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逝者的寄语范文

时间:2023-02-26 02:45:21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1篇

据成都市殡葬协会会长李崇禄介绍,今年推“微信扫墓”有两个出发点。第一是比起焚燃香蜡纸钱的传统祭祀方式,其更加生态环保,不会产生不可降解的垃圾,也不会排放有害气体;第二是微信祭祀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所以那些身在远方、不能亲自赶回来祭祀的人也能寄托哀思。

那么这种新型的祭祀方式能被大众所接受吗?有网友认为,祭祀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祭祀方式没有太大关系。也有网友对新兴的扫墓方式表示反对:“‘微信扫墓’让思念一‘点’就到,虽然简单省事,但是却失去了祭扫的意义。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微信扫墓’不宜提倡。”

多维解读

“微信扫墓”也是一种成人之美

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扫墓祭祀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接受精神洗礼的机会。在生者与死者共处的空间里,人们除了缅怀逝者,更应该追思“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我们的价值排序中,家庭、亲情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在过去的日子里,你是否留下了有价值、有亮点的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样活得更有意义?只有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理想的图景里,清明祭扫理应亲自上阵。可是,对于那些在外地打拼的人们来说,返乡祭扫成了一种有心无力的尴尬现实。尽管不能到亲人的墓前亲自祭扫,“微信扫墓”也依然进行了情感表达,未尝不能起到精神洗礼的作用。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既要坚守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观念重塑与更新,对“微信祭扫”等新生事物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如果强人所难,甚至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难免会导致一些人不堪重负。“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微信祭扫”说到底也是一种成人之美。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成人之美,赋予了传统民俗更多的时代感,既切实地圆了一些难以回乡祭扫的游子的心愿,也让传统节日更有亲和力、更具有可操作性。

“微信扫墓”不宜提倡和复制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弘扬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在传统习俗中,清明节是最需严肃对待的一个节日,因此就有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说法。清明的祭拜,表达的是一种对已逝亲人的怀念,更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而这种内心的情感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诚然,客观地讲,现代人都很忙,清明节虽然有法定假期,但对于离家太远的人来说,专程回去扫墓,时间也未必允许,这情有可原。因此,“微信扫墓”作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性应急措施也未尝不可。但是若想以此来替代传统的祭扫方式就不合适了。祭祀已故亲人,当心存思念,若无怀念,则不必将此当作负担;当亲力亲为,若不能亲为,则重在有个念想。这样一种深情肃穆的思念,应尽量避免流于表面。和微信红包一样,这些有传统意味的行为一旦变得极为廉价便利,其内涵就会大打折扣,其传承传统文化习俗的功能也就无法正常发挥,最终使本来意义重大的行为变得索然无味,以致慢慢变味消亡。“微信扫墓”不宜提倡和复制,扫墓本身就是一种对已逝亲人怀念的仪式,如果都用“微信扫墓”,那么扫墓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缅怀已故亲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亲力亲为,“微信扫墓”只会亵渎亲情,让扫墓变味。

时评佳作

“微信扫墓”不妨加入更多人性关怀

文/文昕雨

清明的细雨还没有如约而至,但不少人对逝者的思念早已开始积聚,催生出各种寄托哀思的形式。2017年3月,成都、南京等地先后推出的“微信扫墓”服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触”起满屏争议,“扫”出一堆是非,让以往祥和的祭祀共识,莫名多了一些嫌隙。

不可否认,市场总能在层出不穷的需求下,不断地更新供给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祭扫”的出现,正好满足了部分人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将寄语同步显示在公墓的LED大屏上,还是通过微小的手机镜头直播“代扫”过程,这些被无数的0和1组成的互联网语言,所传达的对象与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

不仅如此,“微信祭扫”等新兴祭扫方式所秉持的理念,除了具备最新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之外,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以往,我们焚烧纸钱给逝者带去慰藉,却鲜少顾忌足以燎原的“星火”;我们点燃炮竹尽情地表达情感,却不经意间在幽静的山间、肃穆的场所制造了喧嚣……“微信祭扫”固然不足以涵盖我们内心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但其中包含的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考量,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种稀奇方式的流行,会不会消解清明节的仪式感,让我们内心充沛的感情变得廉价。毕竟,时代的变革,始终无法割裂情感的延续,技术的革新也始终无法取代网络背后的人性关怀。不^事实上,与“微信扫墓”相似的案例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新春佳节,不少人熄灭了手中的明火,选择去点燃网上虚拟的引信;国家公祭日,更有高达 1500 多万人次在公祭网上点烛、献花、鸣钟、祈愿。一如光明不灭,正义永恒,我们所祭奠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怀念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思。新颖的方式不会削弱厚重的感情,简单的方法也并不代表仪式感的消弭。实际上,为真挚的情感寻找到有力的支点和宣泄的出口,才是所有祭奠行为内在的本真。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扫墓”的出现,虽然不足以成为移风易俗的标志,却依然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争议。“直播扫墓”会不会涉嫌侵犯隐私?“代人尽孝”是否违背家庭伦理?“线上扫墓”随意定价是否合理?这些疑问的产生,显然是在饱满的情感表达之外需要引起思考的现实课题。毕竟,再懂得需求的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再强烈的缅怀之情,也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新事物、新现象屡屡搅动时代浪潮的当下,公序良俗万不能缺位。

“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从土葬、火葬,到树葬等新型殡葬方式,从鞭炮、香烛、纸钱,到鲜花果品、网络祭奠,社会习俗始终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妨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传统祭祀方式的革新,在日新月异中呵护好最质朴的情感,使之历久弥新。

――摘自“人民网”

点 评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媒体 历史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汉语实用词典》对“历史”的解释为:过去的事实的记载,“责任感”解释为:想做好应该承担的事情的态度。按《现代汉语实用词典》的这种解释,“历史责任感”可以理解为:想做好对过去事实的记载这件事的态度。新闻界常说:“今天的新闻即叫天的历史”。而媒体就是这个今天新闻,明天历史的记录者。媒体怎样做好这个记载,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在新闻理论课程中我们也学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有历史责任感,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记录历史”,5月12日。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史所罕见的灾难。中国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报道无不彰显着浓厚的历史责任感。

现今社会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网络媒体在传播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要求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因为“首凶效应”,信息传播的滞后会带来舆论上的被动,受众心理对信息的意向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舆论引导即使可以后发制人,往往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我国媒体及时、忠实地记录这个让亿万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刻,这个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时刻。5月12日14:28,汶川大地震发生。14:42,央视整个采编系统开始运作。14:58,确定消息属实。32分钟后的15点,正好是整点新闻时间,央视在头条播发口播新闻,只不过当时播的还是汶川发生7.6级大地震,15:10,四川方面的电话开始接通,央视最先连线重庆台记者,10分钟后,也就是15:20彻底调整正常节目,开始特别直播。随后的直播是全天候的24小时直播,到目前为止共持续了半个月,将近400个小时。这么大量的直播时数在被中国新闻界誉为“中国电视直播年”的1997年之后是没有过的。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说:“中央电视台这次对汶川大地震的现场直播报道,从时限、规模和手段来看,在我的印象中是第一次。2003年中央台直播过伊拉克战争,但那是国际新闻事件,对国内新闻事件来说这是第一次。”央视的在直播过程中几大主播轮番上阵,不间断地报道地震后救援工作的相关情况。广播也在第一时间加入直播的行列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以《汶川紧急救援》为专题进行全程直播。直播中七成的时间,是前方记者现场播报(包括深入灾区的前方记者和分布在政府不同部门及其新闻会的记者),一成半的时间,是专家访谈(基本上各个系统的请专家都来过,介绍各种常识及灾难应对办法),一成的时间,是报道消息、转播新闻会的进程和播送短信平台的各种评论。报道的深度和密度也是空前的,新闻特写频繁出现,中国之声前方记者的报道大约隔几分钟就会切给主持人。每一个记者都有自己跟踪的一个线索,反映的是各个层面的当前状态,较为全面。同时,报纸利用其宝贵的版面资源报道抗震救灾的相关情况。以《人民日报》为例,从5月13日开始全面展开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图片新闻,报道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5月21日,报道数达到了105条。自5月16日开始设置5―8版(或是更多的版面)为抗震救灾专刊,集中报道灾区救援情况。网络方面,各大门户网在第一时间开辟汶川地震专栏。如央视国际网站开辟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新浪网开《四川汶川强烈地震一悼念逝者,重建家园》专栏,腾讯网开《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一逝者安息,生者奋发》专栏。利用网络图文并茂,传播快捷的优势为网民提供实时、丰富的抗震救灾消息,同时还开设抗震救灾求助信息栏,心理咨询栏,防疫知识栏、抗灾知识栏,视频播客栏并开放网上抗震论坛,供网民及时了解抗震救灾信息,以及抗震救灾的各方面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抗灾知识,发表对灾区的祝福,对灾区人民的鼓励。可以说网络上关于5.12地震的消息只能用海量来形容。在当今学术界手机被誉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在抗震救灾中的信息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体现了新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强劲的发展势头。通信运营商和各大门户网站合作,以各种方式将抗震救灾信息传播给手机用户。如中国移动和新华社联合创刊《抗震救灾手机报》以手机彩信的形式发送给客户。手机报包括消息、通讯和特写、评论等新闻体裁,还配有图片。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还是手机,各媒体均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传播抗震救灾方面的信息。可以说,多种媒体齐下的传播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不能不让人感到信息社会的真正含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信息传递给亿万受众,表明了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和视角去观察和透视此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中媒体忠实地记录着这个特殊的历史坐标点发生的一切,紧密结合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心和受众的心理需求挖掘抗震救灾这场硬仗中真实的、感人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不盲信、不偏激,观察和反映着这个特殊时期,及时掌握抗震救灾的走势,透视抗震救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确保报道反映抗震救灾工作的本质。在地震发生的168个小时里,媒体着重报道救援人员救人的新闻。168小时之后重点报道因地震而造成的次生灾害、募捐、悼念活动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道重心随抗震救灾中心而转移。

西方新闻界有句这样的名言:新闻不只是要叙述过去,还要善于预见未来。善于预见未来,善于通过现在的报道来预测、提示即将发生的事情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特殊的职业素养的。善于预见未来用比较书面的话语来说就是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洞察即将发生的一切。抗震救灾报道中媒体从业人员表现出的超越时空的历史眼光体现了媒体的历史责任感。媒体对地震发生之后一些暂时不是很明显的、隐秘的、一时难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提前报道,对抗灾工作的安全、全面展开起了很大的帮助。《唐山大地震》一书作者,现任职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钱刚5月22日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一篇题为《堰塞湖杀人猛于地震》的文章,文章引述迭溪地震史实,认为当前救灾形势险峻,堰塞湖“悬剑”在上,危机四伏,指挥者应高度警觉!尽管此前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要求对堰塞湖情况进行彻查。水利部、武警水电部队和四川省组成的专家组,也对高危风险的堰塞湖进行严密监测。但钱刚引用史实的这篇文章经《南方都市报》报道后,央视国际网站、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意识到这则报道的重要性,纷纷转载,并将其作为网站的头条登出。媒体的报道有力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堰塞湖的关注程度,加强了救援队伍对堰塞湖监测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抢险的工作力度。抗震救灾报道中新闻媒体对灾区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有这么超前的预见性的同时还持续关注相关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将立足点定得更高,使得其文章具有厚重感、更有人性感。以悼念地震中死难的同胞为例。腾

