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7:34:28

工作室研修总结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一、加强组织,健全和完善工作室制度

(一)张云华名师工作室成立了以华西中学张云华老师为领衔人,华西中学但成兵老师,代楠老师,列五中学游开林老师,49中袁明艳老师,实验中学鲜昭强老师为入室研修教师的工作室。在华西中学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时间、后勤等方面提供保证,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明确规定每位教师每月必须有集中学习、分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各阶段学习后要写出学习心得及经验体会,在工作室教师中交流。

(二)认真组织实施

1、研修方式:

①集中学习:每月固定于第二周周二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轮流到入室研修老师所在学校进行教研和学习。

②分组学习:按照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分别分组,在各组进行学习、讨论。

③自主学习:在规定学习时间定内容或自选学习,由工作室定期检查学习笔记,检查结果按成华区“名师工作室”年度考核标准纳入年度个人考核。

④网上学习:充分利用在学校校园网和家中互联网资源,加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学习。

2、加强内部交流,提高入室研修教师的辐射作用,现已经开始“备课分析、说课评价、优质课展示”等教研活动。

3、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二、研修实施情况

1、和成华区相关培训工作有机结合

在成华区组织的各项培训以及教学教育活动中,我工作室都派出教师积极参与,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把先进的作法、经验向工作室教师传授,使全体教师开阔视野、紧跟形势。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以入室研修教师的发展为本,设定研修目标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入室研修的教师,虽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不可能样样都强,这就要求工作室研修工作应重视树立以入室研修教师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对每个入室研修教师进行了“个别诊断”――了解性环节的听课,然后在后期工作室活动中注重“扬其长,避其短”,使每位研修教师得到最大发展。

3、开展富有实效的读书活动

从工作室工作开展的第一天,入室研修教师就拿到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体现了工作室对入室研修教师“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成长”的活动宗旨。在本年度的读书活动中,全体入室研修教师集体购买了《希尔伯特几何基础》、《时间简史(斯蒂芬霍金着)》《数学总的美学方法》、《中国着名教师的课堂细节》《现代数学教学论》《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今天怎样“管”学生》等数学专业方面、教学艺术方面、甚至教学管理和科普知识方面的书籍,并在每次集体研修学习之时进行探讨。

4、注重实效,确定合理的工作室活动内容

本年度的研修充分关注入室研修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在大的纬度上互相讨论一起帮助教师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更关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深层问题。入室研修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其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使其它入室研修教师在观摩、思考、碰撞中得到提高。整年度研修活动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正在推行的高初中新课改,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工作室活动有针对性地构建合理的活动内容,使入室研修教师感到“受用”、“解渴”。为此,我们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就入室研修教师急需和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情境教育》、《问题解决》、《开放性数学教学》、《高一新课标解读》、《数学中考研究》、《课件制作》等专题研究,对《如何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怎样进行尝试发现教学》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5、强化自主学习,处理好入室研修教师自学与工作室领衔人指导的关系

入室研修教师的实践经验通常缺少扎实的理论背景,很需要边学习理论边研究实践,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理性思考,寻找症结。为此,本工作室为每一位入室研修教师购买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着和优秀案例集供学员自学;同时,集众家之长进行个别化指导,通过相互听课,入室研修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本工作室教师切磋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校际交流,博采众长

张云华名师工作室除工作室的六位教师互相学习提高外,我们还充分挖掘全区的优秀教学资源,通过校际交流,博采众长。我们先后三次到华西中学和列五中学两次到49中观摩《试卷评讲模式》、《分层教学》、《变式练习训练》等课改实验课,并听取领衔人张云华老师《数学练习课型的设计》、《新课改实践》的经验介绍。各位入室研修教师,不论是使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抛弃了“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以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学生引导到一种探究学习的活动中。

三、工作室年度成果:

1、学习并尝试了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课例研究。通过本年度的研修,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六个步骤;课例研究的选题;课例研究需要把握的尺度;课例研究研讨的价值取向等等。

每一个工作室成员都进行了2-3次工作室内的公开课的展示。我们根据入室研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选取各自的观察视角,对同一堂课进行不同专题的课例研究。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研究中尝试研究。

2、享受研修的过程,营造了一种文化

在工作室入室研修老师看来,研修过程远比结果更加重要。在各位老师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碰撞和思考,才是每次集体研修的真正收获。在读书活动、分组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深入的钻研,没有反复的推敲,就没有实际工作中的驾轻就熟和教学艺术的豁然开朗。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她需要每一位教师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只有亲历实践,才能生成智慧,才能在教学教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3、工作室包括领衔人在内的所有入室研修教师在本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中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具体表现在:

入室研修教师代楠:根据教学心得所撰写的《关于帮助初中学生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益的尝试与思考》在2010年成都市中学数学优秀论文评审活动中被评为三等奖。积极参与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撰写的论文《基于交互白板的数学学科操作感知学习策略》获二等奖。作为主研参与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并于2010年4月顺利结题。在成华区进修校的组织下积极参加了省教科所“四川省义务教育七-九年级《数学》教材第二次开发和创造性使用研究”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出色地完成了相关研究任务。

入室研修教师但成兵:所带的高二5班有明显的进步,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我的论文“基于交互白板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获得全国二等奖;论文“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在“教育科研”上发表;2010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入室研修教师袁明艳: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浅谈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分别获得成都市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入室研修教师游开林:2010年2-3月担任《理科爱好者》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编写,该书于2010年5月出版(国际刊号:ISSN1671—8437,国内刊号:CN51—1638/O);2010年7-8月担任《理科爱好者》北师大版数学2011年中考总复习第六单元《解直角三角形》和专题八《动态型问题》编写,该书于2011年10月出版(国际刊号:ISSN1671—8437,国内刊号:CN51—1638/O);2010年3-8月参加由省电教馆组织的初中总复习(数学)课件制作,承担了专题十五、十六《圆》的课件制作,该课件于今年11月由四川音响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四、工作室年度工作反思

1、对入室研修教师需要加强更多人文关怀

入室研修教师均是各校骨干,工作压力过大,在每次集体研修课后撰写反思感悟,摘录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撰写教学论文等大量的学习压力,真正是身心疲惫。因此,应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尽量减少入室研修教师在校的工作压力。

2、各种研修形式应该并举,增强研修的实效性。

在本年度的研修过程中,虽然注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教研和学习,但力度、深度、热度不够,还应增设比如模拟课堂,增强让入室研修教师重新设计课程,在模拟课堂上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课题研究,让每位入室研修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设计适合自己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可将每位研修教师主动地寻找问题,研究问题,在切磋中不断获得提升。

3、加强长效学习。

无论在工作室组织下取得了多么优秀的研修成果,我认为入室研修教师的培训还应加强长效学习的管理。入室研修教师在自己的学校中,应与工作室领衔人其余入室研修教师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媒体进行交流、切磋、探究,继续发挥工作室领衔人的引领作用与入室研修教师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学习型组织。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研究"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

本学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带领全体研修成员进行专题研究"教学艺术",重点针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研究,杜绝课堂提问的随意性。通过研究全体成员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并加以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开设5节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吸引了很多非工作室老师参加,在评、议课中得到大家肯定,对推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起到较好引领效果。

工作室研修成员全体或部分成员具体参加以下活动:

3月16日在三汊河中学由张磊、方明峰老师进行了"七、八年级数学概念课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研究课,

3月23日在市第7中学中学进行了市"高效课堂"教学公开课观摩。

3月30日在南陵河湾中学参加九年级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研究,

4月6日在安师大附外城东分校参加市八年级数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以上活动既有骨干教师的示范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究,也有年轻教师的展示汇报,通过课后的评议,达到了统一思想共同提高的目的。

4月13日根据名师工作室对各校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工作室组织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汇报展示课活动,工作室三位老师在翰文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汇报展示,并对备课过程中的问题与大家做了深入研讨。

4月20日在荟萃学校参加市初三数学复习研讨会,

4月27日在翰文学校,由工作室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硕士生导师董建功老师,针对当前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题为《课堂提问艺术与高效课堂》的专题讲座。

5月4日在白茆中心校进行了工作室教学展示观摩活动,

5月11日在马渡学校举行七、八年级数学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

5月18日在33中学参加市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专题调研,并应邀在5月12日赴33中学进行前期交流研讨活动。

二、以"工作室"为核心,研究"中考与教学",提高"服务意识"

本学期工作室全体成员,团结努力参加以"中考复习教学"的研究,针对复习课的有效性,4位老师开展了复习课的教学展示活动,对复习课的引入环节的简练,重点问题的提取,解决问题手段的选择,方法的归纳抽象,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议,得到与会教师的肯定和赞许。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研究"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

本学期工作室全体研修人员,从学期初开始,针对已立项的课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实践研究》,经过多次讨论、交流、修改,认为教学环节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改革,确实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揭示知识本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作用。师生都尝到了提问艺术的好处,进一步增强了研究信心。工作室及时邀请专家,针对工作室研究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实践研究",进行专题讲座,及时为教研工作及教学工作进行引领。我们将充分调动工作室研修成员,积极研究课堂提问艺术的实践活动 ,力争总结出一套科学、规范有指导意义的课堂提问方法与做法。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以"专家引领"为龙头,加大"自我研修"力度,提高"研修能力"

