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范文

时间:2023-02-21 05:05:37

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性化;专业化;阅读

一、个性阅读的含义

阅读实际上是个体对信息储存、多向传递、运用创造的独特过程,也是对信息的发现、收集、归类和利用的一个过程。个性因个体而不相同,但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在面对同样的信息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形成个性化感悟。个性阅读就是打上一个人独特思维的烙印,是想象的再现和合成,是多角度的审视,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二、个性阅读对中职学生的意义

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

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文以载道,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只有放飞学生的思想,注意多元的理解,才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刷屏在给现代人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人们在阅读纸质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尤其是当代中职生的思想自由下的阅读,更是个性的体验,多元的解读,以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吸纳和整合。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考虑文本价值的实现,文本的价值是旗帜,是航帆,是路灯。在此基础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想,然后在多元的理解中,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研讨、反思、辩论,达成理性的认识。当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问题产生不同看法和观点的时候,语文老师再也不否定、反驳,而是更多的鼓励、认可和接受。这种开明和开放的课堂阅读方式,学生更将从阅读中找到自己的需求,找到让自己心灵震撼的力量。从榜样中吸取力量,从书本上找到个性发展空间。

⒉提升学生创造性学力,改变被动学习局面

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引擎,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创造未来的人,应该把对学生主动的学习,能动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及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只有个性化才能让人更自由化创造。个性化阅读是对书本知识进行重新架构,是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是旧东西重新开发,是秩序打乱后的重组,是一种开创性认识。试看近来从国外引进的游戏软件可看出他们都是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吸取养料,连美国大片也吸引许多中国的元素来吸引中国观众。

⒊助力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专业能力是中职学生的立身之本,也是未来的发展之本。个性化阅读有助于学生在符合自己兴趣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专业开展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需求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指导,或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兴趣会,给他们进行信息处理能力的指点,告知学生如何收集专业方面的信息,让他们地枯燥的专业教材和单调课堂学习下从另一方面来了解专业,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学习,让他们知道科学是美丽的,专业是美丽的,学生在大量的接触下,知识面必然广,对信息的敏感也强,对专业了解更全面。

⒋信息时代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职教学的策略应该由知识为中心向能力为中心转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对网络技术熟练运用,学生其实懂得更多方法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从而让学生自己自动去寻找知识,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在自主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指导个性阅读的几个原则:

⒈坚持阅读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如果我们确实读过《哈姆雷特》的原文,能读出哈姆雷特的刚毅果断吗?答案是否定的,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个性是作品所固有的。又如《项链》、《守财奴》、《阿Q正传》,没有谁会说有四十个学生就有四十个路瓦栽、四十个葛朗台、四十个阿Q。原因很简单,所突出的这些人物的特点是一定的,是共性的东西,不能改变。事实上,阅读文本的感悟方法、渠道、时间的安排等很多都是共性的,但由于个体受注意力、兴趣、以往的经验和基础、课文的特点、教师的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即所谓“个性化的感悟”。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真正的个性化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对共性问题的深入咀嚼与感悟,比如,讨论《项链》中批判“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这种人生观,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这个共性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才有了这样的体会:追求享受是人的正常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但在诚信社会,如果不择手段求一时之快,是不可取的。

因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训练实际上是建立在“共性化阅读”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共性谈个性,将无从谈起,也就像缘木求鱼。

⒉引导学生个性化与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

职业是人生的第二生命,职业生涯能否给人带来成功,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社会化程度和适应社会能力,具体说来,学生必须在选择职业之前,他需要对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职生的目标就是就业,而学生在校短暂的学校生活中学习语文时间短,老师不可能什么都教,给他们一个怎样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教什么才是最实用的。那就是社会化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知道在张扬个性,更要理性看待社会化,社会是要把自己的个性、气质与职业个性要求高度融合。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其前提是符合社会和职业需要。特别是职场中的专业化要求学生理性对待,职场中比较理性的做法是让自己的个性和职业要求相一致,职业个性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只有阅读才能让学生自己变得更柔和也更坚定。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2篇

1.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的阶段内,因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培养他们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阅读风格并逐渐养成富有个性的自觉的健康的阅读行为习惯。——《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研究》

