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1:56:26

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 …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鲍小军.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11期.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指导 关注 还原 技巧

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都是艺术成就极高、概括性极强的文章,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熟读或诵读文言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领会文言文独特的节奏美和骈散相宜之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了解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诵读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一言堂”的串讲,“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翻译,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反而对文言文望而生畏。张必锟认为“只有诵读才是文言文入门的正确途径。”[1]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那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呢?

一、扫清文字障碍

表面看来语音这一关在学习文言文时似乎不那么重要,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忽视正音。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教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教好文言文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还有一些高中学生,尚未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若教师也忽略正音这一步,极易在这个问题上使学生形成漏洞。因此,正音成为必要的一环。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些都注明了读音,我们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当碰到一些有争议的字词时,就要求教师开展必要的探究性教学。例如:“汩”是一个多音字,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读音,一种读音是“gǔ”,一种读音是“yù”。在《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在这里究竟应该读哪个音呢?查找古代汉语词典不难发现,读“yù”时单用即解作“水急流的样子”,而读“gǔ”时要“汩汩”才解作“水急流的样子”。所以在这里应该读“yù”。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文章字音读准,句子读优美,读动听,在读中感悟,从而达到读通读顺,读动听。

二、关注文本句式

周振甫先生在《论诵读》一文中有这样的总结:“一是诵读时要分轻重缓急,恰好与文中情事起伏相应;二是要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三是诵读字句妥帖的文章,熟悉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2]因此,我们在诵读时,除了要做到发音清晰、准确,语句通畅、正确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停顿、重读、语调、速度、语气等方面的技巧。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文本的句式,在诵读时随着句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在句式上很有特色。文章句式,前半篇,多四字句,三、五、六字句辅之,四言与杂言又往往交错而出。且有意识用韵,造成节奏和音韵回环之美;后半篇句式参差不齐,从一字句到十三字句不等,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因此我们在诵读时,就要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气韵流畅、节奏时紧时缓,在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中体会景与情的融合。尤其在读“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等句子时,一定要读出高低抑扬,极富音乐美的感觉。

三、还原作品情境

外国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这不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3]诵读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要求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强调主体情感投入,把作品还原成完整而鲜活的生命体,强调自我身心的体验,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品所累积沉淀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兰亭集序》的第一部分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画:“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崇山峻岭 、清流急湍”、“ 流觞曲水、茂林修竹 ”等美景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于是学生能感受到兰亭集会是一次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的风雅集会,朗读的时候调应清新明快。而第二部分作者由和朋友的欢乐相聚联想到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字里行间充满流连忘返的惆怅和对盛事不常的无奈。朗读时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语调由第一段的清新明快而趋于和缓。第三部分作者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朗读时应是以陈述语气朗读。

四、指导诵读技巧

现行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4]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背诵技巧显得很有必要。对于长的课文,根据文段的内容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背诵方法。属于说明或议论的文段,用分层背诵法,即引导学生划分层次,用词语概括层次内容或划出能表现层次内容的词语,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一层一层地进行背诵;有些写景的文段也可用这种方法,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第三段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层次背诵;属于具体写景的,用图画背诵法,即把文字所描绘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进行背诵;属于概括写景的,用支点背诵法,即把记忆的材料概括为几个要点,用这几个要点作为记忆的线索,如《醉翁亭记》第二段描写与抒情结合,以写景为主,所写之景是一句话一幅景,将此段概括为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四时之乐,然后进行背诵;属于写人的文段,抓人物的对话或心理活动来记忆。一篇文章的语段、语句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弄清文章的脉络对背诵文言文是有效的。学生在背诵时,可以指导他们一边背诵,一边思索:说完了上句,下句该说什么;说完了上层,下层该说什么,在脑子里构成一根思索的暗线。这样全文就象提珠子一样被提起来。当然还有很多记忆方法。

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运用诵读教学法,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成绩,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领悟到文学作品的人文美。

