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风格范文

时间:2023-02-24 11:56:57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哥特式;风格;服装;时装周;应用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63-02

一、哥特式风格的来源与特点

哥特(Gothic),又译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服装主要是受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服装风格,其风格不断地被时尚界的设计师所采用和创新。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色彩上表现为黑色或者暗色;造型结构上采用纵向的造型线条褶皱及捆绑束腰设计;饰品中十字架等银饰品居多;装饰上表现为锁链和铁钉的搭配;材料上蕾丝、丝绒、鱼网布等广泛应用。

二、哥特式风格在各大秀场中的体现

如今,哥特式风格已经在艺术、设计等方面广泛应用,其中时尚设计界已经把哥特式风格很好的应用。在2015各大时装周上,能够看到很多体现哥特式风格的优秀设计作品。

(一)巴黎时装周

在2015年巴黎时装周上,不乏能看到哥特式风格的服装秀。Guy Laroche2015年秋冬时装秀上(如图1),设计师尝试将金箔用在时装中设计,同时镶嵌着褶边的武士裙,天鹅绒,黑漆蕾丝,充满了哥特式的风格,魅力十足。同样在2015巴黎时装周上,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2015春夏系列也展现了哥特风格(如图2),也是继上一季秋冬系列的哥特式茧形设计后再次体现哥特风格。设计师将男装中的设计运用到女装中,采用剪裁、黑白色拼接、抽象的图案、透视、破洞及混搭展现了哥特式风格,极具艺术的美感。

在巴黎时装周上,另外一个极具哥特式风格的Givenchy 2015春夏系列成衣秀中,钟情于黑暗哥特风的现任Givenchy女装设计师Riccardo Tisci将女性打造得柔美且干练。设计中采用捆绑式结构和线条设计、条纹及十字图案的个性化设计、柔美浪漫的蕾丝面料将服装带来了复古与现在的时尚气息。

如图3(a),该款服装采用白色波点的镶边设计、胸部塔尖的结构设计、隐约的镂空设计以及主黑色调带给人一种复古而神秘的味道。如图3(b)所示,上衣中十形字图案的设计既有哥特式风格的复古元素,整体又不失现代的时尚。如图3(c)中采用捆绑式的绳带在腰部产生神秘的透视感,同时配以腰部的合贴结构设计。图3(d)中采用绳带形成的鞋子束缚感十足,造型上设计独特,整个脚面的束缚带来了线条美。

(二)纽约时装周

黑色调或者暗色是哥特式风格的色彩表现。黑暗,不仅冷酷、神秘的象征,同时还有高贵大胆的气质。2015纽约时装周上(如图4),王大仁在其Alexander Wang 2015秋冬女装秀上,呈现了冷酷、帅气、干练又极具大胆的哥特式风格服装。秀场中,模特凌乱发型、黑色反光皮革与嵌金属边的配饰、收腰细节的透视装刚柔并济,以黑色调为主的服装充斥着皮革、铆钉、金属、睡衣、厚底靴等各种元素,哥特风格十分明显,同时充斥着阴暗冷酷的情调,诠释出独立、怪诞、直率的个性。

(三)东京时装周

在东京时装周上,哥特黑暗震撼全场。ALICE AUAA 2015春夏秀场以幽蓝的氛围(如图5),将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恐怖的古城堡中,整个秀场服装采用不同材质面料拼接混搭的全黑服装,身体捆绑绳带,紧身收腰的透视装以及一丝闪耀的钨丝灯光,将哥特式风格演绎的淋漓尽致。

三、结语

哥特式风格见证了时代和历史,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年代,哥特式风格已经影响人们的服装审美需求,同时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服装设计师。设计师能够从哥特式风格中寻找到宗教色彩、建筑美学、服饰性别化差异,进而丰富现代服装的设计形式。现如今,巴黎、纽约、伦敦、米兰、东京等各大国际时装周上都能够看到哥特式风格的服装,可以说哥特式风格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时装设计中。时装设计师通过对哥特式风格的传承与延续,并大胆的创新给时尚界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和灵感体验。可以说,哥特风格将更多的影响现代服装设计,为服装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沃黎明,陈伟.央浅析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哥特式风格运用[J].现代商业,2011(12).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 基督教 灵性理想 尖肋拱顶 飞扶壁 玻璃花窗

一、“哥特式”建筑简介

哥特建筑产生于西欧封建社会盛期。“哥特”一词源于古代西欧的一个民族――哥特人,但哥特艺术并非哥特人所创造,而是用以表示一种贬抑鄙视的态度,有“怪野不文”的意思。十一世纪末期,欧洲的城市作为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而逐渐繁荣。当时的基督教严重影响着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社会生活,它诉诸广大群众,宣传灵魂救赎,信奉彼岸主义,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人性健康的欲望。哥特式建筑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产生和发展充分地反映了精神对物质、基督教唯灵主义对蛮族文化的制服过程。它以一种外显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汹涌激荡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哥特式建筑的典型是天主教堂,高耸的尖顶、巨大的肋拱、彩绘的玻璃以及精雕细镂的布局都彰显着基督教的彼岸精神和灵性理想。

中世纪的建筑历史包括四个阶段:下墓窟时期;拉丁、墨洛温王朝及加洛林王朝时期;罗马时期;哥特时期。哥特式吸收了罗马式的部分风格,但又有较大的区别。不同于罗马式建筑的庄重严谨,哥特式采用了玻璃花窗、雕塑等纤雅轻扬的元素,表现了一种大胆怪异的浪漫和疯狂病态的想象力。哥特式教堂的整个建筑风格、色彩配置和内部雕镂,都是为了烘托一个基本思想,激发一种基本感受,即深沉痛悔的罪孽感。

十二世纪以后,“哥特式”作为一种兼容基督教神秘主义和理性色彩的形式,成为风靡欧洲、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现今西方仍保存着许多气势恢弘的大教堂,如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以及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都代表着哥特式建筑的最高成就。

二、“哥特式”建筑装饰风格

1.不同阶段的“哥特式”装饰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世纪初到13世纪50年代,零散结构递增、高度增加。

早期哥特式建筑中较为著名的有:劳恩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坎特伯雷大教堂。其中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235年初具规模,实际竣工于1345年。巴黎圣母院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巨大的规模和优美的设计,以及新技术“飞拱”的引入。飞拱是全拱或半拱,它把来自于墙壁上部房顶的侧推力传向外侧的支撑物或扶垛,从而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点上,大大减少了内部支撑物。同时,巴黎圣母院的外观线条多变,在接受不同的光影照射下,可产生多种视觉效果。

第二阶段,重视装饰性,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

13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出现了繁荣期,其较为著名的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布尔日的圣埃蒂昂大教堂、索尔兹伯雷大教堂等。其中夏特尔大教堂被称为“哥特式百科全书”,它建于1225年,坐落于巴黎附近的夏特尔地区。整个教堂的平面比例完全按照基督教寓意性的比例进行分割:其中的大活动区长度为1,代表上帝;前厅的长度为7,后厅的长度为5,相加为12,代表耶稣的12个门徒;把正中大活动区的1加进去就是13,代表最后的晚餐。教堂外部设有三个尖塔、正面设有三个大门,都与“三位一体”有关。这一时期的石匠主要效仿“三层楼立面”的建设。

第三阶段,注重局部装饰效果,“泛哥特式”逐渐产生

14和15世纪,人们的兴趣逐渐脱离整体的结构性,而集中在较小的方面,诸如群雕、手抄本、嵌板画之类,哥特式建筑开始加入显著的区域和民族特色。同时,大量的雕塑作品开始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一种广泛作用于各种装饰品的“泛哥特式”逐渐产生。“哥特式”开始更多地强调个性,而非集体创作。艺术题材也更多地选取于世俗生活。这主要与该时期宗教和世俗融合的趋势有关。