讯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一逝者安息,生者奋发》专栏中的特别策划子栏目中《汶川的100个小时》、《募捐总动员》、《QQ网友祈福》等大规模、集中报道各行各业在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无处不展现着人性的光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为让人感动。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3篇

文明指数测评成为文明建设的“阴晴表”

红山区从2010年起,每年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并将测评结果排名公布,以此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他们按照实地考察、材料审核、入户调查的测评内容,认真查找和解决红山区在公共文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红山区城市(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标准及责任分解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迎检氛围,让市民充分认识到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性,使城市文明建设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市民的公德意识、公民意识、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在先进典型的引领下形成了“和谐风”

红山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市民孙月光十几年来,倾心特殊教育事业,让170多个聋哑孩子重新回到有声世界。她入围中央电视台2010年度三农人物候选人,成为红山区乃至全国学习的典型。市民杨艳在广州亚残运会举重女子56公斤级决赛中,以107.5公斤的成绩夺得金牌,她的丈夫郭宏志也在2004年和2005年全国残运会获得举重冠军。这对夫妻冠军,让世人惊叹,成为市民文明向上的楷模。八十多岁高龄的张歧云、修坤夫妇离休20多年来,累计拿出工资12万余元捐助给青少年和生活困难群体,被人称为奉献社会、关爱群众的老干部,并获得全国优秀老干部光荣称号。张老对学生说:“我家共计20口人,我也设立了家庭内部奖,谁入了党我就给他发奖金,到现在全家已经有16名党员,被人称为红色家庭。我的子女也有下岗的,他们为什么始终支持我捐助?因为他们都是党员,是党员,就要多为别人考虑,少为自己着想……”

2010年在自治区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红山区3名市民获得自治区级道德模范提名奖。

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形成“互动潮”

红山区在公民道德宣传月主题实践活动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张贴宣传板,集中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声势浩大,有数万市民参与其中。好公民、好职工、好家庭成员,这是对成人的要求;中小学生中要感恩、要文明、学习科学文化,这是对未成年人的要求。街上的标语,单位的讲座,学校、班级的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被文明教育牢牢占领。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名文明行为的传播者,已经成为红山区市民的自觉行动。

文明实践把传统节日变成“我们的节日”

红山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春节、清明、中秋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每年春节期间,爱老助残,扶贫济困,已经成为红山区企业和市民的自觉行动。每年过春节,企业和市民自发救助和慰问贫困群体,将面、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送到贫困者家中。清明节期间,红山区“鲜花祭奠、文明祭祀”主题活动,倡导广大市民积极开展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奠、公祭悼念、撰写追忆文章等文明祭祀活动,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用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

每年的“春季登山邀请赛”,既倡导人们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又引导人们走近自然、关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植树绿化,风筝比赛、踏青春游等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秋、国庆慰问离退休职工”、“迎中秋社区桥牌邀请赛”、慰问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居家养老中秋联谊会”等活动,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发。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唱童谣”

红山区依托各种宣传阵地,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童谣、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各中小学纷纷以班会课、队活动课、晨会等为载体,开展了“经典诗歌诵读”、“学唱童谣,学做好人”等一系列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努力引导他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们将优秀的歌谣穿插在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运用快板、舞台剧、舞蹈剧等形式,让孩子们充分享受优秀童谣带给他们的快乐。

红山区 “传唱优秀童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宣传推广了全国优秀童谣,引导少年儿童享受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红山区先后获得自治区级文化先进区、八星级文明城区及部级双拥模范区、科技进步先进城区、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平安建设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创建文明城区上,仍在继续探索,仍在用汗水浇铸文明金牌。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4篇

――《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按礼办事,做事有把握;四十岁时,已经懂得很多知识而不感到疑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时,凡听到的事都能辨别清楚;到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超越规矩。

对于古代男子而言,十五岁左右束发,意味着从儿童步入少年,通过学习破除蒙昧状态,为日后走上社会打基础。《尚书》《礼记》等古籍均有束发入学的相关记载。三十岁为成家之龄,四十岁为事业有成之期,五十岁开始步入老年,这是人生发展的必然阶段,古今概莫能外。孔子的人生阶段,似乎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圣贤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自己有不同的要求,一步步实践,一层层积累,始终砥砺磨练,才有所收获增益。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礼记・学记》言“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孔子亦对弟子说过:“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这里的小人,并非完全指道德败坏之人,而是指当时以儒为职业的人群。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以仁恕为根本,以弘道为己任,应成为时代的模范,胸怀大志,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为社会服务,而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于依靠某种特长混饭吃的人。日语中有“不器用”一词,意为“笨拙”。“大成若缺,大智若愚”,笨拙却又是最真诚朴实善良的智慧。故而日本的国宝级演员高仓健(1931―2014)常被日本人以此词尊敬地形容。不器用,其来源正是“君子不器”。看似不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用途,然则,“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反而无所不能施其用。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

一个人能够在世上生存是因为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由于他侥幸地躲避了灾祸。

正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要求的基本标准。人生于世,唯有正道直行,才是根本方向,不问祸福,不问得失,只问自己内心的良知。邪曲之人,尽管可能在短暂的眼下获得利益,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时间终究会作出公正的裁决。所以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愿意选择虽然艰难却光明崇高的正直之道前行,拒绝侥幸的逃避,正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退一步说,宗教往往以末日审判、因果报应等等之说劝人行善积德,也是想以此告诫人们,为恶为害、不求正道,即使此时此刻能够“幸而免”,但终究无法逃脱必然的惩罚。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在周朝初年,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建章立制,可以说是周王朝事业的真正开创者。作为周公封地的鲁国,深受周公的影响。而毕生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为宗旨的鲁人孔子,其思想、学术等等莫不起源于周公奠基的周文化,一生尊仰周公,奉行周礼。对孔子而言,周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是自己的信仰所在,精神寄托。所谓“梦见周公”,实则是孔子始终不懈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如今世人喜欢偶像,并没有什么错,连圣人也有自己崇拜的对象,本来不必苛责;然而,偶像需要承担得起“道义”二字,传播正能量,才配称榜样、模范乃至理想,真能达到这种境界,确实堪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人魂牵梦萦,心向往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称赞中华文明具有极其伟大的“理性光辉”,这种理性,大部分正来源于儒家思想。朱熹注解《论语》说:“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不符合常理的,不能为自己所明确知晓的,都不轻易谈论,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这正是理性的精神。儒家的宏大理想是教化天下,实现全社会的道德与文明。教化,便是引人向善向好,而怪力乱神,从某种意义来说,无助于人向善向好,因此儒家对此持保留态度。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探寻世界的奥秘需要好奇心,越是奇异的事物,越值得探究其原理。但在人文精神和社会层面,则应当是弘扬真善美,而非假恶丑。人要向着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向努力,必定需要有所追求,有所舍弃。孔子的深意,正在于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孔子在河岸上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流去。”

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也多次称颂水的美德。《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与子贡观水,孔子认为水具备“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化、志”数种品德,因此君子看到水,便应当有所思索,有所领悟。面对滔滔奔流的河水,孔子同样也看到了光阴易逝、时光宝贵的真理。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言,理论上时间可以倒流,科幻作品对此也有过诸多想象,不过,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做到,而且,即使做到,过去的历史又是否真的能够因此而改写呢?就人类目前的认知,时间的不可逆性是没有被证伪的,这也正是孔子感慨流水的根源。明白时光飞逝不可挽留的道理,就该明白人生努力进取不可懈怠的道理。唯有珍惜时光,学无止境,才能不负光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年轻人是可以畏惧的,怎么知道他们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

人呢?

《三字经》中有一句“昔仲尼,师项橐”,源于《战国策・秦策五》记载“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相传孔子周游列国,遇到年幼的项橐在地上用泥土砌城池玩耍,正好挡住了马车的去路。孔子请项橐让路,没想到项橐机智地回答,从来只听说过车给城让路的道理,没见过城给车让路的呀。孔子竟无法反驳,对项橐的话心服口服,于是驾马车绕路前行,并表示虽然项橐年幼,其聪慧善辩却足以做自己的老师。同志对青年曾有寄语:“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应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前辈老人要明白后生可畏的道理,尊重支持年轻人的发展;年轻人也不能因此而骄傲自大,更当勤勉自励,奋发有为,后来居上。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5篇

苹果公司联席创办人乔布斯的英年早逝引起了全世界的悼念与缅怀。中国许多企业家和年轻人视乔布斯为偶像,对其敬仰有加。毫不例外,笔者也是乔布斯的一个崇拜者。

年仅56岁的乔布斯为世人留下了众多传奇的设计。但他留下最重要的不是iMac、iPod、iPhone、iPad,抑或是即将问世的iCloud这一系列引领潮流的产品与应用,也不是当前市值名列全球第一的高科技公司,而是他孜孜不倦追求完美的坚定承诺、敢于标新立异的独立人格与锲而不舍顽强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遗产对正处于民族中兴时期的中国年轻一代具有特别宝贵的借鉴价值。

我们可以多种方式来描述乔布斯:一位颠覆性的企业领袖、商业革命家、IT 狂人、永不停歇的创新者和偏执的完美主义者。然而,我认为乔布斯最核心的价值,也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独立的人格,自始至终坚持己见,执着地过自己的人生。他的强烈个性、创造力与杰出的商业成就共同铸造了他短暂而灿烂的生命。

作为IT产业的重要先驱,人们常把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但与盖茨一帆风顺的人生相比,乔布斯的身世与经历更加曲折复杂。他在事业上经历过惨痛的失败与挫折,最羞辱的经历是被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革职开除。苹果公司也曾在经营上遭遇种种不顺,财务陷入困境,一度濒临破产。而比尔・盖茨的微软则一路坦途地成为PC产业无可争辩的主宰、全球市值最大的高科技公司。

与乔布斯相比,比尔・盖茨不啻为天之宠儿,人生春风得意,走的是一条宽广平顺的康庄大道。他在事业与财富巅峰时激流勇退,全身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创立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消灭流行疾病和征服癌症这类最终夺去了乔布斯生命的顽症。除了在IT软件领域已取得的开天辟地成就外,盖茨还极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下规模最大、最具开创性的慈善家美名。而乔布斯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自呱呱落地时起就面临不确定的人生。成名后,正当乔布斯领导苹果公司进入势不可挡的黄金发展时期、市值超越传统宿敌―微软之际,他却被确诊罹患不治之症。其人生与事业生涯可谓跌宕起伏,多有不幸,却也由此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青年时代的乔布斯就不循常规,敢于冒险,执意探索一条不同的人生轨迹。大学只上了一个学期就选择了辍学,随性所至学习书法,皈依佛教,并去印度研习禅宗,与朋友在养父的车库里白手起家创办了苹果公司。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社会,乔布斯仍属另类。而作为一个企业家,乔布斯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即使身处失意挫折中,他也一如既往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对未来清晰的认识。1997年重返苹果后,乔布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艺术家般的苛刻,把iMac、iPod、iPhone、iPad等一个个奇妙的产品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中的每一个都重新定义了所属的行业,改写了周边产业的发展轨迹,更获得了万千消费者的推崇。

