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05 23:29:30

公园设计

公园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沙河公园;生态性;可持续发展

一、公园性质定位

休闲娱乐:能满足城市军民文化娱乐和儿童游乐的需求。

观光游憩:以景观、景点为主体,建设形成优美的环境,成为城市居民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科普教育:通过植物、设施等对城市居民进行科普教育和生态教育。

生态防护:通过大范围的绿地建设,使公园范围内形成质量良好的城市绿地,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极大地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设计构思

以城市生态景观学理论为指导,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依据,结合城市文化,贯彻“自然、生态、健良、现代、发展”的主题,合理布局,艺术造影,创建生态化、景观化、现代化和人文化的城市公园。

生态化理念――营造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绿地的新潮流。在公园设计中,在公园的南北两侧形成大面积的生态林带,开成具有较高生态防护功能的城市森林,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平衡,提高城市形象具有有积极的意义。

景观化理念――景观多样性。公园的设计以植物景观为主,要把据需要,营造了适当规模的水体景观、建筑小品等景观,各种景观空间相互渗透交融,和谐共存,形成了移步换景、景观多样的园林环境。

现代化理念――紧贴时代气息。公园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背景与时代特征,空间布局简洁明快,景观计计新颖独物,使公园建设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与时代特征同步。

人文化理念――文化展示平台。公园设计应充分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寓丰富地域文化内涵于公园景观设计之中,使公园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平台,弘扬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三、总体布局

1.功能分区

根据公园自然资源特点、周边环境特点,结合城市居民需求,设将公园分成八个功能区,如下:

(1)管理区

位于公园东入口附近,是公园的管理中心,占地1.5亩,其中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职工宿舍、仓库、车库等。

(2)水上游乐区

位于公园中部。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利用公园中部地势相对低洼的区域,设计一处人工湖,水面面积15000平方米,开展划船、垂钓等水上游乐活动。水上游乐区设计有游船码头、垂钓区、亲水平台、曲桥等景观,结合丰富的水生植物,形成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的水体生境景观。

(3)儿童游乐区

位于公园东部,靠近东入口。由集散广场、大型疏林草地组成,是儿童进入公园很容易可以找到的一个区域。儿童娱乐设施有:电瓶车、跳床、过山车、滑梯、攀岩、旱冰场、淘气堡、转马、海盗船等娱乐设施。

(4)森林休闲游憩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靠近沙澡,是公园内地势最处低的区域,也是一处相对安静的场所。充分利用现有树林,设计有游览步道、休息设施和集散广场,形成一处供中老年人森林游憩、休闲娱乐的场所。

(5)植物观赏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靠近西入口。利用现有的大沙丘,栽植各种园林观赏植物,形成一处植物种类丰富的植物观赏区,游人不仅可以在此观赏值物,也可以登高远望,近可俯视全国,将公园全貌尽收眼底,远可眺望开发区,饱揽城市美景。

(6)文化广场区

位于公园东南部,以景观大道与东大门相接,是游客进行文化娱乐的区域。该区主景为一下沉式喷泉广场,布局精美,风格同代。喷泉为旱喷泉,以增加游人的容纳量,同时,文化广场可以成为露天演艺场所,满足城市居民节日聚会、文化演出的需要。

(7)健身运动区

位于公园中部,南接文化广场区,是一处供群众室处健身的场所。该区设计为林荫广场,林下布设健身器材,为城市居民提供晨练、健身运动的场所,体现公园建设的“健康主题”。

(8)滑沙娱乐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利用现有大沙丘,形成一处滑沙娱乐场所,体现地域自然资源特色,丰富城市居民的户外运动项目。

2.景观空间组织与设计

景观设计根据各功能区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在整体协调统一的原则下,突出不同空间的景观特色,营造了各具特色景观空间,使公园成为一个生态自然、景观多样、和谐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的主干道作为连接各个景观空间的“主动脉”,将各个景观空间有序的连接起来,成为景观空间相互交流沟通的纽带,完成了公园环境空间的构筑。

四、公园中设计的主题性景观主要有

(1)花林稚乐。在儿童游乐区配置大量的乔木和花灌木,乔木主要有国槐、樟子松、云杉、栾树、山查、山桃、山杏等,花灌木主要有榆叶梅、丁香、连翘、丰花月季等,形成花木扶疏、百花争艳的植物景观,乔木绿荫如盖,满足儿童游乐区的遮荫的需要,花灌木色彩明快,与儿童游乐区的欢乐气氛相协调。

(2)音乐喷泉。在文化广场区设计一外音乐旱喷泉,成为游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喷泉启动时,水花随着悠扬的音乐此起彼伏,游人在喷泉中穿梭戏水,景观优美,风格现代。

(3)槐林票香。在文化广场西部僻静区域,设计一处刺槐林,夏初槐花盛开之时,槐得四溢,清香扑鼻,为整个公园速写为清新的花香。

(4)柳岸春晓。在人工湖东岸,栽植大量的垂柳,初春柳芽先发,翠柳依依,婀娜多姿,倒影碧波,“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丝。”盎然春意,扑面而来。

(5)云阁揽胜。在人工湖东南部的小沙丘上,一座揽翠阁,为仿古四角亭,檐牙高啄,环境幽雅。揽翠阁是人工湖南部观赏水景的一个制高点,与湖对面的吟秋阁隔水而望,形成对景。

(6)海棠船坞。在人工湖东南岸设计一处游船码头,植物配置以海棠为主,故名海棠船坞。船坞上设计一个为游客遮阳的张拉膜,体态轻盈,不仅满足了遮荫需要,而且增加了船坞的景观性。

(7)碧水银滩。利用原来的沙丘,在人工湖西岸设计一处沙滩。沙滩在湖畔平坦宽阔,金沙细软,为游客提从日光浴所场所。

(8)菏池听雨。在人工湖南部近岸处种植荷花,夏季荷叶田田,红花映日,形成“映日荷 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观。雨天,依栏而立,静听雨打荷叶的声音,别有一番意境。

(9)石瀑飞流。在公园西部设计一处假山瀑布,与西大门遥遥相对,使游人一进入公园就可以看见瀑布,听见水声。假山瀑布体量较大,气势壮观,水花飞溅,水场如雷。

(10)琴林听音。在连接西大门和瀑布之间的景观大道南侧设计一处林下休息空间,平坦草坪上道路纵横,仿佛琴弦一样的在梳林草地间延伸。静坐林中,附近瀑布的声音和风吹树动的声音悦耳动听,似有琴弦轻吟。

(11)曲廊清爽。在公园西部的大沙丘顶部建设一处亭廊组合的景观建筑,该处为公园的最高点,是馆员内一处绝佳的观景点。登台而望,视野开阔,天高气爽,顿生豪迈。

(12)霜林流丹。在大沙丘上大量配制黄栌、五角枫、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深秋,层林尽染,霜叶流丹,形成“小枫一夜偷天酒,却情孤松掩醉容”的西山红叶景观。

(13)曲桥飞渡。在人工湖北部设计一跨湖曲桥,桥曲线流畅,风格现代,桥上敷设淡绿色玻璃,人行桥上,如履清波。桥上设计有三座景观亭,桥亭倒影,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观。

(14)沙坡飞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大沙丘北部设计一处滑沙场,为游客提供滑沙场所,体验从沙坡上飞驰而下的刺激感觉。

(15)柳浪闻莺。在公园西北部的低洼地带大量栽植垂柳,形成柳浪闻莺的景观。林中设步道、草亭和集散广场,形成一处环境幽雅的柳林休闲吧。

(16)桃溪浣芳。在公园北部设计一条溪流,连接人工湖和沙河,作为人工湖溢水、换水的排水沟。溪流曲折潆洄,两侧大量配置以山桃为主的树木,春季桃花天天,灿若红霞,花树倒影,飘花流香;形成桃溪胜景。

(17)柳池闲钓。在人工湖北部设计一处垂钓空间,岸边栽植垂柳作为遮荫树,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垂钓服务。

五、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气候、植被特点和景观的需求,该地的植物群落以落叶树种为主,和常绿针叶树种形成混交林,结合树种的生态学习性,乔、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乔木层、小乔木和花灌木层、地被植物层三个层次结构,即满足了景观的层次感,丰富观赏效果,又能满足植物对阳光强度的不同要求。同时,在植物造景中,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形成具有多样性的植物景观。

