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0 22:25:30

公司管理

公司管理范文第1篇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刊文章所揭露的盈余管理案例多发生于以下一些涉及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费用资本化,成本分摊和存货计价,投资收益核算的会计方法选择等。另外,有报道显示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收入也成为一些公司的调节盈余的手段。

二、统计分析根据盈余管理以上的两个特点,本文设计了三类统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1.统计目的本次统计目的有二:①对于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方式是什么?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接受政府补贴作为盈余管理手段时,其运用特点是什么?

2.统计方法本文以易富网()到2001年4月21日为止收录的我国深圳股票市场410家上市公司的2000年年报为样本总体,以2000年净资产收益率(摊薄)为标准,将这410家上市公司分为6个盈利区间:亏损区间(21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0到6%之间(7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6%到10%之间(14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0%到11%之间(35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1%到20%之间(113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大于20%(27家)。而后,对每一类公司的年报进行大比例的等距抽样:亏损区间,区间(10%,11%)和大于20%区间的抽样比例为50%,(0,6%),(6%,10%)和(11%,20%)区间的抽样比例33.33%,这样,实际上共统计150家上市公司年报,占深圳股票市场504家上市公司总数的29.8%。通过比较不同盈利区间的3种指标的明显差异,而非单个数值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

样本选择,区间划分和抽样方法的依据如下:(1)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总数近1300家。在相同的监管背景,近似的监管措施下,深圳市场的上市公司与上海市场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选取深圳市场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总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净资产收益率是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标准。按照证监会1999年7月28日年的《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因此,本文划分净资产收益率从0到6%和从6%到10%两个区间,以分别考察其盈余管理的不同特点。另外,为了重点考察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为保住配股权而盈余管理的行为,本文划分区间(10%,11%)。

(3)由于一些区间公司数目较少,为减小偏差,统计中增大部分区间的抽样比例到50%。

3.指标设计本文设计了三类指标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情况。第一类指标衡量了可操纵性会计利润的比例,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衡量不同区间的盈余管理整体状况。第二三类指标调查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和政府补贴的状况,以考察这两种可能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特点。

(1)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指标构成:该指标分为个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个数指标=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为负数的公司数目/公司总数目×100%可操纵性会计利润平均数指标=某区间公司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的算术平均数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可操纵性会计利润/2000年度会计净利润×100%可操纵性会计利润=2000年度会计净利润—经调整后的会计利润经调整后的会计利润=2000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00年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2000年度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存货应收项目=2000年应收账款+2000年应收票据—1999年应收账款—1999年应收票据应付项目=2000年应付账款+2000年应付票据一1999年应付账款—1999年应付票据存货=2000年度存货总额—1999度存货总额解释:本指标意在衡量不同区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如前所述,调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整体上看,如果不同区间的上市公司的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则此差异不是由于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和所处地点所致,而是因为不同区间的上市公司采用了或调增或调减的不同盈余管理方式而已。由于可操纵性应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科目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别,只有可操纵程度上的差别,为保险起见,本文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开始,只考虑可操纵性相对较小的应收付账款,应收付票据,存货总额。另外,因为在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中,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债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现金等并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列在投资活动中;对于付现利息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而列在筹资活动中,然而由于这些项目均反映在会计净利润中,所以指标考虑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净额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以统一计算口径。

评价方法:两种指标结果的评价都必须区分亏损公司和盈利公司。

对个数指标来说,如果是亏损区间的公司,由于其会计净利润为负,指标越大,说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为负值,从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调减盈利。如果是盈利公司,由于其会计净利润为正,指标越大,说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为正值,从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调增盈利。

对于平均数指标来说,如果是亏损区间,指标越小,说明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例越小,指标小到变成负数,说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减盈利。对于盈利区间,指标越小,反而说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增盈利。

无论个数指标还是平均数指标,不同区间的指标差异越大,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越明显。

(2)资产减值指标:构成:资产减值指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资产总计解释:本指标用来衡量不同盈利区间的上市公司四项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总额之比。如不同区间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则表明不同盈利水平上的公司可能在计提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本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状况。

评价方法:本指标越高,说明上市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调减了利润。本指标越低,说明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虚增了利润。不同区间的指标的明显差异则表明盈余管理方式的不同。

(3)补贴收入指标:构成:本指标由个数和平均数指标构成个数指标=接受补贴收入的公司/公司总数×100%平均数指标=某区间(补贴收入/会计净利润×100%)的平均数解释:一些报道反映补贴收入也在企业的扭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指标意在考察有多少上市公司接受了多大程度上的补贴收入,即补贴收入的频率与幅度。

评价方法:个数指标越大,说明在此区间上政府有越强的倾向给予企业直接支持。平均数指标越大,说明在此区间上政府扶植企业的幅度越大。

4.统计结果分析(1)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如表所示:个数指标由高到低分为三个档次。亏损区间构成第一档次。(10%,11%)区间,(0,6%)区间和(6%,10%)区间的指标值几乎相同,构成第二档次。(11%,20%)区间和大于20%区间的指标指构成第三档次。

一些文章指出:按照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规定,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的上市公司才可能具有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为了保住这个筹资资格,采取盈余管理以虚增盈利,纷纷不遗余力往(10%,11%)和(6%,10%)区间挤是很自然的。同时,上市公司无疑也存在强烈的避免亏损的愿望。本次统计支持了上面的说法。在盈利公司中,(10%,11%)区间,(0%,6%)区间和(6%,10%)区间的公司个数指标最高,与第三档次指标数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这三个区间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高年报中的会计盈利。

(11%,20%)和大于20%两区间的指标相差无几,均处于最低水平。这一方面表明两区间公司的盈利质量较好,同时也不能排除存在隐藏部分盈利以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的可能。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公司将被暂停股票上市,之后,若在限期内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最终将受到终止股票上市的处罚。有研究表明部分公司在亏损的当年或第二年采用割肉(takeabath)的盈余管理方法,剔除以前年度的潜亏,并预计一些以后年度的费用和损失,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储存一部分利润。如此的会计处理,从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亏损,目的是为将来扭亏作铺垫。本次统计中亏损区间高达82%的个数指标(仅两家公司指标为正)不仅支持了这一推断,而且表明调减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亏损区间中可能非常普遍。

分析平均数指标可以发现:对于亏损区间,指标表明该区间盈余管理虚减盈利。些公司可能利用对于(10%,11%)区间,其最低的指标表明该区间一些公司可能利用盈余管理虚增盈利。

对于(10%,11%)区间,其不高又不低的指标表明该区间公司可能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十分明显。

以上区间的平均数指标与个数指标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但区间(0,6%),(6%,10%)的平均数与个数指标发生了背离。

由于个数指标反映某一区间有多大比例的公司可能调减盈利,即盈余管理的频率;而平均数指标则反映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幅度,所以,在某些时候两种指标会发生背离。而这种表面的矛盾恰恰反映该区间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并存。

对于(6%,10%)区间,因为要满足证监会“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的规定,一些上市公司无疑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调增利润。然而,对于另外一些净资产收益率距10%所差较多的公司来说,盈余管理隐藏部分盈利则是“上策”。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下一年冲击10%的目标。如果利用少提准备和折旧等盈余管理手段强把净资产收益率拔上10%,则很可能影响下一年的盈利。因此此区间的平均数指标反映部分公司可能存在储存盈利的行为。此区间个数指标与平均数指标的背离是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共同结果。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0,6%)区间。

(2)资产减值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若仅考虑盈利的上市公司,(0,6%)区间的指标最高,是最低指标的三倍多,说明从资产减值指标来看此区间的一些公司可能存在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的行为。次高指标值1.56%出现于(6%,10%)区间,表明了从资产减值指标来看本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调减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两个最低指标值出现在(10%,11%)和大于20%区间,表明了两区间的某些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调高利润。

令人惊异的超高指标值16.96%出现在亏损区间。它竟然是(10%,11%)区间指标值的近16倍,这表现出资产减值计提的巨大差异,表明一些亏损公司很可能在大幅度的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

但是,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亏损公司资产质量原本就不高,多提减值准备理所当然。但是比较一下亏损区间与(0,6%)区间的指标值,前者也是后者的4倍多。实际上,这两个相邻区间的公司的资产质量不应有如此大的差别。

总体上看,本类指标统计结果与第一类指标结果一致。同时,亏损区间的结果显示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可能是亏损公司存储利润的重要手段。

(3)补贴收入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区间补贴收入指标个数指标平均数指标亏损54-1.070~6%2065.726%~10%505.110%~11%598.5611%~202373.09大于20%502.39先看个数指标,个数指标,即接受补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区间(10%,11%)亏损区间,区间(6%,10%),大于20%区间,(11%,20%)区间和(0,6%)区间。总的看来,政府对亏损区间,(10%,11%)区间的扶持意向较强。

再看平均数指标,最低指标值出现在大于20%区间,表明该区间的公司由于盈利丰厚,政府补贴幅度很小。次低点位于亏损区间,这表明该区间尽管政府补贴的频率很高,但幅度并不大,这与前两个指标的统计结果一致。(11%,20%)区间和(6%,10%)区间的个数和平均数指标均居中游,说明在政府并未表现出对两区间公司特别的增加或减少补贴的意向。

