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3:28:34

高中课程论文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教学的联系,必须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相同的知识内容,如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故事情节去导入,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循环程序的时候,我们用一个学生平时玩的小游戏入手,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做法,也是展示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比如,自己在家里独立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制作电子相册等,一定要学以致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高中生,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思维、爱好、品味、追求。因为他们都很有个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想象、创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实行丰富灵活的教学评价。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的学习项目,并自主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比如,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技能、行为以及进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要有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信息素养的养成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循序渐进结合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热情奔放,可塑性强,道德教育是塑造他们道德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理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目标渗透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让知识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去承担责任,如何学会谅解,如何鼓起勇气。对于要做事先做人,教师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迎战高考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1.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由于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使得化学的每一个课程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的模块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开展,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化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程改革的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学内容优化的效率,从而促进化学课程灵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进化学课程功能的优化

课程结构之中的很多要素都会对化学课程功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也会影响到课程功能的实现.在课程结构变革之前,化学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但是随着课程结构变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仅利用各个化学模块提升了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来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进化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课程模块在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就需要加强对化学教学实践的分析及总结,提升对相关的教辅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是我国化学课程改革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化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前景,但是这一变革所带来的问题也亟需相关的化学教育人员给予一定的重视,认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地寻求科学的对策加以解决,从而进一步地将化学课程结构变革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如果说定义自己的教育让学校课程建设植入了“灵魂”,那么这个“灵魂”总要附体,而这个“灵魂”的体主要就是学校的课程,且由于植入“灵魂”的独特性,自然就让学校的课程建设拥有了特色。换言之,由普通高中转变为特色高中的过程中,定义自己的教育只是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自己定义的教育要想转化为现实,就需要在自己定义的教育的关照下建构自己的课程。这其中的道理也许并不难理解,而难的是如何建构自己的课程。在建构自己的课程中,许多学校已形成了分层、分类的思想。如按课程功能分,有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按知识类别分,有人文课程、科技课程、社会课程与身心课程;按管理体制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按学习方式分,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自修课程;按课程形态分,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等。当然,各种具体的课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归属到不同的课程中去。但问题是,如何根据自己定义的教育来建构自己的课程?无论是苏州市第十中学的诗性教育,还是潍坊第四中学的信心教育,抑或复旦中学的人文教育,其核心皆是创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但在创办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理念的统领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除了上文所述的三校课程建设的做法外,深圳中学在创办学术性高中的过程中,逐渐建构了“本校的课程”。这种“‘本校的课程’由基础学术课程和文凭课程两部分构成。基础学术课程是参加高考和学业考试所需要学习的各学科课程。文凭课程由认知技能、自我成长、文化审美、体育健康、实践服务、研究创造六项课程群组成。”[4]该课程结构线条清晰,便于管理与评价。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单一培养文化科学学生的传统,渐次形成了学生“宜文则文、宜理则理、宜艺则艺、宜体则体”的多元成才机制,并根据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等特点,设立了从初中到高一过渡的“桥梁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实施,开发了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教材,开设了各种学科延展类课程。“桥梁课程”是指站在高中课程的角度,让学生重新学习初中所学的知识,以便实现初中所学的“旧知”与高中将学的“新知”的有效对接。校本教学素材是指根据“低重心、分层次、高效率”的课程原则,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重组与创新。学科延伸类课程不是学科内容自身的预习、复习与训练,而是从学科知识中找一个点,并通过这个知识点将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应用层面,整合涉及这个知识点的各种鲜活实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应用的角度把握学科知识。[5]聊城第二中学的课程建设看似并不精致、有点粗糙,但也许更加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的初级开发。而师资水平较高、课程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学校则可以进行课程的有机整合。例如,上海市建平中学着眼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从4S、3C、DBL与思维广场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整合。4S是指社会实践、科技人文讲座、项目设计与学生社团的整合,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发现问题,然后在科技人文讲座中展开讨论,一个学生搞研究往往势单力薄,就需要团队合作,最终完成项目设计,开展课题研究。3C是创新、创造与创业三门课程的整合。DBL是指基于设计的学习。而思维广场则是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将语文、历史、政治三个学科整合在一起。[6]可以说,建构自己的课程,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是创办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拥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并不是信马由缰的标新立异,而是自己定义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服务、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定位。从实际操作上看,建构自己的课程,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则需要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各类课程的价值功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制订规范的课程建设规则。就某门具体的课程建设而言,有的学校已摸索出成功的操作流程,即申报课程—制订课程纲要—设计课程研发方案—实施课程—反思与改进课程。[7]此流程就有利于提升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自己的教学: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落地生根”

