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产范文

时间:2023-03-04 04:49:10

公共资产

公共资产范文第1篇

一、日韩模式:由财政部直接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

日本、韩国两国的行公共资产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财政部--主管部门”模式。即由财政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由各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管理。

日本将国家提供的用于国家事务和事业的资产,如政府办公楼、公务员宿舍、国立学校等称为公用资产。日本公用资产的综合管理由财务省负责,具体管理由各相关省、厅负责。财务省的综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各行政机构资产“购置”和“处置”进行审批,以及统计汇总各省、厅国有资产情况等。

韩国将政府用于办公、事业和公务员居住的财产,如办公楼、公务员住宅等称为公用财产。韩国财政经济部是统筹和管理全国国有财产的部门,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团体负责本部门、团体国有财产的具体管理。但需要配置和处置财产时,各主管部门要制定处置计划和预算,报财政经济部;财政经济部再根据各部门的情况制定统一的计划和预算,报国务会议审议,最后由总统批准。财政经济部有权要求各主管部门提交国有财产管理报告和有关资料,有权要求各主管部门停止或改变国有财产的用途,也可改变国有财产的主管部门并转走国有资产管理预算,或者由财政经济部直接管理。

二、德澳模式:由隶属于财政部的专门机构负责联邦政府公共资产管理

德国和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资产由财政部门所属的机构负责,并在全国成立分支机构管理分布全国的联邦资产,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财政部一直属局”模式。

(一)在财政部下设立资产管理局统一管理政府资产。德澳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所有政府资产,并通过下设资产管理局来实施具体管理。德国在联邦、州、乡镇三级政府设有隶属于同级财政部门的专门资产管理机构。联邦资产管理局是管理联邦资产的主要部门,负责资产管理的大部分具体工作,财政部负责资产的预算管理,并对一些重要资产的出售,如土地及其附属物的出售,实行审批。澳大利亚联邦资产主要由财政部下属的资产管理局负责,具体包括房产、车辆的配置、维修和保养。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中实施具体的资产管理的机构,都要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资产管理的情况。同时财政部对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资产保留一定的控制权,主要表现在财政部要制定资产使用、消耗、转移等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资产管理机构必须向财政部证明他们有能力对资产实施有效管理;财政部有权向资产管理机构提出相关要求等。

(二)从形成到处置的全过程资产管理。澳大利亚财政部下设资产采购局、资产管理局、资产出售局,分别负责政府资产采购、管理和出售,构成了从形成到处置的资产管理链条。同时资产管理局、采购局和出售局必须向财政部定期提交资产和资金使用情况报告,财政部向国会提交预算并汇总资产管理情况,必要时对政府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三)政府办公用房和设施设备商业化管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财政部和金融管理部下设的资产管理机构对政府资产实行商业化管理。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办公楼宇、设施设备维护、安装和建设服务,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他们的办公楼宇、设施设备。该机构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和仓库网络。其商业化管理方式包括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整体项目服务、合同管理、专家咨询等。它通过为政府公共部门用户提供诚实的、职业化的服务,来实现政府资产的保全和有效利用。

三、美加模式:管理制度、资产预算由财政部负责,日常管理由独立于财政部的机构负责

美加模式中,财政部负责政府资产预算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并设立相对独立的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具体事务。该模式也可以概括为“财政部一管理局”模式,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联邦政府的公共资产由专门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美国总务署是联邦政府资产管理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管理事务,专司联邦政府机构的政府供应和采购管理、车辆购买和租赁服务管理、动产管理,以及政府闲置资产和房产管理。加拿大联邦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为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机构,并负责为整个联邦政府提供后勤服务。

(二)严格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资产预算管理都特别严格,政府各个部门的物资采购有预算控制,各个部门内设专人负责采购工作。美国财政部及总统行政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联邦政府资产的预算管理。办公用房新建、修缮、日常管理等预算费用,由总务署统一向财政部和总统行政预算管理办公室申请;房产以外的其他政府资产如计算机、汽车等,预算则体现在使用部门的预算当中,由各部门分别申请,上述预算都必须经国会批准才能执行。加拿大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向财政部和国库委员会申请房产购置预算,按统一标准配置各部门的办公用房。美国总务署公共建筑服务中心还对联邦政府的房产绩效进行监管。该机构对房产管理绩效的目标设置和考核工作有许多指标:每平方英尺的营运费用、营运成本、营运盈余资金、无收益面积、客户满意度调查、安全满意度调查、租赁成本与私营公司成本比较等。这些指标考核的内容,与预算安排直接挂钩。

(三)集中化、专业化的车辆及房产管理。车辆及房产是政府公共资产中单位价值较大的主要资产,对其实行集中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共同做法。美国总务署下设的联邦供应服务中心,专司联邦政府机构的政府供应和采购管理,为各联邦机构提供车辆购买和租赁专业化服务;公共建筑服务中心,专司政府闲置资产和房产管理。加拿大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房地产服务公司集中统一管理联邦政府所有房地产(包括国家公园、军事基地、监狱、港口、机场等),并为各部门提供工程设计等专业和技术服务。这种管理方法的优点是政府房地产资源能得到有效配置,既能及时满足各部门办公用房的需求,又使办公用房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四)规范化、程序化的闲置资产处置管理。重视闲置资产的处置管理也是美加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加拿大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及各部门闲置资产,必须交由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集中统一处理,其他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出售。政府不需要的动产,包括旧飞机、船舶、汽车、家具等,一般集中处理,或以旧换新。处置政府闲置资产坚持以下原则:使资产获得最大经济价值;为各部提供的服务效率高、效益好;按闲置资产现状就地销售,减少交易的法律责任;出售要有竞争,公开、公平、公正,经得起检验。美国联邦政府闲置资产交由公共建筑服务中心负责处置,有调拨给其他联邦机构、州、地方政府,赠与合格的非盈利性组织,公开出售等几种处置方式。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的闲置资产处置,提高了资产再配置的效率,杜绝了政府公共资产“出口”的腐败,为政府树立了公开、公正的形象。

四、巴西模式:由计划预算管理部的联邦资产秘书处负责日常管理

巴西的政府公共资产由计划预算管理部负责,下设联邦资产秘书处负责具体管理。由于巴西与其他国家不同,管理预算的部门不是财政部,因此形成了特殊的“预算部-管理局”管理模式,但其管理特点的实质与“财政部-直属局”模式相同。

(一)巴西联邦政府公共资产的主管机构为联邦资产秘书处。1998年以前,联邦资产秘书处(副部级)设在联邦财政部,1999年,为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将联邦资产秘书处由财政部划入计划预算管理部(巴西联邦政府预算编制职能由计划预算管理部负责)。联邦资产秘书处总部下辖7个局;在全国分设27个地区资产管理局和2个区域性资产管理代表处。联邦资产秘书处主要负责联邦政府不动产的管理,管理对象是2.4万个政府大楼和52.4万块土地。联邦政府的动产由各部门自己管理。

(二)巴西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对公共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巴西联邦宪法是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根本法律基础,对联邦政府公共资产的范围及管理原则作了明确规定。巴西政府的公共资产分为以下三类:1、一般资产,即人民共同所有、共同使用的资产,如公路、铁路、码头等等。2、特殊资产,即各级国家机关占有、用来为公众服务的资产,如各级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占有使用的办公楼、车辆、设备等。3、自然资产,即公有的土地、森林、湖泊、河流、矿产资源等。

