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9:19:08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1.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将传统中学化学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彻底摒弃,而是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就化学实验而言,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优化所要演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边演示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实验,达到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主要目的。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基本目标。

1.2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是新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着重培养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己动手分析进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自己发现情景问题、提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的整个过程。情景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或者辅助手段,它要求学生在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拓宽视野,进而开阔思路,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有关化学的基本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化学基本实验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的影响———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研究素养为主要导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等为出发点,通过课程改革,教师能够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生活,以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有利于学生体验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性发展。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各种有借鉴意义教学方式的成功经验,综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新方法。只有做到这些,转变后的新教学方式才会有利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才能为他们认识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培养发展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3结语

综上,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化学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主动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基础素质,倡导自由、平等的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切实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与促进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做好准备。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解开展高中化学教师培训。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该培训模式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进行反思。

[关键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文简称“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式推开之前,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前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评价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探寻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文的“核心素养”涉及两个概念,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总目标有赖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子目标的落实。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所有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拥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细化为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又可以用18个基本要点加以分解。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素养就称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研制,专家们提出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来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简单来说,“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回答的是一个公民有没有学过化学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化学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和学科价值的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采用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和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2][3],并对这种模式在该培训项目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构建出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以“文献阅读”作为培训环节的起点,并围绕“文献阅读”延伸出“反思教学”“整理、汇编文献”“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在岗实践”,而“当堂讨论,专家引领”“整理、汇编文献”的结果也进一步引领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围绕“文献阅读”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参训教师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在岗实践”,在“在岗实践”中把集中培训期间所学习、认识和理解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并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经过若干个月的在岗实践和研究,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并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中汇报,主要采取“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参训教师将自己之前所学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展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专家进行点评、纠偏。在此基础上,参训教师把前期文献阅读、班级研讨、教学反思、在岗实践、学员展示等环节形成的认识和思考撰写成论文,并向期刊投稿发表,把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其他同行分享,并将形成的成果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案例剖析

下面以我们承办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国培计划(2016)”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为例,探讨在该项目中如何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该培训项目采取跨年度、分阶段、混合式的形式开展,在第一年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中,本项目的定位在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并形成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一)文献阅读→反思教学

在本项目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前,项目团队在QQ群共享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宣传报道文章。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要在培训前认真阅读项目团队所提供的文献。通过在班级QQ群里与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熟悉,对此有系列学习和深入认识及理解的教师屈指可数。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就可以开始反思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基于“三维目标”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与联系。很多参训教师在阅读文献以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陌生、困惑甚至抵触转变为初步认识和逐渐接受。他们认识到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并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二)文献阅读→整理、汇编文献→反思教学

培训班开班以后,为了帮助参训教师更为自主地收集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和学习,项目团队安排专家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应用》相关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和文献阅读、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了促进参训教师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项目团队还邀请中国知网讲师为参训教师介绍中国知网“大成编客”平台的使用方法。项目团队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整理、汇编一本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集。让参训教师利用“大成编客”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参训教师应用所学文献检索的技术,阅读、下载相关的文献,并在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比如: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还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等等。在整理、汇编文献的基础上,参训教师自然而然地会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反思教学

培训前的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项目团队提供,培训开始后的文献整理、汇编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参训教师利用中文数据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下载。这个环节中的文献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精读和文献共读的方式。项目团队对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个创新。通过与授课专家进行商量,改变过去专家“传经送道”式的专题讲座形式,采用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的方式进行。在该课程开始前两天,印发了三篇最新发表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给全体的参训教师。这三篇论文分别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4],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撰写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5],以及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撰写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6]。要求全体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这三篇论文,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标注、写体会,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提出自己的困惑。班级研讨由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主持。主持专家围绕三篇论文提出了以下问题作为参训教师当堂讨论的方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为我国未来的公民奠定怎样的基础?怎样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和评价我国提出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堂转型?化学学科的课堂转型,要转变什么,该怎样转变?”为了使整个班级研讨氛围更加热烈,项目团队在研讨开始就将班级按照“世界咖啡”的形式,将桌椅按10个人一圆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布置,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得益于组织形式的改变以及参训教师大多课前就认真反复地阅读和学习了三篇论文,加上主持专家列出了相当明确的研讨问题,整个班级研讨相当热烈,参训教师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参考三篇论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既谈看法、观点,也谈自己的困惑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思考。针对参训教师的发言,主持专家做了深入的点评,针对参训教师的困惑和提问,主持专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四)文献阅读→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

