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07:43:46

广告传播论文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正如理查特·奥曼所言:最常见的意识形态策略,就是说明这个群体的利益怎样“真的”大体上等同于社会的利益或者人类的利益。①换言之,最常见的广告意识形态策略,就是说明广告角色的利益(广告主的利益)怎样“真的”大体上等同于广告受众的利益乃至社会或人类的利益。本文试从广告言说的意识形态化和广告受众的假想主体化来探讨广告颇为“成功”的意识形态策略。

广告言说的意识形态化: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界定游离于两种意见之间。其一,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其二,一种可能以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和伪意识。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不存在真实与否,他将其定义为“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②以此来认识广告意识形态不无道理,因为看似虚拟的广告世界中充斥着“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广告意识形态更有其独特性。

广告在它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未像现在这样进入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现实世界:功成名就、下岗待业、奋斗拼搏、甜蜜爱情,入世、申奥、伊拉克战争、文体赛事,广告为每一件产品都粘上了通向现实世界的无数链接,广告的触角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在广告世界中,“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并不同于阿尔都塞的相关本义,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而广告意识形态所提炼或创设的这种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则是完全有意识的,有着其明确的目的。它在提倡“送礼送健康”的新观念时,目的直指“收礼只收XXX”;它在儿子因疏忽了对父母的照顾而心怀歉疚时,借小孙女之口点题:小“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买XXX?”这种借天真的小女孩之口说出的话犹如道德拷问,质问着对父母的不够孝顺,但如此大的道德问题最后只轻轻落在了:未买XX口服液。那么根据广告逻辑,其隐含主题则是:买了XX口服液=孝顺父母。该命题似无不妥,作为受众而言,自然不会对一则广告的思维和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大加推敲。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为现代人指出了一条对老人表示关爱和孝心的途径——购买保健品。这一点非常体贴地为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老父老母而心怀歉疚的现代人找到了一条快捷方便的弥补方式。而另外一些广告则假托老人之口,从老人的角度回应了上述命题:“收礼只收XXX”,进一步证实了该命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场景:商家在商场醒目处陈设着保健品专柜,促销员的推荐进一步印证着消费者脑中的上述命题,于是,手拎包装精美的保健品拜年的行人几乎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正如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个体觉得自己在直接自由的把握现实,但实际上,他的意识由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在这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中,广告意识形态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就如波斯特所表述的:广告占据一个能指,亦即占据一个词,这个词与广告所促销的物体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关系,但却被附加到那物体上,产品本身并非首要的兴趣所在,必须在该产品上嫁接一套与该产品没有联系的意义,才能把它卖掉。③而现实世界则在广告商手中被分解成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就如那些漂浮于交流空间中的能指,它们被广告商们凭兴致任意地附着在商品上,这些被粘附在商品上丰富、泛滥的意义使得平庸的商品闪耀着炫目的光彩,而这些外在的东西由于是从传统美德和现代时尚中精选出来的而极大地迎合了受众。由于这层普遍存在着的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使现代人在快捷地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还享受着被赋予其上的精神快餐,广告场景就这样在现实世界中被皆大欢喜地呈现。

广告受众的主体化:一种无实质的构想主体

广告场景在现实世界中的呈现还有赖于现代广告的另一策略:把广告受众建构为主体。作为一种日趋圆熟的攻心术,现代广告的突出特征是在表象上模糊了广告主客体的界限,在把消费者作为广告对象研究和揣摩之后,通过广告中的种种代言行为和技巧,让“受众化”的广告角色通过自我言说的方式来最大程度上影响和掌控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广告画面中的言说者不再仅仅是笼统的、不明社会角色的漂亮演员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美丽尤物,而是通过他们的衣着、道具、场景,以及他们在广告中的言说方式被赋予了各种身份,诸如工人、农民、教师、摄影师等职业,子女、恋人、成功白领、家庭主妇等社会角色。加上大量非职业(或非著名)演员的启用,他们普通的长相、自然或生涩的表演使身负多重社会角色的受众不自觉地从广告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在广告商其他技巧的合力作用下,对号入座。

某一护肤品品牌,在其不同版本的电视广告中展示了演员、小学教师、摄影记者、年轻工人,他们的言说者包括老公老婆、老爸老妈等各种社会群体,广告角色衣着普通,长相平凡,以及在演员化妆间、工厂换衣间、小学校园等普通场合中平民化的言谈举止,一切都在昭示着受众:“他们”就是你们,你们就是“他们”。

在另一则洗衣粉广告中,真正的“家庭主妇”们则成为了主角,广告采用街头或入户随机采访的形式,选择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字幕显示)采访家庭主妇,她们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并不流利、似无台词准备的语言表述,在镜头前略显拘谨的体态,更在直接地告诉受众:“她”就是你们中的一员,没准“她”还是你的亲戚朋友同事;“她”不是我们特意选用的演员,而是我们在街头采访或入户采访中的巧遇;她们是在代表你们说话,并非公司在自卖自夸。

当然,广告中还有大量的脸蛋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但即使是这些星光灿烂的名流,也多被披上一层平民化的外衣,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烦恼和不满,他们(她们)头发枯黄干涩,岁月的流逝把皱纹、白发和疾病留给了他们,忙碌在外而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他们面临着工作和学业的压力、成功的希冀、失败的苦恼、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种种人间喜怒哀乐,如同我们每个人,使我们感同身受。

于是,消费者从被言说的对象似乎变成了言说者,既为客体又身兼主体,他的一直处于纯粹的被说教者位置而产生的逆反甚至敌对心理渐渐消融,他们渐渐开始坚信:广告是与己相关的而不是强权的“他者”了。

广告似乎在构筑一种“源自生活”又美妙无比的“现实世界”,从而让受众进一步确证其在广告情境中的主体意识。一种奇特的逻辑产生了:电视广告通过把广告主体构建为一个处于“现实世界”的具象化的“消费者”,而使得作为消费者的广告受众扮演了两种角色——广告话语的主体和客体,恰如由广告商和广告主导演的受众的“自言自语”。在此,让·波德里亚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受众既被构建为客体又被构建为主体,既是物又是上帝,于是面临着主置的不可能性,即主体根本上的无实质性。④

这种“无实质性”的主体,恰似广告主手中的玩偶,假借了消费者的形象和外壳,而被填充进广告主所构造的“血肉”,如此而成的“广告主体”的各种具象依需而定,但也有其规律性的共性:一个有足够收入能自由选购产品的“主体”,一个有某种“需求”但不知如何满足的“主体”,一个消费了该产品而获得魅力或极大满足的“主体”。这样构造的主体并非没有契合人性,在马斯洛看来,人是不停地产生需要又不断地满足需求的动物,人在满足他的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以后,他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有尊重的需要,包括被人爱和爱他人,被人尊重和尊重他人,归属某一群体和被群体接纳和承认的需要,在一切需要被基本满足之后,他又存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事业有成,渴望成功。显然,广告深谙如何激发人的潜在需要和欲望,并提供了惟一的解决之道:消费某产品。当然,如此简捷的解决之道在经过一番炫目而巧妙的修饰之后并不显得单调乏味和可笑。因为在广告中,消费“主体”不仅在消费产品,更在享受着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精神满足:亲情、友情、恋情;孝心、爱心、诚心;成功、光荣、豪情。这有赖于广告中被依附在产品上的丰富“意义”,当大众在认可这些意义而消费产品或接纳该“意义”时,广告的意识形态便产生了,广告角色(广告主)的利益就这样变成了社会大众的利益。

注释:

①②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399页、12页。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真实性;道德性;艺术性

广告(这里主要指商业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和文艺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招贴、电影、幻灯、橱窗布置、商品陈列的形式来进行”。现在广告媒介又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移动电话等。

广告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史学家D·M·波特如是说:“论社会影响,广告可以同由来已久的机构(如学校、教堂)相比,它统治了媒介,对大众标准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它是很有限的几个起社会控制作用的机构中货真价实的一个。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手段,作为一种促销产品的催化剂,已成了人们传播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广告除了具有传播商业信息的功能之外,同时也携带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消费者的思想、行为往往会在广告传播中不知不觉地深受其影响。广告传播对消费者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此,广告在传播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广告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广告的真实性是指在广告活动中必须强调它的经济信息,文稿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能虚夸,更不能伪造。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广告是传达信息的,是对商品、劳务、企业以及企业经营思想、经营观念的反映。只有真实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商品和服务,反映企业本来面貌的广告才是有生命力的。广告要取信于人,就必须以真实的信息去打动人、去影响消费者。广告内容应如实反映商品的实际情况,广告创作人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消费者,本着“顾客至上,诚信第一”的宗旨策划广告,忌用虚假空洞不切实际的广告。如某口服液的广告里,一个头戴博士帽的少年,一边喝着该口服液,一边念着广告语:“易聪明,易增高,快快服用xx一号”,似乎只要喝了这种口服液,学习上不要用功也能成为博士,而且天底下就再无矮子了。这种广告不但不能吸引消费者,反而使他们更反感,从而达不到促销产品的目的。实践证明,只有真实可靠的广告才会带来经济效益。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在世界汽车行业能独树一帜,与其奉行质量至上、诚信第一的商业宗旨是分不开的。该公司的广告词是:“如果有人发现我们的奔驰汽车发生了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送奖金一万美元。”没有抽象而空洞的文字,而是用事实和承诺表达了其产品的质量。因此,真实是广告创作的灵魂和生命。

