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2-22 23:58:54

公益活动心得体会

公益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初中公益活动心得体会(二)

上了大学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公益活动是最有意义的。我就跟学校的手语协会去参加过一次公益活动。我们是去石基镇的一家培智学校探望那里的小朋友。

我们去到那家学校的时候,小朋友都正在上课,我们从窗口外看到他们都很认真地在上课,没有一个人是在睡觉的。当时我就觉得有点惭愧,因为自己上课都有时在睡觉。我们的活动是在他们的食堂里举行的,我们要先去那里布置好场景等小朋友来。当我们刚布置完他们就很有秩序的一个跟一个的走进礼堂,而且很有礼貌的跟我们打招呼。活动刚开始他们就显得很热情,积极的参加我们设计的活动。他们对我们完全没有陌生的感觉,有很多师兄师姐还抱着他们一齐参加活动。记得有一个环节是跳舞的,很多小朋友都举手要一齐跳,他们以前都没有跳过这次是第一次,虽然他们跳得不怎么样,但我们看到了都觉得很开心。

当我们要走的时候,有几个小朋友还跟着我们,嘴里不断的喊着姐姐,那样子是很舍不得我们离开的,虽然相处的时间很短暂,但他们对我们都建立一种纯洁的友谊,一种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友谊。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原来他们跟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他们,一直都以为他们跟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当我接触到他们才发觉其实我这种想法是错了。社会有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其实真正有问题的是他们。这次活动使我获益匪浅,它使我对那些小朋友有了另一种的认识,认我的人生更精彩。其实这次活动对我的道德修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完善人格,是一种责任,“修身齐家知国平天下”,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人生的成功,需要的何止是文化技术?经济在发展,一个受高等教育者,要支撑和继承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去行动。况且,加强道德修养,也是个人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尊敬他人等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大学生都懂得的。但道德意识和严于律己精神的缺乏,已严重的破坏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这等待我们去改变。作为一个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多一点意识,多一点责任吧!就好像有很多人都歧视智障儿童,很多时候都用言语和动作来伤害他们弱小的心灵,如果我们多点爱心,我相信他们在这个世上会毁的更开心,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我们的道德休养水平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很低,那么他绝对不会是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

初中公益活动心得体会(三)

看着自己的同学在几十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前笨拙但投入地表演魔术,七八个身穿南开中学校服的小姑娘乐开了花。她们是天津义工服务队的成员,2月5日专程到天津美福养老院慰问老人来了——给爷爷奶奶们演几个节目、聊聊天。

这几个南开中学的初中生今年寒假参加了不止一次这样的活动,尤其是正在上初二的李洋,对这样场面再熟悉不过了,她已经坚持参加公益活动大半年了,这个寒假更是几乎天天都有“活儿”——每周都要去中心妇产科医院导诊,到圆梦特教中心看望脑瘫患儿,到自闭症儿童治疗中心帮助他们,到养老院慰问老人,还有给包括血液病研究所的患儿在内的困难儿童实现梦想的“圆梦行动”,过年期间“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活动,从腊月忙到正月,几乎没有休息。

“从去年暑假开始我参加公益活动,在养老院表演节目,没什么文艺才能,就和大伙儿唱个合唱,和爷爷奶奶们聊天开始也不是沟通得特别好,努力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去过脑瘫患儿的特教基地,每次都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让他们生活更好;到过自闭症的儿童治疗中心,干了很多平常在家根本不做的活儿;到血液病研究所给患儿送礼物,他们高兴我也开心。”李洋坦言:“开始时觉得参加公益活动让生活‘充实’,现在是‘踏实’。”

李洋的父母并不支持女儿在公益活动中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让父母放心,也为了提高自己,这个假期她还参加了一个课外辅导班。“14天的学习班终于上完了,每天上午参加活动,下午上课,那些天我睡觉的时间特别少。而且我住在红桥区,离活动地点都不太近。来美福养老院,就得坐31站公交车,还得倒次车,早上七点就到车站等车了。”

与李洋同年级的李润鸿,来自35中,两人几乎同时加入义工服务队,这个寒假他也没怎么闲着,血液病研究所、养老院、特教中心,哪儿都能看到他。给脑瘫患儿喂饭却被喷了一脸饭的“必修课”,初次给老人表演节目时的拘谨,抱着募捐箱请人献爱心时遭受质疑的“白眼”——这些经历都让他庆幸自己比很多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的了解更多样、更全面。“我最喜欢做募捐,别人不相信我们也正常。但想想这些钱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特别开心。”

公益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这一年,甲流肆虐,匆匆而逝的身影,唤醒我们对生命脆弱的敬畏,而甲流妈妈昏迷生子的坚强,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坚韧。

这一年,斐济女孩在哥本哈根会上的哭泣,让我们分外渴望守护生命的美好。

这一年,相濡共济的坚韧,守望相助的温情,社会各界携手谱写了美丽的生命之歌。作为优秀企业公民的东风日产,在这一年,成就非凡,不忘桑梓,以“共创价值,共谋福祉”的理念坚持,用“中国最佳企业公民、2009年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2009年度汽车风云企业、中国环境标志突出贡献、2009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2009年度最具人气雇主、公益活动创新奖、中国慈善公益榜”等荣誉见证,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音符。

