容将女性视为男望客体、供其窥看的性,将女性描绘成被动、懦弱、无法自制而具有破坏力,因此需要受到男性权力的控制,而在社会中处于附属地位,屈从于男性力量,对于女性地位的提升与主体性的掌握是不利,其文本内容所再现的女性形象仍旧是父权社会里被制的女性角色,缺乏女性的主体性,在其中我们所看见的仍是一个针对男性观众所设计的色情内容,藉由女体作为商品的贩卖与销售,因此需要加以批判。所以,在本研究里发现,「写真集文本里的女性并没有如性解放论者所说或所期许的,能在色情产品里展现一种超越既有女性形象、表现自我的能量,反而仍受限于既有的父权中心观点;如反色情女性主义所说的,色情产品「写真集的内容正是社会里性别不平等的再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文本分析结果并不必然代表了写真集阅听人的解读。因着阅听人背景或者阅读情境、策略的不同,文本可以是多义的,这也是个人解放论者不断强调的,经由阅听人不同解读,可以转化色情里的效应与意义,所谓的主体性正可能于阅听人解读的过程中展现。这也再一次提醒了我们,媒体只是意义提供的来源之一,无法全然操控读者,只是在面对于这样矮化女性地位、物化女性的媒体内容,研究者应以警觉批判的角度来看待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参考书目

卜大中(1998):〈写真现象与美貌政治〉,《中国时报》,11月4日,37版。

王亚玲(1998):〈娱乐周报评选绯闻 露点写真独占鳌头〉,《中国时报》,12月21日。

王雅各 (1998):〈身体:性主义视觉艺术在再现上的终极矛盾〉,《妇女与两性学刊》,9: 1-54。

王瑞香 (1996):〈基进女性主义〉,顾燕翎(编),《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台北:女书。

何春蕊 (1996):〈色情与女/性能动主体〉,《中外文学》,25(4): 6-37。

李安君(1998):〈徐若? 最怕网络上被指「点〉,《中国时报》,6月7日

李家沂 (1995):〈色情、计算机网络与官检〉,《中外文学》,24(3): 82-111。

李海 (1998):〈女人脱了,男人傻了〉,《中国时报》,11月15日,33版。

李显立 (1994):〈差异与观影-谈英美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电影欣赏》,70: 84-91。

周华山、赵文宗 (1994):《色情现象----我看见色情看见我》,香港:次文化。

林芳玫 (1999):《色情研究 : 从言论自由到符号拟象》,台北:女书文化。

林美?(1997):〈答应拍写真 田丽裸而不露点〉,《中国时报》,5月19日。

林美?(1998):〈田丽很有「美国独立精神〉,《中国时报》,12月19日。

胡幼慧,姚美华 (1996):〈一些质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页141-158。

张玉青 (1995):〈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思考〉,《电影欣赏》,75: 49-92。

张志清(1998):〈大学生拍写真 教长期期以为不可〉,《中国时报》,11月19日。

张锦华 (1998):〈女为阅己者容?受身广告的影响研究-以台北是一般高中职学生为例〉,《民意研究季刊》,203: 61-89。

曹竞元(1998):〈女星前「脱后继 写真产业时代来临?〉,《中国时报》,11月11日。

许若薇(1997):〈只要画面唯美 温碧霞:也愿意〉,《中时晚报》,11月1日。

陈淑芬 (1996):〈舒展舒展女人的身体[女性主义艺术],《雄狮美术》,304: 96-100。

游美惠(1993):〈台湾色情海报的解读分析〉,《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4:77-99。

游静 (1995):〈你是你所看的--从我看你看女体构筑我们的身份〉,《诚品阅读》,20。黄心慈(1999):〈出写真 一本多利〉,《中时晚报》,10月21日,10版。

黄秀慧、曹竞元(1997):〈东洋风席卷宝岛 娱乐圈助长气焰〉,《中国时报》,3月7日。

黄宗慧 (1996):〈看谁在看谁?:从拉刚之观视理论省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中外文学》,25(4):41-76。

宁应斌(1997):〈独特与社会建构-迈向一个性解放的新理论〉,何春蕤(编),《性/别研究的新视野(下)》,台北:元尊文化。

廖慧娟(1999):〈田丽: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中时晚报》,11月20日。

赵雅芬(1998):〈徐华凤 迷倒流浪汉〉,《中国时报》,7月10日。

刘子凤(1999):〈尹馨卖点 梦想当导演〉,《联合报》,8月27日,10版。

卢悦珠(1998):〈辜容高 将在性感写真中解放自我〉,《中国时报》,12月27日。

卢悦珠(1999):〈林熙蕾「写真 吴大维「尴尬促销〉,《中国时报》,5月3日。

顾玉珍(1995):〈性别的魔镜-解读电视广告中的女性意涵〉,顾玉珍、周月英等(合着),《媒体的女人?女人的媒体》,台北:硕人。

顾燕翎 (1997):〈台湾妇运组织中政治之转变-受害客体抑或主体〉,《思与言》,35(1): 87-113。

berger, arthur asa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黄新生译(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远流。

berger, john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 and harmondsworth: bbc and penguin.currie, dawn (1997). decoding femininity:advertisements and their teenage readers. gender & society, 11(4): 453-477.davis, kathy (1995).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new york:routledge.durham, gigi (1996).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women’s magazin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desir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1): 18-31.final report of the attorney general’s commission on pornography (1986). nashville, tn:routledge hill press.fiske, john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张锦华等译(1995):《传播符号学理论》。台北:远流。

kellner, douglas (1988). reading images critically: toward a postmodern pedagogy. journal of education, 170: 31-52.

kilbourne, jean (1989). beauty and the beast of advertising. media and values, 49:8-10.leiss,

william, kline, stephen & jhally, sut (1990). two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advertisements.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 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197-224. ontario: nelson canada.masse, a. michelle & rosenblum,

karen (1988). male and female created they them: the depiction of gender in the advertising of traditional women’s and men’s magazines. women’s studies int., 11(2): 127-144.morgin,

robin (1980). theory and practice: pornography and rape. in lederer, laura (ed.), take back the night: women on pornography.

new york: w. morrow.mulvey, laura (1989). afterthoughts o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spired by king vidor’s duel in the sun.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29-38.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mulvey, laura (1989).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14-28.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nead , lynda (1992). the female nude.

侯宜人译(1995):《女性》。台北:远流。nochlin, linda (1989). women, art ,and power.

游惠贞译(1995):《女性,艺术与权力》。台北:远流。tong , rosemarie (1989). feminism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刁筱华译(1996):《女性主义思潮》。台北:时报。

上一篇: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项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