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8 18:16:41

高中数学教育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1篇

人们经常谈论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其原因何在?其表现形式如何?我们认为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机械重复,中学尤其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主要表现何在?或者说教师该负什么责任?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是“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其二是“施教不因材”。

一、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它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补充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乎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正因为如此,高考考试大纲曾多次明确限制这种无限扩充知识面的行为――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利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

在教学中,这些补充的公式或方法往往只对一些极其特殊的问题有效,方法缺乏普遍性久而久之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不断地套公式、套题型、一但试题稍加变化,学生就无所适从,而且这些补充的众多公式与方法大多是不加证明的――因为时间不允许,更没有学生探索、分析、比较的发现过程,学生大多是凭记忆死记它们,这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这样的学生会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吗?

那么这种补充是否有必要呢?有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说补充后解决一些高考题非常有效,的确,我们一些高考命题专家就是上述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但这绝不是高考命题的主流,即便是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为迎合某个补充公式或某种补充技巧方法的“好题”用我们的基本公式与基本方法是不难解决的.下面就以高中代数数列中及解析几何直线中的几个例子来加以具体地说明――这些例子都有高考的背景。

例一、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a3+a10+a11=48,求S12

注:这是非常常见的“好题”――尤其为那些补充过等差数列的一条性质的人所推崇,这条补充的性质就是am+an=ap+aq,其中m+n=p+q用这条性质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略去解题过程,因为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的观点是:确定一个等差数列一般只需要确定首项与公差,因此一般有关等差数列的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寻找首项与公差,当然这对本题来说不可能,因为只有一个条件,只能列出一个关于首项与公差的方程,此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一般地,如何面对未知数的个数大于方程的个数,对此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消元;第二、直接研究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当然是以首项与公差为参变量,解法如下:

法一:由已知有:a1+d+a1+2d+a1+9d+a1+10d=48

4a1+22d=48,a1=(24-11d)/2

S12=12a1+6×11d=12(24-11d)/2+6×11d=6×24=144

法二、仿上法有:2a1+11d=24

又S12=12a1+6×11d=6(2a1+11d)=6×24=144

对于上述的解题方法,如果不加思考,任何人都会说法一与法二比常用方法繁,但常用方法的简单是有代价的,即首先需补充公式,这补充的公式也许对于终身从事数学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是非常显然的,但对于要学习十几门学科、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高中生来说恐怕就是负担了,而法一与法二虽然比流行作法复杂,但它对我们是有补偿的,第一是不需要额外补充公式,第二、这两种方法都有普遍性。

例二、等差数列{an}中,若Sm=30,S2m=100,求S3m

注:这是一九九六年的全国高考题,为了做这一道高考题,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先补充一条性质“在等差数列中,由相邻的、连续的、相等的项的和构成的数列也是一个等差数列”,一般来说,笔者反对这样做,实际上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常规方法――寻找公差与首项的方法就很容易解决,即:

这种解法主要是解一个含有参数m的二元一次方程,这对于一个初中生都是完全可能的。

例三、等比数列中,Sn=48,S2n=60,求S3n

本题就是上述例2的变种,常见的方法是先补充一条性质――与例二中补充的类似,笔者建议用解决等比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寻找首项与公比来解决这一问题,即:

直接解出a1与q当然可以,但运算较繁

考虑到

若作换元则有:

48=X(1-Y)及60=X(1-Y2)解这个方程组有:Y=1/4,X=64

所以:S3n=X(1-Y3)=64[1-(1/4)3]=63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象上述补充公式或方法的情况非常普遍,像解析几何直线这一章中,对称问题因为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不少教师就要求学生记住补充公式――点P(关于直线AX+BY+C=0的对称点的坐标公式,稍微仁慈一点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记住一个点关于直线X±Y+b=0的坐标公式,实际上曲线的对称问题可以归结为点的对称问题,而点的对称是很容易启发学生解决的――先求出垂线方程,再求出垂足,然后求出对称点的坐标――当然一个点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由图易得,根本就不需要补充众多的公式。

最后应该说明,本人并不是一概反对补充一些公式,如果是那样,就好比只用小米加步枪打天下,对此应该把握如下原则:第一是要有节制;第二要视学生的情况;第三要视教材的情况。象函数值域的求法,教科书没有提供任何求法,教学中要适当补充,第四对于少数必须补充的公式和方法的探索、发现、证明,要有学生的参与,不能是直接给出。