本学期以主持人为基础指导,利用每一次教研活动时机,通过具体案例,主持人对研修人员进行教学法、教学技巧,课标进行学习指导,共开展活动8次;每位成员撰写有效提问教学设计一份,研究论文一篇,在工作室内进行研讨讲评。每位成员研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心得体会。暑假期间除根据讲评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外,需提供竞赛试题5题,撰写相关课题研究教学设计一篇,下学期进行展示研究。

本学期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工作室的研修计划圆满完成,我们将再接再厉,利用7月4日工作室总结会,认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布置好暑假研修工作,尤其要收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不辱使命,完成工作室的应尽工作。

鸠江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电网;企业人才

1引入名师工作室建设机制实施背景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作为为电网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培训企业,培训师资是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对人才的饥渴更为迫切和现实。国家电网公司以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使命,同时又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企业使命和企业性质决定了为其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培训工作业务发展的高目标、高要求。近几年来,公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750千伏主网架建设全面推进,为网省培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国网公司统一规划部署,培训企业顺利完成了从学历教育向职后培训的转型,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其管理队伍、师资队伍离公司跨越式发展的步伐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师资紧缺成为困扰培训企业发展的瓶颈。为破解难题,进一步提高现有培训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亟须引入名师工作室建设机制。以工作室为载体,选聘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到网省培训企业参与培训教学,一方面改善网省培训企业师资短缺窘况,另一方面为公司专家人才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实现公司、培训企业和各类专家个人的互利互赢。

2以企业专家人才为主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2.1指导思想

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训项目开发、科研项目研究和生产技术攻关为纽带,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名师在培训教学和生产技术攻关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形成以名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培训师团队和专家型培训师研究群体。创新优秀培训师人才成长培养机制,通过专职培训师和兼职培训师优势互补,合作开展生产技术攻关,推进公司培训师队伍建设,促进电网企业职工培训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2名师工作室工作目标及性质

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优化企业培训人才队伍建设。首席名师、专职培训师、公司内训师(兼职)和地市企业优秀专家人才共同参与,打造网省公司一流的培训师团队;搭建有利于骨干培训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使名师工作室成为公司及培训企业研究的平台、成长的示范、凝聚的核心、辐射的窗口。

名师工作室是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首席名师担当主持,同一领域优秀专兼职培训师参与组成的学术组织,是具备先进培训思想并以培训项目研究为重点的培训经验、生产技术、生产技能的交流平台,是培训企业培训师和公司兼职内训师能力延伸与相互补充的合作体。

2.3组建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由首席名师牵头,一般以专业特色命名。由1名首席名师和若干名师及研修员共同组成。实行首席名师负责制,3年为一个工作周期。

2.3.1选拔范围及条件

(1)首席名师和名师。首席名师在公司级专家、技术能手中选拔产生。首席名师及名师选拔条件:

①热爱培训事业,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创新的意识,有鲜明的培训风格或培训教学特色,业绩突出,在网省公司本学科(工种)领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②有较强的培训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能组织、培养和指导骨干培训师进行课题研究。③近年来主持地市公司级及以上研究课题或者参与公司级及以上课题研究至少1项,在省级及以上正式刊物2篇,有研究成果获得过公司级一等奖及以上培训教学、科研成果。④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55岁。

(2)研修员。网省公司范围内专家人才、各地市企业内训师及培训企业有一定专业能力,有自我发展需求且在相应学科领域有培养潜力的各级各类人员。研修员选拔条件:

①有助理讲师或高级工及以上职称或技能等级;②主持或参与地市公司级科研课题至少1项,或者至少有1篇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③曾获得过地市公司级二等奖以上技能比赛奖,或者在地市公司技能培训活动中上过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④年龄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到40岁。

2.3.2组建程序

(1)确定专业及名称。名师工作室一般以专业特色或个人姓名命名,由具备首席名师资格条件的人选牵头,经个人申报或公司专业部门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名师工作室领导小组审批认定、授牌的程序确定并实施,同时在全公司公布。

(2)组建。名师工作室专业、名称确定后,首席名师根据专业需要,聘请2~7名相同学科(工种)领域的优秀专兼职培训名师,吸收4~6名研修员共同组成该名师工作室。

(3)申报程序。①申请组建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填写《名师工作室申报表》,同时填报《名师推荐表》,交所在部门或公司签署意见后,报培训企业名师工作室管理办公室。②名师工作室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通过审核材料、现场答辩、实地考查等方式进行考评,经培训企业名师工作室领导小组审批确定,并报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③研修员向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提交《研修员申请表》。原则上要与本人担任的培训工种和所在岗位专业、工种对应。

2.4明确职责

2.4.1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

(1)带好一支团队。通过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技术攻关、公开课讲评、观摩考查等形式对研修员进行培养。每个工作室在工作周期内应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骨干培训师和内训师。

(2)抓好一项研究。以首席名师的学术专长为基础,以参研培训师的共同志向、共同研究方向、共同研究愿望为依托,确定并开展培训项目研究、课程开发、生产技术攻关。

(3)做好一次展示。坚持以培训教学为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引领学科建设,每年举办一次地市公司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培训教学、送培到基层、现场指导等形式向全公司辐射、示范。

(4)出好一批成果。工作室培训教学、教学研究、生产技术攻关和管理等成果应以论文、课题报告、专著等形式向外输出。

(5)建好一个网页。依托培训企业网站,建立名师工作室专栏,实现名师工作室培训教学经验、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成果的共享,开展学科在线研讨,在线解答学科问题。

2.4.2工作室首席名师、名师职责

(1)首席名师主持“名师工作室”工作,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订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定本工作室工作管理制度;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完成年度和任期工作总结。

(2)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研修员共同成长。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工作室研修员的理论学习及研讨,每月集中研讨活动时间不少于4小时。实行双向听课制度,当好学科(工种)培训教学的示范者。

(3)钻研培训教学理论,坚持培训改革实验。研究培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提出解决办法。指导研修员确定研究课题,或指导研修员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三年内完成1项以上科研课题。

(4)开展生产技术攻关活动。关注公司发展,发挥科技团队作用,积极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生产技术攻关,力争每年解决一项生产技术难题。

(5)负责对工作室研修员的考核、评估和评价工作,建立研修员档案,向主管部门总结汇报。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检查、评估、工作室的年度考核和终结性考评。

2.4.3研修员职责

(1)虚心向名师学习,在名师的引导下与工作室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共同成长。

(2)在名师的引领下,不断改进学科教学,总结培训教学方法、经验,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实现自我成长,成为学科教学的示范者。

(3)坚持培训教学改革实验。三年内参与完成1项地市公司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或技术攻关;参加地市公司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

(4)指导和帮扶青年培训师。通过听课、评课,帮助青年培训师不断提高培训教学能力,并有记录存档。

(5)按时参加工作室活动,接受负责人的检查评估,及时汇报工作。帮助名师维护工作室网页,积极开展在线互动式研讨。

(6)完成首席名师交办的其他任务。

2.5明确成员权利

(1)首席名师及名师成果突出、业绩显著者,优先推荐公司及以上专家人才评选,研修员优先推荐地市公司骨干内训师、学科带头人、地市公司名师。

(2)优先参加公司、地市公司重大教学科研及相关活动。

(3)取得培训教学科研成果可通过“名师工作室”推荐、推广。

(4)工作量按项目角色计入岗位绩效积分。

(5)工作室成员所获成果荣誉记入原工作单位,享受相应的成果奖励,职称评定时计入专业成果积分。

2.6组织与管理

(1)培训企业成立名师工作室领导小组,并下设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名师工作室及首席名师的确定工作,审核名师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负责经费的审核,负责工作室总体组织协调,负责工作室业绩成果的评定与考核。

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培训企业人力资源部。

(2)经费保障。名师工作室每年年底制订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和活动经费预算,经名师工作室办公室评审后,培训企业核拨。名师工作室经费实行专户管理。培训企业定期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名师工作室的经费使用权归首席名师。

(3)管理与考核评价。名师工作室实行目标合同管理。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与培训企业、成员与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分别签订责任书。在每个工作周期中按有关评估标准对名师工作室进行年度考核和终结性评价。每个工作周期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名师工作室进行新一轮申报工作。

3名师工作室创建的实施效果

3.1激发了人才的活力

名师进课堂、名师编写制度、名师带领开展生产课题研究、名师参与基层企业人才帮扶等系列工作,使名师工作室人员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1)名师自我得到提升。名师工作室汇集公司专业领军人才、专家人才、青年技术能手、专(兼)职培训师等不同等级人才,为其自身成长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进步的广阔平台。

(2)提高了地市企业相关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带给基层企业切切实实的好处,疑难问题找名师、能力提升找名师已成共识。

(3)企业培训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建设周期缩短。

3.2促进了培训企业经营发展

培训企业师资基本上都是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缺少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验。通过名师工作室,使原有的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师队伍结构有所改变。