与盖茨不同,乔布斯不是工程师出身,技术功底并不太强,但他具有出色的设计才华、独到的市场眼光与艺术家般的品味。他不过分迷恋于技术的复杂与深奥,而注重简单、美观、实用与人性化。在iPad2的产品会上,乔布斯称iPad2是高科技与人文嫁接的成果,会让你的心灵歌唱。试问,有几个高科技公司有如此诗意的追求和境界?对于许多企业家而言,一生能够影响或改变某一个行业就是梦寐以求的成就,而乔布斯颠覆性地改变了电脑、通讯、娱乐、出版与零售五大产业。他使得个人电脑无处不在,渗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说比尔・盖茨是PC 时代当之无愧的领袖,那么乔布斯就是后PC时代无与伦比的教父。

乔布斯是一个怪才、狂才,但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企业家。叙利亚(乔布斯生父出生于该国)、孟加拉或者朝鲜是出不了乔布斯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等级森严、官僚死板、不容异见的社会都不可能孕育乔布斯这样创新型的人才。美国长期以来都是创新与创业的乐土,它不仅给了乔布斯独特的个性与想象力、非凡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更给了他失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美国自由、多元与包容的文化最终成就了乔布斯。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造性的破坏”是推动经济长远增长的持久动力。21世纪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SNS、云计算等将继续深刻影响与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商业模式与生活方式。为了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成本制造国转变为自主创新大国,中国迫切需要乔布斯式人才。中国能否出乔布斯?毫无疑问,中国有一大批具备潜质成为乔布斯、盖茨或扎克伯格的年轻人。但由于目前的社会、文化与金融市场环境的限制,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机会脱颖而出大展身手,事业甚至可能过早夭折。今后我们必须关注三个领域的制度变革。

首先,系统性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中国成为美国式创新强国的先决条件。中国现行教育体系唯考试、唯分数、唯文凭,死记硬背刻板僵化,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未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不利于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其次,建立宽松自由、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政府、企业与整个社会不再一味推崇单一式循规蹈矩的人,而是应当容忍和接受“另类”,打破唯学历、唯文凭的传统,让大学肄业生等各类人才都有发展空间,让失败者还有重来的机会。最后则是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早期天使投资、后续成长融资与公开资本市场融资是培育创新企业的重要融资生命周期,一个活跃有效率的VC/PE产业和成熟发达的股票与债券资本市场,可以为中国千千万万有志者提供充足的创业资本,从而有效克服长期以来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显著推动中国未来的创业与创新活动。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6篇

应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邀请,主席于2010年5月8日至9日赴俄出席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在俄期间,胡主席出席了庆典主要活动,同俄罗斯领导人举行了双边会见。胡主席还专门会见了参加过解放东北战役的俄罗斯老战士,并向他们颁奖。

据外交部发言人透露,国际社会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诉求与日俱增。在此形势下,举办这样一场庆典有助于重温历史,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共铸和平。

中欧领导人互致建交35周年贺电

国家主席6日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欧建交35周年。

在贺电中说,中国和欧盟同为世界上的重要力量,中方一贯将欧盟视为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愿同欧方进一步推进各级别政治对话,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使中欧关系成为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典范。

范龙佩在贺电中说,欧盟和中国各自取得重大进步,欧中发展了全面合作关系。我们相信,欧中战略伙伴关系及双方人民之间的友谊今后将继续蓬勃发展。

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国务院总理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会议强调,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

对“十一五”节能减排提出新要求

国务院日前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

强调,要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促进,开发与节约相协调,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中纪委、中组部对四项干部监督制度作出部署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6日召开视频会议,对贯彻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干部监督制度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继续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开展买官卖官问题专项整治,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努力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于5月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幕

跳伞比赛8日在阜阳精彩上演,拉开“四体会”序曲

本刊讯(记者:程兴瑞 邹娅妮)5月16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在合肥开幕。8天前,作为“四体会”重要项目之一的跳伞比赛已在阜阳精彩上演,提前拉开“四体会”序曲。此次大会是与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并列的全国三大综合体育运动会,将有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56个代表队共5400多名运动员参赛。台球明星丁俊晖、 “九球天后”潘晓婷、围棋名将常昊等均将参加此次体育大会。

玉树的新征程:震区灾后重建拉开序幕

5月4日,在玉树新社区建设奠基仪式上,青海省省长、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骆惠宁坚定而刚强地宣布:“玉树地震几乎将玉树县结古、隆宝等城镇夷为平地,但是,绝对摧不垮玉树人民的精神和意志,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玉树即将在废墟上站立起来,玉树将开启新的征程。”

中央领导的鼓舞,为重建吹响了号角

骆惠宁对记者说,总书记在视察地震灾情时,在玉树的板房教室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这样的叮咛与鼓励,为灾区的家园重建吹响了号角。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我们才能真正告慰逝者,安抚灾区同胞,让他们获得新生的机会,让疲惫心灵获得喘息的空间。面对自然力量的暴虐永不屈服,这就是生命的伟大力量。而担负着如此使命的重建,则必须要有更多的智慧和更强的毅力,必须要有正确的思路、务实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

上海世博会上,总书记视察青海馆时明确嘱咐,“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不仅要让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上一个大台阶,而且要让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这为我们做好玉树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全面的提升

骆惠宁说:“我们在建设新玉树方面,做到了超前谋划,及时启动灾后重建。地震发生后第二十天玉树灾后重建试点便动工建设。从根本上说,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

骆惠宁认为:“禅古、甘达两村的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全面的提升。在规划与设计中坚持了以人为本、保护生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宗教政策,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的理念。从5月4日起,玉树灾后重建正式拉开序幕。”

勾画新玉树,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按照党和国家要求和群众意愿,我们要把玉树州府建设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我们有信心将这一目标变为现实。”骆惠宁说。

他说:“灾后重建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会,有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玉树人民一定会擦干眼泪,坚定上路,努力建设更加文明的社会秩序,更加美好的居住家园。”

骆惠宁说:“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开展植树固碳工程,使玉树重建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接着,骆惠宁展望到:“按照这个目标,我们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建设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望着明媚的高原阳光,骆惠宁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从无房屋、无校舍、家园破碎向建设新家园、新校园、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转变,奋力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今天的先行试点和探索,必将为很快启动的全面灾后重建提供成功范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一定能够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四”强音:牢记嘱托,在奋斗实践中书写人生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形式寄语青年,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5月2日,总书记给中国农大师生回信,向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5月4日,总理来到北京大学,与大学生共度青年节。他们谆谆教导,殷切期望,勉励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的人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寄语,引发了各界热议。

中央的嘱托:“青年应该投身实践”

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的人生。

在北大,微笑着对同学们说:“纪念‘五四’运动,首先应该继承‘五四’科学、民主的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必须发扬科学、民主精神。大家不但要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而且要身体力行,融入到实践当中去。

北京读者反响:在五四青年节期间,总书记的“投身实践”与总理的“融入实践”让各界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的关怀和重视,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大青年学生成人成材的期望,青年学生将勇敢地投身于实践的洪流,投身于创新的实践,以优秀的业绩去验证自己青春的誓言,展示自己的青春风采。

河北读者反响:青年学子应该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胡总书记近年来对青年的寄语和期望

2003年: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2004年:中罗两国青年都肩负着建设祖国,继承和发展中罗友好合作关系的崇高历史使命。

2005年:希望各族团员青年始终胸怀远大志向,不断学习知识技能,积极进行劳动创造。

2006年: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7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

2008年:同学们要珍惜宝贵时光,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2009年:希望同学们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

温总理近年来对青年的寄语和期望

2003年: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发愤学习,锻炼身体,勇攀高峰。

2005年:青年学生要关心祖国、关心社会、关心人民。

2006年:青年学生肩负改造社会的重任,要经常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2007年:仰望星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2008年:我们今天讲爱国,就是要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开放兼容,长期奋斗。

2009年:艰苦的工作岗位,可能更会造就一个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焦点数字:3G用户将达1.5亿,文化市场规模达8000亿

1.5亿

工信部:明年我国3G用户将达1.5亿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日前表示,到2011年,我国3G网络将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的城市和大部分县城、乡镇、主要高速公路以及风景区,届时3G基站超过40万个,3G用户将达到1.5亿。未来将继续加大网络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开创全球发展史建设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新纪录。

增16%

商务部预测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16%

商务部报告预测,2010年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同比增长16%左右。报告还预测,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将呈四大趋势:一是2010年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预计增长14%左右;二是市场供需总体保持基本平衡;三是出口有望回升,但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四是市场价格震荡上行,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

8000亿

中国文化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和课题组的估算,去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上述三项相加,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大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

增40%

我国4月份汽车销售量同比增40%

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4月中国汽车市场表现良好,产销量分别为152.52万辆和13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18%和40.02%,其中,乘用车4月销售99.38万辆,同比增长34.13%;商用车销售39.49万辆,同比增长57.42%。4月微型客车销量环比下降6.29%;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4月销售48.40万辆。以上两个数据表明,政策因素拉动的购买力减弱效应已经显现。

3.46万亿美元

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已达3.46万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至2009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34601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7%。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对外金融负债16381亿美元,增长12%;对外金融净资产18219亿美元,增长22%。据了解,国际投资头寸表与反映交易流量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起,构成该国家或地区完整的国际账户体系。

3.86万公顷

去年有3.86万公顷土地被违规使用

国土资源部《国家土地督察公告 (2009)》称,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去年对全国24个省(区、市)及3个计划单列市共150个县(市、区、旗)开展例行督察,督察中共发现违法违规问题8514件,有3.86万公顷土地被违规使用。

3万亿

中国环保投资五年将超3万亿元

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年均产值以15%至20%的幅度上涨,预计未来五年中,环保产业总投资额将超过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会见出席上海世博会的台湾各界人士

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29日在上海西郊宾馆会见了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应邀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台湾各界人士。

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会见中,连战、吴伯雄、宋楚瑜以及台北世界贸易中心董事长王志刚、台湾省农会常务监事萧景田分别发表意见。

连战表示,上海世博会成功在望,精彩可期。台湾参与上海世博会是两岸良性互动的结果,也体现了两岸同胞为中华民族兴盛共同出一份力量。5年前的今天,我和总书记举行了60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首次正式会谈,“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反映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期望。我们应尽其所能,一步一脚印,为人民生活幸福和民族兴盛而不断努力。

吴伯雄表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为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感到荣耀。台湾参与上海世博会,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大家都感到欣慰。一直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作为努力的目标,并将继续予以推动落实。

宋楚瑜表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要掌握住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机会。坚持两岸同属一中,是打开两岸症结问题的关键钥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祝福上海世博会成功,中华民族发展更上一层楼。

王志刚表示,上海世博会台湾馆体现了典型的中华文化,馆内展示反映了台湾民众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期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心愿。

萧景田表示,近些年大陆出台一系列促进两岸农业交流和扩大台湾农渔产品在大陆销售的政策,台湾农渔民感受到了这些善意,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相信两岸中国人在互信互利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一定能创造美好未来。

世博会震旦馆馆长顾益生:

以“玉文化”连接两岸文化基因

作为本次世博会上唯一参展设馆的台湾企业,震旦馆以“中华玉文化、城市新风格”的新颖主题受到广泛关注。震旦馆馆长顾益生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震旦馆希望以玉会友,唤起更多人对玉的兴趣,对为人的省思。

馆长顾益生告诉记者,震旦的“世博命题”并非偶然,而恰是“玉文化”主题的选取,让震旦在世博会上脱颖而出。“震旦的企业理念,与中国人赋予玉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恪守诚信、礼数、追求永续发展。因此,震旦以‘玉’为题做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顾益生说,震旦馆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孔子的论玉思想,即“仁、义、礼、智、信”五德。“我们希望通过对玉的‘五德’的展示与阐释,扩展引申至对当下城市新风格、都市人理想品格修养的探讨。呼应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顾益生说,震旦馆希望用宣扬玉的五德理念,通过展示琢玉磨玉的打造过程,探索现代城市的人文基因,启发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更好地引导现代都市人构建美好的价值体系。

顾益生介绍,目前震旦馆共设五个部分,“五德长廊”部分阐释玉的五种品格;“城市创造”部分用神话短片揭示玉的起源、“城市智慧”部分展示古器玉;“城市精神”部分展示玉的品质;“城市美学”通过展品演绎勇于攀登、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精神。

曾荫权:港府不会放任楼市泡沫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楼价在过去十五个月劲升三成引起社会关注,对于近期要求港府资助置业的声音增加,行政长官曾荫权出席立法会答问时宣布,将于未来五个月就资助置业问题进行咨询。曾荫权表示,政府会继续监察私人住宅的楼价变动和销售手法,特别是中小型住宅。若有需要,会适时采取措施,释除市民的忧虑。

崔世安与江苏省长罗志军会面,

将加强两地全面合作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3日在南京与江苏省长罗志军会面,双方同意加强全方位合作,两地将在明年互相举办“澳门周”和“江苏周”推广活动。

罗志军对崔世安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江苏省近年在旅游业、服务业和科技教育方面的发展不错,希望两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合作。

香港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

中国社科院了《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最具竞争力前10名城市: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在前十名里,珠三角有三个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城市,台湾地区有两个城市,环渤海有三个城市,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今年有大连。”

一季度访港旅客量创新高,同比增16.5%

香港旅游发展局日前公布,第一季度访港旅客达862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6.5%,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数字。其中3月访港旅客也增加14.4%,达279万人次,创历年3月的最高纪录。其中以内地市场表现最佳,受惠于内地“一签多行”政策。

澳门第一季度货物贸易

逆差同比增30.6%

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的数据显示,澳门在2010年第一季度的货物贸易逆差与去年同期相比扩大30.6%,为81.7亿澳门元。一季度,澳门本地的总出口货值为18.3亿澳门元,同比下跌9.4%,其中本地产品出口减少39.7%。而总进口货值则上升20.9%达100亿澳门元,致使货物出进口比率跌至18.3%,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

香港世博办公室主任陈子敬:

香港将在世博会上闪耀“无限城市”魅力

一谈到香港馆的独特魅力,香港世博事务办公室主任陈子敬就立即神采飞扬,“香港馆受到媒体如此关注,我再累也高兴”。

陈子敬说, “无限城市”这个作品,代表香港现在的理念,象征港人无限想象力和创意空间。这也符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香港馆为一座3层建筑,中层利用玻璃作外墙,参观者从里向外看,会有广阔的视野,从外往里看也是一目了然,给人透明、开放、自由的感觉。他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馆,让全世界的朋友知道香港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发展潜力和机会的现代化大都会。”

陈子敬说:“无限城市――香港”的主题涵盖6个主要元素: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建设,与世界和国内城市紧密联系;四通八达及高效能的境内交通网络;通讯科技设施先进,沟通无间断;资金、货物及信息自由流通,服务中国及全球;中西文化荟萃,多元兼容,创意洋溢;继往开来,持续发展。

“我们想让全世界知道,香港并不都是高楼大厦,香港美丽的林区和湿地实际上占到香港地域面积的七成以上。”他说。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7篇

回美以后,我时刻关注着母亲的病况,每周打电话给她本人和哥哥两三次,了解是否有新的变化。病情似乎还稳定,从7月份手术算起到10月份是医生预估的三个月大关,母亲闯了过来,生命还在继续。这多少给了我一点点心灵上的慰藉。

接着又度过了元旦。我真希望母亲能够再次出现奇迹,战胜癌魔。不过疾病并没按个人愿望发展,母亲颈部转移的淋巴结开始增多、肿大。经肿瘤科医生会诊,母亲转到协和医院肿瘤分院进行放疗。因该院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哥哥再次承担起了照护工作,业余时间全部陪伴母亲在医院度过,以致后来我回国去到那里时,许多病友和医务人员都禁不住对他发出了赞叹之声。

农历新年到了,按照母亲的要求,她于2005年1月31日出院,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中,并与哥嫂、侄儿一起度过了人生最后一个春节:年三十晚上,在母亲喜欢的“瓦罐汤馆”吃年饭,正月初一在“小乐川”进午餐。春节期间,许多亲戚以及我和哥哥的同学们先后到家看望母亲,给了她极大的安慰。

癌魔在继续肆虐:2月17日凌晨,母亲病情急转直下,大口吐胆汁,大便不通,出现肠梗阻,身体愈发消瘦虚弱。当日住院检查,发现腹部癌瘤快速生长,并大量转移。医生得出结论,母亲出现恶液质,生命的最后时刻到了。因我每天都与母亲通电话,明显感到她气力越来越弱,开始讲话中气还足,后来逐渐听到喉咙似有物堵住一般。

为了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我再次请黄医生带班,并匆忙订了纽约直飞北京中国民航班机连票(即加有北京转武汉的机票),这加快了我到家的时间。2月28日,经13个小时飞行,我来到北京,并立刻转机到了武汉。见到哥哥后,我们于当晚23点带着行李来到母亲病房,这时母亲已睡着,我看见她的面色苍白而,瞧悴。

次日凌晨,我和哥哥来到病房。母亲睁开眼睛时,认出了我。为了不使她增加忧虑,我再次用回国开会搪塞了她。我告诉她孙子学习不错,妻子通过了政府工作考试,我们生活得都很好,只希望她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从那天以后,虽然母亲意识清楚,但已不能连贯讲话,而且多处于昏睡状态,真的进入了最后时间。母亲单位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医院采用各种支持疗法,包括全血、白蛋白、血浆、葡萄糖、电解质等维持母亲的生命。我陪伴着母亲,哥哥每天到病房关照,但病情已回天乏力。母亲从讲话不连贯,到基本不能发声,只是问话时点头或摇头,昏睡持续越来越长,最后大部分时间处于了昏迷状态。

3月5日,在与癌魔抗争8个月后,母亲离开了我们。那天是周末,在汉家人齐聚到母亲病房。母亲昏迷着,呼吸非常急促。我和哥哥一直守候在床边,紧紧握住她的手,最后一次感受母亲的疼爱。当急促的呼吸停止,心电图呈现直线时,时针指向13点29分,我们亲爱的母亲终于踏上了不归的天堂之路。从此人间少了一位慈祥的长者,天堂多了一位正直善良的老人。我们为失去母亲而痛心疾首,但对于她来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意味着可以安静地长眠,不用忍受难熬的痛苦了。

回忆起过去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情感难以控制。我想起小学因“反标”被隔离交代时,母亲的多次探望;想起全家下放农村时,她带我种地、养鸡,鼓励我与农民的孩子打成一片;想起她出席过的学校家长会;想起同学们到我们家时,她为大家包饺子、煮饭、做菜;想起大学恢复高考后,她与单位领导联系,给予学校纸张援助;想起我患肝炎住院时,她每日三餐做好食物送到医院;想起我跨出国门后,她写信或打电话对我的鞭策;想起父亲晚年住院时,她所承担的料理工作;想起大学实习时我买的一床毛巾被,她一直用到晚年;想起当她身患绝症住进医院时,对我们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伴随我的只有那难以遏止的心痛……

默默地流着眼泪,我扶着母亲的身子,哥哥仔细地给她擦洗。母亲爱干净,但由于疾病缠身,她生前最后这段日子已经不能洗澡。现在要走,就让母亲干干净净地离开。在把里外衣服穿好后,我们发现她那被病痛折磨而憔悴的脸竟然变得无比地安详与宁静,仿佛沉沉睡去,正在做着甜美的梦。

运送母亲遗体的推车到了。我们止不住伤心地哭泣,温暖的泪水滴落到母亲冰冷的面颊上。我和哥哥把母亲轻轻放在车上,用一张洁白的床单覆盖住母亲身体,生怕惊扰了她的安睡。随后,母亲的遗体被放进了冰柜。

尽管我们竭尽全力,但无力把母亲从死神手中夺回。她还是走了,永远不再回头,亲人悲伤的泪水仿佛汇成了长河。世上没有比看着所爱的人离去而无可奈何更残酷、更令人心碎的了,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人生如梦。上帝给了我们亲人,让我们感受亲情,获得短暂的快乐,旋即又把他们一一夺走,让我们感受到永恒的、撕心裂肺的痛楚。

母亲去世后,哥哥再次担负起了长子顶天立地的责任。他奔忙于殡仪馆、花圈店、车站、饭店,张罗母亲后事,招呼奔丧的亲友,而把轻活留给我,让我深受感动;孩童时代的学友们得知消息,帮忙做了很多工作;哥哥许多同学、同事们也前来慰问和帮忙。

母亲晚年登记照拍得不多,在第二次去北京办理签证时,曾在首都一家照相馆拍过一张彩色照片,她本人很喜欢,哥哥建议把它用作了遗像。虽然她人未来到我们家,亲眼看看我们的海外生活,但心已经来过了……

两天以后,母亲遗体告别仪式在汉口殡仪馆中厅举行。母亲单位许多老同事,如蔡学检、陈锐科、常灿辉、徐声 、肖运声等叔叔阿姨们前来向她告别;在武汉和老家的亲人也来了许多人。母亲的遗体非常安详,经过整容后,仿佛回到从前的样子。放大的照片上方悬挂着“沉痛悼念张怀俊同志”横联,两边挽联是: “慈母恩绵绵永世”、 “养育情悠悠千古”。当郝国杰副社长介绍母亲生平时,我凝视着她的遗体,禁不住痛哭出来。

在大家向母亲告别以后,我和哥哥护送她的遗体来到火化间,这时我们禁不住哭出声来。直到操作员推着母亲遗体进入火化炉,我才松开她那冰冷的手。心里不断地发出:“妈妈,您走好!”的真情呼唤。

尘归尘,土归土,两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从火化炉里出来。侄儿怀抱奶奶的遗像、哥哥怀抱母亲的骨灰、我则怀抱全家献上的鲜花花圈和众亲属一道,护送母亲来到扁担山南十区,将骨灰安葬于父亲身旁合墓中。我们在这里烧香,磕头,跪拜,把最好的祝愿送给了两位逝去的老人。

