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

时间:2023-03-07 21:11:07

个人所得税退税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帮扶制度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这也符合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成果要全民共享的大原则。

基于以上的考虑,建立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十分必要。笔者认为,所谓个人所得税退税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退还纳税人部分或全部税款。首先,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符合公平原则,即多得多交税同时也能多退税;其次,退税制度使公民切身体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本身能调动居民主动纳税的积极性,对鼓励公民诚信纳税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最后,它体现了政府对普通工薪阶层的关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纳税人享受个人所得税退税的情况

纳税人在什么情况可享受个人所得税退税呢?笔者认为应从严控制退税情况,建议暂定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纳税人遭遇重大意外事故。当纳税人不幸遭遇诸如车祸、疾病、地震等重大意外事故而出现个人财政危机时,经纳税人申请,税务机关可以将其已经交纳的部分或全部税款退还。虽然我国在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个人遭遇重大意外事故或个人患病等情况可以通过福利补助救济等制度来解决。但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分别适用不同的人群,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适合用于年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群,可能他(她)们根本没有交纳过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则适用于交纳过个人所得税的普通工薪阶层,其本身并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因此,建立给遭遇重大意外事故的纳税人(个人)退税制度,既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种情况,经济增长出现衰退。当国家经济出现萧条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了政府的重要任务,当然也包括刺激个人的消费。2008年末,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十位教授联名建议给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以下的家庭,每人发放1000元的消费补贴。浙江省杭州市已经开始实施,为低保家庭、困难家庭每户和退休职工每人发放200元消费券,小学、初中、高中生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十位教授的建议是否可行尚未有定论,但这个建议对刺激低收入人群消费欲望有一定的作用,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却是有限的,因为符合低收入条件的人群毕竟占我国总人口比例不多。因此,如果我国建立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政府在对低收入人群实施消费补贴的同时能对普通工薪阶层退税,那么其惠及的人群会更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将会更为明显。而且,经济衰退通常伴随着工薪阶层降薪甚至失业,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这对纳税人今后诚信纳税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种情况,物价指数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用定率扣除与定额扣除相结合的方法,在通货膨胀时期每个人的名义收入在上升,相应的税率档次会提高,这实际上相应地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同时,各种宽免和扣除也是以名义收入为基础制定的,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上涨,各种扣除了的宽免的实际价值降低了,因此,又造成了税率的提高。当物价指数(cpi)超过一定标准,低收入人群可通过政府财政补助等渠道应对物价的高攀,如2008年6月广东东莞为低收入人群每人发放1000元生活补贴。但是,一般工薪阶层(纳税人)却未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措施。如果每次都需要通过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额来解决,不但程序复杂,实施时间长,而且会削弱税法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因此,应建立个人所得税的退税制度,以减少物价上涨对个人生活水平造成的影响,实现税收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当然,目前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我国应实施税收指数化,即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与物价指数挂钩,每年调整一次。但是,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个人所得税的退税制度不但能够避免物价上涨对纳税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在个人遭遇重大意外,甚至国家经济出现萧条时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税收指数化所不能比拟的优点,而且实施税收指数化会使采用分类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变得更加复杂。

笔者建议,先就上述三种情况进行退税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可适当扩大退税范围,退税范围可以扩大到纳税人生育小孩(独生子女);购买第一套自住房(没有享受过房改房、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情况。另外,为了实现利用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功能,笔者建议享受退税的个人所得仅限于劳动所得,并应对个人最高退税额进行限定,建议现阶段限定最高退税额为3万元(根据个人月均工资所得为2万元扣除个人负担的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并假定全额退税测算得出)。

二、个人所得税的退税程序和标准

在明确了纳税人享受退税的各种情况的同时,应建立一套相对应的个人所得税退税管理办法,即纳税人办理退税的程序和标准,以保证该制度能够顺利贯彻执行。

对于第一种情况,纳税人凭相关的单证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如住院费发票、相关政府部门的证明等,税务机关经审核符合条件后按比例退还个人所得税款。其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所得税年退税额=个人当年工资薪金所得已交税款x退税率

退税率依据个人遭受意外事故的轻重确定,意外事故越严重其退税率越高。

对于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其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所得税年退税额=个人当年工资薪金所得已交税款x退税率

退税率可以根据经济通缩的严重程度由政府视国家财力的情况来确定,经济通缩越严重其退税率应越高。

对于第三种情况,纳税人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度消费物价指数(cpi)重新计算当年应纳个人所得税款;然后再向税务机关申请退税,税务机关经审核无误后退还税款。以工资薪金为例,其退税公式如下: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退税制度; 退税程序; 退税标准; 消费物价指数

在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如何保障纳税人的根本利益,特别是保障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不因金融危机而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对低保对象、优抚对象、非低保对象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弃婴等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救助制度,而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帮扶制度却基本空白。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帮扶制度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这也符合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成果要全民共享的大原则。

基于以上的考虑,建立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十分必要。笔者认为,所谓个人所得税退税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退还纳税人部分或全部税款。首先,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符合公平原则,即多得多交税同时也能多退税;其次,退税制度使公民切身体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本身能调动居民主动纳税的积极性,对鼓励公民诚信纳税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最后,它体现了政府对普通工薪阶层的关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纳税人享受个人所得税退税的情况

纳税人在什么情况可享受个人所得税退税呢?笔者认为应从严控制退税情况,建议暂定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纳税人遭遇重大意外事故。当纳税人不幸遭遇诸如车祸、疾病、地震等重大意外事故而出现个人财政危机时,经纳税人申请,税务机关可以将其已经交纳的部分或全部税款退还。虽然我国在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个人遭遇重大意外事故或个人患病等情况可以通过福利补助救济等制度来解决。但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分别适用不同的人群,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适合用于年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群,可能他(她)们根本没有交纳过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则适用于交纳过个人所得税的普通工薪阶层,其本身并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因此,建立给遭遇重大意外事故的纳税人(个人)退税制度,既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种情况,经济增长出现衰退。当国家经济出现萧条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了政府的重要任务,当然也包括刺激个人的消费。2008年末,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十位教授联名建议给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以下的家庭,每人发放1 000元的消费补贴。浙江省杭州市已经开始实施,为低保家庭、困难家庭每户和退休职工每人发放200元消费券,小学、初中、高中生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十位教授的建议是否可行尚未有定论,但这个建议对刺激低收入人群消费欲望有一定的作用,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却是有限的,因为符合低收入条件的人群毕竟占我国总人口比例不多。因此,如果我国建立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政府在对低收入人群实施消费补贴的同时能对普通工薪阶层退税,那么其惠及的人群会更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将会更为明显。而且,经济衰退通常伴随着工薪阶层降薪甚至失业,个人所得税退税制度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这对纳税人今后诚信纳税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种情况,物价指数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用定率扣除与定额扣除相结合的方法,在通货膨胀时期每个人的名义收入在上升,相应的税率档次会提高,这实际上相应地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同时,各种宽免和扣除也是以名义收入为基础制定的,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上涨,各种扣除了的宽免的实际价值降低了,因此,又造成了税率的提高。当物价指数(CPI)超过一定标准,低收入人群可通过政府财政补助等渠道应对物价的高攀,如2008年6月广东东莞为低收入人群每人发放1 000元生活补贴。但是,一般工薪阶层(纳税人)却未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措施。如果每次都需要通过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额来解决,不但程序复杂,实施时间长,而且会削弱税法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因此,应建立个人所得税的退税制度,以减少物价上涨对个人生活水平造成的影响,实现税收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当然,目前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我国应实施税收指数化,即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与物价指数挂钩,每年调整一次。但是,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个人所得税的退税制度不但能够避免物价上涨对纳税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在个人遭遇重大意外,甚至国家经济出现萧条时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税收指数化所不能比拟的优点,而且实施税收指数化会使采用分类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变得更加复杂。

笔者建议,先就上述三种情况进行退税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可适当扩大退税范围,退税范围可以扩大到纳税人生育小孩(独生子女);购买第一套自住房(没有享受过房改房、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情况。另外,为了实现利用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功能,笔者建议享受退税的个人所得仅限于劳动所得,并应对个人最高退税额进行限定,建议现阶段限定最高退税额为3万元(根据个人月均工资所得为2万元扣除个人负担的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并假定全额退税测算得出)。

二、个人所得税的退税程序和标准

在明确了纳税人享受退税的各种情况的同时,应建立一套相对应的个人所得税退税管理办法,即纳税人办理退税的程序和标准,以保证该制度能够顺利贯彻执行。

对于第一种情况,纳税人凭相关的单证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如住院费发票、相关政府部门的证明等,税务机关经审核符合条件后按比例退还个人所得税款。其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所得税年退税额=个人当年工资薪金所得已交税款x退税率

退税率依据个人遭受意外事故的轻重确定,意外事故越严重其退税率越高。

对于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其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所得税年退税额=个人当年工资薪金所得已交税款x退税率

退税率可以根据经济通缩的严重程度由政府视国家财力的情况来确定,经济通缩越严重其退税率应越高。

对于第三种情况,纳税人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度消费物价指数(CPI)重新计算当年应纳个人所得税款;然后再向税务机关申请退税,税务机关经审核无误后退还税款。以工资薪金为例,其退税公式如下:

