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2:06:01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过去的十年,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十年,十年间,中国拥有了1亿多互联网用户。诞生了新浪、阿里巴巴、网易、淘宝网等耀眼的互联网明星企业,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创业神话,一时间互联网的淘金浪潮铺天盖地全面来袭。今天,传统销售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诞生了全新的互联网购物革命。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网民达到3.38亿人。网络购物人数也达到了8900万,而且呈快速上涨趋势,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新潮的代言词,而由网络购物催生的网络创业风靡全球。从商业模式上看,网络购物呈现两种形式:一种是从传统经营模式加入到网络经营模式中来,通过网络的力量不断扩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另一种则是网络商家通过网络商店做出自己的品牌后,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进行网下交易。无论哪种形式,中国的网络购物,最终会统一于网络与传统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发展到最后,网络购物将不会是商品品种和价格上的竞争,而应该体现在服务上,但目前网络交易的服务现状却令人堪忧。

在对有形市场巡查、整治力度加大以后,由于互联网信息、商品交易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跨越性、便利性、隐蔽性及非实名制等特点,一部分交易违法行为已经迅速转移到互联网上来。网络交易纠纷及陷阱日趋“千奇百怪、防不胜防”,不法商家通过互联网大肆虚假宣传,诱惑、欺骗消费者和经营者,各类违法、违规的网络交易行为正严重扰乱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009年6月3日,武汉市工商局洪山分局广埠屯工商所12315举报中心接到一大学生的投诉:“自己通过互联网交易,花1200元从武汉佑达科技有限公司买了一篇毕业论文。没想到买来的毕业论文质量太差,使自己毕业论文答辩一拖再拖差点没通过。通过红盾信息网查询,才发现工商部门根本就没有核准佑达公司此类经营范围,请求工商部门对佑达公司超经营范围一事进行查处,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广埠屯工商所当即对佑达公司展开调查。次日,佑达公司一案在相关媒体曝光,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相关信息量达到141万条之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各大媒体均进行了深入报道。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市长阮成发也在第一时间作出特别批示:“要求工商部门举一反三,严查此类行为!”虽然市局针对佑达公司在互联网上“业务的广告”进行了处罚,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

作为“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目前的监管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表面上,庞大的网络交易还有待我们打开监管之门、疏通网络通道。如何依法履行职责、深入推行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全力净化网络交易环境、进一步拓展工商网络监管职能,已成为我们急需探讨和实践的新领域。

二、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特点

(一)交易主体的隐蔽性

首先,网络店铺无需工商登记,虚拟店主,虚拟店铺,隐匿了其真实的信息,游离于工商等行政部门的日常监管之外,处于不好管、管不到的状态。其次,买卖双方一般以网上订单、网下快递、款到发货的方式进行交易,交易过程从现实中的实体店变为网络上的虚拟店铺,从面对面的直接交易变为通过网络平台的间接交易,所以交易行为具有隐蔽性。

(二)交易行为的欺骗性

由于店主只需网络注册,未经有关法律审批等手续,网上店名都是虚拟的,不法商人利用网络钻法律空子,通过频繁点击自己网络店铺,提升网络点击率,虚构质量、价格、人气等评论,骗取网络市场信誉和客户信任,然后加以虚假广告,大肆宣传,配以花言巧语、极力诱惑,最后是“骗你没商量”。

(三)交易成本的低价性

由于网络店铺不经合法审批,无需租赁商铺、建设厂房、聘请员工、交纳税费,只需购置几台电脑。以坐家的形式即可经营。相对实体店铺开业和运营成本相当低廉,加上其极具隐蔽性,风险小、获利快。所以网店业主随意抛弃重于生命的商业信誉,采用“超低价格、超级服务”直接线下交易来引诱网络消费。一些网商为逃避监控,故意谎称账户最近出现故障,不能使用中介支付平台,或者称不使用中介支付平台价格更低来诱惑买家。

(四)交易群体的集中性

网络销售火爆,除了销售模式简单、广告便捷、运营成本超低以外,关键有着巨大的市场,即存在相当规模的消费群体(而且面向全国各地甚至境外)。据调查,处于这一阶层的一方面是用于消费的购买者,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学生、居家女性、坐家上班族,他们有消费能力却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逛商场,但又追求新颖、时尚、完美,所以一些不法商人采用了新、特、异但质量低劣的商品迎合了这些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是处于失业、待岗的人员,由于生活压力。急需寻找商机、获得生活来源。他们在再就业碰壁之后,开始选择在信息量庞大的网络里寻找,网络里有很多“一夜暴富、一元开店、一本万利”等虚假的发财商机,在网络不法商人的鼓吹下,急于求成的这些群体不惜投入全部家财准备大干一场,结果被弄得倾家荡产。

三、工商部门加强网络交易监管的途径

目前,误踩网络交易“陷阱”已成为投资、消费投诉的热点,同时也成为工商部门维权的难点。由于经营性网站游离于工商部门的监管视野,发生消费纠纷、经营纠纷甚至非法经营行为时,工商部门无从着手,无法正常履行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

(一)规范网络主体资格

一是充分利用注册登记职能,依法将经营性网站纳入登记范围,非经营性网站纳入备案范围,实施定向管理。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4条: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未取得许可或者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第7条: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申请人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应当持经营许可证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二是要求营利性的网店必须先取得营业执照后才能经营,电子商务经营者要对外公示“身份信息”。公众通过工商部门可全面了解网站开办者的工商登记情况,查询网站开办者的有关信用信息,还可向工商部门举报有关电子商务违法经营行为,使原本虚拟的主体变得有真实性和合法性。三是对网络中介平台接入加强规范。网络经营主体多元化,网络中介平台

存在着以大带小的现象,就像是大型商场的销售柜台,经营主体在网络中任何一项业务,如信息、广告宣传、网上开户等,都离不开中介平台技术的支持,所以,工商部门对中介平台的监管更应严格规范。在现有规定下,要求须通过中介平台发生业务的网络经营主体,必须向中介平台提供有效证明,才能进入网络平台进行业务。工商部门也应规范网络中介平台建立网络交易行为主体的资格审查制度,做好存档工作。

(二)强化网络经营主体行为的监管

一是必须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强引导,尽快形成自律性意识。只有通过完善才能有效地规范网络经营主体的自律性,才能减少网络经营主体的虚假广告、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传销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互联网违法行为的发生。在规范网络经营主体行为的同时,还应规范网络中介平台的行为,前者只有通过后者审查后才能进行网络经营,如果后者不履行审查程序,也就是说没有自律性,那么,所有的监管努力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二是通过12315和市场巡查创建区域经营流动档案和网络宣传档案。把握辖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动向,特别是对经营者的互联网信息进行归集。将12315民心平台与电子商务监管平台有效结合,将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民互动、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市场巡查中,除了对违法经营者进行行政处罚、行政指导外,通过电子商务监管服务平台将那些内容虚假、地址虚假、查无下落的网址、网站名称等有关信息及时曝光,以警示消费者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使网络经营形成阳光交易的氛围。工商部门对电子商务的监管必能得到有效发展。三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提高对网上交易监督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研究网上违法经营行为的特点,丰富监管手段,严厉打击网络经济中的违法行为,主动对辖区经营者的网站进行定期的搜索,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将电子商务中出现的虚假宣传、贬低对手、市场垄断、巨奖销售、制假售假、商标侵权、窃取商业秘密、非法传销等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利用高科技,不断探索查处电子商务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方法,使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使电子商务能在公平竞争、有序开放环境中健康发展。维护良好的网络交易秩序。

(三)建立起“蜘蛛网”式的长效联动体制

根据《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对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者实行许可证(ICP证)制度,否则予以处罚或者关闭网站。申请人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应当持经营许可证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公布取得经营许可证或者已履行备案手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名单。有了上述规定和电信管理机构已经掌握的ICP资源,工商、电信、公安、消协等相关执法部门联合起来,如同“蜘蛛网”上的每一根丝。织起一张规范网络交易行为,打击违规、违法的大网。如有网络违规行为发生,各部门应及时通报,并依据各自职责进行查处,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做到相互配合、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加快工商部门网络平台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手段

网络交易市场具有“跨区域、泛辖区、虚拟化、特殊群体、不确定性”的特点,工商部门应建立“以网管网”平台,以互联网智能搜索引擎为支撑,以有效整合工商业务管理系统和全国工商系统“金信工程”市场主体信息资源为基础,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可以运用该平台对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网络广告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定向化搜索监测,并开展网上排查、巡查,建立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经济户口和信用档案,对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与服务,查处电子商务违法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基本状况

1.1市场食品安全在流通领域的状况(参考了2008年数据)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市场实行监管作业

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2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经营者自律

1)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严把食品质量入市关

2)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监督员。严格执行食品质量查验,查验食品质量的真实性,严防有毒有害、污染、变质、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进入经营场所,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4)食品经营者经销的食品质量必须合格、价格合理、计量准确,不经销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相关质量合格证明,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

