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范文

时间:2023-02-27 07:58:34

工程硕士

工程硕士范文第1篇

从1985年我国开始招收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开始,到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众多专业学位中涉及企业最广、培养单位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为我国大中型工矿企业、工程管理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很大程度解决了他们对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工矿企业、工程管理部门,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进武、杨红兵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他们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为我国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安全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硕士学位论文也通过了工程鉴定,认为水平先进、性能良好、工作可靠。

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受到企业的好评和欢迎。实现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企业工程项目充足的双重优势,将产学研落到实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做好生源组织问题,切实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人才的培养。

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硕士教育顺应了工程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高等工程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它保证了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加强了地方、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工程硕士教育也出现了一定困难和问题。

1.用人单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缺乏参与,多数用人单位把人才培养工作当作是学校一方的事,关心和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选拔研究生的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落实研究生所在单位的导师和课程设置等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来自企业的建议很少,工程硕士所在单位对于与高校配合的理解还停留在工作时间安排这一低层面,很少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在课程设置、师资、学生评价等培养环节中参与意见;用人企业单位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很多用人企业单位没有给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提供有效的保证。

2.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当前高校主要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目前工程硕士的招收规模与工学硕士招生规模相比差距较大,虽然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比例并没有增加。

3.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趋同,培养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在岗位上的需求;工程硕士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导师指导也严重不足;导师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之间交流不够。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学术性太强。主要表现在:论文选题来自企业单位实践较少,工程背景不够明确;工程实际技术涉及较少,先进技术方法和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偏少;论文适应性不够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完善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加强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1.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选好或编好工程硕士教材,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的关键,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必要的理论基础,又要反映企业的需求,课程内容应具有知识的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根据企业需求和工程领域要求,针对工程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生实际基础,根据企业要求,适当调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各课程要突出各工程领域的通才教育,打好基础。专业选修课要根据企业实际,加强应用性、针对性,开设各工程领域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的讲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

2.充分发挥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作用,建立一支既有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稳定的导师队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高校要在具有工学硕士指导资格的教师中聘任一批有丰富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工程硕士的导师,高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聘任已退休、但身体较好的教授担任导师。高校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选好课题,与学生直接讨论论文实施的技术方案,并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对学生论文质量进行负责。企业导师当然也非常重要,负责学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的能力培养,指导学生从企业工程实际中选好课题、做好课题,并协调学生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协助筹集论文经费等。

3.严格要求,热情指导,加强管理,提高工程硕士论文水平。抓好校企导师协作制,结合企业实际共同提出论文课题。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有明确具体的生产背景、工程要求与应用价值,可以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的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论文课题最好列入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列入技术改造项目,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项目,这样,经费比较充足,课题开展比较顺利。选题尽可能做到与培养企业单位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协调一致;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与提高工程硕士生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协调一致;与工程硕士生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协调一致。校企还需共同加强论文阶段的跟踪、检查及考核工作。这样,就能有利于调动高校、企业、导师和学生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论文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

4.加强校企紧密联合,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管理水平。在工程硕士办学模式上,实现校企紧密联合,企业作为人力资源和使用的主体,有参与监督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和有效的监督手段。企业或企业与个人享受教育收益的同时,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经费筹措渠道的多样化。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也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5.积极探索与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工程硕士培养中工与学一直是个矛盾的问题,为了能完成制定的教学量,有的高校采取教师到企业中集中为学生上课的方式,虽然这样暂时解决了工与学的问题,高校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不但不利于高校办学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远程教育为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教育和规模培养提供了有一个良好的条件,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学生解决工与学矛盾,以不脱产方式接受研究生高层次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成人网络教育在网络教学上已有丰富的经验,能对工程硕士开展远程网络教学起到借鉴。

四、工程硕士教育机制创新须要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

为使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发挥高校和企业、高校导师和企业专家的作用,增强高校的办学主动性,以及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工程硕士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也存在巨大的挑战:现有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着重视理论和技术、轻视实践、忽视运作(指推广应用和运营)等问题。其特点是:①在办学机制上,基本是以学校为中心,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沟通和互动;②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③在师资建设方面,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④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⑤在评价体系上,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出现了片面强调实践环节、不重视理论基础、忽视“运作”的问题,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比重摇摆不定、没有一个既定的方针、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因此,探索一条新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就必须从解决上述“脱节”着手。

2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出SE-CDIO方法

鉴于传统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行的脱节,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全过程指导教学过程,这与软件工程硕士培养需求非常吻合。为此,我们结合国情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软件工程相结合,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SE-CDIO方法(SE是软件工程的英文缩写),实施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改革与创新。SE-CDIO方法的内涵是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进一步说,它是与软件生命周期紧密结合而提出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软件生命周期为载体,集构思(理论)、设计(技术)、实现(落实)和运作(推广应用和运营)于一体,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地、各阶段有机联系地学习,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让理论、技术、实践、运营各部分按比例协调发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具体而言,各阶段的要求如下:(1)构思阶段(C):运用软件工程原理,构思学生毕业论文所需研发的项目。该项目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工作背景相关,在分析、思考、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并按照国家标准《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完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2)设计阶段(D):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接口设计,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再认识,并按照国标完成《软件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3)实现阶段(I):在计算机上完全实现软件系统并完成所有测试。本阶段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并按照国标完成软件测试报告软件产品规格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完成全部源代码的编写。(4)运作阶段(O):实现软件系统的运营,包括建立应用、营销和服务渠道,让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和服务能力,最后完成软件产品运作总结(国标没有规定,由教师确定写作大纲)及其他相关文档。

3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SE-CDIO为指导的软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由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活动组成。需要说明的是,Petri网是1962年由德国科学家C.A.Petri在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创立的一种网状结构,被称为“Petri网”[7]。Petri网是一个四元组Σ=(P,T,F,M),其中:①P∪T≠f,习惯称P为库所集,T为变迁集;②P∩T=f;③F(P×T)∪(T×P),称F为流关系;④映射M:P{0,1,2,3}称为Petri网的一个标识。通常用M0表示Petri网的初始标识。通常,为了图形化的直观表示接口Petri网,用圆圈表示P中的元素,用矩形框表示T中的元素,用有向边表示F中的元素,若(x,y)∈F,则从x到y画一条有向边。

