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

时间:2023-02-26 13:26:34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厕所东营市 规划

一、东营市公共厕所现状

(一)东营市公共厕的规划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为止,东营市中心城公共厕所78座,其中东城46座,西城32座。中心城建成区内共有单位内部公共厕所152座,其中东城53座(水冲式23座,旱厕30座),西城99座(水冲式82座,旱厕17座)。

大部分公共厕所为2003年东营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时建设的,在当时,这批新建公共厕所建设标准高、功能设施完善、管理严格,充分体现公厕建设的以人为本,文明、卫生、方便、适用的原则,极大的方便了大市民和外地旅客。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国家以公共厕所在建理是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从规划布局、需求数量,建设标准,还是日常管理上,都已落后,不能适应东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进行一次革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营市中心城公共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布局不合理、数量不达标等问题。

二、公共厕所规划系统分析

公共厕所系统分析是指对公共厕所的规划,要结合城市区域的功能定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原则,来系统、全面、合理地进行分析,以达到公共厕所布局科学合理、数量需求达标、标准档次平衡、设施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舒适,充分体现公共厕所作为公共设施的公共职能和社会职能,满足公众对公共厕所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公共厕所的规划布局

1、公共厕所规划原则

公共厕所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辅助部分,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不可缺少的环境卫生设施。国家确定的公共厕所规划原则为:逐步建立以独立式和附建式公共厕所为主,沿街公共建筑内厕所对外开放为辅,活动式公共厕所为补充的城市公共厕所布置格局。

2、公共厕所规划位置

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公共厕所规划位置如下:

(1)主要设置在城市干道、广场两侧;车站、公园、展览馆、影剧院、市场、大型停车场、体育场馆及其它公共场所周围;住宅区周围。(2)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的距离在500~750米之间,其它城市干道在750~1000米之间。(3)在建成区内设置时,要充分结合现状,有利于实施,不影响城市景观。

3、公共厕所的需求数量

对城市公共厕所的设置要求,一般有三种指标,以人口作基数选取的指标、以用地规模作基数选取的指标、以公共厕所的设置间距选取的指标。若以用地规模作基数,如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一般可按用地规模采用密度指标和设置间距指标相结合进行公共厕所布置。其它用地,如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等等,可结合周围的用地类别综合考虑,或按道路类型沿路按间距设置公共厕所。

三、解决公共厕所规划难点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出台配套措施

1、公共厕所主管部门应将公共厕所建设计划提前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协调,促使规划部门做城市规划的同时考虑到公共厕所建设的规划。城市规划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时,应注重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将公厕纳入城市总体和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2、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依据环境卫生专业规划,配置公厕规划建设标准,城市规划部门应认真维护行业规划,不得随意更改规划内容。

3、公厕的具体选址方案要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厕建设用地。

(二)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公共厕所资源

1、尽快制定相关法规或政府规章。建设部于1990年颁布的《城市公厕管理办法》,对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维修管理作了综合规定。建议我市尽快制定促进沿街单位开放内部厕所供顾客和途经者使用的规定,使开展沿街单位开放内部厕所等工作有法可依。

2、政府采取适当鼓励措施。对一些需将其内部厕所经适当改造后才能向行人开放的单位,政府可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如对其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以调动该单位的积极性。对成绩突出者,可通过媒体宣传表彰,提高其知名度,也等于为其作免费广告。

(三)探索公厕建设的融资金渠道

由于城市公厕建设资金由政府财政预算供给存在缺口现象,因此,政府有希望社会资金介入的需求。BOT方法是指合同持有人建设项目、经营和管理项目、合同期限到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给政府的一种方式。BOO是指合同持有人建设项目、拥有项目所有权、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方法,合同期限到期后并不需要将项目所有权移交给政府,而可继续经营和管理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合同持有人都被要求对项目提供融资上的支持,同时,作为回报,合同持有人拥有一定时期从建成项目获取经营收入的权利。

四、结论

因城市公共厕所建设规划的实施,不是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土地主管部门对规划和用地的审批和监管;对必须利用道路绿化带和建筑后退红线范围作为公共厕所建设用地的,还必须与市政园林主管部门的协调;公共厕所建设需要的供电、供水和排水条件配套,必须与供电、供水部门的协调;公共厕所建设过程,还必须通过建设主管部门的审批程序。因此,规划是保障城市公共厕所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做好了规划工作,建设就比较容易实施了。

参考文献:

【1】李子韦、柴晓利,《公厕设计通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胥传阳、顾承花,《公厕管理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2篇

一、扎实开展迎大运、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活动,落实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清洁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完善环卫市场机制提升城市清洁水平的意见》,提高环卫经费投入,缩小关内外各区环境卫生水平差距,促进特区环卫一体化管理。实施《“迎大运、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200天行动环境卫生提升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消灭卫生盲点,攻克卫生难点,守住卫生重点,巩固卫生亮点,切实提升城市清洁水平。

(一)全力推进迎大运环境卫生提升行动。一是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持续全面开展环境卫生定期排查和整治,涵盖山边林地、道路边坡、二线巡逻道等边角地带,清理辖区范围内的卫生死角、暴露垃圾和余泥渣土污染;二是强化薄弱环节卫生管理。城中村、工业区、市场、工地、待建地、小区和政企事业单位等区域业主和管理单位要切实履行环卫管理责任,尤其要搞好垃圾收集点、附属绿地、屋顶雨篷等易忽略位置的卫生。公路、高速公路要落实日常清扫并巡回保洁,加强绿化带、隔离带、路肩、边沟、不准建筑区、出入口匝道、收费站等卫生管理;三是加强绿化区域保洁。道路绿化管养部门要切实加强市政绿化带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洁范围覆盖绿化隔离带、花圃、树眼、花坛等,安排足够人员实施连续性保洁,及时收运修枝垃圾。有条件的区可借鉴宝安区管理方法,将道路绿化带和附属绿地统一纳入市政清扫保洁;四是开展创建样板路活动。各区要创建环境卫生高度精细化管理样板路、示范街,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节日与平时一个样,保持道路高度洁净,达到“席地而坐”的标准,进而将管理手段和工作成效辐射到全辖区,促进整体环境卫生提升;五是提升大运重点区域卫生。高标准落实关内城区和关外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景观大道、重点场所、大运会开闭幕式和比赛场馆周边市政道路的清扫保洁、机械化清扫和道路冲洗、垃圾收运、收集容器清洗等工作,确保上述区域环境卫生质量达到一级以上标准。在大运会举办期间,全市特级、一级、二级道路要在已有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保洁和冲洗,确保路面见本色。

(二)狠抓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一是继续提高清扫保洁单价。各区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要按市政府预算指导价落实清扫保洁经费,为高标准高质量环卫作业提供经费保障。争取将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市政管理范围,城中村道路清扫保洁和环卫设施设备建设管理经费,由区财政全额承担或实行费用分担补贴制度。争取将公路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市政管理范围,按照统一责任、统一经费、统一标准的原则进行清扫保洁;二是注重清扫保洁细节管理。市政道路要保洁到墙根,覆盖门店门前区域,实现道路卫生“一把扫帚”管理,保洁作业要更细致深入,已纳入市政清扫范围的小型绿化带、树眼、花圃、边沟等地带要扎实做好保洁工作,彻底消除边角缝隙隐藏烟头纸屑、绿化带周边陈积垃圾等现象;三是加强冲洗提高道路洁净度。坚持按规定频次落实冲洗工作,注重冲洗效果,作业时必须有人工清洗配合,及时清除路面泥沙、污垢、积水等,坚决杜绝冲而不洗、洒洒水走过场的现象,着重治理道路扬尘、口香糖残渣、油渍污垢和道路附属设施周边残留污渍,提高路面本色呈现率;四是实行连续性保洁。严格按照市政道路分级管理要求保洁到规定时限,杜绝保洁时限内人员脱岗、保洁断档现象,尤其要强化夜间、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的清扫保洁,对于卫生问题频发的区域和时段要视情况增加保洁人员和延长保洁时限;五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在发包合同中明确规定机械设备数量和实施机扫作业的范围、频次、质量等条款,要求清洁企业按作业需求配置足量的机扫车、高压冲水车、高温高压水枪等设备,并且推广安装车载gps,加强机扫过程监管,确保实现20__年全市机扫率达到80%的考核目标;六是推行环卫安全文明作业。环卫工人作业期间必须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工作鞋,负责道路清扫作业的工人还必须穿安全反光背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方式,不随意穿越马路,注意往来车辆,确保人身安全。冲洗道路要妥善设置温馨提示、安全挡板,机扫作业要遵规守矩文明行车,尽量减轻环卫作业对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影响。

(三)完善制度强化余泥渣土管理。一是完善多部门协同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完善交警、建设、交通等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及渣管联席会议、层级巡查检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二是加强渣管“五化”建设。通过法规宣传常态化、执法装备现代化、日常管理数字

化、管理手段科技化、提高效率信息化,全面提升余泥渣土管理质量;三是加强工地源头污染控制。积极协调建设主管部门加强文明施工管理,督促地铁等施工单位落实工地路口设置冲洗设施、道路硬底化等污染防治措施,确保出入口干净、车辆运输过程密闭化;四是继续深化余泥渣土市场化运营改革。完善运营招标方案和考核办法等配套制度,强化政府监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处理能力。(四)加强执法控制环境卫生污染。一是全面加强市容环境序化管理工作。环卫管理模式要从“先污染后清理”向“减少源头污染”转变,各区、街道城管执法部门要按照《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大力加强对单位不履行辖区环卫管理责任和门店占道经营、摊档食肆乱摆卖、乱倒外扫垃圾、行人乱丢乱吐、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打破“一人扫万人扔”、反复污染的困境。市、区城管执法监察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监督,加大街道综合执法责任制考核中市容环卫执法工作的比重,对工作不力的执法队伍实施红黄牌警示。同时,要积极探索、实践环卫小额罚款委托执法工作;二是大力加强余泥渣土专项执法。各区城管执法局要组织队伍每周开展3次以上余泥渣土专项执法,尤其加大夜间运土高峰的执法力度,通过在辖区施工工地和受纳场出入口蹲点监控、联合公安交警部门把守重点路段、组织跨区街联合执法等方法,坚决查处泥头车无证运输、车轮带泥、沿途撒漏、乱排乱倒等违法行为,减少余泥渣土运输对市政道路的污染。