个人所得税年退税额={[个人月平均工资薪金-个人负担的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法定费用扣除额x(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指数)]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额}x12-个人当年工资薪金所得已交个人所得税款

【参考文献】

[1] finance.省略/china/hgjj/20090110/01435741978.shtml.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国际比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4日

一、个人所得税的功能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程。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并同时公布实施。同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该税法主要是针对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设计的。1986年、1987年,国务院根据经济改革与发展,以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需要,分别了《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对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个人收入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这些税收法律、法规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994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二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内容之一就是改革了个人所得税: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

税收职能由税收的本质所决定,是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具体表现在税收的作用。税收的功能具有内在性、客观性和稳定性特征。税收的基本功能具体为组织财政收入功能、收入分配功能、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功能。个人所得税作为一个重要的税收范畴,其基本功能同样为组织财政收入功能、收入分配功能、调节经济功能。

(一)个人所得税的组织财政收入功能。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获取的各项所得为课税对象,只要有所得就可以课税,税基广阔,因此个人所得税便成为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许多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尤为高。

(二)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功能。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由于在分配上是按照要素的质量和多少进行分配,往往会造成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从而影响社会协调和稳定,进而损害效率。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重要工具。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累进税率进行的,在累进税率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从而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而对高收入者则按较高的税率征税。这有利于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个人所得税的经济调节功能。微观上,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的劳动与闲暇、储蓄与投资、消费等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宏观上,个人所得税具有稳定经济的作用:其一,自动稳定功能或“内在稳定器”功能,指个人所得税可以不经过税率的调整,即可与经济运行自行配合,并借这种作用对经济发生调节作用;其二,相机选择调节,指在经济萧条或高涨时,采取与经济风向相逆的税收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优惠等进行调整,实行减税或增税政策,从而使经济走出萧条或平抑经济的过度繁荣,保持经济的稳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个人所得税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状况和调节经济的功能。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施行30多年以来,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体制,提高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能力,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

1、个人所得税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美国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联邦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每年占联邦政府收入的45%左右。从表1可看出,从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绝大部分都达到8,000亿美元,最高时达到1万亿美元。(表1)

美国个人所得税法设定了“宽免额”约为7,500美元(按年计算),类似于我国个人所得税中的“免征额”,当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宽免额”会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而按一定比例减少;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后,个人“宽免额”将全部取消。由于美国最低法定工资绝大部分都超过10,000美元,所以不论一个人(家庭)收入高低,但凡有收入的公民每年都要报税,而报税的结果就是依据每个家庭的收入、家庭人口来核算是应当向联邦政府补交个人所得税还是联邦政府向家庭退税。而最终的结果是近一半的美国家庭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高收入人群则成了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大户,据统计,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群体所交纳的税款每年占美国全部个人税收总额的60%以上,是美国税收最重要来源。不仅充分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作用,也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

2、完善的免税退税制度。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充分体现了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倾斜,即“劫富济贫”。充分保证了低收入群体不致因为纳税而降低生活水平。个人税收抵免包括可退税抵免和不可退税抵免。可退税抵免项目包括:勤劳所得税收抵免,该项抵免因纳税人的家庭构成、工资水平的高低等有所差异;抚养孩子抵免,每个孩子1,000美元。

不可退税抵免主要有:2010年收养孩子费用人均抵免1.039万美元;高教奖学金每个学生抵免1,500美元;托儿费每个孩子抵免3,000美元;终身学习抵免,每个纳税人最高2,000美元等。以上各项每年均按物价指数调整。

个人做慈善,捐赠衣服、书本、家具等,只要向受赠方索要发票,就可申请退税。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4篇

两套个人所得税系统并存

美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可以说是两套系

统并存,除了常规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系统外,还有一套针对高收入纳税人的特殊税制系统,即“可选择最低限度税”(AMT)。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税时,要按常规系统和AMT分别计算出全年应纳税额,然后取二者中的大者作为其当年实际需要申报缴纳的应纳税额,若AMT应纳税额大,则需按AMT缴纳个人所得税。

AMT制度始行于1969年,当年美国有155名调整后的总收入超过20万美元(相当于2004年的120万美元)的巨富利用税法漏洞,没有缴纳一分钱的税款,美国国会由此出台了AMT制度,以使这部分人纳税。AMT的计税方法为:常规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税收优惠项目、个人和赡养人口扣除、标准扣除与分项扣除二者中的大者三项之和是可选择最低限度税应税所得,现行AMT制度实行两级累进税率,即26%和28%。由于AMT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其扣除额不按物价指数逐年调整,使AMT制度已偏离了专门针对巨富征税的初衷,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也需按AMT缴税。去年美国有4%的纳税人按AMT缴税,据估计到2010年将有20%的纳税人需按此缴税。由于AMT制度的复杂怪异,极有可能在美国新一轮税改中被废除。

不设统一的起征点

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随纳税人申报状态、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共有5种申报状态,即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及户主申报。

纳税人根据各自不同的申报状态和个人情况,计算出起征点。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为:纳税人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总和扣减各种免税收入得出总收入,总收入扣减各种经营类扣除得出调整后的总收入(AGI),AGI扣减各种个人费用类扣除得出应税所得额。然后按申报状态和相应的税率表计算出总的应纳税额,再从中扣减各种税收抵免计算出应纳税额。

扣除和抵免项目人性化

美国个人所得税中的总收入包括:提供服务的酬金,如工资/薪金、佣金、奖金、小费等,企业经营所得(从独资、合伙企业或S型公司分得的收益),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离婚或分居赡养费所得,养老金和各种保险年金收入,各种偶然所得等15项。各种免税收入包括:礼品和遗产收入,特定的奖学金,伤病补偿费,州或市政府债券利息所得等13项。经营类扣除包括:企业经营允许列支的成本费用,个人退休计划及医疗储蓄账户的个人缴付部分,缴付自我雇佣税的50%部分,变换工作的搬家费用,离婚或分居赡养费支出,教育贷款利息支出,高等教育(含继续教育)费用支出等16项。

个人费用类扣除主要用于弥补家庭的生活费用支出,其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此项扣除为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二者中的大者与个人和赡养人口扣除之和。分项扣除包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超过AGI的7.5%的部分,州和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购买自用住宅的贷款利息支出(只限2套),慈善捐助支出,保险不赔付的家庭财产意外及被盗损失超过AGI的10%部分,其他各种杂项支出超过AGI的2%部分,其中包含个人职业发展费用如购买专业书籍、职业培训费等7项。这些扣除考虑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

标准扣除因纳税申报状态不同而不同,2004年单身申报的标准扣除为4850美元,夫妻联合申报或丧偶家庭申报的标准扣除为9700美元,夫妻单独申报为每人4850美元,户主申报为7150美元。在标准扣除中也体现人性化,如有赡养人口,则每名赡养人口扣除800美元;已婚纳税人若超过65岁或双目失明,则可再增加年扣除额950美元或1900美元;未婚纳税人若超过65岁或双目失明,则可增加年扣除额1200美元或2400美元。

个人税收抵免包括可退税抵免和不可退税抵免,可退税抵免指当税收抵免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则纳税人不但无需缴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一定的退税;不可退税抵免指当抵免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则纳税人无需缴税,但没有任何退税。可退税抵免项目包括:抚养孩子抵免,2004年为每个孩子1000美元;勤劳所得税收抵免,该项抵免随纳税人工资的高低、申报状态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但若纳税人年红利、利息、租金和财产转让所得等资本性收入超过2650美元,则不享受此项抵免。不可退税抵免主要有:托儿费抵免,2004年每个孩子3000美元;收养孩子费用抵免,去年为每个孩子10390美元;高教奖学金抵免,每个学生1500美元;终身学习抵免,每个纳税人最高2000美元;老年与残疾抵免、个人退休储蓄抵免和外国税收抵免等。以上各项扣除和抵免额每年均按物价指数调整。

这样,按照简便的方法,假设纳税人没有经营类扣除,而且都使用标准扣除,则2004年美国个税的起征点最低为:单身申报7950美元,夫妻联合申报(带1个孩子)19800美元,丧偶家庭申报(丧偶带1个孩子)16700美元,户主申报(离婚未再婚带1个孩子)14150美元,夫妻单独申报(一方带1个孩子)11850美元。

充分体现量能征税原则版权所有

由此可见,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按家庭实际支付能力征税而不是按总收入征税。联邦个人所得税通过总收入扣减家庭必需的刚性支出,如:合理数额的家庭生活费用支出、退休及医疗储蓄个人缴付部分、离婚或分居赡养费、高教费用、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州和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慈善捐助、住房贷款利息、保险不赔付的家庭财产意外损失、个人职业发展费用等,以及通过总的应纳税额扣减各种必需的税收抵免,如勤劳所得抵免、抚养孩子、托儿费、收养孩子、老年与残疾、高教奖学金、终身学习等抵免,使得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量能征税的原则。而且从1985年起,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表、各种扣除和抵免额等,每年均按物价指数调整,这被认为是对税法的重要创新,相当于大幅提高了起征点,降低了个税的有效税率,这对占美国家庭总数90%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非常有利。当然,量能征税使个人所得税税基减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IRS的征管难度与成本。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个人所得税;实体税法;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20-04

