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11:15:59

工商专业论文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5]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0( 1) : 275.

[6]余家鹏.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贵州大学, 2009: 43 - 44.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和“主题”为检索项,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自2010年至2014年的文献进行检索,搜集到的文献有555篇,其中报纸文献256篇,会议文献有5篇,硕士论文有14篇,期刊文献有280篇。本文的研究以除去报纸文献之外的且有作者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共计257篇。运用文献统计法,分别从年份发文情况、作者活跃程度、所发期刊状况以及论文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是多数的学者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没有形成一致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学者们的研究活跃程度还不够,但是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题比较全面,不过中西部学者仍需努力。

关键词:CNKI;智慧旅游;文献统计法;统计分析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旅游产业也享有了信息化的福利,智慧旅游就是应运时展和人们需求而生的科技产物。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构想,由此衍生出智慧城市、智慧旅游(Smart Tourism)等。我国“智慧旅游”的概念是2010年由江苏省镇江市提出的,一经提出便名声大噪,各旅游城市纷纷投身于“智慧旅游”的打造之中。

本文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主题”为检索项,搜集了CNKI中收录的自2010年至2014年五年的555篇文献,其中报纸文献256篇,会议文献有5篇,硕士论文有14篇,期刊文献有280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法,分别从年份发文情况、作者活跃程度、所发期刊状况以及论文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时段的统计分析中,了解和掌握学者们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现状,期望为今后的旅游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为旅游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2.年份发文统计分析

2.1年份发文总状况统计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智慧旅游的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期刊论文的数量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对智慧旅游最先有呼声的是报纸,这也与报纸文章出版速度比期刊论文要快的原因不可分离。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就有硕士论文涉及到智慧旅游的研究,虽数量不多,但足见年轻学者的研究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紧跟社会热点的现象。

图2可以看出,2010年期刊发文数量为0篇,2011年和2012年的期刊文献为39篇,占总数的16%,这说明该阶段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正在初步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从2013年开始,文章数量激增,仅2013年一年的文章数量就占到统计总体的32%,说明自2012年末至2013年末,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发文数量为136篇,占统计时段总数量的53%,达到了统计时段的高潮,同以往相比,足见对智慧旅游的关注热度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2.2期刊发文状况统计分析

对于来源期刊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各期刊对智慧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找到相应主题的期刊。本着严谨的态度,本文所研究的文章是除去报纸和未署名后的所有文章,共计257篇。经统计,这257篇文章来自于166种期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1.55篇文献,总体来讲,期刊来源分布比较分散。

3.发文作者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此257篇文章涉及到的作者共有379位,这是由于某些文章是由大于一位的作者合作完成的原因。

3.1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根据文献计量学常用的合著率和合作度指标来衡量科研论文的合作情况,如表2所示。合著率是指合著论文在论文总篇数中所占的比率,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数。

根据统计,可以看出,合著率是43.19%,合作度是1.47,两者均不是太高,而且由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章有146篇,占论文总数的56.8%,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仍处于单枪匹马状态,没有形成合作的理念。

3.2作者发文情况分析

文章进一步通过洛特卡定律来了解作者的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仅发表一篇论文的学者占据89.97%,远远大于60%,这又一次证明了多数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尚不活跃,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4.文章主题统计分析

借鉴黄思思、林若飞、王辉、高振发等的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综述,笔者总结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智慧旅游,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4.1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学术界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超、张凌云和姚国章的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11篇文献,占总统计文献的4.28%,研究成果不甚丰硕,而且时至今日,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研究还有待继续进行。

4.2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关于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本文统计到有16篇文献,占统计文章总数的6.2%。如韩玲华、姚国章等、黎忠文等,学者们分别从内涵、构建、创新等几个方面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有的学者以某一地方为例进行研究。足见学者们观察问题的全面性。但是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在这方面予以加强。

4.3智慧旅游利益相关者影响研究

有55篇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研究,占总统计文献的21.4%,相较于上文中的三个主题,此主题的文章数量不算太少。罗剑宏等、徐徐、张甜等,作者分别从对政府管理、旅游企业、消费者、导游、旅游教育等方面研究智慧旅游的影响作用,研究范围较全面,研究成果较丰硕。

5.小结与建议

以上是对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结论。这些统计结果仅代表此次统计时段的结果,部分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受研究结果的启示,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

5.1建立团队合作研究理念

根据上文分析,对于“智慧旅游”研究的合著率是43.19%,而且由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56.8%,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学者们应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现象,少单兵作战,加强与其他学者的合作,尤其是联合电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者,逐渐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

5.2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根据统计分析,仅发表一篇论文的学者占据89.97%,这说明多数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研究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5.3中西部地区学者应加大研究力度

通过对发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发现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学者大都是江浙一带,这与智慧旅游建设率先被提起的地点有关,还有就是中南部地区旅游资源比较多的原因。但是,智慧旅游的建设是全国性的,尤其是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中西部学者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形成全国性的智慧旅游研究氛围。(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翁蔚,黄飞,尤韶华.《中国茶叶》近十年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

[2]刘盛博,丁遥杨莹,刘雅洁.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 :英语教学; 教学交流系统; 多媒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and closed form of education has been a huge impact.