6)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或者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检疫等部门确认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并依法予以赔偿。

7)食品经营者应当积极负责的维护消

费者权益。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量检验检疫、卫生行政等部门报告。

2.2经营者自律是根除违法经营行为的关键。

近年来,尽管各地农村工商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治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三无”、变质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的违法行为,但这些违法行为在农村尤其偏远农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点在于农村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未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严格做到自律经营。

1)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

农村工商所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让每个农村食品经营者知晓该法,并入心入脑,增强经营者自律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时,农村工商所一定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食品经营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工商所,就在该法颁布之前,向辖区内的所有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发放了“食品安全温馨提示书”,把农村食品经营者最常见的6种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和相应付出的违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举在提示书上,并在提示书中提醒他们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经营成本,食品经营者一看提示书就明白自己该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门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场检查的频率和查处的力度

农村工商所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市场巡查频率,认真、细致地查找经营者店堂和仓库中的食品,检查其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发现其有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刚开始时务必要考虑到广大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实际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议推行行政指导和柔性执法,保护绝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者守法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会自觉行动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改正违法行为,做到自律经营,绝不能粗暴执法,一罚了事。但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坚决依法予以重罚,直至其关门倒闭,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经营者,促使其自律经营。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有以下问题(以农村为例)

3.1集市散裸装食品的“两防”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集市食品近60%为散装、裸装,虽然有的业户添置了网罩,解决了防蝇问题,但防尘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装食品标示不清晰,调查发现,农村商店所售的散装食品多数无原料说明,无加工日期,无保质期,消费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3.2农村杂货店食品混放严重。农村杂货店规模较小,卫生状况较差,商品类别较杂,洗化用品与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隐患。

3.3销售三无产品、超期食品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经营业户销售本应淘汰的过期商品,少数业户为牟取利润违规销售三无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4部分食品质量堪忧。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冻、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标现象。部分饮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简易勾兑而成,未经杀菌处理,便进入市场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装质量低劣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进行食品外包装,有些企业使用未经充分消毒杀菌的二次包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6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部分生产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质食品供应链。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价战略向农村倾销;部分批发商贪图利润,批量采购低价劣质产品;一些零售商只顾“适销对路”,对食品质量置若罔闻,销售低价“三无”商品。很多劣质食品和“三无”食品,正是通过这一供应链条流入农村市场。2)农村消费能力偏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购买能力不强,质量过硬的名优食品难以占领市场。很多农民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时,多数农民辨伪能力不强,在消费时没有查验证照和索要发票的习惯,给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农村埋下了隐患。3)农村市场存在监管薄弱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现出“跨区域流通、多部门交织”的特点,多数劣质食品由外地加工窝点制造并向本地输出,打掉这些加工黑窝点,需要区域合作、部门配合,存在一定难度。农村食品销售网点多、分布散、流动大,难以实现集中监管。

4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

要有效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监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全履盖和经常化。

4.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还要继续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整体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鼓励其积极举报违法案件,达到实时监管的效果。

4.3强化食品源头监管

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建设,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的产品实行动态监管。要继续加强对外来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源头安全.

4.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

要大力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要切实落实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销毁、公布制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4.5加大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餐饮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对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对餐饮单位食品、餐具等进行经常性检查、监测机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要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开展集中整治卫生不合格现象,规范其经营行为,保证食品清洁卫生。

4.6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

4.7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号商业标志法律保护商号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商号涵义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写作论文根源在于我国现行商号法律制度对商号、字号、企业名称的法律界定不统一,有些甚至相互矛盾。考察国外相关立法表述,商号应是商事主体名称(企业名称)的同义词。如:《日本民法典》第16、17条规定:“商人可以以其姓、姓名或其他名称作为商号。”“公司的商号,应按照其种类,使用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字样。”《美国1946年商标法》,即美国联邦商标法第45条规定“商号或商业名称包括个人姓名、商号名称以及制造者、工业家、商人、农业家等用以识别他们的企业、行为或职业的商行名称;还包括个人、商号、协会、有限公司、公司联合组织以及从事贸易或商业并能向法院或被诉的制造、工业、商业和农业等组织采用的名称或牌号。”此种观点得到了相关国际协议的认可。1977年的《班吉协定》附件五第1条就将商号定义为“工业、商业、手工业或农业企业所使用的,使本企业为人所知的名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66年通过的《发展中国家商标、商业名称及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示范法》第1条将商号界定为“识别自然人或法人企业的名称或牌号。”

笔者认为,商号、字号、企业名称并无本质区别,彼此内涵相同。依据我国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商号等同于字号,商号与商业名称(企业名称)的关系应是全称与习惯性简称的关系。商业名称(企业名称)包括行政区划、字号(或商号)、行业特点及组织形式等内容,而商号或字号是其习惯性简称,是商业名称中最具有识别性的部分。

一、现行商号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识别性很强的商业标志,商号具备区别不同经营者、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功能,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还代表一定的商誉,其实质上是一种无形财产。因此,对商号法律制度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内容完整、体系健全的商号法律体系,与商号相关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解决商标与企业名称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中,立法层次参差不齐,其中的一些内容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具体来说,我国现行商号法律制度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商号的设立、变更等事项的立法层次较低,管理规定存在缺陷。

由于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商号的法律文件,目前有关商号的设立、变更、纠正等事项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但是,从法的位阶来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属于部门规章,级别较低,法律的权威性在实际执法中未充分彰显,使得现实生活中对于商号的保护软弱无力。同时,《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有关商号的登记、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也存在明显缺陷。在商号的登记方面,《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明确“企业名称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核准登记注册后使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对每一个商号和企业名称的严格审核后准予登记,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登记主管机关管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近似。”这些规定确定了严格审查制度和同一地区、相同行业商号不能相同或近似、混同的登记管理原则。这对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确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登记机关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过重、商号私权性受到限制、如何准确判定商号之间是否近似与混同没有解决、商号离开地域和同行业的保护制度缺位等等。

(二)对老字号、驰名商号的保护缺乏力度。

老字号、驰名字号与一般的商号相比而言,往往蕴涵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代表着更多的竞争优势,所以老字号、驰名商号被侵权的可能性比一般商号要大很多。因此加强对老字号、驰名商号的特别保护,是健全的商号法律制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对老字号、驰名商号的法律特别保护还不到位。

在对老字号的特别保护方面,现行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规范性文件,且其确立的认定标准和程序比较笼统,导致一些非“老字号”也混入了“老字号”行列。

在对驰名商号的法律特别保护方面,也存在不少盲点,写作毕业论文导致现实生活中侵犯他人驰名商号权的现象屡禁不止,冠生园、同仁堂、张小泉、狗不理等中华老字号无一幸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通知》中规定:驰名商号是指具有3年以上生产经营历史的企业所使用的在全省或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的商号。

但是,驰名商号的具体认定标准还有待合理化和可操作化,对驰名商号的效力范围也还有待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规定予以明确化。

(三)协调冲突的能力不够,商号侵权责任制度不完善。

商号是商业标志的一种,厘清商号与其他商业标志之间的关系是商号法律制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现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没有规定与在先商标权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不得登记为企业名称,在具体的企业名称登记审查程序中,管理机关也没有审查是否与已有商标相重合或近似的义务。这表明我国商号法律制度对商号与商标之间的协调能力不足,而切实可行的法律协调制度实际上是对商号侵权的事先预防制度,可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商号侵权行为的发生。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民法通则》等的相关规定,侵犯他人商号权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目前法律尚未规定侵犯商号权的刑事责任,对严重损害商号权人利益的行为惩戒力度不够。

二、完善我国商号法律制度的建议

针对目前商号法律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我国商号制度发展的方向,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制定《商号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统一商业标志立法工作。

商号法律制度的完善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的建立。针对我国商号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我国应当考虑制定一部统一的《商号法》,明确界定商号的内涵和外延,规范商号权的取得、权利的行使与限制,确定对商号侵权行为的制裁方法等法律问题,调整商号权取得、行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为解决现实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商号争议以及商号权与其他商业标志权之间的利益冲突提供充分的法律解决机制。

