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1:09:19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1篇

一、差异性观察

例文:超声波会“吹风”

叔叔的工厂专业生产“电子驱狗器”。叔叔送给我一个。

这种仪器的外观像是一个手电筒,里面装有两节五号电池和一个超声波发生器。只要打开开关,它就会发出超声波,然后对准凶狗,狗耳朵对超卢波特别敏感,接收到超声波之后,就会吓得逃之夭夭。

我对“电子驱狗器”产生了兴趣,拿在手里不断地按动开关。我忽然感觉到有一小小股的“风”掠过我的手面。“风”是从哪里来的呢?莫非是“电子驱狗器”吹来的吗?不对,这仪器是发射超声波的呀。

我疑惑了,关上了开关,这时“风”没有了。再打开开关,“风”又来了。果然是“电子驱狗器”吹来的“风”――难道超声波会“吹风”?

我赶紧找来一段蜡烛,点着了,然后打开“电子驱狗器”对准了火苗。呵!你猜怎么着,火苗被超声波给“吹偏”了。我把“电子驱狗器”慢慢向火苗靠近,“风”越来越大,火苗越来越倾斜,最后被超声波“吹”灭了!

通过观察,我发现超声波会“吹风”是事实存在的现象。利用这样的原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制造一台“超声波灭火器”呢?

观察方法提示:

如果你也得到了一只“电子驱狗器”,想去做什么呢?大约会是去找一只恶狗实验一下吧。这样的观察角度,是“大众观察”。但本文的作者却没有将观察的对象定位于“电子驱狗器”这个物件本身上,而是超越了“实物表象”,到达了“科学木质”的境界――他把“超声波”当成了观察对象,这就叫“差异性观察”。通过这种差异性观察,作者发现了“超声波”的“吹风”特性,并且由此提出了要制造一台“超声波灭火器”的想法,,看来“差异性观察”不但会让说明文特别有趣味,还会特别有“价值”呢。建议同学们在观察事物时,少走“大众路线”,专辟“差异路线”,这样写出的说明文会让人感觉不同一般,耳目一新。

二、持续性观察

例文:《丛林秘密》节选

以前,人们总认为只有人类能够使用工具,我却发现黑猩猩在使用细长的树枝从白蚁窝的山人口去,然后粘出白蚁米吃。以前,人们总认为黑猩猩是素食者,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黑猩猩是杂食动物,并且还特别爱吃动物的肉。――我们要重新定义人类,重新定义工具,或者认定黑猩猩就是人……

观察方法提示:

1960年,27岁的英国女子珍妮,占道尔孤身闯入非洲腹地的热带雨林,开始了长达38年野外观察黑猩猩的生涯。对于~个人来说,这是相当漫长的持续性的观察过程,常人难以坚持这么漫长的观察过程,但珍妮,古道尔却坚持下来,所以她发现了许多不为人所知的黑猩猩的生态秘密,写成了“生态说明文”巨作《丛林秘密》――她发现黑猩猩会把树枝上的叶子拔掉,然后利用树枝探入蚁穴钓取白蚁来吃。她的这一发现,了“只有人类有能力制造工具”的理论,这让珍妮成为当世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什么原因让珍妮的“说明文”如此精彩?当然是观察,而且是数十年不间断地持续观察。同学们若是也有这般“持久”的观察耐力,然后写出“举世闻名”的“说明文”当然也不在话下。要写出能“传世”的“说明文”,需要你具备超常的观察毅力。当然了,在目前的学习状态下,我们不需要像珍妮这样只身深入热带雨林,进行长达38年的持续观察。但是,我们应该把说明对象纳入“观察视野”的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这样写出的说明文才可能更精致,更精确――比如要写《种子发芽》这篇说明文时,你至少要有持续观察整个发芽周期(大约七天左右)的耐心和行动吧。

三、探究性观察

例文:《消失的风景》节选

我家住在海边。

海滩上,曾经生长着大片红色的赤碱蓬,就如巨大的鲜红的地毯展在海滩上,辽阔而壮美――这是我眼中最美丽的海边风景。

但是,我发现成片成片的赤碱蓬枯死了,美丽的风景正在渐渐消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赤碱蓬的死亡?我要拯救眼前正在悄悄灭失的风景!

我捡起了一棵枯死的赤碱蓬――它的根已经完全腐烂掉,叶子上面有黑白相间的斑点,茎是灰色的腐软模样……从外观上来看,它是中毒而亡!

毒从何来?我沿着海滩向前走――第一个排污口,第二个排污口,第三个,第四个……明的、暗的有数不精的排污口,就像是无数毒蛇大张开的嘴巴一样,向海滩吐着巨毒――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

观察方法提示: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2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使读者获得知识的文章。说明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记叙文阅读,它往往与议论文阅读交替考查,也有可能同时考查。

说明文阅读试题题型多样,但都围绕新课标规定的命题原则来设置。新课标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归纳起来有三点:①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②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③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命题特点】

从2016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来看,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一、选材大多来自课外,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彰显五大主题

从选材特点来看,中考说明文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字数一般在1000字左右,选文视野开阔,在十分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主要体现了以下主题:

1.民俗文化。如山东淄博卷的《小满》、四川成都卷的《猴年说猴》、甘肃武威卷的《扇子的学问》、江西卷的《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等,都蕴含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突出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近年来也有很多地域文化气息浓厚的阅读材料出现在中考试卷上,如广西河池卷的《长寿村的长寿秘密》等。

2.生态环境。如山东东营卷的《远离自然,才能保护自然》、四川雅安卷的《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等,直接引导考生关注人类、关注环境,思考人的生存状态。

3.生物科学。如山东济宁卷的《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江苏苏州卷的《基因组测序:全面了解胡萝卜》等,引导考生关注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领悟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4.前沿科技。如山东青岛卷的《大数据,云气象》、四川南充卷的《火箭回收有多难?》、重庆B卷的《走进C919:国产大型客机解密》等。

5.实用技巧。如浙江衢州卷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译序》、重庆A卷的《笑,不苦口的良药》、天津卷的《加碘盐有必要吃吗》等。

