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4:51:40

公共艺术论文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不同的社会成员拥有不同的文化体验,而这种体验就像一种“基因代码”存在社会成员中,造成了“彼此差异”。信息科技的发展让不同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文化交流的速度之快也让人瞠目结舌,那差距存在吗?笔者认为,在艺术领域里,文化的差异性恰恰是艺术特性的生命。陶瓷在中国有近万年的历史,其身上早已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迹。曾经“独步武林”的艺术,在今天却有着不一样的遭遇。审美出现了偏差,西方工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全世界,当世人以“洋文化”马首是瞻的时候,在面对这来势汹汹的西方强势文化的时候,如何保持中国“陶瓷文化”的特性也将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本土文化面临转型的时刻,一定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所谓的文化自觉就是要主动地去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去重新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以做到对自己的文化自知之明。只有在对自己本民族文化有充分了解,并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我们未来发展的坐标,才能够在需要创造力的今天,找到我们自己具有原创力的活力。”陶瓷艺术和水墨艺术一样,都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实属中国的“国粹”。所以,现代陶艺所具有的“民族”因素使得它在传达“中国文化”的观念方面是义不容辞的。

二、现代陶艺拓宽了公共艺术创作中材料的选择

我们知道,材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更是艺术家思想及意志的代言者。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现代陶艺中的可塑性具有极强的表现形式。从生态、环保和发展的视角来看,陶瓷材料具有原材料资源丰富和具有环保的特性。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环境保护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陶瓷本身具有的无毒害、无污染等优势,在人们的现代及未来的城市建设、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外很多著名的公园、展览馆等公共环境中,大量地采用陶瓷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例如,德国有一所小学花园的公共艺术作品就是由全校师生历时两年从各处捡来废弃的碎瓷片然后拼贴在地面和花园的墙上。目前,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大量被采用的物质材料还有木材与石材。陶瓷材料与木材和石材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陶艺作品经过千度高温的煅烧后成型,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在自然环境下,因为不怕风雨侵蚀,所以比木制的艺术品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陶艺作品的质地与石材相比,质地较轻且易于搬运。故而,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墙体、柱面等建筑结构和样式中。陶瓷材料真可谓: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之中。但是,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级的瓷土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经过火的煅烧后成为陶瓷,本身具有不可降解的特性。所以,也是不能让我们恣意挥霍的。所幸很多有识之士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开发研究了环保型陶瓷,将陶瓷制作与科学结合产生的“利废艺术”复合型陶瓷为现代陶艺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冯均利等人撰写的《利用铁矿废渣制备陶质砖》一文中提道:“在陶质砖中使用废渣的研究应运而生,经过技术人员的改进,这些廉价的原料为陶质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项技术的成功,为大规模利用废料生产绿色产品、消除环境与废物污染指明了方向。利用废渣改良后作为陶瓷材料,不仅拓宽了陶瓷的功能,更加将公共艺术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将会给陶瓷艺术表达带来更加广阔的可能性,所形成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会极大地丰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形式。

三、现代陶艺拓展了公共艺术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环境陶艺

现代陶艺设计和创作正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现代陶艺与公共艺术在相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中,衍生了一门新的研究方向—环境陶艺(或者称景观陶艺)。“在欧美虽有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但一直没有提出‘环境陶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陶艺家近几年才开始引入环境陶艺这一提法。所谓环境陶艺(EnvironmentalCeramicArt),它主要指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建筑物、建筑构件、广场、公园、道路、绿地、居住区、郊外空地及其他场地设立的陶艺或以陶艺为主的综合媒介作品。”环境陶艺的发展,可以让我们在一个宏观的、科学的角度来发展现代陶艺,无论从市场价值还是从文化意义上,可以真正地、有效地对现代陶艺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认识它,并接受它。在国内,很多艺术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或在环境艺术专业内设置了相应的公共艺术课程。有了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曙光。“环境陶艺”介入公共艺术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经过艺术家们的辛勤劳作,更多的艺术作品会带给我们一个更具有民族个性的空间。总之,环境陶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形式介入到公共艺术中,在观念和形态上,更新了陶艺的生命力,给正在发展的公共艺术提供物质载体和生活观念。尽管现代陶艺介入公共艺术越来越普遍,但综观全球,环境陶艺作为完整系统的艺术门类尚不成熟。这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途径。高校应加强各类艺术社团建设,有规划地组织开展全校性的艺术活动,打造艺术活动品牌。要注重校园环境的优化美化,增加校园景观的人文气息,在教学楼、图书馆、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增加艺术元素,营造美丽优雅、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大学校园的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艺术美,让公共艺术教育惠及每一位学生。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立体构成中的“构成”带有造型组合形成、拼装、构造等多重含义,经由20世纪初的探索及包豪斯学院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课程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成为中国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修养与设计技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院校立体构成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来自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这些作业虽然在同龄人作品中属于佼佼者,但囿于作者年龄和课时有限,依然不可避免地在形式美法则和构成原理运用上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这些本应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作品被直接运用于教学,难免对学生产生误导。针对这一点,赫伯特·拜尔(HerbertBayer)、马克斯·比尔(MaxBill)等现代艺术大师的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双重阶梯》《无尽的面》等都属于在形式上反复推敲的经典力作,不但具有近乎无可挑剔的形式感,而且普遍运用了典型的构成法则进行创作,作为范例运用于教学更有针对性。实践证明,采用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以构成型作品作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切入点的实践

自2012年公共艺术被列入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后,在国内日益得到重视,也产生了对这方面策划、创作人才的较强需求。国内艺术院校对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除了缺少体系支撑、学时较短以外,公共艺术自身的特征也制约了对规范教学体系的探索。公共艺术以公共性、社会性为主要属性,这也是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强调并要一直坚持的。但是,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学术文献对公共艺术“公共性”的讨论大多高度抽象,容易令初学者产生无所适从之感。在如此纷繁的公共艺术大家族中,唯有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与人文关系最为单纯,形式生成逻辑最为规则,且分布广泛,总量较大。因此,对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者而言,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最容易上手,可以快速提升学习者对公共艺术造型的把握能力,深化其对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开放空间联系的认识。

三、立体构成课程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紧密融合对

1.两者融合对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促进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多学科综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空间有限,不能容纳大批毕业生就业。因此,这一课程往往以研究生课程或设计课中的一个子课题的形式开展。虽然其具有学科交叉性强、对应面广、教学模式灵活等优点,但普遍学时较短且缺乏与设计史、艺术史、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等课程的衔接和互补。基于此,一方面从当前国内艺术院校本科教学体系的大框架内看,如果能够依托当前普遍开设的立体构成课程开展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势必对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今后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大的益处。另一方面,设计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所需的形式美法则与构成原理运用的训练,目前看来只有立体构成课程才能提供。

