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质量范文

时间:2023-06-04 11:42:37

高中教育质量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学校评价教育质量学校效能自主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每一个人看待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同,其结果随之也就存在差异。就同一所高中,不同的人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甚至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站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教育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定义最差”的概念。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但是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实践导致了各类问题,使人们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办学质量提出质疑。教育质量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各界的关注视点,并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2007年11月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成立大会上,周济部长指出:“要通过监测,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对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逻辑上讲,评价主体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由家长构成的社会、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学生(作为受益者)以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性评价,强调教育要为国家未来发展服务,强调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以及学校是否能培养合格的国家需要的人才,注重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是一种较为宏观的评价;学术团体的评价,注重理论及其体系,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常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是一种说服力较弱的评价;学生理应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是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种最为真实的评价,但往往比较肤浅也比较片面;学校的自我评价,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目前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中,缺乏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的评价,学生也很少成为评价的主体,行政性评价表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是社会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社会性评价与行政性评价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导致学校处于两难境地,结果出现了“学校究竟听谁的”的僵局。因此,学校作为自身变革和发展的主体,要在整合行政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之间平衡的基础上,确立一种自己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

二、树立“整体动态”的全面教育质量观

1、学生素质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就学生素质的内涵,国家提出了具体的高中培养目标,这是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基准。学生的考试成绩只代表着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绝不是全部,比如考试考不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也考不出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所以我们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和谐性和潜在性。身体不健康、心理不正常、道德低下、自私自利、高分低能等这样的学生都不符合国家的基本要求。另外,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还要看学生的进步程度和未来的发展潜能。毕业时学生水平相差无几的两所学校,由于入学时水平相差很多,这两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不同的,尤其要看这两所学校学生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精神等相关的发展潜能。

2、课程教学及其发展程度;课程及其结构是决定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学校课程体系的标准不外乎就是合目的性、针对性、均衡性、弹性、实效性、发展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确保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格;另一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足够的空间。课程能否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又取决于教学。对教学的要求,应该包括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适切性、形式的多样性、师生的交互性、过程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态性以及生命性。

3、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教师专业水平是决定教学成效和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一所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低下,肯定不可以说这所学校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必将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教师专业一般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诸多方面,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得益彰。比如一个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如果他的师德很差,或者缺乏专业精神,他都不会受学生欢迎,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显然,在不同的学校里,教师接受不同的培训和教育,自身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教师专业化应着眼于教师自我更新、自主建构、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4、物质资源及其发展程度;这主要是指课程和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图书和相关的信息资源,以及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专用教室等,这也将成为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划拨一定比例的发展资金,添置物质资源,充实信息资源,并合理配置,不断地提升硬件建设水准,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学生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学校评价;教育质量;学校效能;自主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每一个人看待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同,其结果随之也就存在差异。就同一所高中,不同的人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甚至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站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教育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定义最差”的概念。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但是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实践导致了各类问题,使人们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办学质量提出质疑。教育质量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各界的关注视点,并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1]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2007年11月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成立大会上,周济部长指出:“要通过监测,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2]

对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逻辑上讲,评价主体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由家长构成的社会、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学生(作为受益者)以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性评价,强调教育要为国家未来发展服务,强调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以及学校是否能培养合格的国家需要的人才,注重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是一种较为宏观的评价;学术团体的评价,注重理论及其体系,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常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是一种说服力较弱的评价;学生理应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是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种最为真实的评价,但往往比较肤浅也比较片面;学校的自我评价,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目前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中,缺乏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的评价,学生也很少成为评价的主体,行政性评价表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是社会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社会性评价与行政性评价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导致学校处于两难境地,结果出现了“学校究竟听谁的”[3]的僵局。因此,学校作为自身变革和发展的主体,要在整合行政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之间平衡的基础上,确立一种自己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

二、树立“整体动态”的全面教育质量观

在我们看来,教育质量应该按照“输入—过程—结果”模型来进行整体分析和动态分析。学校教育的输入要素主要包括:课程和教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和办学经费等;学校教育的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教与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考试、评估等;学校教育的结果要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高考成绩、升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道德、社会性、适应性、创造性等。在上述多种要素中,我们更进一步认为,衡量高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及其发展潜能和发展程度。

(一)学生素质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就学生素质的内涵,国家提出了具体的高中培养目标,这是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基准。学生的考试成绩只代表着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绝不是全部,比如考试考不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也考不出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所以我们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和谐性和潜在性。身体不健康、心理不正常、道德低下、自私自利、高分低能等这样的学生都不符合国家的基本要求。另外,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还要看学生的进步程度和未来的发展潜能。毕业时学生水平相差无几的两所学校,由于入学时水平相差很多,这两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不同的,尤其要看这两所学校学生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精神等相关的发展潜能。