送走母亲后,我就要返美了。老同学们开车,专门陪我沿着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转了一圈:我们来到母亲原单位宿舍,那栋我学生时代居住多年的平房早已拆除,所有建筑焕然一新;在我就读的小学,高层建筑取代了原来的二层楼房;就读的中学已改为职业高中,校园景观完全变样;就读大学当年居住的三层楼房不复存在,许多富有特色的新型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校舍园区;在我过去工作的单位,几栋十多层高楼显露出了现代化气势,当年我因病人住的传染病房早已旧貌换新颜;我们还去了东湖、磨山、楚城、黄鹤楼、长江和汉水边,许多景致重新作了装饰和翻修。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还在进一步的变化当中,唯一变不了的是这块牵动思绪和掀起内心波 澜的土地,以及我对它的一片深情。因为正是在此地,父母把我带到人世,并抚养成人。我在这里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无论走到那里,无论身在何方,我会永远怀念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亲人。故乡的深情在我脑海里刷不掉、冲不走,父母是我心中永恒的思念。

3月14日,我离开故乡,告别哥哥一家以及其他亲朋好友,启程回美。回忆起与母亲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我将其整理成了文字。在那篇“回忆母亲”的文章结尾,我留下了下面这段话:

和许许多多普通百姓一样,母亲的一生十分平凡,但她给予了我生命,并抚育我成人。瓜有藤,树有根,我取得的所有成绩,与母亲的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我会永远记住和感激她。这里我想用一首诗作为结语,以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这首“童年的记忆”是我当年完成后,经母亲推荐,于1989年2月1日刊登在《长江开发报》副刊上的:

童年的记忆

沉醉在炊烟袅袅的故乡

朦胧的梦呓

伴着母亲的脉搏

在摇篮上起伏

春去秋来

几多风雨

当母亲撩起鬓白的发丝

我突然感到

母亲是我不倦的记忆

4月5日清明节是祭拜和悼念先人的日子,我把心中说给父母的话写下来,传真给哥哥,请他上山扫墓时带给了父母。同时,我强迫自己从压抑中解脱出来。逝者已去矣,活着的人只有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这也是最能让父母感到欣慰的事情。

[清明寄语父母]

亲爱的爸爸妈妈:

今年是我进入美国的第十二年。在中国农历中,十二恰好是个轮回。非常不幸的是,随着这个轮回的结束,您们相继离开了我们。过去的十二年,我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十二年留下许多遗憾,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实现心愿,看到您们踏上美国的土地,与我们一起分享异国文化的乐趣,这个梦想已经永远无法实现了。回首过去,和您们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就像昨天才发生一样历历在目,我永远忘不了您们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过去听起来的喋喋不体,今天我是如此地渴望能再听到它。过去不太经意您们苍老的容颜,今天我是如此地渴望能再见到它。然而历史无情,逝去的时光不可能倒流。追忆往事,只能把对您们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深处。

爸爸妈妈,您们现在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今天我带来我们全家的问候,愿两老在天国生活得幸福、美满。看着早已为人之父的我们这一代和正茁壮成长的孙辈们,您们一定是自豪的,因为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您们给予的。我们一定牢记您们的教导,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搞好学习和工作,用实际行动告慰于您们,让两老永远含笑于九泉。我们坚信,有您们在天之灵的保佑,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

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朱熹作为宋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

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士人漫游成风 ,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

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1]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1]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1]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1]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2]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的调济。

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它描绘了孔子与学生们春游的愉快情景,这也是孔子及弟子们所向往的。

为什么孔子把登高山,嬉沂水作为志向呢?这验证了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话。圣人往往比德于山水,孔子认为,山本身就象个宽厚的母亲,她出云播雨,繁衍鸟兽,滋生草木,有广泽人世之德;群山体大势高,稳重厚实,永不衰竭,有崇高之意与万寿之心。大山是伟大、恬静、仁厚的,符合仁者的生活信条。而“道”几乎接近于水,也就是说,水的形态变化多端、水的性质阴柔又刚强,它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它的流变符合智者的认知活动过程,自然为智者所乐。

朱熹仰慕孔子的那种游兴,承续其畅游的遗风,发出了“狂奴心事只风雩”[1]的慨叹,把孔子当作效仿的榜样,从而形成幔亭之风。正如朱熹的朋友韩元吉所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舆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辞,哦而歌之,萧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31]这说明朱熹居崇安五夫时,就已把几十里外的武夷山当作后花园了,闲暇时常与门生偕游,徜徉泉石间,体会泛舟九曲,畅游诸峰的乐趣。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主管武夷山幔亭峰麓的冲佑观及淳熙十年(1183年)在五曲建武夷精舍后,讲学论道之余,更是尽得山中之乐。朱熹这样做并不象道士,遁藏山谷,服气如芝。而是为了“以学行其乡,善其徒”,“元晦既有以识之,便咸自得其幔亭之风。”[1]

朱熹“近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1],从观想武夷山水动静中建立起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仁智堂》中写道:“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1]诗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号仁智堂主的朱熹既仁且智的博大心胸。

三、“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屡游不厌。

朱熹从武夷山五夫里到临安参加省试前,曾作《远游篇》:“愿子驰坚车,躐险摧其刚。”“朝登南极道,暮宿临太行。睥睨即万里,超忽凌八荒”。[1]他提倡旅游,奉劝世人不要裹足不前,终日独守空堂。诗中抒发自己年轻气盛,想游历四方的抱负和豪兴。朱熹一生游踪遍及中国半壁。

但是后来当他的好友吕祖谦写信邀他游浙江天台山,朱熹倦游此山,说:“书到令人愁,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1]因而朱熹更多的是以武夷山五夫家或以武夷精舍为中心的近游。他对所钟爱的山水不以一次游历为满足。象离五夫家七里远的仙洲山密庵及武夷山景区都是朱熹百游不厌的地方。密庵古木四合,泉石甚胜,绕涧百余步有昼寒亭,附近有瀑布,且住着高僧道谦。朱熹多次登临且还师事道谦学佛理,并常在这里吃斋饭。“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1],说明他常来这里游玩,甚至到了仙梦肯来游的地步。他留下了大量的旅游诗文,描绘了仙洲山的险峻、密庵与昼寒亭的静谧及瀑布的奇绝。

朱熹不怕旅途的艰辛,往往旧游或重寻。他曾与学友门人数人早发五夫潭溪,夜登建阳云谷山,冒雨登建阳龙湖山,一日行程百余里。因为泉石的招引,使他忘记了旅途的疲劳。他知道无数风光在险峰的道理,因而寄语后来人,勿辞行路难。后来,他干脆在云谷山上筑“晦庵”,流连山间。林泉之胜、思想的自由及归途还可采薇蕨、蔬笋等乐趣,使他苦游不畏。朱熹具备如林语堂所说的胸中一幅别才,眉下一幅别眼,对旅游活动有较高的山水审美水平,故地重游每每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他能够随着一路景物的不同,时序的不同,随处留情随处乐,因而就不怕旅途的辛苦和屡次重游了。

四、“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游辞有艺

朱熹游目聘怀,题诗唱酬。他的武夷旅游诗雅赏风景,格调清新,情景交融,空灵轻逸,形神兼备,词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他善用比喻来摹写物态特征,使之精当、新颖、富有美感,既有形似之感,更兼传神之妙。例如《天柱峰》中“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把大王峰比作天柱,突出了它的气势。把密庵瀑布比成“白龙飞下郁兰天”,[1]可谓形神俱显,活灵活现,令人心动魄摇,增加了艺术美感与诱人魅力。其次,他善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他物,以对所咏之物起陪衬或烘托作用,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游密庵分韵赋诗得清字》:“误落尘中岁序惊,归来犹幸此身轻。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晚翠乍看浑欲滴,寒流重听不胜清,个中有趣无人会,琴罢尊空月四更。”[1]通过寒流、四更月、辞官归乡、旧友,来衬托出“清”的气氛及无官一身轻而悠游、弹琴、赋诗、饮酒的闲适之情。再者,朱熹还善用拟人的手法来活化毫无生命之物,从而闪耀出不凡的光彩。如《九曲棹歌》描摹武夷山的玉女峰:“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1]把一座山峰人格化了,描绘成婷婷玉立插花打扮的少女,突出了玉女峰的神韵。最后,朱熹旅游诗中也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和民间传说。如《九曲棹歌》中有:“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1]就用到了“仙人葬”的神话传说。朱熹的旅游诗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悠然与神谋,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五、“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穷游尽理

朱熹旅游振策寻源,往往直到山中无往躅才肯罢休。他在游赏山水中没有忘记探求人生和自然的种种哲理。作为儒、释、道三教同山的武夷山,深山穷谷中有不少道士、释子。一方面,朱熹心存仰慕,“飘飘学仙侣,遗世在云山”;另一方面对他们这种做法又不无表示怀疑,“我欲往从之,脱履谋非难。但恐逆天道,偷生讵能安?”他又说:“眷言羽衣子,?a仰曰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1]作为入世的理学家,他显然不同意佛、道的出世偷安的做法,但对他们的人格还是持褒意的。他说“是其绝灭伦类,虽不免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视世之贪利冒色沉溺而不厌者,则既贤矣。”[1]

朱熹寄情于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态度的反映。《论语·泰伯》里有孔子一句政治名言,叫“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朱熹浙东辞官归来退居武夷山讲学著述是他历来现实中四处碰壁后的另一种更深远的进取。他的喟叹“吾道不行”恰如孔子周游列国后的“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决绝之言。好友陆游的诗“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两忘”吐露了对朱熹从此与世相忘的担心。而朱熹的《感春赋》提到的“悟往哲之明训”[1]回答了他想通过讲经宣道救世的愿望。

朱熹寓学、寓教于游,让学生亲近自然,把旅游当作求知的课堂。在《武夷图序》一文中,记录了他对“悬棺葬”进行的实地考察,“两岸绝壁人迹不到处,往往有枯杈插石罅间,以庋船棺之属”,世传为仙人葬处,披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朱熹则大胆指出:“旧记相传诡妄,不足考信”,[1]而认为它是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悬棺提出了比较符合科学的独立见解。

朱熹认为世上万物皆有其理,通过旅游可以达到了健身的效果。在游云谷诗中他呤到:“沉疴何当平,膏肓今自砭。” [1]他平生三伏天不再出游,而是躲进深山避暑,为的是不欲暑行劳人,力争不伤不损。他穷游山中,往往循涧跻危蹬,披云得胜游,在游历观赏山水中领略玄趣,与月为朋与云为友,与环境合为一,从而达到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独游不孤的精神境界,可谓因游及理,因景言理。

六、“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纪游不朽

朱熹观山临水有以诗文纪游的习惯,他在咏仙洲新亭的诗中吟到:“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1]就说明这一点。他孜孜以求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旅游诗,如《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九曲棹歌》、《武夷七咏》、《过武夷作》、《游密庵》、《密庵瀑布》等等,为我们勾勒了宋代武夷山水风景图,其中《九曲棹歌》更是被后世尊为武夷首唱的千古之作。

朱熹也留下了一些题赞。如武夷山吴屯瑞岩寺为唐代高僧扣冰祖庭。扣冰俗姓翁,名藻光,因能在严冬扣冰而浴,故称其抑制情感的“惺惺”之说与朱熹“灭人欲”之说相近,朱熹对其大为赞,并曾策杖寻访遗迹,除了写有《咏瑞岩寺》诗外,也留下了对配祀的唐、葛、周三将军的题赞,这些都表达了朱熹对这些神灵的崇敬之情。

朱熹在武夷山还留下了十几处之多的匾额和刻石。水帘洞为武夷三先生刘子?、胡宪、刘勉之讲学处,朱熹也曾在此受教,为纪念先贤,朱熹题有“百世如见”匾额挂于祠中。在武夷山一线天附近,有“天心明月”摩崖题刻。明月倍受朱子垂青,这大概是因其品行高洁及受月印万川启发,形成朱子理学“理一分殊”结论的缘故。此外如还有五曲“逝者如斯”石刻,下梅邹氏家祠“爱莲堂”匾等等。这些题刻给武夷山留下了永恒的历史文化魅力。

总之,朱熹对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并形成自己的旅游之道。他赋予旅游更多的主观感受,以前很少涉及的山水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反映;其旅游有审美能力与意境领悟上的精进;他的旅游活动融入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遭际,从而丰富了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内涵。明代周忱在他的《小西天游记》中说:天下山川,好之者未必能至;能至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文。能至是旅游的第一境界,能至才能享受,才能领悟;能言,即善于向人说出旅游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旅游第二境界;能文为旅游的最高境界,只有能文才能感受深刻,才能传之久远。朱熹既能至又能言又能文,他的旅游活动已达很高的境界。我们有必要对其旅游活动及其思想进行挖掘,对其遗迹进行整理、保护。

参考文献

[1]朱杰人主编.朱子全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建阳蔡氏九儒研究会.考亭紫阳朱氏总谱[m].建阳:第三印刷厂,2000.