当然,在《商号法》中建立与完善商号相关法律制度的具体问题,还需要通过整个立法过程来进行调查研究与确定。在此,仅针对问题比较突出、缺陷比较明显的商号取得制度、商号侵权责任形式等问题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目前我国商号取得制度中有关商号取得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该规定仅明确:同一主管机关管辖区内相同行业之间的商号不得重复。由此推知,不同主管机关管辖区的相同商号或同一主管机关管辖区内不同行业的相同商号就可以合法出现并得到认可,这显然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常,消费者对耳熟能详的商号记忆深刻,但对该商号所在的行政区划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不同地区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经营者使用相同商号,其行为虽不违法,但极易造成营业主体或商品主体的混淆,从而淡化了商号的标识性。况且,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企业的市场活动都在逐渐走出其主管机关的辖区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有些甚至走向全球市场。因此,建议在《商号法》中明确以下问题:1.建立以经营者经营服务的地域范围为基础的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三级商号登记体系。不囿于经营者设立时所在地基层行政区划为保护范围,而以其营业所涉及的区域、营业额、知名度来确定其商号权保护范围。2.规范企业名称的组成结构,在确定企业名称与商号涵义相同的条件下,对企业名称是否相同的判定标准规定为企业名称核心内容是否相同、近似并引起相关公众混淆。3.完善商号侵权责任,形成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在内的侵犯商号权的法律责任承担制度,加强对严重侵犯商号权行为的惩罚力度。

当然,商号法律制度的完善不可能仅靠一部单行的《商号法》就可以完成,它离不开《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其他法律法规的支持与共同完善。从商号与商标、地理标志、域名等商业标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商业标志法律制度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应当在《商号法》制定的基础上开展统一商业标志立法工作。由于商标、商号、地理标志、域名等商业标志都具有标示性和可识别性,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不同商业标志法律制度的制定目的和保护对象不同,且立法时间先后不一,所以各商业标志单行法之间的协调性较弱,如我国现行《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就没有明确将商号权作为“在先权利”予以规制。通过统一商业标志立法,将商号、商标、地理标志、域名等商业标志作为共同对象,综合考察彼此之间的关联,建立一体化的法律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各类型的商业标志,而且在商业标志单行立法基础上,逐步建立商业标志统一立法,这是商业标志立法的一个必然趋势。如德国早在1968年就制定了商标法,到1994年,为了更广泛更有效的保护商业标志制定了《商标和其他商业标志保护法》,统一保护商标、商号、地理来源和其他商业标志。

(二)加强商号保护的地方立法,促进多层次商号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

我国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商号保护面临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国家立法的指导下加强商号地方立法工作,也是完善我国商号法律制度的重要任务。而且,对商号保护进行地方立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立法存在的不足与空白。如现阶段国家商号立法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可以先通过地方立法结合地方实际尝试解决这些缺陷与弊端所带来的问题,为日后国家立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即使在国家商号立法完成的情况下,进行商号保护地方立法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既可以实现国家立法的细化与可操作化,也有利于多层次的商号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

目前,我国浙江省在参考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写作硕士论文结合浙江实际,开全国之先河,出台了《浙江省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并配套出台了《浙江省知名商号认定办法》,对商号禁止使用的内容和文字、商号不得相同或者近似的例外情形及近似的标准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这将给浙江的大企业、名企业、好企业提供合法权益保护,有利于规范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激励企业积极创建商号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商号保护的地方立法必须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由于商号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企业的发展又有助于地方财政的发展,因此在实践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并不奇怪。但地方保护主义毕竟是短视行为,是权宜之计,不利于地方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不符合法律的平等保护和公平正义原则。所以在商号保护地方立法中应当力戒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为商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与保障。

(三)制定老字号、驰名商号特别保护制度。

国际上很早就重视对驰名商号的特别保护,并且已经建立了驰名商号保护组织。我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许多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写作医学论文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众多获得广泛认可的新的驰名商号。伴随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全面参与,国外的许多著名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为履行《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所规定的义务,我国专门制定了有关规章规定:凡外国企业的名称,应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注册登记,经核准后在全国范围内不再核准其他企业使用该名称,以防止争议和侵权。此种针对外国企业名称的特别保护已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界限是超国民待遇保护。相反,对国内企业名称我国现行法律仅禁止同行业之间商号的相同或近似,并未禁止将不同行业的驰名商号用作自己商号的“冲淡”行为,这一法律空白的存在既不利于老字号、国内驰名商号的保护,也不符合对内外商业主体平等对待、一体保护的国际惯例。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以下是我写此论文过程中的感想与体悟、收获。

1.建立激励机制。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公务员制度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具备,但制度体系本身不配套,尤其是公务员激励机制还存在着缺失,影响着公务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影响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就成为我国目前函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2.完善公务员的选拔晋升方案。十年多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前由于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单一性,使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选拔晋升工作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如何创新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为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拓宽更为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切实做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选拔晋升工作,建立完善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选拔晋升工作机制,利用现有的公共人力资源在短期内建立高素质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设计一整套更加科学的、客观的、双向的、可操作性强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选拔晋升方案,促进公务员职业化改革,已经当前人事工作的迫切需要。

3.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我国综合工作实绩和德能勤绩两方面进行,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日本的文官考绩程序比较严密,如其考核内容在工作方面,有工作情形、工作速度、工作态度、对部属统率情形等;性格方面,包括积极、好辩、慎重、认真、意志坚强、守规矩等;能力方面,包括理论、创造、研究三方面能力及适应力方面等。美国的考绩采用周年考绩法,个别考绩等。从公务员考核的内容看,有的国家注重全面考核,有的则侧重某一方面的考核。相对而言,上述三国的考核内容以美国的最具实质性,因为它已经触及公务员工作的关键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客观标准。由重视文化知识转变为重视素质和能力,使得考录制度能真正挑选出类拔萃的人才,为政府提供高效的服务和有力的保障。

4.考核方法上。英国采取的评估结论与被考核者见面的方式,既充分体现评估是一个全公开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有利于增加考核的针对性与准确性。美国运用各种方法对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效率进行考核,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歪曲、偏见和差异等想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法国考核评分法则存在着不足:主要是时限性很强,计算比较复杂;而且缺乏具体打分标准,考核打分普遍偏高;容易重学历重工龄等一些客观条件,对实际能力考核比较难客观。而且在考核过程中透明度较低,考核结果不能全部公开。

5.公务员考核的结果,英法美这三国都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调整职务,晋级增资、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和参考。1972年,英国改革了考核制度将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与晋职、加薪挂钩,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考核者,都增强了实施考核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美国1978年修改的绩效评价制度,规定了绩效评价结果应在人事决策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考核结果的等级划分上,美国只有优等、满意、不满意这三个等级,不太利于公务员积极性的调动,可适当的增加中间等级。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法学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加强对所学专业课程的掌握与运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论文选择了《论行政执行与行政强制措施的关系》。

本文重点阐述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应享有的行政强制权力的必要性,以及拥有行政强制措施的理论依据,法律规定,内在要求。我国目前的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原则,立法与实践等内容进行了说明。

随着我国关于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立法的不断规范和完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将会更科学、更合理地解决行政执法与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本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论文的编制过程中,我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实践。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思想,培养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学风。

关键词: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强制执行措施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原则

为了加强城市管理,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必须建立一支精简、统一、高效的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为此,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即: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以后,相关部门不再行使已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随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的开展,出现了在执法过程中,行政处罚决定不能得到即时,有效的履行的难题,为了保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澄清一下行政执法与行政强制措施的关系问题。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应该享有强制执行权力的必要性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开展以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实践中,大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以后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城市管理难以有效的进行,有的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在查处违法行为时,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工作,理论上的困惑直接影响了行政处罚工作的开展。澄清这个问题,对于解决执法工作的后顾之忧,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管理具有即时性,违法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处罚,事后可能就难以执行,例如违章建筑若不及时拆除,违章户加班加点把房屋建好,这时行政执法部门再申请人民法院,既给拆除工作增加了难度,造成更大损失,也易引发群众对拆违工作的抵触情绪。在对运输建筑垃圾、散装流体物造成污染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绝大多数违法者都会拒不接受处罚,执法队员依据法律程序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为时已晚,违法者早就逃得无影无踪,面对这些管理对象,城管执法时时处于被动,很难将处罚落实到实处,真正行使行政执法权。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执法权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软弱无力的,虽然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到了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力度却不但没有加大,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较未集中前有所减弱,行政执法机关,没有行政强制执法权,执法工作步履惟艰。

在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权原则上属于人民法院,属于行政机关的仅仅是单行法律授权的例外,即行政机关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时,如果没有法律授予其强制执行的权力,就都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建立这种行政强执行制度的目的,(1)是防止行政专横和权力滥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行政强制执行的“行政”二字,并不意味着强制执行权属于行政机关,且实行行政手段,行政机关有权作出初步行政决定,但无权自行强制执行,除非法律有特别授权。在没有法律特别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执法机关同样也只有行政处罚决定权而无处罚的强制执行权,表面上看,处罚决定权与强制执行权分离,制约了权力的滥用,但这种分离却更多地暴露出其弊端,行政处罚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执法力度大大降低,执法程序过于繁冗,降低了执法效率。

二、我国目前行政强制措施的立法与实践。

我国现行行政强制制度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从立法内容上看,有对财产的强制措施,如对违章建筑的,对滞纳金,罚款的扣缴。也有对人身和行为的强制措施,如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政拘留。从执行主体上看,立法将行政强制措施划分为两大类。