大型乔木,形成植物群落和景观的上层界面,是绿地系统的骨架。以保证绿地夏季的浓荫、冬季充足的阳光和四季景观的持续性。

小乔木和花灌木,形成植物群落和景观的下层界面,是绿地系统的肌肤。以鲜艳的花(叶)色,优美的造型,成为植物景观的主要界面空间。

地被植物,是绿地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植物群落和景观的铺垫,弥补了乔、灌无法覆盖的地面,对景观具有烘托、渲染作用。

通过丰富的植物造景,公园内植物景观五彩缤纷,季相变化明显,春夏有开花植物,秋季有秋色叶植物,冬季有常绿树种,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

6.水景设计

公园水景设计的基本布局是一湖、一瀑、一泉、一溪。

一湖。即人工湖――翠湖。水面面积15000平方米,水深0.8~1.5米。

一瀑。即西入口附近的假山瀑布,假山高5米,宽15米,瀑布下设计水池。

一泉。即位于公园中部的音乐喷泉,喷泉广场直径45米。

一溪。即连接人工湖和沙河的桃溪,溪流曲折潆洄,利用高差,形成多个跌水,丰富了公园的水体景观。

为了节约水资源,通过管道等将这些水景连接起来,实现循环使用。同时,人工湖的水可以作为灌溉用水,满足绿地对水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David Weaver .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公园设计范文第2篇

竹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和现代游憩生活内容的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竹子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园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仿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2、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3、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公园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公园;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9702

1引言

儿童公园是一个融知识性、休闲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现代型主题公园,是一个风格独特、内容新奇有趣、互动性高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自然的、生态的、富有趣味的场所。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功能和设施,是儿童成长的好课堂,能启迪孩子热爱生命、融入环境和集体、在大自然怀抱中快乐成长,它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鲜艳的色彩、有趣的活动设施、游戏场地,因此儿童公园设计的成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

2儿童心理及儿童公园特点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行为上的特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年龄是儿童分组活动的依据,不同年龄的儿童活动方式不尽相同。儿童的成长大致分为4个重要阶段:0~3岁,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靠听觉,嗅觉及触觉来感知外界。婴儿刚出生以后,就有很巨大的吸收性心智,对外部的刺激,犹如海绵吸收水分,接受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刺激。3~6岁,这时期的儿童大部分已可以独立行走.但行为活动具有不稳定性,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活动,仍需要父母看管。6~10岁,这一阶段一般是学龄儿童心智己逐步开发,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刀,活动的体力强度加大,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开始有意识地参加体育运动,对智力活动的兴趣增强。10岁以上,这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度阶段,心理上除了具体形象思维外,抽象的逻辑思维也开始起作用。这时期的儿童生长迅速,体力大大加强,除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外,同时也转向文化,娱乐性需求活动,并以学习型活动为主来发展脑力思维。

儿童公园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儿童公园所需活动场地多,面积大,人流集中,环境负荷量大。儿童公园活动设施和内容多,游览路线复杂,再加上儿童活动的自由度大,容易造成对绿地的破坏。使用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强,以周末和节假日为主,尤以暑假的使用时间最长,利用率最高[1]。儿童公园需要满足儿童在生理上要求日光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清新;心理上要求景物色彩艳丽,造型丰富生动的景观。

3儿童公园设计原则

3.1以儿童为本

儿童公园的设计应以服务儿童为宗旨,各种交通、游憩场地设施和滨水景观设施的布置要符合儿童群体的身体特征、活动尺度。因此在儿童公园设计时,必须注意儿童在活动场地中走动、奔跑、攀登及爬行时的目光视线和身体尺度。

收稿日期:20120322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指导计划(编号:12B220001);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

2011B220001)资助

作者简介:李运生(1982—),男,河南信阳人,教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学、研究工作。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Rizhao Dream Beach Park

Li Tongyue

(Landscape Conservation Center of Rizhao City,Rizhao 27682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Rizhao Dream Beach Park,elaboration of design concept,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of park construction,plant,road network,lighting,etc.,this paper interpret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Rizhao Dream Beach Park,highlights the two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oriented and ecological energy saving,and analyses the management mode after the park is built.The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model and “decentralization” management model after comple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 model for coast protection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 coastal city.

Key words:ecological resources;ecological landscape;plan and design;harmonious coexistence3.2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园内野生植物、池沼、果林等景观资源进行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尊重原有地形,结合地形进行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

3.3寓教于乐

考虑到儿童活动多样性的需求,儿童公园设计应融参与性、多样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儿童创造轻松、自然、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使环境具有“寓教于乐”的潜在作用,让儿童们在游乐中增长知识。

4儿童公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儿童数量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儿童活动场所明显不足、规模偏小、布局不均等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为如下3个问题。

(1)儿童活动空间少,被关注少,儿童公园设计中过分注重商业经营,设计成人化和商业化明显。由于考虑场地的维护,儿童公园都关注经营性收益,希望将利益最大化,所以在设计和活动设置上通常采用大量功能化的建筑设计,保证公园未来经营的稳定性,由于功能建筑和设施的丰富不得不雇用大量工作人员和设置围墙,这些成人化的思考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儿童而言,活动空间就被不断地压缩,可以做户外活动选择也一再减少。城市中的儿童公园一般为政府项目,选址适中,一般场地面积不大,活动内容不多,整个场地出于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而被建设得非常拥挤,留给儿童的合理使用空间相对较少[2]。

(2)场地空间单调,活动单一,时空变化少。由于用地面积不足,以及大量布置建筑,儿童公园内的引导性活动设施通常会极大地控制儿童的行为,许多儿童在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自由天地内却被拥挤着去排队参加一个简单的活动,等待远远大于参与的快乐,对于目前具有较为繁重功课的儿童而言,难得的周末或者节假日往往玩得非常“累”。

(3)缺乏对于儿童心理与生理的研究,儿童设施机械化安置,互动与自发活动少。由于儿童公园的内的设施基本上来自游艺设备厂商,它们垄断了儿童公园的配套设施,也就造成了场地内活动设施的机械化安置,建设者往往出于造价的考虑迁就了部分厂商,很难做到为场地量身定做设备,而是为了设备和活动内容量身定做场地,这样,机械化的安置状态就越来越多,公园内最好的土地通常都被用作大型游乐设施的布置平台,很难做到环境与设施的统一,即使是很简单玩玩泥巴,抓抓沙子的游戏在儿童公园的设计中往往被忽略。

5儿童公园创新性设计思维与方法

5.1满足儿童不同的心理需求

儿童对环境的需求是从生理需求到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包含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即公共设施、游戏设施等的齐全以及构成环境中各元素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蕴含着儿童对环境的知觉与情感的信息,使其产生精神的愉悦与满足。儿童在环境中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满足“表现欲”。表现欲是一种情感因素,儿童的情感外露性大,在儿童公园设计中充分利用儿童这种特点,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流露出来的表现欲给以鼓励,强化儿童表现自身能力和思想的欲望。

(2)满足“探知欲”。儿童天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巧妙的设计能激发孩子求知欲,对培养孩子们对知识的探索起到推动作用。

(3)满足“兴趣度”。兴趣是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儿童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长期的兴趣把儿童引向高级的优先层。故在儿童公园的设计中应合理利用和参考这些需求,设计出满足不同阶段儿童的活动空间,是儿童公园设计应考虑主要方向[3]。

5.2进行细节化设计

在儿童公园的设计中除了考虑安置一些大型游乐设施外应考虑适量的景观小品如蘑菇、绿叶、星星等卡通形象;在园门的设计中可以设计成新奇的动物造型、儿童常见的玩具造型等,既具备了明显的识别性又引起儿童浓厚的游园兴趣;在园内儿童活动项目设计上也可以别出心裁,具体可以考虑与动植物亲密接触,设计花香鸟语林;设计科学探秘馆,让儿童体验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传奇;设计足够大的开阔活动场地并铺设上草坪,不仅提高了儿童公园的绿化覆盖率,而且使儿童活动空间扩大、视野开阔从而调节儿童视力,使其得到彻底放松。

6结语

一个优秀的儿童公园设计,不仅是儿童公共活动场所,也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关怀和促进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场所。它不完全是盈利性场地,它的综合型效益随着人们的参与逐步提高。在建设和管理儿童公园的时候,人们应当充分取得社会和人文层面环境的宏观支持,强调它的公益性特征和面向大众的共享性。

参考文献:

[1] 邵花.浅谈儿童公园的改造设计与构思[J].广西城镇建设,2008(5):91~93.

