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条件范文

时间:2023-03-12 08:46:02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14-02

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由于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变化多样的土体和岩体,其研究方法是将地质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工程类比法与实验方法的紧密结合,即综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工程建设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发展,在工程建筑作用下的发展演化,分析由此可能导致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这些工程地质问题的工程治理方案和措施。由此,通过对工程地质学的学习,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具备在各种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等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和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合理的工程防护和治理措施。另外,在工程地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教学过程、措施和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地质条件的教学探讨

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土木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程地质条件贯穿于整体工程地质教学的过程之中,包括建设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

(一)地形地貌教学

地形地貌是人类对地球地表形态的直接感受和评价,也是制约工程建设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于学生来自于全国的不同地区,对工程建设可能遇见的地形地貌条件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地形地貌的两种分类方法,即地表形态分类法和地貌成因分类法,并结合各种地貌类型的图片、动画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加强课堂教学互动,让学生列举出自己曾经到达的地区,并说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及类型。结合学校周边的地形地貌类型与工程建设的布局、分布和结构形式,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形地貌条件对工程建设的作用和影响。

(二)地质构造教学

地质构造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不同的地质构造具有各自典型的地质现象和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的许多概念与地质特征需要通过比较分析向学生解释概念、现象、特征。然而概念的讲述不能依靠单纯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启发、思考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分析总结,应用和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枯燥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特征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比如在讲述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三个基本地质构造的概念时,着重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地层岩性教学

在工程地质中,地层岩性的教学内容,分布于岩石、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和岩层产状的章节之中。因此,如何将这些章节中关于地层岩性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完整、系统地掌握地层岩性在工程地质条件中的作用和意义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型的工程实例教学,列举不同的岩石类型的工程,对比分析不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石的地质年代和岩层产状和接触关系来讲述不同的地层岩性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层岩性的有利和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

(四)水文地质条件教学

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和类型。地表水包括河流和坡面水流的地质作用,而在坡面水流的地质作用中,结合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形成和堆积特征,比较分析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河流冲积物的形成条件、堆积位置、颗粒形态特征。让学生形成对坡面水流地质作用沉积物的直观印象,并结合周围环境中的沉积物分布特征以及典型的图片资料使学生能深切理解各种地表水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在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在课堂展示典型旅游景区的溶洞、水井的照片,提出这类地下水的来源、分布和变化特征,使学生能够从身边常见的现象来归纳和演绎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分布位置和变化规律。

(五)不良地质作用教学

不良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岩溶作用、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采用实例讲述法(风化和岩溶)、比较分析法进行讲述。岩石风化程度愈深的地区,工程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愈低,岩石的边坡愈不稳定。岩溶作用的岩体中有许多裂隙、管道和溶洞,在进行水库、大坝、隧道、基坑等工程活动时,如存在承压水并有富水优势断裂作为通道,则可能会遇到地下突水而导致基坑、隧道等工程的排水困难甚至淹没,也可能因岩溶渗漏而造成水库无法蓄水。在斜坡和边坡作用是则需要明确斜坡和边坡的概念、形成机制的差异以及工程防护措施。比较分析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产生的机制、类型以及动力条件、治理措施。

二、工程地质问题的教学分析

(一)地基稳定性问题

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问题的讲述中,结合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住宅楼“楼歪歪”事件以及其他典型的工程事故,分析产生这类事故的原因和工程地质条件。在不良地质作用的地基稳定问题中,结合分析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导致2009年的上海楼盘倒塌事件。近年来,我国的高铁建设取得高速发展,而高铁建设中对路基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举例分析在我国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对高铁路基稳定的分析和建设措施,增强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深刻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斜坡稳定性问题

斜坡稳定性是山区工程建设需要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通过我国的地形地貌分布图,展示给学生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让学生了解斜坡稳定性问题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突出地位。通过典型的汶川地震诱发的斜坡灾害,如北川王家岩滑坡、青川东河口滑坡、汶川的牛圈沟滑坡碎屑流等灾害的资料,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斜坡稳定性问题对山区工业和民用建筑的重要性。通过斜坡地质灾害对公路、铁路毁坏的资料和图件,以及工程建设中的边坡防护等措施,学生可以理解和体会斜坡稳定性对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洞室稳定性问题

地下工程建设是人类获取更大的生存和活动空间的重要方法,随着大量地下工程的建设和特殊工程地质条件的出现,洞室的稳定问题成为许多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控制性工程。以目前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和长大隧道建设中围岩塌方、地下涌水、地面塌陷等工程事故,让学生了解在工程建设规划和选址时,对不良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的重要性。并结合典型洞室建设过程中的防护措施和方法,通过讨论和课堂交流,使学生明确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洞室稳定性的作用。

(四)区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稳定性的概念是学生在开始接触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工程地质问题。在课堂的教学中,结合2011年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导致距离地震震中一百多千米远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导致核泄漏;地震、震陷、液化和活断层对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筑密集的城市地区可能导致的灾害,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区域稳定性对工程建设的主要作用和采取的工程措施。

三、结论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区域的工程建设具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变化多端。并且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日新月异、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超长隧道和特大型桥梁等工程的建设向不同区域、复杂的地质条件环境推进,工程地质的教学需要结合现代新型的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传授给学生新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和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是学生学校工程地质课程需要达到的能力,通过在授课开始和课程结束时,全面分析和了解工程地质条件的内容和工程地质问题的类型,对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工程地质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振祥,樊秀峰.多种教学方法在“工程地质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07(4):109一】10.

[2]黄超.工程地质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教学4g~'-l-[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120―121.

[3]张平,吴 昊.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4):45―47.

[4]程建军,王海娟.水利类本科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3):98―100.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线路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问题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20-01

1 引言

某线路起于巴东长江大桥北侧引桥,止于神农溪小区北西侧的断垭处,设计路宽18m,全长5940m,线路基本与209国道走向一致,主要为两侧加宽,部分线路段走向有所调整,交通较为便利。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成因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对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

2 工程地质条件

线路区地形有一定起伏,除太矾头附近地形较缓外,斜坡在高程440m以下地势较陡,坡角15°~25°,高程440m以上至500m地形坡角5°~15°,500m以上为陡坡区,坡角25。~40。。线路区冲沟较发育,部分为深切沟,部分冲沟较宽缓,规模较大的冲沟自西向东依次为:一号沟、陈家沟、二号沟、三号沟、三叉沟、四号沟、五号沟、梁子弯沟、界沟、活水沟、小梁子沟、介子沟等,冲沟自北向南汇入长江,将岸坡切割成间隔50~150m的近南北向展布的长方形条块,冲沟两侧地形相对较陡,坡角一般15°~35°,局部陡立。

线路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广泛,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二段(T2b2)地层。第四系广泛分布于线路区两侧斜坡上,成因类型和岩性特征简述如下:1)人工堆积(Qr):以碎、块石为主,结构松散,主要为开挖209国道路基时堆积在斜坡上,厚1~8m,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2)残坡积(Qel+d1):广布于山体斜坡上,厚一般1~2m,局部4~11,为碎石土夹块石,呈松散状,部分表层有厚0,5~1的耕植土,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3)崩坡积

线路区位于走向近东西的官渡口向斜北翼,斜坡岩层倾南~南西,总体为顺向坡,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线路区地质构造以近东西向褶皱为主,裂隙次之,断层不甚发育。线路区地形为一总体向南倾的斜坡,地表水系较发育,表现形式为冲沟密布,坡体后缘及坡体上大气降水主要沿冲沟向长江排泄,部分下渗补充地下水。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分为松散介质孔隙水和碎屑岩裂隙水。总体而言,水量均不丰沛,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

线路区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二段(T2b2)碎屑岩,该层岩性软弱、易风化破碎,区内广泛分布。线路区内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滑坡、崩塌(滑)堆积、边坡坐落体(含人工切坡)等不良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自然平衡状态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诱发了局部岩体浅层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边坡失稳及弃渣集中堆放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等两方面,部分地段已造成一定的危害。勘探结果显示,场地地面下不存在易液化的饱和砂土、粉土层,因此该工程中不存在地基土地震液化问题。