绿色音符,跃动环保乐章

“碧草蓝天,水清沙白,这是我向往的生活环境。现在虽然无法实现,但我相信,它就在不远的未来。”2009年,当东风日产天籁车主李女士为小树苗培上黄土时,心中畅想的是绿树成荫的美好。正因为对绿色的渴望,李女士多次参加了东风日产的植树活动。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聚沙成塔,亦可加速绿色梦想的实现。眼前郁郁葱葱的“天籁绿洲”在风中沙沙作响,似乎是对李女士心愿的一种回应。

“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盎然的绿意”,是都市白领在对自然的向往。2009年的春天,忙碌的白领们收到了东风口产送上的一抹沁人心脾的新绿。俏皮的咖啡木、清雅的绿帝王、飘逸的袖珍椰子……4万盆小绿植,装点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格子间,也传递了东风日产“人・车・环境和谐统一”的环保理念。

从公共环境空间到个人环境空间,东风日产的绿色音符就跃动在我们的身边。小心意传递大梦想,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表示,绿植虽小,却代表着东风日产对环保的态度。作为中国乘用车领域的环保典范,东风日产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全价值链的环保策略,在产品规划、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价值链的所有环节都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以产品研发为例,东风日产坚持“绿色设计”,通过提高发动机效率、推广无极变速器(CVT)、采用轻量化设计,提高主要车型的燃油经济性。提升排放标准,进而实现环保诉求。同时,东风日产深知,面向未来交通,随着汽车总量的大幅增长,仅减少排放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面临的潜在危机。凭借日产汽车在电动车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研发实力,作为日产在中国唯一的乘用车合作企业,东风日产将在2011年引入电动车,以“实现零排放”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众所周知,汽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对环境、交通、能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汽车行业的年轻成员,东风日产秉承“人・车・生活”的企业愿景,致力于在汽车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让开车一族畅心不已的,莫过于毫无滞碍地出行。当北京的王先生在“星翼”智能交通系统的指导下,驾驶着新一代天籁,绕过上班高峰时拥堵的路段,顺利抵达目的地时,心中的畅快无以言喻。据了解,“星翼”智能交通系统可通过安装在北京市内的1万多辆车上的内置便携式导航仪,为装载该系统的车主提供各路段的实时交通状况,并能够结合空间分布,为驾车者规划一条合理的行车路线。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改善环境。据模拟验证发现,如果北京市30%的车辆普及具有“星翼”功能的导航仪,能使车辆到达目的地的行驶时间最大缩短16%、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7%。

而这只是东风日产“绿色城市计划”的宏

伟蓝图的一个前奏。在2009年广州车展,东风日产宣布全面启动“绿色城市计划”,该计划以零排放的电动汽车导人为核心,通过与政府的深度合作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汽车企业为主导、联手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电动汽车普及战略,为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加速推广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可执行方案。

领先的绿色企业,从社会责任出发,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必将获得更为广泛的肯定。2010年初,东风日产成为“2009最具责任感的企业”中的唯一乘用车获奖企业,以表达社会对其“为构筑更加清洁、环保、安全、文明的汽车社会而不懈努力”的敬意。

倡导安全,奏响和谐乐曲

车水马龙的公共道路不知何时已恍若“丛林世界”,从杭州的七十码车祸,到成都的醉驾案,一桩桩交通安全事故背后是逝去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背负着一个个受难家庭难以磨灭的伤痛。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汽车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

十月的青岛,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眺望着碧蓝的大海,劫后余生的林先生,觉得生命分外美丽。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车祸,林先生心中的余悸未消。这次意外,让他更重视培养安全驾车的习惯。于是,他成为“安全青岛・从我开始”大型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宣传者,不遗余力地推动周边的朋友加入这个活动。“安全驾驶,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严”,这是林先生参加此次活动的最深感悟。

其实,“安全青岛”活动,是东风日产“安全驾驶训练营”全国巡展中的一站。作为优秀企业公民,东风日产不满足于在产品的技术、配置、服务、价格等层面的安全标准的贯彻、先进的汽车安全技术应用、高级别安全性能汽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一直将“全民汽车安全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坚持倡导在安全的环境中,安全地生产最安全的车子,并通过对安全意识的宣传、安全驾驶技能的培训和大众消费者安全知识的普及,真正实现安全的和谐社会。

东风日产努力倡导大安全概念,形成了以“NISSAN安全驾驶训练营”为核心的驾驶安全与汽车安全平台,以各种形式开展面向车主及公众的安全驾驶技术与意识培训及体验活动,旨在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参与了广州站活动现场体验的市民丁先生表示:“这个体验活动的体验设施都很直观,例如翻滚体验和碰撞体验,可以让人亲身去感受车祸时候,到底会遇到怎么样的情况,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到底有多重要,自己又应该怎样自我保护,这是其他很多的汽车宣传所没有的。”

为了提升车主对安全驾驶的认知,东风日产的安全驾驶训练营活动改变了以往汽车安全知识教育纯技术讲解的强制灌输模式,将实车、实物展示与消费者互动三者结合。显然,直观的体验,更容易震撼车主的心灵。例如,在酒精测试专区,一位刚吃完醉虾的车主,就被灵敏的检测仪捕捉到酒精超标。对此,不少车主都表示,以后不敢随便喝酒。

据了解,东风日产的安全驾驶训练营活动的规模和覆盖城市的广度创下了业界的记录。仅2009年,安全驾驶训练营共渗透中国100个城市,覆盖人群突破160万人,现场设备体