3.2.1发展效益成绩显著

企业培训能力大幅提升,培训项目开发、精品课程推送达到较高水平,学员满意度大幅提高,培训企业形象大幅提升。

3.2.2辐射深远,创新成果丰硕

将名师工作室建设纳入到公司及以上专家人才评选,骨干内训师、学科带头人推荐,科研成果通过“名师工作室”推荐、推广,工作量按项目角色计入岗位绩效积分,职称评定时计入专业成果积分等机制,充分激发了专业人员尤其是培训企业青年培训师的工作热情。多渠道吸引人才,发挥人才聪明才智,增强了员工立足岗位成才的信心。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 名师工作室建设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研究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漫谈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理念与行为 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区域发展建设问题与策略的研究 区域名师发展工作室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区域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名师工作室”:困境与出路 名师工作室建设需增强“三力” 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刍议 浅析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建设 名师工作室建设 因专业阅读而精彩 多措并举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 名师工作室团队师资方案建设 论高职高专院校名师工作室的建设 依托名师工作室的民办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翻转课堂模式”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的运用 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共承担了全省647名高中化学教师网络研修,受到了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江西教师网和选学本工作室研修教师的好评。因此,笔者作为化学教育工作室的负责人在江西省中小学网络研修工作室指导教师暑期集中交流研修班(第三期)作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应用”为主题的演讲。化学教育工作室于近期被评为优秀名师网络研修工作室(地址:)。下面我结合建设名师工作室的体会谈谈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应用。

一、名师工作室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1.名师工作室团队的组建

首先在本校本学科教研组会议上宣传名师工作室的优势、工作室团队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然后采取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最后择优选择8―10人为本工作室的团队成员。如果本校本学科教师比较少,或者报名参加工作室团队的人数比较少,可以面向全省召集工作室团队成员,然后择优选择优秀教师成为本工作室团队成员。

2.名师工作室团队的管理

首先,在名师工作室团队的管理中,工作室负责人一定要以身作则,分工明确,这样才能使得团队成员服从负责人的安排,才能使得工作室团队成员有事可做。其次,工作室负责人要经常组织工作室团队成员召开工作室会议,相互了解团队成员在工作室建设中的工作进展情况,如果是面向全省召集的工作室团队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召开集体视频或音频会议。

二、名师工作室资源的建设

1.工作室的资源应尽量做到丰富、系统、原创

工作室的资源需要非常丰富、系统,所以可以设置以下一些栏目:名师教案、快乐学案、精品课件、试卷中心、论文中心、视频中心,在这些栏目中添加相应的优秀资源。工作室的资源要尽量多的原创,因为我们是名师工作室,非团队成员以外的教师希望看到别的网站上没有的资源,这样才能够保持工作室的长效性,才配得上名师工作室的称号。

2.工作室的栏目设计应美观、大方

除了系统自带的栏目(图片新闻、团队介绍、成果展示、研修日志、学习资源、学术交流、工作简报),我们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色适当地增加工作室的栏目,但在增加工作室的栏目时一定要注意版面设计应以美观、大方为原则。

三、名师工作室的资源应经常更新

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可以通过经常上传本校本学科各年级的试卷(包括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还可以经常在工作室内平时教学的教学反思、优质课或示范课资源(包括教案、学案、课件)、评课、微课等来更新工作室。

1.名师工作室的应用――网络研修

名师工作室除了可以展示自我,结识全省乃至全国的教师精英,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和服务本学科的教学之外,名师工作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网络研修。网络研修以主题研修为主线,以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为形式,依托学员群体智慧,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形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共同体,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2.网路研修可以达到教学相长

名师网络研修工作室导师与团队成员充分发挥骨干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学员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导师和团队成员也会实现自我成长,成为名师。

3.网络研修是一种创新的教师培训模式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混合式”校本研修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一)研修目标

基于研修学员专业素养和发展需求,着力落实新课标精神,针对数学学科的具体情况及学员的年龄、职称结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经历,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扎实工作,以团队协作为研究方式,构建数学名师培养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思路,寻求新的突破。通过混合式主题研修,深入研讨和总结培训经验,提升专业发展技能;结合名师带动,规划学员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集中学习,使研修学员在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结合专项教研,提升研修成员的学科素养,带动并培养一批“拔尖型”教师,成为潜在的中原名师候选人,从而能够在本学校、本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混合式”校本研修任务

(1)开展专题研修,通过专题培训,对课标进行深层次解读,提升研修成员的教学理论素养。

(2)开展课例研究,依托“同课异构”活动,提升教师“读懂课堂”的能力。

(3)开展网络教研,依托工作室网页以及网络学习网站,形成网络互动机制,养成网络学习和教研的习惯。

(4)开展问题研究,积极参与其他业务机构课堂展示,在共同探讨中深入研究课题问题,使学员在参与活动中更好的提升课堂“观、评、辩”能力。

(5)开展风格研究,在风格打磨中学员反思、提炼、建构教学风格,并形成ψ晕医萄Х绺竦某醪蕉ㄎ弧

二、研修方式与预期成果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以“混合式”研修培训为主,有效整合“讲授、诊断、行动”“参与、分析、分享”、“任务、自主、合作”、“体验、实践”等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员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找到自己的节点,实现“讲授、参与、分享、合作、体验、实践、反思”的一体化培训。

(一)“混合式”校本研修方式

1.专家讲座、注重引领

紧紧围绕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通过内容精当、素材充实、表达生动、引领性强的讲座,加之课堂教学案例指导,促使学员在名师成长和专业发展方面有新的认识。

2.专题研修、注重实践

以学员的学科能力提升为核心,突出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特征与方法价值,关注学员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学员困惑,引领学员在体验中提升。

3.集中学习、注重提升

以学员关注的问题为核心,负责人引领学员进行专项学习,针对每位学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深层次的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

4.情景体验、注重研讨

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营造学员参与的情境,让学员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介入到活动中,从而获得教育经验,在研讨中,在多元视角的研讨和观点的碰撞中提升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观摩展示、注重示范

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常规课堂,研究典型课例,开展深度同课异构,引导学员在参与体验中收获提升,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打磨精品课堂,工作室负责人特别要发挥好示范、点评和指导力度,将研与培有效结合。

6.网络研讨、注重交流

开展网络研修活动,通过李慧转名师工作室网站、平顶山市教育局鹰师联盟、博客、qq群、微信群、名师微博等平台,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研修机制。混合式研修的起点是教学问题,其目标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通过混合式研修我们可以做到:第一、教与学的结合:首先是向自已学习,以网络为平台的培训课程和研修资源为支撑,不断设计、反思、改进,实现在“教中学”。其次是向专家和同伴学习,把自已的问题和案例在线上分享,获取专家和同伴的指导和批评,在碰撞、交流、研讨中,分享践智慧,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教与思的结合:首先是教前反思。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探寻策略,并预期效果。其次是教中反思。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效果评估和策略改进。最后还应教后反思跟进,从而形成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第三、教与研结合。“问题即课题”,要把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作为“小课题”,与本校同事、与网络同伴互助合作,进行案例研究,实现经验提升和转化,发展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二)研修内容及预期成果

1.开展学员共读一本书活动

采取集中辅导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学员积极学习史宁中教授《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定期在工作室网页上一篇读书心得,以此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文化底蕴,提高教学素养。

2.开展基于课标核心理念的研究

解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与此同时,开展对于课标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核心关键词的问题研究,建立研讨qq群,然后在网上交流,形成课程资源共享,为一线教师服务,为基层学校服务。

3.研读多种版本教材

通过每位学员对人教版、苏教版、青岛版多册教材的研读,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并思考编者如此编排的意图、目的。了解其版本教材的编排情况,比较异同,写出心得体会。

4.聘请专家指导

工作室将聘请省内外小学数学教研员或有关专家学者开设讲座,每位学员递交1篇学习心得体会。

5.组织学习活动

积极参加省、市各级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每个学员及时充电加压,以促进其快速成长。

6.依托“和乐课堂”开展教学风格研究。

(1)打磨一节特色课堂。综合各版本教材内容,设计一节课,制定磨课计划;认真组织课例打磨的实施全过程;负责人对学员给予充分指导,群组其他学员及时参与研讨,及时调度打磨进程,撰写磨课总结。

(2)开展教师教学风格研究。学员进行内省性的课堂研究,研究自己的课堂,反思调整自己的课堂,总结归纳自己的课堂,写作提升自己的课堂,在“我的模式我的课“的基础上,坚持”突出一项,改革一项,研究一项、获得一项,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构思并参与科研课题。工作室以“和乐课堂”为研究抓手,依托《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为载体,学员积极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学员要结合各自实际、立足课堂,形成各自研究成果,并为下一阶段自主课题研究做准备。

三、学员管理和要求

(一)梳理专业人生

每位学员都制定了自己的成长目标,要确立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举措;在研修结束时,客观分析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研修负责人对教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提出以后成长重点建议。

(二)健全成员档案

建立规范的工作室学员个人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习和培养过程情况。

(三)规范日常管理

工作室主持人引领成员组织相关活动及工作例会,总结反思并布置新期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加强与其他工作室、研究团体的交流与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思想碰撞、共同提高。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6篇

一、工作室“生态高效 适性生长”内涵建设的三重目标

“生态高效”是让教师与学生保持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与学的状态。“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人应尽的努力,也是每一名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而@份努力,具体落实到初中英语教学,就是要生态、高效地为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英语课程,促进他们适性生长。这是工作室的第一重目标。

与此同时,学员教师的“生态高效 适性生长”同等重要,这是工作室的第二重目标。唯有老师的成长,才能有学生的成长。工作室不仅要引导每一名学员教师生态高效地完成自己教育教学任务,更要致力于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生长之路。

