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58:42

工程教导论文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尤培波 宋帅奇 刘恒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教师应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授课教师可以专门创建一个桥梁工程的课程网站,介绍国内外桥梁建设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桥梁文化和桥梁人物,设置系列课程链接,引入兄弟院校专栏,不断更新和丰富网站内容,打造特色鲜明的网站风格。将课程相关内容,如多媒体课件、工程案例、课外阅读资料、各种桥梁结构的实际工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到网站上,供学生下载阅读和欣赏。同时开辟留言板块,方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通过提供这样一个课外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可大大激发学生对桥梁工程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既有力弥补了课堂容量的不足,又增强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内容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主阵地,理论课讲授时切忌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学会,必须注意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优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对本课程重点与难点的处理。首先要明白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前需要哪些前期知识,其次要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何在,然后认真备课,让学生掌握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如桥梁结构构造教学,这部分内容规定性的东西多、内容零散,在授课时应进行适当归纳与分类,尽量使其条理化和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积极探索N+1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任务15周,教师授课14周,学生有1周的时间练习、讨论、答疑等。具体操作过程:教师选定某一章节的内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提前让学生自己看教材,查找相关论文等课外资料,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然后将课件发送给教师。教师负责筛选一至两个优秀课件,让学生课堂上现场教学,然后让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和建议,最后教师本人做总结。采用探索N+1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现场教学往往被很多高校所忽视,若条件许可一定要安排这一环节,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忌走马观花,使现场教学流于形式,丧失现场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现场教学需要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及现场教学地点,应注意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已建、新建及在建桥梁工程。现场教学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安排学生自由参观,然后由教师一一介绍。现场教学更应注意组织教学秩序,否则既不能保证学生安全,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使教师所讲的桥梁工程专业知识更加切实、生动、易接受,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作为道桥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桥梁工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应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积极优化课堂内容,加大现场教学力度,注意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大力改革作业教学,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导论;中医药院校;教学

生物工程导论是一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属于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开设对于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重视专业、热爱专业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工程导论课程的宗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专业全貌,进一步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生物工程与中医药的联系,如何使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与古老的传统中医药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培养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1]。本文就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导论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根据中医药院校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工程导论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生物工程的发展有一个总体认识,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工程的知识体系。生物工程导论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属于专业必修课,共有36学时,主要是介绍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五大工程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但由于学时有限,生物工程专业在高年级会开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对应的专业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专业特性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减少具体深入的理论性知识的讲授,增加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开发、研究中的应用,授课内容应难易适宜、详略得当,从而达到普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2]。由于生物工程导论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生物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生物工程导论这门课的内容必将与其它课程的内容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复。如基因工程中的核酸、蛋白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等内容可能在分子生物学中已经有过讲述;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等内容与先导课程细胞生物学课程有所重复;发酵工程中菌种的选育和保藏等内容与同学期开设的工业微生物学重复较多。为了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授课,避免学生形成对相同课程内容的疲倦性,同时结合有限的授课学时,故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有侧重的讲解。如基因工程摘除与分子生物学重复的内容,细胞工程摘除与细胞生物学所讲授的,重点讲述植物组织培养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干细胞工程等与医药相关的部分内容。我们根据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选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即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宋思扬、楼士林主编的《生物技术概论(第四版)》为教材。按在过去三年的教学中,我们在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和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进行适当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具体调整方案为:第一章生物技术总论及第2-6章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五大工程各4学时,共计2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对生物工程的五大工程有所了解,讲述的过程中舍去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课程中已经详细讲述的内容,避免基础知识的重复介绍,把重点放在各个工程产生的由来及发展上,对具体的复杂的技术理论仅做一般了解。剩余14学时着重以实例的形式讲述生物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如:细胞悬浮培养、毛状根培养等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传统红曲等发酵类中药的现代制备工艺等,让学生能接触到生物工程,了解到生物工程的广泛内涵,增加其专业的归属感,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

二充分利用丰富教学资源

在生物工程导论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与学生自身兴趣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生物工程导论课程理论点多面广,很多内容又相对深奥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加之该学科发展更新快,学生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全面的、系统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困难重重。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图片、影像资料,借助色彩明快、富于变化的图片资料和短小精干的动画等,对大学生扩大、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在讲述PCR反应原理时,我给同学们播放美国Bio-Rad公司的PCR之歌,歌曲内容包括了PCR技术发明的背景、发明人、PCR原理及过程、PCR技术的用途等,在短短的三分钟内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启迪思维,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在网络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资源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教材,网络也成为向学生输送知识的一条重要窗口。在生物工程导论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向学生推荐相关专业网站等,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工程相关知识的大体框架,扩展视野,充实自我,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增加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复杂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讲好每一堂课,需要针对该学科的特点,在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范围内,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4]。在生物工程导论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强调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结合,基础知识与生产应用相结合,还着重增加一系列背景知识,如经典技术的发现和发明过程,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等,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整堂课进行填鸭式“枯燥”理论的学习。例如,在讲述限制性内切酶时,我列出了一个由限制性内切酶的发明人—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阿尔伯的女儿西尔维娅讲述的国王与仆人的故事,在故事中引导学生发现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及其限制修饰的基本原理。在介绍到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时,对该技术的发明者及该领域的一些著名专家给予一定的介绍,吸引学生学习该技术的兴趣。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结构解析时,我会给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及其部分研究成果,以引起学生探究神秘的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四联系生物工程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1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生物技术成果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这些真实的事例向学生讲解,说明生物工程技术改变我们现实生活的巨大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述单克隆抗体时,我会进一步讲述单克隆抗体药物在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治疗领域的应用,并以贝伐珠单抗等常用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例介绍单抗药物的分子机理及市场趋势,让学生真实了解到生物技术为人民健康和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例如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CRISPR/Cas9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人参、丹参毛状根的大规模发酵生产等,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学生既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对其建立专业的认知的树立专业的归属感具有重大帮助。

五科研反哺教学,课堂融入科研成果

教学和科研是推动高校发展的两翼,也是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只有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有效地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才能使教学与科研共同提高,从而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才[5]。生物工程领域的许多基本原理和理论均与实际生产联系十分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就注意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一些实际科研问题联系起来,在部分相关章节的讲述中结合目前教师所在的课题组已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这样有利于发现学生兴趣,为进一步鼓励引导学生及早进入教师研究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述高通量测序在药用植物中研究的应用时,我以课题组前期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例,为学习详细阐述高通量测序在河南道地药材地黄、山茱萸次生代谢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所选用的文章涉及了RNA提取、RNA质量控制、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文章的详细讲述,不仅回顾了之前章节核酸的性质的部分内容,又结合了正在讲述的高通量测序,还进一步对后续章节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有了初步的印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也启发学生如何探索科研的思路。通过上述的探索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其专业的认同感,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勤,吴昊,万海同,等.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和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34-35.

[2]苏秀红,董诚明.《生物工程概论》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5):76-77.

[3]廖润华,杜洁,苏小丽,等.《近代生物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155-156.

[4]纠敏,汪伦记,邱智军.生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3(10):116-116.