建构自己的课程,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显然不是目的,而将拥有特色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素质才是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旨。因此,课程改革不仅要改课程,而且要改教学。倘若教学不能随课程改革而改革的话,那么再好的课程设置都会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从现实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仅有课程建设的羁绊,而且有“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态固化的障碍。而这种固化的教学形态则会让任何课程改革浅尝辄止、止步不前。可以说,只有创新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真正“落地生根”。幸运的是,许多学校在建构自己课程的同时,已探索、尝试了各种教学创新。苏州市第十中学在建构自己的诗性课程时,就创建了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这种审美课堂遵循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让“教师在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下上课,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进入了‘化境’去探求知识、发现真理。”[1]的确,这样的审美课堂确实具有诗性、让人神往,但其具体操作却不甚明了。而潍坊第四中学在信心教育的统领下,则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教学创新模式。其教学创新以重建课堂结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为重点,“以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同步研讨、分层推进、评价引领为基本策略,形成‘三案导学、六步探究’的教学流程……‘三案导学’包括课前预习学案、课堂探究学案、课后拓展学案三部分。‘六步探究’包括检查预案、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提炼升华、课后拓展,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实践意识。”[2]复旦中学为了将课程“落地生根”、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则研制了由引导、等待、倾听、组织、协助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课堂转型教师践行参考系”。将其称为课堂转型教师践行参考系,就不是课堂转型教师践行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契合了好的教学是靠教师来创造的真谛,而且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正如复旦中学校长周国正所言,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逐渐引导改变,而不是直接通过评价强行推行。课堂转型教师践行参考系带给教师的就是这样一种引导性理念。在“课堂转型教师践行参考系”的引领下,不同学科的教师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语文教学的“读—问—行”、数学教学的“体验—生成”、物理教学的“实做—探究”等。[3]上海市建平中学则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经过近四年的主题性教研和四轮课堂研讨实践……逐渐形成了‘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高效互动、高阶思维’的智慧课堂模式”。[6]由此可见,创新教学的具体做法各有千秋、精彩纷呈,其精粹却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师生精神愉悦的学堂,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当然,创新自己的教学即意味着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也关联着教学组织形式的重组与转变。当下,为了创办适合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与主动性,浙江省普通高中正在试点选课走班。相对于原先固定的行政班教学而言,学生的选课走班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如学生没有了固定的教室和课桌,教师则不再以固定的行政班为单位上课,而是以学生选择的课程形成的教学班为单位授课。通常情况下,一位学生一学期选择了几门课程,就会有几个教学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8]

三、优化自己的评价: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开花结果”

假如教育获得了新的认识,课程内容得到了重塑,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更新,那么就得跟进相应的优化评价。因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必须要回答泰勒关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四个追问: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以实现?[9]可以说,评价引导着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方向与进程,因此,优化自己的评价,才能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开花结果”。人作为一种“求价”的存在,做事常常要问此事是否值得。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来说也是如此。在有些人看来,只要高考不改革,什么定义自己的教育、建构自己的课程、创新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评价等都是理论的空谈,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其教育教学行为就是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怎么教;让学生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实事求是地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现实的教育考量也无可厚非。确切地说,让学生考上大学并没有错,其错就在于将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高考完全对立起来,没有看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恰恰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高考。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优化自己的评价,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在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高考升学率,正所谓“不为高考,但赢得高考”。浙江省青田中学在课程改革之前,每年高考考上大学的只有十几个学生。据邓加富校长介绍,开设航模、石雕篆刻等选修课,起初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事可做,以避免他们在学校里无事生非、打架斗殴。但航模、石雕篆刻等选修课的开设却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因为航模的优劣牵连着数学、物理等知识的好坏;石雕篆刻则与语文、艺术等素养密切相关。航模、石雕篆刻等选修课的开设不仅迸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驱动着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课的深入学习,从而使高考成绩连年攀升,201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就达到了85%。如今,青田中学已确定了办“大志向教育”的学校定位,建构了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教学,尝试着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程”等,课程评价推行学分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2014年7月21日,中央新闻频道对青田中学的课程改革经验以“成长的烦恼:中学的改革,从当下开始”为题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在韩忠玉校长接任时,高考升学率已下滑,所在社区的学生纷纷外流。而在信心教育的统整下,通过开设多样的校本课程,建构“高效生态课堂”,进行多元成才评价,现在潍坊第四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已比前几年翻了两番,用家长的话说就是:“让孩子来潍坊第四中学就读,不单看好学校比前几年翻两番的升学率,更重要的是,从第四中学校园走出来的孩子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大气、阳光、有风范。”[2]不过,高考确实对普通高中课程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在高考不改革的情况下,有些学校即使开发课程,其课程开发也大多围绕着高考来转,如针对各种竞赛和考试的课程等。如今,国家教育决策层已充分认识到高考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总体设计方案已制定完成,各省市的考试招生具体实施办法也在酝酿形成中,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高考真的要改变了,到那时,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也许将减少不必要的徘徊与阻抗。实际上,即使高考不改革,在那些先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学校中,优化自己的评价也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例如,上海市格致中学在2010年就确立了“全员、全面、全程”的绿色评价理念,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包括全体学生、涵盖五个方面、立足三年跟踪终身”的格致中学学校全面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评价内容由道德、学能、身体、心理、实践创新等五个方面的素养和20个二级评价指标组成,采用“学生个人输入、教师定期认定、家长辅助参与、学校学期评价”的方法,最后网络系统将根据评分以雷达图的形式直观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历程。简而言之,在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路上,有众多的学校已先行走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前列,取得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但作为课程改革的后来者,也不必妄自菲薄、悲观失望,只要找准学校课程建设的前行方向与门径,后来者也能发挥“后发效应”而赶超先行者。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79―01

高中英语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科目之一,高中的英语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五种意识,才能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新课程实验工作。

一、 要树立学习的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我们可以自己购买资料,自学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及管理制度,学习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保障支持系统的建立等。其次,我们应积极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刻苦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把握其脉络和思路。再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研读教学论文,吸取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