(三)资产购置与处置的管理。联邦政府各部门不动产的购置,均须报经联邦资产秘书处审核、批准。联邦资产秘书处对各部门资产购置的申请,一般是按照调剂--承租--购买的程序研究解决。各部门动产的购置,由各部门在正常预算内自己决定和购买。巴西政府公共资产的处置是指资产产权的转移和核销,包括资产的出售、交换、赠送、报废等多种形式。资产的出售,必须先由联邦资产秘书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底价,然后按照《拍卖法》通过拍卖等方式处置。资产的转移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同级政府之间的转移,由资产调出、调入的两部协商并报联邦资产秘书处核准即可。二是跨政府级次的资产转移,需要报联邦资产秘书处进行调查评估和公示,然后由资产管理秘书处办理资产划转手续。三是国家机构将资产转让(租)给非公有单位,需要报联邦资产秘书处进行价格调查和评估;如价格合理,且符合各项法律法规,则向社会公告;最后,由资产秘书处办理公共资产划转手续。

(四)资产的使用及收入管理。巴西法律明确规定,各部门不能将占用的政府公共资产(办公用房及各种设备)用于经营活动。资产处置收入一律上交同级财政国库。联邦资产秘书处可以将掌握的闲置公共资产(土地、矿产、水资源等)通过一定法律程序转让(租)给个人或私营部门使用,具体转让(租)的方式包括授权使用、许可使用、特别许可使用等等。使用公共资产的个人和私营部门必须向联邦资产秘书处交纳租用费或转让费。联邦资产秘书处的各项资产收费收入,必须全额上缴联邦财政国库。为保证资产收入管理的规范,堵塞漏洞,各种资产收入和国家税金、罚款一样,按照联邦财政部统一印制的税费收缴凭证上缴国库。

(五)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巴西政府非常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联邦政府资产。各部门在资产管理中,普遍使用了资产条形码扫描采集技术,实行计算机管理。联邦资产秘书处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资产登记、资产配置、资产处置、资产收费等工作统一纳入了信息系统,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目前,联邦资产秘书处正在筹建联邦资产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将现有的联邦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库、中央银行及财政监察等系统联网,以实现管理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巴西联邦政府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各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共同点

世界各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模式,但是却有一些共同的管理特点。

一是财政部门主管。世界各国虽然没有统一的公共资产管理模式,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管理特点,那就是世界主要国家都是由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主导政府公共资产管理,区别之处只是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财政部门的职责范围有所差异。在政府干预型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的职责最强,如韩日模式中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直接由财政部门负责。在自由经济型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的职责范围较小,如美加模式中,财政部门仅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预算管理。但无论在哪种模式下,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都没有脱离财政部门的职能范围。

二是专门机构负责。世界各国公共资产的管理都由专门的机构负责。日本和韩国分别是由财务省和财政经济部直接负责;德国成立了隶属于财政部的资产管理局,澳大利亚成立了隶属于财政部的资产采购局、资产管理局、资产出售局;美国和加拿大在财政部门外,分别成立了总务署和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负责具体事务;巴西在预算管理部下成立了联邦资产秘书处。专门的机构为公共资产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促进了公共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公共资产范文第2篇

优化资产管理

该指南是澳大利亚资产管理合作小组(AAMCoG)2011年11月以电子格式的。这个组织负责与有关全国性行业组织协调,解决设在昆士兰理工大学的基础设施和工程资产管理合作研究中心(CIEAM)发现的现实问题。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从澳大利亚资产管理合作小组成立之初,就一直积极参与有关活动。

皮尔森(Des Pearson)是澳洲资产管理合作小组的主席,也是维多利亚州审计长。他说,“根据公众期望和当前问题来优化资产管理的要求早已存在,当然也要看实际工作者发现的需要。在这方面惟一的真正指南是澳大拉西亚采购和建筑理事会的‘2001年资产管理’。这个文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需要包括很多关于资产管理的新方法。”

“我们的目标是运用一种综合方法,把经济学、工程学、信息技术、可持续性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

皮尔森估计,该指南的原则会分阶段得到实施而不是一夜之间的彻底改变。他指出,该指南并没有列出一套规则和规定,而只是提供资产管理的框架。该指南除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采用更完整的方法外,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方法,以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资产管理。

在公营部门管理好资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资产与提供服务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关注资产本身。资产管理很容易成为一项只关注内部的活动,但实际上应该让资产满足更广泛的目标。有时候,非资产解决方案可能是达到政策目的的更好方法,这取决于服务需要。

合乎逻辑的框架

该指南所列的新框架要点包括:

环境方面―建造资产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尤其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现在就需要在资产管理、风险查找和规划过程中加以考虑。风险管理提供一套查找和分析潜在风险的系统方法,并帮助建立和实施适当的应对措施。

可持续性―确保满足和维护当今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意味着,各机构应设法使用生态上可持续的管理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适应性―资产对外来影响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资产使用全过程的管理―从资产的设计到报废对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社会的要求更多―建立政策、资源和项目之间更密切的联系会使服务质量得到改善。由于信息与交流技术的发展,人们十分清楚能得到什麽服务,并使用新技术要求更好和更多的本地化服务。

信息管理―满足日益增加和复杂的信息管理需求。

治理安排范围更广―要考虑新的资产所有权模式,包括公营-私营合作项目、联盟和合同。这就必须明确资产经营和有关服务提供的责任范围。

皮尔森说,“我们意识到资产管理的固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想要提供的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框架,以便使各组织和主管机关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能在标准上保持一致。”他还说,“这个指南是为了引导人们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们答案必须如何。”

虽然该指南提供了一个框架,但有效的资产管理还需要根据资产管理、组织和政府目标对资产业绩进行报告和评价。基于证据的评价所提供的工具,能确保服务能达到适当的质量,并支持内部和外部报告。

CFO的作用

皮尔森强调,对围绕资产的知识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是一项中心任务。当组织要开发新思路和新方案来改善决策和提高生产力时,这项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资产登记簿是知识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应该包括关于资产特点、类别和资产价值方面的详细资料。然而,虽然信息技术系统能帮助管理信息,但仍需要专业信息管理人员参与。他们可以评估员工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法,以及如何维护共享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从而提高管理质量。

该指南列出的综合方法,要求将财务领域传统的管理和领导技能与其他能力结合起来。如管理现实中的基础设施时,会遇到工程问题。有些机构需要查看其现有的技能范围,了解哪些专长还有欠缺,以及需要补充哪些资源来降低风险。

皮尔森说,“很多时候,首席财务官会成为战略资产管理的关键人物。这就表明,首席财务官的职能已经发生变化而且仍在变化,他们要整合整个组织的财务信息来为所有的管理和营运决策提供支持。”

作为澳洲会计师公会的前会长,皮尔森说,“我觉得,综合战略资产管理指南与澳洲会计师公会的思考加创造的战略十分吻合。它对澳洲会计师公会关于CFO是管理团队基石的定位观点也是个补充。与澳洲会计师公会的观点相呼应,该指南中也把CFO的职位描绘成不仅是财务专家而且还是能转入其他领域的人。”

“但这不只是涉及CFO的职能,还会影响到所有的澳洲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只要单位要求他们把会计专长应用于更宽泛的管理领域就都是如此。在这里,我看到澳洲会计师公会在整合财务专长和转入诸如可持续性等领域正在发挥其思想领袖的作用。在这里,思想领袖已经化为行动。”皮尔森说。