[5]刘凯,黄斐.《生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24):193-193.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能力;实践教学;项目实训;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067-02

1 概述

“软能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就业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学习以及从事某种工作所采用的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协调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了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职业“软能力”素养,对一些软件企业进行了岗位调研,对部分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取反馈信息,并且在企业资深软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协助下,深入分析软件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软能力”素质要求,努力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软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面向“软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学目的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程序开发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努力改革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软件专业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软能力”。

《计算机导论》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其他常用计算机软件;《C程序设计》对学生初次接触的编程语言细致讲解,讲练结合,建立面向过程的编程思想;《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操作,加深理解;《数据结构》借助于C语言进行编程实践,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

《数据库系统概论》使用Oracle进行实践教学,《SqlServer数据库应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另一个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魅力;《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文档写作》既能使学生体会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思想,也掌握了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分析、解决和描述问题的能力。

《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编程》、《Java Web开发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XML应用基础》、《Java项目实训》等课程帮助学生构建面向对象的编程思路,熟练掌握Java项目的开发方法;《C#程序设计》、《.Net WinForm编程》、《.Net多媒体》、《.Net项目实训》等课程则为学生介绍了.Net软件项目的开发思路和方法,为日后的.Net软件项目开发奠定基础。

以上课程大多采用上机考试,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借助于软件系统进行试题库的保存和维护,还开发了专门的考试系统,使用多套试卷,保证相邻座位考生试题不同。从抽取试题,到监考、批卷、登记成绩,步步把关。尤其是对试卷的管理格外严格,考前加密,防止漏题;考后加密,以防徇私;流水批卷,公平合理;多人复查,减少错误。

还有一部分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大作业,进行成果演示和答辩,进行综合能力考核。成果演示和答辩,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反应能力;以团队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和综合考核,以考督学,以考督教,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善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也有效减少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现象。

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旨在让学生把大学期间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完成系统开发和毕业论文的形式为本科四年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也引导大家体验软件开发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到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各个阶段,为学生日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积累经验。

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软能力”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开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领学生阅读文献,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快速领悟能力。通过分析、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锻炼学生对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教学生如何组织论文内容,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专业文档撰写能力[1]。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考核阶段的最后环节,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展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效果,更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2]。

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被广大高校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师生所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我校与多个知名的软件企业一起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共享资源,统一流程:先确定论文题目,然后中期检查软件系统和论文,论文盲审,答辩,资料最终提交和验收。毕业设计的成果物为:软件系统、毕业论文和相关文档。

1)软件系统

学生参照个人喜好和前期积累,选择熟悉、能够驾驭的技术来开发系统。要求毕业设计所开发的系统规模不能太小,功能不能过于简单。最起码有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功能,逻辑设计较为严谨,没有明显漏洞。页面的数量不能太少,控件布局比较合理,内容清晰,页面背景色不要太深,使用一定的动画效果,界面美观、友好,方便用户使用。

系统一般具有用户登录、注册、密码修改、用户信息修改和删除等功能。至少有两种用户,每种用户所具有的操作权限有所不同。系统所使用数据库表数量不能太少,而且表的结构应该合理,符合规范化的要求,表与表之间的关联比较科学,程序中尽量用到存储过程。程序命名要合理、规范,代码中要有合理的注释。程序有足够的异常捕获和处理,保证系统的健壮性。

2)毕业论文

拟定论文题目后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论文结构包括:封皮、英文和中文摘要、目录、绪论(项目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概述等)、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的实现、系统测试、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论文内容尽量充实,尤其要重点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

中文摘要为整篇论文菁华的浓缩,简要介绍系统开发的意义、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开发手段等。英文摘要是对中文摘要的翻译,尽量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目录中有“致谢”,但不包括摘要。目录层次不要太深,系统开发一般是遵循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步骤来做。

每一章中的图、表都是各自排序,不混在一起排。图、表应该清晰,不能模糊不清,图、表必须有序号和名称,而且图的名称放在图的下面,表的名称放在表的上面。参考文献在正文中都要按照次序引用,引用标记在右上角。

3)相关文档

《开题报告》记录题目、拟选题的意义及研究(设计)方法、拟选题的研究现状、拟写作内容及写作大纲、拟写作进度时间表,指导教师意见、院系意见等。《指导记录表》记录指导教师辅导的情况。《中期检查记录表》记录指导教师进行中期检查的日期、检查内容、意见及建议、学生的中期检查成绩等。《指导教师评语表》记录指导教师评语。《评阅人评语表》记录评阅人意见、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等。《答辩记录表》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论文中英文题目、答辩日期、答辩组长和答辩小组成员名字,以及答辩时问题回答情况。《诚信承诺表》承诺论文是学生本人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的引用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

4 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内实践的教学质量,鼓励以工程化的方式开发和设计软件,着重培养学生作为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面向“软能力”培养的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探索过程中,较多地运用了基于项目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素琴,韩念杭.毕业设计中大学生软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176-177.

[2] 任美睿,金英,郭龙江.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76-77.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大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静下心来,创造性地研究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将决定着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甚至对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如何认清这些变化,研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已经成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讲,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呼唤研究型教师。

一、研究型教师的内涵

研究型教师,并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而是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假设,寻找问题原因,提出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英国著名课程学家斯腾豪斯(l. stenhouse) 在他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中,就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的成员”。以此为基础,他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也就是说,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应学会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参与到研究者的队伍中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型教师并不是指专门埋头研究的教师,而是指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它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

二、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系统深入的政治理论水平外,还应该具备多方面素质和潜能。 第一,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第二,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第三,具有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善于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能否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结合,即: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知识的实践性相结合、兴趣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渗透性相结合、思考的独立性与思想的开放性相结合等。也就是说,善于摸索、勇于探索,善于与同事合作、联合攻关,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等,都是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具体地说,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善于反思教师自身或教学中的问题。包括: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认识是否偏颇;2)能否把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3)能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4)知识储备是否够用;5)能否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6)是否具有与同事合作的意识等。

三、高师院校对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呼唤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学生,也就是说,它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具体表现在: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要求提得过高,脱离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教学内容死板,背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一味强调政治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发展而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多样性,过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导向作用,对其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得较深,尤其是将政治价值及政治功能放在显著的位置,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关注;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习惯于采用填鸭式、劝导式和讲述式等显性教育手段。这些显性教育手段具有观点鲜明、时间集中的特点。但仅仅采取这种方法,往往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1]正是由于高师院校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迫切呼唤研究性教师,使这些问题得以缓解。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新研究课题

1、 如何在思想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地说,第一, 尊重人的主体精神,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不断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使学生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实现真正的自我。如:要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事事关心学生,时时依靠学生,处处发展学生。第二,尊重学生的完整性精神,即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孤立的单面的物人、知识人、政治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人是全面的、丰富的、完整的社会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完整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第三,关心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学生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要着力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第四,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还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特殊性,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2、如何在思想教育中引导个体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自我潜能肯定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自我教育是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及教育者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品质的一种高度自觉、自省、自律的活动。[2]在思想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价值观念、对世界或周围事物的认知等存在着某种偏差, 这个认知的过程是漫长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毕竟人要否定自我、战胜自我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教师需要耐下心来,潜移默化,因势利导,学会换位思考,切忌一味唱高调,假大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承认他们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体验等的差异,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我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自我教育模式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修复、自我完善是在主体意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实现被教育者的地位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取向,从而最终使教育对象主动地、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3、如何在思想教育中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在加强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心理疏导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虽然教导和诱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但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而指导常常高高在上,往往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3]疏导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帮助疏导对象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学会观察、倾听、询问、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然后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及时疏导学生心理。

五、结语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是“育人”,它不等同于工匠教育。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它也是一门“人学”。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疏离,它就会陷入人文关怀缺失的困境,最终也达不到促进人、发展人的目的。思想理论课教师应该努力完成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不断努力强化内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和总结。当然,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思想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也不例外。研究高师院校思想理论课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想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是全面贯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111-114.

