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7 17:37:13

工艺技术

工艺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氢工艺技术方法 比较 市场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产品,它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建材、冶金、电子、医药、电力、轻工、气象、交通等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由于使用要求的不同,这些部门对氢气的纯度、对所含杂质的种类和含量都有不相同的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高精产品的投产,对高纯度的需求量正逐步加大,对制氢工艺和装置的效率、经济性、灵活性、安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新型工艺、高效率装置的开发和投产。

一、主要制氢工艺技术方法

1.电解水制氢

水电解制氢是目前应用较广且比较成熟的方法之一。水为原料制氢过程是氢气与氧燃烧生成水的逆过程,因此只要提供一定形式一定的能量,则可使水分解。提供电能使水分解制得氢气的效率一般在75~85%,其工艺过程简单,无污染,目前国内经济规模是300m3/h以下,主要是要求配电的功率太大,单套装置无法实现大型化,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天然气转化制氢

该法是在有催化剂存在下与水蒸气反应转化制得氢气,反应在800~820℃下进行。用该法制得的气体组成中,氢气体积含量可达74%,大多数大型合成氨合成甲醇工厂均采用天然气为原料,催化水蒸气转化制氢的工艺,该工艺流程复杂,投资大,能耗高,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天然气制氢经济规模在1000~5000Nm3/h,而后我国曾开发间歇式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工艺,制取小型合成氨厂的原料,这种方法不必采用高温合金转化炉,装置投资成本低。其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原料来源,我国天然气分布不均,采用该方法受到限制。

3.煤焦化或煤气化转化法制氢

以煤为原料制取含氢气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煤的焦化(或称高温干馏),二是煤的气化。

3.1焦化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在900~1000℃制取焦炭,副产品为焦炉煤气,焦炉煤气组成中含氢气55~60%(体积)、甲烷23~27%、一氧化碳6~8%等,而后将其中的萘、硫等杂质去除,通过变压吸附装置将焦炉煤气中的氢气提纯,该工艺流程复杂,投资大,规模大能耗高,同时受到焦化行业的制约。

3.2大型工业煤气化炉如鲁奇炉是一种固定床式气化炉,所制得煤气组成为氢气37~39%(体积)、一氧化碳17~18%、二氧化碳32%、甲烷8~10%。我国拥有大型鲁奇炉,每台产气量可达100000m3/h,另一种新型炉型为气流床煤气化炉,称德士古煤气化炉,用水煤浆为原料,目前已建有工业生产装置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原料气,其煤气组成为氢气35~36%(体积)、一氧化碳44~51%、二氧化碳13~18%、甲烷0.1%,甲烷含量低为其特点。采用煤气化制氢方法,其设备费占投资主要部分,因此水煤气制氢适合100000 m3/h以上的大型氢气用户,一般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生产中。

4.甲醇水蒸气转化制氢

4.1甲醇水蒸气转化原理及变压吸附原理

4.1.1甲醇水蒸气转化原理

甲醇与脱盐水的蒸汽混合物在转化器中加压加热催化和转化一步完成,生成以氢气和二氧化碳为主的转化气(其组成为氢气体积74.5%、二氧化碳24.5%、一氧化碳1%)。

4.1.2变压吸附原理

变压吸附工作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吸附质的选择性和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容量随压力变化而有差异的特性,在高压下吸附原料中的杂质组分、低压下脱附这些杂质而使吸附剂获得再生。

4.2 工艺流程简述

来自用户的脱盐水与回收在循环液缓冲罐中未反应的甲醇和水混合,经过循环液升压泵加压与来自甲醇缓冲罐经甲醇升压泵加压的原料甲醇按1:1的重量比混合后,进入换热器中,与来自转化器的转化气进行第一次热交换。完成第一次热交换后的原料液随即进入汽化塔,在再沸器中与导热油进行第二次热交换完成汽化然后通过过热器再次被加热。转化气进入到PSA脱碳工序,经八塔七次均压加抽真空变压吸附过程,从而得到半产品气,杂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半产品气进入到PSA提氢工序进一步被提纯,在提氢工序经采用八塔五次均压加抽真空变压吸附过程,最终得到纯度为99.999%以上的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小于10ppm)。

采用甲醇水蒸气转化制氢技术,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少,操作方便灵活,制氢规模在5000~10000 Nm3/h,甲醇的消耗可降至最低,目前山西最具代表的精细化工企业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陆续建设两套8400Nm3/h甲醇水蒸气转化制氢装置,因此,该工艺技术将成为今后精细化工企业制氢技术的典范。

二、制氢工艺技术方法比较(见表一)

表一 制氢工艺技术方法比较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精细化工的行业的发展,未来市场对氢气的需求将会日趋增多,制氢原材料的来源将制约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由于我们国家资源、能源分布不均,特别是对于严重缺乏煤、石油、天然气的地区,精细化工企业要发展和生存下去,就必须寻找出适合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而精细化工企业的用氢量在5000~10000Nm3/h时,甲醇水蒸气转化制氢技术表现出很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今后将受到更多精细化工企业的重视,市场前景乐观。

工艺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艺技术;工艺管理;工艺文件;工艺规程

1 概述

1.1 工艺的内涵

1.1.1 工艺的历史概念。

工艺是把人们的设计变为实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例如过去手工打铁这类传统的手艺等。所以,工艺在人类文明史中已经存在很悠久的历史了。

1.1.2 工艺技术的发展经过。

工艺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进器,到手工业时代,工艺技术就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很多工匠主宰着先进的产品生产和制造。到了工业化时代,由于产品经济的发展,工艺技术有了史无前例的技术进步和模式、管理等这些带根本性发展,现代工艺技术才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支撑和动力。

1.1.3 现代工艺技术的特点。

为适应产品的社会化需求,工艺技术逐渐变成一门制造技术,不再是少数能工巧匠的“专利”,变成了用文字总结记载下的文件化了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产生对此的管理,形成了不同作用的“工艺文件”。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工艺技术的种类越来越多,也就出现了工艺门类的区别,一般来说,现代工艺技术分为五大类。一是通用工艺技术:车、钻、铣、刨、磨、镗、刮。二是热加工技术:锻、铸、焊、轧制、压延、热处理等。三是表面处理技术:吹沙、喷漆、喷镀、化学表面处理等。四是特种工艺技术:超声振动光饰、激光加工等。五是电子工艺技术:电火花、电子切割、电脉冲等。

1.2 企业工艺工作的内容

1.2.1 开展工艺技术研究、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编制基础性工艺技术文件。

1.2.2 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的总体策划和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论证和技术方案分析、形成工艺性报告,编制型号工艺总方案、提出生产线建设或技术改造总体方案等。

1.2.3 分析新产品工艺技术特点、研究新产品试制工艺关键和难点,形成产品的工艺技术措施进行工艺技术攻关。

1.2.4 开展工艺试验。

1.2.5 工艺技术准备:开展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审查、流程设计、进行工艺分工,形成成套工艺技术文件,进行工艺试制和工装设计。

1.2.6 试制和生产现场的技术管理。

1.2.7 人员的工艺培训、考核。

1.2.8 开展适合产品工艺技术质量特点的工艺管理活动。

2 工艺管理

2.1 工艺管理的内涵

2.1.1 组建属于企业管理层面上的工艺管理机构,形成适宜的工艺分级管理模式。

(特大型企业为三级管理,中等企业为两级管理,小型企业为一级管理。)

2.1.2 明确各级机构职能:工艺管理、工艺设计、工艺实施、工艺研究。

2.1.3 制定管理制度和程序,形成运行机制。

(工艺制度:工艺文件编制管理规定,工艺评审管理、工艺纪律检查、工艺试验管理、奖惩。)

2.1.4 组织新产品研制生产的总体工艺策划,工艺性审查、评审、审签。

2.1.5 组识工艺攻关和工艺改进。

2.1.6 日常工艺管理(工艺技术工作开展的管理、工艺纪律检查考核)。

2.1.7 不合格品审理。

2.2 工艺管理的系统性要求

2.2.1 建立统一的、专门的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工艺工作涉及产品实现的全过程、涉及对内对外的众多方面,又是一项专门技术管理工作,

2.2.2 企业总工艺师和工艺系统应当在总工程师或技术厂长的领导下,承担起工艺管理、工艺策划、工艺控制和工艺设计等所有工艺工作。

2.2.3 必须建立起一整套适合产品研制生产的规章制度和程序等,使每一项工艺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2.4 建立起一个工艺文件体系,包括工艺管理文件、工艺技术文件、型号工艺文件和生产工艺文件等。