公共资产范文第3篇

台湾苏活创意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以敏锐洞察力,扮演企业的知音、教练与经纪人,将人文、美学、创意融合商业营销与媒体传播,捏塑牵动人心又能赚钱获利的商业脸谱。自创人文品牌心法,并将多年领悟之实战经验与案例集结成《人文品牌心法》一书。

文化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沉淀与淬炼;创意是生命视野的跨界、突破与想象。

文创便是透过创意,把死板的文化从社会公共资产转化为有生命力的品牌专属智慧资产。

文化的体现包括艺术、图腾、仪式、习俗、节庆、建筑、古物、传说、技艺、典籍、诗词、歌谣、戏曲、舞蹈、语言等,它们就如种在菜园里的食材,是社会的公共资产,需要靠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去耕耘与保存。

只是会种菜的不一定会做菜。文化资产的保存是一回事,文创商品的开发又是另一回事。一个仿古复刻版青花瓷花器,做工再细也称不上文创;而方文山作词、周杰伦谱曲的《青花瓷》则是文创。文化公共资产如何转成品牌智慧资产?一个成功的文创品牌,除了懂得向所属的文化借鉴取材,还会加上自己的人生洞察、时代观照,搭配最新技法、调控火候来重新演绎,最后摆盘上桌。这个过程需要对应品牌自己的心灵轨迹,将文化重新解构、颠覆与转译。如果只是把一些文化元素堆砌拼凑,顶多像生菜沙拉,让人尝到食材原味,但无法让味蕾惊喜。

将文化加以转化,其实是为了找出商品背后的概念或情境,并产生与消费者可以深层沟通的语言,这就是我在两岸进行人文品牌再造的常用手法。物化境、境容物;实若虚、虚作实……从景物到景象,从景象到意象,从意象到意境,让文化脱离历史语境,以全新生命出现在你我眼前。

例如在台湾素有“活的茶叶博物馆”之称的知名百年茶行有记名茶。为了呼应店里炭火熊熊的“焙笼间”、浓厚的艺文古风与人文气息,店里的四款主力茶叶分别被命名为琴韵(文山包种)、棋心(奇种乌龙)、书痕(铁观音)与画影(高山乌龙),以如诗的文案巧妙地将制茶过程、茶韵风味与人生体会融于一炉,让茶叶变身为文创商品。以书痕为例:

书痕・铁观音

悬腕走笔,汉隶雍容

书被催成,墨色正浓

狂草入喉有如奔雷飞鸿

饮尽风霜无关笔划轻重

有记四代传人王连源总是一袭唐装,满腹茶经。他的泡茶姿态极为熟练优雅,为来客倾注茶汤时,手势有如悬腕走笔书写。而汉隶、狂草,一稳一疾,以之形容茶韵层次。“奔雷、坠石、鸿飞、兽骇”则为魏晋书法美学上的比喻,用来形容狂草的速度与激昂。“书被催成,墨色正浓”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诗“梦为远别啼难唤香,书被催成墨未浓……”。

再如琴韵(文山包种),灵感源于茶行二楼常举办的南管演奏与挂在墙上的琵琶,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轻拢慢捻,婉转悠扬;间关莺语,流泉下滩……一曲回旋,喉间绕梁”,以音乐的听觉来形容回甘的喉韵。

儒雅茶商泡茶、斟茶的大气手势,与口感由稳重到浓烈的铁观音,令人想到汉隶狂草;而浓淡有致、余味袅袅的茶韵茶香,与诗人们的百转柔肠应该相和吧?

但其实,文创意涵不一定都得耍弄诗词歌赋。在苗栗南庄山里有个原住民手作染织品牌,从“石壁染织”改名叫“太阳有脚”。创办人热情坚毅,设计功力深厚,工作室对面是一大片岩石山壁,日日面对太阳光影的挪移,或是雨打树叶的痕迹。我建议主人,就让大自然来帮织品上色吧。晨曦红、山壁灰、雨后绿……这些只有身在此山中才能感应到的色泽,伴随泰雅族部落古老的太阳传说,化为都市人身上穿的、桌上摆的时尚,于是大家分到了一方阳光,一瓢原山气息。

即使用朴拙的白话文,只要经营者的底蕴深厚,情意真挚,品牌也能有文化渲染力。文创基因的多寡不在行业属性、规模大小与获利高低,而在企业的审美意识与人文气度。文化创意与其说是个产业,不如说它是各产业经营者的视野自觉与品牌识别。

公共资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资产;公共资产游离;经济学解释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3)01-0047-06

近年来,在我国的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中,都大量发现公共性质的资产非法、非正常的私有化现象。这一问题一方面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扭曲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另一方面成为奢靡享受、滋生腐败的温床,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研究公共资产非正常私有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管理及其技术层面上分析的比较多,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比较少。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抽象和概括,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揭示这一问题及其制度诱因,为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寻找思路。

一、文献综述

公共资产游离是本文对公共性质资产非正常私有化的理论概括,是一个新的概念。目前直接的研究还没有,与其相关的研究是国有资产流失、账外资产和“小金库”。

顾功耘(2010),姚丽娟、李刚(2004),毛程连(2002),孟勤国(1996),韩志红、阮大强(1999)等学者对国有资产流失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管理人或具有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责的单位或个人,在其履行管理职能时,违反法律、法规等的有关规定,致使国有资产损失。它有以下特征:(1)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只有负责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或管理的单位或个人等才具备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资格,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个人均不具备该资格。(2)国有资产流失行为,相关具有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主体资格的行为人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法规等的规定。由于经营或管理国有资产本身存在风险,即通过合法手段的管理或经营国有资产所造成的资产贬值或受损并不形成资产流失,只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造成的资产贬值或毁灭,才算做国有资产流失。(3)国有资产流失在本质上表现为财产所有权的灭失,包括国有资产所有者失去其依法所享有的各种财产权益。此外,范必(1996)、黄群(1996)、王铁峰(2001)、赵琳(2002)、康永智(2003)等学者还分别选择不同的角度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进行了论述,并认为企业改制、产权交易等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

姜青青(2000)、丁玉兰(2000)等学者对账外资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账外资产指企业所拥有,但没有在财务账上反映,使得企业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容易流失的资产。其表现形态主要有:(1)账外固定资产。主要是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在账上反映;(2)虚假应付账款。一种情况是企业账面上的“应付账款”大于实际对应的“应付账款”,“应付账款”实际上已经偿付。另一种情况是虚假“其他应付款”,企业用虚拟人名作为应付款的对方,而由少部分人操控支配这部分资金;(3)另立账户。将单位的货币资金存放于非本单位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或直接公款私存;(4)存货溢余。产成品、在产品、原材料等货物盘点时的实际数大于账面数;(5)虚假盘亏。一是盘点时故意盘亏,以窃取假盘亏的资产;二是对已经窃取的资产做盘亏处理。

近年来,关于“小金库”的文献也比较多。1985年,国务院组织开展财税大检查,出现了“小金库”的提法。1989年11月,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检查“小金库”工作,首次对“小金库”进行了定义,即凡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的收入,化大公为小公,化公为私,未列入本单位财会部门收支,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清理“小金库”的专项检查。此时的“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并将“小金库”定义为,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此次的“小金库”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所有收支必须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二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强调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资产,也就是说不只是强调私存私放资金的问题;三是在认定上不再强调设立的手段和用途,只要没有列入符合规定账簿的,不管什么性质的手段和用途,都可定性为“小金库”问题。