[2] 屈亚勤.浅谈社区公园中儿童活动场地设计[J].山西建筑,2007(4):77~78.

公园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园景观;园路设计

公园绿化中的园路:泛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硬地,属硬质景观范畴。它是形成绿地骨架、网络的主要元素,是公园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园路的布局直接体现公园性质和风格,因此研究公园园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园路的作用及设计要求

1、园路作用

(1)园路在公园中具有音带作用,其组织着游人的观赏程序和公园景观的展开程序,游人在沿着园路进行行走时,公园景观在其面前按照序列进行推演,通过观赏景色,能够使其从嗅觉、听觉及视觉等方面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

(2)园路在公园中也具有构景的作用,作为造园的素材之一,园路理所应当应该列为公园一景。在进行园路的色彩、图案、铺装材料及平面线型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时,能够使较好的园路景观得以形成。同时,园路与建筑、植物及山水的有机结合,也使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公园美景得以构成。

2、园路设计要求

在进行园路铺装时,一方面要对其同一般道路一致的、易于清扫、防滑、耐磨、平稳、坚固等要求进行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对公园方向识别、导游、丰富景观等要求进行满足。在进行公园广场的规划和铺装设计时,要结合广场类别和园路主次进行,使其在形式上保持区别。同时,还应将其与周围环境进行结合,在对造景需要进行满足的同时,使其艺术需求与使用功能得以满足。比如:在进行公园内广场的规划和设计时,要对游人歇息时进行静态观赏的需求进行考虑,在精细美观的铺装中,使园路的观赏功能和使用功能得以发挥。

二、园路的分类

1、主干道:是指通往主要活动景点、兼职设施,方便游人进行集散的园路,在一般的中小型公园绿地中,主干道的宽度应该保持在3米左右,也有一些为4~6米,但是其坡度往往不易过大,并且通常不进行台阶的铺设。

2、次干道:这类园路往往在各景点区分散,是与景区内各景点进行连接,同时与各主要建筑进行连接的道路,可以满足小型服务用车的通行需要。

3、游步道:这类园路是指将游人向公园深处和各角落进行引导,供游人休息散步之用,其分布自由、多曲折。一般常在疏林腹地、水际、山上等处进行设置,可以满足两人行走的需求。

三、公园园路设计

1、园路的线形设计

园路的线形设计应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创造连续展示公园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园路的线形设计应主次分明、组织交通和游览、疏密有致、曲折有序。为了组织风景,延长旅游路线,扩大空间,使园路在空间上有适当的曲折。较好的设计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周围功能的要求,使主路与水面若即若离,交叉于各景区之间、沿主路能使游人欣赏到主要的景。园路的布置,应根据需要有疏有密,保持行进路径与视线角度多变,营造步移景异的视觉感受。

2、园路布局

公园道路的布局,要根据公园绿地内容和游人的容量大小来决定。要主次分明,因地制宜,密切配合。在交通布局上尽量考虑人车分流或最大程度上保证人行安全和舒适度。园路是景观空间的构架方式,在空间布局上要考虑如何带给游人更多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如山水公园的园路要环绕山水,但不应与水平行;因为依山面水,活动人次多,设施内容多;平地公园的园路要弯曲柔和,密度可大,尽可能的蜿蜒曲折,增加景深感。

3、园路的铺装设计

(1)应与景区的意境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构型与尺度不同铺装图案构型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在铺装中与道路平行的直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指示作用;与轴线垂直的间隔出现的直线条能刻画出明快的节奏感;折线显示动态美,沿着道路轴线弯曲的曲线会给人一种缓慢的节奏感;统一的波形曲线的反复使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起到指向作用;道路、广场上的方格图案的铺装会给人安静而有条理的感觉。铺装材料的尺度对公园空间的影响也很大,小尺度给人以亲切感、舒适感,吸引更多的人驻足,进行观赏、娱乐、休憩、交往等活动。大尺度铺装会扩大空间感,使人视野开阔、心情舒畅。

(2)应以人眼的舒适度为要求,选择合适的色彩和质感

园路路面应有柔和的光线和色彩,减少反光、刺眼的感觉。在铺装设计时,合理利用色彩对人的心理效应,可以形成别具一格的地面,让它充满生机和情趣。一般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适宜用在北方大部分区域,可以增强温度感;冷色调较为幽雅、明快,适宜用在南方等气温偏高的地域,以减缓人对温度的感知。明朗的色调给人清新愉快之感,灰暗的色调则表现为沉稳宁静。材料的质感表现与游人距路的位置远近有关系,对于广场和人行道上的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铺装材料的质感,而对于车上的乘客,由于距离远看不清铺装材料的纹理,所以要对铺装砌缝以及铺装构图进行精心设计。

(3)应以生态环保为理念,选择合宜的铺装材料和形式公园是人类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创造的,园路是游人游园赏景的保障。在设计时,一方面尽量采用环保的铺装材料,材料本身不能有害;另一方面要尽量采取环保的铺装形式。在满足实用、耐用、美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嵌草铺装等。

4、公园园路与种植

园路的设计是公园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园路在设计中要与公园的其他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公园种植。园路最好的绿化效果就是林荫夹道。在林荫夹道中,行道树与其两旁的绿化种植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是必须注意园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转弯半径、视距等各方面的要求。园路设计在讲究美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安全的重要性。

5、园路路面的艺术设计

为使园路空间与景观具有个性,主要方法是强化景观空间组成要素的构成处理,特别是在水平界面方向即路面铺装形式、铺砌材料组合、铺地高程起伏变化、在构图上作“形与色的突破”线型和图案变幻的强调,仿生色影的组合协调等。园路的路面设计应根据不同场地的功能对地面进行铺装设计,并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用不同形式和材料的铺装来抒发轻松的幽趣,用不同色彩和材料的质感来烘托细腻粗犷的格调,取得“景因路成,路因景胜”的效果。不同的景色应采用不同的路面铺砌,游人随步景异,从中还可领悟出某些意趣。如儿童公园或游戏场的空间环境设计要求活泼、明朗、稚气、单纯、明快,故铺地地纹设计则应以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组合,再以图案艺术墙面分隔空间,以求协调相配。

结束语:

总之,作为公园景观的基础元素和脉络,园路在公园景观中意义重大。因此,在进行公园园路的规划和设计时,要对园路的作用、铺设要求及其分类进行明确,在对自身实际进行结合,对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遵循的基础上,通过对园路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公园园路的引导作用、交通作用及构景作用等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谷丽荣,许先升.公园景观中的园路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01).

[2]王祖祥.浅谈公园景观中的脉络——园路[J].安徽林业,2009,(06).

[3]王桂华.园路在公园设计中的规划[J].安徽农学通报,2008,(02).

公园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海绵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植物景观;雨水资源

一、海绵城市背景下湿地公园设计概况

(一)湿地现状分析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将整个城市改造为一个巨大海绵体,将雨水最大限度地自然吸存或消化,补充和净化地下水资源,当干旱缺水时,将其释放利用。[1]城市环境污染、排放有害气体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紊乱、雨水资源减少、自然环境破坏、土壤荒漠化等,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对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湿地公园的生态结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湿地生态系统紊乱,自然生态资源减少;2.公园周围河流阻塞,水资源受到污染;3.居民建筑分布杂乱,历史文化流失等。

(二)西溪湿地公园区域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西临绕城高速,南临天目山路,东临紫金港路,北面临近文心路,公园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整个湿地公园在景观规划上分为三个区域。“三区域”分为东、中、西三区,公园南临山区河道,北临文心路。西部地区面积约2.70平方公里,从前进道至宝家塘港,旅游资源少,鱼塘多而河流少,部分区域完全关闭;东部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临近西部北侧,主要为鱼塘湿地,可供人们浏览的资源较少;中部地区位于“三区”内的重要区域,本方案主要对中部地区进行规划设计。中部地区总面积约5.90平方公里,东临宝家塘港,南至山区河流,北临文心路延长线,西部边界线由北至南分别为环路绿化带、年家港、朝天木岗和长家海滩(图1)。这里的湿地景观最为明显,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群。常见绿地植物有狗尾草、早园竹、忍冬、野蔷薇等。相对稀少的动物资源有松雀鹰、雀鹰、红隼、燕隼等。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目标