[2]苏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9,(6):60-62.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grams,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It is the key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takes Zhongshan University marine science as an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direction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program; course construction

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不仅需要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需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还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①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来达成大学教学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工程。②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为例,探讨专业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1 课程体系目标与培养方案

海洋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21世纪,人类已进入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领域展开竞争的战略空间,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海洋与国家安全和权益维护、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油气与某些金属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保障等方面休戚相关。③海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宽广,几乎可以涵盖我们传统所熟知的“陆地学科”。

针对海洋科学属交叉应用学科这一特点,以培养学术精英为重点,立足于培养行业领袖人才,致力于培养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扎实,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博学专长”理念,科学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一年级按招生大类培养,学生接受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养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4个方向分流,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三年级面向学术前沿、产业技术、行业应用等不同需求,设置高品质选修模块以及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四年级进入各教授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并完成论文答辩,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④

2 课程结构优化与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创新,不同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综合的科学体系。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海洋科学学院研究提出“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课程结构(见图1),全面梳理各课程教学大纲,并基于此课程结构明确了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规定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与参考书,并对各课程的课堂教学、习题作业(实验教学、社会调查)、教学辅导、自学指导、教学研结合、考核方式等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2.1 学科大类板块: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学科大类核心课程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宽口径专业教育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基本脉络,培养宽广的知识面,为学习并掌握学科大类核心课程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生物学、普通地质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体现出显著海洋科学专业属性和学科特点,具有鲜明“脸谱”特征,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和巩固专业志趣,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和核心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等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设置课程包括: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环境科学、流体力学、卫星海洋学。

2.2 专业方向板块: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反映该方向最基本、原理性的专业知识体系,体现专业基本面貌。在二年级秋季学期结束时按“四选一”分流培养,学生通过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学习,系统掌握各方向基本研究原理和方法,为专业综合提升建立基础。

海洋生物方向: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生物化W、海洋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学、海洋污染与毒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海洋地质方向:结晶学与矿物学、火成岩与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构造地质学与海底构造、应用地球物理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矿产资源学。

物理海洋方向: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气象学、海岸动力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海岸动力地貌学、海洋声学、海洋岩土工程、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海洋化学方向:海洋有机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仪器分析、生物化学、海洋药物化学、物理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污染与毒理。

2.3 综合提升板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

综合提升板块目的在于巩固提升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学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素养。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专深”与“广博”结合,推进弹性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其更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条件。专业选修课则面向海洋领域学术前沿、行业应用等不同发展路径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实践课程:海洋科学认识实习、海洋科学专业实习、海洋科学综合实习、综合实验与实践、毕业论文。

选修课程:海岸工程、海洋天然产物与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区域海洋学、海洋法、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油气田综合勘探、海洋水产动物病害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海洋仪器分析、大地构造学与古海洋演化、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环境地质学等。

3 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建设

海洋学院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引导学生积极研究、主动探索和科学合作,并构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以内容整合为牵引”的课程建设。

3.1 注重基础性,稳步推进教材建设和课程精品化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为师生架起教与学的桥梁。⑤教材,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基于网络等媒介的各种教学材料,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海洋科学专业真正开办时间是1998年,⑥开办时间相对较短,教材积累相对欠缺:海洋污染与毒理、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油气地质学、海洋微生物学、海洋动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海洋岩土工程等课程,在国内尚还没有正式教科书(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和流体力学等课程,虽有教科书,但不太适合海洋科学专业教学用。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教材具有基础性作用。海洋学院一方面稳步推进上述课程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等学科大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放置到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专业论坛、视频答疑和网络留言板,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平台,以此推进课程建设。

3.2 注重研究性,在课程中穿插野外实习教学或数值模型教学

为减少传习性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程内容应加强研究性、实践性,突出方法论知识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引入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将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引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讨论。一方面,在普通地质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动力沉积学、海洋环境地质学、沉积岩石学与海相沉积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优选附近典型地学现象穿插开展野外实习,融入科研小课题、课程大作业等研究性教学内容,并以问题讨论、野外考试等方式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物理海洋学、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及MATLAB应用、海岸带遥感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值模型教学,现场观测和数值模型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收集前人对特定地区研究所得实际资料的收集,去除其论证和观点,给出地学背景和分析数据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自主查阅资料、自主上机实验,并撰写报告。⑦

3.3 注重综合性,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高校应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课程之间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最大限度的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针对海洋环境科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海洋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海洋动力沉积学实验等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课程,采取在老师指导下,学生3~5人为一组,查阅并了解实验背景和相关知识,自行完成实验设计、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讨论等,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⑧海洋学院注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安排,除了海洋科学认识实习(一年级暑假)、专业实习(二年级暑假)、综合实习(三年级暑假)和毕业论文(四年级期间,以学院各科研团队为单元开展)等课程以外,⑨还开设“综合实验与实践”必修课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旨在开展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或者在大三暑假期间到行业应用部门为期3周/21天以上的毕业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科研训练研究报告或毕业实习工作报告。

3.4 注重质量,构建“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监控体系

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对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的实时控制,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⑩基于完善的课程大纲,海洋学院通过同行评教、学院师德考核小组成员听课、学院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成员听课、班主任听课、行政教辅人员听课、学生评教、学院领导听课与巡考等方式,构建了“过程监控+反馈控制”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和考核的过程监控,强调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要紧扣质量标准,授课目的要明确,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考试题库知识点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评分标准力求准确,严格考试纪律;反馈控制强调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质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同行评教重点评价是否按课标授课、是否按计划授完课、是否把该说的说到位,学生评课重在覆盖面和代表性,质量分析强调及时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海洋学院已建立校-院两级评教体系,全面加强对课程教学和考试考核的过程监控,并填写听课或评教记录表,学院组织的听课和学生评教实现了对一、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的全覆盖,以学期为周期,周而复始,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2013),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GDJG20142014),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15),中山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6)

注释

① 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2001.22(2):86-90.

② 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③⑦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④ 汪帼英,李颖,黄龙舟,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交叉学科院系的组建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6.1:20-21.

⑤ 焦雨梅.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2009.9:30-31.

