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系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08:04:32

供暖系统课程设计总结

供暖系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校内实践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研究并创造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要求的各种人工环境,是一门工程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自2000年新建“建环专业”起,我校就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宗旨来完善专业教学和培养学生。

1 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环专业涵盖面广,具有设备多、散、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通过以往的校外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情况分析,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认识实习在大三第一学期初进行,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较模糊,很难分清实习中应参观的重点。(2)生产实习取决于施工班组的安装任务,学生跟在师傅后边被动地学习,只能掌握该施工班组的基本操作技能,导致实习单一化。(3)企业从安全和生产角度出发,把学生当成一种负担,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

2 校内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措施

2.1 实习电教片的运用

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的不熟悉影响了实习效果。为此,建环教研室教师深入现场,采集了大量影像文件,按供热、通风、空调、供燃气等专业方向分类,每个方向又按源、输配、终端细分,制作了认识实习电教片。在学生进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之前,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播放电教片,并进行细致讲解,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运用电视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去现场参观之前对所要参观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提高了认识实习效果①。

2.2 校内实习地点的建设

由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时间固定,为了满足学生随时实践和因需实践的要求,我校于2005年6月建成了建筑面积90m2的暖通空调实习基地。该基地拥有一台新风机组、四台风机盘管、两台轴流风机、两台实验用电冰箱、四台实验用空调,五台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其中一台作了加工处理,可以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到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压缩过程和供油系统)、多组散热器和多种操作工具,学生可以随时进基地参观这些实际设备,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学生可以结合理论知识更清楚地了解实际专业设备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该基地同时为学生准备了管道连接、散热器拆装、电冰箱维修开放实验和空调维修开放实验,以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巩固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我校将学校的空调机房、供热锅炉房(燃煤和燃气)、太阳能供热站等资源作为校内实践点,学生在课程学习及课程设计阶段,能够有针对性地参观,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2.3 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的完善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调多门课程知识或一门课程中多个章节知识的综合应用。为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建环专业开设了“多工况空气处理过程模拟实验”、“供暖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态与编程”三门独立进行的设计性实验,由学生独立设计、操作、记录、数据处理及分析②。

“多工况空气处理过程模拟实验”依托我校“中央空调综合实验台”,学生可从 “春(秋)季模拟夏季实验” 、“春(秋)季模拟冬季实验”、“夏季模拟冬季实验”、“夏季模拟春(秋)季实验”、“ 冬季模拟夏季实验” 、“冬季模拟春(秋)季” 中自由选择实验题目,制定实验目标及设计实验过程。通过该实验,学生掌握了空调系统测试、建筑室内综合参数测定等技能。

对于“供暖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实验,学生根据实际供暖房间的建筑图,分组设计该房间的供暖系统,绘制施工图,采购相应设备及材料,并自行安装和调试所设计的系统,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还需进行工程预算和决算。通过该实验,学生对供暖系统的设计、备料、施工、调试和测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设计、动手和分析能力,并对各种供暖形式的施工难度、成本及供暖效果有了直观认识。

“自动控制系统组态与编程”以我校“中央空调综合实验台”为控制对象,学生动手组态、调试、运行控制系统,实现特定运行工况的控制。通过该实验,学生初步掌握了空调自动控制的设计及调试。

实践表明,以上实验的开设效果明显,学生反响热烈,积极性也非常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4 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系统模型的有机结合

由于跟班实习制度和企业施工进度安排的特殊性,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对系统整体流程的认识不足,对管道和设备的连接及附属设备的设置位置不清楚。我校将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环节打通,集中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学生四人一组,从图库中随机选择建筑图纸,分别进行建筑水暖电课程设计(综合给排水、采暖和建筑电气设计)和空调与制冷课程设计(包括中央空调末端及制冷机房的设计),每组建筑图相同,但设计地点不同,这能有效降低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其他同学的依赖性,避免出现抄袭现象,同时,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实现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根据设计进度和企业施工进度,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生产实习,加强学生对管路走向及设备合理布置的认识,深刻理解合理设计对施工的重要性,并将实习中所总结得到的要点体现在课程设计的方案中。最后,每组学生可自主选择该组最好的设计成果作为原型,按一定比例尺缩小后制作模型。模型制作参考市场上教学仿真模型的制作方式,采用亚克力板材及一些金属辅料,学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对整个空调系统或水暖电系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更清楚直观地认识到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发现,我校进行的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和总结,在设计过程中广泛查阅资料和参考优秀设计图纸,对系统原理有了深刻认识,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及今后的工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3 小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高科技、大工程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建环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