2.2.5 形成产品论证、设计开发过程中,设计和工艺有机结合,并行开展的管理机制。

2.2.6 建立起适合的工艺分级管理模式,明确生产单位、设计研发单位的工艺技术管理职能。

2.2.7 充分的工艺工作资源:人员编配、工艺设计手段、工艺试验设备等。

2.3 工艺管理的基本原则

2.3.1 规范性:工艺技术、工艺设计、工艺过程等是有关产品设计的实现和产品质量,必须一丝不苟、十分严密、规范到位、执行到位。

2.3.2 先进性:工艺技术、工艺装备、工艺方法等都处于发展之中,工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保证设计技术实现,满足成本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要始终追求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

2.3.3 连续性:工艺制度、工艺技术文件、成熟工艺方法等,应尽可能保持适度稳定,不随意变更、更改和超越,也应保持其追溯性。

2.3.4 稳定性:追求和尽可能地使工艺过程趋于稳定和保持稳定,这是工艺管理、工艺控制、工艺执行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工艺过程的稳定是产品质量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3 工艺文件体系

在企业工艺工作中,为了保证产品工艺技术水平和工艺管理,必须设计编制一系列的工艺文件,形成工艺文件体系。

3.1 工艺管理文件

3.1.1 规定工艺机构组成及管理职能、工艺工作领导分工和相应职责权限的管理性文件。

3.1.2 规定工艺文件编制的种类、规格、格式、内容以及编制、校对、审核、批准、更改等要求的管理文件。

3.1.3 规定工艺规程编制的专门管理文件。

3.1.4 工艺纪律检查制度。专门规定组织实施工艺纪律检查的管理文件。

3.2 工艺技术文件

工艺技术文件是指规范本单位已经掌握的工艺技术的通用

要求和基本规定的技术文件。是适用于设计人员学习工艺技术、工艺人员编制工艺规程时参考及培训操作人员掌握工艺知识时运用。

3.2.1 热工艺通用技术规范:规定锻、铸、轧、热处理、焊接等工艺技术基本要求的技术文件。

3.2.2 表面处理通用技术规范:规定表面保护工艺如喷、刷、涂及表面化学处理等工艺技术基本要求的技术文件。

3.2.3 特种工艺通用技术规范:规定诸如线切割、电火花、激光、超声等特种工艺技术基本要求的技术文件。

3.2.4 特种检验通用技术规范:规定X光探伤、超声波探伤、红外探伤等特种检验技术基本要求的技术文件。

3.3 生产工艺文件

生产工艺文件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工艺文件。这是工艺文件设计的重点,也是工艺工作和工艺管理的重要方面。

3.3.1 工艺规程:规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技术和方法、生产操作行为和质量控制、检验要求的规范性、指令性工艺技术文件。

3.3.2 工艺卡:是工艺规程的组成或可以单页独立执行的工艺文件。是执行一序(工序)一卡编制要求或单工序操作需要的文件。

3.3.3 工艺超越单:是指为了临时改变工艺规程规定的工序流程、在不影响、不改变规程其他要求前提下的编制工艺文件。

3.3.4 临时工艺规程:适用产品试制或超出规程要求进行产品返修而临时编制的工艺规程。

3.3.5 工艺更改单:是指需要进行工艺规程更改而设计一种工艺文件。

3.3.6 数控加工软件程序:是指适用各类数控加工设备的软件程序。

4 工艺规程的编制和管理

工艺规程是产品试制、生产的基本依据,是规范生产流程和工艺规则的技术文件,是工艺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工艺管理状况和产品生产稳定性的重要文件。由于该类工艺文件对规范工艺流程、工艺技术等的重要性、对工艺过程稳定性的特殊作用,所以有很高的要求也需要严格的管理。

4.1 设计、编制工艺规程的管理要求。主要应规定如下内容

4.1.1 规程的种类(筛选、机加、电装、装配、调试和试验工艺规程)、

4.1.2 格式、编制、校对、审核、会签、批准及权限、更改等;

4.1.3 工艺规程的内容要素(输入、人、机、料、法、环、测、输出等);

4.1.4 工艺规程的编制要求:规范工艺流程、工艺技术要求、操作规定、检验和控制要求等的管理文件。

4.2 工艺规程的要素和内容要求

4.2.1 工艺要素:过程输入、人、机、料、法、环、测和过程输出。

4.2.2 内容要求:齐全、规范、完整、正确。

4.3 工艺规程编制的程序

4.3.1 资料收集。

4.3.2 图样的工艺分析。

4.3.3 确定材科或毛坯。

4.3.4 制定工艺流程(工序划分、工序顺序、工序内容、工序需求、外协工序等)。

4.3.5 选择工艺技术和方法,确定工序尺寸、定位要求。

4.3.6 选择工艺装备、计量器具等。

4.3.7 设计或申请工装设计。

4.3.8 初编规程文稿。

4.3.9 评审(关重件的工艺规程需提请组织评审)。

4.3.10 协调、完善、审校、报批。

4.4 工艺规程的管理

4.4.1 归档、借用、分页封装。

4.4.2 工艺文件的标识。

4.4.3 修订、更改。

4.4.4 和设计图样的关联性。

5 结束语

工艺技术范文第3篇

8英寸厂已于2009年6月投产,其一期设计产能为每月30000片8英寸晶圆,2012年二期设计产能满载后将达到每月60000片8英寸晶圆的生产能力,同时在技术结点上将达到0.11μm的水平。8英寸厂的设备安装在2008年后期紧锣密鼓的进行,与之相配套的先进技术研发中心也随之成立,并且成立了由多位在国内外业界有着十年以上半导体研发和晶圆代工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从事华润上华0.18μm及以下先进技术的开发工作。

1华润上华先进工艺技术路线图

图1展示的是华润上华8英寸先进工艺技术路线图。其已经成熟,和正在以及将要研发的工艺技术主要分为逻辑工艺和存储器工艺两大块。在先进逻辑工艺技术这一方面,公司主要是以0.18μm及0.13μm 作为两大逻辑工艺平台,然后在保持器件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向上和向下延伸到0.15μm及0.11μm的结点,并在以上4个逻辑技术结点的基础上开发出高性能、低功耗、混频、射频、高压和绝缘体上硅(SOI)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工艺技术,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设计能力和终端市场客户的要求,并为我们的客户带来最大的价值。而在先进存储器工艺技术这一方面,公司主要是以上述逻辑工艺技术作为外设电路工艺并融入闪存存储结点工艺技术来开发出纯粹的闪存工艺技术,然后以闪存的工艺技术为基础来开发出嵌入式的工艺技术产品。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华润上华的8英寸先进工艺技术是直接从0.18μm的技术节点来切入的。选择这一切入点主要是因为中国国内大部分的芯片设计公司目前的设计能力已经达到了0.18μm的技术水平,并且已经开始向0.13μm的技术结点转移。作为一家一贯以中国内部市场和客户为主导的晶圆代工企业,直接从0.18μm的结点切入8英寸的生产工艺,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满足国内设计公司对晶圆加工的迫切需求。而且,快速切入0.18μm工艺制程不仅大大地加强了公司的技术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尽快地转入到0.13μm的工艺技术平台,以创造更大的赢利空间,并为国内客户提供最先进的晶圆制造技术。

2华润上华8英寸

先进逻辑工艺技术介绍

华润上华的8英寸逻辑工艺技术是直接从0.18μm切入,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逻辑工艺技术平台。目前正在进行的0.13μm逻辑技术工艺平台的研发工作将于2010年的第一季度完成,并将于2010年的第三季度将其延伸到0.11μm的技术节点上。表1对0.18μm和0.13μm两大工艺平台的技术特征给出详细的描述。

0.18μm逻辑工艺技术平台的主要技术特征是1层多晶硅6层金属(1P6M)、浅沟槽隔离技术(STI)、双栅氧化层、1.8V逻辑器件/3.3V输入/输出器件、钴金属硅化物(CoSix)、最多6层的铝(Al)后端金属互连。而0.13μm逻辑工艺技术平台的主要技术特征是1层多晶硅8层金属(1P8M)、浅沟槽隔离技术(STI)、双栅氧化层、1.2V逻辑器件/3.3V输入输出器件、钴金属硅化物(CoSix)、最多8层的铝(Al)后端金属互联。而表2则清晰地描述了0.18μm和0.13μm两大逻辑技术平台的晶体管性能特点。从表上的晶体管性能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华润上华的0.18μm和0.13μm两大逻辑工艺技术平台的晶体管性能都已经达到与世界先进8英寸晶圆代工厂同样技术结点上相同的器件性能。

图2是0.18μm和0.13μm的两大逻辑工艺平台的饱和电流(Idsat)-漏电电流(Idoff)曲线,这个曲线是反映一个逻辑工艺平台的技术性能好坏的风向标。从图2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华润上华的0.16μm和0.13μm两大逻辑工艺平台的技术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0.13μm的逻辑器件上,我们共为客户提供了高阈值电压、标准阈值电压和低阈值电压三种逻辑器件,以满足低功耗和高性能设计客户对晶体管性能的不同要求。上面两大工艺平台都可以向客户提供完整的技术组件、器件模型、标准单元库、产品设计手册(PDK)和所需的知识产权(IP),以方便客户的芯片设计。