2.“哥特式”的一般特点

总体来说,哥特式建筑装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十字架型的平面结构

(2)高耸的塔楼尖顶

这种设计给人以高耸伫立,插入云端的视觉感受,与天主教堂表现的理想相符。

(3)墙面较薄,用交叉尖拱

交叉尖拱是一种对角线在拱心石相交的拱框架,其作用是支撑拱顶。尖状拱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在矩形平面上建造穹隆;二是其延伸向上的造型,在实际上和观感上都给人以高大的印象,这样使建筑整体显得更为高大。这一框架是向上凸起,独立支撑,有极好的弹性,因此哥特拱即使变形也不会断裂,这对稳固性有相当的保障;从艺术角度看,哥特拱的优点也有两点:一是大规模地使用垂直线,而非罗马式突兀的直角和线条僵硬的拐弯;二是镂空技术的使用,雕镂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更玲珑剔透。

(4)穹顶薄而拱起,正中开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

尖型拱门并不作为支撑而存在,这种设计基本属于室内石壁装饰,拱门上花纹变化繁复,精细优雅而美观。

(5)内部为棱线形飞肋骨架穹隆

哥特式教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用了肋拱的穹隆。这种穹隆相比罗马式的交叉拱穹隆,它所形成的菱形穹隆比面积相同的交叉拱穹隆轻,因此减少了支撑穹隆侧推力或压力。同时,线形的石肋拱外表优美,整个建筑物呈现上升趋势,显得轻盈飞腾。哥特式建筑使用了“点支撑”的设计概念,即按规定好的间隔排列建筑物的窗间壁或其他支撑物。这样一来,建筑物便不再需要依赖墙,而用柱或拱扶垛等支撑。从而教堂成为最低限度的墙和最大限度的玻璃相结合的产物。

(6)多采用叶片式窗户,上镶彩绘玻璃

色调浓艳的玻璃是构成哥特式教堂整体效果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花瓣经常被雕成钻石形。色彩绚丽的玻璃窗上绘制着各式圣者和圣经故事,极富装饰美感。这种装饰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依光线的穿透而生艳,变幻光影效果。

(7)精美细致的雕像和绘画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不可缺少的装饰。其人物形象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维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造型自然生动,人体丰满,衣褶有结构变化,逼真而贴近人性。教堂中的绘画明暗变化,光影交错,飞红挑黄,所绘多为圣经故事,对于哥特建筑美感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8)黄金、珠宝的运用

教堂中通常在圣坛上使用黄金、珠宝做装饰,色彩斑斓,华丽、圣洁而高远,让人心生崇敬。

(9)对光线的运用

可以说哥特式教堂最经典的装饰便是自然的光线,这种自然和人性的融合是其他室内装饰很难达到的境界。对光影的运用显得辉煌而神秘,给人的观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有人说罗马建筑是“沉思的,哭泣的”,而哥特建筑是“期望的,祈祷的”。哥特式建筑以蛮族的粗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信徒的神圣精神。它所有的装饰――直升的线条,色彩缤纷的玻璃窗、玲珑真实的雕刻,共同营造了一个具有神秘感的空间,以及一种并非人间的境界。当教堂中赞美诗伴随着管风琴响起,建筑原有的火焰式的冲力使置身其中的人们的视觉和情绪升华,灵魂和肉体撕裂,随即飞升。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光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和簇柱,并着色彩丰富的玻璃镶嵌画作为室内装饰,再加上光与影的变幻,形式富丽、怪异、大胆,投射着病态幻想与夸张好奇,彰显着苦痛压抑与波澜壮阔,一方面反映基督教崇高典雅的圣洁理想,另一方面又表达出世俗社会躁动崩溃的痛苦现实,冰清玉洁而苦难深重,以一种“痛苦的极乐”方式宣扬着基督教的救赎福音和纯净理想。如同怀有上帝本性的人间地狱,艰难而痛苦朝向上帝之门挣扎,拯救了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秘密花园》;哥特式风格;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1007105

弗朗西丝·伯内特(Frances Burnett, 1849-1924)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28岁时出版第一本畅销书《劳瑞家的那闺女》(That Lass O’Lowries)。让伯内特真正开始出名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如1886年发表的小说《小少爷方特罗伊》(Little Lord Fauntleroy)和1905年出版的《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均被改写成话剧。但其代表作还是《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秘密花园》发表于1911年,讲述了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孩的故事,她开始时病黄体瘦,性情恶劣。但是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在善良的人们的帮助呵护下,逐渐改掉了那些坏毛病,拥有了健康美丽以及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同时古老庄园中的“秘密花园”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小说自发表以来受到了不断的赞扬:《纽约时报》曾声称“这是一本神奇的、充满糖果香味的书。” 《时代周刊》曾说道“这是一个关于大自然的魔法和人类美好心灵的故事。” 近年来评论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神秘主义、成长主题等角度,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分别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而对于该小说哥特式风格虽有触及和研究,但却不是很深入,而且没有论及小说哥特式风格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哥特式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其对作品成功的独特作用和贡献。笔者期待从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对该小说的成功及特色进行阐释。

一、哥特式小说及其特点

哥特小说(Gothic fiction)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但远在这种小说诞生之前,“哥特”这一词汇就已经存在。“哥特”一词最早指公元5世纪左右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哥特”一词同样在建筑风格中得以追溯,这种建筑风格出现在12至16世纪的欧洲建筑中,其特点是:高耸的尖顶、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阴森的地下藏尸室等。直至18世纪中期“哥特”一词才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相结合。其诞生的标志是贺拉斯·瓦尔普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该小说的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 命名了这种体裁的小说。桑德斯总结哥特小说的特色是:迷恋于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心神不定、峭壁与深渊、鬼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梦幻、幻觉和寓言之中 [1]。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哥特小说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人物塑造上,哥特小说中的人物通常具有不明或隐秘的身世、阴暗压抑的内心、诡秘的行为、异常而复杂的情绪体验。情节氛围上,哥特小说极力渲染一种紧张、恐怖、阴森、凄惨、幻灭、怪诞、超现实的格调。故事类似悬疑小说一般节奏紧凑、环环相扣。主题思想上,哥特小说通常反映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从而反映人性恶与残忍的一面。而作为哥特小说的故事发生环境则通常是类似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古堡、荒野、暗室、秘密通道及修道院等。

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哥特小说曾经风靡一时,有若干优秀代表作出现。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作为大众通俗读物流传的,至今,对其地位价值的评说仍然不一。尽管典型的哥特小说已随着时间流逝成为历史,但其写作风格却得到了广泛的、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厄舍古屋倒塌》的背景环境及人物塑造等。哥特式风格来源并根植于哥特小说的特点。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作品通常在一方面或若干方面具有哥特小说的特点,例如在人物塑造、背景环境烘托、情节推进、主题相关契合性等方面均可体现出哥特小说的特点。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作品对哥特小说风格的应用程度也不一,有的小说具有较浓厚的哥特式风格,有的作品则只是对哥特小说的特点稍加应用以取得恰到好处的效果。无论这种哥特式风格应用的深度及广度如何,我们可以看到,哥特式风格已经存在并贯穿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而其接受与应用必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小说《秘密花园》虽然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文本中却充分彰显了哥特式风格,这种哥特式风格分别体现在小说的主人公的塑造、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在恐怖氛围中推进的情节中,从而使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并迎合了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使其更具鲜明的时代性、复杂性、深刻性。