二、施教不因材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2篇

教育部推行的新课程标准至今已有十余年,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推动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着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正在逐渐被现在化的自主教育模式替代。虽然新课程改革推动了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现今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距离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模式的局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需要针对现今的高中数学教育现状还提出能够解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探讨

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数学课程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学习。而数学课作为高中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课程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且在生活中到处都能够接触得到。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学生们只能看到其中的数字与相关的几何图形,对与学习数学的兴趣较低。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这一局面,通过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高中数学教育现状

1.1受初中教学思想的约束

相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初中的数学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少,且难度较低,在讲课的过程中只需要依据相关的知识要点,对其公式进行熟练的运用,基本上就能够解决出相关的问题。但是高中的数学需要将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运用,才能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在初中时所学习、使用的那套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的数学了。因此,有很多的同学在刚进入高中后,对于数学的学习仍旧采用的是初中时期的那一种学习与解题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学问题考虑得不全面,进而就出现了即使十分用工也无法提升成绩的情况。很多的同学在初中时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是到高中之后数学成绩怎么都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与信心。

1.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主要是对相关数学题进行详细的解题演示,没有对学生介绍与之有关的教学内容与方案的背景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于相关的数学公式的讲解,也只是一种对公式进行重新推导的形式来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因而,其上课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学生在听讲时很容易就会出现思想不集中的情况。除此之外,为了应对即将面临的高考,老师会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数学题来对知识进行掌握,提升数学成绩。很多的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做大量的题,对该类型的题目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在考试中轻松的拿下这种类型的题目。教师们在努力的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学生通过大量数学题目的训练,思维活跃的程度就会降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会慢慢降低。

1.3受高考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试卷,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定。这种形式的教育制度与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维灵活度较差,不知变通,也没有相应的生活能力,最终会丧失创造性的精神。

2具体解决措施

2.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由于我国大多数学校仍旧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方式,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改革时,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高中生的思维力、洞察力以及辨别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反思,需要与学生一起对重点、典型的题目进行深刻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解题的层面。对高中生进行数学教学时,不仅需要教授其解题的方法,更需要对其进行相关道理的分析,由此才能促使其全面的提升。

2.2提升课堂气氛

高中数学课上沉郁的学习环境与分为,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的情绪,进而更不愿意参与到数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一些灵活,与学生生活实际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对于熟悉的事物,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是得到有效的激发与提升。

2.3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想要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还需要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加强。年轻的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进行教学技巧的讨教,也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或者是听名家的讲座,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及相关的知识。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

2.4分层教育

对于统一班级的学生而言,会同时存在着能力强与能力若的学生。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不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数学教师需要依据相关的教学大纲,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要求,并进行不同难度的辅导与教学。进而能够使得全班的学生共同的学习与发展。

3结语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普遍存在。高中生们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陈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求的比较少,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沉闷等等。因此,需要教师依据相关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改变,有效的改善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作者:张建青 单位:迁安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宋辉,惠群,余水.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4,(6).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工作;导学案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模式中走出来,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进而成为创新型人才。高中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是“枯燥”和“乏味”的,如此评价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不知道“知识的真正作用”,以至于对其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一、“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照学案的设计思路,在预习、自习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以及效果反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而高中数学教师借助“学案导学”,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控,进而大幅度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过程分析

(一)目标设定

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学习目标是首要的设计问题。通过目标的明确,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更是能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学习任务是什么,从而对自身的学习进度进行适当调控。学习目标设定的根本依据就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者缺一不可。

(二)合作探究

在该环节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学对研究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将编制好的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带着问题进行课堂知识学习。其中,教师不能一味的“灌输”,而是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当遇到重点或难点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细致分析难以解决的共同问题。

(三)讲解“重点”,注重点拨

学生经过了自学和交流讨论阶段,很多突出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此时,学生非常希望能够明白“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在这个时候,依然不要就该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讲解,而是要有策略地进行点拨,一步步将学生引向问题的解决“道路”上来。如此,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难题。其自信心会剧增,并且,对难点探究充分了信心。从而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加强训练

