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资源范文

时间:2023-05-26 11:38:06

高中教育资源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80-01

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定义

人类永远追求公平与公正的目标,做到教育公平才能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主要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在社会中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与教育公平具有直接关系。所谓教育资源配置就是将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在不同教育部门之间,分配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影响下,资源配置主体部门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从而进行的教育资源调配,将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给教育系统内部不同组成部分或各个子系统之间,使受教育者有效应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可以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二、我国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1、城乡不公平。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社会,长期以来,在教育政策上以“城市为中心”,重城市轻农村。在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师资水平、城乡人口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实行两种配置标准,如在教育的投入上城市学校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城市政府负责,农村学校的经费由乡镇负责,注定农村义务教育在投入上由于制度原因而造成弱势地位。

2、校际不公平。近年来,政府将较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了城市的重点学校,导致了择校热,造成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3、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人口比例的差异。接受高等教育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结果,虽然它不是教育资源,却是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果,由这一结果可以反观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

三、提高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对策

1、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当前的高中教育还没有实现全面普通,并且高中教育也不是义务教育。所以,要想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只能将效率和公平放在第一位。目前我国有的地区高中学生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数量上已经实现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育性质与以前明显不同,已经不只是一些人精英教育的需求,而成为为每一个人提供良好受教育机会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不只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不只为大学服务,而成为面向人民大众的普通教育,可以服务于每一个新时期的公民,成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生活教育。因此要求东部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不应坚持精英教育思想,而应该向全面普及发展,创建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不但要做到省区域和城乡区域的均衡,而且要保证各个高中学校之间的均衡,大力扶持薄弱高中学校。

2、坚持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教育是连续的,教育公平应该体现在教育系统整体上的公平,如果前一个层级不公平,就会导致下一个层级的不公平。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连接部分,保证义务教育结果的公平可以促进高中教育公平的发展;如果缺少了义务教育的公平,那么高中教育公平就缺少了公平的起点,因此要想保证高中教育的公平,就首先应该做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

3、健全高中教育标准。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不同,国家当前的义务教育强调平等和公平,要求均衡发展,当前高中教育还不是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因此高中教育要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公平首先要求每一个人在享有高中教育时基点应该相同。在高中教育还没有实现普通的地区,此基点指的是必须满足人们上高中的要求,但高中教育已经实现全面普及的地区,则需要求其有一个较高的目标,要求不但满足人们上高中的要求,而且要保证高中教育具有较高的质量。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最高目标是高位均衡发展,当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实现有限的均衡。首先应该达到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使不同地区高中教育都能达到基准要求,完成底线均衡。高中教育以后的发展不应只重视重点高中的发展,而应该是大力扶持薄弱高中,要使高中教育达到公平则一定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力扶持薄弱高中方面,帮助其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尽快达到基准要求。

4、强化政府责任。为了使高中教育中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校际差别越来越小,应该将“以县级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转向“以省级为主”。在实现这种转变之后,省级政府拥有更加雄厚的教育资金,可以统一协调全省范围内高中发展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使教育经费更好地合理分配,特别是大力扶持经济落后地区的高中教育,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再有,要保证高中教育经费的足额发放,省级政府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求财政在高中教育的投入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认真分析高中教育普及地区的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地区虽然没有强迫人们接受高中教育,但已经实现了高中教育全面免费,有的虽然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但数量非常少。

5、重视才能,健全公平竞争机制。由于当前高中教育还属于非义务教育,因此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中,人们不再满足于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而是选择高中教育的类型。所以高中教育也要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对于将升学任务放在首位的学术性高中而言,一定要严格坚持才能第一,不管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如何,在考试和成绩面前要做到平等。当前为了应对教育经费不足而出现的择校生,应该是短时期内存在的,随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择校生应该越来越少,最终全面取消择校生,防止出现以权择校和以钱择校,保证教育公平原则的实现。

高中教育具有非义务性,对于才能突出的学生也应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对于才能较为落后的学生,不应以赞助费的增加来弥补才能方面的缺陷。但要求针对那些才能突出但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则一定要对其帮助,利用奖学金和助学金、减免学费等形式,帮助其实现享有高中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申瑞杰.中职教育与自学考试专科沟通衔接应以就业为导向[J].成人教育,2013(07)

[2] 冯建军.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2篇

本文中所讨论的“区域”主要指的是同一市级或县域内的高中,即市县内的高中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那何谓教育资源,广义地说,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属于教育资源,既包括物质设备、教育经费、教师队伍、学生来源,还包括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1]。概括而言,教育资源实际上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设施,二是教师,三是生源。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硬件有好坏之分,教师有高下之别,生源也有优差之异。而这三者对高中教育质量的是否都产生同样重要的作用,亦或是有主次,轻重之分呢?科尔曼曾经在调查中发现一个问题:拥有相同的图书馆、教师和场地的学校,并不意味着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都相同[2]。本文选择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作为研究,以期这个特殊案例能对现下的高中教育制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二、“均贫富”模式