二、考点设置相对稳定,考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中考说明文阅读,注重联系初中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课外阅读及生活涉猎范围,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点。具体说来,主要考查:捕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辨识说明对象并把握其特征的能力;把握文意及综合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结构及说明顺序的理解能力;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识与分析能力;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语言准确性的品析能力;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的能力;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

三、试题以主观题居多,新题型逐渐浮现

中考说明文阅读主要以选择、填空、简答、图表和扩展延伸的开放性试题等为主,其中采用最多的是简答题。试题主要为主观题,答案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实施,中考说明文阅读也浮现出着力考查考生推理想象能力、综合探究能力等的新题型。

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题量在5个左右,赋分在13分上下。

【考点梳理】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本考点主要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说明对象等。直接考查说明对象的试题较为简单,其余则相对有难度,对整体阅读能力、思路分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1.(2016・湖北荆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

①前不久,一场举世瞩目的围棋比赛以“阿尔法狗”4∶1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九段告终。

②打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其实不是狗,这只是它的“网名”,它的英文名叫AlphaGo,中文名叫“阿尔法围棋”,它的真实身份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③什么是人工智能软件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产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软件,它具有现场感应和环境适应的能力,具有表示、获取、存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采用人工智能的问题求解模式来获得结果。击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围棋”便是这样的一款智能软件。

……

⑤如果你认为智能软件就是陪你下棋的娱乐工具,那你就错了。智能软件在商务管理、家政服务、精准医疗、环保检测和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日前,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了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寒武纪”,这项成果正式投产后,反欺诈的刷脸支付、图片搜索等将更加可靠、易用。

⑥“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冠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志性成就。随着整个科学体系演化进程的加快,在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发展中,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人机协同思考的新纪元。

(选入时有删节)

【题目】整体把握全文,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指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f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形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就本文而言,我们可根据文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判断。抓住标题中的“阿尔法狗”,再结合第②段“它的真实身份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第⑤段人工智能软件的运用,第⑥段对其发展前景的展望,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工智能软件(或智能软件)。

【答案】人工智能软件(或智能软件)。

例2.(2016・贵州遵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 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

(选入时有删节)

【题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实际上是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因为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一定要建立整体阅读的观念,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f明的核心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进而找到相关的语句,归纳出“特征”。就本文而言,木星的特征集中在第①~③段,可从体积质量、构成、特性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①体积和质量大;②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③由液态氢构成,无坚硬的外壳;④主要通过对流形式释放能量。

满分诀窍

1.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往往从题目中就能找出来。而事理说明文中,找说明对象就不能只看题目了,而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才能确保准确。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说明文中为了辅助说明主要说明对象,有时会在局部段落对相关对象进行解释和说明,答题时千万不要把局部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了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抓住关键句。作者为了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把有关事物特征的句子放在文中显著的位置,如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找出关键句,进行归纳总结。

(3)分析文章内容,提炼概括。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交代说明对象特征的关键句,阅读时更要细心琢磨,逐层、逐段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炼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把握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此考点主要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说明文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文体,通常某一段说一个方面的意思或某几段共同说一个方面的意思,因而通常某一段有一个中心句或某几段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句(或总起段),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或总起段、过渡段等快速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例3.(2016・山东淄博)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3.根据题干要求,对答题内容进行辨别、检验。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以及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确保答题内容正确无误。

三、辨析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过程中具体说明事物特征及其作用的方式和手段。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增强说服力,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有时也能突出文章主题,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对说明方法的考查是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重要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主要有:①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②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运用某种说明方法对其进行说明。

例5.(2016・江西)阅读《瓷板上的中国书画》,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见例4)

【题目】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着不同的作用,解答这类题,既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类型及其作用,也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

【答案】第四段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作比较。从吸墨程度、材料性质、书写技法三方面比较说明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的不同之,更加突出了瓷板书画对料性和书写功力的更高要求。

例6.(2016・江苏连云港)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3D生物打印

①今年7月,深圳医院整形外科团队运用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3D打印辅助的耳郭塑形再造手术,让一位右耳郭先天发育不全的女孩再次长出一个正常的新耳朵。

②早在2009年,瑞士伯尔尼的研究人员就使用3D打印机制造出了尺寸精确的人拇指骨。这种技术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3D打印机、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以及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会形成坚硬的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在支架上便可培养成人拇指骨。

③但是那些只由柔软的细胞组成的器官并没有这些支撑物,像心脏、肝脏等复杂器官的3D制造,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没有合适的支架。

④随着技术发展,也许打印更复杂的器官将不需要太久,因为支架的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以3D生物打印“血管”为例:科学家先是利用一些富含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凝胶,制造出了柔软的支架,再利用从脊髓里采集到的干细胞为原料,配合不同的生长因子,让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活细胞。接着在3D打印机的两个喷头分别灌注活细胞和水凝胶,这种工作原理和我们使用彩色打印机时在不同墨盒中注入不同的墨水是一样的。喷头喷出的微小液滴中都包含了数万个细胞,它们会以数百微米的精度分布在水凝胶支架的周围,成为人体组织模型。打印完成后,这些微小的作品被放进营养液中,细胞会找到彼此并且相互结合,成为一段鲜活的血管,而水凝胶稍后将会被洗掉。

……

(选入时有删节)

【题目】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为“3D生物打印”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又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即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说明对象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下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概括说明,必须揭示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下定义时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为“×××(被定义的对象)是×××(本质特征)的×××(属类)”。

【答案】3D生物打印就是利用3D打印机将活细胞分布在支架上培养(制造)人体器官的技术。

满分诀窍

1.把握常见说明方法的特点,做到准确辨识。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画图表等。

2.答题注意规范性。不同的说明方法有不同的作用,几种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答题模式如下:①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加严密。②作诠释:进一步解释事物的××特征(常是某一侧面)。③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征。⑤举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⑥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⑦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读者更易理解。⑧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⑨引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了说服力,又提升了趣味性。⑩画图表:简明、直观、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3.运用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要根据说明方法的特点来组织答案。如例6中的“下定义”,要求内容准确、严密,语言简明,常采用判断句式;又如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时,要求生动、形象、合理,与平实地说明相比更易于读者理解。

