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范文

时间:2023-03-17 13:09:47

高中历史课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1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应体现和反映人文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价值理性的启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引起学生的共鸣。

然而由于长时期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背离,高中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历史学科地位低下。这固然有很多主、客观的因素,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仅局限于对“历史性”知识的传授,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文教育的精神。笔者认为只有把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才能给历史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历史“鲜活”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历史课堂教学也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境地,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生命价值的整体提升。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是推动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之一。

2.有利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21世纪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进行“生命化”和“未来化”的教育,是全身心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树立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观。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实施策略

1.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高中历史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课堂语言不仅有口头表达语言、文字语言,还有肢体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都必须依靠语言为媒介。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情感的抒发,可以这么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让教学语言为高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服务,关键看我们能否恰当地把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

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内容中,关于辛亥革命爆发前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志士投身革命的教学片段时,我这样说:这些起义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光也已经很久了。下面这段短片是老师自己配音制作的: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血腥只是让革命者们更加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却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徐锡麟刺杀两江总督未果,被剖心而死,34年的生命历程,果真不值得留恋吗?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那时她的心中难道只惦记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就从没闪现过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林觉民,这位长眠在黄花岗的烈士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为天下人谋永福”,《与妻书》现在读来依然荡气回肠。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静静地听着、看着、思考着,笔者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靠激情和感染力迎来了一阵阵掌声,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陶冶。可见,语言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情感要靠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和机械训练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成了温顺的、被动的知识容器,而课堂依然是教师“独霸天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中教师“满堂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生活化,吸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1)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

只有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相结合,才能使历史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充满活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求知欲特别强,他们所关注的范围比较广,大到国际国内的时事,小到校园的小事,但是,校园中的学生接触面较小,能够了解的东西往往一知半解,这一点,正好为我们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发挥用武之地的空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一些时政热点讲述,做好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

(2)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与历史相关的课程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往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无穷魅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中的有效信息,在寻找、发现的过程中触摸到历史发展最生动、最真实的脉搏,使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升分析、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比如我们湛江“一寸河土一寸金――寸金桥”的由来,为什么湛江旧时又叫广州湾?湛江在解放海南岛中的作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讲解,很好与现实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教育

微课这一授课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视频为载体,在视频中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开展教学的过程。因为微课的短小精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势,因此其在高中教学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而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而言由于其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微课更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是非常适

合的。

基于微课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加以应用还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发挥出这一教学方式的最大优势: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时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修养,这样在应用这一方式给学生进行教学时,才能有意识地添加一些创新教育的点在里面,从而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感兴趣。这是应用这一教学资源的起始阶段。

二、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微课的特点,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妥善应用这一教学资源,使整个课堂衔接得更为紧密,使教学更为高效。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1.从课前入手

利用微课这一教学资源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进行课堂导入。学生在高中历史的预习过程中,对于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肯定充满了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自主地把握方向,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应用微课给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首先要进行教学准备,制作微课视频来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预习时对于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基础性的把握,从而能够在上课的时候更好地把握所要学习的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样就能大大减轻学生以及教师在上课时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知识的学习更加简单,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2.在课中使用

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完成教学过程,还要侧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扩展,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例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历史必修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究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英国君主立宪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之间有什么深层次的联系等,这样就能完成“提出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的思考过程,从而将微课与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微课更好地拓展学生学习的思维。

3.在课后使用

在完成授课以后还要就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深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系统与深刻,这时微课就可以发挥最大的功效。例如,我在教授完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6《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以后,在学生掌握了基础性知识以后,会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如,让学生在课下去搜寻我国现存古城和古村落以及现有的保护这些地方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就能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然后教师在课上再进行一定的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而且还可以通过微课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使微课为高中历史更好地服务。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与微课的特点,并将其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微课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三、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设立一定的评价标准评价学习的效果,应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不仅局限于书面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会更加完整,对学生的培养才会更加全面。例如,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在视频中告诉学生一些评价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把握学习的好坏。这样不仅能使评判更加科学,也能充分发挥出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的诞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条条框框,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合理地应用能够使课堂更加完整,教师在教学应用微课时应该提升自身的实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课堂结构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调整,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使微课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切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授课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具体历史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师生和谐共处友好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全面反思和改革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有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去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们都要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课堂不可避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这些主要体现在:

1.准备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在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教师引导不力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加强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的推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出现学习的困难。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信息搜索。所以信息相对闭塞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牵引。

3.无实质效果的课堂提问

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把握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深处。

二、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

针对历史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课堂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方法。

1.充分准备,搞好历史课堂讨论

充分的准备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只有课堂的主体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及早做好准备,及时参阅资料,以备课题所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10人一组的分组方式,每组拟选2-4个发言人,通过代表表达小组观点。也要让每个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根据所定论题精心准备,奠定课堂讨论的基础。

2.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前提

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围绕知识概念的把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历史教学的命题尽量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命题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综合性的命题,要通过命题帮助学生疏通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把握历史命题的联系。比如从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更进一步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与历史的借鉴中了悟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要把握多维度的命题,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逐步培养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3.主体主导,准确定位高效课堂。

在真正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及时打破沉默的局面,适时引导学生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要适当引导,使讨论向深层发展,紧扣命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对历史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前人没有深入的领地,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做出的任何探索,无论有何不妥或是不成熟的想法,都要肯定其思维的新异性,帮助分析不足,走出误区,完成课堂教学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4.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

5.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爱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 分层教学 实践操作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与应把握的原则

(一)高中历史课程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这是它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地方,历史学科鲜明的特色是它的存在形式是过去式的,是人类曾经经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无法真实再现,也不能从头再来。人们了解历史是通过文字记载、文物、口述资料等途径,使这些存在于过去抽象的东西用各种物质载体形象化、具体化。单纯用语言文字让学生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必然造成每个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思维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知识,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或是在语言讲述中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二)高中历史课程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本着这一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状况下,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学校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对他们给予厚望,希望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其他所谓的后进生自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教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教育,这明显违背教育的本质与出发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后进生更要多加关心、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指导,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

第二个应遵循的原则是动态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处在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这个过程要将进步的学生划分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积极进取带来的快乐,并使他们拥有良好的竞争力。教师分层的依据分层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考察手段与方法进行分层,激发学生的潜力与进取心,成功实现教学目标[1]。

二、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模式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经常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班内分层模式,二是跨班分层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其特点与优势,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下班内分层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应用至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同一班级内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达到同一个标准与程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程度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与高级发展目标,然后将学生对应上述的三个目标进行分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与进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尖子生的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知识浏览面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成绩稳定而优秀。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知识,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发展空间。中等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一般,学习习惯良好,具有较好的心态,但是也许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对待这类学生,坚持稳扎稳打的方针,落实双基目标,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程度低就是一些后进生,这类学生的问题较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因此学习时常常会感到吃力与费劲。如果教师对此类学生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其完成练习,则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综上所述,程度低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前两类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待这类学生,教师更应耐心些,上课讲授速度放慢些,课堂内容适当些,多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具体实施途径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实施。首先是备课环节,进行分层备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目标,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教育,对尖子生来说,旨在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的灵活性、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与知识归纳能力;对于后进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与重点内容,基本达到历史学科的素养能力[1]。

最后就是进行分层授课,这一环节较难,但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好的话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解答问题,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设问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后进生可提出一些容易的问题,对中等学生可以提出中等的问题,对尖子生可提出较难的问题,培养不同的能力。最后在布置练习作业与辅导时,依旧是要遵守上述的分层规则进行因材施教,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本知识,总结历史学科特点与分层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对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研究和划分,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层次划分清楚,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发展,最后要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工作,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习题等做起,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赵世伟.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历史课学习实践与构想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感到历史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用呢?我经过长时期的思考与实践发现:将高中生课外阅读引进历史课学习中来,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把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结合起来,不失为当前高中历史课学习的有效途径。阅读(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文本的或非文本形式的)作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今天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我们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有人说:“阅读几乎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然而,现今中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小而面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过去那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景象已经难得一见。

历史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这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历史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考验。传统做法为提高能力,在高三阶段大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集中训练获得能力,但效果往往不佳。原因非常简单,能力内涵丰富,绝非短时间内能够形成。因此有必要将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

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历史教师的忧思。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本文拟就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新课程标准重视历史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