二、公共资产及其游离性

本研究的公共资产是与国有资产相区别的—个概念。为了研究的确定性,本文首先界定两个概念。

1.财政性资金。财政性资金是指通过公权取得,应纳入国家财政部门统一核算管理并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监督使用的资金。包括各种税收收入、公债收入、政府性基金、各种规费收入、公共部门(单位)或以公共部门(单位)的名义取得的各种收入,还包括公共部门(单位)处置本部门(单位)资产取得的收入。由此表明,财政性资金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有指定性用途,二是受法律法规规定约束,三是使用要受到监督,这三条缺一不可。相比于财政资金而言,财政性资金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有国家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控制的资金,还包括一个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所有由公权力取得的并应该由财政监控的资源。

公共部门,本文特指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会团体。它们或是具有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或是以财政投入作为原始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

2.公共资产。公共资产指由财政性资金直接或转化以及孳生形成和由公权取得的,由公共部门管理和使用的资产和权益。首先,它是财政性资金直接和转化形成的资产;其次,它是由财政性资金孳生形成的资产,比如我国的国有企业中有一部分其原始资本是由财政注入的,在后续的经营中不断发展壮大,其超出原始资本的企业资产就是财政性资金孳生形成的资产。当然,最典型的是财政性资金的孳息。再次,以公共部门的名义取得的权益。如,以国有企业名义举债形成的资产,以某合法社团名义取得的收入等。公共资产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以公权名义取得的权益。

公共资产与国有资产的区别在于,国有资产是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是以国家权力取得的收益;而公共资产还包括除国家权力以外其他公权取得的权益,比如以党派组织或社会团体名义取得的收益,其内涵和外延均大于国有资产。

对2009年至2010年“小金库”检查查出的案例分析发现,我国具有公共性质的资产在流失中基本上都呈现出一个特点——脱离法律法规的监管,非正常私有化。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一现象在理论上概括为“公共资产游离”。这种现象在形式上表现为公共资产不纳入单位法定账簿而游离于账外或虽在账内但仍脱离法律法规监控,实质是非合法的化公为私。因此,“游离”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脱离监控;第二层是所有制性质的改变,即化公为私。

理论上讲,一个社会的财富不管其最初是公有、私有或是什么其他属性,最后的使用者都是个人,只不过在资产的使用上有为了公共目的与私人目的的区别。公共资产的使用理所当然应该是为了公共目的,但任何国家公共资产的具体使用者都是个人。个人的利己主义倾向使得公共资产自然具有私有化的倾向。正常合理的社会财富私有化应该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个人再创造;二是通过市场购买别人的创造,使用人自身要支付代价;三是依据预先订立的社会规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如果一个人或个别人既不是通过个人再创造,也没有通过购买,更没有依据制度规则分配而得到社会财富,则可视为非正常攫取。那么,这就是社会财富私有化的第四种途径——非正常途径。如果是公共资产以第四种途径私有化,这就是公共资产游离。

公共资产游离不同于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其管理者或经营者失职而导致国有资产损失,表现为国有权益的灭失。这种灭失或者表现为实物形态的消失,或者表现为由国有流向了集体组织。公共资产游离是指公共性质的资产脱离法律法规的监管非正常的私有化,其指向性强,专门指公共资产流向私人部门甚至是个人。这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案例分析发现,我国公共资产游离呈现出的主要特征为,一是涉及的地域范围广,单位性质全,地域差异性小。各种类型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都大量存在公共资产游离的问题。在“小金库”治理工作中,凡纳入检查的单位,都发现账外资产,这种检查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随机性的。这说明,凡使用公共资产的单位基本上都存在公共资产游离现象。公共资产的游离具有普遍性。案例分析还发现,公共资产游离的单位既有东部发达地区的,也有中部较发达地区的,还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有财政保障比较宽裕单位的,也有财政保障不充分单位的。这表明,公共资产游离同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一个单位的财政保障程度无关。二是表现形式多样化。主要有:(1)以所在公共部门权力或影响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或所在公共部门(单位)的权益,由少部分人共享或私分。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还包括凭借所在单位资源取得的收入,如所在单位闲置资产出租收入、利用单位的名义咨询取得的收入、以所在单位人才办培训班取得的收入、部分有经营权的事业单位取得的不入账的部分收入。当然,权钱交易获得的收入也属此类。(2)由财政部门拨付资金,被所在单位截留挪用的。这当中,具有专门用途的专项资金(项目资金)游离的情况比较普遍。(3)用虚假资料套取的。编制虚假人数、虚假工作量,使用虚假报表、虚假票据(如假发票),骗取财政性资金。(4)虚假交易转移资产形成的。签订虚假合同,以虚假交易实现公共资产转移;在关联单位之间以内部结算实现公共资产转移。(5)违反建设程序。如违反招投标规定,以高价中标返还回扣实现公共资产转移。三是更多的体现为小团体利益。账外的公共资产在使用上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职工福利,包括发放奖金、补贴、实物,组织旅游活动等;二是业务招待,包括餐费、送礼等;三是少数人暗中私分或个人私吞。在这三类情况中,第一和第二类可以称为小团体利益,实质是在制度以外对公共资产在小范围进行再分配,是一种不公平的分配,属于不合法的私有化现象。第三类则是明显的非法私有化。对全部案例的分析发现,用于小团体利益的所占比例为79%,个人私吞和少数人私分所占比例为18%,还有3%属于其他情形。这表明,总体上看,小团体利益所占比例比私分和私吞比例大。

三、公共资产游离的经济学分析

现代经济学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现实状况都是由当时各种制度安排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上述公共资产游离的特征表明,虽然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公共资产都具有游离性,但我国的公共资产游离的程度却更为严重。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与我国现行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其中,产权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影响作用尤其明显。

(一)我国产权制度的影响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公共资产属于公有产权的范畴。而我国的公有产权却离不开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这个基础。公有制经济制度对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具有二重规定性,这使得公共资产的所有制产权具有模糊性。“一方面,他是所有者,无论从法律意义上还是从经济意义上说,共同占有的权利,是任何个人所拥有的那一部分所有权和一切其他人所同时拥有的所有权共同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所有权,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公有权。但在另一方面,他又不是所有者,因为他作为个人所拥有的公有权只有同其他一切人的所有权相结合、共同构成公有权的时候才有效,才能发挥作用;作为个人,他既没有特殊的所有权决定资本的使用,也不能根据特殊的所有权索取总收入中的任何一个特殊份额。同时,他也没有什么属于他个人的所有权与他人相交换。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构成公有制关系中个人的二重规定性。这种对立统一构成公有制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可以称其为‘公有权的基本矛盾’。”而这一基本矛盾也决定了任何个人对公共资产既是所有者,也是非所有者。是所有者,就会产生主张权利的欲望;是非所有者,则不具有合法主张权利的途径。这种现象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这一对矛盾,是公共资产游离内在动因。