① 2008年,美国联邦税收总额为25 243亿美元,其中,第一大税种――个人所得税为14 501亿美元,占联邦税的57%,占美国GDP比重为10.17%,董新登,中国个人所得税无法均贫富,。

② 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10-01-28

作者简介:赵永超(1973-),男,河南舞阳人,中级会计师,从事财税法研究。

个人所得税自1799年在英国创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在世界各国广泛推广采用,并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当前在美国已经成为第一大税种,占联邦税收收入的一半以上。① 对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社会分配不公作用重大。中国于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开征个人所得税,其后经历了两次修订,1994年分税制改革,颁布施行了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但由于制度设计简单、粗陋、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整体的滞后,税收征管乏力和公民纳税意识弱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偷税漏税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并且近两年对个税起征点的两次调整,引发了民众对个税改革的空前关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世界上最发达和完善的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中国的个税改革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所得税制度概述

1.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最早于1799年在英国创立(在1799年,英国将原来用于募集战争经费的“三步合成税”改为个人所得税),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这一税种,有近40多个国家以其为主体税种,由于个人所得税在世界税收史上具有税基广,弹性大,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等诸多优点,因而正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不仅成为许多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几乎与每个公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2.个人所得税的产生和发展。从财税史上看,个人所得税肇始于1799年的英国。当时,英国由于与法国交战致使财政吃紧,而作为当时主要税收财政来源的消费税和关税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有人提议向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税,安全的利益战胜了金钱的利益,个人所得税就被通过了。然而战争一结束,认为所得税侵犯隐私和个人权利的言论就占据了上风,所得税被打入了冷宫。直到1842年,英国财政部门才又一次让议会和民众信服所得税的必要性。随着现代国家的发展,公共财政的建立,国家的机构膨胀、国家担负起越来越多的公共职能,相应地对于财政的需求也就增加了。个人所得税在20世纪已经成为英国税收结构中的核心,并且被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纳。已经形成共识的是,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税收、缓解贫富悬殊、促进社会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等特征。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甚至是一些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并且对调节个人收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作用重大。

3.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体系中的地位及功能。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主要是指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自1799年英国创立个人所得税近二百年来,该税种发展迅速,纷纷为各发达国家特别偏爱、特别重视的税种。虽然个人所得税的历史不长,但在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对政府收入的贡献很大,地位十分重要。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并不高,此后有了明显的提高。以美国为例,1902年个人所得税收仅占总收入的0.3%,1932年达到6.7%,1940年为8.1%;从1950年开始,比重明显上升,达到29.3%,随后就稳定在30%以上的水平,其中2008年达到57%。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所示,各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美国为48.51%,加拿大为41.22%,澳大利亚为55.19%,日本为36.72%,英国为35.40%,韩国为13.97%,菲律宾为10.52%,泰国为10.87%,土耳其为45.19%……93个发展中国家平均值为10.92%,21个工业化国家平均值为29.04%。② 由此可见,个人所得税对政府收入贡献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对中央政府收入的贡献尤为明显。许多国家个人所得税占中央政府全部税收的比重都在20%~40%之间,如英国、西班牙等。在美国和新西兰等国,个人所得税甚至占到中央政府收入的一半左右。

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个人所得税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并不高,但作为一个新型的税种,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正是由于个人所得税对政府收入有着重要的贡献,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以满足政府对收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稳妥地推进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不能由此造成过大的波动,以至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

归纳起来,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主要有: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在国际社会享有“经济内在调节器”和“社会减压阀”的美誉。

4.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现状。中国于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开征个人所得税,其后经历了两次修订,1994年分税制改革,颁布施行了现行个人所得税法。1999年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2000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制定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同时,2005年和2007年,国家两次上调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进一步减轻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

自 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收入连年大幅增长,特别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以年均34%的增幅稳步增长。1994年,中国仅征收个人所得税73亿元,2008年增加到3 722亿元。1994―2008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占GDP的比重由0.15%上升至1.24%,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由1.4%上升至6.4%。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增长最为强劲的税种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内税收中的第四大税种,在部分地区已跃居地方税收收入的第二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① 个人所得税经过不断发展,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与当前经济生活的不适应之处逐渐增多,与世界性税制改革发展趋势间的差距也逐渐显现。1999年8月,中国曾对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进行过一次修改,但仅涉及对利息所得开始征税问题,没有大的变化。从那时至今,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美国个人所得税实体法律制度探析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08年,美国个人所得税占联邦税收收入的52.7%。个人所得税制度十分发达和完善。个人所得税作为美国第一大税种,为取得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而美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与美国个人所得税实体法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

1.征税模式。美国实行的是综合所得税制,即将纳税人全年各种所得不分性质、来源、形式等统一加总求和、统一扣除的综合所得税制,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表计算应纳税额。此种制度可避免收入来源分散的纳税人逃税漏税及将各种不同类型所得按月、按次计算的麻烦,而且更好地体现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综合所得税制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2.起征点。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随纳税人申报状态、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共有五种申报状态,即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及户主申报。纳税人根据各自不同的申报状态和个人情况,计算出起征点。

3.计算方法。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为:纳税人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总和扣减各种免税收入得出总收入,总收入扣减各种经营类扣除得出调整后的总收入(AGI),AGI扣减各种个人费用类扣除得出应税所得额。然后按申报状态和相应的税率表计算出总的应纳税额,再从中扣减各种税收抵免计算出应纳税额。

但是大部分美国人在确定纳税额时,往往不是按税率表来计算,而是直接查税表。税表也是按纳税人不同申报情况设计的,税表中各应纳税额是由税务部门根据不同应税所得,按税率计算确定的。这样查税表可以方便纳税人查找并确定应纳税额,以免按税率表计算发生差错。

美国个人所得税中的总收入包括:提供服务的酬金,如工资/薪金、佣金、奖金、小费等,企业经营所得(从独资、合伙企业或S型公司分得的收益),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离婚或分居赡养费所得,养老金和各种保险年金收入,各种偶然所得等15项。各种免税收入包括:礼品和遗产收入,特定的奖学金,伤病补偿费,州或市政府债券利息所得等13项。经营类扣除包括:企业经营允许列支的成本费用,个人退休计划及医疗储蓄账户的个人缴付部分,缴付自我雇佣税的50%部分,变换工作的搬家费用,离婚或分居赡养费支出,教育贷款利息支出,高等教育(含继续教育)费用支出等16项。

4.美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美国根据纳税人的收入及婚姻、家庭等情况的不同设计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体现出了合理、公平的负税原则。目前,美国有三个基本税率档次,即15%、28%、31%和两个高税率档次36%、39%。这几个不同税率分别适用于不同收入纳税人。例如,美国单身个人比有家庭的个人适用的税率高,因为单身个人无子女负担,支出相对较少,所以其实际收入较多,负税效率也高。

5.费用扣除。个人费用类扣除主要用于弥补家庭的生活费用支出,其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此项扣除为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二者中的大者与个人和赡养人口扣除之和。分项扣除包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超过AGI的7.5%的部分,州和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购买自用住宅的贷款利息支出(只限2套),慈善捐助支出,保险不赔付的家庭财产意外及被盗损失超过AGI的10%部分,其他各种杂项支出超过AGI的2%部分,其中包含个人职业发展费用如购买专业书籍、职业培训费等7项。这些扣除考虑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标准扣除因纳税申报状态不同而不同,2004年单身申报的标准扣除为4 850美元,夫妻联合申报或丧偶家庭申报的标准扣除为9 700美元,夫妻单独申报为每人4 850美元,户主申报为7 150美元。在标准扣除中也体现人性化,如有赡养人口,则每名赡养人口扣除800美元;已婚纳税人若超过65岁或双目失明,则可再增加年扣除额950美元或1 900美元;未婚纳税人若超过65岁或双目失明,则可增加年扣除额1 200美元或2 400美元。

6.税收抵免。个人税收抵免包括可退税抵免和不可退税抵免,可退税抵免指当税收抵免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则纳税人不但无须缴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一定的退税;不可退税抵免指当抵免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则纳税人无须缴税,但没有任何退税。可退税抵免项目包括:抚养孩子抵免;勤劳所得税收抵免,该项抵免随纳税人工资的高低、申报状态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但若纳税人年红利、利息、租金和财产转让所得等资本性收入超过2 650美元,则不享受此项抵免。不可退税抵免主要有:托儿费抵免;收养孩子费用抵免;高教奖学金抵免;终身学习抵免;老年与残疾抵免、个人退休储蓄抵免和外国税收抵免等。以上各项扣除和抵免额每年均按物价指数调整。这样,按照简便的方法,假设纳税人没有经营类扣除,而且都使用标准扣除,则2004年美国个税的起征点最低为:单身申报7 950美元,夫妻联合申报(带1个孩子)19 800美元,丧偶家庭申报(丧偶带1个孩子)16 700美元,户主申报(离婚未再婚带1个孩子)1 4150美元,夫妻单独申报(一方带1个孩子)11 850美元。① 充分体现量能征税原则。 由此可见,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按家庭实际支付能力征税而不是按总收入征税。