二、 要树立实践的意识

作为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影响远不止一般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良,而是在新的教育观下课程标准的嬗变,是课程实施及管理领域的深层次震荡,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选择、转换和塑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勇敢投入,以极大的热情和艰苦的探索去完成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 要树立反思的意识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时刻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自我完善发展。一套教学方法、教材要生存下去,要站得住脚,归根到底不是决定于它是否是“最新”的,而是决定于它在实践中是否是合理的、有效的,要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对新的教学方法要时常进行反思。高中新课改是新生事物,对它的认识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经常反思其优缺点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要打破教学预先设定的模式、套路和方法,方能彰显其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抓契机点反思,学生在教学中是能动者、主动者,所以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情景、偶发事件的处理都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反思,从而体会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四、 要树立借鉴的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秋季开始,至今已走过了10个年头。在甘肃省进入高中课改以前,相继有 24个省市的一线老师已经参与了实验。老师们撰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实验报告和教育教学论文,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聆听他们的心声,吸取他们的教训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缩短实验的周期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我们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尽快实现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转型转轨,使高中英语新课改由低层次的操作尽快转向高层次的实践。例如关于我国英语教学的类型,很多专家学者经过实践论证指出是属于外语教学,而不是“二语”教学,因此用“二语习得”的理论去指导我国的英语教学肯定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必然是教不清楚,学不明白。再如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但专家们指出,任务型教学属于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的教学路子,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任务型教学,但不能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唯一选择。像这些经过专家老师们反复实验论证已成定论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实验研究了,而应该把精力放在那些还需进一步探索论证的问题上去。

五、 要树立创新的意识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 综合性学习 内容分析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先提出,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横向维度“五个领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目前的研究重点和存在问题,有助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使教学研究真正提升理论探索、促进教学实践。

研究方法

1.省略)全文数据库中所能查到的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究论文。为了全面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论文研究的整体概况,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词一栏输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关键词,时间限定在自2001年7月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至2010年,即2001年~2010年,“匹配”一项选择“精确”进行检索,检索出全部论文1236篇,然后再用“核心期刊”进行二次检索,检索出142篇研究论文,并把这些论文作为研究的样本。

2.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显现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1]它把文献作为直接的分析对象,对文献所承载的内容、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2]。研究者根据研究计划,采取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研究。量化研究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内容分析是“由样本中各文献的每个编码类目出现的频数所组成”。[3]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与分析

1.样本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样本进行了分年度的统计(见表1),从统计情况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有一篇相关文章,占样本总量的0.7%,属研究的初始阶段;从2002年到2003年,相关研究论文从7篇上升到26篇,增幅达271.4%,关注程度显著提高,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的研究论文均在二十篇以上,合计占样本总量的85.9%,处于研究持续关注阶段,2008年,该研究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关注程度开始走低,出现了研究断层,而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研究篇数占样本总量的8.4%,属小幅回升。

语文综合性学习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而进入研究者的视线,起初研究较为薄弱,随着课改不断推进,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促使认识不断深入,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并在2003年到2007年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而在2008年出现了研究的断层,随后两年对该问题研究的力度呈减弱趋势。为了弄清在2008年究竟有没有相关的研究文章,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词一栏再次输入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为关键词,时间限定在自2008年,在“匹配”一项选择“精确”,查询全部期刊,检索出相关文章6篇,输入“核心期刊”在结果中检索,仍然没有符合条件的文章。可见,在2008年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是有研究的,不过研究的文章并未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因此在本次样本中就显现为研究的断层。但这6篇文章仅占所有1236篇的0.5%,从中也可看出研究的关注的确是急剧走低了。

2.样本的内容与分析

(1)研究内容的学年分布情况与分析

在对样本研究的学年段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贯穿于从小学到高中十二个学年段,在142篇研究文章中,有136篇文章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占样本总量的95.8%,其中小学42篇,初中66篇,其他28篇研究文章未指明具体学段,但根据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例子,可以判定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而对高中的相关研究的相关文章仅有6篇,占样本总量的4.2%。可见,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侧重于义务教育段,对初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关注程度尤为显著,而高中的研究较为薄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晚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在2001年、2002年度的研究文章没有涉及高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2003年,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颁布,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始试点,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而样本中相关文章仅仅在2003年至2005年有6篇文章,可见,高中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此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学分。其中包含的具体项目则划定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其倾向性有所转变。

(2)研究内容的具体指向情况分析

通过对这142篇文章的反复分析,本文首先把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类目。其中,有133篇文章从理论上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研究,占样本总量的93.7%;有112篇文章从实践操作方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研究,占样本总量的78.9%。在总体样本142篇研究文章中,用理论探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章共有103篇,而全篇文章单纯从理论上进行探究的有30篇,占样本总量的21.1%,全篇文章单纯给出实践操作案例的有9篇,占样本总量的6.3%。可见,研究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注重理论探究与实践案例研究的结合,这是符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本来就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变革既要从理论上进行思考,也要落实到实践操作的层面上来。