我国对财产权的分类方法是采取以所有制为标准的两分法。在这种分类方法中,实为政府财产所有权的国家财产所有权被划入公有权的范畴,政府财产所有权混同于公有权,且其主体唯一,地方各级政府没有自己名下的财产,它仅代表国家行使对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职能。此外,除了集体所有的财产,地方或社区人民也无本地方或本社区名下的财产。因此,根本无法从公共资产中划出禁止交易的财产。于是,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显得极为重要,通过行政审批这一前置程序,公共资产就可进入交易市场。此时,公共资产与私有财产适用的是同一套民法交易规则,两者原有的公私性质之分被其共有的交易性融合。公共资产的公有性仅体现在启动交易必须由政府审批这一环节上。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资产所有权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产权——可交易的政府财产所有权和禁止交易的公有权合并而成的,这就呈现出以下矛盾:一方面,既然公共财产所有权为公有权,那就应当是社会所有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力,公共资产理应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共有福利,不能由社会某一特定成员所控制,因而不应进入市场交易;另一方面,既然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财产所有权,那公共资产所有权就不可能被社会其他成员或主体所左右,公共资产能否参与交易便应取决于政府的意思表示,因而不需要也不可能受法律的禁止。面对这样的权利,无论将其划入公有权范畴还是私有权范畴都是不合理的。由于公共资产名义上的公有和法律对公共资产的交易没有设置禁止性的硬性约束,公共资产在交易过程中产生游离就不可避免。而在西方一些国家采取的是私人财产所有权、政府财产所有权和公有权的三分法。政府财产所有权有别于公有权,其主体也是多元的,各级政府都有自己名下的财产,政府所有的财产与私有财产同属于可交易的财产,均受民法规范;真正属于社会共同体(包括全国、地方及社区)所有成员的公共财产则受公法的规范,虽可由政府管理,但却禁止交易,故不存在公共资产在交易中游离的可能性。

(二)我国公共资产行政性管理制度的影响

关于由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对公共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政府应该是公共利益或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其实不然,西方国家现实中的政府是由政党和政治家们构成的,他们因竞选中获胜而取得公职,对任何政党或政府来说,竞选胜利不是免费的,正是这种免不了的费,构成了政府行为的经济背景,政府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就可能代表某些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我国的政府虽然不存在竞选获胜或竞选经费问题,但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也是一个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肯定有其自身的利益。即使政府代表了全民利益,也不可能放弃自身独有的利益诉求。除了为全民谋利益外,政府不仅要进行“政府消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目标函数,比如方便管理、稳定政局、统治长久等。这些利益诉求与全国人民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利益诉求井不完全相同,与组成全国人民的每个自然人的利益诉求则存在更大的差异。可以说,除了在政治上以及国际公法关系中可以视代表国家的政府与全国人民具有一致利益外,在其他领域这两者必然有着利益的差异,甚至利益的冲突。此外,那些政府的代言人更有着自己的私利,政府机构越庞大,各种私利的交织越复杂。因此,我国由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对公共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并实行行政性管理,是公共资产游离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

(三)我国法律制度的影响

我国法律把公有制财产规定为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比如国家所有权,国家不可能对一切名义上归属于它的财产真正享有并行使所有权。我国公共财产的实际所有权分别掌握在以各级政府为主的公法法人和将来应该成为私法法人的公司手里。由于我国国家财产所有权界定模糊以及立法在物权方面的缺陷使得公共资产在法律上的具体归属难以明确,致使国家财产所有权派生的各种权利无法受到对称的法律义务或责任的制衡。因此,各类主体不仅容易对公共资产产生觊觎之心,而且更有机会和操作空间以及手段实施侵吞公共资产的行为。比如,在我国国有公司,出现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的内部人控制、激励机制加剧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而未经法定程序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则是典型的公共资产游离。

此外,在我国,公共资产运行的法制环境也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主要是:(1)产权制度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对公共资产的终极所有权缺乏法律的有力保证,造成公共资产所有权分散、管理权模糊和经营权不能落实;(2)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公共资产产权流动、产权交易等缺少法律依据和保障;(3)资产评估中介活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资产评估中的违法行为缺乏法律监督、约束和进行制裁的依据。二是对公共资产责任人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按照我国现行的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模式,财政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综合监管部门。但在具体履行资产监管职责方面,各个管理层次中普遍存在着监督不主动、监管不力的现象,不能有效实施对单位的资产管理使用及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也没有建立健全的资产监管机制。从而导致相关资产管理制度无法落实,使得某些行政事业单位有机可剩,将公共资产游离出去。三是公共资产的法律责任形式缺乏民事责任。公共资产游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有违法也有犯罪。理论上说对于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可以根据现行法律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对于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可以通过政府部门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但是公共资产也有一个所有权,而对所有权的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民法保护。我国的公共资产保护中缺少的正是对造成公共资产游离的人员追究民事责任,这是我国公共资产保护中的一大法律漏洞。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公共资产具有游离性,即公共资产普遍存在脱离法律法规监管,非合法、非正常的私有化现象。理论分析表明,公共资产的游离是各种社会制度安排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产权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对公共资产的游离性影响明显。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对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具有的二重规定性所带来的“公有权的基本矛盾”和我国对财产权采取以所有制为标准的二分法,是公共资产有游离的最根本的原因;我国由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对公共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并实行行政性管理,是造成公共资产游离的重要外在原因;我国立法在公共资产所有权界定以及物权方面的缺陷,以及公共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公共资产责任人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公共资产的法律责任形式缺乏民事责任等对公共资产游离产生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二)政策建议

治理公共资产游离,必须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产权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在产权制度方面,要进一步明晰公共资产的产权。特别是对具体的公共部门应明确其公共资产的产权边界。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做法,赋予公共部门自己名下的财产权利,公共部门所拥有的财产与私有财产都可交易,并受民法规范。公共部门就交易结果享受权益,承担责任。这是落实公共资产保护责任的基础。

在资产管理制度方面,必须弱化公共部门在公共资产管理上的行政性,逐步推行“市场化”管理,提高公共资产的使用效率;强化具体的公共部门在管理使用公共资产方面的“业主”地位,并加强监督,落实责任。

公共资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产品;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一、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的形成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中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它的效用不可分割。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本身的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在技术上不可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享有,它具有联合受益和共同消费的特点。二是非排斥性,就是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个人独享,要是排斥他人,在技术上做不到成本也很高。三是非竞争性,就是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排斥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享用的数量和质量。

自然垄断和外部性为国有资产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最合理的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具有本身固有的缺陷,即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尤其是由于自然垄断和外部性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某些方面是缺乏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的。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市场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需要财政配置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手段,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进行的,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就需要投入资本,从而形成国有资产。

二、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主要承担提供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而将大部分的私人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企业去进行。因此,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主要应是对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所必需的资产的管理。从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有必要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角度出发,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应包括一些由国家集中起来用于平均社会收益分配的资产,如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率,政府必须使国有资产通过各种途径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共需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增量,最终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心放在对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上。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绝大部分工作职责不再是对盈利性国有企业的管理,而应转为对非盈利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

在现实的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存在的,这部分资产既包括诸如国家用于提供司法、行政、国防、环境保护等纯公共品所必需的资产,也可能包括诸如公园、道路等准公共品所需的资产。毫无疑问,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理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题中之意。那么,应该如何确立一个基本的体系,对这些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考核呢?公共产品理论在此给出了基本的原则。

(一)纯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对于纯公共品领域提供中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判别标准,也就是当公共品提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公共品的提供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对于该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应遵循这一原理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确认,并给出评价,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难点所在。