验突破40万人。可以说,安全驾驶训练营是国内由汽车单一厂商发起的最大规模的企业与消费者安全互动活动。

爱心相伴,谱写教育华章

2008年5月12日,中国的西南角地动山摇,三分钟的摇晃,让那么多人的幸福与安宁猛然问被埋葬于无边的暗夜,让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背上了伤痛。一年过去了,我们没有被击垮,依靠源自内心的爱、勇气、智慧与希望的力量支撑,行走在家同重建之路上。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突难时,虽然显得脆弱和无助,但它在灾难过后呈现出的光辉与尊严,也令人动容。

针对汶川灾后教师心理辅导的需求,东风日产于2009年初启动了“阳光关爱・教育援川”行动。一年来,先后举办了五次汶川与广‘州之间的骨干教师交流活动:50名专家志愿者深入汶川,为当地师生带去了专业的培训和讲座;近百位汶川教师分两批进入广州市内省、市级重点中小学跟班观摩学习,200余名汶川老师在交流活动中得到帮助。银杏小学校长王安强评价道,“阳光关爱・教育援川”不是一次简单的援助,而是一次长时间的系统精神呵护。

2009年9月,在东风日产的组织下,汶川40名骨干教师代表受邀走入多所广州名校,他们肩负着把广州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理念带回汶川、提升汶川地区教育软实力的重任。

“爱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也许不能(每个老师)都百分百地拿心理辅导证,但只要我们给予孩子们浓浓的爱,他们就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只要有爱就会让我们每个老师的眼光格外敏锐,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生活困惑,并帮助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难题。”这是汶川县漩口小学杨琴老师南下广州学习取经的感悟。

七天的培训学习中,汶川教师听取了多方面专家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参观并观摩了文德路小学、先烈东小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十六中等几所重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与广东当地教师讨论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从师德修养到专业知识,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从课程教学到学习路径,从教学研究到科研课题,从传统教学到信息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汶川教师通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普遍感到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在他们挥笔写就的心得体会中,无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总结,反映了在专业方面经受的洗礼和丰富的收获;在字字真情、句句动容的文章中,也能鲜明感受到汶川教师矢志用更精专的工作、更积极的热情,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回报社会关爱的感恩之心。

来自绵小学的王天秀老师作为教龄15年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感受非常具有代表性:“名家的博大精深、广州各校的办学理念使我的思想受到一次次强烈的震撼,人文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的教学经验一直触动着我,感染着我。值得我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得以借鉴和吸收,同时也很有利于我校全体老师借鉴和学习,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思路。”

通过活动交流,不少教师对自身的职位也有了更新一层的认知,对如何提升专业技能和改善授课效果有了更多的心得。来自克枯小学的朱莉华老师表示:“这次广州之行受益匪浅,不但使我对新的教学理论,对现如今学校教育发展方向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弥补了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空白。我认识到了即便是普通教师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上述肺腑之言,仅仅代表的是众多教师的激动心情和丰硕收获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相信,在东风日产的推动下,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到支持教育事业的行动中来,共同携手实现汶川老师的心声:首先从我自己做起,让我这位汶川培养,汶川成长的教师,努力地踏踏实实地做个优秀的汶川人;同时电让我的学生、我的学生家长以汶川为荣、以汶川为家;并以此来感染来带动我身边的同事,大家一同做优秀的汶川人,共同建设美丽的汶川家园!

公益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背景———困境中的选择

自1980年我校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起,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在领导关心、学校重视、教师勤勉、家长配合、学生努力的良好氛围中,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逐渐发展为市区知名、家长认可、学生向往、社会赞誉的好学校。可是在单一追求学生分数的狂热中,深藏着可怕的隐患。1998年,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减负背景下,学校一教师鞭笞学生,造成该生7级伤残。这一偶发事件震惊全国,受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等媒体的相继报道,各级领导部门、家长、社会责问四起。事件的发生,令学校办学声誉急转直下,当年新生共4个班,每班仅招到30多人,学校出现社会危机、信任危机,教师士气低落……。学校光环顷刻消散,一步跌到办学以来的最低谷,陷入令人窒息的困境,学校发展何去何从?何以改变学校现状?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的人?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在痛定思痛中深入思考……学校结合实际,毅然选择走特色教育之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我校以当时基础较好的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搭建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平台,整合科技、艺术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彩的科技、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探索———奋进中的积淀

1.特色教育理念定位十多年来,我校以丰富生动的实践推进特色教育,以尊重孩子、对孩子未来负责的人本理念,使特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渐发展为学校亮丽的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我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家庭和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朴素经验,它告诉我们早期发展在一个人终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这句话与人在社会环境中逐步成长的规律相符合。我校经过10多年的教育实践,并对本校毕业的孩子进行广泛追踪调研,我们体会到:人才培养的至高点不在接近人才成熟的阶段,而在人才培养的早期,尤其是小学阶段。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好奇与欲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对孩子成长而言,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知、探究,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创新品质培养从保护好奇心开始古今中外每一项伟大的发明与发现都源于强烈的好奇。好奇是创新的内驱力,好奇是创新的起点。我校在特色教育活动过程中,特别注意呵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善待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关注孩子的每一次发现。每个孩子在搞好学业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参与,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让孩子的好奇得以充分的展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持续稳定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积累,这种好奇与求知渐渐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开启学生不懈探索的人生之路。特色教育还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在特色教育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听讲座、查资料、做实验、排练节目……,走出校园,观察动植物、采集标本、与专家交流、参与公益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思考、探究,通过参加学校及以上的科技、艺术大赛,在大赛中展示、交流、获奖。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教师的爱心是孩子发展的动力源在特色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表现出鲜明个性差异,教师真诚关心、支持他们,俯下身子和他们一起成长,对孩子出现的过失、缺点、错误给以理解、宽容。使孩子感受到温暖,体验到快乐,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2.特色教育实践10多年来,我校不断探索特色教育的规律,使特色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孩子素质,发展孩子特长,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2.1 建立行之有效的特色教育网络 经过多年的摸索,学校构建了行之有效的特色教育网络,保障了特色教育的持续发展。组织网络为增强科技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建立了组织管理系统,保证了科技教育活动的落实。辅导网络为整合特色教育资源,提升特色教育质量,学校建立了辅导网络,以保证特色教育的实效性。两个网络的构建,使学校特色教育机构更趋合理、健全,校内外协调配合、上下畅通,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整合和利用了教育资源,充分拓宽了特色教育渠道,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特色教育的深入发展。