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水平,特别是提高学习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批准出版和实验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历史课教材,在知识容量上,新教材从中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出发,改变了旧教科书难度大、内容多、小而全的状况,新教材的“少、精、易、新”特点十分明显。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相比有不同学科的特点,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多的是人文学科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相对减少,甚至不再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是否完整的情况下,历史课教师如何实现新课标的三大“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或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了。这是一个挑战。

我们看到,新课标特别引入了一个“课程资源”的概念,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甚至“海量”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中学生只能“取其一杯羹”,抓住那些重要的内容、掌握那些重要的能力、体验那些最重要的过程。新课标把“文字资料”认定为一种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关键是我们对这部分课程资源怎么进行开发和利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更需要我们用两只眼睛来看教学,两只手来抓教学:课内和课外都要重视,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5分钟以外。因此,在现有历史课程主体教材(课堂教学用书)之外,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正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学习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构想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目前已经在笔者所在地区(江苏省)实施一年多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自觉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自觉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建议,尝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方式,提高历史课学习的效益。

新课标有关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对于改进高中历史课教学,我认为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要让学生体会到独特的历史责任感,认识真正的历史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来?只有真正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作为一个突破口,才能开拓历史教学的新天地,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和发展需要——我相信这也就是新课标三个层次“课程目标”中最高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发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并不欠缺,但是,其盲目性、偶然性、随意性必然制约课外阅读的效果和意义。因此,就有了高中生课外阅读与中学历史学习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那么,如何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高中生在课外阅读中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联系平时的教学经历,我有一些不成熟的设想:

1.历史课外阅读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阅读杂志

我国有很多与历史科有关的杂志,如《历史学习》、《中学历史课教学参考》、《中学政史地》、《历史月刊》等。阅读这些杂志可以获取很多有用资料,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查阅。历史学习中经常需要对历史上的人或事进行评价,如在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就把《历史学习》上的《新航路开辟的两种作用》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读,读完再进行交流,最后表述成文。结果同学们都踊跃发言,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现。可见,阅读的力量是无限的。

(2)阅读史书

我国有大量的与历史相关的书籍。像二十四史以及国内外人物传记,还有近现代史资料汇编等等。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把《史记》中秦始皇的部分印发给学生去读。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翻译并归纳出政治方面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提高了概括归纳能力。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在做最头疼的材料解析题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3)进行网上资料的阅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网阅读资料,中国教育网、中学历史学习园地、K12等网站上都可以找到历史学习需要的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去查阅既可以开阔其眼界,又能获取最新资料。

2.历史课外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历史课外阅读与其它学科(语文、政治)课内外阅读体系的关系,一方面应突出各学科特点,一方面应避免重复,发挥互相配合的总体优势。

(2)要处理好与学校图书馆、学生家庭读书环境、社会图书资源(如互联网)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多渠道的、大综合的体系。

(3)课外阅读体系与历史学习评价机制的改革,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形成性的评价机制对于课外阅读体系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适时的辅导、督促、检查,定期的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批阅和历史小论文评比,在活动中观察学生阅读进展、评定阅读成果。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6篇

关键字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必要性 途径方法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灵魂。抓好德育教育,其他矛盾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我深深的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我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 是历史学科的要求历史学科的目的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够满足历史这门学科的需求,也才能够满足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学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的品格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所以,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接班人。

(三)是对每个历史教师的要求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老师的历史使命。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专职工作者和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利用新课中的导入,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中,首先抓好“导课”这一环节。

我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历史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先播放一小段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视频资料,然后告诉学生这一视频是跟近代史有关,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国耻国难,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树立起不忘国耻、发奋图强的雄心与壮志。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德育内容十分丰富,上课之前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历史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通过讲述林林则徐徐虎门销烟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如通过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激发学生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还有中国共产党人为抗日救国、解放中国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

此外,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诚实正直,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等丰富的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这些内容学生学习之后,就会以史为镜,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三)在图片、影音视频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观看影视、图片展或参观历史展览馆,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图表,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 播放场景,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中国落后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再如展示图片 “四大发明”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图片和影视的观看,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在历史课外活动中贯穿德育教育内容课外历史活动可以补充历史课堂内的不足,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引起学生们很大的兴趣,教师应注意寓德育于娱乐之中,如让学生们征集历史人物的小资料,制成小卡片,举办历史故事演讲会,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纪念馆、历史遗迹等。

这些活动使德育教育具体生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总之,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德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最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资料:

[1] 柳斌:《重视德育实效,推进德育创新》,《中国教育》2003 年第4 期。

[2] 王宏志:《迎接新世纪,重视历史教育》。

《课程·教材·教法》,2001 年第2 期。

[3] 赵亚夫《历史教学价值观》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情绪智力;专题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201

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明确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这就是说,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文化关怀”的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与关注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强化情感教育

“教人未见情趣,必不乐学。”现代认知学认为,影响人的活动过程和效果主要有两大方面,即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而且两者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以动机、兴趣、爱好、习性、意志、气质和个性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虽然不能直接地参与活动过程之中,却往往在指向、强化和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正能量作用。就历史教学而言,加强情感教育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一言蔽之,就是摒弃“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传统模式,联系历史影视或小说等来趣讲历史事件或现象。比如,《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电影就是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等历史知识的良好素材。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就会由弱变强。

二、挖掘运用德育资源,有利于开展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本身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德育资源。因此,无论在基础型、拓展型,还是在研究型课程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应善于运用显性德育资源,还要认真挖掘、积极拓展、有效运用那些隐性德育资源。以“宗教的传播”教学为例。首先,课前笔者让学生自行搜集释迦牟尼、陈玄奘、鉴真和尚、耶稣、等宗教大师的相关信息;接着在课堂教学中,凡是涉及相关内容就让学生来介绍这些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最后在总结阶段,以“我们应向这些历史伟人学习什么?”为题,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深入思考,从而在渗透与升华中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目标。还有,为抵制鸦片而献身的林则徐,为变法强国而流血的谭嗣同,为帝制而鞠躬尽瘁的孙中山等人物事迹,都是强化情感教育的优质资源。

三、注重史实贯通,有利于加强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是要让他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掌握与反思,做到以史为鉴,更好地思考、把握与创造未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许多历史事件无法出现在基础教材上;由于时空跨度较大,许多教师难以把相关历史全面地联系、还原与深化。特别是“为历史课而教学历史”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应当坚决地纠偏改错。如讲“抗日战争”内容时,笔者讲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经济上迅速发展,军事上随之强大,于是有了“帝国心”,并制定了“大陆计划”:①侵占台湾;②占领朝鲜;③夺取满蒙;④全面侵华;⑤向亚洲乃至全世界扩张。这个祸害久远的计划,完成了前三步而止于第四步。今天日本之所以挑起事端,依靠并绑架美国,还是它的帝国梦在作怪。只有中国真正地强大,才能让日本彻底地死心。在聆听后,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四、开展专题实践,有利于深化情感教育

蒙台梭利说过这样的教育名言:“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得,我做了才会理解。”这与宋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启示我们,要深化情感教育就必须让学生切实做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以情导行,从而真正实现知、行、意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学既具有认知教育的功能,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如果说一般性教学活动侧重于认知教育功能的话,那么积极开展历史专题实践活动则非常有助于突出并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功能。如教学“香港回w”内容时,可让学生以“香港的历史与现实”为题,开展历史信息的搜寻、学习与讨论实践活动,使他们从中既看到了“落后挨打、弱肉强食”的屈辱史,又感受到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由此实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再如教学“红军长征”内容时,可组织开展“长征歌曲大家唱”教育实践活动。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对于深化情感教育大有裨益。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5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96

一、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意义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学生课前进行学习,而正式上课的时间教师专门进行重点疑难问题的处理,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发生地点在正式课堂,而知识内化则在课外。微课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自习中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视频讲解,完成知识的掌握。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微课,可以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可以使教师不再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处理,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微课程如何支撑历史课翻转课堂

(一)微课程的制作

1.首先是题目的选择。制作微课要围绕一个确定的题目进行制作,因为题目的选择对微课的使用来说,非常重要。微课的题目一定要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应该是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梳理,或者对某一专题的归纳,学生通过看视频应基本掌握这些知识点。例如,在教学《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这一节课时,其中的一个知识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学生掌握得不牢固。而这个知识点不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于是,我决定制作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微课,让学生加深理解。微视频制作要切合学情,而且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单纯为看微视频而制作微视频,在使用和制作中应该选择加入经过选择的图片、声音或是视频片断,便于学生掌握,有些知识点不适合制作成微视频,就没有必要制作成微课。