(二)课程教学及其发展程度

课程及其结构是决定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学校课程体系的标准不外乎就是合目的性、针对性、均衡性、弹性、实效性、发展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确保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格;另一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足够的空间。课程能否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又取决于教学。对教学的要求,应该包括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适切性、形式的多样性、师生的交互性、过程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态性以及生命性。

(三)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教师专业水平是决定教学成效和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一所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低下,肯定不可以说这所学校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必将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教师专业一般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诸多方面,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得益彰。比如一个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如果他的师德很差,或者缺乏专业精神,他都不会受学生欢迎,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显然,在不同的学校里,教师接受不同的培训和教育,自身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教师专业化应着眼于教师自我更新、自主建构、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物质资源及其发展程度

这主要是指课程和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图书和相关的信息资源,以及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专用教室等,这也将成为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划拨一定比例的发展资金,添置物质资源,充实信息资源,并合理配置,不断地提升硬件建设水准,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学生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

(五)组织文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

这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显而易见,一所学校连校风、学风、教风都不好,能说这所学校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吗?学校组织文化,不仅包括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教育思想、管理观念,也包括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物质环境;常常表现为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文化有低级与高级、肤浅与深刻、弱与强、小与大之分,是一个不断提炼、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三、确立以“主体发展性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思想

对学校生存和发展而言,“教育质量只是一个基础,只有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只重视效率也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正确的做事,努力把事情做好,更要注意做正确的事情,不要犯方向性的错误。它将引领人们去探索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学,什么是正确的教育领导,什么是正确的教育管理”,也就是要确立“学校效能”[4]的理念,学校要承担起教育学生、培训教师以及自身发展的三重责任(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其中某一种责任;要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管理思想体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而不能仅凭借经验(苦干)和热情(蛮干);要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学校自主改进的意识,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育学校自主变革的文化。在教育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仍然要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观(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等)、主体教育的过程观(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育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主体间的一种意义活动、主体自身的一种建构活动),以及终身教育的结果观(强调开发人的潜能、学习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选择能力等)。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确立如下的教育思想体系:

关照人的教育活动观。开发潜能,夯实基础,扬长补短,持续发展;尊重与信任,沟通与理解,体验与建构,合作与互动;课堂与课外,计划与无计划,显性与隐性,校内与校外。

着眼于发展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特的对象(有潜力、有差异、有个性、独立性、向师性、对象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活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追求幸福的教师观。教师是职业,教师是专业,教师是主体。

基于手段的课程观。课程是为学生发展与成长所提供的时间与空间,课程是学科与活动、知识与经验、过程与结果、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课程是一个含有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实施、评价的系统工程。

体现生命活力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教学是教与学耦合互动的过程。

发展性的评价观。评价功能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

为确保上述教育思想及其体系的贯彻和实践,学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里的人包括学生和教师;“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目的,“人”又是主体,就是要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就是要合理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人与自我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为此,学校首要的是确立自己的建设目标和办学思路。比如我校的办学目标是:专家型校长,智慧型师资,多样化课程,鲜活的课堂,人文化环境,健全的学生;办学思路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按章办学,科研强校,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管理机制。

在课程管理上,要有清晰的课程意识,明确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课程结构和设置一定要符合国家的要求;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要努力开发、利用、推广课程资源;要树立“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

在教学管理上,要确立教学常规活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考试等)的相关制度;正确地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点;要充分发挥课堂管理的教育作用;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验,课堂也是教师探索教学、自身发展的平台。

在学生及其活动管理上,要明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要求;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多种性质的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和平台;要制订相关的学生奖励和处罚条例和办法;把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师及其教育管理上,对教师的管理要把科学与人文、定量与定性、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把对教师的管理寓于教师教育之中;学校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内容、措施和制度;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把校本教师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在人际关系的管理上,要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工作、团结合作、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工作氛围;让教师产生“归属感、责任感、荣辱感、危机感、幸福感”的生活体验;创设“尊重、诚信、宽容、关心、共生”的人际环境;学校领导干部要做好人际关系的表率,协调好不良的人际冲突;建立起民主、平等、宽容、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物质资源的管理上,制订各种资源的保管和保养制度;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充分挖掘资源的教育意义;尽可能地使物质资源增值。

五、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自主变革文化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自主变革文化主要是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学校管理的执行与监控,都是一个改进与变革的过程,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既充当客体,又充当主体,学校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从而实现学校有序、和谐、高速、安全、持续的发展。

学生主体能力的提升。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人;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是学校组织的重要人员,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学校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教师要把学校看作自己的家;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把教育和对学生的管理结合起来;教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把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对待学校变革,既不能观望,更不能成为阻碍,而是积极的倡导者和能动的参与者。

学校自组织文化的生成。学校办学自的合理把握和恰当运用,校长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指导,校长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宣传与推进;一切变革都建立在已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要倡导反思文化;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要努力打造探究文化;树立团队意识,弘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文化;熔铸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学校特色的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目标和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学校特色要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优势;特色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形成过程,需要规划、设计、需要经营、打造;特色建设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活动而“别具一格”,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特色建设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更好的境界,一种完美的境界。