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线路区岩层产状略有变化,总体为170°~240°∠18°~40°,次级褶皱发育,线路区第四系有残坡积、崩坡积、崩塌(滑)积和滑坡堆积等。残坡积分布于山体斜坡表层,崩坡积分布于小梁子和介子沟一带,厚2~6m,为碎石土夹块石,结构松散一稍密状,滑坡堆积体中以碎、块石为主,部分夹碎石土,厚度变化大,厚一般10~30m,结构松散一稍密状。

大部分为路堑,少量为路堤。线路上分布有滑坡、崩塌(滑)堆积和边坡坐落体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将破坏现存状态,可能带来以下工程地质问题:崩滑堆积体稳定性导致的路基稳定问题、高边(切)坡稳定问题与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等。

4 结论及建议

线路区冲沟发育,地形较破碎,通过地段分布有多条冲沟,多处滑坡、崩坡积及残坡积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差异较大,存在滑坡(崩滑堆积)路基稳定与高切坡的稳定问题。建议在施工中开展施工地质工作,对在施工中发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参考文献:

[1]周永敏.莆田市区的工程地质情况[J].西部探矿工程,2001.(05).

[2]赵斌,白如珍.忻州市区地基土的岩土工程特性[J].西部探矿工程,2003,(01).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隧道 工程地质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工程概况

山西省阳泉至娘子关一级公路(水峪—娘子关段),定位为G307的复线工程。是山西省的一条地区经济通道,也是晋煤外运的主要出口,项目的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巨城隧道为阳泉至娘子关一级公路双向分离式长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3+290至ZK4+740,长度为1450m,右线起讫桩号为YK3+285至YK4+700,长度为1415m,双洞总长为2865m。隧道设计速度为60km/h,为双向四车道,双洞单向行车。隧道主洞建筑界限宽度为9.75m,高度为5.0m。隧道内轮廓净空面积为62.31㎡。本隧道设有2处人行横通道,1处车行横通道。

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地形地貌

隧址区在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堆积、构造溶蚀地貌类型。隧道横切山丘,进、出口自然坡度较为平缓,坡度约15~23埃缴现脖唤衔⒂嘁怨嗄疚鳌=诖Ω浇屑蛞紫绱骞吠ù铮隹诟浇蠸315省道,交通较为便利。

2.2 地质构造

根据现场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隧址区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的山西断隆上,其次级构造包括沁水台凹和太行山断拱,地层结构简单,无明显的新构造运动痕迹。位于路线里程为K4+275.00附近的F2断层倾向西,倾角70埃喜闫扑榇矶仍?5m,断层走向与隧道走向夹角为80埃谡唬暇?00m,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根据现场测量的节理统计结果可见,该段的优势节理主要有1组,产状为152啊?6啊=⒊隹诰仆粮哺俏鞯那鹆昵傻谒南瞪细峦撤缁锘仆磷槌伞?

2.3 地层岩性

勘察揭露,隧址区地层上部为第四纪风积层、冲洪积层覆盖,下伏基岩为石炭系砂岩及奥陶系灰岩,其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2.3.1 覆盖层

风积层黄土(Qeol):黄褐、灰黄等色,稍湿,稍密,以粉土为主,含有较多的砾石,推荐容许承载力[fa0]=150kPa。

冲洪积层粉质粘土(Qal+pl):黄褐色,硬塑,含少量碎石,推荐容许承载力[fa0]=140kPa。

冲洪积层碎石土(Qal+pl):杂色,潮湿,密实,颗粒成分以灰岩为主,充填物为粉土,推荐容许承载力[fa0]=300kPa。

冲洪积层卵石土(Qal+pl):杂色,潮湿,密实,颗粒成分以灰岩为主,浑圆状,充填物为粗砂,推荐容许承载力[fa0]=400kPa。

2.3.2 基岩

勘察揭露隧址区内的下伏基岩为石炭系砂岩及奥陶系灰岩、钙质泥岩,按其风化程度,本次勘察揭露有强风化、中风化岩带,现按其风化程度分述如下:

强风化灰岩:浅灰色,隐晶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裂隙发育,岩芯呈碎石状,纵波速度为Vp=2000-2800m/s,推荐容许承载力[fa0]=500kPa。

中风化灰岩:浅灰色,隐晶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RQD为20%-50%,纵波速度为Vp=3000-3700m/s,推荐容许承载力[fa0]=1200kPa。

中风化钙质泥岩:褐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RQD为20%-30%,纵波速度为Vp=3100-3600m/s,推荐容许承载力[fa0]=400kPa。

中风化砂岩:灰绿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RQD为25%,纵波速度为Vp=3000-3700m/s,推荐容许承载力[fa0]=1200kPa。

2.3.3 洞身围岩情况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GTD70-2004)中有关隧道围岩分级标准的规定,参考钻探、物探、岩土测试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经综合定性分析和围岩质量指标BQ值的定量计算,本隧道围岩可分为Ⅲ、Ⅳ、Ⅴ级,各围岩级别统计情况见表1。

2.4 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平常在山坡表面无地表水流,仅在降水后有短暂的地表径流,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含水量较小,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埋藏度随季节变化和地势的高低变化而变化。根据勘查结果认为整个隧道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涌水或突水问题,但是由于隧道的开挖改变天然地下水的径流及排泄等自然条件,隧道将会成为新的局部地下水排泄基准,从而出现局部渗水和涌水现象,主要表现为雨季地表水沿局部宽大裂隙向隧道内汇集,形成短时涌水现象。调查表明隧址区最高洪水位要低于隧道进、出口设计高程,对隧道建设基本没有影响。

2.5 不良地质现象

隧道进出口段第四纪风积层及强风化层厚度较大,其岩土层的结构较为松散,洞口边、仰坡的开挖易引起坍塌。对洞口的稳定构成一定影响。

隧址区奥陶系灰岩溶洞较发育,对施工安全有一定的隐患。

物探勘察揭露ZK4+215~ZK4+355(Y1K4+205~Y1K4+355)段岩体波速较低(1600~2000m/s),地震波形呈异常现象,岩石裂隙极发育,岩质较软,为断裂破碎带,该断裂带走向为北北东走向,倾向西,倾角70埃湮榷ㄐ圆睿滋⒂锌赡艹鱿纸洗蟮挠克窒蟆?

2.6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组成城市建设 施工

Summary: in accordance with existing systems and measurements, Yanji City main Mesozoic Cretaceous bedrock strata Longjing formation, Yanji basin in Eastern Jilin province Mesozoic basin, one of the largest inland lake in the mountains. In te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both the surface building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nvolves the formation of urban area system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s, geological condition plays a key.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Yanji City is suitable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underground.