This paper analyzed Vocational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 based on the existing network and multi-media classroom, the writer wants to design a new English 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networks . It would like to tak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d most preferred communication tools for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secondary practice, making studen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from daily life , making English teaching become a happy stuff for students.

Keywords:English teaching communication ;

Teaching communication system;multi - media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教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外语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英语互动学习活动能够提供真实交流和真正交互的情境,也为教师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拓宽了途径[1]。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能力应该讲求实用性[2],具体地说应该具备一定的口语能力,能够进行一般的技术交流;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英语相当熟悉,能读懂相应的技术说明书;应该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能够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来理解相关听力材料。作为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作者也经常在思考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 研究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网络应用需求急剧增加,在教育领域,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笔者经过查阅网站,浏览国内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时,发现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要么缺乏交互性,纯属教学资源网,要么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不能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3]。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是1987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由贵州省商业学校升格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现有统招专科全日制在校生5207人。在英语教学上,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低。教师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而面临的又是60人的大班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基础不同学习需求不同的问题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很多困难。

本论文的目标是解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局限性,设计建立一个操作简便的远程教学平台,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访问,最终实现课件与信息的和管理,以及课件点播、信息交流功能。

三 现状分析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终重视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利用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打造特色的建设原则,重点建设校园网、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室)等教学设施,保障了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12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值4070元。

2002年学校投资768万元,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校园网网络通讯平台,网络设备达到电信级。2006年又投入100万元实施校园网二期建设,全面提升了校园网络应用的整体基础环境,教学行政、后勤及学生宿舍等楼宇全部接入校园网。目前,盐务街校区校园网主干传输速率为1Gbps,二级节点间1000Mbps互连,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100M交换到桌面。建成和预备了2000个信息点,宽带骨干网楼宇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宽带接入学生宿舍的比例达到100%,接入教室的比例达到90%以上,每百名师生网络通讯端口数占有率36个。校园网系统平台运行稳定可靠,满足了学校教学和科研日益增长的需要。

图2-1:校园网物理连接示意图

3.1商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贵州商专有四个专业系部开设英语专业课,分别是贸易经济系的商务英语专业、旅游管理系的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工商系的秘书英语及计算机系的科技英语。其中旅游系和贸经系学生英文水平相对较高,课程设计上也有针对性的对其专业英语有偏重教育。但多数学生仍反映实际运用能力不高,缺乏交流环境与锻炼平台。

英语作为公共课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一上学期进行必修,实行分层教学。学校在英语教学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别,制定和实施了英语A、B分层教学方案。新生进校后进行水平测试,按成绩分为A、B班,实行不同的教学进度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大一下学期及大二上学期进行选修,选用不同教材。必修一周4课时,选修一周3课时。所有学生英语课均在多媒体语音教室进行。

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激情不高,再加之英语作为必修课的时间只有一学期,好多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都采取消极的态度。在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学生普遍反映英语课程的学习难于消化,单调枯燥。

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校现有的状况改善英语教学。作者注意到一个明显的现象,虽然商专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学生寝室不一定有电脑,但拥有手机的学生却占大多数。在作者进行此项系统研究前,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100名一年级学生作出调查。

其中72%的学生拥有手机,在未用手机的学生中,有85%的学生表示即将购买手机。

针对72%拥有手机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起结果显示:

92%的学生喜爱用短信形式进行交流;50%的学生经常用手机上QQ,进行聊天,编写日志和心情。

能否根据这一特点,创建一个基于无线网络英语教学交流平台。让学生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及自身的不同情况随时自主地学习英语。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网络多媒体为辅的现代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力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将语言、声音、文字、图画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

信息化社会,人们最需要的是方便快捷的信息生活,随着四大运营商的整合重组及各项新增移动业务的推出,可以预见新型英语教学交流系统必然将成为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在校园中,受到学生的欢迎。

3.2商专学生学习英语特征分析及策略

(1).学习动机不同导致学习内容需求的差异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实现平均目标而设计,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可能兼顾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至于学生选择性的学习更是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过级考试来束缚学习的方式在逐渐走出神会的舞台,学生对英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表现得更加的明显。

对策:在新型的教学交流系统中,学生可以学则不同体裁和风格的学习材料,同时仍能获得各项能力的专项练习或过级考试的联系,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更深层次的资料进行学习。