四、辨析说明顺序

介绍事物,阐明事理,只有做到“言之有序”,才能使人明白易懂。说明顺序应当依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及说明的目的来确定。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厘清说明顺序,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要通过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文章脉络,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句,如“首先”“其次”“另一方面”“总之”等,明确说明顺序,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例7.(2016・湖北十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认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战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题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说明顺序及其作用。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说明内容,梳理层次关系,与常见的说明顺序进行对照,判断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内容加以分析。本文从炎、黄说起,一直到元朝,是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的,属于时间顺序。其作用在于使说明更加有条理。

【答案】时间顺序。本文在介绍盐促进华夏民族的形成和政府禁售私盐时,以时间为顺序进行介绍,一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二是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满分诀窍

1.掌握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对照不同说明顺序的特点作出判断。

2.区分文体。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3.抓住标志性词语。如以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说明的语段,经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的词语,以逻辑顺序来说明的语段经常会有“首先”“其次”“再次”等标志词。

4.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加以分析,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了。

五、赏析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文艺性的说明文除外),因此,作答此类题,一是注意修饰、限定性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二是弄清指示代词指代的对象,三是体会语句在全文或全段中的作用,理解语句是怎样准确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

例8.(2016・山东淄博)阅读《小满》,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见例3)

【题目】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抓住准确性这一特c答题。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首要特点,主要体现在:①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时准确无误,注意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主要”等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②约数和确数,无论使用的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了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说明文也可运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语言体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

【答案】(1)准确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2)“渐次”的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9.(2016・四川雅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到3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

(选入时有删节)

【题目】第③段加点的“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答题时,先要理解和体会该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其所处的语境,运用删除比较法,即通过品析比较原句与删除该词语后句子意思的不同,进行概括表述,突出该词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答案】不能删去。“还不能完全取代”表示现在可生物降解塑料已经部分取代了普通塑料,如果删去“完全”二字,即变成了表示全部否定意义的“不能取代”,这样显然不符合下文内容和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删去;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满分诀窍

理解重要词句,“词”主要是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句”主要是结构比较复杂、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或与文章中心、文章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

1.品味句子答题角度:①句子所表达的意思;②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③文采(修辞);④语言风格(朴实准确/生动活泼,体现科学性/趣味性)。

2.理解词语答题格式:①指出词语的意思;②分析该词在句中的作用(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某词能否删掉或替换成其他词语”的答题模式:不能。该词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更科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掉(替换)该词,意思就变成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不准确,所以不能删掉(替换)。

六、个性化阅读

说明文阅读的开放性题目,一般包括材料链接题和延伸拓展题。有的要求对高新科技知识进行阐释;有的要求对文中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有的要求解读图表,或根据文章内容设计表格;有的要求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或生活经验解说问题,阐发意义;有的要求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ο喙叵窒蠼行解释;有的要求对人类关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例10.(2016・山东淄博)阅读《小满》,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见例3)

【题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知识拓展与语言表达。解答时要调动自己的积累,从二十四节气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除小满以外的一个进行介绍。而介绍的内容,则需要仿照文中对“小满”的介绍,从节气的时间、特点、气候、民俗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示例二: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满分诀窍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统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在答题时一定要以所给材料为基础和出发点,充分调动积累,若题干要求得出启示或发表感想,则答题内容要尽量个性化。

作答材料链接题时要注意:①读题干。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句,理解题意。②析材料。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分析个性与共性,筛选出要点。③看原文。把握文章内容,将材料与原文进行对照,对号入座。④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

作答延伸拓展题时要注意:①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于自然和科技,“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③感悟启示类试题,要深入挖掘事物、事理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备考策略】

1.要有一个自信的心态。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文本,其中专业术语、科学概念一般比较多,不少考生材料还没读完就慌了神,答题时错误频出。其实,命题者在选取文本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中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就是说,中考说明文阅读所选用的阅读材料,肯定都是中考生凭借现有知识和能力就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临场不要灰心,静下心来,以冷静的头脑去解读文本,以清晰的思路去解答题目,以提高答题准确率。

2.要有整体阅读文本的意识。有相当多的考生不读完阅读材料就答题,或者直接从题目出发去阅读材料中找答案。事实证明,这样很有可能导致答题失误或组织答案时考虑不全面。通读阅读材料很重要,通过通读,大致弄清楚文章说明的对象、特征、顺序、结构等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题目仔细辨别、分析、比较等,确保准确作答。

3.要注重答案语言的准确、简洁。务必规范答题,切忌随意,即瞄准疑问作答,紧扣文本作答;注意答题语言的准确、流畅,特别是作答简答题和开放性试题,更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成理。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素养;文化底蕴;螺旋上升;学案;“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94-02

笔者设计并使用了公开课《说明文赏析与写作》的PPT课件及纸质学案。本课教学目标是:从审美角度欣赏说明文,以鉴赏角度撰写说明文。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学生从文学素养至文化底蕴的螺旋上升。从“字、词、句、篇”文学素养的“点”的积累进而升华到“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意境心境、品味品位”等“面”的文化底蕴,“汇点成面”从量变至质变,既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也是着意的点拨与提高。语言文学素养呈几何级上升与拓展成滚雪球效应,生活体察后情思喷薄进而成文;知识点融合提升至内涵散发,通过能力迁移的训练与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揉合融和,最终能够在学术、生活、艺术中自如地运用,提高生活质量与精神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大气”、“大器”。

一、学案设计方向性阐述

学案是令教学效果显著的工具。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巩固所学,归纳重点,解决难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通过练习情况的结果反馈能直接了解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和修改,突出强化比较薄弱的知识环节,有效地查漏补缺培差,如果知识点及相关能力已经掌握得较好,就可以多设计具有发散性,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练习作为提高层次的作业。

《说明文赏析与写作》的学案设计源于对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及能力迁移至写作的思路。教学过程体现了回顾、重现、渗透、提升的渐进过程。是引导记忆、启发思维、实践写作三结合的有效课堂教学。本课例的设计理念立意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课本的说明文范文,掌握常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学会分析、归纳事物“美”的特点(即说明对象的特征),训练发现美、审视美、品鉴美、表达美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表达美的观感,以鉴赏的角度撰写成文章与他人共享美。这份练了紧扣课本知识,突出说明文重点难点外,还将书本上的知识深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对社会实际层面事物的审美和鉴赏,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与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人格化后事物的美、积极乐观心境中世界的美。