7.对税收进行指数化调整。1985年起,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表、各种扣除和抵免额等,每年均按物价指数调整,这被认为是对税法的重要创新,相当于大幅提高了起征点,降低了个税的有效税率,这对占美国家庭总数90%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非常有利。税收指数化是经过立法通过的一个公式,使税制中一些项目随物价变化进行指数化调整,以实现自动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应纳税额的影响。现行个人所得税中的个人宽免额、标准扣除、税基档次和个人劳动所得税收抵免等都实行指数化。用Pt-P0 公式表示:Yt=(1+ ……)Y0,其中Yt代表当期个人宽免额、标准扣除、税基档次等项目,Y0表示基期个人宽免额、扣除标准、税基档次等项目,Pt表示当期物价水平,p0表示基期物价水平。由于税制是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上的,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收入上升,个人所得税被推到边际税率较高的税率档次上,使纳税额增加。若没有纠正措施,那么通货膨胀会使个人所得税负增加。同时由于标准扣除和宽免额是以名义货币收入确定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时标准扣除和个人宽免的实际价值降低了,结果又一次造成实际税率的上升,因此要实行“税收指数化”。税收指数化调整会缓解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

三、对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启示

通过考察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成熟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笔者认为,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必须遵循国情循序渐进,同时坚持低税负原则和有效运行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设计具体制度。

1.设置合理的税率结构。税率是税制的重要要素之一。与美国相比,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存在不少问题,如税率过多、过杂,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又实行比例税率和加成税率;工资薪金所得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采用两套超额累进税率,且前者有多个档次的适用税率;此外,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均属勤劳所得,但却实行差别税率征税,有失公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应作如下的改革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税率。首先,将现行的两套税率统一为超额累进税率,平衡纳税人的税负。其次,为减化税制,应缩减累进税率档次,可考虑将九档降至三至五档。最后在条件成熟时,根据纳税人的家庭和婚姻状况设计不同的超额累进税率,鼓励纳税人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申报纳税。

2.继续由分类所得税制逐渐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中国目前已对年收入12万以上的个人实行了按年收入总额自动申报纳税的制度。可以说已经向综合所得税制度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但分类所得税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分类所得税按月计算纳税,易造成将每月或每次的收入分解进行逃避税,不如综合所得税制按年综合计算。第二,分类制对某项收入划分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由此计算的应纳税额的差异;而综合所得税制可以避免这种差异。第三,与综合税制相比,分类制不能更好地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难以实现税负公平合理。因此,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应继续循序渐进的由分类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转变。变按月按次分项计算纳税为按年收入综合计算纳税。

3.规范扣除范围和标准。美国在确定应税所得时规定了许多详细的费用扣除和个人基本生活宽免。费用扣除既包括商业经营支出的扣除(商业扣除),也包括纳税人特殊的生活费用扣除(个人扣除),如医药费用等,以此照顾有特殊情况的纳税人,以减轻他们的税负。对个人生计费用的宽免设计也十分合理、科学。每人只取得一份个人宽免,根据纳税人所照料的家庭成员多少,确定个人宽免额的数额。高收入者的宽免额较少,低收入者的宽免较多。因此,能更好地体现量能负税、公平合理的原则。

然而,中国的费用扣除没有这样的划分,也不考虑取得收入付出的成本、特殊费用和生计费用,更不分纳税人未婚、已婚、家庭人口多寡,一律实行定额扣除;这样不能反映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虽简便但不科学;所以应予改革。首先,应按纯收益原则,对为取得收入而支付的必要费用给予扣除。其次,对纳税人发生的特殊支出,如医药费、意外事故损失等,应允许实事求是地扣除。再次,确定个人生计费用扣除时,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家庭照料人口等情况给予个人宽免扣除。

4.实行个人所得税制指数化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也曾出现过较高的通货膨胀,今后也很难免。为减少通货膨胀对税收的影响,合理负税,中国也应实行“指数化”调整。征税计税中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因为中国个人所得税没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所以规定的扣除和税基固定不便,往往使得该扣除的没予以扣足,不该扣的也同样扣除(指对高薪阶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国情,实施税收指数化将会困难重重,如价格指数计算是否准确及征管方制度是否健全等问题。

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寻求科学、合理的所得税制,无论从纳税人公平税负的角度,还是从加强征管、增加税收、防止税收流失的角度来看,中国税制的完善和健全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王晓冬.美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借鉴[J].税务与经济,2001,(3).

[2] 董树奎.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J].税务研究,2002,(2).

[3] 个人所得税课题研究组撰写.财政部 《中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EB/OL].财政部网站.

[4] 王继东.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中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财会研究,2008,(8).

[5] 朱晓丹.对个人所得税征收问题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4,(14).

[6] 江越平.个税流失成因及对策[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5).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Personal Income tax Entities

ZHAO Yong-chao

(Hen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Group Finance Department, Zhengzhou 450053, China)

Abstract: As the world’s most developed one of the countries, the U.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is very sophisticated, mature and perfect.In this paper, the U.S. personal income tax entitie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with a view of China’s current personal income tax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6篇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情况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行源泉扣缴与自行申报并用法,注重源泉扣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可分为按月计征和按年计征。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实行按年计征应纳税额,其他所得应纳税额实行按月计征。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简单说来,就是个人工资到多少钱以上要缴税,不到多少钱就不缴税。从1980年到2006年,26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个税起征点一直为800元人民币,从2006年1月1日起调至1600元,2008年3月1日起调至2000元,2011年9月1日起调至3500元。虽然最近几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一再调整,但对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合理额度的讨论一直很激烈,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个税起征点应该继续提高。和谐社会,民生为本,税赋高低连着千家万户的冷暖,只有真正藏富于民,还民以利,以提高居民收入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社会才有活力,经济发展才能更有动力。另外,从国外的经验看,个税扣除上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人口、教育、保险、住房等。目前,我国个税在这方面的扣除项目还比较少,从这角度看也应再提高一些。

二、心理账户理论

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查德・萨勒针对消费者行为首次提出“心理账户”理论: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心理记账的方式和运算规则往往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常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理性经济法则。我们可以用以下例子来解释这个理论:

假设今天晚上你打算去看一场电影,电影票是100元,不巧的是,你今天刚刚发现自己把最近买的价值100元的手机充值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看这场电影?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看。但是假设情况改变一下,你昨天已经花了1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电影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的电影票弄丢了,如果你还想看电影,就必须再花100元钱买张电影票,你是否还会去看?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手机充值卡还是电影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1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经济法则,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这些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效应:非替代性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交易效用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账户对我们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我们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证券投资决策。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但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学家发现:钱对于人们来说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同样是100元,是工作挣来的,还是买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应该是一样的;可对于证券投资者来说却不然,写稿挣的外块和正职赚的钱在投资者头脑里常被分开看待,存在两个“心理账户”。

三、心理账户理论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上的应用

假设我国政府想通过减少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刺激投资,可以有两种做法的:一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少整个社会的税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二是实行退税政策,就是在一段时间后再返还纳税人一部分税金。从货币数量来看,减收和收后退税是一样的,但在刺激投资方面的作用却不一样。如果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用上缴个人所得税的居民会觉得不用缴的那部分税金就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所以会按照常规的边际投资倾向e来投资。如果这部分不用上缴的税收金额为A/月,则居民增加的投资为Ae/月。但如果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没有提高,这部分居民依然需要上缴个人所得税。假设一年之后,政府退税,居民就会觉得增加了“额外”的12A的收入,人们往往会把这笔收入和税后工资放入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这样,对12A的边际投资倾向就会大于常规的边际投资倾向,我们记为E。那么,居民增加的投资就为12AE/年,显然,12AE/年>12Ae/年。从一年的时间段上来看,显然退税对刺激投资的效果更好。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7篇

一、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和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法的制订和实施

个人所得税法首次于1980年9月10日制订及颁布,主要适用于是在华的外籍人员和极少数国民,由于当时广大群众收入普遍低下,绝大多数人离起征点还相当遥远,如能“上纲上线”达到起征点以上,那是相当荣耀的事情;到了1993年10月31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又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后颁布,1994年1月实施,制订了以800元/月为起征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于9档税率(如表1),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于5档税率进行调控(如表2),主要目的是对超过800元/月的高收入少数人群制订的调控办法,此时广大群众收入普遍在200元/月左右,当绝大多数人达到800元/月的时间还需要许多年,所以该法制订比较合理,社会反映相当平稳,执行也相当顺利,并不需要频繁调整起征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好评。

(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二次调整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月收入已经超过原起征点800元/月以上,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一部分极高收入人群的出现拉开了收入差距,同时中产收入白领阶层也逐渐形成,原有的办法自1993年10月出台十多年来还是一成不变,显然跟不上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和收入差距拉大的变化,对广大群众而言似乎变成“人头”税种,国家对主要调控目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随之而来的矛盾使大多数广大群众怨声载道,社会反映激烈。国家于2007年6月29日第六十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但可能出于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只将起征点调整到1600元/月,其他规定仍一成不变,表面看来调幅已达一倍,这样起征点以内的人数虽稍微减少,但据以浙江省2007年度职工人均收入为例,已达22068元(1839元/月),这种调整手段杯水车薪,对广大群众而言仍是“人头”税种。于是2008年2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进行第二次修订起征点调整到2000元/月,并于2008年3月份实施,其他规定变化不大,对保护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倾斜以及体现公平的目标没多大改观,而对相当部分的高收入、暴发户人群,却依然起不了根本的调控作用。这二次的调整人民并没有得到很多的好处,对征纳个人所得税作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一部分好处始终保留。纵观国外如新家坡以及我国的澳门等地,在财政收入增幅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采用现金红包的形式回馈给人民,就如我国的东莞,也将部分财政收入回馈给部分生活困难的市民(据2008年6月26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杜夫撰文),以减轻物价上涨带来的民生压力,这虽然只惠及少数人群,但毕竟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再次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建议