(2).学习能力差异和不平衡导致对传统教学模式需求的差异性

网络教育不可能代替面授,也不一定适应所有的教育层次和课程。所以通过网络学习语言,要求学生要达到一定的自学能力[5]。学生基础差,自觉性弱,自学能力也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面授有较强的依赖性。

对策:教学设计不能呆板编排,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选择。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网上再次学习课文内容,学习单词,查阅课后练习的答案。对于其他同学,则可以选择合适自己水平的材料进行学习,或是直接进入聊天室,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

(3).网络技术和设备的依赖引发的学习时间和地域需求差异性

网络英语教学具有双向互动,实时劝交互的优点:对知识和信息的选择和利用时全方位的、能动式的实时互动,即主动、可控交流[6]。学习者可以从任意章节开始,而学习更具有可重复性。但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差别很大,在进行网络教学前应该集体进行培训。其次,很多学会在寝室并没有电脑,学习时间仅限于在学校网络电教中心的工作时间。

对策:基于无线移动网络的教学系统充分弥补了以上不足,手机界面操作简单,运用方便。而大多数学生也有手机这样的基本交流工具,在电教中心工作时间以外,在没有电脑的寝室,在路上,在车上,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短信息,即时通,或小游戏等功能模块进行英语学习,查询及娱乐。

四总结

远程教学这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交流更为密切,而且还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访问教学网站来进行学习、在线考试提问并寻求答案,教师也可在教室之外传授知识或答疑,即方便了学生和教师,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职工学效率。同时,这种无形的网上教学也大大地缓解了学校公共教室紧张的局面,减轻了公共实验设备的负担,也为学校节省了一笔无形的开支。

本文针对网络远程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欲设计一种新型教学平台,即基于有线和无线网络综合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功能强大,不乏教师的指导,更可以自由交流。是集教学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

[3].cn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4]陈燕,陈超,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学习环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21—22.

[5]Benson,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Beijing, 26、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in City College of Jilin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as well as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newly established in 2012,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to achieve objectives were proposed.

关键词: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3+1模块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system;3+1 modul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31-02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这十年中,独立学院为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都是定位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大的趋势也决定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本质原因也是由于社会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学校对工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

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实品质,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能,未来能够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用“3+1”教学模式为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改革重点,即将理论课程集中在前三学年进行,最后一个学年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此种教学模式具有突出实践环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成效。

2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由通时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将现有的全部专业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三大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法规类课程、房地产类课程。每一类课程中的具体每门课程在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重复的部门删减掉,适当增加学科前沿和职业资格考试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缩减不必要的课时,重新分配学时,对于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调整课程设置的顺序。

3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选择上下功夫,本专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倾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城建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和物业管理师等,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等,学生在校期间就经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就业后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也有所提高。

3.1 理论课程现状 “3+1”课程体系改革中的“3”指的就是在三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在改革初期,很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于此种设置存在了一种错误理解,认为就是要把四年的课程都压缩在三年时间内完成,认为教与学的担子都太重。实际上,“3+1”模式的本质要求是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难学的课程和简单掌握的课程相结合,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相结合,很多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相结合。

3.2 实践类型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仍然采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前三年半学习专业知识,最后半年进行实习,在最后半年的实习中,还要不停的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忙于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近几年,通过和学生的不停接触和实际工作体验,发现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理论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中难以平衡,一直是令学校和社会备感困扰的问题。根据重新修订的课程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一共有三种类型,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其中“3+1”模式中的“1”年实践,主要是集中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大,学校安排和组织实习难度大,单位接收实习也难,所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的模式在操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目前建立能满足学生数量的实习基地还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方面,实习基地的选择难,实习基地本身缺少课程实习教学的必要条件、应有的经验以及接待学生的时间。现有的实习基地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工作人员,由于水平和素质的关系,并不能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而本校的教师也是常年注重理论教学,脱离实践,对于工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难以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不能满足企业所期望的回报,反而有时候会因为接待实习学生给企业造成间接损失,对后期的指导实习课程往往也加以推辞。

4 实行3+1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1”人才模式培养的过程中,“3”的课程是“1”实践的基础,这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好的“3”的课程设置,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思路、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术以及基本的操作实践,“1”实践中也很难开展,学生在实习乃至工作中便会感到诸多问题。如果没有“1”实践,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那也失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专业课教师配备 “3+1”教学模式的教师配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过去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要求就是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改革后,除了完成要求教师能够讲授理论教学,对于“1”实践的内容,教师也要求给予大量的实践性指导。还要求教师具备带队去企业实习中,能够给予及时的合理的理论性指导能力。要努力建立一支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也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允许其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和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工作。

4.2 教材配备合理 “3+1”教学模式的适用,会整合大量相似和重复课程及内容。那么以往的教材就都存在过时和不配套的现象,所以编写适合“3+1”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专用教材,又是另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4.3 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3+1”模式中的“1”实践,是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目前的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集中实习相结合,都有其弊端。独立学院的优势之一就是办学形式灵活,可以借助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师资,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基地。

参考文献:

[1]赫桂梅,李珊,黄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双线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2(28).