参考文献:

[1]张必锟.文言语义概说[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周振甫.论诵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内涵 美的因素 魅力 智慧 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57

On High School Classical Aesthetic Teaching

HAN Chenxu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in high school language textbook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so in classical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seriously explore the factors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qualities include emotional beauty, personality beauty, mood beauty, philosophizing beauty, the beauty of language, formal beauty and so on.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beauty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the performance, students aesthetic initiative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auty factors; charm; wisdom; Chinese quality

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在高中各学科中,语文是最具人文情怀的学科。文言文在高考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教师和学生都费尽心思,但好像依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甚至有学生对其产生了抵触心理。文言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枯燥乏味的翻译、语法教学,在文中标注通假字,以及机械的记忆背诵这种肤浅的层次,只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而语言则是思维能力的载体,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用心”,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才会有自己的感悟,这份感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是独特的。所以,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就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太过详细的分析只会使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失去它原有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带有思想和感情地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1 文言文中的美学因素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它熔铸了这个民族的精魂,积淀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思想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价值,文言文中的美学特质包含情感美、人格美、意境美、哲思美、语言美、形式美等。

1.1 情感美

感情是文学的基础,一篇文章有真挚深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和作者同悲喜,在了解了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之后,产生共鸣,能深深地被情感之美所感动。李密的《陈情表》紧紧围绕着“情”和“孝”两个字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婉转地向晋武帝提出要终养祖母而不能奉诏。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一刻骨铭心的孝情,感人至深。体悟《陈情表》中宁可舍弃高官厚禄也要照顾祖母颐养天年的赤子之心。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吞吐呜咽、边泣边述,把对亡侄十二郎的怀念和痛惜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充满了真挚的骨肉之情。苏轼的《赤壁赋》让我们看到了要以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生活的挫折,习得一种豁达之情。这些选文中包含着令人动容的情感,让学生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就可以获得美的享受。

1.2 人格美

社会美德的核心是人物美,而人物美的要点则是人格美。在历史散文中,更不乏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形象。《屈原列传》中屈原竭忠尽智,正道直行,一心为国,最终因眼看城都沦陷,国都已破,带着不尽的遗恨投江殉国。《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智勇兼备,深明大义。这些人物形象都带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以这些人物作为榜样激励自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使学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

1.3 意境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都有诗一般美的意境。“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描绘成图景,景与情的交融就会形成一种鲜明、灵动、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作品中的景寄托着作者的情。景与情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是朦胧含蓄而优美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品读中感悟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文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随物赋形,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既明丽又凄清的画面,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抑郁、寂寞、感伤的情调与笔下描写的小石潭美景和谐相融,使读者能在文中见画,画中见文,如临其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让学生能感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品位。

1.4 哲思美

所谓哲思,就是能给人带来值得深刻思考和反思的大道理。他可以启发人的心智,让人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感,是人的精神食粮。能经得起历史考验流传下来的文言文作品,都是思想文化的精华。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哲思美。《劝学》中阐释的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想要获得成功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道理,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学习的探索和重视,整篇文章都散发着哲理的光芒。王羲之的《兰亭阁序》中“死生亦大矣”,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和身边的美好事物,而生命的价值则体现在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

1.5 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言文体现的是我国汉语言中最古老而深邃的魅力。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语言更是凝练优美。这些作品在篇章中凝练句子,在句子中凝练字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如果把它们整篇地翻译成白话文或现代文,那么它就会变得意境全无、索然无味。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辞优美,节奏鲜明,形象生动,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整篇作品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韵律之美。透过作品的优美语言,启发学生自主揣摩并品味语言。透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到清秀素雅的画面并置身其中。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去挖掘其语言特色,带领学生仔细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