1.从收益确定和评价的角度来看,公共项目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比之于一般企业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要困难得多,因为一般企业的收益都是可以货币计量的,而公共项目因为其固有的收费的困难性,尽管其社会经济效益可观,但却很难以货币价格进行量化。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公共项目的收益通过某种类比的方法转换成可以货币计量的收益。比如对于绿化造林的收益,可以通过一定的统计处理,计算由于绿化造林引起的农业环境改善从而农作物增产的收益以及空气质量改善导致的呼吸疾病减少而节约的医疗费用等等。这些计算尽管不可能是非常完整的,但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有资产管理的真实收益。

2.从成本确定和评价的角度看,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困难主要在于对事后成本大小的评价要远困难于对企业成本的评价,因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其他企业相竞争、相比较的环境中,而它的收益又是明确的,这样,当发生长期收益不抵成本的情况,或成本收益大幅度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水平时,就可以比较明确地判定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不理想的。而从客观上来讲,即使不作主观的评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那些成本管理不利的企业也将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即市场将会自动地对企业资产管理的绩效作出评价。

(二)准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准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物品和服务。正是因为不完全的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准公共品的提供既可能采取政府的方式来进行,也可能采取市场的方式来进行。在考察准公共品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时,首要的问题是将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作一比较,只有当确信公共提供的效率较高时,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才应介入这一领域,否则应尽可能地不介入。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究竟是采取公共提供为好还是市场提供为好,取决于这两种方法各自产生的净收益的对比。

需要强调的是,公共产品理论在准公共品提供上的原则标准,显然不能把收费的多少作为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好坏的标准,固然收费可以使消费者在消费准公共品时客观地衡量其自身的效益和成本,从而避免过度消费造成的浪费,而且还有助于减轻税收的负担和税收引起的效率损失,但是过高的收费标准同样将导致效率的极大损失,特别是在某些行政垄断的场合,不受控制地乱收费将会给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收费越多,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就越好。

【参考文献】

[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新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公共资产范文第6篇

如何加强公共组织的固定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对于国家政权建设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公共组织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构建的管理、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和固定资产维修与更新等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公共组织

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资产项目,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物质基础,固定资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各不相同,是必须进行核算的经济要素。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强化财经管理的需要。公共组织固定资产是国家政权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管理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公共组织的固定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对国家政权建设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共组织可以在以上固定资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固定资产做进一步的分类,并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明细目录。

1公共组织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实行公共组织固定资产三级管理,是实物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的职责。公共组织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当侧重做好固定资产使用的管理工作,包括实行物品分工负责制,指定人员建立、管理账卡,及时登记;对有关设备、仪器,要制定使用操作规程;做好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等项工作。公共组织的财务部门应当侧重做好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协同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使用等工作。规范固定资产使用及领用手续,建立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档案。

2公共组织固定资产构建的管理

对固定资产的购建应实行资产预算制度。通过预算,能够明确公共组织对固定资产的需求量,进而确定资金的需求量,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防止资金的浪费。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后,报同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再报同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审批;由同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经过财政部门审批后的预算编制下发给各公共组织遵照执行。(1)购置的固定资产。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公共组织用国家事业费拨款、银行贷款或自有资产从外部买入的固定资产。公共组织应当根据事业计划任务、技术条件和资金可能情况,全面考虑,并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在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同有关部门具体商定购置的品种、规格、数量,编制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由单位领导批准后,在批准的范围内进行购置。购置贵重精密固定资产,应当事先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两种以上方案,择优选用。购置的固定资产,如果属于国家专控商品,必须按照“关于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对购人的固定资产,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组织验收;对其中的专业设备或贵重精密设备仪器,必须会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验收。验收时,必须按照资产使用说明书和订货合同的规定,以及附属零件备件进行清查,分别对固定资产品名、规格、型号、质量、性能、数量等,精细清点、核对和鉴定。经验收合格后,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入库手续,填写“财产物资验收单”;财务部门填制记账凭单,记入固定资产总账。验收必须认真及时,根据订货合同和发票内容检验质量。(2)自制的固定资产。自行制作固定资产前必须编制计划,自制的固定资产在完工后必须对实际耗用工料进行清理核算,合理定价。应填制“自制固定资产报核单”,列明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单价、数量和成本数额,由财产管理部门验收,登记人账后交付使用。(3)基建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公共组织用国家拨款、银行贷款、地方财政,自筹资金投资或自有资金投资兴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基本建设计划,经批准后才能施工,并单独组织核算。基本建设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时,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办理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并编造完工清册,逐项注明完工项目、单位、数量、造价、建造日期、技术特征,连同说明书、图纸等技术资料,一并交给建设单位,由资产管理部门应填制“基建工程完工项目验收单”,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财务部门填制记账凭证,据以入账。

3公共组织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

(1)固定资产报废、报损。公共组织的固定资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由于自然磨损和机械磨损等原因导致无法继续使用,或者由于技术进步形成的无形磨损使得固定资产失去继续使用的价值时,应当予以报废;若由于遭受非常事故,使固定资产受到严重破坏,不能修复使用,则需要进行清理报损。固定资产报损、报废,都要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必须报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必须填制“固定资产报废、报损单”,凭此消账。(2)固定资产转让。固定资产转让包括无偿转让和有偿转让两种:无偿转让属于国家或各主管部门将固定资产在两个不同独立核算的单位的调拨;有偿转让反映了单位在转让固定资产使用或者占有权的同时,相应地取得转让收入的一种资产处置方式。为了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公共组织进行固定资产有偿转让,特别是转让给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在对所需转让的固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公共组织根据规定变卖固定资产后取得的变价收入,包括报废固定资产残值变卖价款收入和零星、低值固定资产变卖价款收入等,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作如下处理:政府组织应当计入其他收入,原则上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非政府组织应当全部转入单位的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撤销单位以基建专款购置的固定资产,其变价款应全部或部分上缴财政。

4公共组织固定资产的维修与更新

固定资产大修理在性质上属于固定资产的局部更新。固定资产维修与更新管理需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固定资产维修与更新资金的使用效益。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护固定资产现有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防止由于固定资产过度使用所引起的性能降低,失去进一步使用的价值,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经济损失,或者在于防止未来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的上升。对此,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实行强制性保养管理。固定资产维修属于恢复性作业,其主要作用在于恢复固定资产原有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如何通过强化对固定资产的保养管理以有效地减少维修次数,降低维修费用,是固定资产维修管理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公共组织固定资产是进行大修理或技术改造,还是进行整体更新,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分析的结果。在这一方面,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或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在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柳东升 单位:中共七台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俞雪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刘红霞.企业成本管理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8.