[2]刘巨钦.办学机制创新与教育资源优化——回归创办独立学院的根本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部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6]王波.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论丛,2013(2):174.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北部湾已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合作平台效应交相辉映,使广西正面临着多重机遇叠加的发展机遇。[1]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工商企业培养专门性管理人才的任务,该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商科素质与能力,而且要求具备工科人才较强的逻辑思维与追求精益精神等素质。因此,从我区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工科高校自身实际,利用其特殊的技术背景和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以“技术+管理”为专业特色导向,积极深入探索与实践面向行业“工”与“商”相结合、管理与电子信息相融合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又有效地适应了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内企业对工商人才的新需求,该项目对工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目前我区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情况看,该专业存在着以下几点专业发展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国内其他院校雷同,无法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

长期以来,广西工科院校不仅为区内及华南地区的工商企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既能满足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也积累了大量人才培养的经验,如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素质培养与知识教育结合等,但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以下主要不足:第一,目标定位雷同。大多是定位在“培养从事经济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二,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偏重商科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经济管理知识,轻工科技术知识。这种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发展对“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区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是:招收了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学生,课堂灌输的管理理论,很难成为其切身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深层次的管理思考。因此,学生可能记住了管理知识,但是仍然不会管理,不懂得管理,甚至没有形成必要的管理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很难成为真正的管理者。而未来的工商管理专业不是提供本科生的教育,而应该成为其他技术门类专业之后的后续教育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基本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后,需要提升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水平,才来学工商管理。因此我们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向专业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学科倾斜,比如说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的学生不是定位于管理者而是定位在技术层面的专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师型的管理专才,而不是管理者。

(三)工商管理二级专业分布过细过密,专业课程设置稍缺平衡

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涵盖了市场营销、物流、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的专业课程,不可谓不博,而这些专业课程,每一个都代表一个学科专业,实际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学到了这些专业的皮毛,这样的“博”导致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会成为“墙上芦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前两学年的专业教育大多是基础课,到了第五学期才开始真正接触管理的专业课,而第七学期则只有很短的专业课教育时间,之后是毕业论文和实习期间,这个时候学生大多开始找工作了。专业教育时间很短,而且很匆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接受管理的专业知识,很难学到管理的真谛,也很难突出特色。总体看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过多,而专业课显得过于散,缺少实践性,更缺少管理的文化底蕴培养,至于管理的艺术性则很少涉及。

(四)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就业情况每况愈下

以去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为例,就业情况较好的是市场营销,而一般的传统类管理专业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且就业范围较泛。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新时期新形势下,订单式人才的培养要求工科院校的工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二、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有利发展机遇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逐步建成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工科高校作为北部湾重要的信息科技研究机构,应培养出与中国—东盟以及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专才。

(二)MBA的成功申报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契机。目前,广西部分高校已开始了MBA的培养工作,案例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延展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模式上,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不仅有管理理论,而且有管理的间接经验。

(三)教育部、财政部项目“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实践机遇。尝试管理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联合培养既有技术背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和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目前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教改文献主题集中表现为对专业设置的研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较旧较少,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大致归纳为三种培养模式,分别是大类式培养、模块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因此,在理论上,本项目首次提出了“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实践中,国内一些院校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率先尝试探讨和实践在一般工科院校“工与商”相结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再如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其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结合其在信息产业中的资源实力,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支持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该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设计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经济管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电子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和工学、或经济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因此,在教育改革实践上看,电子科技大学已位居前列,其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区工科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院校商科专业管理人才的技术能力制定“技术+管理”特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尝试争取30-60个特色人才培养指标,开设特色本科班,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前2.5-3学年在本校或其他工科院系进行工科技能的学习,后1.5-1学年在工商管理专业接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得特色本科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应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同时还有较强的工科技术背景。

(二)采取“管理+技术”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能力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在进行了为期3-3.5学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后,尝试后1-0.5学年在商学院进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使得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既懂技术,同时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

(三)创新培养方案以“技术+管理”为导向,围绕文理渗透、管理与工科学科相融合的培养思路,加大自然科学学科知识在总课时中的比重。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强调自然、人文、经济和社会知识的融通与综合,要求学生基础扎实、文理渗透、兼容并蓄、专业面宽、适应性强。[2]即在教学内容改革中要改变那种专业分得过多、过细、过窄而淡化基础的现象,按照拓宽基础课,强化实践,淡化专业的要求,设置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体系,可明确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技术+管理”为专业特色导向,改革和实践“工”与“商”相结合、管理与电子信息相融合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申请开设特色试验班,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创新、创业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以“传商源鼎盛之论,穷商是论衡之理,育商兴经纬之才,谋商都发展之路”为己任,积极应对新形势,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积极探索全程化的教育、培训、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战能力,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成功创业的典型,带动更多大学生积极创业,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规范化培训、多样化活动、项目化资助、园区化服务、专业化辅导、全程化教育的“六化”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一、秉承商业文化,培养创业意识