二、完善规划和建设机制,加快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着力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

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垃圾管理的若干意见》,制定我市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按年度计划落实建设进度,如期建成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妥善化解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做好市民的宣传疏导工作,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舆论阻力,切实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隐忧。

(五)强力推进大型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市政府颁布的《深圳市东部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着力推进东部垃圾焚烧厂建设,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样板工程,力争年底完成所有前期工作。督促有关单位加快新卫生厂、粪渣厂进场道路建设,确保“两厂”6月投产。着力推进老虎坑垃圾焚烧厂二期和卫生填埋场二期、下坪卫生填埋场二期、白鸽湖垃圾焚烧厂二期、南山垃圾焚烧厂二期等扩建工程建设,确保按计划投入使用,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0%以上。抓好坪山环境园建设,加快下坪场、城市废物处置中心、老虎坑环境园、龙岗环境园等餐厨垃圾综合利用设施建设。

(六)进一步推进余泥渣土受纳场的规划建设。一是联合市规土委、建设局促请市政府尽快审批通过《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专项规划(-2030)》及配套文件,完成规划环评,督促各区按辖区责任制建设受纳场;二是编制《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规范》,指导各区开展受纳场建设工作;三是完成塘朗山环境园规划,并争取划定控制线;四是尽快完成龙华部九窝余泥渣土受纳场扩容工程及新屋围、下围岭受纳场建设前期各项工作,妥善解决好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力争今年底开工;五是争取在5月底前建成水径余泥渣土受纳场。

(七)加快中小型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中小型环卫基础设施。各区要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工程,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对市政公厕、环卫工具房、果皮箱以及环卫应急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增设购置和修缮维护;二是规划建设公共厕所。编制《深圳市公共厕所布局规划(—2020)》,建立以固定式公厕为主、活动式公厕为辅、沿街社会公厕对外开放的格局。

三、打造低碳环卫,逐步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八)积极开展垃圾减量和分类试点工作。一是推动制定《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体系,完善垃圾分类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编制垃圾分类手册,明确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具体分类细则,组织指导单位和市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三是各区要制定垃圾分类收集计划和实施方案,选取若干学校、物业小区、机关等功能区进行试点,按照颁布的垃圾分类手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九)大力推进餐厨垃圾规范管理。一是尽快制订《深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争取通过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餐厨废弃物试点城市评审工作;二是尽快修订《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强化法律支撑;三是借鉴苏州等城市做法,建立健全餐厨垃圾管理运行机制,大力推动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四是推进餐厨垃圾分类、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并逐步扩大至农贸市场、绿化垃圾、家庭厨余垃圾等有机生物质垃圾。编制《深圳市餐厨垃圾质量鉴定标准》,协调有关部门制订餐厨垃圾清运费和处理费的政府补贴标准;五是各区要开展餐厨垃圾管理专项执法行动,清查非法清运餐厨垃圾、非法炼制潲水油和饲养牲畜的窝点。

(十)继续推进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一是完善水径受纳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建设、运营方案,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取建设、运营企业,全市推广资源化利用技术延长建筑垃圾受纳场使用寿命;二是配合市住建局制定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优惠补贴和产品质量标准等政策,促进塘朗山受纳场、龙岗受纳场等运营企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环卫全覆盖全过程检查监管,规范作业服务市场秩序,着力提高环卫行业监管水平

(十一)建立健全全覆盖检查监管机制。市环卫管理部门要强化全市环卫工作的牵头、统筹、协调、监督、检查、指导等宏观管理职能,各区要切实对辖区环境卫生管理负总责,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的基层监管力度。一是持续深入开展“鹏城环卫杯”竞赛。购买环卫监理服务扩大日常监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覆盖度,实施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的检查评比,充分发挥竞赛评比的抓手作用,着力推进清扫保洁单价、机械化清扫率、道路洁净度等重点工作;二是落实辖区环境卫生检查监管责任。各区、街道和社区建立健全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的环卫检查监督机制,大运会结束前要每天进行专项巡查,形成检查情况和跟踪督办记录,全面掌控辖区整体卫生、夜间保洁、占道经营和余泥渣土污染控制、设施设备管理、公厕服务等状况,切实督促各责任单位落实环卫管理责任;三是严格实施市政清扫和垃圾清运质量考核。环卫业务发包方要按照合同条款和环卫管理标准,实行更细致更严格的作业过程和卫生质量监管考核,对作业不规范、质量不达标的扣分扣款,情形严重的予以淘汰;四是进一步

发挥数字化城管监督管理作用。将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范围扩大至整个责任网格的角角落落,包括城中村、工业区、待建地、预留地等区域,采集问题涵盖花圃绿篱内藏匿的垃圾、地面污垢厚重、工地路口未硬底化、未设置冲水设施、屋顶雨篷积存垃圾、收集容器残破不洁、垃圾车污脏滴漏等。(十二)加强环卫设施设备和垃圾收运管理。一是加强公共厕所管理。进一步完善《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草案)并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尽快出台实施,根据《深圳市公共厕所建设和改造指引》、《深圳市公共厕所标识系统设置规范》、《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服务规范》,各区城管部门在对辖区内市政公厕升级改造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协调各产权单位对商场、酒楼、市场、机场、车站、加油站、口岸、文化体育娱乐中心等场所社会公厕进行升级改造,规范标识和导向系统,加大日常维护管理力度,提高公厕完好率和适用率;二是推行全过程密闭化垃圾收运模式。进一步推广“车载桶装”、“车载袋装”、“手推标准桶”、“密闭式手推车”等前端收集方式,全面取缔敞口式垃圾收集点和容器,规范垃圾收运站点和运输车辆管理,在清水河、老虎坑、月亮湾等大型无害化处理场(厂)设点查处车辆,依法查处车容不整、车身不洁、垃圾、滴漏污水的车辆,淘汰车容车况不达标的后装式压缩垃圾车,督促各清运单位落实密闭清运措施并规范作业过程管理,监督垃圾运输车辆出场(厂)前彻底清洗。7月底前新型垃圾转运站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垃圾收运密闭化率达到95%以上;三是持续推进环卫设施设备清洗刷新工作,促使环卫设施设备的管理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检查程序化,实现环卫设施设备数量充足、设置科学、功能完善、整洁完好的长效目标,7月底前中小型环卫设施设备清洁率达到95%以上。

(十三)强化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监管。一是健全垃圾处理监管机制。采取增派驻监管人员、信息化监管系统功能等手段,严格对进场(厂)垃圾来源、种类、计量、烟气处理、渗滤液处理、飞灰炉渣处理进行全过程监管。同时,对bot项目或外包运营的垃圾处理设施,要严格执行运营监管协议;二是完善垃圾处理设施监管制度。完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监管手册》、《深圳市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及环境污染控制监管标准》的编制,研究制定《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三是稳步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修订《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市政府158号令),完成垃圾处理费收手续费标准测算工作,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和支付标准调整机制,探索生活垃圾按量收费模式。继续做好垃圾处理收费的协调、沟通、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垃圾处理费收缴率稳中有升。

(十四)加强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营监管。一是继续修改完善《深圳市市政道路清扫保洁服务公开招标文件要点范本》,对投标企业的资质门槛、环卫作业规范、质量标准、环卫工人权益、机械设备作出统一规定;二是出台《深圳市环卫作业服务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将清洁企业服务质量与资质信誉挂钩,纳入招投标评标内容;三是加强对清洁协会工作的指导,进一步规范项目招投标、评优、资质等级评定等行为;四是协同人力资源社保局建立联合监督机制,保障环卫工人福利待遇,保持环卫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深化行业自身建设,优化理顺环卫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增强环卫发展动力和活力

(十五)鼓励公众参与打造环卫宣传格局。一是开展多方位环卫宣传工作。以迎大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为契机,针对不同群体、区域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环境卫生宣传方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类传媒播放制作精良的环卫公益广告。总结推广环卫管理先进经验,宣传环卫行业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环卫、爱护卫生的社会氛围;二是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平台。鼓励和扶持市民志愿者、义工队伍和社会团体开展环卫公益活动,在各主要媒体设立环境卫生“曝光台”,主动曝光并鼓励市民投诉全市范围内的环卫管理黑点、难点、热点问题,提高市民对环境卫生管理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共同监督各环境卫生管理主体切实履行责任。

(十六)加强队伍建设凝聚行业力量。一是完善全市环卫管理网络。各区要以区大部制改革和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强化各级环卫管理职能,健全市、区环卫管理和余泥渣土管理机构,充实基层环卫管理力量,为打造中国最干净城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健全岗位责任体系,完善工作运转机制,深化机关作风和队伍风气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工作执行力,增强队伍战斗力;三是开展有关调研,进一步完善“鹏城优秀美容师”评选办法,做好第十八届广东省环卫工人节筹办工作,弘扬环卫奉献精神;四是继续开展各类环卫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清洁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3篇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城乡环境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我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乡形象和综合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创建环境优美示范村为努力方向,集中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和“七进”活动,拓展工作思路,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和发展市级卫生城市成果,使万安镇的市容村貌持续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为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2010年度我镇将创建全省“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倾力打造城乡环境优美工程。为确保创建工作成效特制定《罗江县万安镇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村庄示范点基本情况

