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5:56:27

工商大学论文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作者简介:胡伟辉(1977-),女,湖南桃江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58-02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出《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转换的重要阶段,[1]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指导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年,明显感觉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下滑趋势。本文仅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实际上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要求学生在该学期完成学年论文,并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选题就是下学期准备撰写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学年论文实际上就是为毕业论准备。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第七学期,而这期间也正是学生忙于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以及准备各种考试上,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应付交差。虽然学院有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还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签署承诺书,承诺文章的原创性,但每年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太大影响,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论文初稿;有的学生把学年论文简单修改就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极个别学生根本不按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每次都提交同样的论文。

2.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的专业实习经验或科研实践经历会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累题材,有利于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大多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参与过课题研究,没得到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由于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大学四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实习或实践。一个专业的选题,如果缺乏对相关领域的调研或实践,仅凭期刊杂志或是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往往是人云亦云,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很难有所创新。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导师的细心指导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职教师有10人,而近年来随着专业扩招,每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60人。学校规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多可指导10名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按上限指导10名学生。按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不少于6次,有的学生论文改了7~8稿还是达不到要求,最后勉强糊弄通过。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加之有的学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对教师的评阅修改意见没有认真采纳,致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有所松懈。有的教师只把握论文大的框架结构,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在审阅时大致浏览,没有仔细推敲。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面对面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少,缺乏有力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多数选题缺乏新意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提供的选题通常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学生如果认为完成困难或是不感兴趣,会自己寻找相关选题。学生自选的题目通常是已经被广泛研究的,如关于绿色壁垒、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等方面的选题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这类选题资料查找非常容易,完成难度较低,研究成果往往很难有突破与创新。在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题非常类似,且很多选题与往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重复。

5.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监控力度不够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和学院都出台了不少文件与具体措施。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学院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案对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包括选题、开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最后的定稿、排版打印都规定了具体时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层层把关,对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考核监控机制,有的环节流于形式。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阅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学习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学生文献检索、独立工作、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经过毕业论文的历练,促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国际经贸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学校及学院应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设立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术论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每个班都有一名专业教师充当班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班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教师指导论文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政策可以用来鼓励、调动、激发人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指导论文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论文指导工作量进行一定的减扣,并适当减少下一年度的论文指导数量。让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把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不熟悉,只能从论文结构等形式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很好地把握论文实质内容的情况。加强师生互动,保证指导教师与每个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次数不少于3次。

4.严把选题质量关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学院在征集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求每位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注意不与以往年度重复。国际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指导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确保选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导师确定了选题后下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学生自选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大而空的选题。学院在汇总学生选题后,可以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审查,对有争议的选题或重复的选题,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后再重新确定。

5.加强对论文写作环节层层监管的力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只有层层监督,有效落实每个具体环节,有效控制可能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学校及学院可成立论文督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严格按毕业论文指导书的要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对于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特别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54-60.

[2]刘正远,段玉玺,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7.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个人基本资料

姓名:***

出生日期1:980-05-13

性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厘米

体重:公斤

求职意向描述

应聘岗位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家教

岗位描述教师(有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2年期望月薪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重庆工商大学(本科)重庆师范大学(硕士)最高学历硕士

专业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方向)电脑水平良好

外语语种英语外语水平良好

教育历程1996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

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原渝州大学)

2004年通过全国联考,被重庆师范大学录取为在职研究生,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方向)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2年11月--2003年1月重庆长安中学(203中学)实习教育教学工作

2003年8月,新教师上岗培训(区县级)

2003年8月至今,重庆某省级重点中学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个人能力及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为人最大优点:塌实肯干,有自己的思想

工作最大优点:善于反思,教学基本功扎实,教研教改能力强

工作期间:

2004年4月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被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省级)一等奖

2005年4月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双主教学模式初探》被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和《今日教育》评为市(省级)二等奖

2003年12月撰写的论文《激发学生兴趣、改革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被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省级)三等奖

2004年12月论文《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问题及对策》作为优秀论文全校宣读、交流

2003--2004学年,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2005年以校骨干教师的身份被推荐参加区(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2005年所教授的学生参加区(县级)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

大学期间:

毕业论文《化归思想及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被评为优秀论文

1999年10月,参加祖国颂歌吟比赛获集体一等奖

19992000年,被评为学生工作积极分子

19992000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02002年,获一等专业奖学金两次,二等专业奖学金两次

20002001年,被评为校优秀组织部长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挖掘经管学科优势,发挥经济决策咨询“智库”作用

一是依托重庆工商大学教育部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以及重庆市区域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等高层次重点研究基地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以西部大开发一长江上游一重庆市一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一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重点,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2003年,重庆工商大学通过竞争获得建设部中荷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政策研究”,该项目研究持续了近五年,提出了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引入市场机制的阶段性目标、模式、行业比较竞争机制等政策建议,获得建设部科技司领导、国内外专家和大部分示范地官员的赞赏。2004年,重庆工商大学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功能恢复重建关系研究”,该研究项目吸纳了部分市(区、县)移民局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参加,连续两年被市人大移民工委纳入年度调研工作计划。该项目中对三峡库区第三产业与城镇功能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剖析和提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恢复提升城镇功能的建议引起市人大移民工委及市移民局有关领导的重视。2006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为总结直辖经验、启动新一轮发展,开展较大规模调研活动,设置了十个重大研究项目。重庆工商大学牵头承担了“重庆新兴直辖市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尤其是所提出的在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07年初,重庆工商大学与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合作,通过在全国竞争,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该项研究将为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直接的决策参考。