二、哥特式风格在《秘密花园》中的体现

《秘密花园》中哥特式风格首先体现在人物塑造中。根据哥特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及定义,具有哥特式特征的人物通常具有令人不悦的外表、变态的心理、古怪阴森的性格和神秘隐蔽的身世等特点。而小说《秘密花园》中的人物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特征。首先,小说中很多人物拥有令人不悦的外表。例如主人公玛丽,在小说的开篇,她十分瘦弱,面色焦黄,看上去没有任何生命力,像个久病的孩子一样。她难看弱小的样子使得大家根本无视她的存在,以至于她独自一人被困在被瘟疫侵袭的大房子里若干天都没有人想起她。另一位主人公克林的形象同样令人不舒服,他总是习惯痛苦地蜷缩在床上,虚弱得不能动弹,面色苍白,毫无生命力。如果说孩子们的相貌令人不悦,那么“秘密花园”主人柯瑞文先生的外貌似乎可以形容为阴森。他有着严肃阴郁终日没有笑容的面容。这些人物不仅外表令人不悦,他们的内心和性格也同样扭曲不正常。首先玛丽的脾气非常坏,倔强,暴躁,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自私自利。她的内心也同样阴郁,她对待一切都是冷漠的,她不懂得关爱别人。克林的内心世界更是灰暗,他总是想着死亡,并确信自己不能活下去。死亡就如同迷雾,终日围绕在他的身边,驱之不散,挥之不去。“但他只是躺在那里,想着自己的事,还有他的痛苦与厌倦,一连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1]261无休止纠缠他的想法就是他的背会不会驼,他是否明天或者马上就会死去。他年轻幼小的内心充满了绝望与奇怪的念头,他的内心已完全扭曲不正常。再来看看他的性格,他的性格和他的形象一样让读者感到不悦,他经常莫名地发脾气,大吵大闹。克林完全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充满死亡念头的、粗暴的怪人。柯瑞文先生的性格同样扭曲变态,只因为一点儿生活的打击,他变得古怪、冷漠、自卑、心灵完全扭曲变形。他的世界充满失望、痛苦、折磨、逃避。他让所有的美好如同被遗弃的“秘密花园”一样永远沉沦在记忆深处,永远不能得以苏醒。关于这些人物的身世众说纷纭,具有神秘未知的气息。首先主人公玛丽的父母在文本中提及甚少,读者只是知道她的妈妈很美丽而已。对于读者来说她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更是知之甚少,只有在她与仆人零星的对话中读者才能略有了解。克林的处境更加令人难以想象,他的父亲终日将他关在房间中以使其躲避世人的目光,对于其身世更是期望它成为永远不为人知的秘密。文中多次提到仆人对于克林存在于现实的隐瞒犹豫。最后克林的出现也是主人公玛丽的无意发现的。而柯瑞文先生自己的身世在人们心目中更是充满了疑问,他有着怎样神秘的过去?他所隐瞒的不愿面对的事实又是什么?这些人物身上的哥特式神秘风格形成了一个个谜团,在阅读中伴随着读者,等待着读者去将其一一解开。

哥特式风格同样体现在小说对背景环境的描述中。小说开篇的背景环境就呈现了哥特式的风格。主人公玛丽家中发生了霍乱,一切都笼罩在阴森、恐怖、绝望之中,所有的生命在转瞬间消失。死亡、疾病充斥着一切。文本中对这场霍乱的描述不禁让人不寒而栗。“从那以后,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了,清晨的神秘氛围玛丽也弄清楚了。霍乱以最致命的方式在这一带爆发了,人们像苍蝇一样死掉了。”[2]7之后无助的玛丽被安排到其叔叔柯瑞文先生的家,玛丽这一路的旅行也同样令人沮丧。黑夜,阴雨的天气,毫无生命的荒原是她一路的主要风景。柯瑞文先生的住处,也就是玛丽将要生活的环境也充满了恐怖、阴沉、神秘、古老的气息。柯瑞文先生的庄园坐落在空旷的荒原上,似乎没有生命,没有人烟,到处死气沉沉;只有连绵不断的阴雨和呼啸的寒风。柯瑞文先生的庄园自身更是充分地体现了哥特式风格。那是一座古老的庄园,庄园本身充满了神秘的,恐怖的气息。这座庄园拥有数不清的空房间,没有人知道它们的过去,甚至没有人进入过这些房间。正如玛丽所想的一样:“她想象不出在那座有一百个房间的房子里会发生些什么事情,那座房子的所有房间几乎都关着门……并且,那座房子坐落在荒原的边缘。” [2]29同时,这座庄园具有悠久的历史,没人知道它的年龄,它过去的繁华,它所呈现的只有破落,陈旧,死气沉沉的冷寂。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庄园里的花园——“秘密花园”。从故事开始它就像是一个迷,困扰着主人公,等待着主人公去解开。当“秘密花园”的秘密被解开后,呈现在玛丽眼前的所谓花园同样具有哥特式的风格。这座花园的状态正如文中所述:“……高高围墙上爬满了攀援玫瑰没有叶子的枝茎……地面上到处盖着萧瑟的枯草……树上既没有叶子也没有花……” [2]113很久以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座园子在过去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恐怖事件使得一切都变得萧条、死气沉沉,更是无人知晓。它早已成为一座被遗弃的、死寂的花园。而柯瑞文先生居住的这座庄园本身就犹如中世纪被遗弃的城堡,屹立在空旷的荒野中,散发着神秘、未知、恐怖的气息。玛丽的生活环境,沉浸在恐怖、奇异、惊险、神秘、让人窒息压抑的氛围之中。

小说《秘密花园》不仅在人物及背景环境中充满了哥特式风格,同时哥特式写作手法也贯穿在小说情节的推进中。首先,在小说的开篇,一场可怕的霍乱夺走了几乎所有人的生命,唯一幸存的是那个暴躁、令人厌弃的小女孩玛丽。接着随着情节的推进,玛丽奔向她新的归宿,柯瑞文先生家,旅途本身是阴森的、无生气的,似乎与他们一路相伴的只有阴雨和黑夜。而伴随着她的是旅途中听到的关于柯瑞文先生生活环境和为人的种种传言,这些传言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小说的情节再次随着这种哥特式的风格推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传言中柯瑞文先生那似乎早已被遗弃的、空旷的、荒芜的庄园以及主人公玛丽对这座具有神秘色彩的庄园的逐步探索。随着玛丽的探索、故事情节的推进,那个“秘密花园”出现了,而“秘密花园”的出现也是伴随着这种哥特式风格所营造的神秘、未知气氛当中。首先是花园被园艺师及仆人不小心提及,之后是玛丽在隐蔽的角落发现这座神秘花园的钥匙,最后是玛丽在神奇的知更鸟的引领下找到“秘密花园”。另外,随着主人公玛丽对柯瑞文先生庄园的认识与探索,另一位主人公克林出现了,而他的出现也是伴随着哥特式风格的烘托。克林的出现不是突然的,他的出现在小说情节的推进中是早有渗透的。而这种渗透也是在哥特式风格的关照下逐步实现的。首先是午夜可怕的类似风声的哭喊。“那是一种奇怪的声音……风声听起来非常像一个孩子的哭泣声。”[2]71接着是仆人对他的存在的支支吾吾的掩饰。“‘没有’ 她回答,‘是风声吧,有时候风声听起来就像是人在荒原里迷了路而号啕大哭起来一样。’”[2]71最后克林才在恐怖、扭曲、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出现。而玛丽对于她自己所发现的“秘密花园”这一秘密的态度也是时时隐藏而犹豫的,这一秘密逐渐为人们所共知的过程也是在神秘、谨慎的氛围中进行的。情节结构强势紧凑也是哥特小说情节上的特点。在小说《秘密花园》中,情节的推进同样具有上述特点:玛丽家遭受了霍乱,玛丽被快速送到了柯瑞文先生的家,“秘密花园”钥匙的发现,“秘密花园”的发现,克林的露面,一切都在快节奏中推进,一环扣一环,给人一种紧张来不及喘息的感觉。哥特式小说同样会用暗示性的语言制造秘密悬疑使其情节紧凑、富有张力。小说中“钥匙” “秘密花园” “奇怪的哭喊声”等充满未知暗示性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了这种情节的急迫性,紧凑性。

三、哥特式风格的作用

那么,哥特式风格在小说创作中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反差,强化主题。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秘密花园》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歌颂、对生命的热爱、成长过程中人性关怀的重要性等方面。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小说的很多方面得到体现,例如对自然环境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等。这其中主要人物及自然环境在小说前后的变化以及由这种变化形成的反差在突出小说主题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在这种反差的形成过程中,哥特式风格起到了关键独特的作用。当小说中那些具有哥特式特征的丑陋、暴躁、极端的人物在大自然和人文关怀下变得积极乐观、充满朝气时,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圣,人性关怀的重要意义。当小说中那些具有哥特式风格的荒芜、阴森、冷漠的自然环境在孩子们的耕耘下重现生机与活力时,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之间是需要彼此相互的尊重与关爱的。当那些充满神秘未知的事物将其本真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明白了坦然真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我们知道通常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他们对各种反差及变动特别敏感。这种由于哥特式风格所引起的在小说人物及其环境中的反差能给小读者带来极大的精神上的震撼,从而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鲜明、长久的印象。小读者似乎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明的具有反差的动态画面。例如由病态丑陋扭曲变为美丽善良健康的女主人公玛丽,由死气沉沉变为生机勃勃的“秘密花园”等。这样,小说的主题就能更好地传递揭示给小读者们。正如没有黑暗我们不能强烈地感觉到白昼的耀眼一样,没有这种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中很好的应用,读者很难体会到人物及其环境前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由这种反差所揭示的小说主题也将很难被有效地传达。