二、广告传播的道德性原则

广告传播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告除了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外,在传播时还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观念。广告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广告应当为扬“善”贬“恶”做出相应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广告还应当承担一种社会伦理导向的责任。笔者认为,广告传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1)诚信原则,即广告必须讲究信用,禁止传播任何虚假广告。2)无伤原则,即广告不能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如张贴在一些公共场所的治疗性病、不孕不育症等广告,侵犯了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影响了人们的视觉。还有在居民楼门上、墙壁上张贴的广告宣传单,侵犯了私人生活的空间。3)有益原则,即广告必须是健康向上的,不得含有、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等内容。如某方便面的一个路牌广告的标题叫“泡的就是你”,画面上白色的浴盆里泡着一位女子,在丰富的泡沫中扬起骄傲的头,翘着苗条的腿,目光充满,手中拿着一碗该品牌方便面。尽管图文并茂,略带幽默,却格调低俗,这样的广告既污染人们的视觉,又污染人们的精神。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广告在传播产品信息、促销产品的同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广告不能仅仅追求一种技术上的实用或艺术上的美观,它应当把伦理道德上的“善”价值也看成自身追求的目标;广告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引导消费的层面上,它应当是对当前可行且正当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诊释,并对导向全社会普遍认可的“善”价值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三、广告传播的艺术性原则

(一)广告语言的艺术性

广告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而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发消费者的联想,刺激他们的需求欲望。为了更好地传达广告信息和思想内容,应将思想、信息、知识、情趣寓于富有美感的美术、摄影、歌曲、诗词、戏剧、舞蹈、文艺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去表现广告的主题和创意。这是广告艺术的内在的感人力量所在。广告以其艺术性来增强它的娱乐性、趣味性和欣赏性,让人们通过广告作品的形象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达到广告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广告内容是通过广告的主题表现出来。广告主题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才能得到准确的阐释和揭示。同时,广告所推销的商品,如果没有语言文字,很难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广告语言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较之其它视觉形象更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语言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语言艺术是达到“广而告之”这一综合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构成广告艺术总体的支柱。因此,语言是表达广告主题、塑造广告形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或媒介。所以,广告艺术在语言文字上应力求简洁,寓意深刻,令人回味。

广告在语言文字上还要讲究一定的文采,譬如运用人们所熟悉而且通俗易懂的双关语、成语、谚语、俗语、比喻、口头禅等来传递广告信息,往往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广告语言中首先要写好广告标题,因为广告标题是广告艺术的眼睛。好的广告标题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一位广告专家对获奖的广告作品所进行的分析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广告标题使用了谚语。如美国的一家银器制造公司,用“发光的不全是黄金”这句谚语作为广告标题,以此来说明他们公司制造的银器也是发光程亮的。拟人也是广告语言中的常见用法,就是把商品人格化。例如,诗人流沙河写过一首关于火柴的广告诗:“磷是你的灵魂,隧人氏是你的祖辈,你烧毁自己,点火给人类,短促的一生不过几秒钟,却比虚度百年的人更可贵。”虽是寥寥数语,却把火柴的成分、历史功用、价值介绍得一清二楚,并赋予深远的诗意。可见,在广告艺术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既可以丰富广告标题的内涵,又能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

(二)广告传播方式的艺术性

广告的艺术性除了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其传播方式上。广告在传播时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广告传播时应注意广告的形象美和视听效果,其形象应使消费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一句话,广告形象要有利于培养和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和美感。俗话说:“远看颜色、近看花。”这句话说明了色彩对人的刺激作用,一幅具有个性和色彩的广告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更能抓住人们的视线。在传播广告时,其声音、音乐要以和谐为美。玛克思·德索在《审美经验》一书中说:“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们作为生动性情感的美感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因此,广告时的音乐应当用和谐优美的曲调在极短的时间里打动受众的心,既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又达到了广告的效果。

(三)广告的意境

对意境的追求源于人们对美的热爱。因此,一则成功的广告在制作手法上要有意境,给人们一种留连忘返的感觉。唐代司空图的《计论》曾把有关艺术“空白”的理论概括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是说诗歌语言要精确含蓄,在空间范畴中有意用空旷的形式来蕴涵一定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在艺术空白中各自去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对诗而言,还可运用在绘画中,能使绘画形成一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景外之景”;用在音乐中,能使音乐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弦外之音”;应用于广告艺术中,能够使广告简洁生动,意蕴深厚,神余言外,暗示消费者去猎奇思考。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全球化;广告传播

一、后现代与后现代广告传播

近些年来,“后现代”一直是个时髦用语、前卫行为。其实,作为一个时代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曾使用过“后现代”这个词。只是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个术语才被一些思想家、艺术家意识到它在概括“现代”之后的状态所具有的叙述意义及对未来的深远影响。公开使用或并未使用但其思想中包含有后现代思想的西方学者就有:利奥塔、詹姆逊、鲍德里亚、福柯、德里达、德勒兹、阿多诺等等。一个标志性事实是1979年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况》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后现代”的所指。后现代现已成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主流话语。当然,目前中外对后现代概念和内涵的读解甚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没有形成一个为大家公认的、给后现代这个范畴和它所陈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科学定义和界定。本文采用了把后现代确定为:20世纪60年代是其萌芽、产生期,80年代是其发展期,90年代是其形成期的看法。

后现代并非是一个学术流派,而是一个时间概念、一种文化状态、一套价值模式,是破解现代性合法化的过程,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重整和改写,即它颠覆了现代主义的中心论,改写现代主义的某种理想性和价值观,凭借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表面性对抗现代主义所宜扬的理性主义和宏大历史的叙事观。哈桑在其《走向一种后现代概念》的文章中,把形式、目的、等级、中心、确定性等归纳为现代性特点,而将游戏、反形式、无政府、过程、参与、弥散、片段性、不确定性等划归为后现代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后现代的表征为:语言消解、去除中心、非同一性、多元共生、折中主义、否定权威、专事颠覆、蔑视限制、百无禁忌等等。正如我国旅美学者田晓菲所言:“后现代,确切地说,是一种心态,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哲学……,它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并因此有自嘲,也有嘲弄—嘲弄传统和权威。”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把后现代的思想范式概括为:反本质主义、反权威主义、反理性主义、反本体论神学、反主体性、反形而上学这六个方面。

后现代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后工业革命时代高科技与电子媒介的发展,自由市场的高度完善,商业资本走向跨国化,信息传播渗透到所有的空间,社会文化变迁向纵深拓展,商业文化(消费文化)随之迅猛发展起来,并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的欲望被追逐着满足,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的同时,又在受着欲望的折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众时代(后现代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大众时代的同义语)。阿多诺就认为大众时代具有商品化的趋向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这种文化代表着后现代文化的性质,是商品化、标准化、单面性、操纵性、控制性等特征。这个时代由于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传统文本形式成为现代人不能接受的复杂消遣,人们快捷而便利的消遣方式是看电视等,因此,后现代已由过去的语言中心转向了视觉中心,也就是说后现代主要是一种视觉文化的社会,其视觉表现形式就是平面、拟象、拼贴、挪用、剪接、切换、戏谑、戏拟。因后现代同商业联系紧密,且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传播,故有学者把其称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时代。后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已完全是另外一派风光,电影电视、综艺报刊、流行音乐、广告时装、体育文化、消费文化、网络经济都已堂而皇之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兴产业,并已成为或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无疑是具有“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与宏观社会背景相联系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后现代大众文化是后现代经济方式的产物。

正是后现代高科技与传媒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促成后现代文化产业化的形成,广告、公关手段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光彩夺目的广告营销环境,则创造了一个能够有力地刺激大众消费的象征符号世界,使广告在这个时代成为主导文化形式之一,形成了广告产业并在迅猛地扩展。由于这个时代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由传统工业社会追求产品的功能满足转变为对感觉、审美的追求。在这种语境中,现代广告的传播方式和艺术技巧显得不合适宜,广告随之进人了后现代广告传播时期。因此,后现代广告传播是相对于现代广告传播而引出的概念。后现代广告改变了现代广告的风格,往往以晦涩的表述、冷傲的形象、模糊的意指;以荒诞、戏谑、嘲讽、自虐的形式表现。后现代广告实践完全映证了后现论大师詹姆逊对后现代艺术所归纳的平面感受—深度模式削平、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零散化—主体消失、复制性—距离感消失等审美特征。后现代广告遵循浪潮化的时髦运作程序,采用大批量复制的传播手段,平面拼贴化的艺术制作方式,来实现广告的目的,达到广泛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后现代广告传播的特征与风格

后现代广告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有着自身明显的风格与特征:

1.意识形态化。后现代广告明显体现出主观性和意识形态化。它否定理性价值、反对人本主义、拒绝历史深度、消解艺术形态。后现代广告制作者认为:正是由于以人为中心主体理性的存在,导致人的物化、异化、对象化,使人失去了本真。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后现代广告热衷于平面化视角,广告内容表现的无价值、无理性成为他们的时髦口号。他们拒绝一切诊释标准,主题至上、意义先行,放弃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界限,完全抛弃了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些深度标准。比如,在反权威这点上:意大利的“迪赛尔”牛仔装广告,将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的合影照,拼贴成三位首脑各抱着一个身穿迪赛尔牛仔服美女的广告;美国的药品“强效头痛片”广告,则用贴有莱文斯基照片的克林顿的头像来传达。昔日领袖、权威、偶像经常性地成为后现代广告戏弄的对象,其背后的用意就是对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人们压抑心理的一种抚慰,对渴望挣脱束缚而获得自由心理释放的迎合。后现代广告的表现形式也大都由具象转到了抽象,由再现转到了表现,甚至广告脱离了商品的侄桔,广告主题总游离于商品之外,广告传播的不是完整的商品信息,而是些散乱、模糊、嘻皮、无逻辑的叙事,散播着一种视觉游戏,广告传达的观念、意识成为消费者的需要和追求,有学者把其称为“观念经济”时代的到来,后现代广告作为观念、意识形态的载体而不断释放其能量。