和大多数地区的中招模式截然不同,河南省新郑市在解决区域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提出“均贫富”的思路。1997年之前,新郑只有一中、二中两所高中,两所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大体相当,一中优先招收全市的优秀学生,两所学校生源质量相差较大,高考成绩相差更远,一中是远近闻名的重点高中,而二中是大多学生不愿去的薄弱学校。从1997年开始,新郑市打破沿袭多年的招生政策,学生中考不需填报志愿,由新郑市教体局将达到该市市区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按照男女比例及中招成绩平均分成若干份,由各所高中校长按所招计划人数抓阄来领取属于各校的新生名单。这就是被教育部肯定的均衡教育资源的“新郑模式”,这种模式在新郑市一直推行至今。在生源方面。1997年,新郑市开始向当时市内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新郑一中“开刀”,将该校中招提前录取的200个名额减少为150个,把中招考试的前400名与新郑二中平均分配,一中提前批名额逐年递减,至2003年,完全取消新郑一中提前录取的名额,新郑市一中、二中和新建的新郑三中、一中分校、二中分校,五所学校负责人随机抓阄抽取新生。但教育均衡不是绝对的均衡,而是保障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新郑模式还注重让更多弱势群体的学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2004年开始,新郑重点加大了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对被高中录取的城市低保户农村特困子女减免2000元的扩招费,农村独生子女户子女降10分录取,同时减免15%的扩招费,确保被录取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在师资和硬件设施投入方面。1998年,新郑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新郑第三高中,教体局要求当时的重点高中“一中”无条件放人,抽调优秀教师到三中,扯平三校在师资和硬件上的差距,三中于第二年就获得了郑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得益于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2002年,政府又斥资新建了一中分校、二中分校,并实现当年招生,5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建设基本相同。教体局每年都要以优厚条件到高等院校招聘高素质的毕业生;市政府设立了教师工资账户,对高中一线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同时,校际间校长、中层不断地流动,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改善,从而推动了校际之间师资和硬件上的均衡。新郑模式在实行初期备受争议,一些教育者认为,这种以生源为突破口的教育均衡模式损害了名校(新郑一中)的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积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郑在均衡生源的模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从政策实施至今,新郑高中的教育质量大幅提高,高考升学率已经连续17年稳居郑州地区首位,市内的几所高中的升学比例一直不相上下,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效地遏制了择校风,这一制度也得到了当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近年来,与其临近的中牟、登封等县市在深入学习了新郑教育经验后,也逐步在当地高中实施这一模式。

三、新郑模式的现实意义

生源分配的均衡化,改善生源结构,不仅仅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区域下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突破口。均衡生源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科尔曼的调查发现,不论在黑人儿童就学的学校还是白人儿童就学的学校,两者的投入按其重要性来说,顺序如下:最不重要的是设备和教材;其次是教师质量;最重要的是同班同学的教育背景[3]。潘昆峰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平均生源使好学生从原来的一校集中式转化为各校均分,但由于高分成绩的同学增多,其榜样作用得到了加强,在同伴效应的影响下,学校的整体成绩得到了提高[4]。1996年,新郑二中能考上大学的人数几乎为零,1997年,二中本科上线率达到60多人,1998年达161人,直到与新郑一中的高考升学率保持持平状态。实施均分生源后,二中具有一批较为优秀的生源,这些优秀生源对班级的其他学生产生了一个正面的积极影响,从而带动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因此,这也是新郑市教育的整体质量不但没有下降,较之前有所提高的原因所在,所以,均衡生源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均分生源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公平。学生通过考试竞争,以其分数获取了进入高中学校的机会,不论是超过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亦或是在择校分数范围内的学生,他们的分数差距并不大,因此,从“考分”或“能力”角度看,这些学生可以说是平等的,因此,他们应该拥有接受同样优质教育的权利。但这种教育机会的来源可分为两类,即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与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前者主要通过政府提供,属于公共权利,对于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他们只需缴纳为数不多的学杂费就可以获取这一权利;后者提供的教育机会由家庭、天资、地理坏境提供,属于私人权利[5]。但对于那些分数未达到录取线但在择校分数范围内的学生,他们要想进入优质高中,获取优质的高中资源则需要通过高价购买。由于家庭环境的差距,不同阶层家庭的子女面对高额择校费的承受力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教育机会也是不同的。杨东平在研究中提到:城市和中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多集中在示范高中,而农村和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多在普通高中。示范高中入学机会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家长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较量[6]。可见,不同阶层之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并不平等。罗尔斯在探索公平的过程中提出“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一差别原则,所以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考虑,在获取同样教育机会的情况下,我们应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的教育权利补偿,均分生源模式,通过抽签的模式使各个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获取了相同的进行受教育权利,是对处于弱势的家庭和学生的一种教育权利的补偿。对于逐步实现的高中教育的大众化而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这样的机会,这种模式对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阶层的正向流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启示