其次,吸引读者注意力,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秘密花园》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代表作,其目标读者主要是儿童。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小说要在内容与形式上符合他们的需求。众所周之,相对于成年读者而言,儿童读者往往缺乏耐心,其注意力不易长时间保持在文本上,其对作品及文本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小说《秘密花园》中哥特式风格在吸引儿童读者注意力及兴趣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相对于传统儿童文学中经常描述的美好、善良、积极向上的人物及背景环境,哥特式风格所创造的惊险、恐怖、怪异、阴森的人物及环境能够抓住小读者的心,吸引其注意力。因为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及营造的环境对于儿童读者来说都是相对陌生的,离他们的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这种陌生感,距离感往往能够激发儿童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对文本的注意力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小说在内容和情节上能营造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氛围,而这种紧张急迫的氛围更能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另外,我们知道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之一,而在小说《秘密花园》中,由哥特式风格所创造的悬疑、谜团恰好迎合了成长中儿童的心理需求。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小说通常具有惊险、悬疑、恐怖、充满谜团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小说《秘密花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可以把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比作一个一个谜团的呈现及解开的过程。遭受霍乱成为孤儿的玛丽将怎样生活?传说中玛丽叔叔空旷阴森的庄园到底是什么样子?死气沉沉的庄园有着怎样的过去?那午夜恐怖的叫喊声是什么?毫无生气的秘密花园能否复苏?连小说题目本身也充满悬疑色彩,如同一个谜,等待我们去将其解开。可以说小说《秘密花园》情节的逐步推进正是在这种哥特式风格的关照下实现的,而这种充满悬疑、谜团的情节可以激起小读者的好奇心,迎合并且满足他们对未知事物求知的欲望。

再次,恐怖的关照,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审美个人体验的差异,人们对“美”的概念与理解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果说哥特式风格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美”的话,那么这种“美”属于崇高的美的范畴。朗吉弩斯(Longinus)在其著作《论崇高》中最早在美学范畴内提出了崇高理论。在朗吉弩斯看来,崇高就是那些巨大的、不同寻常的事物,以及人的心灵对这些不同寻常的事物的热烈追求和永恒惊叹[3]113。十八世纪的伯克(Burke)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指出,崇高是注重痛苦、危险与恐惧的自我保持的情感。由晦暗、力量、庞大、无限性、空虚、沉寂、困难引起的恐怖性和与人敌对性是引起崇高美的主要因素。同时伯克还强调:“凡是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4]席勒也认为,一切异乎寻常、神秘的、难以捉摸的东西,还有黑暗,都是关照崇高的对象 [3]124。从以上的有关崇高的理解及定义可以看出,哥特式风格在文学文本中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营造这种崇高感。首先哥特式风格作品中恐怖、晦暗、神秘、空旷的背景环境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一种崇高感,例如:巨大高耸的古堡、黑暗神秘的修道院等。其次,哥特式风格所塑造描绘的扭曲和异乎寻常的人物和事物也能创造一种崇高感。最后,哥特式风格作品所阐释的痛苦、危险、敌对性等主题也很好的诠释了崇高感。《秘密花园》这部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作品同样为小读者营造了这种崇高的美,而这种崇高的美对于儿童的审美体验是独特的、陌生的。传统上,儿童所接受的美通常是柔和、鲜亮、阳光、令人感到亲切的。而这种由哥特式风格创造的阴郁的、庄严的、强大的、肃穆的崇高美会对儿童读者的内心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如果说小说《秘密花园》向读者传达了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那么其哥特式风格无疑在无形中同时将恶、丑、缺憾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很多批评者及读者认为儿童文学作品不应出现太多的恐怖,血腥,阴郁的描写场面,认为由其制造出的“噩梦”将会长久的萦绕在儿童的心间,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但是,事实是生活中善与恶,美与丑,阳光与阴森是并存的,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必须要学会接受与适应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尽早认识理解其存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试着理解珍惜善与美,并学会如何将那些恶与丑,那些残缺不完满转化成为美好的事物。由此,可以说小说《秘密花园》不仅为小读者上了一堂关于认识恶与丑的课,同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生活中丑与恶转化为美与善。

最后,增加小说深度,提升小说现代性。作为一部公认的优秀文学作品,小说《秘密花园》的深度与复杂性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儿童文学层面,小说的很多方面已颇具现代性作品的深度。正如美国作家兼学者安丽森·卢瑞(Alison Lurie)在牛津版的《秘密花园》序言里指出,小说非常明显地包含了20世纪西方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几个重要主题。一是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二是提倡回到自然;三是神秘主义。而小说中哥特式风格的运用对于增加小说的复杂性,提升小说现代性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描述是哥特式小说的特点之一,哥特式小说通常关注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对潜意识心理和罪恶感意识有意识地进行挖掘。而这种写作风格在现代派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保留与应用,从而为二十世纪文学“向内转”提供了依据与资源。小说《秘密花园》在哥特式风格的关照下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玛丽面对柯瑞文先生庄园时的心理反应,克林完全变态扭曲的,充满死亡意识的未来观,柯瑞文先生自我残忍的,扭曲的内心折磨等。这些描写无疑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盈,将他们的多个侧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具现代性,多面性。同时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照也增加了作品本身整体上的深度与现代性,在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哥特式风格同样有助于“神秘主义”的呈现。“神秘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occultism(意为“隐藏或隐蔽”)派生而来的,其具体含义是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包括诸多理论和实践,例如:玄想、唯灵论、“魔杖”探寻、数灵论、瑜伽、自然魔术、自由手工匠、共济会纲领、巫术、星战学和炼金术等[5]。哥特式风格所营造出的恐怖,奇幻,阴郁,反常等特色很好的迎合了“神秘主义”的特点。小说中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人物、背景环境、情节等使小说笼罩在了这样一种神秘色彩之中。例如:小说中屡次提出“魔法”(magic)这一词汇概念。在小说中的主人公看来,正是“魔法”让一切发生了奇迹性的变化,而人们通常会自然地将“魔法”与神秘联系在一起。由哥特式风格营造的这种神秘性使小说不仅仅反映了儿童成长的好奇心及探索心理,同时暗示并揭示了许多现代社会现象及问题,例如:人性不完美的一面、人的内心世界之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敌对的一面等。从而使这部作品的深度得到提升,内容的严肃性得到增强。同时,现代作品由“神秘主义”衍生而来的若干主题,如孤独,世界的荒谬等也通过哥特式这种风格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暗示和阐发。这一切使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超越,从而使其经典性能够接受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得到认可与巩固。

作为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秘密花园》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但哥特式风格在文中的大胆应用无疑是该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哥特式风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它为小说主题的呈现、情节的发展、儿童的审美教育及自身深度、现代性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服务。该小说中哥特式写作风格的成功运用,让读者知道儿童文学作品并非与哥特式这种写作风格格格不入,相反,两者的结合及很好的运用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效果。参考文献:

[1]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谷启楠,韩加明,高万隆,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98.

[2]伯内特. 秘密花园[M].刘晓媛,译.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3]李伟昉. 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3-124.