2. 许多专家对“个性化阅读”进行了阐述,主要是指能够反映学生个性的开放式阅读,有人解释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注意力、兴趣、以往的经验和基础、课文的特点、教师的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点明个性化阅读的主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切不可太注重“个性化”》

3.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关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分析以上资料对“个性化阅读”的定义,不难归纳出以下几个关键词:独特的感悟见解、适合自身的阅读风格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这说明“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对阅读有独特的感悟见解,有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风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好“个性化阅读”,关键是如何处理“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各种关系。

“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以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学生的阅读与表达都应该是个性化的。“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个性化探索热情进而把握个性化作品内容及感情的阅读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三方面的个性化堪称“个性化阅读”的三要素。

1. 教师方面。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平等对话者、参与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要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要读出自己的感悟与思想,绝不能只依靠“教参”并先入为主地用教参替代自己的阅读;二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有引导的责任和义务,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面对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搭建起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乐于思想,敢于表态,勇于质疑争论,以便生成、深化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学生方面。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每个读者阅读一样东西,都会有其独特的感觉与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让自己的阅读视野更广阔、阅读感觉更敏锐、阅读深度更大,学生还应经常与他人进行阅读体会、阅读经验、阅读困惑等交流,以博采众长助己精进。

3. 文本方面。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优秀文章,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社会中的热门话题或作品,特别是热销的、健康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可以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材料。文本的魅力在于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发掘意义,诠释文本。读者个人的经历不同,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对课文的空白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见解。

实施“个性化阅读”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如何展开“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呢?

1. 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90万字”。一个星期只让学生读很少的几篇文章,这显然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违背。只读课本这样的阅读只能以本为本,很难跳出文本,超越文本,实现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阅读”,首先,教师要加大课堂内的信息量。其次,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报刊,勤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

2. 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学生的体验我们不能轻易地否定,要多一份尊重,多一些交流。强调“个性化阅读”,必须实现传统语文教学观的根本改变,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讨论时,首先要考虑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注意在每个小组中安排几个能主动发言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轮流担任小组长的机会。

3. 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如果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教师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自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我认为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根据兴趣,建立不同的阅读小组,互相进行讨论。个性化的阅读,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4. 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阅读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相一致。因为脱节的阅读材料激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促使学生产生体验,引起共鸣。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不论是天文地理、社会家庭,还是国际政坛兴衰、体育风云纵横、热门话题、新鲜事物都可以是他们的阅读内容。让他们在阅读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滔滔不绝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广闻博览中增进智慧,在杂谈评说中锻炼能力,这是“个性化阅读”的社会意义。

“个性化阅读”,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是‘个性化阅读’的应有之义”。有位教师说得好——“个性化阅读”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质疑地被动吸收的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激活,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课堂充满生机。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3篇

一、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是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这里主要是指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陈情表》,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而难以应诏的。还有人认为李密对蜀汉念念不忘,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的,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其次是学生理解的差异。学生个性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读者间的个体差异构成了阅读的认知理解差异。做老师的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个性化阅读的最好说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的这句话为我们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阅读的存在作了经典性的结论。

二、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理解也会不同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学生阅读文本,根据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作品进行重新构建。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一词,字典上作“柔软细长”解,而语感强的人读到“袅娜”时,会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有的人感到眼前立即浮现出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有的人仿佛见到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

枝,还有的人头脑中映出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

三、理解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

个性化阅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与文本意义的解读有机结合。教师不能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放开了要求的标准与尺度,不敢深入地点拨,深刻地赏析,深广地指导,甚至不带领学生深入反复地吟读课文,体会真意。比如,《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对树,对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是根本的一点,“人与自然的感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训练实际上是建立在“共性化阅读”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共性,个性将无从谈起。

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也是绝对不可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每个哈姆雷特都是个性的。读者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文本意义的探寻则要体现“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别里科夫”或其他的什么人。阅读时是有共性的,那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例如,应当如何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这是个个性化阅读的问题,但对全剧周朴园形象的把握还必须落到作者曹禺所说的“集‘封建性’与‘资本性’于一身”的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共性的、本质的东西不能丢。

尊重文本,读懂本意,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与基础,否则“对话”是毫无意义的。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是语文个性化阅读的