2.自我表现化。后现代往往是通过后现代信息媒体来向传统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进行挑战,从而消解那种不断压抑人、操纵人、控制人的中心权力话语,使自我获得感性解放和本能释放。自工业革命以来被压抑了几百年的人性似乎在后现代重新获得了释放,人们叫出的口号是:回归自我(所以后现代也称之为“我时代”或“我文化”)。后现代广告往往以第一人称来拉近与目标消费者的心理距离。1989年美国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手持信用卡,站在大庭广众,直接向消费者展示《我消费,故我在》的广告卡片,成为自我表现广告的典型。从近些年来在我国广告界流行的宜传个人自由和自我价值的Me广告诉求也可见一斑。如“我行我素,越穿越美”(珍妮亚服饰),“我来我征服”(乔丹运动鞋),“喝贝克,听自己的”(贝克啤酒),“我的个性,我选择”(威鹏服饰),“走自己的路,让另四人去说吧”(野战饮料),“我的时代,我选择”(TCL电脑),“我有我的一套”(熊倪服饰),“该怎么样?自己喜欢就可以,自己自在”(护舒宝),“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我的空间,我是我”(太平洋鸟休闲服),“把精彩留给自己”(李宁牌运动服装),“青春没有失败,亮出你自己”(非常可乐),“我有,我可以“(佳得乐运动饮料),“我的感觉,我相信“(奥的利饮料)等等。

3、形式符号化。广告传达与流行在媒介中必须符号化后才能得以传播复制。按照结构主义符号的观点,广告艺术正好是这种“能指的自我指涉体系”,作为广告审美刚好是沉浸于对符号能指的欣赏和把玩。后现代广告传播受后现论家哈桑“心灵新知直观”的影响,为摆脱语言的控制,完成广告从“我说语言”到“语言说我”的转换倒置,不断寻求新表述形式的符号和代码,企图用观念意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对现代广告传达方式进行解构。它意味着广告所表述的内容,不再是一种语义信息,而转换成一种符号信息,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视觉经验,一种人为的、虚幻意义的陈述单位。1960年,美国艺术家用广告表现手法制作了著名的《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来表达某种毫无疑义的社会表象,后感觉不够理想,于是,直接选用美元为形象符号,制作出《美元之歌》的作品,表露出他对商业化平面社会的感受。所以,后现代的商品消费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消费者已由商品利益实体转向了文化需求满足。后现代广告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为其所特有的基本价值与意义的表现符号,这些符号成了后现代广告的基本视觉图形和借喻之物,有人干脆把这个时代叫做“读图的时代”。我们今天去一趟麦当劳、肯德基用膳,并非目的,而只是一种时尚心理的满足;在当今流行的耐克用品,许多青年人购买此商品并非于适用,而是为了耐克“勾”这符号而来,纯属追潮,这个符号已演变为自我、个性、叛逆的象征和旗帜。符号消费因此成为一批人的一种基本的生活风格和生存体验。

4.风格多样化。在后工业社会,各种文化艺术都被消解为一种平面化的东西,因此后现代广告不是一种具体的广告风格流派,而是一种普遍模糊的观念,他们对现代广告大师瑞夫斯的USP、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屈特和莱斯的定位理论等给予公开的否定,不再认为广告只是某种单线行进之路,而是方向多变、风格多样的表达形式。他们大都是以娜愉、拼贴、拟象、戏仿、重复等方式创意制作广告,并且大量运用现代高科技电、声、光等形式,制作出艺术语言模糊的视觉幻影。就戏仿借用广告来看,它是后现代主义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即是用戏谑性的模仿来创制广告。后现论认为,由于文本的过度泛滥,当代已不存在独创性,有的只是模仿和抄袭。比如,达·芬奇的《蒙娜莉莎》成了手握香烟的香烟广告;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成了穿着泳裤的泳裤广告;罗丹的《思想者》成了抽水马桶的广告;鲁本斯的《河马之猎》替换成了运动员;安格尔的《瓦平修浴女》中的床替换成了沙发广告。他们妙用了后现代的艺术技巧,挪借了原有作品的内容,创造出了怪异形象,表述了完全不同的含义。他们将历史与前卫,现实与梦想,古典艺术和现代风格,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杂揉在一起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正如英国学者伊格尔所说:“后现代主义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意大利迪赛尔牛仔服系列广告,都是运用的后现代广告的制作方式,他们将美好与丑陋、精妙与拙劣同时担当广告形象,广告传播内容违反惯常思维,极其荒诞离奇、玩世不恭,广告中宜扬着一种生存方式:为了成功地活着。

三、后现代对中国广告传播的影响

后现论来到中国,如果从詹姆逊1985年到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后现代一词算起至今日已近二十年了。詹姆逊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正在与国际全面接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而后现代作为现代之“后”,正在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种主流文化,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就不可能脱离后现代这个全球性的思想语境。

后工业时代对于还在把“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的今日中国来说已不是天方夜谭。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运作,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使中国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之中,借助于品牌、营销手段、传媒的力量,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了“示范效应”,就此在中国也催生出了一种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你不可否认,后现代的脚步的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当我们站在上海东方明珠高塔上鸟瞰上海夜景那喧嚣、喘息和灯红酒绿时,无疑这就是当今世界的流行色。在今日中国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上,人们更注重自我感受的消费,更倾向于时尚与流行,娱乐与消遣,某种风格潮流的引领,不再是某个权威的上层群体,而是大众共时性的一种行为。我们可以说中国正处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存的时代。

正处在具有后现代语境的中国,作为引领商品营销的广告传播,毫不例外地要受到世界后现代广告传播风格的影响。1988年,台湾意识形态广告公司与台湾中兴百货公司的合作,创意制作出系列具有符号化、平面化、装饰化、梦境化令人耳目一新的广告,就具有了后现代风格的明显特征,可以说是后现代广告在中国的破土而出。2002年中国广告作品评审会上,广东江门金羚电器公司的“净神”牌洗衣机—《“脏”系列广告》被评为全场唯一的大奖,该广告用扫把、撮箕、脚垫象征着衣服,画面把我们带人一个肮脏的世界,以诉求金羚洗衣机最能去脏的功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广告诉求。由此可见,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后现代广告传播风格,其实我们已毫无选择地生活在了后现代广告文化的方位之中。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一、语言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都与文化有关。在文化沟通方面,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都是习得的,“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象征以及意义是由每一种文化教给它的成员的”②,比如“龙”字,英语通常把“龙”翻译为“dragon”,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这与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图腾“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文化既教我们符号,也教我们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吸收某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符号的意义。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就在于“理解任何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语法和范畴。扩大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角度而达到一种宏阔的视野。”③

我们在日常进行交流时使用词语好像毫不费力,这是因为我们对词语产生的意义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我们的经验背景十分相似,所以给正常交流中使用的大部分语言符号基本上赋予了相同的意义。但是当我们一旦置于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国际市场,我们面临着众多的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文字的种类、使用范围、使用习惯、语言歧义时,就必然会产生沟通的障碍。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无论是品牌名称,广告文本还是包装及说明,广告语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造成的误译、误读或误解,主要是缺乏对语言差异的深入了解所致。翻译既不是建立在共同的词汇基础上,也缺乏熟悉的指标对象,以至广告想传播什么信息与实际传播了什么信息有时是不一致的。

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国十分畅销,但在美国市场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WhiteElephent”,其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谁也不喜欢。美国布孚公司在德国宣传该公司的薄棉纸时才发现,“puff”在德语里是“妓院”的意思。CUE作为美国一个牙膏的品牌名,在法语俚语里却是屁股的意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品牌名称,对于另一种语言的人们或许就很具有攻击性。语言的差异使得一些信息不是被错误传播就是根本无法传播,即使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都会有完全意想不到的语意。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语言文字如何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语言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作深入的了解,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了解文化造成的词语的直意、隐意的变化,以免产生歧义而影响广告效果。广告中有很多反映各民族事物和观念的语言,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用对等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正如ABB总裁阿西·巴尼维克所言:“我们如何能取消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没有并不应企图去这么做。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增进了解。”④不同的社会习俗对广告的影响很大,对于跨文化广告传播来说,只有了解与尊重当地特殊的风俗习惯,有的放矢地传递信息,才能使广告奏效。

尊重风俗习惯意味着广告信息不能触犯当地的禁忌,否则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受到抵制。比如对性有着特别禁忌的东方国家如泰国和印度,广告一旦涉及到“性”,很可能冒犯风俗。里斯特公司(Lister-ine)试图将它著名的美国电视广告照搬到泰国,该广告表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拉着手,一个建议另一个用里斯特治疗其呼吸困难。这一广告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在泰国公开地描绘男孩与女孩的关系是无法接受的。后来当广告把人物换成两个女孩后,产品的销售就明显地增加了。

有时“甚至一些无意识使用的颜色、数字、形状、象征物、身体语言等等都可能会潜在地冒犯某种特定的文化习俗,”⑤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字、颜色、动物形象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百威公司广告中的青蛙形象已深入人心,它的很多广告都是以青蛙为“主人公”,并用青蛙叫出公司品牌。但它在波多黎各却使用一种叫做“coqui”的当地吉祥物,因为波多黎各人把青蛙看作是不干净的。

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

三、价值观念

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同一事物异化,并被拉开距离,使得事物有天壤之别。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必然会融进民族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广告从传递有形的产品信息转向传递无形的文化附加值之后,广告中很多反映本民族文化事物和观念的诉求,都再现了各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而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所反映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态度等等,实质上代表了社会的意志和广大消费者的意志。所以一旦广告中传递的价值观得不到认同甚或引起反感,那么广告当然会受到排斥。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do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以平事端。[page_break]

