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06 15:27:41

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一)全球化、区域化已成世界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

首先,随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世界各国、各区域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开放化是其共有特点,也代表着公共管理要走向开放,并且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其次,全球化、区域化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由“隔离”变得“唇齿相依”,各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共管理需要加强合作。

(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其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以我国为例,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越来越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公共管理问题集中出现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幅增加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急剧增长,我国公共管理的空间在短期内发生剧烈重组与集聚,公共管理结构变得复杂、异常,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公共管理问题爆发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极大改变,但公共管理问题也趋于集中爆发;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与快速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却缓慢不前,特别是行政分权改革、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相对滞后,可能会导致公共管理问题的集中“爆发”。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管理“泛行政化”问题明显

受到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公共管理组织运行方式、权利来源和工作目标等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有着明显的“行政化”特点,该特点一方面有效的保证了公共管理组织的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另一方面也由于“行政化”的影响,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公共管理缺乏有力法律保障支持

在公共管理领域,决定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与法规,其为公共管理实施提供着重要保障和支持。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领域,由于缺少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公共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影响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三)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协作、合作精神

行政化特点导致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各公共管理主体本身缺乏协作、合作精神,也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壮大公共管理力量,增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四)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待建立、完善

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我国还不存在一套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甚至多数地区没有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尝试建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从公共管理组织、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相关人员工作业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效果等角度、指标上对公共管理进行评价。

三、新常态下的我国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一)加快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形成新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所谓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就是说政府要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即逐步拓宽社会治理与管理视野,在特定公共事务领域应发展与利用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多样的公共管理主体,借助这些公共管理主体发挥公共管理作用,逐步形成一套异于传统的新的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二)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相应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导致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公共管理主体提出的解决对策、方案等的各不相同,形成一种各不相让的局面,而各方又不能保证自己的方案有效,在再次出现问题时忙于推卸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提供有效保障与支持。

(三)促进公共管理组织之间合作,建立多层面组织结构

新常态下,传统公共管理制度、方式、方法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小;要求各公共管理组织应该顺应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潮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合作,让公共管理组织朝着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方向发展,保证各公共管理组织能够有效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

(四)建立与完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果

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公共管理组织、政府及相应工作人员所取得的业绩、决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等进行考察、评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上级部门提供更加真实、准确、有效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自身改进的契机,切实提高公共管理组织自身的工作水平。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计量管理;问题;改革;措施

一、概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性公共部门改革浪潮的兴起,当今国内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治理产生了大量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迫切的现实和理论需求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因此,必须立足于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加强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知识创新,以满足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需要。

计量是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伟大事业,它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计量管理是建立公平正义的市场经济环境,保证人民自身利益的技术保障。因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全方位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计量管理工作。

二、我国计量行政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如今,我国计量行政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计量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二是计量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监督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四是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五是社会民众计量意识淡薄;六是好的经验做法推广不足。

三、改进计量行政管理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1、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完善机构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先进科技的出现和境外计量机构的进入,计量检测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对我国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如果计量检测单位不及时改变现状,提高自身竞争力,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当务之急是改进计量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职能和工作方式,对技术机构进行科学的整合,建立计量科研队伍、增强基层部门计量检测能力,整体加大市场覆盖率。我国计量机构需要加强各级部门间的团结合作,明确分工,加强等级观念,强化对省级计量检测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计量技术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业务素质,主动去学习国外先进的科研创新方式和计量检测方法,并结合我国计量检测的实际,开创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科研和检测道路,逐步推广实施,增强我国各级计量检测部门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计量检测的质量与技术能力。

2、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素质

21世纪人才竞争日益加剧,计量检定机构既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又要积极去面对国际竞争。为了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大在管理上、服务上、技术上的投入力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想要顺利完成计量行政管理任务,必须层层培养自己的团队。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逐渐完善和制定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增强行政管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逐步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科学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努力提高计量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增强计量技术机构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奉公守法、综合素质好的行政管理队伍。注意基本队伍、骨干队伍和核心队伍的区别与搭建,让计量行政管理部门能实现行政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并增强行政管理的高效性、完整性及有序性。

3、坚持和完善现有监督考核方式

考核力度并不是越大效果越好,而是要掌握一个平衡点。从工作中我们认识到,监督考核人员若以温和提醒的方式,往往工作改进的效果不太理想,甚至整改长时间都没有起色。反之如果力度过大,容易造成被考核单位的反感与敌对情绪。考核力度该如何拿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按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其次是要深入调研分析,把握“促进落实”这个关键点,提高考核的可操作性,从根本上达到考核的目的。同时主动反映制度和要求在贯彻中的难点,积极沟通,寻求指导和帮助。坚持对授权检测机构和公司计量标准的例行检查,确保其按规范有效运行;加强对二级计量标准的监督检查,夯实基础工作。

4、加强闭环管理和对下级单位工作的指导

对于长期以来没有有效解决的复杂问题,例如不按规定的流程操作、计量器具的配备率较低等问题,要借助闭环管理手段进行督促和要求,以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问题能切实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要注重整改问题真实性的核查,加大对提供虚假信息单位的惩罚力度。

5、网络对计量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计量行政管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舆论权的开放以及参与权的广泛;促进政府计量行政体制以及机制的完善。网络对计量行政管理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创造公正平等的机会,疏导公众的不良情绪,使公众有更多的表达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促进社会和谐,使计量事业能够顺利进行。

6、注重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发现各单位在工作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将其总结提炼后在条线内进行推广,通过经验分享,更好地促进各单位计量工作的共同进步。直白地说,计量监督仅仅是一种监管手段,要真正地做好计量工作,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计量意识,只有真正树立了计量的法律意识,自觉地去贯彻落实计量工作的要求,才有可能使计量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使企业和人民的经济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五、结术语

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情况,更需要具有战略性和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切实帮助政府解决和处理复杂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问题。计量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计量行政管理想要和其他管理工作同步配合进行,光抓计量行政管理,没有其他基础性管理工作的进行配套,计量行政管理工作也不可能顺利的进行。因此,计量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针对计量机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充分调动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总结出全面提高和完善计量行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美)艾尔?巴比(Earl Babbie)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梁仲民.领导学通论――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2005(9).

