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范文

时间:2023-03-21 11:51:03

公共体育

公共体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框架

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随物质文化生活而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锻炼需要,既适应人民群众本身体质发展的需要、体育健身锻炼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发展下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1.概念界定

(1)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服务管理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标准,包括健全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服务保证。

(2)公共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体育需求认识基础上,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总体水平,为保障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公平和群众凝聚力,保护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公共需求而向整个社会和特定社会群体提供的所有体育产品和服务。

2.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

(1)公共健身设施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是健身参与者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保障,健身公共设施服务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全过程中的最基本服务。

(2)公共健身组织服务

公共体育健身服务组织的存在形式大都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体育健身俱乐部、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等,体育健身服务组织是公共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开展的核心力量。

(3)公共体质检测服务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与后天环境有关。公共体质检测服务是以检测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

(4)公共健身指导服务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体育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共健身指导服务的核心力量,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5)公共体育活动服务

公共体育活动是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存在方式。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增强群众身体体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促进群众实现自我、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最佳环节,能够满足锻炼者的生理需要和精神娱乐需要。

(6)体育信息咨询服务

体育信息或体育知识能对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直接性刺激,体育信息的搜集、宣传与服务可以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体育锻炼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及体育健身锻炼的意义价值,还可以使群众直接了解公共体育健身服务的具体相关信息。

3.供给方式

(1)政府主导型供给方式

政府主导型供给方式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有着重要作用,占据核心地位。主要是通过政府权力操盘运作,通过差额财政补贴政策为不同群体都能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体育设施器材,使不同人群都享有平等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2)市场主导型供给方式

市场主导型供给方式是指在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中借鉴市场价值规律及相关供需规律、竞争规律等,由非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一种供给方式。

(3)社会组织供给方式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他们有着具体、明确的社会目标,在市场调节中起着整合、协调、维护利益和实现目标的作用。

4.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供给

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供给分析只能用来分析公共体育服务正式规则的供给,只有正式规则制度可能由人们有意识地、理性地设计出来,也就是供给出来。

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1.健身设施服务方面

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器材设施的管理规划,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的内容。建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设施的体育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2.健身组织服务方面

增加体育组织尤其是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的数量,扩大有组织活动的体育人口。提高健身组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管理,帮助自发性体育群体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3.健身指导服务方面

加强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高市民健身科学化程度。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和体育教学服务。

4.体育活动服务方面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效果。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

5.信息咨询服务方面

强化体育宣传教育,为国民提供体育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人民信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

三、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困难

1.健身器材设施管理状况不理想

在已建立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场所,明显缺乏体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建设或体育设施器材制度建立不完善,器材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不及时。

2.信息服务部门的搜集、宣传和普及工作存在缺陷

服务部门的宣传信息大都集中于健身锻炼对人体健康的益处,缺乏体育健身方法、健身运动处方等的指导,不能满足群众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

3.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样式少,兴趣低

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大都集中在公园、社区附近的广场、马路边、社区内的空地等,活动方式大都集中于散步、走步、广场舞、羽毛球等形式,循环性反复的训练容易使人们失去兴趣。

4.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管理不善

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主要有政府拨款、集资、融资及利息贷款、基金会、社会捐助等,是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必备物质基础,资金的金额与合理分配是公共体育服务正常运行实施的强有力依托,严重影响制约着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水平。

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与效率的对策

1.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需对日常健身器材设施定期检查,对有损坏的器材进行及时维修,保护健身锻炼者的健身安全。

2.信息服务管理部门要加大体育锻炼知识的搜集发放服务和拓宽信息宣传的渠道,加强体育健身锻炼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普及工作。

3.采用非政府供给方式,适当引入非政府供给方式来满足各类体育参与主体的需求。体育公共服务产品除了由政府供给外,还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场主体和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4.公共体育服务组织部门可根据健身群众的体质状况和健身活动兴趣,不定期举办相关体育竞赛活动,刺激健身者的积极参与。

5.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应强化资金管理制度,明细资金管理去向,合理运用资金进行更好的资源配置,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投入应做到适度,以求通过鼓励企业与社会民众自主进行投资,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完善与加强公共体育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随物质文化生活提高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公共体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结构功能主义;体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106-02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2013ZK3033)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我国的深入,我国政府正在向责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十二五”开局之年,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具体要求[1]。公共体育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求,是促进我国全民建设运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的含义是指体育公共管理部门,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或者体育欣赏的需求,进而为广大人民提供的一种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包括保障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一切体育设施、条件、服务的总和。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两个方面,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的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目标。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思维方式,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可以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个体层面功能

个体是社会整体的分割,个体功能的含义是通过找出个体在享受体育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向个体提供具体、明确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从而帮助个体的自身发展,使个体尊严受到尊重。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对体育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成员的尊严满足。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培养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的服务对象存在于社会化交际生活中,每一个对象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对受助对象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的规范以促进人格的社会化,使其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良好的社会成员身份以回归社会,充分满足和尊重受助者的自我实现和尊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3]。人的最高需要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指的是将他的潜力用最完整和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得到高峰体验来实现自我价值。公共体育服务就是要通过特定的塑造和引导将人们的需要发挥到最大化以形成个体的自我实现功能,同时实现人格的不断健全,顺利地达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2.情绪调适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情绪调节功能主要是表现在服务过程中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调试来帮助其稳定情绪从而减少或避免不良情绪对心理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类心理活动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体验是意志过程以及认识过程的心理背景,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储存和回忆等认识活动,对行为、动机和态度等意志过程,都有发动和协调作用[4]。对服务对象而言,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就是避免人们的情绪影响到心理活动的效率。当出现重大问题时,通过减少或消除大的心理焦虑和不安,使个体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具有较为稳定的情绪以便能够提高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对问题的处理应对以及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做事效率,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3.行为转化功能

