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6 23:59:30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现状

1、省、市战略定位高,助推发展力度大

省、市政府先后明确将公共安全产业列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导性产业,优先重点发展。4月,省政府专题会议确定在我省尽快启动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建设,明确以合肥市为建设主体,高新区为建设基地,集聚一大批公共安全领域的企业。早在,我市已明确将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列入着力培育的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以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为项目载体,以美亚光电、科大立安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重点打造以食品、交通、火灾、信息安全为主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尽快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促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壮大。6月,市政府以合政〔〕5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17),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将公共安全产业定位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并从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推动,合肥在全国是首创,处于领先地位,独具合肥特色。

2、拥有较好基础,具备发展条件

合肥在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方面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为完善的发展平台。近年来在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其中,火灾安全领域,部分项目已处于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参与了多项国家消防规范的制定和修订,高端消防技术与设备独具优势。食品安全领域,合肥美亚光电色选机是国际食品加工领域的色选机首选品牌,被誉为“中国粮机行业的骄傲”;在电子加速器设计和研制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该产品能有效地杀灭病菌、病毒和虫害。信息安全领域,在应急通信指挥、北斗导航、公共安全核心器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民用雷达、多媒体通信、微波组件、专业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智能语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文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交通安全领域,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航管、防撞雷达等一批成熟技术和产品;在交通事故防治领域已形成事故防治产业链。电力安全领域,在配电网自动化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工程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各种过电流及过电压保护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合肥拥有100多家公共安全产业相关企业,91家骨干企业,全市公共安全产业总产值达140亿元,同比增长33%,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以38所、科大、工大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主体,具备可加速发展的条件。

3、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6月,省、市政府充分聚合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分院,共同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同年在全市新成立了6个公共安全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3.1平方公里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建立了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初步形成了科技、产业、基金三位一体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载体,产业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二、影响和制约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因素

伴随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也日趋凸显,影响和制约了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

1、产业规模有待壮大。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产业规模、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投入相对不足,缺乏行业领军企业,“芝麻多、西瓜少”;部分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较慢,“小老树”现象普遍,对整个行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同时,产业链还不完整,产业集聚度不高,有盆景没风景,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配套不完善,关联性不强,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2、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产学研互动性还不强,“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科研院所产业化动力不足,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突出,科技研发和产品推广缺乏足够支持;另一方面,已经成立的“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应当是该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好平台,但由于其

责权利尚不明确,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各项工作还未步入正轨,平台作用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3、产业定义亟待认可。《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虽明确了该产业在我市发展的7大重点领域、81家重点支撑单位和97项重点项目(第一批),但由于宣传不够,特别是《规划》对公共安全产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对《规划》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公共安全产业缺乏认可度。同时,国家统计局目前也没有对该产业的专门统计口径,国家发改委也没有该产业目录。产业的社会认可度缺失,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4、《规划》有待细化落实。《规划》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在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包括20__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2017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即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城市安全七大领域,包括培育目标、主攻方向、重点项目、依托载体),当前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组建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构建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平台),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扶持政策、创新投融资方式、构筑人才高地、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是加快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规划。但由于尚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因此落实起来尚不尽人意。企业对此极具企盼。

三、加快发展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对策建议

围绕实现《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加快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必须构建以社会认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格局。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1、明确产业定义,争取上级支持。成立高层次的市公共安全产业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产业发展的权威作用,明确公共安全产业的定义,界定公共安全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将公共安全产业列入新兴产业门类,以便争取对该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力争使合肥能够成为部级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基地。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加大对《规划》及公共安全产业的宣传力度,召开全市公共安全产业会议、举办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召开市场供需洽谈会及科研成果展示会、建立公共安全产业科普宣传基地及设置宣传画廊,努力扩大社会影响面,让更多的部门、单位和企业了解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奋斗目标,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的氛围。

3、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组织协调。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主管部门,赋予相应权利,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生产公共安全产品为主业的企业为基础,筹备成立市公共安全产业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其组织参与行业标准和体系的制定、建立及行业自律、自警的作用。

(二)坚持培育引进并举,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1、摸清家底,重点培育。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了解和掌握该产业企业基本情况(包括门类、数量、项目、规模、优势、困难、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找出该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举措,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分阶段地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努力将本土企业打造成具有顶天立地作用的产业生力军。譬如下大力气抓好“量子通信”和四创电子等这些前景非常广阔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充分发挥合肥的各项优势,特别是科教城、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公共安全产业和该产业所具备的优势,加大境内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力度,把该产业项目招商列入市级各项招商活动中,亦可举办该产业专项招商活动或召开相关新闻会,扩大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在境内外的影响。通过招商,引进一批带动性大、支撑力强、具有示范性的大项目;鼓励外来投资者通过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产业建设,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3、加速平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规划》虽明确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但目前尚未真正运作起来,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因此应尽快明确其责权利,完善运行机制,创造必要条件(如办公场所、运行经费等),切实发挥作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共安全技术研究机构、吸引海内外公共安全领域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平台。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将于年底前交付使用,因此应尽快完善综合服务体系,谋划并加快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步伐,努力将其打造成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一流园区平台。

(三)创新体制机制,创造产业发展一流环境

1、尽快出台《规划》实施细则。好的规划必须要有好的实施细则相配套。应按照《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借鉴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超前谋篇布局,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每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方法和措施,确保《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2、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首先,应发挥我市的先发优势,尽快设立“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产业园区建设及新“孵化”、“加速”的企业、重大科研项目、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等予以支持;其次,对该领域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财政补贴、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政府招标采购公共安全产品,对合肥本地企业的产品采取首购制;政府牵头、主管部门负责,选准一批前景好、市场大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生产基地,形成示范效应。

3、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作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供需见面会、成果会、主办行业简报和企业家论坛等方式,密切产学研联系,做好牵线搭桥、合作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及产业技术“两张皮”现象,改变过去“发明创造在合肥、发财致富在沿海”的状况,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为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4、积极构建产业人才高地。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快公共安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摸清企业用人需求,区别不同情况,如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营销人员、操作工等,充分发挥本地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瑶海职教城的培训功能,采取联合办学和定向培养、举办专家讲座、组建企业家沙龙等多种方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公共安全产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制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包括鼓励以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合法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引进人才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

黄浦区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法律法规在该区的贯彻实施情况,每年都开展执法检查。今年,针对“12・31”外滩踩踏事件暴露出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常委会对区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工作实施专项监督,还对本区贯彻实施《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开展执法检查,以促进建立和完善各项公共安全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切实把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针对区域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程加速,养老服务与需求矛盾日渐突出的现状,开展对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情况的执法检查,推动区域内养老基地和社区养老服务合作社项目建设,提升了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执法检查程序、提高监督质量,专门制订《关于加强执法检查工作的若干规定》。实践证明,执法检查对于帮助政府部门找出问题症结、完善对策措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拓展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常委会围绕“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课题,专门成立了由常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常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区法院、区司法局等1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并明确总课题下设6个子课题,由相关部门负责开展调研。调研注重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总课题与分课题有机结合,注重发挥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作用,历时5个多月,相继走访了40余家部门企业单位,召开20多场座谈会、研讨会、专题分析会,赴兄弟省市和区县学习考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本区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遇到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在征求多方意见、反复推敲斟酌的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找出了4个方面17个主要问题,提出6大类24项建议,同时还形成了“十三五”的依法治区专项规划、“法治黄浦”三年行动计划。调研成果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各有关部门正在结合实际予以深化、细化,研究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切实提高本区依法治区的能力和水平。