[4]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42.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风格;服装设计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与服装的联系

哥特式建筑整体较为修长,又高又尖。整个建筑形式上扬,具有开阔的底部和高耸的外观,这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欧洲中世纪的建筑中,哥特风格盛行,尤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教堂,这时候的教堂十分常见,宗教文化对建筑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可以说,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是宗教文化的产物。这种建筑形式流行于当时,同时深深影响着这个时期的服装,当时的服装设计也受到了哥特式风格的影响。服装设计不是一种孤立的设计,而是与很多领域相互交叉的一种综合性的设计,它也受到建筑风格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它不仅仅是中世纪欧洲服装风格的一种特色,这种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对现代的服装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并在流行服饰设计中掀起了时尚的浪潮,为人们所青睐。

二、哥特式风格在服饰设计细分中的表现

中世纪,欧洲很多建筑具有哥特式风格特点,这种设计理念也对这一时期的服装设计产生了影响,包括服装的外轮廓造型、细节设计、服装配饰等,都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如果联系宗教文化,就不难理解这种风格的诞生了。从某种角度看,这个时期的服装设计是随着建筑风格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世纪,服饰也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人们的服装朝着装饰化、层次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服饰行业也开始细分起来,从服装的设计与制作到花边装饰的制作,以及服装的裁剪、服饰配件(皮带、鞋子、手套等)、服装印染、皮制品加工与定制等,都会有专门的部门。这也体现出当时服装设计内容的复杂以及服装在细节表现上的精细程度。

三、哥特式风格与服装外形

哥特式风格对服装外形的影响,是其风格表现中最为明显的部分。从整体轮廓上来看,其服饰整体以瘦、窄的版型为主,在上装中,服饰的袖子以泡泡袖、耸肩袖等高高挺起的袖型为主要特点。从服装的配件上来看,帽子会具有尖锐的形状,鞋子也会长长、尖尖的,或具备富有尖锐棱角的造型。所以,在哥特式服装中经常会看到帽子很高很尖,鞋头尖而又翘起,肩部或者衣角的轮廓都会有明显的尖锐感。这一时期,为了突出服装的紧身性,款式、造型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设计特别注重收腰和服饰的立体感,服装的裁剪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革新,开始注重立体裁剪,尤其是省道的变化。所以,从哥特式风格的服装中,人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曲线感和三维效果。这种风格也是人们对传统服饰造型审美观的一种革新,对于服饰款式而言,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从此,哥特式风格的服饰渐渐向着越来越注重制作细节、具有越来越多的款式结构变化的方向发展。

四、哥特式风格与服装装饰

首先,哥特式装饰表现在丰富的刺绣装饰上。这种装饰大量地出现在服饰中,体现一种繁复的气息。其次,服装部位的立体装饰。领子的部位卷起,如,有的领子大大地翻卷出来,还有各种花边的造型;袖子上会垂下很多的装饰布,可以是多种色彩的,材料也是多样的,而且有长有短,配在袖子上显得非常有节奏感。

五、哥特式建筑风格与现代服饰

哥特式建筑的设计给当时的服饰设计带来了启示,大大增强了服饰本身的美感,契合人体曲线,满足了人们的物质要求。同样,它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摇滚风格盛行,其也被称为朋克之风。这种风格在服装设计中流行开来,使得服装具有明显的哥特式印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JoyDivision摇滚乐团,在他们的服装中就出现了很多哥特式风格的造型,如黑色的皮夹克、大量的蕾丝等。哥特式风格服饰在现代服装中被演绎成一种具有神秘感的服饰,多数以黑色、蓝色等冷色系为主,这种风格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受到一些年轻人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音乐产业的发展,这种由建筑风格催生的服装风格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种充满个性的服饰风格在当时被看作一种非主流的流行文化,具有消极、颓废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20世纪90年代,哥特式风格在音乐或建筑领域虽然不是主流,甚至逐渐消退,但是这种风格已经给服装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渗透到服装设计中,为服装设计的发展注入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如今的电影中也存在很多哥特式风格的象征,哥特式风格时尚中永远流行的黑色紧身牛仔裤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并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近年来,哥特式风格一波一波兴起,哥特式风格的皮包、服饰、鞋子总会受到一些设计师的喜爱,并且在服装风格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师的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哥特式文化风格,如近些年D&G品牌服装中的印花风与配色,都是一种现代哥特式风格的体现。

六、结语

哥特式风格在服装设计中被赋予一种独特的时尚地位,是极具美观性与文化内涵的服饰风格。其充满个性和神秘感,往往让人无法忘怀。哥特式建筑风格对服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哥特式风格设计是服装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一节。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爱伦・坡 《厄舍古屋的倒塌》 哥特式风格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

哥特以独特及富有魅力的表现方式,深深影响这个社会。但它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像一种反讽。哥特文学以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为代表。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生活化和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控上无不流出怪涩恐怖因子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极具现实意义,它们映照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独而焦虑的人们基于“自体保存”的心理需求自然产生了对崇高感的渴求:人们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在这里具有破坏力的对象对人们展以造成实际威胁和伤害,与此同时又能享受因恐怖、惊险、黑暗等引起的审美。在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红死病的化装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等。

《厄舍古屋的倒塌》描写的是一个古老的具有族内通婚传统的家族中一对具有倾向的孪生兄妹“毁灭”的故事。妹妹多年疾病缠身,哥哥因思想久被压抑而精神失常。当中恐怖章节内容与室外传来的怪异声音凑巧配合一致。此时妹妹破棺而出,披着尸衣站在门口,死在已经晕死过去的哥哥的怀里,挚友仓皇逃出古屋后,古屋在风雨中倒塌在屋旁的池塘里。该故事充满了哥特式小说的元素和风格,光凭其独特诡异骇人的情节就产生了足够的恐怖效果。

一、环境氛围的哥特式情境

作者通过种种方式营造了阴郁凄迷的环境,强化了小说本身的哥特式氛围。这样就为整个小说定下了一个梦魇般的基调,在读者的心里挥之不去,影响整部小说的阅读效果。在文中环境描写的其他侧面也会让读者对此古宅留下死亡和衰朽的印象。比如“表层覆盖了一层毛茸茸的苔藓,交织成一种优雅的网状从房檐蔓延而下,再如由于常年不通风,那些木质结构表面上完好无损,实则早已腐朽了”[1]。总体而言,在小说氛围的营造上没有比死亡二字更能影响读者了。坡同时在日常生活物件的描绘上也强化了哥特式氛围。当叙事人我第一次步入厄舍的书房时,对屋子里简单的物件独特的描绘方式强化了小说叙事的阴郁和神秘的氛围。“黑色的帷幔垂悬四壁,室内家具多而古雅,但破旧而不舒适。房间里有不少书籍和乐器,但却未能给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我觉得呼吸的空气中也充满了忧伤。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叙事人的这种描述,给人的感觉就是房间是个停尸房[2]。根据情节的需要、事态的发展,点点滴滴的环境描写已经将整个小说的忧郁、病态、恐惧气氛进行了升华。尤其是把玛德琳小姐放入地窖后的第七天或第八天,作者对一个难眠的夜晚妹妹破棺而出那一段的环境描写,将恐怖气氛一步步推向了高潮。“黑色的帷幔已经破烂,被风吹动,拍打着四壁,一碰到床榻四周地饰物时,就沙沙作响。”这是幽灵或冤鬼出现的场面,形象具体的环境描写再次引起读者的联想,视觉上的恐惧带来心灵的恐惧。

二、外在事件对人物内在心灵的投射

作者最终容许阴郁的外部环境以某种方式进入了内心世界,这在心理上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投射,最终影响到作为接受者的读者阅读小说的心境。读者会发现文本色调越发显得恐怖,因为人类的心理所能激发的想象力远远超过外部事相本身。这表明存在于《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主要来自文本中的人物自身。故事中的叙事人甚至承认了房子的阴抑气氛实际是由他自身的想象力所决定的。“我当时是那么地沉湎于自己的想象,结果我真以为那幢房子及其周围悬浮着一种它们所特有的烟雾,一种不与自然之空气亲合的雾气,生发于那些枯树、茅薹和那一潭死水,那是一种神秘而致命的雾霭,阴郁、凝滞、朦胧、沉浊如铅”。笼罩于厄舍府的气氛由于其真实的景观严格说来不应该是让人感到恐惧的,却确实是让人害怕的,那是因为叙事者在其中加入了想象力。心理所产生的恐怖远远超过外部事相所能制造的恐怖,这就是人类为什么如此害怕黑暗,由于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相信在黑暗中存有某种东西能够伤害他们、吞噬他们。

爱伦・坡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怪诞与恐怖。一系列贯穿小说的环境、景物描写都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营造出的恐怖氛围更是入木三分,畅快淋漓。爱伦・坡将人物和故事情节放置在精心安排的场景中,每个细节的环境描写都是为营造恐怖气氛而设的,以其丰富的形象思维和高超的叙事能力,展现了一个个令人心惊不已和怪诞恐惧的场景,完美地达到了恐怖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良廷.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8.