新郑市实行的这种均贫富模式看似极端,但它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两方面,为解决当前同一区域中的高中教育分化、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为推动高中教育均衡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启示。1.生源是高中教育均衡的关键。以往在谈及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化时,我们更加注重的是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是否增加,师资力量是否扩充,而往往会忽略生源这一教育资源。一所原本薄弱的高中,即使投入了一样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但招收的生源不变,其教育结果也难以达到示范高中水平。高中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制度,因此,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也是现阶段实现高中教育公平的重点。作为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均分生源、就近入学、划片入学等方式来实现高中教育生源的均衡配置,从而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2.进一步推动校际之间的师资流动。与普通高中相比,示范高中聚集了大部分优秀教师,普通高中由于生源质量较差,待遇不高,成就感不强等等原因,致使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均分生源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校际之间教师的竞争提供了可能,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动力。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各校校长、中层干部、教师之间的相互流动来达成同一区域内的师资力量的共享,从而帮助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3.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我们在谈论生源、师资力量重要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学校的硬件设备投入就不重要,科尔曼的结论不能成为弱化政府财政投入的理由。地方政府作为管理高中教育系统的主体,在均分生源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不能因为教育效益不明显而不愿投入更多的经费发展教育,更不能与优质高中之间形成利益的搭档,将学校收取高额的择校费视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较为薄弱的学校,使每所高中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传统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成为拓展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以高中历史课堂为例,具体分析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资源库;高中历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57-02

1 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更是为传统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对于需要大量历史信息为基础的历史课堂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教材限制。本文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论述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应用策略。

2 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现状

以计算机为依托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更是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特别是高中历史课堂,仅仅依靠教材上的信息,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历史信息的汲取,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于枯燥历史课堂的反感。而引入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之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使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成为现代教学备受推崇的教学辅工具。但是,这种大规模的使用也暴露出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

一方面,教师过多地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很多教师为扩充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会借助于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为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延伸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开始时会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但是可能会冲淡教学的重点,其最终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另一方面,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使用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任何教学方式或者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历史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时必须要明确这一点。但是,就目前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使用来看,很多历史教师在使用这一资源库时没有科学的计划,只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这种看似大大拓展课堂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会让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这对于他们把握课堂重点是非常不利的。

3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策略

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提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氛围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也应当把握其中的要点以及使用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优势。

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在这一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完成自主性的学习。因此,在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时,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不再仅仅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自主性学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以锻炼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课下才能够完成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正确使用。

2)融入问题元素。问题是能够引领学生思考的直接手段,在历史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利用信息,虽然看似大大拓展了课堂的容量,却也会造成学生摸不清重点。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需要学生重点识记和理解的地方设置一些问题,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当然,要想真正让问题在课堂上起作用,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做好课程的预习工作,在预习环节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出自于这些教育资源当中,让学生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完成课堂的师生互动[2]。

3)融入时事内容。历史虽然是关于过去的史实,但是学习历史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勿忘过去,并引以为戒。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事实,也应当联系当今时事。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时融入时事政治。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库,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和社会热点,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这一点,让传统的历史课堂不再只是理论知识,而是更多地融入现代元素。当然,这一现代元素也必须与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关,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其真正的意义。

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策略

1)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上的任何教具都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存在的。在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时,要明确这一点。但是,就目前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整体状况来看,很多教师过多突出这一辅工具的作用,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被冲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将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与传统手段结合使用,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集声音、图像、视频、音频相结合的特点,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一个生动而活泼的氛围。同时,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等,将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突破这个重点进行。两种教学方式的配合使用,必定会大大增强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2)资源选取要科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对于充实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教师在从资源库中选取内容时,不注重科学性,只是为了充实而充实,这样的内容选取,对于最终实现的历史教学效果是具有副作用的。因此,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必须要有明确规划和设置。只有这样,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才能够发挥出它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作用。

3)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中,学生都是获取知识的主体。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都是按照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但同时也会大大束缚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个人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如果过多地压制他们的个性彰显,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历史课堂的排斥。所以,在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资源库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权利更多地交给学生来支配,教师只要发挥好必要的指导作用就好。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能够慢慢培养出他们进行历史学习的责任感。而且,学生的历史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讲具有深远的意义[3]。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库集合了计算机的各种优势。教师在使用这一资源时,就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尤其是动画、视频和音频等的作用。历史教材更多的是理论性的知识,仅凭教师的口述或者是学生的想象,学生很难对当时的历史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而视频却能够大大改善这一窘境。因此,教师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电影或者纪实,为学生再现历史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4 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历史这样一个需要以史实支撑的科目,信息化教育资源库能够大大充实历史课堂。当然,教师在应用这一技术时,也应当把握好原则和具体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这一教学技术的作用,达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封.论中小学教育资源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7):23-24.