在改造西溪湿地公园时,充分结合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能够良好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资源问题,使湿地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发挥其净水功能、蓄水功能、景观功能,这是改造设计的重要问题。[2]在“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下对湿地公园进行改造设计,并提出三大改造目标:第一,重点保护湿地生物资源,在湿地的湖泊与陆地交界处建设生态驳岸,驳岸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第二,针对湿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等问题,在湿地内设置下沉式储水池,雨季可以收集雨水,旱季增加下渗,减少蒸发;第三,针对当地人群性质,进行场地分析,提供学习、生活的区域,使人们更多了解湿地文化。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原则

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原则是在平衡保护自然文化和遗产、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旅游和宣传保护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改造方案,保护湿地生态。

(一)生态保护原则

注重湿地生态的保护问题,减少水污染,维持水土均衡,优化湿地生态结构,在湿地湖泊周边建设天然式山石驳岸,山石驳岸不但能够美化湿地内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保护和净化水资源,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在选材上可以选用砂石等多孔隙易滤水的材料,以此能实现海绵城市的渗水功能。在建造的过程中,要使之具有造型美,符合湿地的生态环境,能体现湿地景观特色,与周围景色相协调。

(二)植物景观原则

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复杂多样,大致分为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这两类。要根据湿地公园气候进行植物种植设计。我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四季交替明显。从美学的角度看,陆地植物可以种植一些狼牙草、狗牙根、木槿、野蔷薇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灌木类植物,增强土地的渗水作用,体现“海绵”吸收的效果,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河流湖泊可以适当种植菖蒲、香蒲、鸢尾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解决净化水资源的问题,这类植物可以吸附水中杂质,促进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湿地的水资源质量,它还加强了湿地公园的景观功能。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应根据现有的植被状况,结合场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公园内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3]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改造措施

(一)湿地保护措施

针对湿地公园的问题提出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三点:1.植物种植设计:根据周边城市建筑建造一个植被缓冲带,在缓冲带附近的不透水路面设置植草沟,植草沟可以用来储存和排放雨水,对雨水起到净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湿地内打造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资源的储存再利用有着不错的效果。2.公共设施的布置:湿地内增大绿地空间,促进湿地动植物发展,在陆地和湖泊之间增加亲水木平台进行衔接。3.再生材料的应用:根据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利用园内的再生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可以提取树脂进行处理,制作园内的塑木座椅,利用植物截留净化河水径流。再生材料对湿地的污染小,很好地节约了湿地的生态资源。

(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合理地运用在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修复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那如何才能不浪费自然资源?针对城市雨水下渗问题,可以在湿地内修建下沉水池。在水池周边种植芦苇等植物,不仅可以作为湿地的自然景观,植物根系对水质净化也有一定作用,可吸附水中有害物质,减轻湿地河流的富营养化,具有改善湿地水文状态的作用。雨季降水量大,水池可以汇集并储存雨水;旱季降水少,水池能够加强雨水下渗,减少蒸发。利用水池可以合理使用雨水资源,在湿地中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的雨水渗透再利用的作用(图2).

四、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改造分析

(一)湿地内部功能分区

在湿地公园的整体功能分区上,将其划分为6个区域(图3、图4):1.滨水区:该区域设有亲水平台,这里的亲水景观平台设计选用再生塑木,油罐铺底,利用钢架和钢网将其固定,使其更加稳定。这是一个由陆地和水相连的区域,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一级人流集中在该区。将该区域设计与西溪湿地文化相结合,丰富景观设计的多样化。2.亭区:亭区位于公园东侧,地面铺装采用再生材料室外塑木地板,减少资源浪费,此区域供游人放松活动。3.沿岸走廊区:该区位于二级人流附近,设有主题雕塑和喷泉,是让人们欣赏湿地风光的区域,地面铺装采用塑胶材料而不是传统的方形砖,塑胶材质渗水性能较好且十分环保,能有效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4.坐台区:该区位于沿岸走廊区附近,是水边休闲场所,便于游人休息,区域的地面铺装采用防腐木,材料环保,具有防腐蚀、防潮、防真菌、防虫蚁、防霉变以及防水等特性。能够直接接触土壤及潮湿环境,是做湿地公园地面铺装的良好材料。5.绿田种植区:该区域设有绿篱群,是整个湿地公园内植物群落最集中的地方。该区的植物种植采用浮园耕作法,耕作法是指在用芦苇编成的芦筏上堆积泥土,浮在水面,在此之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巩固人造的浮动园圃,采用新材料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再利用。此区域可以丰富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特色,有利于培养植物资源和多样性发展。6.私密活动区:三级人流主要集中在该区域,区域内设有景观凉亭,该区是游人集中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地面铺装可以采用不同颜色材质的彩色透水地坪以达到海绵城市的渗水性。这四个区域内还分别设置钢结构的透水路段,结构坚固,满足人们通行需求,且透水性极高。除此之外还设有太阳能路灯、庭院灯和地面小射灯,利于人们更好地游览湿地公园。

(二)湿地内部植物景观

在生态学方面,植物景观设计应首先分析场地的安全格局,植物种类选择应符合自然性、生态性、多样性、地域性。[4]整个湿地植被以草本为主,兼有一些乔木和灌木,常见的乔木有垂柳、柿、桑、早园竹等种植。[5]为了更好地体现海绵城市的特点,在生态环境的角度下,可以在湿地内种植木槿、芒草等生命力顽强的灌木草本层,可以在湿地生态环境中起到对水中杂质处理的作用;栽植枫杨、莲香树和香樟等乔木层,这类高大的树木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还能丰富湿地整体自然环境。在整个湿地公园中打造一个植物景观绿廊,绿廊内可以种植水菖蒲、万寿菊、绿萝等具有净化作用的植物。绿廊系统建立在基础河流沟渠上,串联成新的汇水系统,雨水沿着周边的山体汇入绿廊系统中,结合浮园耕作法,种植的植物在起到净化作用的同时,场地可提供开放空间,供居民散步、观光、跑步等日常活动。

五、结论

总之,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对西溪湿地公园进行设计改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减轻“负担”并改善水系统资源的作用。将城市雨水最大化积聚、浸透和过滤,有利于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减少城市雨水灾害、控制城市自然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水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城市未来的快速发展,做到既保持生态环境原有的样貌又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使生态环境日益丰富,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更加协调融洽。

参考文献:

[1]王柏岩.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40):21.

[2]魏海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

[3]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4]宋海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5]沈琪,刘珂,李世玉,张骏,蒋跃平,葛滢,常杰.杭州西溪湿地植物组成及其与水位光照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8(01):114-122.

公园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园林;绿化;种植设计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由来已久,无论是在园林建筑造型、工艺还是园林空间美妙意境的营造上,都为今天的园林规划设计者们留下了很宝贵的园林作品和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底蕴内涵的深厚和园林风格的丰富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哲学和宇宙观,其精髓是在一个统一的宇宙法则之下与外部世界自然而然的一体性。人类的社会、道德都同自然界即天地万物所展示的属性与关系一致。

在这样的世界观指导下,中国人以类比性的方法去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园林的造园形式和意境,这正是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境界的由来。营建园林空间意境的同时又非常讲究园林要素的配合关系,理水、建筑、堆山置石、花木配置等都会讲究其空间感的变化,尽力做到“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丰富空间变化。

泰兴市黄桥公园,位于黄桥镇中心为区位,占地1.39万平方米,地处黄桥镇经济、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圈,百年历史遗存使黄桥公园形成了古今合璧的园林风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独具泰兴特有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的集休闲、文化、游憩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城市公园中具有优美的环境,它使游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诱人魅力,从而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忘却烦恼、促进身心健康。(见图1鸟瞰)

图1

黄桥公园定位为提升公园品质、重塑公园活力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力求打造特色鲜明、流线组织便捷的市民公园。公园内的建筑形式、材料、色彩等尽量当地的青砖黛瓦的乡土风貌,发掘地域文化、水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内涵,并赋予时代气息。公园作为城镇的“绿肺,应当充分发挥绿色活动空间的作用,园内设施的布置应当做到为本,真正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实际需要。