3.1构思活动的细化过程

构思活动输入“研发项目的想法”,输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其细化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选择需求分析方法是指学生可以选择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或结构化分析方法,对研发项目进行需求分析。若采用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则业务需求描述需采用活动图,给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分析需采用用例图和用例说明,给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描述;数据需求分析需采用概念类图,给出具体的数据需求描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需采用文本方式,给出具体的非功能需求描述。若采用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方法,则业务需求描述需采用流程图,给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分析需采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给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描述;数据需求分析需采用IPO(inputprocessoutput)图,给出具体的数据需求描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需采用文本方式,给出具体的非功能需求描述。

3.2设计活动的细化过程

设计活动输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输出“软件设计说明”,其细化过程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选择设计方法是指学生可以选择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或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对研发项目进行设计。若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则总体设计需采用包图给出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两个子活动:功能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也需采用包图给出具体模块的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包含3个任务:类图设计、时序图设计、核心处理流程设计(活动图给出)。若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则需采用层次结构图(即H图)给出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两个子活动功能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也需采用层次结构图给出具体模块的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包含3个任务:输入数据设计、输出数据设计、处理数据设计,并给出处理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学生选择的需要分析方法必须与选择的设计方法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不允许在构思阶段选择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但在设计阶段选择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3.3实现活动的细化过程

实现活动输入“软件设计说明”,输出“软件产品”,其细化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依据“软件设计说明”,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随后,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并行编码实现。再经过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系统测试和验证测试,以最终完成软件产品的开发。

3.4运作活动的细化过程

运作活动输入“软件产品”,输出“软件变更记录”“用户手册”“客户满意度测试报告”。其细化的过程如图4所示。具体而言,变更管理和版本管理是指学生就试运行阶段和产品维护阶段产生的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优化及编码改进。为方便对整个项目的监控,在改进的同时进行变更控制及版本控制,并产生“软件变更记录”。用户培训要求学生编写“用户手册”辅助产品使用者了解产品。试运行阶段是指学生将产品移植到用户使用环境中进行测试。若测试结果表明存在问题,学生需进入设计优化阶段对产品进行变更,为了使开发过程高效且可控,学生需进行变更控制。若测试结果良好,产品进入阶段。后用户将产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学生需根据问题进行软件维护。软件维护包含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及预防性维护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会涉及对软件的改进和演化。在改进和演化同时产生版本的变更,为此学生需进行版本控制;根据需要定期向用户发送“顾客满意度调查表”,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分析产品或体系存在的问题,识别改进时机、改进地方及宜采用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编写“客户满意度测试报告”;当项目组对项目进展进行内部审核结束后,软件开发过程正式结束。此时学生需要整理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将其归档,以作日后类似产品开发的参考及借鉴,最后完成软件产品运作总结。

4结语

事实证明,SE-CDIO为指导的软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符合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需要,有效改变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不规范、随意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针对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我们今后将继续完善SE-CDIO方法,从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工程硕士范文第3篇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

培养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反映,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工程领域应侧重于不同能力的培养,兵器工程领域作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设的六大工程领域之一,其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为军队装备科研院所、试验基地、装备修理机构、装备管理机构和军代表系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我院结合多年的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经验,已制订了较为完善和具体的培养目标,即依托各种型号的步兵武器、地炮、高炮、自行火炮以及各类武器弹药,开展装备维修技术、装备试验技术、装备采办工程、装备管理、装备保障、装备指挥、装备安全防护、弹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部队武器装备建设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装备技术和装备管理人才。

二、加强课程教学是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加强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我院形成了包括公共必修课、领域选修课和岗位必修课在内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是各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必修课程,包括“英语”、“自然辩证法”、“应用数理统计”、“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科技信息检索”、“项目管理概论”、“新军事变革概论”、“知识产权”8门课程;领域选修课是除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和岗位必修课外,所有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在全院开设的所有领域选修课中任意选修4~5门课程,只要修够相应学分即可。这对于拓展工程硕士领域知识,增强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满足学员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求知欲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针对不同岗位设置特定的岗位必修课,例如,我院针对从事科研、试验工作的人员,设置“武器系统分析”、“实验工程学”等岗位必修课;针对从事装备管理工作的人员,设置“装备战勤概论”、“信息化装备保障”等岗位必修课;针对军代表系统的人员,设置“装备采办工程”、“统计抽样原理”等岗位必修课。这对于进一步巩固岗位知识,熟练岗位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如何进一步设置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带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根本之根本。首先,精品课程的设置应具有科学性,紧贴学科前沿,在具有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前景。其次,精品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够集中并体现本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结合兵器工程领域的特点规律,设置以“兵器发控技术”、“兵器发射与控制”、“火炮发射动力学”、“新概念动能武器原理”、“弹箭气体动力学”、“定向能武器基础”、“非致命武器基础”7门课程为主的精品课程,这对于提高授课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兵器工程领域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

三、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是确保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关键

学位论文质量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反映和重要体现,因此,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是加强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1.严格学位申请资格审查学位申请资格审查是确保达到学位申请条件的研究生顺利进行学位申请的重要保证,同时也能够很好地限制未达到学位申请条件的研究生进行学位申请。学位申请资格审查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审查和学术论文审查两个方面。课程学习审查主要是审查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是否学习了相应的课程,所学课程是否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所修学分是否达到了学位申请的基本要求等。我院规定兵器工程领域研究生所修总学分应为28~30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8~10学分。学术论文审查主要是审查学术论文是否符合工程领域内涵,是否具有工程背景、创新点和发表学术论文是否达到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等,我院严格规定工程硕士在学期间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国内、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1篇以上反映学位论文成果的学术论文。