⑥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

⑧ 李俊,韩墨香,宁曦,陈省平.海洋科学实验教W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33.

⑨ 陈省平,韩墨香,郑意文.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前沿,2014.4(3):99-103.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优秀青年教师;卓越工程师;中芬合作师资培训

0、引言

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于2010年启动“卓越课程行动计划”,旨在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和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从2011年起,为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提高优秀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济大学分批派送骨干教师赴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访问,参加中芬合作师资培训项目。

笔者参加了2012年度的中芬合作师资培训,在项目培训期间,与同济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的教师分别在上海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和芬兰赫尔辛基阿尔托大学,进行关于教学方法创新的2个阶段的探讨、研究与实验,并与阿尔托大学计算机系的院士和教授进行科研交流和教学实验设置方面的讨论。

1、芬兰师资创新机制概述

1)教材。

芬兰的大学教材都以国际知名大学知名教授的名著为教材,辅以参考书目。教学内容充实,系统性强,教师的教学自由度较大,学生比较感兴趣。

2)基于结构化调整的教学方法。

芬兰的大学教学往往是纯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国际化大学,阿尔托大学大力推进教学的全英语化,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在教学方法上,阿尔托大学要求教师采用结构化调整的教学方法。芬兰阿尔托大学结构化课程设计与调整方法如图1所示。

其中,课程设计与调整包括教学方法设计、学习结果预期和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学方法设计包括:①选择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描述、记忆、应用或设计教学内容,具有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②选择可达到此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选择基于项目、错误案例、团队合作、讲课、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③分析此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弱点以及通过此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学习结果预期指预计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评估与反思指回顾和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对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讨论,将理论联系实际,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以后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实验。

芬兰的大学往往配备几名助教,专门负责课程实验。例如,对于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师会专门准备1个不规则的跑道和小车,由每名学生自主设计小车的嵌入式系统,学生的最终成绩按照各自小车在赛跑中取得的名次决定。由于跑道不规则,小车速度过快,容易冲出跑道,而速度过慢,则难以超越其他小车,因此除了嵌入式系统的实现,算法设计也决定了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通过教学实验,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得到统一。

4)科研环境。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芬兰科技创新的显著特点,其人才培养专注于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企业产品研发的一体化。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向新产品的转化,同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教师则可以使教学与科研、企业需求保持一致并且相互促进,从根本上找到创新源泉。例如,在无线充电技术出现前5年,芬兰阿尔托设计工厂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发,开展了无线充电的创新设计项目,各专业学生基于学到的各领域知识,对无线充电提出各种创新思想和实现方案,其产学研结合程度可见一斑。

5)“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芬兰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鼓励学科交叉。教师定期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会并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课程教学体会,探讨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方面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芬兰的大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极具参与感,这有助于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

2、芬兰师资创新机制的启示

如上所述,芬兰在国家化办学以及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已有成熟经验,因此将其应用于我国国际化办学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改革实践中会事半功倍,缩短探索周期。笔者在实际运用芬兰师资创新机制并进行适当改良后得到较好效果的若干尝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系统性。

中芬培训的重点在于教学方法的系统性,教师根据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进行评价和改进。此方法实际上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软件生命周期思想如出一辙。设计软件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然后进行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最后实现和测试,将软件的开发与运行看作一个生命周期。此思想在教学的系统性方法上同样适用。

2)积极提高实验教学含金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明确地规划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重点建立学生的专业理论体系;而在动手实践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大,如教师的等、靠思想严重,必须增加实验课时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实际上,计算机专业的动手能力仅靠增加实验课时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增加课后的动手实践作业,同时可以通过分组竞争、课堂展示作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笔者负责的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与数据库2门课为例,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是学生的第1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关乎学生是否会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和有信心、是否会留在这个专业继续学习而不是感到失望转到其他专业、是否能够建立整体的计算机专业体系概念和为后续课程提供接口功能等问题,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笔者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2个部分,理论教学采用MIT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水平保持一致,提高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动手实践则要求学生通过个人或分组(取决于班级人数)方式制作如下作品(不叫作业,强调学生作品的闪光点与竞争力):使用Word或Latex工具制作简历;使用PowerPoint、IEbook或Latex制作专业主题PPT;使用Macromedia flash工具制作Flash;使用Dreamweaver工具制作网站;使用视频制作工具制作视频;用给定的Matlab程序代码调试GUI界面与功能,强化使用专业工具进行科学实验的意识。教师每年会根据新技术不断调整作品内容,让学生在制作和展示作品时,对计算机专业和自身能力产生信心,得到成就感。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与计算机导论不同,需要学生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分组合作、作品表现能力、自身提高程度、融会贯通专业知识等几个方面。理论教学部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分组合作强调制订计划、人员分工、作品是否体现每个学员的工作等;作品表现能力强调文档的规范化、演示的互动与专业化、表达的逻辑与层次、作品演示是否具有闪光点并吸引听众等;自身提高程度强调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自身能力提高了多少,对于自身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其提高在创新、作品功能展示、团队合作、新技术的掌握等方面的能力,对于自身能力较弱的同学,强调其在已有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同样可以得到较高的学分;融会贯通专业知识要求学生使用已学知识如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开发方式,如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C/S架构数据库系统开发方式,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使用LAMP、J2EE、ASENET等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方式。对于基本的LAMP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方式的step-by-step材料,笔者都已为学生准备。通过这些措施,笔者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和进一步增加作品的专业度等方面非常感兴趣,而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对能够完成的基本动手作品非常感兴趣,希望提高动手水平。另外,各组以大作业和团队合作为基础,开展以下学习方法实践:①团队工作方法,强调分工合作完成任务;②协作学习方法,不分工,但协作讨论完成大作业各个部分;③滚雪球学习方法,小组从分工开始,整合团队意见,完成大作业。

3)小班化与双语、全英文教学。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供必备条件,我国许多高校已开展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互动,教师也能够开展更多的互动教学内容。在这方面,芬兰已引入成熟的教学方法。

在双语与全英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英语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能力已经足够,主要教学障碍在于缺乏口语训练,而此问题在国外各个高校具有普遍性。由于发音不准确,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都不敢开口,不知道说的英语是否能够被对方认可;另—方面,发音不准确也使得听者难以听懂,教师与学生更加不敢开口。因此,英语听说能力以说为重,进行双语与全英文教学,开展英语口语纠正培训极为重要。

开展英语口语纠正培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自学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笔者发现各种网上公开课触手可及。例如,笔者通过国际英语口语纠正专家Andy的英语口音纠正视频课程进行自学,在200多分钟的课程中,专家教导听者尽量一次只说一个词,将速度放慢,每个音节发饱满,循序渐进,非常实用。笔者在自学了3遍之后,在同济大学人事处主持的赴美国培训英语口语面试时,获得全部4位英语专家的好评。②课程项目配合。大学教学一定会配有英语课程,教师可在第1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中专门配备英语口语训练课程。③国家对大学教学的投入越来越大,如同济大学通过让教师暑期去美国培训2个月、中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在教学方法、英语听说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4)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对教师十分重要。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极快的专业,用固定的教材“炒冷饭”或守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讲授一门课程来说远远不够。现在的网络技术很发达,各种先进的知识和资料触手可及,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内容,是满足学生需求的必要条件。终身学习理念对学生也十分重要。笔者曾担任同济大学班主任,发现有的学生入校时成绩优秀,而几年学习下来却退步了,到底是什么问题呢?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学生退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把大学当做高考后的休养期,认为考上大学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或者由于挫折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上好一门课程,远不止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更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学意识,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认识到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