在黄桥公园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来制定绿化种植设计的总体思路。公园园林设计以人为本,遵循生态原则,从视觉景观、生态环境、大众行为等方面考虑,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意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黄桥公园设计里,我们采用了多种园林植物配植的形式。乔木的配置形式主要有孤植、对植、行植、丛植和群植等。公园内龙爪槐、桂花、紫薇等灌木枝叶繁茂,可以增加树冠层次,配植得宜,可使景色更富变化。在高大乔木下布置适当的灌木,给人层次丰富的感觉。路旁栽植灌木,紧靠路边的,幽深自然,离路边远的,平坦开朗。草地边缘布置了大片灌木丛,增加空间的宁静感。花卉有丰富的色彩,能产生欣欣向荣的气氛。在公园正门内设置大型花坛,其特点是能集中地丰富某一局部景色,给人以强烈、鲜明、欢快的感受。

园中多处采用疏落的丛植形式,饶有自然风趣。在花台配置花卉时,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开花整齐。花卉的配置多用补色对比组合,这样能产生强烈的色彩效果。紫色的三色堇与橙黄色的金盏菊配合,蓝色藿香蓟与黄色波斯菊对比。在草地边缘栽植大红美人蕉等红色系花卉均能收到很好的对比效果。

疏密有致黄桥公园植物种类丰富,植物配置主次分明,广玉兰、垂柳、黑松、桧柏、小叶丁香等多树种配植、混植。常绿树四季常青,庄严深重;落叶树色彩丰富,比较轻松活泼。常绿树与落叶树互相配置就能弥补各自的缺点而发挥优势。灌木群可以利用自然地形起伏,使之形成错落有致的轮廓线。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时,开朗的空间要有封闭的局部;封闭的空间要开辟透视线,以形成虚实对比。丰富植物种类,完善植物群落,使公园四季常绿,三季花开,形成植物景观丰富、景色优美、季相分明、生态良好的复式植物群落。植物的配置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每个区域突出一个季节植物。

在黄桥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中,我们着重注意如下几点:

1、公园绿化树种的选择

公园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复杂,活动项目多,所以选择绿化树种不仅要掌握一般规律,还要结合公园特殊要求,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外地珍贵的驯化后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以大苗为主,适当密植;以速生树种为主,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相结合。要选择具有观赏价值,又有较强抗逆性、病虫害少的树种,不得选用有浆果和招引害虫的树种,以便于管理。

2、公园绿化种植布局

根据黄桥公园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特点、市民爱好等将乔木、灌木、草坪的合理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既做到充分绿化、遮阳、防风,又要满足游人对日光浴的需要。一般来讲,常绿树占30%~50%,落叶树占70%~50%。在出入口、建筑物四周、儿童活动区以及园中园的绿化应该富于变化。

在公园内部多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因为功能不同,绿化种植设计景观氛围营造上也要有所区别。在公园娱乐区、儿童活动区,选用红、橙、黄等暖色调的植物花卉来营造热烈的气氛;在粟裕革命烈士纪念区,选用冷色调的植物(松科常青树)来保证自然肃穆的气氛;在游览休闲区,要形成一年四季季相动态变化,春季观花,夏季浓阴,秋季观叶,冬季有绿色的景观效果,以吸引游客欣赏。

在公园出入口的绿化种植设计中,大门为公园主要出入口,大都面向主干道。绿化时应注意丰富街景并与大门建筑相协调,同时还要突出公园特色。如黄桥公园南大门是规则式仿古建筑,公园出入口采用自然式布置绿化。(见图2)

图2

在园路的绿化种植设计中,主要干道绿化可选用高大、浓阴的乔木和耐阳的花卉植物在两旁布置花境,在配植上要有利于交通,根据地形、建筑、风景的需要而起伏、蜿蜒。小路深入到公园的各个角落,其绿化更要丰富多彩,达到步移景异的目的。

公园河边园路绿化点缀风景而不碍视线。平地处的园路用乔灌木树丛、绿篱、绿带来分隔空间,使园路高低起伏,时隐时现;东西两侧沿河路根据其地形的起伏、环路等绿化需要有疏有密。

在广场绿化种植设计上,广场绿化既不能影响交通,又要形成景观。如园中休息广场,四周植乔木、灌木;中间布置草坪、花坛,形成宁静的气氛。

在公园小品建筑周围的绿化种植设计上,公园小品建筑附近设置花台、花坛、花境等。建筑物室内可设置耐荫花木,门前可种植浓阴大冠的落叶大乔木或布置花坛等。沿墙可利用各种花卉境域,成丛布置花灌木。所有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要和小品建筑相协调,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四季色彩变化要丰富,给游人以愉快的感觉。(见图3)

图3

总之,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要遵循园林植物配置的美学要求,按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从公园的功能、环境质量、游人活动、庇荫等要求出发来全面考虑,同时也要注意植物布局的艺术性;在景点建设时根据活动分区的不同,植物的配置要求也不相同。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设计能够更好的符合植物生长规律,提高公园的整体美学效果,给游人创造更加优美的观赏环境。

参考文献

[1]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汪永华.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N〕.中国建设报,2004一9.

[3]俞孔坚,吉庆萍.专家与公众景观审美差异研究及对策[J].中国园林, 1990, 6(2): 19-23.

[4]陈鹏. 城市美学研究的新视角一论城市审美主体的发展及城市美的表象[J]. 城市规划与设计. 2006(7): 83-88.

公园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城市公园;定级;定性;定形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语

做规划不是简单地画几张图纸就行,空间平面布局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归根结底是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景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任何一个规划项目,在下笔进行做方案之前,都必要对项目进行一系列认真细致的分析,确定项目的最基本目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样,在下笔“画图”的时候才能不失准绳,不会偏离方向。

1、公园建设的意义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具有一定用地范围、供市民休憩的公共绿地场所,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创建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园林绿地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瑞安城市的建设发展,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城市公园的功能与规划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协调城市公园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城市公园重塑,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公园地处安阳新区与莘塍交境处,是城市的中心地区,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黄金地段,政府克服种种阻力,为市民留出这样的空间,实在难能可贵。当然,这个公园对于城市也具有重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1.1 城市形象方面

瑞安作为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山水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而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形象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本公园的规划实施对提升城市品味,融合城市景观要素形成山水特色的文化之城都有深远的意义。

1.2 城市发展方面

瑞安是在普遍的农村地区建设城市,城市更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旧村改造,而目前的旧村改造动力基本来源于因住房面积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利益提升,外部居住环境改善对经济的贡献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而本公园的实施将以活生生的示范告诉人们,通过环境先导可以更大地实现房地产增值,对居民的观念转变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3 民生建设方面

公园实施建设对改善城市气候小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延续城市文化,充实居民娱乐文化生活更有现实意义。

因此,作为本地的规划设计者,我们更要凭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研究分析,做好本公园的设计。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设计呢?照搬国内外的优秀设计显然不行,我们必须在下笔之前进行认真思考。

2、关于定位

在挖井之前要通过勘探找准水脉位置,然后才能进行深挖。设计也一样,虽然图纸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准确定位,不准确定位将失去方向,定位错误更是南辕北辙。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前,先定位,包括“定级、定性、定形”三个方面,定级即确定等级,就是要研究这个公园的服务对象是谁,服务范围多大;定级之后是定性,即确定功能,就是要研究在这个服务范围内的这些人到底要什么功能,对这个公园有什么功能上的要求,这是体现公园价值,能否聚集人气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定形,就是公园在形象上是什么样的,是体现功能的外在表现,所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是内容,形式就是定形。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定级与定性有时间概念,即随着不同的时期城市建设与人们心理等因素变化而变,而定形依赖于物质,公园各项设施一旦建成,更新或改建都不能说变就变了,因此,前两项内容的确定要充分考虑近期的现实需要与远期发展可能,在定形的时候既要实现近期需要,又要为远期可能留有余地。

2.1 定级

影响公园级别的因素很多,如用地规模、人口密度与分布、交通可达性、周边休憩设施的服务范围、城市的功能组合等。

2.1.1 占地面积标准:本公园用地规划约8.2公顷,按一般的划分标准,2-10公顷为近邻公园,10-50ha为地区公园,因此,本公园在近邻公园中算大,在地区公园中算小,因此从公园的服务能力来看,应主要面向近邻,兼顾地区;