学以致用,学优则创。学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商业人才为目标,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实训内容,培养大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技能。同时,学校以厚重的商科积淀、浓郁的商业氛围、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学优则创”的从商理念。

规范化培训。创业培训是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学校在创业教育培训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引进团中央与国际劳工组织中国项目合作办公室共同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项目“KAB-创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引进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教材和培训体系,授课教师都经过专门的认证培训。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头脑风暴等方法,根据内容安排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沙盘演练和角色扮演。培训的目的是更新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把创业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部分,作为就业的一种选择。二是和郑州市人社局共同举办“河南商专SYB创业培训班”。该培训为有意愿创业和正在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一种专业的创业指导。培训使受训者了解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将衡量受训者是否适合创业,并指导受训者怎样把自己的创业构思变成现实。学校已开展创业培训38期,培训学生1200多人。

多样化活动。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来,已逐步形成了以创业教育为主线,以创业培训、创业讲堂、创业沙龙、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创业活动丰富多彩。一是开办“创业大讲堂”。每月举办一次,邀请社会知名的企业家、学者来校讲学,每期一个主题,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举办创业沙龙,每月一次,由创业协会主办。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参加沙龙活动可以使每个有创业梦想的学生了解创业艰辛,树立良好心态,启发创业灵感,提升创业能力。三是举办创业大赛。依托校团委、学工部等部门,每年举行一次全校范围的创业大赛。通过大赛,对创业项目进行筛选、评估、奖励和孵化。目前,学校已举办了七届创业大赛,评选出优秀项目41项,12项已落地孵化。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创业行动之星”“创业行动最佳团队”评选活动,对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同学,各院系都给予综合素质测评奖励。学校还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年度考评体系,积极营造“理解创业、参与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校园氛围。

二、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创业平台

近年,学校努力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积极建设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了团中央“KAB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郑州市“SYB培训基地”、郑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店”、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等教育和实践项目。2009年就设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基金”,同时积极争取校外扶持资金:2010年,3个创业项目获得郑州市人社局提供的小额贷款15万元;2013年,5个创业项目成功申报“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专项资金”50万元;累计有10个创业项目获得学校无息借款约30万元。

项目化扶持。学校一方面筛选一批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具有可发展性的、较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配套提供创业资金,面向全校公开招募,择优确定创业团队。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提交的创业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在资金、场地等方面进行扶持,助力初创企业发展。2009年出台《河南商专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校内小额贷款管理办法》,2013年又专门出台关于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引导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对创业项目的辅导和扶持更加规范化、常态化。

园区化服务。学校在场地、设备、设施、资金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从2009年起,校系两级结合专业逐步建设了“52乐购”超市、校校网、汽车美容养护中心、大河图文映像中心、e通数码通信鼎轩店、中州国际旅行社营业部、金融理财实训创业中心、赛维斯文化传播公司等10个创业实体,各院系将创业实训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2010年,学校又拿出专门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经过审核,豫商定制物流服务有限公司、河南晨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皇家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郑州悠途旅行社、慧泉营销策划公司、好易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信德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等11个创业项目入住园区。截至目前,学校有各类创业项目29个,各创业实体运营状况良好,全部收回投资并获盈利。《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大河网、郑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了报道。

专业化辅导。创业教育如果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是不够的,还应该为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专业的辅导。这是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初创企业的生存。一是组建一支专家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专家组由学校工商管理系、营销系、会计系等系部的骨干教师,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工商税务专家、知名企业家、郑州市创业市场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组成。二是开展“开业能力评估”。学校专门购买了一套开业能力测评软件,对每个创业者免费进行测评。这套开业能力测评系统主要包括开业能力测试、个性测试以及情景模拟测试三部分。开业能力测试包括对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测试;个性测试包括心理、意志、坚韧性等内容;情景模拟测试则以模拟开业的方式,对创业者的行为能力进行测试,以便发现创业开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创业导师为创业团队提供“一对一”的陪伴式创业辅导。创业辅导的内容涵盖从创业机会寻找、项目筛选、企业开办到企业的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创业之初,创业导师帮助创业者深入考察市场、分析项目回报与风险、得失利弊,从而规避对市场、项目及其他因素不了解或考虑不周带来的创业风险。

三、构建全程体系,提升创业能力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创业教育,把创业课列入年度教学计划,纳入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体系,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化意识培养。大一新生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计36个学时,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参与式能力培训。大二学生可报名参加“创业夜校”:通过KAB和SYB等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通过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及其作用,了解创业者素质和创业素质提升的途径,理解企业的开办与运营,学会制作商业计划书。