1、斑竹村:斑竹村位于罗江县城东面,地处御营镇范家大园(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的故居)、108国道,罗桂路,还有正在修建的青轨铁路东站,交通十分便利,是休闲和旅游的好地方。斑竹村辖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615户、1548人、劳动力1048人、耕地面积455.5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2、芒江村:位于罗江县城北面,地处中心汽车站,成绵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四川警安职业学院,芒江村辖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环山周围之间,耕地面积605亩、农村户数为434户、1293人、农村劳动力849人。该村以发展脆罐梨和蔬菜种植带动该村的农副产业的发展,是首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生态环保示范村,村庄环境优美,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3、长虹村:位于罗江县城西南面,地处108国道、蟠龙镇的宝峰山(罗江县贵妃枣基地),白马关景区的倒湾古镇,近邻罗江县城南新区,是旅游、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589户、人口1624人、农村劳动力1134人、耕地面积1208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4、柏云村:位于罗江县城东北面,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紧邻调元镇(李调元故里),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56户、人口1945人、农村劳动力1249人、耕地面积.6亩。近年来,柏云村通过创模、创卫,结合灾后重建,村庄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公路沿线、河道沿线得到有效整治,也是省市级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该村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要求,确定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为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村,精心策划,通过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庄精品亮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整体推进我区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最终实现全镇所有村庄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

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巩固“双创”及2010年万安镇芒江村的新农村建设和万安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为依托,强力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打造工作,全面提高万安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协调指导各村的整洁工程和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各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指导户用沼气池建设,进行农村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工作,搞好庭院美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畜禽圈舍改造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实现农产品质量无公害化,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田园清洁、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目标,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和村民卫生意识明显改善。

四、工作重点

(一)规划水平提高

提高村庄的规划水平和布局水平,杜绝在新建公路两侧夹道修房,村落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错落有致。

(二)风貌特色突出

着力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民居特色,按“外部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要求,组织实施农村民居设计和特色风貌控制设计,新建居民随形就势、高低错落、风貌独特。

(三)配套设施完善

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完善给水、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生产和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净化处理。

(四)村容整洁卫生

保洁制度健全,村内有公共厕所,提高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村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林盘绿地,农户庭院绿化。

(五)文明乡风形成

多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文明行为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制定“村规民约”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在农村居民中形成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

1、清洁化标准

(1)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家禽粪便,柴草、肥料、砖石及其他废旧物资应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等;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明显污损,不得有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公厕内外保持整洁。

(3)村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村民在自有房屋门前设置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

(4)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5处。

(5)庭院绿地内不得堆放生活垃圾、柴草、肥料及其他废旧物资;不得出现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附属设施(坐凳、灯具等)应基本保持清洁,每处设施不得出现2处以上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秩序化标准

(1)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应作环状布局,不得出现断头路,并禁止设置各种妨碍消防的障碍物;道路宽度应满足使用功能。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无缺失,并按有关规范有序设置、满足功能要求。

(2)每个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不少于15个,收集频率为每周2~3次;一般村庄不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村可进行简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烧;公共厕所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造,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95%以上。

(3)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

(4)保洁人员数量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保洁工具和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优美化标准

(1)把握好“村布局、村落规划、民居设计”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农村风貌塑造工作;突出民风、民俗,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村庄和村落民族风貌规划设计。

(2)村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硬化,整体风貌应保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3)垃圾收集点基本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公共厕所建筑即附属设施基本无破损。

(4)村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5)庭院植物配置经济实用;植物生长良好,无死树枯枝、空秃现象,无大型和缠绕性、攀缘性杂草;附属设施采用当地砖、石、木等材料制作,以农村特色为主,提倡生态自然、简朴亲切,反映地方民俗特色。

4、制度化标准

(1)以万安镇政府出资,村民出劳轮流保洁的方式落实保洁人员;制定简便实用的村庄保洁、设施保修的村规民约。

(2)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村委会专门监督。

(3)定期对村民进行思想和环境卫生意识的指导,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4)制定清扫保洁的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制度;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建立村委会监督机制,对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打造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管理和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务必抓出实效。

2、加大资金投入。将必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个人资本投入等多种形式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严格督察问责,注重工作实效。

(1)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成员部门认识一定要到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责任一定要到位,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要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2)乡村环境日益优美。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风貌打造力度,大力整治河库污染。同时,继续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教育和引导农户美化庭院环境。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最终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标。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村要高度重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万安镇各部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要对各村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督导,落实整改。

(二)加大经费保障

万安镇政府要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需要,结合当年财力状况,编制专项经费预算。同时创新投入模式,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专项资金,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三)落实制度体系

1、万安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

2、考核坚持半月一检查,一查一评比,以查促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证实效。

3、各村要充分发挥属地化管理作用,对所辖村庄行监督考核,同时,还要监督考核责任区内的其他各类单位,做到一级检查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加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清洁、优美的城镇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城市规划区、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主管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县建设局负责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容貌各项规划的编制管理工作。县市政公用事业局负责城市规划区内的环境卫生具体管理工作。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政执法工作。

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负责本镇规划区内的城镇容貌各项规划的编制管理工作,并承担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公安、工商、卫生、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实行责任区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城市规划区内主次干道、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以及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及其他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由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

(二)镇规划区内主次干道、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以及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及其他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由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负责;

(三)街巷、居民区,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实行专业物业管理的居民住宅区,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

(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门前及院落,由本单位负责;

(五)车站、码头、停车场、集贸市场、文化、体育、娱乐、公园绿地等公众聚集场所,由管理单位负责;

(六)施工工地由施工企业负责,待建地块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

(七)临街商户、各种摊点周围由经营者负责。

责任区划定后,县市政公用事业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将责任区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书面告知责任人,并与相关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责任人应当做好责任区内卫生保洁、清扫冰雪、清除乱贴乱画等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保证责任区符合城镇容貌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

第六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应当加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意识及公共道德水平。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义务,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第二章城镇容貌管理

第八条县建设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要求,编制本区域重要地段景观、户外广告、照明、停车场、集贸市场等专项规划,制定城镇容貌标准,按法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需要进行外部装修或者改建临街门窗的,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建筑物顶部、阳台外或者窗外擅自搭建鸽舍、棚屋。

第十条城镇主要道路两侧和景观区域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和其他设施的所有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保持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和其他设施完好、整洁,并按照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标准进行修整、清洗、粉刷。

第十一条在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不得堆放、吊挂或者晾晒有碍城镇容貌的物品。

建筑物外走廊、阳(平)台需要进行封闭的,不得超出建筑物外墙面,其外型、规格、色彩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

在建筑物外部安装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防盗网、遮阳罩等的,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

第十二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城镇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前,应当选用透景围墙、栅栏或者绿篱、花坛、草坪等作为分界;既有的封闭式实体围墙应当逐步进行改造。

第十三条城镇道路的养护、保洁单位,应当保持道路路面的完好、整洁,每日巡查不少于一次。发现路面损坏时,应当及时组织修复;发现路面有杂物时,应当立即清理。

第十四条在城镇道路上设置各种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由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采取必要措施,保持其完好、正位。

第十五条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城镇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

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公安、建设等部门编制本区域内城镇道路摊点设置导则,按照合理布局、疏堵并举、方便群众、整洁有序、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对允许设置摊点的道路路段、摊点种类、经营时间、保洁要求等作出规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施行。

第十六条在城镇主要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不得擅自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临时堆放物料,搭建临时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向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或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城镇道路两侧的经营者不得超出门窗或者外墙摆卖商品。

禁止在城镇道路两侧的护栏、线杆、树木、绿篱等处吊挂杂物或者晾晒衣物。

第十七条城镇道路改造时,沿路设置线杆的产权单位应当按照道路改造标准同步进行线路改造,并自线路改造完成之日起30日内拆除废弃的线杆。

第十八条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禁止机动车带泥上路。

运输砂石、土方、渣土、混凝土、灰浆等散体、流体物质或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应当对运输车辆采取覆盖、密闭措施,不得造成泄漏或者遗撒。

第十九条供排水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供排水管网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证供排水管网设施正常运行。

开挖城镇道路、维修管道、清疏河道或者排水管(沟)所产生的淤泥、污物,栽培或者修剪树木、花卉、草坪等作业所产生的枝叶、泥土,施工或者养护单位应当及时清理。

第二十条施工单位从事现场作业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临街施工现场周围设置硬质围挡;

(二)对车辆进出道路进行硬化;

(三)施工时采取防尘措施;

(四)及时清运渣土等建筑垃圾;

(五)保持驶离施工现场车辆的清洁;

(六)按规定排水,不得污染路面;

(七)工程停工、竣工后,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经批准占用道路施工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批准的路段和期限内进行。

第二十一条设置户外广告牌、牌匾标识、标语牌、指示牌、画廊、橱窗、霓虹灯、灯箱、条幅、旗帜、显示屏幕、充气装置和实物造型等,应当内容健康、文字规范、外形美观、安全牢固,不得遮挡、影响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不得妨碍交通通行。对陈旧毁损、色彩剥蚀,影响城镇容貌的,设置单位应当及时整修、清洗或者更换;对有安全隐患的,应当加固或者拆除。

第二十二条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城市规划区内的应当向县建设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提出书面申请,镇规划区内的应当向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广告设置的位置、规格、色彩及效果图等资料,经同意后,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在城镇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张贴、张挂宣传品,或者利用实物造型、悬挂物、充气装置等载体设置宣传品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应当向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提出书面申请,镇规划区内的应当向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和地点张贴、张挂、设置,期限届满后及时撤除。