Key words: geological composi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P642

1.地质概况

(1)地理概况

延吉市隶属于吉林省,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城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麓。地理坐标处北纬42°50′至43°23′,东经129°01′至129°48′之间。延吉市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开阔,中间平坦,呈马蹄状盆地。平均海拔高度150米。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为丘陵状起伏。境内河流皆图们江支流,主要有布尔哈通河、海兰江、朝阳河和烟集河。东直距中俄边境仅60公里,直距日本海80公里;南直距中朝边境中10余公里,有着较好的通海条件。

(2)区域构造

延吉盆地由两个叠置向斜组成。下为屯田营组、长财组、大拉子组组成轴向北北西的早白垩世褶皱;上为龙井组组成轴向北东的晚白垩世褶皱。规模为长60km,宽50km,为开阔向斜,四周被断裂控制。

延吉盆地在构造单元上属于吉黑褶皱系东部延边优地槽褶皱带。区内地质构造较为发育。

断裂构造:区内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发育。

A:有一组相互平行,近东西向展布的强烈挤压断裂构造,断面倾向北,倾角40-70°。断裂带发生于华力西期,在燕山期、喜山期甚至现今仍继续活动。它控制了布尔哈通河河谷分布及第四系沉积作用。

B: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延吉河断裂带断裂,走向320-340°,倾向南西。

C:北东向断裂:区内多条发育,断裂为压性,压剪性断裂,走向20-40°,倾向北西。

褶皱构造: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为延吉向斜。

延吉向斜:向斜轴在延吉―头道一线,轴向55-60°。东、核部地层为白垩系龙井组,两翼地层为白垩系大砬子组和长财组,岩层产状8-15°。

(3)地震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吉林省动参数区划工作图》,延吉市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抗震设计为第一组。Ⅱ类场地,中软土~中硬土,覆盖层厚度小于50m。根据已掌握的地震地质资料:

一.区域地震活动环境

研究区范围工程场地150km,为了准确分析历史强地震对场址影响,在进行地震活动环境的分析中,研究区范围取为北纬40°~46°;东经125°~134E°。

1地震资料

研究区4.0级以上的地震目录

(4)气象

延吉市地处高纬度地带的山林盆地,呈大陆性气候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漫长寒冷,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摄氏5.5度,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32.7℃,全年无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479.0mm,平均日照2447.2小时,结冰日164天。多年平均降水量512.8mm,历年最大降水量728.7mm,年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2.4%,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73.6mm,4-6月份蒸发强烈。

全年无霜期142天,结冰日平均达178天左右,冻结深度1.70m。

水文地质条件:延吉市区一般分为两层地下水:第一层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砂土层及圆砾层中;第二层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基岩裂隙中。

2.工程地质特征

延吉市位于延吉盆地的东部,延吉盆地是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内陆湖盆地之一,面积达1500km2。延吉市市区四周丘陵起伏,是一个周围群山环绕的山间盆地,南北狭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市区内河道平均坡降3‰、地面平均坡降1.9‰。

延吉市规划区内盆地地层主要为白垩系龙井组;主要分布于布尔哈通河河谷两侧及丘陵一带。岩性为灰黄色、灰色含砾砂岩、粉砂岩与棕褐色、灰色泥岩。东部丘陵一带出露零星的第三系地层,小山区出露侏罗系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地层及印支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等。

延吉市区属延吉盆地的东部,地层主要以新生界第四系地层为主,下覆中生界白垩系龙井组地层,也是本区自然资源赋存及经济建设、人类活动涉及的主要层位。

对工程建设(包括城市工民建筑、铁路、公路工程等)影响最大的是20m范围内地层,是延吉市区多层建筑物的主要受力层和高层建筑基坑边坡的主要土层。

延吉市区地层具有典型的冲积成因特点,颗粒上细下粗,二元结构明显,与工程较密切的主要地层可简单概括为第一层粘性土层,第二层砂土层,第三层碎石土层。

第一层土:黑色~深褐色~黄褐色,硬塑~可塑,土质较均匀,稍有光泽反应,切面较光滑,局部混砂土层。本层土有着显著的特点,塑性指数(Ip)一般多在11~15之间,以粉质黏土为主,局部相变为黏土,但没有明显区别,多为互层状。

第二层砂土: 以粉细砂为主,局部相变为中粗砂,多为稍密~中密,厚度一般在1.0m以内,以局部出现为主。

第三层碎石土:以圆砾层为主,黄褐色,中密~密实,湿。圆砾主要成分以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为主,布尔哈通河两岸磨圆较好,充填砂类土(以中粗砂为主,局部为粉细砂),颗粒级配以河北区好,河南区较差。本层为城市高层建筑、高标准铁路、公路工程良好的天然地基。

第四层基岩:以砖红色泥岩为主,与灰白色砂岩,紫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出现,无规律,泥质~细粒结构,层状构造,遇水易软化,砂岩较泥岩强度高,随深度增加,钻探难度增大。

延吉市区主要基岩地层为中生界白垩系龙井组地层,延吉盆地是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最大的内陆湖盆地之一,面积达1500km2,盆地内中生代地层较为发育,尤以白垩纪地层出露较全,并具有代表性,充分反映了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内陆河湖相沉积的特点。龙井组是1964年吉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根据西田彰一创建的“龙井统”重新修定其含义后而厘定的。是指覆盖在大拉子组之上的一套红层,在延吉盆地见于朝阳川、帽儿山、延吉市区、龙井镇及金谷一带。主要是由一套灰绿色、紫红色、蛋青色等杂色正常碎屑岩夹泥灰岩团块构成。

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中,不管是地面建筑还是地下空间的开拓建设,都将涉及到城市区域地层系统特征,基础工程地质条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以上分析来看,延吉市区工程地质条件适宜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延吉市区地层较简单,构成深基坑边坡的主要土层稳定性好,直立性好,适宜简单支护放坡开挖,第二层砂及下部的圆砾层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总体而言,延吉市区工程地质条件非常适宜城市基础建设,尤其是地下工程。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岩土地基工程 地质条件 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类居住的环境是建造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天然地基,这样就需要了解不同的岩土地基形成的原理和主要特点,才能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在城市工程中由于工程地质问题影响工程的质量。

一、城市岩土地基形成的特点

城市岩土地基的特点是经过漫长的时期逐渐形成的,每一种岩土由于其形成条件有所不同,在城市工程建造中就起着不同的作用,施工的地质问题就有所不同。

具体来看几种主要的岩土体。残积土体的形成是由于基岩经过风化并且没有受到搬运力的作用而在原有的岩石风化壳基础上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这种土体的外层结构通常是土壤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土体整体的强度不高,但是具有很好的压缩性。一般情况下,残积土体的下部是带有碎石和砂砾的粘性土层,相对来讲强度比较高。

坡积土体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重力的作用,还有的是被短期性水流搬运沉积而形成,一般容易在山坡或坡脚处形成大面积的聚集,所以被称为坡积土体。该土体的最突出特点是内部的土粒大小不一,层次性质差别比较大,通常还和残积土体形成逐渐过渡的趋势,在城市地基工程的施工中遇到的地质问题亦有雷同之处。总体来看,坡积土体的上层部分的颗粒比较细,粘性土成分居多,中层部分一般是带有砂土或者夹杂有粘性土的碎石土和角砾土,下层部分是基岩结构。

洪积土体往往在山麓位置容易形成,当残积土体和坡积土体受到洪水的冲积作用就会在距离山口的位置沉积成具有分选性质的土体,所以被成为洪积土体。该土体的上层部分一般是粗碎的屑土,土体的强度比较高,压缩性能比较低,往往是进行工程建筑的良好场所。在城市地基工程的建造中要注意做好防水的工作,因为洪积土体的孔隙很大、具有很强的透水性、而且水量颇为丰富。

二、城市岩土地基工程的特点和功能区的用地规划问题

(一)城市岩土地基工程的特点

区位不同的城市在具体的地基工程的建造中对土体地基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地基工程的地质问题就有着典型的差异,沿海岩土地基的形成过程与特征与内陆岩土地基的形成过程与特征有着质的区别,这也是二者在工程地基施工中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沿海城市的岩土体的种类一般由两个,一是单一岩土体结构类型,二是多层岩土体结构类型,这二者的主要分布位置和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单一岩土体结构类型还可以划分为单一的岩体结构类和单一的土体结构类型。在沿海山地型城市和沿海平原山地型城市中的地基类型主要是单一岩体结构类型。这种地基的主要特点是基层岩石的质地非常坚硬,且岩石的内部结构比较整齐划一,纹理也非常具有规律性,一般是块状构造,拥有十分强的抗剪力性能,抗拉强度也颇高,具有良好的区域稳定性,是比较理想的天然地基。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受到地形的影响,一般不适合建造工民用建筑,多建造隧道工程或者坝基工程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工程。沿海的平原城市的地基结构一般都是单一土体结构类型,例如上海和天津。这种土体结构具有很大的厚度,最厚的部分甚至超过1000米,是建造工业区和住宅区的良好用地。