2.全面实行“双盲”评阅制度学位论文评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为进一步激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本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提高学位论文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院所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均实行全面“双盲”评阅制度。所谓“双盲”评阅,主要是删去论文中关于作者及其导师的信息,由研究生处和培养单位聘请其他院校的同行专家进行评阅,使参与评阅的专家与被评阅论文的作者(或其导师)之间互不知晓。这个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避免学位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关系,促进评阅专家围绕论文本身客观公正地开展独立评判。同时规定,对发现有干扰学位论文评阅工作的责任人,取消研究生的答辩资格,有导师参与的,给予导师停止招生、取消招生的处理,从制度上保证学位论文评阅的公正性。

3.提高学位论文答辩标准学位论文答辩是进一步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术研究的延续与完善,也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提高学位论文答辩标准。我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由研究生处聘请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进行“双盲”评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的答辩标准,规定3份论文的平均评阅成绩在70分以上且单份评阅成绩不低于60分者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并不是通过“双盲”评阅(60分)的论文便可参加论文答辩。未通过“双盲”评阅的论文,需要延期半年修改论文后,重新进行“双盲”评阅;重新评阅未通过者,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处理。其次,要严格明确答辩委员会职责。答辩委员会承担着评判学位申请者所做的研究工作及撰写的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学位申请的基本要求的重要职责,要求答辩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都要客观公正地评判学位论文的质和量。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程序,对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也进行明确地规定,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含有1名申请人所在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

四、明确校内外导师职责是确保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工程硕士范文第4篇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工程硕士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时间不固定,工学之间存在矛盾。工程硕士研究生进校不离岗,因此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固定,工、学之间存在矛盾,给传统的在校集中授课教学模式带来了困难;(2)实践经验丰富,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于不同企业,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较丰富,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如果照搬科学硕士的教学模式,将给实际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3)需要更新理论知识,掌握先进专业技术。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工程硕士研究生迫切需要更新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同时,面对国际化的矿业市场,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需要对一些国际通用的合同文本、法律法规等有所了解。这也是他们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之一。

二、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工程硕士具有以上特点,因而其专业课程教学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设计与知识需求存在差距很多学校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未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仍采用与工学硕士相类似的培养方法,照搬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方法注重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侧重于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适合工学硕士的培养。但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知识背景的差异,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不是他们渴求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是纯理论的东西,因而,感觉到所学知识“无用”;另一方面,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堂上很难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这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培养质量与时间安排存在冲突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制定了保证培养质量的措施。如保证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安排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授课等,但授课以讲授为主且时间过分集中,导致工程硕士研究生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新知识,很难达到教学和培养的预期目标;加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没有统考要求,所以部分教师降低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最终都通过了课程考核,但考核已流于形式,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者甚少,实际所需知识及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在校集中学习,对于大多数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也很难做到,由于他们中大多数担负企业主要业务技术工作,不能抽出更多时间到校学习,为确保企业目前利益,只能舍去学习时间,这也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

(三)班级培养与个性要求存在矛盾限于条件,很多高校都采用编班的形式进行授课。这种培养模式,适用于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但工程硕士研究生由于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要求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柔性培养,而目前各高校缺乏柔性培养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他们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就是探求能让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得知识、技能与组织、协作、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多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模拟学术会议的教学模式模拟学术会议的教学是通过模拟学术会议的情境,让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和提升自己,通过模拟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及其彼此间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在讨论交流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视野,从而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能吸引工程硕士研究生全力投入,对促进学习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尝试采用过的模拟学术会议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我们不定期地聘请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原子能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新泻大学等学术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来校开设了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让工程硕士研究生有机会了解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也让他们有机会向专家、学者们当面请教相关的工程问题和技术难点。例如,面对金融风暴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强烈冲击,谈到矿山企业的前景,许多工程硕士研究生较为茫然。为此,我们专门聘请了中国工程院古德生院士做了《金属矿山的未来》的专题讲座。在讨论环节,研究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积极讨论矿山企业如何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对于这种形式的教学,研究生们反映良好,认为这种方式让他们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2.开设学术前沿课程,课程结束时,组织一次小型学术会议开设了《溶浸采铀》《微生物浸矿技术》《现代铀矿床开采科学技术》等反映铀矿开采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的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领域的教授和研究人员讲授,主要介绍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使学生能够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开阔视野,明确方向。课程结束时,每个工程硕士研究生都需带着结业论文参加小型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供参会者讨论。这种方式既让工程硕士研究生了解、消化、吸收了新知识,又使得学术会议上人人有谈论的话题,还避免了纯讨论式教学可能遇到的研究生无谈论话题的尴尬局面。

(二)准实地教学模式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提出采用校企合作的准实地教学模式。这种准实地教学既非纯校内的课堂教学,也非纯企业的实地教学,是校内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与生源相对集中的企业进行协商,安排研究生短时间的校内集中上课(尽量安排在学期之初,学生报到注册后上课),完成部分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然后,在企业设立教学点,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与设施,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亲临企业教学点进行授课,完成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其他课程的教学;最后,学校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中期筛选和答辩等工作。准实地教学法在授课时间和地点上,充分考虑了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不离岗”的特点,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我校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来源于核工业铀矿山和研究院所,集中在广东韶关、江西赣州和湖南等地,地域相对集中。以往我们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他们集中在校学习。这种方式遇到了困难:研究生往往上课不到一周就因工作需要回工作单位。研究生们反映,这种方式让他们学习工作两难顾,并且短时间灌输的大量知识难以消化吸收,学习的收效距他们的期望甚远;教师也反映,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课程刚进入正题,学生们就都请假回单位了。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灵活的准实地教学,与生源集中地的企业进行协商,安排研究生们在企业停产期或生产休闲期短期脱产到校集中学习,完成部分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剩下的课程由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教学点授课,研究生们修满学分后,由学校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开题、中期筛选、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这种方式受到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和企业的广泛赞誉,让他们学习工作两不误。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及完成过程中,企业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培养满足企业急需的人才。同时教师与企业通过直接交流,使教师的知识及科研能力和企业的试验条件实现了互补。教师们应用自己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及相关的科研成果,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解决一些技术和工艺方面的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三)远程学导式教学模式这是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和学导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以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为支撑,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学导式教学是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并得到教师相应指导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学、导有机结合,教学相长,学在导前,是学导式教学的本质含义。远程学导式教学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让研究生自主学习,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教师相沟通,或学员之间进行内容探讨、释疑;在学完一门课程后,研究生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作业和要求进行练习和考核。这一模式既很好地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不固定的突出问题,又通过教师定期的“导”,促进了知识的更新和融会贯通,满足了自身需求,达到了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校要有条件提供远程教学的技术和能力,对授课教师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均提出了一定要求。真正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计算机知识及网络知识的普及,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日臻完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将更加受到培养单位和企业的青睐,也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工程硕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 工程硕士 教育 专业学位