2.2 建设德才兼备的辅导员队伍 学校投入资金加大对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2005~2011年,我校教师参加全国科技、艺术类培训24人次,省培训68人次,市培训70人次。学校科技组、艺术组每学期对全校教师进行一次专题培训。通过安排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拓宽了教师的知识视野,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2.3 以科研引领特色教育的水平 在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把带共性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科技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口风琴教学的实践探究”、“让葫芦丝走进课堂”、“科技实践活动与孩子安全”等,其中“城乡小学科技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究”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这一课题正在实施中。通过课题的研究,深化了对实践的理性思考,赢得了家长、社会对工作的理解、支持,促进了特色教育内涵式发展。

2.4 以活动丰富特色教育内涵 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1)阅读科普书刊。学校为各班订阅了科普图书,科技教师在课上选择内容向学生讲解,课余让学生阅读;学校图书室存书38000多册,随时向学生开放。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2)自办科技小报。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教师指导3~6年级学生自办科技小报,每学期办两期。学生通过办科技小报,将自己的新发现、新思维展示出来,与其他学生交流。(3)开展社会实践。周末,假期,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辅导员及家长的陪同下深入到社区、机关、厂矿进行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举办校内科技讲座。学校每学期举办两次专题讲座,由科技辅导员主讲,每年邀请省、市科技教育专家到学校为全校教师进行专题辅导。(5)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校按低段、中段、高段将全校孩子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美术、科技、音乐、舞蹈等小组,每周星期四下午开展活动。(6)举办“一会一节”活动。学校每年六•一举办一届“学生艺术节”。以各班为单位划分展区,展示科技、美术作品,每个学生都上台表演自己喜爱的节目;每年元旦都举办一届“新年音乐会”,并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7)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学校每年从学生的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让孩子在大赛中学习、交流、提高。

2.5 足额的经费 保证活动开展学校历任校长一贯重视特色教育工作,投入足够的资金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

2.6 激励是活动开展的加油站 为推进特色教育深入持久的开展,学校从激励机制上给予充分保证。激励教师 学校对辅导员工作量、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升中进行政策倾斜,对辅导学生在大赛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孩子 学校每年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每年评选一批“科普艺体之星”。

3.特色教育效益

3.1 学生素质在实践中发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探究问题。兴趣导引着学生的行为,求知欲激发着学生去克服困难,成就感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学习,变过去“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学习变成了乐趣,学习变成了需要。知识的获取、交流表达的锻炼、科学思维的培养、意志品质的磨练、创新思维的发展,责任感的养成,在活动中表现得自然而和谐。学生的素质在实践中日生日成,不断发展。

3.2 教师观念在实践中转变 通过十多年的特色教育实践与积累,教师的教育观念渐渐发生了转变。(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孩子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我校的三个学生完成的“秉氏环毛蚓再生的探究”这一课题,课题来源于几个学生在庄稼地里看到了农民伯伯挖断的蚯蚓,提出了许多问题:挖断了的蚯蚓还能长成完整的蚯蚓吗?纵向挖开的蚯蚓又会怎样呢?……,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在网上广泛搜索找不到答案。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大胆进行猜想,选择研究工具,设计研究方案,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一研究在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2)注重孩子的自主探究。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拟定研究方案,自主收集素材,自主进行研究。学生不仅完成了项目研究,更主要的是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我校今年完成的“识桥绘桥造桥”科技实践活动,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桥梁开始,通过书籍、网络、走访桥梁名人、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桥梁的有关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常见桥梁的力学结构,用笔描绘心中的桥梁,用废旧材料搭建心中的桥梁。整个活动参与学生1700多人,历时9个多月,学生上交绘画作品1200多幅,制作桥模作品1100多件,撰写活动心得体会800多篇,撰写“我爱家乡桥梁”主题文章900多篇。充分呈现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社会相关部门、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一活动在今年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同时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活动”。(3)注重孩子的创新学习。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例如,我校3~6年级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节粮行动,从我开始”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200多条节约粮食的小窍门,许多办法既实用又巧妙,如“小碗盛饭”,“家里每次买大米时量少些”,“在餐馆就餐把剩菜打包”等。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学生的创新,有些是成人远远不及的。这一活动在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4)注重开放式教学。在特色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活动范围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与社会紧密联系。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到科技实践基地开展活动;聘请了一批校外辅导员指导学生的科技实践;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经常请教高校、科研院所的老师;每年都邀请省内外知名科技教育专家为老师和学生办讲座,聘请市、区音协、舞协的老师到校辅导。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特色教育的深入开展,使我们感受到了开门办学的优势,很好地整合了社会教育资源。