(10%,11%)区间的个数和平均数指标都位居第二位,表明政府对该区间一些公司获得配股资格的支持较为明显,无论从频率还是从幅度上都比较大。

(0,6%)区间的平均数指标让人一惊,高达65.72%,是最小指标值的65倍多,而且接受巨额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往往将大于零,一般不超过1%。这说明尽管该区间政府补贴的频率不高,但是对一些上市公司的补贴幅度和力度都极大,政府补贴在一些上市公司避免年报亏损的挣扎中起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总体上看,补贴收入作为盈余管理手段时的运用特点是其明显倾向于避免年报亏损。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就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说,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1)部分亏损区间的上市公司年报会计净亏损比真实亏损大很多,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存在利用盈余管理虚减盈利以图将来扭亏的现象。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中的避免退市动机。而这正是对连续三年亏损退市的规定所做的反映。

(2)(0,6%)区间上市公司总体上有可能同时具有调增调减两种盈余管理行为。调增的目的在于避免年报亏损,调减的目的在于存储盈利以避免将来亏损或用来冲击6%配股底线。可能的盈余管理的动机既有筹资动机又有公司形象动机。

(3)(6%,10%)区间同样可能同时具有调增调减两种盈余管理行为。调增的目的在于维持公司的配股资格,调减的目的在于存储盈利以便将来冲击10%配股平均线。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

(4)(10%,11%)区间部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可能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

(5)(11%,20%)区间上市公司在统计中未发现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6)大于20%区间的部分公司可能有在一定程度上调增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为公司形象动机。

第二,统计分析显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有较大可能是部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而亏损区间较大的资产减值准备指标加强了这种可能性。

第三,对政府补贴的统计显示当政府补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时,明显倾向于保证上市公司年报盈利,对上市公司获得和保持配股资格帮助不是很大。

针对统计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本文有如下建议:第一,扩充配股的盈利指标。建立与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而不是仅以净资产收益率一个值作为盈利指标会更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

第二,改进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的规定。这一规定事实上促使一些上市公司在亏损头两年通过虚减盈利进行盈余管理,其结果是该规定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三,在会计准则中进一步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统计显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能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应该制定更明确的会计准则减少利用其盈余管理的空间。

第四,制定政策规范政府补贴行为并且对补贴收入的会计报告列示作出进一步规定,以防一些上市公司鱼目混珠。

第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审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

公司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司治理 战略管理 核心能力

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公司治理作为企业的资本投入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合理地运用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对治理机构设置和职权安排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地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为公司形成统一战略目标,进行统一战略安排并卓有成效地实施战略提供了平衡工具。

一、公司战略――由“竞争”到“合作――竞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远东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迅速增强,战略开始强调其竞争方面;到90年代,由于长途通讯、全球化公司和太平洋周边经济增长以及日本货币问题和亚洲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人们更加重视战略的全球观,更加重视公司所拥有的所有资源而非仅把竞争作为战略形成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公司战略理论以“竞争”为基点一统天下的格局。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多端,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若仍紧盯竞争性的战略思维制定战略,那么公司可能会忽视新市场的出现和新顾客需求的产生,最后则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刚性的陷阱。1996年,哈佛商学院的亚当・布拉顿伯格(Adam Brandenburger)教授和耶鲁大学商学院巴罩・纳尔巴夫(Barry Nalebuf)教授共同出版了《合作竞争Co―opetition》一书,并提出了合作竞争战略(co-opetition Strategy)的概念。二十世纪有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和金融家勃纳得・巴鲁齐(Bernard Baruch)也曾说过:“你不必吹灭别人的灯以使自己更闪亮”。事实上,大部分商业只有在其他人也成功时才能取得成功。商业运作是竞争与合作的综合体,单纯强调竞争与合作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妥的:与对手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只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自己也遭受损失;而一味强调合作而忽视自身利益也非明智之举。商业是战争与和平的统一体。恶性竞争将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不会有任何战利品,那是输――输结果。你可以合作,但也不要忽视自身利益。毕竟通过合作创造一个蛋糕却不能占有,不是理想的结果。商业游戏是一个不同于体育的游戏,这个游戏不是必然的“你输我赢”结局。商业游戏中,你的成功并不需要他人失败,商业游戏中可以有多个赢家。传统的理念就是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因而是一种“零和博弈”。当代博弈论应用于分析竞争与合作的互相影响时,认为商业游戏参与者之间可以达到共赢的结果,即可以是“双赢博弈”。

像AdamBrandenburger教授和Barry Nalebuf教授所说的那样:“一方面,创造价值也就是创造一个更大的蛋糕,本质上是一个需要客户和供应商等共同参与的合作的行为,一个公司单独不可能完成;另一方面,瓜分蛋糕的行为本质上又是相互竞争的。因此,公司必须两头兼顾,同时创造和瓜分蛋糕。”合作竞争解释如何在不损害整个蛋糕的条件下竞争、如何在获得应有收获的前提下合作。

二、战略管理的实质

公司战略是制定组织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政策或计划的方式。公司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组织内部资源管理和组织与外部联系过程。公司战略综合了组织中不同职能领域并涉及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它关注组织所从事的所有活动。

战略关注的是公司在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它的目标核心资源以及组织如何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联系。它是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帮助保持公司与环境的和谐,在社会分工大系统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或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育公司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

战略是公司一切经营活动的依据,而战略制定的源头来自于公司的哲学――公司的愿望与追求。战略是一种长期追求,在漫长的公司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来引导和激励全体员工的行为。公司的基本追求及最终目标、愿景是合作的基础,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现代公司越来越关注公司的战略管理,谋求“好的”战略,以把公司引领到“高地”。什么才是“好的”战略?在“合作――竞争”的战略态势下,“好的”战略应经受三种检验:

一是增值检验:通过收益率、长期测量业务绩效的指标如市场份额、创新能力以及员工满意度来说明;二是一致性检验:要考察公司利用其资源的有效性、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性;三是竞争优势检验:对公司竞争优势的维持能力或培育竞争优势的能力。经受得住检验,才具备“合作”与“竞争”的资格。

战略管理在于确定这样一个能够引领公司长期追求、成为全体员工共同愿景,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统一的目标和纲领。在这样一个目标和纲领指导下,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统一全体员工的意志。这是战略管理的逻辑基础;在这样一个目标和纲领指导下,可以有效地培育和持久地保持公司的核心能力,确立公司顾客价值中心的地位。这是战略管理的核心;在这样一个目标和纲领指导下,可以维护公司市场合作竞争中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使得公司的市场价值增值。这是战略管理的目的。

致力于确立公司顾客价值中心的地位,有效地培育和持久地保持公司的核心能力是战略管理的实质。

对最终产品中顾客的价值做出贡献,即价值性使公司核心能力的重要特征。充分的用户价值,即按用户能够支付并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且高于竞争对手的效率和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在现代市场条件下,确立公司顾客价值中心的地位,是培育和保持公司的核心能力的战略选择。

Chan?Kim 等在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基于顾客的价值创新观。他指出,顾客价值创新就是基于顾客需求,通过为现有市场提供完全新型且优越的顾客价值,或使顾客价值得到重大改进而使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无关,给予顾客强烈的心理上活力的感觉。以顾客为基点的公司战略思维强调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价值创新满足不断产生的新顾客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会,使公司获得持续的核心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1)早在1990年出版的《HBR―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就指出,将公司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竞争策略转向增强核心能力是公司战略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公司核心能力又称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公司中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跨越组织边度承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竞争力。但从长期看,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即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延伸出一系列相应的领先产品,是一个从“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服务”的延伸过程。这意味着公司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相关产品市场上有了主动权、选择权。

三、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

公司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已沿用了200多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表明: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只有在竞争过程中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规范的公司制度作保证。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制度。

显而易见,从总体上说,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是公司每一个参与者利益保障的前提。所以,做好公司战略规划和管理,培育和持久地保持公司的核心能力,以实现公司价值增值有着统一的价值基础。而在具体层面上,由于公司每个参与者都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使得公司所附随的权利之间的匹配非常复杂,随着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问题相继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尤为必要。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为公司形成统一战略目标,进行统一战略安排并卓有成效地实施战略应提供平衡工具。

公司治理是指建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它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之下,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权、责、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包括各构成主体的权利来源、运用与限制,定义了决策制订的内部程序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决策制订过程中的参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在一定的公司治理架构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公司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结构、激励机制和约束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应有效地平衡公司管理者对经营裁量权的需要和股东监督管理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平衡公司对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和大股东监督管理者如何处置他们投资需要的矛盾,平衡保护中小股东不受管理者和大股东自利交易损害的需要与减少股东集体行动问题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规定了整个公司运作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公司战略管理是在这个既定的平台和框架内驾驭公司制定目标并迈向目标,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协同效用。进而有效提升公司的价值。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公司运作机制中,公司董事会成为公司战略制定、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最具影响的机构。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机制下,将拥有公司财产最终分配权的股东的权利严格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圈子内,从而有效建立起了对公司董事会及其领导下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为“职业执行人”和“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其才干提供的相对宽松的氛围,也为公司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营造了事业基础。