第二十四条禁止擅自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或者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处进行张贴、涂写或者刻画。

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的所有者、使用者或者管理者,发现张贴、涂写或者刻画的,应当立即进行清理。

第二十五条城镇道路照明管理单位,应当保证路灯亮灯率、设备完好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城镇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及公共场所等,应当按照城镇照明专业规划的要求设置景观照明设施。

第三章城镇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市政公用事业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组织建设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箱、洒水(冲洗)车供水器、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环境卫生作业人员工作休息场所等环境卫生设施。

纳入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项目,经批准定点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建设项目施工。

第二十七条城镇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道路新建和改建及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场所建设,应当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箱等环境卫生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所需经费纳入建设工程概算。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损坏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改变环境卫生设施用途,不得擅自拆除、迁移环境卫生设施。确需拆除、迁移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拆除、迁移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并依法进行重建或者给予补偿。

第二十九条城镇道路、公共场地的清扫保洁责任人,应当按照作业规范和环境卫生标准要求,定时清扫、保洁。每日首次清扫保洁作业,应当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严禁将树叶和垃圾扫入下水道、绿地和河沟内。

第三十条城市建成区内不得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和食用鸽。依法从事教学、科研或者其他特殊活动的除外。

饲养宠物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养犬人携犬出户,应当用束犬链(绳)牵领,并随身携带清除犬粪用具,及时清除犬粪。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随地吐痰或者便溺;

(二)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口香糖、塑料袋、饮料瓶(盒)等废弃物;

(三)不按照规定倾倒垃圾、污水或者粪便;

(四)不按照规定从事烧烤经营;

(五)在露天场所、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枝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六)临街庭院的围墙外擅自搭建厕所、禽畜围栏;堆放垃圾、杂物和粪肥;

(七)其他损害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间等要求,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

生活垃圾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制度。

第三十三条垃圾产生者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严禁挪作他用。

第三十四条城市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未接入污水处理系统的粪便,由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统一组织收集、运输。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单位负责收集、运输,或者委托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收集、运输。生活垃圾应当运送到指定的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置。

县城周边乡镇的垃圾处理,由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负责收集、运输,集中到县垃圾处理场处理。偏远乡镇也应逐步实行集中处理,设置完善垃圾收集设施,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

第三十五条从事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经营活动,应当向县市政公用事业局提出申请,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经营。

第三十六条单位食堂和饮食业经营者产生的餐厨垃圾,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收集和处置,或者委托有关专业单位收集和处置,不得排入雨水、污水排水管道、河道、公共厕所或者与其他垃圾混倒。

对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电子垃圾等各类危险、有毒有害垃圾,应当实行定点收集,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不得投放到生活垃圾容器中或者随意丢弃。

第三十七条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和运输单位运输建筑垃圾,应当向县市政公用事业局或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按照批准的时间、路线、数量,将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处理场所,不得擅自丢弃。

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运输单位运输。

第三十八条居民进行房屋装饰装修活动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按照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定的地点堆放,并承担清运费用。

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委托环境卫生专业单位,将居民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场所处置。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建立健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定期督促检查,实行层级考核监督制度,逐级落实责任人。

县政府对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县市政公用事业局、镇人民政府进行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考核;县市政公用事业局、镇人民政府应建立起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责任区责任人、路段负责人、环卫工人的考核奖惩制度,做到管理到位、监督到位、考核到位。

对各环境责任单位实行考核评议制度,对环境卫生保洁较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凡被通报批评两次以上的,当年不得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单位。

第四十条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执法检查,建立并实行执法巡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及时查处各类市容环境卫生违法行为。

第四十一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各社区(居委会)和所属单位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对市容环境卫生保洁较差的单位,应当提出批评、督促整改。

第四十二条报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破坏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批评,对工作不力的单位予以曝光。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未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在建筑物顶部、阳台外或者窗外擅自搭建鸽舍的,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在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堆放、吊挂或者晾晒有碍城镇容貌的物品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未及时清理路面杂物或者补装、更换井盖、沟盖、雨箅等相关设施的,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批准擅自在城镇道路两侧或者公共场所堆放物料,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五)对运输砂石、土方、渣土、混凝土、灰浆等散体、流体物质或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车辆,未采取覆盖、密闭措施,造成泄漏或者遗撒的,按照污染道路面积及污染程度处以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但罚款总额不得超过3万元;

(六)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乱堆乱放或者焚烧废旧物品的,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七)施工单位违反施工现场作业管理规定,未在临街施工现场周围设置硬质围挡、未对车辆进出道路进行硬化、施工时未采取防尘措施、未及时清运渣土等建筑垃圾、未保持驶离施工现场车辆的清洁、未按规定排水致使污染路面、工程竣工或者停工后未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的,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八)未经同意,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九)未经批准,在城镇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张贴、张挂宣传品,或者利用实物造型、悬挂物、充气装置等载体设置宣传品,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十)擅自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或者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处进行张贴、涂写、刻画的,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清除或者拒不接受处理的,可书面通知通信企业暂停其在张贴、涂写、刻画中标明的通信号码的使用;

(十一)在露天场所、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枝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以上行为的,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经批准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活动的,并处以3万元的罚款;

(三)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或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的,单位处300O元以下罚款,个人处20O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的,单位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个人处3000元以下罚款;

(三)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五)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六)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或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对施工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建设单位、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七)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并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不符合城镇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会同建设规划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坏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当事人应当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在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镇,本办法规定的管理权限与行政处罚,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按照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实施。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据《县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条依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没票据。罚没收入按规定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五十一条阻碍城镇容貌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城镇容貌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法定职责或者法定程序进行行政执法的;

(二)对应当受理的举报、投诉不予受理或者对已受理的举报、投诉不予调查处理的;

(三)打骂、威胁或者侮辱当事人的;

(四)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的;

(五)以吃、拿、卡、要等方式刁难当事人的;

(六)其他、、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5篇

一、市场化运作促进桂林市城市建设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

桂林原来“路不平、灯不明、通讯不灵;南北一条路、东西一座桥”、“住房难、上厕所难、倒垃圾难、乘车难”,存在着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大,还有大量资产闲置浪费或变相流失。“大的办不成,小的办不好”。桂林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

(一)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桂林市按照“启动民间的,借足银行的,争够国家的,用好用活自己的,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思路,先后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五条街道”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决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桂林市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政策,适当减免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收费,降低项目的建设成本。引导房地产开发商配合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有偿使用政府性资源”的方式进行商品房开发,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筹集建设资金。

(二)把城市资源作为商品来经营,尽可能盘活城市资产

市政府把正阳路规划为商业步行街,中外建公司经过投标出资9800万元获得经营管理权,仅用一年时间建成。

把公益性项目和商业经营性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以地上公益项目与地下商业性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整体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厕所革命”是桂林市将商业网点经营权与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捆绑”招标出让的一项新举措,仅用半年时间,实现市区、主要旅游景点和8个县新建、改建公厕500座。

(三)盘活土地一级市场,规范用地行为

桂林市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管理、一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管理办法。除国家有明文规定以外,凡竞争性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通过转让、级差地租、土地隐形收入等获得建设资金。

(四)全民动员,深挖潜力,实现多赢目标

市政府善于把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实行科学决策,制定有关政策,创造宽松投资环境。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具体经营运作按照市场化要求交给企业去实施。在保证城市规划控制要求前提下,充分挖掘项目业主的潜能和优势。在保证政府投资效益的前提下,兼顾了各方利益,使其形成利益驱动和竞争的内在机制,实现了多赢,调动了城区和项目业主参与城市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不完全统计,1998―2003年,仅中央和自治区所属单位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减轻了政府投资压力。

(五)规范操作,实施阳光工程

1998―2003年,桂林市共争取到国债项目达105项,争取到国债资金15.66亿元。管理好国债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并发挥效益,也是桂林市不断强化规范操作、实施阳光工程的结果。

二、桂林市城市建设实践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桂林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投资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主要经验和体会有两条:

(一)市场化运作的理念是桂林城建模式的核心内容

城市资源资本化是一种机制和过程,它是以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政府所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赋予其资本属性。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下,通过流动、组合、裂变、出租、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获益和盈利,实现再投资再循环,产生"滚雪球"效益,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不断探索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产品经营,逐步实现城市公共服务支出和管理的良性循环

根据城市资源的市场化属性,桂林市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城市资源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1)基本上属于市场化的类型,如高速公路等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业,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或者在城市建设领域引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通过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报的良性循环机制。(2)半市场化的类型,如市区内的桥梁、隧道、公共交通、自来水、煤气、污水处理等大部分市政设施,一般以政府投资为主,但同时逐步引入和扩大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和外商参与投资,探索吸引集体、个人投资,通过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给予市场补偿,使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内得到投资收益。(3)基本上由政府投入的类型,如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园林、绿化消防等,从根本上说是公益性项目,其建设资金主要是政府征收各种城市建设税费和投入部分经营性项目收益来解决。

2.探索土地资源长效管理机制,盘活土地资产

桂林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管理”。除国家有明文规定外,凡竞争性建设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通过土地转让、级差地租、土地隐形收入等获得建设资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土地的短期出租也相应受到重视,原已无偿划拨的土地,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法规进行管理。同时,进一步探索鼓励离乡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作为进城定居和创业的启动资金,允许农民带地折股进城开发,允许农民以土地与房地产商联手开发等。

(二)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桂林城建模式的关键

桂林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改组、改造现有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机构,使之成为真正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其次,对现有存量资产明晰产权关系,通过公开招标等手段委托业主负责经营,加快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提高运行效率。第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实行公用产品供应和销售的分开经营、独立核算,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竞争性的建设营运新格局。