2.两者融合对立体构成课程建设的促进

此外,立体构成课虽然广泛开设,但由于课程体系沿袭多年,在当前飞速发展的设计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面前经常被批评忽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不能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实际材料与施工工艺,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基于此,公共艺术设计的经典案例不但可以用作培养形式美感的教学范例,而且都涉及严谨、科学的材料处理与工艺运用,有助于树立立体构成学习者明确的工程概念,为他们走上职业之路打好基础。

四、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下两者紧密融合的具体路径探索

1.内容互补学时衔接

通过课程调整,立体构成安排在前,公共艺术设计安排在后,学时基本衔接,关乎公共艺术构成法则的内容已经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得到体现,公共艺术课程能够直接切入针对环境展开的设计。这样安排可以保证在原有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讲授更多的内容。从微观上看,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与技能,保证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两门课程衔接的优势。从宏观上看,这也是节省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的体现。

2.教学队伍资源共享

在课时衔接之外,两门课程的师资共享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有交集,只要有教师同时担任两门课的教学工作,即使不是主讲教师,也能够很好地协调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课程结合注入更多的能动因素,实现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互补性、延续性。

3.课件、教材协调编排

两门课程的课件内容或教材编排中的协调、互动,依赖更高层面或更大广度上的联动,但也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如,立体构成课件中可以大量使用公共艺术经典作品作为案例,公共艺术设计课件中可以相应简化传授构成原理或形式美法则的知识,从而达到节约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果是教材的协调,还要与艺术概论、设计美学、艺术史等课程融会贯通,更符合当前设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五、两者紧密融合对设计学各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

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多元化与跨学科的特性,立体构成课程对所有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因此,两者在提高设计学各专业学生综合设计素养方面可以发挥更为广泛的功用。首先,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必然具有形式美,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言:“艺术质量和艺术完成自己任务的先决条件是成功的形式。所有艺术皆自形式始,尽管不以形式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以公共艺术经典作品作为教学范例,对各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联系紧密,现有的经典作品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上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与立体构成课程结合,有助于学生从基础课阶段提升对环境的直观认知与抽象理解,从而为学习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共艺术作品还具有供人乘坐休息、改造旧建筑、作为标志等多种功能特征,能够提升学生对人体工程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认知。

再次,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多样性,如水体一体化设计、风动元素的采用等,也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创意思维,更好地满足当前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最后,公共艺术还以严肃或幽默的主题深入社会生活。如马丁·马钦斯基与布里吉特·丹宁霍夫的著名作品《柏林》(国内多译为《柏林结》),就利用简单的构成形式生动阐释出东、西德分裂与统一的深刻内涵。从设计基础课程阶段学习此类案例,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

六、结语

公共艺术设计与立体构成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与契合点。两门课程的紧密融合,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和坚实的理论依据,在贯彻过程中有现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从短期看,两者的紧密融合可以实现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从长远看,这一举措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备灵活创意思维、突出设计能力和一定人文关怀的设计人才,有助于中国经济与工业生产向自主创新转型,并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更大力量。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某些有特色的城市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引发一种精神上的慰藉,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环境感受、城市标识、空间色彩,甚至某些细节还印在脑海中。中国城市特色明显,不同的人工构成物都可构成城市的不同特色。不过,随着某些城市的过度开发,其出现了特色不明、趋同的现象。城市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综合体,重塑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显得迫在眉睫。因此,做好公共艺术设计,对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益阳市历史文化脉络分析

作为湘北洞庭湖区域重要城市之一的益阳,背靠雪峰山,怀抱洞庭湖,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也是湖南农业比重较大的城市。在“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益阳市在经济、人文、城市面貌、品牌创建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益阳市内名胜古迹裴公亭上有一幅楹联“裴亭有色树添色,资水无香士溢香”,它印证了益阳自古以来就“因广木而彰声,因人杰而地灵”的区域特质。近年来,益阳努力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在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把山、水、林与湖湘文化结合起来,以生态、环保为目的,打造市民宜居的生态之都,以期最终将益阳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三、益阳市公共艺术设计分析

公共艺术以多种艺术形式存在于城市空间,雕塑、壁画作为早期的艺术形式对城市起着装饰作用,内容也往往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公共设施更是为方便市民生活而慢慢发展起来。长期以来,市民对于益阳市的印象,大多是一些地方缺乏良好的规划,如一些街道、小区、公园广场等,出现一些脏、乱、差等问题,道路、公共健身设施需要维护等。因此,要为市民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就要尽量改善这样的现状。第一,公共艺术设计除了设计人们了解的城市雕塑、壁画、公共设施、绿化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共艺术观念应该深入城市建设以及市民审美精神层面。公共艺术并不是简单在公共空间加几个雕塑、设施之类的艺术品就可以了,城市公共艺术最终应该追求人、环境、艺术的和谐,应该与市内建筑、绿化、历史、人文环境等发生对应关系,设计者要根据整体的环境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将周围景观要素的形态、色彩以及环境统一考虑,发挥自然特色,增加景观设计,借此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第二,从城市雕塑艺术方面说,益阳目前没有一件经典的、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作为形象代表。城市雕塑就像城市的眼睛,如,说起纽约,大家都会想到典雅的自由女神像;说起美人鱼雕塑,大家都会想到浪漫柔美、充满童话色彩的哥本哈根……这些标志性的雕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经典造型,又成为该城市的地标形象之一。益阳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也应该结合本地鲜明的人文特色,如桃花江传说、竹文化、蚩尤与梅山文化,创作原创性经典雕塑形象以代表益阳的形象。第三,市内的公共设施需更加完善并服务于大众。益阳城市公共设施存在配套不足的现象,部分公共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盲目引进、照搬、过于程式化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无障碍公共设施成为摆设,人性化设计不足,这些城市建设中的细节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一座城市的文明,往往体现在这些方便于民的细节之中,这些细节如果做不好,会破坏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印象,更谈不上绿色宜居。在考虑设计公共环境设施的时候,设计者应从功能、审美角度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出能引发市民共鸣的好作品。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环境、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规划公共设施,以形成当地的风格特征,引起市民对地域的热爱。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已充分意识到公共艺术的重要性,积极通过公共艺术设计改善城市环境氛围。益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本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把自身打造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打造成绿色宜居城市,重塑绿色特色、生态特色的新形象。