多层岩土结构类型的地质构造一般比较复杂,主要的组成成分害是松散砂砾石土、粘性土和种类繁多的岩石体,在地丘陵台地的边缘最为常见,也会出现在沿海的河谷平原中。

内陆城市的地基构造与沿海城市的构造有着明显的区别。典型的城市是山西大同。按照区位和性质的不同以及地貌特征的差异可将内陆城市的岩土地基分成以下几个区域,一是山前倾斜平原结构区、二是冲湖积台原结构区、三是河谷阶地结构区、四是基岩山地结构区。

山前倾斜平原结构区的分布特点是呈带状,它的形成原因比较多,且形成过程也比较复杂,主要就是由冲洪积扇群、坡积土体、风积沉淀物一起组合而成,所以岩土体底层的水量非常丰富,在此基础上建造居民建筑要注意的地质问题是防水,以及地基处理不力形成的塌方问题等。

冲湖积台原结构区主要的组成结构是冲湖积粉土、粉质粘土和砂砾石层,整体的特征是非常开阔和平坦,作为建筑用地是非常理想的。在建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处理好人工填土和地质裂缝的关系,保证地基的质量。

河谷阶地结构区的构成成分是粉土和较厚的砂、卵砾石层,这种土体具有很高的承载性,而且地下水的深埋程度比较小,储量也极为丰富,是中心城区建设的理想区域。在工程的施工中要做好洪水的防范工作,同时还要保护好地下水资源不受污染,以免影响到整个城区的用水质量。

基岩山地结构区又可以分为两个种类,一是变质岩结构,二是沉积岩结构。变质岩结构主要是片麻岩、麻粒岩、大理岩等结构,岩石的纹理比较细密,岩石的整体结构很完整,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同时具有很高的边坡稳定性能;沉积岩结构成分主要是砂岩、砂页岩和石灰岩等,也具有很强的抗压性能,而且工程的施工条件好,地基稳定性较强。

(二)城市岩土地基工程功能区的利用规划

1.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需要借助良好的自然坡度,要符合厂区的运输方式和工艺特点,还要了考虑适当的排水坡度,为交通运输和工业实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工业用地需要占有很宽广的区间,通常需要比较平坦的地势,面积的大小也要根据实际的地貌来考虑。工厂的建设也要尽可能能源产区,且附近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为大量的工业用水提供保证。工业用地要避开7级以上包括7级的的地震区,更不能建造在地质断裂带上或者其附近。工业用地地基的土壤强度要等于或大于1.5千克∕米。

2.居住用地

城市居住用地对地形要求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居民区建筑的坡度应以<6°为宜,坡度不能太高,如果太高就不利于地表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建设,而且差异太大也不利于居住区的基础设施的设置。居民用地最重要的条件也是要满足日常生活用水的要求,所以选择的地段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要选择具有储水性能的岩土体地基层。居住用地压要避开7级以上(含7级)的地震区,和断裂带距离要大于1千米,土壤的强度控制在2千克∕米。居住区域要做好地下的防洪和防汛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离不开对城市岩土地基的开发和利用,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基的选择和处理上。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岩土地基的性质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做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也才能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广献.城市岩土地基工程地质结构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1(9)

[2] 王子生. 宁阳城区岩土工程地质及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工程,2005(9)

[3] 盛连成.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J].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工程(环境岩土工程),2011(9)

[4] 陈永才. 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J].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2009(5)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6篇

[摘要]地质分区;水文地质;工程施工;运用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本文主要就工程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施工中的作用和相关的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说明不同地质情况对工程的危害。

二、工程地质勘察

对人们生活、所有工程的建筑进行地质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其进行解决,这样的科学就是工程地质。对项目工程所在地点进行地质调查的勘察,分析出场地内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地质问题,并对它们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分析对在场地上进行工程施工时,原本的地质条件会不会发生改变,针对工程选取最佳的施工地点,对出现地质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在岩土工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岩土进行一些特性的确定,对其特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分析岩土条件及特性是否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要把岩土的种类进行合理的划分,并对岩土条件的改良进行一些有效措施的提出。这些方面都是水文地质问题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在施工中出现的地质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这就需要将力学与地质两学科的知识进行结合,这是地质勘察中非常基本的一项内容。对工程地质的条件需要进行有效的勘察,挖出可能存有的地质问题,并对其地质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价,避免由于地质存在的各种问题影响建筑额质量,使工程不能顺利的进行。

三、水文地质的勘察评价内容

在对岩土工程受到的地下水影响进行评价的时候,之前的勘察报告很少把施工中的需要和基础的设计进行联系,不能对其危害做出正确的评价,导致很多质量的事故发生。为了对以后的岩土工程进行准确的危害预测,及时的找出危害防止的有效措施,就必须吸取以前的教训,对地下水的作用进行重视,准确的对水文地质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为了能够对各种条件情况下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重点的评价,需要对建筑物的地基类型进行勘察,对其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调查,给出工程中需要的相关资料。对于基础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建筑物,它的基础持力层需要采用软质岩石、残积土、强风化岩等,并且对岩土体可能受到地下水作用产生的现象进行重点的评价。对压缩层、承压含水层内的地质进行重点的评价。对于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把重点放在地下水对岩石和土壤以及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的评估上,预测潜在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范措施。

2、结合建筑物的地基的基础类型,查明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并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查明地下水天然状态和自然状态时的影响,调查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地下水对于岩石和土壤以及建筑物的反作用。

4、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根据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和影响,提出在不同的条件下的项目应重点评估地质的问题:①埋在水中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水对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②选择软岩、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土体作为一个基层建筑的工地,地下水评估活动应着眼于可能发生的岩石和土壤软化、崩解等;③在地基基础压缩范围内出现的松散、饱和的细砂,应该预测产生液化、潜在的侵蚀、流砂的可能性;④在地下车库的设计和施工中,因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基浮动问题;⑤防渗帷幕改变地下水运动形式影响到的岩石和土壤的变化,以及对建筑物和环境影响。

四、分析地下水对工程地质造成的危害

这里我们主要用岩土体地质进行分析,地下水是岩土体的中国要组成,从各方面影响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影响施工建筑的稳固性和长久性。地下水是怎么影响工程地质的,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和下浮变化影响的,也和地下水的动水压力有直接关系。了解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在工程勘察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影响了岩土工程。地下水的高度位置和和季节变化有关系的,夏天雨季时水位一定上升,冬季旱季时水位也会下降,水位的变动带也就是从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区别的,地下水位的天然变化是有区域性的,同时也在渐变的,我们难以发现,他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当然有写突发的自然危害除外,这些年通过人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地下水位问题也很常见,人为导致水位升降变化的也大于自然形成因素,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岩土工程问题危害更为严重,所以我们为了正确了解和评价地下水位,使升降变化减少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在勘察时候勘察人员首先要准确地测定静止的水位高度。只有测出天然状态下地质地下水稳定水位线,才可以做到勘察准确。在测定静水位时首先要了解水位知识: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或多层含水层地区,这些水位都应该分层测定结果,其次静水

位的测定要有一定的稳定直接,刚开始接触到的水不一定是静水位。一般的每个地区都要分时间定时测试,通过基础的勘察得出结果。在测出结果后要对其进行比对研究。地下水位过大下降会引起的岩土工程问题人们在勘察中对地下水位局部进行集中、过量的抽取,使地下水补给量远远少于抽取量,导致地下水位持续过大减少,地下水位局部过大下降就会导致主要岩土工程问题,首先的问题就是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断裂,不但破坏岩土体的基本稳定性,还会影响勘察施工进度。在有些第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区,由于抽水过大造成地下水位过大下降,导致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使水资源短缺甚至枯竭,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效和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处理建议。