在多种形式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进入了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和第二次集中培训间的在岗实践研修期,该阶段有若干个月的时间。在岗实践研修期间,项目团队要求参训教师要积极地将第一次集中培训期间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反思。在岗研修期间,参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成“大成编客”的文献整理、汇编任务。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建立的“国培计划”专题网络研修平台有关“核心素养”的在岗研修心得体会,其他参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对心得体会进行回复和点评,项目团队聘请的专家也可以对心得体会进行点评、纠偏。在第二次集中培训期间,项目团队将以“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形式为主开展总结提升活动,收集汇编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研修成果,并印发给全体参训教师。安排时间让参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在岗研修成果,同时遴选出若干参训教师作为代表,请他们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并请专家对参训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既肯定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到位的地方,也指出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起到固化成果和认识纠偏的作用。

(五)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成果发表,总结提升

在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等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应该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这说明,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时候,相当关键的是要及时地督促参训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反思、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撰写成论文,并指导参训教师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向国内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并争取发表。论文的发表本身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及时总结提升研究的成果,为了使思考和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以后,可以通过班级QQ群和网络研修平台论文成果,让其他参训教师也可以共享研究的成果,增进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反思

我们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就此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阅读对于课题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文献阅读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中,文献阅读是整个培训模式的起点,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引发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可以布置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任务供参训教师检索、下载、阅读、梳理、分类、归纳文献;也可以对指定的文献进行精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还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岗实践。当然,在岗实践研修过程中,遇到相关疑难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查阅文献,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参训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解中要发挥主动性

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作为主体,要激活自身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来,通过文献阅读、反思教学、整理和汇编文献、班级研讨、学员展示、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同时,作为培训主体,不能对“核心素养”的学习持排斥的态度,而要积极主动地接纳“核心素养”;并积极地反思“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主动地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

(三)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

在阅读国内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时候,很多参训教师都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在发生着变化。这其实也很正常,“核心素养”对于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不管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一直在动态发展着。很多参训教师由原来对“核心素养”的陌生、困惑甚至排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开始转变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核心素养”确实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指明了践行的方向,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觉地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作者:张贤金 吴新建 叶燕珠 汪阿恋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发展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13-16.

[3]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化学教师培训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15-18.

[4]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19-22.

[5]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N].中国教育报,2016-09-19(3).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题名;统计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31

一、引言

篇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通过对论文篇名的分析,研究文献的发展规律,反映科研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对教育教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对2005~2011年间国内中等化学教育类期刊的篇名进行了统计分析。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而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会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新课程研究趋势和热点的把握在教育改革研究领域中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以含“高中化学新课程”这一检索词的文献作为统计分析的素材,揭示了近五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1.数据来源

综合考虑本文研究对象和我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

2.统计方法

在CNKI数据库中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三个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高中化学新课程”为检索词进行跨库检索,搜索自2005年到2011年间的相关记录,共有329条搜索结果。对329篇文献进行筛选,删除一稿多投的论文、会议通知、研修、访谈录和讲座等非研究文献后,得到252篇文献作为最终的研究对象,用EXCEL对252篇论文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1.年代分布

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通过对论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概念上了解该研究专题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的热度。

从2005至2006这两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共33篇,仅占总发文量的13.10% ;2007到2009这三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共发论文149篇,年均49.7篇,占总发文量的59.13%,说明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从图1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论文的发文量虽然在2010年略有下降,但总体上呈现出曲线型增长的态势,2010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可能遇到了理论或实践上的瓶颈。

2.论文期刊分布

通过对刊载论文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确定论文的期刊分布规律,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发展动向及趋势。

(1)期刊类型分布

对这252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5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84种期刊中,其期刊类型分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发表在中等教育类期刊上,在该类27种期刊中共发表142篇相关研究论文,即1/3的期刊,刊载了56.34%论文,另外2/3的期刊,刊载了论文总量的43.66% ,因此,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论文基本呈集中―离散分布。

(2)高载文量期刊分布及核心期刊确定

由表2可知,每种期刊的平均载文量为3篇。如果将载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视为高载文期刊,那么按照载文量递减排序,可得到表3 。