但在自利的驱使下,公司的董事会或经理阶层可能会利用履职机会“权力寻租”,从而使公司和股东利益蒙损。所以建立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股东大会审查董事会工作报告、股东重大事项表决等约束机制,以及监事会列席董事会会议、监事会调查董事或经理行为、公司财务报告及信息及时披露机制等监督机制十分必要。实践中的“期权”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资本结构的合理分散,是完成治理结构合理制衡和治理机制作用合理发挥的制度基础。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公司战略决策的质量,给公司带来高额收益、避免潜在损失,资本机制在战略制定中起到了潜在关键作用。

当然,“职业执行人”的行为和价值还受着市场机制和文化机制的影响。完善的市场信息和规范的市场行为以及优秀的企业家文化也是校正和规范董事会成员行为十分重要的方面。这属于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彤:打造公司核心能力的途径.《当代经济》,2006年第3期(上)

[2]汪元乐:基于博弈论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4期

公司管理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加强xxx公司的礼品管理工作,提升公司的市场形象,充分发挥礼品在对外业务交往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版权所有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礼品指:经公司批准,由综合管理部直接批量购置或定制的专门用于对外公关工作或业务交往,以公司名义向有关单位、个人赠发送的纪念物品(市场和投资部门因工作需要定制和赠送的纪念物品不含在内)。

第三条xxx公司的礼品管理工作工作由综合管理部负责,综合管理部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第二章礼品的购置或定制

第四条礼品的购置或定制要根据xxx公司对外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由相关部门提出,综合管理部汇总负责制定计划,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进行。

第五条公司确定的礼品购置或定制计划后,由综合管理部礼品管理员应当遵循“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原则办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六条第一条礼品的购置或定制,原则上应由综合管理部专管人员进行。

第七条第六条礼品应有标有xxx公司商标等公司标志。

第八条第七条采购的礼品应与我司的市场地位及企业文化相符合,达到提升我司对外形象的目的;在礼品的选材和品种上不追求贵重奢侈,要体现公司的特色和地处华南、广东的特色,送给来访与外国客人的礼物,交流时,还要能体现中国的特色,礼品与我司的市场地位及企业文化相符合加强并提升我司的对外形象。

第三章礼品的保管

第九条第一条原则上各类礼品均由综合管理部礼品管理员进行保管。

第十条第八条礼品管理员在礼品购置回公司或厂家按合同将礼品交付我司,礼品管理员在入库前应按合同验货,认真检查质量并清点数量,同时填制xxx公司综合管理平台礼品库入库清单。

第九条公司在综合管理平台行政管理的礼品管理专栏设置了礼品库管理栏目,员工可在此栏目下查询我司库存的礼品种类,员工领取礼品可通过该平台的礼品领用专栏提出申请,通过综合管理平台经相应审批流程后,由礼品管理员将礼品交申请人。

第十一条第十条礼品管理员要定期对礼品进行清点,年底时要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并将盘点情况报告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在礼品数量不足时应向综合管理部负责人报告,及时提出制作补充礼品的需求。

第十二条第一条礼品入库、出库应如数登记,注明领用人、领用用途、数量和金额。

第十三条第一条公司员工领用礼品须通过公司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申请,综合管理平台将对申请审批情况进行记录,通过审批的申请由礼品管理员将礼品提交申请人。

第十四条第一条每年清理核对礼品库中的礼品,并根据公司工作需要及时制作补充礼品。

第四章礼品的领取发送

第十五条第十一条礼品的领取和发送必须履行审批手续,由经办人通过综合管理平台“公司礼品领用”流程提出申请,注明领用人、领用用途、领用数量,由本部门负责人同意后通过综合管理平台发送礼品管理员。

第十六条第一条凡通过综合管理平台申请领取礼品的,由经办人提交申请,本部门负责人同意后交礼品管理员。版权所有

第十七条第十二条申请人领取礼品后因故未送出的礼品,要应及时退回综合管理部,由礼品管理员重新进行登记。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第十三条本办法未尽事宜由综合管理部负责解释。

公司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务模拟公司”;实践教学;职业培训;现状;对策

一、“商务模拟公司”的涵义

“商务模拟公司”是一种费用低廉的商务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培训人员指导下,由学生或受训人员按照有关商业活动规则而建立起来的教学公司。其目的是利用这种当今最为先进、实践性最强的商业职业教学方式,培养受训人员掌握有关商务活动的一些关键技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提高外语水平,促使各门基础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商务模拟公司”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商务模拟公司”通过提供仿真的业务活动环境,为受训者把“商务模拟公司”当成真正的经营机构。在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追求公司最大利益的同时,受训者能够很快进入实训教学目标所预期的职业角色。二是“商务模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出错并毋须付出任何现实的代价。受训者在“商务模拟公司”的经营出错,甚至失败可为受训者提供“反思”醒悟的机会。三是“商务模拟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向模拟市场开放的。商务模拟实验室不与其他“商务模拟公司”或商务模拟实验室进行任何竞争交易,而是在假设市场信息处于静态的条件下,完成事先确定了答案的传统初级的作业训练。“商务模拟公司”则必须在市场不确定性的变化中进行决策,承担经营失败的“风险”。四是“商务模拟公司”适用范围广。受训者可以是具有一定职业经验的成年人,也可以是没有职业经验的在校学生;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有一定残疾的青年。这种培训方法适用于市场上几乎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经营,也适用于几乎任何一种服务项目的经营。而且它要求的时空条件极少,运行的实际费用极低。

二、“商务模拟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商务模拟公司”的发展现状。“商务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起飞初期。当时德国的国内国际商贸业发展迅速,急需大批商贸人员;而造船业遇到的空前危机正迫使大量工人处于失业转岗的境地。于是,由造船业向商贸业的转行转岗培训应运而生。由于大部分已有职业经验的成年受训者不大适合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培训形式,希望有实际动手培训的机会。而创造商贸培训的实践条件又十分困难。于是国立学校、社会机构、私立团体纷纷成立了许多商务模拟公司。到1993年,德国已建有930家商务模拟公司。20世纪80年代后期,“商务模拟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商务模拟公司”协调中心,负责本国“商务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往和人员培训,以及从事国际商务和交流协调活动。为促进各国“商务模拟公司”之间的交往,1993年11月,欧共体和德国北威州政府支助建立了“欧洲模拟公司”网络,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EURO-PEN”协会。德、法、英、奥地利等12个欧洲国家为正式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已经加入,亚洲、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在积极申请入会。该协会还组织一年一度的“模拟公司国际博览会”,为促进世界范围内“商务模拟公司”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做出了贡献。

(二)国内“商务模拟公司”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职业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实验室等。从1994年起,上海、北京、浙江、山东、辽宁、河南、内蒙等地的一些院校,在丹麦和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引入了“商务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组建独立的“商务模拟公司”。以一所大学组建一个“模拟公司”,作为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社团组织。如,深圳大学DIY模拟公司,成立于2001年,它的前身是深圳大学管理学会,是一个专门为同学介绍经济、管理知识以及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社团。它集理论与实际于一体,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讲授市场上经济现象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邀请企业界人士做实际解说。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兴趣与技能,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2.组建独立的“商务模拟公司”,部分参与实际经营。如,2006年8月,郑州大学成立了河南省高校中首家以学生为主的“模拟公司”。公司除董事会成员由老师组成外,所有员工均由学生担任,公司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模拟公司”的业务主要有人才推介、校园直销、电脑维修等。同年8月28日,该公司的第一家实体“爱心助学超市”试营业,生意异常火爆。

3.组建独立的“商务模拟公司”,按照企业经营管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2005年起,拿出校内的120亩地,分成了7个农场交给学生种植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创业的机会。为此,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4个创业学分,其中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方案设计属于必修,2个学分的创业实践是选修。在创业教育中,模拟公司是学院为学生们搭建的重要平台。模拟公司由学院出资,交给学生管理,与真实公司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到行政部门进行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登记。除模拟公司的董事长由系主任担任外,总经理等职位都由学生竞聘上岗。模拟公司通常还设置了销售部、财务部、生产部等机构。

4.将实践教学按照模拟公司化运行。如,上海南湖职业学院就将课堂教学直接改为直观的模拟公司化教学。2007年9月,上海南湖职业学院推出了一项新改革——把班级翻牌“改制”成能供教学实训的模拟公司,由专业老师任“总经理”。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黑板,而是完全按公司的业务运转模式分成了各个区域,课程安排按照模拟公司运行。

5.以学校成为“商务模拟中心”。“模拟中心”将为所有的“模拟公司”提供商贸活动的支持,模拟政府机构、银行、工商、邮局、市场等功能,并提供信息(、交换)服务。如,国家内贸部系统内的院校,将温州商业学校作为“商务模拟中心”,并提供相关的服务。

三、“商务模拟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商务模拟公司”规模不一,档次不同,实践内容也各有侧重(外贸、内贸、物资、商业等),在实践性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外“商务模拟公司”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仿真性差,与真实的公司还有差距。由于“商务模拟公司”与真实公司存在有较大差异,市场背景、工作环境完全是虚拟的案例,没有创造一个真正的企业工作环境,受训者很难完全进入角色,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规范性不够,缺乏统一标准。各“商务模拟公司”都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机构设置、运作规则等方面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性,相互之间难以进行业务交往。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些十分重要的环节,如资金往来、财务决算、税务登记、海关申报、外贸谈判等得不到真实的模拟。如果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各自的模拟银行、工商局、劳动局等机构,势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也很难高效运行。