5)自信与竞争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发现一些奇怪的案例,如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高,有些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动手能力却不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理论与动手能力都强的学生的比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并实践自信与竞争教学模式。

人类的学习本能是观察然后实践的自然过程,单纯地讲授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枯燥并且难以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只能靠自学,因此教师的讲授方式如何依照人类自然的学习本能展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展示往届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觉得他们也能做到;同时强调分组展示,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超越其他组和往届优秀作品的愿望。在实施此教学模式之前,每年10个小组中一般有1~2个小组能够做出优秀作品;而实施此教学方法之后,10个小组中有8~9个小组能够做出非常优秀的作品,而剩余的1~2个小组也会通过认真、严谨的作品风格提高其竞争力。笔者认为,自信与竞争教学模式十分有效,同时容易推广。

3、引入芬兰师资刨新机制的教改成果

经过实际运用芬兰师资创新机制并进行适当改良后,计算机双语与卓越课程取得了如下教学改革成果。

1)教改立项方面。

教改项目有以下几项:①2011-2013年,同济大学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导论”;②2011-2013年,同济大学双语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③2011-2012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信与安全计算课程教学体系建设”;④2011年1月-2013年12月,同济大学特色专业教改项目核心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

2)课程建设方面。

课程建设包括:①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该课程成功申报为同济大学双语建设课程,于2011年9月开始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http://en,/index.php/teaching/);②计算机导论,该课程成功为申报同济大学全英文建设课程,于2011年9月开始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http:///index.php/teaching/);③数据库系统原理,该课程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同济大学高级双语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于2012年成功申报为同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团队主干课程(http:///teaching/)。

3)教学表彰/奖励。

①2011年,同济大学卓越专业试点核心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被评为校优质课程;②2011年,数据库系统原理获批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③2012年,数据库系统原理获批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4、结语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7篇

王钦平,男,1957年出生,祖籍温岭市淋川镇。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省一级重点中学——温岭市新河中学校长,台州市、温岭市人大代表,中国管理科学院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管理咨询师,台州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客座教授,台州中语会副会长,台州市、温岭市继续教育讲师团教师,浙江省高师本科自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XX年浙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XX年中央党校第五期教育战略与管理高级进修班结业。

王钦平多年担任校领导职务,对学校的管理科学和教育改革具有前卫的理念并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学校工作要重“管”更重“理”》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改革一系列措施,在新中从省三级到一级重点中学跨越式发展实践中收到明显成效,学校被《人民日报》誉为“乡村名校”,《台州日报》曾以《改革的排头兵——王钦平》为题作了报道。

王钦平是优秀校长,更是教育教学的行家。他主持的《农村中学生语文标准化测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子课题)获总课题组成果评比二等奖;同时还主持多项省、地级的规划课题研究。他的学术论文有数十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其中数篇被《中国改革与发展论文选》收录;数篇获地级一、二等奖;《孔子的教育思想初探》等还在台州孔学会上交流。近年来,他的专著《中学通俗美学》、《高中作文导写》(教师版)、《高中作文导写》(学生版)和主编的《学习学导论》出版发行。其中《中学通俗美学》和《高中作文导写》分别获台州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文化曙光奖和全国应用写作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著作二等奖。王钦平还曾获温岭市“教坛中坚”、温岭市“园丁奖”、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浙江省“春蚕奖”等荣誉称号。

二、工作简历:

78年11月至89年1月,王钦平同志在温岭县五七工农兵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并担任教导主任;89年2月至今在新河中学执教语文,先后担任级段书记、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校长。

三、师德表现:

王钦平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关心学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工作的几十年中他严格遵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成为学校师德的表率。

王钦平在不同场合在学校反复倡导“作为教育者,应富有爱心”。 他认为富有爱心,才会有人本关怀,才会体谅学生,才会真心、诚心、热心、耐心,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育才会起到作用。他说假使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心不在焉,如果老师缺乏爱心,往往会不作了解,直接批评。很可能这为学生是因为身体不适,或是在家中与父母闹情绪了等等,这种缺少爱心的批评效果往往不好,甚至适得其反。如果教师富有爱心,一定会主动去询问,了解实际情况,抽时间与学生心对心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通过这样的沟通,教育的效果与前者一定有着天壤之别。王钦平同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他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碰到过很多在一般人看来是犯了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理应开除的学生,他都能帮学生承担外界的压力,用爱心去保护他们,去教育他们,使他们迷途知返。这些学生到现在都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四、任职以来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简介

任职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学科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实践与个人素养的提高。在繁冗的工作之中,坚持兼任一个班级语文课,坚持到各地作学术报告,坚持指导年青优秀教师,坚持课题研究与论文、专著的撰写,坚持继续教育与自我进修。

据初步统计,王钦平同志应邀作学术报告三十二场,直接培养年青教师六位,出版专著三部,主编校本教材三本,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四个,领导学校教育改革项目六个。作为两级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领衔提案五个。

五、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

(一)在台州市率先设置阅读课

他认为语文教学效益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讲风太盛,致使“读书人”变成“听讲人”,对学校语文组承担的与高中语文阅读相关的课题密切关注,多次指导,他在全校倡导并实施开设阅览课,阅览课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市教育督导室多次介绍这一做法。

(二)改革语文成绩考评方式

他认为现行语文高考弊端甚多,一是易于考评读、写能力,不易听说能力,但听说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非常重要;二是易于考评语文知识,不易考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培育又非常重要;三是作文评卷的随意性太强,科学性太差。他着力研究这一问题,并立项作课题研究,XX年他撰写的《高中语文考评模式改革的探索》获台州市教科所优秀论文二等奖,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设置的《农村中学语文标准化测试研究》课题组的子课题《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获浙江师范大学科研处评定的成果二等奖。

(三)在课堂教学上积极探索,效果显著。

1近年,他针对课程改革又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转到以学生确切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和能力培训上去。他的这一研究计划得到了省教科院专家的大力赞赏。

2他这个人敢于创新却不盲从,富有激情,又很稳健。在语文教学上他也是这样敢于创新又稳健向前,在上世纪末,因为语文教学的“满堂灌”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教了,许多教师盲目地实行“多看多读”教学策略,上课基本上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是要学生多看书,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他当时同样极力主张改革,提倡多读多看,却不象一般教师那样盲从,他经过仔细思考提出了一个见解:语文课堂教师的讲授仍然是主要方式之一,语文教学是不是“满堂灌”并不是依据教师上课言语的多寡来评判的,从根本上是看一个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否唤起了学生的内在的思维并给他们提供了比较充足的锻炼空间。这一观点让许多迷惑的老师茅塞顿开,让许多偏激的老师“浪子回头”。