[2]肖雪,曹俊,陈笑怡.教育资源库使用效益评估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3):50-51.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网站;高中地理;地理教育资源

1.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geo-park”)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公园。什么是地质公园,它具有怎样的特征?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颁布实施“地质公园计划”以来,我国建立了世界级、部级等不同等级的地质公园。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规定,把地质公园明确定义为具有科学意义的特殊性、自然属性的稀有性与美学价值的优雅性,地质遗迹景观已形成一定区域范围的主体;以保护自然地质遗迹景观为目的,同时促进当地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和实行科普教育[1]。

2.地质公园网站

网络科学技术与地质公园相结合建立了地质公园网站,利用网络快速传递地质公园相关信息资源特点,进行旅游观光和产品宣传,并且可根据某地质公园网页的登录浏览次数可以初步评估该公园的影响力;网站的实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快捷性使旅游者更好的了解目的地旅游价值并间接进行地质公园科普教育活动。地质公园网站以保护地质遗迹景观为重点,形成地学旅游网络查询检索系统,突出科普价值,对虚拟旅游开展提供了基础。对于已归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的地质公园,其网站建设在我国地质公园网站中相对健全,网站页面图片、文字设置丰富,体现不同地质公园景观、成因等方面的差异性。

3.地质公园网站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乡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范例教材,并且地质公园是乡土地理重要体现部分,但由于空间位置的差异性,让师生一一进行考察是极实际。地质公园网站的建立利用网络的共享、便捷性缩短了空间距离,不同区域呈现特色各异的乡土地理资源可以作为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具有地学科普教育的功能,但是公园提供的科普知识语言学术性较强,对于大部分普通游客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性。然而处于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知识可塑性,结合青少年具有较强目的性和思维独立性,把地质公园作为地理范例教学的资源,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地理空间发散思维的形成,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2]。根据新课标下编著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地质公园网站资源获取与高中地理联系之处主要集中在自

3.1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中占重要地位,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各地质公园网站提供的公园素材资料,在此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网站为例进行资源获取分析。

3.2高中地理教材“旅游地理”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生活质量精神的层面加深,旅游业发展则是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同时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作为选修教材《旅游地理》成为在各省市进行考卷命题时,七个选修部分中命题次数最多,比率占到35%[3]。在地质公园的区域特色发掘过程中,弥补了地理素材资源的不足,成为旅游地理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结语

在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地质公园网站作为网络资源教学的一部分,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必须提高其地理素养的前提下,结合时展特点,摆脱老陈旧教学案例,促进地理教学和学习方法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国家应改变在大多数地质公园正处于资源开发阶段,网站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公园宣传概况宣传多样化程度低的现状,促进地质公园网站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96-99.

[2]唐丽,雷金蓉,林东琴.实践性参观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华蓥山地质公园教学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33-136.

[3]张玉新课程背景下“旅游地理”高考试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5).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5篇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要扬长避短,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即扬弃。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有重义轻利的偏激倾向,而今就应该倡导义利合一;又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有忽视个性的刻板弱点,而今则要提倡张扬个性;再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尚中庸、不为天下先的封闭保守成分,而今要培养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要有系统性,既要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备课中来,有计划、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每一处德育资源,也要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见缝插针地进行宣传,即全面系统地将传统美德如甘霖一样普降于学生的心田。同时,在对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中,也要有选择性,应结合时代需要适时适度开发利用。

正因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运作的过程中必须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预先规划、设计、编排,应未雨绸缪,对有关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还应注意灵活性,可以根据情境的变化随机应变,针对课上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施以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的营养,进一步丰富、拓展、调节、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道德建设事关民族、国家、社会的前途与命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对德育工作充满使命感,应高度重视,自觉地、主动地做好育人的工作,不可松懈倦怠。但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持久的、千锤百炼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绝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把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带到教学中来,而是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正所谓“为教也,勤而不怠,缓而不迫”。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资源,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学生的性情就会得到陶冶,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比如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方面,可以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渗透给学生学习的明确目的,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坚定学生的报国之志,从而增长学生的建国之才。经过这样持久的渗透和熏陶,就会使学生养成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坚定的道德意志,逐渐积淀、凝聚成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不是推理的改善。过分强调认知的作用在实践中极易导致言过其行、言行脱节。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绝不仅仅是为了认知层面的传承,说到底更是为了道德行为的养成。有了明确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毫无意义的,道德说教也好,道德感化也好,其目的都是希望受教者和受感者既能有道德境界的提升。更能有道德行为上的直观见证,即知行合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要增强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中的趣味性,避免空洞的说教,尽可能地寓教于乐。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6篇