1.6 形式美

文言文的形式丰富多样,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活跃着各式各样的优美文体。自《诗经》以来,“”并举,百家争鸣,汉赋铺陈,唐宋古文,以及元曲明清小说。这些作品或律或绝,或韵或散,散发着耀眼的光彩。选入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目都称得上是“古文观止”,有着浓重的历史人文色彩,这需要教师在文体特点中找到作品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主感悟,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要强调身为主体的学生对审美对象展开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看法和界定,在审美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在文言文鉴赏活动中,如果淡化了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自主性原则,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单方面地用一种刻板的方式给学生分析某一篇文言文,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难自觉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可以通过“说”和“读”两个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首先朗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韵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适宜的朗诵,能从节奏急缓、语调高低、语速快慢中感受到文言文中的旋律美。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都是句式整齐、平仄相谐且节奏鲜明的,如高山流水般让人心旷神怡。

其次,朗读能使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形象美和含蓄美。很多文言文中能把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用少量且精准的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让学生品味文章中隽永的意境。

通常,文言文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学生只有加强美学素养,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文言文阅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才会变得丰富,在阅读积累中,文笔也会变得新鲜且富有诗意,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无形中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审美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音韵、结构等形式有敏锐的感知,还要求他们运用想象力把静止的文字转变成鲜活灵动的画面,因为只有把抓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化了,才能真切体会到作品中的美。学生只有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语言中的美,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能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能够更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静婵.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审美取向.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

[2] 陈惠珍.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教学月刊,2006.

[3] 姚晓明.搞好文言文审美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中国科教创新导航,2008.

[4] 周美霞.语文教师如何挖掘文言文审美特质.学园,2012.

[5] 吕雪平.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科技资讯,2012.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词推断法;语言;字形;邻词

一、语音推断法

文言文中常出现通假字现象,学生有时会遇到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的情况,这时可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的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同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要”通“邀”)

二、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伶官传序》)(组:绳索)

三、邻词推断法

文言文中常出现同义复词现象,即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共同表达同一个意义。它不同于偏义复词的情况,偏义复词虽同是两个词复用,但其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而且结构一般不是固定的。如: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敝:疲劳)

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常出现有些文句的结构比较整齐的现象,那么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在词性上应该是一致的,在词义上是相近或者相反的。如: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盈:充满)

五、成分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文言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意义。如: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绝:断)

六、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项羽之死》)(绐:欺骗)

七、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责:要求)

以上是文言文课堂实词教学中七种常见的推断方法,在学习或考试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就比较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5篇

一、绘制文言知识树,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知识点主要可以分为词和句子两部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在语法上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句子有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存在于每一篇文言文作品之中,学生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法积累的基础上,利用绘制知识树的方法对每一篇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使零散难记的知识点井然有序地凝聚于一棵棵“树”上,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理解各种文言语法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有整体的掌握。

二、沟通古今,结合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文言文中的语法体系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建立起来的,因此,现代汉语语法的系统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由于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上淡化了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中,往往分不清“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之间的区别,不明白为什么倒装句中的状语和定语要“后置”,而宾语要“前置”,甚至分不清动词和形容词的词性。因此,在文言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译文中的句子为例,分析其中的句子成分,并引导学生在原文中把相对应的句子成分和词语的词性标注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形成规范的语言习惯,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举一反三,搭建课内外知识桥梁

高考语文虽然在文言文阅读题中不直接考察教材内的古文篇目,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所讲的课文考试不考,考试中出现的阅读题平时又不学,这就造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学生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发现似乎对于考试并没有什么帮助,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有所下降。因此,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不在于课内知识识记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复习,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应试技巧。要做到举一反三,授之以渔,就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以形断义、由音推义、结合语境、练习成语、代入检验等文言词语的解题方法,在学生独立翻译课文时把重要句式落实到书面上,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翻译中合理运用留、补、换、改、删的翻译方法。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精心挑选句义浅近,并且包含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或是与课文中的特殊句式相同或相似的课外文言文段落作为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能力。