3他提出上语文课要力求让学生终身受益。他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宏大的、长效的系统工程,不一定能有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语文教学必须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接受过他教诲的学生有成为政界要员的、文坛新星的、高校学人的、著名主持人的、教苑后起的,不胜枚举,这些同志都十分感激先生的谆谆教诲。

4、他上课效果事半功倍,同事效仿众多。他上课轻松自如,让人如坐春风,从不占用别的学科的时间但历届高考成绩遥遥领先。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都得到改善。

他反对教学风格的整齐划一,但受其影响,不少同仁不自觉地效法他的一些做法。他在台州市青语会上的示范课、大比武时的参赛课,温岭市组织的观摩课,影响了不少后学者。新中也正逐步形成一种以王钦平同志为特征的集体风格。

(四)在管理科研、德育科研上改革创新

对于管理,他有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度。譬如:在“教育模式美国化”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他一方面积极宣传并带头实践别国先进教育方法,同时又提出不能完全抛弃几千年的教育思想精华,而要走现代教育思想与儒家教育思想相结合、互补充的道路。对于教育日趋实用化,功利化,他一方面在自己学校积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同时又告诫大家,教育应当是先于社会,优于社会的,不应该完全被社会上功利性的东西牵着鼻子走。目前他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学校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他认为要建设一个科学、民主、规范、现代的社会,首先就要把所有的学校建设成为科学、民主、规范、现代的学校。

基于这种理念,他主持了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对当代高中生进行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研究》的研究,并取得了比较丰厚的成果。

新河中学是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是温岭市专行名业学习的“三面红旗”之一,是四度获得“省文明单位”的学校。这一系列殊荣的获得,与王钦平校长的德育思想与实际工作密不可分。他还率先提高改革“三好生”评比制度,创办“班主任学校”,实现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等,使新中的德育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跃上了新的台阶。

(五)注重校本科研,开发校本课程

他十分重视科研与学校教育实际结合,积极带头进行校本科研,撰写校本课程,由王钦平先生撰写的《中学通俗美学》、《高中作文导写》以及《儒家学说精要》等都成为新河中学的校本课程。

六、注重培养年青教师

王钦平同志十分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一)王钦平同志曾多次为全台州的新上岗高中语文教师作题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报告,曾多次为浙师大、浙江教育学院、台州学院作《大学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应聘指南》的报告(王钦平同志系台州学院客座教授),作为继续讲师团负责人之一,他还在临海、三门、玉环、椒江等地为初中教师上了许多课。最近台州市、乐清市、永嘉县都邀请他为校长培训班上课,受到极高的评价。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our cultivation plan under new situation, referring to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experts, we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engineering personnel who have healthy personality, good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ism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reover have solid foundation, strong practice, high innovation abilities.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大类招生;通信工程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urriculum system;large category enrollment;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Q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8-03

0 引言

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使工程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越来越多, 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工程师培养和从业资质得到国际间互认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国相关认证机构签订工程教育学历、学位、工程师证照等资质的互认协议,将对加强工程师跨国职业和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目前,国际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的国际性协议主要有《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和《悉尼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是目前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国际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也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教育部一直强调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程教育认C体系取得了积极、显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等理念。2016年6月2日,我国顺利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2],逐步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精神引入到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中,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此,需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改革,并顺应新形势下本科招生制度的变革,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本科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建设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等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1 课程体系建设依据

1.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于2015年对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工程教育认证指标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是毕业要求得以实现的基石,因此在建设本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体系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较为清楚,他们可以针对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3]。此外,工程教育认证还要求设置的课程中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①。

1.2 北京科技大学关于新形势下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为顺应新形势下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该校组织开展了本科培养计划制订工作,以“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实施完全学分制,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先进性与国际化原则,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基本原则,制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

2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时代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明确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基础理论知识,接受通信工程领域的实践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能力。与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相对应,本专业也将毕业要求细化为12条,保证“通用标准”被完全覆盖。为了确保毕业生最终达到毕业要求的能力,将毕业要求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培养的贡献。图2给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的映射关系。由图可见,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使本科生的通信相关能力得到逐步培养,使毕业生最终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实现、研究等专业能力以及个人与团队、沟通与交流、工程与社会等非技术性能力。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以及该校对制订新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建设,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如表1所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修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在新版教学计划中,增开了“工程导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世界观和宏观思维能力,使其对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战略形势及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还增开了“计算机网络”、“数据科学”等必修课程,充分体现了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素质拓展”类课程又可分为外语类、创新创业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类、自主选修类,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为顺应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打破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此外,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着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和能力。通过对课程学分、学时的合理设置,使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各类课程占比符合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各类课程占比情况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又恰逢本科招生制度改革,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顺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划,又要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参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理顺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来不断提高本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永华,刘红,杜晓明,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建设[J].高教学刊,2016(11):82-83.

[2]钱萍,房靖,滕玮,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6,36(12):39-40.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法律社会化主体;普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62-02

一、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概述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个体法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法律知识的获得是法律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中的重要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郭榛树在《法律社会化问题导论》中指出,中外学者对“法律社会化”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法律本位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概念,将法律社会化理解为法律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发展过程。二是从人的社会化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概念,将法律社会化看成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法律人’的发展过程”。。这里的“法律人”是指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和养成一定法律行为习惯的人。我们把前一个概念认为是“法律的社会化”,而把后一个概念认为是个人的“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与法律的社会化是两种概念。我们认为法律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与法律的交互作用和通过社会互动,学习法律知识,内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角色,从‘自然人’向‘法律人’的发展过程。它的内涵包括:①法律知识的习得;②法律规范的内化;③法律观念的树立;④法律角色的培养。由此法律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法律观念的形成过程。法律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一样,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法律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专门的普法活动。周旋在论文《法律社会化的内在途径研究――遵循市民社会的视角》中说:

“关于法律社会化,我国付诸实践的主要是普法运动,中国法律的社会化运动肇始于1985年,这场法律社会化运动以学习法律性文件为基本指导思想。”这里说的法律社会化,实际上是指法律的社会化,是指中央宣传部、司法部从1985年推行的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

综合以上概念,根据法律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认为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是指农牧民通过与法律的交互作用和通过社会互动,学习法律知识,内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角色,从“自然人”转变为“法律人”的过程。农牧民的法律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农牧民自主学习法律和有关部门推行的普法活动来实现的。

二、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个体社会化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环境条件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同样,我们可以将对个体法律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社会环境条件称为法律社会化的主体。在普法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创造条件和环境,更好的对农牧民进行普法。

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主体有以下几种:

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开端。

(1)家庭具有多种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教育功能。家庭中父母从小教育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等。儿时受惩罚的害怕是个体受法律社会化的开始。父母告诉孩子“不可以偷人家东西”“不能骂人”“不能与别人打架”等,这时,孩子们不知道法律是什么,但知道违背了父母的教导就会受到父母惩罚,受父母的批评。这样个体在父母和亲人的教育下慢慢学会了社会禁忌、社会规范、社会契约等共同遵守的戒律,慢慢养成能够被社会接收的合格的人格。