一、概念的界定及其研究价值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不仅跨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领域,还注重区域特征及人类与地理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的相关规律。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者缺一不可。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多元文化教育是指重差异的一种泛文化学习。它克服了人类面临的文化狭隘、民族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等困境,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进而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认识不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主动投入到世界遗产的保护及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行动中,最终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生力军。

二、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意义

世界遗产不仅是我们从祖先手中继承的稀世珍宝,更是我们从子孙后代手中暂借来的后世财富。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少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岁月的侵蚀或遭到人为的破坏,有的已濒临危险。因此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目前的现状,学校教育应成为世界遗产教育的重要的阵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遗产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成为指引我们未来发展方向的坐标。这些珍贵的遗产是我们文化的基点、灵魂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它既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和发展的方向,也帮助我们了解整个世界。这些遗产的相互交融,告诉我们自然与人类文明互动的永恒故事,成为我们进步和创新的源动力。

三、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方案和措施

(一)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方案

世界遗产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顶极品牌,但它的价值不局限于旅游方面,还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确定的价值追求取向,确立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世界遗产(二)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措施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有针对性的世界遗产内容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则成为能否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措施引入世界遗产收到的效果比较好。

1.小课题研究法。小课题研究法,就是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把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及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变化的相关内容,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引入世界遗产相关内容,作为一个小课题研究对象,让学生自行组成研究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以世界遗产的相关内容为载体,以专题汇报形式集中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实践证明,在涉及自然地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充分挖掘世界自然遗产中的相关内容,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专题讲座法。专题讲座法是地理教师根据新课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原则,由不同地理教师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世界遗产,以大量的资料如图片、文字、影视资料向学生呈现中外不同的世界遗产的主题报告,学生听完讲座后交流感想,撰写心得体会。

3.旅游活动法。这里所说的旅游活动,并不是指带领学生去游历名山大川,而是提倡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开展一系列以旅游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如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模拟导游,从旅游景观欣赏的角度说明设计思路;再如请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旅游图片或资料,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同学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等。实践证明,以世界遗产为平台,以旅游活动为主题的学生参与性活动,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4.乡土调查法。乡土调查法是指通过对家乡所在的省、市、县、乡等地区相关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调查、总结,并通过模拟旅游或主题汇报或校内板报宣传或校园网站的形式与广大同学作交流。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世界遗产教育。可供挖掘的古今中外的遗产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作为新时代的广大师生,自然应承担起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宣传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任务。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地理;教育;资源;开发

随着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愈加丰富,这也拓宽了地理学科的教学发展之路。其也利于加深学生社会地理环境友好发展的观念,还有利于学生展开地理学上的实践探究学习及增强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1.提高学生参与,加强网络环境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交流和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中所含有的大量知识资源信息,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检索、搜索、下载、编辑等。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一个完整且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渐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需重视网络交流教学与使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地理学习加大重视度,进一步寻求更为合理的方式。教师需引导学生顺利地理解网络资源交流中的关键地理知识及信息,使学生在日后的课堂学习中受益。学生应扩充相应的地理背景文化知识,把握好高中阶段的地理网络化教学的良机,全面明确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关键点。教师可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主搜集地理信息资源的能力,让学生自身对所学加以整合,提升其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能力。教师还需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拓展地理知识的知识面,由于在运用网络资源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沟通方式的扩展与普及,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需擅于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及交流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进而充分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及应用。教师需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先进性,结合网络互动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是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自身提高擅于借助多媒体及多种交互式平台网络的优势之处,使高中学生积累对于地理学科的情感与素材,从而直观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网络信息化社会,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的检索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擅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其结合多媒体教学等网络形式,进一步改进及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网络资源互动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检索信息的趣味性和成效性,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及思维交流能力。教师还可巧妙地运用一些地理知识经典讨论实例,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例如,在网络环境之下,高中地理教师可建立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论坛或者新浪博客,以此为交流契机,让学们广泛参与到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来。教师可将BBS论坛中的资源设置由群体所共享,如在高中二年级人文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在“人口环境问题”课程即将讲授之前,可在论坛上提前增设类似“人口的增长限度”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并在论坛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并整理后的相关资料。这也可作为学生真正接触所学课程的预习阶段,待教师开始讲授课程时,学生已经过前期充分的网络搜集资料的准备与交流阶段,使其由此对已学知识具有更深的了解程度。