本文所述的华北电力大学在建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将总结和吸取各方面有益经验,继续完善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注释

① 魏兵,沈占英,高月芬等.建环专业《认识实习》电教片的设计与制作.中国电力教育,2006.S4:376—378.

供暖系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设计;组织;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71-0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学生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了解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增强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

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第四周至十六周共14周,成绩总计分。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空气制冷”、“供热锅炉”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从冷热源到末端的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步骤

(1)布置设计任务。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商讨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及内容要求,针对以往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化设计任务,制定详细的综合课程设计指南及任务书,并且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设计对象为某高校办公楼供暖空调系统设计。

(2)授课讲座答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在课设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分阶段集中不定期安排几次专题讲座,如典型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工程案例剖析等。通过专题讲座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能熟练使用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等资料。

(3)导师监督考核。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锻炼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分组导师制度,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

(4)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在第11周以及第17周,分别进行供暖和空调设计答辩,答辩方式为集中答辩,所有教师分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提问,独立给分,最后全体教师汇总给出综合答辩成绩。

(二)课程设计讲座与内容

为了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并且增加对内容的了解,由课程设计负责老师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动员及任务布置,选择两名研究生作为助教,由于他们对本专业内容熟知,并且熟悉课程设计流程以及内容,易于引导学生更快的从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设计中,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地沟通机制。具体的授课讲座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采暖空调系统设计引论。综述本科生在前三年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针对暖通空调设计基本常识,让学生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同时介绍在设计中基本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设计失误。

(2)采暖负荷计算及常规设备选型。首先回顾学过的《供热工程》等相关课程,提出设计必须遵循行业规范,让学生逐步从学习转向设计,讲座教师介绍采暖设计步骤,为学生们详细讲解采暖中走廊、卫生间、楼梯间等供暖常见问题,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3)锅炉房设计。结合《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以及锅炉房设计规范,从锅炉容量、循环泵流量、扬程确定、软化水系统、补水系统、定压系统以及送引风系统等各个方面介绍锅炉房设计的步骤。

(4)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结合《空气调节》课程,以及前面关于供暖设计的相关讲座,学生独立完成空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体会到设计与理论知识的不同,设计中应当结合建筑中各领域的要求,融合到一起,完成设计要求。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分为导师考核和集体答辩两个方面,各个设计阶段的考核,由各位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分工负责。集体答辩分为两个部分:供暖设计以及空调设计。组织全学科部教师分组答辩,每次答辩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学生汇报8分钟,教师提问7分钟。最终的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学分为分。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有:

(1)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初期,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对于工程会犯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管道的设计中,没有考虑阀门的分类和使用。经过锻炼,学生能够很好的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考虑实际工程的需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更好的结合。

(2)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书本上的,而实际的项目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规范,与同学探讨等方式,不仅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与行业规范的了解,更加加强了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得益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教师的直接指导,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交流,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对整个暖通设计的流程及基本的设计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从平时的答疑、课程设计讲座的提问及答辩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的课程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设计手册及节能规范的熟知度不够。工程设计手册及国家、地方行业规范、标准作为暖通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理应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理论教学难以涵盖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需要从这些参考资料中寻求答案。由此看出,面对诸多暖通行业的参考资料,在理论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读与学习很有必要。

(2)系统方案的确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依据。供暖、空调系统形式的确定是整个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在系统形式确定这一环节只懂得选用而不懂得比较。从最终课程设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方案确定这一环节,不同方案的思考与评比这一内容还有待完善。