3.3 教育质量在实践中提升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把特色教育中形成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教师对学生的爱变得理性而广博,教师的教学变得严谨而创新,育人质量逐年提高,效果逐年显现,声誉逐年提升,逐渐发展为特色亮丽、社会称道的好学校。2010年,四川省教育系统举办地震灾区“感恩奋进迎新年音乐会”,我校合唱队成为遴选的14个节目之一参赛,学生的表演受到充分肯定,同时,我校被确定为四川省学生管乐队培训基地,川音教师免费到校培训一年。2009年,四川省科协到校视察我校科技教育工作,对我校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我校作为雨城区迎接国家科普示范区验收检查的一个重点,在检查中,我校的工作受到国家、省、市相关领导的肯定;2011年,四川省常委李登菊率队到校视察我校科技教育工作,对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科技教育工作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连连称赞,并现场给予重奖。在1999年至2011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十佳优秀活动1项、省级一等奖15项、省级二等奖20项、市级奖118项;获省、市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奖10项。艺术教育获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8项,省级三等奖12项。教学质量考核每年获得雨城区一等奖。一系列的奖牌、荣誉不能涵盖学校的所有工作,但体现出国家、政府对学校工作的认可。

三、思索———持续发展的动力

公益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大学生;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69-03

一、突出实践性是“基础”课的基本价值取向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来。”可见,联系实际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联系实际,除了要求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展实践性教学,这是马克思实践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2.实践性教学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的良策。传统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被打上“枯燥乏味、理论说教”的不受欢迎的标签。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比较抽象。有些教师过于追求理论灌输,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实践性教学是国家倡导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即“三贴近”原则,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可见,实践性是“基础”课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学在传授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从“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现实社会生活,了解和意识自己的责任义务及人生价值,从而自觉将理论付诸日常的道德修养,培育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方案设计

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在确保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实施了不同类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依据课程主题邀请高年级学长学姐到课堂上开展交流的“认识性”实践活动。再比如让学生选择与课程主题相关,并且能“触动自己内心”的一本好书、一个社会事件、社会人物等进行评论的“理解性”实践活动。

经过探索,我们发现引导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践行性”实践教学的效果最为显著。2009―2010学年的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尝试了一次主题为“孤儿院儿童幸福的一天”的教学活动。

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安排如下:

1.由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此次活动的总体设想,由大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报名要求:(1)有爱心和热情;(2)乐意与孩子沟通;(3)有一定组织协作能力)。

2.成立分工小组(结合自己的意愿和特长,同学们成立统筹小组、外联小组、活动设计小组、信息小组、资金管理小组对准备工作进行分工)。

3.由大学生自行联系本市孤儿院,争取院方对活动的支持。再联系大巴车辆,选择在周末的某一天将孩子们接到大学校区。

4.大学生带领孤儿院孩子们参观校园,组织各类游戏、食堂就餐、赠送小礼物。

5.活动结束后,安全地将孩子们送回孤儿院。

6.大学生完成活动记录,阐述参与活动的心得感受(也可以是关于活动的调研观察报告)。

任课教师发现在第一轮报名时有91名大学生希望参与本次活动。在第二轮意愿确认征询后,仍旧有52名同学表达了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决心。

学生们在撰写策划书时,将活动的主题选定为“大手牵小手,快乐校园游”,其大意为:邀请儿童院的孩子们在大学生“手牵手、一对一”地陪伴下,畅游大学校园,尽情欢乐地渡过一天。

三、此次实践教学活动的收获成果

(一)完成了知识目标,强化了课堂学习的理论成果

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前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1~3章,同学们学习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的知识。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内容。“5・12”汶川大地震所引起的举国哀恸,转化成强大的凝聚力与爱国心。通过了解全社会对“5・12”地震的救援和关怀行动,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生机活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5・12”汶川地震后,厦门市同心儿童院陆续接收了50多名来自四川地区的地震孤儿。在此次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大学生们直接接触到这批地震孤儿。尊老爱幼,扶弱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大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关爱弱势群体,为身世不幸的孩子带去社会的温暖和生活的信心。

“听到的,我会忘记;看到的,我会记住;但只有亲身经历了,我才会真正体会。”在活动中,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同心儿童院老师不求回报,不辞辛劳,发自内心地呵护自己的学生。这对于理解“坚持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实践教学由课堂知识扩展至社会,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完成了能力目标,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他们提供了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在活动中的分工。如外联组负责联络儿童院和车辆。资金筹集小组通过社会募集和院系支持的方式,筹集活动资金。信息小组拟定了《活动安全守则》、《与特殊儿童交往的注意事项》。

2.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活动从一开始就遇到问题。大学生通过电话查询,与多家福利院和儿童院取得联系,但因为多种原因被一一谢绝。在锲而不舍的沟通努力下,终于取得了厦门市翔安区同心儿童院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保证充足的活动资金,学生们自发制作捐款箱,走上集美区石鼓路的街头,通过宣传,带动路人和商家的认同,以5元、10元的社会捐款方式,募集到了780元。这样的募款过程,大学生需要克服重重的心理障碍,凭借勇气和相互鼓励来完成。