适量、恰当的数学习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出适量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解决过程进行审查,对其书写进行规范。在完成之后,可以组织小组内讲评活动。讲评的过程中,要突出习题的设计重点,并且,帮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深入理解。同时,要在每个学习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高一阶段,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二或高三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五)总结和反馈

基于“学导案”教学模式的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亦是会给教师一个信息反馈。而教师则是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

三、“学案导学”模式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导学案教学中, 由于对导学案教学的不成熟, 往往将课堂甩给了学生, 这样不但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反而让学生玩的高兴, 学不知所学。 因此, 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重难点为切入点

导学案的学习是将重难点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以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去解决问题就成了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的关键。为此,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要以重难点来让学生形成相互质疑、释疑的习惯。特别是在“典题精讲”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包办,很多问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然后提出来,教师用方法去进行指导。

(二)以信息反馈来促进交流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交流的结果其实就是学习的收获。导学案提倡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问题,但学生的知识能力毕竟有限,那么,和教师之间的信息反馈就成了学生进步的表现。信息的反馈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同时也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命题及其关系与充要条件》的 “典题精讲”环节,对问题共线的充要条件”教师首先提出了要求:“充分条件是什么?”、“必要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探究出答案后,有的学生不能确定,此时,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或异组间的交流,信息得到了验证,问题得到了解决。导学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倡先学后教,以探究为主。特别是在新课改中,导学案的应用逐渐得到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欢迎,笔者这里就教学中的实践作了简要分析,在今后教学中还需不断丰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是为了不教,只要我们相信学生,更新观念,变革我们惯用的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学生们创造出来的奇迹一定会让我们惊喜,数学课堂教学也必将高效。

参考文献:

[1] 李彦峰. 新课程高中数学“算法初步”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 2010

[2] 顾剑峰. 高中数学“导研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苏州大学 2010

[3] 姜凯. 基于网络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 孙彬. 普通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这些年不仅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本身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数学培养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今高中数学的教育现状及其相关问题,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目前的高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应试教育依旧是数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考一所好大学依旧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所期盼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就都成了次要的了。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思维能力的提高都被老师所布置的题海战术、一味追求高分所取代,这严重忽视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和现今社会、科技相比较,高中数学有着明显的封闭性和慢节奏等特点,社会要求更加开放和富有动态性,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中数学教学却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目前高中数学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2、应试教育明显。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可如何在高中数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是所有老师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我们如何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将是今后教学的关键。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要求。

数学素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这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等等。数学教育对于中学生素质的培养更多则表现在数学知识和观念、思维方法和创造意识、能力的培养上。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数学教师的自身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数学教师的职责和职务要求。在素质教育实行的今天,我们应当处处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师应当突出如何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体现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功能。1,教师要以身作则,对自己做到严格要求,实行候课制度,不早退,不拖堂,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到耐心听取,耐心讲解。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磁场”来干扰学生,使学生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应试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则更加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来学习数学,如何来进行数学思维。就象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一定的数学知识固然重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则更显得重要。3,启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更有实际意义,因为提问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索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就进步。实践也证明,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往往是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启发剂”,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它能使中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到活跃状态,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及时更新数学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数学作为高中课堂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比它的知识性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时常回头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对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当然,目前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主流,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毕竟传统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上有着行之有效的作用。另外,教育观念的更新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它的改变应当有一个过程,更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其接受快慢程度。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通过借助多种教学教具,比如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中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现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来看,数学素质在很多教学环节都还没有得到体现或者重视,很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数学素质的重要性。随着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将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共识,也将是今后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立足教材,从高中数学的现实教学出发,通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将素质教育渐渐融入课堂教学中,让数学学习更加平易近人,贴近生活,学生才会对数学多一点理解和热爱。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5篇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数学审美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审美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数学教学是审美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美,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文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见解。

关键词:

高中;数学;审美教育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同样,在高中数学中也存在着美,无论在演算、推理、公式还是定理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美。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挖掘数学本身的美