体验式实践训练。大三学生可参加创业实训实践活动。一是从创业大赛和平时递交的创业计划书中筛选出适合孵化的项目,进入创业园实践、孵化,积累创业实践经验。二是加入现有的创业项目团队,参与企业管理、经营全过程,学习创业经验,指导老师定期组织分享活动,提升创业能力。

这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与学校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密不可分。2009年,学校专门配备了专职的创业教师,并吸纳了社会知名创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创业教师,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强业务的专业化师资队伍。2009年,学校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办了KAB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组织3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近年,学校共投入20余万元用于创业导师参加全国和省内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创业教育的水平。同时,学校还重视创业科研工作,以研究促教学,以研究促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创业教育人员共发表创业论文30余篇,完成创业课题10余项;组织编写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和河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创业教育》。

多年来,在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在探索大学生创业全程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经验。2010年,学校大学生创业社团被团中央授予“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称号;同年,学校被郑州市人社局授予“郑州市创业教育基地”称号;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厅创业教育示范校专项检查,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12年,学校被团中央授予“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近年,学校承办了全省职业规划大赛决赛商业实战环节比赛及“诚莲杯”河南省第二届创业设计大赛决赛,接待省内30多个兄弟院校到校参观交流,国家教育部学生司领导及教育厅领导也曾到校视察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根据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服务“大湘南示范区”和“教学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转型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开放办学,坚持“官—产—学”合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社合作和校校合作,积极引进和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教学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服务“三区”的技能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努力将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办成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的精品专业。专业发展实施措施和目标表现为“12345”:即1个目标、2个立足、3个合作、4个方向,5大特点。具体地说,“1个目标”即整合校内外资源,注重办学特色,优化教学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工商管理专业办成在大湘南有地方特色的精品专业;“2个立足”即立足大湘南示范区,立足湖南新型工业化;“3个合作”即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走“官产学联合、资源优势互补、产学联动,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以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来检验教学科研成果”的多位一体的办学新模式;“4个方向”即工商管理重点发展的专业方向是“旅游管理”、“企业战略决策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5大特点”即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五大特点:一是理论基础扎实,文化素质好;二是专业技能过硬,动手能力强;三是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四是至少能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对国际商务知识具有较强的灵活应用能力;五是熟悉大湘南示范区、湘商企业文化的专业人才。“12345”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控制之下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创建。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是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归纳、概括和抽象的形式。它是一种教学的操作系统和平台,通常呈现出典型、稳定、易于学习和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优化的“12345”系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创建的一个成绩,是他们的成功实践的一种总结与升华。

二、STS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

“12345”制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是刻不容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工商人才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导向,努力克服国内传统的工商人才培养缺陷和问题,提出适合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教学改革方案,为探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自己的技能型工商人才培养的道路积累新鲜经验。近年来,我们对地方高校办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结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发现缺陷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知识在实践中升华的“12345”制办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变集中时间实习为分段实习

过去工商专业实行前三年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最后一年外出毕业实习的传统模式。此次教学改革采用课堂教学与行业实习穿行的三明治式教学模式,即将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安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6个月)是专业技能实习,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第二阶段(6个月)是毕业管理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第三学期的课程,课程安排符合学院教学计划修订的框架和基本要求。前期专业技能实习的其优点是: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习中尽早明确学习目标、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专业技能实习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以便早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清晰定位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毕业管理实习和选择就业岗位打好基础,提高潜在的就业率。

2、变自由实习为有组织的集中实习

过去通常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或分院安排学生小组分散实习,实习单位参差不齐,实习目标、时间和计划无法统一和明确,实习内容随意性强,通常要以实习单位的岗位需要为主,导致了实习管理困难,实习效果差,无法达到国际工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要求。现在采用与企业合作,将学生分成2—4个实习团队,统一安排到大中型企业的一线岗位并定期轮岗。并与企业共同制定统一完善的实习计划和严格的实习管理方案,企业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从而保证了实习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并且与品牌企业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3、变传统授课方法改革为创新教学模式

工商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多年来国内工商管理专业一直沿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课程讲授模式,在教室中空洞讲授企业的实操和技能课程,加上试验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学完课程下去实习和毕业到工作岗位无法支撑和运用。其结果是用人企业觉得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还不及高职专科学生,这正国家倡导地方高校向技术大学转型的真正原因,也是地方高校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尽快转型,才能真正克服目前地方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陈陋、没有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短缺等缺点,以培养更多的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而不少教师都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书,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教学经验,加之,一些高校在师资培训工作中难以进行企业管理与经营上的实训,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老师如何把书本知识变为有用的、可操作性的技能传递给学生,这是实践教学的难点。为此,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知识在实践中升华的“12345”制创新型办学模式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的人才培养观。重点是围绕“12345”制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进行学时分布改革。