本源。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4篇

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课堂热闹许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课堂上搜肠刮肚地寻找有自我创新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口号。但在这热闹繁华的背后,有些隐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对个性化阅读的过度追求。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独特体验奉为圣旨,以至于课堂变成了“活动大杂烩”,还有的课,学生东拉西扯,完全偏离教学目标,教师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还会评价“你真的太有创新了。”老师甚至不敢对学生的匪夷所思、完全偏离文本表达的言论说不,唯恐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是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却降低了。读一篇文章往往不能理解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只注重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就像与人聊天并不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观点是什么,只断章取义拣自己喜欢的听,这又如何做到良好的交流,如何与文本对话,取之精华,积淀知识,开阔视野,切磋探讨,启迪心智,如此阅读,学生只会逐渐囚于个人的思维中,毫无长进。

看下面一则课例人教版(以下同)七年级第30课《狼》,当划分完结构,列出情节后,老师引导大家主要学习狼屠对峙的部分。老师提出:“狼屠对峙,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危急时刻,两狼打算如何获得自己盘中的美味?而屠夫又该如何机智逃生呢?”学生被分为狼、屠两大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一时间教室热闹非凡。有的学生说屠夫应学口技艺人那样模仿百千人赶来,准备杀狼之声音以吓走狼,并起名为“四面楚歌”计。有的学生说应点火以退狼。另一组学生也不甘落后,有的献计两狼假走,诱屠夫放松警惕再反扑,有的献计狼嚎唤群狼而攻之,有的干脆让狼穿上草裙跳舞以迷惑屠夫,名为“美狼计”。学生们奇思妙想不断,高招迭出,他们也为自己的创新与智慧而兴奋地不断鼓掌,老师此时更不忘时时幽默一下。热闹过后老师带领学生返回文本探讨屠夫到底是如何做的,并快速地依次总结了屠夫的形象,然后讨论交流学完本文的启示,这篇课文很快就学完了。学生觉得这节课很开心,很轻松,老师也觉得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达到了个性化教学。而实质呢?老师设计这个题目无非是想让学生明白人类有多么的勇敢、智慧,狼有多么的狡诈、狠毒,从而更好地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关键问题就出在这里,授课的老师只注意了形式上的讨论式学习,课堂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却未对学生的热烈讨论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未顺势引导,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可以说活动与教学联系很不紧密,所谓的个性化的阅读、思维只是停于表面的热闹、浅薄、虚浮。读至此,有读者肯定会觉得本人对此未免言辞太过激烈,实不相瞒,这是我自己讲过的一课,课后几日心中颇不是滋味,觉得空虚而可怕。自己把语文课讲成这样,已远离语文课的本意:它是语文课,而非活动课。个性化阅读首先应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体验,与文本深入对话、交流,然后再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与自我社会阅历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自我体验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感悟。也就是说,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而我原先的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浅薄、浮躁。

因此,我认为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把握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独特解读的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必须先弄清楚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向我们表达什么,他是如何表达的,然后再将其与自己的知识积淀整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经历碰撞,看自己是否认同,是否受到新的启示。他的表达方式有何精妙之处,是否是自己所欣赏的,自己所欠缺的,亦或自己还有更棒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学习和碰撞中我们才会真正有所学,有创新。

可见,个性化阅读若脱离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而“张扬跋扈”,语文阅读则必将失去方向,对个性化阅读盲目跟风,而不进行深入解读研究,语文阅读则必将流于浮躁和浅薄,如猴子一样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甚至连芝麻也未拾到。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倡导;个性阅读;构建;个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4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作首要的目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把阅读体验活动、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并强化训练,内化成学生的自觉需求。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语文课堂呢?