持续提高常委会的审议质量

如何有效地开好人大常委会会议,提高会议审议质量,是衡量人大常委会能否依法履行职权、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常委会注重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开展全过程的审议和监督,牢牢把握“听、问、议、评、督”五个环节,今年又着重在“问”和“评”上下功夫。“问”,即采用边审议、边询问的方式,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向到会的部门负责人进行提问,形成互动,有助于更准确深入地了解实情,以询问的常态化来提高审议质量。“评”,即开展监督评价,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及时向区委、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对推动和促进“一府两院”工作产生了积极效果。

积极探索开展工作评议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主要目标

按照“干在转型升级实处、走在科学发展前列”的要求,紧紧围绕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这一主题,深入乡镇、村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主要任务是:了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广泛听取乡镇、村和企业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别是对改进政府服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在改进工作作风、创新行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

二、工作内容

(一)调研重点

调研重点是影响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等。一是在政务环境方面,重点调研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包括审批事项特别是非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审批环节和流程的规范、审批时间的长短,以及政令畅通和政府管理创新等。二是在政策环境方面,重点调研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政策是否完善、导向是否明确、力度大不大、政策落实不落实,以及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等。三是在服务环境方面,重点调研政务公开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情况,政府办事效率、工作人员服务主动性、服务窗口建设和办事便利性、办事人员素质和业务熟悉程度,是否存在服务制度不完善、工作推诿扯皮现象等。四是在商务环境方面,重点调研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支撑保障情况、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成本、中介组织发育和生产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市场秩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状况,以及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五是在法制环境方面,重点调研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是否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现象。六是在舆论环境方面,重点调研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引导、政策法规宣传、舆论监督力度以及“尊商、亲商、兴商”社会氛围是否浓厚等。

(二)具体安排

1.省市县联动调研。由县政府直属各单位组成县级调研组,会同省、市相关对口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分赴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和企业开展集中调研活动。具体安排根据省、市相关调研组行程确定。

2.重点专题调研。分以下五个重点专题:

一是政务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项目招投标、审批服务机制等方面运行情况及改进建议措施。

责任单位:县审批中心

二是服务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和办事公开等方面运行情况及改进建议措施。

责任单位:县监察局、县政府信息公开中心

三是政策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落实情况及改进建议措施。

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四是商务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支撑保障情况、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成本、市场秩序监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情况及改进建议措施。

责任单位:县经济商务局

五是法制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是否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现象。

责任单位:县法制办

三、活动组织

县政府成立调研协调小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张春根任组长,黄新园、姜雄伟、韦恩军、郑立盛任副组长,县监察局、县发改局、县经济商务局、县审批中心、县法制办、县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实施。各调研组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领导和联络员;参与部门要积极配合,抽调精干力量参加各项调研活动。各调研组在走访调研期间,要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乡镇、村和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二)严格工作纪律。各调研组在走访调研期间,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干扰基层和企业的日常工作,不增加基层和企业负担。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调研活动重点

围绕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这一主题,深入企业和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听取企业和基层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区级部门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发展环境改善方面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调研重点是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等。一是政务环境。重点是调研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包括审批事项特别是非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审批环节和流程的规范、审批时间的长短,以及政令畅通和政府管理创新等情况。二是政策环境。重点是调研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惠农政策等方面政策是否完善、导向是否明确、力度大不大、政策落实不落实,以及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等情况。三是服务环境。重点是调研政务公开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情况,政府办事效率、工作人员服务主动性、服务窗口建设和办事便利性、办事人员素质和业务熟悉程度,是否存在服务制度不完善、工作推诿扯皮现象等情况。四是商务环境。重点是调研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支撑保障情况、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成本、市场秩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状况,以及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情况。五是法制环境。重点是调研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是否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是否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现象等情况。六是舆论环境。重点是调研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引导、政策法规宣传、舆论监督力度,“尊商、亲商、兴商”社会氛围是否浓厚等情况。

二、活动时间安排

全区“改善发展环境”调研活动从2012年3月上旬开始,区级成立21个“改善发展环境”调研小组(见附件),到指定乡镇(办事处)调研,调研时间不少于一个星期。每个调研小组明确一个牵头单位,抽调一名副职担任组长,负责本小组调研活动的开展(组长名单于3月10日前报区政府研究室)。各调研组于3月25前向区政府办公室上报调研成果,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完成“改善发展环境”调研活动总报告,于4月初上报区“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活动组织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成立调研协调小组,由副区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同志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同志任副组长,具体日常工作由区政府研究室负责。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深入基层,分乡镇干部、企业、群众三类对象,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每个调研小组原则上要求走访企业不少于3家,行政村不少于3个,农户不少于3户。

(二)坚持廉洁自律,切实做到“进村入企”活动“五个不准”的要求。不干扰乡镇(办事处)正常工作,不增加企业和行政村的负担,走访对象安排要与“进村入企”活动总体安排相衔接。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容,它不仅包括日常治安、打击犯罪、应对、可能引发舆论不安的私人矛盾,亦包括各种公共政策和政府工程中的相关考量。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博弈模式日趋复杂,协调各阶层及群体的矛盾冲突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些地方政府本身即为利益相关方,难以“超然物外”,令情势更趋复杂。

根据2010年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中国发生0.87万起,2005年上升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起,2008年的数量及激烈程度都超过以往。

本文结合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即两个《决定》,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应星、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赵永琛等学者、官员的意见,分析了目前公共安全支出的现状,意在厘清相关费用涵盖的范围及使用模式,以资决策者鉴。

――编者

回想起因上访而获的牢狱之灾,长沙人沈佑斌最不能接受判决的是:地方政府为所花费用成了他造成的损失,并被诉赔偿。

沈佑斌的遭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上访故事。2002年,长沙市开福区实施棚户改造,沈佑斌因对补偿方案不满,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之路。次年11月27日,沈佑斌在准备上访时被抓。三天后,他的28名同伴进京,先后前往国家局、公安部等上访。

根据2004年开福区法院第135号判决书,当地政府为接回上述28人,共计花费10万余元。该判处书认定沈佑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成立,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沈佑斌不服并上诉。长沙市中院撤销判决发回重审。2005年,开福区法院坚持原判。

此次审理中,检方指控沈佑斌造成的损失高达68万余元,法院根据开福区政府的证明认定了约4万元。

沈佑斌再一次上诉,但长沙市中院维持了原判,认为“沈佑斌的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市开福区重点工程建设,且给有关政府部门造成了数万元的人力、物力上的费用”。

在申诉中,沈佑斌认为地方政府接回进京上访人员的费用,只是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成本,不是上访者导致的直接损失。这笔钱为什么算到他的头上?