工作室的第三重目标,是在帮助学员教师及其所带学生适性生长的同时,构建生态高效的工作室研修氛围,完成工作室名师孵化、辐射引领的作用,达成工作室的个性、特色生长。这三重目标的达成与否,以及工作室的运作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作室主持人的管理意识与水平。

二、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

之所以要采用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首先是考虑到工作室学员教师的复杂构成。自2012年工作室启动以来,工作室先后培训过44名学员教师,其中,25名为来自全省各地级市的省级骨干教师,3名为汕尾市名教师培养对象,8名为珠海市农村英语骨干跟岗教师,8名为珠海市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学员教师具有不同的教育成长背景:来自全省15个地级市,各市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再有,很难师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些老师积极主动,有些教师则想着来“镀镀金”而已……成员构成的复杂化,增添了教师工作室的管理难度。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就是在工作室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管理模式的理论支撑

工作室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的理论支撑来自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见图1】

相对于一般的普通教师,工作室的学员教师在“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方面,有更强烈的渴望。如何激励这种渴望,化需求为行动的源泉,是工作室在具体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适性管理模式

工作室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的学员教师构成:第一种是没有成长愿望被领导点名被迫加入工作室的;第二种是本身非常优秀,渴望利用好工作室这个平台;第三种是介乎第一与第二种类型的学员教师,他们的成长能到哪里,关键取决于工作室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与管理。

针对以上三种学员类型,工作室也对应启动了三种适性的管理模式【见图2、图3与图4】:

管理模式一针对的是第一类被动型的学员教师。这一模式的主要操作方式是通过工作室新教育理念、技术的刺激,激励学员教师的个体需要,形成积极上进的心理动机,并落实到具体的培训行为,最后达成培训目标。

例如,2014年珠海市农村骨干教师跟岗的时候,有一名学员教师年龄较大,对于已经使用多年的PPT等基本教学手段仍毫无概念,校长点名将其送到工作室以后,主持人通过让她直接面对其他学员熟练的操作、跟岗能否顺利结业的多重刺激,激发了她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个体需要,最后,圆满实现跟岗的所有任务。

管理模式二对于上进心强的学员教师特别适用。2012年省级英语骨干教师的跟岗培训中,有一名学员教师特别有上进的需求与愿望,她渴望通过工作室的培训实现其成为学科带头人、名师的理想。主持人及时反馈她一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根据其个性与特点,帮助其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不仅在省级骨干教师考核中成为优秀学员,更在2015年成为所在城市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管理模式三则针对需要不断激励、提供目标的第三种学员教师类型而设。对于没有特别明晰目标的学员教师,主持人需要通过观察、沟通,根据其个性,为其设立成长的小目标,让其产生紧张的心理动机,并激励其朝着目标不断付诸行动。

(三)混合式研修模式

工作室的混合式研修一是指研修方式的多样化,如面对面研修与网上研修、集中培训与个性诊断辅导等,灵活且丰富;二是指培训载体的形式多样性,如利用博客、微博、微信、Q群、讨论组、公众号平台、手机APP等,拓宽了研修的时空;三是指工作室成员构成的“混合”:44名跟岗教师中,最年轻的25岁,最年长的45岁,中间整整20年的年龄差。这样的构成,或许容易产生隔阂,但正是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让工作室生机盎然:年轻的激情,有较新的教学理念;年长的沉稳,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运用在工作室中,着眼于学员教师的成长和工作室本身的特色,极大地发挥了导向作用,促进了学员教师生态高效的适性生长。

三、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在教师工作室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力的提升

提升学员教师的教学力是工作室培训的第一要务。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为教学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公开课的常态化

工作室把不试讲、不作秀的公开课与常态课、常规课结合在一起,锻炼学员教师寻找课堂教学规律的能力,提升其驾驭课堂的能力,将其从繁重的反复试讲中解放出来,减少其对公开课的恐惧与压力。

2. 引导学员教师教得高效

引导学员教师探究如何高效教学,是提升学员教师教学力的重要途径。

(1)课程与教材的整合,是主要的抓手。通过研讨课、公开课,学员教师们分别提炼了阅读课、语法课、话题课、听说课 、读写综合课、语音课 、写作课、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的课型模式。

(2)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是关键的因素。“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日新月异,学员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与工具,将无法与时俱进。所以,从传统的PPT,再到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粤教云、班班通;从教师助手、翼课网、大耳朵英语学习网平台布置听说作业到教师本身的英语专业素养保持与提升;从微课、MOOC与翻转课堂到形成工作室系列的微课课程,引导学员教师从线上到线下,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并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达成教学效益的生态高效。

(3)ρ生的分层要求,是因材施教的开始。引导学员教师从听课笔记 、作业 、听写通过线、重听要求 、考试成绩的期待目标、背默改签的最低底线与不设上限,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3. 构建学法生态系统

教学是由“教”与“学”构成的。但常规的教师培训与学校教学管理,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主持人从新生英语第一课、英语课程系列公约、学生小组合作的组织细则、游戏(如The wind blows,Cat walk,Music and flowers,Memory challenges,Bomb games等)的运用、学生同伴互助法(如一对一、一帮一、师徒制、小组捆绑制等),再到过程性评价的使用,引导学员教师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构建学生学法的生态系统,让教学更高效,更适性,从而提升学员教师的教学力。

(二)科研力的打造

课题研究意识与课题开展能力、高质量的论文撰写能力是教师科研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但科研力的提升一直是一线教师成长很难突破的“坎”。如何让学员教师在高质量论文写作方面和课题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提升学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主持人作了主题为《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课题》的讲座,邀请了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周新桥副主任就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作专场讲学,并与跟岗教师现场互动,清除了跟岗教师做科研课题的障碍。

工作室还以主持人负责的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强师工程项目“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在教师工作室的运用研究”作为工作室的总课题,细化为十项子课题,由工作室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特长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挑选,做好子课题申报工作。

(三)成长力的奠基

对于学员教师成长力的培养,工作室主要做了以下努力:

1. 水晶的心

从学员教师进入工作室的第一时间开始,主持人就进行了“水晶物语”的分享:水晶代表矜持、珍贵,不管他人在与不在、爱与不爱,水晶都在那里,熠熠生辉,一颗恒久远。工作室以此激励学员:作为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名教师,更要有一颗水晶的心,更要保持梦想的初心。每一种教学经历,都是水晶球上的一个切面。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将构成水晶无数个“闪光点”。而水晶熠熠生辉的精彩度,就取决于这些“闪光点”。

在工作室研修过程中,主持人邀请有“水晶品质”的业内大咖与学员教师分享专业成长的道路:珠海八中雷英校长、特级教师孙新、特级教师鲍当洪、正高级老师李万涛等人,让大家都感受到了“水晶的心”的魅力。

研修结束的总结会上,工作室为学员准备水晶镇纸作为纪念,进一步强化学员教师“水晶的心”:教学需要发现,需要创造,更需要享受;每一种教学经历,都将成就“水晶”上的一个“闪光点”。

2. 二次成长

主持人从一开始就培养学员教师“二次成长”的意识,让其明白区别于新教师的第一次成长,二次成长是成为名师的必要心路历程,激励学员教师从一开始就观察工作室主持人、同伴教师的培训态度、做事风格、教学特质、适应能力等等,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效借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加以运用,实现二次成长。

3. 成长规划

针对学员教师多为骨干教师,虽已有一定的教学积累,但却不知道下一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瓶颈情况,工作室开展了学员教师成长规划研讨沙龙。沙龙上,每一位教师都谈到了自己的困惑,每一位教师都给同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终每位教师都形成了未来三年的《成长规划书》。

4. 读书沙龙

为引领学员教师读书,获得精神层面的滋养,工作室除了赠书、举行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还举办了主题为《与书牵手: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的专题读书报告会,引发全体工作室成员重新审视阅读对于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性。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在教师工作室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4ZQJK011】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区域协同 名师发展工作室 发展路径 学习共同体

创建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等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发挥名师辐射效应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地区都出台相关政策并推动成立了一些名师工作室(工作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获得了社会及学校教师的好评。然而,真正能被社会和行政部门誉为名师的教师毕竟是少数,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名师资源及推动更多教师走向名师之路,实现区域名师孵化器呢?