3.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策划和组织,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创新是大学生们活力和才华的体现。大学生为儿童院孩子用心设计了一些富有创意、寓教于乐的游戏。比如采用DIY的方式,在帽子上写名字来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在赠送书籍时,通过留言进行积极的鼓励。将自己的心愿写在彩色字条上,张贴于孔明灯放飞心愿等等。在考虑孩子们年龄、心理及安全等一系列细节的同时,也极大锻炼了大学生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看似简单的活动,现场组织工作涉及到多方的内容,既要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又要有危机问题的防范,还包括责任的担当。活动当天,大学生们一对一地照顾儿童院的孩子。给四五岁的小朋友喂饭、穿衣,给大孩子解答疑问,带着他们参观校园、尝试各式各样的游戏。一天活动日程,充分挑战了大学生们的脑力和体力。

4.实践性教学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观察能力。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大学生上交一份活动心得体会或调研论文。一方面,通过撰写报告提炼了个人的真实感悟,培养了文字表达能力,很好地杜绝抄袭照搬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反思经验和不足,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完成了素质目标,提升了大学生多方面素质

1.关注社会现实,了解不同人生。当大学生们和儿童院孩子们面对面相处时,接触到是鲜活的生命。由此派生的感动、心痛、快乐都是实实在在的。这与想象或是电影场景不同,用身心感受现实社会生活,记忆是深刻而长久的。小朋友们质朴的话语和求学的热情真实地打动了大学生。“缺少父母的爱,缺少完整的自信,小小年纪显示出隐忍而坚强。”儿童院群体里乐观坚强、独立懂事和相互分享的氛围,让大学生重温了生活中那些应有的积极态度。

2.反思自己的人生,珍惜眼前生活。与幼年时就失去家庭与亲人的孩子相比,大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中那些理所当然的幸福和资源,都值得好好珍惜。当看到孩子们破旧单薄的衣物和冻红干裂的皮肤,看到他们参观图书馆抚摸书籍时眼里欣喜的光芒,看到他们在食堂里怯生生地问能否吃一个鸡腿时,看到他们许下的心愿是“我想有个家”、“想有一双新鞋、一个布娃娃”时,所有的细节都促使大学生与自己的富足生活进行对比和反思。在生活中已习以为常、不足为道的东西,却是孩子们欠缺并渴求。

3.奉献爱心,体验付出的充实感。“幸福,源自付出,而非索取。”大学生运用切实的行为来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孩子们尽情快乐地渡过一个特别周末,这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成就感和充实感,关爱别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满足、获得力量的过程。相信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生命惊喜,这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素质。

4.掌握与人相处的尺度和方式。在活动中大学生们意识到爱护孩子们心灵的重要性。用尊重与真诚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充实。即使是奉献爱心,也要注意表达爱的方式,才不会弄巧成拙。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和挖掘生活中值得提倡的人际交往观念,逐步懂得换位思考,善于替他人着想,知道做事的分寸和好坏。

四、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启示思路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现象与大学生个体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增强实践性教学的效果,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紧扣教材主要内容。“基础课”的教材内容有着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应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在第1~3章(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实践教学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第4~6章(道德观部分),实践教学可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在自觉遵守公共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和职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法律规范。在第7~8章(法制观部分),实践教学则可重点帮助学生增强宪法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等。

2.联系当前重大的时事热点,挖掘学生的兴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事件紧密联系,是课程时代特色的体现和表征。结合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深化课程的教育内容,能收到良好效果。比如结合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宣传教育、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等活动。实践性教学要注重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充分运用现实、具体、生动的教育素材,联系实际、加强引导。结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进程,不断赋予课程鲜明的实践特色,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善于利用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地方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条件也十分便利。包括省情、市情、区情甚至校情在内的历史与文化都是本地历史的和现实的教育资源。作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如虹发展态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素材。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全面调查,对地方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和筛选,挖掘出爱国教育、人生哲理、道德伦理、生态文明等资源,组织学生在实地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的意识,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地方发展服务。

4.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教师需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干预和涉入的尺度。在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最好是提供方向和方法上的指导,而具体的活动实施能够交由学生进行。在发起阶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活动的总体目标,明确活动的初衷。在筹备阶段,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尽量不要事必躬亲,而是给予一定的意见咨询和充足的精神鼓励,要相信大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予引导,让他们自行做出思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学生常为通过自己探求得到答案而感到兴奋不已。这个环节做得好,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在正式开展活动阶段,教师需要做一个观察者,观察大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在现场帮助解决一些临时突发性的问题,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5.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践内容,把教育融入细节之中。要引导大学生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处事和做人的品行,找准大学生所思所想的契合点,增进共识、形成共鸣。在“大手牵小手,快乐校园游”的活动中,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深层次的问题:失去父母陪伴的孩子,生活是何种滋味? 初到陌生的环境,孩子们面对一群陌生人,如何去化解他们的不安?以身作则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大学生该怎样用一言一行给孩子们树立榜样? 活动结束后,我们能带给儿童院孩子们更长远的是什么?

6.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善于全面总结。实践性教学活动结束后,除了学生自己进行的个人总结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活动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价。既充分肯定活动中大学生们的优良表现,同时也总结经验不足。比如在此次活动中出现了几个未处理好的问题:一是某些游戏环节出现混乱失控的局面。二是时间上安排不够合理。三是大学生在关注个体活动的同时,对大局的配合有所忽略。四是有些大学生还不够主动。 通过分析原因,教师做出“只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带来良好的结果。只有心怀大局,才能实现最佳效果”的结论引导。德育教育学家贝克认为,理想的德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是一个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培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人。实践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行为。这是目前“基础”课教学中最值得倡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黄焕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2]李锦峰.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际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刘武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借鉴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8,(10).