很多学生认为高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不是数字的运算,就是图形的验证、推理,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够深入了解数学的美。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数学美,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1.1数学本身的和谐美:数学不是描述类的学科,而是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它由浅入深,将一些极浅显的道理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起一个体系。数学的基础极其简单,基础的数字、基础的线条,然而内容又十分丰富,推理严谨繁复,层次分明。它把简单的基础、丰富的内容、严谨的推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和谐的整体,这就是数学的和谐美。数学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离不开基础概念和定理,这是抽象的;而这些抽象的问题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生活的各种实体中。生活的这些实体尽管形状不那么规则,但都可以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抽象,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数学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抽象于具体的辩证统一的和谐之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和谐之美。1.2数学的思维运用之美:历史上许多数学家,他们同时也是哲学家、物理学家。思维有共通性,当掌握了思维方式、模式后,用数学思维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思考其他学科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运用之美,必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命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解析,使学生思维发散,可以从数学角度、物理角度,也可以从生活实际角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把枯燥的数字游戏、图形验证演绎成如变魔术般的精彩,让学生体现数学的灵活的思维运用,让他们感觉到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问题,引导学生回味一下自己是用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并将之联系到数学思维上来,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思维运用之美,加强对数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2善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现的美

除了数学本身的美,高中数学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数学教学课堂的美。2.1教学过程的结构美:完美的教学过程,可以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构建完美的教学过程,是高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短,如何在短时间内,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向学生渗透审美观念呢?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同时要富有感染力。2.2数学教师的言行美:首先,高中教师要注重授课语言,不能平铺直叙,使学生昏昏欲睡,而是要简洁、生动、掌握节奏,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能紧紧跟随教师节奏,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收到教师所赋予的情感教育;其次,规范而简洁的板书,也是构建教学过程结构美的重点。无论是文字或是公式验证、推导,板书书写都要工整、准确、清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还能使师生心情舒爽,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最后,教师还要讲究仪态美。教师着装应整洁、得体、大方,饱满的精神状态,恰当的言行举止,充满着正能量。这样,可以引领学生的精神思维,使学生精神振奋,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2.3利用教学手段展现数学美:高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展示数学之美。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为数学美的展示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例如对图形的认识,以前学生多数是通过平面图形来感受,而在多媒体演示中,圆可以是这样的:向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一颗石子产生的涟漪;也可以是这样的:漫天晚霞中的夕阳……利用这些现实而又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对图形产生认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3结语

高中数学审美教育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可以从更多、更广的角度去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心去体会、用智慧去挖掘,并将数学之美的审美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创设美的氛围,利用一切可以进行审美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这样既使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斌.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1):24.

[2]曹东辉.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的实践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2):101-106.

[3]李锐.浅谈高中数学教育与美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4).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衔接;直观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34-1

“数学难学”是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在中考时数学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形成,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呢?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谈的初高中数学教育衔接的问题。

一、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

1.学生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进入高中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听说高中数学很难学,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学内容的变化。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材直观性强,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结论容易记忆,多为研究常量,题型少而简单。相对而言,高中数学教材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知识难度加大,而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

3.教学方式的变化。

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而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加之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甚至于上黑板的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课改前的初、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而初中课改后则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重视问题情境创设,从实际情景引入数学知识,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切身体验,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即可。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相对较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的独立性强,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一时难以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1.学生心理的衔接。

由于高中数学的难度较大,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勇敢面对挫折,从容面对失败,并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我们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进行相应的谈话教育,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在高一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2.教材内容的衔接。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的概念和知识的要求。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教师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

3.教法的衔接。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7篇

一 转变教师的观念

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思考:在数学领域,从小学到中学,中国人奥数屡屡夺冠,可到了成年以后,我们的研究成果怎么就不如别人呢?我认为原因是我们传统的课堂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学数学用数学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索。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利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教教材,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淡化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意角色和方式的转变,由台前转至幕后,由主宰变成主导,同时积极实践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学生也要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教师要由知识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 高中数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分析

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专门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专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正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好时机,中专数学教材的编排也都体现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特点,这也是这个阶段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样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如果说语文是用来表达人的感情、愿望、意志,进行的是形象思维,那么,数学则主要用来进行概括、抽象、推断和论证等理性思维。数学推理非常严谨,准确无误,且不能掺杂个人的臆测、推断,用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数学是一门数字语言学,学习数学离不开计算,尤其在中专阶段,计算的量加大,计算的难度增加,这对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有裨益。一个人的计算能力伴随其终生,生活中处处都需要计算能力,几乎每门学科都离不开计算,因此,锻炼学生应用计算的能力就十分重要,也是中专数学教育的重点和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而不是上课时即兴发挥。学生的回答也不应仅仅是简单复述,而应回答对题目关键点的理解和突破,对条件的有效挖掘,对所求问题的思考思路,以及对问题的总结。对于校书演示,笔者建议在理解新教授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校书演示,从中发现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影响日后相关知识点的应用。