特别是最近几年,国际上通货膨胀逐渐形成,并有加速的趋势,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如越南等国,随着原油、煤炭、铁矿石原料和民生的大米等价格上涨迅猛,通货膨胀如火如荼,部分国家国民经济已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倒退,美国的次贷风波又远未结束。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也在逐渐形成,并且部分民生产品价格失真较大,随着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水、电等价格等待上调已十万火急。为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培育、扩大中产阶层,政府对调整个人所得税应作为回馈给人民形式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应尽快再次调整个人所得税。

(一)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个人实际收入

二次调整并未因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相反,个人所得税仍旧连年递增,而且增幅可观。根据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个人收入和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家庭需顾老扶幼等情况,另外,目前我国的中产阶层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大多数人认为中产阶层年收入应在5-12万元/年之间,所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到6000元/月较为适合,使中等收入以下居民吃穿无忧,居民家庭略有积蓄,能从容应付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居民家庭重大开支和旅游等娱乐活动,同时兼顾一定的时期内做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一劳永逸”,不像前两次调整那样匆促和频繁。

(二)拉宽税率级数距离,培育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模式

“橄榄型”模式是指一个国家的中产阶层占大多数人,即橄榄的中部,高收入、暴发户和贫困户人群占小部分,而且越少越好,即橄榄的两端。目前国家正提倡打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国家强盛的基础就是尽量减少贫困,消灭贫困,大力培育中产阶层,即广大群众收入要打造“橄榄型”模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需培育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模式,也就是说要培育、扩大中产阶层的人群,使这一阶层成为社会的主流、国民消费群体的主力军,也为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基础。个人所得税虽经二次调整,纵观现行的税率级数距离和十几年前税率级数距离的丝毫不差,如根据浙江省2007年度职工人均收入和1994年度相比已相差近10倍,明显跟现行的实际情况脱节,根本不符合培育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模式的要求。所以应根据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群众收入情况进行调整,以迎接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的社会到来,三年以后再根据情况予以考虑调整与否。根据培育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模式合理调整如表3所示(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5档税率调整不再表述)。

(三)建立个人退税制度,鼓励国民消费机制

个人退税制度是指国民在年终特定的时间内办理个人所得税申报结算时凭其年度内购买汽车、家用电器等有效凭证(发票等等),办理相应的退税手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国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促进科学进步和加快技术更新换代,这也是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我国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是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而制订的,但实际上只借鉴仅征纳这一部分而已,另外的退税、扶养等政策方面几乎没考虑,退税条件也仅多缴和军残等极少数人能符合。在我国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之初,国民经济生产力和居民消费能力较低、信息的闭塞等情况,尚较符合国情,但现在显然不符实情。目前,信息流通突飞猛进,成熟、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科学进步和加快技术更新换代需要国民消费带动,考虑建立全面的个人退税制度时机已成熟。

(四)研究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减轻个人负担

家庭为纳税单位是指假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6000元,而假如这个家庭是单身家庭,即仅有一个人家庭,月收入为10000元,那么,这个月这个家庭在扣除6000元后,还剩余4000元(10000-6000)要按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假如这个家庭是是三口之家,即有三个人家庭,仅一个人有收入来源,月收入也为10000元,那么,当月该家庭每个人平均收入为3333元(10000/3),在6000元起征点以下,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在时机成熟时,适时推出以家庭为纳税单位,比以个人为纳税单位更合理和科学。家庭本来就是一个国家组成的最基础的一分子,家庭的稳定与否,直接关联着社会稳定。故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能真实反映出人均收入和负担水平,更能体现人文关怀,更能照顾到家庭中的其他人员,可直接为个人和家庭减轻负担。

(五)设立个人纳税账户,适时制定回馈机制

回馈机制是指政府根据个人纳税账户的累积情况制订一定的比例,在特定的情况下回馈给纳税人。随着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的退出,多成分经济迅速占领国民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倒闭职工失业、职工减员等现象越来越多。而目前我国除了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外,社会保障尚处于初级阶段,故在纳税人发生失业、生病等变成弱势或困难人员时,仅凭失业或救济金去生活,是非常穷困的,但政府可以以其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账户中部分回馈给纳税人,不仅能做到雪中送炭,也可能会起到消除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进和谐社会的作用,是非常合理和科学的。近期,税务部门正在试行全员个人所得税申报方式,建立个人纳税账户,从目前运行机制来看,情况良好,这也为回馈机制提供了可操作性,所以应尽快全面推广应用以备个人纳税金额的可查性。

在国家的重视下,通过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法,减轻国民实际负担,促进国民健康消费,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随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国家提倡打造和谐社会必将更快实现,中华民族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Z].2007-06-29.

2、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Z].2008-02-18.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消费;税收政策;负所得税;财产税

一、中国低消费经济现状及问题

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消费的定义,消费(或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或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我国消费率近十几年持续走低,由2001年的61.4%下降至2007年的48.8%(其中居民消费率降到35.4%,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是建国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比历史上的最低点1959年的56.6%还要低7.8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指标》,2004年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消费率为62%。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9%,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58%,高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3%。可见,中国消费率比全球平均低10多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较低是主要的问题所在。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经济增长最终靠消费来拉动。在出口因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而受阻的情况下,改变中国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为依靠内需和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极为重要。持续走低的消费率,不利于中国内需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消费水平受到历史传统文化、经济发展阶段、金融条件、消费环境、税制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要改变中国不合理的消费结构,除了通过宣传等手段影响人们的消费文化、发展经济以提高收入水平、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通过金融改革和产品质量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税收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税收可以通过宏观税负水平和整体税负结构(或税制结构)来影响消费状况。在国家宏观税负水平较高,居民的税后可支配收入较少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水平显然会下降。这是因为,消费首先是收入的函数,是由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降低宏观税负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率水平。

在宏观税负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税负结构或税制结构对消费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税制结构可以通过税基和税率来影响消费状况。一般来说,一国税基无外乎收入(所得)、消费或财产。如果一国的税基以消费为主,显然不利于消费,而有利于刺激储蓄;而如果一国的税基以所得为主,那么由于以所得为税基的所得税对全部所得(包括储蓄所得或投资所得)都征税,所以,相对于以消费为税基的广义消费税(在中国,转型后的增值税就是以消费为税基的广义消费税类型),以所得为税基的所得税更有利于消费,因为所得税使一部分税负落在了储蓄或投资所得之上。

具体来说,在征收所得税的情况下,所得税对消费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征收所得税,可以从两个层次产生收入效应。第一个层次的收入效应是征收正的所得税使纳税人的即期可支配收入降低,导致纳税人的即期消费减少;但与此同时,实施负的所得税会使负所得税纳税人收入增加,并促进这部分纳税人的消费增加。第二个层次的收入效应是即期投资产生的所得在将来的期间还要被征收所得税,使因投资产生的所得对应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导致将来期间的消费和投资也减少。征收所得税的替代效应就是征收所得税导致投资收益下降,或者说相对于即期消费来说,投资变得更加昂贵。在gdp和净出口一定的情况下,这将会导致消费的增加。

与所得税相比,广义的消费税对消费的影响恰好相反。一般认为,广义消费税与所得税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税基的不同,即对投资的处理不同。广义消费税仅对消费征税,对所得中用于投资的部分不征税,对投资所得也不征税;所得税对全部所得包括消费和投资都征税,对投资所得也征税。可见,消费税可以实现投资中性,有利于投资和资本积累,而不利于消费;而所得税则有利于消费,不利于投资。

另外,财产税的税基为财产,由于纳税人的所得不是用于即期消费,就是储蓄起来作为财产,作为将来的消费,即远期消费,所以财产税的征收有利于当前消费,而不利于财产积累。

由此可见,税基影响所有收入阶层的消费决策,既包括富人的消费决策,也包括穷人的消费决策。但这只是税制结构影响消费的一个方面。税制结构还可以通过税负在人群之间的分布来影响收入分配状况,进而对消费状况产生影响。如果一国的税收主要落在富人的身上,并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将征收的税款补贴给穷人,那么,按照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由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对富人征税来补贴穷人就会提高消费率。因此,税收可以通过收入分配的作用,如通过负所得税制度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适度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来提高一国整体的消费率水平。

税率的影响是通过税基来发挥作用的。如果一国的税基以所得为主,那么增加所得税税率的累进性将有利于消费,反之亦反;同样,如果一国的税基以消费为主,那么,降低广义消费税的税率有利于促进消费,反之亦然。

总之,不论是从税基本身来看,还是从税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从而对消费的影响来看,增强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累进性、降低广义消费税的税率有利于消费率的提高,这对中国当前低消费的经济现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为了提高消费率,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提高所得税和财产税在整个国家税制中的地位,适度降低广义的消费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的地位。