(三)没有统一的“模拟中心”进行协调。每个“商务模拟公司”都局限在校内公司之间交易,外部交易(校与校“商务模拟公司”之间,与国外“商务模拟公司”之间)没有进行;各校“商务模拟公司”的运作只集中在某一段时间,没有开展常年业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率不高,也没有利用“商务模拟公司”这一教学手段进行社会就业人员的培训考核,没有统一的“模拟中心”进行协调。

四、发展“商务模拟公司”的对策

(一)“商务模拟公司”从学校教学走向职业培训。应积极与政府的人事、劳动部门合作,将职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纳入,整合教学资源。在就业、转岗等前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受训者在经过系统培训后,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模拟公司”。该“模拟公司”实际为虚拟公司,通过虚拟创造经济活动的仿真模拟环境,设置一个真实开放式的商业办公场所,配备一个小型公司所应具备的办公设施和办公用品,受训者作为雇员来参与公司的运营。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丰富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实践经验。

(二)完善现有的“商务模拟公司”。一是寻求“商务模拟公司”赞助商,确定“商务模拟公司”模拟对象,以解决“商务模拟公司”的仿真性,保证商品价格、市场背景、交易条件等的真实性。二是增加投入,提高“商务模拟公司”,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尽管整个“商务模拟公司”的运作也可使用手工作业,但网络、电话等办公设备的改善,既可努力创造出一个真实公司的工作环境,又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编制“商务模拟公司”运作规则及岗位、部门职责,确保“商务模拟公司”制度与正式公司制度相一致。

(三)由政府支持,组建模拟协调中心。在各“商务模拟公司”运作正常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可逐渐开展校际“商务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与国外模拟中心与国外的“商务模拟公司”开展贸易业务,可组建我国“模拟中心”。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商务模拟公司”达到一定数量(如10个以上)时,要进行高效的、更为真实的模拟,必须建立“商务模拟公司”协调中心,规范主体单位即各个“商务模拟公司”的运行规则,提供客体单位诸如银行、工商局、海关等业务项目的服务。为此,许多高校都提出了这方面的迫切要求。要使现有的和拟建的“商务模拟公司”按照国际惯例高效率运转,建立“商务模拟公司”国家协调中心、形成网络体系已刻不容缓。单靠企业、学校的能力很难实现,必须得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四)选择适当时机,申请成为“EUROPEN”协会成员。通过加入“EUROPEN”协会,使国内的“商务模拟公司”运作纳入到世界范围内,使这种实践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并能与世界上各种文化、政治、经济及法律背景的“商务模拟公司”发生业务联系,从而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和才干。

公司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卢作孚;民生公司;CIS系统

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从零开始,惨淡经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航线由嘉陵江延伸到长江全线,再到沿海、海洋以至东南亚各国,最终延伸到美国和加拿大,震惊中外。是何原因使民生公司能够取得如此辉煌巨大的成就?这归功于其领导人卢作孚所倡导的CIS战略。

CIS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意为企业识别系统,是指“将组织的理念、行为、视觉形象及一切可感之处实行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与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并且以此成为公众辨别与评价组织的依据”。它包括三部分:理念(MI)识别系统;行为(BI)识别系统;视觉(VI)识别系统。”

一、民生公司的理念(MI)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是指企业经营理念的定位,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从而创立企业独特的形象。它包括组织使命、经营目标、企业精神等内容,其中企业精神是其灵魂。

(一)民生公司的组织使命和经营哲学

1925年。自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开始,就有明确的组织使命。他说:“民生公司是一个世界,……其最要紧的意义乃在所共同努力的不仅仅在共同的利益,而更在帮助一般的社会。”卢作孚又说:“民生公司最后的意义绝不是帮助本身,而是帮助社会。”因此,民生公司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帮助社会。

卢作孚进一步指出:“我们做生产事业的目的。不是纯为赚钱,更不是分赃式地把赚的钱完全分掉,乃是要将它运用到社会上去,扩大帮助社会的范围。”因此,他把公司的宗旨拟定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并提出了“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造公众福,急公众难”的经营信条和经营原则。

(二)民生公司的经营目标

第一,初创时期(1925~1930),卢作孚从重庆调查了所有的轮船公司后,确定“避实就虚,人弃我取”的经营策略,与其他轮船公司不同,民生公司选择以客运为主,定期航行,以便利往来客人,并开辟新航线,先站稳脚跟,积蓄力量,为将来进入长江打下基础。

第二,发展时期(1930~1937),当时长江上游民族航运业受外国轮船公司挤压,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卢作孚决定以民生公司为中心,统一川江航运,为此确定公司的经营方针为“联合国轮,一致对外,避实就虚,各个击破”。到1935年秋,卢作孚终于实现了统一川江航运的宏愿。

第三,壮大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爆发后,卢作孚制定了“一切为了抗战”的经营方针,调派全部船舶,以满足战时运输。抗战期间,随着中心的转移,民生公司抓住与内迁企业合作的机会。广泛向工矿业、金融业等其他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第四,困难时期(1946~1949),卢作孚制定了发展海洋航运走向世界的目标,1944年,远赴加拿大订造新型船舶,由于宋子文从中阻挠,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其他客观因素,使民生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

第五,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卢作孚带领全体员工,展开了保护公司财产、迎接解放的斗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民生公司尚在海外的18艘新型船舶,除“平远”、“太湖”外,均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民生公司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准则,是企业全体职工的一种信念和凝聚力的体现。”它是民生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卢作孚创办所有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救国,富强国家,因此他把民生公司同救国、爱国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发扬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民生作贡献,更为国家、社会作贡献。

第二,集体主义精神。卢作孚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必须建立现代化的集团生活,就像西方那样的“工商时代的集团生活组织”。因此,他号召员工要有关心公司、热爱公司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服务社会精神。这是公司的宗旨之一,公司每年都拿出相当多的经费,去赞助或举办当地的教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等,鼓励员工为旅客服好务,为社会服好务。

第四,艰苦创业勤俭办公司精神。在民生创办初期,条件极其艰苦,资金少,仅仅几千元,规模小,仅有一条小船。自从创办起,无不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挣扎。卢作孚曾说到:“凡参加这桩事业的朋友,都曾感受到生活上的痛苦,然而都决不为了自己生活上的痛苦而遂放弃了这桩事业的经营,反转要加上力量,忍受着痛苦拼命去为这桩事业创造前途。”因此,他要求员工发扬这种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卢作孚所创的企业文化“民生精神”,激励着、鼓舞着全体员工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是民生公司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它有利于创造和谐融洽的人事环境,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组织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一精神通过卢作孚所创的科学管理体制,渗透到企业肌体中,对员工素质的塑造和民生的整体形象的维护起了关键作用,这不仅是CIS系统的灵魂,更是民生公司的灵魂。

二、民生公司的行为(BI)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是指企业在其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经营活动,表现为组织管理、员工培训、服务态度等活动。

(一)民生公司的管理体制

第一,废除买办制,建立经理责任制。“买办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航运界实行的一种落后的管理体制,即公司把轮船上各项业务分别包给买办办理,从上到下,层层买办,形成各种利益小团体,公司无权干涉,因此管理相当混乱,效率极其低下,且常出现海损事故。卢作孚自创办民生公司起,就果断地废除买办制,在第一艘轮船“民生”上实行经理责任制,即公司统一任用全船人员,各船船长负责指挥船上的所有业务,公司统一分配船上用料并掌握各船财务。

第二,总经理集权制与分级管理体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到1937年左右,在卢作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套完整先进的科学管理体制,即“三室”、“一会”、“四处”的办事机构,总公司掌握人事、财务、物资大权。同时卢作孚也特别注意层级管理和横向联系,为此,卢作孚制定了《经理须知》《船长须知》《水手须知》《茶房须知》等,对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都有详尽的规定,这样员工各司其职,保证了民生公司的有效运作。同时,卢作孚为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建立了各种会议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

其工作专门化、部门化、正规化、集权与分权、管理跨度等在组织系统结构中一一体现,这在当时中外管理史上是一种创举。

(二)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

卢作孚早已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他说:“工商管理方法的实施,特别重在工作人员的训练。民生公司使每一位员工相信:他们是民生公司最重要的财产,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改变民生公司。

为此,民生公司自创办之日起,在卢作孚的领导下,不惜重金和时间展开了全体员工的训练活动,并不断坚持和完善各种培训制度。民生公司的培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义勇训练班;茶房、水手训练班;高级人员训练班;等等。另外,设有图书馆、阅览室等,并开展读书会、演讲会、娱乐节目等各种活动。因此,在当时民生公司享有“社会大学”的美称,在这所大学里,民生公司培训员工的目的不仅仅让员工熟悉相应职务,而是以提高全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训练,目的是培养成有理想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行为科学学派,第一次把人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把人视为“社会人”,直到四五十年代,培训制度才开始在大型企业实施,而卢作孚早在30年代的旧中国,就已充分地丰富实践了,其科学的管理思想在当时已站在世界管理科学前沿。