[5]王军.浅谈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现状和发展.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9).

[6]黄健荣.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它.公共管理学报,2005(8).

[7]顾建光.论席卷全球的公共管理变革.公共管理学报,2004(2).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新时期政府工作改革和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而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精神与现实的政府工作实践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政府工作思想,推动新时期政府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实现政府工作基本观念创新

实现新时期政府工作创新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既涉及到观念层面,又涉及到政府职能,还涉及到政府与社会关系定位等问题。“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政府工作观念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基本观点。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三中全会要求我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求真务实精神来落实“以人为本”重要思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实现基本观念创新,从社会的控制者转变成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从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时,“以人为本”重要思想与新型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相契合。服务型政府服务理念的核心性以及民意的主导性,客观上规定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工作的最终评判标准等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规定了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服务对象是公民、组织和社会,服务内容由民意决定,服务工作的最终评判在乎民意。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实现了政府工作基本观念的创新。

2.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塑造新时期政府工作的基本特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社会系统的系统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机制则展示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形式。现代社会是具有严密社会分工与合作而连接起来的多要素结合体,社会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都空前的重要。要素和要素之间形成了关系复杂、影响强烈的网链。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任何一个要素出现了反常都会引来相关要素的联动反应。社会各部门和方面更像是被连接起来的链条和链网,一个环节出现不良反映,就会带动一个网络或是一条链条的联动,就有可能带来对整个社会体系的风险和冲击,产生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是由于现代社会这种多要素联动的特点,决定了每一个社会要素,每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方面都不能忽略,都需要被纳入到社会宏观管理的体系之内认真考量。然而,20多年来政府工作采取的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方式。这使得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新时期,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压力迫使中国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方针,实现政府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一方面,要全面履行现代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四大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起一个定位科学的“非全能型”而是“有限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政府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均衡设置政府功能,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以适应新时期政府工作的基本特点。

3.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政府工作注入新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面临全球性问题和发展困境的现实条件下,人们全面反思寻求出路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蕴含了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传统工业文明那种人类征服自然的做法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反而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可持续发展倡导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废除旧的工业文明,建立新型的生态文明。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追求建立新的公平观。它既追求当代人的代内公平,同时也尊重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确立代内的公平原则既是保护稀缺环境与资源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体现。代际公平原则尊重后代人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主张保护后代人耐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它不仅要求后代人享受和当代人一样的生活发展条件,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之上一代更比一代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着眼于更宽广的视野,努力探索政府工作的长效机制,协调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推进公共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府工作改革创新的目标,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立足新时期工作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实现工作方法的创新。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随着各式各样矛盾的不断涌现,党和政府开展工作必须统领全局、兼顾各方,及时高效的应付各类危机与问题,应付更加复杂的工作局面。系统科学的发展为处理这种复杂工作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借鉴与指导。系统辩证法是近年来逐步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一种新的重要方法。它既坚持矛盾分析法的指导地位,同时又引入了系统论的理论成果。“全面”,即各个方面都要发展。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即协同调和,体现为一个相互协作、互动以促进发展的机制,它包含有制度的演进和结构变动方面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协调更多的是与系统相联系,是一种动态的机制。我们所面对的各项工作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都是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整个网链上的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与其他方面相影响和联系,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而且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互动。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发展,就是要从全局的、整体的观点出发,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摩擦,降低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各类冲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它归纳出近一段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兼顾,继续妥善处理的社会热点问题。“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应用“全面”、“协调”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五个统筹”是辩证法与系统科学在政府工作方法创新的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表现形式。它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点,便于各级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统筹兼顾,减少工作失误。

2.由“点”到“面”,“以面带点”和“以点促面”。政府工作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断探索适合工作局面的工作模式,创新政府工作方法。建国初,政府通过抓主要矛盾解决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后来政府开展工作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将同类的相关矛盾和问题放在一起统筹处理,工作讲究“提纲挈领”,现在政府工作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两点论”、“重点论”和“弹钢琴”的工作方法主要还是带有单个解决问题特征,这种情况下政府工作的视角往往容易局限在孤立的“点”上。这种“点”式特征在政府工作中往往表现为“以重点带全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适合应付局面较为复杂、矛盾较为多样的情况。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和“五个统筹”的工作思想,为政府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作模式。它要求我们改变以前对社会的简单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全局观,开展工作要“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形成“以面带点”和“以点促面”的新的政府工作思路。这对于政府工作改革,正确履行政府四大职能,突出公共服务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公共管理创新

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公共管理创新,把建立健全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作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点。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前不久,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公共管理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行政体制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公共管理创新,并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这项工作。

第一,重塑政府施政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公共管理,首先要重塑政府施政理念,大力推进行政文化的创新。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公共管理创新,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把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强调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履行政府职责。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还要重视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重视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系数和公众的幸福度。要把政府工作的重点由对经济社会的直接管理,转到重点放在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上来,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责,履行好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使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真正做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国民经济的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二是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责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要着力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建立规范的法治环境。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切实做到政府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四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要通过完善环境政策,改变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可持续发展。