四、古为今用,开展文言文作品创作活动

文言文虽然早已远离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但其简洁、含蓄、庄重、典雅的语言特点,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失美感,具有现代汉语无法媲美的魅力。文言文作品既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那么现代汉语自然也可以翻译成文言文。网络上有人曾经尝试把当今的网络语言用优美典雅的古文表达出来,读起来较之原文更加生动隽永,别有一番韵味。在课堂上开展文言文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仿写、改写一些简单的古文,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创作中体味汉语的博大精深。总之,要学好文言文,兴趣和方法缺一不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热爱语文、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这一课题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6篇

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当下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发现,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如出一辙。语文核心素养启示我们,打造、构建高中文言教学高效课堂需要从三维目标整合化、教学过程深度化、教学效果实效化三大主要方面着手。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高效;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堂依旧沉闷枯燥,长期存在着低效、无效的现象。鉴于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建构高效课堂迫在眉睫。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即叶澜教授所倡导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高效”,不是教师简单的加快讲解速度,也不是课堂信息量的不断叠加,更不是学生缺乏思考与选择的接收,而是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不仅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更是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相融相通。因此,我们可以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探析如何建构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重点、热点,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1]同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课程标准讨论稿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学价值取向回归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给语文教学研究传达了新方向和新思考。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点。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以语言发展为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是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2],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建构以及教师的有效提问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学生能自觉分析不同言语活动经验,准确、完整的解答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于无声处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领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2]。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可以说,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母语教育教学的固有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鉴于此,学生学习时要厘清文道,有意识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从语文核心素养看文言文高效课堂应有的四种教学策略

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笔者尝试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内核,探寻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应具有的四种教学策略。

(一)熟读成诵,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而教

历代文人墨客创作时都注重语言的推敲和锤炼,鉴于此,学生学习文言文简洁、严密、精炼的语言,有助于其言语经验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宜采用诵读法。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历代教育家都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尤以大教育家朱熹为代表,其“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的论述更是奠定了诵读法在学习方法中的地位。诵读,要求字音、停连、情感等都正确,在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最终烂熟于心。面对现今丧失使用文言文外部环境的现状,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意义非凡,“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5]。比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陈密的大恩,以及他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又倾诉了他恕难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学生难以从语言描述中体会李密的真情,然而通过多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而然能以己心贴作者心。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需教师多此一举的向学生描述这是一副怎样的雄伟景象。通过诵读,一副辽阔的草原景象映入眼帘。学生反复诵读,久而久之,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语文知识、个人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建构属于自己的言语经验,并且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语言建构几近润物无声。

(二)有效提问,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而教

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文言文往往会在简洁、精炼的语言中追求“微言大义”,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问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问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切中要害,避免“不停地问、简单地问、细碎地问”,达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教学效果。一个有专业知识内涵的问题,它有着明确的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点展开,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即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论语•述而》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通过“主问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实现思维发展素养的提升。例如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离骚>(节选)教学思路》中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出让学生感动的句子,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等,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问题:“屈原以死抗争,你觉得值得吗?”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踊跃的发言,学生在生成言语的过程中,思维建构于无声处得到发展。又如肖培东老师执教《琵琶行》时,以古诗《琵琶行》的“千古绝唱”引出一个主问题:“这篇《琵琶行》“绝”在何处?”学生的思维在主问题中迫不及待地发散,如脱缰的野马,在思考的国度里尽情驰骋,思维发展素养在“驰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品味语言,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而教

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语文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5]。”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管是语言的表达,还是行文立意,文学艺术水平都已达到很高的层次。因此,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细细品味,含英咀华,体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觉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力,进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素养。如欣赏《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作者怡然明净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观和谐美丽的感叹之情不经意中缓缓流出。又如学习《归去来兮辞》,笔者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喜欢的词句,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最喜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因为他发现作者陶渊明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初冬时节,其他植物大多都已经凋落,而松树常青,正是绽放时。更重要的是松树和是作者高贵品质的象征:松,挺且直,象征着诗人的正直不阿;,严寒绽放,象征着诗人的隐忍。显然,学生的理解是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既扩充了他对作者陶渊明的认识,又加深了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提升了审美鉴赏力。