(三)民生公司的优质服务

卢作孚说:“站在轮船的地位,一方面为客人服务,使一切客人感受舒服,一方面为货物服务,使一切货物得到保护,因此必须为船服务,使轮船健全。航行安全。”为此,卢作孚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由于取消了买办制,实行经理责任制,每一艘船上的经理对全船的业务都认真担负起来,如:亲自到岸上出售船票和上船后检票,亲自招待旅客、安排座位,等等。

第二,取消向旅客索取小费的恶习,服务人员必须熟读和认真贯彻《茶房须知》。由于民生公司的培训制度显著且有成效,对茶房的训练更是要求严格,因此,民生公司船上的茶房穿着服装整齐,态度和蔼,口齿流利,其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技术为民生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第三,在设施方面,统舱整齐、清洁、美观、舒适;船上饮食多样化、质量化。另外安装了救险设备、无线电台、浴室、卫生间、电冰箱、消毒器、电报、阅览室、娱乐室等等,并在船上附有专门介绍的沿途风景图片和广播。

三、民生公司的视觉(VI)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是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设计出系统的符号,以刻画企业的个性,突出企业精神,使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它包括名称、标准字、象征图案、员工服装等等。

(一)“民生实业公司”的由来

卢作孚对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尤为推崇,因此“‘民生’这个名字即来自孙中山提倡的民生主义;‘实业’两个字的含义,表明民生公司绝不单纯是一个经营航运的事业,而是一个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表达了卢作孚的创业理念:“即以民生公司为中心,建立包括航运、工矿企业和科学、文教事业在内的一系列现代事业;以建立新的集团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去训练事业中的工作人员,促成事业的成功;用事业的成功去影响社会,达到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强民富的目的。”由此可见,“民生”就是为民而生、为国计民生而生,它不只是一个符号,更是企业全体员工的意志、理念和愿望的体现。

(二)宣传画

在第一艘轮船“民生”到达前,卢作孚趁此机会除了制定公司的管理体制和发展规划外,并构思了公司的宣传画。“这张画的背景是峨眉山的金顶,前面是长江三峡,一艘有‘民生’标志的巨轮在峡中乘风破浪,溯江而上。”后卢作孚又请画家刘啸松将它绘成水彩画。宣传画底部标有10个大字:“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面紧跟着英文翻译,其宣传标语是:“安全、迅速、舒适、清洁”。“民生”为公司全称的简化,不仅易于读记,更同时指明企业及其产品同国家富强、民众安康紧密联系起来。

(三)民生服

由三峡染织厂生产的带有芝麻斜纹的麻布中山服,是民生公司职工的统一制服,不分等级,卢作孚说:“第一是要造起节约的风气。……第二是要表现事业精神。事业是我们这一群人的力量创造出来的,而这一群人有一样的形式,一样颜色的制服,每一个人穿起,不论他是什么职务,都可代表整个事业的精神。”因此,公司上下着装统一,秩序井然,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去参观其他企业、迎接川外甚至海外人士,皆穿民生服,不仅给人以良好印象,同时也能体现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四)主题歌

公司管理范文第6篇

建立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正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直面的主要难题。设计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仍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套行之有效的薪酬体系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人工成本,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薪酬体系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框架下,通过对其薪酬组成元素的优化配置,经整体薪酬方案的形式来发挥薪酬体系的整体效能。有效的全面薪酬体系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与最大化。

借用外部资源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成为企业在竞争日益剧烈的市场环境下谋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不仅会吸引到优秀员工,并使企业留住员工,而且还能成为一种使当前员工的个人利益与更为广泛的企业利益结合起来的有力工具。实际上,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

问题的提出。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体系始终是整个企业的重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内部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恰当的薪酬体系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整个企业加强凝聚力的主要表现形式。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必须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加强薪酬管理对整个企业管理的效益提升,首先必须清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位置。

研究的目的。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建立科学的薪酬体制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前提,是企业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得以实现的最根本表现形式。所以说,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与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的方法。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出发,以公司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网上资料收集法、理论分析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针对沈阳CJ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此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性意见。

薪酬管理的含义。薪酬管理,薪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薪酬包括经济性的报酬和非经济性的报酬。狭义的薪酬,简单的说薪酬是给劳动的报酬。或者说,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各种形式的支付和回报,同时也是组织营运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工资成本一般占企业总成本的30%或更多。薪酬能够极大地影响员工行为和工作绩效。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

薪酬管理的内容。薪酬管理包括薪酬体系设计、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

薪酬体系设计主要是薪酬水平设计、薪酬结构设计和薪酬构成设计;薪酬日常管理是由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组成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称之为薪酬成本管理循环。

薪酬体系设计是薪酬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如果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等方面有问题,企业薪酬管理不可能取得预定目标。

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工作是薪酬管理的重点工作,应切实加强薪酬日常管理工作,以便实现薪酬管理的目标。

薪酬管理的作用。薪酬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薪酬管理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效率、公平、合法。达到效率和公平目标,就能促使薪酬激励作用的实现,而合法性是薪酬基本要求,因为合法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薪酬管理的目的。让人才脱颖而出,给优秀者以奖励;优质资源永远向优秀人才倾斜,好的薪酬体系要让强者更强,鼓励弱者跟上强者的步伐。

吸引关键人才。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有三项基本原则:对外具备竞争力,对内具备公平性,对个体具备激励性。

基本的安全保障。员工希望企业能与其签定合同,能给他买保险,能及时发放工资,这都是源于安全的保障需求,做为企业管理者我们必须重视这种需求,特别是在员工的薪酬设计中,首先得让员工有安全感,员工才会愿意去为企业打拼。

价值肯定。不能忽略岗位的价值。我们给员工的薪酬绝对不是单纯基于职级的,而是必须基于岗位价值,回归到该岗位对企业的贡献上来。

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设计高管人员薪酬时,我们要考虑分红、甚至股份的设计,都是为了将中长期的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

公司的历史沿革。沈阳CJ房地产开发公司,是国有独资法人企业,为国家一级开发资质,并已通过工5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是一家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开发建设能力的集团性质的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企业先后开发建设了26个项目;竣工面积达600万平方米,为沈城30万人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并先后获得“中国城市运营商50强”,“中国房地产品牌企业”、“全国人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建筑金奖”等国家到地方100余众奖项。CJ公司一直以诚信为本,利用新机制,探索新理念,实行规范性操作,正规化管理,在注重产品本身功能性的同时,不断寻求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产品的内、外在品质。坚实的信誉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已使CJ公司和旗下的项目,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在当地树立了诚实可信的品牌形象。

公司薪酬管理的现状。在目前的经济形式下,企业的管理科学化,对企业经营要素管理更加专业。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专业性管理更加重要。绩效和薪酬的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应用的成效,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房地产作为我国新兴的支柱行业之一,其行业及企业发展借鉴的经验有限,唯有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达到科学的管理人才并发挥人才最大的功效。

CJ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中,岗位基本没有拉开差距。基本岗位中同一职位不同级别之间的差距不大,在中层以上领导方面没有体现级别差距没有与岗位的工作业绩相联系,导致了岗位差异的弱化,关键岗位的重要性得不到突出,无法确认对知识、对专业技能的认可,出现同酬不同工的现象,引起内部不公平现象发生,其收入难以对优秀人才形成吸引力。

CJ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没有发挥激励作用,造成绩效与薪酬管理脱钩。沈阳CJ公司工程部薪酬制系一直以来采用的是定薪制,比对行业相应职位的平均薪酬水平,制定本部各工作岗位的薪资。原绩效评价结果并未有效运用到薪酬制度和奖金发放,而是仅作为员工晋升或辞退的依据。

CJ公司由于绩效和薪酬管理的双重不规范性,造成绩效和薪酬的管理脱钩。

因此只有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才能得到相对科学的激励员工方法,所以要有全新的薪酬体系和奖金制度相配合,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员工的薪酬和奖金制度方面,才能确保绩效目的的实现。

CJ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没有体现出对核心员工的作用。

CJ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没有体现出对核心员工和非核心员工的区别。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核心员工的认可。但在CJ公司原有的薪酬体系中,由于基层员工之间差别不大,核心员工与非核心员工之间的薪酬福利上没有体现出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整个绩效及薪酬的管理不仅难以发挥其激励作用,反而成为束缚其创造力的枷锁。建立起客观合理的考核体系,做到公正合理的薪酬,留住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营造企业持续活力的前提。

薪酬设计与本企业目前的特点及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根据目前房地产企业的竞争状况,以及CJ企业目前状态,应采用比较简单、容易操控,有具有一定激励作用的薪酬方案。公司薪酬分为核心工资和辅助工资,核心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项目提成。辅助工资包括:司龄工资、风险收入、福利补贴三部分。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薪酬体系。企业必须有明确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明晰的岗位职责、完善的公司用作流程,更要有一支执行力强的团队去推动执行。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模式的选择——年薪制。实行年薪制将其个人收入与企业经营风险挂钩,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中层正职、业务主管等级别管理类型岗位。根据岗位在企业经营中重要程度确定薪酬是比较合适的。同时根据其工作业绩挂钩了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为了给员工提供发展空间,采用一岗多薪制,在确定岗位工资等级的基础上,在上一级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之间浮动,给员工在同一职位上提供薪酬的晋升空间。