五、工程地质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实施要点

1、工程地质在实施中一定要符合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特征、地层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将工程地质划分为三个区域: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阶地与河漫滩工程地质区和盆地工程地质区。低山丘陵区的表层有较薄的第四系粉质粘土覆盖,透水性差,并且多山地地貌,山体的坡度在20度和60度之间,有较好的地表水排水条件。相对来说这个区域的砂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以为建设隧道工程和地下建筑工程提供良好的地质条件。阶地与河漫滩工程地质区的地层由于河流作用形成河谷地貌,地形相对平缓,有比较好的储水条件,但是由于含水层多被隔水层切割,所以并不能形成地下连续径流。所以对于这个区域的工程地质可以采用绕避。盆地工程地质区,由于地下水流总体上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所以会在东北界形成沿断层,进而形成强径流带。所以在进行地质工程活动,例如隧道、高层建筑等需要大型挖采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避开。

2、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实施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从当前来看,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越来越严峻。为了地质工程的建设、人民的平安、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的优化地质环境。这首先就要严格的按照国家关于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地质施工的政策法规进行实施。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水文地质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在地质工程实施的时候严格按照不同区域的相关政策来进行实施。

3、要不断的提高工程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水平任何成功实施的工程都需要工程组织内部有一定质量的管理水平。在工程地质中也要有一个系统和透明的内部组织。要提高内部的质量管理水平,需要全体员工的相互交流合作、相互配合,共同的学习和实践,增强整个团队的能力。

4、与国际接轨,更好的实施工程地质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各个国家的交流是不断的加强的。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开放的眼光,不仅看到自己国家的发展,还要看到其他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地质调查也要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提高地质工程的能力,引进更先进的地质工程所需要的仪器,更好的做好地质工程。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当地的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察,确定情况后再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王振伟.浅析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J].技术与市场,2014(1):22-23.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东风水库;地质条件;地质评价

1 工程概况

东风水库位于秦皇岛卢龙县境内青龙河的支流上,坝址位于刘家营乡东风村东北,紧靠山体而建,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5km2,水库总库容100万m3,兴利库容86.4万m3,死库容6.6万m3。是一座以防洪、农田灌溉为主结合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库。水库由拦河坝、放水洞、泄洪洞及溢洪道组成。坝型为粘土斜墙式,坝顶高程107.4m,坝顶宽4m,坝长277m,最大坝高16.4m。拦河坝迎水面均为干砌石护坡。

东风水库于1975年10月竣工,工程经过多年运行,水库渗漏问题严重,尤其高水位运行时,水库渗漏导致上下游水头差加大,在长时间作用下沿渗漏带形成贯通上下游的渗漏通道,水库容易发生险情;严重影响水库的防洪功效,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渗漏问题成为影响水库发挥其功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 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库区地貌为低山丘陵区,沟谷发育,水库紧靠山体而建。坝址区地面高程91.5~110.0m。

现代河床高程88.0~91.5m,河流两岸为太古界三屯营组片麻岩。

2.2 地层岩性

根据1:1000地质测绘成果和勘探资料,工程区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的地层岩性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rQ)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al+plQ4)含壤土碎石、粗砂及冲积(alQ4)含壤土碎石;太古界迁西群三屯营组(Ars)片麻岩等。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近场区未发现大的地质构造。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

2.4 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有季节性冻土,冻土期为11月~次年3月份,标准冻土深度0.88m。

库区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主要是靠大气降水补给。2010年勘探期间地下水埋深7.9~11.5m,地下水位87.02~92.28m。以第四系地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形式存在。

库水、地下水均属重碳酸硫酸钙镁型水,呈弱碱性,水质较好。工程区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地表水、地下水在干湿交替情况下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3.1 地质条件

根据钻孔资料,坝址区地质结构属土岩多层结构,按地层时代、岩性及空间分布特征,将坝址区地层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第①工程地质层:壤土(rQ),红褐色,稍湿~湿,硬塑~可塑,含约5~15%的砾石,块径0.5~1.5cm,成分主要为片麻岩。层厚5.3~7.8m,底板高程90.88~100.14m。粘土斜墙及坝体填筑土,分布普遍。

第②工程地质层:含壤土碎石(al+plQ4),灰黄~灰褐色,湿,可塑,中密,碎石含量约65~80%,块径一般3~8cm,最大14cm,成分为片麻岩,含约20~35%的壤土,局部夹壤土、粗砂透镜体。层厚2.6~3.5m,底板高程87.58~89.41m。主要分布于坝体填土底部及库区。

第③工程地质层:片麻岩(Ars),灰黄色、青灰色,中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角闪石等,岩石混合岩化强烈,多有石英岩脉侵入。全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夹泥状,碎块手可掰碎,厚 3.5~7.2m,底板高程84.38~94.04m;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局部呈短柱状,一般块径1~5cm,一般厚2.0~6.0m,局部大于8m,未揭穿;弱风化岩芯多呈柱状,局部呈短柱状,一般柱长4~10cm,最大达21cm,勘探深度内未揭穿。坝址区分布普遍。

3.2地质评价

3.2.1坝体粘土斜墙

(1)室内试验成果表明,粘土斜墙岩性为中、重粉质壤土,粘粒含量22.2%,天然含水率19.3%,干密度1.63g/cm3,液性指数0.12,呈硬塑状,压缩系数0.34Mpa-1,具有中等压缩性,最优含水量18.0%,渗透系数建议值为6.0×10-5cm/s,具弱透水性,以上数据表明坝体土质量较好。

(2)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分析,粘土斜墙填筑土料上部成分较杂,多含有角砾,局部含有碎石和风化砂粒,斜墙填筑土料质量不均。

3.2.2坝体土

①下游坝坡探坑资料显示,坝体填筑土岩性主要为壤土,成分较杂,均含有碎石及风化砂粒,为壤土夹全风化岩混合料碾压而成。

②下游坝坡排水棱体多处破损。

3.2.3库岸

水库库岸山体宽厚,无大的贯通性构造发育,节理裂隙轻~中度发育,岩体较为完整,不存库岸渗漏问题。

3.2.4坝基

通过对大坝坝体粘土斜墙、坝体土、库岸的详细的地质调查与勘察工作,坝体粘土斜墙、坝体土、库岸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均不存在渗漏问题;据此说明东风水库渗漏问题的根源为坝基及坝肩渗漏。

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明,坝基全风化片麻岩透水率16.37Lu,属中等透水;强风化片麻岩透水率9.62Lu,局部达17Lu,属弱~中透水;弱风化片麻岩透水率2.2Lu,属弱透水。坝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尤其是全风化片麻岩,透水率大,钻进过程中漏水严重;综合分析,全、强风化片麻岩是渗漏的主要通道。

坝基基岩顶部以上分布厚度2.6~3.5m的含壤土碎石层,层底高程87.58~89.41m;粗砂层层底高程90.22m。渗透系数建议值分别为3.0×10-3 cm/s、2.5×10-2 cm/s,透水性较强,是坝基渗漏的主要通道之一。

综上所述,坝基含碎石壤土层、粗砂层及全、强风化片麻岩是坝基渗漏的主要通道,坝基渗漏范围广,渗漏层厚度大,建议对坝基进行防渗处理。

3.2.5坝肩

左坝肩岩顶部以上分布厚3m的粗砂透镜体,层顶高程约93.22m,渗透系数为2.5×10-2 cm/s,透水性强,左坝肩坝基全风化片麻岩透水率15Lu,属中等透水。根据现场勘察,左坝肩基岩,地表多为全风化片麻岩,多呈砂状。综上分析,左坝肩部位全风化片麻岩及粗砂透镜体为绕坝渗漏的主要通道。

4结语

(1)大坝粘土斜墙填筑土料上部成分较杂,多含有角砾,局部含有碎石和风化砂粒,斜墙填筑土料质量不均。坝体填筑土岩性主要为壤土,成分较杂,均含有碎石及风化砂粒,为壤土夹全风化岩混合料碾压而成,总体坝体填筑质量较好。