学校影响力的扩大。要不断地提升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学校成员的内部凝聚力;树立学校师生员工的外部良好形象;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争取更多的社会荣誉;学校要为教育改革做榜样,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校长知名度的增强。校长要有职业理想,把办学作为一种事业,而不是追求一种政绩;校长要学教育、懂教育、研究教育,按教育规律和教育政策办事;校长要引领学校不断变革,培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学校的创新精神;校长要有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树立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权威;校长要在自己的领导和管理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培育教育家精神。

[参考文献]

[1]乐毅.关于制定我国国家质量教育标准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3):17-20.

[2]周济.全面开展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2-14(1).

[3]丁海珍.学校究竟听谁的[J].当代教育科学,2006(4):31-33.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3篇

上得起学、上好学不再是梦想

上学难,上学贵,曾经是困扰吴起县群众的一大难题,一个高中生一年的费用几乎耗尽一些家庭一年的储蓄。收入较低的家庭供养一个学生上学,负担极重,甚至负债累累。

为了减轻群众负担,让每个孩子上的起学,上好学。2007年,吴起县率先提出了12年免费教育,把高中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范围,同时,开始了围绕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人人技能工程,为那些曾经因为贫困而辍学、愿意学习技能实现创业和就业的青年搭建平台。

2010年,吴起县又将幼儿教育纳入了免费教育,彻底实现了教育的全免费。为了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该县实施了“蛋奶工程”,让每个学生的能吃好,学好。如今,在全国各地还在为入托难、上幼儿园贵、教育均衡等话题叫苦不迭的时候,吴起县的孩子们已经提前实现了“人人受教育,政府来埋单”的梦想,至今已实现了全民15年免费教育。

吴起县免费教育的推行,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负担,使每个孩子都能上起学、上好学,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给老百姓花钱,一点也不冤

在“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连续几届入围西部百强县、“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等光环的环绕下,吴起县没有就此固步自封,而是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优先教育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核心。

吴起县把今天的资源财富转化为明天的科技财富,是吴起县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一个缩影。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手笔投资,让百姓得到真正实惠。

从2007年吴起县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以来,把“子女成才”作为目标,先后投入资金11.5亿元,推动了教育事业均衡超前发展。并按照部颁标准新建了县一中、二中、二小、二幼和长城中心小学,建设了1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部分农村社区幼儿园;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实现了乡办小学、县办初中,寄宿管理、规模办学,整合资源、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该县高薪引进了“名特优”教师24名,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通过在全国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吴起县获得了“全国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

另外县财政每年都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免费人人技能工程,对青壮年农民实施免费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至今已累计培训1.6万人次,培训结业就业率达到72%以上。

升级教育软件

提升吴起教育竞争的软实力

2012年,吴起县继续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基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同步接轨、均衡发展,建成省级教育强县,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企盼子女成才的愿望。

年初,吴起县列支3000万元作为教育资金,优先发展教育。其中,2000万元用于教师绩效工资,500万元用于师资培训,50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以物质的手段激励教师队伍。

同时,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和优秀师范类毕业生,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公开透明的人事调配机制,严格限制教师转行,规范流动程序,稳定教师队伍;严禁在编教师下海经商或从事第二职业;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对师德不合格或有严重失德行为的教师坚决予以解聘。同时,对涌现出的“师德标兵”予以重奖,引导广大教师坚守崇高师德,练就高超师艺,努力成为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

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个头脑睿智、思路开阔、敢于尝试新教育模式的校长领路。全县教育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优秀校长领路。为了使全县每一个学校都能有一个好的“掌舵人”,吴起县通过对每个校长的考评竞争上岗,择优选用,通过竞争的手段提升吴起教育的软实力。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4篇

(一)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战略。以《金秋计划》为契机,多渠道筹措高中教育发展经费,完善高中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至今累计投资4 000多万用于高中学校建设,引资3.5亿建设建水实验中学。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高中教育挖潜扩规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集团化办学发展战略。强化团队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管理资源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由县教研室牵头,组建全县普通高中学科教研组,搭建县域教研的交流平台,形成建水一中为龙头的高中教育一体化,建立了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三)专家治教发展战略。构建专家型的领导班子,任用具备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优秀人才担任学校领导干部;从教育工作指导上组建相对固定的专家级视导团队,定期开展县级教育教学视导,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问诊、把脉、开方。

(四)公民办统筹发展战略。一是鼓励扶持,用实民办教育资源。县委、县政府对县内民办高中――建水实验中学在学校用地、教师编制、教师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2016年有高中在校生人数已达6 677人,为全县高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兼容并包,共同提升办学质量。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公办、民办高中学校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强化“四项工程”,构建教育人才新高地