四、结语

近两年,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益阳市变得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美丽,市民也越来越文明。城市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品,城市形象蕴于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象中。重视公共艺术,追求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出发点很好,但任重道远,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持续探索的过程,对公共艺术设计方面,仍需要广大的规划师、设计师进行深入的研究。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1.公共艺术和自治式的社区再造

这其实仍是一个和现代主义城市相关联的命题。传统的社区和邻里在现代主义运动中已经瓦解,西方城市大多面临的是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因人口迁移而产生的某些社区的空心化问题。而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当中,更多的是邻里关系的退化,人际关系的疏远。但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社区问题都是人群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帮助人们寻找到归属感。一个运转良好的社区一定也是一个具有相当自治能力的社区,但是要让居民愿意投身到自己社区的管理当中,需要一些激励因素。对此,显然没有比具有某种艺术气质的集体活动更好的形式了。艺术家作为社会当中的活跃分子,自然地可以成为某种粘合剂。在荷兰的“厨师、农民、妻子和他们的邻居”艺术项目中,艺术家通过日常的农业和烹饪来开展艺术文化项目,从而达成社区结构的重新构建。另外一个案例是巴西的“米利亚姆艺术俱乐部”(JardimMiriamArtClub)项目,也同样看到艺术家对于社区的贡献是超越政治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几年前的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是公共艺术重塑社区生活的典型案例。作为一个曾经辉煌的老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日益衰败和边缘化。公共艺术活动的入驻,不只是试图在面貌上对社区进行修饰。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居民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当中,或是成为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助手,或是通过自身对于艺术的观感和互动,以最终完成某件公共艺术的形态。在一个没有太多自治意识的社区,公共艺术的介入通过重新塑造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自我领导意识,以达到社区再造的目的。

2.公共艺术和族群的融合

在这个地球上,人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政治倾向、不同的地域文化。但是对于差异和分歧,人们往往更愿意诉诸暴力来解决问题。艺术不能避免战争,但是艺术确是医治战争创伤的良药。在西撒哈拉的“提法里提”(Tifariti)项目中,每年的公共艺术活动看上去已经成为战争之后的节日,它帮助人们遗忘战争,重建这里的地区认同,重建和国际社会的关系。另外一个例子是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协议换来的和平并不能消除人们心中的仇恨。在“乌鸦巢”(Crow''''sNest)项目中,我们看到艺术对于政治问题的干预。以鸟类的和平隐喻来逐渐取代军事要塞所带给人们的关于冲突的联想,使得政治问题在大自然当中解体,从而尽快消弭不同种族之间曾经的心理对抗。通过这类公众参与的艺术项目,或许能够将和平的希望撒播到不同的族群之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自由,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移民问题。美国有移民问题,那是跨国界的;但是在相对民族比较单一的中国同样也存在移民问题,农村人口在向城市移民的过程当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合到新的社会当中,而这个融合的问题往往不是在政治层面通过一些平权法案所能解决的。对于这些已经做出了巨大牺牲而踏入未知领域的人们,不仅是社会学家,艺术家也应该有这个义务对他们进行帮助,并通过公共艺术来唤醒全社会的良知。相似的,还有弱势群体的问题。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经历了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仍然是个显著的问题。所有因为性别、职业、身体等等的差别而引发的歧视都应该是公共艺术所指向的议题。在这方面,公共艺术应该是公众的引导者,应该致力于消除对于少数群体的歧视,加强不同人群之间的融合。

二、重塑地方的发展

1.公共艺术和地方经济发展

从公共艺术项目的资助和推动来看,离不开公共资金的支持。就这点而言,公共艺术需要对其资助者,不管是某个慈善基金还是直接来自于公众,要能够创造某种价值。当然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收益有的时候很难评估,有的时候它的确带来真正的资本收益,而有的时候它可能只是提高了某个地区的知名度。就对于地方发展的收益评估而言,公共艺术的评价体系是可以参照慈善事业的模式,也就是直接创造某种经济价值来反馈公众;或者更有效的方式是,能够促发更多的赞助者或是公众投入到改善某个地区或族群的生活标准上来。公共艺术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有着更为广阔的潜力。那些贫穷的地区之所以贫穷,往往意味着它缺乏一切除人力以外可能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同时也缺乏关注。而公共艺术是一种相对而言性价比非常之高的社会促进手段。印度的“那尔帕”(Nalpar)项目为当地的原住民部落的手动水泵进行了艺术化改造,这不仅改善了饮用水质提升了生活标准。就另一方面而言,因为取水是妇女的职责而间接提升了那里的部落妇女的地位。而这一点对于一些贫困地区而言是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提升,因为在那里,妇女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往往决定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走向。

2.公共艺术和公民教育

在地方的发展层面,公共艺术已经跨出传统的艺术界定,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存在着公共艺术介入的可能性。对于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准,不可能永远依靠外界的帮助,更多地是需要唤醒当地社会和民众自身对于教育和医疗的重视,而这就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介入机会。以教育为例,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水平都比较落后,为那里营造像大城市那样的教育环境并不现实,这就要求艺术家们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去介入。不仅是公共艺术活动的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自身的实施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当地儿童的教育过程。“尼日尔建筑”(NigerBuildings)项目中关于儿童学习方面就是一个不错的案例。同样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浙江的乡村所进行的“美丽乡村”公共艺术实践很难用资本价值来衡量。这样一场活动当然不可能就此改变乡村的面貌,但是艺术节的那一幕可能已经永久地镌刻在那些还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孩童们的脑海里了,而这种艺术的冲击必定在无形中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之前从没有想象过的大门,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开了一种可能性。而当新一代的集体审美意识普遍提高之后,公众所迸发出来的对于生活质量和产品美学的渴求,将是推动地区发展的永久动力。结语以上这些围绕着地方重塑的不同角度——空间、人、发展——当然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只是在不同的地域或是族群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而这些侧重恰恰构成了公共艺术的多元性。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在包豪斯成立时曾经发表了著名的包豪斯宣言。在此引用其几句话,“Architects,painters,sculptors,wemustallreturntocrafts!Forthereisnosuchthingas‘professionalart’.Thereisnoessentialdifferencebetweentheartistandthecraftsman.Theartistisanexaltedcraftsman.”(“建筑师们、画家们、雕塑家们,我们必须回到工艺!因为没有所谓的‘职业艺术’。艺术家和工匠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艺术家们是高层次的工匠。”)这是在沙龙艺术盛行的年代,格罗皮乌斯所发出的要求艺术家和设计师拥抱实用艺术和设计的檄文。当时的这个宣言稍微修改一下或许也可以回答关于“公共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在当下这个时代,19世纪的沙龙绘画当然不复存在,但是这个时代有了太多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不管称之为前卫还是当代,这些东西已然成为当代的沙龙艺术,已经失去除艺术家自身以外的意义。这不再是一个绘画和雕塑的时代,在当代的全球化语境中,艺术家们还需要博物馆吗?公共艺术家显然是不需要的。艺术家们更需要去拥抱大众,参与到社会当中。借用格罗皮乌斯的语言形式——当代的艺术家要走到公众当中!因为不存在所谓的“职业艺术”。艺术和意识形态没有根本的区别。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社会改革者”。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义乌城市文脉梳理