(2)坝基全、强风化岩体是渗漏的主要通道,左坝肩部位全、强风化岩体及粗砂透镜体为绕坝渗漏的主要通道。建议坝基进行防渗处理。建议采用防渗墙处理方案,能够较为安全、可靠的防渗措施。

(3)作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当全面察明坝体、坝基、库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应结合工程运行期的地质调查作出明确结论,以便为除险加固的设计工作和设计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GB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 SL31-2003,《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

[3]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秦皇岛市卢龙县东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2010.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8篇

【关键词】改善;梁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1 概述

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快速铁路途经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东起河北省张家口南站,西迄于呼和浩特东站。线路全长286km,速度目标值250km/h。该铁路为内蒙古通往华北地区的第一条快速客运专线,也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建成后,将分流现有京包线的客流,极大增强内蒙古及更远地区铁路运输能力。

梁山隧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境内,该段为典型的低中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山体沿线路方向总体呈“M”形,隧道进口、出口两端山体高耸,中部为宽大冲沟。定测长隧道方案最大埋深384m,长度约7.5km,为张呼线第二长隧道。穿过的岩性复杂,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发育,线路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见图1)。

梁山隧道所经山体分布有危岩落石、岩溶等不良地质及断层构造,特殊岩土以隧道中部长大段落膨胀岩为主,局部分布湿陷性黄土,且该段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选择不良地质和构造影响小、绕避膨胀岩的通道,优化线路方案,改善梁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意义重大。

2 自然特征

2.1 地形地貌

隧道穿越卓资剥蚀中低山区,冲沟发育,地面高程1410.2m~1727.2m之间,相对高差最大约317m,自然坡度较陡,一般为15~31°,整体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植被多为树木及少量杂草。

2.2 地层岩性

梁山为卓资县境内最高山脉,主要为太古界大理岩、片麻岩,由于受构造变动、岩浆活动的破坏及强烈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的影响,各段岩性特点有所不同。中部出露白垩统下统白女羊盘组凝灰岩,该套岩层为一套陆相火山喷发-沉积地层,不整合接触于太古界地层之上,北部以火山碎屑岩为主,层状构造较明显,南部为熔岩,层理不清,以块状构造为主。第三系上新世大面积的玄武岩覆盖于上新世以前地层及花岗岩之上,局部可见玄武岩不整合在早白垩统之上。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冲沟或河床两侧的一级阶地。一般具二元结构,上为风成黄土,下为冲洪积碎(卵)石土。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冲沟沟底,河床部位,岩性多为碎石类土,局部见漂石。

2.3 地质构造

隧址区处于阴山山系的大青山东南部,其基底由太古界集宁群混合大理岩和片麻岩构成,隧道中部白垩系凝灰岩发育,大部分呈倾角平缓的单斜构造覆于基底,与太古界片麻岩断层接触。

2.4 水文地质

隧址区未见地表水,隧道中部冲沟发育,雨季有短时间急流,向北汇入大黑河;上述地表水均属于黄河水系,最终均向西汇入黄河,多为源短流急的季节性河流,雨季河水猛涨,水流湍急,枯水季节流量较小,甚至干涸。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两类。地下水对普通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

2.5 不良地质

(1)岩溶

岩溶发育在质地较纯、颗粒粗和厚层大理岩中,纯质大理岩岩溶最为发育,其次为变粒大理岩和混合大理岩,太古界集宁群厚层变粒大理岩和混合大理岩等可溶岩,地表大理岩溶隙、溶洞等溶蚀现象不发育,地下岩溶形态以顺结构面和断裂发育的溶隙、溶洞为主。

本线隧道东北侧1.7km左右为丹拉高速福生庄1号隧道,根据施工资料,隧道开挖揭露溶洞大小从0.2×0.8m小溶洞至最大13×24×10m的巨型溶洞,溶洞局部有碎石充填物及塌落巨石。大理岩区岩溶对隧道影响程度较大,特别是隧道应考虑岩溶水突水、突泥问题,设计及施工时须注意。

(2)危岩落石

隧道进口处危岩落石:隧道进口自然坡度30-50度,岩性为片麻岩强风化,发育2-3组节理,岩体较为破碎,呈块状或者大块状,坡面可见散落石块,落石粒径一般30-50cm,最大可达1.2m左右。施工过程中建议进行放坡或做其它相应防护。

(3)泥石流

隧道进口沟谷发育小型泥石流,泥石流类型主要水石流,位于泥石流通过区,堆积的主要成分是砾石、碎石和少量块石,少量砂砾组成。比一般洪水破坏力大,以冲刷为主,对护岸及建筑物产生慢性冲刷破坏。

2.6 特殊岩土

(1)膨胀岩

隧址区中部分布白垩统下统白女羊盘组凝灰岩、泥岩、砂质泥岩,遇水迅速崩解、软化,工程性质极差。根据钻孔取样试验,自由膨胀率Fs:31~44%,蒙脱石含量M:7.1~39.31%,阳离子交换量CEC(NH+):172~383.94 mmol/kg,具有中等~强膨胀性。膨胀岩会导致隧道围岩开裂,导坑下沉,围岩胀突,坍塌与冒顶、底臌等病害,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1]。

(2)湿陷性黄土

隧址区大里程方向山坡表层覆盖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具有湿陷性,根据钻孔取样试验,黄土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0.019-0.092,湿陷系数δs=0.059-0.09,具有Ⅲ级严重自重湿陷性。

3 优化过程分析

3.1长隧道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膨胀岩

根据现场调绘,隧道区中部浅埋段分布有白垩系凝灰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属于膨胀岩,具有中~强膨胀性,长度为860m,隧道埋深在40m左右,围岩以V级为主,施工风险大,存在很大的施工安全隐患。

(2)断层构造

根据现场调绘结合物探、钻探揭示隧道中部发育有5条北东向延展的断裂带(见图2)。

(3)膨胀岩浅埋段地下水位高

隧道中部冲沟发育,雨季有短时间急流,向北汇入大黑河。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为主。隧道中部的5条断裂为主要富水带,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受周边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局部冲沟出漏泉水,地下水较丰富,水位较高,根据调查显示DK222+000-DK222+500冲沟段,地下水位均高于设计轨面。图3为梁山隧道中部南沟正面和侧面照片,从中可以大致看出本段为扇状宽大冲沟,且冲沟上游汇水面积较大,地层以松散的第四系坡积层和风化严重的白垩系凝灰岩为主,容易形成地下水的运移储存通道。

通过地质调绘、物探和钻探,最终分析得出:长隧道方案穿过断裂破碎带较多、且通过强膨胀岩段落较长、地下水发育的膨胀岩段轨面低于地下水位,是该方案的主要问题。长隧道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见下表1。

3.2 优化隧道方案采取的主要手段

(1)采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方法。

在开始调绘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所需知识和需要解决问题的培训,大致了解了本区域的地质情况,做好准备工作,带着问题去现场。在现场,我们以地质调绘为主,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验证工作,通过多元勘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相互验证,共计完成带状调绘12km,大面积调绘48km2,地质观测点300余个,摄影点200余个,物探剖面14.2km,钻探1000余米,水文试验、土工试验若干。

(2)查明构造、不良地质、膨胀岩分布范围。

针对构造:首先我们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地质调绘,对地质调绘难以确定的断裂构造,我们尽可能垂直构造方向布置物探剖面,以确定断裂构造的产状,最终描绘到工程地质图中。

针对不良地质:首先大面积调查,确定地表岩溶、危岩落石的位置、范围以及规模,并实地测量;地下隐伏的岩溶,我们通过布置物探剖面,反演解译岩溶的分布状况。最终以实测坐标反映到工程地质图中。

针对膨胀岩: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我们知道白垩系凝灰岩、泥岩具有膨胀性,并了解了其野外识别特征及遇水易崩解的特性[1],在大面积地质调绘中进行初判(见表2)。