(一)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措施。

行政机关自行强制的内容往往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若遇当事人违犯行政法规定,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当事人履行,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公安机关可以强制传唤”、“受拘留处罚的人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到指定的拘留所接受处罚,对抗拒执行的,强制执行。”等等。此类行政强制属于对人身强制的内容。

(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从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立法看,行政强制主体以法院为主,以行政机关为辅。采用的制度“以申请人民法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的体制,纵观80年代以来制定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均将行政处罚的执行交于法院,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立法在行政处罚的同时并不明确规定处罚的执行问题,凡是法律法规未授权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的均需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从实践来看,但由于行政机关和法院在行政强制执行权限的划分问题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线,哪些应由行政机关强制执行?哪些应由法院来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和法院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划分不清,有些行政机关因没有行政强制权必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申请执行的案件量大,直接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增加了法院的负担。法院对申请执行的案件通常侧重于形成审查,使很多申请执行的案件流于形式,不仅难以保障行政行为执行的公正与效率,而且有悖于立法的本意。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手段缺乏应有力度和威慑力,享有自行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对拒不执行的行政决定的情况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达到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目的,例如《土地法》对违法占地的行为规定了责令其退还土地,限期拆除地上建筑的强制执行手段,但遇有拒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往往没有强制执行手段;不享有自行强制执行权的机关执行起来更为艰难,由于没有法律授权,所有行政机关的执行都须申请法院,以至于一些数额较小、又无争议的罚款没收或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处罚在法院拖不决,难以得到及时执行,由于目前没有任何规范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立法,现实生活中因行政执法机关滥施强制措施引发的争议迅速增多。法院也难以判断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程序的合法性,特别是对于法院依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案件,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定程序,实践中的做法非常混乱,不足于发挥法院监督行政决定的合法性的作用,既影响了行政机关权力的实施也影响了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也给相对人人身、财产造成一定损害。从我国行政强制执法的立法目的看,一方面要保证行政权力的顺利实施,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又要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必需通过立法来加以规范。

三、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拥有强制措施的理论依据法律规定及内在要求。

(一)理论依据

主要的观点有:

(1)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依法采取的对有关对象的人身、财产和行为加以暂时性限制,使其保持一定状态的手段。(应松年《论行政行强制执行》)。

(2)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为了预防、制止危害社会的行为而采取限制人身自由、财产权利,使其保持一定状态的手段。(马怀德《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及立法构想》)。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征求意见稿)第二条第二款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指行政机关为实施行政管理,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财物或者行为实施本法第八条规定的强制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行为,但是公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取的强制措施除外。

(4)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为了保证具体行政行为的顺利进行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而依法采取的临时性处置行为,这种行政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谭永卫《浅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正确适用行政强制措施权》)。

上述专家学者在文章论述行政强制措施的特征时,多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法定性,实施强制措施必需有法律授权,并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能否行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法》征求意见稿第十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依照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设立的人民政府综合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仅可以实施对违法财物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二是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于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会的行为。有时是为了预防危害社会行为的产生, 有时是为了制止危害社会行为的继续,带有明显的预防性、制止性。三是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包括人身和财物两大类。四是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依附性,与行政处理决定紧密相连,常常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前奏和准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理决定,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为此就可能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使被调查的人与财产保持一定的状态,以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行政强制法》(征求意见稿)第十六条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条件为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在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毁损、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的紧急情况下,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根据以上关于行政强制措施基本理论的阐述和立法的规定,不难看出,虽然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但二者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我们一方面不能说实施行政处罚必然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另一方面也不能将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措施截然分开,使二对立起来。可以说相对集中行政处罚的机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是有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撑的。行政强制措施意味着行政机关有权对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依法直接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义务履行相同的状态,虽然行政机关不享有全部的行政执行权,但毕竟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只能借助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形,因为“行政处罚具有效力先定特权,一旦成立就假定符合法律规定,不需要通过法院确认,当事人不服时,只能通过法定的程序申诉或复议。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依职权执行。行政处罚具有强制执行力量是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所作出的决定,如果公民可以拒绝执行,公务将无法实施,国家将成为无政府状态。正是这个意义上,行政机关应当享有一定的行政强制执行权,但由于行政机关自身强制执行行政决定可能引发执行不公,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应从立法上统一规定行政强制的条件,程序等内容并将一部分行政强制执行权交给法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限制或监督行政机关滥施行政强制的现象发生。

(二)具体的法律规定。

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由于涉及相关问题的立法相对滞后,执法依据纷繁复杂,不少人对执法工作中是否执行相关部门制定的涉及行政处罚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存有疑问。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行政处罚的内容不仅包括处罚的种类和标准,也包括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还涉及大量技术性规范和政策指导性文件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行政处罚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作为执法依据。关于程序方面的规定,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外,还有建设部《建设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建设部第66号令),公安部《交通违章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第46号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第58号令)等。这些规章大多规定了在调查取证阶段或实施行政处罚时,行政执法机关可以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特别是公安部第46号令,在第五章专门规定了行政强制的种类,实施程序等。这些规章的具体的规定,充分说明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有明确法定依据的。

(三)立法的内在要求

否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具有行政强制措施有违立法本意。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给予当事人一定的处罚并非立法的最终目的。行政执法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时,多数违法行为仍在继续。对有的违法行为若不当场采取强制措施固定证据,事后将难查处。如果说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只能行使行政处罚权,就等于说面对违法行为无能为力,只能等出现一定的危害后果才能介入,这无疑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实有悖于立法本意。其次,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若该机关只有行政处罚权,那么行政强制措施是否仍由被集中处罚权的机关行使?如果这样理解正确的话,被全部集中行政处罚的部门如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规划等部门仍可以保留执法队伍专门行使行政强制措施权,很明显,这不符合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二者密不可分,从理论上人为将其割裂开来,不符合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容易在执法实践中引发各种矛盾。因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时,有权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

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具有行政强制的理由。

结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实践和相关法律规定,笔者认为在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同时授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强制执行权,不但能提高执法效率,还能不侵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此试从以下方面论证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机关拥有行政强制措施及其理由:

第一,行政许可权与行政处罚权的分离已经起到了制约权力滥用的作用。例如营业执照由工商部门颁发,无证经营、占道经营、摊点外溢由行政执法机关进行处罚,又如,颁发建房执照的是土地、建设部门;无证建房的违章行为由行政执法机关进行处罚等等,应该说,这种许可权与处罚权的分离,充分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第二,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强制措施的分离,只能导致整个行政程序过于繁冗,行政处罚难以及时落实,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处罚。例如在市容市貌整治中,对店外经营、占道经营作业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处罚时,违章户拒绝接受,城管执法队员因没有行政处罚强制措施而只能任其继续违法。待城管执法队员花几天的时间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摊主就把摊点收回,但法院的执法人员一走,其又把摊点摆出来。如此反复,常常让城管执法工作面临窘境。

第三,行政处罚权没有行政强制措施作后盾,执法力度明显削弱。例如,依《城市规划法》规定,违法建设的当事人对处罚拒不执行的,由作出处罚的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行政执法人员只能向当事人下达一个通知书,然后依靠当事人自觉执行,若当事人拒不接受处罚,才能在规定的期限届满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现实情况是,违章户不但不会主动拆除,反而加班加点赶在法院之前完成违法建设,既增大了拆违难度,又增加了拆违成本。因此,没有行政强制措施(执行权),执法工作很难及时、有效地进行。

第四,行政处罚权与处罚强制执行权合并,并不必然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程序中,作出行政决定的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提交作出行政决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逾期不提交的,其行政行为视为违法,行政机关不得调取在作出行政决定时没有收集的证据,该类证据不得作为确认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这一证据规则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时必须调取、收集所有当时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否则将承担行政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的后果。可以说,行政救济程序从举证责任的分配到证据采用的规则,都使行政相对人处于非常有得的地位,为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充分保障。同时,公民对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不需交纳受理费,这意味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供质保障。

由于强制措施本身有着严格的程序,因而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强制处罚权合并以后,并不意味着独裁与专横,而且随着公民法制意识,保护自我权益意识的逐渐增强,社会公众对行政行为透明度的要求提高,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也必然增大,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市民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意识还较薄弱的情况下,行政执法权与行政强制措施合二为一,应该更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资料:

1、应松年《论行政强制执行》 中国法学第三期 1998年3月

2、马怀德《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及立法构想》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0年第二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征求意见稿

4、谭永卫《浅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正确适用行政强制措施权》 2003年11月

5、应松年《行政行为法》 人民出版社 1992年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

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

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例如“企业联盟问题研究”,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发展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方法,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

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

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当然,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能离开管理学的主流思想,不能没有创

新平台,而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体系,否则不会成功。(创新思维方法后述)