公益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三个面向”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实验)》要求,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造就一批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队伍,改变普通高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和办学行为的规范化。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获得亲身体验,亲近并探究自然,走进社区和社会,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了解,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整理、归纳、识别、判断、利用信息,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调查研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同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形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意识,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学习领域中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设置并制订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与管理、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并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是与其它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其它学科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

(一)课程结构及内容说明

项目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容 学习类型:

--课题研究类活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

--项目设计类活动: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类项目设计。

研究范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公益活动类:如社区卫生服务活动;认领绿化带服务活动;植树造林活动;学雷锋活动;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宣传教育类:如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远离宣传活动;防震防灾宣传活动;公共安全宣传活动;各种社会调查活动等。

爱心帮扶活动类:如走进社区福利院活动;参加爱心捐助活动;城乡“手拉手”活动等。 校园实践活动:如值周班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各种节日活动;体育、艺术节;科技节等。

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如郊游;夏令营活动;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行业体验活动:如军训;劳动体验;技能体验等。

式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 主要有五种组织形式:学校统一活动;年级统一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参照社区服务组织形式进行。

骤 一般可以分为:

1.确定课题

2.制订计划

3.实施计划

4.总结研讨

5.交流评价

6.自我反思 一般可以分为:

1.确定活动项目

2.拟定活动方案

3.进行必要培训

4.实施服务活动

5.开展总结交流 参照社区服务一般步骤进行。

排 高一 108学时 不少于5个工作日 1周

高二 108学时 不少于5个工作日 1周

高三 54学时 1周

高中

学分1.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它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参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设置课程,开足课时。

(二)学分配置与学时安排

1.研究性学习活动

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获得15学分。对于有些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而必须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校外进行的活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2.社区服务3.社会实践四、课程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自然方面。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社会方面。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自我方面。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师生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等。

2.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可行性。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课题。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生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研究”仅仅是方式,落脚点还是“学习活动”。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

3.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开发策略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学生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体系,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4.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在学习进行过程中,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实现课程目标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第一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本阶段要为师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并做好其它后续工作。

确定研究主题,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教师只在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学校根据社会、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校资源条件和教师特长爱好拟定几个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其中进行选择,经教师指导后予以确定。三是学生确定课题有困难时,可由学校或教师提出若干便于实施的课题供学生选择确定。集体课题须经小组协商达成共识。

确定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活动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专题,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

二是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常用的方式。一般在行政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里建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与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方面看,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应是主要形式;也可在同一年级当中跨班或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学生分组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选定课题或活动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相同的原则分组;另一种是先建组后选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在分组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学校和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能力、特长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还可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构成作出适当调整。

小组人员的数量。每组3-10人的规模更适合于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允许人数有所不同。如,可将报名人数众多的小组确定为总课题组,然后分出若干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同问题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原则上在同一时间内一位学生只参加一项主题活动。

小组人员的分工。在课题研究小组内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制。分工包括角色分工和研究内容分工。角色分工:每个小组通过选举、自荐等形式,确定组长、副组长、联络员、活动过程记录员等,每个人担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确的职责,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活动;角色分工是相对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研究内容分工:小组内每位学生都应大致均衡地承担研究任务,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确保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减少因角色分工不明确所造成的任务偏差和人力浪费。

三是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的组织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拓展活动的时空范围,为学生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制订活动方案,力求规范、简明。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下要素:①活动主题名称;②选题背景;③活动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④活动任务,即主题应涵括的主要内容;⑤活动适用年级、规模及人员分工;⑥活动时长及流程,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场所、活动形式与方法、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等;⑦活动成果形式与展示方法;⑧活动建议,主要指活动反思及对本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方面的建议。

教师在本阶段的指导任务主要为帮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确定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并审定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

这是关系研究性学习活动成败的关键阶段。

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学生应通过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同时要注意分析所形成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还需采取何种研究方式解决问题或形成最终结论。

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方案,按照确定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通过文字、音像如实记录实践过程及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同时从各种观察、实验、调研结果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或途径的可能。

初步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结论或成果。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还应在组间成员交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集体成果。

本阶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维持学生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注意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调节或其它的帮助。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

整理汇总。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交流研讨。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供大家讨论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会。

评价反思。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情况展开评价,从中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成功和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并接受学校或老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和成绩等级评定。

本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和研讨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愿望。同时,会同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阶段性成绩等级评定和学分认定工作。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可以简化为六个步骤:选定课题 制订方案 实施方案 总结研讨 汇报交流 评价反思。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1.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主要包括:

学校传统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重要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一是节日活动。如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成人仪式等。二是值班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校专题活动的管理等。三是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外出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该类活动包括:一是参观活动。如参观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二是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军训、学工学农、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社会实践应尽量涉及多种活动,不能只用一种或少量活动的学时替代社会实践学时。

2.社会实践的实施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实施步骤一般为:

(1)确定活动内容。学校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实践(服务)活动机会和其他各项支持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订可行的实践(服务)活动方案。

为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建议以主题形式来选择和组织内容。如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包括考察某一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以及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等。

(2)拟定活动方案。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计划,内容包括实践(服务)活动主题,实践(服务)活动目标,实践(服务)活动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人员的责任规定及安全和注意事项等,学校还可制订书面的实践(服务)活动指南。