桂林市对政府性投资项目,采取审批制管理办法,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了三个制度:一是完善咨询评议论证制度。二是对重大项目实行专家评议制度。三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建立公示制度。对一些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采取招标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对市民特别关注的公益性项目,逐步实行“听证会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建设,提高了政府科学决策的水平,有效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三、桂林市城建与管理模式的展望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桂林市将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规范、协调、高效的城建行政管理体制

在管理层面上,市政府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由行政手段向法律、经济、行政、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手段转变。

一是进一步下放权力,理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体制。城市建设实行分级管理、以市为主的体制。即市属重点建设工程,如重要道路、桥梁的新建、扩(改)建,原则上由市级负责组织建设和招商引资,城区配合做好有关协调工作。城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统一要求,负责组织本辖区范围内的旧城改造和小区环境改造任务,实行成片综合配套开发。城区管辖范围内的市政设施维护,实行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采取竞标形式推向市场。市容环卫管理实行分区包干、属地管理的体制。道路清扫保洁(含人行道、绿化带卫生)、垃圾清运、公厕管理、“门前三包”、渣土管理工作由城区负责,按市场化模式运作。园林绿化管理实行分级管理、以城区为主的体制。市级只负责市内公园和风景区的管理,市内公园和风景区的经营和维护全面推向市场。城市的花坛、绿地的建设管理,辖区内单位的环境绿化管理、义务植树工作按照行政区划统一交由城区负责。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直管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经营城市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化。

(二)探索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子,剥离行政机关所属的服务机构,建立各项市政维护事业单位企业化的新机制

现有的工程咨询、评估、会计、审计、法律、设计、监理和招标等服务机构,一般都是行政单位下属的中介机构和事业单位,将尽可能与行政机关脱钩,其行政职能交还政府部门,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参与市场竞争。各项市政维护事业,一律通过竞标的方式确定管理和维护的公司,市财政维护经费将逐年递减。城市建设和维护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

(三)健全和完善建设市场体系

一是拓展建筑工程项目交易市场,扩大交易范围,开展建筑工程、建设维护、房地产开发、房屋装饰工程等项目的交易。二是将所有的勘察设计项目纳入交易范围,规范勘察设计项目交易市场。三是抓紧出台有关政策,培育房地产二级市场,实现房改房上市,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四是加大对城市国有土地和其它国有存量资产的招标拍卖力度,健全和完善拍卖市场。

(五)大胆探索“代建制”建设管理新模式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6篇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开发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举措,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要素,按照"加压、加码、加快"的新要求,确立"争先、争优、争创"的新目标,奋力实现开发建设、经济增长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跨越,进一步强化和彰显我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闪光点、招商引资的支撑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全市人民的兴奋点"的功能,努力把我区打造成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首善之区"。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12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户。

--财政总收入36164万元,增长20%,其中地方收入28179万元,增长20.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7亿元,增长20%。确保市"3461"项目按计划实施。

--招商引资完成26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外资5500万美元。

--建筑施工面积18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6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00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7万人。

--城镇廉租住房保障380户。

--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稳定、文明创建、安全生产、节能减耗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和应急管理等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主要工作:

一、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实施"立足招大商、主攻大项目"的招商战略,以突出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积极为宝龙城市广场、华夏第一街区、财富广场、龙湖春天等重点项目提供招商服务,支持其做强做优。

主动引进企业总部、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等项目,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

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房地产开发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上海绿地等一批知名大公司。

围绕龙子湖风景区和锥子山风景区做好项目编制和招商工作,引进符合规划要求的旅游业项目。

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引进新型二产项目,加快光伏产业园和永红电子科技工业园建设,全力打造"科技新区"。

依托会展中心,大力开展会展招商活动,举办具有品牌和特色的各种展会。

进一步支持经司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招商引资与投融资的相互促进。

二、开发建设再塑新亮点

加快实施城市东向南向发展战略,进一步拉开开发区发展框架。完成东海大道环境整治工程、东海大道-解放路立交桥、解放路改造、燕山路改造、迎湖路工程,延伸延安路南段,开工建设体育路东段、黄山大道和龙子湖西岸路网。

加快中心商务区建设。打造淮河文化广场商务服务中心,宝龙城市广场主体竣工,华夏商业步行街投入运营。开工建设A7、A8、D9、戴湖山庄等项目。

加快龙子湖地区开发建设。继续实施龙子湖周边地区整治和综合开发,建成龙子湖北公园。开工建设兰凤山庄、龙子湖东岸B09地块,谋划高铁广场建设。推进锥子山景区建设。

完善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建成并启用慕远公学(九年一贯制学校),龙湖中学与龙湖二小教学楼、大学园区垃圾转运站竣工交付,皖北土地交易市场暨经投大厦、龙湖新村街道综合楼主体结构完工。

三、城市管理再上新台阶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老城区继续实施便民利民工程,加大对小街小巷、旱厕的整修改造,完善公交场站、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农村修建村级道路、水利设施。同时,做好龙子湖、锥子山森林公园、主干道两侧等重要地段的绿化建设和维护工作。

加大城区和农村管理力度。突出抓好亮点区域、亮点小区、亮点道路的管理和维护,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保持城市亮点新面貌;强化清扫保洁、园林绿化、户外广告、建筑渣土等市容管理工作,开展综合整治活动,促进辖区环境再上新台阶。抓好违法建筑的防控和拆除工作,坚决遏制新生违建。进一步完善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努力降低管理成本。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提高文明创建水平,全面完成市文明委下达的任务,继续保持在全市的先进位次。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文明村的创建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继续实施城区美化亮化工程,提高区内单位美化亮化的档次。

四、和谐社会构建再创新佳绩

在加快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促进和谐。进一步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抓好社区干部培训,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再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亮点社区;在农村确保顺利完成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积极开展全面创业和劳动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区内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优势,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及时提供技能、信息服务,提高创业、就业成功率;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完善蓝天菜场再就业园建设。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完善流动人口、新建小区、重点村三个重点环节的综合治理,提高计生服务水平,确保实现"全市先进"目标。切实抓好教育工作,进一步统筹教育资源,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做优新城实验学校,高标准筹建慕远公学,协调戴湖小学迁建工作,加大对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充实完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研教学力量,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按规定保证公共卫生投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加强对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完成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及时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视文化工作,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开展旅游工作,完善龙子湖风景区旅游设施,创建国家4A级景区;整合利用区内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在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实施中促进社会和谐。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和下岗人员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成上级下达的社保扩面提标目标任务,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7万人;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低保应保尽保率达100%,完成上级下达的提高低保补查目标任务;农村低保资金地方配套部分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使用;低保户按季足额领到低保金。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达标创建工作,逐步扩大社区卫生免费服务范围。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提高救助标准,实施重大传染病医疗和生活救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工建设"五保之家",落实五保供养。积极推进残疾人工作,促进残疾人就业。在全区逐步构筑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一体的更加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让区内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开发区发展的成果。

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促进社会和谐。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继续抓好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工作,完善以领导干部、接待日、领导包案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加大矛盾排查调处力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继续深化"平安新区"建设,坚持以平安社区、平安村、平安工程创建为抓手,以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定有序的法治环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防责任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发展环境建设再出新举措

切实加强全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组织建设、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一是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加强全区干部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理解,并把这一战略思想作为统领全区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二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的管理。落实各项制度,坚持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全市争创一批基层党建先进示范点。三是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确保各级班子成为团结合作、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抓好廉政建设,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强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四是抓好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创新用人机制,坚持任人唯贤,选好人、用好人,注重在重大工作中发现干部、使用干部。五是抓好宣传信息工作,及时、全面展示我区建设与发展的成就,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7篇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主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刚才,和大家一起观看了赣州市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专题片,感到深受启发。赣州的经验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突破口选得好、以奖代补政策用得好、群众积极性调动得好,他们用规划推动群众,用目标带动群众,用示范触动群众,用作风感动群众,上下一心,艰苦努力,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明显成效。我市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必须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入手,使农村的面貌得以改观。发良同志刚才宣读了实施方案,希望大家认真研究,切实贯彻落实好。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这个要求虽然只是五句话20字,但内涵非常丰富,它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不断努力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即以生产发展为基础,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村容整洁为先导,建设新村镇;以乡风文明为动力,塑造新风貌;以管理民主为保障,健全新机制,扎扎实实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当前,要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点,作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首先,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村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全社会抓村镇环境建设的意识还不强,“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柴草乱堆”现象严重,农村小河道、小水沟臭气难闻,道路两侧乱搭乱建、乱丢乱弃、乱摆乱放;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常年无人清除,环卫设施建设滞后,村镇管理水平低下,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村镇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其次,这是新农村建设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省委把“百镇千村整治”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求通过试点村先行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面貌大改观。目前试点的步子还不大,示范作用还未发挥,建设新农村必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在面上取得成效。另一方面,虽然新农村建设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起步阶段工作应该有所侧重,我市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配套设施普遍较差,在起步阶段抓这些见效快、受益快、群众看得见、乐于参与的工作,有利于统一认识、增强信心,这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顺利起步的重要举措。

第三,这是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要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愈来愈有赖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富而思洁、富而思美,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搞好生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而且也是营造良好生产和投资环境,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都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工作紧迫感,主要领导要亲自上阵,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根据整治的内容,摸清底数,结合实际,制定好整治方案。要坚持分类指导、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抓好典型引导。在逐步摸索经验的基础上,在面上全面推开。

二、明确任务,理清思路,打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这一硬仗

这次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总体规划,试点先行,政策扶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是“走硬化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烧沼气灶,住整洁房,办文明事”,坚持三个结合。即: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套相结合,集中突击行动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今年内完成2个乡镇(岳口、皂市)、25个示范点(每乡镇1个)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每乡镇必须完成30%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到“十一五”末期,完成全市80%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主要工作任务:

《全市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已经下发给大家。方案对整治工作安排得很具体。归纳起来就是要搞好“一图、二清、三归、四改、五有”。这里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要以村镇综合整治规划为龙头,严格按规划办事。乡镇驻地要本着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企业相对集中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编制规划。村庄规划要依据现有的村庄建设基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自然村落或联组编制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图,有条件的地方可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图。规划重点为人畜分离、柴垛归点、厕所改造、沼气建设、垃圾入池、饮水排水、绿化配植、路网摆布等。

村镇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也要一并制定好,纳入总体规划,逐步实施。每个村做到“五有”,即有村民理事会、村民活动室、事务点、连锁便民店、产业合作社。赣州市在各个村建立村民理事会,以自然湾落为基础,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和农村能人中有声望、有公心的人组成,通过由群众来做群众的工作,由群众来组织办群众的事情,工作展开的非常顺利,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

二是抓好“两清三归”工作。清理路障和空心房,解决好垃圾归池、柴垛归点、畜禽归圈的问题。特别是垃圾,是造成农村“脏乱差”的主要症结。生活垃圾处理要做到联户建池,垃圾入池,定时收集,无害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实行镇里统一收运、统一处理。偏远村和经济薄弱的村可化整为零,就地分类处理。要对村头地角、村道两旁、河边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及垃圾死角进行全面清理。垃圾清理归池后,要建立农村环卫清扫保洁机制。建立村镇(街道)环卫管理机构,完善环卫设施,做到市有垃圾处理中心,乡镇(街道)有垃圾中转站,村(居)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清运、清扫器具齐备。

三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以解决交通、安全饮水问题为重点,着力抓好改路、改水、改灶、改厕工作。改厕、改灶可以结合建沼气池来抓。改厕,必须先改露天粪坑。要基本消除露天粪坑,河道、村道两侧要全面清除。鼓励农民新建或改建卫生厕所,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和沼气式化粪池,提高户厕的卫生程度。要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沼气式化粪池为主的农村公厕,并加强日常管理,使农村公厕达到无蝇、无蛆、无臭、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四无”要求。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确保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逐级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要切实加强领导。市四家领导负责所挂乡镇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督导工作,每月至少要到乡镇或示范点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帮助研究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每个示范点要有一名乡镇班子成员带领工作组驻村,加大指导督导力度。村一级要普遍发动,户户行动,并制订村规民约来推动整治工作。

年底,市委、市政府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综合考评,作为党政干部责任状结账和干部实绩考核结账的依据。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要开展大力宣传,宣传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及时报道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加强正面引导、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要由宣传部门、爱卫办、妇联、团委与新闻媒体组成宣讲队,建立志愿者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大部门参与力度

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村镇环境整治的综合协调、示范点确定、考核验收的组织工作,要建立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加强督导检查,及时通报,督促整改。

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要求,密切协作,主动配合,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市建委负责“六镇五十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是健康村的综合环境整治指导、督导工作,力争6月底取得实质性成效;市规划局负责全市乡镇镇区、每镇一个示范点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负责培训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业务人员,审核把关各地的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市交通局负责改路建设;市水利局负责改水建设;市能源办负责建沼气池、改厕和改灶建设;市商务局负责便民店建设。各相关部门都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主动工作,力争做到规划向示范点调整,资金向示范点流动,力量向示范点加强,项目向示范点倾斜。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了推动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委、市政府筹资6750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其中地方财政拿出750万元,整合各项支农资金6000万元,对达到整治标准村镇实行“以奖代补”,保证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经费。

“以奖代补”政策项目:凡是群众积极性高、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好、村庄整治规划制定、建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厕、村容村貌整治(砌水沟、新建人畜分离栏、新建垃圾池)等项目都可以享受“以奖代补”政策。

这里要强调,只有列入示范点的地方,才能享受以奖代补的政策。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做到先行动先受奖先受益,实行由下至上择优选择确定全市的示范点,通过村民理事会与农户签订整治协议,逐级申报到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公示后确定。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试点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

四、着眼长远,创新机制,切实巩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既是一项突击性的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五个关系”是:

----试点先行与整体推进的关系

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建设新农村,尤其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试点示范。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好的示范要比单纯的说教管用得多。典型应该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树立典型,要尊重典型的多样性。推广典型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防止“一刀切”,照搬照抄,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二是要防止搞样板工程,防止搞政绩工程。三是千万不能借债搞建设。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各乡镇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把镇村两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社会氛围。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对那些公益性建设项目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政府要努力加大投入;如农村卫生、农民建房等,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让群众去做群众工作,让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要充分发挥村级理事会作用,特别是在整治中,切实搞好资金的筹管、合同的签订、进度的督促、质量的监管。在村镇规划、“空心房”改造、道路建设等一系列事务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他们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增加资金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体制机制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农村体制改革上来。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同时加快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农民组织体制等改革。

----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关系

建设新农村不是简单地把城市的楼房搬到农村,把农村变成城市的缩影,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市,而是应该把农村的特色原汁原味地保持下来,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切忌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并村。这样做,会把地域特征、文化传

统搞丢了,更重要的是违背了农民的意愿。要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为原则,搞好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要彻底改变村镇环境脏乱差的面貌,制度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毕其功于一役。重建设轻管理显然不行。要加快建立村镇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机制解决问题。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不断积累经验,努力使村镇环境管理步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村镇综合管理、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和措施。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8篇

市委、市政府召开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今天。主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刚才,和大家一起观看了赣州市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专题片,感到深受启发。赣州的经验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突破口选得好、以奖代补政策用得好、群众积极性调动得好,用规划推动群众,用目标带动群众,用示范震动群众,用作风感动群众,上下一心,艰苦努力,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明显效果。市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必需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入手,使农村的面貌得以改观。发良同志刚才宣读了实施方案,希望大家认真研究,切实贯彻落实好。下面,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这个要求虽然只是五句话20字,但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个不断努力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项临时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即以生产发展为基础,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村容整洁为先导,建设新村镇;以乡风文明为动力,塑造新风貌;以管理民主为保障,健全新机制,扎扎实实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当前,要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点,作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首先。同时又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村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全社会抓村镇环境建设的意识还不强,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柴草乱堆”现象严重,农村小河道、小水沟臭气难闻,道路两侧乱搭乱建、乱丢乱弃、乱摆乱放;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终年无人清除,环卫设施建设滞后,村镇管理水平低下,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村镇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这是新农村建设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其次。省委把“百镇千村整治”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求通过试点村先行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面貌大改观。目前试点的步子还不大,示范作用还未发挥,建设新农村必需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在面上取得效果。另一方面,虽然新农村建设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起步阶段工作应该有所偏重,市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配套设施普遍较差,起步阶段抓这些见效快、受益快、群众看得见、乐于参与的工作,有利于统一认识、增强信心,这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顺利起步的重要举措。

这是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要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第三。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愈来愈有赖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富而思洁、富而思美,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不只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搞好生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而且也是营造良好生产和投资环境,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都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工作紧迫感,主要领导要亲自上阵,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根据整治的内容,因此。摸清底数,结合实际,制定好整治方案。要坚持分类指导、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抓好典型引导。逐步摸索经验的基础上,面上全面推开。

二、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打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这一硬仗

必需总体规划,这次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试点先行,政策扶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是走硬化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烧沼气灶,住整洁房,办文明事”坚持三个结合。即: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套相结合,集中突击行动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今年内完成2个乡镇(岳口、皂市)25个示范点(每乡镇1个)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每乡镇必需完成30%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十一五”末期,完成全市80%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主要工作任务:

全市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已经下发给大家。方案对整治工作安排得很具体。归纳起来就是要搞好“一图、二清、三归、四改、五有”这里要强调以下几点。

严格按规划办事。乡镇驻地要本着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企业相对集中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编制规划。村庄规划要依据现有的村庄建设基础,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要以村镇综合整治规划为龙头。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自然村落或联组编制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图,有条件的地方可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图。规划重点为人畜分离、柴垛归点、厕所改造、沼气建设、垃圾入池、饮水排水、绿化配植、路网支配等。

也要一并制定好,村镇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纳入总体规划,逐步实施。每个村做到五有”即有村民理事会、村民活动室、事务点、连锁便民店、产业合作社。赣州市在各个村建立村民理事会,以自然湾落为基础,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和农村能人中有声望、有公心的人组成,通过由群众来做群众的工作,由群众来组织办群众的事情,工作展开的非常顺利,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

解决好垃圾归池、柴垛归点、畜禽归圈的问题。特别是垃圾,二是抓好“两清三归”工作。清理路障和空心房。造成农村“脏乱差”主要症结。生活垃圾处置要做到联户建池,垃圾入池,定时收集,无害处置。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实行镇里统一收运、统一处置。偏远村和经济薄弱的村可化整为零,就地分类处置。要对村头地角、村道两旁、河边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及垃圾死角进行全面清理。垃圾清理归池后,要建立农村环卫清扫保洁机制。建立村镇(街道)环卫管理机构,完善环卫设施,做到市有垃圾处置中心,乡镇(街道)有垃圾中转站,村(居)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清运、清扫器具齐备。

以解决交通、平安饮水问题为重点,三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着力抓好改路、改水、改灶、改厕工作。改厕、改灶可以结合建沼气池来抓。改厕,必需先改露天粪坑。要基本消除露天粪坑,河道、村道两侧要全面清除。鼓励农民新建或改建卫生厕所,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和沼气式化粪池,提高户厕的卫生水平。要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沼气式化粪池为主的农村公厕,并加强日常管理,使农村公厕达到无蝇、无蛆、无臭、粪便无害化处置的四无”要求。