(一)招才引智工程。积极储备高中教师,在教师编制上给予倾斜。按照“自主招聘”的原则,建水一中、建水六中不再从其他学校选调教师,自主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招聘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满足普通高中扩规需要。

(二)师德强化工程。出台《建水县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全面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组成督查组进行专项督查。着力加大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培训、评选和表彰力度,解决师德弱化问题。

(三)培训提升工程。通^校本培训、教学研讨、专题讲座、观摩学习、实岗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大向外选送培训的力度,同时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及县教师发展中心的资源优势,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加大县级教师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全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研素养。

(四)激励保障工程。加大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力度,实施“建水名师培养工程”,树立优秀学科领军人物,鼓励和扶持“省级名师工作室”申报。县委、县政府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师表彰大会,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学校、校长和教师。

三、采取“四大举措”,构建教育改革新高地

(一)积极应对高考改革。积极谋划依托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开展高考改革研究与培训,加大对改革的投入保障力度,加强普通高中设施设备、师资配备,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需要。

(二)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定向择优、择优统招、特长生录取等多种方式并存的高中招生制度。执行建水一中县内招生计划的6%定向招收山区乡镇初中毕业生的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也为高中学校招生输送优质生源。

(三)改革质量评价机制。根据省、州有关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完善了《建水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建立“从基础看变化,从起点看进步”的不同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行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综合考核与评估办法,调动各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的积极性。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校本教程

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改革期,各门课程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传统的高中物理教育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时,显示了很强的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确实能在各项考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但后两个目标却常在教学中被很大程度地忽视,这当然与我们现今提出的新课程新理念相抵触。要实现后面两个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方法。对于物理这一科来说,把物理学史教育引入高中物理教育,无疑是当前物理教育实现后两个目标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是因为物理学史不仅记述了历史上物理实验和理论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更记述了物理学家的心理思维活动,反映了他们对待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品德和情操,以及科学家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和思维上的突破。把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适当再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高尚品德,无疑会深刻促进学生在科学素质和科学情感方面健康成长,使学生成为德、识、才、学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很早就论述过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意义:“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都能重视这块宝地,把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从中吸取营养,获得效益,我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都会是大有益处的。”

由此看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增强物理学史教育这一薄弱环节,让物理学史教育真正融入高中物理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笔者就近年在这方面的思考,结合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体会,提出几点在新课程高中物理教育中提高物理学史教育质量的建议:

1.物理教师应该加强物理学史的学习,弥补自身物理学史知识的欠缺,提高自身的物理学史素养

在上世纪应试教育起主导起作用的八、九十年代,有些师范大学虽然开设了物理学史课程,但比起那些纯物理知识,比如三大力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等等,物理学史的学习被不同程度地忽视。这样的大学物理教育最终导致了从师范大学出来的物理教师物理学史知识的欠缺。然而,众所周知,能否发挥新课标教材的教育功能,关键就在于教师。教育界有一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自己有一桶水。”为了有效发挥物理课程中涉及物理学史部分的教育功能,物理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学史素养,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阅读物理学史书籍,自觉地加强物理学史的学习,弥补大学阶段物理学史知识的欠缺。只有这样,才能在掌握物理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握物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才能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在物理教学中才能自如地引入物理学史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时,要注意处理好物理学史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的三大关系

(1)要处理好物理学史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40分钟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将物理学史作为专门的知识来讲解,只需要在讲到某物理知识的时候,顺便介绍一下历史上发现该物理知识的相关背景;在讲到某个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的时候,顺便讲讲历史上物理学家们的研究历程和各位物理学家的研究思路,尽量还原当时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觉得好像在与物理学家们一起进行研究,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2)要处理好各物理学史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适时地进行不同内容的讲述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物理学家或者某个物理人物时,都对他们做个简单的介绍,包括他们的生平和贡献;又比如在讲到万有引力一章中,对于天体运动的研究历程,可以着重介绍一下第谷的勤奋观察和开普勒的严谨计算的故事。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讲人物,什么时候讲故事,什么时候讲科学发现过程,都应该秉着适时的原则,让物理学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自然的渗透。

(3)要处理好物理学史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及智育之间的关系

在物理学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感人事迹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素材,而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不管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些物理学史的内容,大胆地生发开去,努力通过物理学史来进行思想教育和智育。

教师对以上三个关系的认识、协调与处理,既是提高物理学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条件。只有真正解决好物理学史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科学素质、智力和操作技能的均衡发展,而不致走向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偏颇境地,甚至阻碍物理学史教学的正常发展。

3.广泛开展物理学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轻视物理学史教学,目前物理学史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一般仅限于讲科学家故事或者是“贴德育标签”(即在讲完故事后,加上几句口号)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显然不符合物理学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引导广大教师重视物理学史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开展物理学史教育研究,深入分析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和引入科学史料和科学研究背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目前,中学物理教材中物理学史内容所占比例较少,其中的内容仅限于科学家故事,或者教材仅用极其简短的语言描述历史上的研究背景。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对教材的每一节中涉及物理学史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适当补充有关科学探索的背景、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方法论方面的物理学史材料,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同时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领会科学精神,陶冶科学情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行为。