2.1.2 人口密度:所处地区为城市居住密集区,人口密度在2-3万人/平方公里左右,公园最高日游客量可以达到1万人左右,服务人口约7万人,有效服务半径在800-1000米左右,占到游客量的70%以上;

2.1.3 交通方式:10分钟的车行距离是3000-4000米左右,自行车为1500-2000米左右,步行约500-1000米;公园的主要服务人群应该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步行与自行车的出行应是最主导的方式,因此,公园的适宜服务半径应在2000米以下。

2.1.4目前城市中的休憩设施比较缺乏,大致有以下六处:万松山公园、隆山公园、西山公园、玉海广场-湖滨公园、瑞安广场、市府广场-马鞍山公园。这几处广场公园主导功能主要限于运动、休闲、游览等基本功能,除了万松山有效服务距离大于2000米,其余设施基本都在500-1000米左右(服务区域如图所示)。从民意调查来看,如果出于同种功能需求,一般民众更愿意就近选择,因此,从现状设施分布与服务区域及未来城市功能布局特征,本公园的服务主体应是半径在2000米以内。

因此,从近中期来看,本公园应适当增加服务功能与范围,主导服务对象为中部组团,远期随着周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设施不断完善,范围会因此有所缩小,对象为莘塍、安阳、上望及瑞祥新区,最终成为片区级的公园。

2.2 定性

即公园的功能,

用情况、民意的愿意及城市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2.2.1 现有公园的基本功能主要有娱乐、游览、休闲、运动、教育、观赏风景等,通过对六个城市广场公园的游客抽样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小,容量接近饱和、同质化趋向明显,功能较单一、自然景观较差,人工景观为主、停车等设施配套不足、小区及组团级绿地不足,降级使用、无容身之处,不能吸引人们长时间逗号。

城市主要公园的功能组成比例

2.2.2 从民意调查的情况来看,民众对本公园功能期望中,运动占了28.7%,休闲占了24.7%,其它如商业、娱乐、教育、观赏等功能均不到10%。一般而言,景观、运动、休闲、娱乐等功能对周边地区(半径1KM左右)影响力较大,而生态、社会、经济层面的功能则体现在片区范围的中观层面(半径约2-5KM),表现为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片区的聚合作用、周边地价的提升等方面;对整个城市而言(半径5KM以上)则在政治、文化层面更有意义,如:示范作用、文化品位提升等。当然,从中也暴露出我市居住区、小区级公园建设方面的不足,需要通过城市公园来弥补。

2.2.3从城市角度来看,本公园还承担着更高要求,如文化、防灾避险等方面的功能需求,需要我们综合考虑。

因此,本公园近中期以日常性的休闲、运动等活动为主,远期还要考虑观光或旅游等多重复合功能的实现。

2.3 定形

那么我们这个公园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古典或现代、中式或西式、自然或人文、综合或主题……这就涉及到如何定形问题了。我想应该公园本身资源条件与人们的审美两方面来讨论。

2.3.1自然、景观、人文资源

本地块濒临承载历史与瑞安人民感情的塘河,又依托繁荣的城市中心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同时,我市千年的历史,又有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划龙舟、桥文化、水文化等)与扎根于民间的审美观(村中有河,河上有桥,桥边有树,树下有亭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格局)。这些要素都是公园定形的营养来源。

2.3.2人们心理诉求

都市人已经厌倦了城市白色景观,崇尚自然的绿色景观,渐渐意识到房子并不难得,天然河流、清新空气、优质景观、珍贵土地才是稀缺资源。在心理上从原本的浮躁、张扬向含蓄、内敛的处世作风过渡,更注重生活品质与个性体验,意识到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精神积极等才是最保贵的。从本次的民意调查也验证了这个结论,在对你希望的公园风格是什么样的选项中,61%以上的人选择了突出自然、生态风貌,其次是中国古典式,占到22%左右。

因此,公园形象应以自然生态为主要基调类型,体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同时要揉和人文关怀,为人提供活动空间,体现本土文化。

2.4 定位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本次规划将公园定位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人文特征,规划成以休闲、运动、游览为配套的独具瑞安地方魅力的城市为片区级综合公园。

3、案例分析借鉴

设计之初的案例调研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省内外一些优秀的案例,如上海静安公园、上海徐家汇公园、杭州太子湾公园、宁波日湖公园和宁波月湖公园等,经过对其实地考察,分析其特点和共同之处,将优点进行合理借鉴与运用。

3.1优秀公园设计风格及特点

静安公园称现代大都市自然山水空间,主要特点是采用小中见大,遮隔景深的传统造园手法,具有壮观的“城市山林”景观,景观看点是假山、古树、草坪。

徐家汇公园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为主,放射式轴线的西式公园。主要特点是以茂密的大乔木、各类花灌木、地被植物构成绿地的要素,以保留建筑、雕塑小品、平静的湖面、景观天桥以及烟囱构成景观要素。

太子湾公园是山野情趣浓郁,又巧妙化用欧美造园素材与手法的大型公园。主要特点是人工瀑布(水景) 、大草坪 、丰富的植物科普、四季观赏。

日湖公园:开放的城市自然式生态公园。主要特点:一是水景灵活运用,二是丰富的植物配置和密林设置;

月湖公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典式公园。特点:一是中国古典园林水景河岸的处理,古建筑与景观的巧妙融合。

3.2 共同之处(借鉴之处)

分析了五个公园的类型和特色,本人发现各公园的设计和理念集中归纳都有类似的共同点,也是公园设计的借鉴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公园的设计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路,人是服务的主体,包括人的感官、行为和需求的研究,设计公园是均要予以考虑,使公园更具亲和力。

(2)水体的运用:在考察过程中,所有公园都巧妙的运用的水,公园的核心均位于水体张开,而且都做到淋漓尽致,生动的表达了人和水的关系。

(3)植物的配置:公园的主体部分植被,是公园亲和力的主要体现,也决定着公园的成败,在考察了五个公园后,发现各公园在植物配置上都进行精心的设计,各种类型的植物灵活搭配,林木微地形的处理,保证了四季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景色。

(4)流线的巧妙设计:流线是人的引导线,直接联系着人的感官行为和活动,人在流线的引导下去观赏景色,五个公园在流线设计上也下了一番苦心,使人在游玩的过程中心不会产生疲劳,又形成移步换景的效果。

4、关于结构

任何景观只有与环境融合才有张力,因此必须对更广区域来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因为公园空间有限,如何才能使最小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益,与城市融合在一起,我们采用类比融合的原理,对周边的功能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北为城市商业区或公建区,性格特征为繁荣,活跃;西为城市交通干道,其性格特征为躁杂、快速;南面塘河,表现为灵动与宽容;东是城市居住用地,表现出宁静,舒适的性格特征。因此,通过功能拼贴拓展空间,形成“一核心+四专业功能区”的规划结构:

北:商务广场型,提供集会、节日联欢、游行检阅、地下停车、娱乐等功能;

西:生态防护型,以密林、林荫为主,主要功能为散步、拓展运动、自行车道、隔离等;

南:自然文化型,以水景观为主,突出水、桥、亭、树文化;

东:生活休闲型,提供健身运动,晨练、儿童活动,社交等场地;

中:核心景观区,休闲、体会都市郊野情趣等功能。

5、结语

公园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城市公园;城市空间;造景设计;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0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劣越来越成为人们择居的关键。而城市公园就是城市居住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宜居与否的重要因素。怎样让公园,这个城市的“肺部”更加健康,更富活力,是我们创建宜居城市的重点问题。

1 城市公园存在的问题

1.1与城市缺乏有机联系

封闭的公园区域和购票制限制了许多公民享受自然的权利,已经不符合现代都市“以人为本”的要求。封闭的公园与外界的城市功能缺乏联系和“对话”关系,使得自身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成为了孤立的体系。

1.2 公园的功能分区不尽合理

科学合理的布局与功能分区,是提升公园品位、丰富内涵、调控游客感受的重要途径。传统公园的功能和空间模式是由内及外的,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向心式架构,而开放式公园基于融入城市的需要,注意与城市开放空间保持连续,是由外及内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模式。与此同时,公园的功能分区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