城市文脉所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所贯穿、依从、传承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城市文脉是城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历史文化积淀,不同的城市会形成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城市文脉形成独特的记忆,并因此产生依附于该城市文脉的心理认同。因此城市文脉既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范围里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又是特定历史记忆中积淀起来的空间范畴。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离不开城市文脉,通过城市公共艺术来传承城市地域文脉,有利于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城市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该城市产生归属感,而这种情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价值的体现。城市文脉特色形成的先决条件是地域文化特征。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所依托的城市文脉应当以地域文化形态特征作为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地域文化形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社会生活、习俗、情趣和文化艺术等组成的该地域人文历史环境;二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两方面都会对该地域城市文脉特征的形成给予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义乌是近几十年崛起的新型商业名城,其当下的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城市深厚的历史文脉。义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层出不穷,其城市文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义乌历史上的名人在理学、儒学、文艺理论等方面成就显著,著名诗人骆宾王就是义乌籍人。第二,义乌人在历史上骁勇善战。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侵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义乌兵在戚继光的率领下,英勇作战,屡建伟功。第三,义乌有着久远的商业文化传统。义乌人吃苦耐劳率先以鸡毛换糖为特色的经商行为开启了脱贫致富之路,而由此孕育的“鸡毛换糖文化”成为今日义乌商人的精神支柱。第四,义乌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义乌的古建筑、石刻、木雕等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第五,义乌农民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义乌农民画由墙画、油漆画、磨漆画等演变而来,当下义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义乌深厚的历史文脉对于义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营造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同时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对于义乌城市文脉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文脉的断裂——义乌城市公共艺术现状

一座城市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其拥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这是其他城市不能复制也不能替代的。一座城市的公共艺术是该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城市地域文脉的重要载体[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义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义乌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无论从公共艺术的数量、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观,这对义乌地方文化发展、城市环境美化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就义乌城市公共艺术整体的建设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症候反映在与地域文脉传承的脱节。这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国内其他中小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一样具有因袭模仿的倾向。例如义乌的城市雕塑作品在题材与艺术形式的处理上缺乏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有些街头的抽象雕塑与其他城市的别无二致。第二,义乌部分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脱节。第三,实用性的公共设施缺乏艺术性。义乌城市公共设施如路标指示牌、垃圾箱、公共标识、公园座椅、公交站牌等缺乏美化与人文气息,在沿袭传统造型模式的基础上,部分城市公共设施显得粗鄙,这些细节部分很容易破坏义乌的整体城市形象。第四,公众参与度不足。义乌作为商贸名城,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但是居住于义乌的公众极少参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这使得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得不到应有的延伸,公共艺术品无法深层次与观众对话,从而使公共艺术品仅仅成为政府形象工程的体现与艺术家个体意志的表达[2]。

三、挖掘城市文脉,营造义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每一个城市的文脉都有自己独立的形态与价值,因而不同的地域文脉差异形成了城市公共艺术各自的特色。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元素之一,应当充分体现与表达该地域的文脉,使居住于其中的人们能在城市中找到文化认同、自我定位,以及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挖掘城市文脉,营造义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合理规划义乌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规划需要根据城市主题定位、城市功能空间来决定其需要的公共艺术品。对于义乌来说,其城市定位为:商贸、旅游、文化名城,因此,公共艺术规划需要对义乌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功能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整个城市规划而定夺。以市民广场为例,这里是最能够带动和影响公众思想的公共场所,因而,这里的整体空间布局,如主题雕塑、公共座椅等都应当融入义乌本土文脉与地域自然景观特色,积极的引导市民观念,弘扬城市文化精神。

第二、依据义乌城市文脉,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雕塑与壁画。义乌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当遵循其文脉与当下城市产业结构来进行,尤其是在城市主题雕塑与壁画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义乌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而少一些西方城市雕塑的翻版。为了凸显本土特色,可以从城市文脉中寻找公共艺术表现的素材,如义乌的乌伤传说、鸡毛换糖文化、历史文化名人以及义乌特色的小商品,还有服务于义乌经济的务工人员与外国商贩等等。只有融入地方文脉的公共艺术,才能成为义乌城市特有的名片,也只有这样的公共艺术,才能让居住在其中的公众了解本土文化,继承与发扬义乌精神,让各地区前来采购的商贸人士以及游客,通过这些公共艺术能切身感受到义乌的独特文化韵味与精神品质。

第三、义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融入地域文脉。城市公共设施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建设的,它不仅实用且更能装点城市,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材质选择上可以运用突出地域特征的材料,它们能准确地表达当地公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也最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融入地域文脉则更凸显城市气质。以义乌市的城市围墙为例,围墙作为城市公共设施重要的一部分,既能营造景观,也可以破坏城市面貌,义乌的围墙曾经是涂鸦、牛皮鲜的集结地,义乌农民画则是江南民间艺术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如果以义乌农民画为手段,以义乌城市文脉为题材来装点城市围墙,那么将成为义乌城市形象最好的宣传,也使地方民间艺术大放光彩。

第四、义乌城市公共艺术的本土人文关照。公共艺术介入义乌城市空间不仅仅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应当对特定空间氛围中公众的行为方式、心理特性和人文环境予以充分关注,从而提升公众的生活品质。其次,鉴于义乌公共艺术布局实际情况,应加大义乌各社区与住宅区的公共艺术投入,尤其是老城区与城中村社区,同时应当倾听民意进行合理规划,更好地建设居住者喜好的公共艺术。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同城市的地域文化各有特色,通过城市公共艺术这样的载体来传承地域文脉,有利于城市公众对该城市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真正的归属感。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1.结合地域文化

确定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深入挖掘邯郸城市文化主题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高艺术水准原则、高环境效益原则、持久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在邯郸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中,可以赵文化,时代文化为核心主题,并向下延伸形成整体的主题构成。打造出体现和承载邯郸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并具有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建设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标识明晰、环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艺术空间格局。

2.结合城市规划

定位发展结构。在发展结构中,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紧密结合邯郸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以点带面逐层展开、紧密结合城市生活。在结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定义为“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将起到突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作用。总之,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应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及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生态与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形成整体而又丰富的空间层次。