第二,推进公共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目前我们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往往都与体制机制有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公共管理创新,必须把推进公共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作为重点,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要进一步减少、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重点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公示制度、招投标制度、项目代建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等公共管理体制,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把政府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发展领域倾斜,加快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等。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随着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将进一步调整,政府管理职能将逐步缩小,社会的自主管理能力将逐步扩大。要积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支持和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要按照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做到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依法管好,政府不该管的事,坚决交给市场、企业、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公民、企业、社会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作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公共管理网络,不断增强政府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的能力。

第三,推进公共管理方式创新。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公共管理创新,必须大力推进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并使之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建立健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和重大公共事务公示、听证等制度,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优化各级政府和部门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扩大网上服务领域和网上办公项目,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和网上服务,提高行政效能。要完善政府服务机构体系,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要依法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和绩效考评制,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的公信力、执行力。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大家都知道,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国民经济提供大部分的现代化装备,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如何,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90%是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兴建起来的,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业也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由于计划管理体制延续了几十年,传统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国企改革,但国企管理还没能按市场经济来组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各个环节,管理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据有关部门97年对我国2585家亏损企业的抽样调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亏损达到2112家,占总数的87%,问题非常严重的。所以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的管理要创新。

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呢?根据目前国际企业管理新的趋势和我国现代企业发展方向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因为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从单一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再次,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前不久,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份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地拓宽思维,超前发展。最后,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今天的国内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决管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是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是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精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大型企业是拢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其次,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再次,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随着企业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便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这样使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五、人本管理的创新。过去,我们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所以做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

目前,虽说利益启动很重要,但对多数知识分子来说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还有很重要的追求,就是要体现人的自身价值,重视人格尊严,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环境。如果得不到后者,人才将随时有可能离开企业另找环境。所以人本管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过多地强调管制、控制员工的方法,也不可能用片面的物质刺激,而必须研究如何尊重和重视员工的个性,如何向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使员工在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这方面要不断地探索出好的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滨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创新,逐步走出一条依靠公共管理创新推动区域跨越发展的新路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效益好、速度快、后劲足、变化大的良好态势,初步实现了由欠发达到基本告别欠发达的转变。故而,对该市的创新实践进行认真调查梳理,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以解放思想为目标推进理念创新

自2003年以来,该市每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2003年,在山东省率先开展“解放思想见行动,更新观念促发展”大讨论;2004年,开展了以“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为主题的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2005年,开展以“各地大发展,滨州怎么办”、“半岛城市群,滨州怎么进”、“环渤海经济圈,滨州怎么入”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2006年,开展了“我为滨州发展环境做什么”大讨论活动;2007年,开展了“转变作风清廉实干,创新观念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2008年,开展了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创新实干,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2009年,开展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10年,开展了“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加快发展的意识,推动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2.以实现科学发展为目标推进政策创新

立足本地区的实际努力探索符合滨州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区域发展政策创新:一是突出工业兴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以纺织、化工、造船、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发展体系,突出研发、资金、市场、效益等八个环节,做大做强产业,推进产业升级。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国企招商、乡镇招商、民营招商、科技招商、三产招商、资本招商的力度,舍得拿出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与外商合资合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吸引市外生产要素。三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通过以工兴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城镇建设等有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活力。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以信息技术及高科技为先导的新兴服务业,深度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业。五是开展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鼓励生产绿色产品和低公害、无公害产品。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制定了各种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改造高污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同时,加强城乡的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家园的建设。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发展。扩大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市县乡三级统筹网络管理的就业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工作体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滨”战略,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力推进“平安滨州”建设。

3.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目标推进制度创新

滨州市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一是创新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在财政税收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政府间关系改革等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有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二是创新国有企业经营和监管机制。不断深化以产权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调整重组,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充满活力的企业新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完善授权经营和外派监事会制度,实行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增强国有资产的收益和调控能力。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提出“人才兴滨”战略,出台了《关于打造“人才滨州”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人才的暂行规定》、《滨州市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和实施了“走北闯西”引进人才的工作策略,采取招、聘、请等多种方式,广招各类急需人才。四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通过业绩遴选、推荐竞选、公开考选等方式选拔任用干部,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此外,他们还制定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指针体系的意见》,以此为导向来推动领导干部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五是创新基层事务管理机制。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每月5日,在全市农村开展村“民主议政日”活动。通过党员集中活动、村务(财务)公开、村民(代表)议政,广泛调动了群众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以提高公共治理能力为目标推进组织创新

该市通过政府自我创新提高公共治理能力,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建立服务政府。以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主抓手不断推进服务政府建设。制定并认真贯彻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划》及《实施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构建惩防体系和廉洁自律机制。二是建立责任政府。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同时,建立健全公共管理的责任制,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要求,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三是建立阳光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政务公开考核办法》,建立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等,建立了政府新闻会制度,搭建了市级电子政务平台,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和市长公开电话,开展电视“市民论坛”、广播“行风热线”、网上对话等,不断拓展政务公开渠道。四是建立法治政府。实施依法治市战略,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开展学习、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政策法规,建立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注重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提高了行政执法质量。五是建立高效政府。建立了市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组建了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搭建了统一的市级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开展了政府提速活动,建立了重大决策事项督办制,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六是建立诚信政府。推行政府服务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了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推动各级政府认真履行承诺。同时,还要求各级政府在民事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严守契约,以诚信行为发挥示范作用。在公共管理创新的推动下,滨州市发展成效显著。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1052亿元,人均42100元,是2005年的2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3.99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4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9400元和3377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产比例有2005年的13.66∶59.48∶26.86调整到10.02∶54.61∶35.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50家,实现增加值919.8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9家。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8.73亿元,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发展,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28%。三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财税金融、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改革迈出新步伐。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达到10家,邹平经济开发区进入部级开发区行列。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上市企业达到11家。四是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化快速推进,五年来,城镇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化城市框架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启动。荣获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4元,五年来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3.5%。就业扶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来,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建立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5%。六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生资助机制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5%。群众文化四级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国防动员、残疾人、老龄和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以公共管理创新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启示