6000亿公共安全支出

20世纪80年代以降,为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增建了复杂的社会管理体系。各地设立各类综合治理网点,在中央层面,则成立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为主体的中枢机构。同时,在财政上加强投入,其主体即为公共安全支出,各级政府财政报告皆列明。

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公共安全支出为一类,涵盖武装警察、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监狱、劳教、国家保密、缉私警察等方面。(见表1到表6)

据财政预算,2011年中国公共安全支出预算数为6244.21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3.8%,占全年预算支出6.23%,略高于国防支出预算的6011.56亿元。

有媒体指出,这是中国的公共安全预算首次超过国防。但据新华网报道,除美国、法国以外,大多数国家的公共安全支出均超过军费开支。新华网文章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政府财政支出统计年鉴》,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公共安全支出分别为本国军费的114%、105%、157%、103%、109%。

从财政预算来看,公共安全支出2010年执行数为5486.06亿元,为预算数的106.7%,超支部分主要是增加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安保费用以及救灾、维稳等临时费用。

就全国而言,公安事务及其管理的支出最多,2011年预算为3225.62亿元,超过全年公共安全支出的一半。需注意的是,该款目下不仅包括公安部公共安全的预算,亦包括铁道、民航等部门公安的预算。铁道部公安经费于2011年始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因此比2010年执行数增长41.7%,超过50亿元。

法院的公共安全费用低于公安和武装警察,处于第三位,全国共计608.74亿元,占比9.7%。检察院并未单列,而是涵盖在其他公共安全支出里面。其中最高检察院公共安全预算2.66亿元,比2010年执行数增长8.2%。

公共安全支出的主体为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支出超过中央政府,二者分别为5219.68亿元和1024.53亿元,比例超过3∶1。这意味着地方仍是维稳的主体,其中县级财政的压力较大。此外,检察院、法院的经费主要依赖地方同级财政,这也加剧了司法权地方化现象。

就中央本级支出而言,费用集中于武装警察。2011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中,武装警察达784.14亿元,占该项支出的77%。而全国公共安全支出中武装警察预算共计1046.21亿元,75%来自中央本级支出。在重大活动安保、重大灾难救助及重大维稳等工作方面,武装警察作用至关重要。

从全局来看,另有两块内容,虽未列入公共安全支出项,但与之相关:

一是公共安全所涉部门支出的其他内容。以公安部为例,包括外交、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等。(见表7)

二为其他相关部门的支出。各级政法委的预算,国家和地方部门的预算,目前列入一般公共服务大类下,无细目。而这两个部门亦承担部分维稳重任。以国家局为例,其2011年财政预算8425.06万元,办公厅及相关机构事务费用为6645.99万元。(见表8)

综上可知,6000亿元公共安全支出,并不能完全涵盖直接或间接用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费用。

政法经费改革

在公共安全支出中,用于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的支出,占据大头,这些部门亦负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责。剖析政法经费改革过程,即解读了其中重要一环。

始于2008年的这项改革,至今仍在持续。所谓政法经费,指的是公安、法院、检察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四个机关的经费。在2011年预算中,公安、法院和司法合计超过4000亿元,占公共安全支出的三分之二。

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支出大幅超过中央政府,政法经费保障主力亦是地方政府。比如2010年,全国法院支出为538.15亿元,其中地方一级为532.43亿元――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仅为25.97亿元,占4%。

相关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中央下拨的政法经费分配执行部门是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公检法司可对其提供建议。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多承担,东部地区以奖代补,下拨到各省财政厅行政政法局,各省再分配到县一级。

延续而来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是,由地方财政承担其保障责任,实行“分灶吃饭、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由于保障水平低、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不到位等,司法权地方化、“为钱办案”等现象加剧。

2009年下半年,有关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文件,将现行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体制改变为“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体制,并建立经费分类保障政策,具体分为三类:

一、分项目保障。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类,其中同级财政承担人员经费、日常运行公用经费、办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各类基础设施维修经费;中央、省级和同级财政分担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业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二、分区域保障。中西部的办案、装备、基建等经费,由中央、省级和同级政府按照规定分别承担,困难地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承担比例平均达到50%以上,最高可达90%以上。东部地区原则上由同级政府负担,省级政府支持相对困难区域,中央政府则予以奖励性补助。

三、分部门保障。根据各政法机关工作职责、业务特点、工作量差异等,确定中央、省级和同级政府不同的保障范围和责任。

以法院为例,2007年4月《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导致诉讼费用出现超五成的降幅,法院出现巨大资金缺口。

是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央补助人民法院办案专款,仅2008年补助基层法院办案经费40亿元(含2007年预留10亿元)。这相当于,3000多个基层法院均多得100多万元资金。

地方专项经费

在地方财政预算中,与“维护社会稳定”有关的经费覆盖范围广泛,可能列入公检法司等部门预算,亦有可能列入政法委、宣传部、局等党政部门项,还可能涵盖进一些民生工程之中。不同的地区则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以有中国第一县之誉的江阴市为例。江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30.7亿元,稳居全国各县之首。

2010年,江阴市市级公共安全支出预算金额为5.8亿元,包括公检法司在内的政法资金占到5.34亿元。其中,公安机关3.81亿元(含消防大队经费0.27亿元),检察院0.48亿元,法院0.71亿元,司法行政部门0.14亿元,政法委0.2亿元。此外,明确列出的与维护社会稳定有关的专项费用,包括平安建设经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见表9)

在江阴市,此类主要专项经费由公安局和政法委主导。据当地财政局人士介绍,这些科目如平安建设经费、“三安”(安居村社、安行路街、安宁单位)经费等皆是沿用上级列项,如何使用并无严格界定。

在附表中,值得一提的是当地500万元维稳经费,实际用于在公安局内设立维稳办公室。江阴市公安局副局长、维稳办主任张德根介绍,维稳办建于2010年10月份,主要职能是收集和掌握不稳定信息,协调处置不稳定事件现场,督办会办各部门相关工作,定时进行评估。

对于基层政府而言,维稳办承担的角色非常重要。在江阴,其形成的维稳联席会议制度、维稳评估报告制度,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实现社会稳定的主要方式。

此外,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个部门,难于统计。例如,江阴市在11个市际卡口和高速出入口全部建成智能化抓拍比对系统;39个派出所全部建成区域监控中心,路面自建探头2583个,启动车辆行踪监控系统建设,目前城乡重要路段、城区主要路口在建224套高清抓拍系统,社会监控探头达3.2万余个。这个“技防城”已建设三年,市、镇两级财政投入6000余万元,资金来自多个部门。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经济欠发达的云南曲靖市。早在2008年,该市即按市级人均不低于0.5元、县级不低于1元的标准提供综治维稳工作经费。

该市财政所列的名目,与江阴市相似: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平安建设、治安防控、综合治理、法制宣传、依法治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防范和处理、教育培训等专项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曲靖市、县、乡三级财政每年按1∶1∶1的比例预算600余万元,以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标准,补助村(社区)综治维稳室的专职治保调解员。

此外,市、县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投入1200万元配齐村级“三室一庭”(综治维稳室、调解室、警务室、巡回审判庭)办公设备,并按每村每年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定额补助办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据官方数据,2008年曲靖市县两级财政此类专项经费投入达3067万元。

涉诉涉访基金

与公共安全相关的基金近年来尤为醒目。众多地方党委和政府在政法委、法院、局等机关下设专项基金、涉诉涉法专项工作基金、重大基金等,主要用于给付符合条件的人员。

涉诉涉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司法和并存,但司法公信力不佳,故由司法而引发的占全部的比重较大,且难以解决。

3月11日,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在作工作报告时称,各级法院2010年全年接待近107万人次。为此,最高法院一方面要求清理涉诉积案,另一方面制定了涉诉案件终结办法。

但从地方经验来看,创设相关基金比“花钱买平安”更有效。如浙江省慈溪市法院2006年设立的司法救助基金,主要针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而申请人又生活极度困难的案件,既安抚了在访人员,同时预防潜在人员上访。

该基金启动时获财政80万元专项拨款,先由法院裁定,2009年后审批权转为市政法委,其审批程序为:申请人以书面形式向法院提出申请,案件承办人提出发放的理由和具体金额的书面报告,经庭(局)长、分管院长、院长三级审批,此后交由承办人填写好支付凭证,再经上述三级签字确认,领取救助金。