四、宗教与法律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从消费的角度看,既有精神消费的内容,又有物质消费的成分,能满足人们的双重需求;从传播角度讲,它又是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注意力元素。因此,把宗教作为广告传播的题材元素,除了能立即引起受众注意外,更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宗教作为敏感的话题,也容易引起争议,对广告传播而言,这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中外广告史上以宗教入题的很多,由于宗教元素运用不当而引发的争议、冲突甚至诉讼在国际广告界也是屡见不鲜的。1989年春,超级巨星麦当娜为百事可乐拍了一部广告片,并作为其新歌《像个祈祷者》的音乐电视。这个耗资500万的广告片在美国及世界40个国家同时上映,场面感人。然而在“百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麦当娜又为同一首歌拍了摇滚版,并在音乐电视台几乎同一时段的黄金档播出。在这部渎圣的音乐电视中,麦当娜在燃烧的十字架前跳来跳去,向人们展现手掌上的圣痕,还和一个黑人圣徒在教堂的长椅上亲热。这部片子立刻激起公愤,“百事”不得不撤下它的广告。

广告被喻为“带着镣铐跳舞”,除了宗教,广告的“镣铐”还有法律。国与国之间对广告内容、形式和传播等方面在法律上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法律层面上对广告控制的日益加强已成为广告业的一个普遍趋势。不同国家有关广告实施的法律、法规、法令、政策各异,它们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必须了解各国的法律环境,知晓并遵循各国政府制定的有关广告的法规。一般而言,在法律上各国政府关于广告的各种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对某些产品的广告限制。如,2003年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从2005年7月起,禁止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上刊播烟草广告,也禁止烟草公司赞助一级方程式等国际性体育赛事。此举是为了减少德国、希腊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居高不下的烟草消费量(但禁止播发烟草广告的范围不包括电视台,因为电视广告受到欧盟其它法律的保护)。

(二)对广告信息的限制。如1991年,法国颁布了对酒精类广告进行限制的《艾文法》,该法规定广告中不得出现正在饮酒者的形象;酒精饮料广告中不得涉及酒精度、原产地、酒的种类、产品的成分、生产厂家、商和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以及包装样式、销售方式和饮用方式等;广告中应清楚指明饮用酒精饮料会危及健康。在美国频繁出现的比较广告,英国和德国禁止使用。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在斯里兰卡禁止电视广告使用儿童作模特儿来推销商品,其理由是因为斯里兰卡太穷,在160万人口中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那些无力购买的父母来说,这种电视广告会引起伤心和为难。

(三)对广告媒介的限制。在比利时、瑞典和丹麦等国,电视上禁止播放广告。法国每天电视广告不得超过13分钟,德国不得超过27分钟,瑞士却可以达到150分钟,美国更为宽松,平均每一频道每天的广告时间可高达180分钟。日本规定电视广告一则不能超过15秒钟,长文案在日本电视广告中即成废纸。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现代心理架构

广告传播在当今时代已是不可或缺的传播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广告是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有计划地利用媒体传送各类信息进而影响公众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学是在传播学所揭示的信息传播整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广告领域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科学。广告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播,广告主和广告策划者是广告的传播者,广告信息是广告传播的重要内容,刊播广告的各种媒介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均是广告传播的媒介。接触广告媒介的受众即是广告传播的受众。在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包括广告展示、表现、传递、接收等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就是广告传者说服受众通过对广告信息的认知、理解,转化为态度和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一方面广告本身具有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的功能,即传递沟通功能、诱发或满足需要的功能、影响态度与促进购买行为的功能;另一方面,广告传播过程与心理学之间也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即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理论架构。

一、广告传播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就狭义而言,认知心理学则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他们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收、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心象(或意象、表象)、思维和语言等。广告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则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和电脑都被看做是加工符号的物理系统,而人脑的活动和电脑的信息加工功能都是符号操作过程。换言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试图把“认知”概括为人的所有的心理活动,并把人的心理活动模拟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在于能够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外部环境中的事物,也能用符号的形式表示自身的系列操作过程,即对外部环境事件进行信息加工,也能对自身的操作过程进行信息加工,因而人的思维活动就可成为能够进行客观描述的具体信息过程,这一理论开创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类思维的新取向。美国心理专家罗伯特·L·索尔索在《认知与心理学》中这样阐释道:“认知心理学研究我们如何获得世界的信息;这种信息又怎样表征并转化为知识;它怎样贮存;知识又是怎样用来指导我们的注意和行为。它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从感觉到知觉、模式识别、注意、学习、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表象、回忆、语言、情绪和发展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行为的各个领域。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与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向是紧密相联系的。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一种激活的图式指导知觉的理论,当输入的信息激活了人脑中与之相关的原有的知识,并使输入信息中的新知识与人的陈述性知识网络中相关的原有知识贮存在一起时,人便获得了新信息的意义。在广告传播中,当受众接受新的信息广告,抑或有关新产品.或一个新商标一个公司的名称,那么受众会以此为刺激来激活脑中原有的同类产品或商标或公司的名称,也就是激活人脑在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这样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指导和接受输入的新信息。

认知心理学强调表征的标志性,表征是人的认知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步骤,也是认知心理学核心概念之一。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所谓表征.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这些表征代表了外部世界有贮存在头脑中的信息。一个外部客体在心理活动中可以具体形象、或者以语词和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象、语词和概念等都是信息的表征。表征既是反映和代表相应的客观事物,同时又是内部加工的对象。广告传播中传者所传递的信息,为了加强吸引力和注意力,都是伴随着图像、音响、色彩等因素,这就需要创意。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对广告创作对象进行想象、加工、组合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表象、意象、意念、联想中获取创造的素材,实质上也是认知心理学的表征的心理活动历程。诚然,认知心理学也有本身的不足点,主要是缺乏对人的情感动机和个性等重要心理现象的研究。

二、广告传播与行为主义心理学

广告是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是广告客户通过媒体传送各类信息,从而影响公众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这里的公众行为特指消费者行为。广告的受众对象是广大消费者,广告的内容是有计划地传播商品信息、劳务信息或消费观念,广告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在研究广告传播的同时,就要研究消费行为。

解释消费行为的理论,最主要的是行为主义心理理论。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在其宣言性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说:‘“就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来说,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行为主义心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刺激一反应。这种理论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全部活动,应该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析为两个最简单的共同要素,即刺激(S)和反应(R)。可以根据刺激和反应,根据习惯形成习惯整合和条件反射等来进行表述。行为心理学家在研究与实践中,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刺激、反应、习得、强化、泛化、消退等。这些术语和概念都具有完全的心理学的意义。消费者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是广告刺激、商品刺激的结果。“刺激一反应”的条件反射理论运用到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可以证实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射之间的联系多次“重复”,对条件反射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广告传播以强大的攻势在多个媒体中宣传某一品牌,那么这一品牌给受众即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而消费者经常购买这一品牌的商品,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建立起一种稳固的条件反射,一旦消费者再次见到这种品牌商品或重新产生对这种品牌商品的需要时,就会再去购买它。因此、在广告传播中,广告传者很希望通过广告使受众即消费者能够把他们的品牌与其产品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刺激一反应”的强度愈大,条件反射建立得愈牢固。带有某种“定向”性质的购买行为就越容易出现。

行为主义心理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斯金纳。主张“操作条件反射”或“操作行为”的新思想。斯金纳根据自己创制的“斯金纳箱”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提出关于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所主张的操作行为关注被试的主动性,关注于如何解释受环境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而后者却是被动的,不受环境的影响。斯金纳还提出“强化”的概念。他认为,有两种强化类型会影响反应重复出现的概率: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那些能够不断加强某种反应出现机会的事件.而负强化就是用来鼓励某种特定行为的那些不愉快的或者消极的结果,负强化与正强化的目的都是用来鼓励某种所希望行为的出现。广告传播常用“恐惧诉求”来表现广告内容,这正是一种负强化,其目的就在于鼓励受众,通过购买广告上的产品从而避开消极后果。

三、广告传播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人的内在价值观,并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特别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传播的宣传受众是以消费者为主体,以促销为目的的。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诸多心理因素中,需要和动机占有特殊主要的地位,与消费行为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可以说,需要是消费者行为的最初原动力,动机则是消费者行为的直接驱动力。如果处在一个接连不断的广播广告或电视产品宣传的环境之中.可能因为受众的消费需要与其广告传播的内容相吻合或不吻合而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比如,广告传播的内容是关于品牌汽车的宣传,有受众刚好有购买小汽车的需要,那么他一定会认真地观看和了解广告传播内容;而另外的受众没有购买小汽车的需要,那他在接触汽车宣传的广告传播时,可能产生厌烦和抗拒心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另一类需要是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心理需要属于高级需要。这就给广告的定位和产品的定位提供重要参考。例如,同样是德国奔驰牌轿车,根据不同的需要,广告定位就不同。“如果有人发现奔驰牌汽车突然发生故障被迫抛锚。本公司将赠送美金一万元”,这则广告语极尽该公司对产品的信心和自豪感,也迎合消费者对产品优质的需要。“当您的妻子带着孩子在暴风雨的漆黑夜晚开车回家时,如果她驾驶的是‘奔驰’牌汽车,您尽可放心”,这则广告定位在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的结合点上。“给您的朋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该广告定位在表明身份、地位的需要上。

在这里还值得提及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得的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而广告心理作用还在于引起和调动消费者的潜意识需要。