1.理念创新:区域发展的先导

纵观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似的两个地方,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大不相同。通过解放思想和公共管理理念创新为跨越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主要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坚持直接面对和解决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公共管理理念创新是针对公共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不正确观念。滨州也曾和其它欠发达地区类似,在相当范围内特别是在干部队伍中存在种种不正确思想,例如把欠发达的原因归咎为客观条件的思想,等靠要的思想,等等。这些错误思想概括说来就是服务和促进发展的意识不强,缺乏发展的紧迫感。这些错误思想成为阻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理念创新就是要努力消除这些错误思想。二是坚持把服务发展、推进发展作为公共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公共管理理念创新既要解决那些不符合发展的错误思想,又要树立适应发展的正确理念,即“破”“立”结合。在“立”的方面,该市明确提出了“快、拼、高”的要求(“快”,就是适应快,动作快,勇于破除常规,只争朝夕;“拼”,就是不甘人后,要拼命干、拼命闯,百折不挠,敢于碰硬,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高”,就是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工作标准要高,工作水平要高),确立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干大事、创大业,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理念,推动全市上下在“上级没有布置,前人没有做过,全国没有先例”的工作上闯新路、出新招,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三是坚持不断推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理念创新不是一两次完成的,是一个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根据公共管理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断推进。也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该市不断自我超越,不断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谋划发展,凝聚发展之力,勇奔发展之路。

2.政策创新:区域发展的关键

政策是区域发展的生命。任何一个地区出台一项政策,都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该市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一是把推动发展作为各项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发展是主题”列为30字工作方针之首,围绕促进发展和提高发展质量出台和创新政策,推动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从实际出发推动政策创新。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与实际结合起来,正确认识滨州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努力走出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关于建设“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等重要决策都是根据滨州实际、利用资源优势而制定的。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把政策创新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和系统工程,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个领域的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城市与农村,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区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关系,努力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滨州政策创新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结合本地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政策创新,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具体政策中,走有本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3.制度创新:区域发展的动力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经济发展的绩效有重大影响。科学的制度安排能够为组织和个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激励,节约各种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安排,使制度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他们的制度创新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等改革,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取消各类不合理的规制,在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构筑政府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作为宏观管理者的政府与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发展的大局和成效。因此,必须努力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使政府和企业目标一致、相互支持,使政府推动发展的主导作用与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统一起来。例如,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推行银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等等。三是最大限度地支持各类人才创业。例如,健全人才工作机制,重视培养、引进和使用各类人才,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干部为滨州发展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等等。他们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欠发达地区要敢于利用和充分发挥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企业的作用,支持各类人才创业,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4.组织创新:区域发展的保障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6篇

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管理创新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强化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实效,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公共管理理念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总结了传统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综合市场竞争激励机制,提出一套不同传统公共管理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在行政管理上也暴露出更多的弊端,而新公共管理则取代了传统公共管理,与时展趋势紧密结合,对政府社会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弱化了政府对企业与市场的直接干预,也强化了政府的决策权。并且新公共管理提倡专业化管理,加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在明确政府职责范围的同时,也给予了政府更为权威的宏观管理地位,从而保障政府能够更好发挥作用。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在于并不进行传统的变革方式,而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管理进行全面改进,明确公共职能的同时,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有效的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并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在于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定位,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工作效率。

二、新公共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作用

从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来看,公共图书馆由于管理创新不足,导致管理滞后,不能符合时展的内在需要。通过新公共管理加强图书馆管理创新,首先需要明确认识到管理创新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管理创新是让图书馆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引入全新的管理思想、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从而优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流程,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重视社会未来看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从而适应时展需求,以管理创新促进图书馆发展。并且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作为图书馆加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主要是信息化和网络化,而信息技术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管理创新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与信息化环境的系统规律上,对图书馆管理创新进行整体优化控制方式,从而实现图书馆管理最佳控制时间过程,保障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并让图书馆管理运行机制能够与社会发展形成紧密的良性循环关系,这样才能让图书馆在时展中,获得更多的成长空间,有利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三、目前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资源丰富程度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图书馆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新科技技术能够为图书馆建设提供强力支持,并且图书馆的馆藏方式也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纸质资料形式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并与其他多种储存形式并存。但我国公共图书馆与发达国家相比,馆藏资源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具有明显不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不平衡,也造成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也不平衡,各地的图书馆建设差距不断被拉大,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文化生活和图书馆馆藏资源也较为丰富,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资源呈现明显不足的现状,馆藏资源更新速度较慢,数字化资源管理建设也不完善,导致信息资源检索利用率较低,这些因素强力制约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甚至还存在部分图书馆对馆藏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学科配置,导致图书馆管理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相符合,阻碍了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过程。