4. 积极开设物理学史讲座,并举办物理学史知识竞赛

一般情况下,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大都对学生有比课堂教学更大的吸引力,学生也从心理上对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中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好物理第二课堂时间,积极开设物理学史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很广泛,比如科学家的传记故事,历史上对某某定律的实验研究史实等等,学生在听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会得到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如果教师能配合讲座,举办一两次物理学史知识竞赛,则更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了解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学史的热情。

5. 在考试中渗透对物理学史知识的考察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好的教育评价能有效地指引教育的导向。为了让学生更加重视物理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教材上现成的物理学“终结”结果,一个有效的措施便是在物理考试中渗透少部分对物理学史的考察,这不仅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加入物理学史教育,注重定律和规律发现的过程,也使一张张物理试卷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

6. 积极编写适合本校的物理学史校本教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资源

由于现阶段各种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物理学史的内容比较少,而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又不能开设专门的物理学史课程,也没有必要让学生阅读专门的物理学史教材,系统地学习物理学史。但为了给学生更充实的物理学史阅读材料,较全面地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在历史上的研究过程,物理教师可以针对校情和学情,分文理科自己编写紧配教材的物理学史校本教程或物理学史读本,并在课内外给学生积极引导,必定能融文理艺术于一体,使学生的物理视野更加开阔,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优化学生的知识和智能结构。

综上所述,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是强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善于开发、大胆创新,并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就一定能让物理学科的教育改革更为丰富,就一定会有一个“全面+特色”的物理学世界活跃于校园,使我国的高中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6篇

一、转变质量提升观念,引领高中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形成转型期高中教育质量观。面对新的形势,普通高中的根本出路是转变发展观念,主动谋求转型,实现从满足高校对合格生源的需求到满足整个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转型。高中学校应该确立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学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

健康成长作为质量监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提高质量,在转变教学方式中提高质量,在学生主动发展中提高质量。

二是逐步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今年,省教育厅对全省普通高中25%的教师和10%的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关注课程教学现状,加强对全省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结果分析,要求切实扭转以高考升学率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向。学校要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省厅要求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自查、普查和抽查,初步实现学生发展评价的综合化、多样化和过程化。

普通高中教育必须明确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树立公平理念,通过质量监测,为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决策导向,最大限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二、建立健全质量监测组织,促进教育评价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成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借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在学校里设立由区、市、省三个层级相关人员组成的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具体负责本辖区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并依据监测结果,形成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监测中心下设三个组,综合组负责制定学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与实施以及后勤保障;标准与工具组负责项目的开发,进行学科评价、学业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制定标准化测试工具的使用细则;数据分析与报告组负责测评数据的分析和监测报告的形成。

二是组建基层质量监测网络。在三个层级监测中心,学校是教学质量与监控评价的实体,是实施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常态监控的最有效的基础单位。在全省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组织引领下,各区市、各学校均要成立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学校质量监控方案,明确处室人员专门负责,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基层教

学质量监控评价网络。

三是加强质量监测队伍建设。加强教育质量监测相关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监测队伍,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水平的关键。根据监测研究的需要,可以组建一支由督学、教研部门、部分学校校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队伍,并与高校合作,定期开展

监测工作培训与考核,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三、注重实践创新,推动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扎实开展

只有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才有利于多样化的人才脱颖而出,也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要完善综合性评价,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原则,综合运用实践考核、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充分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

等真实内容,积极推行学分制,稳步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增加发展性评价,如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探索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评价水平。稳妥推进高考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而这些创新评价的机制必须依靠质量监测系统来督促建成和逐步完善。

1.加强督导调研,科学开展监测工作

由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开展教育督导,具体内容包括学校执行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作息时间、作业量等情况,重点关注教学现场分析和过程分析。由教育局教研室、装备室开展调研,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监控、教师备课监控、学生学习活动监控,重点关注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既有按

照课程标准要求,采用统一标准工具,进行分类抽样的集中抽样测试,也有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技能学科、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的随机抽样测试。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方面,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同时,根据每年教育质量监测的情况,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个专题,对某一学校进行个案研究,寻找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高中阶段,督导评价强调发展个性,促进人人成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创新质量监测方式,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工程

一是开展监测项目试点工作。教育质量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考试和高考,是一项全新的、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扎实推进,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工作思路,可以在某区域开展试点,找到教育质量监测突破口,为全面启动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强化基层教学常态监测。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听课调研,了解常态机制下的课堂教学现状,跟踪教师备课和上课的情况。完善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评制度,依据学生、同事、领导的意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二是加强学习过程监控。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参评价等多种形式,及时记录学生的积极表现,重过程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三是加强达标检测监控。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各类课程平等对待,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综合参考的特点,检查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信息。