四、广告传播与格式塔心理学

广告传播中的电视广告常常以画面、音像、色彩等形式组合出现,另外,户外广告中的张贴广告、车身广告、大型路边广告、室内外的POP广告等多以广告画面出现,充分表现视觉艺术的生机与活力。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较为集中他表现在视觉和知觉研究领域。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译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是韦特默、苛勒、考夫卡,他们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视知觉效应和原则,充分体现了完形—整体心理学思想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视觉和知觉的研究,对于广告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他们曾经归纳总结了关于图形和视知觉的五个完形组织法则;(1)图形一背景。在一个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出来形成易于被感知的图形,而其他对象则退居于次要地位成为背景。(2)接近法则。刺激在空间或时间彼此接近时,容易组成整体。(3)相似法则。互相类似的各个部分如形状、颜色和大小等有被看成一群的倾向,容易组成一个整体。(4)闭合法则。刺激的特征倾向于聚合成形时,即使其间有断缺处,也倾向于当做闭合而充满的图形。(5)连续法则。刺激中能彼此连续成为图形者,即使其间无连续关系,人们也倾向于组合在一起视为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应提出“简洁律”,即“最小限度的单一性将是一致的单一性,而最大限度的单一性则是理想的清晰度的单一性”。这在广告传播中“寻找有意义的图形的态度产生了清晰度”是十分有构图的理论价值的。

五、广告传播与社会心理学

广告传播从传播的手段看,是依赖大众传播手段的,从传播的规模和性质看,大众传播属“社会传播”,因此广告传播的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广告传播的三要素传者、受众、广告信息,而传者、受众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一方面受该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又对这个社会发生着作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行为如何受他人影响的学科。广告传播所涉及的主体既包括传者又包括受众,这里的传者或者受众可能是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可能是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也就是说广告传播所涉及的主体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在研究广告传播心理的同时又联系社会心理学,是因为其一涉及到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心理行为,如受众个人的社会态度认知偏见、归因等;其二涉及到一些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心理行为,如模仿、从众、感染等;其三是那类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心理行为,如时尚与流行、各种特征的消费行为等。在研究广告传播心理同时,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来观照广告传播的有关现象,能更加突出广告传播社会性的特点,进而推动广告传播的良性发展。

六、广告传播与其它心理学

(一)广告传播与普通的心理学广告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受众广告信息,并试图说服受众即消费者对其宣传的产品采取购买行为的过程,作为广告传播主体的传者及受众,在外界环境刺激事件作用于人的感受器的同时,如何对外界信息加工和处理?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它涵盖范围较广,按照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可从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情绪、动机、能力、气质、人格等多视角、多层面对广告传播现象进行探讨。

(二)广告传播与心理语言学广告语言是广告传播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对一个新的广告,受众如何去理解它?而传播广告信息的广告主,如何让将要传播出去的广告语言容易被受众所理解?传者和受众面临一个对广告信息—在这里特指广告信息的理解和被理解的问题。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它从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特点。心理语言学涉及到语言获得、字词识别中的词频效应、语境与词频的关系、句子的加工、句子理解时间的测量、语篇分析、语言加工中的推理等问题。中国心理学家刘英茂的《语言理解研究的新领域》、桂诗春的《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彭观龄的《语言心理学》影响较大。通过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会考察、研究广告语言,对广告传播理论的深人探讨有一个拓宽。

(三)广告传播与实验心理学广告传播的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法,广告传播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广告效果测定技术问题、心理现象与心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问题,这就与实验心理学紧密相联系,使之更有科学性。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14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告业异军突起。据我国中新社报道,去年大陆广告经营额突破50亿人民币,年经营额在1981年的1.1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递增(而目前世界广告业年平均增长率不足10%)。与此同时,广告经营单位和广告从业人员也都增长在10倍以上。这种发展速度是世界任何国家都达不到的。九十年代初,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使广告受到了普遍影响,亚洲广告业也有不同程度的滑坡,但这并未影响到中国,相反,据广告业权威人士预测::“它(指中国)仍会有持续而惊人的增长,其增势将超过50%”【‘1。我国广告业发展形势的可喜局面还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1)中国在世界广告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位置已被公认〔“],(2)国外广告公司在中国的代表机构以及中外合资广告公司的异军突起,构成了中国广告业中一支不可视视的力量;(3)广告信息媒介与广告信息表现的突破与更新,如1993年新年伊始各大报纸竞相创举第一整版作为广告版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告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如悬念广告受到了较普遍的青睐,(4)广告学著作的增长,据对《全国新书目》统计,1984一1991年间共出版这方而著作107种,而1991年一年就出版了36种。国外的广告学名著也被介绍于国内翻译出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广告业发展的关系

2.1市场经济的信息机制、市场功能与广告活动

市场经济体制,简单地讲,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摧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根本优越性在于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从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要点是,由集中编制的预定计划统筹宏观和微观的资源配置决策。采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时,会遇到难以克服的信息方面的障碍和激励方面的困难。而市场经济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配置,从信息机制看,通过市场交易和相对价格的确定,每个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可以分享发生在整个经济一切角落的供求信息,从而解决社会化生产中,信息广泛发生同集中处理之间的矛盾。从激励机制看,各种资源配置决策,不是靠行政权力由上到下贯彻,而是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活动当事人,根据市场信号,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计算自主地作出并自愿地执行,从而能够使局部利益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的必由之路,是自觉地运用和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市场是基本的协调者,它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一市场经济中的信息结构是横向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的,价格升降是生产活动和购销活动的指示器。为了实现市场的上述功能,需要建立的市场不仅是供货‘di场和服务(劳务)市场,更重要的是要素市场。积极培养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信息、技术、劳务和房地产等市场。这样,各生产要素根据它们的价格涨落,在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自由流通,市场机制就能实现配置资源的功能。

广告是遵照广告主(客户)的意图,按照一定的目标搜集、处理、分析商品或劳务信息,并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媒体向现在的或潜在的市场(目标市场、目标消费者)传播的信息系统工程。通过广告活动,可以起到指导消费、沟通产销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功能。市场是广告活动的场所,同时,广告活动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广告作为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营销手段,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走向市场的先导。因此,广告活动与广告业在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中必将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现实表明,当今世界,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广告业必然发达。

2.2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与广告活动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快慢,将决定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进程。

市场经济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它的基本元素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这些企业不论归属于哪一种所有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按照自身的利益、,依据市场信号作出生产和其它经营决策,并对经营成果负完全责任。在市场上,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其间没有尊卑之别、高低之分。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主要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企业在市场体制下获得了自,市场信息就成了企业行动的主要导向。企业参与社会竞争,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就是对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就是对财富的谋求。

在这种形势下,广告活动就成了企业与市场和消费者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企业通过广告活动向市场传播供货信息、探寻市场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从广告信息中获取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就消费者来说,他们从广告中获取需求信息,比较各种供货信息。这样,广告信息就成了企业一市场一个人的联系纽带。

伴随着各类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广告费投入的行业、单位更加广泛。过去很少会在广告上花钱的生产资料、销售部门、房地产、金融保险、证券业等逐渐成为广告费支出的“大户”。尤其是在1992年生产资料市场全面放开、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空前活跃的情况下,这刻产业、行业已在广告费支出的排行榜上占得前几席〔“l总之,正象国家工商管理局广告司司长刘保孚所说,J“告是经济发展、商品生产的剂,发展市场经济无疑给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工‘l。

2.3r现代市场经济的信息传播模式与广告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理想化的集中控制系统。指令性的计划信息自上而下地纵向,信息大量地通过非公开渠道,由政府流向企业,由企业流向市场和消费者。计划体制下大众传媒中经济、市场信息含量很低。政府和企业一也无以通过迅捷、广泛的通讯渠道充分获得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信息、,往往造成计划的主观性、育目性,导致资源的非合理配置和巨大浪费。

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后,企业和个人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需求成为资源配置的依据,市场信息成为企业与个人行动的主要导向,政府只是宏观、间接、指导性地调控经济活动。这样,经济信息流动就由原来从政府到企业、个人的金字塔型的纵向“单向通讯”模式,转换成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网络型横向“双向通讯”模式[’1。

面临着这种变化和要求,我国广告活动在广告信息的表现、提供和传播方式上作出了相应的迅速反应。这主要表现为,相对于单向传播方式来说,反馈传播、相向传播方式越来越被更多的广告主所采用。

广告信息的单向传播是由传播者通过广告媒介直接把信息传播给广大的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交流,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即传播者一,接受者。

广告信息的反馈传播是埃受发生信息以后,传播者相应作出反映的再传播。在这种方式中,接受者除接受信息以外,还表现于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存在直接的交流,即接受者,传播者~受接者。

广告信息的相向传播是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向对方发生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共同参与并表现于整个传播过程,即传播者‘二接受者。

目前,广告主乐于采用的反馈传播方式有:刊登用户来信与咨询答复,设立专门的热线咨询电话,广播电台的市场热线节目,反馈信息后的有奖与赠礼形式,征答抽奖,邮寄函索资料等;相向传播方式有:焦点现场操作与表演,各种商品展览会、展销会、出口商品交易会,免费组织实地参观(主要在房地产广告中)等。

3确立广告活动的“信息与传播”观

对广告学的学科属性的争论其实已有了较为明朗的理论格局。它沉淀于传统的两大方面,笔者称之为“市场与营销”观和“艺术与美学”观。前者认为广告是一种销售形式。广告是销隽促进的组成部分,而销售促进又是市场营销的组成部分。后者认为广告是起推动社会道德风尚建树的一种重要宣传形式,广告是艺术家的作品。因此,广告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西方广告界还认为,未来广告发展主要是广告艺术的发展,艺术在广告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提出全新的“信息与传播”观是基于对以上两种观点的本质的归纳分析:

(l)厂一告是商品(或劳务)市场营销(销售、推销)所借j1J的手段之一,似不是其本身和全部,(2少艺术是广告设计、创作和表现所借助的一种手段,但不是艺术本身不仁J广告的全部。