人的行为会被社会氛围环境所直接影响,原因在于个体与社会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在相互作用的过程里,社会环境会有所变化,当变化产生负面影响时,人的心理活动或行动就会产生问题。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的心理或行动的正常化提供良好条件,促使人们适应社会,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个人的发展,个人能否顺利发展决定了社会公平原则能否顺利实现,进而影响到人们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类需求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个人尊严。公共体育服务对于促使个人发展、带动其他相关系统的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个体发展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二、群体层面的功能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存在有很多形式,但主要的人际社会交流形式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这些群体的大小和规模也不甚相同,这就造成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形成了人们需要的多样性。群体的存在形式作为组织和社区层面而讲的,公共体育服务在群体中的作用是他能够对群体系统内部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促进相关体育服务群体的建设和发展。从某一方面上讲,公共体育服务在群体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个是对群体目标指向的功能,一个是对群体规范约束上的功能,和价值整合上的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在目标导向上的功能要体现在它能够运行在一个公共群体中,并通过某种一定的整合与协调协助其发展,通过公共体育服务的目标导向,是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增强。每个社会系统往往包括多个小群体,每个小群体的良好发展必定带动了整个大系统的和谐发展。当公共体育服务对群体既定的目标完成后,又会通过一定的措施反过来进行系统评估,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初定目标的可行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如此以来,群体目标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的目标的形成。

2.规范约束功能

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来进行约束,公共体育服务的规范约束功能通过对群体在制度制定,或者某些道德方面的约束,增加群体规范约束的有效性。这样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规律,才能保证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至于扭曲方向,即使出现有偏离发展方向的问题,公共体育服务的规范约束功能也会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3.价值整合功能

个体价值观在社区、单位等群体环境中对于群体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群体的规范和结构稳定与否,取决于个体价值观是否一致,个体价值观一致,能够有效地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就是将群体价值体系同化到个体的价值观之内,价值体系中的理论和思想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让每个人融合到群体,进而实现群体目标。群体内每个个体价值观达到一致性,群体会具备集体意识,在群体发展时会更有效率。公共体育服务对于社区里的个体和群体也有协助作用,自身的统筹融合会促进个体的社会生活能力。

三、社会层面功能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群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快速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个体、群体的发展和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无论是在宏观的管理层面,还是在微观的调节层面,都对于人们日常的体育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解决社会中的体育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1.资源整合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能够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相关的体育资源,推动体育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整合主要包括体育资源整合和体育资源关系整合两个方面。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体育资源的有限、体育信息流通渠道的不畅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公共体育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公共体育服务整合能够帮助实现社会中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完善,减少现代化过程中因为体育资源不足而造成的社会体育矛盾的发生。因此,完善和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系统中的整合功能是维持公共体育秩序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社会导进功能

导进功能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其价值主要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系统能整合社会体育资源,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公共体育服务组织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推动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构建,同时通过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社会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调节与重新分配,提高社会资源的可利用率。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能够调节社会上的由于体育服务不公平所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安,同时通过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构建,可以使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秩序得以稳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实现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一致性。公共体育服务能够通过具体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因此,社会的导进功能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借助于社会的导进的功能,对于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如今,中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管理体制转变的非常时期,任何社会不安定因素,都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通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和物质双重方面的享受,进而促进人们积极地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逐步解决当前,我国大众体育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帮助解决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而造成体育的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进而实现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公平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弱小的个体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解决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困境,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服务体系。总的来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我国体育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华.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J].中国行政管理, 2009(2): 16-20.

[2] 陈吕盛,蔡跃州.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中国社会科学出社,2007.

[3]张明.需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威廉·詹姆斯,田平.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公共体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改革中“教”与“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强调了在“教”的方面教师必须顺应潮流的发展,高起点狠抓自身素质要素,才能能动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好体育,用好体育,终生受益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逐渐意识到近代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新时代所需人才和体格的具体价值。普通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纂地。是市场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普通高校必需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因此,体育教育也必需不断地进行改革,完成时代所赋子的伟大使命,以崭新的面貌跨进二十一世纪。

著名的法国教育家加里认为,教学的方法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以单向传导为主,满堂灌讲的多,管得死,模式呆板,气氛单调。现代教学方法,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强调教师的教法,而且要强调并重视“学法”,使学生变彼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我要学、从而形成生活泼的教学气氛。不能片面认为教法就是学法,也不能将教与学割裂开,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的。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深人地探讨。一是教师如何教.二是学生如何学。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教学领域都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实践_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很大的进展,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类型和方法的实验退及全国。如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特点的能动教学:以加强区别对待、个别对待为主的运动处方教学:以加强提高情感与兴趣为主的情绪教学;以促进人体全面发展、开展智力为特点的“对称教学”、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一切,都是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的,它集中总结了几代人在教育领域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教与学的探刻辩证关系。渗透着时代意识、融汇着变革的旨意。作为一个普通高校的公体课教师,必须顺应潮流,迎按改革的浪潮和挑战,抓住机遇,练就自身的教的本领。为此,必须做到:

1、掌握大量的信息。

现代体育,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体育信息化、给我们每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沿用的教材,被日新月异的新观点、新技术、新论点所刷新、这许多新信息的涌现、需要教育者首先熟悉掌握并消化、这并不是说。每个信息学生都将接受。学生可以接受其中的一部分,了解另一部分,明白一些高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以激发自己未来发展的需要、提高自己对体育更探层次的了解与想象,例如排球中的平拉开,单脚背飞,“短平快”等等,教育者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进行教案的认真准备。

2.掌握学生的动态。

教书育人,是教育者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但如何育好人。则必须对所育的对象有更多的了解。对我们所教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的体质状况应了解。人学前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应了解,对体育学习的目的应了解、对体育有哪些爱好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生理状况如何.性格是否坚强,有哪些突出的优点等等,掌握这些情况,对实施育人措施,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教育者制定教案深度、广度与进度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能使教育者在实践中,起到教有轻重、授有方法、得有收获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用启发式教育。

教育的启发式表现在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思考、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因此,应给学生创造观察、思考、想象的机会。例如,在短跑中为什么不采用站立式起跑而采用蹲踞式起跑?起跑后身体为什么要逐渐抬起?等等。让学生先看录像,后进行短时间的讨论,然后再进行讲解教学示范,学生就容易理解,变单纯的模仿教师的动作到根据自己的特点,如身高、腿长、腿部力量等决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跑法。又如在掷铅球中,每小组一个同学掷,其余同学找出该同学技术中的错误,可以讨论,可以争执,教师最后给予评定。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头脑,勤于观察的习惯。

4.加强语言表达艺术。

传技授艺,对于教师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来传递每一个信息,这种信息要被学生接收,就要做到简明扼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有的地方要生动活泼,形象易懂、例如背越式跳高过杆时挺健不够可提醒学生,“腹部不可紧,般部往上挺,两头往下堕,过后即收腿”。再如原地侧向推铅球动作可总结为:蹬、转、起、挺,挥、拨六字,这样便于学生熟记。同时,教师得体的面部表情.既可制止学生的不正当行为,又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更不会破坏教学气氛,表情的微妙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的变化,适当的使用,便可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5、美的示范艺术。