通过大面积地质调绘,首先依据膨胀岩的特性我们初步判定后,圈定膨胀岩的分布范围,然后再通过勘探孔取样判定膨胀等级及层位深度[2],最终在工程地质图上反应出来。

(3)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调查期间本段未见地表径流,中部冲沟发育,局部冲沟出漏泉水,水量不大,在不易查清的地段布置水文试验孔,进行水文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等参数。

3.3 优化后隧道方案

通过各种勘察方法的综合应用,有针对性的查明构造、不良地质、膨胀岩分布范围及水文地质条件,最终得出优化方案为建议梁山隧道在中部南沟地下水发育的强膨胀岩地段露头,从而确定了目前的短隧道方案,该方案前半段外移靠近高速公路,围岩条件较长隧道方案没有太大变化,在中部出露837m,以路基和桥的形式通过,中后段尽量靠近长隧方案,避开长大段落膨胀岩。优化后的梁山短隧方案,穿过膨胀岩段落长度由860m减少到300m,隧道洞深穿过的断裂带由5条减少到3条,且满足了地下水发育的强膨胀岩段落隧道露头的目标,降低了膨胀岩引起的工程风险,施工工期相对较短,不需设置辅助坑道,工程代价相对较低。短隧方案见图4。

4 结束语

梁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善,在充分分析了长隧道方案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后,综合运用各种勘察方法,有针对性的查明该区域地质构造、不良地质、膨胀岩分布范围及地下水条件,最终确定了目前的短隧道方案,有效的解决了长隧道方案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不管从工程经济合理,还是施工安全上都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小军 膨胀岩的判别与分类和隧道工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2)44-48

[2] 唐筱蛑 膨胀岩地区浅埋长大隧道工程地质勘察[J].铁道勘察,2006(3)43-45

[3] 铁一院 .铁路工程地质手册(修订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 李智毅,杨裕云. 工程地质学概论[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5] TB 10012-2007 J124-2007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6] TB 10027-2012 J1407-201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S]

[7] TB 10038-2012 J1408-2012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S]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9篇

关键词:遥感;工程地质条件;调查

中图分类号:TD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085-02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传统调查手段难以满足国土开发及国防建设对基础调查成果的要求,为了弥补边境地区,特别是交通条件不足,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地质资料的不足。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沿线区域性工程地质特征,比如土石类型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尤其是地质构造的变化规律,并为下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卫星遥感技术无疑成为最佳选择[1-5]。

1 研究区概况

工作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国际客货海陆联运的最佳结合点。位于珲春市东南部与俄罗斯接壤属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山地面积约占83%,最高峰雪黛山,海拔1077米。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出露不多,植被覆盖度高。基础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成为本地区开发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应国防建设的需要,借助遥感手段对本地区地质基础进行调查,为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 遥感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在研究中选用国产卫星数据作为基本数据源,主要选用资源一号02C星,资源三号卫星数据作补充。02C星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配置的10米分辨率P/MS多光谱相机是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中最高分辨率的多光谱相机;二是配置的两台2.36米分辨率HR相机。

数学基础:1980西安平面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

1:1万成果图采用3°分带;1:5万成果图采用6°分带。

增强处理。采用融合、直方图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等方法增强目标地物反差和影像纹理细节,增强影像色彩、突出不同地类间的光谱差异。为便于从视觉上识别影像内容,将校正配准后的影像,通过对比度扩展和空间域滤波进行影像增强处理,使影像匹配人眼的亮度值观察特性,改善影像的视觉效果,增强影像可判译性影像融合与合成。为提升工程地质解译的效果,将影像进行代数运算和变换处理,形成的多波段组合,再将不同波段的影像或不同分辨率的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能扩展地物波谱差异性和动态显示范围的彩色影像,以增强隐伏断裂带#地下水充水带等特殊地质信息,并有效削弱山区地形阴影的影响。

在遥感影像处理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融合方法有IHS变换和PANSHARP融合方法,在解译过程中对数据进行ERSI拉伸增强,能取得最佳目视解译效果。

针对02C遥感数据的融合,真彩色合成:采用波段合成的方法:

R:Red

G:(Gree+Red+Nir)/3,band math表达式:byte((fix(b1)+b2+b3)/3)

B:Gree

使用/Raster Management/Layer Stacking按照上述顺序组合一个三个波段数据,得到真彩色合成结果。

3 地貌特征遥感解译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图形特征、水系特征,影纹和色调的识别,获得了有关地貌形态展布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体有关的信息。根据1:5万比例尺地形图,可以观测区域地貌的宏观特征和展布规律,而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特定时相、波段组合得到的一系列彩色合成图像,则更可以显示有关各期古河道、冲洪积物分布等地貌形迹和成因等重要信息。

4 遥感地质解译

基于GIS软件作为遥感解译的工作平台,利用建立的多源影像数据,针对各项专题因子,根据不同的影像单元的色调、阴影、图案与纹理上的特征,建立遥感解译标志。运用目视解译、人机交互解译、信息自动提取等方法提取河流、湖泊、湿地、土地覆被、第四系地质、塌岸、河道变化、生态环境等各类专题信息因子,调查区断裂构造发育,共解译出77条大小不等的断裂,以北东东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按断裂规模可分为深大断裂、区域性断裂、一般性断裂,其中深大断裂不仅控制了构造单元的边界,也控制了该构造单元内地层的沉积,而且还控制了次级断裂分布;区域性断裂控制或错断了区内的地层;一般性断裂主要为深大断裂和区域性断裂构造的次级断裂或局部断裂,展布在区域性断裂旁侧。

地层是应用景观生态色调特征,岩石地貌单元及结构水体色调差异及识别标志,地理空间要素,水系网样式及密度分析标志等影像信息来圈定;地层时代需对比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确定岩性判别是先圈出工程区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然后划分出三大岩类的界线,分析其相变及接触关系;最后是进行局部地段工程岩性的详细划分,将地层在区域地层时代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至工程地质的岩性段。本地区地层情况如表1所示。

5 对土体的信息归类方法

5.1 基岩区风化壳土体类型

基岩风化壳分类主要是根据其物质组成、土体中所含碎石含量及粒径决定。

基岩区的遥感解译主要是在解译了岩性基础之上,结合新构造解译成果,推断基岩区岩石的风化程度,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不同岩性有着不同的抗风化程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会对基岩产生不同的破坏,断裂的发育直接影响岩石完整程度和节理发育程度。

5.2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类型

根据成因类型分两大类: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基岩风化壳。

土体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成因类型及其粒度成分性质和主要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一级划分,然后根据其垂向结构特征进行二级划分,从而确定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残坡积:主要分布于丘陵沟谷坡脚,一般都是砂质粘土,粉土夹碎石。主要成因是基岩风化壳经过外力搬运作用形成。

冲洪积:主要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及阶地上,一般为砂土,砂砾卵石土。

崩坡积:主要分布于斜坡边缘、高陡斜坡的坡脚处,碎块石成分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一般为粘土夹碎石、块石。此类岩组颗粒差异较大,大多是土石滑坡或风化壳崩塌所形成。

根据不同的成因类型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土体类型,再结合土体物质结构确定土体类型级别,土体所含石块、碎石含量越高,土体硬度级别越高;土体所含石块、碎石粒径越大,土体硬度级别越高。

6 结果验证

根据构造、地层及岩性的遥感解译成果,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及土地覆被情况,整个调查区按照上覆土硬度等级划分为四类共七级,分别为硬土一、二级,普通土一、二级,软土一、二级和特殊土。根据后期成果应用单位的实地验证及测试,岩性及上覆土硬度的遥感解译准确率达到91%,风化层厚度准确率达到79%。验证均以地质单元为单位进行,每个地质单元布点3-5个,每个点所测参数及平均值均参与比较。