在分析中还发现,在理论探究和实践案例研究相结合的103篇文章中,就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以理论探索为主,结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各方面的研讨,举出相应的实例进行分析。这类文章有27篇,占样本总量103篇文章的26.2%。其中有的研究从总体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予以关注,有的研究则选择理论探讨的一个角度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另一种倾向为以实践案例为主,研究呈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案例的设计过程及活动过程,并对此进行分析反思,从设计理念到实施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思考。这类文章有76篇,占样本总量103篇文章的73.8%。这类文章对理论的思考多限于从案例出发,指向具体学年段的具体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研究更多地关注从理论上探讨实施的策略和实施后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也是基于实施的,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出我们目前的研究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体的思考比较缺乏,上位的研究比较欠缺。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论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指向,本文对论文中涉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研究的133篇文章进行了分析,把理论研究的研究内容要素分为五个方面,即实施前的相关理论研究、实施中的相关策略和实施思考研究、实施后相关评价研究,目前存在问题研究和其他方面的研究五个方面,对这五个内容要素在133篇文章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登记,并以样本容量133为基数计算出各内容要素出现的百分比,统计结果如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理论研究的133篇文章中,论文研究涉计的内容要素总数(151)超过了实际论文数量(133)。这是因为有的研究一篇文章的内容涉及了实施的各个环节,因此在进行频次统计时,一篇文章在内容要素分析中出现的频次大于1次。从表中还可以就看出,多数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侧重于实施中的相关策略和实施思考研究,指向于为实践进行指导。其次,在样本中有28篇文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占样本总量的21.1%,这些文章从平时练习的命题、中考命题,考核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对进行反思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外,在样本中还有11篇文章涉及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占样本总量的8.3%,如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资源的研究、学习主体的研究、以及国内国际的比较研究等,其中涉及国外相关研究介绍以及国内外比较研究的论文仅有3篇,占样本总量的2.3%。

在从实践操作方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研究的112篇文章中,有33篇文章呈现了完整的成果展示案例。这些案例选题内容不同,准备时间长短不一,呈现方式各异,归纳起来可以看到,首先,在展示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作好前期准备,或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或外出采访调查,或深入实际亲身感受;其次,成果呈现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方式有知识竞答、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短剧表演、做小导游,写观察日记、写倡议书、写读后感、写调查报告、办手抄报、编写成果集、展示书法作品等;此外,在活动展示中,有些案例使用了歌曲演唱、戏剧表演、绘画展示等形式,融合了音乐、美术、历史的学科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在实践操作方面,研究者们对综合性学习的主旨有较为明确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启示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近十年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需要加强的方面。

理论思考应深入。首先,目前的理论探讨多着力探索“到底应该怎样做”,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思考不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前提思考不够。对其本体认识还不够清晰,不少文章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混为一谈,需要进行规范。其次,在相关的评价研究中,对终结性评价如中考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核研究较多,对课堂内的评价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研究和学生之间互评的探索尚需加强。此外,国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我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比较研究的力度仍需加大。

实践的探索应多样化。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状况仍不容乐观,考试的压力、资源的不足、安全的顾虑等诸多因素影响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在课时保障,活动展开的充分性上需要加强。已有案例在活动展开阶段,能够根据选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拟定活动方式,展开相关活动,注重了课内外的综合,在活动的呈现方式上基本上能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能适当进行课际间的综合。但如何在不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恰当地进行目标的综合、内容的综合、实施的综合、评价的综合;如何在综合中既能够做到有效综合,又能够把握其中的度,使之不至于泛化,而失去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自我;如何在同一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活动展开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6.

[2]南纪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5.

[3][美]梅雷迪斯・D高尔等 著.许庆豫译.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6版)[M].盐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00.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陕西西安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一、更新教育观念

(一)教育目的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即高中教育不是大学的预科,高中阶段本身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高中教师应当从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进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中教师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知识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等的教育,不应再把高考成绩作为教育的唯一追求。

(二)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许多高中教师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等原因,一味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容器,机械强化、题海战术使教学成了追逐高分的工具,更忽视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培养,也压制了学生许多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

相对于初中生来说,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但相对于成人来说,高中学生还缺乏许多社会生活常识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会出现不少错误的想法与做法。因此,高中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着想,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

(三)课程与教学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材视为“圣经”,必须原原本本地被师生“接受”,教师的教学也只是把书上的东西再“复制”给学生,把教学仅仅作为一种“控制”的过程,从而割裂了教育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教育本身固有的教化、创新、情意和谐发展的功能。

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它既要反映人类已有的成果和知识体系,更要把学生的学习与当前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机统整。从本质上说,课程是一个探究、选择、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发展经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整体甚至每一个人过去的经历、现在的行为以及将来可能的表现,在某种层面上是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领悟、选择、建构的。教学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教师观

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作用仅是“教书”或者是“传道、授业、解惑”。高中教师尤其高三教师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把高中办成了“高考训练班”,教师自己也异化成了学生考试的“培训者”,押题、猜

题、讲题成为某些高三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

高中教师应该有着新的角色定位。首先,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行为,不需强迫,而且,升学不是高中教育的唯一目的,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其次,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与学生的知心朋友。高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青春期的萌动以及学习、生活压力等原因往往出现一些心理困扰,因此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并在生活中对学生给予关心与指导。

(五)终身学习观

以往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种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失去了意义。首先,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教师若不坚持终身学习,就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而且,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可能在某一领域掌握比教师更为丰富的知识。

其次,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原先所学的知识可能难以应用于实际。教师因此要有从实践中学习的意识,边工作边学习,逐渐成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与课程理念,教师若不持续学习也可能会无所适从,或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优化知识结构