二、详细剖析学案设计理念与训练目标

1.第三单元知识回顾:常用说明方法;说明文的三种顺序;说明文的类别。请归纳“桥”之美;请归纳“苏州园林”之美;请归纳“故宫博物院”之美;请归纳“屏”之美。

设计理念:“学而时习之”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步骤。学案设计首先归纳说明文单元知识点,“温故而知新”为紧接着的写作练习夯实基础。

训练目标: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常识和课本范文中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设计者的目标并不止步于单纯的知识点的把握,而是把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归纳上升到审美的层面。教学过程中先展示“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屏风”等精选的图片,通过转换角度就能发现“美感”就是事物的特征,通俗点说就是“最能吸引你眼球”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的美感审视事物本质。

2.试以《核舟记》、《爱莲说》中的内容为原形改写为说明文片断,每篇150字左右,并请注明使用的说明方法。(任意选择一题)提示:从审美角度欣赏核舟和莲花发现其“美”,然后以鉴赏角度撰写成说明文。

设计理念:以熟悉的学习内容为原型进行改写既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同时复习了文言文的翻译,增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练习了文体转换,区分不同文体的特点。这是循序渐进到从身边事物中“发现美”的适应过程。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容易尝到成功写作的滋味。

训练目标:熟悉说明文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把握好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

3.课后请以“____之美”为题,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写600字左右说明文。提示:用发现的眼光看我们身边的事物之美,以鉴赏美的角度来撰写此文。拥有“发现美”的慧眼鉴赏美的事物,以小见大从形态到神韵的理解,由表及里开掘意蕴。写作范畴包括:动物、植物、日用品、收藏品、艺术品、名胜古迹等。

(教师PPT展示《翡翠之美》(片断)和翡翠饰物图片)

翡翠的气质美和神韵美唯我国独有,集合了物质美、人格化后的心灵美(君子自比玉)及德行、仁爱、智慧、正义、谦逊、和谐、忠直、真诚美之外,翡翠还重点突出了色彩美、造型美、材质美、含蓄美、神秘美、稀少美等。翡翠生命般的绿色还是一种物质形态,人们欣赏美的核心是追求一种精神质量。

设计理念:培养语言文学能力和观察、认识、反映现实的能力,着重人文素养的锻造、内在知识的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本题属于“综合性学习”练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设计,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训练目标: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准确切入说明对象的特征,熟练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加以阐述。从“物品”到“人品”的提升,扩展视野,经历注重价值取向的审美熏陶,拥有鉴赏的独特体验。

三、“有效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1.反思: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说明方法掌握得不错,能适当地运用“摹状貌”、“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手法,可是还不能提升到鉴赏“人格化”意蕴的高度,也就是说学生的审美观点只是在事物的表面而未能深入到品味的高度,这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强调指出和指导的不足之处。

例1:(林**作文片断)我家有两只名贵品种的藏獒,一只黑色一只红色,外形和声音都像狮子,皮毛油亮亮滑溜溜的,黑得像墨红得像火。每天我一放学回家它们都会热情地迎接我,亲得我满面是口水,就象是我们的家人一样。(作文寄语片断:隐藏了“藏獒”这个词语,可能读者认为你描写家中的宠物狗,着重表达藏獒特质的品格:忠诚护主、勇猛威武……就更具吸引力。)

例2:(叶**作文片断)我爸爸擅长于中国画的仕女花鸟虫鱼技法,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幅仕女图:有的在快乐地笑,有的在扑蝴蝶,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弹琴……很快乐的场景。(作文寄语片断:中国画仕女摹状貌时如果能运用“弱柳扶风”、“婀娜多姿”、“娇艳活泼”……等等词语,把单纯的场景描绘提升到仕女的“风采、神韵”所营造的氛围就会更美妙。)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4篇

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初中语文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 , 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 况且,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 , 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 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 学好说明文, 树立明确的目标, 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之以情”、 “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 是导体, 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 体验传导给学生, 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 那么, 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其次,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叶老说过, 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 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松鼠》、《大自然的语言》文字活泼, 生动有趣;《奇妙的克隆》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文情并茂, 既富有知识性, 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第三,课内外结合, 重视实体教学。说明文的说明性强, 即实用性强。 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 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 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也能激发学 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 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 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 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 写一则 2 0 0 字左右的短文, 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第四,充分彰显说明文的语言魅力。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 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 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 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 讲“石拱桥”特点时,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 不仅形体美, 而且耐用, 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 各有两个小拱”, 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 进行比较, 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引用古典神话典故, 打比方 , 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 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 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至于说明文的写作比之散文、小说也许容易些,简言之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和精确的语言体现说明事物的特征。下面具体说说趣味盎然的说明文的一些写法。平时,我们看着身边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植物, 有时候是不是不经意问突然冒出个想要把它记下来的冲动,那么, 就让我们仔细观察, 然后遵循下面的四个步骤, 写出一篇情趣盎然的作文来吧。第一,整体勾画摹姿态。不管写哪一一种动物或者植物, 尤其是人们平时不大常见的, 首先就可以用简练的话句勾画出这种动物或植物的整体形态, 以便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动物可以交代体形大小、皮毛色泽、饮食习性等, 植物可以交代植株高矮、茎枝粗细、外表颜色等。《松鼠》的开篇是“大森林里居住着许多松鼠。松鼠是一种精明强干的小动物, 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 身段修长。玲珑的小脸孔上, 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 可以一直翘到头顶上, 显得格外漂亮。”作者“精明强干”说明了松鼠的总特点;“毛茸茸的大尾巴”“高翘到头顶的形象”写出了松鼠特有的体态。这样就给了读者一个概貌的认识。关联到全文的写法, 一一般是先写整体, 再写局部;或者先总述, 后分述。