1.3公园地域特色文化缺失

1.3.1地域与地域特色

文献[1]给出适用于园林学科的地域主义概念:地域主义是指园林在立足地方自然环境和气候、尊重地方传统与文化、合理应用当地材料应用适宜技术的基础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园林展现出特定的地域特色。

所谓特色,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特征。地域特色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的景观。

1.3.2城市公园地域特色现状

在现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空间、街道景观等都越来越相似,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模式、内容也都越来越国际化,“千园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虽然这种国际化的公园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其功能使用上的要求,却满足不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人们期望公园能突显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唤回自己对家乡土地和风俗文化的回忆,延续其潜在的文化脉络。

1.4公园景观类型和功能过于单一

公园景观空间类型单一、空间结构简单,园中活动内容相对贫乏,仅有一些简单的休憩设施,人们只能在园中进行简单的逗留,步行。公园不能满足现代居民、游客的需求和形势的发展。

1.5 公园景观要素存在不足

1.5.1 地形

地形是一切室外活动的基础。地形在户外空间的主要功能有生态学功能、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

①地形缺少变化,空间感单调

公园景观空间的变化可通过地形的起伏、高差变化来丰富公园空间感受。部分城市公园大小地形丰富但缺少统一的规划,从而不能使得地形之间大小空间穿插,互相之间缺少有机联系。

②地形边界处理缺乏景观性

地形与道路、局部小广场之间缺少有机联系,边界处理形式单一,多以自然式绿地为主。挡土墙及边界的处理形式呆板缺乏景观性,没有充分利用地形形成丰富的小空间。

1.5.2 园路

公园中的道路对于公园景观的联系及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交通,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①级别不明显

现在一些公园主次干道等级不明晰,对人流的引导性也较差,且重要路段不符合紧急消防的要求。

②景观价值低

一些公园中的园路材质单一,各级园路仅使用沥青路面,材质、形态缺少变化,不能与周边环境形成有机联系,影响公园景观质量。

1.5.3 水景

水景是自然界最壮观、最活泼的因素。在公园中,水体是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水可以构成多姿多态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水具有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的特性。以水造景,动静相生,声色相依,虚实相映,可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①水体形式单调

部分公园中水资源丰富,但大小水面变化不明显,且局部水面过小,造成局部死水现象。与公园周边水系不能有效贯通,造成水体流动性差,缺少活力,水体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公园水体规划结构简单,水面缺少变化,大小空间不能有效分隔。水面空旷,景观效果单调。

②驳岸设计粗糙

驳岸作为支持和防止边坡坍塌的水工构筑物,在园林水体中主要用来保持稳定的湖岸线,以防止地面被淹,维持地面和水面的固定关系。在城市公园建设中,水体驳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置石驳岸、松桩护岸、草坡入水式驳岸、亲水平台、卵石滩等。驳岸边配置高低错落的水生、湿生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滨水景观。

但是,倘若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以上诸多形式的驳岸,大多着眼于满足游人视觉需求而设,水线以上丰富多样,而水线以下的池底池壁做法却较单一。

公园水体驳岸主要的做法是毛石砌筑、混凝土挡墙、松桩护岸或自然草坡。为了防止驳岸不受湖水冲刷侵蚀而崩塌,防止湖水渗漏而水位下降,从而影响景观效果,前两种做法最为普遍。

水线以下部分硬质驳岸做好后,再通过工程手段,将水线以上布置成景石、草坡、亲水平台等形式。但城市部分公园中水体周边驳岸设计简单,原有驳岸多采用毛石挡土墙,过于呆板、重复而缺少变化,不能形成景观,且湖边无驻足的空间。

③缺乏亲水性

人具有亲水的天性,一些公园中的驳岸处理呆板,水岸线高差变化较大,缺乏亲水设施,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5.4 植物

植物是公园中有生命力的个体。它不仅能为人们庇荫纳凉,同时还能提供优美的景观视线,形成动态的季相变化。

①植物配置单调,缺乏艺术性

一些公园植物的生长比较凌乱,树形较差,植被受到一定的破坏,使整个园内的植物造景比较粗糙。虽然园内植物种类比较多,但植物景观比较单一,缺乏植物造景,植物的群落比较单调,地被缺乏,开花地被更少。

绿地养护上比较粗放,一些原来比较精致的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的破坏正在走下坡路,表现出来的不合理的植物配置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改造,许多灌木淹没在丛林之下,枝条徒长,叶子稀疏,根本看不到花,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②植物景观混乱

园林中植物种植讲究艺术设计,一些公园中虽然植物较多,但分布不均匀,植物的搭配上,乔、灌、草层次感不强,四季景色植物缺乏。公园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同时公园由于长期管养不到位,植物生长凌乱,植物景观大打折扣,也制约了植物景观的生态效能。

2 应对措施

2.1公园应向敞开式设计方向发展

传统封闭式的城市公园用一道道围栏阻碍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和交通的连续性。近年来我国开放式公园的建设是两条腿走路,新建加改建,数量越来越大。开放式公园不仅仅是管理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真正融合。

因此,当公园以开放的姿态回归城市时,其规划建设应首先在视景、游憩、生态和文化等方面融入城市。

2.2合理功能分区

公园内功能分区不能生硬地划分,尤其是对于面积较小的公园,分区比较困难时,要从活动内容上作整体合理的安排。面积较大的公园规划设计时,功能分区比较重要,主要是使各类活动方便开展,互不干扰,尽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和现状特点布置分区,应因地制宜地划分各功能区。

2.3 公园应体现地域特色

“一个公园必须继承该地方的景观与文化。公园在整体上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必须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特色。”文化景观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发掘、如何表达、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成为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2.3.1 公园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

公园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的承载形式上,现代城市公园对文化传统的表达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继承,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设计具有现代感。

传统文化形式的保留及再现不能仅仅局限于整体风格及具体材料方面,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内涵。可以使用现代的一些布置手段,利用具有现代感材料的处理方式,借助园林要素的形式或符号,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形式汇插到现代园林中。

2.4 塑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得人们邻里关系淡漠,越来越远离自然。公园,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也是提供公共交往和各种休闲的场所, 如健身、赏景、唱戏、交友等。

因此在公园中增加公共空间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综合公园的对象主要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各种各样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空间形式来配合。

2.5 园林景观设计措施

2.5.1地形

在公园中,地形是公园的骨架,不同的地形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游乐、户外活动、休闲方式。

①塑造多样的活动场地

过去的一些公园,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多以自然式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休闲、健身、娱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公共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场地,因而在公园中,增加多种的活动场地,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

2.5.2 园路

综合公园中的道路、场地及铺装对于公园景观的联系及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交通,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①明确园路级别

公园园路分为不同级别,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m。次要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m。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

②丰富园路形态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形成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2.5.3 水体

① 水是园林中最壮美的景素之一,流水和瀑布可形成动态美、声音美。水域可扩大空间,水中的倒影还可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水体的规划应与全园结构相结合,根据公园的风格特征确定水体形态、结构等,使水体景观效益最大化。

②营造生态式驳岸

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驳岸的改造设计应注意景观变化与丰富性,随着与水相关的构筑物在空间中不断地变化,其边界处理的程度也相应需要变化。

③增强亲水性

人们向往水,希望悠闲地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在水边休息以享受其声其景,或穿过河流到达彼岸,这是人们亲水的特性。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创造出水上风情,设置水中渡船、水边音乐台、水上休闲茶坊、湖边剧场等活动内容,既为市民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又有效地增添公园的魅力。

为了增加亲水性,可结合湖岸增加趣味,设置木质栈道、小木桥、临水建筑等,可供人眺望水景,增加亲水性。

2.5.4植物

①合理配置植物,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植物配置应注意全园的整体效果,应做到主体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产生,使全园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

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不同于建筑、绘画等,它随着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风景艺术效果。同时,随着植物物候期的变化,其形态、色彩、风韵也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配合不同的景区、景点形成不同的美景。

②充分利用本土植物,体现地域特色

公园设计中植物景观应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树种。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将自然引入公园,局部恢复乡土群落结构。树种选择时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以种植当地常用树种为主,体现本土特色。

3结语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绿地、重要的景观节点。其设计必须以人的需求为根本要求,通过公园造景因子营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黄发祥.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23.