(一)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指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知识基础,也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有的学者称之为“本体性知识”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基本原则,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以保证在教学时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并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熟知本学科的发展史,剔除陈旧、落后的内容,并把人类最新的知识成果纳入到课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确本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创新以新的成果贡献于社会。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或者一门学科的研究借鉴另一门学科研究的方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遵循时代性的要求,把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分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并指出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这使得学科教师不应只关注本学科的内容,而应当具有宽广的视野。

高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一般说来,高中教师要具备如下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满足高中教育教学的需求:人文类知识,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知识;科技类知识,如一般的自然科学常识、信息技术等知识;文理学科交叉的知识;艺体类知识等。

(三)教育科学知识

第一,教师要具有一般教育学知识。高中教师要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第二,教师要具有课程改革的知识。教师要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实施要求等,这需要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第三,高中教师要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学习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②教师不只要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当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快捷、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应当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教学条件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决定,能在迅速思考后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这种教学情境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采取的适宜的和必要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行为,如何做出决定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课堂场景的把握。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受教育者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教师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应当掌握灵活应变的能力,关注课程内容与教学进程的适切性,必要时可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重组或改造,以适合当时当地学生的发展。

三、提高教育能力

(一)课程构建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这就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也需要高中教师具有相应的课程构建能力。

首先,教师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校本课程的目标应当体现“校本化”,它是在对学校内外部环境和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据此而写的课程计划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后,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实施。选择、确定的课程内容应当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连,既不能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还应当考虑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成本问题。最后,教师应当适时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成就来进行,还应当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自己也要查找问题及原因。

(二)学习指导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引入了学分制,以此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规定高中三年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除116个必修学分外,还必须获得一定的选修学分,并规定通过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学习指导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自主学习的心理准备,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兴趣与动机的前提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起点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基本的心理状况、学习风格与学习方式,以对自己怎样学习进行明确定位。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地安排课程,为学生选择和学习课程留有自由空间和余地,并营造群体支持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习顺利进行。

(三)学习评价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学生评价能力。教师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和学习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标准。自主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客观、公正,也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学习反思是学习者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调控,学习者通过反思可以明确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失误,并可以给以后的学习以指导。③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科技论文、发明创作等都是学生自己劳动的结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四)批判反思能力

高中教师作为个体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就必须通过反思实践以进行自我提高。因为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若坚持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以为常的做法,容易引发教师心理不适,也会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教师首先要反思教案和课堂教学过程。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编制教案也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后对教案的审查,可以明确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教学设计如何改进等。教师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关心学生,这是教师能否把反思养成习惯的考验。

(五)教育科研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是否适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应是第一线的教师。

高中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同于教育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创立新的理论或发表多么深刻的学术论文,而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从中选择值得研究的对象,独立或合作地开展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教师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观察、问卷编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中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去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

(六)人际交往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这都对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要求。

高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和交流,真诚地尊重、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人特点的“课程套餐”,使学生实现有个性地发展。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团结协作能力,因为越来越多的课程需要教师群体共同完成,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也需要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参与,而且教师在相互交流的沟通中更能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少走弯路。

总之,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明确认识这些要求并建立相应的素质结构,更重要的让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注释:

①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②刘捷.建构与整合: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3,(4)60-64.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200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进入课改实验,七年来我们一方面通过培训、研讨、对话等教研活动,在全省创设一种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参与高中课改,倡导因校制宜、百花齐放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观摩、交流、评优等活动,用典型带路的方法推进课改实验,闯出了一条模块教学的路子。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有如下特点。

一是体育师资配备从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看,已基本能适应高中课改要求。二是体育教师对学科价值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比较到位。三是体育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比课改前有较大提高。四是大多数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的意识有所加强,模块教学的实施操作基本规范。五是由于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高中文化科教师,缺少针对技艺类学科(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条目,例如有关于图书、实验仪器、网络教学的条目,却没有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大课间活动、运动队训练的内容,所以对结果分析有很大影响。六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是侧重于讲授、提问、追问、谈话、实验演示等,而是动作示范、运动负荷、师生互动、运动安全等。因此,这次调查中的许多条目缺少学科针对性。体育教师填写时只是根据只占1/11的室内理论课的情况来回答,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一、基本情况

1.省教研室在省级课程管理中发挥了研究、指导和管理的作用。

(1)调研交流。

我们坚持每年至少一次的调研活动,并逐步做到每次调研有一个专题,每次调研有一个提纲和一份问卷。例如新课程实验工作一年后我们在全省进行了抽样调研,并据此写成《对江苏省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一文在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作大会发言,反响热烈。此后我们又通过调研写成《苏北三县一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等多篇论文,多次在中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

(2)培训、研修。

我们积极组织培训和研修,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通过调研、交流、对话等形式,着重在由理念层面向操作层面的转化上下功夫。例如参加华师大主办的部级培训时我省精心挑选的38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十天的培训中,勇于思考和探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乐于互帮互学,受到一致好评。回来后参与开展的省、市级培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出台文件。

总结基层学校模块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针对面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文件,对全面指导高中课改实验起到了很大作用。

(4)课题引路。

多年来我们坚持课题引路,坚持每年一次的论文评选活动,并坚持论文报告和答辩的做法,对培养体育科研队伍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已连续四届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取得了三个全国第一、一个全国第二的好成绩。

(5)能手比赛。

从2002年第二届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开始,我们不断修订比赛规程,使之逐步趋于规范和完善,成为基层体育教师争相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平台,也成为培养体育骨干教师的抓手。