三、中国税制结构与消费的关系

中国当前的税制结构中,货物及劳务税占主体地位。货物及劳务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属于税收理论上的选择性消费税)和营业税。2007年,这三大税种占中国税收收入的62%,其中增值税和消费税占49%。从2009年1月1日起,中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生产设备所含增值税可以在当期全部抵扣。在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的情况下,中国增值税就变为税收理论上的以消费为税基的广义消费税类型。在中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占税收近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必须在这两个税种之外寻找刺激消费的适合税种。根据前面的论述,所得税是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税种。在中国,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007年,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26%,其中,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6%左右,所得税属于中国税收体制中的第二大税类。由于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的经营投资所得为税基,以法人为纳税人,其税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是企业投资行为,因此,对消费没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中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制,将纳税人所得分为11类分别征收,并实行源泉扣缴。分类征收、源泉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使个人所得税的对入税功能大大减弱。甚至沦为某种意义上的对物税范畴。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调节功能也由此而大大削弱,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由于实行分类制而不能有效实现对低收入者的退税,使得想通过负所得税制度来实现持续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促进该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变得较为困难。

中国财产税现状表明,由于财产税占税收收入的比例较低,使财产税所起的作用较为有限。我国目前财产税类的税种主要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数据,我国财产税收入占全国工商税收收入的比重较低,1994—2007年,财产税占全国工商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在2.0%~2.9%之间,最低的年份是1994年,为2.0%,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为2.9%。可见,1994年税制改革后,财产税占全国税收的比重较低,且基本没有变化,财产税在全国工商税收中的地位没有像所得税那样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财产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较为有限,限制了财产税促进消费功能的发挥。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财产税收入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0%~1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6%。我国2%左右的比重显然太低,很难起到财产税应有的作用,包括财产税对提高消费的作用。

四、促进消费的税收政策总体思路:减税、退税和增税并举

通过以上对宏观税负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降低宏观税负,增加居民收入,可以刺激居民消费。减税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工具,通过减税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率水平。在减税的具体结构上,从税基来看,应该降低以消费为税基的税种的税率;从税负的人群分布来看,应该减少低收入者的税负。具体来说,在中国减税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适度降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率,如将增值税的基本税率由17%降低为15%左右;第二,减少中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税负,提高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缩减个人所得税税率级次,实现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制向分类与综合制过渡等。但由于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税收收入中的比例还较低,所以个人所得税减税的空间和作用将受到限制。

如果说减税是从减法方面来增加居民的收入以提高消费率的话,那么,退税就是从加法方面来增加居民的收入以提高消费率。相对于减税而言,退税不受税收收入比例的限制,理论上退税的规模可以达到税收收入的100%甚至更多,所以退税的作用可以发挥得很大,不受某一税种税收规模的限制。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实行对个人所得税的退税机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制,在分类制的基础上实行个人所得税的退税较为困难。但是,由于在中国农村尚未征收个人所得税,故可以考虑在农村对农民实行个人所得税的退税,以达到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的效果。

减税和退税都会减少财政收入,因此,既要保证减税和退税在财政上具有可行性,又必须考虑补充财政收入的其它来源。政府的财政收入,除了税收收入之外,还有其它来源。这些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的财产性收入(还有其它类型的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债务收入是一种临时性的财政收入,因为政府的债务最终要靠税收或国家的财产性收入等来偿还。而国家的财产性收入则不同,国家的财产性收入是不需要税收来偿还的。若考察赋税史,就会发现,早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国家财产权来维系的,后来才逐渐产生了基于私人财产权之上的现代税收。因此,一国如果有较多的财产性收入就可以将其作为减税的重要财政基础。

目前中国有大量的储蓄,这是政府发行国债的重要后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至2008年8月,中国有近20万亿的城乡居民储蓄、15.7万亿的银行存贷差。这为中国政府发行国债提供了资金保障。从中期看,中国政府还有大量财产性收入可以利用,包括土地等资源性收入和国有资本收入(包括资本转让收入和资本增值收入)。据推算,2006年底全国国有土地的总价值约为50万亿元,国有企业资产达29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净资产就高达5.35万亿元。这些国家财产可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为了补充减税和退税的资金缺口,在目前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发行国债,待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好转时再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或国有股权来偿还,或干脆将一部分国有股划归专项资金来退税。

总之,通过减税和退税以藏富于民,提高居民收入,将为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消费提高,内需进发,经济发展,税源充足,将为远期的税收收入增长提供源泉;反过来远期的税收增长又可为当前的减税和退税政策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当然,针对当前的低消费现状,除了减税和退税之外,还有增税的空间。通过增税,可以防止短期税收收入大幅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说减税和退税是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的话,那么增税就是通过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或财产金额为减税和退税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同时,通过增加有利于消费的税种的税收(如所得税和财产税),还可以在维持总体税收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促进消费率的提高。笔者认为,当前增税的核心应该是:增加所得税和财产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地位。

五、促进消费的税收政策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建立农村居民个人所得税负所得税制度

中国消费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是城乡消费差距过大。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农民,而农民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据统计,农村人均日消费仅5元多,5个多农村人口购买的商品才相当于1个城镇人口购买的商品,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l元的消费支出,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因此,若能提高农民消费,将会大大提高消费率。农民消费比例过低的关键是农民收入太低,导致农民无钱消费;就算是稍微富裕一些的农民,也因无社会保障而不敢消费。要提高农民消费,必须解决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这两大问题。在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农村建立个人所得税的负所得税制度来解决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两大问题。

负所得税是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其著作《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出的。负所得税制度本质上是由政府补贴低收入者以维持低收入者最低生活费的制度。其具体办法是由政府规定出一个最低生活保障额度,根据个人的实际收入,对低收入者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入越高,补助越少。

负所得税计算公式是:

负所得税=收入保障数一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率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为了减少农村居民个人所得税负所得税制度施行的交易成本,在初期可以假设农民的个人实际收入为零,并按照一定的基数和比例算出一个定额(收入保障数),对所有的农村居民都进行补偿;待配套条件成熟时,再进行完善,并规定所谓的排富条款,对农村居民中的富裕者取消负所得税,征收正的所得税。比如:在当前,可以先按照每月2 000元的基数,规定3%~5%的比例算出60~100元的收入保障数,由于在初期忽略农民的个人实际收入,那么,每个农民可以获得的负所得税为60~100元。负所得税的纳税人仅为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按照8亿农民来计算,大概每年要花费5 760~9 600亿元。对这部分负所得税的资金来源,短期可以由国债发行收入来填补,中期可以通过划拔一部分的国有股或国有企业利润作为专门基金来解决,长期可由税收收入来补助。通过在农村建立稳定的个人所得税负所得税制度,既可以长期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稳定农民预期,以及行使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将会大大提高农民消费的水平。

至于农村负所得税制度与城市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问题,可以留在下一步再逐渐解决。

(二)增加所得税和财产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地位

1 所得税增税的关键: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尽快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扩大综合征收的范围,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增加个人所得税收人。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制,将个人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征收。分类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不能较好地体现负担能力原则,因为只有综合的所得才能够真正体现个人之间的所得差异和负担能力差异。因此,应改革目前的分类制个人所得税。只有尽快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才能较好地体现纵向公平;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个人所得税的筹集财政收入的能力,增加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强化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税制中的地位。而且,强化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能力,也有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和其它调节作用,因为只有在收入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分配调节才有力量。中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结构中,工薪阶层缴纳的税收占主体,而富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较少,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人群分布结构正好相反。改革所得税制度,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增加低收入者的税后可支配收入,同时增加高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实行结构性增税,不仅有利于税收公平,还有利于居民消费率的提高。

2 财产税改革的方向:实行一般财产税制,扩大财产税征税范围,增强财产税在中国税制中的地位,提高财产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我国财产税的现状表明,由于财产税占税收收入的比例较低,使得财产税所起的作用较为有限。而且,财产税的结构也凸现出许多问题。首先,征税范围不合理。我国现行的财产税中,房产税占主体。但是,房产税仅对经营性的房地产征税,对消费性和空置的房地产不征税。对这部分房地产不征税,不仅不公平,而且还不利于提高消费率水平,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税基较窄。我国财产税仅涉及房地产、车辆,而对库存商品、机器设备、贵重家具和无形动产不征税。过窄的税基限制了财产税功能的发挥。第三,税种缺失。我国尚未开征遗产与赠与税,不利于刺激消费。我国人民有节俭和遗留财产给后代的传统,如果不开征遗产与赠与税,将会导致这种传统更加强化,不利于消费率的提高。目前,反对开征遗产与赠与税的声音也较大,其理由是国外纷纷取消遗产与赠与税,所以我国开征遗产与赠与税不符合世界潮流和趋势。但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取消遗产与赠与税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消费率太高,储蓄率太低,取消遗产与赠与税有利于提高这些国家的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我国目前消费率太低而储蓄率太高,所以我国开征遗产与赠与税恰逢其时。第四,税率设计不合理。我国财产税税率设计除了税率太僵化,不能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化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税率的累进性太差。我国财产税税率采用的是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税率累进性较低。为了充分发挥财产税的公平调节功能和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可以适度采用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的设计可以先低一些,采用低累进制度,然后,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刺激消费,我国财产税的具体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实行一般财产税,扩大征税范围和税基。具体操作上,应先将闲置性的、空置性的房地产纳入征税范围,将这部分资金引导到合理的消费上来;然后,通过扩大财产税的税基,使财产税的税基囊括房产、车辆、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知识产权;最后,在条件成熟时对所有的净财富(资产减负债)征税,具体可以借鉴荷兰的经验。通过推行一般财产税,扩大征税范围和税基,将资金分流到消费领域,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2)增加财产税的累进性。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由于个别财产税对不同财产区别对待,也不容易对纳税人的财产总额实现累进征收,因此,可以考虑逐步向一般财产税制靠拢,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税基来提高财产税的累进性。第二,采用低累进税率来增加财产税的累进性。低累进税率既有利于改革的推进,负作用也较小。另外,对低收入者应该有一个豁免额。为了使税收宽免额仅限于低收入者,可以利用逐步消除机制来取消对高收入者的豁免优惠,增加累进性。(3)开征遗产和赠与税。这不仅有利于改变国民过度节俭和遗留遗产的习惯,增加国民的当前消费,而且有利于改善消费投资结构。

[参考文献]

[1]郑幼锋,杜登涛.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93):27—30.