2.联系网站资源,引发学生地理兴趣

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网络建立起属于地理学科的专属网站,并把所做课件、所备教案、相关论文等均到网站上。教师还可将其他网站已经有的课件与网络资源相连接,通过长时间的教学资源积累,逐渐建立起一个使学生受益的大规模且完整的地理教学课件资源体系。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以最终取得最优的教学成效。教师需善于引发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交流的兴趣,并通过网络资源与课件的结合开展探讨活动,由此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取得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成果。此外,教师需明确网络化地理教学活动的目标与进程,对网络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内容进一步正确把握,需擅于训练学生自主进行搜集地理信息与知识、资源整合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合理地规划课堂内容与任务,结合学生对不同地区的兴趣、其所了解的人文文化等情况课后任务,使其在运用网络搜集信息的同时逐渐学会分析、思考和与解决、处理地理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以提升网络论坛上的地理知识交流及积累能力。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教师需擅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其提供搜集网络信息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与教育教学中多种资源整合的联系也正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中地理教师需借此环境及机遇,引导学生学会结合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其通过互联网搜集如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进而逐渐达到联系网站资源,引发学生地理兴趣的成效。培养学生学习与地理知识积累方法的使用方式,最终达成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地理教育资源开发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地理知识检索方面学习方法与生活常识的积累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培养自身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其是高中生学习好地理的关键。如在学习计算地方时等自然地理的内容时,学生需多结合生活体验,了解逐渐多的一些生活地理常识,从而培养成出积极向上的网络检索信息的习惯,积累良好的生活经验,体验更多地理在生活中的实际乐趣,进而进行地理学习也才能有更强大的动力。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从而教师也为学生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定的基础,这也将从两方面证明网络环境资源对新形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高中地理教师还需丰富教学形式化及趣味化方案设计、丰富地理知识内涵等方面。通过注重运用多元化方式,如在讲授人文地理部分时,通过令学生制作旅行计划等趣味性性方式、结合评比等形式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及探索。进而推进以网络环境下的地理应用教学的发展,使网络技术对现今的教育资源开发活动产生影响。高中地理教学也在此之中结合网络教学形式的新发展,将会有力地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进程。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授到中国的人文地理时,比如《西南和陕北地区》,教师可将各网站收集而来的信息、资源相综合融入课件,此外,还可引导学生积极搜集本课程相关资料,把其均与网站资源相连接,进一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如,可能因为两地区人们的环境发展理念观不同,使得两个地区在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两种生态环境及风土人情状况。教师可利用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如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特殊壮丽景观,陕北地区的黄土文化、窑洞等。教师还可通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如通过播放秦腔、小片段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得学生对陕北的地区人文环境的分析思考进一步加深,为其思维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资源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地理学科途径,教师通过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网络环境地理知识交流,通过将网站资源与课件相联系,引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其不仅利于深化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丰富学科信息容量,而且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及最终促进教学成果的取得。堂教学的效率,及最终促进教学成果的取得。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8篇

关键词:远程资源;彝族学生;观念;实践;质量;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44-02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教学工作中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教学实现信息化、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远程教育,覆盖了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落户贫困山区农村学校,是一件大好事,但远程资源的操作和运用还受到很多限制,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远程教育资源有的可以直接用于开展教学,有的能够把收到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再加工后,运用于课堂教学,这些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做到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有效政治教学,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填补了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空白,但要想让其发挥长久的更大的作用,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积极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1.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提高个人信息素质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门充满时代色彩的课程,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贫困山区学校远程信息技术资源的影响方兴未艾,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还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得信息,作为一名教师要自觉、自愿地主动地去吸收它,主动去接受信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转变自己传统教学的观念,全面透彻地认识远程资源信息,了解它的作用及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学习的意义。利用各种机会参加远程资源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培养自己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兴趣,自觉接触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面对这么好的资源,要用好这些资源,要想成为一名学生都喜欢的好老师,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要能够灵活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生动。

2.积极吸收有效资源,重视实践操作训练

2.1 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操作技能。以集中培训内容为学习的切入点,不断扩展学习内容,着重强化练习常用的技能,经过反复地操作演练,完全能够做到从电脑中轻松熟练调出远程教育资源,浏览和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

2.2 结合实际,设计好教学方案。通过参加网络学习,领会骨干教师的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示范课的精髓,思考,借鉴并掌握,尽量把它应用到自己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当然,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照用,需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

2.2.1 重视课前的备课环节。在课前把有关这节课的内容进行熟悉,再对远程教育的资源进行筛选,看哪些内容能应用到自己的政治课教学中去,哪些内容较生涩,学生难以理解,哪些图表,数据、动画、训练的习题穿插在课堂中哪一个环节更为合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进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合理的安排与设计,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既有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又有知识的传授、还有生动的动画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多样的当场习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2 创造性的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学。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的知识和素材,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可发挥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片段,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就同一节课而言,它所表现出的形式和效果都是不同的。