据该法院两位法官朱玲和杜震的调研显示,从2006年10月至2010年4月,慈溪法院共对130件案件当事人发放了共计139.46万元的司法救助基金,其中案件共10件,占7.69%,发放了共计16万元的救助金。其中使案件得到彻底解决的占到发放总数的60%。

朱、杜的调研报告称,这一救助金制度体现了司法救助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但也有不良后果。一方面,会导致个别当事人将司法救助金当成获取利益的手段,如5件继续的案件中有4件为老户;另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案件的当事人产生错误的导向,即只要去吵、去闹就能得到救助。不仅不能息诉罢访,反而会误导更多的人加入、上访的行列。

成本与收益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领衔的课题组在一份名为“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报告中称:近年来,各地维稳投入急剧上升,维稳成本相当高昂,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到了不计代价的程度。

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赵永琛撰文《维稳的成本和收益》回应上述报告。赵文称,所谓“天价维稳”以及其背后隐含着的怪圈,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他表示,考虑社会总收益,核算社会总成本,只要维稳投入量入为出,就是可接受的。

但赵永琛承认,由于维稳仅由政府单向投入且任务加重,经费确在不断增加,主要是人力、设备及办案开销。

一方面,是人力支出的增加。赵永琛总结,庞大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监狱、拘留所、看守所和社会治安综合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一整套执法和司法力量。全国的人民警察,以及法院干警、检察干警、司法行政干警和其他维稳人员,再加上武警,基本工资支出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是设施、装备和其他物力支出。赵认为,公检法等国家机器的运转所需要的大量的办公场所、设备、武器装备、技术器材都需要花钱建造或购置。

三是办案的开销。赵表示,全国每年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数以千万,公检法司等国家机器启动办案程序后,不仅侦查、调查、检验鉴定、采取强制措施、收集证据等工作需要花钱,而且开庭审理、调解、审判、执行、监管同样需要开支。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就无法完成办案任务,那也就根本谈不上维护平安了。

对于公共安全支出及相关费用超过6000亿元的规模,赵永琛撰文表示,问题在于,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得。“这是平安的代价”,“和谐、稳定、安全,也就是平安,是人人追求的生存境界,而维稳支出是维稳的必要前提,平安是维稳投入的产出。”

但在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看来,一些经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额外支出。“比如为了拦截一个上访群众需要花费上万元,这笔钱如果用于解决上访群众的问题已绰绰有余,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资源白白浪费掉了。”

回到开头沈佑斌的故事,如果长沙市开福区政府将那笔维稳支出用于解决沈家的问题,不仅节约了纳税人的费用,沈佑斌的牢狱之灾也可避免。

本刊记者郑猛、张鹭,实习生杨佳秋对此文亦有贡献

201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公共安全类:

204公共安全

20401武装警察

2040101 内卫

2040102 边防

2040103 消防

2040104 警卫

2040105 黄金

2040106 森林

2040107 水电

2040108 交通

2040199 其他武装警察支出

20402公安

2040201 行政运行

20402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0203 机关服务

2040204 治安管理

2040205 国内安全保卫

2040206 刑事侦查

2040207 经济犯罪侦查

2040208 出入境管理

2040209 行动技术管理

2040210 防范和处理犯罪

2040211 禁毒管理

2040212 道路交通管理

2040213 网络侦控管理

2040214 反恐怖

2040215 居民身份证管理

2040216 网络运行及维护

2040217 拘押收教场所管理

2040218 警犬繁育及训养

2040219 信息化建设

2040250 事业运行

2040299 其他公安支出

20403国家安全

2040301 行政运行

20403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0303 机关服务

2040304 安全业务

2040350 事业运行

2040399 其他国家安全支出

20404检察

2040401 行政运行

20404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0403 机关服务

2040404 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

2040405 公诉和审判监督

2040406 侦查监督

2040407 执行监督

2040408 控告申诉

2040409 “两房”建设

2040450 事业运行

2040499 其他检察支出

20405法院

2040501 行政运行

20405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0503 机关服务

2040504 案件审判

2040505 案件执行

2040506 “两庭”建设

2040550 事业运行

2040599 其他法院支出

20406司法

2040601 行政运行

20406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0603 机关服务

2040604 基层司法业务

2040605 普法宣传

2040606 律师公证管理

2040607 法律援助

2040608 司法统一考试

2040609 仲裁

2040650 事业运行

2040670 涉外、 涉港澳台证书工本费支出

2040699 其他司法支出

20407监狱

2040701 行政运行

20407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0703 机关服务

2040704 犯人生活

2040705 犯人改造

2040706 狱政设施建设

2040750 事业运行

2040799 其他监狱支出

20408劳教

2040801 行政运行

20408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0803 机关服务

2040804 劳教人员生活

2040805 劳教人员教育

2040806 所政设施建设

2040850 事业运行

2040899 其他劳教支出

20409国家保密

2040901 行政运行

20409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0903 机关服务

2040904 保密技术

2040905 保密管理

2040950 事业运行

2040999 其他国家保密支出

20410缉私警察

2041001 行政运行

2041002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41003 专项缉私活动支出

2041004 缉私情报

2041005 禁毒及缉毒

2041006 网络运行及维护

2041007 警服购置

2041099 其他缉私警察支出

20499 其他公共安全支出

资料来源:

表1-表8: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全国预算

表9:江阴市财政局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行政立法;公务用枪;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 D6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213-01

我国关于警察公务用枪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公安机关公务用枪使用规定》等,其中对于配枪人员的资格,枪支的使用和管理等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可以说这些年来我国对于警察枪支使用的法规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实际上,警察滥用枪支的情况属于个例,不应因为偶发的个体滥用枪支或枪支丢失行为而导致大部分警察不能配枪。2011年,山东泰安两名犯罪嫌疑人持枪袭警,在追捕过程中,所有穿警服的警察,包括街面上的交警在没有枪的情况下,用车辆撞击,甚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直接扑向犯罪嫌疑人,使之没能流窜而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但却加大了自身的危险。因此,警察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应该有一些具体法律法规来保障其人身安全。

一、我国警察公务用枪的现行法规

关于配枪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二章第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担负案件侦查任务的检察人员,海关的缉私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时确有必要使用枪支的,可以配备公务用枪。

关于使用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九条规定: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1)放火、决水、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2)劫持航空器、船舰、火车、机动车或者驾驶车、船等机动交通工具,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3)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4)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犯罪或者以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相威胁实施犯罪的……共计十五款。

警察公务用枪是保障其执行公务的必要条件,不能因为个别警察出现的枪支管理问题而走入严格限制的极端。同时,在我国相关立法过程中缺乏出于警察人身安全考虑的保护性条款,导致警察面临的法律风险和安全隐患。

二、警察公务用枪的法律缺陷

(一)警察公务用枪的涵义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规定了枪支的使用情况,但是并未指明“使用”的涵义,应该是广义范畴的,包括枪支的佩戴、养护、检查等多个方面,而法规中并未提出警察日常是否应该携带枪支,很难规范警察的用枪行为,这就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带来麻烦和争议,困扰突发事件中的出警行动。《条例》作为枪支管理的重要参考法规并没有对警察有效使用枪支做出明确的指导和定义。

(二)警察用枪情况规定不完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第十条第(二)款中所说的“更为严重危害后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第十一条中的“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等相关规定,其中均为完善地指出“严重危害后果”和“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范围,这就对危机时刻下警察的判断造成了困扰,而这种警察用枪情况规定不完善的现象比比皆是,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警察执行公务时的效率和质量。作为国家法律法规,应该对警察公务用枪的相关情况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或直接明了地指出范围或下出定义。