第二,细部描写抓特点。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生动的形象特征, 观察时就要抓住这些特点, 并在作文的细部描写中形象的描述出来, 让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物。 这里观察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 要注意灵活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 从不同的侧面来感知事物, 抓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事物的不同情态, 并选用准确的词句来表达。如《我的“朋友”》文中一段(她 ( 含笑花 ) 的叶子呈墨绿色, 花不大,白色的花瓣中是嫩黄的花桂。靠近一些, 还能闻到淡淡的、甜甜的清香呢。一阵风吹来, 天堂和含笑的叶子碰在一起, 发出沙沙的响声, 好像在倾心交谈呢! ”作者不仅调动了视觉写叶的“墨绿”、花恶的“嫩黄”, 调动嗅觉写花的“清香”, 调动听觉写“沙沙的响声”, 还想象这两朵花在“倾心交谈”, 显得真切细腻而富有情趣。

第三,相关介绍蕴科学。每一种事物都蕴含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写作时作一些相应的介绍, 可以让读者获取一定的常识, 更深的了解所写的事物。例如写植物, 就可写其萌芽、开花、结果等生长规律及种子的传播、食用或药用价值等。写动物, 就应介绍其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或者仿生学上的作用等。例如“你尽管站在蝉的背后讲话, 吹哨子, 拍手,撞石子, 它都满不在乎。要是一只麻雀, 就是比这种声音更低微, 虽然它没有看见你, 一定也会惊慌地飞去。”这里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没有听觉这一特点。而这些相关的科学知识, 可以是源于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 可以向字典或专业书籍取“经”, 也可以求助于师长或者互联网。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5篇

一、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等诸多的功能,因此,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如下:

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科普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习得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按照“什么是克隆分类举例说明克隆的情形克隆造福人类前景诱人”的顺序铺排展开。克隆是全文的中心,神奇是全文的关键。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4.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如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课前教师可布置给学生阅读有关变色龙的资料,从书籍、杂志、报纸多种途径摘抄、剪贴文字和图画。教学时,教师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可以呈现另外一些信息——变色龙的活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色龙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学完这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更多的动物文章,去了解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科普说明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恰当、合理之外,还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重视读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尽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的作品那样有感染力,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会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

(1)读懂科学与知识

科普文章中往往会有许多术语,读起来会很拗口,内容也难以理解。阅读教学时更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的第一小节,围绕“孪生兄弟”展开。正因为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这四个“同样”,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读、齐读等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走进文本,读通读顺课文,读懂科学与知识,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读出准确与生动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第一节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中心问题“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余下的课文则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第二节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它在告诉学生,无论是推测还是推断都要靠科学事实来证明,仅靠推断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再说一说觉得怎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抓住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读出趣味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在团队教研时,组内成员也一致认为要关注这一点。但仔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说明方法”,但只是“了解”,并不是“理解”!这个词语非常关键!显然了解的要求比较低,理解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说明就得讲透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和思维发散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这样的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文字缺乏魅力,科学缺乏生命……

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说明的方法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生:我是从“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知道的。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比较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

师:也就是说,作者既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金字塔的高度,又和大厦进行了对比,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吧?你知道吗?这两种说明方法,分别叫做列数字和作比较。

在这里,教师不是刻意地去讲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这样的教学立足点在于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朗读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并通过品析词句,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

2.巧妙写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单纯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会因为通过文本阅读便可直接获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1)抄

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订阅《习字册》,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习字册》上选用了这样一段话供学生抄写:“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教学的同时,不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抄一抄,一边抄,一边做批注,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仿

仿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恐龙》这篇文章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雷龙是个庞然大物。”“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两句话,体会第二个句子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调动学生积极想象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让大家感到形象、具体、生动。最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雷龙的方法,用几句话来描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一些小动物,如狗、猫等。

(3)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新型玻璃的自述》,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然后,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新型玻璃的自述》,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感知文本,体验到“干瘪生硬”的说明文同样需要巧妙的架构和生动的语言。由此可见,适当的改写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二度对话文本中,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4)补

补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当学习到“在海底建设城市,以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都将要由幻想变成现实”,可以启发学生补写“这座海底城市会是什么样的?”请抓住一个方面写一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科普说明性文章大多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在教学时不妨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练笔实践,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诱导说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进行阅读是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探究思维。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发。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说明文

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重视读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尽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的作品那样有感染力,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会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

(一)读懂科学与知识

科普文章中往往会有许多术语,读起来会很拗口,内容也难以理解。阅读教学时更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的第一小节,围绕“孪生兄弟”展开。正因为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这四个“同样”,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读、齐读等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走进文本,读通读顺课文,读懂科学与知识,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读出准确与生动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第一节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中心问题“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余下的课文则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第二节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它在告诉学生,无论是推测还是推断都要靠科学事实来证明,仅靠推断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再说一说觉得怎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抓住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三)读出趣味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在团队教研时,组内成员也一致认为要关注这一点。但仔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说明方法”,但只是“了解”,并不是“理解”!这个词语非常关键!显然了解的要求比较低,理解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说明就得讲透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和思维发散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这样的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文字缺乏魅力,科学缺乏生命……

二、巧妙写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单纯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会因为通过文本阅读便可直接获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一)抄

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订阅《习字册》,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习字册》上选用了这样一段话供学生抄写:“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教学的同时,不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抄一抄,一边抄,一边做批注,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二)仿

仿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恐龙》这篇文章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雷龙是个庞然大物。”“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两句话,体会第二个句子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调动学生积极想象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让大家感到形象、具体、生动。最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雷龙的方法,用几句话来描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一些小动物,如狗、猫等。

(三)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新型玻璃的自述》,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然后,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新型玻璃的自述》,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感知文本,体验到“干瘪生硬”的说明文同样需要巧妙的架构和生动的语言。由此可见,适当的改写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二度对话文本中,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四)补

补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科普说明性文章大多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在教学时不妨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练笔实践,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诱导说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进行阅读是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探究思维。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发。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明文 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恰当、合理之外,还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重视读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尽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的作品那样有感染力,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会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

(1) 读懂科学与知识

科普文章中往往会有许多术语,读起来会很拗口,内容也难以理解。阅读教学时更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的第一小节,围绕“孪生兄弟”展开。正因为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这四个“同样”,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读、齐读等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走进文本,读通读顺课文,读懂科学与知识,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读出准确与生动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第一节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中心问题“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余下的课文则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第二节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它在告诉学生,无论是推测还是推断都要靠科学事实来证明,仅靠推断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再说一说觉得怎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抓住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2、巧妙写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单纯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会因为通过文本阅读便可直接获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1) 抄