更多的选择和彝族有关的教学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也能成为学生们喜爱的教师。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远程教育带给我和学生们的益处和乐趣。

2.2.3 注重加强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主动参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操作培训,参加学校教研活动、业余时间进行的培训,提高自己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对远程教育资源查阅和下载等工作。

3.利用优势资源,发挥自身特长

地处偏远的彝族学生从小接受的信息就比较少,学习习惯有很多需要改正的地方,学习能力弱,尤其是综合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对学习有热情,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大胆开发、实践、尝试、创新适合于发挥教师自身特长和提高贫困山区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远程信息资源真正发挥应有的特长,让教师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山区教育教学。

4.形成认识: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更好的提升彝族学生的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给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远程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

4.1 我利用远程资源中的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学生都跃跃欲试特别活跃,气氛高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4.2 利用远程资源的课堂实例,进行学习。学生还能通过背景知识的简介,对国内的一些地区发展、政策实施,国家主流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这对于封闭的彝族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开心果。

4.3 利用课件动画素材,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生的休息时间,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有趣的国家变化发展的知识,激发了孩子们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明白了政治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变得爱学、乐学,学生的成绩较以前有了提高。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9篇

1 认清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形势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按照省政府“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到2010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为15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人数应该大体相当;目前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已经达到96,33万人,远远超越了省政府“十一五”末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发展目标。此外,全省每年初中毕业生大约了0万人,按照85%的升学率,每年普通高中应招收新生30万人,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每年招生大约在32~33万人之间。

上述数据表明,我们2006年就做出的“我省普通高中规模已经基本适应需要,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上来”的判断依然是正确的。

因此,就我省实际来看,要落实十七大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部署,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大力推动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 认清我省标准化高中建设工作的差距

――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与群众要求,与发达省份水平都还有较大距离;全省现有636所普通高中,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T76所,仅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7.67%;我们把省级重点高中更名为标准化高中,实际上就包含了工作要求和工作思路方面的重大调整。因为,重点高中不可能普及,而标准化高中要求所有的普通高中都应该达到标准化水平。按照这个工作要求来衡量,目前的标准化高中的比例明显太低。

省级标准化高中在校生仅占全省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40%,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享受优质教育。如果和发达省份相比,例如江苏同类水平的学校占到普通高中总数的80%以上,我们勉强达到他们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目前的标准化高中建设水平,还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标准化高中数量分布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很不合理;一是目前各市推进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还很不均衡,各地省级标准化高中占当地高中总数的比例依次为:渭南市41.25%,汉中市34.2%,安康市30%,铜川市28.57%,西安市28%,商洛市28%,榆林市27.27%,咸阳市24.05%,延安市21.74%,宝鸡市20.29%,杨凌示范区目前还没有一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因为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是无法解决的。党委、政府不重视,在资源配置中不向标准化高中进行适度倾斜,高中质量提升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全省176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农村(乡镇)仅有18所,仅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8%,其中P6所都在渭南,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一已有的标准化高中的条件和质量都还难以让群众满意;一是过去部分由省级重点高中转换过来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出现管理、质量方面的下滑:二是部分省级标准化高中评估命名后。未能按照评估专家组整改意见的要求进行后续建设,致使办学条件和质量名不副实;三是省级标准化高中大班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导致了教育质量下滑。

――些地方还没有把加快标准化高中建设的任务,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于思想认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加之我们一些教育部门向党委、政府汇报和争取工作不够有力,不够到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教育行政部门还未能把加快标准化高中建设的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创建工作只留给学校和校长。

这是我们关于今后工作要求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希望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认清自己标准化高中建设工作中的差距。因为,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成果体现的最后阶段,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看高中教育的水平。如果我们对高中教育没有重视,就很难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标准化高中建设不是重点高中建设,它是对所有高中的要求。

二、标准化高中建设必须注意的问题

1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中的举债

我省标准化高中建设过程中的债务负担沉重,以2007年的调研数据为例,全省已经负债17亿元,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债务分担偿还机制,过重的债务已经给学校的后序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因此,今后各市、县和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得以学校名义贷款,如确因建设发展需要贷款的,应该由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政府担保或者承担债务责任。

2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中的软硬件关系

标准化高中创建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硬件建设靠政府,主要是在教师编制及人员配置、活动场地、校舍、功能教室、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信息网络、体育、音乐、美术器材等方面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软件建设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起责任,重点是办学思想和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校本研训、课程改革、德育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等。要通过硬件建设,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通过软件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目的。

3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的布局

各市、县在标准化高中的规划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布局,统筹考虑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合理分配。针对我省实际,当前我们还是坚持每10万人口左右举办一所普通高中,标准化高中建设向县城集中的同时,要兼顾农村乡镇高中的建设发展,并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满足广大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标准化高中作为农村地区的文化辐射源也要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提供服务。