一、介绍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

我国的研究生学位分为两个类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于1991年在我国产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学术性的工程技能太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专业学位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

二、IE硕士在中国的教育

虽然我国从1993年设立IE专业以来,每年的设立IE专业的数量都在增加,但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还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对IE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急需增加。

(一)IE硕士的主管部门

我们收集了122所拥有IE有关的工程硕士学位的大学,而这些大学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其统计数据结果如下表表1所示:

表1 IE硕士的主管部门

行政管理部门 大学数量 比例

教育部 37 0.303

省或市教育部门 74 0.607

其他机构 11 0.090

总数 122 1.000

在表1中,其他机构包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央军委、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7所)共11所高校。

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高校截止到2012年也只有这7所,由表中数据可知,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都设立了工业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而教育部主管的高校截止到2012年4月已经达到了73所,而在教育部主管高校中,开设了IE专业教育部所属高校比例约为0.507,这个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近20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IE领域的重视。

(二)工程硕士所属高校性质

我们也从高校的性质出发来分析我国开设IE领域相关的工程硕士的发展状况,从而可以看出IE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其统计数据结果如下表表2所示:

表2 工程硕士所属高校性质

高校性质 “211”工程高校 “985”工程高校 “211、985”工程高校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省属重点高校

数量 54 25 25 11 67

在表2中,并没有统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所大学,共计121所。截止到2011年3月底我国拥有“985”工程的高校总共有39所,而拥有与IE相关的工程硕士的“985”高校有25所,所占比例约为0.641。“211”工程高校(总共114所)所占比例约为0.474。“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总共约为24所)所占比例约为0.48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与IE相关的工程硕士所占比例比较大,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多。

(三)IE硕士的比较

截止到2005年的时候,我国高校拥有IE专业的有54所,而与IE相关的工程硕士的高校有66所,两者的比例约为0.429。到2009年我国高校拥有IE专业的学校有191,与IE相关的工程硕士的高校有81所,其比例红为0.424。从本科教育来讲,2005年到2009年来,本科IE教育的增长率约为0.240,而与IE相关的工程硕士教育的增长率约为0.212.两者增长率基本相同。而到2010年的时候,我国新增了大约42所与IE相关的工程硕士的高校。到2012年4月份时,我国拥有的本科院校已有841所(数据来源与教育部),开设IE专业的本科院校达到200余所。从这些数据就表明我国近年来对IE专业的发展有所进步。

三、我国专业学位的一些思考

从我国工程硕士的统计数据中来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现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改革还需要力度。基于IE相关领域的工程硕士的统计数据出发,以下是对我国专业学位的一些思考建议:

(1)转变思想理念,理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近年来,国内专业学位的质量受到质疑。这主要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问题,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转变为以职业为导向,坚持以提供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为基础,坚持以市场观念、市场竞争、品牌意识为前提。社会看法也会有所改变,大家会明白专硕与学硕区别只在发展方向不同。

(2)确定培养目标,优化培养环节。学校在课程开设及教学应与传统理论教学有所区别,需根据时代信息以及专硕的培养目标设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最后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的办学中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方式,强化专业学位以职业为导向。

(3)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我国的大多高校的测评主要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行政评估网络,由政府主导,没有给社会评估留下一定的空间。纵观他国经验,由社会力量介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进行客观的评价,是我国专业学位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政府应引导民间组织来尽快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比较真实可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信息。从而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

(4)专业学位国际化。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教育科学的发展,对交流和合作的需求,对人员流动的需求,以及信息交流的便捷,这就使得专业硕士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应加强国内外合作,加强学科合作,以开放的姿态来办我们的专业学位教育。

四、结语

工程硕士范文第6篇

【关键词】轻工院校;培养;工程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项目编号13ZLZLZF02400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型领军企业与高校合作培育工程技术人才机制研究

【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engineering master's research background, light industries to type engineering demand of high-level personnel,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etc.

【 Key words 】 Light industry college; Culture; Type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一、前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企业单位对应用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型硕士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该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工程型硕士研究背景

1.总书记在1996年3月接见4所交通大学的主要负责人时,提出了教育的两个转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正是国家为加快建设培养我们自己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加强工科高校学科建设,使高等教育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根据国家教委指示的精神和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对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制定了如下的培养目标:除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外。在技术上必须掌握坚实的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一个部门的技术的组织与领导工作,并能运用所学得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必要的信息管理知识,综合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具有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工矿、企、事业系统的有关间题,进行研究、总体设计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3.事实表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尚有差距。从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生产出新产品这个长链来看,相比这下,后者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也就是说,为了缩短这个长链周期,由于“工程型”人才的比例、素质等问题,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显得力量不足。因此,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消除科研和生产之间的裂隙,高校应当把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提高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三、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应该是直接面向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应用部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观点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科技人才。围绕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应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一显著特点,具体地讲,对其思想政治素质及其知识、智能结构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1.思想基础: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又是直接深入社会,联系群众,解决四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所以,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事业,了解国情,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2.知识、智能结构:工程型硕士研究生不光要有深厚扎实的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宽广的专业领域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熟悉实际工程的程序,具备实际工程的经验。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自始至终的心理定式就是理论密切结合实践,瞄准生产实际,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把他们的知识面拓宽到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及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涉足和跟踪新学科、新技术,富于创造性。