(四)厘清文道,为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而教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从形式上看,文言文本身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言语形式是我们民族书面语言的最初形式。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都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不管是文字表达还是语法,亦或是语义,都是“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6]。从内容上看,文言文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高中文言文选材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整个时期,体裁也是丰富多样,它承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旧有的语言形式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艰辛才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它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7]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与《窦娥冤》时,我们通过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刘兰芝被休,窦娥是寡妇)可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马上就有两个大户人家来提亲;而窦娥以此为耻,坚决表示绝不二嫁:“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来妇女再嫁在汉代并非是件羞耻之事,古代人们对妇女贞洁问题的残酷禁锢主要是从宋代开始,所以刘兰芝再被提亲不足为奇,而窦娥却是宁死不屈。又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可以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此做,学生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吃粽子、鸭蛋和划龙舟上,还可以激起他们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语文核心素养对建构高中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整合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的基本标尺。”[8]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要始终如一地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发展的理念,只有统筹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笔者曾看过某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简洁恰当的人物语言,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师恰当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复述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虽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设计,但他机械的分割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整合、统筹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次,目标的设计没有考虑到高效课堂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者是教师,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会了什么。如“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显然“引领”、“训练”等动作的主体都是老师,学生在这样的目标设计下,提升知识、思维、审美等核心素养都是“空喊口号”,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可以改成这样:1.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注意“之”“以”等虚词,辨析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2.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概括主要情节、诵读并品味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烛之武高超的辩论艺术。3.正确认识并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不避险阻,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深度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纵观当今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字词、讲语法、讲翻译,学生闷不吭声的记笔记,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饵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课堂教学悄无声息的落入低效甚至无效的窠臼。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反思: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包含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丰富而又庞杂。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的关注点在我“教”了什么,甚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致使教学过程都是聚焦文字表层,浅尝辄止,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挖掘。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强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这样才能使课程标准中的“素养目标”落到实处。《琵琶行》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很多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心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流于语句的表层感知,并未深入语言内部加以咀嚼玩味。某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关注看似寻常的“茫茫”一词,紧扣文本提出“‘茫茫’一词具有怎样的内涵”这一问题。问题一提出,课堂就炸开了锅:“‘茫茫’不就是月亮倒映在江面,白茫茫的一片吗?”此时老师抓住时机,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学生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白茫茫的一片是你们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到的,那能不能再换个角度思考呢?”学生被老师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彼此讨论、碰撞、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由视觉角度的“茫茫”影射诗人白居易心理感受的“茫茫”———即将与好友分别,心绪烦扰难安,心情抑郁悲伤,难以言说;再由情感层面深入到诗人思想层面的“茫茫”———被朝廷贬谪,寝食难安,思想上顾虑重重,看不清自己的仕途走向,不甘心坐以待毙但又无法东山再起,未来一片迷茫。深度学习的过程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透过语言的外壳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层层深入,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深入思考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学效果实效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指的是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后取得的实际成效。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师只关注终结效果,即学生在教学结束后掌握了哪些知识,简单地认为掌握了学科知识,教学效果就达成了;其二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关注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切实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是优质课堂教学,强调过程效果与终结效果并重,完成三维目标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并行。换言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就要从关注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实际变化,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例如特级教师李哲峰老师在解说其《赤壁赋》教学设计的思路时说,“像《赤壁赋》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语言似万斛泉涌,汩汩而出,滔滔不绝,恣肆,姿态横生,让人欲罢不能,也唯有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读进去,方能识得其锦心绣口,悟得个中三昧”。第一课时,他要求学生进行试读、译读、通读。试读,要读准字音搞清句读,初步感知课文;译读,要落实文言知识,熟悉文章内容;通读,要回归文章整体,深化阅读效果。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透过文字的外壳,深入语言的腹地,最终触摸情感的肌理。第二课时,以“风月”为切入点,沿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组织、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文字中的画面,用真挚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文字内化为形象具体的想象,再现独特的心里感受。李老师在朗读中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推动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建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美丽的风月之境中,在起伏的情感变化中得到切实的发展。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之一,打造优质、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统筹、整合三维目标,深入教学过程,切实把握教学效果,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左延慧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5.