一、拓宽阅读视野,倡导阅读个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时代,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并进行整合处理,成为自己的阅读所需,就是需要提高阅读能力,让有效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以教师为本的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以及学生要跳出课本,超越课本,拓宽视野,丰富相关链接,使阅读得到延伸。

1.课堂延伸,自主阅读。叶老说:“科内教材有定量,虽足使儿童感兴味,尚不能厌足。惟有取兴味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是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如此,国文教授的收获必大。”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准备一些与课堂有关的资料。通过互联网,通过现代媒体工具丰富相关的阅读,为课堂上的充分阅读和交流讨论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时,可以补充该位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其他作品,也可以补充与该课文同内容同主题或观点相反的作品,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

2.课外拓展,广泛阅读。叶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所以要加大课外的阅读信息量,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勤做读书笔记。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荐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经典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印发推荐阅读篇目,做出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故事会”、“朗诵比赛”、“手抄报”、“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阅读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使课外阅读步步深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尊重个体选择,培养阅读个性

1.个性化内容的选择。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知也不一样。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地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和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通过创设情境激活情感,让阅读教学更具个性。例如我在教学《四个太阳》时,先让学生读全文,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太阳进行研读,并想想自己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因为学生选择的是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兴致勃勃,乐在其中。选择其他季节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全班交流,相互学习。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学生说到哪个颜色的太阳就讨论哪个颜色的太阳,老师就引导学生学习哪个季节的太阳。最后再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季节的太阳,学当“小小朗读能手”,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学得有兴趣,能从自我阅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将“要我读”转化成“我要读”,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阅读的水平。

2.个性化方法的运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化,在有效阅读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和情感体验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满足个性需求,让小孩子们快乐地读,并且读得快乐,真正使阅读成为轻松快乐的体验,是一种的享受。例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课的“小河”部分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自己的阅读成果。首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将学生组成四人小组的学习法进行学习,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小小导游、小小朗诵家、小小画家等角色,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小河的美”的理解感悟:当小小导游的同学用自己的导游词表现小河的美;当小小朗诵家的同学可以写成小诗以朗诵的形式朗诵小河的美;当小小画家的学生可以利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小河的美景等等,再让学生推荐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进行全班自由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交流探究,并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这样老师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因此,提倡个性化方法的运用,放飞学生自己的个性,运用自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实现了异曲同工的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

3.个性化交流的方式。阅读交流主要是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锻炼学生分享能力的一个途径,教师在选择交流的方式上要避免单一性,可以选择一对一、一对多、分小组、分主题、交流式、辩论式、提问式等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因此,课堂里可以避免单一的师生一问一答的传统交流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交流方式,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可以选择和好伙伴交流,还可以选择和家长交流等。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学会生存》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广州市第59中学初二一名14岁的女中学生小苏在乘坐62路公交车时,看到一名歹徒趁一位老太太不注意,抢走其手中的钱包夺门而逃后,紧追不舍夺回了老太太被抢的钱包,但在与歹徒的搏斗中小苏被利刃划伤,而歹徒在众人的冷漠围观下竟扬长而去。你会怎么做呢?”问题一出现,教室里热闹起来,有的说应该去救,有的说不能冒险去救。教学到此,教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交流,把学生分成正方:称赞她是“英雄”,有助于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反方:“不要鸡蛋碰石头”,因为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做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白白地付出生命。通过双方的辩论交流,在激烈的辩论交流中培养阅读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彰显阅读体验,发展阅读个性

1.内容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范文,具有普遍性,并且具有时代性,反映的是作者、当时的社会年代特征,是作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表达。而阅读对象是现阶段的人,认识和理解以及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存在不同的观点看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好学生的个性认知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完善自己的认知,并在独立思考的过程当中完善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在教学《桥》一课中:媒体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师:请同学们注意看这句话的标点符号,说说为什么都是感叹号,想想老汉的喊话有几个意思,再练习读读体会体会。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生1:“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我是采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读的。生2:“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我觉得应该是镇定自若的语气。生3:“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因为老汉面对这咆哮的洪水、你拥我挤混乱的人们、不断上升凶猛的洪水,老汉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坚定大声地喊话。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读出来不同的见解和感受。