三 教师要积极思考

新课改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内在素质是关键。教师应通过思考课堂内容结构的设置、思考问题情境的设置等来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每节课的积累中不断深化、成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学生的特点思考三维目标的设置、思考难点和重点、思考它们的突破……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更应多加考虑,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轻松地完成每一节课,掌握的不仅是几个题,更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程给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让我们透彻领悟新课程教学理念,为了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朝着新课程教学目标扬帆前行!

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然而实际教学中,还有相当多的老师不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他们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对概念作简单的解释,然后要求学生记忆。这样,学生常常因对概念含糊不清或一知半解,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笔者认为老师要舍得投入,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尽力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夯实“双基”,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四 遵循“三贴近”原则

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下面略谈几点做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的呈现多是直接给定。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概念的引入不进行科学的处理,而是直接向学生陈述概念内容,就会让学生有突兀感,同时也不利于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时,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要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才能更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灵活运用。如“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依教材解读,可先展示立体模型,如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找出其中各条棱的位置关系,当学生发现其中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就可水到渠成地点出“异面直线”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教室的异面直线,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又让他们亲历了概念发生过程。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8篇

1.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的分数在总分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学好数学是很关键的.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数学作为决胜高考的关键,自然受到老师和学生特别关注,被作为老师和学生教学的重点课程.所以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高考的战场上取得一个好成绩.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度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2.数学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我们不仅在生活中需要它,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它要做一个国际决策需要它,我们平常买东西也需要它,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的正常生活.所以,学好数学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学好数学还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好数学还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

二、高中数学教育的手段

1.社会是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而向前发展的,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根据时展所产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我们高中阶段数学教学的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变得更实用更完美.时代在变,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也要顺时而变.

2.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在高中阶段完全以高考为主的应试教育的现状.为了高考,我们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完全是为了在考试中的高分,而忽略了数学教育原本的作用.数学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的发展.后来数学教育被功利主义所蒙蔽,学生们学习数学大部分都是为了取得高分,而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逐渐摆脱功利主义的困扰,回到素质教育的重点上来.

3.及时改革教学方法,把新兴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现在在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进了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数学教学方法中,研究出了很多新鲜有趣又很有用处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和沟通.教学方法中引入最新科技,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4.教育要讲究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数学教学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具有灵活性.同样,要想搞好数学教育,还要提高老师的素质.一个素质高的老师就有能力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只有高素质有能力的老师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教育的根本目的,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工作,也才能真正地搞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结

高中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高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育中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改变高中数学教育方式,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也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策略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程序性、实用性等特点,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高中阶段已掌握了相应的基础数学知识,但是面对高中学生的心理、身理上的特点、个性差异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数学教育。高中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国家人才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我们国家改革的不断提升,包括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于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实际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已成为各大高中的最重要的责任。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高中数学在教学当中面对非常多的问题和困难,课时缺少、内容的删减,填鸭式教学等等,让学生觉得其知识的不全面。这可说明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大信息量、高效率教学要求。所以非常有需要在教学的方式当中做改变。

比如现有的传统教学观本身就存在问题,过分强调考试时拿高分,却忽略了培养出高能力的人才。再加上升学方面的压力,无法真正培养综合型的人才。而且很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分关注“讲”,未重视学生的反馈情况,对知识点重、难点只是生搬硬套,不讲究灵活方式的运用。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更是无法去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不自己去对公式进行验证、推导,造成课堂教学无趣。