2.设施配置不足

我国图书馆的现代程度不足,主要是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图书馆重视不够,对于图书馆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图书馆管理无法具备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政府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决定了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程度,而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图书馆事业的认知程度,也影响着图书馆经费的投入比重,而部分地区领导对于图书馆事业重视不足,也拉大了我国各地区图书馆服务的差距,造成图书馆设施配置不足,缺乏文献资源和资源共享理念,并且计算机配置不足,性能较低,严重制约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使得图书馆与时展趋势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也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不仅阻碍了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工作,也不利于图书馆的长期发展。

3.管理理念僵化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更新现有的传统管理理念,打破管理理念的僵化和陈旧,改变重馆藏而轻利用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现今图书馆管理方面仍存在陈旧僵化的管理理念,没有引进现代管理理念,无法认识到全新的管理视角和思路,无法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发挥管理理论的积极作用。而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僵化,也造成图书馆管理模式不完善,使得图书馆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充分利用图书馆管理资源,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四、新公共管理与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结合

1.明确认识图书馆社会定位

新公共管理与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结合,应当明确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通过新公共管理理论让图书馆的公共影响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迎接社会环境发展所带来的不同的挑战。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机构,社会价值在于加强自身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公民的生活提供便利,明确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定位,能让我们认识到图书馆在时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通过社会信息服务得到公民认可,在社会信息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新公共管理理论树立图书馆全新的管理理念,明确认识到自身社会定位,并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社会地位,时刻迎接市场竞争体制的挑战,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从而确保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构建图书馆管理文化

图书馆管理创新需要以适应社会竞争为核心,目标是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社会竞争能力,而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加强对人才资源的重视,并在保证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结合图书馆的多层次组织结构,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让人才资源能够充分适应图书馆管理创新进程,加强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要求。图书馆还应当通过人力资源构建管理文化,认识到人才资源的个性化特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多效性机遇,以图书馆管理文化提升社会竞争力,并逐渐形成公众影响力,促进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3.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加强图书馆管理创新,应当认识到现代图书馆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存在的缺点,应当加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不让基层管理变得单一死板。新公共管理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图书馆管理机构基层管理模式的弊端,通过制定多方位的服务策略,来优化图书馆管理组织结构,最大程度发挥工作人员的能动作用。将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避免上层规章制度对员工创新的制约,并保持图书馆管理组织结构能够更为紧密,实现图书馆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化,通过权利的分配和市场竞争体制,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组织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7篇

公共管理是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性活动,其对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社会相互合作,公共管理具有丰富多样的创新内容,并促进了包容性人类发展,民主法治水平得到了提升,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本文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与包容性人类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些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的建议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创新。

关键词:

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包容性人类发展

新时期中,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公共管理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技术性,是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性活动。而包容性人类发展是实现公共管理创新的途径,是当代公共管理所要实现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公共利益,是指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了促进所有人更加平等,以人为中心,全面进行发展。

一、公共管理和包容性人类发展的联系及影响

1.联系

(1)服务于民。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政府是为了保护和实现人的权利,是人们达成契约建立起来的。人的权利是不断发展的,是天赋和不可剥夺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西方社会的人权内容也不断的丰富,政府不仅要保障和尊重个体权利,还要保障和支持人们实现集体性人权,支持人们实现个人权利。而我国政府的人权保障已经被写入了宪法,人权保障已经成了党和政府的共识,政府是全心全意的为人们服务。由此可见,政府的本质是服务人民,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没有政府就不可能实现包容性的人类发展。

(2)相同的核心价值追求。受韦伯科层官僚制度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影响,传统的公共管理学说促进了早期西方国家工业化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实践中的效率至上取向,标榜“价值中立”。但是事实上,也关注了公共行政民主价值。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在政治哲学复兴背景下,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把效率、效益、经济作为价值追求,重视私营部门经验在公共部门的运用。但是实际上,这些主张体现了对公共管理之公共性的重视,回应了当时政府负担过重,提供公共服务不足等现象。后来,在各种批评以及自身推进的完善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形成了强调人们公民主体地位的治理理念,进一步突出了公共性。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公共性是公共管理首要的规范性价值,应当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平等。因此,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蕴含着一定效率、公共性和合法性等价值追求,这正是包容性人类发展理念的精神内核。

(3)公共管理实现了人类发展。当代公共管理最能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强调对人们负责,强调公共参与。目前,一些国家和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虽然人类发展状况仍旧停留在低水平上,但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却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通过革命和改良实现政治体制的更替,这些国家为人类实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很大程度上,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发展仍然取决于公共管理的具体运行,公共管理对于纠正市场失灵给人类发展带来的伤害意义重大,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国家的有效性。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反映不一样对人发展的认识,什么样的公共管理机制,给人类发展带来了不同影响。

2.影响

(1)职能方面:如果公共管理不能被界定在合理范围内,那么就会出现越管越乱的现象,不该管的管不好,应该管的也管不好,从而导致人员和机构的膨胀、压抑了社会的活力,靡费钱财。

(2).体制方面:如果事权责不一致,政府会缺失施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政府行使的公共权力就会损害社会和民众的权利。

(3).政策方面:如果政策上不配套,那么政策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其效果就会打折折扣,政出多门,相互冲突、不协调。

(4).人员方面:如果公务员政治和专业素质都不高,那么就不可能在他们山山体现出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力量,也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公正的公共政策。并且受整个国家宏观政治体制制约,公共管理会影响人类的发展。在西方政府是由执政党或者执政联盟组建的,在竞争性党派整治下,虽然政府要对整个国民利益进行考虑,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具体政策更加倾向于争取民众的利益。而在我国,不可能出现这一情形,因为唯一长期的执政党是共产党,从而使公共管理更具有推动包容性人类发展体制的优势。