3.要联系实际,关注热点。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很多,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剧变,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种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可以研究的对象,可以作为论文选题的问题,俯拾皆是。对于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空前的机遇。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现阶段还是研究实际问题较易出成果和被社会接受。从研究经济管理现实问题,得出可以操作的政策性结论,这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会产生立竽见影的效果,意义是深远的。但是,千万不要赶“时髦”,凑“热闹”。因为“热点”问题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不易创新。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专长等来选择热点题目。

联系实际,问题要抓准,抓准问题的题目,一看题目就会吸引人。

4.要题目大小适宜,发掘的深。题目太大不好把握,往往流于空洞肤浅,人云亦云,最后成为平庸之作。一般来说题目大小要适宜,或小点好驾驭,容易写得丰满。但也不要小到象本单位的工作总结,或意见建议书。论文要求深刻和严谨。所谓深刻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所谓严谨就是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层次清晰,语言规范。有的学员怕题目小了,难以展开分析,几句话就说完,甚至连要求的字数也不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小题大做”,即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分析某一“小问题”,要多用些具体材料,图表、公式来证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使论文充实、丰满、具有说服力,又可以解决字数不足问题。题目大小适当,才能在短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圆满完成写作任务。

5.要逆向思维,搜寻盲点。热点问题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写的人多,创新难度加大。

如果逆向思维,寻找那些人们忽视的问题和领域,或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则可能更容易出

成果。这就要求选题时,要有逆向思维的意识,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在一些边界地区,

交叉领地可能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当然盲点问题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现实生活中

已经发生,但还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不但要求我们具有逆向思维的意识,而且还

要具有思维的敏锐性和超前性,可以明察秋毫,每天都有新事物、新问题出现,就看我们是

否善于发现和捕捉。

6.要适应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题要适应自己的主观条件,包括自己的专业特长,对所选题目的兴趣,已占有的资料,原有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学术平台;以及适应客观上能够为自己提供的资料和时间保证等。最好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这样,才能做到材料充实,有感而发。也就是说应该选择主客观都有可能,来完成这一写作任务的题目。

7.要在申请人所学专业范围之内。选题要在管理学范围之内。根据管理学科新的分类标准,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工商行政、企业管理、房地产、旅游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我们书上P16-54,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的题目,做为备选范围。超出这一范围的作为不及格。

8.要参考选题,自定与导师同意。(1)三个方面选题任选其一。书中P16-54,列出三个

方面的备选题。三个方向选题界限有交叉、重复,例如企业核心能力问题,企业文化等。原

因是三个教学部分别提供的选题,没有整理和归纳。学员可从这三个方向的题目,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中任选其一。

(2)学员也可以在三个方向选题范围之内,自己确定,经导师同意。在选题范围内,具体题

目可调整。

二、论文写作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内容结构

毕业论文写作的内容包括:P6内容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目录、正文、注释、附

录、参考文献、封面、封底。

(二)毕业论文写作步骤

毕业论文写作步骤:确定选题,收集材料,确定主要参考书目,写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

初稿,二稿和定稿。定稿后答辩准备和答辩。下面强调收集材料,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初

稿,二稿和定稿。

1.收集材料。题目确定之后,要在题目所涉及的领域广泛收集材料。材料一般分为两类,即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可以到图书馆、资料室、理论性刊物、互联网上按分类目录查找。事实材料,可从图书、报刊资料中,自己亲身接触到的,他人工作经验,工作中的统计资料、案例等查找。有条件的可以亲自调查研究。收集材料要多积精选。选择材料的标准,最大限度的选择资料,应为必要的;最小限度选择资料,应为充分的。收集材料时应注意,真实性(出处;二手资料要与原始材料核对),具体性(数据、比例、比率要确切,不能含混),新颖性(新颖的材料才有新结论)。对资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真研究。有人把它概括为:“捕捉信息、鉴别、浓缩、存储信息”。

总之,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分类整理和研究的过程,对材料的比较、思考和筛选,是论

文立论和论证的前提和基础。

2.开题报告。详见书P14-。

3.拟定写作提纲。提纲的好处,帮助树立全局观点,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及组成合理的

笋印等。拟定提纲过程中,为了把准备使用的材料组成一个层次清楚,有严密逻辑关系的理

论体系,不仅会有大量的材料需要取舍、增删、调整,而且还要考虑论文的布局、观点与材

提纲的写法有两种:一是标题的写法,二是句子写法。无论哪种写法,都首先要拟定标

题,论文的标题有两种类型,一是指示论点的标题,即把论点概括而形成的标题。另一是指

示课题的标题,即揭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4.写作初稿。这里主要强调论文提要和正文的写作。

(1)论文提要。论文提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它主要包括:说明作

者对论文写作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特别是要说明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文

字要简练,并译成相应的外文。注明3—5个具有代表意义和提纲契领的“关键词”。,

(2)写作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①绪论。绪论主要应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提出问题,有时简单地写一点历

史的回顾,本文的基本思路,以及对这一课题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等。

②本论。本论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应包括理论分析、论点、论述、创新等。这里着重谈谈确立论点和对论点的论述;开拓创新性思考。确立论点和对论点的论述。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和文章的价值之所在。论点在纠正前说的文章中;指前言错在何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再如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论点要准确、明白、突出。论点是对资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要先定论点,然后找材料印证。论点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概括的过程。作者要从资料中理出头绪宋,并从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确立论点的能力主要是抽象的能力,就是在浩繁的资料中抽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论述是指用论据阐明论点的过程。论点确立后,就是对论点进行论述了。论述要严密。在论述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是由论据来说明的,论据又是由论点来统帅的。论点和论据是辩证的统一。在论述过程中,必须使论点和论据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使论据很好地为阐述论点服务。材料与观点要统一,把材料组织起来去说明自己的论点。论述层次要清楚,例如把问题分成三个论点,即三个层次进行论述。论述还要以可靠的例证,

翔实的材料,优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述的语言要生动、鲜明等。论述的能力

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推理、判断的能力。

开拓创新性思考。开拓创新性思考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对所研究的对象早日有所发现,或早日突破前人已有的成果,达到新的发明创造。李景隆先生对开拓创造性思考问题,归纳了三个基本条件:丰富的贮存;加大信息间作用的概率;加大解决问题的势能。没有这三个条件创造思维不可能形成。这是指读的书越多,收集的资料越丰富,专业水平越高,形成创造性思考的可能性才·越大。而人在大脑中贮存的大量信息,又会互相作用,其结果就会形成新的思考。加大信息间作用概率,就会使创造性思考形成的可能性增大。

开拓创造性思考,除了这三个基本条件外,一些研究者还认为它与作者应具有的品格有极大的关系。这就是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好奇心和对问题的浓厚的兴趣。

创造性思维能给我们以新的志向、新的境界、新的思想、新的创造力量。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从一般的见解中看到别人难以发现的闪光处,具备高人一筹的远见卓识,从而攀登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国外管理学家提出10种可以启迪创新思维的方法,可供参考:a.求异法,b.发现法,c.尝试法,d.实际法(直接动手),e.求证法,f设计法,S.幻想法,h.反思法,i.导思法(逆向思维),l观察法。10种方法可单独也可结合运用。(见企业家新观念P454)

③结论。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总结。结论的写法可以对全文总结,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问题、展望等。总结应该鲜明、精炼、完整和准确。

撰写正文必须注意按照写作提纲用心起草。提纲体现论文的层次、段落、过渡和照应等细密连贯的合理性。写正文要防止出提纲的大格。观点要准确,行文要流畅。行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方式可采用一气呵成和“十步九回头”的写法。

5.二稿和定稿。在初稿基础上,再反复不断地斟酌、修改,然后论文才能日臻完善。文章要斟酌,修改。改什么,即改观点、材料、结构和语言。结构看层次、段落过渡。结构安排是否完整、富于逻辑性,将直接影响观点表述。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应用文科;教学改革

一、引言

应用文科在我国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导致了巨大人才需求缺口的存在,取消本科招生和培养无疑是因噎废食,如何加强应用文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至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已非常急迫的提上了应用文科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上,而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与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在知识观上,它认为知识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可以分为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初级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是对复杂的外在世界的现实加以过分简化的产物,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机械性、静止性和孤立性;高级知识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应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高级知识学习要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在学习观上,它认为高级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知识是情境性的,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习的本质是个体积极、主动、自觉、有意图、有意志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主动建构学习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其区别见下图。

三、应用文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注重高级知识的学习,着眼于社会实践中情境的复杂性,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对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更能体现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一思想,对于改革应用文科专业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强调应用文科专业对高级知识的学习,我们适当调整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等高级知识课程。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我们保留了必需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如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著选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行政管理学等,增设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文书档案学、行政管理案例研究、社会调查与方法、公共经济学、行政法学、行政监察学、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等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学到应用性更强的高级知识,培养和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