二、发展策略建议

在研究中从邯郸历史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区域策略、提升艺术作品品质计划等角度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参考多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总结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思路为:

1.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体现邯郸地域文化,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息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点。对于公共艺术区的策略,以邯郸市城市发展规划为基础。在老城区突出传统文化,在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新区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规划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2.公共艺术实施措施

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载体:城市雕塑设置、城市公共设施、公共壁画进行分格规划控制、形态规划控制以及载体的密集度控制等要求。同时,制定“邯郸市城市公共艺术百分比管理办法”。目的是传承邯郸固有的文化艺术底蕴,打造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之城,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公共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化城市必定是一个文化浓厚、生态宜居的城市。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展现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树立现代化都市的良好形象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不同形式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和艺术氛围的邯郸城市公共空间,确立邯郸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共艺术定位,并兼顾现代公共艺术设计风格,打造极具邯郸文化气质的公共艺术形式。将邯郸打造成充满人情和富有个性的新型城市。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和园林绿地的本质

统一城市公共空间泛指城市中的园林、公园、街边绿地、广场、滨水空间等,是公共艺术天然的、最佳的布局空间,两者隐含的空间的“公共性”和“社区性”是一致的。单纯强调景观自然属性的城市园林绿地必然缺乏人文内核,尤其是可贵的地域文化内核;而过多强调公共艺术性也容易使园林绿地景观显得矫揉造作、失去可贵的自然品格。要使公共艺术与园林绿地和谐统一,除了作品须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还必须借助科学的规划。

(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价值及其必要性

公共艺术能否规划、是否需要规划,这在传统的艺术圈子里存在争议,不少艺术家认为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过程,规划或许会损害这种个性。然而完全借助艺术创作市场或者城市领导者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品位是不可靠的,尽管也能出一些好作品,却难以从整体上保证作品水平、作品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作品布局的科学性。公共艺术规划对城市的价值在于:“它使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更深入、更理想、更成熟;它促使现代社会对公共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它有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形成城市的特点,突出城市的个性,使城市的文化面貌更加鲜明。”公共艺术规划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提高艺术品的总体质量,拓展其艺术领域。比如墨尔本港区的Webb步行桥规划设计项目因艺术家的参与成为真正的公共艺术品;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如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共艺术规划重视艺术品布局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尤其是从重视对外价值向重视对内价值转变,还制定了艺术品布局和安置的具体标准;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当下对公共艺术规划的探讨多集中在公共艺术界,将其纳入公共空间和风景园林的人文景观塑造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公共艺术规划不但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规划师的重要规划手段和工具,还应成为文化人、艺术家开拓艺术视野的途径,成为公众接受公共艺术启蒙和参与的切入点。要区别于雕塑规划,就应面向大众、面向公共性、面向社区、面向当代性,强调对内价值。

(三)凸显公共艺术规划

对城市人文景观建设的引领一个城市需要核心形象资源,它建立在对城市的定位、城市精神、区域功能和属性、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综合理解之上,包括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大多布局或发生于城市广场绿地,对塑造城市的人文内核和地域特色往往起着重大作用,正如《五羊》之于广州、《海的女儿》之于哥本哈根。在以往的实践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实施,往往以总体上无序的状态进行,尤其缺乏必要的时空规划协调、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组织制度保障,使得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与环境不协调。通过规划对公共艺术进行梳理和规范,有助于推动城市园林绿地中人文景观的建设。公共艺术规划应突出对其它人文景观系统的带动发展,公共艺术规划要达到其任务和目标,除了规划界和艺术界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公众在各个环节的有效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应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树立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地空间的主人翁地位,这也恰恰是发达国家公共艺术人文景观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践与工作框架

(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实践的发端

2005年,国内第一个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2020)编制完成;受原深圳雕塑院(2009年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之邀,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编制工作。规划在严谨而深入的现状调研基础上,强调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对公共艺术的总体布局、特殊城市形态与环境下的规划与创作等问题提出了控制原则,阐述了实施策略与方法,探讨了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台州市在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即编制了《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2005年下发《关于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并很快纳入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2009年《台州市区“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重点项目管理细则》,是国内第一个正式实施提取百分之一建设资金用作公共艺术的城市。台州市还在建立公共艺术管理体系中走在前列,探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资质管理和执业注册制度、收费标准、组建工作机构、制定管理程序等。200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落实百分之一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12年初《北京“十二五”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则是第一个大城市推进公共艺术的措施,尽管这个纲要有在“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概念之间折衷的明显倾向,但也进一步表明社会对公共艺术的认知、认可和推进。

(二)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规划

实施的阶段包括:规划目标与任务———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作品现状调研———公共艺术规划编制———作品的策划、设计与创作———建造或实施———评估与反馈。规划内容主要是五个方面:现状调研:城市发展情况与定位;城市公共空间、园林绿地的调研;主要相关规划、特别是园林绿地规划和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的调研;现状公共艺术作品的调研(类型、分布、数量、质量、综合评价);居民空间认知及对公共艺术作品评价的调研。空间与时间规划:各个空间尺度和空间层次下公共艺术的设置、题材、形式等的规划;按近期、中期、远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规划管理与控制导则:针对不同时空特点和作品题材类型等所需的规划控制原则。政策、措施、机制:资金来源与投入计划(艺术百分之一计划、民间捐助等);人才(策展人制度和独立艺术家制度);组织实施(作品招标与委托制度等)。行动预案与公众参与:相关部门各阶段各自任务的相互协调、组织保证、实施预案等;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等;如何发挥非政府组织、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的主动性。在三个规划层次中,宏观层面,研究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如何与园林绿地规划等的紧密衔接;探讨资金来源、策展人制度等管理和体制问题;研究作品点线面的宏观布局结构、主题、形式、题材等,关注各区域布局均衡、可达性等;中观层面,研究公共艺术在城市分区或社区层面的布局、大型节事活动的策划(策展)、与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的衔接等;微观层面应研究作品的创作和实施,如何与城市具体空间的城市设计紧密结合,关注重要节点或近期实施地点的作品布置,规划师与策展人和艺术家紧密沟通等。