三是研发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搭建高中教育质量监测平台。根据教育质量监测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技术要求,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效地引领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一是加快监测工具研发。立足区域高中教育的实际,以国际视野、专业角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借助国内力量自主制订监测方案和研发监测工具,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论证,实施监测与分析,全面考查学生发展状况。二是加快监测数据库研发。在各个单项数据信息采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数据意识,全面搜集相关数据,摸清区域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状况,建立

数据信息库。三是努力打造精品。通过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工

程,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高中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打造学校品牌,形成一校一品。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7篇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性工程,高中教育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既是国家的重大需要,也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战略性布局,全国高中也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开展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验。从国家到地方,从政策到实践,都迫切需要高中教育改革方面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能够满足高中教育发展需要的研究和实践人才。然而我国教育领域在高中教育方面的研究力量却相对薄弱,已有研究课题小、散,不够系统,对高中综合复杂问题缺乏系统、多层面深入研究,难以为真正解决制约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制约了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全国高校尤其是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有责任针对我国高中教育研究的薄弱现状,重新汇聚力量,转变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能满足高中教育改革重大需求的、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研究,为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1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与相关协同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是一个全国层面的开放平台,以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为重点,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面开展基于证据的质量评价与提升工作。高中教育研究中心作为该中心的一个重要子平台,将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开展高中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围绕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开展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实践层面的探讨、交流与对话,为我国政府开展高中教育的研究与决策提供重要的政策咨询,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多元化的发展。二是为全国高中学校提供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的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大学与大学、大学与高中、高中之间、国际国内的协作创新平台,举办年度京师高中教育峰会,召开高中教育国际研讨会,打造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的交流网络与平台,实现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单位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三是为全国高中学校和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搭建优质的服务平台。中心通过积极整合国内外所有优质的学科专家、科研成果等资源,努力做好两方面的服务。一方面服务好全国高中的发展。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举办高水平教师培训、校长培训,为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为全国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另一方面服务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开展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协同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突破制约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北京师范大学正在大力加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为其提供充足的经费、空间、人力方面的保障。希望借助高中教育研究中心这个全国性平台,推动全国有志于基础教育研究的人士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开展合作,解决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希望通过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科,真正切实地协同起来,支持学者和教师潜心、深入、持续地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开展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服务,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代表教育部基教二司对北京师范大学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召开高中教育高峰论坛表示衷心的祝贺!北师大在教育人才培养与研究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优良传统。半个世纪前,曾任我国教育部部长的北师大附属中学校长林砺儒先生,在他的校长就职演说中就中等教育的目的提出“中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中等教育本身”,不是为了升学,也不是为了就业,而是全人格教育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现在,北师大在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基本普及的情况下,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意义重大。希望高中教育研究中心能打造成未来我们国家高中教育的政策咨询中心、高中教育研究的信息中心、高中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

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对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和高中教育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先回应刚才董奇校长讲话中提到的协同创新一事,中国教育学会将为北师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对于高中教育,我谈两个观点。第一,高中教育是我们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形成的学科基础和综合素质,对于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的深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高中教师充满了感恩,对在座的各位名校的校长充满了敬意。第二,“两会”刚刚结束,我的体会是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继续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个新的特点是,由于关注教育的群体在不断增加,每个利益群体有他们自身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这使得我们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深水区”,要像过去一样出台一项具有普惠性的、大家都鼓掌欢迎的改革政策或举措,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的各个层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要做到这点,需要我们教育领域内部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能够协调地改革,需要教育领域内部和教育领域外部,也就是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相互协调,进行系统改革和协同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涉过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师大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将在座各个学校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北师大教育科学的优势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必然会对我们国家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和刚刚闭幕的“两会”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成为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和家长对高中教育议论纷纷。而我们教育内部对高中教育的研究和关注过少使得高中千校一面,艰难前行。高中生普遍压力过大,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学习知识呆板,动手能力较弱,个性特长不明显,多样化发展没有得以实现……这些现实问题促使北京师范大学成立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希望与大家――来自高中一线的校长、老师们一道研究高中教育,服务高中教育,促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一是为国家高中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二是创新测量与评价手段,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研究;三是探索基于评价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改进模型,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科学的示范基地;四是搭建广泛的协作平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研究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研究与实践,希望高中教育研究中心能对我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实质的贡献,为国家的高中教育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从科学的角度回答并逐步解决社会关心的问题。

高中与大学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天然的联系。然而,过去几十年来,除了极少数大学教师与高中的教材课程有关联外,大学关注高中的仅仅是生源,联系的也仅仅是招生。这是大学的失误。高中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高中的改革创新直接影响着大学的人才培养。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将作为一个桥梁使大学和高中联动起来,使大学教师深入高中,深入高中课堂,深入学校教研室,深入高中老师和学生的群体,扎扎实实地做研究。同时,我们也将聘请来自一线的校长、老师作为研究员,还将选择一些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学校,共同推进高中教育质量的提升。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将整合北师大教育、心理、艺术、体育、脑科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的学科资源,联合国内外多所院校和研究单位的相关力量,与全国高中同行们一起工作,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完成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的使命。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 教育质量 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4-02