公园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存在问题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山公园是运用景观设计方法,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集旅游、生态、科研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特定的空间区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矿山区域开采废弃地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当地可持续发展,矿山遗迹的改造逐渐提上日程,矿山公园发展建设应运而生。

一、国内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我国矿山公园发展起步与国外相比较晚,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代-2000年)

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在《关于建立地质保护区规定的通知(试行)》(地发[1987]311号)中,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出对包括采矿遗址在内的地质遗迹建立保护区。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77号),将“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作为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内容之一。2000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的四川自贡,将“保存有世界最早的采盐油气井”列为“主要人文景观”。2003年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的“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将“明代采石遗迹”列为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56号),正式命名了国家矿山公园,并启动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强调做好矿山地质工作,进一步促进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全国28家单位获得批准,正式申报国家第一批矿山公园,由此拉开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序幕。其中,经过数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有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脱颖而出,如浙江绍兴东湖公园风景区。

二、矿山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思考

我国矿山公园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公园功能特色不突出。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针对性的矿山公园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第一版)对矿山公园建设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在缺乏实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够完善。

(二)建设理论体系不成熟

矿山公园的发展建设涉及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多学科有机融合于一体,指导并服务于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今后矿山公园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

现有的矿山公园虽然成功的解决了人地矛盾,降低了人类干扰对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成功的实现了当地产业转型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过度的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依靠人为造景,没有充分利用工业遗址造景,生态群落单一,绿量不够等。

三 、矿山公园可持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一)生态恢复原则

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生态恢复手段包括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基质改良、工程安全处理和植被恢复等途径,利用现代景观艺术手法将采矿废弃地上的各类要素应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并且塑造新的景观。

(二)场地精神原则

尊重矿山废弃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对场地景观采取最小的改造,对原有景观进行修饰,保持原有场地的形式和内涵,是景观设计中对场地精神的一种保护态度。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对原始景观的拆除或新事物的添加都应该慎重新增的景观要能融入这个场地中,不论是广场铺地、植物配置还是建筑形式等都应该从原始环境中提取元素,让矿山公园的功能依附在原始场地中。

(三)利用与保护原则

矿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场地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得到传承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挖掘矿山后的遗址等历史遗产,要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突出矿山景观要素,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来体现矿山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

(四)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矿山公园的矿业景观本身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矿区与矿区之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却是完全不同的。坚持矿山公园个体的景观独特性就是要坚持在设计时深度挖掘这些不同点,从矿山的历史、传说、地域风情、矿业文化入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做到差异化的景观设计。矿山公园设计,对既有景观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并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

四、结论和展望

矿山公园是一个新型的公园形式,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研究需结合我国的现实,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加强重视。

(2)鉴于矿山公园建设中牵涉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因此在研究中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3)山与旅游资源结合,加强矿山公园设计与当地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持景观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宏彦,孙小培,曹妲妲.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2):113-116.

2.聂庆娟,韩炳越. 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J]. 工业建筑,2006(36):163-140.

3.王向荣.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公园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概念;原则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it is a us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green plants, to city input of natural factors, ea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gr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and the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alysis of urban ecological park design.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Park design; Concepts;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 它既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 也是一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工程措施。它为城市生长提供了新鲜空气和舒适的环境, 也抵御无序的灾害。传统的公园设计理论制约了城市公园的生态建设, 使公园的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生态设计理念日益成熟和人们对优美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 城市公园的生态设计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生态设计概念

生态设计的定义最早由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和瑞恩提出, 即: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随着系统理论的发展, 马来西亚著名建筑设计师杨经文从系统角度定义了生态设计, 即“生态设计是通过设计获得一种整体全面的考虑, 它包括在一个被设计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 对系统中能源和材料的审慎使用, 以及通过设计减少这种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关学者结合景观生态基区的定义得出: 每个景观都拥有比其实际占地面积大得多的景观基区, 总体而言, 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在保证景观能很好地发挥为公众服务功能的前提下, 设计尽量减少景观基区面积的景观。中国设计师俞孔坚从生态恢复理论角度提出:生态设计就是生态补偿设计, 即: “人们为对自然环境作出补偿而进行的减少负干扰的设计。”生态设计的准确定义尚有争论, 但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设计本身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或影响和对能源与物质的消耗, 保护或恢复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和依据的设计思维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与维护人类与自然界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1、以生态发展为依据, 发挥“绿”的效益

“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 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造景的绿色效益。

2、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城市中的人们向往绿色, 渴望回归大自然环境。因此, 在景观设计时, 植物造景应综合考虑立地条件中的土壤、气候、降雨量等自然条件, 以人为本, 充满生活气息, 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将各种矛盾融合统一在规划中, 形成最理想的景观环境,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3、意景先思, 构景先笔, 景观鲜明, 特色美丽落笔之前, 首先要酝酿好“意景”“ 构景”的思路, 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在创造上要以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为基础, 化平庸为神奇, 旗帜鲜明。

4、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 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同时,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三、城市生态公园设计分析

1、分区设计

(1)烧烤区设置完备的配套设施,提供各种形式、各种尺度的空间,便于不同群体的组团交流和活动。设置一定的开放草坪空间和林下空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有组织的使游人能够亲近绿地,感受自然;

(2)生态体验区主要设置了生态农庄、回音壁、污水处理点等景观功能区域,旨在为游人提供参与和体验生态的场所。生态农庄主要种植和养殖无公害的农产品,其间设置绿色餐馆,在直接感知生态的同时,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元素。回音壁是采用重叠式弧形景墙,感受回音效果,意欲自然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3)步行桥景区地块狭窄,景观用地有限,结合地形、园路、水系、卵石、植物等景观要素,营造精致的景观环境。景观步行桥入口处设置螺旋型通道,满足公园与步行桥之间的无障碍通行要求。该区设置了公园管理房和茶室等功能建筑;

(4)滨水主活动区是公园内主要的活动区域,景区围绕中心湖面组织景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景观要素组织丰富的亲水场景,设置了集散广场、滨水休闲、儿童活动、观演、草坪休闲等功能区块,满足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周边设置茶室、餐厅、游船码头、小卖、厕所等功能建筑另外。

(5)生态标本园区向游人展示了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景观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本区内地形相对较为复杂,便于不同习性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发挥标本园的示范作用。以群岛的形式反映湿地景观,设置水杉方阵,展示其干性之美。结合防洪堤的坡地地形,种植山区植物。区内设置温室,引进和栽培热带植物和珍惜植物,丰富了标本园的植物品种;

(6)设置生态培育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设置景观挑台组织观景。该区作为生态培育的一个示范区在全园乃至整个滨江生态带得以贯穿,逐步形成完善的滨江生态系统。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该部分区域可以有组织的加以二次建设,形成公园新的游览景点。

2、植物规划

根据地块特征,景观及功能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宏观控制。

(1)以乡土树种为主 ,形成绿色基调;局部点植精品树种,提高景观档次。在树种的选择上,以适宜本地生长、具有良好生态习性和观赏性的乡土树种为主,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以降低资本投入。在局部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处,可考虑精品植物,用以点景;

(2)配合地块功能特征,进行空间组织,尤其要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由植物配合进行空间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

(3)根据本工程为滨水绿化的特点,在植物品种选择上, 要注多选用耐水湿性较强的植物,并考虑其沿江的抗风能力;

(4)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功能: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改良能力,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生态公园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发展趋势, 生态公园必然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 所以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经过科学、艺术的设计植物群落景观, 营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生态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还可以解决多功能自然空间的组合问题, 植物造景问题、环境美学问题、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问题等, 最终发展目标是达到以人为本, 顺应自然, 优化环境, 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闪旭涛.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实例分析——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0) .

[2] 陈晓梅,李俊杰,王萍. 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04) .

[3] 王胜永,史册. 论城市生态公园的特点及建设[J]. 科技信息, 2010,(06) .

[4] 刘飞舞.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改造——以湘潭市杨梅洲生态公园为例[J]. 中外建筑, 2011,(01) .

[5] 张维锋.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实践探讨[J]. 科技传播, 2011,(12) .

[6] 张辉,车代弟,蒙微.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大港公园为例[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07) .

[7] 孙彩云. 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 价值工程, 2010,(33) .

上一篇:废水处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古建筑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