体育是一门多学科综合艺术。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动作优美、惊险,瞬时即变。给人以很高的美的享受,要求教师具备强健、优美的体魄.端庄的仪表,教态自然,风度潇酒。首先从外部形态给学生一个美的欣赏、引起学生心理的想往。另外,体育技术中的动态美、节奏美、韵律美,在高难动作中的信,意志、精神都会迸发出美的火花,这一切又要求教师在示范中表现出来,每一个优美动作的完成,都会给学生产生激动、想往和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卜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塑造形体美、动作美,提高教学效果是必不可少的。

6、重视电化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电化教学,是近十几年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的新型教学方法,它的诞生,无论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给教学手段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它对技术动作的调控过程,多方位、多角度、多空间展示着技术动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那些一闪即逝,无法展示动作细节的部分,起到了分解、延展、准确、细微的直观效果,是现代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充分加以应用,提高教学质量,特别对世界体育技术中的前沿科学加以收集、整理、学习、应用是有着光辉的发展前途,对教学中的一些质疑、解难评估,有着可靠的令人信服的评判性、权威性,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和利用。

教学相长,它不仅体现在教的方面,还应体现在学的方面。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旧的模式已不适应,应加以改革,吐故纳新。本人以为:

一、明确学的目的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体育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化的合格人才,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解决学习目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

1、正确地认识自我。当今的大学生,有一大部分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家庭从小学到中学过程中无不微不至的呵护以及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都对他们的身心状态、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意志品质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自信、怕苦伯累,意志脆弱等,都对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的难度,加强自我认识,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是十分重要的。

2,充分认识身休这种载体的价值、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体者.为知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又说:“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现代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面对日趋严重的都市化现象、快节奏的变化的生活,能否适应,体育、可谓是最好的和最有效的解决手段和方法。

二、品质意志的磨练

在体育中,升展思想品德和了、性的培养、如体育中动作的耐力、惊险、快速,果断、群体配合与协作等等,都是磨练意志、培养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学生道德风尚的树立,共产主义精神的培养,心灵深处人格的净化,都有着独到的作用、对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体育恐怕在这个方面具有最大的优势了。

三、能力的培养

1.体育的有序性,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一场比赛,有规程组织、法则评估奖励等等,如何放手让学生自已来实践,来完成。教师只作顾问,我想。这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败到成功、从错漏到完整的过程,得到的必然是能力的一大提高。

2、体育的淘汰性、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二。

在有的项目中,一些同学原本成绩很优秀,如跳高,跳远等,但比赛中往往失常,成绩不理想;又比如,原本很自信能徽的项目,但在比赛中却输了,遇到这种情况,让同学们去.总结、去讨论与思考。培养他们与对手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和不畏强手的心理状态,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创富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完善能力培养。

体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已成日新月异的态势,从滑步推铅球到旋转推铅球,从自由体操中空翻一周到空翻二周并加转体,从短跑中的十秒突破到纪录一次次地被刷新。无一不是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敢于向体能中的极限挑战,这是创造力与科学探化的结果。在教学中,小到让学生组织一次有创造力的准备活动,大到敢于让他们向权威的提出质疑与挑战,无一不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能力的有力措施。

公共体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强国;公共体育产品;供给

新世纪以来,中国体育在弘扬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已悄然地由体育大国自居———移向体育强国的建设之梦。这种梦想,从人类社会的特质来看,既吻合于“追求强者是人类个体的本性、追求强盛直至强国更是每个民族的天性”;也吻合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成长之路。正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体育领先其它行业一般,部分项目率先迈入了世界列强之林,定格为新中国跻身于国际社会的一个标识。当然,今日中国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万物待苏,而在于综合国力、各行业的强劲发展都有望追求行业内的强国之梦,恰如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接使用一般,被西方媒体评论为:“这对中国军队来说,不只是增加了一个舰种,而是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明显提升的象征,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而中国体育同样具有可圈可点之处,即从1984年至2012年近三十年的奥运金牌及奖牌数(201、473枚)在国际社会中的排序,以及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等等,足以清晰地彰显中国由体育大国梦想体育强国的建设路标。近年来,针对体育强国的内涵、以及如何建设体育强国,学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诸多研究与论述中,学者和专家都强调体育强国的建设内容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涉及体育制度、体育政策乃至综合国力等诸多领域建构,而公共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及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也更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已被各路学者普遍认同[1-2]。可是,在目前建设体育强国的形势下,我国公共体育产品的建设与供给却不尽如人意,不仅表现为供给数量的缺乏,而且质量也不高,阻滞了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本文通过文献的研读与分析,调查与访谈的结合,阐释目前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我国公共体育产品现存的发展状态与供给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辨证的发展思路。

1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问题分析

1.1政府主体单一供给公共体育产品存在缺陷

计划经济时期,各级政府一直是我国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最权威的机构。政府利用自己的垄断权力,集中有限的政府资源,为社会供给一些简单的公共体育产品。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公共体育产品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面对公众多元化的公共体育产品需求,政府的单中心供给机制缺乏生命力。第一,政府虽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性以及公共利益的代表性等优势,但由于在信息的获取、资源的分配和产品的生产上的缺陷和限制,致使政府无法达到服务供给的目标,造成了政府单一供给的效率低下,产品短缺、消费拥挤等现象的发生。第二,在传统的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体制下,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决策往往不是基于公众的所需,而是根据领导的喜好,由领导“拍脑袋”或者凭着先前的工作经验决定。由于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导致政府对公共体育产品供给问题判断存在局限性,供给方案设计缺乏合理性,严重影响了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有效执行、预期效果难以实现。