2.制作“学习任务单”与PowerPoint。“学习任务单”是教师帮助学生在课前设计的有利于学生课前学习的学习指南。它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内容应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单”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学习任务是“学习任务单”的关键,要把教学重点、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的形式,通过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掌握学习的重点。例如,我在录制《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节微课前,首先确定大体结构,上网搜索相关经济危机的含义、大危机的背景、特点等文字材料,并收集制作课件的图片、音像素材,按照备课思路做成PowerPoint课件材料。

3.微视频的录制。微课制作时在展示的画面中要重点强调具体的教学内容,其他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内容最好不要出现。微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中间穿插着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分析,否则学生观看起来容易出现疑惑。微视频制作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例如,我在制作这节微课时,利用史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精心选择了历史史料,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利用微课讲完有关的知识点后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对有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二)学生微课自学

1.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单”等微课程资源包进行独立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有关平台,下载将要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登录网络平台并找到对应在微课资源中学习内容。在学生自学微课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微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反复观看学习,直到完全掌握学习任务单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2.提出疑惑,完成练习。学生自主学习完微课视频之后,对微课中讲解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任务单”的拓展练习完成自我检测。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找出微课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知识点,并在课前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设计有关的深度练习或由小组合作来解决。

(三)微课反思

学生在学完微课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对于学生在微课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收集好问题及各类数据,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也可以留待第二天课堂面对面进行教授解决,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历史“微课程”运用策略

1.微课利用要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据此制定微课编写的脚本,要体现出重难点,并关注微课与学习过程的结合。不同的微课需要不同的教学设计,微课的设计还要注意单元的整体设计,这样才能使微课价值最大化。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这样有助于提高微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设计这节微课中,分别设置了“经济危机为什么爆发”“经济危机有哪些特点”“经济危机的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帮助学生突破了重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前教学设计,制作自主学习任务单,而且要制作微视频并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后辅导这一系列的工作,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在制作微视频时,教师要熟练运用微课制作的软件,学会微视频的上传,还要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结合历史课程的类型选择制作适合的微视频,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除了开发微视频,还要开发相应的配套材料,才能使翻转课堂得到有效实施。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会应用先进的网络与计算机技术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积极主动地实践。

3.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与评价。学生在课前要完成对教学视频的学习,还要自己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后训练习题。这些都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关系到课堂知识内化的开展,因此教师要及时对自主学习进行跟踪指导,并通过在线测评、问卷调查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学习结果评价。

综上所述,要将微课更好地与翻转课堂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需要教师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翻转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军.例谈历史“微课”的制作与实施[J].教育,2014(12):58-60.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9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91-01

学好历史对一个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就我本身的教学经历,谈一谈上好高中历史课的几点体会。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材内容枯燥乏味,讲起来往往催人欲眠,课堂学习效果很低。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于枯燥乏味处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例如,“百家争鸣”一课,内容很枯燥,如果直接介绍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学生是很难适应的。在导入时适当回顾初中知识,强调“动荡与变革”这一社会特征,然后抛出学生敏感的现实问题“如果你是公司老总,你如何对待员工上班不守时的现象?”请每组派代表回答,学生的思维必定会活跃起来。在小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思想流派呢?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现象呢?“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这样就让学生带着探究、分析、评价、辨伪等思维能力由被动接受讲解开始主动探究学习。这个导入为上好这堂枯燥的历史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处理好课堂导入,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收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料和信息,为各式各样课堂教学导入准备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导入语点明教材重点和难点;三是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找到重点难点突破口,指导学生轻松学习。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较抽象,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条地去讲解去学习,会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突破口,指导他们轻松学习。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很多,学生很难定位重点难点,只能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机械地“熬完”一节课,根本提高不了自己的素质。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在创设情境时首先锁定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有多遥远,历史事件有多复杂,她必然与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相联系。如果锁定了这些时空落脚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如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脚点定位在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和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了。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开展课堂讨论,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阅读讨论环节很重要,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动地完善知识结构、获得自身体验的可能,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在让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提出几个问题:有时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提出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逆向影响下,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们在已学过和刚阅读过的内容中进行检索并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领进主动学习状态之中。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产生悬念、质疑等积极的心理活动,保持他们学习发展的可能。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老师在指导阅读时也要充分考虑。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发挥学生认识的最大可能性,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等各项品质的训练效果都很明显,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从关注知识转变成关注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去体验、参与、经历,才能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在课堂上,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及其能力,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尝试、创新。另一方面也必须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实践证明,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有些学生兴趣很大,但缺乏自我表现欲,不愿意甚至懒得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挥者、合作者,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并且发挥地淋漓尽致,所有参与的学生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总之,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自信地展示自己,哪怕错了也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也是一次记忆深刻的掌握正确知识的过程。