[2]张守华.《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体风格透析[J].长城,2010.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

[4]李伟.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6篇

本文通过对哥特式的历史,发展和普及,简单,融合了它的观点中哥特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体现的简单阐述。主要体现的哥特式服装的特点和每个时期崇尚哥特风格的人们的心理原因。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与时装;异性结构;服装影响

1.哥特式风格的历史背景

1.1哥特服装风格的发展来源

哥特服装风格的发展来源哥特,本是北欧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斯堪的纳维亚的游牧部落。在中世纪的欧洲,正是这些哥特人建立了几个国家并打造了独特艺术的建筑风格。由于建筑技术的精湛,大量哥特式教堂建造诞生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圣母院,它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因此哥特式艺术风格成为封建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深深影响了这个时期的服装。

2.2哥特元素在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1.面料特征

哥特式服装面料多选用皮,软羊皮,漆皮,蕾丝,鱼网,雪纺,弹力棉,麻,绸缎,羽毛等。配饰以低调的银饰为主,或锁链和铁钉。带钉子的项圈或领带以及丝绒绳是绑在脖子上的。同时太阳神之眼、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十字架(基督的象征)、五角星的饰品以及刺青同样是哥特风的经典。

2.色彩特征

哥特风格的颜色以黑色为主,给人神秘,高贵和性感的感受。其次选用红色(十字架(基督红,暗红)、大五角星,深紫色(茄色),兰,绿以及灰黑色搭配使用。这也可能是反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 的健康理论,其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 这一审美。

3.款式特征

从post punk到gothic转型的过程是其与苏格兰格子相结合,产生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还有将淑女的洋装,娃娃服加入哥特元素形成的lolilta风格。

(1)镂空

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产生神秘而性感的视觉感受,在镂空面料的服装下隐约透出苍白的皮肤。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产生了很好的镂空效果,这正是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

(2)捆绑束腰

虽然现今舒适服帖的胸衣取代了中世纪对女性的压迫有着自虐色彩的女士束胸衣,但是这种束胸衣仍延用到现代哥特服装设计中。

(3)简约的线条与繁杂的褶皱

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不但可以修长身型,塑造魔鬼般的身材,更体现出沉稳与凝重,而与之相对应的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大荷叶边的领口,袖口,巨大的裙摆延续了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更给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这正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3.1哥特式的优雅运用

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讲,哥特是所谓的野蛮人。但艺术风格上,哥特风格则又是是崛起激荡,优雅纤细并存。这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一种体现。 在哥特风格中,与升腾的整体相对应的,则是繁复纤细的细节。不论是雕塑还是花窗,都具有了一种纤细修长的品格,给人一种不可言喻的优雅之美。

3.2 哥特式的神秘感运用

事实上,中世纪文化以及哥特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得以复苏,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时期(Romantic Movement),浪漫主义无疑是对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的反动。神灵的题材在文学作品上被广泛的运用,尤其是风靡一时的吸血鬼风格。其神秘气息可谓被当时的哥特人推崇到了极致。

现在,神秘感的哥特风格再次被使用。在冬季,深色系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色彩,而知名度永不褪色的黑色更是当仁不让的持续大热。其神秘的特质也和 HOZ今冬哥特伦敦的设计理念相呼应。 HOZ新哥特式伦敦系列设计理念起源于13世纪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印花图案带着浓烈的歌特古堡的印记,优美的哥特文字让人感觉游离在现代与复古之间。根据伦敦的现代与传统的城市特点,设计师加入对立的元素.如展现未来主。 --!>

3.3 哥特式的阴郁运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审美道德一直存在争议,对于象古屋中的鬼魅一样四处出没的恐惧哥特式小说,最终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有可能是一种理性的上升,也有可能是沉溺于对恐惧的描写。哥特音乐强调和营造的是恐惧、悸动、黑暗、沉郁的气氛,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阴郁感。

而现在的设计师更是将哥特这种独一无二的阴郁风格在服装领域发挥到了极致。阴郁的哥特式设计,冷漠无情的妆容,黑色的严肃主义,处处渗透着哥特式的阴郁。设计的整体感强和对于面料的手感,良好的垂感给黑色服装带来的不仅仅是流畅的整体感,更是一种良好的风格体现,层叠的结构与良好的垂感很好的诠释了哥特风格设计,这更加适合女性穿着。

总的来说,现代服装设计中通常是强调服装的整体艺术性,追求的是服装多元化发展,哥特式艺术风格凭借夸张而不失含蓄,戏剧且怪诞,复杂多元化的特点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并与现代元素结合,形成了富有现代时代特征的新特点。中世纪的典型风格——哥特式以及哥特式元素,在如今频繁上演复古风潮的时尚领域,自然受到设计师的青睐,以致于频频亮相于现代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时尚界的发展也自然要求其发展进步,此时的哥特式已不是单纯延续传统的风格特点了。

4.总结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时尚、文明是数千年来人类不懈的追求。服装是载体,服装设计师是挥舞剪刀的舞者。生活中各种风格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当然少不了哥特式,哥特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生活,也是我们生活展示的一部分,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一个品牌的成功,除了设计和产品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因素。好的流行作品一定要以生活为时代背景,就像现在大家关注的奥运会,它把运动风推到了顶峰。时代不一样,体现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我们所看到背后的传承一直是这样下来的。真正的把现代潮流诠释好,对于服装整个产业的发展将显得难能可贵,将会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然而,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 “哥特服饰”的个性与特色仍旧太过强烈,造型也常常过于夸张,配色更是或浓郁或阴沉,是一种极端的服饰风格,代表的是一种很前卫的时尚潮流,在这个张扬的时代,哥特元素必将更多的进入到服装设计领域!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哥特式。哥特让我们有着一种热爱生命的热忱,它呼吁着人们珍惜和热爱生命,追求永恒的自由。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G., Gothic Style and Civilizations [N].(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7)

[2]哥特时代2004年2月号[M].(哥特时代杂志发行部:南京,2004.2.12)40-48

[3]冯泽民. 世界服装发展史[M]. 纺织工业出版社. 2006.10

[4]冯泽民. 齐志家.西方服装发展史[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

[5]华梅. 西方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05

[6]郑巨欣. 世界服装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5-9-17

[7](美)卡米尔(Cmille,M.). 哥特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5-49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7篇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建筑;服装;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62-01

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表现在建筑上,就有尖拱券、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

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服装设计师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发现了哥特式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风格的共通之处,并巧妙的将这种凝固的艺术提炼幻化成可灵动再现的服装设计之中:立体感是建筑和服装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除此以外,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的造型特征,就是垂直上升感。以哥特式大教堂为例,这种垂直效果从外部看主要是由高耸细长的尖塔体现出来的。哥特式服装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加强空间感和立体感的同时,十分强调整体的修长效果。十三世纪时,受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挺拔、讲究线条、垂直上升的造型风格),衣服裁剪出现了新方法――达次,我们称之为“省”。这种新的裁剪方法从前、后、侧3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间的多余部分,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入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型布,使腰身处产生了许多多棱型的空间,下半身裙子因为从4个方向加进许多三角形布而大大增加,形成许多纵向的长褶,强调了垂直感觉,与哥特式建筑那向上升腾的垂直线的特征一脉相承、相映成辉。

而在其它一些相关的服装配饰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时有一种亨尼帽(hennin),据说是由一位叫亨尼的贵妇设计的。它先用糨糊把布粘成圆锥型高筒,然后在这高筒上裱一层华美的面料;帽口装饰有天鹅绒,披挂到肩部;帽尖装有很长的贝尔,最长可达地面;帽子的尖顶高低不等,有时还有双尖塔造型;帽子的高度以身份高低而定,据说最高可长达1米。高高的圆锥形帽顶,长长的飘带,与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尖塔设计有着同样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念。从对哥特式建筑的神似发展到了形似。还有奇特的尖头鞋“波兰那”,以及与“波兰那”并驾齐驱,风靡一时的当时男子时兴戴的一种叫夏普伦(chaperon)的帽子。帽尖也是细长的管状,可以披在肩上或置于脑后,最长可达地面。尖顶帽、尖头鞋,都是服装造型上的变异,与教堂高耸细长的塔楼尖项极其相似。可以说,在服装上,虽然是来源于哥特式建筑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但其哥特式特征的夸张和创新一点都不比建筑逊色,它添加了独属服装的艺术风格魅力。