调查研究取得成果具体,可应用程度高,技术方法优势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沿界江界河地区交通不便、植被覆盖度高。地貌、地质单元复杂多变,调查采用卫星遥感技术解译为主,实地调查为补充的方法,了解沿线区域性工程地质特征,比如土石类型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尤其是地质构造的变化规律,并为进一步开展条带状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奠定了基础。(2)将卫星遥感的各种图像资料综合处理,进行从宏观到局部地段的综合解译,结合现有资料和野外实地查证,能更全面地了解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国防建设科研单位及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3)研究成果表明,将遥感地质解译系统地应用于工程地质条件解译和分区评价,解决了现有地质资料研究程度的不足,是一种经济、快速、高效的先进方法。

7 结束语

(1)根据地层岩性及构造特征遥感解译,基本可以查清研究区的岩土体分布及不良地质体特征,摸清调查区基岩风化层厚度、上覆土硬度等级及围岩条件。满足1:10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要求。

(2)通过遥感影像能清晰地解译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对于断裂破碎带、微地貌均能清晰解译出来。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以及进一步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了充分的科W依据。从研究的地质成果来看, 该方法完全可以满足初级阶段工程地质条件摸底调查。

此方法主要是针对地面调查难以到达的区域开展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在现阶段仍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影响因子,进一步细化工程岩土体分级体系和风化程度的量化方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遥感数据源我们将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形成一套完备的遥感技术调查工程地质条件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杨金中.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7(4):90-94.

[2]卓宝熙.工程地质遥感判释与应用[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杨树文,冯光胜,刘涛,等.工程地质地学要素遥感自动解译应用系统[J].中国科技成果,2014:59-60.

[4]鄂宇.复杂地形区遥感工程地质解析方法探讨[J].低碳世界,2014(8X):146-147.

工程地质条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渗漏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47-0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厂建立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上了私家车,人们对森林的毁坏等多种原因,都导致了现在的气候越来越恶劣,出现暴雨和洪水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有时也会出现干旱,改变了原来的水文地质条件。所以在进行水文工程施工之前,都需要先做好地质勘探,确定是否符合地质勘探的条件,如果符合,还需要保证其渗漏量,把渗漏量控制在可以施工的范围之内,做好渗漏措施。

一、做好水文地质工程勘察的目的

(一)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条件勘察

这种水文地质条件勘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而进行的一项专业调研,是为了能够解决把生产上和地下的水相互挂钩而进行的地质活动研讨,如某个地区的水质条件是否能够作为饮用水井来供给居民饮用,或只是能够作为工业用的水源开采基地等。

(二)综合性的水文地质条件勘察

这种水文地质条件勘察主要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区域而进行的,比如对某一个观光区域或者一个农村及农业基地进行勘察,目的就是为了对这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这样才能够确定是否适合在当地开展一些基本的生产活动,比如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一些相应的基础资料等,这项勘察会直接影响到本地区生产活动的展开。

(三)工程地质的勘察

这种勘察活动主要针对的是,某一个地区的地质条件。因为有一些特定的区域需要建造一些特定种类、具有特殊用途的建筑物,如果在施工之前就对本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做好了细致又深入的研究,就能够很容易的避免在生产之后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因为每一个建筑物的类型、功用以及结构等都不同,所以在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落实相关的信息,确定勘察的内容与项目。但是不管怎样,在之后都会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前期水文地质条件勘测的结果就为施工提供了依据,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二、水文地质试验的基本方法

(一)抽水试验法

抽水试验(pump water test),是通过抽水设备,在揭露含水层的钻孔、竖井、民井、试坑中 抽水,可以获得一定的水位降低值(降深)和相应的流量,依据降深和流量,按不同的边界条件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其含水量和水中含有的各项物质。这种方法需要先在水井或者钻孔当中抽出一部分水,根据水量和所含物质成分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观测与记录。

(二)试坑渗水试验法

这种方法是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首先需要在待勘测的地表挖出一个大小适中的水坑,需要保证这个水坑所在的地表下面具有一定厚度的水层,保证水均匀的向下渗透,记下单位时间内所渗透的水量,计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从而得出相应的试验方式。

三、水文工程渗漏措施

(一)渗漏水检查

根据出水面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将工程漏水的种类分为三大类,也就说通常所说的点漏、缝漏以及面漏。从渗水量的大小来判断,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漏水和涌水。我们主要依靠四种方法来检查。第一,宏观上找漏。如果漏水现象发生地比较集中而且十分严重的话,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肉眼来检测,发觉出漏水点所在。第二,使用干水泥粉来找出漏点。如果为点漏水则渗水较慢,每日的渗水量也不大,通过肉眼观测难以发现准确的漏水点。我们可以先将渗水的部位大体上擦干,然后撒上一层干燥的水泥粉,通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出现湿点以及湿线的部位就可以判断为具体的渗水孔洞或者缝隙。第三,利用胶浆找缝。如果出现渗水面积较大但是渗水程度较轻的情况,上述两种方面均不适宜用来找漏。我们同样可以先将渗水部位擦干,先行涂抹一层水泥浆,在水泥浆上撒下干的水泥粉,这时同样是在干水泥粉上寻找代表渗漏部位的湿点以及湿线。第四,凿槽找漏。有时在工程转角的部位容易出现漏水现象,我们在寻找漏水源头的时候很可能需要在结构上凿槽,这样有助于发现渗水之处。

(二)渗漏水的处理技术

我们在处理渗漏水的原则是将“排”作为主要的方法同时结合“堵截”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岩土中的渗漏水及时排走,并且要果断将地面向工程内部渗水的通道堵住。

首先,我们要做好“引排”工作。渗水量较大的时候,我们一般可以看到渗水呈现出滴水或者线流,更大的时候呈现出涌流的情况。这时我们要及时引排,将渗出的水引入排水沟。第一,明排引流。当漏水点是点状、短缝状或者是小范围的蜂窝状并且其出水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明排引流的方式。找到具体的渗漏点后将其凿出适当的深度,之后将聚水漏斗埋设进去,在漏斗的底部添加塑料管道,管道另一端连通排水沟,这样就能将渗漏水引入排水沟。但是这样方法只能应用在等级较低的工程。第二,暗排引流。当渗漏呈现出较大的裂缝时,我们应该考虑在渗漏处凿出Y型槽并且将其连通排水沟,再做好相应的引水通道将水引到排水沟,还需要做好表面的防水封闭工作。

其次,是封堵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第一,修补。针对出水量较小的孔洞以及裂缝我们可以采用水泥或者专业防水涂料加以封堵。第二,抹面。针对大面积的出水情况,我们也能够使用多层抹面和防水砂浆方法来打造出一个刚性的防潮层。第三,涂刷。大面积出水的时候可以做出柔性的防潮层,此时应该先检查引流排水通道有没有被阻塞,保证柔性防潮层不被静压力破坏。第四,压浆。采用先进的防水材料封堵住漏水点。

(三)渗漏水的处理措施

对于一些大面积的渗漏处,一旦发现,就应该及时的找到漏水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找到漏水点之后,应该使用相关的工具把其封堵,需要在严格的清理了漏水点的表面之后,才能够堵住漏水口。接着应该做好表面加固工作,一般都使用抗裂砂浆涂在渗漏表面上,最后应该做好表面的养护,严格确保防渗漏功能。如果渗漏处的裂缝比较大,就应该在其内部注射一些容易凝结的浆液,保证其表面的坚固,防止其再次漏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很多工程项目开展之前,都需要先深入的做好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工作,勘察的数据为后期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对有些项目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能够大致了解后期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提前备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及渗漏措施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136.

[2] 李定龙,周治安.临涣矿区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与井筒破裂关系探讨[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4,01:33-39.

[3] 王忠龙.浅议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及渗漏措施[J].科技风,2009,22:176-177.

[4] 刘海宁,王俊梅,刘汉东.龙子湖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渗漏控制[J].工程地质学报,2006,06:749-755.

[5] 川西平原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02:1-42+94.

[6] 邹乔冲.运用瓦斯地质特征研究水文地质条件初探[J].中州煤炭,1990,06:32-34.

上一篇:地质灾害预警范文 下一篇:地质学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