对不同岗位的特点设计其薪资考核体系。CJ房地产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及国有企业发展自身特点,对公司中核心与关键性岗位采用市场领先的薪酬策略,而对一般性岗位采用非领先的薪酬水平策略。在薪酬设计结构策略是对不同的岗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人才,不同的人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薪酬结构策略。

公司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负债融资;融资结构;公司治理

一、引言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加上中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

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是指公司通过对融资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结构的选择而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8)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负债和股权不应仅仅被看做是可替代的融资工具,而且还应该被看做是可替代的治理机制。哈特(1998)认为,给予经营者以控制权或激励并不十分重要,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要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张维迎(1999)认为,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结构。唐宗昆(1999)认为,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的形成,要以有效的融资结构为前提。所有这些观点表明,融资结构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二是债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

二、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理论分析

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1]是指债权人利用法律和合同所赋予的权利,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方式或方法,对债务人——负债公司及其经营者或经理人员行为进行的监督控制或激励约束,从而对负债公司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绩效所发生的影响或带来的效应。

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业主所有制的古典企业逐渐进化为现代公司制企业,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企业引入了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经营效益不再受业主本人能力的限制,由此产生了委托—关系。但是,管理者与所有者两个行为主体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管理者因为企业不是其所拥有的,所以可能更加倾向于在职享受和消费,而所有者则希望其资本增值。而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使得股东无法对管理者进行完全监督,或者监督的成本大于监督所带来的效用,这样,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经营管理者手中。

在经理人员对企业绝对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负债融资的比例将增大经理人员的股权比例,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并且,在大股东绝对持股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投资中的负债融资比例将增大股权集中度;在法人股绝对持股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负债融资的比例将增大法人股的持股比例。如果债权人对公司的约束是硬的,那么,在股权分散、法人或管理层持股较小的情况下,增加负债融资一方面相对提高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大股东的监督力度和管理者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债权人将承担起对大股东和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职能。如果外部中小股东通过一定程序将自己的监督权委托给大的债权人,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中小股东“搭便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使大债权人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这样因负债增加而使股权相对集中和管理层股权比例相对增加而提高他们追求绩效的动力,同时负债也使失败的风险增加从而使债权人的监督加强,促使大股东和管理层多努力工作少个人私利。两方面作用结合在一起,将大大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负债通过相对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层的激励,降低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成本;另一方面,债权人的监督约束了大股东的私利行为,避免了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可以说,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具有正面效应。

三、中国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

(一)中国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现状

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公司尤其是国有公司预算软约束的情况相当严重,至今仍未硬化(郑江淮,2001),为此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并不是正面效应。谢德仁(1999)提出了这一悖论并进行了解读。进一步说,中国上市公司的情况又如何呢,于东智(2003)、王四满(2005)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上述“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具有正面效应”的结论也不成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负面效应,即体现为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弱化与恶化,或称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弱化与恶化。

(二)中国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弱化与恶化原因

1.股权融资偏好和便利使得债务融资无法限制经理人员滥用现金流。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表现为尽可能利用在证券市场上增发和配股的机会获取股权资本,排斥债务资本,导致资产负债率偏低。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欠缺、再融资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以及筹资者对股权资本成本的认识偏差等,造成了股权融资便利和融资成本较低的假象。在这一假象的驱动下,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而很少进行债务融资。这使得债务融资无法发挥限制经理人员滥用资金流,从而降低成本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近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在只包括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证券直接融资的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虽然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仍然很小,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截至2008年末,银行贷款融资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高达91.8%,直接融资比重仅为8.18%。在只包括股票和企业债券的证券融资中,股票发展较快,企业债券发展过慢。在包括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的企业债权融资总量中,银行贷款的比重更是占有绝对优势。1995—1998年,平均来说企业债券仅为银行贷款的2.11%。

而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对企业来讲,发行债券往往比股票更具吸引力。据资料显示,自1946年以来,在美国全部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比重基本上都高于股权融资的比重。1970—1989年间,英美两国债券融资分别占外部融资的129%和19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更加注重发行债券融资。美国1993年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值为12.7万亿美元,超过股市7.4万亿美元近50%。美国非金融公司债务总额中,属于银行贷款的比重1979年下降为15.7%,到1989年和1994年这一比重下降为10%和8.2%。

2.商业银行独立性的欠缺和债权的软约束。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和个人都被假定为严格地遵守预算约束,在预算约束的范围内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中国却往往出现约束软化的现象,即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方(政府或银行),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坚持原来的实现合约,使企业资金的运用超过了其前其收益的范围,或者从跨时期的时间角度来说,提供资金的机构使企业支出超过了其将来收入现值所确定的范围(平新乔,1998)。对于预算软约束的解释有多种,科尔奈(1986)将其原因归结为社会主义集权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以及政府追求就业目标或政治支持等。此后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不仅仅是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预算约束的软化,而且集中的银行体制也会导致预算软约束。以上解释似乎都与中国目前的现状相吻合。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属于国家所有,而大部分的大中型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既然所有权都是国家的,那就难分彼此了。虽然《商业银行法》为银行经营管理的独立性提供了法律保证,但仍受到国家政策甚至行政命令的影响。商业银行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关系依然纠缠不清,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自发地产生对银行的依赖感,甚至习惯于对债务进行抵赖。同时,国有银行自身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着“一股独大”、委托问题和经营者激励问题,导致银行通常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此外,中国银企关系的制度设计是以防范金融风险为首要目的,银行作为债权人事实上无法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只要企业能够按期偿付贷款的利息,银行就无权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银行通常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地位,这大大阻碍了债务治理效应的发挥。

3.破产退出机制和相机治理机制的失效。法律规章给予政府机构太多的权利,而关于债权人权益的条款则含糊不清,没有明确清晰地规定当企业拖欠债款时债权人能够做些什么。在破产过程中,即使银行能履行一些作为债权人的权利,但是在执行时也常常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掣肘。由于市场规则和债权人基本无法主导破产程序,在缺少市场力量和债权人力量监督的情况下,破产往往成为债务人逃避债务的手段,破产在现实中离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和严惩人的目标越来越远。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发展了十余年了,但上市公司的破产退出制度仍没有完全建立。前面也提到,中国的《破产法》仅限于调整一般企业,而上市公司的破产退出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尽管证监会在2001年2月出台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并于2001年11月进行了修订,使得几家早就被PT的公司先后退市,但此办法对亏损公司暂停和终止上市时如何发挥债权人的相机治理作用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所谓相机治理[7],是一种动态治理的观点,是指当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时,由债权人替代股东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破产法律法规并不支持银行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接管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这大大限制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当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行政干预、法院独立性不强等原因,银行对企业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四、解决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融资结构。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政府部门的政策有利于发展企业债券,这首先表现为在银行利率不断下调的情况下,债券利率也相应降低,企业债券融资的成本低廉;其次,企业股权融资的难度在加大,证监会已经出台了对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该规定要求对拟上市或增发新股及配股公司报送的材料由许可的国内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双重审计,这也增加了股权融资的成本;再次,实施债转股后,中国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下降,拓展了企业债券的发行空间。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目前至少做好以下工作:(1)不断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企业债券市场,是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化运作的重要条件。(2)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并在政策上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给予支持。如逐步放开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由市场定价。制定减免企业债券利息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3)调整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增加债券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进行企业债券品种的创新,能为债券发行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4)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的培育,不断完善中国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使资信评估机构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的投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2.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打造独立的债权主体。要解决银行债权的“软约束”问题,消除国有企业随意拖欠贷款的现象,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消极治理的态度,必须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充分的公司化改造和股份制改革,努力解决国有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问题,打造真正独立的债权主体。要严格杜绝各种行政性贷款,消除政府部门对商业银行经营的行政干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一定要首先树立市场化运作的观念,反对那种把银行当做政府拯救国有企业的工具或提款机的行为,以保证商业银行能够自主经营和自控风险。

3.完善主办银行制度,授予银行更大的监控权。在目前情况下,应考虑授予商业银行更大的监控权。(1)对负债比例较高的公司,应当允许银行作为主要债权人列席公司的重要会议,使其尽可能充分地获取关于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信息,实现较好的风险控制,以防止不良债权的产生。(2)可以考虑授予主办银行特殊投票权,允许其代表所有的债权银行享有一票否决负债公司经营决策的权力。(3)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应当考虑允许主办银行对企业进行战略持股,或者允许主办银行直接进行债转股,以更好地发挥债权治理的作用。

4.改革和完善破产法律制度,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要改革现有的破产法律制度,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加强对债权人利益和债权人市场的保护上。破产法律制度作为公司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以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为前提,以维护债权人利益、重整社会经济资源为目的。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对现行的破产法律制度进行改革。(1)破产法律制度对破产主体应当一视同仁,对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破产清算,应当设定相同的程序,而不能有歧视性的规定。(2)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破产程序。破产的目的首先应设定为清偿债务,其次才是社会资源的重整。因此,破产法律制度应当限制政府部门和债务人的主管部门在破产程序中的不正当权力,消除行政权力对破产过程的干预,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3)应增加债权人、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人员在破产程序中的参与权,着重提高债权人对破产程序的参与程度,增强破产程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破产法律制度应当明确规定债权人有权参加清算组的工作,并可以单方面提出和解和整顿的请求。同时,企业资产的评估或企业的整顿必须在债权人的直接参与和监督下进行,以保证公正性和有效性。(4)要做好相关的体制改革。破产机制的完善牵涉到许多方面的体制完善,例如融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国有股的减持。作为所有者或控股者,地方政府更可能通过各种与市场规则完全相反的方式继续扩大对处于困境的公司提供支持,这些措施包括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实施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向上级部门进行游说等。作为所有者或控股者,当地方政府不得不按照法律、法规及法院判决处置其所控制的公司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干涉相关法律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四满.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0.