3.技术革命的浪潮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从科学发现到生产应用的周期大为缩短。现在,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刚刚提出,就有人考虑怎样应用于生.产领域,就预测其经济效益,并有意识地缩短科研生产周期。随之而出现的新技术,源于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是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结晶。这些新技术发展迅速,渗透力强,能够大大地改变生产的面貌,带来一大批新兴产业,反过来又能推动整个科技领域向前发展,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进攻这些技术难点,将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对策。反映在高等教育上,事实表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尚有差距。从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生产出新产品这个长链来看,相比这下,后者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也就是说,为了缩短这个长链周期,由于“工程型”人才的比例、素质等问题,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显得力量不足。因此,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消除科研和生产之间的裂隙,高校应当把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提高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四、轻工行业对工程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

就我国的轻工业而言,其生产总值和出口创利各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国出口创利的1/3左右,生产领域涉及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用、行、居等,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轻工行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激烈挑战。据统计,至1995年末,全国轻工系统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仅为4.8%,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12%。而其中一大部分高级技术人员在本世纪末之前将陆续退休离岗,因此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轻工企业面广量大,需求市场非常大,特别需要大量能够跨学科、综合性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使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商品的能够留得住、用的上的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

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保持和繁荣轻工行业领先地位的需要,也是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出路之所在。在轻工院校中设立相应的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将对我国轻工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轻工总会规划目标的重要保证,即至本世纪末,将轻工系统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由现在的4.8%提高到8%。

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长期以来比较单一,即培养研究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培养工学硕士的同时,开创工程硕士的新模式。工程型硕士与工学硕士属同一学位层次,两者的培养要求均应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工程型硕士的标准不低于工学硕士,但在培养要求上,两者有所侧重。工程型硕士作为一种新类型是对现有工科硕士学位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工学硕士是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硕士是工程型、开发型。虽然目前工学硕士的人数较多,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对工程硕士的需要量比工学硕士更大,在今后的若干年中,工程硕士的数量与比例将会有较高的增长,这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很有意义。

培养工程型硕士的过程中企业、学校与研究院、所紧密结合的过程,既为企业培养了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又增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学校还通过工程型硕士的培养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各类问题。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工程型硕士,对企业既得到了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又解决了生产瓶颈与技术难题;对学校既增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又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地位与声望;研究院所的参与,也增强了他们与学校和企业的协作关系。

五、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培养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实践中,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学生仍然为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且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他们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背景,不利于进一步朝工程型方向发展;其次,课程的设置与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不紧密,所开的研究生课程中“工程”的含金量不足;第三,专业教师及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足,且一批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已退休或正面临退休,使得工程专业教师面临断档的危机。

对上述问题,可借鉴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和世界上先进国家培养工程型研究生的有益经验,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和进取。第十五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及以后配套的一系列文件,为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如在确定了工程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后,应充分调动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和求学人员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鼓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进校学习,这样一批有工程实践经验和岗位工作经历的人员将有较高的潜在素质,相信他们能较好地达到工程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能为企业解决实际的工程设计难题献计献策。此外,应增加工程型课程的设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聘请企业中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三总(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高工等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工程实践中的案例等,这样既可解决工程专业教师的缺乏,又能增加学生对工程实践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拓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为了保证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坚持和建立合理的、经常性的评估制度,推广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经验。培养单位要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确保工程型研究生的培养沿着健康发展的道路前进,以达到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最终目的。

照我国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某一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综合起来主要就是三个字“德、识、能”。

参考文献:

[1] 杨再明.工程型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66-168.

[2] 陆剑雄.轻工院校培养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尝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6-18.

工程硕士范文第7篇

摘要: 构建有效的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是工程硕士教育的当务之急。文章在界定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

>> 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企业自主创新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轻工院校培养工程硕士模式的研究 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述评 非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研究 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双创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开放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教用相结合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产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3-5.

[6]刘建秀,汤富强.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3):41-44.

[7]刘建秀,汤富强.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3):41-44.

[8]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J].科技智囊,2008,(10):52-63.

工程硕士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安全工程;核特色;培养模式;质量控制

0引言

工程硕士培养是我国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大举措。它通过提高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在职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企业实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我国在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期实践证明,这种“进校不离岗”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避免了传统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固有的局限性,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加快了我国高校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步伐,深受委培单位领导和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欢迎[1-3]。南华大学于2006年首批获得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200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达8年之久。特别是2008年南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达成为其下属的核厂矿企业培养一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协议以来,已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共招收学员138人,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得到了实质性的壮大、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彰显。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围绕如何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进行了努力探索和实践。

1发挥学科优势,建设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平台

南华大学是具有鲜明核特色的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特别在核科学与技术、核燃料与核资源、医疗卫生、安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已形成较齐全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依托于南华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近年来,为了培养高质量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央企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打造了以邹树梁教授、丁德馨教授等博士生导师为方向带头人的导师队伍,建设了多个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两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生产运作与安全管理”和“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中心”、两个南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和“AP1000建造安全技术中心”等。这些校企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场所,而且也为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