[2]王崧舟.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R].杭州师范大学,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朱熹.童蒙须知•名贤集[M].孟琢,彭著东译.上海:中华书局,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19.

[7]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8.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教学 有效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34-02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规范,更为重要的是要锤炼学生的思想,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为此,我们教师殚精竭虑。但是就目前而言,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效果仍然不能让人满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务必尽快转变观念,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1 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积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教师生硬地将被文言文知识往“容器”里灌输,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厌烦情绪。而且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深受高考的影响,因而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对于文言文的内涵却很少去挖掘,学生虽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无法领会其中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与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反思意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语言精美、简练,而且文章结构布置精当,写作技巧非常高超。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研究,能够从文言文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中了解到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典故、成语和词语都是从《孟子》《诗经》《论语》等一些古典籍中积淀下来的,如果高中学生能够大量诵读文言文作品,在与先哲们的对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它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3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高中文言文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是千古佳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还应将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弘扬和传播我国的民族精神,才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对我国的兴衰荣辱有一个很好的体会,从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4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文言文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苦心经营的章法,辞采丰富的文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它们历经几千年的考验,长成盛不衰,是我国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宝藏。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开发,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断提高高中文言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层次的吸收、传播和发展,向世界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2 高中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仍有许多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重语法而轻诵读,没能从文言文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出发,探索、研究出科学有效的方法,致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最终导致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水平不高。

2.1 言文分离、深奥难懂

我国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口语是书面语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关系非常密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面语的文言与口头用语的距离越拉越大,最终出现了分离。再加上文言文注重语言的锤炼,行文严密简洁,其讲求的是“微言大义”,这就给本来就难懂的文言文多增了一道障碍。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接触得少,对其中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很容易产生混淆,增加了学生阅读与理解的难度,造成了学生产生厌烦与无助的学习情绪。

2.2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够重视,兴趣索然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教育改革至今,我国的教育教学仍是还是走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只注重文体面上的教学,而深入的研究就较少了,教学的方式也都是老套,学生在课堂上只会机械似的做着笔记,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再加上文言文读起来不易上口,文章字句深奥、难懂,不易掌握,因而大多数学生厌恶文言文,由于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很难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工作,致使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2.3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文言文素养不高

(1)落后的教育理念,何为教育理念呢?我们大可将其解释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落后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制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只能是一般般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大多数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片面地认为给学生讲的越多,他们懂的也就越多,导致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由于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限制和束缚,这也就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2)文言文素养不高,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文言文知识的了解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文言文素养,才能够深入浅出、灵活自如地进行教学。现如今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接触得最多的是“白话文”,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不会主动去说“之乎者也”,再加上很少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文言文的章法及其内涵等,也就不能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与文化内涵,领会其的形、义之美,那么教师的文言文功底也就平平了,其文言文素养还会很高乎?