重庆工商大学还将继续推动与南岸区、万州区、南川区、遵义市、武隆县等为代表的市区县政府的校、市、区、县合作,加快重庆工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各市、区、县科技创新能力。以重庆工商大学与南岸区联合共建的“南岸发展研究中心”为蓝本,与重庆市其他有关区县合作,联合共建区域性发展咨询机构,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务重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为渝东北、渝东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依托重庆工商大学部级“经管实验教学中心”、市级“企业管理中心”、重庆市唯一管理类工程中心――发展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正在重点投资建设的“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搭建重庆市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重庆建设成为西部现代物流中心服务。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脉,物流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重庆要形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就必须推动和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重庆目前已经具备成为西部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基础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物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及时、更好地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庆工商大学正加大力度整合现代物流、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工程、网络技术、3S技术平台等多学科优势资源,支持“中心”与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清华大学、交通部水科所、中科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依托“中心”与企业联合共建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实验室,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搭建服务平台。在与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成功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融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联合实验室,努力打造成为集人才培养、教学实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平台,推动产学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整合理工学科资源。打造“环保、节能、降耗”集成技术研发基地

工业废油处理技术既是重庆工商大学跟踪研究了近30年的技术领域,也是我们产学研结合最成功的技术领域之一。主打项目TY-Ⅱ型透平油专用滤油机是一项具有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矛盾等多重意义。该项目从1989年开始进行研究,1993年通过技术鉴定,1994年学校大胆选择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兴办科技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通过校办企业向社会的大量推广,尤其是向电力系统的推广应用,很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批量服务于经济建设。于1994年获电力部攻关技术成果金奖,国家经委、计委、科委优秀节能产品,继而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形式,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使项目在实施中始终得到不断改进、完善、提高,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不断发展、活力和成功:1996年获尤里卡国际发明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被列为部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1999年被列为国家环保总局环保实用技术项目、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通过在国内外的40多个推广网点和60多个电力设计院所的共同推广,使产品在全国的占有率超过25%,并出口美、日、德等20多个国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类)。目前已在国内外的5000多家企业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一亿元,间接的节能节油价值达数十亿元。

本着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一步重庆工商大学将积极探索“科学研究+园区+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新路子:一方面,利用学校的工业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中心与长寿化工园区企业合作,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重庆工商大学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和技术,并吸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研发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实验室研究由学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合作平台。

着眼社会需求,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为服务西部和重庆地方经济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重庆工商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特色。“十五”期间,重庆工商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为适应市场需求,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澳大利亚职教界开展合作,启动“C-TAFE人才培养模式”。与洲际

集团、重庆商社集团、重啤集团、登康公司等多家重庆企业紧密合作,开展“订单式”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探索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二是立足国际视野,探索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办学模式,利用境外资源,推动专业的产学研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将继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现有四个中外合作办学实体基础上,继续扩大与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合作领域,探索国际视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是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探索联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工商大学依托由多家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的“重庆市创意产业战略发展研究所”,并引进澳大利亚MPC公司、西班牙Asian Horizon Ltd、重庆隆鑫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入驻,联合共建市场前景好、应用性强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为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有益路子。

四是注重实践环节,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重庆工商大学创新型产学研人才的培养,今后,重庆工商大学将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建设。学校将不断夯实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平台构成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新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使重庆工商大学培养的人才走得出去、用得上来、适应性块、创新性强,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重庆工商大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计划建设100个学生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训基地,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例如,鉴于文化创意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重庆工商大学积极创办“重庆工商大学创意产业园”。该园区将整合重庆工商大学文学、艺术、计算机、策划等多个相关学科专业资源,园区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于一身,是重庆工商大学又一个重要的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

在教学模式促进产学研进程方面,重庆工商大学已经并将继续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深度探索。

一是面向社会高层专家开放讲坛。创设“学者型政府官员论坛”、“学者型企业家论坛”,邀请政府官员、企业家、社会名流“进校园、进课堂、进讲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

二是开展教师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技术性强、应用性广的专业教师,学校将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项目决策和中高层管理服务。教师通过定期的生产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高质量教学活动。

三是教学院系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院系直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强强联合,使教学单位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以此促进教学活动对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四是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建立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将面向重庆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加强对在职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基地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重庆工商大学教学资源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优良学风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教风建设的指向和校风建设的归宿。笔者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探讨优良学风特征,从而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校;优良学风;特征

学风建设就是高校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而优良学风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教风建设的指向和校风建设的归宿。近几年,各高校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工作理念开展学风建设,“坚持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素质发展为纽带,加强学风建设,在核心理念引领、精品活动示范、主题教育贯穿、育人文化营造等方面”[1]逐渐形成了各高校的优良学风。重庆工商大学秉承“勤学善思,求真笃行”的学风,把学风建设当成“三风建设”的关键来抓,形成了优良学风,特征如下:

一、学风制度健全,狠抓落实生效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2013年6月制定了《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学风建设先进集体评选办法》,每年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从制度建设、实践活动、实施效果、工作创新四个方面对各本科教学学院进行考核评选;同时,为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规范和促进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2013年6月还相继出台了《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工作规范化管理先进集体和个人评奖办法》、《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办法》、《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文明修身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办法》、《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先进集体评选办法》、《重庆工商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评选办法》,现均已开展评选一次;为了全面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奋发进取,立志成才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2007年9月起贯彻执行《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重庆工商大学学生考试违纪及作弊处罚条例》、《重庆工商大学优良学风班创建和评选办法》等。

二、完善体制机制,全校齐抓共管

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学风建设意见反馈制度和督察制度、经验交流及评估表彰制度,以制度推动和保证学校学风建设的持续发展,形成了由学生部牵头,教务处、校团委、研究生处、组织部、评估办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如学校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给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取消学生的评教和考试资格的权限和建立评学制度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课堂考勤与管理督查组对各班课堂出勤率进行抽查并将其与学院、班级评优挂钩;为实现抓党建、促学风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在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化体育等综合素质拓展方面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带动学校学风建设,2008年10月起贯彻执行《中共重庆工商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的若干规定》。

三、运用积极心理,培养积极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为导向加强学风建设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学校从“远大理想”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核心、“确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关键、“榜样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重要载体、“师德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保障、“氛围熏陶”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潜在形式等五个方面加强探索并形成了积极心理辅导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工作模式,开展了评选、表彰和宣传“感动校园”年度人物,“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指导”、“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宣讲”等活动,通过积极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四、三个课堂联动,促进学风建设

结合第一课堂专业特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通过竞赛、比赛等第二课堂来加强学风建设,并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2013年为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结合专业实践诠释“新儒商精神”,校团委、学工部与各学院联合打造科技文化节,通过各种比赛、论坛、讲座等第二课堂来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如“工商杯”大学生辩论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演讲比赛、“金种子”营销企划书大赛、“财金文化月”之投资管理决策大赛、“富登杯”职业规划大赛、“民生杯”移动金融创新方案大赛等;同时学校为提升师生学术水平,感知前沿科学研究动态,为师生们提供研究生博学大讲堂、翠湖博士论坛、南山书院大讲坛、主题午餐会、各种学术讲座、交流、研讨会等平台。利用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志愿者服务等第三课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如2013年组建了大学生“我的中国梦文化宣传”实践服务团,组织学生深入綦江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亲身体会基层劳动者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及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憧憬,深刻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不断探索创新,选取有效载体

为了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不断探索构建“校—院—班”三级学生学业促进体系,2013年校党委学工部(学生处)还专门建立了“学习之家”网站(),为我校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和信息;建立“辅导员之家”,购买辅导员工作有关书籍百余本;开设辅导员沙龙(已经成功举办五期)、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首届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成功召开并将论坛收到的论文79篇整理出版《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与实践》一书),提供开展了“大学生学习方法改革”征文活动,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开展朋辈学业辅导,建立了“大学生讲师团”(我校首期“大学生讲坛”已经成功开讲),不定期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学生为学生讲课)和学业帮扶活动;定期举办学生学术研讨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同时,学校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公寓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充分认识学生公寓区学风和学校学风的关系,以积极创建“学习型寝室”为抓手,在学生寝室内开展“比、学、赶、帮、超”各种学习促进交流活动,然后“以寝室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辐射到整个班级和学院”[2]:加强学生公寓区的学风建设,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与学生干部队伍,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党团部门将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学生公寓转移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另外,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学校选准诚信教育这一有效载体,提出了德育工作应加强诚信教育、宣传工作应彰显诚信教育、教学工作应强化诚信教育、管理工作应结合诚信教育、积极探索诚信教育实践模式等“五剂良方”。学校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如会计学院率先在全校提出了“不作假账从考试不作弊开始”的诚信教育理念,通过多次成功实施“免监考”的实践示范,有效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受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关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校内科研基金委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54002)

注解:

[1]黄军伟.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形成长效工作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北京工商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以近4年为例,2011年,有8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青年项目3项);2012年,有12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一般项目 7 项,青年项目 4 项,艺术类 1 项);2013年, 有12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青年项目5项);2014年,有11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青年项目4项)。4年数据显示,学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持续稳定增长,并保持了较高的中标率。

学校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

2008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大局出发,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为统领,以夯实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行动出发点,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以优化科技资源为抓手,转换机制,促使科研规模由小向大扩展,科研总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科研成果由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量双增长拓展,科研主体由研究个体向研究团队转变,科研方向由分散零碎向集中整合转换。

为实现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学校党政领导通过全校科研工作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科研表彰大会等全校性的大会向全校师生分析当前学校科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师生的科研认识。要求各部门落实学校科研工作方针,把科研工作作为考核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利用校园网开辟科研专栏对学校的科研骨干进行宣传报道,树立科研典型,给予表彰。《学校科技工作简报》开辟专题重点报道获得部级、省部级项目的教师,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师生员工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理顺机制,提升教师科研潜力

1.强化政策激励,增强师生的科研活力

2008年―2013年,学校逐年修订完善了《北京工商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与考核暂行办法》以及《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及学术专著出版资助暂行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用好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做好学校科研论文的分类,完善论文奖励办法,促进高层次期刊论文的持续高质量增长;鼓励各种科研成果产出,力争获得更多项省部级及部级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潜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获得部级和省部级项目,给予科研得分和资金奖励;二是将项目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科研考核和科研奖励挂钩;三是科研工作突出,评奖评优给予倾斜;四是实验条件分配给予倾斜;五是学生开展科研记课外学分、综合测评给予加分、设立评优奖项等。