硕士培养方案学科探索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达成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依据[4-6]。由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不同企业、科研院所有各自独特的安全生产任务及安全发展战略,从事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职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划及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南华大学在制定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同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以及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和修订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如:2010年和2012年,中核集团安全环保质量部原主任孙先荣和副主任费洪澄先后到我校调研究工程硕士培训班的工作,并就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指导建议。同时,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骨干教师赴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考察,同以上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和一线员工就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安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了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经过多次校企协商和长期的实践,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得到了学员企业的认可。2014年11月,安全环保部主任张金涛在与第四期学员见面会时也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肯定。(1)围绕总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研究方向和课程模块方便学员选择。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围绕这一总目标,设置了核安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安全应急管理、安全监测与监控和信息安全等六个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组。为了确保每个研究方向的学员能达成培养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家工程硕士学位规定的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同时也设置了可供不同研究方向学员自由选择的非学位选修课,以及为非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员学习和了解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本科专业补修课。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是以面向工程实际应用为主,不仅有引导学员了解安全科学国际发展前沿的“安全工程前沿进展”课程,也有让学员系统掌握安全管理和系统安全分析先进方法的“现代安全管理学”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必修课程;还有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开设的“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职业卫生工程学”以及“核安全评价与应急救援”等非学位选修课程。目前,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的人才要求。(2)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依据国家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负责学生的学位课程学习,课程实行学分制,学员应修满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18学分;专业实践为学员必修环节,由学员在企业完成,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位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去解决安全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员取得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条件。学位论文工作主要由学员在企业完成。

3依据企业生产需求和学校教学规律,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以适应“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

(1)实行弹性学制。由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工程硕士班学员都是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骨干,岗位工作任务较重,目前采用集中6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学习学位课程,其他时间在企业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工程硕士的相关培养环节,如开题报告、发表学位必须的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等。由于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一些学员会因为工作任务繁忙或其它原因不能按时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所以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目前,工程硕士的学制3年,学习期限2-5年,即最短可2年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对于不能按时完成培养环节的学员,授予学位的时间可延长至5年。(2)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学员取得入学资格后,学位点将为每个学员指定一名硕士生导师负责学员的培养工作。根据学员选择的研究方向,由导师负责组织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成立指导小组(3~5人),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执行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3)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根据实际需求,学位论文的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目前,学校已建立了健全的校内外双导师制,聘请学员所在单位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作为副导师联合指导。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4开展学术交流和专家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员的安全科学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

考虑到学员均有较好的工程实践基础、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自学能力,工程硕士班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采用了课堂讲授与学术交流、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员离岗在校学习期间,学院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专家讲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组学员开拓学习思路,帮助学员了解核行业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新动态,引导学员学习。如组织学员按地矿、核电和科研院所等企业类别召开班内交流活动,组织学员与相关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班外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企业安全生产新技术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同时,学院也邀请校内外相关安全专家为学员们进行学术讲座或报告,培养学员的安全科学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如邀请“核设施安全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分析”国防创新团队带头人邹树梁教授作了“核能发展现状与核安全”专题讲座、“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创新团队带头人丁德馨教授作了“铀矿开采中的辐射安全”专题讲座、湖南工学院管理学专家廖可兵教授作了“现代安全管理”专题讲座、中国工程院欧阳晓平院士作了“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实现创新”的学术报告、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设计所副所长余红星教授作了“压水堆严重事故研究及存在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以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姚仁太研究员和范丹副研究员做了“大气扩散物理模拟技术与进展”的学术报告。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强和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了解,而且也帮助了学员了解核行业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新动态,培养了学员的安全科学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

5加强和规范培养过程管理,严把培养过程的质量关

根据学校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协议要求,南华大学需要对学员完成两个不同类型的教育:入学前的GCT考试培训和入学后的学位教育。为了确保考试通过率和培养质量,加强和规范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1)强化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培训管理,确保录取率。中核集团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学员均由企业推荐,学员的知识、年龄和应试能力差异较大。为了提高学员的GCT-ME成绩,根据中核集团公司与南华大学签订协议的要求,在GCT考前,中核集团公司将下属企业推荐的学员组织起来,集中来南华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GCT考试考前辅导。为了能使学生们取得好的成绩,南华大学组织有经验的GCT培训教师上课,同时选派两名青年教师作为班主任,分别解决学生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通过系统全面地复习,提高和恢复了考学员的基础理论知识,他们能信心十足地迎接考试,不仅提高了联考成绩,而且也为以后的学位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自2008年招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三期共有138名学员经过考前GCT入学培训后参加了考试,共录取了132人,录取率为95.7%。(2)规范培养过程的管理机制,确保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针对“进校不离岗”的工程硕士学习方式,南华大学制定了《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涉及的文献阅读、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评价、学术交流、实践环节、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等环节质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了确保各环节的培养质量,学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学院成立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任组长,全面负责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工作,副组长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担任,成员由安全工程系系主任、学院研究生管理秘书和硕士生导师代表组成,加强了学院对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大人员投入,每期硕士班不仅有学院研究生管理秘书专职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工作,而且还配备两名班主任,分别由安全工程系系主任和学院学生科科长担任,前者负责学员的学习指导,后者负责学员的在校思想动态和生活。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班级交流信息群,使相关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全体学员保持联络和沟通,保证培养计划和进展协调一致,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相得益彰。四是加强各过程质量的考核,严把学位论文答辩关。根据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学位点成立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的考核小组开展开题报告评价和中期考核,要求学院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且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1篇(工作单位有保密要求的除外)或完成安全工程设计、科研课题或评价报告1份(经安全主管部门评审认定)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送审;所有学位论文通过外单位双盲送审后方可参加答辩。目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四期工程硕士班的138名学员都完成了学位课程的学习,全部满足学位课程32学分的要求。一大批学员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将自己读硕期间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工程实际,完成了学位论文并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经过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培养,学员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员代表,如中核北方铀业有限公司的丁福龙总工程师、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的孙斌处长以及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的郑有恒处长等等。

6结语

南华大学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共建的核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成功的为中核集团公司开办了四期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累计培养学生138名,已毕业的学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骨干,有的已走上了领导工作的岗位,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南华大学的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措施是可行和成功的。今后,学校将围绕我国核企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瞄准国家核能产业安全发展规划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在继续加强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人才培养合作领域,为我国核能产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复合型、应用型的安全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常升,张廷安,戴红,王大海.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08-110.

[2]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04-07.

[3]裴劲松.面向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50-53.

[4]徐景德,张亮,张莉聪,耿东森.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4):78-81.

[5]王纲.合理构建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J].中国冶金教育,2005(1):13-15.