时至今日,几个世纪过去了,其间,哥特艺术风格也经历过起起伏伏、跌跌宕宕,但也取得了更进一步的艺术升华。随着哥特式风格的普及、继承与发展,设计师及哥特式的忠实追随者们不满现状积极地推动了其向实用装的普及:

在实用装方面,以亚洲的日本为代表的、近年来一度兴起的强调以中世纪法兰西复古风潮、中性化为主导风格的服饰――超级视觉系(Super Visual)和强调可爱少女风格的法国女佣式样的洋装(Lolita)也渐渐的开始充斥全球范围的服装市场。这些服装的消费群体一般为15―28岁的中学生和时尚男女青年;现在在大街上看到萝莉装扮的女孩们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在2003年秋冬时装会后,这股神秘力量已悄悄现身于时装舞台以及各种会的展示设计中,另类而特别:Gucci的时装秀、美国经典老牌 Ralph Lauren的会成了一片哥特艺术的黑色海洋、Dior的一个珠宝展示会则以“吸血鬼的舞会”为主题……

几个世纪过去了,哥特式服装风格见证了一代代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从整个中世纪至今全球服装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哥特式艺术风格所有的观念、所有的理想都汇聚在一件件透着复古风的神秘、奇异、古怪的服装上。人类将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在领会这种风格所展现给我们的设计的真谛和涵义的同时,赋予它新的意义并使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永远流传下去。同时哥特式风格服装的灵感来源以及后来的推广和普遍,也提醒了今后的服装设计师及其他领域的设计师们甚至于在校学习的对于艺术与设计充满热情的学子们要学会借鉴学习不同门类的艺术,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开阔设计思路,加深对艺术设计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适时适机地抓住时尚的脉搏,体会时尚的气息,把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幻化成自己的设计灵感来源,创造性地加以表示和继承……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8篇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 现代服装 影响

一、引言

不同的时代都有反映其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与文艺思潮,并且每个时代的艺术思潮都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时代的服饰风格。纵观中西服装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服装艺术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的发展,相互影响产生共同的艺术美感,如哥特式艺术风格对服装行业的影响便是一个典型,而至今,哥特式艺术风格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超乎时代的审美影响着这个社会的发展。

二、哥特式艺术的发展来源

哥特(Gothic)最早是称谓欧洲早期的一个“蛮族”,一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其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而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正是这些哥特人创造了以建筑为主的带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评价中世纪艺术风格时始终持否定态度,但从现在看,中世纪也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杰出的艺术作品。正是这种风格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现代整个世界,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当然服装行业的发展也深受影响。

三、哥特式艺术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给人较为突出印象的是在建筑艺术上。哥特式的建筑不同以往,造型简洁,其上广泛运用的尖拱券线条轻快,飞扶壁轻盈通透,立柱或簇柱修长笔直,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个建筑空间大但陈设的家具少,使人视觉上感觉纯净而简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它可以说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教堂的哥特式艺术在给人以宗教感染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其他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同时哥特式建筑也是朴实耐用的典型风范,也很符合当今社会返朴归真的设计思想。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为近现代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流行的元素。

四、哥特时期服饰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及修长的造型,都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以及服饰创造。

服饰造型上,哥特式服装往往是高高的冠帽、尖头的细长鞋子、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使穿着者显得身体修长,同时很多裙饰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借此增加人体的高度。

服装用色上,哥特式服装往往和教堂内部镶嵌彩色玻璃的花窗异曲同工,如采用左右或上下不对称的颜色搭配,并且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如男子在着装时,两侧垂袖及下肢的,常用左右不对称的颜色搭配。女子的柯达弟亚 (Cotardie)外衣,上身适体,下裙成喇叭花状,面料常常有上下左右不对称的图案与色彩,也像教堂内的彩色玻璃一般,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五、哥特式艺术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于欧洲当时的服饰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影响深远。同样,它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如在上世纪70年代末,后朋克摇滚风格登场,而当时作为哥特摇滚雏形的Joy Division乐团在服装上采用大量的现代哥特风格造型: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哥特大教堂等,这些都是哥特的符号象征。而这些象征主义元素被多数摇滚乐队和时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在80年代,哥特服饰时尚因为这种音乐的风靡而发展起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以及黑色飞行太阳镜都成为哥特族的标志。虽然这些服饰并不被当时的主流时尚设计师所接受。到了90年代,哥特时尚随着欧美国家电影业的发展而在此时有所变化,尽管有电影领导的流行时尚一变再变,就连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这种风格却和北美流行的任何东西都无相似之处,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的紧身牛仔裤,并且直到今天也是不容忽视的,并被社会更多的人接受。

而到了今天,哥特式的服装风格再次流行。这时哥特风格的服饰不仅仅限制于高级服装订制,一些大牌的服装品牌设计师也开始关注哥特时尚。比如:Kenzo、Anna Sui、Issey Miyake、Gripp Jeans等等。哥特式的服饰风格已不止一次地以各种形式呈现于T台上。如纪梵希2008年秋冬时,模糊的黑色、繁琐神秘的教会项链以及中分包头发型和肃穆的妆容,就组成了令人压抑、空灵怪诞的中世纪哥特气氛。Gucci也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惊艳。

六、结语

哥特艺术风格经过近十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它见证了时代和历史,它影响了从整个中世纪至今全球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并且这种风格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现代整个世界,并且对现代服装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即将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使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永远流传。

参考文献:

[1] 陈东生,甘应进.新编中外服装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1.

[2] 徐军绒.哥特式艺术对西方服饰的影响[J].装饰,2006.07.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9篇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盛行于欧洲中世纪高峰、末期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法国为中心,发展繁荣起来的。12世纪,是哥特式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到了13世纪,法国哥特式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夏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就充分展示了哥特式建筑由早期向鼎盛时期不同的发展风格。在此之后,法国兴建了很多大教堂:兰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和博韦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等。13世纪中期之后,哥特式建筑主要向轻盈和繁饰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式(Flamboyant)等晚期的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建筑也传播到欧洲各地,并且在各国形成不同的哥特式风格。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在德国,哥特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时的哥特式和英国的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著称;在意大利,哥特式建筑则更多保留有古典和古拜占庭的建筑传统风格。

哥特式艺术主要以夸张、不对称、奇特、轻盈、复杂和多装饰,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性线条为其一大特征,具体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物的尖拱券、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哥特式元素。

哥德式建筑的主要特色,就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这些特色在欧洲的教堂、大修道院与教堂很常见。同时,这些哥特式元素也出现在很多欧洲的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乃至一些私人住所。

哥特式建筑,在建筑物的外部,一般遍布着建筑的支撑部件(比如扶壁、飞券等),给人一种瘦肖的立体感;而在建筑物的内部,很少能见到厚重的墙面,遍布的是花窗玻璃,室内空间异常明亮。这些元素从建筑力学上说明,哥特式建筑,已经从古罗马、罗曼式建筑的拱、穹顶等块面整体受力体系,转变成框架的受力体系。负责承重的框架之外,建筑就可以不砌墙、用增加室内采光的窗户来填充与装饰。

哥特式大教堂(cathedral)建筑很多,位于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就是被认为完美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位于北京的西什库教堂、位于青岛的天主教堂和位于香港的圣母无原罪主教堂 、九龙玫瑰堂等等,也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文学

在文学范畴里,歌特式文学主要是指源于英国18世纪后期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哥特式文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英国作家,他创作于1764年的小说《奥特兰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开创了一种富于超自然元素,神秘、恐怖的哥特式小说风格。后来,同样来自英国的作家安·莱德克利夫(Ann Radcliff)1794年出版的小说《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最终确立了哥特式小说的标准式样。

一般来说,哥特式小说,都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这一题材的代表其他作家与作品主要有:英国作家M.G.路易斯(Matthew Gregory Lewis)的《僧侣》(The Monk);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科学怪人》;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黑猫》和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的《歌剧魅影》(Le fant?me de l'Opéra)等等。