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无论在经济学科还是情报(信息)学科,经济信自、(倩报),(国际)市场(经济)信息(lJ青报),商业信息,商品,营销信息,金融程r报,(国际)商务信息等主题方面的文献存在明显增长的趋势,都相应地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或介绍它们的一般知识,或研究它们的预测、调研、管理,探一i寸它们的应)lJ与运用方法和技巧。无疑,这种发展态势为深化情报(信巳)科学研究带来了弘口;的生命力,它为科学发展、人才培养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3.1对广告现象和广告活动本质的分析

(1)广告概念的信息理解。在广告学上,如呆把“厂‘告”这个概念理解为广告物或广告作沉:的话,那么广告本身就代表一种信息,也就是说它是传播商品或劳务信息的信息源,如果把“广告”理解为“广而告之”的话,,那么它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关于特定信息内容的特定方式的信白、传播;如果把“广告”理解为市场营销中销售促进的一种手段的话,那么它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一般地,我们对“广告”从汉语字而意义土理解,即“广而告之”,那么,应该承认,信息传播功能是广告的首要功能,也是核心功能。

(2)广告的基本要素与信息的关系。对于一则具体的广告,它有这样一些从本要素‘。]:a、z‘一告主,b、信息,e、广告媒介,d、广告费少}1。共中信息是一“告的核心要素。z’-告主是信息、的者,广告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与传播渠道,广告费用是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必要花费一与开文。

(3)广告市场要素与广告信息的关系。从经沂学研究的角度看,J‘一告活动是一个市场过程。广告市场具体由这样6项内容构成〔71:a、广告主,b、广告,c、广告信息d、媒介,e、消费者,f、广告费用。其中广告信息是)“告市场的核心内容,是广‘告市场中贯彻峨终的一种动态信息。除了上面已‘说明的外,广告,是广告公司为广告主提供完成

广告宣传工作所需的一切服务,即具体实施广告信息的传播,消费者则是广告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众或用户。

(4)广告业与信息产业。广告业的产业归属问题,早见于波拉特的《经济:定义与测算_)).这部大型研究报告中ial,波拉特称之为宣传广告业,一卜分为广告牌制作业,广告业,室外广告业,其他广告业和函购宣传广告业,并把它作为第一信息部门中的一个分支,当然:广告业也还包活第二信自.部门(即政府或非信白、企业为了内部;肖费而创造出的一切信息服务)巾的广告投入勃:文艺家、摄影排字,技术一广像设备)和产出()‘一告、宣传),波拉特把它归入准信息产业。在我国、广告业与信息、咨询业一样,都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谓之“信息广告业”fOI,信息广告业属于第三产业,广告业也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我国为它们制定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宏观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体系运行服务的信息、咨询、广告综合服务体系,使信息,咨询、J‘一告业成为结构合理、手段先进、有一定规模的独立产业,丛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这一行业的需求。

3.2“信息与传播”观的基本内容与理论倾向

(1)广告信息是广告现象和广告攫动的最核心元素。广告主传播的是信息,广告商(广告公司、广告人)制作的是信息,媒介传递的是信息,受众按受的也是信息。因此,]“告信息贯穿于广告活动的始终。广告运动其实就是信息的运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声称:广告活动是一种信息活动,广告职业是一种信息职业;

(2)广告信息是一种专门化的特殊信息,它是有关商品或劳务信息的专门反映。它与经济信息、商业信息、市场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叉关系。说它“专门化,,在于广告信息由特定的部门机构生产,传播的媒介物除了一般的信息传播媒介外,它还拥有自己的特殊阵地,具有鲜明个性,对于受众来说,广告是解决消费者对大众化商务信息需求的一种专门途径。说它特殊性,在于它具有一般信息所不具备或不突出的特性,主要是真实性、说服性、关连性、随机性、重复提供性和相互干扰性(这笔者已另文专述);

(3)把信息(情报)科学、传播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引进广告学,来展开研究广告现象与广告活动的各个方面。具体为:

一一确立广告的信息与信息传播的概念和功能,从信息的内容与序化角度对广告信息进行分类,研究广告中的商标、商品名称信息以及商标法,

一一从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角度来研究广告发展史;

一一从信息的编码、表现角度来研究广告创作与广告设计,研究广告制作中电子信息技木、通讯技术的新应用;

一一从媒介传播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角度对广告媒介进行分类,从媒介的特性与传播性能角度来研究广告媒介;

一一把广告信息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效率、效果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一研究受众对广告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心理、接受战略与接受结构;

一一从信息活动过程和传播过程来研究广告程序、广告策划和广告运动过程,

一一研究广告活动、广告运动中的各种信息调研,以及广告信息源;

一一从信息沟通角度来研究广告创意与广告效果,确立广告的信息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一从信息管理角度来研究广告管理。

(4)从整体上,由“信息与传播”观把广告信息活动分成两大模块,也就是说把广告信息活动相应地分为两大研究模块:

一一模块1:商品或劳务的广告信息表现、传播、接受与反馈。其过程承担者依次为广告主、广告商、媒介、受众。

一一模块2:广告信息的搜集、存贮、加工处理(二、三次生产)、传递、接受,反馈。其过程承担者为信息工作者、载体、用户。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众传播;广告革命;整合营销传播;精细化组合

美国《广告时代》的副总裁JoeCappo曾经在一篇题为《公司:不变则亡》(Agencies:ChangeorDie)的文章中写道:“现在广告业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发生在美国,但影响了许多其他广告和媒体较发达的国家。”①他的话对我国正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日渐红火的广告界来说,意味着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即将步入中国的“麦迪逊大道”时代,便必须进行自我改造,进行符合时代潮流的广告战略新选择:这已是无可回避的——

一、小众传播,酝酿广告革命

“小众传播”首先体现在大众传播分化的本身。仅在我国,至1999年底,光是全国性和省级的种类报纸就已达2023种;而1999年以来就有60%的报纸进行了扩版。而电视台则已达345家,伴随着2000年海南卫视上星,全国31个省级电视台全部上星。如此便对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央电视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直接的体现,便是央视黄金段位广告招标金额不断缩水:1997年招标28亿、1998年26.8亿、1999年19.2亿、2000年21.6亿。尽管中央电视台也在不断地派生新的频道、进行着自身受众的细分,但依然改变不了受众被不断分化、牵走的趋势。这种大众传播分化的局面,直接带来的便是小众传播的崛起,有专家认为“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众传播。”

“小众传播”其次体现为网络传播空前的扩展。如果说小众传播时代的出现源于大众传播内部自身的分化,而网络传播则从外部更加速了这一分化与裂变。互动式网络传播的出现给传播学者们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它兼具大众传播、个体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特性,所以专家们只得从媒体诞生的位次上将其排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称之为“第四媒体”。其实从网络传播的受众角度看,它针对特定目标受众所进行的传播,乃是一种小众传播,它的个体传播特性,又通过新闻讨论组、BBS、E-mail的“另送”等方式而具有“聚众”的性质,而它所进行的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本身就是小众传播;因此网络传播完全可以超越技术确定的层面而在社会学与传播学的视野中定性为“小众传播”。

大众传播自身的分化与网络传播迅速的扩展,其结果便是共同打造出一个“小众传播时代”。对于这样一个时代,我国年轻的学者黄旦博士归纳了这么一些特点:“第一,内容更加专门化;第二,接受者更为自由、主动,富有选择余地;第三,传播者必须更加关心和了解接受者的各种需要;第四,利用‘电子报纸’、‘电视报纸’等新型媒介进行传播的传、收双方,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②根据这样的一个小众传播时代的特征,相应地进行广告革命,就必将成为我国广告界的一股新潮流。也就是说,广告公民所服务的广告主本来就对大众传播时代“有一半的广告费被浪费”存在不满,如今既然针对目标受众而诞生的小众传播已经出现,那么再确定与大众传播相统一的大规模、粗放性的广告战略显然就不再适宜。

二、整合营销传播,呼唤广告战略对应

由于广告战略的根本使命是促进销售,因此如何选择与小众传播时代相适应的广告战略,就应该在营销学的视野中进行审视。

关于“市场营销”,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第一次提出了以“交换”为核心概念的定义,即:“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而“交换是指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品的行为。”③无疑,交换必须在双方平等、乐意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需要进行传播、沟通。当营销的社会环境进入“小众传播时代”,敏感的营销界立即予以反应,于是旨在“与消费者更好地沟通”的“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便应运而生。④

1993年,美国西北大学D·E·舒尔茨教授等人出版了重要的著作——《整合营销传播》。该书强调由生产导向转入消费者导向后,4P已经转向4C,过去的“消费者请注意”现已被“请注意消费者”所取代。因此,从消费者出发,IMC就应该成为营销的新趋势。在书中,他介绍了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AdvertisingAgencies,4As)的一个工作组为IMC所下的定义,即:

这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⑤

其概念所揭示,以及IMC的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强调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从沟通意义上展开营销活动;二是强调把广告、公关、CI、促销、直销、包装、新媒体等一切传播均归属于广告活动,使企业能将有关的信息统一口径地传播,即“用同一声音去说”(Speakwithonevoice)。

显然,小众传播的关注目标受众与IMC的关注目标消费者、小众传播须借助能将信息准确送达受众的媒介与IMC须采取对消费者有效传播的渠道,形成了惊人的同构。这无疑是时展的趋势使然。

IMC追求的是在实现与消费者沟通中的信息传播被有效接受,和不同传播手段整合使用中信息传播的最佳化,以及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双向的、和谐的关系。这其实也正是企业广告战略所追求的目标。因此,美国著名的广告与营销专家乔治·E·贝尔齐等人便写道:“厂商既然接纳了整合营销传播的观念,就要求广告商综合运用各种促销工具,来取代以往主要依赖的媒体广告,一些公司还开始越过传统广告商,启用其他类型的促销专业人员策划和实施促销计划。”⑥相应地,不少广告公司纷纷将自己的主导业务从纯粹广告的大众传播转向提供IMC服务。如美国《广告时代》将FallonMcElligott选为1995年度广告公司时,其标题就写道“整合营销方法可以使店铺的排名靠前,保持创新优势”。将FallonMcElligott改造为整合营销公司的是公司的营销经理Markgoldstein,他被公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方面领先的专家,他帮助公司将业务扩展到了公共关系、直销、零售促销和交互式媒体等领域,帮助公司获得《广告周刊》最热门新业务广告公司称号,并使著名的企业如联合航空、宝马、假日酒店集团、美国网络等成为公司新客户的名单。