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订阅《习字册》,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习字册》上选用了这样一段话供学生抄写:“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教学的同时,不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抄一抄,一边抄,一边做批注,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 仿

仿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恐龙》这篇文章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雷龙是个庞然大物。”“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两句话,体会第二个句子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调动学生积极想象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让大家感到形象、具体、生动。最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雷龙的方法,用几句话来描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一些小动物,如狗、猫等。

(3) 改

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新型玻璃的自述》,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然后,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新型玻璃的自述》,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感知文本,体验到“干瘪生硬”的说明文同样需要巧妙的架构和生动的语言。由此可见,适当的改写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二度对话文本中,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4) 补

补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当学习到“在海底建设城市,以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都将要由幻想变成现实”,可以启发学生补写“这座海底城市会是什么样的?”请抓住一个方面写一段话。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8篇

1.指出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2.判定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3.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4.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文章内容:5.概括文章层次、段落大意;6.揣摩、理解说明文的语言;7.明确文章的综合表达方式并理解其作用等。

【答题指导】

1.指出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①判定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可从内容的角度,根据说明对象加以判断;②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③事理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从文章的标题人手,或从文段开头、结尾的句子中找,或从个别关键句子中找,概括要全面、简洁。

2.判定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是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解释说明)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不能脱离具体内容泛泛而谈。

3.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①空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常会用到方位词:②逻辑顺序一般有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③时间顺序则是用时间进程说明事物的发展与演变。

4.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文章内容:①通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抓各段落的重点词句,概括、理解其基本内容;⑧注意总述性的段落和句子。

5.概括文章层次、段落大意:①分析文章的说明内容,既要注意整体说明内容,也不可忽略局部的说明内容;②要紧扣表示说明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③注意抓住段落中的总述性语句。

6.揣摩、理解说明文的语言:①理解加点字词的作用,应注意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也要考虑是否体现了“生动形象”这一特点:②针对一个词语能否换为另一个词语类试题,首先要指出可以或不可以,其次指出换了词语后意思是否有变化,是否符合文意,最后再次明确能换还是不能换;③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句,注意抓住具有限制性的词语,注意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7.明确文章的综合表达方式并理解其作用:注意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不可脱离具体内容泛泛而谈。

(一)《这个冬天为啥这么冷》阅读

【新题演练】

冷!中国中东部许多地区,2012年12月24日集体刷新入冬以来最低气温纪录;俄罗斯,笼罩在1938年以来的最强寒流之中,近10天来至少有88人被冻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白天最高气温接近30℃。

这个冬天特别冷?是的,寒冬才刚刚开始。气象专家告诉我们,2012年包括美国东部在内的全球多地都将度过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

全球不是正在变暖吗?每一次冷空气来袭时,人们都忍不住发问。没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以冬天的严寒来否定全球变暖。寒冬是这一年的这一季,而变暖是地球正在经历的长期性趋势。极端的冷暖也恰恰是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我们见证的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

那么,这个冬天为何如此之冷?美国“大气和环境研究”机构负责季节预测的专家朱达·科恩介绍说,实际上10月份西伯利亚地区的强降雪就拉开了今年严冬的序幕。强降雪会影响极地急速运动气流(又称喷射气流)的走向。坐雪覆盖的西伯利亚地区上空形成强冷空气,使得喷射气流“跑偏”,这就好比河水突遇大石。

喷射气流改道,其波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入大气同温层,使得北极地区气温稍升。这又反过来会削弱喷射气流,促使其向低纬度移动,将冷空气带向北半球的更广泛地区。这一历程被称为“负相位的北极涛动”,美国拉特格斯大学气候学家戴维-罗宾逊介绍说,此时尤其有利于形成风暴系统。

与晦涩的气象学名词相比,北极海冰融化与寒冬的关联也许更容易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北极附近冰层覆盖面积创纪录新低,2012年3月至9月,融化海冰面积多达1183万平方公里,大于美国国土面积。

海冰融化直接导致北极海域出了大片的水域。深色系的海水显然比雪白的海冰更加吸热,因此北极海域上空的空气也变得更加温暖。的水域会比冰冻时蒸发得更快,而温暖的空气也能藏匿更多水分。富含水分的空气移动到西伯利亚地区。导致了强降雪。

与此同时,科恩等气象学家认为,北极地区的温暖空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喷射气流,使其向南移动。他们认为,美国大陆今夏的大面积干旱以及今冬的超级严寒都与此有关系。

从总体上看,北美、欧亚这几年的严寒,未能改变全球变暖的总趋势。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前13名都出现在过去15年中。人类正处于极端天气的适应期,除了严寒,还会遭遇酷暑、飓风、洪水等。

(张忠霞/文,选自《科技日报》2012年12月28日,有改动)

1.说说文章标题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地区上空形成强冷空气,使得喷射气流“跑偏”,这就好比河水突遇大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2年3月至9月,融化海冰面积多达1183万平方公里,大于美国国土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练的语言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俊强/设题)

(二)《味纹》阅读

①人的身体是一种味源。人类的气味,虽然会受到饮食、情绪、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其成分和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作为由基因决定的那一部分气味——味纹却始终存在,而且终生不变,可以作为识别任何一个人的标记。

②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气味。如果在一座城市里有500万居民,那就会有500万种不同的气味,这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日本科学家据此研制开发出一种利用味纹做钥匙来开启的门锁。研究人员称,这种门锁无疑将是最保险的锁,它是以主人身体的气味通过传感器来控制开关的。当锁的主人站在锁前时,其身上散发出的特有气味便会使指示器发出信号,打开门锁。这种锁用起来既方便又保险,而且不用担心丢钥匙。

③事实上,人的嗅觉灵敏度很低,往往嗅不出他人的气味。而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最多能嗅出8000种不同气味,一般人是根本做不到的。狗的嗅觉灵敏度远远比人强,它可以辨别几百万种不同的气味。因此。利用狗鉴别气味,潜力非常大。迄今为止。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④气味的性质相当稳定,如果将其密封在试管里制成气味档案,足足可以保存3年,即使是在露天空气中也能保存18小时。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味纹从手掌上可以轻易获得。首先将手掌握过的物品。用一块经过特殊处理的棉布包裹住,放进一个密封的容器,然后通入氮气,让气流慢慢地把气味分子转移到棉布上。这块棉布就成了保持人类味纹的档案。