3 高中文言文实施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开始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新的尝试,但总体并不能让人满意,教学的有效性仍然不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课文诵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方面谈谈当前优化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法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对其进行强化。当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深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好学且乐学。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推进学生学习的强劲的内在动力。这一点日益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3.2 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的文言素养

(1)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思想,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应以此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起学生主体观,改变过去“满堂灌”以及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通过合作性、探究性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心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文言知识。

(2)开展自我学习,提高文言文素养,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我们在文言教学中,要根据文言文的特征以及高中学生的特点,加强自我学习,广泛阅读并背诵一些文言名篇,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而且还要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将这些知识有效地综合起来,写学习体会和反思日记,总结经验,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文言素养。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3 增强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诵读教学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精华,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有效。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多诵读,还要将正确的诵读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诵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加强对字词含义的理解,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文言文的学习不但不难,而且还是件很有趣的事。

当然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之内,还要向课外拓展。想要依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和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我们应给学生多推荐一些浅而易懂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运作,从而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文言文教学实效。

3.4 融入生活,增强文言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对它也越来越陌生,感觉文言文深奥难懂,因此,学生大多不喜欢文言文。这时我们要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美,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我们教学《离骚》时,可以先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然后再学习正文,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了解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4 结语

总之,教学方法方式是“活”的,只要我们教师立足于实际,积极开展自我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探究与感受文言文独特的文化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31):23.

[2] 姚春亭.回归高中文言文教学 彰显汉语语言魅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74.

[3] 魏婷婷,汪莉.谈高中文言文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6):117-119.

[4] 孙爱侠.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文学教育(中),2012(12):124.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8篇

一、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依据

(一)文言文自身特征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其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一种简练典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意境深远的书面语体。文言文这些语言形式的特征使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非常适宜高中学生诵读。从目前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言文来看,绝大多数文言文是从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精选出来的篇章,其独特的语言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偶与声律。语言的形式美使得文言文增强了语势,极大提高了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文言文的文体大致可分为韵文、骈文与散文三大类,其中韵文又包括诗、词、歌、赋四类。文言文的文体特征使其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具有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特征,这些都使得文言文具备了无可比拟的诵读优势和必要性。此外,文言文还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其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能够使高中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诵读的科学原理

文言文诵读对于高中生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文言文的语言特征以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高中语文教学以及高中生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来看,文言文诵读符合心理学识记原理与心理学语言学原理。文言文诵读必须使诵读语言富有情感,能够使学生通过声音艺术塑造出视觉形象,进而加深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在诵读的过程中,准确的诵读声音能够表达读物意义,进而准确地表达读物情感。诵读能够使文言文平面、静态的文字变成立体、动态的语言,使文言文更具有立体感,使其情感释放也更加丰满,这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也符合心理语言学原理。

二、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建议

(一)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文言文诵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和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因此在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本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文言文诵读水平,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做好文言文诵读教学准备,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文言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诵读过程中能够真正自主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文言文诵读的积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巧妙地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质疑与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二)对学生文言文诵读进行科学适当的点拨

学生在自主进行文言文诵读中,由于对文言文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有可能出现一些诵读困境,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主要从字音、句式、语气三个方面进行。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异读”字词,在实际的诵读教学中,可由学生预读,标出不明白的“异读”字词,然后由教师进行示范,这样能够增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文言文诵读具有很好的帮助。对于句式与语气的教学,可通过播放标准音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重点演示,进而提升学生诵读的准确度。其次,在文言文课堂诵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频资料或者亲自为学生示范的方式,来实现言传身教,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诵读习惯,这样能够使文言文诵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能通过课外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文言文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的整体能力。

(三)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文言文阅读平台

仅以有限的课堂学时不足以完成诵读文言文教学,也不能保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课时不足还会增加学生文言文诵读的难度,进而打击学生文言文诵读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的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体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文言文诵读回味无穷。拓展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包括: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等,尤其是课外部分,语文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言文课外读物,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增强文言文教学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语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亚.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采摭[J].文学教育(下),2012,(6).