[2]张彦,杨富国.如何发挥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J].科技资讯,2006,(6):21-22.

[3]王四满.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考虑环境因素[J].证券市场导报,2005,(5):36-38.

[4]文忠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06,(3):16:19.

[5]杨兴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分析[J].会计研究,2002,(8):9-12.

[6]曾春华.浅谈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J].商业会计,2005,(12):13-15.

[7]张锦铭.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23-128.

[8]马小英.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分析[J].北方经济,2007,(2):29-30.

公司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财务管理 发展现状 模式

一、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综述

资产管理公司,是指在批准的范围内,接受政府或企业的委托对其受托资产进行管理的机构或组织。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通常可分为两类,即正常资产管理业务和专门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业务。在我国众多企业类型中,资产管理公司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其投资品种较丰富,投资渠道多种,投资区域广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无论何种单位类型,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运营与发展的基础。而对资产数量大、资金占用量高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言,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已不再仅局限于分析与核算,以及简单的监督与披露等工作,其还包括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全面预测、分析、决策、控制。

二、我国当前资产管理公司及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特点一: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多为集团制

目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集团制,其内部包含各类与资产管理相关的公司类型。正因为此,在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包含着许多复杂的交易与合约。交易的发生势必会产生交易成本,而合约的签订也必然会存在合约风险。而降低交易成本与合约风险离不开有效的财务管理活动。也可以说,财务管理活动在资产管理公司的高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由公司结构的复杂性造成的。对集团制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凡是与集团具有利益关系的相关者,都是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参与者与实施主体。

(二)特点二: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复杂化,财务决策多层化

由于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使其财务管理工作也不同于一般企业,具有自身特点。资产管理公司组建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的复杂化与财务决策的多层化。在集团式的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母公司是其核心,下属各个子公司分属于各个不同管理层级。不同的管理层级造成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内容与决策权利各不相同,间接使得集团式的公司整体的财务决策具有多层次化的特点。

三、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公司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欠缺,财务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在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基本都设有财务部门。但是,财务管理部门的设置却并不统一。笔者调查了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13年6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除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设置了财务管理部门之外,其他三家并没有设立,财务管理部门的设置情况仅占25%。财务管理部门设置的缺位与公司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相关。很多管理者依旧认为财务管理是一项财务工作,属于财务部门的工作事项。并未将财务管理上升至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也并未将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公司的一项整体管理行为。同时,财务管理重视程度的相对缺乏也间接导致了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不足。

(二)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监督

目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监督。主要因为大多数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机制较分散,下属单位基本都独立核算,可自行在银行开设账户,只是在每个会计期末向公司集团提交财务报表。这种分散模式的财务管理体制不仅容易造成资金占用量高、难以集中利用,同时,还容易造成统一集团内部账目混乱,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集中进行。此外,目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相对缺乏,大多数公司依旧是将财务管理局限于财务工作本身,而依靠财务审计予以监督,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而且,这种审计模式属于事后行为,对资金运用过程难以起到真正的约束与监督作用。

(三)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缺少预警机制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的一项整体活动,关系企业的运营与未来发展。因此,财务管理需要随时针对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做出应对。但是,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中的财务管理活动并无法及时根据客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做出分析与应对措施,尤其是当面临突发性的经济环境变化时,分析与应对能力极为不足。财务预警机制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基本处于空白。

(四)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行为亟待规范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行为尚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资产管理公司存在“账外设账”的情况,即使财务人员知道这是违规行为,但更多的还是选择“依领导眼色行事”;其次,很多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工作流程并未落实于“制度”层面,存在财务人员随意简化会计手续的情况;再者,资产盘点成为“例行事项”,形式主义严重。不定期盘点更是被忽视。同时,债权债务以及银行存款等不经常核对,存在不符情况;此外,凭证审核工作不严谨,财务人员缺乏责任心。

四、当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选用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比较

上文已述,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大多采取集团式的运作方式。根据这一特点,目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选用的财务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种,即:“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分权”财务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特点与比较详见下文。

(一)资产管理公司可选用的三种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所适用的公司范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处于初建期的整体规模不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第二种,子公司对集团公司而言极为重要,使集团公司无法对子公司进行分权;第三种,子公司的管理能力与实际管理效果较差。在这种模式下,财务管理决策权掌握在集团公司里,由其对下属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集中部署、统一管理,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该模式的特点是财权与控制权高度集中,全部集中于集团公司手中。

其次,“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下,控制权与决策权的划分依据重要性原则在集团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进行适当划分。在这种模式下,集团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与经营活动,只考核子公司经营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相比之下,集团公司更侧重于公司发展方向及战略规划等的把握,财权与责任下放至各子公司。无论是在财务,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都保持相对松散的联系。

最后,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除了集权式与分权式之外,还有二者的混合模式,即“集权+分权”财务管理模式,也称“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集权与分权的交织配合,使得各项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能推动整个集团的利益目标不断完成,并激发各层次管理者的协调性与积极性。

(二)三种模式的各自特点与比较分析

首先,“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拥有其明显的优点:母公司对于企业资金的掌控高度统一,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集中达成;具有完备一致的公司财政政策,政策方案贯彻较为彻底;由于资金的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运营成本;有利于现金管理和纳税管理等等。另一方面,集权式财务管理也存在其固有的缺点:由于资金的使用和运作权全部在母公司,所以子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变性较差;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缺乏积极性;若母公司的战略失败致使子公司破产,母公司很容易由于连带责任使财务状况迅速恶化,使两者的财务关系很难理顺。

其次,“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集权式管理模式的诸多缺点,但同样存在诸多的管理弊端:子公司资金管理灵活性的加剧使得母公司对总的资金运作很难做到整体掌控,子公司往往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忽视母公司的整体利益,母公司的调控能力受到大幅度的削弱,使公司集团整体目标的完成受到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更加明显,这是企业管理者不愿意看到的。

再者,“集权+分权”财务管理模式。所谓集权+分权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将上述两种管理模式相互结合,使其各自发挥各自优点,而将缺点尽可能的最小化。但是,每一个集团公司都存在着其各自的特点,这家公司适合使用的方法不一定另一家公司也同样适合,这就需要公司管理者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找出适合自己公司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财务的集权或者分权对每一家企业集团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集权过度容易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分权过度则会造成集团财务资金的失控,影响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企业在选择管理模式时一定要审时度势,根据企业现状随时关注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使各种模式的优点得以发扬、缺点得以抑制。

参考文献:

[1]潘秀芹.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积极的母子公司财务管理体制[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

[2]邓德军,袁仕喜,任汝娟. WTO环境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之创新[J]. 现代企业,2010;11

[3]黄瑞玲.集团公司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构建[J].广西会计,2011;4

[4]李军.中日大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航天工业管理,2009;1

[5]肖艳.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模式[J].辽宁经济,2010;8

公司管理范文第9篇

1、董事的职责划分

董事长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负责召开董事会,而在董事会上董事对股东会负责。其主要职责除公司法中规定的以外,还会在公司章程中明确以及股东另行授权。一般董事的工作内容为:处理公司的经营活动事项及事务。组织制定公司的发展规划、经营方针、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等重大事项。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制定公司经理的激励及考核办法,提议公司经理人选以及任用、解聘、报酬待遇。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公司经理的工作汇报,适时检查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保持对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全面掌控。审阅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其他重要报表,全盘掌控公司的财务状况。签署董事会重要文件。处理公司重大对外事务。并按规定向股东报告董事会工作、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重大事项。董事在行使职责时,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作出判断、发表意见,独立认真、郑重地行使表决权。

2、公司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公司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来说就是董事的法律地位。原则上讲,公司董事管理公司内外的大小事务,目标是为公司的利润保驾护航,从而使自己得到回报。然而,公司董事和公司之间也会存在利益的冲突,因而是有必要在法律上明确公司与董事之间的关系的。国内外关于公司董事的法律地位各不相同具体可分为:委托说法、说法、与信托说法以及代表说法等。

二、公司面临的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到位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到位,目前一些公司面临优秀人才的流失现状极为严重。许多公司根本留不住人。甚至有些刚从大学校园走出去的大学生,经过公司的一段时间培养后,就立马跳槽。这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相反,又有一些尸位素餐的人,没有什么工作能力却一直在职位上,浪费资源。有一个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曾经说过。公司中的人一般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裁”,这种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都很差,不仅自己的任务做不好,还影响了周边的人,这种人就需要被裁员,才能剔除公司的毒瘤。第二类是“人材”,这种人工作能力很差但是工作态度积极。这种人公司要注重培养其工作能力。第三类是“人才”。这种人的工作能力强但是工作态度消极。对于这种人才,公司董事或部门经理要对其多加指导,使其接受公司文化,变消极为积极。第四类是“人财”,这种人工作能力强而且工作态度好。这也是公司最想留住的人才。但是综上所述,这些人才的管理都相当的不到位,使公司频频面对人才流失的现象。