厦门市思明区成立了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名师发展工作室(以下统称工作室)。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同伴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1]。

一、名师发展工作室建设的定位

1.指向教师研修共同体

工作室是由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联合一批有共同志向和追求的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名师发展工作室将通过开展实践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实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搭建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和指导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

2.立足于发展中的名师

工作室以n题研究为载体,以跨校的教师研修共同体为主要形式。研究主题必须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具有阶段性的研究价值并能够成为教师个人专业特长的项目,研究项目要有助于促进教师形成个人的教育教学思想或教学风格。

3.定位于专业共同发展

工作室以教师的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工作室同伴能独立、规范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教育教学的某个方面或领域有比较深的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特色,取得比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名师发展工作室的价值

1.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传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主要依托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实践和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的各种教师研修机制和培训项目来促进教师的发展。这样的教师培养机制,存在着针对性不足、叙事宏大、培训效率低、学习与实践两张皮等现象。工作室以区域名师带动一批骨干教师共同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组建立足于课堂,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共同体,对工作室主持人和同伴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可以促进其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的发展,比传统的指向单一目标的培训课程更为有效。

2.丰富区域教师培养的资源

基础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年轻教师比例不断增加,而多数学校的教师培养队伍和区域教师培训机构资源有限,不能为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学习资源。创建工作室能够将区域一批经验丰富、水平较高、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发展为区域教师培养的资源,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将领域内年轻教师置身名师的引领之下,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在推动工作室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也逐步对工作室提出依托项目研究,形成教师培训系统课程,从而能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课程资源。

3.破解区域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工作室在运作过程中以项目研究为主要载体,协同解决核心问题,形成研究公关小组,在推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工作室主持人申报之初,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然后指南,主持人依托指南的要求确定研究的项目,并在评审过程中,将是否着力解决区域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作为参考依据。

4.实现优质师资的区域共享

名校、强校主要强在师资队伍的强,薄弱校往往存在师资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最后呈现为师资水平的不均衡发展。如何调节师资强校与薄弱校之间的师资不均衡现象,是破解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在当前无法从制度上实现教师流动的前提下,通过组建工作室,以区域内的名师带动更多薄弱校的教师发展,为薄弱校培养教师,实质上就是在区域内实现优质师资的共享。在工作室创建过程中,就明确提出了工作室同伴向全区招募,且需三分之二为外校教师的要求,避免了工作室的成效局限于名师所在的学校范畴之内。

三、区域名师发展工作室建设的路径

1.建章立制,组建团队

为更有效推进工作室项目的建设,在参考其他地区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和广泛调研区域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基础上,制定了《厦门市思明区“名师发展工作室”管理办法》,确立了工作室的基本形式是实行4年一届的任期制,由1名主持人和8~10名同伴组成,同伴由本校和外校教师共同组成,主持人由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通过个人申请、学校推荐、课题论证和区教育局审批认定。通过向全区学校“招募令”和课题研究指南,由符合条件的教师自愿申报和学校推荐下,组织专家对申报人及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初审和答辩会议,最终依据专家评价,确立工作室主持人。然后向同伴“征集令”,由教师自愿选择参与和主持人依据同伴选择规定下确立工作室的团队。最后,形成区域工作室建设文件,确立区域工作室的研习共同体。

2.团队建设,课题推动

工作室的定位是基于共同信念、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教师研修共同体,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研修、对话、研究等活动,促进共同体协同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在实践推进过程中,具体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指向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行动。由此,共同体建设具体涵盖了两大领域,即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团队建设包括研修愿景、研修机制、研修文化、研修常态、运作模式、资源运用等的建设过程,进而构建出良性的共同体研讨氛围。课题研究指工作室所要着力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需要按照常规的课题申报、研究的方式进行,在工作室运作中围绕问题的解决来进行,提升研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专项培训,夯实基础

为从整体上提升工作室主持人的水平,专门组织了专项培训,以夯实项目推进的基础,拓展主持人视野,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的水平。其一,对主持人的专项培训和研究设计。着眼于教育的巨大转型和变革,从理念更新和规范化研究出发,设计并组织主持人进行现代教育理论、课题申报书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规范表达与梳理及工作室建设经验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其二,通过主持人共同体常规的读书交流,提升理论水平。主要着力于阅读经典教育理论,如西方教育思想、教学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书籍。采用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如自主阅读与读书报告、集体阅读与头脑风暴等相结合以提升理论水平。选择性阅读一些基于实践研究的应用性书籍,提升研究的指向性。通过共同研读后,主持人整合思考自己的研究项目,形成读书报告,向共同体交流汇报,然后由共同体其他人来进行评议,以促进理论在具体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其三,组织主持人外出学习考察。国内较早推进名师工作室项目的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促进主持人的实践体验和开拓共同体建设的思维,组织其参观学习发达地区的工作室建设情况。

4.搭建平台,任务驱动

其一,搭建区级、市级和其他层次的研讨和交流的平台,打通工作室市、级展示的路径,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其二,聘请名师顾问团,强化专家指导,提升工作室运作绩效和研究质量。其三,搭建宣传交流平台,促使工作室的研究成效能够在广阔的渠道上得以为人所熟知。其四,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实现常规化的培训。在搭建平台基础上,对工作室也设置了相应的任务要求,以任务驱动促进工作室良性发展和提高工作室的内动力和凝聚力。任务驱动是区域推进名师发展工作室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和最终考核要求来促进工作室运作,提升项目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文件规定主持人的职责包括组建工作室、开展组织研修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总结推广经验等。其中,要求工作室主持人每学年组织1次区级以上的项目成果展示推广交流活动;任期内至少在CN级刊物发表2篇所研究项目的教育教学论文;任期内组织汇编1本研究项目的成果集。要求工作室同伴每学年至少承担1次工作室的研讨任务;至少撰写1篇与研究项目有关的教学研究论文、教育叙事或教学案例等文章并在区级以上的刊物发表;至少围绕研究项目承担1次校(园)级以上公开课。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提升工作室运作的针对性,有助于工作室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研究的深入,避免浮于形式。

5.团队展示,内生培训

区域内每一个工作室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全体主持人组成的主持人群体中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着眼点是促进区域工作室的均衡发展和资源协同使用。工作室主持人来自不同阶段、不同学科,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予不同的省思。在区域推进工作室建设过程中,通过一些发展较好的工作室对所有工作室主持人开放展示,在促进主持人共同体学习比较的同时,通过研讨的方式对工作室的发展情况做评价诊断,从而更好地促进工作室的发展。主持人通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实践,逐步对团队建设和项目研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通过任务布置的方式,由部分工作室进行梳理总结出团队建设的经验和n题研究的认识来对主持人共同体进行培训,用这种内生的培训资源来促进团队的发展。

6.顾问指导,方向引领

工作室中的“名师”是指还处于发展提升过程中的区域内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或困惑。为了保障工作室建设及项目研究的正确推进,区教育行政部门为工作室组建了以市教科院教研员为主体的名师培养顾问团。通过每年组织名师顾问团对工作室项目进行专项诊断指导和日常研修的常规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指导,促使工作室项目研究的方向正确、效率提升和质量保障,同时为工作室的发展与辐射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

7.机制保障,评价推动

其一,管理制度保障。工作室由名师管理领导小组、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室主持人和同伴所在学校共同管理。名师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并指导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管理、指导、考核工作室各项工作和业绩;主持人所在校(园)要从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同伴所在校(园)支持、协调和督促本校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各项活动。同时,区教师进修学校设立专门人员负责工作室项目的管理与推进。

其二,经费保障。为工作室提供专项经费,工作室的日常工作经费为每年10000元;任期内将根据研修展示交流活动的需要,给予一定的特殊经费支持。同时规定了工作室的研究经费主要用于购买学习资料、汇编材料、聘请顾问等以保障工作室正常运行。

其三,考核评价。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工作室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工作室自评、阶段汇报以及专家答辩等方式对工作室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评价来促进工作室的阶段发展,促进工作室项目研究的推进,从而构成良性的评价和发展机制。

工作室是正在发展提升过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和引领下的工作室群体将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多的提升与发展,优化整个工作室项目的效能和带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问题的破解。

参考文献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8篇

一、 打造工作室内涵文化,形成工作室跟岗学习的核心价值观

在跟岗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精心打造工作室内涵文化,并致力于在带岗过程中帮助省骨干教师形成以下核心价值观:睿智明道、坚韧卓越,形成了工作室成员“JUST DO IT”的精神。

(一)创建工作室标识文化

主持人通过跟岗前的问卷调查、让跟岗教师提供个人简历等方式,了解各位跟岗教师的特点,并初步制定出工作室的文化标识。在跟岗教师入室跟岗学习的开办典礼上,通过沙龙研讨的方式,共同创建了工作室的标识文化。

1. 明确工作室室训、宗旨、定位和精神。工作室所有成员经过反复讨论,共同确定了“睿智明道、坚韧卓越”的室训,明确了工作室“服务·共赢”的宗旨。同时,在工作室定位方面达成了共识,即明确了工作室是一个提供研修的平台,是主持人与跟岗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另外,还统一了工作室“JUST DO IT”的精神。工作室的室训、宗旨、定位和精神一开始是通过印刷在《工作手册》、《学员手册》、《制度汇编》、室服以及发表在博客上,以外显的方式来强化跟岗教师的记忆。跟岗三周的研修文化渗透后,每一位跟岗教师都对室训、宗旨、定位和精神有了认同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付诸实践,形成了工作室跟岗学习的核心价值观。

2. 创作工作室室歌。经过跟岗教师的反复推敲,确定了《HAND IN HAND》为工作室的室歌,中英文混搭的歌词则由学员谭美婉老师写成。歌词摘录如下:“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相聚在此。名师不是容易的事,我也常想我孩子,可我还是努力坚持。We get together from cities afar. With joy,we unit here. We often help each other,we really love each other. This is like a warm family.多年以后,当你再回首,能否想起我的脸?不管时光如何变,请把我记心间,我们走过了二十天。Whatever time may change,keep me in your heart,Keep me in your memory.”工作室的室歌《HAND IN HAND》唱出了每一位成员的坚韧,正是工作室室训“睿智明道、坚韧卓越”的最好诠释。

3. 设计工作室的LOGO。LOGO的主色调绿色代表着生命力的坚韧,中间的橙色握手图标洋溢着温暖,并彰显了工作室“合作共赢”的思想,而“JUST DO IT”正是工作室的精神所在。LOGO设计出来后,作为工作室的标识,放在了工作室博客的头像上、室刊简报上、工作室室服上、《学员手册》上、《工作手册》上,成为工作室最经常使用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外显标识。