(3)水力计算部分有所不足。风系统及水系统合理的水力计算不仅关系到冷热源部分所输出的冷热量能否按需分配到末端用户,更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有效、节能。水力计算的理论学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一个简单的小系统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不同的系统形式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步骤繁杂,虽然很多同学的水力计算部分能够完成,但其中的步骤并不明晰。如何寻求理论设计与软件辅助设计的平衡变得极为重要。

(4)分类设计理念不强。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形式、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尤其对于综合性建筑,很多房间的使用时间不一,所以,对不同的房间、空间,应有不同的分类,同时应划分不同的系统。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情况来看,系统划分单一。另外,对各类型房间的供暖、空调的形式不明确,对特殊类型空间如走廊、楼梯间、卫生间、地下车库、门厅的设计知识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无论在参考书籍还是在理论教学中,往往重视供暖、空调的共性而忽视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的个性。所以,此方面理论的学习与指导还有待加强。

(5)对系统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供暖系统,都是与冷热源机房相连。所以,冷热源侧与用户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设计应该有整体的理念。但很多同学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锅炉房需要有补水定压装置,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空调系统需要补水定压,只知道用户侧需要水力计算而不会机房侧的管路平衡与确定。多数时候,理论教学教授的是共性的知识,但往往,这种共性没有推广到个性中去,这同样是理论教学有待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对于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于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根据课程设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尤其对于工程知识,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一些重要的工程常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解。

(2)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认识,指导老师应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与恰当的指导。

(3)课程设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由于课程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多次进行修正和完善,这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进行设计的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老师能够总结经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超,蔺洁,李俊梅,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南(第二版)[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2]谢静超,刁彦华,毕月虹,赵耀华.探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3]全贞花,樊洪明,李炎锋.试论高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供暖系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热工程与热源;教学;改革;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TU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24-02

供热工程与热源是一门专业课,研究建筑物采暖、生活热水供给系统的设计、施工的工程应用性学科。本课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热量的转换、输送和传递、系统的设计、设备的选型,形成综合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工程学院2006年开始招收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以来,即提出了培养“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应用开发型高等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1,2]供热工程与热源是建筑环境专业传统的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建筑智能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舒适健康的室内人工环境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在供热工程与热源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步骤。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用性强,是建筑环境专业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之二是在浙江及周边地区,供热系统普及度不广,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供热系统比较陌生,或者认为“无用”而学习动力不强。

特点三是学生难以在生产实习中得到锻炼。由于浙江地区供热系统较少,因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不便,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难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因此“知行合一”就显得尤为重要,执行过程也更加困难。

二、逐层深入的引导式教学

首先,初步形成供热系统的范围和印象。由于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浙江及周边省市,北方同学较少,大部分同学对供热系统无直观印象。课程开始之初,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建立初步的感官印象,使学生了解供热系统的作用和目的,掌握供热系统的基本形态。

(一)系统教学

教学之初首先掌握供热系统的宏观组成:热源(产生热量)、供热管网(输送热量)、热用户(使用热量),形成系统的原理图。供热系统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用户生活热水和采暖的需要,首先要解决需要多少热量的问题。如何把热量输送并分配到各用户是供热系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就是供热管网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逐步提出和依次解答,使学生首先对供热系统形成宏观思路,便于授课过程中逐步解决细节问题。

(二)细节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

在宏观系统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给定一个具体的小型别墅项目,逐个解决细节问题,帮助理解设计的流程。[3]

细节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该设计环节的意义、原因,自主得出结论。以热负荷为例:

热源需要提供多少热量?用户需要多少热量? 用户损失了多少热量,即需要补充多少热量?用户有哪些热损失途径,分别损失了多少热量?