整合营销传播的盛行,使得广告公司易帜成为了营销服务公司,这对广告公司的生存或许是幸事,可是对广告学来说,是一种内涵的丰富还是一种本体的丧失?这就需要对“广告”进行再认识——

我国台湾的著名广告学学者樊志育在考察了诸多广告定义之后,将“广告”定义为:“广告者,系讯息中所明示的广告主,将商品、劳务或特定观念,为了使其对广告主采取有利的行为,所做的非个人的有费的传播。”⑦他之所述是甚有道理的,因为广告并非全部是旨在促销的商业广告,各类推广“特定观念”的广告同样存在,而广告主也未必一定是商业企业。据美国有关组织统计,美国政府是全美排名第40位的广告主,而诸多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团体作为广告主所刊播的公益广告,同样也不是为了促进销售。显然,整合营销传播不能包容广告,广告也不必因整合营销传播的兴盛而自我取消。而且,就是在研究IMC的营销学家视野中,广告的独立性也是很清晰的:“广告是指特定资助人支付,用于组织、产品、服务或观念的非人员沟通形式。”⑧这就很清楚了,广告即使在IMC之中,它仅圈定了“非人员沟通”为自己的本业。坚持这一点,广告学也就不必担心在汹涌澎湃的IMC流潮中,丧失自己的本体。

但是,整合营销传播中“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与“多种传播渠道整合”的要点,却启发着广告界进行相应的革命。那么,广告革命的突破口何在呢?

三、精细化组合,广告战略的必然选择

广告作为一种经营活动,其战略思想是其立身的关键。对广告主来说,广告战略是营销战备的核心部分,又是管理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广告公司来说,广告战略则是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服务的核心内容,广告制作则只是广告战略思想的物化。虽然广告战略可包容的范围较宽,但关键的内容只有两个,即:广告创意与广告媒体。对此,菲利普·科特勒说得尤为明白:“广告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创设广告信息和选择广告媒体。”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两个关键因素来探讨小众传播时代的广告革命,以及如何与整合营销传播对应。

美国的广告学者杰克·Z·西瑟斯等人认为:“在整合营销传播形势下,媒介计划人员更加紧密地工作在一起。整合传播策略要求对不同的沟通渠道运用不同的创意。”⑩如此,我们则先来探讨小众传播时代的“沟通渠道运用”或“广告媒体选择”。其实,IMC的应运而生,也正是由于传播背景发生变化使之然。如,乔治·E·贝尔齐等人就对IMC诞生的背景概括出了如下特征:

1.营销的投入由媒体转向其他形式的促销;

2.媒体市场的细分化降低了对大众媒体的重视,而集中于小众媒体;

3.市场力量由厂商向零售商转移,尤以连锁店为举足轻重;

4.独立于大众媒体之外的数据基础营销迅速发展;

5.媒体购买产生直购与低价化的变化。⑾

[page_break]

受上述因素的制约,广告大众媒体细分成小众媒体,便自然地呼应了小众传播时代。其网络上的新闻组、BBS、E-mail,以及其他形形的POP、DM、车体、户外、产品包装捆绑(如“可口可乐”与“方正”、“乐百氏”与“新浪”)等小众传播媒体,越来越成为广告的宠儿。而最能代表大众传播的媒体——电视,在以多频道迎合小众接受胃口的形势下,其新颖的广告形式也正在不断诞生;美国传播学家托马斯·鲍德温等人就曾对若干电视广告新形式作了如下介绍:

信息提供(informationoffer)——虽然是电视插播广告,却可鼓励收视者利用家中的终端机键入要求,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犹如将信息“邀请”进入家中;

直接回应电视(directresponsetelevision)——广告与节目同长,产品可通过电话订购或直接通过遥控器按键购买;

信息广告(infomercial)——广告具有交互性设计,观众可自由进入,且可配合个人需求;

节目长度广告(program-lengthommercials)——广告与娱乐节目以及直销手法糅为一体;

咨询积费广告(perinquiryadvertising)——媒体邮售的不再是广告时段,而是按用户进行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向广告主计次收取费用;……⑿

大众媒体的分化,并诞生如此多样的广告新形式,再加上诸多传播的、现代的小众传播媒体,使得广告战略中的媒体选择只有走上精细化组合的道路。诚如杰克·Z·西瑟斯等人所言:“媒体必须经过精心挑选才能到达产品的最佳目标受众群。媒介企划者们对传统的媒介不满是因为它们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在文化变迁的年代,这种大众传播媒介正在被细分。因此,与过去相比,我们必须更加精确地定义市场。”⒀在这么短短的一段话中,数度提到“精心”、“细分”、“精确”,无疑是清晰地表达了对媒介选择精细化组合的重视程度。

广告媒体选择的精细化组合,使得符合不同细分的小众传播媒体特征的广告信息创设,也必须在精细化基础上得到组合。这正验证了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的名言:“媒介即讯息。”由于广告信息创设本身的丰繁复杂,那么精细化组合的要求则更增加了其复杂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广告市场上的三组差异与统一来看广告信息精细化组合的必然性:

其一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差异与统一。在世界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全球化营销已是大势所趋,而全球化营销势必要求全球化的广告信息,以使好的创意得到全球推广,且降低广告制作成本。但是,全球各地消费者的需求多种多样,因此广告信息的本土化也同样是必须的。如此,就需要广告信息的精细化组合来在“差异”中“统一”二者的矛盾。如吉列公司的“超感”(sensor)系列产品,全球化的广告活动主题是“一生至爱,男士珍品”;而在法国,广告主题则略作改动,译为“完美风范,男士经典”。类似的差异中统一,被广告界称之为“全球化思考,地区化行动”。

其二为企业形象与产品个性的差异与统一。在新技术带动新产品层出不穷地涌现、并使任何一种产品只能各领仅数月的背景下,相对稳定的企业形象就成了消费者对产品信任的心理寄托;因此企业形象便成为广告信息的重要内容。而企业为了适应细分了的种类消费者需要,不同系列、不同类别、不同个性的产品必然不断得到开发、上市,如此产品广告信息的创设,就得进行细分定位,就得迎合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二者的统一,这就需要广告信息创设上的精细化组合。如宝洁公司的形象广告信息突出的永远是“P&G”这一企业符号,而其产品广告,如“飘柔”、“海飞丝”、“玉兰油”、“护舒宝”、“碧浪”、“佳洁士”等,其广告信息就在精细化中尽显差异了。

其三为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的差异与统一。如果说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广告信息,多是概括的、简明的,如“海尔”的“理念”“真诚到永远”、海尔的“小神童”洗衣机的节水、“小统帅”电冰箱的保鲜;那么小众传播媒介的广告信息,则却可以做到具体与详细,如“海尔”自办的网站、海尔专卖厅内“海尔”形象录像带的滚动播放以及“海尔星级服务”人员的宣传册派送。这种广告媒体与广告信息的精细化组合,业内人士多称之为“空中轰炸,地面点射”。

如上三种广告市场上常见的差异与统一,实际上便决定了广告信息创设的精细化组合。如此,不仅对应了广告媒体选择上的精细化组合,而且也对应了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多种渠道、一个声音”。无疑,广告战略的精细化组合,恰是小众传播时代所决定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④⑥⑧⑾[美]乔治·E·贝尔齐等:《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展望》(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第18页;第15页。

②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③⑨[美]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第14页;第390页。

⑤DonE.Schultz,“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MaybeDefinitionIsinthePontofView”,MarketingNews,January18,1993,p.17

⑦樊志育:《广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⑩⒀[美]杰克·Z·西瑟斯等:《广告媒体企划》,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336页;第5页。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9篇

(一)各族传统节日成为广告创意的亮点和广告活动的时机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节日,节日给我们添加了喜庆和欢快。节日也往往被商家用来做营销活动。节日营销、节日广告在大众媒体中屡见不鲜。报纸广告也利用节日元素进行广告营销。在重大节日时机,报纸广告刊登了大量节日话题的广告。例如,端午节促销广告,藏历年祝福广告,中秋节、雪顿节期间的商超广告,春节的祝贺广告等都是利用重大节日来做广告营销。利用节日促销的广告在语言文字和画面两方面具有特色。语言体现了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过节的心理活动,画面展现了节日欢乐、祥和气氛。广告主不仅在广告文本中以文字的方式表现节日,还在平面广告设计的图片运用、色彩构成等方面也注重渲染节日的气氛。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作为促销广告的主要推广时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节日的气氛,促进了各族各界群众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情。雪顿节、藏历年等主题的系列广告,数量多,且集中刊发,给群众带来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气氛,促进了藏族节日的传播。各族传统节日受到广告商的重视,不仅实现了广告商利用节日促销的愿望,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众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的关注和喜爱。广告不仅是利用节日进行商业传播,也成为节日传播的平台之一。