2.创新工作体制,为师生提供有效的科研服务

一是树立“以师生为本”和“以服务谋创新”的理念,加强科研服务,创新工作方式;二是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发挥二级科研管理职能;三是加强研究和学习,学校科学技术处每学年设立一些科研管理类课题,加强对科研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加强对国内知名高校和同类院校的调研,学习成功的科研管理经验和服务内涵;四是定期展开科研管理培训会,聘请专家讲授科研管理经验,交流院系之间的成功管理经验,相互学习,彼此借鉴。

整合资源,加大培育力度

1.整合团队资源,强化“商科”特色

通过制定和实施《北京工商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鼓励各单位根据自己的研究特色,以学科团队为基础,多个学科团队联合形成科研团队,以加强科研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增强承接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快速实现研究成果转化的能力。“商科”是学校彰显人文社科科研优势,突出科研特色的领域。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商科”相关团队的扶持力度,对相关研究方向适当进行政策倾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校主要科研力量向这两大方向转变,并将其作为近期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2.保持传统优势,发展新的增长点

传统优势为学校学科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石,但面对学科发展日趋分化融合、新兴领域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必须继续进行学科的改造提升,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在强化“商科”特色,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是学校取得好成绩的又一举措。通过对学校弱势学科的扶持,学校在2010年获资助的项目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项、国际问题研究1项、语言学1项、新闻学1项。在2011年获资助的项目中,法学3项。在2012年获资助的项目中,艺术类1项,以上学科均是学校自成立以来第一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年,再次获批1项艺术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年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反映了学校学科布局的逐步优化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育

要保持部级项目的持续增长,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和培养青年人才是关键。为此,学校的主要做法:一是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与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基金。科研启动基金每年资助人文社科类15人,学术专著每年资助10人。这些基金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并为申报省部级、部级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2008年起,学校进行大规模面向全社会的人才招聘,引进高水平人才和青年人才,每年对新进的教职工进行培训,使之对学校的科研政策有进一步了解,尤其是对学校的转型做深入的分析,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潜力。同时,培训会邀请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围绕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工作短期成效与长期积累、科研数量与科研质量等方面的关系,讲述自己的体会。三是学校每年都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听取青年教师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意见,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及时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才发展提供尽可能的保障。

精心组织,严把申报质量

1.提前准备,为申报人做好参谋

每年学校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前,都会在科研工作例会上提前通知各学院做好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下达“申报通知”和“课题指南”后,我们认真分析课题指南,将当年课题指南各学科条目设置数量及近几年的条目设置数量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从中分析出国家关注的研究重点和走向,提供给申报者参考。研究“申报通知”,整理出申报审核要点和当年申报新变化提醒申报人注意,避免申报人走弯路,为申报人做好参谋。

2.动员培训,为申报人严格把关

学校每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开始之时都会召开全校动员大会,请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做申报动员,部署申报任务、明确申报要求。同时,邀请北京市社科规划办领导作专题讲座,对项目的申报书填写做重要培训,解答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动员会结束后,学校还邀请曾经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教师介绍其在申报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学校要求各学院在项目申报书填写完毕后邀请外部专家集中进行论证。学院集中申报到学校后,学校科学技术处工作人员对申报书的形式进行审查,做到每一份申报材料都必须符合要求,论证要条目清晰、重点突出、版面整洁。之后,学校再邀请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对申报书集中审阅,对申报书进行严格把关和指导。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项目申报书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为项目申报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总结

一、国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

19世纪德国大学引入了一种重视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英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宗旨是,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并重的开放式培养,这种模式培养出了大量适应市场的专业化职业型人才。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第一,宽进严出,全日的和业余的同一标准。第二,规模培养,淡化导师因素。第三,淡化教材,倡导学生博采众长,重视能力培养。第四,治学严谨,学习效果评价独特。第五,重视研究方法,强调第一手调查研究。法国大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育“高”“精”“尖”的人才,并且每年他们为此,认真仔细挑选优秀教师,甚至专门引进国外一流名师,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课业管理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都是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管理。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特点: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过程专业化、课程设置灵活化、质量管理严格化、培养目的社会化、培养趋势国际化。

二、国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理论基础

1、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优化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的优化设置,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可以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学术感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术感知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准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2、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导。我国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存在研究方法过时,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课程过于侧重于思想方法论的培养,而对具体研究问题中应该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不够,一般是来自于导师的言传身教,而很多导师的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方向单一,采用的方法论也比较单一。导致学生接触面窄,选择复杂多变的研究方法的机会就少。

3、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综合学习。国外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与否。学校提供的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能促使学生学术灵感的爆发。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建立诸如此类选修课系统,但是对于选修课的管理方面存在比如宽容管理,对学生课业要求低等问题。所以我国在重视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管理。而对于像工商管理这样的综合性学科,不仅仅要精通本专业领域的重点知识,还必须了解诸如金融、投资、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

4、灵活设置课程,适应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每个人学习同一门课程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多元化,能满足不同个性的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二)学习能力

1、重视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老师要求学生、迫使学生学习的普遍情况,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高。同时存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给老师的授课带来了一些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授课教师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一方面应该变幻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重视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学习一定要多阅读文献资料,包括外文文献。而工商管理学科,本身是一个理论性学科,更应该在多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优化管理