(三)公共艺术规划的性质及参与主体分析

公共艺术规划属于专项规划,必须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借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形象定位及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并与之协调一致。目前国内公共艺术规划的约束力和指导性还不够,甚至被认为是概念规划。从规划的参与和实施主体看,规划部门、文化部门、艺术家、公众等在不同规划内容和层次上应扮演不同角色。根据规划的空间属性,建议行政上由规划部门牵头,文化部门、建设部门等参与。题材问题主要是文化问题,其次是艺术问题。宏观上应由文化学者、社会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提炼城市的核心公共艺术形象;中观由艺术策展人主导,微观由艺术家决定。布局问题主要是规划问题。宏观和中观由规划和园林专家确定规划布局问题,文化学者和艺术策展人参与,以城市人文形象、对内对外价值为依据,兼顾公平性问题;微观以艺术家为主导,但要遵守公共艺术品的安置标准和设计细则,规划和园林专家参与。体裁问题首先是艺术问题,其次是规划问题。一般不存在宏观尺度的公共艺术体裁,中观上应发挥策划人的主导性,微观体裁由艺术家主导,园林和规划师起辅助作用。资金来源、人才等政策和机制问题具有全局性,由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公众参与属于城市社会学问题,在规划过程、具体项目的落实中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程序都保证公众参与和居民意见表达,实现全程公众参与。

四、结语

把公共艺术纳入城市规划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妥善处理公众、尤其是社区居民切实享有空间权力的问题,但也应防止打着公共艺术和空间民主的旗号,以媚俗的方式降低城市的文化品位。公共艺术规划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也应保持一定的“弹性”,不至于过分限制了艺术策划和创作空间。公共艺术与其它专项规划重叠、交叉的协调问题也需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我们的城市,应该通过公共艺术规划和实践,让人们看到公共艺术引领的城市广场、绿地和街道的人文景观价值,进而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高品位追求。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1.观念溯源

1.1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PublicArt)一词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创作活动在二战后逐渐兴起。经过数十年的探索,西方国家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设计者对公共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以及对城市文脉的深切关注,城市空间中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为西方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活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公共艺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承历史文化、表达特定情感、凸显城市特色,对当今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根据美国公共艺术协会(AssociationforPublicArt)所述,“公共艺术,并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铸作、雕刻、建造、拼装、绘制出的物体均可为之。公共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为何而建、建于何处及自身所蕴含的意义。公共艺术能表达社会价值,提升环境质量,改变景观风貌,强化公众意识。置于公共场所的公共艺术是一种为了每个人而存在的社会表达形式。”[1]由此观之,公共艺术并不只是通俗意义上所说的任意一种艺术门类,也不是空间环境中的单纯附加物;“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最根本属性之一,不仅使公共艺术承载了特定集体的文化及思想,甚至能够影响观赏者的活动与思维,从而将公众、艺术、文化、社会四者紧密相连。不可否认,广场、街道、公园、社区甚至城市,这些形态各异的公共空间都蕴含了其过去的历史,当今的风貌和未来的发展。而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恰恰是艺术与空间的良性互动结果。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载体,使场地的历史及文脉得以直观、鲜明的聚现;另一方面,人们以公共艺术为媒介,感受场地所蕴含的信息并融入自身情感,将历史与文化在心灵中重新演绎,最终通过思想与行为使场所精神得以延续。因此,公共艺术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是公众与空间环境进行互动交流的纽带。

1.2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地理学界,其概念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2]。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不同人群在生活习俗上存在差异,因此文化景观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地域的文脉特征。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所述,文化景观可以是有机进化而成的景观,它既包含过去某段时间已完结进化过程的遗产景观(LandscapeFossil),也包含仍处在演变之中的持续性景观(LandscapeContinuous)。所以,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文化景观可分为已存在的文化景观和潜在的文化景观两类。从广义上说,有别于历史遗迹、历史性乡土景观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景观,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它通过展现城市独有的地域文化和美学价值,记录城市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承担着城市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功能。从城市文化景观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既应对其中的物化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也应对其中的文化、精神要素进行传承。因此,如何在城市发展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保持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对于每个城市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隐喻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最早为一种文学语言中的修辞手法。隐喻虽来源于修辞学,但如今却被人们广泛的运用于各类设计领域之中。在建筑学领域中,隐喻指人通过建筑本身所显示出的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的关系[3];在城市景观体验中,隐喻意味着审美的人通过与城市本身或城市艺术现象互动而显示的某种认知关系或自身精神、心理、情感态度[4]。而从广义上说,任何人造的实在形态都是某种隐喻观念的物化,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这种目的性即是它的“隐喻意义”[5]。由此观之,城市中的公共艺术通过自身特性凝练城市文脉,向人们传达蕴含其身后的思想及情感,便是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隐喻表达。

2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隐喻表达特征

2.1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表现载体

公共艺术作为由某种媒介或材料构成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意味和功能,人们可以从视觉上欣赏它,亦可以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使用它。因此,公共艺术在园林景观中的表现载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如同室外的展览品,即安放于已建成的景观场所中,由艺术家创作的雕塑、装置等公共艺术作品本身;另一种,则是艺术家介入景观设计过程并与不同专业的人士共同合作,将公共艺术泛化于景观场地而特化出的,各具功能的实体形式。

(1)公共艺术作品本身

公共艺术作为跟现代城市关系特别密切的一种艺术形态,具有一切艺术所共有的形象性和可感性特征[6]。公共艺术以审美形式为基础,通过造型、色彩及材质等要素向人们直观传递各种信息,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内容。因此,园林景观中诸如雕塑、壁画、绘画等传统认知上的公共艺术门类,往往能够以独特、新颖的形式语言传递场所精神,彰显文化内涵(图1~2)。

(2)公共艺术在景观中的泛化

除了造型艺术的方式,公共艺术可通过多元的艺术手段泛化于整个园林景观场地之中。艺术家与建筑师、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合作,将建筑构造体、城市公共设施、水景、照明及标识物等场地内的景观要素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在具备一定功能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艺术性,从而创造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能够和公众发生更广泛联系的新的公共艺术形式(图3~4)。

2.2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隐喻表达方式

一般地,公共艺术由于具有独特的造型及材质,不同公共艺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安置方式多样,因此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其自身所适用的隐喻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掌握公共艺术的不同隐喻表达方式,并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及与景观设计的结合过程中巧妙运用,是提升景观场地文化内涵的关键之一。

(1)通过公共艺术自身的造型实现隐喻表达

优秀的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景观中富有个性和魅力的文化符号,它以其独特的空间造型特征,赋予场地特定的艺术氛围。通过公共艺术的造型来实现隐喻表达,就是利用公共艺术具象或抽象的造型,从功能性、艺术性上对隐喻对象进行形式再创造,进而使公共艺术与之建立联系,实现意象的聚现及观赏者情感的投射。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拉斯科林纳斯的威廉姆斯广场(WilliamsSquare),SWA景观设计公司经过与雕塑家罗伯特•格伦合作,将写实青铜雕塑作为广场景观的视觉中心,从而唤起了人们对于德州独特自然地理风光的记忆(图5)。在一条横贯广场的奔流水景中,安置着九匹比实物还要大的青铜马雕像。雕像呈奔腾跳跃态势,充满了力量与永恒的意味。如果说,威廉姆斯广场硬朗开放的形象是对广阔的德州草原风光的抽象概括,马匹雕像桀骜不驯的造型则是对德克萨斯州多变气候的隐喻表现。野性的雕塑与流水、铺装、植物一起,将德州大自然的魅力浓缩于此,带给人们独特的心灵体验。