2.情感体验的个性化。阅读情感,是指阅读者对阅读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与意愿的体验的反映。情感体验是阅读体验的更高层次体验,更具有主观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生活体验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情感体验中,不要让教师的个人情感体验成为主导,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并让其得到彰显。如在教学《三个儿子》时,老爷爷说“我只看见一个儿子”,本文旨在让学生懂得心中有妈妈,知道怎样爱妈妈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后,有的学生觉得只有那位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妈妈的孩子懂得爱妈妈,他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跟着走了,所以才是真正的儿子;有的学生却认为那个翻跟斗像车轮一样在转动的儿子也是真正的儿子,因为他苦练本领,也很值得大家学习;有的学生认为那位唱歌唱得很好听的也是真正的儿子,因为他优美的歌声消除了妈妈提水的疲倦。此外,还有人认为他们三个都是真正的儿子,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优点,都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这些不同的情感体验,有力地显示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总之,我们教师只要形成开放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把阅读的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读有所悟、所得、所疑,使其个性光彩散发,构建个性化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感受体验 创新 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要让学生个性阅读中显现、闪光,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情导趣,促进学生感受体验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如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配合《观舞记》,用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导入《音乐巨人贝多芬》等等。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影像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不断被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因而促进个性化阅读。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通过体验进行对话的过程。没有阅读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就不可能有对话的生成,所以体验过程是关键。只有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感悟和品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学生才能对文本意义有独到的理解和发现,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意义,并在这种阅读体验中丰富自我,扩大自我,得到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换句话说,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有助于真正确立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能动地自己学习,实现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首先,整体感知是个性化阅读最初的情绪感染的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文学作品能不能进入欣赏层面,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起与作品的情感内容相通的自我情绪体验。“较好的环境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情,并以一种纯净的心境去面对课文,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这一阶段主要有直接体验和情景性间接体验两种形式。

其次,揣摩品味,激发想像,以达到个性化阅读中情感共鸣的层次。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点拨法推波助澜,使学生在亲历想象中完全沉醉在艺术体验的王国里:或发自内心的微笑;或伴有泪水的哭泣;或震撼心灵的义愤,纷沓而来,喷薄而出。此时,不仅仅是感官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会使学生精神得到解放,视野得到扩展,心灵汲取了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二、拓展思维,搭建学生探究平台

“学需有疑”,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学问学问,做学问就应当要“学”会“问”。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多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中质疑形成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与新接触的信息的矛盾冲突,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进一步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教师通过“四两拨千斤”的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交锋碰撞,将思维引向多向的发散,学生的个性读解、求异思维获得充分展示的空间。

三、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学习内容是有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完成,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多元评价,充分发展个性化阅读

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培养。过去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而且是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符合这一答案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评价标准的多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方式。不可否认,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涨了,使语文课堂气氛更热烈了,使学生的自由个性更张扬了。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理解;教学模式

把作文比作穿衣打扮可能会比较贴近一般人的心理:谁都愿意费尽心思去求异创新,以引人注意。可大多数人在创作中的问题也出在这一刻意求异上:过分地追求作文的形式而忽视文章最宝贵的一个因素――真实性。看多了农村学生的文章,你会发现一方面由于接触的生活圈子小,他们文章中最多的是内心情感的倾诉,在语言上就表现为个人话语的泛滥;另一方面由于阅读面窄,他们的文章更多的是机械模仿,在形式上就表现为文学性的不足。究其原因,我想应归咎于老师在作文指导时过分看重方法这个“末”,而轻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这个“本”和忽视了课堂外多方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是良好开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大多数写作经验也来自于阅读,因此,阅读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在写作中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主选择阅读的空间,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要。

1.自主选定阅读主题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只有善于点拨,大胆放手,才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取舍阅读内容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公。让学生主动地学,让学生自主取舍阅读内容,学生才能利用自身优势,去发挥个性阅读的自身潜能,有所取舍地去读,有所目的地去读,读才会有方向,也才会有兴趣,也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阅读的发展。

3.自主选择阅读方式

学生因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同,个性阅读表现不同。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达到阅读效果。

二、拓展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个性化的理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个性差异不同,理解也不同。同学之间的阅读、交流、讨论则是展现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和交流的机会。如:学习《黄山奇石》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黄山奇特壮观的景象,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描述自己读到的、想象中的景象,也可以在课堂播映风光录像片,也可以声情并茂地描写黄山散文录音朗读带,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课堂上,学生个性化的交流方式既激活了学生个性色彩的智慧,也能让个性的理解自如挥洒和发展的潜能从容释放。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作文指导中,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差异性。教师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个体,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课内指导时,我运用了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即专门开设阅读课,组织学生一起阅读名著或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定期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看法;不定期交习作,并组织学生互相批阅指正;定期举办文学讲座,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但我更看重课外的辅导。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技艺,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能忽略课外实践这个最好的方法。