1、提高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率。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呈现出“严进宽出”的局面,许多学生为了能进入大学,发挥了巨大努力。但是进入学校以后却是忙于各种其他工作,荒废了学业,毕业论文也是在导师的催促之下敷衍了事。而许多高校为了保护学校名声以及来年的招生,往往宽松处理。

2、淡化单一导师因素,吸取众家之长。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是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导师制,鲜有导师组负责制的模式。一个或几个学生均是来自于一位导师的真传,学生受一位导师的影响较深。这种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失去了变化性。而且可能存在学生和导师的思维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一方面导师的指导学生的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导师的指导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成长。为拓展思维,扩大知识面,可以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方式,便于研究生吸取众家之长。

3、提倡自主选题,提高论文质量要求。论文代表着研究生完成学业的成果,因此无论是选题还是后续的写作均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喜欢给研究生毕业论文提供选题,而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大量文献阅读构建理论基础,为后续写作遗留了大量问题。故现今研究生的培养应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同时提高论文的质量要求。

4、提升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水平。研究生授课教师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动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研究生提供接触最新知识的机会,引导研究生做出最新的、最有价值的学习与探索,将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长久深远的影响。只有在新的理论、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才能提出更新、更先进、更适合现代化教育的理念。

5、信息化的管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信息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应该结合信息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的配备,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变革。为适应创新型管理的需要,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大量利用信息化资源。

6、竞争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并存。随着我国本科、研究生的扩招,学生培养质量问题堪忧。为了适应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需要,我们应该逐渐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同时引入淘汰机制。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培养学生面向现实经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或者理论上,而应该结合实际。理论在于指导实践,同时实践也会促进理论的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如此,培养模式不仅要有理论性而且还应该有探索性。

2、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善大学的科研条件,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如果辅之以企业实际操作,将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钻研能力。(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1、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YJG0204

2、重庆工商大学校级重点课程《技术经济与管理》,项目编号:XJZDKC201302

参考文献:

[1] 伍红林.21世纪初日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43-46

[2] 贺佃奎.当代英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6):75-78

[3]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6(1):92-94

[4] 杨亦民,刘若兰.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和教学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 大学英语 分级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43-01

以北京工商大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施情况为例,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首先,级别分配的合理性。我校现分级依据是入学初组织的分级考试,但在进行分级名单处理的工作中发现,其成绩并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的英语程度。就2015年和2016年两次分级考试成绩结果看,成绩中间存在大量重分学生。以2016年为例,55-62分区间的学生,成绩相差05分,可以拉开40-60人次,同一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的学生人数最多可达63人。这意味着,两个成绩相差1分甚至05分的学生都有可能会被分至两个不同的级别。可以想象,单凭一次考试如此小的分差很难真正体现学生的英语程度高低。此外,通过分析期末成绩,发现学生期末成绩与所在级别存在很大差异。北京工商大学15级修大学英语(二)的学生共计两千余人,其中7-10级人数约600人。而就大学英语(二)期末卷面分数来看,年级前600名中,有247名学生都来自6级以下的学生,占了这部分的41%。虽然这当中不乏一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成绩得到提高,但同时也体现了当前分级情况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除此之外,造成期末成绩与所在级别不相符的原因还有一些意外性因素,例如,因为个人原因错过分级考试,因为机读卡填涂原因导致成绩极低,外培生、退伍回校生等特殊人群,这些学生可能被分到一个与自身实际英Z情况不符的班级。

第二,10级分级教学直接带来的排课困难。由于修大学英语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班级,为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安排,分级教学排课采用一种分组排课法,按照学院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上大学英语课的时间固定,从而这些学生可以在其他时间排其他课程。由于各学院学生程度差异较大,导致分组后出现某个组高级别人数多,低级别人数少,某个组反之的情况。最后的结果就是,有些班级人数高达70人,某些班级少至30人。班级人数的不均衡,直接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人数过多的低级别学生非但没有得到更细致有针对性的辅导,反而因人数过多老师照顾不及,使授课效果降低。

第三,如何落实流动制。根据北京工商大学大学英语分级方案,学生分级采取流动制,即根据每学期期末成绩,少部分学生可进行升级或降级。然而事实结果复杂得多。首先,不同级别使用的教材是同系列不同册,例如7级使用的是第三册教材,6级使用第二册教材,一个学期后,7级使用第四册,而6级使用第三册。这意味着,如果7级学生因成绩不好降级至6级,则需要重复学习第三册教材。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连续性,使用同一套教材,受教于同一位任课老师可以使知识更连贯,任课老师也可以更了解学生,因地制宜。如果流动性过大,打破这种连贯性,会降低授课效果;如果不采取流动制,单凭某一次考试定级别,又压制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有失公允。与此同时,配合流动制的相关教务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将学生自主申请和根据成绩分配结合好,既要保证公平又尊重学生意愿维护学生积极性,还要定好流程节点保证运行秩序。