(1)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工商管理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做全面的介绍和讲解,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同时应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2)第3学期是实践教学阶段。这期间将主要教学分成两半,前十个星期,学校的研究期间,主要生产实践中的关键理论和实践课程,着重于学生的就业心态,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从十一周的准备,下半学期的实验实习期的过程中,完成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师引导和指导,在实践基础上一边看一边指导学习,在实习基地正规管理下正式开始生产管理实践培训(即岗前培训)。

(3)第7学期是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阶段。在这期间,在实习基地,由基地按正式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实践教学,学校只定期派教师了解学生实习基地,解决和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及基地管理咨询交流,共同研究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4)第8学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和升华阶段教学考核。在学校完成这一过程,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改变了封闭式教育模式固有的缺点,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以人为本,这是培养高水平的理论、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对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目前,普通中、高职专科学校培养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具有更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更强技术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增加。

(二)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主席在2014年6月23日召开的国内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推动创业就业、传承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等多元化职能,属于青年人才走向成功之路的基本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有必要加快发展,有必要进行高度重视。

(三)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

2014年6月国务院正式《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必须提升现代职教体系构建速度。尝试构筑契合职教特色的学位机制,构筑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体系,摸索发展本科层次职教事业。畅通由中职院校、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直至研究生之间的提升通道,强化普通教育、职教之间的交流,全面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引领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化成技术应用类高校,各类、各级职教要统筹发展,为学生提供多路径成才、多样化选择机会。

二、拓展电商专业本科层次职教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作为高教发展类型之一,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囊括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与本科以及专业硕、博等学位,担负着对面向管理、服务、建设、生产一线所需的职业技能型、技术应用型高等级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命。在国内现代化进程中,高职教育的功能无可替代。发展本科层次职教事业,有利于培养契合企业、地方的市场拓展、技术改造与升级、研发新产品及调整产业结构的人才。此类人才不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实践能力,还具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化身成为“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本科层次典型技术实践人、职业人才典型职务——现场技师、工程师。这些高技术人才对加工程序、加工过程、服务过程、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的改良与维护更加精通,对组织服务、生产等具体操作更为专注,对技术原理、知识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更加重视。同时,此类高等人才的基本特质也是本科层次职教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要素、内涵。研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职教理论建设,普及高等教育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国内教育界关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的基本培养、教育途径争议颇多。通过实践考察、理性分析后发现,当前探索本科高等职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已具备实践基础,且有现实需要。迅猛发展的电商市场现实及其特色,特别是电商企业经营岗位的操作步骤,证实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因此,该层次人才培养必需涵盖管理型、技术型、应用型,基本定位必须是懂得电商企业普通管理、现代商务知识、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型电商人才,而电商交易业务员是其工作起点、首选就业岗位。

三、、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第一,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本科教育缺乏明确定位,不能旗帜鲜明地确定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属性。第二,专业设置不征求企业行业的主导意见,没有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且沿用普通本科专业的名称,未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第三,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养成,过于强调理论教育知识理论,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相对陈旧。第四,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陈旧、短缺现象,课堂教学仍占主要地位,实践课时少。第五,存在教师知识陈旧、动手能力差及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第六,由于高校自身的惯性和惰性,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与企业合作教育的作用。

四、构建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商务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网络营销能力,能从事电子商务领域的管理、策划、营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1.适当调整专业方向,强化专业特色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科学的专业定位入手,在培养目标定位上锁定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目标岗位群;在专业方向定位上选择侧重于电子商务策划、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路线,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遵循区域性与行业性原则。把产教结合、学练并重、能力本位等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实习实训、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层面着手,做好电商专业特色建设事宜,全面进行契合实际需要的特色人才培养。运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手段,开展技能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系统研究、分解电商岗位,构成系列性的项目单元、教学模块,从而让各项目、模块的内容量化、明了、清晰。2.优化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伴随世界范围内网络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电商理论研究、学科建设领域的相关内容随之发生变化。电商课程外延广泛,在商务、技术的基础课程范畴外,还必须关注对学生电商设计、探索、分析、意识方面的能力培养。与此同时,全面强化分析电商法律、电商道德与伦理等事宜。从课外课内融合与课程教育目标、专业与校园培养目标间具有的本质联系层面,全面审视既有课程体系,关注后续课程、选修课程间的有效融合,处理好课外、课内关系,协调好公共选修课、学院任意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普通教育必修课关系,持续、全面地优化课程体系。这种新型课程体系不仅与电商应用技术、基础知识及有关通信网络科技等课程相关,也在课程体系内融合了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有关学科内容,意在构筑“特色+核心+基础”的现代课程机制。本质上,基础类课程大多凭借管理、经济等学科特色,全面促进学生展开扎实的电脑、管理、经济理论知识的基础构建。核心课程重点对诸如电商运营与管理、电商概论等电商层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其中,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管理学等是管理学的基本课程;设计与制作WEB、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等是计算机类基本课程。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学、网络经济学等是经济类基本课程。