[6]黄建民.培养高质量军工领域工程硕士人才之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08-111.

工程硕士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民航背景 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1 研究背景

民航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其高投入、高风险特点突出,民航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及质量培养不仅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国际民航组织对民航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在专业及规范性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民航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知识过硬提高至需切实具备快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传统的群体性管理教育模式的弊端慢慢显露出来。民航高校正通过调整办学方针,细化培养环节等方式积极探索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民航人员培养新模式。对想要继续深造的在职人员来说,报读工程硕士研究生无疑是补齐工作所需的更高层次理论短板的最佳途径。工程硕士是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位,是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的重要评判标准。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大多通过两种方式:参加全国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或高校自主命题入学考试。针对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在职人员,其主要的培养方式是“进校不离岗”,但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本文针对目前国内民航高等院校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指出现行培养模式的不足并给出合理建议。

2 民航类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新生入学基础偏薄弱

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对现行的民航运营机制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体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民航从业人员解决包括管理理念、规章制度、资源配置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民航企业运营效率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合理利用系统资源,充分发挥好系统的整体优势,使民航系统的运行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迈向新台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级工程硕士研究生基本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在156位来自近70所不同本科院校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中,本科为工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足总人数的50%,更进一步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取得工学学士学位的学生中具有民航知识背景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30%,可知民航专业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基础普遍薄弱,而后期由于工作原因又将面临在校时间短,学习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直接导致培养质量的提高面临很大的困难。

2.2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工程硕士的培养以源源不断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工程建设部门输送工程技术应用、管理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得益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申请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结合实际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很强,他们最缺乏的是与前沿科技相结合的理论知识。

其次,由于学校软硬件资源有限,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共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民航业最新技术动态和需求。

再次,非全日制学生无法保证充足的在校学习时间。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大多通过全国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或高校自主命题入学考试两种方式,在职培养的学生占多数,动机多为加强专业技术水平获得学位的同时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但学生仅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攻读硕士学位,很可能由于工作与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使正常的学习进度受到影响。

最后,由于民航运输系统的组织机构、保障体系、投融资等方方面面的实践操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民航相关的问题研究、技术改进及体制机制的创新。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民航业亟待解决的航班延误、航线规划及空域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革方案,然而,民航业内部繁琐的运营机制及各部门间的密切联系使得现有体制内任意微小的调整和变动都将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创新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的验证和应用,优化改革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工程硕士研究生由于其本身注重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很容易对民航大背景下纯科学研究的意义产生怀疑。

3 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应对措施

首先,工程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其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根据企业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划增设如下几类课程:一是前沿型课程,这类课程不只是局限于某些课题的研究,更着眼于学科未来的发展,如专题讲座。二是交叉型课程,根据不同学科发展和交叉渗透的趋势,适当设置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课程。三是技术应用型课程,为加强工程硕士生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而开设。四是信息类课程,为训练学生追踪、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对信息的敏感性而开设。考虑到工程硕士生大部分都是单位骨干,为长远发展做准备,还应设置计算机应用类、经济管理类、行业发展类等宽口径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自主选择。

其次,工程硕士研究生所沿用的现有教材,在前沿科技理论的传播和教授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高校在充分考虑民航业对前沿科技发展需求的同时,应结合自身科研进度,组建相关领域的科研小组,鼓励并督促教师编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创新型教材,为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专业的平台。

再次,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的问题,可以对工程硕士生进行时间相对集中的课程教学,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学校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这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工程硕士生“进校不离岗”的就读方式进行集中授课,既可以按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数,又解决了工程硕士生平时忙于工作难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但由于授课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增加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难度,如果在每次集中授课结束后暂不考试,前后两次课程之间安排一定次数的答疑,及时帮助学生解惑,待下次上课时再进行考核,就可以很好地改善集中授课产生的吸收率偏低的现象。

最后,关于民航大背景下,工程硕士研究生难于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以验证其有效性的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在教学方面,应选派实际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来任课,同时加大邀请业内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现场教学和课题指导的力度。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服务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校内培养基地,工程硕士通过校内实践培训与导师共同研究、解决企业难以克服的工程难题。通过依托工程硕士的校内培养基地,有望使校企联合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的构想成为现实。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承担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使其在理论知识与课题实践综合运用的过程中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切实帮助学生通过科研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自身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

4 对现行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改进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质量则是其办学层次的重要评价标准。

目前国内的硕士生培养模式为导师负责制,但工程硕士由于其“进校不离岗”的特殊就读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无法与导师进行实时沟通的问题。其次,术业有专攻,由于导师精于自身研究专业的深度挖掘而在知识的广度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无法做到对各方面知识样样精通,从而阻碍了科研的顺利进行,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建议实行导师组制度,由教授、专家任组长,与多位导师共同构建研究生指导团队,每个研究生有一位直属导师,同时接受团队其他导师的辅助指导,导师组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该团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导师与学生进行团队性质而非个体的一对一培养。这也是目前导师制度改革在各大高校推行进程中的导向型方案。

众所周知,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积累方面有很大差别,但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培养模式进行区分,仍为传统的培养流程,即:阅读文献书籍,建立庞大的理论知识储备库;探寻现有理论的不足及科研盲点,确定研究方向,综合所学知识并将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水平;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生产中。

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个弊端:理论知识摄取的针对性相对较差。很多学生为破除后期学术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但尚不可知的知识壁垒,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分散在多个知识领域中,而最终相当一部分知识并没有在研究中得到有效利用。

针对工程硕士操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对其培养流程做相应调整。即:从工程实践及企业需求出发,以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参考,确定研究对象;针对性的积累实用型专业知识,结合企业及学校资源深入探讨并解决相关问题;将研究成果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呈现,对科研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可能存在的知识壁垒进行总结作为以后研究的有益借鉴。

最后,就工程硕士最终的学位论文考核而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由此可知,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更侧重于实用性,这与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论文”有所不同,我们建议将工程硕士最终的学位论文以“学位报告”的形式呈现,将学术报告成果是否有助于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为评价标准,这更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宗旨。

5 总结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断推进改变了我国工科学位类型单一的状况,符合现阶段大中型企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民航背景下的高校只有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为重要途径,完善适用于民航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切实推动企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为促进民航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春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2(2):135-136.