二、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分析

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共管理创新更加多样化,在浓厚的国家公共管理创新氛围下,管理体制得到了创新,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被推出,促进了区域平衡发展探索新区,地方公共管理创新显示出强劲高涨姿态。如:地方党委成了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相当程度上,政府创新等同于公共管理创新,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民众和社会参与合作是衡量成功的内在标准。

几乎所有的创新都非常重视民众和社会参与合作,一些创新不但激发了民众的活力,也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如:新疆呼图壁县农委为了方便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参保资金作抵押,鼓励参加农村养老保障人员担保贷款成功;而吉林安图县政府却搭建了群众诉求服务平台。这些公共管理创新唤醒并强化了民众的权利意识。

2.创新内容丰富。

21世纪以来,在国家重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后,致力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明显增多,相关改革创新成了热点,直接或间接地使大量人群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受益,涵盖了法治、民主、服务等多个方面。

3.主动创新的层级提升。

在市和市以下层级政府具有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市、县和乡镇这些层级的政府承担着大量公共管理执行任务,创新具有生长的空间,同时也可以得到控制,因此,省一级有关公共部门强化了改革创新意识。

4.民主法治制度的提升。

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的基础性目标是民主化和法制化,公共管理的改革创新直接考验着主要领导的能力,在他们推动的创新实践中,不但增强了人们相关权益,还激活了人们的权利意识。有的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有的改革突破了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在不违背法律原则下,公共管理创新更加强调与法有据。

5.地域创新不平衡。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好于中西部,官员和民众素质相对较高,社会组织发展较快,中西部公共管理创新更多是政府自身管理程序及机制的优化完善,东部第五公共管理创新比较活跃,创新中心和去向意味着更多的收益人群。

三、提高公共管理创新,促进人类发展的建议措施

首先加强对公务员培训和管理。为了使公共部门人员充分认识到公共管理的公共性,首先是人员思想转型,落实公务员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尊重人、满足人的需求,把人们大众福祉放在第一位。并且为了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技能,在这个基础上,突出对各层级领导干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其次,要注重为公民增权赋能,通过政策和体制的创新,激发其社会主体性,突出公众参与成为各个领域公共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同时通过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公共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中,减轻政府压力,吸纳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帮助社会组织自身的规范化发展。另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且要政府要重视自身工作与民众生活的幸福感,积极推行公民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强化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使制度真正的运转起来,从严治党,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从而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

作者:吴铭瑜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林.农民工居住权视角下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思考[J].城市观察.2015(01)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 创新思维 发展 机遇 挑战

新时期背景下,公共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而其承担的责任也更大,为此,公共管理者应当具有长远目光与胸怀,同时还应当具备创新思维。所谓的公共管理关乎大部分人的利益,是一项公共性的活动,能够为公众提供服务并追求公共利益。正是由于公共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公共管理也具备了创新特征,而且管理创新同样离不开创新思维。

一、管理创新思维概述

(一)管理创新思维构成

所谓观念,具体指的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以及看法,同时也可以指代人感官在外部客观事物的影响之下所形成的特定认知,也就是常说的表象或者是印象。另外,观念也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所谓知识,具体指的就是则是在政府自然并改造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累积的精神文化以及认知成果[1]。因而,针对管理创新思维而言,相关人员必须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同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构建健全的知识结构,进而解决更多困难。

所谓问题,具体指的就是人思维认识过程当中,已知和未知、已有和未有间存在的矛盾。而管理创新思维活动通常将管理问题作为重点,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管理问题。在思维活动当中,涵盖了主观认识以及客观事物间存在矛盾的本质思维问题。通常情况下,就是通过思维对象解决矛盾所提出的思维任务。

(二)管理创新思维特征

一般来讲,管理创新思维对能够反映现实的管理活动十分依赖,属于能动且复杂的一个过程,同样具备了本身发展规律。

第一,否定性。管理创新思维否定性主要是从反面亦或对立面展开思考管理,进而及时排除管理当中的落后且过时内容,而肯定其中先进且具有价值的内容,基于此形成全新管理思想。对于管理创新思维来讲,不仅是对当前管理行为的一种否定,同样也否定了能够反映过去亦或是当前管理行为的一种思想。

第二,独立性。管理创新思维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主体创新思维独立的性质。而站在主体角度分析,其中主要包含个体与群体创新思维两部分,这两者互相依存并共同进度[2]。所有管理创新理论观念在最初阶段并不是由群体构成,而个体创新思维应当与客观管理发展的规律相吻合,与管理具体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大众认可,更好地管理活动提供服务。

第三,自变性。具体指的就是,从管理创新思维向传统管理意识的转变,充分彰显出管理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然而,从传统管理思维向管理创新思维方面的发展,则真实地反映出管理思维进一步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则是管理创新思维辩证否定传统管理意识的过程,同样也是管理创新思维的自变过程。

二、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的机遇

在公共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与当下机遇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机遇却是稍纵即逝的,因而,机遇把握也与人们知识存在直接关系。在公共管理创新思维主体方面,公共管理者不仅要抓住个人发展的机遇,同样还应当追求组织发展机遇。由此可见,机遇能够推动个人以及组织的成长。而在感知机遇方面,同样具有特殊性,而发展机遇的理想性则与管理者对于可能环境预期存在联系。其中,全球化与政府机制的全面改革为公共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管理创新思维质的飞跃。