[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9篇

众多报纸的副刊以新闻性和文学性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文艺性副刊的艺术感染力,真实地呈现了一颗颗中国心在非常时期的心潮起伏:痛苦与忧伤,坚定与顽强,团结与奉献,互助与关爱,让世界看到了无数中国心闪烁出爱的光辉,让世界感到了无数中国人温暖的挚爱真情。如果说,深入采访灾区的日日夜夜是难忘的,那么紧贴新闻脉动选题、组稿、编辑的日日夜夜也是难忘的。在大灾面前,前方的记者和副刊的编辑共同完成着聚焦人的命运、颂扬人性光辉的时代使命。

诗歌抒怀:13亿人的共同怀念

从2008年5月12日以来,悲伤埋在心底,生命依然顽强。这是13亿人刻骨铭心的一段岁月。

惨烈的灾难,生死的营救,每一天的新闻都是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焦点,生离死别的泪水、被爱感动的泪水不时地溢出我们的眼眶,13亿人的痛与爱如潮水般涌动。诗歌,最能表现激情的文学形式,一种在现代商业社会渐渐式微、渐渐边缘化的形式,突然爆发了灼热的能量和强大的声音。《今夜,我们都是汶川人》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出了诗歌的呐喊。随后,网络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诗歌,各地纸媒的副刊也纷纷推出了抗灾诗歌专版,副刊成了我们奔流汹涌情感的开阔河川,是我们传递真情,凝聚人心的平台。

2008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的副刊“朝花”率先发表了王养浩的《汶川,揪着我们的心》、刘希涛的《我们万众一心》、安谅的《四川,我们在一起》。

2008年5月17日《文汇报》的“笔会”紧接着发表了赵丽宏的《我们血脉相连》,第二天又发表了戴达的《掏出牵肠挂肚的心》表达了中国人的心声:“13亿中国人伸出血浓于水的援助之手,行动,行动,行动,一定要抚慰母亲那一声血色的呼喊……”

5月19日,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中国公民低垂。13亿人一同低首,为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沉默,沉默,沉默,默哀3分钟后,聚集在全国各地广场上的人群中,爆发出震撼心灵的呐喊:“汶川挺住!”“四川加油!”“中国加油!”……发自肺腑的呼喊,声震长空,也化作诗行在各大报纸的副刊上掀起了强劲的诗歌浪潮。

几乎是同时,全国各大报纸的副刊都在2008年5月20日推出了抗震救灾的诗歌专版。《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推出了诗歌专版:

哀悼“5・12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我们的同胞,刊发了简平的《致远去的灵魂》、孙悦的《我希望》、那家伦的《举花,为你送行》等诗歌。其中梁平的《默哀:为汶川大地震罹难的生命》以一百多行的长诗概括了从共和国的总理到战士、白衣天使,从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志愿者到无数的灾区人民,中国人在灾难中的情感升华与爱心凝聚,他以诗人的忠诚提出了“作为一个中国诗人,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共和国,应该为那些罹难的生命,下半旗志哀……”全国多家报纸、网站都转载了这首诗歌。这首诗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灵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四川地震的亲历者在众志成城的救灾中被感动和激励的过程。诗人在随笔中写道:“伤痛、感动,把自己的那点惊魂未消的残留荡涤得干干净净。我几乎没有思考就在电脑上敲下《默哀:为汶川大地震罹难的生命》的题目,一口气写了130行。”①

《新闻晚报》的副刊“夜上海”也策划了主题为《震不倒的中国人》的诗歌专版,表达了灾难压不垮的中国人为祖国加油、为四川加油的激情与豪气!

《羊城晚报》的副刊“花地”在5月20日和5月22日分别编辑了两个诗歌专版:“哀悼日,让我们13亿人一起痛哭吧”与“川粤同心,诗祭国殇”。陈崎嵘在《致哀,以共和国的名义》中写道:“对于母亲,每一个儿女都是刻骨至爱,不分性别民族、贵贱尊卑;对于每一个人,生命都只有一回,每一刻生存都万分宝贵……”表达了珍惜生命,彰显生命尊严,懂得感恩,奉献祖国的衷肠。

5月21日《文汇报》“笔会”的抗震专版上发表了著名诗人叶延滨的诗《大爱,也许只是一滴》,诗人抓住了中国人眼里的热泪的意象与心中的爱呼应,以凝练的诗句,记录着救灾中的日日夜夜中国人万众一心的共同经历,“献血车一滴又一滴地收集爱心,长长的献血队伍阻断了交通,这是北京街头平凡的街景,这是首都,每一滴血都源自一个民族的心脏,大爱之泉永不枯竭……”作家何立伟也放下小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诗歌,“亲爱的小孩,那天上午你还在歌唱,风琴伴奏了你的歌声;汶川的小孩,大地上躺着的小孩,睡吧,请永远睡在,我撕裂的心口上”。②5月22日《文汇报》又特别推出了诗歌专刊:去往天国的孩子,妈妈想你!诗人莫莫发表了散文诗《道一声安息,求一路鲜花》,情真意切的文字表露的是一个诗人敏感内心的创痛与爱,“面对挣脱了死神之手的小脸绽开感恩的微笑,我们泪流满面。

这样的‘学殇’让我们浸入层层的悲怆,体味生命本质的纯美与顽强。倘若天国有路,希望这心痛的祈祷能够抵达”。他希望诗歌能穿越时空,让我们长长的痛与思念,能握到孩子们柔软的小手。5月22日《解放日报》“朝花”发表了齐铁偕的长诗《美丽的中国人》,全诗以6个部分叙述了大灾中我们的不屈不挠,我们的爱心无价,我们依然坚持心中美丽的理想。

多难兴邦,国难总是能够激起民族的自尊心、爱国心,向心力、凝聚力,而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最能表达中国人在这一特别时刻的强烈情感和不屈意志。以诗抒怀,以真情实感怀念死者,抚慰生者,以诗言志,表达对灾后重建家园与开创未来的信心和意志。在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情面前,诗歌没有缺位,诗歌产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荣光;报纸的副刊也没有缺席,艺术而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这颗心脏的痛与爱、博大与顽强,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在泪与诗的花海中,悲壮与雄浑的大美。

真实记录:生死营救的日夜

意外的灾难就像一面镜子,真实映照了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无奈,同时,也映现了人心的悲悯与大爱。

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在这个特别的时期,新闻和文学前所未有地水融,新闻报道不但真实快捷,同时充满人性的温暖和文学的感染力。

副刊也特别具有新闻性,组稿策划前所未有地高效快捷,紧紧地追随着每一天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有关救灾的博客和口述实录以最原生态的方式丰富着、充实着新闻事件的细节。副刊就是这样以文学和新闻结合的方式记录着争分夺秒的生死营救,爱心涌动的举国驰援。

5月24日《解放日报》的副刊“朝花”上发表了作家裘山山深入灾区采访写成的《映秀一昼夜》,她以作家细腻写实的笔触记叙了某红军师炮团副参谋长带领突击队冒着余震、山体滑坡、塌方和夜雨急行军8个小时,在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县映秀镇的经历。他们是第一支到达汶川映秀的部队,副参谋长杨卫东立即用海事电话向上级报告了当地的严重灾情,并继续朝县城方向为大部队探路。当天晚上,他们还在映秀小学救出4个孩子。映秀的夜是不眠的夜,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裘山山是在灾区的帐篷内,伴着哗哗的夜雨,用心听着炮团副参谋长的讲述,第二天她还采访了“乌蒙铁军”某野战师师长,写下了《“老虎师长”的四天四夜》。发表在《文汇报》的副刊“笔会”,写的是“乌蒙铁军”某野战师同样冒着生命的危险,强行军在深夜到达北川,一刻不停开展救援的日日夜夜。一样的子弟兵,一样的不怕困难,一样的勇于奉献,他们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现场。

麦家在《文汇报》的副刊笔会发表了《地震三记》,他以《受惊记》、《捐款记》、《募捐记》为题,以朴素而真挚的文字完整地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成都人亲历地震的心路历程。从遭遇突发地震时的惊恐,到目睹整个城市的真情行动,到自己内心的爱心涌动,最后到联合作家和友人开展的募捐行动,为阿坝州的小朋友建希望小学。他发现自己面对灾难后的成长,那就是用真心去凝聚真心,用真心去呼唤真爱,用真心去创造美好的明天。③

《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刊发了《娘,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一个营长的救灾日记》,④这是正在汶川地震现场实施救援的某特种大队营长写下的日记,他的战友“跳伞的熊”把它贴在了自己的博客里。这一篇篇以亲身经历和真挚情感写下的日记,让读者看见在灾区余震的黑暗中,人性的温暖和灵魂的力量。

《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还以“我们亲历地震救援”为题,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让读者了解抗震救灾中,军医们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救人的经历。总医院医疗突击队党支部书记、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医生关长勇讲述了他和10名专家组成的第一批突击队,向汶川县映秀镇出发,紧急救援、挽救生命的过程。

理性思索:我们从灾难中获得了什么

情感与理智是构成一个人心灵能量的两大因素。诗歌是我们释放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式,随笔和博客也是我们记录难忘经历和动人事迹的形式,副刊要完成对新闻有效的延伸和深化,当然不能缺少理性的思考:我们从灾难中获得了什么,我们如何把今天的情感与精神高度传到下一代?在这次抗震救灾的“非常时期”中我们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如何变成一种我们平常生活中之“常态”?