[2]郑幼锋.美国联邦税制改革争论的最新进展及评价[j].财政研究,2006,(12):72—74.

[3]郑幼锋.论低消费和高投资状况下我国财产税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3):7—12.

[4]张学诞.中国财产税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博士论文,2005—06—18:109.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9篇

新加坡与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相比较,其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其各项收入分项扣除后的余额汇总后,还需进行综合扣除,对残疾或老年纳税人的扣除比一般的纳税人要高。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税率变化是档次增加,纳税人税负普遍减轻。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制所得税制,分类计算应纳税额,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较重。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有较大的降低空间。

[关键词]

新加坡;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工资

从税制模式上说,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制所得税制。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行使范围来说,中国行使范围小于新加坡。中国采取分项扣除费用的方法,生计费用的扣除统一为每月3500元;新加坡分项扣除后的余额汇总后,还需进行综合扣除,对残疾或老年纳税人的扣除比一般的纳税人要高。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最新变化是档次减少,纳税人税负有增有减;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税率变化是档次增加,纳税人税负普遍减轻。从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变化,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中国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有较大的降低空间;税制是否简明,不在于累进税率档次的多少;建议近期可对工资薪金所得按年计算征收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的扣除标准调整为每月6000元;建议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表要扩大级距,特别是第一、二、三级的级距,取消45%这档税率,定最高边际税率为35%,使纳税人工薪所得的实际税负不超过30%。

一、两国个人所得税模式的比较

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综合所得税制,计算出纳税的总的纯所得后,扣除一定的生计费用后,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征税。税制显得比较简洁。在中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收入项目规定了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扣除方法和不同的税率,征税主要采用源泉扣缴的方式,并辅以自行申报纳税。税制显得比较复杂。

二、两国判定税收居民身份标准的比较

新加坡和中国都同时行使居民和地域两种税收管辖权。两国判定税收居民身份标准的不同点主要是时间标准不同:新加坡的时间标准是183天,可以是跨年度;中国的时间标准是365天,而且是在一个公历年度内,跨年度达到或超过365天,都不是税收居民。如:一个第三国的公民,在新加坡跨年度停留达到183天,就被判定为新加坡的居民纳税人;一个第三国的公民,从某年的2月1日到第二年的11月30日都在中国居住,居住时间达到了768天,仍不能被判定为中国的居民纳税人。由此可知,新加坡的税收居民身份的时间判定标准比中国的时间标准短,且限定条件少。这样,能使更多的自然人能成为新加坡的税收居民,所以,居民税收管辖权的行使范围新加坡要比中国大得多。

三、两国征税对象的比较

新加坡和中国都在各自的税法中列举了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不同点是新加坡列举了征税的5大类所得项目后,第6类是“性质无法归属于上述几类的任何所得”。而中国列举了征税的10类所得项目后,第11类是“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也即新加坡将个人的所有所得项目都作为了个人所得部的征税对象,而中国只将10类常规所得作为征税对象,其他所得项目需要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才能征税。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比新加坡窄了许多。

四、费用扣除范围及标准的比较

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在计算出纳税人的总纯所得后,可扣除的主要是纳税人本人的生计费用和被抚养人的费用及其他一些扣除。其特别之处是纳税人本人的生计费用区别纳税人年龄的不同及是否残疾,而不同,按年龄分三个档次,年龄越大扣除越多,2013财年及以后:一般情况下,55岁以下的纳税人可扣除1000新元,55~59岁的纳税人可扣除6000新元,60岁以上的纳税人可扣除8000新元。如果纳税人有残疾,在前述扣除的基础上,再增加扣除额,55岁以下的纳税人增加3000新元的扣除,55岁及以上的纳税人增加4000新元的扣除。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不同的所得项目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方法,显得有些复杂。但如果对其进行归纳一下,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计算纯所得所需要的扣除,第二类是生计费用的扣除,第三类是其他扣除。据实扣除费用的项目,实际相当于计算该项目的纯所得;定额扣除费用实际相当于纳税人的生计扣除,如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减除费用3500元,对外籍人员增加1300元附加减除费用;对生产经营所得的业主费用,每月减除费用3500元;定率扣除费用兼有生计扣除和费用扣除两种性质。与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政策相比较,计算纯所得所需要的扣除中,据实扣除的部分没有什么不同,但我国为了简化征管,部分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相结合的费用扣除。生计费用扣除新加坡的规定比我国规定的更详细、更多地考虑了纳税人家庭的不同情况。中国采取分项扣除费用的方法,生计费用的扣除统一为每月3500元;新加坡分项扣除后的余额汇总后,还需进行综合扣除,对残疾或老年纳税人的扣除比一般纳税人提高了许多。其他项目的扣除,表面上看中国只有公益捐赠扣除,但实际上纳税人的“五险一金”等也被扣除了,只不过税法规定的是免税项目。两国对于捐赠扣除的规定差别较大。新加坡规定,公益捐赠可以2.5倍扣除,而中国规定,公益性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可以扣除。即在中国的公益捐赠只能在某一单项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30%扣除,两者对公益捐赠的鼓励力度有着天攘之别,很明显新加坡的规定对公益捐赠有更强的鼓励作用。

五、税率的比较

(一)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①2012财年,新加坡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进行了调整,最高税率仍仅为20%,应纳税所得额的免征额仍为2万新元,但税率档次增加、税收负担普遍降低。新加坡在2013财年②,一个居民纳税人可以获最高额度为1500新元的退税,退税率根据纳税人的年龄确定,在2012年12月31日年龄不足60岁的,退税率为30%,年龄达到60岁或60岁以上的,退税率为50%。

(二)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部分所得适用比例税率,部分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名义上适用20%的比例税率,但有加成征收,加成后,其实际上相当于适用20%~40%的3级超额累进税率(见表2)。工薪所得适用的税率为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表3);各种经营所得适用的税率为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表4)。

(三)两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变化的合理性分析中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不同所得采用不同的税率,税率显得特别复杂。相比较而言,新加坡个人所得税采用综合所得税制,虽然超额累进税率的档次稍多,但税率仍然显得简单明了。1.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减少,纳税人税负有增有减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新变化,主要是工资薪金所得和各种经营所得适用的税率表有变化。各种经营所得适用的税率表,税率档次没有变化,只是各级距扩大了,纳税人的总体税收负担是减轻的。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表,税率档次减少了两档,纳税人不同的所得适用的税率有增有减,纳税人的税负也是有增有减的,变化比较复杂。从表5可以看出,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其税率降了2个或7个百分点,税负是减轻的;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元至4500元的部分,其税负也是减轻的,税率降了5个百分点;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4500元至5000元的部分、超过9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超过35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超过55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和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税率都增加了5个百分点。中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表,税率档次的减少,不是简单的级距合并,而是互相穿插的级距变化,税收负担的增减,不能简单明确地看出来的,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够清楚。表6是不同工资薪金收入的纳税人的税负变化。由表6可以看出,纳税人的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在9000元至20000元之间的某一值会相等。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纳税人的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在12600元时,按照新、旧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是相等的。也即:纳税人的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小于12600元时,税负比原来是降低了,但降低的幅度,不同收入水平的纳税人是不一致的。而纳税人的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大于12600元时,税负比原来是增加的,随着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则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增加得更多,最高增加额是1870元。2.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增加,纳税人税负普遍减轻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的新税率表与旧税率表相比较,税率档次增加了两档,见表4。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纳税人的应税所得12万新元及以下时,按新税率计算纳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应纳税额)绝对是减少的。虽然纳税人的应税所得超过12万新元不超过16万新元的部分、超过20万新元不超过32万新元的部分从税率表上看税率增加了1个百分点,但由于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中前12万新元中有10万新元的所得的税率减少了1.5、2和2.5个百分点,所以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按新税率计算纳税,绝对是减少的。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在扣除纳税人本人的生计扣除、抚养人的费用等之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还有20000新元适用0税率,而且其最高边际税率才为20%,所以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一定低于20%。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调整,使得所有纳税人的税负都普遍下降了。而中国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最新调整,降低中低收入者工资薪金的税负水平是好的,但增加了较高工资薪金者的税负水平,打击了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吸引和留住各种高级人才。