而管理者在追求机遇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感知,同时渴望追求机遇并坚信机遇会推动组织的全面发展。在把握机遇方面,需要合理地运用系统管理控制方式,并且重视管理策略以及方向,对机遇予以科学运用。另外,在运用资源方面,应坚信已经找到真正机遇,之外是一无所有的。对于资源的控制,应潜在负担,能够正确地预测风险的成本。总的来讲,在发现机遇的同时,也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并找出全新机遇,这同样也是公共管理创新者所需具备最为基本的素质。

三、应对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挑战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推动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必须要使其具备创新性以及综合性,甚至是预见性与多元性。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为国家公共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极大动力。在我国,针对现阶段政府公共行政问题与全球化这一严峻挑战,一定程度上为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政府公共行政需转变管理创新的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φ府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管理理念中应当涉及到社会、任务与结果和顾客导向等内容。而以上导向需要将客户需求当作政府公共部门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也是政府改革过程中要依据的主要目标,进而彰显出管理的服务型特点[3]。

其次,对政府职能管理创新思想的定位。在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方面,主要的内容就是泛化与弱化。为此,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需要将以上两方面内容作为入手点。目前,政府职能泛化具体指的就是不断强化国际经济以及技术的合作,进而对公民与企业在其他国家合法权利予以全面保护,同时还应当积极地提供公共性的服务。

再次,形成全新服务范式管理创新思维。在全新服务范式管理创新思维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具体表现在:数字化政府的构建,提供在线服务,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合理使用,进而对公共事务展开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另外,在政府公共行政中要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的范围,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形成全新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机制。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利用网络对管辖范围之内的公共事务进行处理,并实现公共服务的传递,一定程度上更深人地了解了政府,同样政府也更加了解人民群众。这样一来,政府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能力也将提高,同样增进了办事的效率。

最后,对国外现代化管理创新的方法予以积极地运用。为了能够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公共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需要对国外组织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予以适当地引进,转变单一管理方式,对政治法律以及经济管理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予以综合运用[4]。其中,可以合理地编制战略计划并贯彻落实战略管理工作,重视领导和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政府公共部门的发展,提供在线服务并不断增强服务的质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得市场和政府更加协调,与此同时,还能够对管理机制予以全面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而公共管理同样受到了市场规则的约束以及形势考验,因而,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同样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充分利用人类智慧,对发展机遇予以正确地把握,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共管理,进一步推动公共管理的全面改革。而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同样十分重要,需要提高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吕涵.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90-93,96.

[2]李喜童,李璐.论创新思维的涵义、特征、过程及其修炼[J].商业时代,2011(18):144-145.

[3]王保国.关于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的哲学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2):102-108.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9篇

公共管理创新是指公共管理创新主体为了公共利益,对现存有缺陷的公共管理制度进行改造,或对失效的公共管理制度加以废止,而使现存有缺陷的公共管理制度得以完善,或创建出合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全新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持续不断的创造性活动过程。[2]

在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断探索有效的公共管理模式。早期的公共管理模式倾向于市场机制,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干预。但是市场存在缺陷,市场失灵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于是人们转求于政府机制,主张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办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办不好的事。但是政府与市场一样存在缺陷,有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是政府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政府失灵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灾难,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3]同时,人们发现市场与政府并不能涵盖整个公共管理,在政府领域(公域)和市场领域(私域)之外还存在社会组织的“第三域”。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元架构”组成的现代公共管理结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组织为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提供了新的可能,以社会组织为核心的社会机制成为公共管理模式新的选择。

所谓“社会组织”,并不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清楚的概念。西方的社会组织理论使用比较广泛的概念有“第三部门”(TDT)、“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等。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的基本特征。[4]从本质上讲,社会组织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但它们以民间的形式出现,处于国家公共权力体系之外,在组织上与政府没有隶属关系,也不代表政府或国家,具有很强的自治特点;它们通常秉持服务社会或服务成员的利他主义宗旨,不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其出发点是公众的普遍利益;社会组织的活动以自愿为基础,不存在任何外来强制性的干预,实行独立的非强制性管理,维系其存在和发展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当今社会发展表明,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不能互相代替,三者是一种冲突、竞争、合作的关系。社会组织不仅是公共管理创新的主体,其本身也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体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互动与合作是公共管理创新的方向,是公共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二、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是中国公共管理创新的新维度

1.社会组织是政府瘦身的“减肥剂”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大包大揽,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过死,产生诸多弊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转移出去,剥离政府包揽的或不该直接从事的那部分社会服务与管理事务。[5]所以相当部分的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渐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给社会组织去承担“无限政府”所不应承担、不能承担的职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今天,需要社会管理多元化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与之相对应。社会组织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2.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剂”

社会组织是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力量和中介,是一种能够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新主体。和谐社会的底线是必须有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利益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上积蓄了大量的矛盾和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6]社会组织的自治性、民间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以及社会与个人中介地位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发挥自我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尤其是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实践表明,社会组织可以整合公众利益,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表达方式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推动社会行为的规范化、有序化,是化解矛盾、缓和冲突的剂、稀释剂,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促进社区和谐的“粘合剂”。

3.社会组织是政治民主的“催化剂”

社会组织是反映群众诉求、扩大群众有序参与的基本组织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社会组织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社会动员,整合和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及利益表达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7]另外,社会组织还为人民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合理维护自身权益、有序扩大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渠道,保障公民利益表达的畅通。