(2)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实现隐喻表达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岩石的厚重,原木的古朴,叠水的欢腾,钢铁的冰冷材质的不同特性赋予人丰富的心灵体验。使用一种或多种材质制作而成的公共艺术,往往因材质本身所固有的感官属性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特质。因此,依托材质赋予公共艺术独特的感受,借由人的触觉和视觉来实现公共艺术与人在情感上的呼应,并最终将公共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便是以材质的运用来实现公共艺术隐喻表达的本质所在。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的设计作品时常表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与隐喻色彩,她在耶鲁大学设计的雕塑作品女子桌(Women'sTable)可以说是运用材质实现公共艺术隐喻表达的典范(图6)。绿色花岗岩的椭圆形喷泉桌置于黑色花岗岩底座之上,清水顺着桌沿静静淌下。椭圆桌面上镌刻着耶鲁大学每年招收的女生人数,数字从水池中央按螺旋状轨迹向外延伸,在流水的映衬下独具意境。流淌的水面将所有元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仿佛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历史;坚毅的花岗岩平静而稳重,表达了人们捍卫民权的坚定决心。在这里,由石材和水生成的意义赋予雕塑独特的人文内涵,使得整个场所焕发出了极不平凡的魅力。

(3)通过不同公共艺术在空间中的组合排布实现隐喻表达

除了发挥公共艺术自身特质以实现文化或情感的传达之外,景观空间中也可以通过多个公共艺术作品并置的方式来表现一定的隐喻意味。这种方式犹如在讲述故事:景观中的各个公共艺术围绕同一意向,根据空间、路径或自身形态等因素安放于不同场所,将隐喻的内容以片段分层次的形式逐步展现,层层递进地向人们传递情感或信息。就青海原子城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观设计项目进行分析,设计师巧妙运用公共艺术,以分场景叙事的手段实现了景观设计对于一个时代精神的隐喻。在“钟摆型”的游览路线中,设计师设置了若干具象和抽象的公共艺术作品,每个作品均围绕同一主题侧重表达了不同内容(图7~8)。当由南向北走完所有路线,人们会对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而当人们将途中所“阅读”的“故事片段“拼接到一起时,则体会到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味。正是借助公共艺术,设计师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评判交付于观众,人们才能在过去与现实中不断来回穿梭,发掘场地更为潜在的内涵。

3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

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一座城市的文化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即是城市文化景观的不断生长、积聚和延续。在城市文化景观中,藉由公共艺术实现场地文化的隐喻表达,旨在强化和拓展场地的记忆,引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具有隐喻表现力的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着城市过往的历史和文脉,记录着城市现今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人们可以凭借它沟通历史与现代,凝聚对过往岁月的记忆;或者反映城市的变迁,突显场地独有的文化内涵;抑或引导人们对场地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延续城市文脉。

3.1公共艺术凝聚城市历史记忆

作为人们在城市中长期生活、活动的历史结果,城市文化景观忠实反映了城市空间的变化和发展,城市文化的兴衰与更替。发挥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手法,能够以独特的方式铭记城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片段,传达场地的历史情感。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附近,由3位建筑师和2位艺术家设计的灯光装置艺术——世贸中心纪念光碑(TributeinLight),是借用隐喻手法对城市历史事件进行纪念及追思的标志性案例(图9)。纪念光碑依世贸中心遗址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由44个高强度射灯组成。每当到了特定日期,人们均可以看到两束蓝白色的巨大光束从高楼大厦间升起,直冲天际。简洁有力的光碑是对世贸中心建筑的高度抽象概括,它不仅暂时延续了曼哈顿上空的城市天际线,而且唤起了居民对于城市过往的记忆。人们可以宁神内敛,回首过去;也可物我两忘,荡涤心灵。在这里,设计者借由光营造出平静而震撼的情感氛围,为人们开拓了一片希望的净土。

3.2公共艺术突显场地文化唯一性

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谈及城市时曾说:“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更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的并随传统流传的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7]随着城市社会结构转型,城市文化景观在公共艺术的作用下逐渐显露出别样的风貌。作为承载城市历史文脉,反映场地情感的公共艺术,可以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场地文化并使之渗透入每个来者的内心。在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项目中,公园的设计者并未将场所全部翻新重建,而是将原址内的金属冷却塔、混凝土河槽及工事基础进行保留,增添植物、长廊、坡道、台阶等要素从而为城市居民够建了一个崭新的休憩公园(图10)。通过艺术生成和二次加工,场地内的历史工业元素被改造为公共艺术品,使得公园内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独特的工业氛围。这些工业元素像陈列于美术馆一样留存于场地中,将场地的过往历史展示在使用者面前,从而保留并强化了周边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3公共艺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一座城市的历史、思想、人物、事件及场景均是城市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在优秀的设计中,公共艺术可以通过自身属性来与场地景观相结合,以隐喻的手法将这些内容聚现为实体,让历史文脉不仅在物质空间内得以保存,更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得以延续。美国费城与本杰明•富兰克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内多处地点均安放与富兰克林有关的雕塑以表达民众对其的纪念和追思之情。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文丘里在富兰克林纪念馆外制作的公共艺术——幽灵构架(GhostStructure),则无异于是借助隐喻将这种情绪推向巅峰的经典作品之一(图11)。建筑师保留富兰克林故居原址的部分地基和墙体,罩上玻璃供来者瞻仰;原址上方则用钢结构勾勒出故居的简化轮廓。刷上白漆的钢体框架简洁轻盈,整体结构内部与外部似隔非隔。文丘里的设计既朴实又复杂,既理性又感性。隐喻手法使公共艺术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共鸣,它让人在想象与情感的驱使下,将场地的时间轴线拉向对过往的回忆和追溯中去,使历史和文化在记忆中得以延续。不论是对原有场地中的物质进行艺术创造以凝聚对过往文脉的记忆,还是以独特的手法来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历史的情感,置于文化景观中的公共艺术,通过隐喻——这种艺术的表达方式——物化并传递了情感和文化,让人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体会到城市中那些不能用具体语句和文字所能概括描述的内容。通过公共艺术来表达恰当的隐喻内容,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的体验层次,更使得城市文化深入人心。