从近些年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质量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和各高中课程的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一个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课题和新课题。

1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当前,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高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教育体系理应成为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1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为高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树立标准和依据。因此,人本主义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的落实。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过程。在对此过程的人本主义中,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人本主义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通过授课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注重征求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尊重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才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指引高中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合理科学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1.2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教育管理的日趋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高中政治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高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高中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逐步加大。在高中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社会机构对高中政治教育已经广泛受到决策者和广大学生及全社会的关注,人本主义教育体系密切联系着高中未来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高中政治教育的运转。通过人本主义,高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和人民对高中发展的期望。从高中内部发展来看,高中政治教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能使高中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

虽然当前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一些高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高中政治教学机制不健全,人本主义教育不完善等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还存在的以下的现实困境:

2.1存在过分看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倾向

一直以来,在高中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大多高中都坚持政治至上、社会价值第一的功利主义倾向。在高中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缺乏关注,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导致对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忽视。

2.2存在过分看重当下结果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功能上来看,人本主义体系是为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高中在实施教育人本主义之后,往往只针对当时的情况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后,缺乏对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的长远规划,高中在发展战略制定和设计中能注意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容易执行不彻底,不能深层次的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根治。

2.3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培养质量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人本主义教学体系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人本主义教育过程中假象层出不穷。在人本主义教育内容的设定上,更容易看到的是高中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高中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人本主义,造成政治教学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3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文章提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如下:

3.1结合高中自身发展特点,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随着新世纪我国高中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相关的人本主义问题将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化趋势的深入、高中政治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发展,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体现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结合。各高中应该更加重视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的满意度。

3.2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

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上,要进一步确立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标准和目标导向。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指标体系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该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个大的维度着手,系统设计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标准。在宏观层面的指标设计上,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的定位来看,要注重从学校的特色出发,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找准学校的发展定位。内部层面的指标设计上,抓好高中的政治教学特色,确立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原则,根据政治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建设标准、教学课程建设标准、学生社会实习标准、教师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能力素质标准、学生就业能力标准,最后形成系统的学生成才标准,达到国家社会需求的标准。

3.3建立高中教育质量信息系统,形成动态的信息高中政治教学反馈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要始终贯穿高中政治教学。探索构建与高中人才培养相符合的高中教育质量人本主义体系,就要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高中人本主义教育之中来。要以高中自身为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吸收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吸收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的人本主义意见,建立高中政治教学信息系统,对高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监控,并采集相关信息,形成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生、社会、家庭、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培养质量、高中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的良性循环。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树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保持崇高的使命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正确的人本主义路径,成为高中的内涵发展“牵引机”、高中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陈・巴特尔.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差异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孙孝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6).

[3]胡廷龙,张帆,王欢.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27).

[4]贡和法.是简单的回归还是有价值的提升――一节研究课引发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06).

[5]黄建珍.政治教学应与生活实践结伴[J].广西教育,2007(17).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9篇

同志们:

这次全市高中素质教育总结表彰(静宁现场)会议开得很成功,会上,市委张书记作了重要讲话,静宁县、静宁一中、静宁甘沟中学介绍了经验,6县(区)县委政府、7所重点中学校长分别做了发言。表彰奖励了20__—20__年学年度高考质量优异的县(区)、学校以及高考名师,同时作出了《再掀学习静宁经验新高潮,全力推进高中素质教育上水平的决定》。特别是军利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十五”期间全市发展高中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了20__年全市高中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存在的问题,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对20__年高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个讲话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使会议精神真正落到实处。静宁县介绍了他们狠抓高中建设、提高高中素质教育的经验,很有说服力,希望各县(区)、各学校认真学习借鉴。素质教育说到底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最终要体现在升学率上。关于这一问题,我再强调几点: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高中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向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是普通高中的根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切实抓在手上,决不能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只是教育教学部门的事,实践证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与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

一要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区)”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切实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来对待,要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措施,始终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各县(区)分管领导要倾其全力抓高中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尤其要在提高高考上线率上出实招、见实效。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建议市县(区)党政领导每人联系1所学校,经常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要建立党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为全市经济发展多培养人才,培养好人才。

二要强化质量意识。衡量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高低,不能只看办学条件的好坏,而要看学校的质量和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是否提高了。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家长不答应,社会不认同。这几年学校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高中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但要坚决防止出现学校建好了,设施完备了,而教育质量下滑了,社会的满意度降低了等类问题的发生。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既要从宏观上管理教育、服务教育、支持教育,又要从微观上抓教育管理、抓教育质量、抓升学率。我们要在继续重视规模和速度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上,大幅度地提高升学率,使教育质量稳步攀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文出自文秘站网-]