[2]郑晋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曾产.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8).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101―01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逐步培养主动预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一、课前――落实预习要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到了高中,教师就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责任。对文言文教学来讲,教师首先要让预习精细化。在预习阶段,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先不看注解大致浏览全文 ,凭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读懂文意,大致了解写了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选取了哪些材料等。通过预习,一是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课堂上的翻译就有了方向,二是预习文章时,哪些地方自己看不懂可做标记,在课堂翻译时重点对待。下面是笔者在教学《阿房宫赋》时的预习设计:①仔细对照注释看原文3遍以上,罗列文中未注或注而不详的词句,试着联系已有知识或工具书加以解决。②通过资料查找了解赋这种文体。③早读时,1-3节同桌对读,第4节两人齐读,争取背诵。④末节四个“后人”,哪三个相同?分别指什么人?为什么不直接具体地说今人或唐人而宽泛的称之为“今人”?

在笔者设计的预习环节中,一是落实掌握文言词汇,落实以现代言语实践激活文言教学的理念;二是便于学生把握赋体语言特征;三是文言文教学正统的教学法,对读的预习设计既激“读”趣,又是课堂品味语言的诱导和铺垫;四是从主题“后人之鉴”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文主旨。可以说,学生的四个预习会在课堂互动中起到“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二、课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就是一堂充满教学智慧的课例,下面举片断作分析。

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同学问最后一句话“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生:一日之内,一宫之内,地方不同而气候不同,是强调宫殿很大。

师:哦,是强调宫很大,很好,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句话联系下文来看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来看,应该是说秦始皇对一些妃嫔的偏爱或者冷漠。

师:哦,两位同学的理解不一样。一位同学从实处来讲,是说阿房宫太大了,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一位同学从主观上讲,宫廷里头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一样。都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个“暖”和“冷”,是主观的,写感受的。把两个同学的理解一结合,这个问题解决得多好。

黄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关键是“气候”这个词,黄老师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语境中来理解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从天气的“气候”联想到心理的“气候”,品味出人情的冷暖,这就是黄老师提问的艺术。

三、课后――作业布置有创意,读写结合,提高鉴赏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往往以翻译文章、归纳句式、背诵语段为主,诚然,这些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文言文的“言”的基础,那么,教师是否可以再有一些创意,用新颖的作业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呢?

1. 写分析评价。文言文经典中的每一人、每一事,在不同的学生心中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如学习《过秦论》后,结合历史故事“商鞅变法”“指鹿为马”等, 让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对历史事件进行评判,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

2.写读后感。高中文言文作品的语言、思想和情感等方面总有富含美感的内容,因此在学完一些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们就课文的某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写读后感。如读完《鸿门宴》和《垓下之围》,设问:在“鸿门宴”上,有人说,项羽坐失杀掉刘邦的机会,是 “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是 “君人之度”,你怎么理解?学生课后研读文本,查找资料,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10篇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主动学习带来的喜悦。

学习高中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课前预习法。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文言文预习的关键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同时让学生学会将文言字词句进行归类,同时借助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课文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略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魅力.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及时帮助释疑,并适时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内心不断喜悦。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教会学生读注解的学习方法。置注解于不顾,上课只会一门心思地记录老师的讲解,结果,教师讲的积极性越高,学生记的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提不高。如果学会了读注解,用工具书,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不必一字一句的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自己的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主要依靠自己去解决,如果连读注解、查工具书的这种最起码的学习方法都不会,那根本就无从谈及喜爱学习文言文了。

二、坚持朗读和背诵,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理念

朗读和背诵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重要理念。现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呢?朗读和背诵是高中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感到兴趣的重要途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经过反复朗读,自己也就能领悟文章的旨意了。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和不同要求的诵读训练,以读促析,披文入理,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解疑,以读来串起学生直接感知文章语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赏析作品精妙所在的学习活动。学生越读越深刻,越背诵就越有成就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更加热爱。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形、意、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句意、段意和文意。学生自觉地在读中译句解意,比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效果会好得多。在品读中品出文章韵味,让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在背诵文章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力求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将文章的内涵传达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背诵中领会主旨,让学生结合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师生共同分析、探讨,研究文章主旨。因此,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和背诵,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

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宝贵理念

上一篇:整合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创业指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