北青报的“天天副刊”刊发了从维熙的《凝视“5・19”的国旗》。⑤作者从这个全新的历史镜头中,感到了十分丰厚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后,‘以人为本’的情怀,正在得到有力的提升,闪烁出人性的光辉。道理十分简单:13亿国人是织成五星红旗的条条纤维,因而人民永远是国家的主宰”。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这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巨大进步,这就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领导的文明进步的现代中国,才会体现的共识和理念。

这次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关灾情和救援的信息公开程度,是史无前例的。开放的信息,赢得了国内及国际舆论引导的主动。《解放日报》的副刊“朝花”发表了肖复兴的《信息公开与信心凝聚》⑥,作者从信息的公开与透明中感受到了政府对于人民的信任,对生命的尊重,也同样体会到了人民对于政府抗击灾难能力的信心。作者欣喜地指出,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结果,我们走到了今天,面对如此惊天动地的特大灾难,我们的力量就是这样形成,迸发出无坚不摧的力量。

我们不仅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还要想到站在明天看现在。作家冯骥才在《文汇报》的“笔会”发表了《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的若干设想》⑦。作家的意愿很强烈,思路很清晰,他提醒我们从现在开始要考虑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收集实物和资料。我们要把今天真实的情感与精神高度传到下一代,这便是建立博物馆的目的。

重建家园:凝聚我们的精神动力

地震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灾难留下的创伤也是巨大的。我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和爱心奉献,创造出来的无限的精神财富该如何发扬和传承?抗震救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灾后重建是一场更繁重、更漫长的持久战。

要打赢这场艰苦的持久战,需要中国强盛的国力,更需要我们发扬抗震救灾中的顽强不屈和爱心奉献,凝聚成持续而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的新闻报道在继续,报纸副刊的关注也在持续。

作家毕飞宇在《救灾只是一个开始》中留下了他的思考。“我们得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社会,好社会才是我们重建的家园。好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每个人都敬业。”⑧从他的思路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的爱与理性,如果说激情是人的情感的瞬间喷发,那么爱、理性、敬业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灾后重建中需要的个人素质的提高。

“多难兴邦”是温总理在看望复课的北川中学师生安置点时,在黑板上写下的4个大字,那是总理用成语鼓励

大家积极投入灾后重建。

多难兴邦,也是我们在付出高昂代价之后真实的历史机遇,把握灾后重建的契机,是对逝者的大慰,更是对生者的大爱。资深报人康定以此为题在《新民晚报》撰文,他从汶川地震后,法院特事特办,为130名农民工的欠薪基本执行到位开笔,追溯“多难兴邦”这句古老成语的出处,思索“多难兴邦”这句古老成语的崭新意义。怎样让这次汶川地震中涌现出释放出的一切美好积极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因素常态化永久化制度化,国家行走在法治、民主、公民社会的大路上而兴旺发达,生机勃勃。⑨

6月1日《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发表了北京作家寄语灾区孩子的短文《你们要相信人间的爱》,那是作家们以爱心对灾区孩子心灵的呵护,是作家对孩子们旺盛的生命力的激发和信赖,是我们共同坚守灾难打不败的理想之光,是我们共同凝聚灾后重建的精神力量。

灾后重建不仅是灾区的重建,也是我们生活的更新,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家园的重建,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我们血脉相连的爱心凝聚,是我们以人为本的文化提炼,是我们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

无论是在日常状态下,还是在非常时期,有生命力的副刊在时光的长河中,如温暖的灯光,陪伴一代代读者积累着精神财富,营造着心灵的家园。日常状态中阅读副刊,是让现代人在过度的信息包围中拥有一颗善感的心,副刊可以帮助我们修复心灵的倦怠,提高自我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在特殊时期阅读副刊,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副刊对人们精神的提升,心灵的塑造,副刊是我们释放情感,沟通交流,展示思想发展的空间。

文艺类副刊注重文学性与新闻性的结合,涵盖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以文学的艺术手法,记录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新闻事件,深入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新闻的敏锐眼光捕捉和发现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原创性的精神食粮,副刊在突出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和谐中始终拥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影响力。■

注释:

①《半旗的高度―――第一时间的诗和呼吁》,《解放日报》2008年5月21日

②何立伟:《5月17日的诗》,《文汇报》2008年5月26日

③麦家:《地震三记》,《文汇报》2008年5月26日

④《娘,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一个营长的救灾日记》,《北京青年报》2008年5月21日

⑤从维熙:《凝视“5・19”的国旗》,《北京青年报》2008年5月27日

⑥肖复兴:《信息公开与信心凝聚》,《解放日报》2008年5月29日

⑦冯骥才:《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的若干设想》,《文汇报》2008年5月26日

⑧毕飞宇:《救灾只是一个开始》,《文汇报》2008年5月28日

给逝者的寄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蒲松龄印象;科举考试;聊斋志异;青州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2月25日,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先生”蒲松龄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一部聊斋垂千古,万千进士化尘埃”。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也说“《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并且把《聊斋志异》与《红楼梦》对举,认为“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蒲松龄先生本人,还是小说《聊斋志异》,都与青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此聊斋先生逝世三百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蒲松龄印象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公元1640年6月5日),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正月二十二日酉时(公元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人。其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鲁迅先生称为“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赞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其文章中也讲道:“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尽管(我们)不是一个朝代的人,但我认为,他就是我的导师。”此外蒲松龄还著有文集、诗集、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对于我们“六零后”一代而言,童年时代几乎没有一个没听过聊斋故事的。那时的夏夜,由于还没有通上电,成群的玩伴大都定时齐聚街头巷口,听长辈人讲那些叫人害怕却又不忍摘下耳朵的鬼怪仙狐故事,以致惴惴不安回家时,还要多次“猛回头”,看看有没有啥东西跟着。再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老电影《画皮》更是恐怖,特别是那“挖心”的场景,至今心有余悸,清晰记得那时小伙伴们打赌看这部电影的情形,那一到关键时刻就紧捂双眼、又漏一缝的场景――这是聊斋留给我最初的印象,但那时还不是很清楚蒲松龄其人。

到真正知道蒲松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联中的时候,开始学习《狼》,结尾那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由于考试经常考到翻译古文,所以至今历历在目,但对于原著《狼三则》中的另外两则,就一无所知;到了高中又学习《促织》和《席方平》,对“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的讽谏和官府的黑暗,有了较深的认识;但是不知道这同1942年4月与“鲁艺”的严文井、何其芳等人谈《聊斋》时“这是一部社会小说,可以当作清朝的历史来读”的谈话和“《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的“最高指示”有关。

到了八十年代末,随着谢晋、王扶林、陈家林等导演的电视剧《聊斋》在山东大地的热播,聊斋的故事开始广为传颂,特别是主题曲《说聊斋》那“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的滋味,至今萦绕在耳。

2005年,山东大学教授、聊斋学研究专家马瑞芳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以现代视角诠释古代名著,迅速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在全国范围掀起了长达三年之久的“聊斋热”。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为了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我开始静下心来,购买《聊斋志异》、《蒲松龄年谱》等书籍,三拜蒲家庄,搜集相关学术资料,浅尝辄止,有了点滴收获,聊斋先生的印象也越来越清晰。蒲松龄先生因一部《聊斋》,在世界文坛上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作为十七世纪的伟大作家,蒲松龄不仅仅是淄川的骄傲,也是我们山东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我发自内心地为我们山东、为我们青州的邻居淄川出了这样一位世界顶级的文坛大家而自豪,为聊斋先生留下的那么多的与青州有关的足迹和故事而欣喜不已。

蒲松龄与青州

提到蒲松龄与青州,不能不提其科举考试生涯中的两件大事:一件事是蒲松龄科举考试生涯中唯一一次令他扬眉吐气、一举成名的童子试。童子试又称童试、童生试。所谓童生,《明史・选举志》说:“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即无论年龄大小,凡尚未进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统称童生。童子试是童生的入学考试,考上的即为生员,俗称秀才,也叫诸生、博士弟子员。据资料介绍,童生录取为秀才的比例极低。童生成为秀才,就算有了“功名”,可以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马瑞芳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说:“蒲松龄在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学道三试第一,成了秀才。”聊斋学研究前辈、先驱者路大荒先生(1895-1972)在《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8月第2版第9页)中说:“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先生十九岁,是年以县、府、道三试第一,受知于施闰章。”而孟鸿声撰《路大荒先生年谱》载:“一九五七年,先生(路大荒)六十三岁。……致周绍良先生(1917-2005)书信一封说明蒲松龄去青州考试是不可能的。”而盛伟先生的《蒲松龄年谱》中记载:“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十八岁,蒲松龄、张笃庆、李希梅参加青州府试。山东学使施愚山校士青州。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十九岁,应童科之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受知于山东学使施愚山(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文名籍籍诸生间。”那么,蒲松龄参加的童子试,究竟是济南府,还是青州府的考试呢?

近日,喜读青州一中王岩老师的《一日遇知己,终生念旧恩》(《大众日报》2014

年12月24日第16版)一文,认为:

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青州)试院,颜曰“考院”。其中“梦愚堂,顺治十三年督学施闰章所题额也”。施闰章在《梦愚堂铭并序》中说:“施子返自粤西……一夕,宿青州官舍……其明年,督学山东,驻青州……”据《济南府志》记载:“康熙二十七年,升提学道为提督学院,始移驻历城。”又据光绪《益都县图志》中乾隆朝青州知府李涛《重修试院记》记载:“往时,提学以按察司佥事为名,曰‘学道’,驻节青州,平居视事于海防道署,至期则就书院而校士焉。雍正四年,官制既定,移驻济南以此为行台。”这两个记载对学道始驻济南的时间略有出入,但共同点是康熙二十七年之前学道驻青州,故顺治十四年作为山东督学的施闰章来青校士并长驻于此就不难理解,使蒲松龄来青“受知于山东学使施愚山”成为可能,这与《年谱》(指盛伟《蒲松龄年谱》,笔者注)的说法是吻合的。另从常理推测,淄川距青州七八十里,蒲松龄为考秀才,参加一个小小的童子试大可不必跑到二百五十里之遥的济南,倒是参加那个令他苦苦追求了一辈子却始终名落孙山的举人的考试――乡试,必须要到省城济南,因青州试院只是考取秀才的府级考院。

而恰恰是这个小小的府级考院,用其宽广而温暖的怀抱接纳了这个终生落魄的穷书生。

历史是不能“从常理推测”的,只能从确切的文献中寻找;是该相信先驱路大荒先生,还是该相信后学盛伟先生,我相信聊斋先生参加的是青州府的考试,姑且存疑,有待后证。

第二件事就是蒲松龄经历十几次科场失败后,在康熙五十年(1711)冬十月,不顾七十二岁的高龄,冒着严寒,再次踏进了青州试院的大门,参加了贡生的选拔。沿途诗歌《青州杂咏》云:“行李萧条马首东,山川寥廓霸图雄。重城连亘规模远,想见当年大国风。”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详细地回忆了父亲去青州考取岁贡的过程:“岁己丑,我父食饩二十七年,例应预考,庚辰(应为辛卯)岁贡,冬十月,一仆一骑,别无伴侣,奔驰青州道中,六日归来,不至惫病。”这次往返青州的经历,载于蒲松龄的笔下,形成了《聊斋诗集》中六题十首的青州组诗:《青州道中杂咏》七绝五首,《归途》七律一首,《憩僧寺》五古一首,《口号》七绝一首,《自青州归,过访李澹庵,值其旋里,绕舍流连,率作俚歌》七古一首,《二十七日旋里,至夜大雪》五绝一首。“髭〈姑遍埽霜雪上眉须”,“七十老翁尚远奔,玉楼起墟马鞯温”,初冬的雾凇化成了冰冷的水,顺着帽檐向下滴落,清晨的严霜挂上了古稀老人的眉毛和胡须,寒气逼人,不由地使人两肩抖缩,皮肤起粟,这是蒲松龄在组诗中写下的往返青州的亲身感受。回家途中,他还绕道拜访李之藻(字澹庵,山东武定人,今滨州市惠民县),不巧的是李之藻离开寓所回到惠民老家,蒲松龄绕舍徘徊,流连忘返,写诗表达了访友不遇的惋惜之情和对李之藻的殷切怀念。