三、促进我国公民组织发展的路径探析

1.观念创新: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公民组织思想

对于有着长期“威权主义”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思想,正确理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受到某种单向性思维的影响,人们倾向于把社会组织视为国家的对立面,仿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国家强必定社会弱,而社会强必定国家弱。国家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正面意义始终没有深入的了解,从而采取了一种高度防范的态度,在具体措施上沿用行政控制的手段,对民间社团组织的发展施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限制。[8]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社会管理与公民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因此,要坚决克服包办一切的错误管理理念,明确政府自己的职能定位,要有所不为,切实转变职能,不仅要退出市场,也要退出社会,积极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发挥自身作用的优势,全面激发社会活力,形成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合力,共同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治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互动的载体,是市场与政府两个系统传递信息的桥梁,是政府的帮手,也是市场关系的维护者,它沟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结构运行更加顺畅,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有序。总之,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组织。

2.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三大机制,促进社会组织迅速、有效、有效发展

(1)建立“低门槛”引入机制,促进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多年来,我国从实际出发,一直实行社会组织由挂靠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双重管理的方式,这在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其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受“双重管理体制”的限制,大批社会组织未必能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于是被迫以工商登记的形式寻求合法注册(为此须按企业的标准缴纳工商管理费用和纳税,无端加重了组织运作成本),或干脆放弃登记,以不登记的形式开展活动(为此面临着随时被取缔的命运)。如果要说“风险”,“双重管理体制”抬高了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门槛,客观上催生了大批“非法”的社会组织,后者既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也不便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监管,由此倒真可能引发各种社会政治风险。

当前要改革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适当降低部分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急需的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发展。使大批社会组织从“非法”转为合法,从“地下”走向阳光,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又能将社会组织纳入政府服务和监管的范围,促进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优势互补,实现兴利除弊与社会善治。

(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促进社会组织有效发展。社会人才是否引得进留得住要看激励机制。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优秀的社会人才。实践表明,要让社会组织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必须广开举贤荐能之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一套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系统机制。当前要创新评价手段,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采用考试、评审、答辩、考评结合、考核认定等不同的评价方式,真正评出水平,评出能力。坚持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进一步加强评审、考试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在评价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要规范评价程序,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制定公平的评价规则,规范评价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评价公示制度,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3)建立管理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在强调保障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更要从加强监督管理着手,规范社会组织行为。首先,创新社会监督机制,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一元化监管转向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多元化监督格局。其次,建立健全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监管协调机制。再次,建立社会组织信用网络化管理系统,搭建社会组织电子监管平台,建立社会组织信用警示制度,针对社会组织信用状况,制定相应的警示、处罚办法,加强对社会组织失信行为的监督管理,及时在网上公布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最后,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在如下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管:违法违规强制入会、摊派会费、强行服务行为;违反有关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违法出具认定报告或出具虚假认定报告,借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服务中的价格垄断和价格欺诈以及损害消费者、非会员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社会组织的涉外活动及境外非正式组织在境内的一切破坏渗透活动等。

3.法制创新: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政策环境

公共管理创新范文第10篇

公共管理由于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行政管理工作上没有及时的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存在的问题之中主要以最突出的便是行政管理效率极低问题,其次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公共管理新模式下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极低。由于公共管理本身的特殊性,这使得其行政管理的模式仍然以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沟通管理模式为主。但是由于公共管理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机构的臃肿,这使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结构上极其的不合理,而且近年来由于公共管理的改革使得这下现象更为突出,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基本难以达到效果,在一些地区基本处于瘫痪。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公共管理作为我国管理系统中的独立系统,本身所涉及到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的环境多样,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极其的复杂而且繁琐,而这就很容易造成行政机构环节运转不灵、企业在传达信息是的失真,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中基本的考核奖惩难以进行,这严重的影响了新模式下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新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对策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那么就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机制以及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强化行政职能等等方面入手分析:1.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对于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说,它是存在这很大的问题的而且也是极不健全的。因此,在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上应该联系地区公共事业的发展实际,从而去采取积极措施去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当地地区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如此,还应该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行政监督,这使得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管理的保障体系,加强了公共管理结构在行政管理上的执行力,使得公共管理机构的日常行政工作能够稳定的进行,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的行政管理效率。2.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说,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也是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简单而言,也就是应该从的办公职能,如办公室的办公,开会,文书等等方面进行提高,另外就是从公共服务管理的专业职能,也就是关于公共管理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的提高,这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对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公共事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好行政管理工作。3.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由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在我国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机构,它的发展不仅仅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管控以及制约,同时由于其公益性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使得我国的公共事业的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在实际的运用管理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使得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与电力企业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之间常有冲突现象,因此,实行政事分开,强化公共服务管理中行政管理职能,创新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推进社会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这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4.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在新模式下的公共管理下,行政管理应该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也即是应该积极引入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以及引入经济市场下的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不过应该指的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在引入的同时应该对此做出严格限制,以免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中陷入市场崇拜的误区。这种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是能够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的效率的,也是能够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5.培育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组织。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下,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来达到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以及社会应该去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这些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前景减轻压力,同时还能够起到剥离政府部分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使得公共管理更接近与社会,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的公共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公共组织以及政府相关组织管理的社会事务问题,是寻求解决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的实践矛盾,提供科学的综合性的治理手段与工具为目的的研究型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其本身涉及面广,属于跨部门、交叉性以及多样性改革,需要融合以及协调政府组织下的各个部门。因此,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的改革时,应该做到透明公开化,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和适度分权的同时,强化必要的政府管制职能,以及加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使得行政管理的改革能够顺顺利利的进行,进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口腔医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康复医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