1.2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数量有限,供给质量较低

首先,从有形的公共体育产品———体育场馆的角度来看。目前,公众最需要的有形公共体育产品无非就是体育场馆与设施。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大中城市的城镇居民体育产品的需求情况调查,有79.2%调查对象将“锻炼场馆”作为首选的体育产品需求[3]。可是目前我国体育场馆数量整体偏少,例如在上海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低的归因调查中,首选体育场馆数量太少[4];在安徽省、江西省、山西省、东北三省、河北省、福建省等省份大众体育的调查中,分别有84.7%、82.4%、78.4%、68.2%、60%、59.8%的人群反映居家地带没有可供体育健身的场馆[5],场馆缺乏毋庸置疑。此外,由于目前体育场馆所提供的消费价格相对公众的收入还略显偏高,导致目前有限的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率不高。如:北京、上海、广州商务中心地带的营业性场馆(球类、跆拳道、武术等),单次进馆计费2小时150元左右,社区附近的开放性场馆,单次进馆计费2小时80元左右。这种花钱买健康的消费价格(剔除会员身份的季卡、年卡消费不说),如今在各省各城市营业性场馆中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客观地看,此种“以馆养馆”的市场化体育消费形态,为人们获得理想的健身去处提供了便利,它既是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一种手段,也是民众锻炼身体选择的一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在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足2千元人民币的现实生活中[6],经济的捉襟见肘,导致人们很少选择这样的收费场所进行锻炼,而只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居家附近和免费场所来进行锻炼。从这些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场地是公众进行体育锻炼最基本的需求,然而场地不足且消费偏高已成为普遍问题。有形公共体育产品的稀缺,是当前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其次,从无形的公共体育产品———政策法规、人才培养与经济投入来看,也存在不足的现象。从政府法规方面来看,虽然我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体育的发展进行规范与指导,诸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从现行的体育立法中可以看出关于公共体育产品方面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体育法律法规中有关于体育公共产品的内容,但多是停留在原则性表述,缺乏具体服务内容和实施标准,使得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虽然《体育法》在我国近二十年的体育发展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方面还缺乏在立法语言上对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和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明示规定,还应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与措施的设计[7]。在社会体育人才与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方面来看,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有100万人获得等级证书,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根据2014年我国最新的统计人口13.6亿来说,体育指导员人均比为1360∶1。韩国现有144193名各种类型的体育指导员,平均338人拥有1名体育指导员。在经费的投入方面,2009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体育事业238.26亿元(折合37.34亿美元),人均2.8美元。韩国用于体育事业的投资为34090亿韩元(折合3.07亿美元),人均6.3美元。可以看出,人才与经费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我国公共体育产品的提供,人才与经费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没有充足的人才与经费的投人,发展体育强国只能是空谈。

1.3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存在地区、城乡和个人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形成了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不仅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还存在城乡差异和个人之间差异。通过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均等化水平现状的调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内学校之间均存在着不均等的现象,具体而言东部学校体育教育在投入(包括场地设施、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要好于中部学校,市区学校体育教育要好于郊区,省市直管的学校要好于基层管理的学校。社区体育服务发展情况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部地区;城市街道好于乡镇农村;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好于欠发达地区。社会成员之间所能够享有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存在不均等[8]。并且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均等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东、中、西部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差异的泰尔指数由1994年的0.29上升到2008年的0.39;2003年省际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变异系数达0.57;体育场地仅有8.18%分布在农村[9]。另外,在同一城市,人与人之间在享受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而后者多为农民工。上述现象的存在无疑会对目前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产生巨大的障碍,如何实现地区、区域、城乡等无差别的供给,使公众享受均等化的公共体育产品将是建设体育强国最主要的目标。

2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发展策略

2.1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机制

基于目前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我们急需进行变革的是改革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模式,改变目前政府的单中心供给和完全的市场化行为。在英美等体育强国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实践中,发挥社会力量,实行公共体育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一直是政府采纳的主要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因此,在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思维,不仅要重塑并优化政府自身的能力和结构,还要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应进行行政职能的转变,创新公共管理模式,鼓励市场、社会以及个人以多元的方式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实行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合作的服务供给机制,力求缓解政府的供给压力,进而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公共体育产品。例如:北京回龙观镇政府购买“北京回龙观业主超级足球联赛”;上海市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2014年市民体育大联赛、青少年十项系列赛交给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广州市购买广州鸽协举办的全民健身信鸽系列赛;深圳体育局购买深圳登山协会承办的山地马拉松比赛;湖南省长沙市暑期中小学生游泳服务购买等实践,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证明,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公共体育产品的充分供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这一供给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主体多元的合力,利用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实现公共体育产品充分供给。

2.2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应坚持多层次和梯度化发展

体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公共体育产品的均等化供给。可是,我们应该清楚,面对当前我国区域、地区和城乡发展存在的差异,以及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现状,我们不可能实行一刀切、一盘棋,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的“平均化”发展。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区域、地区和城乡发展状况,实行有层次与梯度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的根本目的,但是我们应清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是绝对平均,不是各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持一致,而是各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都在某个水平—即“底线”之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界定是:“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各地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这个底线之上制定本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表现为在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的公共服务分布均等。其发展的过程是阶段性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应是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级阶段的目标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级阶段的目标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10]。中国人多地广,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问题,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制也必须直面这个现实。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应必须采取非均衡的发展策略,在不同地区实行梯度推进[11]。因此,在努力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应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内实现本地区非基本公共服务,即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理,在同一地区内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也应该首先实现底线均等化,在此基础上提供非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梯度推进公共体育产品均等化是符合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

2.3扩展公共体育产品的种类

从发达国家来看,体育强国应该具有丰富和多元的公共体育产品的种类,不仅具有群众性体育服务产品,还应推广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竞技体育服务产品是指提供高水平竞技运动表演以满足人们从其他表演艺术中无法获取的审美享受的一类产品。这类产品包括代表国家荣誉的竞技服务产品和由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或运动队利用非运动会时间提供的竞技表演或娱乐服务产品,如邀请赛、明星赛、挑战赛、国内各种级别的联赛。它是近代体育发展中为满足人们通过观赏竞技表演获得享受需要而出现的、以竞技运动表现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者,并进而逐渐形成一种竞技表演服务产业。公众更多的是满足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例如,关注我国国家队在国际比赛中能否获得好成绩、要看到自己崇拜的明星或球队能否在比赛中获胜等等。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将竞技体育作为公共体育产品予以发展,无疑会丰富体育公共服务的品种,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3结语

体育强国应该是一个公共体育产品发展丰富、公民均等享受丰富体育产品的态势。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还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不仅表现为有形产品的缺乏,而且无形产品还有待完善和开发。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须,影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最主要的因素是财政投入的不均衡,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财政制度,采用二次分配或转移性支付等手段达到其相应的均等。并且,我们还应该明白均等化不是绝对平均,不是各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持一致,而是各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都在“底线”之上,是全国的各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城乡之间、同一城(乡)的人群之间分别实现“底线”的均。

作者:谢叶寿 许明思 阿英嘎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30(4):15-18.