六、外籍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比较

新加坡仅对非居民纳税人来源于新加坡国内的收入征税。新加坡对非居民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按1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或按居民纳税人适用的税率计算税额,按两者中较高的数额征税。对非居民纳税人所有的其他所得都按20%的税率(相当于居民纳税人的最高边际税率)征税。③这样,对于工薪阶层的纳税人来说,作为非居民的个人所得税负担(当其雇佣所得按15%征收所得税时)比作为居民的个人所得税负担要重,或者相当(当其雇佣所得按居民纳税人适用的税率计算税额征收所得税时)。而在中国,中国公民(居民)纳税人和外籍纳税人来源于境内的所得都适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和税率,因为对外籍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增加了附加减除费用④,另外,对外籍人员还额外规定了许多免征所得税的项目,所以对于工薪阶层的纳税人来说,在中国作为外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必定轻于中国公民(居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七、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从总体上看,新加坡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最新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55岁以上的纳税人的生计费用扣除标准翻倍了;二是税率档次增加,纳税人的税负降低明显;三是由于纳税人的税负降得幅度比较大,纳税人可以获得的退税的比率提高,但最高退税额降低了。我在新加坡访学时,在和新加坡公民的交流中能很明显地感觉出他们的自豪感———他们的政府很清廉,他们负担的税很低。他们认为中国的工薪阶层负担的税太重了。从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变化中,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中国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负担有较大的下调空间新加坡的一个公民如果只有工薪收入,没有其他需要其抚养的人,如果年收入21000新元,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相当于取得人民币年收入95942.7元,⑤即平均每月7995.23元工资收入,不用缴税。超出21000新元后的10000新元只需按2%的税率缴税,缴200新元的税,即年收入31000新元,缴税200新元,其相当于取得人民币年收入141629.7元,即平均每月11802.48元工资收入,全年只需缴913.74元的税。如果新加坡公民有其他需要抚养的人,将有更多的税前扣除额,其应缴纳的税会更少。中国对工资薪金所得是按月征税的,且由于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等因素,各月的工资发放不均衡,纳税人在收入低的月份固然少缴些税,但某个月收入多了,税负一下就涨了上去,从一年来看,同样的收入,收入不均衡的纳税人的税负要比收入均衡的纳税人税负重得多。如果中国公民每月取得11802.48元工资收入,即全年共取得收入141629.7元。则该中国公民每月应纳税所得额=11802.48-3500=8302.48(元),每月应纳税额=8302.48×20%-555=1105.50(元),全年应纳税额=1105.50×12=13266(元)。同样的收入中国公民纳税是新加坡公民纳税的14.52倍。如果中国公民不是每月都取得11802.48元工资收入,而是有些月份高、有些月份低,虽然同样全年共取得收入141629.7元,但纳税肯定更多。以上比较虽然有些粗糙,但还是能说明中国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负担有较大下调的空间。

(二)税制是否简明,不在于累进税率档次的多少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增加,纳税人肯定没有意见,因为所有的纳税人的税负都得以减轻了。纳税人计算税额也没有增加难度。我国个人所得税2011年进行的政策调整,虽然对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来说,税负有所降低,但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降幅也不算大。而对收入较高的工薪阶层来说,税收负担有所增加。如果再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税收负担增加更多,对这部分工薪阶层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打击。

(三)对工资薪金所得按年计算征收所得税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应采用交叉型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⑥。但如果国家还不能很快实行这一税制模式,退而求其次,我认为对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方法可以先行一步进行改革。目前对工资薪金征税的特殊政策繁多,主要有“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收政策”、“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⑦、“雇用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应纳税额的计算”等。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收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存在着缺陷,造成了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收负担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笔者对此曾进行过探讨。⑧笔者认为“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这一政策,比较科学,这一计征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薪金,包括公务员的工资薪金。同时取消“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收政策”、“雇用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应纳税额的计算”等政策,以使税制更简明、税负更公平。

(四)对工资薪金所得按年计算征收所得税的政策设计建议考虑到上次调整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已经过去四年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又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建议新一轮的调整,工资薪金费用的扣除标准调整为6000元。考虑到原“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收政策”允许将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来确定税率,为了不使该政策调整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建议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表要扩大级距,特别是第一、二、三级的级距,取消45%这档税率,将最高边际税率降为35%。纳税人工资薪金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没有超过4867200元(也即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405600元),两个人所得税率表是完全等价的。但由于工资薪金发放在一年中可能存在不均衡,到年终有可能需要退税,但退税额一般不会很大,虽然增加了税务机关一些工作量,但在目前计算技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工作量是可以承受的,而且相对于纳税人税负公平的重要性,这点儿工作可以说微不足道的。纳税人工资薪金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如果超过4867200元(也即每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405600元),后表表示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全年实际税负为30%,工资薪金再怎么增加税负都不会再提高了,对工薪阶层纳税人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保护,也对吸引全球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简化了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非居民的待遇对于非居民纳税人取消附加减除费用及其他免税项目的规定,使非居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居民纳税人税收负担相同。通过以上对工资薪金所得征税政策的改革,可以简化对工资薪金所得征税的政策,极大地公平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同时也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增加我们的税制对全球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激励机制

我国个人所得税始于1980年,当年收入16.2万元,占当年全部税收收入不到1%,至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3186亿元,占税收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税收收入增长最快的税种之一。虽然个人所得税尚未成为我国的主体税种,但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现实税收公平的目的是不变的。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税负不再转稼,纳税人纳税后必然使其收入直接减少,2007年税务机关开展了年所得在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作,完善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部分有效地堵塞了税收漏洞,抑制了偷漏税现象。但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除动下,为私利而偷税、逃税的动机和行为还是存在的,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还将不断地进行下出。在目前尚不具备对居民收入全部、准确监控的条件下,将激励机制引入个人所得税体制不失为是一个好措施。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可行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要求纳税人诚实依法纳税,建立有效的税收征管机制,对偷税、逃税行为实施严厉惩罚固然很重要,但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更为重要。纳税人不仅是面对严厉的处罚才能诚实纳税,纳税人面对合理的激励机制也会调动纳税积极性。近年以来不少地方的人大委员和有识之士多次提出,目前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利益关系太弱,造成大部分人缴税热情不高,建议把个人所得税与养老、福利紧密结合起来;个体工商户缴纳的生产、经营个人所得税与破产扶持基金等结合起来。鼓励人们在年富力强时自觉法纳税,年老时能安享社会福利;鼓励人个工商户丰年时自觉依法纳税,当企业遭遇破产时能享用扶持基金。这说明建立惩罚与激励机制并存的个人所得税体制民众已有很高的呼声,已经存在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个人所得税收激励机制实例

税收激励机制在国内和国外都存在许多实例,例举如下。

上海市从1998年已开始实行施的“购房退税”的个人所得税政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上海市推出在上海购房并在上海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居民实行“购房退个人所得税”政策。这一政策在激活上海楼市的同时也激发了上海居民自觉纳税的积极性,培养了上海居民良好的依法纳税的习惯,使上海市近年来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幅均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个人所得税已占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12.6%。该政策随着房地产投资的过热于2003年5月31日停止。

2005年2月北京市发改委正式公布《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定:对金融企业连续聘用2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市行政辖区内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按其上一年度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80%予以奖励,奖励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美国也将住房消费与个人所得税的政策结合,为了让更多的人拥有自已的住宅,政府实施了许多个人所得税鼓励优惠政策,规定:对利用抵抵贷款购房、建造、大修自已房屋的业主,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减免抵押贷款的利息支出;对拥有自已住房的业主,可在上缴个人所得税时作一定收入金额的税前扣除;对需要购房的低收入者可向州和地方政府申请抵押贷款,房屋的业主可在10年内每年接受个人所得税的直接抵扣等等。

三、增加的收入与激励机制成本进行衡量

建立激励机制必然要付出代价,这需要在增量收入与增量成本之间作出权衡。如果激励过度,会付出较高的代价;如果激励不足,反会遭到税收损失。增量的收入包括两方面:第一,从社会作用角度看,公民纳税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社会价值取向正面。第二,从财政收入角度看,实行税收激励办法是国家放弃一方面的收入,会从另一方面得到的,如“购房退税”、“贷款补贴”会带来的买房时的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契税、印花税等其他税费的增加。增量成本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采用激励机制而直接少收的或返还的税收收入;二是增加税收征管成本。但只要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成本从财政收入角度来看引入激励机制将是有利的。

四、建立个人所得税激励机制的切入点

可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建立激励机制的切入点:对于一些住房价格较高的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可以将个人所得税与购买经济适用房、租用廉租房相结合,既可激发人才的自觉纳税积极性又可留住人才;将个人所得税与养老保险、失业保等社会保险相结合,或按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定额度享受缴纳社会保险的优惠;或按缴纳人个所得税的一定额度在达到退休年龄后享受度退养保险,使缴纳个人所得税与每个纳税人的自身利益紧密起来;建立个体经营业户破产补助基金,与经营期间缴纳的生产、经营个人所得税相结合起来。

五、建立个人所得税激励机制的社会意义

上一篇:所得税费用范文 下一篇: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