2、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经过调查,当前的大部分企业管理制度很不完善。许多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或过于臃肿或过于简单,这就使得公司的管理效率提不上来。而公司董事在参与公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越俎代庖,把不是自己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工作。

三、董事如何有效管理公司

1、留住优秀人才

如上所述,优秀的人才是一个公司发展强大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是公司管理阶层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首先,公司董事要充分相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不仅仅要“制度化”管人,更要“人性化”管人。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让职工找到“归宿感”即要把人留住先把心留住。例如,通过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增加公司的凝聚力,可以设置健身俱乐部等员工娱乐室,倡导员工在工作之余多运动,这样既给员工幸福感,又能使员工劳逸结合,更好的投入工作。其实,现在很多大型公司已经纷纷开始从这方面着手留住人才。又或者在当今物价飞涨、房价高昂的社会,给员工以适当的房价补贴,也是留住人才的手段之一。这些措施总归一个目的:千方百计留住该留的人才。董事在这方面的工作就尤为重要,应该适时调研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接纳员工的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始终具有“以人为本”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其次,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原则,让员工的工资绩效直接与公司的效益挂钩,可以让有贡献的员工参与股份分配、分红和给予适当的年终奖。蒙牛的董事长牛根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意思就是说:当你把所有钱财都集中到自己手上时,你的公司必定人心涣散,没有人真正愿意为这个公司奋斗;而当你把公司得来的利润用于公司的各个阶层时,他们肯定会为公司更加卖力的工作。当然,这对于公司而言并非坏事,公司虽然少赚了钱,但是其产生的长久利润会给公司更多的回报。所以,可以通过公司适当的让出一部分利润分配给骨干型人才,同时,还可以采用在每年的盈利中抽取的分红逐年提高比例等方式,让他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总之建立合适的薪酬绩效体系,以及提高员工在公司工作期间的福利待遇,是留住企业优秀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公司不仅要留住现有的人才,还要不断的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人才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但是给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更是公司做大做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给予合适的薪酬福利待遇外,还要给引进人才一个在本公司中未来的一个上升空间,让他们看到希望。与此同时培养人才也是公司必须关注的问题,尽管培养人才不能像引进人才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但一个公司要做大做强,持续发展,人才同样必须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公司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挑选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进行培养,除了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外,还要适当给予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更快地成长起来。

2、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管理的核心就是制度的管理,首先,公司要有基本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公司各职能部门管理制度等。这些是保障公司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当然,这些制度一定要规范化,要具有一定的刚性。要让每个员工都要视之为公司内部的法律条令。公司董事通过这个基本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公司的各项事务。另外,授权的管理制度也是很重要的。这个制度是为实现公司董事放权,授权管理制度实质上是授予一定的管理权限给公司的经理层让他们代替其完成一些事务的特定管理制度。由于董事要把握公司整体的战略决策和宏观走向,如果一个公司的董事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的话,这个公司一定效率极其低下。在授权的管理中就要学习和借鉴国家的军队管理系统。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是效率最高的组织,这并不仅仅因为其军人是经过了多重的锻炼,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军队的管理体系。一般的军队结构都是:一个班十二个人。除了班长还有一个副班长,三个班一个排,三个排一个连,以此类推。因而,要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组织体系及人数相应地设置组织机构,并在每个层次懂得放权。另在公司的管理制度中可以渗透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其能给公司的员工带来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支撑。就像大学中的校训一样,足以让大学生记住一辈子,并为之实践。董事要参与到公司企业文化的大力宣传中去,不仅在各个鲜明的位置标记出企业的文化,更要在适当的场合中重点强调企业文化给公司带来的无形的资产。当然,公司文化的内涵一定要秉承公司的一贯作风,一定要充满积极向上正能量,代表企业发展的愿景,并且让员工容易理解和记忆,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引领企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如华为公司的“狼性文化”一样,帮助华为走向了世界五百强。四、结论如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公司面临的现状,继而提出了留住人才,完善公司管理体系的措施。从而为公司董事如何有效地科学地管理公司提供若干参考。相信,公司董事只要理解自己的职责和所要承担的法律义务,以股东和公司利益为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作为公司管理组织者的作用,团结和激励全体员工,懂得放权和利用企业文化,就一定会为公司实现更大的效益,创造股东和员工双赢新的局面。

公司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寿险资金;寿险公司投资;寿险公司投资管理研究

一、寿险公司投资。

我国《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第4章第24条规定:保险资金指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保证金、营运资金、各种准备金、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盈余、保险保障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资金。寿险资金具有投资性、长期性、储蓄性等特征。

寿险资金运用是指寿险公司将暂时闲置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综合运用各种工具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资金运用是寿险公司的资产业务,有人将这它和承保业务称作寿险公司经营的“两条腿”。它是寿险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寿险公司保证偿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寿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一)寿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分析

寿险投资和其他投资一样都要面临资产风险。资产风险就是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资产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种类也很多。寿险资金运用可能面临的风险有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

根据寿险资金的一些特征,寿险资金运用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1、利率风险是指寿险资金的实际收益率低于寿险产品定价时的预期利率,以至寿险公司不能或不能完全履行保险给付责任的风险。利率风险源自不适当的保费定价和实际投资收益率的波动,表现为预期利率和实际收益率之间的利差的波动。

2、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是指在某一时点寿险公司的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从而造成寿险公司收益损失的可能性,是寿险公司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寿险公司资产和负债匹配风险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的规模、利率和期限等因素造成的,它指某时点资产与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同时,资产和负债匹配风险在寿险公司总资产大于总负债时也会发生。

(二)寿险公司投资的风险控制

寿险公司也是风险的承担者和经营者,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寿险公司更应重视风险管理。因此,控制风险是寿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保险投资的结构管理

保险投资结构管理的目的是优化资产组合,实现合理的投资结构。投资结构管理的关键是投资组合管理。投资组合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包括确定保险投资的类别和比例。确定保险投资的类别和比例,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根据不同来源、使用期限的资金,设计相互独立的投资组合。保险公司可以参与风险投资,但是必须根据风险分散的原则安排,不得在一个项目的投资占用过大比例的资金,也不能在项目中占过高比例。

2、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应该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使得在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同时实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均衡统一。

(1)资金流动性和偿付能力控制

测定保险公司未来偿付能力一般都是通过保险信息系统。其中包含流动性指标和偿付能力指标。流动资产分为现金、调整为市场价值的证券,负债有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量资产流动性的负债流动比率等于负债比流动资产账面价值。

(2)动态的现金流管理

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明确具有动态性质的资产、负债,特别是对现金循环流量的关注,我们可以建立动态现金流管理解决上述问题。实际现金流动与预测现金流动差异的风险,可以通过利率敏感性现金流动模型来分析,建立该模型包含依产品线分隔、预测负债现金流、预测资产现金流、利率敏感度分析这是个步骤。

三、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寿险资金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被动性资金运用率过高,保险公司被动性资金运用工具主要指银行存款,同时有资产利率敏感性太高、利率敏感性缺口大、证券投资比重较低、期限结构不合理等现状

2、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投资环境不成熟

中国寿险市场主要产品的期限有些长达20多年,甚至更长。但目前寿险公司可以持有的金融工具最长期限为10年,使得寿险公司处于再投资风险中。

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流动性差、规模小、形态落后、法规不健全,市场分割影响了保险公司投资组合的弹性,也很难根据经济周期、利率波动灵活调整投资组合。

3、保险资金投资监管不符合市场规律

当前保险监管过严,限制了资金投资规模和方向。监管的重点领域也错位,我国长期把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和投资项目作为保险资金监管的重点,忽略了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四、提高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

提高我国寿险资金运用、管理水平不妨从建设制度环境、完善投资监管、合理开放投资渠道三方面着手。

(一)创造良好宽松的制度环境

根据我国情况,为我国保险投资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确定“大市场、小政府”的宏观思路, “大市场、小政府”就是要合理把握政府管理在寿险投资中的作用;明确保险职能的定位,随着保险业不断融合其他金融服务业,保险产品的投资功能逐渐增强,投保人购买保险根据保障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投资回报。

(二)完善保险投资监管

建立合理的指标监管体系和创新监管方式。单纯限制保险资金投资比例越来越不符合现实需要。最重要的是建立以偿付能力管理为核心的体系,用合理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不过多干预保险公司的具体经营事务。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设计可行的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对保险资金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三)合理开放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开放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债券投资比重、适当放松企业债券投资限制、保险投资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开展住房抵押贷款等手段。(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峰、房海滨. 寿险公司投资策略最优化研究. [J]. 预测,2010(01)

[2]孔月红. 寿险公司投资风险及其管理探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1(12)

[3]赵晓夏、郭晋鲁. 论寿险公司的投资政策.[J]. 保险研究,2011(10)

[4]高帆. 我国寿险公司投资组合问题研究.上海保险,2012(10)

[5]唐庚荣. 投资渠道多元化背景下寿险公司投资风险管控探析.[J]. 上海保险,2011(12)

上一篇:风险管理范文 下一篇:施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