[2]肖焕禹,邵雪梅.体育强国内涵的阐释[J].体育科研,2009,30(4):2-5.

[3]李益群,李静.政府与体育的公共政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51-153.

[4]沈建华.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J].体育科研,2008(2):37-41.

[5]杨花铃.河北省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6]人民网.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增速跑赢GDP[EB/OL].[2014-02-24].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224/c1004-24445235.html.

[7]于善旭.公共体育服务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诉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6-12.

[8]汤际澜.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9]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基于资源配置的多维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5-9.

[10]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58:2-36.

公共体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运动;体育课;积极影响

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应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和体系,建立以“身体健康积极锻炼”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的身体质量和体育教学质量等。体育课通常被认为是玩玩就过的课程,无论是体育学习还是期末考核都是走走形式,所以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没有特别重视,甚至认为学会专业的技术课程就行了,体育是很无所谓的课程。所以,技工院校更应利用好公共体育运动活动项目,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热情。

一、技工院校体育课的现状

首先是学生方面,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都是很好动的,但也有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就对体育课有抵触,觉得体育课是很无所谓的课程。这些学生通常很少主动参加体育课的学习,有的是因为所学习的体育项目他们不喜欢,所以就无故旷课,或不主动参与教学等。其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有的体育老师思想落后,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很单一,甚至可以说是乏味。通常让学生自由活动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没有任何的指导和要求,然后几个体育老师坐在一旁闲聊,下课前点个名,一节体育课就结束了,这就是技工院校体育课的基本现状。还有的学校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的建设,很多技工院校的体育场地都是严重不足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技工院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仍然是传统的三样体育项目:田径、各种球类项目、体操。田径场、足球场和篮球场这三个场地几乎占据了学校的全部体育项目场地,导致体育课出现了局限。

二、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

(一)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思想和态度。公共体育运动其实就是最普通的一些运动项目,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公共的体育运动转变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程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学好专业技能课程就行了,体育是次要的,学校对体育课程也不够重视,只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课的教学项目有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就不去参与体育教学,所以公共体育运动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喜好,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有了,体育课的态度自然就端正了。学校还可以常举办一些体育知识宣传等,让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老师在教学时利用好公共体育运动项目,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二)公共体育运动的因材施教。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无论家庭教学、兴趣爱好、素质能力等都是不同的,所以传统体育课进行单一的教学无法因材施教,容易让不喜欢所学内容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公共体育运动就有效消除了这种消极情绪。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公共体育运动的选择,因人而异地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因材施教,这样体育素质不那么好的学生也能跟上进度,加上老师的耐心辅助和鼓励,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三)公共体育运动内容广泛,更符合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的,在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衡量。其实很多时候传统体育课重复教学的内容很多,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体育课的情绪,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公共体育运动所包含的运动项目内容比较广泛,且实用性比较强,这些适合学生的公共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满足多数学生的喜好。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公共体育运动项目的安排,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材料的束缚,以技工院校各个学习阶段来安排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课或公共体育运动的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总而言之,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来说,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传统认识,端正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公共体育运动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其内容相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体育课学习,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如此一来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体育课的需求,利用公共体育运动进行体育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公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巍.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大家,2012(6).

[2]马楠.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需求的现状调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

公共体育范文第6篇

1欧盟公共体育政策与法规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欧盟的发展,体育在欧盟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欧盟公共体育政策的特点有:(1)在欧盟框架下制定相关公共体育政策,有利于各欧盟成员国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共同协调发展公共体育事业[2];(2)大多数欧洲体育组织反对欧盟制定的相关公共体育政策,原因是体育不受政治干预和影响[3]。(3)在论及欧盟体育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作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和众多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和流行地区,欧盟的体育法制主要涉及运动员的转会、竞争法、转播权、兴奋剂以及争议裁定等领域[4-5]。体育是对欧盟成员国的市民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正如欧盟最具权威性的正式法律文件《欧盟体育白皮书》中描述的那样,有近60%的欧洲民众日常在约70万个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而绝大部分体育活动都是由业余体育组织发起的[6]。近年来职业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趋加大,体育不仅促进欧盟公民的健康,其教育功能还渗透到人们的社交、文化和娱乐领域。在《欧洲体育》框架性体育政策的影响下,欧盟各成员国对大众体育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以欧盟成员国芬兰为例,1/10的芬兰人在空闲时间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芬兰有近8000体育俱乐部,有1/5芬兰人是俱乐部的会员。芬兰《体育法》明确指出,制定体育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休闲、娱乐、竞技体育和相关的公民活动、提高人口健康和福利、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平等、公正、宽容、多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中国体育法规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明确了我国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和政策目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有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条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更加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根本任务和方向[9]。近30年以来,我国充分认识到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0]。《体育法》第2条规定:“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把群众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同时我国更强调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障运动员的退役再就业,欧盟强调的是“双重职业”的培养应由职业培训中心来完成,而我国则强调要积极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教育[11-12]。但是,虽然体育政策更是在不断地改进,由于我国曾经出现体育政策上的不科学、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体育政策经历了人治的环境、逐级法治、法制化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体育政策还没有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道路,更没有走上体育休闲化的道路。

3欧盟公共体育政策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从以上来看,在政策层面上,欧盟与我国彼此对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促进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两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欧盟的政策更偏重与鼓励、协调、合作,而我国的政策则侧重实施、推广、落实[13]。另外,欧盟的政策似乎更强调社会各方面的参与,而我国则更突显各级政府的角色作用。显然,欧盟与我国关于加强体育教育的政策法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欧盟强调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来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14]。通过对欧盟和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分析,我们看到群众体育是一个具有根本性、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它发展与否,直接涉及到国家的人口素质和健康、社会进步和发展。虽然我国在推动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实行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广播体操,以及单项性的业余田径、健美操、篮球、举重、游泳、轮滑等大众性的锻炼标准等[15]。然而与竞技体育相比,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主要依赖社会的捐赠资金和有限的体育公益金来资助群众体育的开展,从而出现了公共体育设施严重欠缺、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以及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组织化程度过低等现象[16]。因此,要加大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即利用公共财政来保障公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改变体育事业经费中群众体育事业费比例过小、增长幅度过低的状况。同时,要促进全社会共同兴办群众体育事业,通过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需求等[17-18]。另外,要重视基础体育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机构的作用,并在场地设施、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19]。