哥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比如,玛利·雪莱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布来恩·斯托克的《德古拉伯爵》(Dracula)。这些哥特式文学作品的主题,都是描写残酷的激情与恐怖超自然细节。作品的主人公,通常是年轻的男女,往往都是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欲,和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境遇……这些文学作品和经此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吸引全世界的青年读者和观众。在当代,哥特式文学的恐怖小说作家中,美国作家安妮·赖斯(Anne Rice)的《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布莱特(Poppy Z. Brite)的《时分》(Lost Souls)比较有代表性。至于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的暮光之城系列(Twilight series),更是闻名全球。

历经数年,不同国籍、性别的文学家创作的哥特式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不仅体现了哥特文学是对人类自身黑色阴暗面的展示,也反映了哥特文学对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哥特式文学,是一种恐怖与神秘的混合体。

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式文学,虽然属于建筑和文学两个领域,但是,作为外语学习者,有必要对二者做一个对比分析,以便更深入了解西方的异域风情。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刘丽丽(1978.11-),女,满族,河北承德人,职称:讲师,学历: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哥特式风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哥特式;哥特式建筑;哥特式雕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97-02

一、哥特式起源

“哥特式”一词刚开始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的,它的意思是哥特人的。然而,所谓的哥特式风格却与哥特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现在人们对哥特式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人们约定那样一类的称作为哥特式,显然已毫无任何褒贬色彩。“哥特式”一词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发明的,用以描述中世纪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盛行出现的建筑样式。哥特式风格从12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出现,14世纪遍及欧洲。哥特式风格设计中世纪晚期多种造型艺术品类,建筑、雕塑、绘画、壁画、镶嵌彩窗工艺等。

二、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风格是基督教在日渐趋于成熟之时在视觉艺术领域取得的成果,由于当时人们对宗教的极度热心与钟爱,西方社会在造型领域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在大教堂上的修造上,因此哥特式风格最先出现于建筑。

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首先出现了这种风格,并且在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的结构体系是继古罗马的拱券结构之后,西方第一个真正全新的建筑结构体系。不同于古罗马的建筑美学的坚实厚重、封闭内向、沉静矜持为特征。哥特式建筑克服了建筑物高度、采光问题,运用肋架交叉式拱顶、二圆心尖券,在美学特征上,哥特式建筑轻盈剔透、欲飞欲动,垂直方向的线条占据大部分。根据不同的阶段,哥特式风格建筑被分为3个阶段:在约1140年至1200年巴黎附近所进行的初步尝试一般被称为早期哥特式风格。1200年至1260年间建造的建筑,包括沙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则是哥特式风格的鼎盛时期。圣乌尔班教堂则是这一时期的典范,这时这一风格被称为辐射式,它更注重线条和通透的效果。15世纪早期,法国出现了哥特式建筑最后一个类型――火焰式。

1137年至1144年间,巴黎城外的圣丹尼斯修道院在院长絮热的指导下进行重建,由此哥特式建筑开始出现。作为路易六世的朋友,此番修建圣丹尼斯修道院既有一定的宗教目的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可以宣扬教会和王室的双重重要性。同时有可以解决对空间的需求,来收纳更多的朝圣者。絮热指导下重新修建的部分包括唱诗席和西面工程。西立面的设计、西面三个入口的雕塑装饰以及镶嵌彩窗的设计和应用,为随后的哥特式教堂提供了蓝本。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和1165年至1205年的拉昂大教堂是早期哥特式风格最优秀的代表作。哥特式建筑的繁荣,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毁于大火中的建筑需要翻新和重建,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让哥特式建筑迈向了鼎盛时期。兰斯大教堂首次采用了条格式窗花格。1243年至1248年,圣徒小教堂的修建标志着哥特式建筑史上一个以轻盈感和垂直性的强调为特征的阶段的开端,并且它也开创了辐射式风格,辐射式是从哥特式教堂玫瑰窗窗花格的辐射状图样而来。这种玫瑰窗花格是13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最具特色的构成之一。哥特式建筑晚期,英国则是其潮流领导者。英国是法国境外最早接纳哥特式建筑样式的国家,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唱诗席就是其代表作。英国哥特式建筑将建筑物上所以可能雕刻的表面布满了装饰。在“装饰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哥特式建筑的最后一个类型,即火焰式。火焰式建筑风格是因建筑物外面、门廊等部位各种火焰状的曲线装饰。火焰式的建筑装饰中,各种坚硬的石头和砖常常被扭曲成树枝或爬墙的常春藤。

三、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时代,雕塑艺术的最主要阵地就是教堂。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人们将全部的想象力倾注在教堂这一伟大的艺术综合体之中。雕塑及绘画都是在教堂里得到发展的。在西方艺术史上,纪念性石雕的创作盛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消失于中世纪前期。直至罗马式时代,纪念性石雕才在建筑装饰雕塑领域复兴。经哥特式时代得到全面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纪念性石雕才逐渐摆脱了对建筑的依附,从教堂的艺术综合体中走向教堂外面的广场。

絮热主持下的圣丹尼斯修道院的西立面三个入口雕刻装饰机具秩序感的总体布局,可谓是开一代风气之先。沙特尔圣母大教堂西面入口,雕塑装饰风格是早期哥特式时期建筑装饰雕塑较为成熟、完整的作品遗存。它的总体设计受圣丹尼斯修道院的影响,与罗马式教堂相比较,这里的门侧住人像雕刻不再是扁平的浮雕,它们是依托着柱子的圆雕,成为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独立形体。由于必须让圆柱作为任务形体的依据,此时的人物形象受到柱子的限制,人物在形式上未免有点抽象和拘谨,但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静穆与神圣的气息,却也与周围建筑环境甚为协调。柱子上的人物面部结构清晰、表情安逸、静谧。新建的沙特尔圣母大教堂,雕塑装饰比之前更为优秀。原先静态的人物此时变得活灵活现,不比之前的呆板,此时他们的身体动态更为活跃,外形轮廓具有丰富性。人像那较柱身宽的躯体、人物头上伸出的华盖和脚下的基座,都将身后的柱子隐藏了起来,人物衣褶也自身有了重量,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装饰,而不仅仅是人物身上用浅浮雕进行的装饰。在哥特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兰斯大教堂西面的《圣母往见》和《受胎告知》。《圣母往见》群像极富有古典主义气息,细密稠叠的衣褶,希腊式的面容,人物的躯体结构隐现在紧裹的长袍之下。人像似乎已将完全脱离了柱子,身体造型坚实,体量厚重,柱子退在了人像的背景中。《受胎告知》中的圣母显得十分朴素、单薄,身体轴线是笔直的,面容平板,眼睛和嘴巴在石头上粗略划刻。由于默兹艺术较为写实的、带有理想化色彩,创造的人物形象比例正确,造型结实,衣褶排列有序。受默兹艺术的影响,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初期许多哥特式教堂的建筑装饰雕刻作品中出现槽状衣褶风格。大天使加百利像处理衣褶的手法和单薄的躯体所呈现的异常优雅、略显矫揉造作的S形曲线,则是代表真正的“哥特式”雕塑风格出现了。哥特时代的西欧,对圣母玛利亚的膜拜成为了建造哥特式教堂的最主要的动力。哥特式雕塑主要是为当时教堂的使用和装饰而制作的,大多细致地刻在大厦、照墙、洗礼盆和正门之上,特别是作为纪念碑上的图象。大多数哥特式的石碑雕刻都是在大教堂的外部,而不在内部。一般来说它们特别是以修长 的形体、拘谨的姿态和程式化的服饰所产生的垂直静止的效果而著称。一切动作通常是由头部的前倾后仰、左顾右盼表现出来。由于各种雕像都是定型的,所以观赏者只要一看,便知道雕刻的人物是谁。哥特式雕塑总是着色的。脸和手是自然色,头发是金黄的。外衣的色彩明丽,并饰以珠宝和环佩,壁炉边都镶上了宝石和色玻璃。这些雕像的整体效果极为动人,其目的是要暗示一种真正天国的意象。此外,雕塑家必须要根据观看者的主观视角来调整雕像的比例,他们将人物雕刻的很大,而且会扭曲变形以便适合人们观看时倾斜的视角。多数哥特式艺术中的人物形象是被摆放在建筑物式的空间内的,在哥特式风格的雕塑中,很少会看到头上没有天蓬、完全独立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洪洋.哥特式艺术.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地中海风格范文 下一篇:波普风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