三、警察公务用枪的法律保护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规

公安部《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的不得使用枪支:(1)处理一般治安案件、群众上访事件和调解民事纠纷;(2)在人群聚集的繁华地段、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及易燃易爆场所;(3)在巡逻、盘查可疑人员未遇暴力抗拒和暴力袭击时;(4)从事大型集会保卫工作时;(5)在疏导道路交通和查处交通违章时;(6)与他人发生个人纠纷时;(7)使用枪支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时。这样的规定十分不完善,因为案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规定就不能单单罗列可能发生的情形,而是因该规定按照警察所面临的威胁程度来决定是否具有使用枪支的权力,例如当有他人生命受到犯罪分子威胁时,即使符合上述几种情况也应该赋予警察使用枪支的权力。

(二)加大法律保护力度

由于我国警察公务用枪法律法规对警察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较为薄弱,大部分民警在执行任务时使用枪支仍然存在较大的顾虑。事实上,警察对枪支的使用是其执行公务的必要保障条件和手段,对于枪支的使用本身就是对其职权的履行,警察对于犯罪分子所具有的枪支力与公民的正当防卫有所不同,因此就不应该存在防卫过当反被犯罪分子的问题,只要警察在合法范围内使用枪支,就是执法行为。所以,相关法律应该对此进行明确规定,警察在执行任务时依法用枪的行为应受到明确的法律保护,不承担对犯罪分子造成的各类伤害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对警察的人身安全做出有效保护,提高其职业责任感,从而提高警察对公民的保护,对犯罪活动的打击,维护公共安全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秩序。

参考文献:

[1]韩增辉.简析警察用枪困境――广东调研报告[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10(1):23-25

[2]刘春玲.简论警察枪支使用法律制度理论基础[J].社科纵横,2010,25(4):34-35

[3]王力兴.警察使用枪支程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5):27

[4]梁斌.浅谈我国公安机关的枪支管理和使用[J].森林公安,2009(6):44-45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一、我区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的基本情况

根据十七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任务,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进政府实事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实施,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级,在推进和谐城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两年民生经费投入的概况。

年我区直接投入民生资金13.32亿元,年经人代会审批通过的预算为21.07亿元,同比增加7.75亿元,增幅为58.18%。

1、区、街两级投入情况。年,区级层面投入10.31亿元,占77.40%,街道层面投入3.01亿元,占22.60%;年,区级层面投入14.22亿元,占67.49%,街道层面投入6.85亿元,占32.51%。随着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层面的投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2、资金来源情况。民生经费的资金来源主要分四类,区级层面的投入包括预算内和其他财政性资金两类,街道层面的投入包括街道出资和转移支付两类。明细详见下表:

区级预算内投入、两年大致持平,民生经费投入总量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其他财政性资金和街道投入的增加,转移支付则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旧住房综合改造等政策性领域的补贴。

3、民生经费投入结构。我区的民生投入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事业、社区事务、公共安全、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两年的经费投入结构详见图表一、二。

与年相比,年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即占民生经费投入总额的比重)均有明显增幅,体现了民生投入向重点领域的进一步倾斜,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民生支出,绝对量也显著增加,共同构成了58.18%的民生经费投入增幅。对比情况详见图表三。

注:图表中各支出大类的数据均仅指民生口径范围内的支出,不包括其他用途的经费(例如科技类支出不包括科技创新资金等)。

4、年上半年民生经费的执行情况。年上半年共直接投入民生资金7.97亿元,占全年预算的37.83%。其中,区级层面预算14.22亿,已执行6.43亿,执行率45.22%,进度较为正常;街道层面预算6.85亿,已执行1.54亿,执行率22.48%,进度偏低,主要是由于部分项目的确定或任务分解至街道的时间相对较晚,以及社区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等原因造成。下半年需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完成年初人代会批准的民生预算,实现全年民生工作的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和实效。

1、统筹财力,公共财政倾斜民生。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10方面36项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财政预决算报告确定了21.07亿元的民生资金,使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走上了制度化、公开化、项目化的轨道。在调研确定民生口径的基础上,统筹财力,综合运用当年财政收入、历年结余、转移支付及各类其他财政性资金,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倾斜力度,使年民生经费投入同比增幅达到了58.18%。建立街道财力保障机制,通过转移支付确保每个街道至少5000万元的托底保障资金,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南片地区也有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社区居民。

2、聚焦重点,政府实事惠及百姓。聚焦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涉及困难群体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年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10万平方米,年计划改造120万平方米,同时,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年预算0.55亿元,保障租金配租、试点实物配租,努力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大帮困救助力度,通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区市民综合帮扶资金、街道社区帮困等多种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探索财政资金与社会保险的有机结合,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以激励就业、鼓励创业为目标,年预算安排促进就业、万人就业两项专项资金合计1.16亿元,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此外,积极推进社区“三中心”建设,以便民利民为目标,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能级;加快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为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完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居民求学求医成本,促进社会事业的均衡化发展。调研中人大代表、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区政府以促进区域和谐安康为己任,在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务求实效,普惠居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因地制宜,社区工作彰显特色。社区是民生工作的第一线,区政府充分发挥区与街镇、条与块的积极性,鼓励街道、镇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因地制宜地选好“自选动作”,彰显社区特色。湖南街道为解决辖区内旧住房多、居民生活不便的突出问题,积极协调区相关部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研究家庭卫生设施改造的个性化方案,每户近万元的投资居民只需自负100元,纪录片《牵挂》真实反映了政府部门细致的工作和居民得实惠后的感激之情;徐家汇街道首创养老特需服务,每日派专人上门看望独居老人,并提供配药、购物等服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称赞;康健街道倡导社区安全的理念,以老年人居家安全、学校安全、运动场所安全等伤害防御为重点,成功创建成为国际安全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各街道、镇在民生特色工作上积极探索,实实在在地让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4、规范程序,财政资金投管并重。严格部门预算管理,在公用经费定额继续节减10%的基础上,今年又提出了以年为基数,2009年常规性业务费压缩5%的要求,从严控制机构运转成本,提高民生领域的可用财力。加强条块联动,完善条与块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规范预算资金的报批审核流程,确保民生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开展“12+1”业务费支出标准调研,规范街道业务费的项目内容,探索项目支出标准的相对统一,努力均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对于民生领域经费支出的使用范围、标准、效益进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与效益。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再加上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势必面临很多探索中的曲折和矛盾。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以下六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有限财力与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

政府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毕竟增长有限。徐汇区财政收入总量虽居全市中心城区前列,但地域面积大、人口导入多,人均、地均水平相对较低,且近几年世博配套、旧区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区政府始终坚持将有限的财力优先保障民生改善,但具体工作中也面临着居民期望值不断上升,要求免费项目、过高标准的趋势有所显现等问题,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增大。以旧住房综合改造为例,既定标准是区级层面和街道层面各承担30%,业主和产权单位承担40%,但操作中部分业主和产权单位改造愿望迫切,要求标准提高,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却迟迟不到位,完全寄望于政府补贴,给工程进展了带来困难。