公共体育范文第7篇

1.1体育政策法规要素株洲市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制订了《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体育篇》。在《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树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打造株洲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和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农民体育品牌,推动全市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力争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保障体育经费的总目标;确定了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培育壮大体育产业的主要任务。2012年底,株洲市体育局成立了全面健身工作计划制定小组,为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施,制定了《株洲市全民健身工作章程》和《株洲市体育总会章程》。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二是依据株洲市经济状况及地方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

1.2体育经费要素株洲市全面健身经费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款。株洲市坚持全民健身的“三纳入”工作,即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器材的购买和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纳入到市财政的预算。如2010年,在株洲市的沿江风光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人行步道、自行车道、标准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这些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买投资达1900万元。二是体育。2012年,株洲市发行体育约2个亿,其中百分之一为公益金,用于五县四区群体活动经费、全市群众职工各项体育活动及会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各协会群体活动等。三是社会赞助和自筹经费。单项体育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赞助和自筹资金。如株洲市广场舞的比赛由三一歌雅郡赞助10万元,《自行车协会》的台湾环岛游以自筹经费的方式,每个参与者出资一万多元。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全民健身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二是经费主要投入到场地设施的建设;三是株洲市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经费人均将近6元,比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经费较少。主要原因是株洲市与我国东部的中小城镇相比,经济欠发达,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1.3体育场地、设施要素株洲市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7个,各种训练房1252个,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1769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体育公益金,使有条件的社区建成1个公用篮球场、1条健身路径和1个室内健身场所;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村为重点对象,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经济适用的健身设施,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篮球场。2015年,力争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30平方米2011年,在株洲市茶陵县和荷塘区兴建了农民健身广场各一个,完成35个行政村的配置任务。2012年,在全市建设全民健身广场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套。株洲市所有的大学、中专、职业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在早晚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15.8%的中学部分体育场地定时定点对外开放,小学的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不足;二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因投资大,收益小,所以以政府投入为主,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参与少;三是学校场地对外开放力度不大。

1.4体育活动开展要素2011年以来,株洲市体育局组织、协办、参赛各项全民健身活动70多个。如:2011年举办了第四届市大众体育运动会,2012年的株洲市风筝文化节、航模表演大赛、“两型看株洲、健步神农户”市直机关健步行竞赛活动,2013年举办的第十二届运动会等等。打造了万人广场舞、万人自行车赛和环城跑等具有株洲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据统计,2012年参与各项群众体育竞赛的人数超过12万人次。株洲市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2015年,力争使株洲市体育人口达到50%,其中城区达到70%。届时,株洲市将超过全国体育人口平均水平,即:32%。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领导带头参加体育活动,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二是株洲市民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手段多样,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三是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人口快速增长。

1.5国民体质监测株洲市没有专门性的体质监测点。但2005年、2010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株洲作为湖南省的三个样本城市之一,参与了全国国民体质测试,对3-69岁的公民进行了体质测试。调查表明:一是株洲市由于经费、人力、场地不足等原因,没有开设专门的国民体质测试点;二是由于大部分市民没有进行体质监测,他们没有运动处方,参与体育锻炼针对性不强。

1.6体育社团组织要素在株洲市民政局注册,体育局登记的各项体育协会、俱乐部有41个。株洲市不仅拥有传统项目协会如:自行车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高尔夫球协会,还有新兴项目协会如广场舞协会、排舞协会、轮滑协会、民间龙舟龙灯协会、风筝协会、气排球协会、桥牌俱乐部等。其中,自行车单项协会规模2万人,广场舞协会上万人,场地上千个场地,乒乓球协会规模2千人。还有部分协会得到了政府和一些单位的资助,如:武术协会每年有政府下拨的扶植费5万元,有专门的办公室;象棋协会有国税局、601厂资助。大部分体育社团组织没有自己的体育场地,它们采用付费租赁的方式获得体育公共场馆的使用权。株洲市体育社团组织完善,每个协会建立了党支部。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体育协会多,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体育需求;二是场地设施是制约各体育协会发展的瓶颈。株洲市有两大协会分别是自行车协会和广场舞协会。自行车协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首先,2007年株洲市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改造了道路,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们的场地需求;其次,株洲市拥有全国第一家自行车租赁系统,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目前在株洲市主次干道、居民区、公园景区有1000个自行车租赁点,20000辆车为广大市民提供3小时内免费的服务,因此,株洲市交通公共服务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的器材需求。广场舞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广场舞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低,一块空地、一套音响设备就能组织广场舞活动。另外,部分协会因受到场地设施的制约,社团发展较慢,如:网球协会。

1.7体育信息要素株洲市体育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株洲市政府网》等网络媒体;株洲市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株洲市电台的交通频道;《株洲晚报》、《潇湘晨报》等纸质媒体。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部门文件、法律法规、惠民政策、政策解读、规划计划、资金信息和行政权力几个栏目。部门文件了《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等,在法律法规一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株洲市体育局行政执法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政策解读中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文件。除此之外,在全民健身日,各小区用宣传栏传播体育知识。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局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体育比赛新闻及时,信息的途径多,且较全面;二是其门户网站上的相关政策信息时效性不强,大部分是2000年以前的信息;三是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

1.8体育指导员要素至2012年底,株洲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超过6000人,每千人中有两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国家文明城市的评比标准。株洲市培养体育指导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株洲市体育局培训。株洲市体育局每年开设培训班6期,根据体育项目、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培训项目和内容。如: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传统项目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是每年进行一次,其它运动项目则是不定期开班。二是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由国家体育总会培训。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途径有两种:一是由各协会推荐,二是全国参加群众体育比赛获得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2012年株洲市4名一级体育指导员经培训升至部级。从2010年开始,株洲市体育局对于体育指导员的信息管理采取网上建档的形式,对于他们的体育指导工作没有强制性要求。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湖南省队退役运动员,指导水平较高;新兴运动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年级较大、学历较低的女同志。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群众体育基础好,热心参与体育指导的人数多;二是株洲市体育局能根据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变化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免费的培训,保证了体育指导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三是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数量多,但是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9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株洲市对体育工作的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的考核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株洲市政府每年对株洲市体育局的工作进行评价,其中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考核权重为45%;二是株洲市体育局采取自评的方式,对各部门每年的工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以政府部门为主,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体育部门进行考核;二是体育部门采取自评的方法;三是群众参与少。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1.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2.体育经费来源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参与较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株洲市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3.体育单项协会、社团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开展好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促进了体育人口的快速增长。4.信息的途径多且较全面,但时效性不强,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5.国民体质监测力度不大。6.在体育监督和绩效评价方面缺乏群众参与。