[3]黄维明,梁国明.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聂兴凯.如何进行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资产范文第7篇

乡村公共资产资源是乡村集体所有的经济资源。涵盖公共物资,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政策、监管措施。很多乡村公共资源交易是由村委干部几个人,甚至是支书、主任说了算,存在着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不透明的问题,交易行为交易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很难让群众信服,群众意见很大,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很差,容易发生腐败现象,影响了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

今年2月,由县纪委、监察、财政、农经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针对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中存在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县乡村公共资源交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报告,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建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形成共识,把加强乡村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要求县纪委、监察,财政、农经等部门列入日常具体工作,并列入对上述单位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月中旬,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市政府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乡村公共资源交易示点工作的通知》(办发〔〕5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下发了《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乡村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通知》(临办发〔〕20号)制订了《县乡村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方案》,《县公共资源交易实施细则》等文件,在交易程序上,实体交易上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月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各乡镇长、财政所长、经管员、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县乡村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会议,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同志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全面部署了加强乡村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县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领导务必要高度重视,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把这项涉及乡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民心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大会后,县纪委汇同经管局组织5人工作小组在两镇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查提问题,为全面推广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作好准备。

二、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乡村公共资源交易不走样

乡村公共资源交易是直接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交易行为,也是最具体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过程中,既要考虑村委会、村民小组集体利益最大化、又还要考虑本村村民的相关利益,还要保障交易成功方的合法权益,以实现集体满意、村民满意、交易成功方满意的目标。我县的具体做法有几点:

第一,在符合政策的同等条件下,坚持四个优先。即:同样的价格上,群众优先干部,本村人优先外地人,信誉好的人优先信誉差的人,贫困户优先富裕户。比如说:竟拍一块住宅地基,同样的价格,先群众后干部,先本村人后外地人,先信誉好的后信誉差的,先住房困难的,后住房宽裕的。乡村共益事业建设工程也是一样,本村有资质信誉好的工程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外地工程队。这四个优先就确立了村民在乡村公共资源交易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优先权得到真正落实,保障了村民在乡村公共资源交易中的权利和选择。

第二,坚持“归口”交易原则。要求所有乡村公共资产资源的交易都须进场交易。即:乡村公共资产资源处置(包括乡村集体土地、荒山、山林、水面等自然资源出让及集体所有的各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全权性投资项目处置);乡村小型建设工程招投标;重要设备和大宗办公用品采购等活动一律进入乡镇公共资产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第三,执行规范交易流程。试点乡镇制定了公共资产资源交易中心产权交易流程物资采购运行程序图、建设工作交易运行程序图,明确了从申请交易到交易进行以及交易后的资料存档等各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通过交易全过程的规范化操作来确保交易结果的公平公正。

第四,强化监督,做到“阳光交易”。各乡镇成立了乡村集体公共资产资源交易中心,有专门班子,专门办公地点,搞好交易中心牌子。由纪检委员、基层站所负责人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成立群众代表人大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工程预算人员组成评标人才库,并邀请党风廉政监督员全程参与监督。乡村公共资源中标交易成功后,收取的资金缴入县财政乡村集体公共资产资源“资产处置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村、组集体需要提出的申请或村民代表大会的决定,由财政部门按照合理需求审核后拨付。

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对村级事权、财权和工程发包权的统管,避免了干部乱拍板现象,堵住了干部违法乱纪的源头,给村民交出了一本“明白帐”,提高了办事效率。今年9月,武水镇李家村打算修建村巷道,村委会将项目提交镇公共资产资源交易中心面向社会组织公开招投标。由于操作过程公开透明,村民对结果没有任何异议。“村组集体资源处理和项目发包上交镇交易中心,干部省心,群众放心,还能提高办事效率,真是一举三得!”该村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

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中心“市场化动作”模式,提高了乡村公共资源利用率,实现了公共资源最大效益化。城关镇曾家岭村有一片山林准备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出租,镇干部听说后马上与村干部取得联系,将这一山林以竞标拍卖方式进行处理,最后以每年24800元成交,每年增值19800元。村民纷纷信服地说:“有镇交易中心为我们把关,村里的财产就不用担心会流失了!”

三、成效初现,启示多多

我县乡村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主要是:

第一,搭建好了乡村公共交易平台。初步形成乡村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机制。目前全县22个乡镇都成立了乡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专职人员,专职办公地点,挂牌办公。村委会需要进行交易时,就象乡村赶集市一样,自觉地到乡镇乡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那一世

第二,实现了公开交易,杜绝了暗箱操作。促进了乡村党风廉政建设,搬掉了乡村公共交易暗箱。乡村公共资源交易通过招标、竞标、拍卖等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形式,把交易过程完全在阳光下进行,既让群众知情参与,还让群众有了一定选择权利,提高了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过程中的透明度公信力,又满足了群众的欲望需求,从而拉近了村民与干部的关系,促干部的公信力明显提高,同时,通过公开透明的交易,阻断了暗地里进行私下交易的可能,从而铲除了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滋生腐败的土壤,促进了乡村党风廉政建设。

第三,盘活了乡村公共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乡村集体资产增值。通过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全县月就有22个村委,63家种养大户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与村委签订承包租赁合同流转乡村荒山、荒丘、稀疏林地3860亩从事油茶、果木开发和种草养牛养羊,22个村委当年实现租赁承包收入71.52万元。城关、武水、金江镇等三个乡镇12个村委会有闲置的村委地基23宗,面积3100平方米,通过招标,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以土地入股,建设商业门面居民住房,地基入股总价值1480万元,在50—70年使用年限内每年可获租金收入92万多元。

通过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工作实践和取得的实效,给我们几点启示: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领导重视是关键的一环。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人力无保障,财力无来源,缺人缺财的条件下是难以做好这项工作的。

第二,机制是保障。乡村公共资源交易机制的建设是规范、监督、制约乡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行为的制度保障。我县从纳入交易范围、交易限额,启动交易程序,交易招标、投标、招投标主体资格审核,交易认可、撤销交易行为,资金管理违规处罚等都有一套完备的规定。且有极强操作性、针对性,真正做到谁违规,对号入座处罚谁。谁办理交易谁承担责任,做到交易过程中一杆子插扦到底,责任负到底。

公共资产范文第8篇

摘 要 国家管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目标应该是以最小成本实现其公共服务提供的政策目标。

关键词 国有资产 公共服务 成本概念 财务约束

行政事业性资产的80%左右是“事业性”资产,即国家投入到事业单位的资产,这部分资产是行政事业性资产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部门职能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直接管理大量资产已不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既不利于各单位充分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也不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呢?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国家管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目标应该是以最小成本实现其公共服务提供的政策目标。国家之所以有必要投资设立事业单位,首先是因为有些公共服务必须由国家设立的机构来直接提供。国家设立的提供服务的机构可以是政府机关,也可以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运行目标的企业。在前一种情况下,所投入的资产就成为“行政性”国有资产,在后一种情况下(例如城市公用事业),所投入的资产和其他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同一类型,资产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增值。但有一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既不适合作为政府机关,也不适合作为国有企业,比如学校和医院。国家之所以把这些机构作为事业单位而不是国有企业来管理,一个根本的区别是国家不要求这些机构以营利为目标,而是要求它们以提供服务为目标。因此,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不能像对国有企业那样以保值增值为目标。现有的100多万家事业单位情况非常复杂,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符合公共服务提供的需要。在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改革中,有些事业单位需要变成政府机关,相当大一批已经企业化、商业化的事业单位应该首先转制为国有企业,纳入国资委的管理体系,然后由国资委决定是继续保留还是实行股权多元化。有些事业单位则需要干脆撤销。虽然如此,但绝大部分事业单位还是公共服务提供所需要的。100多万家事业单位的约3000万职工中,有70%在教育、医疗卫生行业,文化、科技研究、农业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占了很大比重。因此,管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目标不能是保值增值,而应该是实现国家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目标。