(二)实事项目与百姓认同之间的差异。

政府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力求全方位推进民生工作,但现行体制下,实事项目的确定仍然以政府思维为主导,听取群众意见不充分,社区居民参与度有限。一旦具体到项目化,政府官员与居民对项目重要性、紧迫性的认知,以及对效果的评价,往往有距离,大多数民生工作确实成效显著,但也客观存在少数工作居民认同感不强的问题。例如平安建设中小区一些防盗设施的选择,政府强调规范、统一,但也有居民反映有的防盗设施不符合小区实际情况。又如群众文化活动,政府投入较多精力和财力,但受居民素质及文化层次所限,受益面相对较小,认同感不够普遍。

(三)个性方案与地区均衡之间的平衡。

街道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财力差异较大,决定了民生投入的力度不尽相同,5000万元的托底保障资金只能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所需。与此相对应的是,财力较差的南片地区居民密集,基础设施薄弱,困难群体较多,对于加大民生投入的愿望较诸北片地区尤为强烈。例如经济发达的徐家汇街道有能力投资数百万元改善某个小区的外环境,但枫林、长桥、凌云等街道却面临旧住房多,改造资金不足等实际困难。又如街道社区帮困经费,以前一直缺乏统一的管理及使用要求,街道领导认为只要将钱用在百姓身上肯定不错,各街道之间做法不同、差异悬殊,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负面效应。

(四)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

长期计划体制所形成的“大政府,小市场”的特点,在民生领域也十分明显。政府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一大进步,但是大包大揽,行政主导色彩浓厚,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动作机制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方面是难以满足居民的全部需求,另一方面是政府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的现状也带来体制机制及社会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矛盾的处理与协调。例如解决老人日间用餐问题,街道办食堂既缺经验又无抓手,但又出于诸多顾虑不敢市场化运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又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完全通过行政手段推进,缺乏市场化的管理及退出机制,推进阻力重重。

(五)倾斜弱势与公平公正之间的考量。

人口综合信息平台不够完善,帮困救助政策的把关主要依靠社区干部,难度较大。政策对于居民的私有财产与当前收入,显性收入与隐性收入的界定不够完善,地区掌握更不清晰,有时出于稳定工作的考虑,难以严分维稳与帮困的界限,多少是满足了少数人群的不合理要求。此外,偏重强调倾斜弱势,对于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未能充分兼顾。调研中居委干部谈到,居民不怕生大病重病,只怕生慢性病,政策对这部分因特殊原因而致贫致困群体的倾斜力度仍显不足。也有个别居民钻政策空子,明明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工作,在家享受低保,还以自己是弱势群体为由向政府要政策、要补助,破坏了社会公平。

(六)资金投入与评估机制之间的衔接。

近年来,我区民生经费投入的范围与数量均快速提升,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民生资金投入的效益着重体现在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上,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且部门领导往往认为只要将资金用于民生就是好事,至于资金用多用少、是否有节省的空间、效果是否已经达到最佳,则不会过多地予以关注。例如现有的绩效评估办法,只是针对部分项目,且分值设计上也侧重于领导满意、部门认同,经费使用的考核局限于预算执行率,对于民生资金是否完全用在了百姓身上,是否切实改善了百姓生活,居民群众是否满意等方面,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三、几点建议

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改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又需协调部门、单位、居民等各方关系,任务艰巨繁重,必须加强调研,统盘思考,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和完善。现提出以下六方面建议:

(一)以优先保障为原则,加大倾斜力度。

结合预算编审,吸纳区府办等综合部门提前介入,研究重点项目和重点投向,完善民生项目与民生预算的对接机制,扩大社会基本保障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对于已明确的政府重点实事项目,研究完善区、街道、企业、居民的资金分级负担机制,对旧住房综合改造等资金筹措有实际困难的项目,可考虑适当提高政府的投入比重,同时制订街道的分类分级负担机制,对财力相对困难的南片地区提高区级财政或转移支付的承担比例,确保民生工作的资金落实到位。

(二)以居民满意为前提,确定实事项目。

财政资金关注民生,应当以居民满意为前提,首先解决好“三最”问题,要正确处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突出重点,显现亮点,发挥效应,并建立巩固长效机制。民生财政,必须首先问计于民,民生项目在确定前和实施中,应尽可能地深入社区开展调研,通过类似参与式预算等形式,了解掌握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迫切愿望,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面,从而提高政府实事项目与百姓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民生工作实效与居民满意的吻合度,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三)以地区均衡为目标,统一基本标准。

加大区级层面的调控力度,均衡街道财力,进一步完善财力保障机制,适度提高南片地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水平。深化条块联动机制,职能部门尤其要加强业务政策的研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一民生的基本标准,使帮困救助等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投入标准实现相对均衡。财力充裕的街道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把握尺度,适当考虑地区均衡,实事项目要尽力而为,但也必须量力而行,不宜过度提高标准,要突出适度理念,节约财力办大事、办实事。

(四)以社会参与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

关注民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区分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性质,在职业教育、促进就业、为老服务等社会化领域,打破政府包办的传统模式和体制障碍,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范围。政府主要扮演“引导员”、“裁判员”的角色,搭建平台,制订规则,具体运作则尽可能地以社会参与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通过研究制订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考核监督措施,加以鼓励和规范,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化运作的良性格局,全社会形成全力,共同推进民生工作的开展。

(五)以公平公正为基础,规范受益范围。

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对接和共享,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修订相应的法规政策,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改革开放成果的普惠共享。在倾斜弱势的同时,也要正确区分合理期望与过分要求,通过正面宣传引导,鼓励利益主体自律、自强,通过社区公众信息查询和举报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规范法制机制,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从而确保受益人群与受益水平的相对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六)以社会效益为准绳,评估工作实效。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非常高兴接受邀请来参加市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会议,参加市这样的会议还是第一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市高度重视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会议经过了精心筹备,把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有机结合,三会合一,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效能,开得非常有益也非常必要。会议召开的过程也是信息沟通的过程,借这个机会,就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作个沟通交流。

一、市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近年来,市对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认识越来越明确,领导越来越重视,措施越来越得力,效果越来越明显。具体体现在:一是有一个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的氛围。市委政法委历任主要领导对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都高度重视,以身示范。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思松同志一到政法委就扎进基层,开展调研,了解情况。领导带头调研既是本职工作要求也是必要的工作方法,只有情况明,才能决心大。通过调查研究,能具体了解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二是有一支力量整合、奋发有为的队伍。市从事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的干部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工作激情高昂,精神面貌较好,工作争一流,有一种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调研工作经常化,信息报送及时。组织机构健全,尤其是市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更有利于统筹兼顾,推动工作。信息调研网络完善,形成了全市信息调研宣传网络,有专兼职的队伍。信息调研载体丰富,市里有《政法动态》、《综治动态》、《610简报》、《维稳简报》等载体,各县区也有专门的载体。三是有一套运作有效、奖惩分明的机制。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工作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市委政法委信息调研工作机制健全,有考核奖惩办法,有实施意见,年初有调研课题部署,年终有考核评比,平时有通报机制,这些保证了市政法信息调研工作逐步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四是有一批质量较高、以文辅政的成果。市每年都有一些调研质量较高的论文,对政法工作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2005年,开展了《平安建设对策研究》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平安建设。市发挥牵头作用,牵头组织安庆市、六安市和巢湖市开展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安徽》调查研究,并形成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对省里制定平安安徽建设文件起到很好的决策参谋作用。20年,开展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的调查研究,为省委政法委向中政委提交课题研究报告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服务“三大推进”大局,开展了《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调查研究,在市委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又对政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课题部署。