在上面两大逻辑工艺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在保持晶体管性能不变的情况下首先将其延伸到0.15μm和0.11μm,这样在保证客户芯片设计性能的情况下大大降低芯片的面积,从而为客户带来巨大的价值。同时我们在0.18μm和0.13μm的逻辑工艺平台基础上,通过加入可变电容(Varactor)、电感、金属绝缘层金属电容(MIM)和精密电阻的工艺模组而构成0.18μm/0.13μm的混合信号/射频工艺技术,从而能满足国内庞大的通讯芯片市场客户的需求。液晶显示(LCD)驱动芯片在国内也有着巨大的市场,在我们的0.15μm/0.13μm/0.11μm逻辑技术结点开发成熟后,我们将在其基础上融入高压器件,从而在0.15μm、0.13μm和0.11μm三个技术结点上形成高压技术的工艺平台。

3华润上华8寸

先进存储器工艺技术介绍

华润上华的嵌入式闪存技术也是在0.18μm和0.13μm逻辑工艺平台的基础上融入闪存工艺而构成,其逻辑部分的设计规则和器件性能则与0.18μm/0.13μm两大逻辑工艺平台基本一致。表3给出了我们的0.18μm/0.13μm闪存工艺技术的基本技术特征。所有设计规则与世界上其它的先进晶圆代工企业来比较都具有竞争力。

而表4则给出了存储结点的技术性能。华润上华的0.18μm嵌入式闪存技术具有集成度高、功耗低、读写速度快和存储器可靠性能高的特点,其性能与国内外同结点的技术相比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3总结

综上所述,华润上华8英寸的先进工艺技术涵盖了逻辑和存储器两大类产品。在逻辑工艺技术上,我们工艺水平将具有0.18μm和0.13μm两大逻辑工艺平台和0.18μm/0.15μm/0.13μm/0.11μm四个技术结点,同时覆盖了低功耗、混频、射频、高压、绝缘体上硅,以及闪存和嵌入式闪存等不同的特别工艺技术,工艺技术的性能与国内外的技术相比具有同等的竞争力,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户对产品性能、成本和功耗等的不同的要求。

作者简介

方浩,博士,华润上华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副总裁;

工艺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炼化 工艺技术 见解

石油炼化是通过一定工艺技术手段将石油分解为柴油、汽油、油、沥青、石蜡、乙烯等产品的技术。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的重要措施。本文围绕着石油炼化的工艺技术问题,结合笔者经验谈谈个人见解。

一、石油炼化的工艺技术之常减压技术

该技术是将原油裂解成石脑油、粗柴油、渣油、沥青等。其工艺技术主要有如下方面:

原油一般是带有盐份和水,能导致设备的腐蚀,因此原油在进入常减压之前首先进行脱盐脱水预处理,通常是加入破乳剂和水。

原油经过流量计、换热部分、沏馏塔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形成塔顶油,经过冷却器、流量计,最后进入罐区,这一部分是化工轻油(石脑油);一部分形成塔底油,再经过换热部分,进入常压炉、常压塔,形成三部分,柴油、蜡油和塔底油;剩余的塔底油在经过减压炉,减压塔,进一步加工,生成减一线、蜡油、渣油和沥青。

各自的收率:石脑油占百分之一左右,柴油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蜡油占百分之三十左右,渣油和沥青约占百分之四十二左右,减一线约占百分之五左右。

常减压工序是不生产汽油产品的,其中蜡油和渣油进入催化裂化环节,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石脑油直接出售由其他小企业生产溶剂油或者进入下一步的深加工,一般是催化重整生产溶剂油或提取萃类化合物;减一线可以直接进行调剂油。

二、石油炼化的工艺技术之催化裂化技术

催化裂化是最常用的生产汽油、柴油生产工序,汽油柴油主要是通过该工艺生产出来。这也是一般石油炼化企业最重要的生产的环节。一般运用渣油和蜡油进行生产汽油、柴油、液化气等,催化裂化一般是以减压馏分油和焦化蜡油为原料,但是随着原油日益加重以及对轻质油越来越高的需求,大部分石炼化企业开始在原料中搀加减压渣油,甚至直接以常压渣油作为原料进行炼制。

其工艺技术是常渣和腊油经过原料油缓冲罐进入提升管、沉降器、再生器形成油气,进入分馏塔,一部分油气进入粗汽油塔、吸收塔、空压机进入凝缩油罐,经过再吸收塔、稳定塔、最后进行汽油精制,生产出汽油。一部分油气经过分馏塔进入柴油汽提塔,然后进行柴油精制,生产出柴油。一部分油气经过分馏塔进入油浆循环,最后生产出油浆。一部分油气经分馏塔进入液态烃缓冲罐,经过脱硫吸附罐、砂滤塔、水洗罐、脱硫醇抽提塔、预碱洗罐、胺液回收器、脱硫抽提塔、缓冲塔,最后进入液态烃罐,形成液化气。一部分油气经过液态烃缓冲罐进入脱丙烷塔、回流塔、脱乙烷塔、精丙稀塔、回流罐,最后进入丙稀区球罐,形成液体丙稀。液体丙稀再经过聚丙稀车间的进一步加工生产出聚丙稀。

三、石油炼化的工艺技术之延迟焦化技术

延迟焦化与催化裂化类似的脱碳工艺以改变石油的碳氢比,延迟焦化的原料可以是重油、渣油甚至是沥青,对原料的品质要求比较低。渣油主要的转化工艺是延迟焦化和加氢裂化。产品以蜡油(百分之三十左右)、柴油(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焦碳(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粗汽油(百分之八至十六)和部分气体(百分之七至十)为主。焦化蜡油由于含硫、氮化合物、胶质、残碳等的含量高,是二次加工的劣质蜡油,目前通常掺加到催化或加氢裂化作为原料。

焦化汽油和焦化柴油是延迟焦化的主要产品,但是其质量比较差,烯烃含量非常高,硫、氮、氧等杂质含量较高,安定性比较差,只能作为半成品或中间产品,经过精制处理后,才能作为汽油和柴油的调和组分。

石油焦根据质量不同可用做电极、冶金及燃料等。焦化气体经过脱硫处理后可作为制氢原料或送燃料管网作燃料使用。

四、石油炼化的工艺技术之加氢裂化技术

在较高的压力的温度下,氢气经催化剂作用使重质油发生加氢、裂化和异构化反应,转化为轻质油的加工过程。它与催化裂化不同的是在进行催化裂化反应时,同时伴随有烃类加氢反应。加氢裂化的液体产品收率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其质量也远较催化裂化高。虽然加氢裂化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它是在高压下操作,条件较苛刻,需较多的合金钢材,耗氢较多,投资较高,故没有像催化裂化那样普遍应用。这里不再赘述。

五、石油炼化的工艺技术之溶剂脱沥青技术

主要采用萃取的方法,从原油蒸馏所得的减压渣油中,除去胶质和沥青,以制取脱沥青油同时生产石油沥青的一种石油产品精制过程。脱沥青油可通过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和加氢精制制取高粘度油基础油;也可作为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的原料。

其技术包括萃取和溶剂回收。萃取部分一般采取一段萃取流程,也可采取二段萃取流程。以丙烷脱沥青为例,萃取塔顶压力一般为二点八至三点九兆帕,塔顶温度五十四至八十二摄氏度,溶剂比为十比一,最大为十三比一。

沥青与重脱沥青油溶液中含丙烷少,采用一次蒸发及汽提回收丙烷,轻脱沥青油溶液中含丙烷较多,采用多效蒸发及汽提或临界回收及汽提回收丙烷,以减少能耗。临界回收过程,是利用丙烷在接近临界温度和稍高于临界压力(丙烷的临界温度九十六点八摄氏度临界压力四点二兆帕)的条件下,对油的溶解度接近于最小以及其密度也接近于最小的性质,使轻脱沥青油与大部分丙烷在临界塔内沉降、分离,从而避免了丙烷的蒸发冷凝过程,因而可较多地减少能耗。

六、石油炼化的工艺技术之催化重整技术

该技术主要采用石脑油,用以生产高辛烷值的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还有大量副产品氢气。其一般在炼油厂进行生产,有时在采油厂的稳定站也能产出该项产品。质量好的石脑油含硫低,颜色接近于无色。

催化重整是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常压蒸馏所得的轻汽油转化成含芳烃较高的重整汽油的过程。如果以八十至一百八十摄氏度馏分为原料,产品为高辛烷值汽油;如果以六十至一百六十五摄氏度。馏分为原料油,产品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重整过程副产氢气,可作为炼油厂加氢操作的氢源。重整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四百九十至五百二十五摄氏度,反应压力为一至二兆帕。重整的工艺过程可分为原料预处理和重整两部分。