(3)进行必要培训。学校与相关社区机构在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学生熟悉实践(服务)活动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服务)活动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服务)活动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服务)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服务)活动心得。

(4)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纪录实践(服务)活动经验和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习惯;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

(5)进行总结交流。学生参加实践(服务)活动之后,应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学习日志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经验、收获和心得体会整理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向全班同学汇报并展开相互评议与反思,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总结交流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

3.社会实践的组织

社会实践一般包括学校统一活动、年级统一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等五种组织形式。一般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一般不少于6人,小组的形成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根据一定原则组织。

社会实践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保证课时。

(三)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学生为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提供的公益,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

1.社区服务的内容

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服务内容一般包括:

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特色内容。城市学校可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 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2.社区服务的活动步骤和组织形式

社区服务的活动步骤和组织形式可以仿照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小组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一般情况下,每小组不少于3人。活动开始前,需将服务对象、内容、地点及时间告知教师及家长并征得同意。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开展由于与社会各部门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时间安排上宜采用弹性课时制。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实践活动和服务活动。

五、评价建议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监控作用。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和对学校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时,要确立整体的评价观,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结论性的;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

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激励性原则。指导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活动任务。

差异性原则。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题而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

全面性原则。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都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应过分强调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过程性原则。评价活动要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中,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并作为学生在课程中总体表现的评价依据;应明确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结束课程后另外进行的工作。

多元化原则。学生个人、小组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

2.评价内容

对活动小组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合理地选择了活动课题,并完成了整个活动;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水平;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参与活动的态度与表现;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科学素养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活动的收获和成果。

3.评价方式

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学生通过反思性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改进。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并和其他人讨论他们所开展的活动。

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提倡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档案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存放,以便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探索的成果、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让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参与评价,能使他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学生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有: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档案袋、评语、成果展示、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

4.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具备五个条件: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要有体现完整研究过程的详细记录或原始佐证材料;要有研究的结果,实物或书面报告;要有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结果;要有学时的保证。学生获得每个学分需完成学校组织的18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研究性学习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社区服务应具备三个条件:要有学生的活动计划、记录、总结;要有社区提供的证明材料;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社会实践应具备三个条件:要有学生的活动计划、记录、总结;要有学校或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周。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生按要求完成一个单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习后,由学生或指导教师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学分认定申请,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分认定条件进行对照,提出对学生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

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申请和指导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进行审核,作出认定结论,并由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签署意见。认定结论为“同意认定”和“不予认定”两种。

学分为“同意认定”的学生名单,应在学校范围内公示。对“不予认定”的学生,要书面通知其本人并告之原因。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一般在每学期或学年末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复议

学生对学校作出的学分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或接到通知之日起规定时间内向学校书面提出复议要求。学校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复议,给学生书面回复,并做好思想工作。

学校对学分“不予认定”的学生,应根据原因指导学生补足学时、重修课程,或改修同一学习领域的其他科目,但原则上不得以改修其他领域科目的学分来替代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不足学分。

各地、各校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程序,规范学分认定过程。防止用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防止重复计算学分。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审核程序,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二)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1.认识到位。明确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其本质以及与分科课程的差异性,对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认识清晰。

2.组织指导有效。能指导学生根据学校和自身的现有条件和特点制订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在活动中能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大胆探索,促进合作交流;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实践能力的指导,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必要和适度的帮助。

3.评价导向正确。重视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探究创新、合作状况等方面的过程评价, 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人文素质的提升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

(三)对学校管理的评价

侧重于考查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实施方案、课时安排、师资配备及培训、过程管理与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等方面。

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评价体系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

六、课程管理和保障措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指导,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

1.加强课程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领导,督促学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好课程,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督导评估细则,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把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年度考核范围,及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先进学校的评估和表彰工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推进和校本实施;普通高中学校应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开发、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分认定等作出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学生选题、教师指导与管理、档案建设、课程实施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经费保障、诚信和安全等方面制度,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由省组织培训,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由地方和学校负责;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带头人,逐步建立起一支能较好地引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骨干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享受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3.加强教学研究与指导

各市、州应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工作;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纳入工作计划,通过开展观摩教学、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集体备课、专项视导等多种教研活动,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水平。

4.资源开发和利用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建设,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一切可以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性资源,努力形成共享机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专题网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各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学习活动,建立比较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满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5.安全保障

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安全防范预案;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安全工作,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6.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网络管理平台

省教育厅以普通高中学生学籍库、教师库为基础,建立全省统一综合实践活动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记录、学分认定、逐级评价、社会监督等功能,辅助课程实施管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研究成果,教师的指导、点评等应在网上记录,系统将自动判断过程记录的完整性,过程记录不完整不能给予相应学分;建立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跟踪和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记录为基础,实现省、市(州)、县(区)、学校逐级评价的网络化管理;利用网络公开公示过程记录和评价结果,提供网络举报途径,形成社会参与、互相监督的氛围,对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相关责任。

七、研究专题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实施需要,提出下列课题供学校、教师开展研究。

专题一: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策略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区域管理策略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管理策略研究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管理策略研究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专题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常态实施策略研究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策略研究

专题三: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理念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分认定方法研究与实践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评价研究

专题四: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基地建设的研究

专题五: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方法指导策略研究

(4)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5)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内(外)指导策略研究

专题六: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研究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内容与策略研究

(2)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团队合作方式研究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模式的建设研究

上一篇:警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开会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