(2)父母长辈的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法律观念和可能受到的法律知识教育。邢红飞在论文《法律观念辨析》里将法律观念定义为: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有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错误的认为从祖辈继承的耕地就是他们家所有的财产,并且认为土地是可以买卖的。这种错误的法律观念是从祖辈那里获得的,而且一代一代流传到现在。

这样,孩子在家所受到的教育有道德教育,也有零星的法律知识。父母的道德修养、法律知识水平、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法律社会化。所以,这就需要父母一辈更新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知识,给孩子们做出一个好榜样。

由此,发挥家庭对农牧民普法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人手:

(1)普法宣传以发扬传统美德为铺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偷、不抢、不侵犯他人”、“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发扬传统美德,能够让农牧民以道德准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致达到“自律”的境界。生活中,我们碰到很多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债务纠纷,这些纠纷大多不是由于农牧民不知道法律,而是没有浓厚的道德意识引起。发扬传统美德,会得到法律所得不到的好结果。

(2)更新农牧民法律观念是目标,提高农牧民法律知识是主要内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牧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很多错误的法律观念,如“以牙还牙”、“耕地是自家所有的”、“耕地可以买卖”、“耕地可以用来抵债”、“砌墙占地”、“权利大于法”、“以礼服人”。我们的普法工作应以这些错误的法律观念为突破口,个个击破,规范农牧民行为。做法上,应由原来的具体法律规范和条文的教育为主转为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为主,给公民灌输法律价值观、民主平等观、法律权威观、权力义务观等现代的法律基本观念,提高农牧民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从被动学法,转为主动学法。

农牧民普法,内容上应密切联系农牧民生产生活,传授在他们生产生活中能够用得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普法形式上,要针对农牧民从事农牧业、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使用民族语言,地方口音重、言表能力差等特点,探索并应用农牧民易于接收的方式方法宣传法律知识。

其次,生产生活实践是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农牧民没有念过书,文化水平低,很少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他们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主要从父母教导中学到以外,还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学来。他们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事例中吸取教训,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学到法律知识,产生法律观念。如,林业部门的人抓住砍柴的农牧民后重罚,他们也就知道不能再砍柴,砍柴是违反法律的,但他们不知道是违反了什么法律。农牧民来往密切,加快了社会规范、政策、法律在农村的传递,每一个特殊的“新闻”成为农牧民议论的话题,农牧民也就从议论中学到了法律知识。

农牧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跟他们的生产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外出务工几年的人,比长年待在农村的人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多,在嘎

查委员会工作的人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比单一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农牧民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多。

由此,加强生产生活实践对农牧民普法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村社会,成员间来往频繁,这促使了社会舆论的形成。这时,舆论的正确性就变得尤为重要,错误的舆论会让农牧民产生错误的法律观念。比如,我们调解了一起土地流转的案子,外出务工者返乡后,要回土地成功,这时,农牧民议论“目前,外出务工者返乡后返还原先耕种的土地”。这种错误的舆论就会在农牧民头脑中树立错误的法律观念,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的宣传。

②结合实际,通过典型案例,提高农牧民学法兴趣。农牧民的经历会让他们增长见识,提高法律知识。然而,为了提高农牧民法律知识水平,我们不能让他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去尝试各种行为,但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贴近农牧民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让他们在实际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第三,电视是农牧民获得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电视的普及,收音机慢慢被人遗忘,但喜欢听乌力格尔。的老人、在外放牧的牧民、没有电的牧业点仍然收听着收音机。报纸对于农牧民来说是奢侈品,而且由于他们不识字,报纸也是多余的。一句话,电视比起广播、报纸对农牧民普法作用更大。

电视媒体具有对象广泛、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收随意等有利特点。这些有利特点给农牧民学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果应用电视媒体给农牧民宣传法律知识,他们可以调整时间、选择节目,自主学习法律知识。但这种方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对于一个小单位是不太现实的。

第四。政府部门是法律宣传的骨干力量。①司法部门和综治维稳部门有宣传法律的职责。然而在基层,普法工作主要由司法所来承担。虽然乡镇法庭、派出所、乡镇宣传部等部门都有宣传法律的职责,但只是他们的一项附加职责。②政府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也涉及到法律知识,比如计划生育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林业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森林法》和当地《禁牧》条例;土地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法》。然而目前,各个单位的工作与法律知识宣传相脱节,有实际工作,但法律知识宣传不到位,加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

发挥政府各个部门对农牧民普法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普法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按照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的要求,需要当地党委、政府冲锋陷阵,身体力行,加强自身学法。如果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支持普法工作力度不够,也不加强自身学法,那么农牧民普法更从何而谈。

②普法部门需加强力度,普法对象需积极配合。一方面,长期普法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普法部门请求学法,普法对象被动学法”的局面,给普法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按照司法部“法律六进”的要求,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法律送进机关、单位、社区、学校、企业、乡村,但如果这些单位配合不够,普法工作很难开展。另一方面,胡尔勒镇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人员少,经费紧缺,设备不够,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普法对象的不配合,使普法工作人员失去了信心,影响了普法工作的进度和效度。普法工作需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指导、奖惩机制,能够使普法部门积极普法,使普法对象主动学法,提高普法工作效度。

③政府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应首先进行普法宣传

政府很多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法律,并需要依法办事。这就需要,各基层站、办、所转变观念,不能蛮横罚款,应法律先行于工作,应用法律与农牧民对话,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学校教育是正规法律教育的开始。在学校,学生受校训校规的约束,它一方面能够塑造较好人格形象,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课程设置来说,学生从初二起就接触到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受到了规范的法律知识教育,虽然内容不深,没有涉及到深层法律条款,但这对学生继续法律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有些校领导和家长重视升学率,轻视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上减少法律知识课程,教材内容上初三和高中的教材中减少了法律知识内容。在大学期间也有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但这一课程被很多大学当作为一门选修课。教育考试制度问题,校领导和家长重视不够。这些都成了影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症结。

充分发挥学校正规法律知识教育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建立法律知识教育长效机制。学校不能单一的考虑升学率,而应将学生法律知识水平当作考核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来抓,以素质测评推动学生学法积极性。

学校法律知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建立法律知识教育长效机制,将其作为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学校正规、系统法律知识教育,真正提高一代又一代农牧民法律知识水平。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主题教研;涵义;功能;问题;策略

主题教研是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各教研组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学校主题教研一般有如下方式:以问题为驱动的教研方式;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具有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源于需要并充M期待的教研方式。

一、学校主题教研的基本功能

1.针对性强,利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因为教研主题是从教师平常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疑难中提炼出来的,容易引发教师探索,启发大家思考,激发集体智慧;其活动目标明确,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能消除表演、做秀的现象,有效提高教研实效性;运用科研方式开展教研,能深层次研究解决问题。

2.合作性强,利于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由于主题教研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全学科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活动是集体行为,其运行过程能形成一种有效拉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于目标一致,任务分工明确,易于形成和谐的教研群体及“同舟共济”的合作局面。