4 关于规范标准化高中办学行为

一是要坚决取缔违规举办“火箭班”以及各种巧立名目的重点班。二是严格禁止利用公办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或变相招收复读生插班就读。这个问题今年各地反映非常强烈,教育部有明确要求,省教育厅也先后几次发文禁止利用公办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或变相招收复读生插班就读,但是“复读班”在各地却非常普遍。三是坚决纠正乱收费、高收费和利用节假日进行补课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的行为;坚决制止优质高中学校违规跨地区招生和私自组织招生考试的做法。上述现象主要出现在省级标准化高中,我们应该坚决予以纠正。各市、县要在认真组织自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来基层群众和民办学校普遍反映的利用公办资源举办复读班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解决措施,确保标准化高中建设的平稳发展。

5 关于学校评价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用人制度的制约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一些地方的领导把高考成绩作为衡量当地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例如在我省某县,县政府的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如果2008年县上的高考成绩下滑,要求县教育局领导班子集体辞职。今后,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为契机,积极实践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正面宣传,改变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看成败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为学校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

环境。

6 省级标准化高中要逐级创建,滚动发展

一是按照梯次推进的建设原则,各市可以参照一般普通高中、市级标准化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的办学层次,建立分类指导、分批次推进的标准化创建工作机制。二是标准化高中实行动态管理和复查评估制度。对于有违反有关管理规定的学校,将采取黄牌警告或直接取消省级标准化高中称号及其收费政策的惩罚措施。今年,我们将采取严格措施,重点在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加强管理、狠抓落实,确保标准化高中的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7 关于标准化高中的特色化发展

均衡发展主要是针对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应该以为高校输送一定比例的优质生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家长和社会的多样化选择为出发点。因此。我们提倡的优质资源建设不是单一的、模式化的重复建设,而是鼓励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同时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实际,重点在校长办学理念、学科课程建设、培养目标及方式、校本研训、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按照这样的思路,建设有特色的标准化高中。

8 关于省级标准化高中的示范、帮扶

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标准化高中严格落实评估管理办法中对“地处县城和乡镇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必须帮扶一所农村薄弱高中,如果一个县只有一所高中学校的,就应该帮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地处大中城市的,除对口帮扶一所农村薄弱中学外,还应帮扶同城一所薄弱高中”的有关规定,通过“以强扶弱”,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9 关于省级示范高中建设工作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第10篇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是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工作,是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撑保障。对于高中学校而言,把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可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让高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

1.缩小地区差距

目前,许多中西部地区的高中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和教师教学资源的匮乏,其教学水平和质量与东部发达地区省份的教育水平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落后地区学校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吸收东部优秀的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如西部地区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学,让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学校也可以接触到优秀学校的教育资源,享受到优秀老师的课程讲解。

2.共享优质资源

优秀的教育资源多数是集中在少数部分的优秀高中学校里面,其他部分学校的学生只能接受到相对差的教育资源。而高中学校,自从国家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和教学要求。高中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要达到进入现代准大学生的标准,而许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知识储备方面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媒介,将资源分享给各个地区和学校,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流通。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3.信息化管理教学

高中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新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进行高中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和学习研究。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足准备,当美轮美奂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时,学生的兴趣被提升起来,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其次,教师在进行板书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电子白板式的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电子白板技术是将声音、文字与图片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通过电子白板与学生的学习进行互动,不仅仅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更有利于教师积累资源、总结教学经验等等。最后,对高中学生信息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实现电子化的操作,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找到学生的学习弱点,实行个体差异化管理与指导,提升教学效率,更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将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教育资源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让普通学校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帮助高中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去实现。

1.信息基础建设

想要实现各种优质资源在地区学校之间的流通,必须建立一个信息基础平台。通过信息基础平台的建设,一些偏远地区学校通过连接互联网接入教育资源信息基础平台,充分利用平台的信息资源。同时,想要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还需要畅通共享渠道和建立健全共享机制,规范教育资源的共享操作,让有需要的高中学校都能有机会利用这些资源。

2.优化教育资源

目前,虽然教育资源总量较大,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数量还是较少。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标准不一,各地区的高中教材不一样,教学实际情况也不同。针对这样的教育情况,更加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类,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需求。在高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3.培养教师队伍

在高中学校里面,把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在一起,是需要通过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实现的。优秀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方式和教学融合创新中去,发展创新学生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全面高素质地发展。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要注意学习新型教学方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等,把教育信息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中去。高中学校想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还需要加强教育信息的建设,注重对教师开展教学平台的利用、资源的生成和展开、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培训。

三、结语

顺应时展的趋势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在高中学校里面,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改进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帮助学生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推动教育信息的深度融合发展。

上一篇:银行证券投资范文 下一篇:科技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