二、要进一步高度重视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信息是协调交流工作的有效途径,信息社会离开信息寸步难行。调研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决策,调研先行,推动工作,调研督促。宣传是发动群众,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拿破仑曾讲:“新闻记者的一支笔,胜过十万支毛瑟枪”。给丁玲的题词写道:“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些都说明了信息调研宣传工作非常重要。一是党的领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向。邓小平同志也是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南巡讲话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调研和督促。同志说,调查研究是我们谋事之道,成事之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总书记说,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管理和建设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强调,要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健全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并提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努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实好。各级领导同志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这些具体从事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的同志没有任何理由不做好这项工作。二是调查研究是政法委的本职职能。许多政法委书记不知道政法委干什么,我认为,政法委书记要义不容辞地重视和抓好调查研究,这是你的本职行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意见》(中发[2005]15号)文件,给各级党委政法委规定了六条职责,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开展政法工作重大政策、法律问题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各级党委政法委的本职职能,重要职责。如果这项工作抓不好,就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三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政法工作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政法机关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仅要做和谐社会的保障者,还要做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各项政法工作要紧跟形势的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都要经过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增强决策的实效性,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重视调查研究的领导不能算一个好的领导,起码不是一个精明的领导。

三、要切实提高我们调研工作水平。当前的调研文章,奉命之作的比较多,调研成果精品少。怎样提高调研工作质量和水平,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选题要准。调研课题的选择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工作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同时也必须是领导关注的问题,机关调研工作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调研课题的选择既不能落后于形势,也不能离领导关注点太远。二是占有资料要充分。调研前,掌握相关方面知识和情况,做好调研各项准备工作。调研中,全面搜集与调研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不行。三是要意在笔先。调研前要先研究出眉目,拟定初步的调研提纲,然后根据调研情况不断完善,不断修正。否则目的不清,目标不明,调查过程中就没有针对性,就会出现乱问、傻问、随意问现象。有了目标,就有针对性。有时可以明知故问,以证实情况。四是要边调查边研究。调研过程要一边调查,一边思考,一边研究,不能只是简单地搜集材料,要遇到什么问题就琢磨什么问题。如果不琢磨,不思考,不研究,时过境迁,回来后,那些材料也只是一堆废纸。五是要写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般有三个部分:摆出事实概括做法,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制定对策。写好调研报告要注意以下四点:①对策建议要解决问题,不能前后脱节;②观点和材料要有机统一,观点要来源于材料;③要实效管用,要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措施办法要可操作;④内容要言之有物,文字要简洁干净。六是甘于淡泊,不甘寂寞。做信息调研工作很辛苦,来不得半点虚假,从事信息调研工作的同志要爱岗敬业,不仅要认真还要用心,认真做对事,用心做好事;甘于淡泊,不能太多计较个人得失;不甘寂寞,认真调查,深入思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和热情,在积极作为中实现人生价值。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小店三四十平方米的样子,有点儿狭长。最里面是收银台,老板娘从后面出来热情地招呼她。邵婷边看边往里走。遇到满意的,就伸手去摸一摸面料,感受一下质地。最终,她挑了两件,试衣间里有人,她就站在门口等,边等边对着镜子往自己身上比划。

邵婷没有想到,她挑选衣服的整个过程被近千人在电脑或手机上议论着,甚至有人对邵选衣服的眼光提出质疑,而始作俑者是老板娘在收银台上放的一个白色摄像头。摄像头通过WiFi与一家名为“水滴直播”的网站相连,只要登录它的网站或手机APP,就可以查看所有的在线直播。当邵的同事告诉她在直播网站上看到她时,这段不足5分钟的直播已经结束。数据显示,有2467个人浏览,还有不少人点赞。

“一想到有那么多的眼睛,背后就升起一阵凉意。”邵婷告说。

邵婷只是众多被直播对象中的一个。打游戏的、住旅店的、喝咖啡的、教室里自习的,甚至是街边驻足的,只要摄像头的管理者愿意,都有可能把实时的监控视频分享到各大直播网站上。邵婷们就如同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楚门,生活中被无数摄像机包围着,所有生活都被直播,自己却浑然不知。

凭什么我被直播

李立完全没想到,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男主角”。在名为花椒直播的网站上,李立居然看到自己在一家小店里狼吞虎咽地吃着麻辣烫,右手捏着筷子,左手还朝着辣椒瓶伸过去。他甚至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再来点儿辣椒”。

“我的下巴都要惊掉了。”李立形容当时的心情。“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拍了我,竟然还传到了网上。”李立想了一会儿,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词――侵犯。他顿了顿,“对,我受到了侵犯。”

李立去找店主理论,却碰了一鼻子灰。店主告诉他,饭店是公共区域,不涉及到隐私问题。这个从事软件开发的程序员竟然无言以对。

类似的视频,燃烧了整个网络。“我们每天稳定的直播台有6000个,每天开着(的摄像头)超过2万个。”360智能摄像机市场负责人张浩说。水滴直播需要依赖于360研发的360手持摄像机,从2015年3月31日上市到现在,它的出货量已经接近200万台。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电视台。”张浩等人试图将水滴直播打造成一个生活直播秀。“直播是在当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在张浩看来,直播是一个亟待开挖的宝藏,“相比于微博、微信的表达方式,视频更具有冲击力。”

然而,新技术带来的隐私问题,在开发者眼中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不算侵犯隐私。”在直播平台方面看来,当人走进公共空间,就不存在隐私问题,与私密空间的摄像头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这个说法很难说服邵婷和李立。在邵婷看来,尽管处在公共场合,店家又有什么权利将客人的影像公之于众呢;李立更是义愤填膺,自己“胡吃海塞”的样子,居然成了一场“演出”。

他们的共同疑问是,难道公共场所的直播没有人管吗?

公共场所也有隐私权

“这些人,知道他们被直播吗?”几乎每个直播台都有这样的留言。

人人成为电视台的时候,人人也可能成为被直播者。林诚是河南许昌一所学校的班主任。在介绍栏里他写道:欢迎关注我的班级,请文明评论。

林诚将一个摄像头安在了教室里。起初,林诚只是想以此来监视学生上课和自习时的情况,后来他发现了居然还有“直播”这一功能。林诚的学生只知道老师在监控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内容已经被放到了网上。

林诚并不觉得这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我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学生。”

张浩也持这种观点。在他们的研发过程中,技术团队曾咨询过相关专家,对方的答复是,最多侵犯的是肖像权。

2009年,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完成了一项课题,专门研究公共场所监控图像采集利用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国内首次进行此类调研。当时研究的一个前提是,城市中公共场所的摄像头越来越多,公共摄像头的安装和使用与公民的隐私权间矛盾冲突不断。

最终,调研报告的一个结论就是:不能因为身处公共场所,公民就要牺牲自己的隐私权。图像监控的目的应该严格控制在维护公共安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范围之内,不能允许超范围使用图像监控及其产生的视频资料。

“公共空间的监控内容应该是空间里的具体状况,比如说什么时候出现了烟火,什么时候人流开始聚集,而不是具体针对里面的人。”汤啸天说,但在这些直播中,不管是直播者还是观看者,其关注目标都是里面的人,实质则是偷拍或者非法窥视。

在中国,对公共空间的隐私权的侵犯似乎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升级。2003年的“接吻案”颇具代表性。上海复兴中学以《校园不文明现象》为题,集中播放了学校摄录的一些校园不文明现象,其中接吻的两位学生被同学们在录像中认出。

受到伤害的两名学生向法院,要求认定上海复兴中学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名誉权和人格权。但后来法院做出判决,认为被播放的两原告亲昵动作,是在学校的公共场合,不具备隐秘性。