当学生真正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时,在他笔下流淌的必然是灵动自然而充满个性的文字。

眼下,中学生的习作中存在的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通,而有个性、有灵性之作则凤毛麟角。相当一部分老师感叹作文是难上的课程。其实,“难”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放。放,就是鼓励学生要放开手脚,敞开门户,不拘一格,大胆作文。

1.崇尚个性,抒写自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然而,中学生不写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写身边的人和事,却由教师定出调子、制好框子再让学生去写“命题作文”,这种作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学生何来兴趣,怎能产生写作冲动呢?作文的生命力又从何而来呢?

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就是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命题,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自由的选择权利,就能诱发学生写作的冲动。

2.弘扬个性,展现作文写作的生机与活力

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期,学生要表现自己,就必然会去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因此,中学生写作训练要为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创造条件和机遇,让个性走进作文,让作文中有学生自己的烙印和影子,这样有助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写作思维。

语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和思考生活,“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要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管对错,写出来才加以启发、引导。不过,动笔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扩展写作思维出点子,鼓励学生多看看电视和课外书。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就是不可多得的好栏目。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8篇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有个别学生对于阅读的文本作出不同于老师和大部分学生的解答,语文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见解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是批评指正统一看法还是鼓励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把阅读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下面以具体教学案例的描述与分析,探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个问题。

二、案例描述

和学生一起阅读高中语文第四册中《陈情表》一文,在赏析语言,品味情感这一教学环节时,老师与同学们达成一致认识:本文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作者真挚的感情。作者李密出于情,归于理,提出先尽孝,再尽忠,当时辞不奉诏,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为其孝情打动,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足见本文以情动人,写得很成功。当老师问学生们对于本文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对这篇文章中的情感的理解和大家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在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虚假的,是矫情,因为其文用词委婉,晋武帝被他骗了。”这位学生的话音落地,全班哗然。老师:“这位同学的看法很独特,让我们来听听他作这样理解的理由。”学生:“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辞不奉诏的李密有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为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打消其疑虑,他在表章中力图向晋武帝说明,他并非不愿为官,实在是割舍不下对年迈祖母的殷殷之情。这其实是一个借口。难道当了官就不能孝顺祖母、照顾祖母了吗?蜀汉被晋灭之前,李密不也在蜀汉朝为官吗?那时怎么不存在这个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老师:“有同学赞同他的看法吗?”学生中有人凝神思索,有人点头表示认同。老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细致深刻,老师和很多同学都没想到呢。听君之言,有茅塞顿开之感。”这位男同学脸上有自豪的表情。同学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师问:“这么说,李密不愿接受新皇帝的任命,并非出于祖母无人照顾,而他要在家尽孝道了?”这位学生回答:“至少这不是其不愿为官的主要原因。”老师追问:“依你之见,李密不愿为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我还没想好。”老师:“请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我想听听同学们的见解。”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场面热烈。2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发言。学生二:“古人云,忠臣不事二主,李密是忠臣,他留恋蜀汉旧朝廷,不愿在新朝为官。”学生们笑。学生三:“李密想端架子,欲擒故纵,想引起晋武帝对他的重视。”学生们笑。经讨论,同学们赞同学生二和学生三的看法,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晋朝初建,作为蜀汉旧朝臣子的李密拒不接受新朝皇帝的任命,他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一则尚有怀旧情节,对蜀汉后主刘禅的统治认可,对晋灭蜀汉不服气。二则对司马氏父子为建立自己的政权而采取的阴谋和屠杀早有耳闻,此时出仕,祸福难料,祖母老无所养正好可以作为不接受任命的借口。”老师顺势设疑:“同学们能想得到的晋武帝会想不到吗?难道像前面的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晋武帝被其文中委婉的文辞打动,被他骗了。”学生思索。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同学们倾向于这样的看法,《陈情表》一文的最成功之处是他的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为打消晋武帝疑虑,李密在文中极力赞颂新朝行孝之德,以释其疑;乞先行孝后尽忠,以安其心。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可以作不同的解读,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对阅读的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以上是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陈情表》一文时的教学片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对阅读的文本提出了与老师和大多数学生不同的见解,这让我很惊喜。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应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强加给学生。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认真对待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的独特感受,赞赏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们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这堂课,由一个学生的质疑引发学生们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到同一个文本是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得到认可。反思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阻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干扰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理解是相对的、不断深入的过程,老师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一定正确、到位,而且同一篇文章不一定就只能作一种解读,老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分析作为全班学生的统一认识,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有时会不一样,老师应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让阅读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9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33-01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阅读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忘记了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出发点,也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归宿点,这种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