至今我们已举办了中学体育教学能手比赛共五届,由于我们突出一个“能”字,要求参赛教师能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能说课、能上课、能评课,同时有展示自己演讲和才艺表演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以赛导教、以赛促研”的作用。

我们还重视把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变成一次具体而又生动的实践培训。

2.大多数学校为模块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为了共同研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在实验之初,从学校层面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要促进各市普通高中之间的经验交流。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学校实施方案》)征集、评选和研讨活动。从124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和其他7所高中所提交的131个《学校实施方案》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改革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局面,形成了模块教学的五种模式。

(1)标准模块组合的模式。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田径类和健康教育专题类二个必修系列,和其他六个运动系列中适合本校学生需求和爱好的、同时学校条件许可的某些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设置。

(2)重视基础要求的模式。将田径类项目和体操类项目合并为“基础运动类”项目,作为必修系列,并由此构建两个基础运动类必修必学模块,为2个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强化学生基本体能的发展,因为田径类项目只包含了走、跑、跳跃、投掷,而体操类项目还包含了悬垂、支撑、攀登、爬越。

(3)重视学校特色的模式。将有深厚群众基础并已形成传统的学校特色项目引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我们将这些项目称为校定必修项目,通常为1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校传统项目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一批进入学校传统项目运动队的后备体育骨干,同时巩固和发扬学校传统特色,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4)多元结构的模式。针对来自不同初中的高一新生,他们在体育运动能力、锻炼习惯和学习基础上存在差异,高一年级时,不打破行政班界限进行选项教学,而是着重打好基础,进行多元目标指向性学习,初步了解学校选项教学的内容、方式、特色和教师特长。高二年级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项,逐步培养兴趣和能力。高三年级完全自主地选择1-2个项目学习,着力培养体育特长。这样,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完成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各个维度的目标,从量变到质变地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为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打好基础。

(5)复式教学的结构模式。有的学校因设施等条件的不足和师生人数较少等因素的限制,尚不能采用教学班合并重新组合成选项教学班的形式,为解决这一困难,采用对行政班多数学生所选的两个项目的必修选学模块进行复式教学。

3.模块教学的责任落实到体育教研组。

体育教研组的凝聚力、责任心和课程实施能力是模块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省大多数四星级高中的体育教研组均能积极投入到高中课改中,在模块教学的实践中,展现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活力,并在模块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块教学方案》设计程序和方法。

4.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将模块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课堂。

全省各高中体育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在“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计划和学时计划”的评选、研讨和高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展示、培训活动中,展示了他们才智和活力。

从2009年全省高中优秀体育课评选、2011年全省高中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2012年全省高中体育教学能手比赛和全国优秀课展示活动来看,我省高中体育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强,得到全国和省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反映出江苏高中体育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高中模块教学给广大高中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提升专业水平和展示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空间。

二、取得的成绩

1.从“选项教学”到“模块教学”观念的提升。

“选项教学”反映了高中课程改革“内容的可选择性”,但高中课程改革的内涵远远不只是“内容的可选择性”,还有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的改善等等。通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江苏广大高中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由“选项教学”到“模块教学”的观念和行为的提升。

2.学校领导为模块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高中是基础教育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面临决定人生的高考,学校和师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学校领导层如何为学校体育定位,如何为推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这将决定体育模块教学的成败。

江苏省许多优秀的高中的领导认识到,体育作为高中课程的一个学科必须纳入高中课程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统一管理之中,才能有效地达成其水平目标;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必须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作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窗口,更应成为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最具生命活力和教育特色的要素。例如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高中等学校,直到高考前一刻仍坚持上好体育课。

3.模块教学对教师指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模块教学对学校体育教研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予了各学校体育教研组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把模块教学的责任落实在体育教研组是我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教研组一方面要协助学校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学校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要组织专项备课组制定相关模块的教学计划,细化到单元,并指导教师制定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计划,细化到学时。

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省淮阴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铜山中学等学校的经验介绍表明,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体育教研组应承担起如下重任才能确保模块教学的责任得到真正落实。

(1)组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安排相关的培训和教研活动。

(2)积极争取学校以及相关处室的关心和支持,主动承担或协助《学校实施方案》的制定。

(3)做好教师模块教学分工和学生选项指导工作。

(4)建立专项备课小组,制定《模块教学方案》。

(5)利用、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模块教学。

(6)优化学习评价,进行学分认定和管理。

(7)在模块教学中,传承和发扬学校特色,并向课外延伸,搞好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

4.在模块教学中进行基于模块的单元构建。

在模块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把模块教学和单元教学的优点整合起来,把一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明确的单元进行教学,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掌握若干个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符合课标“对所选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的基本要求,以“模块单元学时”这样一个序列构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设计方式,是兼顾继承与发展且可操作的一种教学设计,也是我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一个特色。七年来的实践表明,基于模块的单元构建,既关注了学生的基础发展,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运动爱好和特长。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2008年江苏省高考的结束,历时3年的江苏高中新课程实验也进入了“收官阶段”。步入课程实验的同学在经历近3年的实践后有哪些收获?老师们如何应对课程实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高考指挥棒下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又将往哪里走?带着种种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请他们对江苏高中新课程改革情况进行解读。

高中课程实验“江苏经验”蔚然形成

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了解到,江苏的高中课程实验一直受到全国的关注,已经有十多个省市组团来“取经”,在即将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实验会议上,省教育厅王斌泰厅长还将代表江苏作主题发言,“可以说,高中课程实验‘江苏经验’已经形成。”一位教育专家如是评说江苏课程实验的先进经验。