4. 设计制定工作室室服。全体工作室成员共同设计和制定了紫色优雅的工作室室服。在参加市、区的各种教研活动的时候,十一位工作室成员穿上室服齐刷刷出场的时候,成为活动现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工作室的室服,加强了工作室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团队意识和自豪感。

(二)创建工作室媒体文化

1. 设计和制作《江学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员手册》。《学员手册》前半部分提供了工作室成员的通讯录、工作室所在单位的办公室分布及号码一览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工作室跟岗培训工作总计划、日程安排等。后半部分由跟岗教师自己填写,包括学员跟岗学习计划、跟岗听评课记录、参加学术讲座与区域教研活动记录、教学反思、读书笔记等,记录工作室的大事和各种活动,并对工作室跟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展望或提出建议等。

2. 设计制作《江学英教师工作室跟岗日志》。《跟岗日志》由跟岗教师每日填写,旨在让教师及时总结和反思每天的研修行为,然后在接下来的跟岗活动中,能有意识比照、调整自己的研修行为,增强研修的“内驱力”,强化研修的实效性。

3. 设计和制作《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工作手册》。《工作手册》由主持人填写,分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听评课记录、学术讲座与区域教研活动记录、与跟岗教师谈心记录等板块,及时记录工作室的动态。

4. 开设和及时更新工作室博客。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博客(http://.cn/missjiang2007)分设了工作动态、带岗日志、研修天地、读书交流、他山之玉、英语沙龙、教育杂记、家校互动等栏目,由主持人和跟岗教师共同更新博客内容,利用网络媒体平台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5.定期出版工作室简报。工作室简报以周刊的方式,跟岗的三周已经出版了三期。具体栏目由班长和简报长组织全体成员进行讨论,稿件全部为工作室成员的原创。

(三)创建工作室制度文化

工作室在组建初期,经过全体成员在开班典礼的充分讨论后,制定了《江学英教师工作室章程》,讨论通过了《江学英教师工作室班委会职责》、《江学英教师工作室考勤管理制度》、《江学英教师工作室教研管理制度》、《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博客管理制度》、《江学英教师工作室档案管理制度》、《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学员考核制度》,并集成《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制度汇编》,每个成员人手一册,由纪律委员组织工作室成员定期学习,形成了工作室的制度文化。正是有了制度文化的渗透,跟岗教师在三周的跟岗研修学习中,精神状态饱满,积极主动全程参与工作室的所有活动,确保了跟岗学习的纪律和质量。

(四)建立工作室组织文化

建设了强有力的班委体系,打造跟岗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与同伴互助提升的内涵发展文化。为加强工作室跟岗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与同伴互助提升,为营造工作室“人人是主人翁、人人参与管理”的和谐人际氛围,为更好地发挥跟岗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工作室搭建成为每一个成员的研修平台、促进每一个成员的专业成长,工作室通过自我推荐、全体举手表决的方式,成立了班委会。班委会设班长1名、文体委员1名、学习委员1名、纪律委员1名、生活委员1名、宣传委员1名、工作室简报编辑1名、博客管理员1名,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达到了群策群力的目的。同时,明确了班委会的职责与分工。班委实行例会制,按日程表对工作室下一阶段的工作、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分工协作,工作室成为了一个具有系统合力的紧密团结的有机整体,打造了跟岗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与同伴互助提升的内涵发展文化。

二、通过课题引领,打造工作室科研文化,提升跟岗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一)开设讲座和专家讲学,清除科研障碍。为提升跟岗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笔者在跟岗第二天就给全体成员作了主题为《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课题》的讲座。同时,在跟岗第二周的周二下午,针对跟岗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科研需求,召开了“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子课题开题鉴定会”,邀请了珠海市教研中心王卫国主任就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命题”、“破题”和“开展研究”进行了专场讲学,清除了跟岗教师做科研课题的障碍。

(二)统一总课题,做好子课题的自选与申报工作。工作室以笔者获得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第二批(2012年度)立项的《推行“ 讲练评思”模式 构建生态高效英语课堂的研究》(立项编号为【2012KTG07】)这一课题作为工作室的总课题,列举了十项子课题,由工作室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特长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挑选,做好子课题申报的前期工作。同时,工作室通过研究性知识与方法学习,在跟岗过程中引导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破解教学难题,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如:湛江市第一中学培才学校的詹福艳老师,根据自己常年带初三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申报了《推行“ 讲练评思”模式 构建初三英语读写综合课堂的研究》这一子课题,准备在初三的阅读与写作课型模式上有所突破。又比如,来自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的周新花老师开展的是《初一语音词汇教学“讲练评思”模式的研究》,一方面调动全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从自信心、学习方法、交际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音词汇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作室研修文化建设活动,促进跟岗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的提炼与形成

工作室以“搭建研修平台、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线,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工作室研修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利用学校、香洲区、珠海市的教研平台,促进了跟岗教师的专业精神生长。

(一)深入珠海八中英语教研组研讨,进行大量的“结对”听评课活动。跟岗初期,跟岗教师与工作室所在的珠海市第八中学英语教研组进行了见面会,开展了“结对子”活动,深入教研组进行调研,并进行了大量的听评课活动,为跟岗教师第二周开始的公开课和录像课进行了奠基。同时,八中英语教研组良好浓郁的教研氛围、规范的教研动作滋养着十位跟岗教师,她们很多人在跟岗结束的意见反馈中不约而同地写到了这一点。

(二)开展汇报展示课和优秀课例研发活动。经过跟岗第一周的大量“结对”听评课活动,从跟岗第二周开始,骨干教师们进行了汇报展示课和优秀课例研发活动。来自全省5大区域的十名跟岗教师,以自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湛的教学技艺,开展了汇报展示课和优秀课例研发活动共22次,不仅为工作室的跟岗同伴们,更为来自珠海市第八中学、香洲区、珠海市其他区的英语教学同行们展示了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提供了交流的大舞台,引发了“一节好的英语课是怎么样的”大讨论和深度思考。

(三)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活动。为引领跟岗教师读书,获得精神层面的滋养,工作室除了每周举行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的活动外,还特别邀请珠海八中周新桥副校长作主题为《与书牵手: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的专题读书报告,引发全体工作室成员重新审视了读书对于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性。

(四)开展专题讲座、讲学活动,参与区域学术教研。根据工作室跟岗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跟岗的三周里,工作室共开展了主题为《博客的管理与经营》、《厚积薄发 追求卓越》、《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课题》、《一线教师如何写论文》、《如何评课》等专题讲座。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邀请专家入工作室进行讲学活动2次,跟岗教师“走出去”参与珠海市、香洲区的专题报告如《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培训讲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告会》、《珠海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容闳大讲坛》等4次。这些讲座与讲学等区域性学术研讨活动,拓宽了跟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增长了见识。

(五)举办成长规划研讨沙龙。针对跟岗教师很多为省骨干教师,在当地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但却不知道下一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瓶颈情况,工作室开展了跟岗教师成长规划研讨沙龙。沙龙上,每一位教师都谈到了自己的困惑,每一位教师都给自己的同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主持人在成员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导跟岗教师填写了未来三年的《成长规划书》。

(六)组织跨校际考察和工作室联动交流活动。跟岗的三周里,工作室先后走访了广东省鲍当洪教师工作室、孙新工作室,考察了珠海市香洲区谢燕枚英语工作室、张柳珍英语工作室,进行了英语教学、公开课、讲座的联动活动。除工作室所在的珠海市第八中学外,跟岗教师还考察了珠海市实验中学、珠海市第四中学、珠海市第九中学、珠海市立才学校、珠海市新世纪学校、珠海市容闳书院、珠海市拱北小学。通过这些工作室的联动与跨校际的考察活动,增进了跟岗教师对珠海本土的英语教育的了解,开拓了英语教学视野。

(七)参加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教研联盟学科教研活动。

1. 观摩2012年中山市直属学校初中英语比赛课。利用跟岗教师所在区域的资源,工作室全体成员到达了在中山市第一中学举办的中山市2012年初中英语市直属学校赛课的现场,观摩了四节比赛课,收获良多。

2. 考察中山坦洲实验中学。中山坦洲实验中学的考察之行,进一步帮助跟岗教师了解了中山英语教育的现状,开拓了眼界。

3. 参加珠中江教研联盟学科教研活动。工作室在2012年11月1日参与了珠中江教研联盟学科教研活动,笔者在中山市东区中学初中部为来自珠海、中山、江门三地的200多位英语教师上了展示课。课后三地热烈的点评课活动让工作室成员了解了三地英语教学的差异,受益匪浅。

(八)举办“我们的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研讨会”。通过跟岗两周半大容量、高频率的听评课、讲座、报告、沙龙研讨、考察等活动的参与和反思,跟岗教师已经开始自发地对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进行思考。工作室在跟岗的第三周周三,举办了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研讨会,更是进一步引发了跟岗教师对自己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的思考和提炼。她们纷纷动笔,整理出了自己的思考,所写的《我的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成为了工作室简报第三期的主要内容。

四、加强工作室人文关怀文化建设,形成工作室和谐温馨的“群体动力场”