事实上,这都在汤啸天的关注中。然而多年过去,国内在隐私权方面的进展却依然不如人意。“直到现在,关于公共摄像头的安装到底要不要履行审批或者备案,谁可以申请安装,图像监控资料如何管理,这些在国家层面的立法中依然都是空白点。”汤啸天说。

所幸近两年各地陆续出台的《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留存的图像信息除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使用外,任何人不得擅自查阅、复制、提供、传播,更不能作商用。”

“监控者在将这一手段作为安防用途的同时,就具有保管获得资料的义务,更不能用作商业的用途,即便这种使用并没有贬低、诋毁人格的性质,也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汤啸天说。

私人摄像头的出现使得场面更加混乱。数年之前,汤啸天就已经注意到,私人安装摄像头在北京、上海等地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有的居民为保护自身利益,还在住宅的外墙、家门口的楼道里安装了球形摄像头,使得相邻的住户感到自己在他人监视下生活。

汤啸天没有想到,仅用了5年的时间,技术的发展就使得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民都可监控、全民都被监控的时代。在技术面前,法律再次出现滞后。“私人安装的单个摄像头不能算作监控系统工程,自然也不在公安机关的审批范围之内。”这自然形成了监管的空白地带。

公共安全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 满意度评价 主成分分析 Logit模型

城市公共服务是21世纪城市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它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管理者—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企业组织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对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对促进政府改善管理、优化公共服务的各项安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满意度的研究,美国密歇根Fornell博士(1989)提出“顾客满意度指数(CSI)”,并且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所杨永恒博士建立起公共部门的“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P)”,该模型较好地表达了市民满意度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机制,较为全面地考虑到主要因素和特点,缺点在于将公共服务放在同一个模型中,过于简单,精度不够。美国哈佛肯尼迪学院安东尼·赛奇教授研究表明:农村低收入者对中央政府满意度高,低收入者对基层政府满意度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2005)研究报告指出,内地城市市长的民意支持率普遍低于沿海城市。

本文重点以西北地区某省会城市(以下称为A市)的随机抽样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和讨论,一是明确影响企业评价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二是提出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措施建议。

研究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从影响企业满意度的不同方面设计问卷,把A市公共服务评价的调查问卷(企业)划分为不同的指标,共涉及38个测量项目。为保证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我们首先在A市随机抽取部分企业进行了预测试,并对部分调查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结合预调查的结果和被访谈者的意见,对问卷设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量表项目采用李克特的5级量表,1代表“很不满意”,5代表“很满意”。

(二)调查实施与抽样

本次调查以A市为对象,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形式、通过调查员直接拦截的方式进行。综合A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调研的可行性,此次调研组随机发放企业问卷180份,收回104份,有效问卷104份,选择其中的104份做调研样本分析。104家样本企业既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有个体商户;行业分布从农牧渔和矿业到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行业,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同时,多数在A市的经营时间超过10年(见图1)。

(三)变量选取与说明

本研究将影响城市公共服务评价的因素分为三类:一是基本服务因素,包括市政设施、交通因素、社会治安、就业服务等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环境、商业环境、政府的效能等因素;三是企业个体特征因素,包括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经营领域。为了研究需要我们把因变量Y定义为二元变量,将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很满意”、“满意”、“一般”划分为一类取值为“1”;将“不满意”、“很不满意”划分为一类取值为“0”。对企业个体特征变量的定义见表1。

企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由于企业性质、规模、经营领域不同,影响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因素不仅多而且有差异,同时存在主次之分且各有差别,各种因素也可能存在交叉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首先对影响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因素进行相关性和显著性检验与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本文研究设计的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评价满意度的指标共20个因素,分别是X1、X2、…、X20(见表2)。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首先,我们对影响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评价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按照王保进(2007)的观点,如果相关系数在0.3-0.8之间就可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其次,采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KMO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偏相关系数越低,进行主成分分析效果比较好。

利用Spss17.0对影响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评价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评价因素变量相关系数在0.3~0.8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且问卷的KMO数值为0.728,并且通过了Bartlett球形度检验,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因此我们进行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7.0对影响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评价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主成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陡坡检验。该方法是Cattell提出的以绘图方式检验保留几个主成分的方法。第二种是Kaiser准则。主要是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准则,一般情况下当变量个数在20-50个时,使用该准则的效果比较好。第三种Horn准则。在准则随机抽取k组包括N个样本在p个变量的测量结果,进行k次主成分分析,画出k条陡曲线,这些曲线的交叉值,就是保留的主成分。本研究中采用Kaiser准则,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7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80.83%,说明采用7个主成分可以有效的解释原来的20个因子的信息。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因子的载荷大小表明对应的因素与这个因子的相关程度。如果载荷为负,表明这个因素与这个因子呈负相关。由表2可得出:因子F1在因素X6、X7、X8、X9上载荷较大;因子F2在因素X10、X11、X12上载荷较大;因子F3在因素X15、X16、X17、X18上载荷较大;因子F4在因素X19、X20上载荷较大;因子F5在因素X1、X2上载荷较大;因子F6在因素X13、X14上载荷较较大;因子F7在因素X3、X4、X5上载荷明显。

根据F1、F2、…、F7七个因子的载荷分布,并结合X1、X2、…、X20各个影响因素的具体涵义,定义主成分分别为:F1为公共安全服务,F2为就业服务,F3为企业商业环境,F4政府效能,F5为基础设施服务,F6为环保服务, F7为交通服务。

(二)Logit回归分析

建立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与F1、F2、…、F7七个变量以及企业个体特征变量回归模型。作为因变量的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只有“满意”和 “不满意”两种状态,这样我们可以选择(逻辑)曲线形式,即为Logit模型。构建Logit模型:

采用Spss17.0进行逻辑回归分析。Logit分析按照自变量的投入顺序不同,可分为强迫进入、逐步进入、剔除等三种方法,本文采用强迫进入法(Enter),通过Spss软件运算,得出如表3的结果。

本文采用H-L检验法,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当H-L检验值未到达显著水平时,表示拟合度良好。经过检验计算,H-L检验值为5.57(P值=0.695>0.5),并且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良好。由表4关联强度检验可以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中强度关联。由模型拟合度检验和关联强度检验可以得出,本文选择的模型:

,可以较好的反映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

结论与建议

本文认为基础设施服务、交通服务、就业服务和商业环境对企业评价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提升这几个方面的服务水平可以提高企业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企业个体特征变量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总之,提高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是各级政府、城市管理者以及各个领域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目标。

提高基础设施和就业服务水平。首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完善的交通设施,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和公交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带动企业快速的发展。其次,完善城市就业服务。一是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的咨询,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二是提供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为企业储备有一定经验和受过良好培训的人才;三是依托社区和高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为有见习需求企业和学生提供见习机会。最后,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加强公共服务安全建设,强化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保持社会长期的稳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改善商业环境、提高政府效能。坚持“软硬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改善经商环境。首先,科学考虑西部的区位优势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扶持,充分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利用西部开发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其次,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市场监管行为,加强投资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和优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和规范审批流程。

参考文献:

1.金南顺.城市公共服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2.袁岳.城乡民众评价县市长:结果与含义[R].零点公司调研报告,2005

3.朱玉春.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满意度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1)

4.陈光.公共服务评价:理论与实践[J].学术动态,2005(4)

5.任立兵.中西城市公共服务比较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7(4)

6.李彬.关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3(6)

7.青平,吴乐.农村基础干部满意度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

8.陈超.spss15.0常用功能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制造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量表市场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