2.2建议1.株洲市政府投入资金,提供保障性公共体育服务,满足公民基本的体育需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机构参与发展性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体育需求。2.鼓励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向市民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指导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3.为提高市民体育锻炼效果,尽快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4.加强群众监督和评价。公共体育服务是为群众提供的,应该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公共体育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终身体育;公共体育;体育课程

公共体育课,即学校为非体育运动专业的广大学生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前,作为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为祖国建设与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而,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已成为学校领导及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和落实的艰巨而光荣的工作。

1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体育课的教学往往是按照竞技运动的一套理论与模式去进行,其结果是学生学起来吃力,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的持久性,教师又有英雄难有用武之地之惑,加之普遍存在的场地、器材、设备的短缺和稀少,许多体育课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对近1000名学生的采访和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参与运动锻炼是有兴趣的,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但是如何科学有效的针对个体作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过程中如何把握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如何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如何针对个体的不同而选择运动锻炼项目却是知之甚少,对于竞技比赛项目的规则,技战术也缺乏认识。此外,另据调查显示从人均接受16—19年学校教育的高校教师的身上也反映出运动技能、运动健身理论的掌握水平贫乏的事实。而另一方面,不少的学校却在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在某一次、某一届运动会或某一项竞技比赛上,去争锦标、夺金牌,争名夺利上。将学校体育要达到的目标弃在一边,其现象就如运动场上的一次“酒宴”。

尽管公共体育课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也进行了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但从教材的选择和教育手段上还是受到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教师的脑子里想的还是高标准,严要求,对技术的掌握精益求精,甚而还有“冬炼三九”、“夏炼三仗”、“三从一大”的竞技要求教学在围绕着田径的跑、跳、投掷,和大纲中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去进行专业传授,其结果是学生不感兴趣。通过十几年的体育课学习后,很少有人用跳高、推铅球、掷标枪去锻炼身体与增强素质,看到的跳绳、跑步运动也只是走走形式,而打篮球、踢足球等多的是消谴娱乐。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没有达到面对社会与未来的要求。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的新理念和课程的新目标.从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层面,进行了重大的修订与更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突出主体性,张扬个性发展和建立新型师生观等特征,对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纲要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作任何规定,以便各所大学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为各所大学构建个性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创新思路.不少高校在体育课中增加了选择性,生活性和娱乐性项目,增加了对终身体育有显著作用的体育项目,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模糊,存在了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违背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初衷.为了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学校体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提出,明确了教学工作的重心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发展与提高为目标,作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运动能力方面去,进而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进入2l世纪,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正飞速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身体强健和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这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和要承担的责任,终身体育也顺应了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体育的意义就在于维系人生的健康,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1体育课程的目标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终身体育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整个生活历程中都要持续不断地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活动而满足身心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地这已是人皆共知的常识。而怎样运动,如何科学的把握运动规律,这就是学校和体育工作者要为学生解决的问题。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加强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习惯和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运动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体育与竞技的理解,深入钻研体育教学理论,体现因材施教,全面育才的内涵真正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每堂体育课的教与学,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的学习是自己跟自己较劲,而不是竞技运动中的发掘人体机能的最大潜能,与别人在某一个运动项目的一较高下,使体育课成为人人都是参与者而没有旁观者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渴望能参与其中。

2.2课程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适应于广大学生,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是非体育运动专业的学生,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将教学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因而,教材内容要尽可能多的贴近学生实际,可选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易于开展和参与的健身跑,器械健美、健身操、球类运动、武术健身等内容,教法上还需淡化竞技方面的技术教学和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让明白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于身体将会产生的效用。

课程的内容设置一定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约20%的人群中,运动锻炼缺乏科学性,活动也处于盲目状态。而近50%的人群认为从体育课中获得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对指导运动锻炼没什么影响,遇到问题也不知如何正确解决。如,对健身跑的呼吸方法不知所云,器械健身时也不懂怎么安排强度、密度、持续时间,不会考虑个体差异而只是一味模仿。因而,加强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能科学地掌握运动规律,运动方法及手段,解决运动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增强自信心,有效地提高其运动锻炼水平,培养兴趣,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2.3教师问题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的理念、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都来源于体育大学和体育学院,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他们更偏爱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也会重视专项特长的学习,如果是要提高某一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他们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和手段方法。然而,当他们面对非运动专业的学生,面对如何进行好健康教育,如何对无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改变和增进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如何有效地通过适宜的运动手段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去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时,这些体育教师或许就需要更好地钻研体育教育理论,对症下药,或许会有人束手无策,甚至败下阵来,这就好象一个声名显赫的将军要把一群训练无素的老百姓带上战场去与凶狠的敌人搏斗,其结果也是可知的一样。

因而,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让他们继续学习,而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通晓体育课程理论,要扎扎实实地钻研业务,真正做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必须为每个学生负责,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进而具有坚持性和创新性,体现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身心要求,终身受益,而不应出现“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要使体育课真正从过去的“要我上”变成“我要上”.

3建议

公共体育范文第9篇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公共体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农村 村级体育 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都是党和人民密切关注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建立与完善,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减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并非仅仅减小经济差距,而是使城市和农村居民们逐步地享受到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体育作为农村公共事业中的一部分,应不断提高其发展水平,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协调及和谐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为农民群众提供最根本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满足农民群众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同样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改善农民生存现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本文站在发展中的新农村视角中,从河北省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现实状况入手,立足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上,对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乐趣,为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和方法

河北省村级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对象是河北省140名农村居民和领导。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网络查询、权威性期刊检索、收集书籍资料等方式查阅关于发展中的村级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中国知网查找关键词“农村”、“村级体育”和“体育公共服务”,共参考了10余篇论文,书籍3本,这些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了众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结合所涉及的研究问题、调查问卷结构和有关专家的建议,严格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和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并且结合本文的具体实施对象设计了问卷内容。在正式调查前,对“河北省村级体育公共服务情况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至8月,时间为期5个月。采用了分层分级随机抽样和简单直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140个县级市和县中的每一个县随机抽取一个村发放“河北省村级体育公共服务情况调查问卷”11200份,其中按照19岁以下、20岁~29岁、30岁~39岁、40岁~49岁、50岁~59岁、60岁~69岁、70岁~79岁、80岁以上年龄段发放问卷,每个年龄段男女各发放5份。回收问卷10768份,回收率为96.1%,剔除无效问卷62份,整理有效问卷共10706份,有效回收率为99.37%。对140个村的村长发放“河北省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现状表”,共140份,回收140份。