为尽可能塑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引入情景模拟、案例研讨,并穿插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多种活动。例如,《社会学》、《社会调查与方法》等课程,任课老师精心设计社会调查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去调查社会问题,然后再对收集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进而写出调查报告。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出模拟实验课程,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设立了模拟会计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验室,行政管理专业成立了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法学专业则开设了模拟法庭等。课程的考试我们也尽可能模拟出社会实战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实战过程中会面对的问题,并设法快速合理地加以解决。例如,《行政案例分析》的开卷考试,我们选取了许多最新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这逼迫学生必须要每天读书看报,关注最新的时事动态,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还要结合学习的知识经常思考分析。

为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大量应用抛锚式教学、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例如,《政治学原理》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为全班同学出十个不同的专题,即有国家的起源与消亡、国家的结构形式研究等理论基础性的问题,也有议会内阁制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下的党政关系比较、中外立法机构职能等学生比较关心或困惑的问题,还有中国当代阶级阶层新变化、中国蓝领白领阶层分析、私营主阶层现状分析等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政治话题,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独立撰写一篇论文,然后根据专题分为小组,每组设一名主持人,主持讨论,要求每位同学就自己论文的资料检索和获取情况、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观点进行阐述,相互交流,进行评分。

为完成知识的顺利迁移,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并探索出了在学院内部认识实习、在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实习、在政府机关和工厂部门参观、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结合的实习新路,学生在原认知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与实际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重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完成同化和顺应,达到更高层面的理论与实际的平衡。此外,许多学校应用文科学生的培养对科研不重视,学生居然写不出像样的毕业论文,我们却认为适度超前地加强学生的科研活动也是一种有益知识迁移实践。我们向本科生开放学院文献资料中心,配备大量电脑,购置部分数据库,通过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搜索、社会调查等获取资料的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科研工作,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分析社会现实状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等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2000级行政管理班,高翀和胡宏伟同学的论文《关于街头“擦鞋业”的调查》在2001年湖北省“挑战者”杯大赛中获二等奖;2002年上半年该班三个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学校获得了两个二等奖、一个一等奖,其中宋国论同学的作品《“绿色农华”产业计划》获得湖北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

四、结语

我们教学改革效果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改革比较满意,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考试作弊情况也大大减少。而课外,学生显示出了的主动学习热情也是前所未有的:为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同学翻遍图书馆的中外文献资料,结伴上网不是玩游戏,而是为数字期刊检索;为一场小组调查,同学们主动聚在一起讨论方案、设计问卷,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也得到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作品纷纷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或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教学改革的成效,还体现在应用文科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大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接近30%,公务员录取率也非常高,多数毕业生都能顺利找到工作,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也逐渐看好、对自身适应社会的信心大大增强,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也很高。我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改革,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例如《武汉晚报》、《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教育文摘周报》等都大幅报道或转载了我校文科考试方式改革的事例。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们针对我校工科院校的实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应用文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在相关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中贡献显著,并得以在我校应用文科专业全面推行,但是应用文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它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与探索,这种模式也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宏,雷德明,丁宇,魏敏.文科应用专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J].江汉论坛,2000,(8).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5-177.

[3]刘长青,杜凤秋.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13):107-108.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所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决策能力、决策方法的培养上,于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时偏重于管理的后一环节———决策,而忽视了管理信息获取分析、方案执行控制等中间环节的能力培养,这也是造成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随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在受传统影响更深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却不够明显,以实践为主导、以理论“必须够用”为标准的观念难以被充分接受和落实,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依然是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重要原则。

3•课程体系改革不彻底。当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安排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课程整合力度不够明显,理论教学的比重太高,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教学计划中大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三个部分,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实训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技能实训项目不足,技能训练时数不够,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材匮乏,实训手段落后。笔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图书市场中公开出版的综合实训教材不足六本,其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众多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需求。同时,当前工商管理类实训手段也较为落后,主要采用课堂案例教学、机房多媒体软件操作等形式。缺乏实践动手的切身体会,也缺乏工商管理中最重要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中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度较高的一个门类,所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专多能”的通用型才能,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建立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工商管理实验课程体系,发挥学科交叉及学科综合应用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实训教学环节中有利于提升受训者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合理利用实训教学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二)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研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设置,构建和完善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课余实践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设置和加强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模拟课程,结合管理专业特点,注重提高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加强管理定量方法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理顺相关课程之间及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途径。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自有实践课程为核心,充分扩展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和开户银行等各机构的业务往来关系。

(三)完善实训教学层次

构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从四个层次进行:专业感性认识实验、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每个层次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

1•第一层次:专业感性认识实验

设计专业感性实验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管理实际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为经管综合实验中心的观摩讲解,校外企事业单位现场参观等。

2•第二层次: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学习的需要,开设系列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相应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其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方法。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此类实验并非某一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4•第四层次: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本阶段通过设计仿真综合实习,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虚拟环境、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中,以某一行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作为主线,完成模拟企业的真实经营与运作,实现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并以所管理企业的经营数据为分析对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毕业实习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是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应用的一种形式,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空泛性加大了实践活动设计的难度,为了能让学生在工商管理综合实训中充分理解所学的管理知识,并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活动的开展,这里提出“场景模拟+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1•场景模拟实验

将综合实训场地搭建成为一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管理环境,以弥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在该实训场地中,学生将依据实训教师精心设计的企业管理案例,以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环节。针对民办高校生源的特点,其毕业后主要去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管理工作岗位,对其能力的需求应该是重实施而轻决策,通过仿真环境的手工业务处理实训,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掌握日常基本业务处理流程。我们称之为“授之以渔”。

2•管理信息化实验

“管理信息化”模式要求受训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相关业务处理,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作为一种工具,它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熟练掌握这些工具,一定量的信息化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我们称之为“授之以鱼竿”。

(五)加强师资队伍及综合实训教材建设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犯罪综合治理防范的方针。确定“四禁并举、堵源裁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坚持“四禁”即禁吸、禁贩、禁种、禁制,控制非法供应和防止滥用并重,禁止和打击一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39犯罪综合治理与防范的目标。坚持依法禁毒,按照依法治国的方略,不断建立健全禁毒法律规范体系,依法管理管制品、精神药物和易制毒化学品,防范、惩治犯罪,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戒毒治疗和康复工作,矫治挽救吸毒人员。积极参与和推行国际禁毒合作,在国际禁毒领域认真履行三项主张:坚持广泛参与、责任共担的原则;全面实施综合、均衡的国际禁毒战略;高度重视替展,促进从根据上解决问题。综合治理犯罪的基本要求表现在以下几方方面:其一,综合治理犯罪要求禁吸、禁种、禁贩、禁制四禁范畴;其二,堵流截源,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医疗的等各种手段的功效;其三,以公检法等专业部门为主,建立起包括各种参治层(民政、监察、工商、财政、税务、海关、劳动、人事、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宣传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和帮治层(工、青、团、妇、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内的综合治理体制,群策群力,协同作战;其四,通过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种基本途径综合治理犯罪。

(二)完善犯罪综合治理与防范的具体措施

犯罪的综合治理,是在不断完善加强禁毒立法,坚决惩治犯罪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禁毒执法职能机构。

1、建立健全禁毒执法职能机构。

建立健全禁毒、缉毒机构,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是有效控制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禁毒工作由各级政府领导,公安禁毒部门主管,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团体共同参与。1990年,我国政府成立由公安部、卫生部和海关总署等25个部门组织的国家禁毒委员会。1998年,国务院批准公安部成立禁毒局,该局又成为国家禁毒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目前,我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的204个地(市、州)、735个县(市、区)的公安机关组成了缉毒 警察队伍。199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禁毒基金会”。对禁毒执法工作,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边防、司法、海关、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承担起相应的禁毒执法任务。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1)建立健全专门的禁毒机构

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禁毒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模式:一是组织指挥机构。我国已建立的全国禁毒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禁毒委员会,实际上就具有组织指挥机构的性质。二是缉查侦破机构。这一机构应在各级公安机关设立,并吸收武警、边防、海关、医药、卫生、工商管理等部门的人员参加,具体负责案件的查破工作。三是法律惩治机构。这一机构的职能只能由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罪犯改造机关和劳动教养机关担任。四是情报研究机构。即要建立专门的情报网络,负责收集国内外违法犯罪信息;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研究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对有关案件进行科学技术鉴定。五是会同卫生、民政、社会福利等部门共同管理强制戒毒所的工作。

(2)提高禁毒执法人员的素质

禁毒工作的成效如何,与禁毒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提高其对禁毒工作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禁毒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禁吸、禁贩、禁种、禁制的禁毒工作方针;不断提高禁毒人员的专业法律水平、有关知识认识水平,掌握和运用先进技侦手段,充分运用技术分析检验、鉴定等手段,提高现有缉毒手段的功效。