二、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1.尊重学生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统一结合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及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将所有的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忽视了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结果就是打造成统一模式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要学会去欣赏每一个学生,找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学生的差异为出发点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成长,引导学生走到良性发展的道路中。高中数学教学就是要结合数学本身的结构特点,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针对问题的不同结构特点与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尝试: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生只有熟悉了一道问题的时候才能学会去如何解决,所以只有让学生具有认真分析题目的习惯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去解决在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的时候要面对所有的学生,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构建起新型的教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可以学会自主学生。所以,教学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鼓励,增加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心,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给学生解答问题的机会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解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举例说明:学习三角函数定义时,在学习了相应的内容之后,展示类似题目:α已知角的终边经过点p(2t,-3t),其中t≠0,求角α的sin、cos、tan的值。这时,学会需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解决问题,要求三角函数值,已知x=2t,y=-3t,所以,只要得出了的的r值即可解答,过程如下:

x=2t,y=-3t,r=(2t)2+(-3t)2=13t2

当t>0,是第四角限角,r=13t2,

sin=yr=-3t13t=31313,cos=xr=2t13t=21313,tan=x=-3t2t=-32

当t

同理可得,

sinma=313t13,cosa=213t13,tan3c。

学生在进行这一问题解答的时候对所有尝过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通过联系已学过的内容来解决数学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习惯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打造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实效性

所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造、创新等能力来提升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大纲与教学有机结合,确定所要教授知识在数学体系中的位置,确定课堂目标,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了解。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而转变教学以及教学设备的变化。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类比法、分类讨论法、换元法、反证法等不同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突出数学教学的重点,有效解决难点问题,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4.开展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一般还是采用传统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这个年龄学生在思维方面已非常成熟,同时有着强烈的表现和求知的欲望,交流能力也非常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一个重要场地。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生活,主要需要是归属以及自尊。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一个可以充分表现自我氛围,为每一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课上、课下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构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最佳的组合是以4-8人为一个小组。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要综合去考虑成员的学习基础、性格的互补性、发言的积极性等等,尽量做互组间以及小组内各个方面的能力相对平衡。一定不可以随便去自由搭配小组或是进行随机组合小组。要不然小组与小组之间有可能会有一个主从或是依靠的关系,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相关的互动效果。在合作小组构建之后要保证小组及成员的稳定性,以培养相互间默契以及团队的合作力。每一个小组各自设置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内的成员的各个互动情况。然而,为了可以让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获得锻炼的机会,小组长需要执行相应的轮换制。

参考文献:

[1]北京高中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友初.一次高中数学调查带来的思考和启示[J].高中数学.2006,22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第10篇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句话道出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新形势下,发展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既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需求,同时更是促进学生自身完善自我、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摒弃以往“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落后教学模式,而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数学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充分体验到数学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之后,着重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对于这一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这部分知识时,我没有上来就将等差数列的相关数学概念及定义一一告知学生,而是在黑板上为他们列举了以下几组数列:1+2+3+…+1001,3,5,7,971,51,31,11,x并要求他们认真分析和研究这几组数列中的特点与规律。这几组数比较简单,探究其中的规律对高中生来说,易如反掌。趁势,我想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一规律以严谨而周密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分析、自主探索、自主总结的讨论活动之中。这样一来,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又没有将其思路过早地固定在教材所罗列的专业术语之中,而这就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等能力切实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高中数学内容,大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是指主体依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及形式对某一现象进行综合分析、高度概括,并能进行推理论证的水平及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是高中学生数学基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保障学生自身日后能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而数学是一门以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主的科学,它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严谨性与严密性特征,这就使得它在培养与发展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提高科学推理能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资源优势。如,高中数学教材中的诸多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都只是单纯的罗列,根本就没有将其推导过程详细而完整地阐述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那种直接灌输的教学模式,改为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在克服以往被动思维学习方式的同时,大力发展自身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做,一来学生既能通过自身的创造体验切实加深对于相关抽象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的深刻认识;二来又着实促进了自身数学思维推理能力的升华与发展,真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通过高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现实生活中更好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服务保障,高中数学同样也不例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既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扩宽其视野范围的必然措施,更是充分适应现代社会以及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以自身为例,我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就格外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在学习完“从普查到抽样”这节内容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我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针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分别进行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社会调查活动,并以学习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将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调查方式在取得结果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差异所在。如此,既帮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复习与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又促使他们以理论知识点为指导更好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为其实践运用意识及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总之,新课程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的理论构思上,而应真正深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落实到实处,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理念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上一篇:企业税收征管范文 下一篇:长期投资项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