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提问,归结为用户损失了多少热量的问题,引出系统负荷计算的方法。

损失热量的途径:(1)外门、外窗、屋顶、地面等护结构在室内外温差的驱动下向室外散热;(2)运输进房间的冷物料、过程等需要补充的热量;(3)门窗缝隙渗入的冷空气所需补充的热量;(4)外门开启时侵入的冷空气需要补充的热量。除了热量损失以外,冬季室内还有一些得热的途径,如:(1)室内照明系统散热;(2)太阳辐射得热;(3)室内其他热过程散热;(4)人员散热。

为了保证供暖系统能够提供冬季不利条件下的负荷,忽略室内的得热,将其作为最不利条件下的热量缓冲的部分。太阳辐射得热作为附加耗热量,在后面的计算中以修正系数的方式计入。

主要考虑围护结构热损失、门窗缝隙渗入冷空气所需热量、外门侵入的冷空气所需的热量这几个部分。

围护结构散热主要是温差驱动下的热传递过程,与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有关,联系传热学知识,计算过程基本耗热量为:

Q = KFΔt (1)

其中,K为传热系数,见建筑设计参数;F为对应的传热面积;Δt即室内外温差。

室内外温差如何选取呢?由于实际室内外温度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围护结构耗热量是随着室外气象条件、室内使用情况随时变化的。但是设计过程中,为简化计算,按稳态传热处理,室内温度选定一个设计值,即室内设计温度;室外温度根据历年气象资料选择。

在上述基本耗热量的基础上,太阳辐射得热量如何计入呢?常识是,向阳面辐射得热量较大,背阴面较小,且全年太阳辐射得热量也是随着气象条件而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计算中,考虑在基本耗热量的基础上乘以修正系数的方法,且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修正系数不同。

若建筑处于迎风区域,则需要考虑风力对围护结构耗热量的加强作用,因此考虑风力附加系数。

若建筑高度较高,热气流上升,导致大量热量聚集在屋顶而不能有效利用,因此层高较高的建筑需要增加高度附加值,但不能无限增加,一般高度附加的最大比例为15%。

上述过程仅为负荷计算的理论讲解,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需要考虑建筑的具体情况。通过给定建筑的计算实践,掌握计算方法,能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实践环节

(一)教学中的实践练习

实践过程要与理论讲解过程相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践能力。[4]教学过程中,每一部分的理论知识讲解,都附加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分析,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认识。仍以上述负荷计算为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附加一个单体别墅建筑的负荷计算作为设计案例,分析护结构(外墙、外门、外窗、地面、屋顶的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户间传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和冷风侵入耗热量等),学习计算方法。

(二)虚拟实验技术辅助实践教学

实验是辅助理解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实践手段。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验条件,设计虚拟实验。如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从循环原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密度差如何促进水循环、排气如何实现、膨胀水箱的作用等知识点,形象的解释抽象的理论。

供热系统中的管网水力设计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可以设计管网水力系统虚拟实验,使学生可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掌握水力平衡、水力失调、定压等知识点。

(三) 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课程各环节知识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对供热系统有了宏观整体的把握,也都基本掌握了设计计算过程,这时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进行整体设计练习了。从负荷计算、散热末端设计计算、系统方案设计、水力计算、附属设备设计选型等,实现对整栋建筑的供热设计。

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对理论知识加以练习,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使用过程。

1. 系统设计要符合建筑实际需要。如,散热器的布置,不仅考虑供热系统的功能实现,还需要考虑散热器位置是否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是否足够布置设计面积的散热器、是否影响建筑美观等;

2. 以最经济的方案实现建筑供热。设计中不仅要实现供热功能,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经济性,尽量使系统最节约管材和运行费用。

3. 注意设计中细节的把握,如阀门、放气阀的布置,散热器支管的标高及与干管的连接等。

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逐渐建立学生对供热系统的认识,加深理解,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供热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原则,熟练掌握系统设计各环节,能够绘制供热系统施工图。

四、总结

供热工程与热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受到当地条件的制约,现场学习很难实现,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联系设计实际的方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图片、视频、描述等,形成对供热系统的整体宏观把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丽娜,巩学梅,魏莉莉. 基于华盛顿协议视角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2015(1):76-78.

[2] 高浩其,徐挺,李维维.“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现代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8-21.

[3] 商萍君,陈武. 项目教学法在供热空调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构思[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2):92-95.

供暖系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施工技术;经济与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冯兴国,熊宝莲,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5.

[3]刘洪波.《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59-60.

上一篇:管理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