⑤当一个人离开某一地点之后,此人的特殊气味分子就留在了原地的空气中,利用这一点,在侦缉过程中只要把在犯罪现场采集到的气味与犯罪嫌疑人身上的气味进行对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倘若遇到这种情况,警方可把从罪犯作案现场采集到的空气,经化学技术分析处理,得到罪犯留下的味纹,然后。将这种味纹转移到一块清洁无味的布上,予以密封保存。只要在3年内捉到犯罪嫌疑人,就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警犬加以鉴别、对证,那犯罪嫌疑人就无法抵赖了。

(阚兆成/文,节选自《永不消失的生命密码》,选自《中学生科普文阅读》,青岛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利用味纹制作钥匙来开启的门锁将是最保险的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味纹的特点,设想出一个在生活中运用味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锡亭/设题)

(三)《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阅读

①动物,如鱼类、鸟类、昆虫的集体统一行动有时是非常可怕的行为,最典型和最可怕的莫过于蝗虫的集体统一行动。一两只、几十只蝗虫对庄稼和其他植物构成不了威胁,一万只甚至一亿只蝗虫也可能对庄稼和其他植物不会造成太大破坏,前提是它们不同时啃食庄稼和其他植物。但是只要有上万只蝗虫步调一致地行动,大肆啃噬它们途经地方的植物,就会造成满目疮痍,甚至造成。

②例如,2006年6月,澳大利亚遭遇最严重的蝗虫灾害,蝗虫吞吃了维多利亚省多达1/4的农作物。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20亿澳元。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甚至包括统一繁殖,有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20公里,覆盖的土地面积大如西班牙国土,十分惊人。此外,2004年非洲西部发生蝗灾,也造成25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当地仅控制蝗灾本身就投入了6000多万美元。

③研究人员发现,蝗虫造成灾害首先需要有数量。其次需要一致行动。如果一群蝗虫的数量达到10亿~100亿只,并且一致行动。它们可以延绵数百公里,并造成灾难,除啃光农作物外,还会啃光树皮、草叶。

④多年来,人们对蝗虫的统一行动很不理解,因为蝗虫没有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思维,更没有统一的指挥。它们为何能统一行动,并且争先恐后。步调一致,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⑤为了解开这个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杰罗姆,布尔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想要弄清是什么机制在触发和促使蝗虫统一行动。以此为契机可以找到有效治理蝗灾的新方法。

⑥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观察蝗虫的幼虫即若虫的发育情况,以弄清它们集体行动的触机。研究人员把不同数量的若虫放置于一个80厘米宽的环形活动场所,并用Dv拍摄它们的行动。当若虫数量较少时。它们只是沿着场地转来转去。但是,当若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时,它们开始如同一只虫子一样以自发的固定方向沿场地行进。

⑦而在野外,约每平方米有50只虫子时它们才会一致行动。更为有趣的是,当每平方米的若虫达到75只时,它们停止自动改变方向。在这种超级拥挤的情况下,蝗虫一心一意保持向前的方向。这意味着虫子越多,其前进的方向越好确定,发现这一点就有可能提早采取措施,防止蝗虫造成灾难;同时,这也说明在一个生物群体个体数量太多的情况下,个体成员一般别无选择,只有随大溜,或集体无意识。

⑧至此,研究人员只是初步弄清了当蝗虫的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它们就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但是为什么生物个体的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它们就会采取一致的集体行为,研究人员称目前尚不能圆满解释。按一般的解释,生物的群体或一致,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存下来并遗传下去的。比如,统一行动有利于个体和整个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鸟儿集体飞行有助于相互照顾,有利行,如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⑨对于蝗虫来说,情况更特殊。由于它们既是食草动物又是食肉动物,而且还可能吃同类,所以它们要向同一个方向行动以避免相互冲撞和厮杀。也就是说,对一只蝗虫来说,如果要避免被同类吃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同一方向的统一行动。

⑩研究人员发现,在自然界,如果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超过50只,蝗虫就会采取集体行动,最终造成成群结队的蝗虫蜂拥而至。所以,在每平方米蝗虫少于50只时采取灭蝗行动,如喷洒杀虫剂,有可能会以最小的成本控制和减少蝗虫的危害,

(杨欣/文,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画线句“对于蝗虫来说,情况更特殊”中的“特殊”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蝗虫为什么要统一集体行动。

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控制和减少蝗虫危害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9篇

{2}沙漠地区动物的体型较小,廓狐必须四处觅食,捕食小鸟、沙鼠、蜥蜴和昆虫,兼吃一些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来填充肚皮。只要那些小动物发出轻微的声响,它就能及时地发现而猛扑过去……

{3}廓狐极耐干旱,寻到水源时它就大喝一通,没水时它就靠猎物的血液来维持生命。它出没神迅,动作敏捷,跑动时能跳一二米高。当地的阿拉伯人曾这样形容它:“狗逮廓狐,两条狗是开玩笑,3条狗是瞎胡闹,4条狗是空忙一场,5条狗时它才逃跑,6条狗才能捉牢”。

(选自《青年博览》2003年第2期)

阅读训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依次介绍了廓狐的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廓狐的大耳朵有什么用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是世界上最小的狐”,其中的“最”字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画曲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 唐兆英设计)

《沙漠廓狐》参考答案:

狗的说明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单元整体观 习作教学 读写结合 综合联动

关于习作教学,一线教师和从事研究的专家一直都在探索、实践和研究,大家往往都是针对单篇单元习作进行教材研读和教学思考,更多出现的是在一两节课中对学生进行习作要求分析、素材选择、方法练习等方面的指导,但对基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策略却极少关注,本文就此开展了探寻。

一、化零为整,明确目标

综观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以主题来划分的,即同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对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有“化零为整”的智慧。

要做好单元习作教学的整体设计,前提是深研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依托文化主题来编排的,预设好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单元的习作目标,确定系统的习作训练要求,让学生在训练中习得写作技法,为单元习作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习作主题是“说明文”,单元习作目标是学生能运用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表达方法练写说明文,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在给该单元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习作训练要求。