(三)加强课内实践教学

课程实施依据“导入项目演示示范工作任务阐述基本知识训练工作任务衡量归纳项目”过程。对《网页设计与制作》《ERP沙盘模拟》《photoshop图形处理技术》《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等技能类课程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导入项目环节,运用问题式、案例式导入学习项目,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注意力进行最大限度地有效提升;演示示范工作任务环节:通过演示、示范工作任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阐述基本知识环节:阐述必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训练工作任务环节: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持续的训练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工作能力;衡量归纳项目环节:学生归纳学习成果,教师做出评价、反馈,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诸多实践表明,电商实践教学效果较好,已获得全面认可,能够积极投入使用。

(四)改革专业技能课考试方式

课程考核,可依据课程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措施。考核企业顶岗实习时,宜运用所在实习企业的等级评价标准,对学生工作能力(实践效果)、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工作纪律等进行考核;对综合模拟实训,宜运用任务考核与模块考核并重的办法;对计算机类课程,宜运用作品设计(课程)办法,也可采用期末笔试、上机考试、上机实验相结合的办法;对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宜通过期末考试、平时提问(测验)、作业相结合的办法;对多隶属考查课领域的基本能力培养课程,宜采用心得体会撰写、提交小论文、开卷考试等手段。

(五)开展企业专家培训、项目实践

定期进行校企合作培训,全面运用企业、学校各自对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如生产现场环境(主要以实践应用能力的直接获得为主)、教育环境(主要以间接知识的课堂传授为主)等。通过校企合作,入学学生即开始接触、了解电商企业,明确个人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位,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熟悉部分电商环境中的现实商务运作过程,培养创新能力,累积实践经验。离校参加工作时,便可在最短时间内有效适应电商企业的现实工作岗位。

(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学校需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安排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相应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在提高院校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为电商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由学校教师负责理论知识教学,企业技术人员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指导,实现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学校也可以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习,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在校生中已有多名学生开办了自己的网店,开启了创业之路。

工商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dependent Colleges Ability Core Embedded Social Talents Targeting

――Tak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Yan, ZHANG Xingya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targeting the type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sues from basic positioning and talent elaborate specifications and quality, the ability to raise the cor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embedded training model train community-based targeting.

Key words training objectives; independent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1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

1.1 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经从过去单纯地强调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要求的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制定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人的目标。

1.2 生源状况

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养成差,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但大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求新意识较强,学生比较有个性。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形成实际的、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体系。

1.3 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从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上分析,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偏小,集中于外聘专任教师,而低学历、低职称的比例偏高,主要是自有的专职教师。同时,兼职队伍不稳定,很难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学科带头人欠缺,需加快培养教学骨干。

1.4 独立学院的特色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认真分析学校自身的资源、师资队伍的结构、生源的特征以及自身的特色等,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2 文理学院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2.1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

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文理学院“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由此提出,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工作需求)为导向。

2.2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类型

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专业和需求的不同,培养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中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属于服务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是程序开发设计、维修维护工程师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高尔夫、航空方向人才为职业应用型人才等。

2.3 文理学院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的指导性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坚持“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3 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3.1 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是最基础的要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素质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第一,素质性知识指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关于社会、自然发展及其规律的最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是国家高等教育中对于所有本科教育的一致要求。第二,专业性知识指学生所学专业需要掌握的学科理论知识、经验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应区别于一本二本教学的学科本位,强调和突显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3.2 能力要素

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能力要素包括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大类相应工作的应用能力和专业需要的专门应用能力两种,是指用所学知识解决一线工作中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文理学院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所要求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能力结构的培养方面,独立学院强调“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3.3 素质要素

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要素主要是基本素质,独立学院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责任意识,能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乐于为他人服务,并且善于调整自己,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三是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合作精神。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

4 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4.1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突出以能力成长为主线,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工商专业规格与行业应用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把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嵌入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性人才。

4.2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规格及特色

本专业从知存、知识、知做、知创四个目标维度;以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课程模式实行“公共基础与公共素养课程(知存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知识课程)+社会嵌入型CBE(DACUM)专业课程(知做课程)+专业与方向拓展、就业与创业课程(知创课程)”的模式。由政企校研为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形成CBE中的DACUM课程图表和学习包、教材、课程资源、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综合集成“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强调国际化、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如下:(1)知存维度――基本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观。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保健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2)知识维度――基础理论: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内外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3)知做维度――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技能;具有计算机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技能;具有基本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撰写论文的技能;具有商务谈判技能;具有基本商务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具有市场营销活动策划和项目管理技能;具备策划、调研、公关、推销、创新等应用技能。(4)知创维度――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化柱.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2.1.

上一篇:工商管理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