三、扎实推进,强化措施。确保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结合各自实际,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逐级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要切实加强领导。市四家领导负责所挂乡镇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督导工作,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是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每月至少要到乡镇或示范点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协助研究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每个示范点要有一名乡镇班子成员带领工作组驻村,加大指导督导力度。村一级要普遍发动,户户行动,并制订村规民约来推动整治工作。

市委、市政府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年底.作为党政干部责任状结账和干部实绩考核结账的依据。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要开展大力宣传。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及时报道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加强正面引导、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表扬先进、鞭笞后进。要由宣传部门、爱卫办、妇联、团委与新闻媒体组成宣讲队,建立志愿者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大部门参与力度

要建立联席会制度,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村镇环境整治的综合协调、示范点确定、考核验收的组织工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加强督导检查,及时通报,督促整改。

密切协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要求。主动配合,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市建委负责“六镇五十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是健康村的综合环境整治指导、督导工作,力争6月底取得实质性效果;市规划局负责全市乡镇镇区、每镇一个示范点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负责培训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业务人员,审核把关各地的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市交通局负责改路建设;市水利局负责改水建设;市能源办负责建沼气池、改厕和改灶建设;市商务局负责便民店建设。各相关部门都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主动工作,力争做到规划向示范点调整,资金向示范点流动,力量向示范点加强,项目向示范点倾斜。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市委、市政府筹资6750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为了推动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其中地方财政拿出750万元,整合各项支农资金6000万元,对达到整治规范村镇实行“以奖代补”保证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经费。

以奖代补”政策项目:凡是群众积极性高、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好、村庄整治规划制定、建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厕、村容村貌整治(砌水沟、新建人畜分离栏、新建垃圾池)等项目都可以享受“以奖代补”政策。

只有列入示范点的地方,这里要强调。才干享受以奖代补的政策。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做到先行动先受奖先受益,实行由下至上择优选择确定全市的示范点,通过村民理事会与农户签订整治协议,逐级申报到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公示后确定。为激励先进,鞭笞后进,对试点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

四、创新机制,着眼久远。切实巩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效果

更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工作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临时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既是一项突击性的工作。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五个关系”

----试点先行与整体推进的关系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建设新农村,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尤其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试点示范。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好的示范要比单纯的说教管用得多。典型应该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树立典型,要尊重典型的多样性。推广典型要防止几个误区,一是防止“一刀切”照搬照抄,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明性地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二是要防止搞样板工程,防止搞政绩工程。三是千万不能借债搞建设。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各乡镇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新农村建设中。把镇村两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社会氛围。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对那些公益性建设项目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政府要努力加大投入;如农村卫生、农民建房等,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让群众去做群众工作,让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要充分发挥村级理事会作用,特别是整治中,切实搞好资金的筹管、合同的签订、进度的督促、质量的监管。村镇规划、空心房”改造、道路建设等一系列事务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听取他意见和建议,确保他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增加资金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

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守业热情。体制机制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农村体制改革上来。要继续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同时加快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农民组织体制等改革。

----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关系

把农村变成乡村的缩影,建设新农村不是简单地把城市的楼房搬到农村。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市,而是应该把农村的特色原汁原味地保持下来,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切忌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并村。这样做,会把地域特征、文化激进搞丢了更重要的违背了农民的意愿。要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维护耕地,节约用地,以人为本,维护环境”为原则,搞好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9篇

垃圾卫生填埋与综合利用安志和(10)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研究熊辉(15)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可行性研究中的几点浅见李景新(21)

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方法浅谈苏昭辉(30)

当前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特点及综合治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陈洁(35)

填埋气体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章颢(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1)

关于加强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6)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致环卫职工慰问信(8)

稳步拓展垃圾处理产业化之路——城镇垃圾处理产业化“两阶段发展”模式解析陈海滨陈坚(9)

顺应数字化城管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陈群华(11)

提高环卫工人法律意识维护环卫工人合法权益(13)

关于城镇村环境卫生实施“三位一体”联动管理的尝试许建亭(15)

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减排对策赵天涛赵由才张丽杰韩丹王莉梅娟(17)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现状及发展分析董振峰王珍(21)

济南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模式探讨李美叶(24)

构建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城市环境卫生通讯 刘喆(27)

广州市“白色污染”防治对策及建议高洪梅李耀初(28)

芬兰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综合治理分析张瑞久逄辰生陈洁(30)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首善之区为动力在“四个坚持”中努力打造大环卫池朝兴(1)

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合力共创平安和谐城区杨玉国(4)

关于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研究与探索左兰萍(7)

生活垃圾分仓熟化新技术及其以污治污功效庄维健(10)

石家庄市餐厨垃圾现状及资源化利用刘伟(14)

浅析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吴红玲(17)

济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研究郑振涛(20)

宁波市城区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的实践与思考陈文金(23)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7—2008》的思考与认识楼紫阳赵由才宋玉朱南文张全(26)

法国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分析张瑞久逢辰生陈洁(30)

灾害发生时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检查孟峭(34)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06年工作报告陶华(1)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06年财务报告刘京媛(3)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07年工作要点(4)

关于印发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第三届第四次理事会议纪要的通知(7)

关于制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会员会籍管理办法》的说明(9)

关于变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的议案(11)

关于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为中环协副理事长单位和北京市一清环卫工程集团等四个常务理事单位合并后不再作为常务理事单位的议案(11)

关于增选上海美申环境设施设备有限公司为常务理事单位的议案(11)

在“第二次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与设备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刘京媛(12)

第二次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与设备专题研讨会总结徐文龙(14)

深圳环境卫生管理改革现状与对策探讨田学根梁顺文(15)

区街村三级联动农村保洁城市化——南京雨花台区试行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调查李大智(19)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宁波市餐厨垃圾管理的主要做法陈文金(22)

食品垃圾的特点及其分类收集模式研究杨荣金李铁松(24)

长沙农民环卫工生存状况调查杨人(29)

从大连市环卫临时工队伍现状看权益保障不足问题夏爱平(32)

广西2008年起征生活垃圾处理费(35)

北京市将研究阶梯式垃圾收费方式(35)

北京市海淀区设循环经济专项资金(36)

昆明市将每月征收垃圾处理费(36)

湖北宜昌市推行清洁收费新模式(36)

广西南宁市探索垃圾收费新模式(37)

成都生活垃圾处理费全部用之于民(37)

河南省周口市即将全面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37)

海口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拟用水消费系数法(37)

吉林长春市环卫管理向村镇延伸(38)

山东省乳山市环卫处重点治理“城中村”(38)

四川成都市机制保证乡镇垃圾收运(38)

台湾全面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一周年,省经费增回收(38)

城市环境卫生通讯 镇江农村环卫有了洁净标准(39)

北京市主要街道废弃物滞留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39)

北京将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39)

浙江省两成生活垃圾可实现“变废为宝”(39)

济南市投800万元净化垃圾渗滤液(40)

郑州市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40)HttP://

东莞市拟投资11亿元整改垃圾填埋场(40)

三峡库区污水和理解处理项目建设成效显著(40)

铜陵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启动(41)

英国早扔垃圾要受罚(41)

海南省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41)

美国着力推进垃圾场沼气利用(42)

法国巴黎的阿扎里垃圾焚烧站(42)

英国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必须达标(42)

奥地利2006年近一半专利涉及环保领域(42)

欧洲废物循环利用领先全球(43)

瑞士的垃圾处理收费与回收利用(43)

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引领环卫事业健康城市环境卫生通讯 发展(7)

浅谈如何加强“城中村”的市容环卫管理工作(10)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聂永丰(12)

大视角高起点严要求广州市科学务实做好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池朝兴(17)

资源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的最佳结合途径——对南京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的思考刘铁姜维平朱琦琦(21)

日本政府无偿援助“西安市废弃物管理改善计划”项目概述李萍梁伟陈林昌(23)

循环经济的高端化研究黄舒慧戴星翼(28)

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标准的要素分析施庆文王晓红(31)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对策探讨孙江吕志强张艳敏刘晓光(33)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孟峭(编译)(38)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林同(39)

巴西圣保罗市固体废弃物回收(41)

环卫诗集《马路天使》出版发行(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

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的意见(9)

关于建立环境卫生体系的若干思考(11)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纲要(2004年12月10日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15)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05年工作要点(2004年12月10日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16)

提高市容环卫公共管理能力的若干思考傅丽萍秦双亭(17)

浅谈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林清毅(20)

试论以“BOT”方式筹办固废项目的风险,并简述“DBO”合约形式的优势陈荣中谭炳昌梁介全(24)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漫谈姜宝琳(29)

行业的盛会时代的需求(1)

在“2005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国际展览会暨研讨会”上的讲话汪光焘(2)

在“2005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国际展览会暨研讨会”上的讲话黄卫(3)

在“2005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国际展览会暨研讨会”上的讲话周干峙(4)

寻求高效的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技术路线(在“2005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张悦(5)

城市环境卫生通讯 在“2005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展览会暨研讨会”上的发言梁广生(8)

论我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科学发展的道路卢英方袁江蔡宏亮(10)

全面建设垃圾管理体系构建循环经济基础徐海云刘京媛(13)

试论在中国生活垃圾治理中实行循环经济的若干问题徐振渠(19)

现代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与营运技术发展趋势刘培哲(23)

循环经济与浦东生活垃圾静脉产业链的构建庄少勤钱光人刘强张沛君孙建华(29)

公共厕所建设合同范文第10篇

(一)以城市化为载体,统分结合整体推进,北工、中城、南闲三个题目一起解。我们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致力于建立一个有利于城乡资源整合的机制,做到城乡之间的同步规划、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