七、石油炼化的工艺技术之加氢精制技术

该技术是在氢压和催化剂存在下,使油品中的硫、氧、氮等有害杂质转变为相应的硫化氢、水、氨而除去,并使烯烃和二烯烃加氢饱和、芳烃部分加氢饱和,以改善油品的质量。有时,加氢精制指轻质油品的精制改质,而加氢处理指重质油品的精制脱硫。不再赘述。

八、结束语

工艺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油田 天然气 开采 排水

近年以来,油田的天然气勘探一直无重大突破,所发现的气田几乎全部投入开发,储采比严重失衡;同时,现已探明的气田均属小断块,地质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随着气田不断生产,地层压力和产能逐渐下降,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有一套适合气田的配套采气工艺技术,才能有效保证气田的高产稳产,提高气藏的最终采收率。

一、配套采气工艺技术的研究应用

油田采气工艺技术立足于适合气田的特点,并加大采气配套工艺技术的研究力度,目前已形成了以水力加砂压裂为主要手段的储层改造技术;以化排、气举、小油管、机抽为主要内容的排水采气技术;以高低压分输、井下节流、地面增温为主的地面管网改造,地层、井筒、地面相互配套的工艺技术系列,较好地解决了影响气井生产的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储层改造技术———水力压裂

根据油田气藏的特点,天然气储层致密低渗,自然产能低,要提高动用储量,获得较高产能,必须通过储层改造。首次压裂获得成功,该井压前无产能,压后使用油嘴,日产裂改造,选用了具有良好流变性、防滤失性、低伤害的胍胶作压裂液;用低密度高强度的陶粒作支撑剂;在压裂中加入助排剂以利返排;运用液氮、气举、化排等系列技术手段进行返排,保证了支撑剂压的进,压裂液排的出获得成功,地层渗流条件明显改善,产量明显增加。

实践证明,水力压裂是气藏增产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油田气藏改造的主要手段,满足了油",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油田自正式投入开发以来,由于油气开采的兼顾不够,造成气顶不同程度的水淹,同时,油田的气田(藏)开发已进入中后期,气田(藏)均有不同程度水侵(淹)或凝析现象,因此要使气田在中后期开发时保证稳产,提高采收率,就必须利用先进的排液采气技术。油田通过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了以气举、化排、小油管、气井工作制度

三、优化为辅的系列化排采气工艺技术

1.气井工作制度的确定

在气井依靠自身能量带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过程中,通过计算气井的动能因子确定气井合理的工作制度,能使气井依靠自身能量将井下积液带出,防止和延缓了气井的水淹。式中:!为动能因子气井可稳定带液生产;不完全,易形成积液,需要调整气井工作制度,延长

气井带液采气期。

高了带水能力,避免了水淹情况的发生。该井稳定带水采气一年多。

2.化学排水采气技术

化学排水是一种向井内注入发泡剂,利用气流的搅拌,使井筒内的水泡沫化,密度大大减少,从而增加了气体的举液高度,达到把水带至地面的化学方法。其效果取决于泡剂的品质和适用性。油田与四川天然气研究所合作,研制出适应高矿化度地层水特点的发泡剂

验后,取得日增气!倍、有效期%+.的效果。目前该泡剂已在油田用,均达到增产目的

3.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

根据垂直管流理论及动能因子理论,在相同的条件下,管内径越小,气井的自喷带液能力越强。针对油田井深的特点,油管管柱组合,其强度完全能满足以上气井管柱的需要,并且最终达到使老井复产的目的。

4.气举排水采气工艺

气举排水采气是在气井能量不足,带水困难甚至停产时,向井内注入气体或液氮,增加瞬时压力和气量,从而提高带液能力的一种物理方法,是目前排水采气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气举。在气井产水量大,压力较低的的情况下利用临近高压气井气举助排,诱喷生产。

气举效果愈来愈差。氮举。在气井自身能量较高,地层出液量大的情况下,使用液氮气举,方便快捷,是目前压井作业后复产常用的方法。

5.机抽排液采气工艺技术

地层渗透性好,产水量大的气井停产后,氮举、气举因无法实现连续排液不能使其恢复生产,机械排水采气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四、集输气管网的改造

合理的集输管网是搞好气田开发的地面条件。随着气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控制储量小的气井会较早出现因井口压力低于管网系统压力而停产的现象,个别井距远、压力高的气井因油或水化物的堵塞不能正常生产,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对部分管网进行了改造。

改高压输气为低压输气文(,气田的气层气原来输入脱水站,进入管线,系统压力

实施井下节流消除管线堵塞,管线变径、保温效果变差等原因,冬季无法生产,采用井内下节流器的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1.井口加温改造,保证安全输气

对井距长、压力高、凝析油粘度大的气井采用井口加热的方法来保证冬季安全生产。文!、都是在井口增加了水套炉成功地解决了冬季无法正常的问题。

2.气井防腐技术

年以来,腐蚀已造成了口气井油管穿孔或断脱,严重影响了气井正常生产。研究表明:

是气井腐蚀的主要因素,生产时流体的冲蚀又加快了腐蚀速度,二者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油管的穿孔、断脱。经过经济技术评价,采用加缓饰剂的方法进行防护,室内筛选出的!中药剂经现场实验,平均缓饰率达到,腐蚀速度降至。

3.采气工艺分期配套技术

油田为实现气田的合理开发,保持气田的稳产,提高气藏采收率,进一步提高气藏开发的效益。气田阶段不同、压力、出水量不同,因此采气工艺也进行了相应的选择,以满足不同阶段采气工艺的需要。

五、结论和认识

1.气田开发是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阶段不同,气田压力、出水量也不同,相应采气工艺的选择、组合。

2.由于油田气田水矿化度含量普遍高,采气管柱易腐蚀,因此应加强防腐工作。

油田气藏埋藏深,必须探索适合油田的采气技术,以满足油田的需要。

油田配套采气工艺技术,通过在油田应用,适应性强,实现了气藏稳产,提高了气藏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魏纳,刘安琪,刘永辉,刘小平,冉乙钧,周祥.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新进展[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06(02)

[2] 任彦兵,张耀刚,蒋海涛.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在长庆气田的应用[J]. 石油化工应用. 2006(05)

[3] 李振银.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探讨[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08(S1)

工艺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工艺技术分析; 技术经济指标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才能组织生产,实施gmp的目的就是要加强生产全过程的监控,以保证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控制包括工艺保证和现场监督,即首先要有先进、合理、稳定的生产工艺,其次要严格执行批准的生产工艺。通过生产工艺技术分析,可以找到生产关键控制点,不断地总结生产技术经验、挖掘潜力、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剂型不一,生产品种不一,所以工艺技术分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目前无工艺分析标准可借鉴,有必要制定一个工艺技术分析模板,便于制药企业开展工艺技术分析。 1 工艺技术分析管理

工艺技术分析管理一般按照公司、车间二级进行。若企业规模比较小(产值在1亿元以内)或生产剂型(品种)比较单一,则可将二级分析合并进行。 1.1 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

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分析考核各车间产品质量、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进展情况,找出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总结规律性的经验,指导全公司的生产技术工作。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活动由生产总监主持,技术管理中心负责综合,会同质量部、供应部和生产车间对各项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作全面分析,每月(季)组织车间和有关部门工艺技术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1.2 车间工艺技术分析

车间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总结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升降的趋势和原因,检查革新、技改措施和“三废”治理等进行情况和效果,提出车间可自行解决的办法、措施和要求公司组织解决的生产技术关键问题。车间技术分析活动由车间主任主持,工艺技术主任(或工艺技术员)负责综合,对车间技术经济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和保证生产的稳定、均衡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每月末组织班组长和技术、设备等管理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2 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下达和考核

2.1 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下达

由技术管理中心结合本公司的生产技术组织水平和近年的实际完成情况,编制较为进步、合理的各产品技经计划指标,经生产总监批准由公司下达各车间和有关科室执行。技术管理中心应于月、季、年终编写全司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报表,并写出技术分析文字资料,主送生产总监,同时抄送各生产车间和财务,以推动和加强对工艺技术的指导。

2.2 技术经济指标的考核

公司核算部门每月根据各车间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照车间承包合同规定计算奖罚金额。

2.3 同品种厂之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技术管理中心应努力与省内外同品种不同生产厂之间建立定期(月、季、年)的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料分析交流活动,以利总结经验,学习先进,认识差距,赶超目标,不断提高本公司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水平。同品种厂之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应与二级技术分析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

3 技术指标分析的内容

3.1 成品率

成品率是指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根据产品产出的合格成品情况与核定的产品材料总投入量,所确定的一定比率关系。中药与西药成品率的计算方法不同,中药一般是规定理论产量只能投规定的处方量,中药成品率=实际产量/理论批量*100%;西药一般以主药含量的标示量来定规格,西药成品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其中理论产量=原料折纯量/规格。通过考察成品率可计算出实际收率和每件产品的原辅料实际成本,与定额或历年实际成品率比较可知生产水平提高或降低了。