就调查问卷的内容与结构设计对相关专家进行了访谈。对抽取的每个村领导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为:贵村是否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贵村是否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机构;贵村是否有健身点(站);贵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影响体育公共服务的因素;您认为解决现状的措施;最后再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访谈。对调研的全部数据资料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和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对象分析。调查发现(表1),居民中有5332人享受了体育公共服务,有5374人并没有享受过体育公共服务,更有甚者根本就不知道体育公共服务。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对象少,对19岁以下的人群服务甚少,男性比女性比例大;20~29岁、30~39岁享受体育公共服务共751人,占各年龄段性别比例小,这可能与此年龄段人群忙于工作或个人去专门的消费场所锻炼有关;40~49岁年龄段男、女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比例分别为42.29%、49.57%;50~59岁、60~69岁、70~79岁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相对较多,所占比例较大,从40岁以后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8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数共为406人,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38.07%、35.28%,这个年龄段的人数少,可能与其身体健康有关,无法参与体育服务当中。整体来讲,现在农村居民中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数很少,体育公共服务在农村存在着无服务机构、服务机构不完善,服务对象中存在着年轻人需求未考虑,中年人工作忙没时间参与,老年人认知不到位等问题。

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分析。抽取的农村中有103个村有健身点(站),37个村无健身点(站)。场地设施方面(表2),健身路径的数量最多,占农村健身点(站)的99.03%,这与近些年来国家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推广与建设有很大的关系;紧随其后的是乒乓球和篮球;条件好的文体室在农村还是很少的,仅占7.77%;少数农村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场地设施。

河北省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现状分析。这些农村中,仅有56个村有体育指导员,其中拥有专职指导员的农村个数为12个,拥有兼职指导员的农村个数为44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57%和31.43%;有60%的农村没有体育社会指导员。

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内容和形式的现状。河北省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现状分析。按照参与人数的多少,将参与项目排序如下(表3):散步、健身路径、广场舞、乒乓球、跑步、打羽毛球、健身操、、太极拳、篮球、其他、台球。其中有99.11%的居民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散步;有80.36%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健身路径;64.85%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广场舞;51.20%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乒乓球;48.67%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跑步;46.23%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打羽毛球;41.06%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健身操;34.95%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29.49%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太极拳;28.70%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篮球;22.49%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其他项目;仅有9.69%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台球。由此发现,农村居民多是选择简单、轻缓、枯燥的锻炼方式;对有技术性要求的球类项目参与比例较小,甚至有人不会,这可能与无人培训、指导有关。其中排名前三的是散步、健身路径和广场舞,与近几年来广场舞大受欢迎,在农村中也在流行,说明农村居民是在积极追求社会流行元素,不落伍,不淘汰。

河北省农村体育活动组织与宣传现状分析。在这些村中,每年都组织体育活动的占12.86%;偶尔组织体育活动的占37.85%;从未组织过的占49.29%,这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村级领导的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农村体育的宣传主要是指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对农村居民的体育参与进行广泛地动员。主要途径为:广播、电视、下乡、报刊等。从调查情况看,每年都开展体育宣传的占33.57%;偶尔开展体育宣传的占49.29%;从未开展过体育宣传的占17.14%。

河北省农村居民体育公共服务认知与需求现状。河北省村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认知分析。农村体育价值观是农村体育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农村体育客体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从表4可得出,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认知主要是认为它能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占总人数的99.09%;有89.95%的居民认为它能丰富业余生活;有80.37%和73.03%的居民认为它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有5.92%的居民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根本就没用,这可能与个人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有很大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也与当地政府的激励制度和宣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河北省村民的体育需求类型分析。体育需求,是指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和身心健康的体育需求。包括:生存型体育需求和发展―享受型体育需求。其中生存型体育需求包括:消除身体疲劳、强身健体、康复疾病三方面。发展―享受型体育需求包括:个人情感需求、价值观体现、娱乐休闲三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闲暇时间也较以前多了,体育活动在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中所占比例也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随着体育在农村的发展,其发展水平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了。经济虽有了提升,但体育在农村中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表5得出,随着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有77.29%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消除身体疲劳;有100%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强身健体;有92.24%的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康复疾病;有100%的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休闲娱乐,总体发现居民还是以生存型体育需求为主,并且需求水平低。相比较而言,经济更发达地区的居民需求向发展―享受型方向发展,有100%的人选择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这足以体现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日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发展―享受型体育需求是要建立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这要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相联系,从实际出发,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低。从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现状来看,在场地设施服务方面,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仍然偏少,并存在种类少、场地破旧等问题。根据全国第6次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的场地设施建设呈上升趋势,但数量与城镇相比仍占较小比例;在体育项目需求方面,从未给村民进行过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在体育组织管理服务方面,未建立制度化的体育活动体系,组织管理服务缺乏,很少或从未举办过村民运动会和集体活动;在体育指导服务方面,专职或兼职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是没有的,说明农村中体育指导员的缺乏十分严重,这也决定了河北省农村体育指导服务的不足。总体来看,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着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不全面,场地设施不足以及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缺乏针对性。河北省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于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居民们享受体育的渠道主要就是体育公共服务。而对于体育公共服务,首先要考虑服务的目标人群,目标人群需要些什么,针对性的对目标人群进行体育服务,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性。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河北省农村大多数男性都外出上班,村中主要以老人、孩子和妇女为主,所以要根据人群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服务体系,进行体育公共服务。

结论与建议

总之,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在场地设施、体育项目需求、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存在着不足,还需再完善与提高。要提高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主要需从数量、质量、有效性、针对性和持续性几方面入手,更好地服务于村民。

根据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国家重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二,领导机构重视,提高农村经济,建立体育公共服务机构,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第三,建设河北省农村体育管理和体育人才的指导培训机制,运用奖励的方法激发人们参与其中;第四,根据当地特色建设科学合理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减少单调、乏味的活动,增加娱乐型的体育活动;第五,增加农村场地设施数量,每年举办一次体育活动和每年几次体育宣传;第六,政府加大服务力度,针对性与持久性并存。

(作者分别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TY024)

上一篇:艺术专业范文 下一篇:篮球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