1.实行规划统筹,整合城乡资源。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和绍兴都市区规划,我们把上虞整体作为一个城市加以规划,对上虞的山山水水进行重新整合,勾画了一轴两翼、四大组团的发展蓝图,明确了“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空间布局,形成了一个以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总纲的规划体系。换届之初,针对上虞城市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我们抓住有利时机,以城北新区、经济开发区和杭州湾上虞新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抓“中间”促“两头”,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对产业的承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力。面对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我们又紧紧抓住各级对工业经济和“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契机,抓“两头”促“中间”。一方面,突出工业化主题,以技改投入、招商引资、用地保障、标准厂房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业化,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工业化,以更优的服务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市创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2.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稳步有序。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重点工作,我市通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速度。比如在城中村改造中,我们整合规划、建设、财政、社保等部门力量,成立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调研政策、通盘谋划,牵头协调、有序推进,已完成2个村的改造。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为构建我市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又设立了虞南区域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对整个虞南区域的矿山开采、河道采砂、旅游开发、小流域治理、移民下山等重大事项实行系统研究、统一协调、整体推进,有效地改变了各地多头管理、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3.完善考核体系,进行科学评价。从2004年起,我市打破各乡镇套用一个考核标准的惯例,根据各乡镇的比较优势,把全市乡镇划分为重点发展型、块状集聚型、生态建设型、道口经济型、联动保障型等,有针对性地制定考核办法,引导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战略重点,选择一种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对虞南几个山区乡镇,我们加大了生态建设、劳动力转移的考核权重,取消了技改投入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引导山区乡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通过调整考核办法,有效地调动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乡镇的积极性,推动了北工、中城、南闲的协调发展。

4.建立公共财政,加大转移支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从政策措施、转移支付上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在财政支出上,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规定,率先推行教师工资直拨,并制订了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办法,多渠道筹集实施城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政策措施所需的资金,对贫困乡镇运转经费实行直拨,对村干部工资实行统筹,建立了财政对农业投入每年高于同期财政增长6个以上百分点的稳定增长机制。去年,全市预算内外用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达到6.78亿元,占全市可用财力的23.5%。

(二)以减少农民为突破口,推拉并举打开通道,培训、转移、保障三只轮子一起转。我市把转移农民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不仅给农民进城提供“通行证”,还让更多的农民拥有“技能证”和“保险证”,通过就业需求拉动和政府行政推动,创造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的制度环境,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

1.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一是加快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了附加在户口上的不合理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并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二是积极推行“市民化”管理,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险方面,规定用工单位对农民工和市民必须一视同仁,落实相应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进行相关教育培训,签订劳动合同。在子女入学、生病就医、防疫保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纳入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并把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三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农转非”步伐,在城中村改造中,每转移一个农民,政府在拆迁、安置、保障等方面平均投入18万元左右,通过城中村改造和撤村建居,近年来全市先后有2万余人完成“农转非”。

2.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制订了农民培训工作五年规划。我们对全市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立了23个农民培训基地,实行“企业下单、农民点单、政府埋单”的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培训―――认证―――就业”相衔接的运行机制。仅2005年,市财政专门拨出388万元用于农民培训,组织各类培训班375期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其中6700多人获得各类技术证书,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26万人。

3.为农民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市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工业反哺和城市支持的重点之一,着力为农民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是大力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和商贸服务业。市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了伞业、铜管、灯具、电化铝、手套袜业、五金沙筛、童装等块状经济的快速集聚发展。同时,抓住机遇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建设城北商业广场、中国伞城、汽车市场、物流中心等项目,初步形成了城东、城西两大市场群,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是发挥建筑强市的优势,坚持把建筑业作为重要的富民产业,鼓励建筑企业做大、做专、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市从事建筑业的人员已达14.2万人。三是加快开发滩涂资源,建设杭州湾上虞工业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农村劳动力的大范围、大规模转移创造条件。

4.建立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我市探索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养老保险制度,市镇两级按照不同的参保标准,分别给予被征地农民1000元、2000元和5000元的补助,资金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实行即征即保、社会化发放,使被征地农民眼前有收益、长远有保障。到2005年底,已有5.83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仅去年就新增参保4.49万人。同时,全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率先推行了按企业实际发放工资总额征收的扩面方法,并打破政策界限,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扩大到全市非公企业职工及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初步建立了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扩面保面的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人员增加到12.5万人,农村长期形成的土地养老、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正在迅速改变。农民后顾之忧的消除,为加快农民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城乡互动一体发展,集聚、延伸、辐射3篇文章一起做。按照城乡一体的发展要求,我市积极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着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农村由落后村落向新型社区的转变。

1.促进初级资源向中心村集聚,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从2003年起,我市部署实施了“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对第一批100个整治村进行了全面规划,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持新农村建设。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小越、道墟两个乡镇进行农村撤并工作试点,计划在今年全面完成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降低发展成本。3年来,新增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建造公共厕所569座,新增垃圾箱3692个,建成乡镇连锁超市18家、农村放心店388家,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联结城乡、加快融合的纽带。依托“乡村康庄”、“百万农民饮用水”、“百里清水河道”等系列工程,着力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3年来,共完成乡村康庄工程586公里,提前两年实现村村通公路。整治河道140公里。建设了第二、三水厂,形成日产30万吨处理规模,供水覆盖面达到20个乡镇(街道)、80%以上人口,联网供应区域内实现村村通水。实施了农村电网“二改一同价”改造,减轻农民用电负担。在抓好“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通讯、广播、网络等“无形”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宽带”和“室外调频广播村村响”等工程,拉近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

3.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近年来,我市以教育、卫生、文化和基本社会保障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农村、惠及农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均衡城乡教育发展,通过免除山区乡镇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建立山区教育奖励基金,提高山区教师待遇,实施“四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开通农村学生接送车,开展扶贫助学等,多管齐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两年来共改造农村破旧校舍10余万平米,开通中小学生接送车88条,惠及农村中小学生8600人。二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试点为契机,重建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合作医疗体系。实施两年来,全市共筹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5132.71万元,有58.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的94%,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同时又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6个,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三是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市、乡两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实现了全市低保对象全覆盖,对749名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

4.动员广大企业回报社会,形成支持农村发展的整体合力。近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增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企业回报社会的热潮。在2005年的“百企连百姓”大型慈善捐赠活动中,百家企业捐助冠名慈善救助基金4.38亿元,企业出资建立社会公益基金风气更浓,新天龙等75家企业共同认捐2000万元成立妇女发展基金,卧龙捐资1000万元设立进城务工贫困子女就学专项资助基金;经济强镇崧厦镇2004年以来分别由6家企业共同出资2400万元,设立了奖教奖学、计生公益、残疾人发展等6个公益基金。在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创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上虞的企业家和建筑大户给所在村以很大的支持,有效地缓解了村级集体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以提升农业为着力点,做好“加减乘除”,多予、少取、放活三项措施一起用。我市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突出位置,跳出农业抓农业,制订落实各项扶农政策,在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弱势农业向强势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

1.全力做好“加法”,持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我市连续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意见,去年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扶持资金达到1700万元。从2004年开始,我市还制订实施了粮油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当年扩大粮食种植面积5.04万亩,增加粮食产量2.67万吨,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3.2亿元,用于建设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埂堤建设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等,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主动做好“减法”,让广大农民休养生息。一是减轻农民负担。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为全市农民减负7900余万元,人均减负109元。2004年又率先提出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为农民人均减负26元,实现了农民“零税费”负担。二是减少乡镇债务。税费改革之后,我市全面清理乡镇债务余额,出台消赤减债办法,安排专项资金686万元,配套奖励乡镇消化存量债务,共减少存量债务1.45亿元。同时,又对历年教育存量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安排消债奖励资金1598万元,消化乡镇教育债务2707万元,确保乡镇有更多的新增财力用于农业发展。三是减少贫困人口。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对山区(老区)经济薄弱村的扶持,根据农村实际确定相应扶贫项目,不断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3.精心做好“乘法”,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我市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工商资本和各种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催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乘数效应。一是工商资本助推农业。近年来,全市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资金累计已达5.2亿元,创办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产值占到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36%以上。二是现代科技提升农业。每年组织开展引品种、引技术、引人才活动,累计引进新品种上百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了“一个基地+一个外聘专家+一批实用科技型人才”的格局,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农业。已建成茶叶、竹笋、蔬菜、水产、葡萄等区域特色基地为依托的产地市场近20个,建设了农副产品、蔬菜、水果、粮油、水产品五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市级五家批发市场联结基地3.5万亩,联结农户超过1万户,去年交易总额达21.6亿元。四是合作组织经营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3家,拥有社(会)员2220人,联接农户9100多户,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式度,205年通过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农产品1.2亿元。

4.积极做好“除法”,降低农业风险和成本。一是解除土地束缚。初步建立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去年底,全市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面积7.19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16.9%。二是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健全动植物疫病安全体系,制定了上虞市重大动物疫病等应急预案,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综合防治力度;建立了农业生产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测报,指导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及时规避生产风险;由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自愿、会员管理、财政支持、风险补偿”的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机制。三是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成立由农户、企业法人、员工股东代表三方出资的新型股份合作制银行,进一步解决农村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问题;由财政出资在2002年成立了绍兴市首家农业企业担保公司,已为9家农业企业累计提供担保1500万元;强化金融系统支农服务意识,全面推行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协贷员制度、青年创业信用卡等不同类型的信用贷款,实行“联农卡”农户贷款承诺制、贩销户集中审查放贷制等多种支农措施,着力解决农民贷款

难问题。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市金融系统纯农业贷款余额已达6.84亿元。

上一篇:农村厕所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厕所建设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