3.1.1 中药成品率 以b颗粒为例,每1400?b药材,生产1000?b颗粒,每袋装10g,见表1。其中,理论出膏率和理论成品率为历年平均值,作为标准数值,以标准数值的±1%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出膏率、成品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至于是药材质量或生产过程造成异常则要进一步查找原因。

3.1.2 西药成品率 以t胶囊为例,每粒含t0.25g,批量200万粒,见表2。

3.2 中药材的加工得率

中药材的加工得率是指一定量的原药材经过加工炮制整理后得到净药材的重量与领用原药材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得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得率比较,可了解原药材的质量。以酒制山茱萸为例,取山茱萸,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得山茱萸肉,每100?山茱萸肉加20?黄酒,拌匀,置蒸煮锅内,蒸至酒吸尽,取出,干燥,见表3。以定额的±2%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3.3 中药出粉率

中药出粉率是指处方量的净药材经过干燥、灭菌、粉碎后得到药材细粉的重量与投入处方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出粉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出粉率比较,可了解净药材的质量和粉碎等工艺损耗。以w丸为例,20味药中的熟地黄等8味粗粉碎,乌鸡等12味加黄酒炖后与那些粗粉混匀,干燥,再粉碎成细粉,见表4。以定额的±1%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表1 b颗粒出膏率、成品率分析(略)

图1 b颗粒出膏率(略)

图2 b颗粒成品率(略)

表2 t胶囊成品率及原料消耗分析(略)

表3 酒制山茱萸加工得率分析(略)

表4 w丸出粉率分析(略)

3.4 灌装成品率

灌装成品率是指液体制剂经过配制、过滤、灌装后得到的量与配制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灌装成品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灌装成品率比较,可了解过滤和灌装损耗,其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成品率。p口服溶液为例,批量40万支,见表5。以定额的±1%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3.5 提取含量转移率

提取含量转移率是指一定量的净药材经过提取、浓缩、精制后得到的浸膏中所含有效成分总量与净药材中所含有效成分总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考察提取含量转移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提取含量转移率比较,可了解提取是否完全。以提取黄芩为例,见表6。以定额的±5%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3.6 提取浸膏得率

提取浸膏得率是指一定量的净药材提取、浓缩、精制后得到的浸膏量与投入的净药材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考察提取浸膏得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提取浸膏得率比较,可了解药材的质量、提取是否完全。实例见表1。

3.7 提取乙醇消耗

提取乙醇消耗是指提取工艺投入的乙醇经回收后得到的乙醇量与投入量之间的差异。通过考察提取乙醇消耗并与定额消耗比较,可了解提取、回收等过程的乙醇损耗。将每月的实际投入量减去月底的盘存量即为当月实际消耗量,见表7。每月的节约(或超耗)数乘以每公斤乙醇的价格,则可得出每月的盈亏金额。

表5 p口服溶液灌装成品率分析(略)

表6 黄芩提取含量转移率(略)

表7 提取乙醇消耗表(略)

3.8 西药原料消耗定额

西药原料消耗定额是指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允许耗用的纯西药原料量。因西药原料一般比较贵重,考察西药原料实际消耗是否超定额更能直接反映原料成本的盈亏,见表2。若固定纯西药原料的价格,将每批西药原料盈亏数乘以价格,则得到每批的盈亏金额。

3.9 工艺损耗

工艺损耗是指原料至半成品、半成品至成品等各工序的生产工艺损耗与检验误差的和。考察工艺损耗能直观的反映各工序的损耗,便于进行过程控制。以某公司三个胶囊产品全年各工序损耗为例,见表8。工序包括填充、抛光、铝塑、外包。如药粉的质量(轻重,颗粒的粗细),胶囊的质量,填充设备等可影响填充工序损耗,通过实际损耗与定额或历年损耗比较,可发现生产过程是否正常,不正常是哪个工序出了问题。

表8 胶囊产品工艺损耗表(略)

4 结语

做好制药企业工艺分析的前提是要结合本企业实际生产剂型、品种建立相应的详尽的生产台账,并如实填写相应数据。

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实际选择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可以根据历史生产水平或理论水平而定,要切合实际并有一定的水平。

工艺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砂桥塞 氯化钙 橡胶颗粒 沉浮条件 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在井下作业中存在保护下部油层、化堵上部油层的施工,当保护油层井段范围较大时,经常采取填砂、打水泥塞、打可捞式桥塞及桥塞上填砂等措施:采取填砂保护措施,化堵、钻塞后,需将砂子冲出,存在填砂、冲砂工作量大、周期长、污染油层、费用高等问题,若井斜较大时单水泥车无法接单根,需双水泥车冲砂,而且存在卡钻技术风险;采取打水泥塞措施,不但增加打塞工序,而且增加钻塞工作量,同样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污染油层、费用高等问题;采取打可捞式桥塞及桥塞上填砂措施,虽然对油层污染较小,但化堵、钻塞前后,需增加打可捞式桥塞、打捞可捞式桥塞工序,仍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为解决以上工艺技术普遍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费用高等缺点,本文研究用砂桥代替以上工艺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2 工艺原理、材料优选、选井条件及流程2.1 工艺原理

固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当固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固体下沉,当固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固体可悬浮在液体中任意位置,当固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则固体在液体中上浮。

砂桥塞工艺技术的核心在于优选合适的溶液、架桥颗粒,使溶液密度分别大于架桥颗粒、砂子、井内流体密度;架桥颗粒密度大于井内流体密度、小于溶液密度。将优选的溶液、架桥颗粒配置成悬浊液,顶替至设计井段,然后上提管柱,架桥颗粒密度大于井内流体密度,且小于溶液密度,架桥颗粒在溶液中上浮至溶液与井内流体上界面形成桥架,正循环填砂,砂子密度大于井内流体密度沉在桥塞上形成砂桥,桥架以下无砂柱。

2.2 材料优选

2.2.1?架桥颗粒优选

采油五厂产出水密度在1.08-1.1g/cm3之间,一般施工过程中井内流体密度不大于产出水密度,根据架桥颗粒密度大于井内流体密度,小于溶液密度的原则,经室内试验对比,优选了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用于塑胶地板的密度1.15-1.3 g/cm3橡胶颗粒作为架桥颗粒。

根据固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按密度差0.2g/cm3对橡胶颗粒进行分类、标示。2.2.2?溶液优选

根据溶液密度大于架桥颗粒、井内流体密度的选择原则,优选了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氯化钙溶液,该溶液最大密度可达1.35 g/cm3,完全满足施工需要。

2.2.3?选井条件

在施工过程中洗井漏失可导致溶液漏入地层或橡胶桥面下移;洗井有溢流则推动桥面上移,都可能造成该工艺无法有效实施。

当使用清水或产出水洗井不溢、不漏的井,或漏失、溢流量较小的井,都可实施该项工艺技术。

漏失点在设计砂桥塞面300米以上的井也可实施该工艺技术。2.2.4?工艺流程

填砂管柱下至设计深度;用产出水循环洗井至油套平衡;用氯化钙、橡胶颗粒配制悬浊液,使溶液密度略大于橡胶颗粒密度0.2-0.5 g/cm3;将悬浊液正替至管脚以上设计井段;上提管柱至设计砂面以上100m;橡胶颗粒上浮积聚在氯化钙溶液上界面以下形成桥架;正循环填砂,砂子沉降在桥架上,形成砂桥;在化堵施工后,直接下放管柱将砂桥冲散,循环洗井至地面。

3 砂桥塞工艺技术的优点3.1 对比填砂工艺技术

在化堵保护下部油层的工艺技术中,砂桥塞技术具有砂柱短,用砂量小,填砂、冲砂工作量小,对油层、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尤其对于井下存在落物、套管变形的井,可以避免下部落物砂埋、砂面不准,减少以后大修工作量;由于砂柱较短,可减少砂卡事故风险,同时节约水泥车费用。

3.2 对比打水泥塞工艺技术

在化堵保护下部油层的工艺技术中,砂桥塞技术提高了塞面一次成功率,同时减少了关井候凝等技术停工时间,减少钻塞工作量,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水泥车费用,大大降低了施工费用。

3.3 对比打液压桥塞、化堵保护下部油层工艺技术

在化堵保护下部油层的工艺技术中,砂桥塞技术受井筒环境影响小,尤其适用于局部加固,局部井眼较小的井施工,可减少打、捞液压桥塞两道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费用。