有关专家指出,课程实验成功不但要有科学的决策,还必须有好的配套资源跟进。江苏的做法:一是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即省市教研室评选的教师优秀作品全部上网供实验区教师免费共享;二是进行“学科中心”(“学科基地”)建设。即以学科教学水平高的学校为基地,组织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整体提升学科教学水平;三是重视教研网络建设。即依靠互联网络、地域网络和学科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等,特别是网络教研,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四是重视校本教研。学科教研以校本教研为主,同时校际之间有中心教研组,中心教研组通过常规教研和网络平台开展活动和共享资源。

对于新课程下的考试评价制度,江苏的做法是学分认定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首先,力求简洁明了。求全求美,操作烦琐,致使不及格人数过多,补考过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过程性评价应务实,以学生学业变化为主。由教研部门建立学生档案,以标准分记录学生成长历程。第三,下放权力。学校制定学分认定方案后,由各学科组、备课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由备课组教师具体执行。

江苏还加强考试评价研究。传统考试强调甄别,而新课程评价强调多元化,过程性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大家已逐渐形成共识,实施新课程不能回避高考。实施新课程的最大成功就是要让走在前头的学校在高考中获得成功。

样本校建设指引江苏课程实验

“如果要说江苏课程实验的最大特色,我认为江苏的课程实验样本校建设很成功!”一位教育专家在谈及江苏课程实验的特色时兴奋地告诉记者。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了解到,从2005年江苏高中课程实验实施以来,江苏已经建立了省级课程实验样本校80余所,样本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实验作用。

在南京,南师附中和金陵中学是省级课程实验的样本学校。记者从两所学校了解到,课程实验已经很自然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用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司长评价金陵中学的新课程实验的话说就是“金陵中学的新课程实验没有台阶要跨,很自然”。两校课程实验如何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记者进行了采访。

南师附中以课程群主菜单与学生自主在“课程超市”中“点课”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并配套开展学生学业发展跟踪研究和指向课程群的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工作。对每一个课程群进行课程群目标设计、课程群课程设计,每一类课程群的课程将打通不同学科的壁垒,打通国家必修、国家选修、校本必选、校本选修(含社团与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研组请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教授回到母校――南师附中,给学生开设约30课时《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此举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学教授进入中学课堂成为热门话题。2006届高三(15)班的陈安琪、沈慧远、徐舒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水华的形成与防治》在2006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宣读并交流。生物和地理两组又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研究生态问题,他们与美国福门特中学建立友好关系,通过每周一次横跨半球的学生和老师网上同步传输工作,初次实现中学生跨国合作研究。几年来,学校已实施了4届学科免修制,共有百余人在其中受益。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多位同学的研究成果获全国创造发明大奖。

金陵中学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与新课程选修Ⅱ的结合。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近百门,既有竞赛类的又有拓展类的,既有学科类的又有活动类的,不仅保留了作为必修课的心理课、外教口语课、专家学术讲座以及新开发的英语阅读课、语法课等校本课程,学科类的拓宽和加深也与选修Ⅱ结合起来。这不仅增强了老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学分管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该校体育课试行分项教学,分男女、分项目组织教学。体育课成为学校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这项改革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2008高考成课程实验“试金石”

高中课程实验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项指标是要和高考衔接。四省区的高考课程改革实验的积极作用在今年高考中得到初步印证。“高中课程实验如果是一条轨道的话,那么高考只是这条轨道的配套措施。”江苏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认为,高考方案应服从课程方案,而不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据了解,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其思路:一是按国家“3+X”高考方案的总体框架,在“X”上做一些新的设计;二是根据高中课程方案,与新课程“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相适应;三是保持与现行高考方案(“3+2+综合”)的衔接和平稳过渡。语、数、外为统考科目,突出基础学科的地位;学业水平测试是对高中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

省教育厅基教处陆志平处长称,高中新课程将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比如,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定,学习成果展示等等,而不是光看一张考卷。

2007年4个实验省区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下的首次高考,从考试反映出的特点也许对正在应对江苏2008年高考的学子会有一些启发。2007年4个实验省的高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命题关注学科基础,突出了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以海南和宁夏高考为例,物理命题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创建新颖的物理情境,强调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命题内容的设计上,4个实验省的高考内容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例如今年广东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上就有一道题涉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标志,还有一道题以粤剧作为命题素材。政治试卷则涉及了商品房的价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

记者还从有关渠道了解到,2008年江苏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近期有望出台,它将一直引导着学校教学的走向,同时也对高三学生的复习应考起着指针作用。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由于2008年江苏高考的总分值为440分,即使加上语数附加分也只有480分,这比往年的750分减少了很多,在分值“含金量”增加的情况下,以往的照顾加分政策也会有所调整,原先的加分分值可能会减半处理。

课程实验仍需突破的几大瓶颈

江苏课程实验在近3年的实践中,在经历过激情、兴奋、焦虑、困惑后逐渐走向了“冷静平稳”阶段,有关教育人士开始用理性的思维看待新课程、反思新课程。总体看来,新课程已逐渐为师生所接受。当然,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很多困惑。