第四,分级与教师的改革相结合。分级改革不是在于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在于更好地教学。就现情况来看,不同级别之间教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授课内容上,即不同级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在授课方式上,任课教师则主要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习惯维持原来的教学风格。学生既然细化到了10级,不同级别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细化出相应的10种,才能真正达到分10级的意义。很显然现在只做到了10级上课,而没有做到10级教学。进行10级分级改革以来,我校四级通过率取得了可喜成绩,可以初步看到分级改革在高级别学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北京工商大学存在一部分艺术类学生,因为基础差底子弱,大多在1级2级,此类学生不及格率较分级之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在针对低级别学生的教学上,还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分级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可一日而就,特别是进行10级如此细化的分级模式,从管理到教学很多层面还不能很好地同步配合,过于操之过急容易导致改革形式化。首先,学生基数大限制条件多,为更好地对分级名单进行数据处理,建议由专业技术人员针对予以帮助和支持,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分级名单的准确性。第二,建立和完善分级相关的制度政策,由于学生学籍异动等原因没有参加正常的分级调配,需要进行一系列调整和再安排,不仅繁琐耗时,还严重影响了开学前两周正常的教学运行,相比遇到一个解决一个,应该建立正规科学的政策对这些情况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分级方案[R].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8篇

周灏,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专家,武汉市科技局专家库专家,武汉纺织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欧盟培训中心培训师(培训对象包括西门子、ABB、可耐福、华工科技等世界及中国知名公司),澳大利亚Holmesglen及USQ认证教师,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为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精品课程负责人、贸易类学科发展方向负责人,获武汉纺织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武汉纺织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二、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也为相关企业提供该领域的培训和咨询。在贸易摩擦、贸易救济和贸易可持续发展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别对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研究处于前沿。

三、科研成果

主持教育部课题、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武汉市统计局项目等纵横向课题15项,课题主要涉及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竞争方面的研究,比如:“影响反倾销的宏观因素实证分析及贸易救济体系的构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9YJC790210)、“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武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whsk10040)、“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的反倾销裁决预警模型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20081707)、“中国化工产品出口反倾销统计预警系统实证研究”(湖北省统计局全省统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B092-29)等等。

在《国际贸易问题》、《改革》、《财贸经济》、《经济与管理研究》、《国际经贸探索》、《商业经济与管理》、《经济问题探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双月刊)、《管理现代化》、《当代财经》、《现代经济探讨》等CSSCI期刊以及其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次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检索,论文被大量引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及反倾销应诉能力》一文于2008年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人民政府奖)三等奖、《中美反倾销程序比较研究》一文于2007年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人民政府奖)优秀奖;《WTO时代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分析》一文于2008年获湖北省第九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纺织品出口反倾销预警体系研究》一文于2010年获湖北省第十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商品和国别结构特点及其思考》一文于2006年获商务部“贸易救济研究奖”二等奖、《中国纺织品出口反倾销预警体系研究》一文于2008年获商务部“贸易救济研究奖”三等奖;《中国遭受反倾销的贸易救济体系:一个二维体系的构建》一文被选为“2011年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教育部社科中心主办)宣讲论文。

四、主要论著

1、中美反倾销程序比较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1期。

2、中国反倾销统计及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7期。

3、WTO时代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分析,《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

4、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及反倾销应诉能力,《改革》,2007年第4期。

5、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及原因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6、基于竞争情报的中国纺织品反倾销诱因及预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第6期。

7、中国的经济贸易、报复能力及国际地位与对华反倾销——基于总量和中国视角的对华反倾销调查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11年第3期。

8、对华农产品反倾销影响因素——基于条件Logistic回归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9、基于反倾销的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对策研究,《管理现代化》,2011年第6期。

10、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及其对反倾销裁决的影响——基于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决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9期。

11、反倾销中涉案企业的胜诉预期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12、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1年12期。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9篇

2.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张文喜,ZHANGWen-xi

3.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论死刑废止过渡期的刑罚阶梯欧锦雄,OUJing-xiong

4.信息披露不实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刍议唐炳洪,虞嵘,TANGBing-hong,YURong

5.电子证据制作主体身份辨真难点及对策--以我国首例网络色情案为例俞静尧,YUJing-yao

6.加重基础问题研究楼伯坤,LOUBo-kun

7.技术侦查措施论韩德明,HANDe-ming

8.论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担的依据聂昭伟,NIEZhao-wei

9.论文学中的傻瓜叙事张亦辉,ZHANGYi-hui

10."各大+名词"短语探析李晓云,LIXiao-yun

11.对当前"青春偶像剧"的危机性透视丁莉丽,DINGLI-LI

12.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黄华童,HUANGHua-tong

13.新高教园区大学生美育思考周宏力,李琼,ZHOUHong-li,LIQiong

14.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金世灯,JINShi-deng

15.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的人文素质陈景云,CHENGJing-yun

16.我国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探讨刘德林,LIUDe-lin

17."编排合一"说质疑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李颖,LIYing

1.模糊综合评判取大取小算法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周学松,苏为华,ZHOUXue-song,SUWei-hua