4 经济效益预测

4.1 节约措施施工费用

相比打可捞式桥塞、填砂保护下部油层措施,单井减少打可捞式桥塞、捞可捞式桥塞两道工序及桥塞的使用,费用共计5.3万元。

4.2 增产创收

单井减少占产时间2天,平均日增油1.2吨,累增油2.4吨,单井可创效0.72万元。

4.3 累计创效

单井累计创效6.02万元,全厂一年约有15口需要保护下部油层的井,全年累计创效90.3万。

5 结束语

工艺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汽车;总装工艺技术;流程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不断发展并且被我国各个行业发展所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行业生产效率并且减少行业生产需要的投入,对行业综合效益提升起到重要帮助。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生产行业整体技术含量和生产质量存在不足,再加上市场对于汽车需求的加剧,使得汽车行业经济日益激烈,推动生产工艺技术应用的发展。如何从工艺技术的角度出发,促进汽车生产效率的提升减少经济投入,需要汽车制造企业提高重视。

1汽车总装工艺技术的流程

1.1工艺流程

汽车总装的工艺流程内容较为丰富,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其中主要包括内外饰线、分装线以及底盘线[1]。在汽车总装工艺流程设计中,需要将生产线的通过性、产线布局、工艺技术部等内容考虑在内。工艺流程设计的合理能够确保在科学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使产线的柔性以及适应性增强,进一步提升汽车制造厂商的生产能力、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2]。现代汽车制造行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工艺总装流程也逐渐向着自动化、标准化以及模块化的发展方向所转变,使得汽车制造厂商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减小生产成本,促进行业发展。

1.2流程设计原则

首先是工序集中的原则,针对具有相同操作集中和相同工位的车型,需要尽量选择相同的工具,这样可以节约设备的投资成本,并且能够有效减少装配工时,提升汽车设计的速度。其次是工序分散的原则,对比其它工业化产品生产流程,汽车生产在相同价值流的流水线之中。想要确保生产线的工时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需要保障各独立装配部分分散在多个工位之中。除此之外,还需要拥有防错功能和复检功能,这样才能够提升产品的品质。最后是多车型混线原则,该原则也是生产输送线的基本原则。

1.3流程设计关键点

和传统的汽车总装过程相比,现代化的生产流程更加关注整体安排的合理性,需要确保装配人员操作起来简单快捷,保障生产线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装配流程的科学管控,还需要从工艺流程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其生产的实效性,推动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的同步提升[3]。基于此,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汽车总装流程的关键控制点,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强化生产流程的措施,其具体的控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流程设计。对于汽车总装整体工艺流程设计而言,汽车制造企业需要对生产车型的复杂程度进行分析,以此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运用,促进生产线集约化发展,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第二点,工位划分。想要实现汽车总装流程中各项工序的科学排布,就需要对生产线的布局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BOM表的信息,促进系统的科学化分配。第三点,工序安排。根据各个零件装配的关联性和产品属性,利用层级合理的原则合理设定装配顺序,并且将工序作业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扰问题考虑在内,预留检验工序。第四点,集中装配。混线生产模式之中,各个车型中相同零件总成分配就需要在同一个工位上进行装配,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装配的效率,并且有效提升防错的质量,有利于物流运输整体便利性的提升,利于开展对产品质量的科学管控。第五点,工位密度。为了保障装配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获得较高的舒适度,一般每个工位按照容纳2~3人进行设定。汽车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图1。

2汽车总装工艺技术分析

2.1模块化总装工艺技术

现代化背景下,模块化生产主要分为两项内容,其中之一是模块化数字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利用数字对模块进行控制并且将其他支线领域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实现对全车各个零部件的数字化控制;另一种则是产品结构模块化生产,其中底盘模块化生产的特征比较明显,并且是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装配工艺技术,其中柔性化定位梢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丰富种类动力模块的总装需要,并且比较适用于底盘自动化装配。大托盘总装的过程之中,需要对排气管油箱以及燃油管路进行布置,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工作内容的控制[4]。除此之外,仪表板模块化以及其他模块化的技术应用也在逐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汽车生产销售的发展。模块化生产让汽车总装厂家处理不同车型的安装更加轻松,主要是按照不同车型标准的零部件进行标准化生产,利用这种方式进行生产时也可以任意使用其他的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模块化生产对于缩短工位线有重要帮助,减少对人力资源使用的同时促进装配效能提升,加强装配线的柔性,可以进一步完成汽车交付,让产品的组合能够更加简单的调整,对新产品制造成本进行科学控制,是汽车总装厂家总装工艺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制造业可以将此作为基础,促进供应链生产,这样能够让整个产业链获得更加深入发展。以汽车安装焊接工艺技术为例,其主要借助电流通过工件时产生的电阻热实现对工件的加热以及焊接,电焊主要是将两个或者多个被焊工件搭配成搭接接头,放在电极中间压紧通电,借助电阻热将木材熔化形成熔核,具有大电流、短时间、工件变形以及应力小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具备易操作、高生产自动化的特点。点焊技术是汽车生产中应用范围较广的工艺手段,现阶段的车身生产中,大部分焊接生产都是利用点焊进行。点焊生产设备通过生产用途可以分为悬挂式点焊机、固定式点焊机等,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点焊技术及设备完成汽车焊接操作。

2.2自动化总装工艺技术

人工费用增多、产品更新速度快、汽车生产工期较长等问题,都对汽车行业的汽车总装自动化提出了需求,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汽车总装,能够有效减少该项工作需要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投资,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装配的稳定提出保障,对汽车产品的质量也进行了保障。在开展对汽车前后挡风玻璃以及全景天窗的除胶工作时,可以利用机械臂代替人力,自动化的机械臂能够更加稳定的进行涂胶并且能够得到更加优异的效果,这是因为机械臂是根据原本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操作的,不容易出现误差,并且不会让胶水受到长时间暴露空气的影响,对汽车玻璃孔隙的密封效果进行保障,有效减少工作所需时间并且有效提升工作速度。现阶段,汽车轮胎组装时也加强对自动化分装系统的应用,将生产线的轮胎传送到指定位置以后,借助自动化的分装系统,对轮胎尺寸的差异进行判断,然后开展对轮胎的安装和检查工作。该系统的自动化能力较强,在汽车总装工艺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运用,对汽车生产成本以及测试成本的控制有重要保障,并且还对汽车的生产质量提供保障。现代化背景下,汽车总装工艺中的许多工序以及逐步被具有高自动化水平的机械手所取代,自动化水平较高产生的误差更是微乎其微。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可以对装配的精准对进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保障各个零部件的稳固性,有助于汽车成品,与此同时人力资源使用的减少也减少了相应的投资。

2.3柔性化总装工艺技术

汽车总装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可能会造成装配工人安全问题的因素,例如总装车间中的各项装备人机配合程度较小,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修改和升级。设计人员需要深入到总装车间之中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才能够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且予以解决,在工装柔性化的基础上展开对车间装备的升级工作,这样能够有效增强人机的配合度。设计人员也需要加强对车身吊具装备的改造。装配工人安装汽车底盘时,需要钻到车底进行操作,但是汽车车底比较狭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并且缺乏一定的安全性,基于此,需要将车身吊具装备转变成可以自动调节高度的形式,也可以设置车身调转方式的调节,这样装配工人操作起来也更加的简便,还可以利用智能的机械手臂进行人工辅助,以此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由于汽车各个配件装配位置的不同,因此装配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车身悬挂位置和装配工人不适配的问题,此时就需要装配工人不断改变自身的姿势配合车身进行配件安装,这种安装方式对装配工人来说具有较大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装配工人身体损伤。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车身托盘设计成方便调节的形式,这样悬挂车身时就能够按照具体的要求展开调节,位置不适配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装配工人的生命安全也就能得到保障,机体损伤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有助于装配工作的展开。装配工人也可以在车内运用坐式机械手,这样可以让其在正常姿势下完成配件安装。下面以某汽车总装工艺技术为例进行分析。汽车生产向多车型混线方向发展的背景下,物料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存储空间数量也不断下降,对生产线柔性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对物流效率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方式是运用汽车总装工艺技术中的SPS物流技术,此种方式主要是利用单量份形式向汽车生产线实施配送各种物料的物流措施。在此基础上,将拣料和装配工序进行有机分离,使得汽车自动化总装模式的模块化以及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变轻,并且有效减少装配线中存在的漏装问题,有效提升装配质量。不仅如此,汽车总装工业中随车物料投放方式的应用,对物料摆放空间问题进行具体约束,利用自动化的方式取代人工物流的形式,是现代化汽车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措施。

2.4智能化总装工艺技术

汽车总装工艺中通常使用电动拧紧装备来拧紧力矩,近年来汽车行业精准度的追求逐渐上升,自动化水平也获得显著提升,因此电动拧紧装备的应用技术也获得创新。汽车总装厂家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选择扭矩法进行拧紧,现代化背景下其使用更多的是扭矩加转角或者屈服强度的办法,现代化的方法主要是从控制力矩间接控制拧紧质量转变成为直接控制预紧力,这样能够使得生产组装运用变得更加方便有效。装配车间逐步提升对智能数据化互联网系统的应用,其中力矩数据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力矩拧紧装备的科学监控,并且将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储存处理以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研究和整理,这样有助于智能统计过程控制系统的实施,力矩拧紧装置控制系统也变得更加智能化。