高中历史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课教改探索

笔者从教十年,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理论见过不少,但总感觉美中不足。传统教学法面面俱到、点滴必究,知识讲授是丰富了,但教师累得半死,学生昏昏欲睡。这几年兴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现代科技,声、光、电、影齐备,似乎应是最高境界了,但过犹不及,弊端又露出来了:一是制作课件费时费力;二是狂轰滥炸,学生多数时候光去看热闹了,缺少历史的情感体验。再者多媒体教学设备昂贵,能保证每个班每节课都能运用的有几个学校?至多不过是建一两个多媒体教室装点门面,偶有集体听课,则刻意“秀”一番罢了。

本人在教学中,曾留意于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冠之以“轻松”为特点,现将这一教学方法的思路做一简单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轻松教学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一)教师整体介绍本节(章)

每章节之开头,教师先介绍本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本节的背景、本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概况等等,意在拓宽学生视野,构筑整体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此即传统教学法的“破题”,也就是“导入新课”。

(二)教师抄本节的学习思考题

出题原则是难易结合,让学生既掌握了本节基础知识,又能站在本节的高度,思考与本节相关的问题。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既照顾了能力层次低的学生,又照顾了能力层次高的学生,层次较低的学生思考回答基础题,层次高的学生回答能力要求高的题。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体现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培养能力的过程;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讲,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体现出用情感去体验历史、分辨历史,超越了简单的“说教”模式。

(三)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

传统教学也讲究预习。但这里的阅读思考不是简单的看一遍书,而是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是思维与情感体验过程。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高科技的玩具多,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等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学生的阅读量普遍较少,历史知识往往少而肤浅。但他们又不可能去阅读大部头的历史文献,历史教材就成了最好的学习历史的工具。让学生读教材,就是增加阅读量,增加知识的积累、储备。虽然每节课阅读时间不过短短的五分钟,但长期坚持下来,数量可观,效果很好。这一步骤犹如练武术的人练基本功,越是功夫深时,其作用越是显著。

(四)教师教学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视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情况下,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集体回答,一带而过;需要讲解的则详加讲解,旁征博引,化难为易。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以提高其成就感,培养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用较难的问题提问能力强的学生,杀杀他们的骄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多的应以问题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解课本及有关知识,使之了解相关问题及背景,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

所以然,从而使其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二、轻松教学法的特点

1.教、学两轻松。轻松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了人文素质,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2.板书较少。这是因为轻松教学法借鉴了问题中心教学法和目标教学法。问题既是学习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提纲,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只需将重要内容写出来,以达画龙点睛之效,无须大规模地板书,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学时间安排灵活。不一定课本一节的内容就上一节课,应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4.有利于学生的减负。现阶段,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任务繁重,历史学科更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轻松教学法的作业和巩固复习基本在课堂上完成,课后花的时间较少,有事半功倍之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5.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是要求教师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书本上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信手拈来,如风行水上、行云流水,不见任何做“秀”痕迹。二是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都能熟练运用,对学生非常了解,随时准备解决学生的问题,随时随地应势而变。既能调节上课气氛,又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

6.教学语言不拘一格。只要是健康的、符合政治和道德规范的语言,教师都可用,甚至可有“戏说历史、调侃历史”之味,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感受历史人物,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历史人物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令人生畏、令人厌恶的僵尸。

三、运用“轻松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题目的深浅问题。太深学生想不到,太浅达不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而且学生的班级差异、个体差异较大,教师把握有一定难度。

2.学生的自觉性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学生,很可能使读书和思考都流于形式,使此法走向反面。

3.教师的知识和能力问题。此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不可能照着写好的教案念,更不可能照本宣科。需要教师随意调用历史资源,信手拈来,没有任何做作痕迹。这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都很高,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

小结

上一篇:监理规划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会信息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