2.关于一类半无限多目标规划离散型算法的偏差估计林路,LINLu

3.广义Camassa-Holm方程的Backlund变换宋秀迎,SONGXiu-ying

4.函数图形的对称性定理华就昆,HUAJiu-kun

5.基于三角模糊数Vague集的多目标决策方案陈月映,张新波,CHENYue-ying,ZHANGXin-bo

6.非退化扩散过程的维数及局部时李慧琼,LIHui-qiong

7.物流仿真软件的应用现状与发展陈子侠,龚剑虹,CHENZi-xia,GONGJian-hong

8.PCA和支持向量机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马银晓,MAYin-xiao

9.稳压电源性能测试仪的研制朱金刚,ZHUJin-gang

10.微波提取山茱萸马钱素的工艺研究俞坚,励建荣,郑群雄,YUJian,LIJian-rong,ZHENGQun-xiong

11.QDA技术在休闲兔肉制品研制中的应用顾振宇,张卫斌,江美都,余娜,GUZhen-yu,ZHANGWei-bin,JIANGMei-du,YUNa

12.制备条件对La1-xSrxCoO3体系I-M相变的影响蒋丽珍,JIANGLi-zhen

13.兼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屠宰废水楼菊青,LOUJu-qing

14.时变需求条件下易变质产品的VMI模型柳键,高志华,LIUJian,GAOZhi-hua

15.基于MICAPS系统分析的"珍珠"强台风特征及成因郑升,ZHENGSheng

16.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陈德泉,CHENDe-quan

17.任选课师生互动教学新模式探讨赵艳,吴竞芳,张虹,ZHAOYan,WUJing-fang,ZHANGHong

18.全球化视野下等值效应理论在国际广告翻译中运用丁利英,鲍新仁,林美玟,DINGLi-ying,BAOXin-ren,LINMei-wen

19.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李红梅,岳建华,LIHong-mei,YUEJian-hua

20.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和维护权力涛,QUANLi-tao

1.大国文化身份与当代文论创新王岳川,WANGYue-chuan

2.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巫昌祯

3.完善我国亲属法律制度的六个基本问题杨立新

4.我国《物权法》对家庭财产关系的影响龙翼飞

5.房屋不动产夫妻共有制的困惑与选择贾邦俊

6.论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吴国平

7.准婚姻关系的法理探析古剑

8.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美学嬗变陶丽萍,TAOLi-ping

9.女部汉字与婚俗文化陆越,LUYue

10.女性主义:七夕诗阐释的现代维度王晓华,WANGXiao-hua

11.基于Blog的SDN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刘彩虹,徐福缘,LIUCai-hong,XUFu-yuan

1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比较——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实证分析陈娟,CHENJuan

13.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质量安全生产可行性探析李中东,LIZhong-dong

14.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企业生态化管理初探徐彦,XUYanHttP://

15.论近年来我国危机报道的发展与演变吴潮,WUChao

16.钱穆所论黄帝政治中心的考古印证徐日辉,XURi-hui

17.民国时期的浙江律师业——以杭县律师公会为中心的分析陈柳裕,CHENLiu-yu

18.精神成人:大学教育的文化担当——第四届华东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罗昌智

19.让人文感动青春——"大学人文"在上海交大五年回眸夏中义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在校学生达到280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和初步的项目管理经验,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软件产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从专业成立以来,学校就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包括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完善与调整,软件工程实践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形成了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充分与课程教学、实践实验、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等结合的培养体系,具体形式如图1所示。

1.1三个培养阶段——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浙江工商大学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全面优化和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将传统以基础理论教授的模式转化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重技能”、“多实践”的特点,课程类型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分为3个阶段进行,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1)初期阶段。初期阶段是指第1学年和第2学年的第1学期。该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数理基础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包括夯实数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解决语言听说写的问题和解决编程能力问题。一、二年级暑期短学期,开设高级语言程序、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当然在该阶段,学生也可以申报创新项目,或是参与一些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但由于参与上述项目的要求比较高,参与这些项目有个知识准备的过程,所以一般来说该阶段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参与力度不大。相对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考虑参与一些与课程相关性比较强的实践内容,如开放实验、创新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等,而等数据结构课程学完之后,部分对编程感兴趣或是编程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考虑参与ACM程序设计大赛的训练。2)中期阶段。中期阶段是指第2学年第2学期和第3学年。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Web技术、软件建模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与测试等专业课程,强化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校内项目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系统设计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应该掌握完备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特别设计了两个学期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完整项目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软件工程的各种方法以及团队合作技能。该阶段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实践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累积的主要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3)后期阶段。毕业阶段是指大四整个学年。在该阶段,通过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学习软件工程规范,拓宽专业前沿知识和领域知识。大四第1学期的后半学期开始到优秀软件企业进行实践,学技术、学管理和学做人。企业实习可以与毕业设计挂钩,实习的内容可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界的需要。