3汽车总装工艺技术同步工程技术发展

3.1装配仿真分析

汽车总装工艺技术被广泛运用和进步的过程中,同步工程技术也在汽车制造领域获得重要发展。汽车制造领域在汽车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利用标本车进行测试的次数逐减少,现代化背景下,主要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汽车产品的研发工作,这样能够实现对后期生产过程中改动成本的控制。除此之外,有效减少开发设计需要的时间,有助于开发效率的提升。现阶段同步工程技术在汽车产品研发环节中应用较广的是虚拟仿真分析技术,设计人员利用该技术实现对汽车新产品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够实现对汽车内部各项装备性能以及装备实操性的综合分析,汽车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尽早找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样能够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并且能够让客户对于汽车舒适度、合理性以及操作性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步工程技术的仿真分析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汽车产品的研发阶段,是汽车制造行业向虚拟生产制造方向发展的重要趋势,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虚拟制造技术获得不断提升。例如,对于机舱内线束等存在各种人员的装配部位与车身悬挂的高度具备不一致性,工作人员应下蹲或是弯曲自己身体,进而实施装配工作。对于这种情况,可采取Z向高度柔性能够调节的车身托盘,维持调整车身定位高度情况,便于工作人员保持站立开展装配工作。如以FMS800柔性生产线物流小车结构设计为例,其X轴移动速率为40m/min,Y轴移动速率为20m/min,Z轴移动速率为20m/min,可确保FMS柔性生产线作业的协调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于车体中的工作人员,也可采取机械手,让工作人员保持坐姿实施装配工作,降低身体机能劳损情况。

3.2装配工时分析

同步工程技术也对装配工作时间的控制起到重要影响,当产品数据被冻结时,利用3D模拟能够对软件工作时间的分析模块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能够与主机厂生产线中相关环境的关联信息进行有效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装配工人实际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强度的科学分析,进一步促进装配工艺流程以及工作内容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装配工人的工作量,减少工作强度以及工作劳损。而且,工时分析模块还能够实现对汽车生产线平衡状态的分析,这样可以保障事先对工作时间平衡点以及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确定,这样可以及时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工时分析需要根据生产方生产线的实际数据展开,这样能够对数据的精准度进行保障,有效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3.3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使用同步工程技术对生产工艺流程设计进行合理、经济、科学的规划,对减少汽车生产线的长度有重要帮助,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损耗,有助于生产线灵活性的提升,对生产工艺流程人性化管理有重要帮助[5]。汽车制造企业在生产规划的过程之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科学的设定以及虚拟验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仿真数字工厂进行科学的实际与规划,实现找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然后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验证,这样可以实现对生产安全隐患的规避,并且对生产流程顺利进行保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后期技术改造费用也能够实现有效的节约,整体生产成本也得到控制。在此种设计模式中,汽车生产流程的合理性能够获得积极的评价,不必要的生产环节也会被去除,生产时间变得更短的同时生产质量却获得提升,汽车生产工艺流程也变得更加准确并且具有规范。

4结束语

现阶段汽车总装工艺技术受到市场以及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和促进,汽车制造行业在汽车生产的过程之中,应充分根据时代需求对汽车的生产模式进行改变,建立模块化、自动化、工装柔性化以及控制智能化的生产模式,积极变革生产方式并且加强对同步工程技术的应用和促进其发展,以此促进装配生产效率的提升,节约装配的生产成本,促进汽车品质提升,提升自身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祥茜.汽车总装工艺技术探究[J].汽车博览,2020(7):3.

[2]陶亮.汽车总装工艺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3):105-106.

[3]程灿明.汽车总装工艺技术浅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15):35-36.

工艺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小井眼;压裂工艺;应用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7-0160-02

0 引言

水力压裂是改造油气层的有效方法,是油气水井的重要增产增注措施,在油出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对钻井成本的控制,各油田在地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都偏重于打钻进速度快、成本低的小尺寸井。对于小于5 in套管井的后期压裂施工的工艺技术在国内研究甚少,还面临着很多的技术难题,小井眼压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油井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说明,在井涌控制、获取岩屑、取心、电测和钻柱测试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其经济效果令人鼓舞,全球钻井费用降低幅度达30%~50%。

1 小井眼压裂工艺面临的难题

1.1 缺少配套的压裂施工管柱

小井眼的套管直径明显变小,要求压裂施工管柱的尺寸相应变小,这就限制了压裂施工管柱的尺寸,对于4 in和4 1/2 in套管甚至更小的小井眼压裂,目前使用的2 1/2 in外加厚油管压裂管柱不能使用,因此有必要研制牛产更小尺寸的压裂施工管柱。

1.2 缺少配套的小井眼封隔器

对小井眼的压裂改造,日前常用的封隔器已不适合,必须研制适应小井眼的封隔器等工具,以满足小井眼压裂改造的要求。

2 小井眼压裂工艺技术的应用

常规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均针对套管尺寸大于或等于5 in进行,为区别常规压裂井井眼,这里提出小井眼概念。小井眼指套管尺寸小于或等于4 in的井眼,因此其压裂工艺具有不同下常规水力压裂的工艺特点。

2.1 小井眼井压裂技术的工作原理

扩张式封隔器压裂管柱由安全接头、水力锚、K344-95封隔器、K344-95导压喷砂封隔器、节流嘴等组成单压下层管柱或选压任意层管柱。压裂时利用整体导压喷砂器中的节流装置或下面的节流嘴产生的压力损失,使封隔器坐封并密封油套环形空间分隔油层。压裂液经喷砂口进入地层,泄压后封隔器自动解封。结合低密射孔完井及上提方式可进行多层压裂。

压缩式封隔器管柱由安全接头、水力锚、Y344-95封隔器、导压喷砂器、节流嘴等组成单压下层管柱或选压任意层管柱。其原理同上。

技术指标:1)扩张式封隔器管柱耐压50MPa、耐温90℃;2)压缩式封隔器管柱耐压60MPa、耐温120℃。

技术特点及先进性:1)通过上提一趟管柱一次施工可压裂2层~3层;2)管柱耐温耐压高,可反循环洗井冲砂。施工安全。

2.2 小井眼压裂工艺的要求

压裂管柱尺寸必须与不同的套管、封隔器相匹配:对于5 in、5 1/2in套管,目前的2 1/2 in外加厚油管可以使用。在5in、5 1/2in套管尺寸的井眼,它们之间的间隙分别是18.8mm和27.9mm,因此,5in、5 1/2 in套管可采用油管或油套、套管注入三种方式,分层压裂可采用目前封隔器投球方式。

对于4in、4 1/2in套管,2 1/2in外加厚油管不能使用,必须研制新型的小直径加厚油管和相应的封隔器。在尚尽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对于4 in和4 1/2in套管只宜采用油套混注的注入方式,分层压裂只能采取大工作量的填砂方式。对于4in以下的套管,可以使用l in连续油管,采用油套混注的注入方式,分层压裂也只能采取大工作量的填砂方式。对于小井眼的分层压裂施工,对于不同的套管完井尺寸,采用不同的施工管柱或填砂方式,采取合压或分压的方式进行压裂。

2.3 小井眼压裂方式的选择

常规压裂工艺中的压裂方式已比较完备,小井眼压裂工艺也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压裂方式,对这些压裂方式加以改进、优化盾使能达到小井眼压裂的要求。

1)合层压裂。小井眼油层在2 500m左右,油层胶结致密,渗透率差,需要的破裂压力很高,全井固井质量难以达到压裂施工需要的强度。套管压裂、油套环空压裂、油套合层压裂均不适用,只有采用油管压裂,且必须在油层以上卡封隔器;

2)单层选压。应采取填砂+封隔器方式进行。填砂:封隔选压层以下的层位;封隔器:封隔选压层以上的层位;保护上部套管,避免因下部套管强度不够导致压裂失败。小井眼压裂环空间隙小。在喷砂嘴下部加封隔器易发生砂卡,在喷砂嘴下部不能使用封隔器;

3)分层压裂(多层)。小井眼压裂中,封隔器解封、起管柱是小井眼压裂的一大难点,多层同时压裂小封隔器使用数量多,任何一个失效或遇卡将使整个压裂失败;小井眼内打捞、磨铣困难,事故严重可能导致整个井报废。需进行多层的分层压裂,可以来用填砂+封隔器的方式进行。先压最下向的层位然后用砂埋上,再压上面的层位。如果先压上面的层位,再压下面的层位,则上面压井的层位反吐易卡封隔器。