[2] 袁俊榆.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4):196.

工程硕士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设置;学位教育;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8-02

一、背景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特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更侧重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具有在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程硕士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GCT工程硕士。发达国家工程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工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的工业化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和社会对高级应用人才的需求呈不断增加的趋势[2]。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特点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在学位设置方面的异同,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革意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二、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外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现状

工程硕士学位(MEng)是美国最近兴起的一种专业性学位。一般只需一年就可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并且仍有机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美国的工程硕士课程主要是结构性的,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更强调实践经验。工程硕士学位的获得,一般不要求学位论文,而取代以商务训练、设计项目或工业实习期的要求。欧洲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实行的是可以在全欧洲通行的“文凭工程师”制度,有其固定的注册标准,被称为“FEANI公式”。其普遍式为“B+3U+2E+2T”(或者1T1U,或1T1E等),式中B表示接受高中教育水平到18岁,3U为大学3年的工科课程教学,2E为至少两年的工程经历,2T为两年的工程训练。[3]可见,欧洲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更强调学校与相关企业部门的联系,打破了社会分工的界限,共同造就出工程领域的高级人才。日本专业硕士教育明确要求专业硕士教育师资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备特色职业经验的工作者。虽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学分上都要求最低为30学分,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要求学位论文[4]。

(二)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于1997年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开始在我国高校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均为取得学士学位后,并已有工作经验的人员。2009年,为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我国高校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让工程硕士人才质量更上一个层次。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学制均是2~3年,包含一系列相关课程和一篇毕业论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按工程领域设计,在内容上更为强调知识结构的宽广性和实际应用能力。工程硕士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种: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分段学习,集中授课,分散消化。工程硕士论文要求必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来源于工程实际。在导师安排上,在职工程硕士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单位导师,绝大部分工程硕士采取工作中项目和学校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学校导师以选择和自己工作所相关的方向为主;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只有学校导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以后的职业规划需选择相关方向的导师。[5]

三、国内工程硕士教育实证研究

通过国内外现状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工程教育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计、毕业要求、导师资格以及教育体系四个方面。本文将从这四方面对我国工程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其中针对前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笔者于2011年6月分别向北京和天津某知名大学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共发放547份调查问卷,收回478份,可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453份。问卷分为三部分,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现有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内容陈旧,不能够有效地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涉及面有限,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课程少,没有依据工矿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不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和工程硕士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的工程硕士只具有研究能力,而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达不到工程硕士培养的目的。培养方式单一,教学形式缺乏活力,远程教育网络不能作为授课过程中的一个教学辅助手段,教学方法急需改革。

我国目前毕业要求仍然是以学位论文的形式,使得工程硕士毕业后不能直接运作企业的工程项目。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对论文的深度要求较高,而对创新性、可行性要求较低,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由于国家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赋予了高校更多的办学自,而社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目前保证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更多依靠的还是各高校的自觉和自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工程硕士导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不够,与工科硕士导师差别不大并没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要求,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加之部分导师肩负着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项任务,投入工程硕士培养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学校与企业导师之间沟通不足,致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借鉴与启示

1.调整工程硕士培养课程。课程的设计基本都采用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明显体现出传递理论知识的优先性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今后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不应拘泥于现有的教材,而应结合当前企业集中面临的问题,通过教学、实验、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手段、检测手段等,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实践类课程可以放到企业中去讲,结合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扩宽口径、突出重点、注重应用”的原则。针对部分企业实行“订单式”的课程体系设置[6],即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或应用需求设置课程。这样培养出的工程硕士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改革工程硕士毕业要求。国外的工程硕士教育毕业大都不要求学位论文,而是以设计作业取代,即使有学位论文,也是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拓展,而不是压缩。研究生毕业后可以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与之相比,我国目前毕业要求仍然是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工程硕士教育在课程的设计上安排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已能够保证学生的科研理论水平,实践课程的安排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论文应当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领域和爱好来要求,可以是交一份项目规划书,或者是工艺流程的改造等等。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应当更注重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理论深度,最主要的是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运行方式,并在局部具备自己的专长。这样工程硕士毕业以后,就可以直接担负起实际运作的工程项目,减少企业对人员专门的培养和锻炼。

3.加大工程硕士师资力量投入。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应当既具有课堂教学能力,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国外工程硕士导师大都要求是具备特色职业经验的工作者,某些国家甚至鼓励导师兼职。因此,教师的配置要有针对性。首先,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有关企业去挂职锻炼,参加企业新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等,以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其次,学校应聘请相关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家、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工程硕士教学和管理。另外,要选好校内外指导教师,明确提出导师的职责,把好培养质量关。

4.完善工程硕士专业教育体系。我国在职业型学历教育体系中,除了设置工程硕士学位、工程博士学位,还应当与工程师文凭挂钩,与行业实现更加紧密的联系,如取得工程硕士学位的人员考取工程师资格时,可以不参加理论考试,只参加实际操作考试。而工程博士毕业后直接获得工程师资格。真正实现《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中提到的“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那么,工程硕士教育将更具吸引力[7]。

本文从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入手,通过问卷调查从课程的设计、毕业要求、导师资格以及教育体系四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要改革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和毕业要求,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和完善教育体系四大措施,使大家对工程硕士教育形成更为深刻准确的认识。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工程硕士教育将成为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也将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国家综合竞争力稳步增强的重要杠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1997]54号.

[2]靳贵珍,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1):22-24.

[3]上官剑,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王文科,中、日、韩专业硕士教育比较及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0(01):90-93.

[5]乔益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157.

[6]胡娟,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文・史・哲,2011,(01):120-122.

上一篇:通信系统范文 下一篇:操作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