某所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表示,尽管课程改革换了教材并增加了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但老师采用的依然是应试战术,单元考、月考、阶段考,层出不穷,逼迫学生进行题海训练。据一些教师反映,文科教材内容面广量大,高考的导向性不明,教师备课量大,风险也大;理科教材科学性差,初、高中脱节,化学只能死学,数学难度明显增加,化学、物理内容体系编排也不合理,各学科衔接性差。“当前高考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对高中课程实验的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不解决后期压力前移的问题,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一位教育界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

“尽管江苏高中课程实验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关于课程内容偏难、学生负担重等几个老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同时我们也承认有些课程确实没有开好。”江苏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对于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并不回避。

教育部门对新课程改革造成学生新负担的问题也有自己的声音,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无论课程怎么改革学习永远是艰苦的过程”。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坦言,课程改革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新课程实验是一项新生事物,所以中途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日臻完善。

江苏省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必须努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应从兴趣入手抓教学,要在学生“自主、兴趣、想学”方面做文章,不能逼学生死读,努力避免学生厌学、恐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永军老师针对课程实验遇到的问题指出,高中新课程实验理念下学习方式必须变革: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摘自news.省略/DFJY/sGdkg/200806)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中 课程改革 化学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39-01

1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概述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自我要求上过于松懈,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欠缺对新时期化学教学任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用的教学方法较单一,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下,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并没有重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新教学方法,比如协作式教学方法和自主探索式教学方法的开展都遇到了难题。我国高中化学教学因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时间上有新的限制,课程时间进一步的减少,而老师需要讲的知识点被强制性的压缩,造成了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障碍。而且高中课程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与标准,而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只是停留在一个肤浅的理论教学阶段,没有与创新思维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体验等模式相结合,造成了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死板”,降低了化学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2 新时期高中化学课程自主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化学课程中学生自主式学习能力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才能够让学生掌握自主式学习的习惯,首先是要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专注于自主学习,可以以有趣的化学实验作为兴趣激发的方法,如做一个魔术演示:用一支蘸有烧碱溶液的毛笔,在一张看似无色的纸上写字(实际上该纸浸有酚酞)。结果写出粉颜色的字,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自我钻研与学习的兴趣。关键是兴趣激发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课程教学的快乐,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是建立一种学生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主要是强调对学生个人自主性学习的一种监督与管理,对自主学习探索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自主式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轻度惩罚。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高中化学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目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我优越感,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价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创新思维模式。当前环境下,只有教师积极主动的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完整与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化学知识,利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新时期高中化学课程“任务型探究”教学方法的应用

新时期的高中教学内容改革明确要求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以实现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能力。任务驱动是“任务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例如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型探究”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型探究”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几个步骤:

(1)设立情景、布置任务,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合理布置具有针对性的化学实验任务与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师引导下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化学课程中安排出不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完成所布置的化学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规范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3)任务结束后的评价,完善知识网络,在化学课程学习任务结束后开展学生的自我知识总结,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丰富学生自我的知识网络,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拓展,利用课外知识吸引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4 新时期高中化学“协作式”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

“协作式”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高中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所采用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新时期高中化学“协作式”实验教学方法指的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立下一个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练习好实验方法后最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实验演示,并在实验结束后给实验进行评价和总结。看似简单的演示性实验,却锻炼了每一位同学对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配合,提高了随即组织之间的同学之间配合的默契,改善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带来了更多的教学趣味。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要合理的为学生挑选化学实验问题与实验情景,难度不应该过高,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猜想与假说,鼓励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发言,探讨设计的实验过程与实验法的更新。第二,在“协作式”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反应,不要过早揭露答案内容,高中学龄儿童的好奇心理较强,要设立一些问题和吸引力的奖励,以帮助学生时刻具有一种探究心里,从而愿意接受老师的辅导,为了得到最终结果,不得不改良试验方式,以优化实验结果让学生在自然地过渡中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胜秀,《新课程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创新》,2010年第24期,P109-111.

高中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建立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将科技教育活动纳入选修课程体系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学校专门开设了新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师校本培训项目,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开设各类科技教育选修课。

此外,要以制度形式确保科技教育活动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学校出台了《科技辅导员奖励制度》《学生科技竞赛奖励制度》,鼓励全校教师开设科技选修课程活动,同时在班主任考核、教师学期和年终考核中增加科技创新方面个人成果及辅导学生成果方面考核栏目。为了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除外出参观培训,学校还积极与上级相关科技部门联系,将省市区的科技教育活动请入校园,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活动,提高教师对科技教育的认识,吸取科技教育的技巧和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体现科技活动的创造性、创新性的特点。

二、正确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科技选修课程学习

1.开设科技类兴趣特长选修课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知识应用等课程,旨在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开设科技创新活动选修课,十分适合当前开展的课程改革。学校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了解科技活动的具体内容,明确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以造就创造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利用大型宣传画廊、黑板报、广播站和校园网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科普知识,展示获奖作品、公布科技成果、取得科技竞赛成绩等,并宣传发动和科技课报名等工作,使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2.开设科技类知识拓展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3.开设科技类社会实践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包括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类活动作为选修课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了充分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这一类选修课题,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对来自自然、社会、环境、学科、生活等方面感兴趣的问题,从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及可行性等方面的论证,这些课题有与学科中某一问题有关的,也有的是社会问题和人文环境的,还有些调查研究和方案设计的,通过实验、研究,直至得出结论,让学生撰写科普小论文。

4.开设科技类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

三、感想与思考

上一篇:高中美术教学范文 下一篇:优质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