(二)汉、藏双语广告文案展现双语传播的适宜性

在自治区进行汉藏双语传播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文化。大众媒体双语传播既符合群众的语言习惯,又提高了大众媒体传播的有效性。汉藏双语传播也在广告传播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报纸广告中藏语广告语,汉藏双语广告语,对汉字进行藏文艺术设计等方式的广告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广告文字表现方式。藏语广告标题、广告文案和广告主题的表现方式,主要运用在本地品牌、产品的广告传播中,体现本地品牌的地域特性。汉藏双语的广告主要运用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大的品牌广告中,表明广告主重视对各族群众的传播效果,也表明企业善于利用本地语言、文化进行广告文案的写作。还有一些广告运用藏文字体的形式书写汉字,体现汉字的艺术性,和广告对象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汉藏字体的设计艺术也体现了创造者对两种文化的精通与灵活运用。将两种文字交融在一起,既体现了广告艺术设计的魅力,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报纸广告中的汉语广告表现形式,也体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对联式广告、成语广告体现了广告文案人员注重运用传统文化进行广告文案写作,节日主题的广告文案也是传统文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表现方式之一。例如,“花好月圆庆双节,四丰电器送温情”体现了浓厚的节日文化,也展现了汉语对仗、押韵的表现方式;广告语“家居全,宴天下”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款待朋友的传统习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之间有着较强的关系,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汉藏双语广告文案在报纸广告中的融合出现,体现了语言文字的普遍化和地域化特色。汉藏双语文字形式针对不同群体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也丰富和美化了广告的平面设计。汉藏双语广告文案展现双语传播的适宜性,也使广告发挥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正能量。

(三)广告创意契合各族人民的心理动机和追求

广告在传播产品信息,品牌理念的同时,也会试图传播一种理念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广告心理研究表明,只有打动消费者的心智,才能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报纸广告注重在心理层面和价值层引导消费者。这种引导,能够进一步使广告目标对象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对品牌产生强大的认同。同时,在文化层次上,笔者认为,广告诉求在价值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传播,也引起了广告目标对象对共同的社会价值的认可和接受。广告传递了共同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例如,房地产广告“临水独家独院中傍花赏月,三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献给父母一个温馨的家,特赠慈孝基金8800元……”,表现了中国传统大家庭观念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广告表现了“沟通的力量”;汽车广告“人生处处是精彩”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世界观。这些广告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增强了他们对产品的好感度。同时,此类广告传播了大众社会普遍的认知与追求。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群众对此类广告都会产生较好的印象。报纸广告创意契合中国人的心理动机和追求,符合各族群众对品牌和企业的理解,符合各族群众对生活的追求。笔者认为,报纸广告潜移默化地传播了大众化的、通俗的文化观念,满足了广告对象对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心理和动机。

(四)广告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和大美的理念

报纸广告不仅向我们传递了商品的信息和品牌的价值,也向我们展现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展现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在对广告文本进行研究中,笔者发现,报纸广告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展现了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各种精、气、神。广告中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主要内涵,社会文明行为的引导等一系列主题的广告逐渐将一个美好的、幸福的、和谐的社会展现在群众面前,引导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增强群众对国家的认同。“祖国在我心中”、“这里不是赛场”、“俭以养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广告作品的刊登,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对群众的引导作用有时比传统新闻报道更加有效。作为自治区的各报纸,在广告传播方面还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为自治区社会发展服务,是报纸广告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同时,报纸广告针对大部分藏族受众,在广告传播中将社会发展、大美的理念也作为广告传播的主旋律。报纸广告中的一些作品以美丽的画面、清晰的主题,浓妆淡抹地描绘了大美的美好场景。广告画面展现了的蓝天,的圣湖;广告中的人物展现了青年的形象,展现了群众的生活;广告语言展现了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广告中体现的大美和社会其他传播方式中呈现的大美相互辉映,形成了全方位传播形象的一个亮点。报纸广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报纸广告的传播作用巨大,学者、业界不可忽视其社会价值,而应该进一步探讨提高报纸广告社会传播能力的方法。

二、对报纸广告今后发展的思考

报纸广告的发展这几年蒸蒸日上,虽然不能和全国其他省市的报纸广告相比。但是就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广告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对报纸广告今后发展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广告的社会作用。传媒行业要发展传媒经济,重视广告的作用,提高媒体的收益。社会也要重视广告的社会作用,充分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利用广告这种无形的力量传递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告传播中,注重技巧,巧传观念。其次,对现有的报纸广告进行科学引导,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从广告主题、创意和表现方式来看,报纸广告还存在很多问题。媒体广告部门可能更注重经济效益,以及其他的现实问题,而在广告作品的质量和刊登方式方面难以做到最好。那么,引导报纸广告建立科学的机制,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广告的社会效益,就是十分必要的。报纸广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严重现象,广告主要集中在《商报》等媒体,而其他一些报纸的广告数量有限。除了和媒体的风格定位有关以外,报纸的经营意识、广告工作人员的开拓精神也是影响广告数量的原因之一。各媒体的经营管理者,都应该注重报纸的经营意识,扩大广告的业务范围,增强广告刊登数量。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报纸的经济效益,丰富报纸广告内容。广告业务的发展,才会对媒体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报纸广告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很多广告缺乏好的创意,广告图文的表现过于简单。有的管理者认为,这个和钱有很大的关系。钱多了,广告自然就做得好了;钱少了,只求表达清楚,哪里来的创意。笔者认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广告工作者认真做好广告,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在广告表现上逐步提高。培养从业者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是首要问题。除此之外,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也是提高报纸广告水平的重要举措。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1]纵观报纸广告的发展,笔者认为,其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报纸广告是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我们应该不断创意理念,促进报纸广告今后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

广告传播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形是一种特殊的大众沟通形式,它不受语言、文字、文化、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具有超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优越性。由于具有直观性、共通性的特征,它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图形语言在广告中占重要的地位。从传播学角度去理解广告的图形设计规则,可以充分发挥广告图形的魅力,能更好的传播商品和品牌的信息。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读图年代。

曾几何时,读图时代就一个箭步撞进了我们的眼球。从蔡志忠的《菜根坛》,庸的《涩女郎》、吉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再到纷繁的“图说”,图形成为了快节奏生活的“调料”,“读图”成为了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读图时代里,如何充分发挥广告图形的魅力,才能更好的传播商品和品牌的信息,这是广告人天天都要面临的课题。广告图形语言的研究在广告设计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是进行广告创作的核心,是提高广告作品质量的关键。

大卫·奥格威说,一张图片可以抵得过一千个文字。作为广告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说,图形比文字的注目程度强,首先进入观众眼帘的是图形,图形的感染力也较强。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说。文字比图形的信息传达更准确,能进一步强化图形的策略意涵,而且还常常有“画龙点睛”的意味,文字的号召力也较强。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文字、图像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百分比分别是22%和78%:能够唤起记忆的文字是65%,图像是35%。只有图形而没有文案的广告,会让人觉得费解:而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使人们没有兴趣也没有耐心去阅读枯燥的文字广告。只有文案而没有图形的广告,会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广告也不是新闻,没有人为了看广告而购买报纸。平淡的文字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只有生动而有趣的图形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繁杂的信息中吸引过来。所以,图形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要想使广告有效,它们是不可偏废的。

广告的实质就是信息传播。我们研究广告图形信息的传播,自然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影响传播的因素。克拉柏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宣称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中的“选择性过程”的行为,导致大众传播只有“有限效果”。简单地说,选择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过滤过程,它以信息接受主体的预存立场或已有知识来过滤来自传播者主体的信息。具体地说,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认知和记忆,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只要适应了消费者“选择性过程”这一行为,我们的广告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图形要能贴近目标消费者,引发思想的共鸣

如果想告诉某人某件事,你必须谈论他的感兴趣和注意的事物,这是人际交流、大众传播中颠扑不破的一个真理。用目标受众感兴趣(熟悉)的事物(场所),用目标受众感兴趣(了解)的文学作品,用目标受众的语言(口头禅),用目标受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等手法,去拨动建立在产品和观众间的那组情感和弦。

二、广告要能娱乐消费者

把广告娱乐化、艺术化是广告创意人必备技能,这情形好比演员上了舞台一定要有特别的服装、化妆、动作以及灯光、音响等等配合,为的是令观众赏心悦目。一个消费者有兴趣看某个广告可能是因为它的娱乐价值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如果这个广告很有娱乐性,他可能会记住它。娱乐效果并不影响在传播上的严肃意义,但你不必辛苦地扮演小丑逗笑,那是喜剧演员的职责。广告人做的是博得消费者的好感,好感不同于逗乐,感人的或震撼的甚至恐怖的诉求一样能获得好感。这种幽默、滑稽的表现形式能增加亲切感,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吸引他们观看广告画面。

三、图形的原创性

原创性是广告图形设计的难点。陈腔滥调等于慢性自杀,只有独特的图形创意。才会使广告事半功倍。优秀的图形设计不能照搬别人的思想,抄袭别人已经用过的语言,用于相同的类别的产品使广告失去了设计和创作的意义。雷同的图形创意,常常会使消费者产生混淆,给“先入”的品牌做嫁衣。

四、图形要简洁

现在,人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大量的信息所轰炸,观众开始变得散漫而随意,不可能再象过去那样去品读那种烦琐而累赘的图形。观众在看杂志广告时平均只会停留视线5—10秒钟,而路牌广告只有2—3秒钟。许多时候。广告中太多的装饰内容,不但无效,反而影响了主题的沟通。所以,我们要尽量的使我们的画面简洁,使广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展示出来。美国李奥贝纳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泰德·贝尔说,“我参与的广告都很简洁。创意、表现、文案—都很简洁。这是从事广告创作之初就应该注意的。不要因为过多考虑广告的艺术性而影响向消费者传达你的概念,不要将你的作品搞得太复杂。”

五、图形可否包含引人入胜的故事

使用富有故事性的照片曾经使奥美广告公司屡屡获胜。读者一瞥到这样图片时便会想“这是怎么回事?”然后他就会继续读下去。在照片上注入越多的故事性诉求,就有更多的人会注意你的广告。

六、一定要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上一篇:刺绣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忠孝观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