工作室的跟岗研修学习强度是比较大的,加之跟岗教师都是来自省内各个城市,她们在整整三周的跟岗时间内,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场景,离开亲人、朋友、同事,无形中面临很多生活和心理的不适应。而这次跟岗的十位都是女老师,都是年轻的妈妈,对于孩子的牵挂,更是让她们难于安心学习。这时候,加强工作室的人文关怀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办法让工作室成为她们在珠海的家,让主持人成为她们在珠海的亲人。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和安排衣食住行,除了留心观察、照顾她们的情绪,更有效的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跟岗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

(一)跟岗报到、开班典礼、结业典礼和纪念礼物。

1. 跟岗报到直接影响着跟岗教师对工作室主持人的第一印象。虽然是周日下午,当跟岗教师一到提前准备好的酒店大门的时候,发现主持人亲自在迎接,而且开口就能喊出自己和其他九个老师的名字的时候,所有的舟车劳顿都会化作感激和感动。这就给了跟岗工作一个良好的开端。

2. 开班典礼影响着跟岗教师对工作室及所在学校的首因印象和专业信服度。这个印象将持续影响着学员接下来的三周跟岗学习。所以,在开班典礼上的《珠海八中校情、香洲教育区情、珠海教育市情》简介就很有必要。这给了跟岗教师一个信心:工作室所在的区域是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示范区,工作室所在的学校教研氛围浓郁,领导很重视等等。而接下来的工作室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班委会建设讨论,更让跟岗教师感受到了工作室所做的大量的前期工作和主持人的用心。

3. 结业典礼和纪念礼物。结业典礼作为成果展示会也好,作为告别会也好,最重要的是,它给了工作室成员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三个星期的同舟共济,三个星期的同甘共苦和三个星期的并肩作战,离别,已是依依不舍。结业典礼上有平日看不到的惜别和难舍难分。最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不约而同都准备了纪念礼物。在主持人打开刻有跟岗教师自己名字的纪念水晶镇纸的时候,所有人一片惊喜的欢呼声;而在主持人为跟岗学员一一颁发这份跟岗纪念品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含着眼泪,都过来合影和拥抱。主持人也没有想到班委会为学校、工作室和主持人都准备了纪念礼物。爱是爱的回报,这句话是最好的诠释。

(二)开展珠海本土文化考察活动。在周末,组织跟岗教师到珠海本土的风景名胜游赏,一来增进同伴的了解和友谊,二来增强工作室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让她们在风情迥异的景观和多样的活动中,减轻对家人的思念之苦,感受到工作室的贴心和温暖。比如在跟岗的三周里,工作室组织了跟岗教师自行车环游珠海的绿道,参观了野狸岛、珠海渔女、情侣路、海滨公园、石景山公园、圆明新园、古元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除了本土文化考察活动,工作室还组织了很多联谊活动。比如说与鲍当洪工作室、孙新工作室的联谊工作餐,又比如说为庆祝子课题顺利开题的烛光晚餐,还有就是家庭做客也深受跟岗老师的欢迎。在跟岗第一周周末,主持人一家邀请跟岗教师一起到家里做客并到得月舫喝早茶。第二周周末,珠海本地的学员谭美婉老师邀请跟岗教师到家进行“零食会”。到中山听课的时候,中山坦洲的学员周新花老师邀请大家到家里做菜,共享大餐。跟岗开始的时候有欢迎晚宴,跟岗尾声的时候有珠海本地学员宴请外地学员的大餐,结业的时侯有毕业宴会……所有这些活动,加深了工作室成员的彼此了解,增强了工作室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形成了工作室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力,成了跟岗学员们结业视频的最温馨、最打动人心的花絮。

工作室人文关怀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群体动力场”,对跟岗教师群体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正如有跟岗老师在工作室意见征集与反馈时这样写道:“感动于江老师的温暖笑容和工作室推陈出新的活动,感动于来自江老师和工作室的人文关怀和温暖。正是这种温暖,让我安心于原本想着漫长而艰苦的三周跟岗学习。而且,温暖,让这次跟岗学习变成了所有培训中最难忘、最有收获的一次……”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9篇

一、“聚力共成”的三类研修团队

随着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和中小学教学规模的发展,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一校之限,实现广泛群体上的合作与交流,组建更宽、更深层面上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共同体,让教师的模仿、学习、反思、研究具有便利条件,“培育研修团队”的举措正是对这种挑战的一个响应。我们通过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把“夯实研讨环节”作为一个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谋求创新,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互学创新”的高中教育创新团队

培育嘉兴市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目的是通过学科团队的研修,形成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创设一种总结反思的氛围,寻找一种开拓创新的机制。希望通过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促进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育创新团队成员确定

2011年,嘉兴教育学院依据《嘉兴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开始培育九大学科的嘉兴市高中教育创新团队。组队方法上采用了三级协调、共推共议的办法:首先由本院各学科教研员形成初步名单;再经县市教研员会议讨论并作适当增删形成建议名单;最后由各县市教研员和本院教研员与所属区域高中领导联系后确定最终名单。语文、数学、英语每科35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科30人。

2.教育创新团队研修内容

研究内容上结合高考、注重创新,主要开展新课程高考方案等相关文件研习;高考《考试说明》研习和交流;学员外出交流高考复习;高考试题研究及命题技术培训;新高考复习与备考研训;高三课堂教学研讨;等等。

3.教育创新团队研修方式

研训方式上注重理论研习和教育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研讨和系统学习相结合;请进专家与外出交流相结合。

(二)“聚力示范”的高中学科基地

自2006年起,嘉兴市陆续在全市范围内物色了一批同一学科中相对发展良好、研究能力较强、教学水平突出,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教研组,作为这个学科的嘉兴市基地。目前,我们已成立17个学科的基地。基地学校之间通力合作,专家、名师、骨干强强联手,在对高中学科基地的逐步培育中,夯实研讨环节,并逐步发挥引领、辐射和辅助的作用。

1.学科基地建设的目标

学科基地原本就是一个有一定研究基础与能力的教研组,加上教研员的参与,外聘专家的指导,我们期望学科基地能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本;校本研修的先导;课改实践的先行团队;优质资源的共建网络。

2.学科基地的组织运行机制

嘉兴市教育局组成学科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布置工作。市教育研究院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协同县(市)教研室负责对学科基地的工作指导、业绩考核,参与相关高中学科基地的活动,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提出高中学科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基地所在学校校长为高中学科基地主任,另设副主任两名,分别由分管副校长及组织协调能力强、学科教学能力强、教学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必须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担任。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为该学科基地的主体成员,可在嘉兴市高中学科基地工作指导组的协调下,各高中学科基地在全市范围内自主确定邀请相应学科的省特级教师、部分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和县(市、区)教研员作为高中学科基地成员,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如学科专家组、专题研究小组、信息收集采编组等,实行力量整合,分工合作。

3.学科基地的基本工作方式

学科基地主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与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开放教室,开展教学示范,将更多地思考学科建设研究,思考在教学开放中的传达与交流,吸收更多的同行意见;建设学科优质资源,服务课程改革;开展学科网站建设,使我们的学科基地的工作状况、学科资源、研究成果等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高位引领”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旨在通过特级教师引领学科名优教师快速成长,并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1.特级教师工作室概况

嘉兴教育学院于2011年11月出台了《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并于同年12月底,组建了嘉兴市首批1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招收学员116名。2013年9月,又组建了第二批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招收学员104名。目前正在运行的1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教育的17个学科,220名学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来自全市各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

2.特级教师工作室运行理念

基于实践,高位引领,是团队合研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课例研究是团队合研的重要方式,从课题选择、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再到理论提升、固化成果,让团队合研过程扎实,成效显著;走出去,请进来,为团队合研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3.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方式

以团队共读夯实理论根基,由导师精心选择团队共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教育沙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教育教学最前沿理论对照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思考并寻求改进策略;以团队合研突破教学疑难。梳理学科教学疑难问题、分析厘清疑难成因是工作室合作研究的起点;以团队共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研训一体理念指导下,工作室团队既是研修团队,也是教师培训团队,工作室导师、学员就是一群兼职学科教研员。以主题教研、携手农村等途径定期展示研修成果,在全市的教研、培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三类研修团队中,学科基地侧重于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团队”;而创新团队则侧重于通过创新团队的培育,进而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个人”;特级教师工作室则侧重于“领头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育学科研修团队”的模式促进嘉兴市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学科、理念、教学”为一体的研修旅程

在培育高中学科研修团队的过程中,我们强化教师的“内功”是工作中的一个立足点,并通过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和人文思考来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一)强化学科功底

在对教师学科功底的强化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命题磨题培训、实验教学研究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这三个方面,希望通过命题、磨题培训强化习题教学能力,通过实验教学的研究强化实验教学能力,通过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强化课程整合能力。

1.命题磨题培训

在高中创新团队和高中学科基地的培训中,分别由教研员和外聘专家开设了相关讲座,从命题理论和命题技术两方面,结合命题科学性和命题规范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和研讨,并要求学员从“改编经典习题”“深化教材习题”“亮化常规习题”“媒体信息入题”“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操作”等六个方面做好总结和反思。学员从这六个方面逐一进行命题练习,并按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磨题”,而且以书面形式上交培训作业。

2.课程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科基地利用研修团队的力量,形成共建机制,制作和积累了大量的可用于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构建起区域的共享网络资源库(如表1),为区域教育发展搭建起交流研究、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教研平台。

无论是命题磨题培训还是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过程都是艰苦的,但是从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个角度来说,研训效果得到了学员的认可。

(二)加强人文思考

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关注经验和问题背后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换言之,关注的是这些经验怎样才能形成和重新形成,使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使教研组、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我们希望通过人文思考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优化教学的策略,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

1.思考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因此,在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中,我们更多思考“为何而教”的价值观问题,以转变和提升学员的教学理念。确实,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努力让学员能深刻感受到:教学应该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而教!