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使高中素质教育上台阶、上水平

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因此,要加强自身建设,使人人成为懂教育、重业务、会管理、爱事业、受欢迎的行家里手,要勤于调查研究,善于钻研业务,善于科学指导。要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广大教师一起研究加强高中发展、提高高中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办法。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考勤制度和奖惩激励等制度。对教学绩效不佳的教师要采取措施,及时调整;对学校质量高、教学成绩好的校长和教师要进行宣传和奖励,在全市上下营造争先恐后抓质量、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抓质量上,尤其是要抓高考质量,提高高考上线率。这

次会后,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高考的研究和指导,要有一些大的推动措施,坚持分类指导、分层要求,抓住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实行一校一策,目标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搭建服务高考平台,使今年高考上线率有一个大的回升。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达到初中毕业生总数的55,高考上线率达到80,本科上线率达到50,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5,以上四项重点目标要力争达到。尤其是崇信县、泾川一中、庄浪一中、平凉一中等20__年高考成绩明显下滑的县(区)和学校一定要打好翻身仗,争取高考上线人数有一个大的跃升。三、要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管理者队伍,为强化高中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管理者、示范者和带动者。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仅要有较好的组织才能,而且要在学术上有造诣,在某一学科上能够带头。如果把校长看成“做官”,脱离教学工作,就是不称职。因此,希望每一位校长都能亲自授课,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行为动态,从而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对那些不懂教育、不会管理或者事业心差、管理无方的校长要适当进行调整或免职。对那些事业性强、教学业绩突出、有一定组织才能的骨干教师,应进行专门和专业化培训,及时选择到校长岗位上来,逐步建立起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育人为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管理者队伍。要改革和完善现行高中评价机制。衡量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如何,既要看教育规模和总量变化,更要看质量,也就是高考上线率的高低。教育质量是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高考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作为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各完全中学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抓升学教育,以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回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和厚爱。

四、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高中素质教育稳步提高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意识。始终坚持人才强教、人才强校的观念。要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利用,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关心和爱护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调动好、发展好。同时,要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切实抓紧抓好。首先要培养教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管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树立勤奋敬业、无私奉献、育人为乐、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其次,要培养教师强烈的进取精神。要十分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培养教师勤于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争当教学骨干。在学校形成比师德、比奉献、>文秘站:

五、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的改革,为推进高中素质教育提供动力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内部改革,积极推行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末位淘汰制,继续坚持完善督导考核制和奖惩激励制,形成科学严密、运行有序、充满活力的质量管理机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事制度,作为激发和调动校长和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内部活力,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动力。通过聘任制的实施,要改变用人制度上只进不出的局面,切实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加强教师的交流力度,对一些业务能力低、工作态度不端正、教学成绩差的教师,可以高职低聘或者解聘;对一些业务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在基层的,通过聘任,进入重点中学任教,在本校的,可实行低职高聘,从而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要加强教学督导,强化奖惩激励,促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校要分别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制订质量评估标准和办法,定期督查,公开通报,认真考评、严格奖惩,形成抓落实的长效机制,靠制度促进落实。

高中教育质量范文第10篇

学术性——对教育质量标准的新思考

提高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共同的目标,但是,我们对教育质量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对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教育质量是“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身上的”、“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此看来,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机构培养的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然而,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2000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在三个领域中评估15岁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该评估反映了当今世界对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可见,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最终落脚在素质和素养的培养上。

1.学生的学术素养

高中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反思、批判、综合、建构的能力,以及持续不断地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行自我组织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背后是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概念去探索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而这些恰恰就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学术素养。

2.教师的教育学术能力

教育部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已经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做了明确的界定。结合国际上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我们将教师学术能力界定为教师的教育学术能力。高中教育的“学术性”,如果针对学生,则指用思辨的、抽象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质疑、批判和探究能力;如果针对教师,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与学生学习和成长有关的知识,培养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建学术性高中——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新模式

“学术性高中”是适应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探索模式之一。它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前提是教师的教育学术能力,特点是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有效实施。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活动,通过对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尊重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学术性高中强调学生的学术素养,强调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学术能力。它是对选拔性应试教育的超越,是将学生的成长本身作为目标的教育,否定用功利性的升学作为界定其特征的指标,更反对使用“拔尖”之类的选拔性特征说明学术性高中的使命。从外显特征上界定学术性高中,则可以表述为:宽松的教育氛围(学术文化), 在学校的各个环节中都包含鼓励探索、鼓励创新、鼓励交流、鼓励展示和开放的教育(学术活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学术性分析和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学术能力),培育学生学术素养。从构成成分上看,它是学术导向的学校文化、制度、活动和资源建设的统一。

上一篇:高三历史知识范文 下一篇:外贸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