(3)完善和加强缉查工作

我国主要来源于境外,主要集中在“金三角”等地区。面对境外大片毒源,建立严密的边境查缉防控体系,形成以公安、边防部队、海关、林业部门和基层治保组织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联防查控网络,把最大限度地查获在边境地区,是我国禁毒工作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建立缉查毒源的查控模式:①要在边境地区的交通枢纽设立关卡查控,特别在西南边境一线及其通向内地的交通要道设卡查缉,堵住毒源。缉毒关卡要设在车间、机场、码头和公路进出边境客货车辆流动量大的场点,同时还应流动设卡突击缉查。②海关应设有专门的缉毒的部门和直接责任人员。尤其在我国西南、华南等重点边境地区的海关要建立和加强专门的缉毒队伍,其他海关也要配备经过专门训练的缉毒人员。尤其是广东海关要把紧关口,严密查控,不让由我境转运港澳。内地海关也要加强缉毒意识和缉毒工作,防止向内地大量渗透和蔓延。③建立情报机构和网络。在我国要提高侦缉功效,就必须增强情报的机构,建立广泛的多层次的情报网。开辟公开和秘密的情报渠道,广泛而及时地获取国内外情报信息。要注重建立各种不同功能的手段,在有得力保护措施的配合下,充分发挥侦察手段,装备一流的检测设施,获取重要情报,掌握缉毒斗争的主动权,使不能入境或入境难以出境或渗入内地。④对境内依法生产、供应、储存、运输、进口、使用的品和也应加强管理,防止其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发生丢失、被盗和非法使用。

2、吸毒矫治

我国公安部门统计到2002年止,全国有100万吸毒者。我国政府的态度是矫治挽救吸毒人员。矫治的办法就是强制戒毒和劳动戒毒。强制戒毒的劳动戒毒所和是教育挽救吸毒人员的特殊学校。我国1995年颁布的《强制戒毒办法》对强制戒毒场所建设、管理、戒毒措施、生活保障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分别制定了有关规章,对强制戒毒所和劳动戒毒所实行分级化、规范化管理。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强制戒毒所746个,戒毒劳动教所(队)168个。1999年共强制戒毒22.4万人次,在所劳教戒毒人员12万。40在对吸毒人员的矫治挽救工作中,第一,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强制戒毒的法规法令,真正做到有毒必戒。第二,设立专门的强制戒毒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力量和物质设施,保证戒毒工作顺利开展。第三,不断探索和完善戒毒的措施和方法。应当充分注意到吸毒行为的形成原因及情节差别,有针对性地将教育、处罚除依法予以必要的处罚外,要附之以强制戒毒的医疗措施,及时进行治疗教育。考虑到现行刑法未把吸毒行为列为犯罪,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对其施以教育、医疗和给予一定的处罚而使其改恶从善,因此,有必要就其教育、医疗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及教育、治疗的条件、报批程序和具体方法等进行全盘考虑,从而使这项对控制蔓延和危害颇具意义的社会工程,全面纳入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

强制戒毒和劳动戒毒在我国综合禁毒措施中占据重要位置,目前在吸毒人数较多的省份,已根据有关规定,从市、区、县、乡建立了由上到下较为完备的戒毒所或药物依赖防治中心。吸毒成瘾者一旦被发现,都要被就近送戒毒所进行强制戒除。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戒毒药物不理想,戒毒时间长助副作用大,戒毒初期肉体较为痛苦。第二,复吸率极高,约占80%-90%,戒毒者虽然在生理上戒了毒,但在心理上难以摆脱对的依赖。第三,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的吸毒者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

目前,我国戒毒所一般采用戒毒方法主要有:(1)急性脱瘾。包括:第一,“硬脱”,即不用任何药物和其他治疗,强制病人不吸毒,让戒断症状自行消除。具体有“一次彻底硬脱”和“自身剂量递减法硬脱”两种方法,这种“硬脱”方法在戒毒中一般不用或慎用。第二,“药物脱瘾”。即利用药物减轻症状,逐渐消除毒瘾。此种方法病人容易接受。临床实践中常用戒毒药物主要有三类:“鸦片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非鸦片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中草药”。第三,其他戒毒方 法。例如,“休克疗法”(如胰岛毒休克、电休克)、“针灸疗法”。第四,对孕妇、产妇、新生婴儿戒毒或戒断综合症的特殊处理。(2)戒毒过程中出现的急诊。对在吸毒或戒毒过程中出现的急诊包括:急性鸦片类过量中毒、急性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剂中毒、急性病理性兴奋状态、惊恐发作和恐怖反应、胃出血、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急性肺水肿等。(3)康复治疗。该方法包括:复吸原因的分析、康复治疗的具体实施、康复人员的组织管理与教育等。重视对吸毒者的心理研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以巩固戒毒效果。当然,应当尽快推广使用已经研制出来的迅速、安全、痛苦小的戒毒新药及新疗法,以替代现在使用效果不好的戒毒方法和戒毒药物。

为了解决戒毒复吸率高的难题,我国应依靠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帮教工作。各地公安机关、社区组织、单位、家庭与戒毒所配合,全国各地的工会、共青团、妇联、个体工商业协会等团体有针对性地帮助戒毒人员从新走向社会,开始新的生活。值得提倡的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内蒙古、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例,从1994年以来,全市以禁吸戒毒对突破口,开创“无毒社区”活动,共建立帮教小组2169个,对2000多名吸毒人员全部落实了帮教措施,1年以上戒断巩固率达70%以上,已建立“无毒社区”1436个,占社区总数的90.2%,实现了社会面基本无毒害的目标。因此,1999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向全国推荐了包头市的经验。41 3、提高全民禁毒意识

与国外禁毒教育水平相比,我国的禁毒教育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由国家禁毒委员会主编,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禁毒教育读本》于1992年6月出版;电视台从卫生与健康的角度宣讲的基本知识。国家禁毒办和各地禁毒办设立了禁毒设立了禁毒咨询热线电话。云南省等地方创办了禁毒报刊,在国际互联网上开通了禁毒网页。每年“6o3”林则徐虎门销烟纪念日,“6o26”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我国都开展了“拒绝,防止艾滋病”的宣传活动。禁毒教育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1999年,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要求,全国县以上各级禁毒部门在24223所中小学校建立了预防教育联系点,直接指导学校开展禁毒教育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在尚未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害之前,在人们的思想上树立起牢固的反毒意识。因此,禁毒教育和提高全民的禁毒意识是禁毒综合防范的重要手段。

在禁毒教育和提高全民禁毒意识的工作中,应加强和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国家禁毒委员会应每年公布《中国禁毒年度报告》,使全社会都知道,我们面临的问题的严惩性。司法机关应当通过开庭审理的方式,多报道、剖析一些典型案例,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禁毒的政策、法律等。(2)要制定一个禁毒教育的长期规划。把教育的内容、教育对象、教育形式、教育责任、教育时限等有禁毒教育方面的问题纳入规划,形成禁毒教育工作的依据。我国在1999年到2001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在全国建设了禁毒教育“五个一”工程: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建立一所禁毒教育基地,各大中小学每年都要开展一次禁毒教育活动,各地要组织一批禁毒宣传理论研究成果,创作一批禁毒文艺成果,培养一批青年禁毒志愿者。(3)研究禁毒教育的重点对象。根据我国问题的实际情况,禁毒教育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广大青少年,二是吸毒者,三是易染毒特殊人群,对他们应当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禁毒教育。(4)禁毒教育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除讲授禁毒卫生课程外,还应当发挥我国文化工作多样化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宣传画、文艺演出、展览等形式,进行形象生动的禁毒宣传教育,使禁毒观念深入人心。

(三) 加强国际禁毒合作

加强国际禁毒合作,对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禁毒斗争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禁毒领域积极地展开国际合作,认真恪守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积极参加有关禁毒国际会议,参加了有关国际条约,与有关国家签订了有关对犯罪进行司法协作的协议,为毒区改植提供援助,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警方及国际刑警组织加强协作,开展了犯罪的情报交流和线索查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但是,从世界各国禁毒国际合作的经验以及我国在国际禁毒事务中承担愈加重要的义务出发,我国的国际反毒协作还应近一步加强,增加新的合作项目。笔者建议,将犯罪作为国际性犯罪,世界各国均有普遍管辖权,且有义务对犯罪行使管辖权。同时,为加强对情报的互换和通报以及相应的司法或侦查协助,我国有必要与相关国家互派缉毒联络官,以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禁毒斗争中的重大作用,这样必将加强我国与国际禁毒机构的交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禁毒活动的了解,取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同时也将大大遏制国内犯罪的势头。