表3所列出的9种期刊载文量102篇,占总论文量的40.48% ,表3中还说明《化学教育》、《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和《化学教学》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的主要领域。

(3)论文主题分布

论文篇名能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主要内容的篇名在某一领域出现比例的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利用EXCEL软件对上述文献篇名中“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搜索词在各领域出现的比例进行分类统计。

对高中新课程化学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且大致可以发现近几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过程中的困惑、思考和体会;

2.实验教学;

3.教学策略、方法和学习方法;

4.教材研究 。

其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思考和体会所占比例最多(20.63%),可见新课程改革所面对的困难和困惑是复杂多变的,它还有许多方面急待完善。尽管如此,广大教师还是在积极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并付诸于实践。正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思考、探索和总结交流使得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能不断得到完善。

实验部分所占比例还是较大的(18.25%),可以看出新课程对实验教学非常重视,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它又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对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文献也较多(15.87%)。的确,如果没有成功的策略和好的方法,再好的理念也无法实现。对于教师来说,策略和方法往往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这方面的文献大多是对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论文进行的具体分析,我们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全国关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研究总体是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6年以后,论文量明显增加,预示着此项研究已开始向着持续发展的阶段过渡。

有关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的论文,大多数均发表在中等教育类期刊上,说明中等教育类期刊对此类研究给予了较大的重视和支持。

通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主题的初步总结和分析,发现近五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思考、实验教学、教学策略、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及教材研究等方面。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首先只选择了“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为检索词,其反映化学新课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如果能以“化学新课程”或“新课程化学”为检索词进行多次检索,然后再将搜索结果进行整合,那么选取文章的样本范围将会扩大,研究也将会更全面和深入。其次,在文献研究领域的分类上还有些模糊,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搜索词的精确程度,则研究结果会更清晰。再次,如果能对各文献的关键词或引文进行统计分析那必定大大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后阶段为使研究更加精确,将进行多次多种篇名的检索,扩大样本范围,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类。同时也将积极寻找更多资源,尝试对关键词或引文进行搜索并实施统计分析,以期为新课程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范笑仙.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问题评介――基于2006年高等教育核心期刊的关键词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2] 冯向春.从题名/关键词分析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J].图书馆学研究,2007,(6)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由于高中化学学习使用的是课改实验教科书,若是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那么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教师必须做好化学新课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具体地应做好教材知识内容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重视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一)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二)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一)开设学法指导课

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二)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

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问题,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佩德,冯德琴.初中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工作之我见[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999,(3).

[2]何健.浅谈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教学与管理.2003,(9). [3]朱万炳.初中化学教材的一些重点和难点[j].云南教育.2000,(20).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一、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高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与内涵看,高中化学课程的环境教育要求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有些内容是环境教育的专题,有些内容具有明显的、直接的环境教育指向;有些内容尽管不是直接的环境教育内容,从绿色化学的教育角度来看,为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为环境教育搭建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直接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中要求化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在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环境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理智、科学的决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标准》要求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性。《标准》围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理念,设计了寓环境教育于化学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标准》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呈现方式。集中方式: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化学1》“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环境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问题,例如能源、环境、材料、工农业生产、健康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问题。渗透方式:在选修和必修模块中都有可以综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课标》中这种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和目标真正得到落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一级主题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环境保护等。环境知识覆盖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最理想的切入点。《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 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环境教育要求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环境问题,掌握原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其目的是了解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环境内容主要涉及资源、能源、大气、水、土壤等,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化学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在对环境要素的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时,似乎与环境教育难以直接挂钩,但这些却是化学课程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分析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因而,有必要以化学为视角,挖掘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通过对《标准》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解析,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育教学中,不仅是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需要。因此,《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化学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会将环境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梅.初中地理新课程与环境教育相关性的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8,28(2).