3.研究性强,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主题教研活动是将教研、科研自然结合的一种方式,利用科研形式,组织教研内容,按着科研流程完成教研任务,研究性极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反复学习、思考、实践、交流、反思和总结,既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业务能力与水平。

二、学校主题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研活动意识淡薄

有的学校领导教研意识淡薄,只管升学率,所有考核都以学生成绩为标准,不看教研成果,导致学校教研活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这类学校很少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导致学校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教师间相互研究解决问题的氛围难以实现,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教研活动开展随意

一些学校没有制定学期或学年度教研工作计划,无教研活动方案,有的虽然开展了一些教研活动,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教师不明白该准备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献课的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这堂课,听课的教师不知道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研讨会泛泛而谈,这种随意性、盲目性及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难以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教研活动形式主义

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也有活动方案,但往往形同虚设,有的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需要;有的不按计划落实,缺乏对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工作的督促和检查;有的教研组只是为凑齐教研活动次数,很少考虑提高教研质量问题,有数量无质量。

4.教研活动方式单一

有的学校也经常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但方法简单,几乎都是听课评课,常常是听课不够投入、评课不够深入,教学与研究脱节,教师觉得没有任何收获,久而久之,会对教研活动产生厌倦情绪。

5.教研活动风气不正

一些学校上教研课的教师“逢场作戏”,听课的教师如“观看演出”,研讨零敲碎打、火力分散、蜻蜓点水,多是七嘴八舌的浅层议论,通常是优点多说,不足少说或不说,把研讨会开成评功会。

三、学校主题教研的改进策略

1.端正教研风气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理论支撑

(1)树风正纪强化管理。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主题教研的益处,才能更好贯彻学校主题教研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主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成果。只有思想顺了,才能变为实际行动,减轻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阻力,带动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在教研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必须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并通过一系列的组织、领导、制度化管理,奖惩分明,同时纳入年度考核、绩效工资、评职评优晋级等。

(2)养成教师良好教研意识。主题教研活动把教师摆在了重要位置,最终都要依靠教师实施,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主题教研活动的达成度。教研活动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教研组成员间的共同研究,浓厚的教研风气离不开日常的活动,应扎实搞好“研讨课例”、“同课异构”、“对话反思”、“命题研究”、“专题研究”、“公开课”等活动。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引导,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研观念。

2.优化操作流程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基础

操作流程能有效保障工作的规范性,主题教研活动中要开展哪些工作、怎样开展工作、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作用等都是制定操作流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操作流程如下。

(1)筛选问题,确立主题。学校要广泛收集教师意见,把教师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系统整理,把带普遍性的、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列出来,经过提炼,确定为学校教研主题,每个学期确定1~3个研究主题,各教研组可与学校研究主题保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具体研究主题,如“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知识渗透”,“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学”,“地理习题讲评教学”,“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与管理”等。

(2)学习专题,提高认识。各教研组确定主题后,让每位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学习,学习分实践前学、实践中学、实践后学三个阶段,学习方式分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教研组长事先查找相应的理论资料,筛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组员自学,组员也要根据主题自主查寻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召开集体学习研讨会,组员交流主题学习的体会,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加深认识,明确每个人承担的相关事务,设计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够参与,有所收获,为下一步组织主题研讨课作准备。

(3)教学实践,交流反思。主题教研活动主要通过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有机结合,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分以下两部分:一是教学实践。个体活动要求每个组员事先围绕专题独立备好课,在集体备课时,每个组员先谈自己是怎样围绕主题进行设计的,然后大家针对执教教师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围绕主题研究,把共同认可的方案写成教案。之后,执教教师把共同设计的教案用来上课展示,全体教研组人员进行听课。二是交流反思。课后,执教教师围绕专题再说课,谈教学过程的得与失。组员对执教教师的上课过程作详细记录,每一堂研究课都要音。讨论时不讲虚话、套话、围绕专题,人人发表意见。评课后,教师根据自己的上课体会、听课评课后的认识,进行反思分析,形成案例、经验总结等文本资料。交流研讨时,组员间交流自己撰写的案例、论文、经验总结等成果。对每个人的成果,组员要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形成教研组统一的意见,作为教研组专题研究成果,并在全校进行展示交流,优秀论文可推荐发表,良好的经验可在区县及全市推广。

3.强化考核评价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保障

(1)重视对教研组的监管与考核。学校领导要重视过程管理,加强对各教研组活动的监管、检查与考核。学校领导亲自参与教研活动,倾听组员讨论,与组员共同围绕主题探讨教学活动。每次教研活动结束,教导处、科研室应联合检查流程手册的填写情况,每个主题研究必须有以下资料:①所有组员的备课教案;②所有组员设计思路的交流记录;③围绕专题讨论形成的集体教案;④执教人员的两次说课;⑤执教教师上课的详细课堂实录;⑥课后组织的评课讨论记录;⑦组员的案例、教研组的案例。学期结束,根据各教研组的活动质量、流程手册的记录、研究成果的情况,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并根据教科研管理条例给予奖励。

(2)注重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主题教研质量如何,关键要看教研活动是否全员参与,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组教师的创造潜能。评价目的就是要了解教师参与主题研究的情况。评价方式可采用“自评互评组长总评”的三级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为:①参与度(包括教学设计思路交流,听课、评课的意见发表,反思交流与案例、总结、认识的交流,根据自我表现分A、B、C三等)。②主题研究过程(包括参考了哪些资料,与其他组员研究了什么问题,在集体研讨时提出过什么问题,收集过什么资料)。③主题研究成效(包括在研究过程中教研组采纳了你的几条有价值的问题与建议,你取得了什么专题研究成果等)。评价中,不仅关注组员人人参与研究的过程,关注参与的量,还关注组员参与主题研究的质,加大主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强化教研组长意识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研活动中实施主题研究,组长是关键。学校一定要选用好教研组长,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帮助教研组长树立四项意识。

(1)科研意识。重视与开展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深化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仅仅凭经验上课,而不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就不会有长进,缺乏科研的教学就缺少含金量。组长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才能带领组员进行专题研究。

(2)管理意识。组长要有强烈的管理意识。每次活动应定时、定人、定内容,围绕组内主题进行研究,当组员讨论“跑位”时,组长要及时调控,确保单位时间内产生最高效益。

(3) 指导意识。教研组长是学校科研骨干,应深入课堂听组员的课,帮助组员解决专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师总结经验、案例分析时,要耐心细致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进行指导,使教师有能力自己总结研究成果,获得成功,体验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

(4)成果意识。进行主题研究的目的是提炼经验,总结、应用成果,提高教学效益。对于组内的主题研究,组长要带领组员善于捕捉、发现、总结研究成果。活动后,不但有教师个体成果,而且要有教研组集体研究成果,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展示、交流、推广。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加强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校本培训、实施优质教师工程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87-89.

[2] 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2006(10):42-43.

[3] 潘成世.浅谈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09(04):31-32.

上一篇: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道路桥梁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