2.思考教学策略的优化

学科研修团队的学员来自不同生源的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因此,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也要求学员思考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如来自重点中学的学员确立了“培养和提高学优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学思考及实践”这样的课题;来自普通中学的学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学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辅导”上倾注了很多的精力。通过教学策略的研讨和反思,突出了研修团队成员“为所有学生的发展而奋斗”的共同目标。

3.思考为人处世的态度

培育研修团队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和本市及本省的名师接触、交流。通过和名师的联系及面对面交流,熟悉名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习名师的成长过程、学术经历和工作作风,感悟前辈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和处世态度。通过对为人处世态度的思考和学习,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对学科团队的强烈感情,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学科研修团队成员在强化人文思考的过程中,专业理念和专业态度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教学理念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在具体教学行为和策略上,更多地关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材的原则,体现了教学的长期效应和学生素养的提高。

(三)聚焦课堂教学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主阵地;对研修团队的学员而言,课堂是最能体现学员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地方。因此,课堂教学的研讨和交流也是学员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聚焦课堂教学”这个着力点上,我们着力创设课堂教学研讨的氛围,并为学员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

1.创设课堂教学研讨氛围

尽管课堂教学对每一个学员来说,是天天都在接触的工作,但要有好的研讨效果,首先要创设研讨的氛围。

(1)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一个普通的环节,但在研修团队的听课评课中,却有不普通的要求。每位学员不仅有听课的要求,也有评课的任务。评课时,不仅要讲出开课者的优点,更要讲出开课者的不足,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对不足之处的建议。这样的安排,使学员能“带着任务来听课,经过思考再评课”“突出听课的目标,体现评课的智慧”,使开课者和听课评课者都能成为听课评课活动的真正获益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实实在在的交流研讨,并形成惯例,形成氛围。

(2)集体磨课

除听课评课外,研修团队的学员,定期有开课的任务。在开课学员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后,研修团队还专门安排时间,以集体磨课的方式研讨教学设计的相关环节。开课学员有发表自己设计方案初衷的机会,参加磨课学员也有发表对教学设计看法的任务。在对修改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研修团队的学员还有不同的修改任务,如教学所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体教学环节的修改和补充等。在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观摩课和评比课中,更是全体参与、互帮互学,研讨氛围浓厚。

(3)总结内化

对听课评课、集体磨课过程中的一些观点、体会、想法,我们要求学员随时总结,书面上交。必要时确立课题,撰写论文,不断反思,力求内化。

其实,听课、评课、磨课只是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最普通的环节。通过创设研讨的氛围并做实、做细相关工作,我们尽可能把这些普通环节变得不普通,使研修团队的学员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的研讨、改进和打磨,得到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2.建设课堂教学展示平台

聚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通过展示平台的建设,提高学员和本区域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1)“双高”教学能手

“双高”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简称。“双高”教学能手是本市课堂教学展示平台中的一个项目,每两年评比一次,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现场展示,通过现场的课堂教学展示学员的学科功底和人文修养。

(2)学科优质课评比

中小学各学科的优质课每两年展评一次,我们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备课,在统一地点上课。展评按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两方面进行评比。

(3)教师教学能力展评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展评也是每两年一次。主要内容包括评课说课比赛、做题与讲题比赛、命题能力比赛等,并按照多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对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测评。

工作室研修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教师工作室 机制建设 模式建设 成果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tudio Construction Analysis

CUI Xiaocui

(Shenyang Foreign Affairs Service School, Shenyang, Liaoning 110003)

Abstract Now there are many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us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students listen cramming teaching mode,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coupled with poor basic English students, teachers make learning English is boring to explain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passive lectures of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we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round the studio, in order to rely on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 leading modern advanced English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io by teachers trained a concept advanced,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advanced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achievements.

Key words teachers studio; mechanism building; mod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construction

1 英语教师工作室建设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一部分教师抢得先机,脱颖而出,成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一部分教师却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状态中,产生较为严重的“职业枯竭”的困惑;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成为“高级讲师”之后继续提高发展的动力和空间有限。类似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它严重影响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也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尤其是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限制。部分中职学校仍旧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严重地影响着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而学生的厌学、弃学使英语教师也无心主动去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但目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并努力改变现实。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汲取各地名教师工作室经验,以中职英语名师为依托,引领现代先进的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2012年9月笔者负责成立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中职英语教师工作室。

2 英语教师工作室建设内容

2.1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

2.2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从任教之日起直到退休离开教学岗位这段时间内,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工作的过程。我们依据教师职业生涯过程归纳为以下五个时期。包括: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重估期、平静和保守期、退休期。

2.3 英语教师工作室性质

教师工作室可谓“教师发展共同体”。而关于“共同体”,最早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 年发表的《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探索源于20世纪杜威“雏形的社会”的学校概念。国内外研究最有成效的当是“学习共同体”。 教师工作室是一种学习型教师组织,是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成长的平台。

2.4 英语教师工作室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

包括组织形式、运作机制、文化特征、有效策略研究。我们将重点关注教师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特征。具体体现:(1)两性:①组织结构的开放性;②专业影响的辐射性。(2)两制:①专家引领的导师制;②研修活动的合作制。(3)三化:①成员组成的名师化;②研修途径的多元化;③培养方式的集约化。

2.5 英语教师工作室研修模式

(1)提供学习资源,引领自我发展。中职英语教师工作室是一种学习型教师组织。所有成员在加入工作室之初,就在领衔人的指导下制定工作室成员成长计划,确立符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习目标,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同时工作室把读书、教研、交流放在首要位置,以改善成员的心智模式,提升专业素养。工作室成员除阅读学习外,还通过各种方式观摩名师、观摩同伴、观摩同行的课堂,聆听专家讲座,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新型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思想意识。

(2)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专业分享。在教师工作室,教师不再是孤军奋战者,而是专业社群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他们智慧互补,经验共享。名教师工作室的“作业制”和“会课制”有效地促进教师之间分享专业知识与经验,形成专业共同体。

“作业制”,针对工作室人员分散在各校区的情况,工作室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作业制”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每次集中活动的效能。工作室集中活动时布置研究“作业”,使每个成员带着研究任务从事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再带着完成的“作业”参加下次集中活动。

“会课制”,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最直观的表现。工作室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的会课活动,让每个学员置身课堂教学研究,在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中前进,在学习和继承主持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同时,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3)积淀教研文化,推动反思成长。工作室作为一个专业共同体,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浓厚的学习、研究的氛围,形成了一种立足实践、开放合作、积极向上的教研文化。而这种积极进取的学习型组织也塑造着每一位教师,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己,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

无论是工作室领衔人还是工作室成员,都自觉充当教育观念的先知者、教育问题的发现者和教育科研的实践者。工作室领衔人更多是对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反思,研究符合自己教学理念的理论,总结具有推广意义的教学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流派。工作室成员则大多是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课堂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 英语教师工作室建设成果

3.1 形成独有的模式

经过两年的英语教师工作室实践探索,我们归纳总结总结教师工作室的一些本质属性和组织特征,以利于中职英语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推广和实践。

(1)两性:①组织结构的开放性,除相对固定的工作室成员外,吸引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工作室的各种研修活动,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形式;②专业影响的辐射性,工作室领衔人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工作室成员又影响、带动其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参与研修活动,促进其专业发展;通过工作室开放、互动、合作的各种教研、培训活动,促进一大批骨干教师专业发展。

(2)两制:①专家引领的导师制,以领衔人为导师,还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科教研员、学科特级教师等为工作室顾问,从理论到实践,从教育专业到学科专业,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专家引领;②研修活动的合作制,借助网站、QQ群等交流平台,导师、顾问、工作室成员、其他骨干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教研文化,在研修活动中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三化:①成员组成的名师化,工作室领衔人为高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具有境外教学培训经历,工作室成员也是市、校级优秀骨干教师,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通过工作室的研训活动,把工作室成员培养成高一级的骨干教师或名教师。②研修途径的多元化,工作室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通过成长规划、专家讲座、阅读反思、合作教研、专题研究等多种途径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③培养方式的集约化,利用名教师的优质资源,把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集中起来培养,变单一的、自然的名教师成长方式转变为团体的、合作的培养模式。

3.2 教师取得成绩

(1)中职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评价模式及教材建设上有创新之处。(2)工作室的创建成为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和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平台和阵地。大家对教学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研发适合本校学生专业发展的校本教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3)两年的实践,我们培养出了沈阳市骨干教师2人,学科带头人1人,全国职业院校英语教师说课大赛金牌教师5人,在辽宁省内金牌指导教师10余人,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学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晶晶.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2] 孙小利.重庆市独立学院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3] 朱枫.西方交际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及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上一篇:校本研修过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校本研修自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