2.4 油田现场应用

小井眼油水井由于套管直径小,加砂压裂容易发生砂堵现象。2008年,吐哈油田开展小井眼压裂改造技术试验,破解了这一难题。施工成功率保持100%,压后单井平均日增产原油超过19t。在储层改造方面,以区块为单元进行压裂地质研究,从改造角度划分了油藏储层类型,进行了地应力及裂缝形态研究,开发了适合低油层条件的低温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建立了以“三小一低”为主要内容的油藏低成本压裂改造模式,确定了以高能气体压裂(HEGF)+小型加砂压裂复合改造工艺作为抑制人工裂缝纵向生长和控制高水饱油藏压后含水的有效途径,用浪潮压裂流来降低压裂作业过程中的油层伤害。在采油工艺方面,主要针对浅油层采用的41/2”套管完井方式,进行了小井眼定向采油方式的优选,对确定的有杆泵抽油方式进行了采油工艺研究,抽油机、杆、泵的合理选择,完善了优化设计软件,开发研制、改进完善了小井眼常规配套采油工具及专用打捞工具和隔采工具14种,引进修井工具15种58套,对螺杆泵、无油管采油工艺技术等新型采油工艺进行了引进试验,为自由化地面流程,降低建设费用,开展了污水处理回注技术、抽油机井计量技术及注水井稳流量配水器的研究工作。

除了小井眼压裂改造技术,吐哈油田还开展了水力深穿透加砂压裂、井下微地震裂缝监测、筛管井压裂等压裂新技术试验,均取得不同程度进展,丰富和完善了吐哈油田压裂工艺技术体系,为油田增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小井眼压裂技术在吐哈油田增产稳产中作用发挥越来越大。据统计,2008年吐哈油田压裂作业有效率超过70%,平均单井日增产原油超过7t,累计增产原油超过11万t。气井压裂同样见到明显增产效果,平均单井日增产天然气2.7万m3。

3 结论

总之,小井眼压裂工艺技术应用极为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徐冬梅.西南油气田清水混合压裂工艺喜获成功[J].石油钻采工艺,2010(3).

工艺技术范文第10篇

1 引言

煤层压裂改造可有效地将井孔与煤层天然裂隙连通起来,从而在排水采气时,更广泛地分配井孔附近的压降,增加产能,增大气体解吸速率。因此,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压裂改造作为一种重要的强化措施,已得到普遍应用。然而,由于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晚、技术落后,尤其压裂改造工艺技术还没有作系统研究,为此,我处经过四年科技攻关,研究成功了煤层压裂改造配套工艺技术,现场应用15口井33层煤,效果良好。

2 煤层压裂改造配套工艺技术

2.1 完井技术

(1)采用全井下φ139.7mm(φ177.8mm)套管,低密度水泥浆固井工艺技术。

(2)采用高密度深穿透射孔工艺技术。用φ102枪102弹(127弹),孔密16~32孔/m,螺旋布孔,相位角90°,射开煤层或煤层和围岩,从而使射孔孔径超过φ12mm,有效穿透距离超过500m。

这种完井技术稳固了井身,减少了煤层污染,有利于煤层分层压裂改造,能满足排水采气需要,经济可行。

2.2 压裂设计技术

研制成功了煤层气井三维压裂优化设计软件。该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国内第一套煤层气井压裂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软件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采用visualfor windows编程,模块化设计,算法先进可靠。它主要包含以下7个模型:

(1)产量动态预测模型

(2)经济评价模型

(3)裂缝三维延伸模型

(4)控制缝高模型

(5)支撑剂运移分布模型

(6)温度场模型

(7)优化设计模型

运用该软件,可设计出最优压裂方案,达到最佳压裂效果。

2.3 压裂液研制

压裂液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压裂施工的成败及压后增产效果,根据煤层特性,研制出了适合煤层的压裂液系列。

(1)清水:其矿化度与煤层水接近,不伤害煤层;

(2)活性水:对煤层伤害轻微;

(3)低温冻胶压裂液:主要由瓜尔胶、kcl、杀菌剂、表面活性剂、助排剂、交联剂、破胶剂等组成。其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破胶后水化液粘度(20℃,24h)为1.00mpa·s,表面张力<30mn/m,界面张力<2mn/m,煤层伤害率<16%。

2.4 支撑剂优选

煤层一般埋藏较浅,闭合压力低,选用天然石英砂(30mpa下破碎率<12%)既可满足支撑裂缝要求,又经济便宜。常用石英砂规格有40~70目粉砂、20~40目中砂和12~20目粗砂。压裂加砂组合方式有4种:①粉砂+中砂+粗砂;②粉砂+粗砂;③中砂+粗砂;④粗砂。粉砂加在前置液中,以减少压裂液滤失,利于造缝;中砂和粗砂支撑裂缝,改善煤层渗透性;尾注粗砂可提高裂缝入口导流能力;单纯加入粗砂施工难度大,但压裂效果较好,并可避免排采时粉砂返吐堵塞裂缝。石英砂规格及加砂量可由软件模拟确定。

2.5 压裂施工工艺技术

(1)采用光套管注入压裂,降低管壁摩阻,从而降低施工泵压;

(2)适当增大前置液注入量,以充分造缝,避免砂堵;

(3)增大泵的注排量,提高压裂液效率,对薄煤层适当减小泵的注排量,以防止

裂缝高度延伸过高而缩短缝长;

(4)分段注砂,逐步提高砂化,增大支撑裂缝宽度,提高支撑裂缝导流能力;

(5)适当减少顶替液量,确保裂缝入口的高导流能力;

(6)控制压裂液返排速度,保证裂缝充分闭合,防止砂粒和煤粉返吐;

(7)对多煤层井采用分层压裂改造,提高单煤层改造程度;

(8)加强裂缝监测,优选压裂施工参数,指导压裂施工;

(9)选用h-1000型压裂机组及配套设备、车辆,保证满足压裂施工需求。

2.6 酸化预处理工艺技术

根据电测资料、录井资料和室内岩芯实验结果,综合研究确定用何种酸液。在压裂施工之前,对煤层射孔井段进行预处理,从而有效清除射孔孔眼堵塞,解除近井地带钻井泥浆、固井水泥的污染堵塞,为压裂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并有利于压裂施工完毕后冻胶压裂液彻底返排,提高压裂增产效果。

2.7 裂缝监测工艺技术

煤层压裂裂缝方位和几何尺寸,是指导制定压裂方案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压裂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优化井网布置具有重要意义。选用大地电位法(微地震法)测试和井温测试,可测试出压裂裂缝形态、高度、方位和延伸长度,测试成功率100%,结果准确可靠。微地震法测试对压裂施工进行同步裂缝监测,要求测试井周围必须有三口监测井,大地电位法测试要求在压裂液中加入2%~5%kcl,使压裂液与围岩的电阻率差异在30~80倍之间,并须测出压前及压后大地电位差。井温测试须测出压裂前后井温曲线,要求在测压前井温基线时,井筒内液体静止48h以上,压后井温曲线应在压后2~6h内测完。

另外,根据压裂施工数据和压降数据,也可计算并推断出动态裂缝几何尺寸、支撑裂缝几何尺寸和压裂液效率。要求测压降时间为泵注时间的2.5倍以上。

2.8 压裂效果评价技术

(1)

注入/压降试井 通过求出压裂前后的煤层渗透率、表皮系数、流体产量等参数评价压裂效果;

(2)生产评价 根据排采数据评价压裂效果;

(3)经济评价 评价压裂措施是否经济可行。

3 现场应用

3.1 概况

煤层压裂改造配套工艺技术,已在现场进行了试验。应用于15口井33层煤,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100%,并创造了多项施工参数全国最高水平;①单井加砂量83.66;②单层加砂量41m3;③加砂强度7.1m3/m;④清水压裂排量7.9m3/min,混砂比17.1%,阶段最高混砂比25.6%。

3.2 实例

沁水盆地a1井,钻井深450m,煤层埋深320~420m,10m/2层,含气量18m3/t。1997年8月,采用该配套工艺技术,用φ139.7mm套管完井,比重为1.63的g级水泥浆固井,102枪102弹射开x1、x2煤层。酸化预处理后,选用低温冻胶压裂液对x1、x2煤层进行了分层压裂改造,共注入压裂液362m3,加石英砂46.8m3,平均混砂比22%,阶段最高混砂比36.3%。微地震法测试结果表明,x1煤层压裂裂缝为先水平缝后垂直缝,方位为n顺时针133°,延伸长度103m;x2煤层压裂裂缝为垂直缝,方位为n顺时针175°,延伸长度79m。压后排采43天。产气量即超过3000m3/d。目前,该井产气量仍稳定在3200m3/d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4 结论

(1)对煤层进行压裂改造,可提高煤层气井产能,经济可行;

(2)煤层三维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和低温冻胶压裂液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

上一篇:粉喷桩技术范文 下一篇:送电线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