蒲松龄最终在青州试院被选拔为岁贡生,也算是极其“长脸”的事,相当于举人的副榜,心理上多少得到了一点慰藉,但与当初“跃龙津”的远大抱负和一辈子的付出相比,这样的头衔实在是太不成比例。当亲朋好友闻讯前来祝贺时,蒲松龄反而感到有些难为情,他在《蒙朋赐贺》诗中写道:“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尽管如此,蒲松龄毕竟打拼了一辈子,和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相比,毕竟已经是天上地下,身份基本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获得了一个候补儒学训导的头衔,特别是每年朝廷还应发给贡生四两银子,大约相当于蒲松龄任塾师时的半年收入。即便如此,县令却迟迟不肯给蒲松龄树旗匾,发贡银。宣称“片纸不入公门”的蒲松龄不得不一再给县官上呈,请求县官来树旗匾。还声明,因为天旱少收,他欠了税,急等这几两贡银交税。后来县令给他树了旗匾。其诗《十一月二十七日,大令赠扁》中写道:“白首穷经志愿乖,惭烦大令为悬牌。老翁若复能昌后,应被儿孙易作柴。”

蒲松龄除了这两次青州之行,肯定还多次到过青州。青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蒲松龄心中曾激起过无数的涟漪,这在《聊斋志异》中得以体现。

《聊斋志异》与青州

在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现存四百九十一篇中,据粗略统计,明确提到青州、益都的就有二十八篇之多,这还不包括清初青州府下辖的除了益都之外的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临朐、安丘、昌乐、诸城和博山十县。

1.《犬奸》:“青州贾某,客于外,恒经岁不归。”这篇小说出自卷一第十九篇,是一篇充满争议文字。最流行的说法就是作者在宣扬黄色内容,也就是。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作者只不过是借这个丑恶的现象,来讽刺当时社会环境的污浊罢了。

2.《王成》:“王成,平原故家子,性最懒……王祖为衡府(指青州衡王府)仪宾,家中故物,多此款式,因把钗踌躇。”出自卷一第三十八篇,讲述了一个名叫王成的败家子,做生意不成却以斗鹑致富的离奇故事。

3.《董生》:“董生,字遐思,青州之西鄙人。”出自卷二第二篇,全文比较长,讲述了董生和王生遇见同一个狐妖却有不同结局的故事。他们在酒席上已经受到医生警告,但是董生面对狐妖的谎言,并没有警醒,最终丧命了。王生则幸运一点,他梦中受到了董生的提醒及责怪,最终摆脱了狐妖。而狐妖在审判后,也因为多伤人命,被追去金丹,但是王生已经将它皮革剥掉,它不能生还,只能做鬼了。

4.《林四娘》:“青州道(指青州巡道,陈宝钥,福建人,清康熙二年出任青州道佥事)陈公宝钥,闽人……妾,衡府宫人也。”出自卷二第四十篇。林四娘,明朝末年人。原本是秦淮歌妓,后又成了衡王朱常庶的宠妃,虽然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争,却因此而被人们称为“O将军”。O就是美丽的意思,这位年轻貌美的O将军,在那次艰难的战争中香消玉殒,然而她那不散的芳魂,又在世间留下一段神奇的故事。

5.《谕鬼》:“青州石尚书茂华为诸生时,郡门外有大渊,不雨亦不涸。”出自卷三第三十二篇。石茂华(1521-1583),字君采,号毅庵,明中期大臣,青州益都人,官至兵部尚书,公正明断。自古以来有“民不与官斗”之说,鬼都怕官,何况小民百姓。这是社会的悲哀,是对封建社会官僚体制的讽刺!

6.《番僧》:“释体空言:‘在青州,见二番僧,像貌奇古;耳缀双环,被黄布, 须发鬈如。’”出自卷三第三十六篇。番僧,就是西域来的僧侣。释体空:体空和尚。释:释子,和尚的通称。体空是他的法名。从一个角度说明青州古代佛教的兴盛。

7.《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出自卷四第十一篇。以一个奇异的故事,歌颂了忧民的地方官员和舍身助民的“柳神”,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8.《妾击贼》:“益都西鄙之贵家某者,富有巨金,蓄一妾,颇婉丽,而冢室凌折之,鞭挞横施。”出自卷四第十九篇。本篇耐人寻味,为很多男士所向往。据说,仅题目作者就改动了四次。

9.《双灯》:“魏运旺,益都之盆泉人,故世族大家也。”这几乎是《聊斋》里最浪漫的一个故事了。

10.《捉鬼射狐》:“李公著明,睢宁令襟卓先生(李襟卓,名毓奇,山东益都人。明万历十年壬午山东乡试第二名,万历四十年至四十四年任江苏睢宁县知县。)公子也……公益都人,侨居于淄之孙氏第。”胸中浩然有正气,鬼怪狐仙又怎么能奈何他呢!

11.《蹇偿债》:“公乘赴青州,衡府内监见而悦之,愿以重价购之,议直未定。”阳世欠下的债,而经阴司转生来偿还,这事足以劝人为善了。

12.《孝子》:“青州东香山之前,有周顺亭者,事母至孝。”今青州东部香山屹立依然,孝子割股疗亲的故事传颂依然。

13.《绿衣女》:“于生名Z,字小宋,益都人。读书醴泉寺。”这则传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绿蜂精。作者通过描写她和于Z一段短暂的爱情经历,赞颂了弱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十分凄婉而感人。特别是故事的结尾,想象美好而奇绝,千古未见,带给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感动。

14.《马介甫》:虽未直接提及青州,但涉青州衡王府旧事。虽然题目叫“马介甫”,但整篇故事讲的却是马介甫的朋友杨万石娶了一个恶妇,结果家人饱受其虐,最后恶妇得到应有的报应。马介甫只是在危难关头出现了几次,避免了更大的悲剧产生。文章最后的评论写得尤为精彩,引经据典超过了五十处,堪称《聊斋志异》中的上乘之作。

15.《杜翁》:“一人戴瓦垄冠,自内出,则青州张某,其故人也。”借梦境讽喻人世。杜翁梦中由人变猪,是对好色杜翁的惩罚。对人世间为某种利益或欲望,而不顾一切寡廉鲜耻者,进行了辛辣的嘲笑和无情的揭露。

16.《胡大姑》:“益都岳于九,家有狐祟,布帛器具,辄被抛掷邻堵。”描述了一只作祟的妖狐。

17.《蕙芳》:“马二混,居青州东门内,以货面为业。”今青州东门,地名尚有,多回族聚居,面食也好。马二混是个啥人有如此艳福?“其人但朴讷,并无他长。”由此可见,仙女“贵朴讷诚笃也”也给现代人择婿提了个醒。

18.《山神》:“益都李会斗,偶山行,值数人籍地饮。”青州多山,山神的模样――“面狭长,可二三尺许;冠之高细”,可见一斑。

19.《大人》:“长山李孝廉质君诣青州,途中遇六七人,语音类燕。”“高以丈许……以手攫马而食,六七匹顷刻都尽……折树上长条,捉人首穿腮,如贯鱼状”,可见“人”之大;“掷地”的断指,“大于胫骨”,手指头有人的腿骨那么粗,可见“导……后来者”之巨,想象和夸张,非凡矣!

20.《董公子》:“青州董尚书可畏,家庭严肃,内外男女,不敢通一语。”讲述的是一个关公显灵惩处恶人的故事。董尚书可畏,疑即董可威,字严甫,号葆元,山东益都人。明万历丁未(1607)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详见《益都县志》。

21.《镜听》:“益都郑氏兄弟,皆文学士。”“侬也凉凉去!”真千古之快事也!

22.《医术》:“会青州太守病嗽……益都韩翁,名医也。”名医何必多识字,逞棋拉大夫,戏谑之言也。

23.《鞠乐如》:“鞠乐如,青州人。”得道成仙,身穿道服,肩背蒲团,从家中“冉冉飞出”的服具――好一个蒲翁的想象!

24.《诗谳》:“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吴蜚卿……益都之素封……此益都铁商张成索某书者”。三年冤狱,一朝而雪。这篇赞扬的是时任青州知府周元亮断案的故事,他时时留心世事,连酒店墙壁上的诗词也不放过,最终“知己其神”,缉得真凶。

25.《单父宰》:“青州民某,五旬余,继娶。“单父谐音为“骟父”,指儿子父亲, 此官自嘲为“单父宰”,是慨叹自己成了骗父之民的宫宰。

26.《布商》:“布商某,至青州境,偶入废寺,见其院宇零落,叹悼不已。”讲述的是神佛现身,引导一位将军拯救被恶僧迫害的布商的故事。

27.《杜小雷》:“杜小雷,益都之西山人。”写的是杜小雷忤逆的妻子,在给婆婆做的A(bótuō,也作“不托”“”,面食名。此处用指水饺。)中“杂蜣螂(qiāngláng,一种鞘翅昆虫,背有坚甲,黑色,喜食粪,青州当地俗称‘屎壳螂’。)其中”,最后变成猪,被游街示众,是宣扬孝道的故事。

28.《秦桧》:“青州冯中堂家,杀一豕……闻益都人说……于青州城北通衢旁建岳王殿……又青州城内,旧有澹台子羽祠。”此篇提及青州最多,冯中堂,即冯溥(1609-1691),字孔博,临朐(今临朐县,时属青州府)人。顺治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见光绪《山东通志・人物志》。中堂,宰相的别称,明清时以之称呼内阁大学士。今青州之偶园,俗称冯家花园,即冯溥晚年养老之所。

今天,当我们痴迷于《聊斋志异》奇诡迷离的鬼狐故事、徜徉于志怪小说的艺术巅峰的时候,也许很少会有人想到《聊斋志异》中竟有那么多的青州故事吧!

公元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先生“依窗危坐而卒”,距今已整整三百年了。他生前因为贫穷,没有能力将《聊斋志异》刻印出来,只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现在《聊斋志异》已经有二十五种外文译本,在世界各地流传。主席欣赏《席方平》,邓小平酷爱聊斋,它带给亿万华人无尽的精神食粮。蓦然记起一句话:“有时候,一个人走了,才使人更加觉得他的存在。这种存在的由来,根本在于他曾经做了些什么。”

逝者已矣三百载,托体山阿未了怀。生者追思丰功绩,寄语薄纸化尘埃。

上一篇:小学教师寄语范文 下一篇:孩子成长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