1.2实施保障措施——全程专业导师制、全面实践课程改革、全方位实践活动

1)全程专业导师制。学生的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全程专业导师制”,加强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对学生学习方法、专业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主要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内容、方向和发展前沿,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并给予辅导,在大四阶段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择业。2)全面实践课程改革。对培养体系中的所有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以软件工程实践课程为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改革方案下,以已有实践课程改革方案为基础,针对该课程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适合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最佳实践方案,以开源软件为开发和管理工具,以团队合作为组织形式,真实地模拟软件工程项目从需求分析到软件的完整过程。本课程在教学方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实践指导和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强化和扩展。(1)教学方式:课程共60学时。课程采用大班教学,小班讨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即大班教学)约20学时,实践教学(即小班讨论与实践)40学时。学生在大班教学阶段全面学习了目前现有软件企业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所使用的项目开发和管理技术和业界普遍使用的软件工具。在小班讨论阶段将这些知识融入实际的软件项目管理与开发中。(2)小组交流与合作:以开源软件工程工具和开源软件组件的学习和使用为基础,从真实软件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至最后的软件,学生们以理论教学促讨论,以讨论促实践,从实践中真正学到了软件工程业界的理论与方法。(3)指导实践:主讲教师除了进行理论教学的授课之外,必须直接参与实践讨论的教学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讨论的效率,实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理论知识问题,给其他实践讨论指导教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更有利于从实践讨论教学环节中得到学生的反馈,对下次的理论教学进行强化、修正和扩展。每班配备2~3名实践讨论指导教师。(4)考评体系:以小组整体成绩与个人贡献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可以更合理地评估每位学生的实际表现。3)全方位实践活动——创新实践计划,软件设计竞赛等。本着“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实践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包括创新实践计划和软件设计竞赛等。创新实践计划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掌握软件工程开发各个环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多媒体开发)。创新实践的主体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为了创新实践的梯队培养和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的对象还可以包括优秀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考虑到软件工程项目在时间上的整体性、迫切性和定时性,同时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连续时间,以及指导教师的空闲时间,每届学生的创新实践的开始时间为第4学期末开始,至第7学期毕业实习期之前。实践的工作制度为弹性工作制,即按照项目开始时制订的工作计划,每人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参加创新实践的学生首先在专业实践机房进行培训和实践模拟训练,学校每个学期开始、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实践考核,考核优秀者可以进入校内实践基地,从事真实项目的开发工作。软件设计大赛旨在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水平,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际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竞赛要求二、三年级学生混合组队,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学生为辅,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大赛遵循自由命题的原则,体现创新,所有作品必须为学生的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竞赛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体现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学生提交作品后,由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从多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量化评分,包括:作品相关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作品的创新性、作品的技术先进性、完成作品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

1.3评价保障机制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成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建设也由传统的分散的单一型向集约型、立体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原先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转变,学校以及学院为配合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机制。1)科研项目为教学科研改革提供动力。本专业学生通过创新项目立项、专业实践锻炼、参与导师的横向、纵向课题等方式,为师生的科研教学和学习提供了真实的问题环境,使他们在实战中提高了科研教学能力和学习应用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将所参与的项目与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相结合,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2)“创新学分”冲抵选修课学分,丰富学生评价方式。我们将“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指标引入学生的评价系统,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凡是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并能提供相关成果的学生经认定后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其中修得1个创新学分是在校学生必备的要求,而获取该学分有多种方式,如参与各个教师所开设的创新实验满15课时,且提交一定成果,经指导教师认定为良好以上的,可向教务处申请获得1个创新学分;参与校级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的也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根据文章排名也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而多出来的“创新学分”可冲抵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学分,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评价方式。3)“系统/论文替换”,丰富毕业设计环节的形式。我们在毕业设计环节施行“系统/论文替换”的新形式,增强了毕业设计环节的灵活性。凡是参加省级以上竞赛并取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提出申请后经学院认定,可根据竞赛的成果替换毕业设计环节中的相关内容,如某个学生获得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设计类一等奖的排名第一的学生,可以将竞赛的成果(系统和报告)申请毕业设计系统和论文都替换,而发表B类以上学术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替换。

1.4建设校内软件外包基地

软件实践基地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实践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能使课堂上的知识完成从理论过渡到应用。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通过与软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学习,但这种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实习点分散不利于管理;到校外实习一般费用较高;由于软件企业担心泄露机密、干扰正常工作等原因不愿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同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对实习的时间和实习的岗位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学生只能观摩不能操作。因此,为了提高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外,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尤为重要。从2008年起,浙江工商大学与知名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杭州星移软件有限公司、杭州富士制冷机器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软件外包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美、日软件外包项目的实践,为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我国软件外包正飞速发展,软件外包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软件外包项目符合我们实践教学的需要,软件外包项目的特点是种类丰富,部分项目规模小,周期短,也经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软件实习基地不仅使得学生与社会更好地衔接,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该实践基地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校内良好的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和强大的师资力量,通过承接各类软件外包项目,引入服务外包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方便学生在校内参与真实的软件外包项目,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软件工程与外包实践能力,为顶岗实习实践打下基础。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整合与优化现有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

2应用效果

浙江工商大学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根据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2005届学生毕业后,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改革,课程设置从偏向理论、细粒度化设置转换成注重实践、粗细力度相结合,而2006版和2007版课程体系标志着该培养计划基本内涵的成熟,2008版课程体系则是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进一步总结。在该培养体系指导下,学生对学科知识架构认识清晰、理解深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突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高;据软件行业协会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在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均得到广泛认可;学生在竞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11年该专业学生团队获得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设计类一等奖、国家电子商务竞赛一等奖等,2012年该专业3组学生获得浙江省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该培养体系对于确立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内涵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2009年,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实验室”获得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软件工程实验室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结语

浙江工商大学根据教育部素质教育和通才培养要求,加强软件工程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优化和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组织管理。专业建设按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具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强”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将在以后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精选与整合历次软件外包实训基地所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建设软件外包工程最佳实践项目库。本科生在大二下半学期进入软件外包实践基地,以项目库中的实际项目为教材,接受为期一个学期培训,以学习软件外包的开发流程,掌握相关的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等。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2)在与现有软件外包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拓宽合作渠道,增加软件外包项目来源,使学生能参与真实项目的锻炼。对于高年级学生,培训结束后如果接受测试结果为合格,可继续留在软件实习基地参加真实项目的开发。(3)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还要引入服务外包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同时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软件外包实践基地建设。

上一篇:工商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企业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