然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

一、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珍视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一)实施对话策略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文本中存在着范围极其广泛的解释的可能性,而真正负责的阅读不应该维护某一套独特的解释,应该维护解释的可能性本身……从任何一个文本中读出我自己的生活,看出我在其中或其外的处境。”阅读教学要在如何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下工夫,把学生既有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中、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多重意义的解读。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二)鼓励另类阅读

鲁迅先生在评说《红楼梦》的不同建构意义时说:“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阅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廷秘事……”这番话,道出了阅读的本质特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和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从当代先进教学观点来看,教师对作品的“释意”,不应成为学生“释意”的规定与规范。学生一方面是教学的客体,另一方面,又是求知的主体;他们是施教的对象,但非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不仅允许,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从阅读的规律看,作为阅读者个体,彼此的感受不会是一律的,就层次论,有深有浅;就角度论,见仁见智。课堂上出现多元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没有必要强求统一。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受。要容许学生有自由的思考空间,绝对不应以教师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用以“征服”学生的,在教学因素中,唯有渊博厚重的知识,不应再有除此以外的任何东西。

个性化阅读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86―01

一、何谓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不是完全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统一化”――即统一目标、材、学过程、统一评价标准、统一练习提出来的,而是一个客观现实反映。这个客观现实反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任何阅读都是个体的活动,而且在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是任何时代、任何个人也不能否定的。多元化的阅读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个性化行为的反映。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统一的要求虽然严格,有其必然性和必须性,但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中未必都是“齐步走”,其中总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正是个性化阅读行为的体现。二是语文阅读也有它自己的特殊矛盾。就是语文的文本性与实现工具价值取向的矛盾。这一矛盾客观地存在于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于学生阅读活动之中。它是学生阅读个性化行为的物质基础。换句话说。个性化阅读准确地反映了阅读的本质属性,反映了阅读者的需要――即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

二、语文阅读现状

七八年的教学实践加上自身所接受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识到,以往教学我们过分强调知识的传输,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塑造人格。每学期二三十篇文章,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讲解,把本来优美连贯的句子和段落把玩得支离破碎,仿佛不这样,孩子们就读不懂文章,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往往抹杀了学生的精神个性。教师的分析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分析,就其实质。主要是教材编者对课文的分析,编者依据课标编教材,考试依据课标出考题,这就迫使学生的阅读自常被挤掉,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

由于教学要服务于各类考试,教师常担心阅读教学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完美的结构肢解得零乱破碎,丰赡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学生再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这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对阅读教学非但起不到帮助,反而还导致了厌听厌学情绪。

三、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话”,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现实,使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改善;“对话”,使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对话”,意味着阅读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阅读过程中的人人参与。教师作为阅读群体中的一员,就应明确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不是“教”者,同样是学习者。所以,我们教师要以真实、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一同阅读、学习、体验、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活动,而阅凑教学则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就应采取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使其提升的有效策略。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和认识,我认为提升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的策略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敢于表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这比一味地让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效果要好得多。

(二)确定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的观念

要把这个观念落到实处。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认识到,学生不能一辈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是切实克服以讲代读的教学陋习;三是不畏惧一切考试,不能为应考而教学;四是坚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四方面得到了落实,我想谁也不会责难教师没有确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念。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理解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统一目标、统一评价、育取向的影响,加之对教师主导地位的错位理解,因而忽略或不敢正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死抱着文本不放,见物不见人,这种“唯本”观念,实际上是机械物论的反映。我们知道,文本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也不是唯一的,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和理解,是学生回读的需要,也是回归文本和价值取向的正确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学生自主阅读、多向体验和理解文本,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范文 下一篇:教师多媒体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