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吾辈应不懈努力。

后记

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九年前,当我作为检察官办第一起案件时,不禁惊讶,居然还有人在吸食。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经面对过形形的犯罪分子了。为何深受之害的中国,怎么还有如此之多的瘾君子呢?怎么有如此之多的人为而走上犯罪道路呢?于是,我便选择了犯罪作为我研究课题。非常感谢李晓明教授在我写毕业论文中敏锐地指出论文的写作方向,使得我得以审慎地研究此类犯罪,进而仔细地解析,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本篇论文。我只是对犯罪作一浅薄分析,管窥之作,请大家斧正。

在三年学习期间,十分感谢导师李晓明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正直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所景仰并让我受益匪浅,他的勤勉和严谨常使我为自己的懈怠和功利而不安。

工商行政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非医学专业 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就业竞争力又简称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获得工作,胜任工作,保持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必要时能够根据主客观需要转换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学习,毕业时能够获得工作,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并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是国家、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共同期望。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就业竞争力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统一说法。而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针对医院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展开探讨。

1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迫切性

1.1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办学年限比较短,学生就业竞争力尚待加强

近年来,医学院校出于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在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涉及学科种类增多,从全国单科性本科医学院校来看,51所西医院校只有4所没有开办非医学类的专业,开办最多的西医院校其非医学类专业已经达到17个,远远超出本校开设医学类专业的数目。另有23所中医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多所医学院校招收非医学类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工程、市场营销、医药贸易等专业。虽然医学院校在开办这些专业时,充分考虑了已有的教学实验资源,并大力引进人才。但从现实来看,在医学院校中,这类专业跟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护理等专业相比办学年限普遍比较短,师资力量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均处于探索阶段,学生的就业流向尚未形成固有模式。在以医学类专业为主的医学院校,就业指导缺乏经验的借鉴,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目前难以占有优势。有研究就指出:医学管理类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而我国的医药管理就业市场却存在着巨大的岗位缺口,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对这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需注重前瞻性、灵活性,指导学生多样化就业。衡量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都处于较高水平。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眼高手低的缺点,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1.2社会对医学院校非医学毕业生存在一定偏见

今后几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持续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高校需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务实的作风和开阔的思路完善就业保障机制,迎难而上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由于社会不少人对医学院校的非医学学生存在严重的偏见和怀疑,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就业信息大多数与医学类专业有关,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为例,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成为行政管理人员非常困难,到公司、企业就业又和其他综合性高校管理类、行政类的毕业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个别学生对自我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不清,缺乏就业择业经验,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手足无措,自信心不足,或盲目随大流,左挑右捡。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复杂的学生心态,医学院校应努力立足于培养能到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又能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企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本着为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帮助非医学类毕业生顺利就业,获得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2加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2.1加强对非医学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就业的质与量

一些学生和家长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心希望到大城市发展,这样的学生很容易一次次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而短期内,有些用人单位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以中共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高度重视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毕业班老师要详细了解毕业生思想状况和就业情况,深入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其了解自身的能力素质,抓住机会尽快落实工作,不要此山望着那山高。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分类指导,对专业基础扎实,有志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鼓励其报考研究生,对行政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对没有特殊专长的学生要教育其做好灵活就业的准备,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图个人发展。毕业班辅导员要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积极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探索自主创业,努力在保持就业率的情况下,科学调整学生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以广州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3至2010级毕业生为例,学生除了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到港澳台高校继续进修、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外,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政府卫生监督部门、公、私立医院、医药公司、保险公司、大中专学校及公司、企业,主要的就业岗位为政府部门公务员、公、私立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医药公司的销售员、后勤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文秘、工商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保险公司的销售员、公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个别同学选择自主创业。从学生的就业单位与岗位来看,学生的就业流向趋向多样化,通过学校的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逐年增强,创新创造能力明显增强。例如,2009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颜椿洪在校期间利用了我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机会创建“型尚网”工作团队,2009年7月毕业后成立广州尚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得到天使投资的青睐,2010年完成第二轮千万级别融资,此后,公司保持着200%的年增长速度,该同学的创业故事对在校生是一种示范与鼓励。

2.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影响力和美誉度

鉴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办学年限普遍不长,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第一,加强非医学类专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通过学历提升,国内外名校访学等途径提高教学能力。第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根据社会的需求改革课程设置,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参加第二学位的学习,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法学、应用心理学的课程,这种复合型学生在毕业时比较受到社会的欢迎。第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同时推动学生参加与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课外科研活动、日常学生管理活动。在学生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中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的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显性与隐性的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拥有专业证书、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做好个人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管理,最终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

鉴于学生的就业模式与就业流向尚未形成常规机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就业走向,正确定位自己,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班辅导员应主动加强与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联系,收集整理他们对本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有益建议,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畅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让在校生了解所学的课程对职业发展的意义,提高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拨开思想的迷雾,客观合理地定位自身发展方向。由于本专业的优秀校友与在校生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求学经历,他们的现身说法所展示出来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更容易使在校生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增强他们成才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在招生与就业宣传时加大对此类专业的宣传力度,提升这类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拓展这类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就业层次。在越来越信息化、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更好手段与方法。实践中我们发现,就业的信息越及时、可靠、翔实、丰富,越有利于毕业生的选择和取舍,学校可以灵活运用大学生就业网、大学生QQ群、微信公众号、辅导员博客、微博、QQ空间等多种现代化便捷途径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全面性,通过各种互动交流方式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对学生的求职简历进行“诊断”,动员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发挥专业课老师的学术和人微脉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2.3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竞争意识

部分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在就业时困难重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热情周到地为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例如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通过就业网站和刊物、开展就业讲座、就业经验分享会、职业生源规划竞赛、校园模拟面试等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就业。鼓励同学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师、司法考试,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强化非医学专业的创业能力教育,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论坛、创业设计竞赛,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竞争精神。

以广州医科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笔者发现,在就业中能够及早签约的往往是那些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强、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好,熟练掌握电子政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但比较容易抢到就业先机,而且职业生涯发展明显更好。医学院校要使非医学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学校要按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建设,通过各种就业和职业培训,考察参观等形式,使辅导员队伍成为大学生生涯规划师、就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

2.4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加强自主实习管理与引导

为进一步开辟就业途径,医学院校还应该积极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多渠道开拓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见习实习基地,校内与校外互动结合,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医学院校对非医学类学生可以继续探索“顶岗实习”模式,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预就业,让就业关口前移,提早适应社会。以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为例,05公管专业86人中共有56人自主实习,06公管75位同学有56位同学选择自主实习,07公管84人共有58位同学选择自主实习,07法学27位学生自主实习有22人。不少学生在大三的暑假已经积极联系适合自己发展的自主实习单位。在实习的后半段学生逐渐熟悉单位工作环境、工作规程、劳动纪律,有的学生在实习中积极主动,综合素质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从而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当然,自主实习也给学校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例如,实习单位是否与专业相匹配,学生实习时能否得到有效指导,学生实习纪律的管理等,但不能由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因噎废食,关键是制定严格规范的实习制度保证实习的质量,配备实习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定期与学生自主实习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不是让学生以自主实习为名放任不管,等出问题再亡羊补牢。

2.5加强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调适,做好特殊群体的疏导工作

对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类和非医学类毕业生数量年年增长,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一些学生在面临就业这一人生重要抉择时,疲于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思想容易波动,情绪容易起伏。非医学学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与预防干预机制,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多次失败、情绪容易波动、自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焦虑情绪,抗挫折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该给予特殊关注,采取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别心理咨询、重点推荐等措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素质、专长、潜能适合何种工作岗位,鼓励学生勇于推销自己,敢于竞争,增强逆情商能力,调节不良情绪,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6构建“四化”就业指导模式,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

针对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思想问题比较多,学生容易困惑迷茫,心理患得患失的情况,医学院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贯彻“四化”模式:即全程化、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指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跟踪的动态模式;系统化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系统的工作,针对性、分阶段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专业化这里主要指针对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开展工作;个性化即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素质、能力与人生志向开展指导。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一年级着重依托专业教师队伍的引导培养学习兴趣,通过专业教育让他们自己明确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二年级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扎实学好医学基础课程的同时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和公共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团委、学生会或社团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动员学生参加演讲、辩论赛、才艺大赛、各类体育比赛、科学立项和评比等,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全方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创新创造精神;三年级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深化自我认识,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其对职业的思考,树立职业意识和价值观。四年级的毕业班学生要努力提高面试技巧、指导简历书写、举办考研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知识讲座、公务员备考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医学院校可以针对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制定富有专业特色的教程内容,加强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的动态掌握,将科学的统计数据和真实的案例融入就业指导课中,组织职业访谈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挖掘自己的优点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就业需要政府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创业环境,使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学以致用。医学院校要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对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使新办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大学生本人则须未雨绸缪,主动迎接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所带来的挑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打造深厚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抓住一切的机会参与校内外有益的实践活动,增强就业自信心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光程,刘吉成.本科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1-32.

[2] 李淼晶,张久涛等.谈就业视觉下的医学管理类学生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8,12:1307-1308.

上一篇:工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方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