《鲸》:明确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学习课文按几个方面来描写动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写动物特点的说明方法学写一段话;能用学到的说明方法练写鲸的自述。

《松鼠》:通过对《鲸》和《松鼠》的比较,发现《松鼠》写法的特点,明白《松鼠》的构段方式;学习《松鼠》仔细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仿写一种小动物。

《新型玻璃》:明确课文介绍新型玻璃采用“特点+用途”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运用课文中“特点+用途”的介绍方式介绍一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前3个自然段相同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的构段方式和语言特点,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一种事物。

口语交际:课前搜集、了解一些商品,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会阅读说明书,能按照几个方面有序地介绍一样商品;设计一段广告词来介绍一样商品。

交流平台:能说出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能在课文中、习作中或课外找出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例子;会使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句子。

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始终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落实好这些目标,能有效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时,一定能学得扎实,写得轻松。

这样的习作教学设计模式也可运用在单元导读课上,使其变成导“写”课。教师应当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主动从单元前的提示语中理出单元读写训练的主题,真正提高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在导“写”课上,我们应从单元整组教学出发,思考:“学习这组课文,我们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应该主要抓什么?关注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的图式。

总之,我们在导“写”课上应该让学生站在整体观下感知单元,明确单元写作目标,将单元主题作文的训练要求落实到单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二、分散练笔,巧得技法

所谓单元整体观下的分散练笔,就是教师在教学时立足每篇课文,多角度、全方位地与文本对话,寻找单元习作与课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实施分散训练,让阅读教学课成为学生单元习作的练习课。

(一)于情感触动处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胸怀习作意识,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文本之情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时,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了第1~9自然段,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的孩子们会兴奋地谈论什么。然后,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写写父母在自己生日那天对自己表达的爱。这样,让学生以文本为据点拓展到生活,为自己的习作寻找到切合素材,激发了表达情感的联系点,从而在表达中提升习作能力。

(二) 于所思所悟中练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时,学完《扁鹊治病》,教师请学生写下《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蔡桓公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完《普罗米修斯》,让学生写下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再比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可以写写读后感,或者写一写对“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学完《鱼游到了纸上》后,除了可以写一写读后感,还可以写一写对聋哑青年的看法。这些都是为提升文本价值和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的练笔。

(三)于阅读做题时练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文中的“小泡泡”提示等来提升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首先,文本中的“小泡泡”是一盏明灯,如果我们能利用“小泡泡”的提示,捕捉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训练,那我们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课后的习题兼顾理解和表达,既是阅读思考的重点,又是言语表达的训练点。有些习题完全可以纳入习作教学体系。如《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题:“小嘎子和胖墩儿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寻找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形象,学会通过人物动作描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于拓展延伸点练

在教学留有极大想象空间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让他们在文中言而未尽之处或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或续写等,从而提高单元习作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练笔主体角度设计书面表达。可以写写“对自己说”,还可以写写“对课文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说”。如学了《尊严》《全神贯注》等课文,写写“我想对自己说”;学完《触摸春天》,让学生仿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海伦写一封信,写写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学完《生命 生命》,让学生给作者杏林子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练写,提高学生的片段习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习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构段方式等进行仿写,在创写中增强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

三、多元联动,整体融通

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多方联动,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习作素材,获得习得方法,实现单元系统的整体融通。

(一)与课外阅读联动――拓宽习作训练视野

在学完整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同主题或同主旨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习作训练视野,加深学生对单元习作的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我是这么组织课外阅读教学的:首先,回顾主题,展示知识树。让学生回顾第七单元中四篇课文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板画知识树。接着,抓典型事例,提炼小标题。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中的四篇文章和《同步阅读》中的四个故事,想想这四篇文章是分别抓住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的,列小标题并交流。然后,品典型事例,抒感。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把动物当成人来进行描写。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用抓典型事例的方法练写。最后,推荐《有志气有感情的狗》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延伸阅读。

在与课外阅读联动时,还可以推荐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对不同年级教材特点,编制“年级推荐阅读书目”,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积累单元写作素材。

(二)与交流平动――总结习作训练方法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低段称之为“园地”)中,都会根据单元主题安排一个“交流平台”(中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我们可以凭借 “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这两个栏目,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交流自己的发现、收获与体会。如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第一部分让学生交流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这其实是让学生集中回顾、交流本单元描写特点鲜明的人的方法。在第二部分,教材先举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然后,让学生总结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这是对本单元写人方法在学生习作中运用效果的检测与点评。学生在赏析、讨论、点评中优化了习作方法,提高了习作质量。

(三)与口语交际联动――营造习作训练氛围

口语交际和习作联动,可以营造习作训练的氛围。人教版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大多是与习作安排在同一板块,体现了“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这一理念。比如,我们是这样教学习作课《父母的爱》:首先,学生观看漫画故事,说说自己想到的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往事;接着,回忆课文中感受深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口语交际中的几则小故事;然后,让学生畅谈感悟并联系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鼓励关心,激起学生书写的欲望;最后,学生落实书写。因为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规范,充满个性。可以说,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四)与综合性学习联动――充实习作训练素材

平时,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缺少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实学生的习作训练素材。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翠鸟》的课后就安排了一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笔者设计了一张调查小报告,小报告中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感受和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开展这项实践活动。经过观察、体验,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自己的思考,为单元习作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写作素材,《永安溪的哭泣》《十年后的家乡》等习作也顺利完成。有的单元如果没有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有侧重地在课文学习时布置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

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在单元整体观下发挥教材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将单元习作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分解,在单元的系统教学中一以贯之,单元习作教学必定能举重若轻、花开似锦!

参考文献:

[1]徐维娜.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习作训练的尝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6,(6):91-94.

[2]崔蕾.基于单元整体观照,优化教材习作指导――刍议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视界,2015,(10):23-25.

[3]贺蕾.单元整组兼顾下的读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五下第二组课文为例浅谈读写融合的有效策略[J].作文教学研究,2014,(3):19-22.

[4]钱志英.教材习作的生本化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9):41-43.

上一篇:20年后的家乡范文 下一篇:聚餐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