但是,不讲保值增值不等于可以不计成本。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国家就越是有可能用有限的资源给公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均等的公共服务。因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应该成为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一个工作重点。为此,第一步的基础性工作是要把账算清楚。负责资产管理的财政部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要包括通常的固定资产,而且要包括土地和无形资产。对于国家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应该参照国债发行利率等指标,确定其真实成本。这个成本概念的实质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从融资成本角度看,它的涵义是,国家如不进行这些投资,可以节省多少融资成本;从机会成本角度看,它的涵义是,国家如果把这些资金投入营利企业去追求回报率,可以获得多高的回报率。由此确定的成本概念,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投入。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投入经常为人们所忽视,导致各种错觉。比如很多人认为公立机构的服务价格一定比民办机构低,因为公立机构可以不要利润。这其实就是一种错觉。公立机构之所以可以不要利润,是因为国家已经通过放弃资产回报,给公立机构提供了补贴。如果同样的补贴提供给民办机构,民办机构的服务价格同样也可以降低。

公共资产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公共产品; 国有资产; 绩效评价

一、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的形成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中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它的效用不可分割。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本身的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在技术上不可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享有,它具有联合受益和共同消费的特点。二是非排斥性,就是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个人独享,要是排斥他人,在技术上做不到成本也很高。三是非竞争性,就是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排斥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享用的数量和质量。

自然垄断和外部性为国有资产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最合理的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具有本身固有的缺陷,即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尤其是由于自然垄断和外部性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某些方面是缺乏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的。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市场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需要财政配置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手段,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进行的,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就需要投入资本,从而形成国有资产。

二、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主要承担提供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而将大部分的私人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企业去进行。因此,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主要应是对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所必需的资产的管理。从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有必要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角度出发,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应包括一些由国家集中起来用于平均社会收益分配的资产,如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率,政府必须使国有资产通过各种途径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共需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增量,最终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心放在对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上。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绝大部分工作职责不再是对盈利性国有企业的管理,而应转为对非盈利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

在现实的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存在的,这部分资产既包括诸如国家用于提供司法、行政、国防、环境保护等纯公共品所必需的资产,也可能包括诸如公园、道路等准公共品所需的资产。毫无疑问,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理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题中之意。那么,应该如何确立一个基本的体系,对这些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考核呢?公共产品理论在此给出了基本的原则。

(一)纯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对于纯公共品领域提供中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判别标准,也就是当公共品提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公共品的提供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对于该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应遵循这一原理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确认,并给出评价,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难点所在。

1.从收益确定和评价的角度来看,公共项目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比之于一般企业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要困难得多,因为一般企业的收益都是可以货币计量的,而公共项目因为其固有的收费的困难性,尽管其社会经济效益可观,但却很难以货币价格进行量化。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公共项目的收益通过某种类比的方法转换成可以货币计量的收益。比如对于绿化造林的收益,可以通过一定的统计处理,计算由于绿化造林引起的农业环境改善从而农作物增产的收益以及空气质量改善导致的呼吸疾病减少而节约的医疗费用等等。这些计算尽管不可能是非常完整的,但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有资产管理的真实收益。

2.从成本确定和评价的角度看,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困难主要在于对事后成本大小的评价要远困难于对企业成本的评价,因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其他企业相竞争、相比较的环境中,而它的收益又是明确的,这样,当发生长期收益不抵成本的情况,或成本收益大幅度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水平时,就可以比较明确地判定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不理想的。而从客观上来讲,即使不作主观的评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那些成本管理不利的企业也将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即市场将会自动地对企业资产管理的绩效作出评价。

(二)准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准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物品和服务。正是因为不完全的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准公共品的提供既可能采取政府的方式来进行,也可能采取市场的方式来进行。在考察准公共品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时,首要的问题是将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作一比较,只有当确信公共提供的效率较高时,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才应介入这一领域,否则应尽可能地不介入。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究竟是采取公共提供为好还是市场提供为好,取决于这两种方法各自产生的净收益的对比。

需要强调的是,公共产品理论在准公共品提供上的原则标准,显然不能把收费的多少作为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好坏的标准,固然收费可以使消费者在消费准公共品时客观地衡量其自身的效益和成本,从而避免过度消费造成的浪费,而且还有助于减轻税收的负担和税收引起的效率损失,但是过高的收费标准同样将导致效率的极大损失,特别是在某些行政垄断的场合,不受控制地乱收费将会给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收费越多,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就越好。

【参考文献】

[1] 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新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公共资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共产品;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一、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的形成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中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它的效用不可分割。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本身的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在技术上不可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享有,它具有联合受益和共同消费的特点。二是非排斥性,就是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个人独享,要是排斥他人,在技术上做不到成本也很高。三是非竞争性,就是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排斥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享用的数量和质量。

自然垄断和外部性为国有资产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最合理的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具有本身固有的缺陷,即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尤其是由于自然垄断和外部性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某些方面是缺乏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的。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市场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需要财政配置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手段,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进行的,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就需要投入资本,从而形成国有资产。

二、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主要承担提供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而将大部分的私人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企业去进行。因此,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主要应是对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所必需的资产的管理。从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有必要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角度出发,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应包括一些由国家集中起来用于平均社会收益分配的资产,如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率,政府必须使国有资产通过各种途径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共需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增量,最终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心放在对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上。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绝大部分工作职责不再是对盈利性国有企业的管理,而应转为对非盈利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

在现实的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存在的,这部分资产既包括诸如国家用于提供司法、行政、国防、环境保护等纯公共品所必需的资产,也可能包括诸如公园、道路等准公共品所需的资产。毫无疑问,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理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题中之意。那么,应该如何确立一个基本的体系,对这些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考核呢?公共产品理论在此给出了基本的原则。

(一)纯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对于纯公共品领域提供中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判别标准,也就是当公共品提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公共品的提供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对于该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应遵循这一原理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确认,并给出评价,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难点所在。:

1.从收益确定和评价的角度来看,公共项目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比之于一般企业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要困难得多,因为一般企业的收益都是可以货币计量的,而公共项目因为其固有的收费的困难性,尽管其社会经济效益可观,但却很难以货币价格进行量化。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公共项目的收益通过某种类比的方法转换成可以货币计量的收益。比如对于绿化造林的收益,可以通过一定的统计处理,计算由于绿化造林引起的农业环境改善从而农作物增产的收益以及空气质量改善导致的呼吸疾病减少而节约的医疗费用等等。这些计算尽管不可能是非常完整的,但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有资产管理的真实收益。

2.从成本确定和评价的角度看,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困难主要在于对事后成本大小的评价要远困难于对企业成本的评价,因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其他企业相竞争、相比较的环境中,而它的收益又是明确的,这样,当发生长期收益不抵成本的情况,或成本收益大幅度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水平时,就可以比较明确地判定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不理想的。而从客观上来讲,即使不作主观的评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那些成本管理不利的企业也将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即市场将会自动地对企业资产管理的绩效作出评价。

(二)准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准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物品和服务。正是因为不完全的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准公共品的提供既可能采取政府的方式来进行,也可能采取市场的方式来进行。在考察准公共品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时,首要的问题是将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作一比较,只有当确信公共提供的效率较高时,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才应介入这一领域,否则应尽可能地不介入。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究竟是采取公共提供为好还是市场提供为好,取决于这两种方法各自产生的净收益的对比。

需要强调的是,公共产品理论在准公共品提供上的原则标准,显然不能把收费的多少作为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好坏的标准,固然收费可以使消费者在消费准公共品时客观地衡量其自身的效益和成本,从而避免过度消费造成的浪费,而且还有助于减轻税收的负担和税收引起的效率损失,但是过高的收费标准同样将导致效率的极大损失,特别是在某些行政垄断的场合,不受控制地乱收费将会给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收费越多,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就越好。

【参考文献】

[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新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政策管理范文 下一篇:社会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