结语

斯特恩(Stern)谈及艺术作品时曾指出,艺术作品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创造印象,以清晰而协调的形式去满足人们对生动的可理解的外观的需要”[8]。景观空间中以城市和文化为依托的公共艺术,更应当不只是追求形式美和简单的功能,而需要进一步实现表述内容的延续性和认同感——构建可“表达情感”的场所。当公共艺术借助隐喻这一途径为公众提供更多可体验的情感内容时,公共艺术便完成了对自身根本属性——公共性的回归。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实现对城市文脉的隐喻表达,是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保留与继承,更是对人心灵世界的充实和完善。公共艺术因自身形态、材质和空间排布有着不同的隐喻表达的方式,不同的公共艺术所营造的场地氛围也有所不同。对于城市文化景观来说,公共艺术隐喻表达的运用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经过悉心体验、巧妙设计和合理搭配,才能使公共艺术所介入的景观空间体现出和谐的感受,才能使城市文脉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来营造“可持续”的城市文化景观,将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与思考的方向。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公共艺术课程有利于培养审美素养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素质上起到了启发和熏陶的作用。在高职探析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邹琳玲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摘要:随着中国教育发展,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和认可程度加大,我国在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成果值得肯定,但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还无法满足国民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在教育部颁布有关课程指导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依然存在不足,需要从教育组织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来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问题对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通过设置高职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内容,鉴赏国内外的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和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端正良好的审美意识形态,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品味。通过参与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不同风格和艺术特点的优秀艺术文化成果,融合多元文化特质,激发思维发散,通过艺术文化的气息来引导高职学生能够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气质和意识,学生素质更加突出。因此,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不仅是艺术的鉴赏,更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的一种渠道,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

(二)公共艺术课程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理念,来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能力培养,也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通过扎实专业基础,积极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这样有助于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共艺术课程在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补充和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李岚清曾经说过:“艺术素质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是抚琴唱歌,是人的素质教育,不是基本教育,是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高职院校通过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局限性,推动“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结合,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创新能力发展和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素质能力支持。

(三)公共艺术课程有利于完善和谐校园创造和谐校园是高职院校赖以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培养,可以推动教育过程中的有关要素的协调发展,育人环境的和谐是通过孕育素质教育中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氛围,让高职院校师生展示出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校园教育氛围,使得师生工作和学习环境更加完善。高职院校以专业技术培养为主线,而通过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在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氛围营造下,可以填补人文艺术素质培养的空白,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人文教育环境下更加活跃。公共艺术课程提倡的艺术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高职学生的个性特质鲜明。公共艺术课程是可以让艺术与生活相互结合,通过培养高职院校的鉴赏艺术能力和创造艺术思维,把学生的生活环境融入到艺术文化教育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也让这种氛围影响学校教育,优化学校教育。

二、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大纲未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定位模糊教育部对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中,提出选修内容可以参考:《指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将《艺术概论》、《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书法鉴赏》,《歌剧欣赏》。虽然教育部的指导方案起到了基础作用,但还是没有统一的教学纲要和计划来配合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缺乏教学大纲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没有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下,学校的自主性提高,但该课程还处于初步推广阶段,许多学校没有意识去加大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因而,导致高职院校中,许多学校仅仅提供少数的选修课程,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不佳。公共艺术课程定位模糊,无法确认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计划。学校设置课程,首先需要解决课程具备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延伸和拓宽教育范围和水平来完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课程目标的设置简单,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在没有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下,难以突破,甚至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一个都难以达到,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太强,教学内容杂乱。因此,当前的公共艺术课程基本上还处于自主设置的阶段,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选择仅依靠教师的自我考量,基本上没有经过论证或随意性很强,艺术课程停留在选修课程阶段的形式主义教学模式比较突出。

(二)教师人才培养及教学投入不足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内并无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专业教师,教学问题也随之产生。部分的教师往往通过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来完成教学工作量,这种以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为目的的行为,无法让教师积极投入和组织推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完善。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简单,管理松散,学校和教师都简易组织课程,完成教学任务而提供课程选修,这种选修课程设置,也仅仅通过少量的教学课时来完成计划,教学的质量无法提升。

(三)学生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意识不强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让学生无法认识该学科的重要性,仅仅作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选择,学生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专注性和积极性并不强烈。学生的意识不到位,也让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程实践上,许多学生仅参与教师灌输教学内容,而不主动思考和全面、主动去学习探索,学习的层次比较低,学习的主动性太差,甚至不遵守教学纪律等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问题的处理措施

(一)教育组织管理部门及学校相互配合、积极重视公共艺术课程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校与教育组织管理部门这两者要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对于大纲的制定具体有以下两者方法进行:一是从上到下,省教育部门针对高职学生独有的特点,不断的学习人才培养的目标,由组织顾问专家制定相应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二是从下到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由每个学校自身去制定,大纲要求必须满足本院发展。然后,经过实践教学的不断的检验及专家的评议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通过完善教学机构,在教育部门的指导方案下,组织专职教师来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及目标等,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推广该课程的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管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带动课程教学水平。对课程设置不断的进行改革。为了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量,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另外一方面还能起到安抚教师心理的作用。对于课程时间的具体安排,首先要改变公共艺术课程安排的这种现状,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参观或者是进行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学校要对教材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保证学生就业及促进学生创业的基础上,将教材的内容和企业文化这两者紧密结合,从而起到双赢的作用。

(二)从教师层面来积极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要从内心自发地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备课,选择具有广泛性先进性,以及与专业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其次,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采用现场教学法,对于“美术欣赏”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家的个人画展或艺术品展览,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所获得的艺术感受具体生动、丰富细腻,远远多于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笼统介绍;对于“戏剧欣赏”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去剧场体验,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地方曲艺的表演,或者与学校团委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进行创作,既发挥了他们的创作表演才能,又挖掘了其学习的自主性。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而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表演、创作、艺术设计等形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充分重视。

(三)从学生层面来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态度决定学生未来学习的效果,学校应该宣传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要求专业教师来推广,形成一个品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也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更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来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提升自我综合素质。重视活动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参与的情感体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同于一般的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在本质上属于内心的修行、心灵的净化。在学院的公共艺术教研室组建诸如艺术摄影、舞蹈队、健美操队等艺术团体,让学生支持与参与其中。在日常教学中,让艺术摄影、舞蹈队、健美操队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参与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共同合作排练的平台使学生学会配合、协作,通过QQ群,微信群等就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上一篇: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酒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