[3] 刘玲玲.从环境教育视角解析新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育.2003,24(7).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主题式;高中化学;课堂应用

近几年,科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化学的贡献,古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化学在学习中的重要程度。随着网络和媒体对于高考状元等的报道,很多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重视。当代,为了让学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高中化学的教学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单一化教学、题海战术等一系列不好的现象。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多教育方面专家提出利用主题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方面的教学。本文就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应用探析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1当代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1.1课堂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在当代教学环境中,虽然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家长和老师只在乎学生的期末期中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课堂质量的提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认为成绩才是硬道理,能考上好的大学才是对学生有用的教育。这就导致老师只顾着学生的成绩,一直采用单一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重视。很多教师只是看重课堂上大量的知识传输,而不是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下布置大量的作业,对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采用题海战术,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为了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就要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对主题式教学模式不予重视:很多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的过程中对化学主题式教学不加重视,很多教师只是上课的时候按时间上课,在课堂上讲解一些课本上的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很少应用主题式情景进行教学,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学应用相关题目的时候缺乏兴趣,对该部分内容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摆正心态,不要对化学主题式情景教学不加重视,现在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实力,学会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对其以后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用很大的作用。主题式教学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在日程生活中解决问题,面对困难时的思维运算能力,进而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具体应用方式

2.1采用主题式互动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自己在三寸讲台上讲个没完,还要顾及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在讲课的间隙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利用主题式教学将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融为一体,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看法。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式游戏情景的教学模式,然后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融合到游戏中去,利用游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使课本上枯燥的化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既学到相应的化学知识,又能够对化学解题方法产生新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提高。例如:在高中的课堂上,教给学生酸碱验证实验时,鼓励高中生参与其中,积极表达自我观点,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让高中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策略做出相应的表达,每个人对这个检验方式,以及检验物质的认识想法都是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每种想法进行碰撞和重组,进而帮助学生产生新的更加有效的对于酸碱识别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高效的解题方法,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疑问和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进而对高中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2开展一些化学知识相关的活动:课下或者周末不要让学生一直呆在家里面,他们在家无非就是玩电脑,打游戏。课余时间老师联系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社团,举办关于化学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加一些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回顾,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高中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化学学习能力。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化学知识的活动,比如说有关化学结构的撕名牌游戏。规则是在两个人身上,分别贴上这个有机物的化学式,另一个人身上贴结构式,其中一个人率先把另一个撕掉则获得胜利。这种游戏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学过的东西进行回顾和复习,加深这部分知识的印象,进而提升化学成绩。

3总结

高中化学课堂应以发展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应建造活跃的课堂,利用主题式的教学,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方式和技巧,培养其主动学习化学的好习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主题式教学,端正教师的教学方法,鼓励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利用游戏等多媒体设施为学生的学习课堂增加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新时代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周璐璐 单位:长春希望高中

参考文献:

[1]赖丽萍,吴伟丽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4)

[2]朱文燕浅谈初中化学的主题式探究复习[期刊论文]-新课程•下旬2015(4)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要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高中化学的课堂探究教学设计越来越到受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设计理念;探究教学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我们所说的课堂设计一般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开始我们的教学课堂设计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强化。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实验。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目前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教学过程重探究行动轻探究方法,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说明,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只有具备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技巧,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活动。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历来不重视科学方法论,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专门方法,一是实验对照,二是条件控制。无论是化学传统课程还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通常不会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这种实验探究,虽然结果是正确的,过程却没有多少科学价值。

4.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甚至有不少同学一碰到这样的实验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完全缺乏实验的主动性,更无探究性可言。这是当代化学实验的一个通病,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可能还要追溯到在旧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验教学固定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很多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文字苍白无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3.新课程课堂设计需注重过程教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而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教给他们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安排是设计的前提。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下:课程标准教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我们要把“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包含在学习目标中的学习内容作统筹安排并关注学生学习评价”这一思想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方法,并通过评价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流程为:确定课堂目标确定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评价与反思。

五、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取新知识。

1.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服务的

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践证明: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结果。那么我们所谓的教学课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更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教学过程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以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各种生动的情景素材(如化学史实、故事、问题、实验)引入新课学习。精选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攫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增加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尽量多地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增强这些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教学实施要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和手段

在新课标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1)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和任务。(2)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利用实验自己去探究,并且更多地通过合作完成。(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表达和交流。实验探究模式,往往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研讨等自主探究活动为主,并辅以其他的方法。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化学课程对高中学生而言,是触摸自然的门户,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课程。化学实验课程作为高中化学课程的组成部分,更是学生们锻炼动手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对于实验课程教学的轻视现象,这与化学教学的初衷相悖,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分析

就高中化学教学而言,虽然实验教学一直作为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占有部分课时,然而许多高中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低下。

1.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目的模糊。高中化学考试中,虽然部分试题涉及化学实验,但大多只是一笔带过,重视的依然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应该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从而使理论能够与动手相联系。而目前这些目的在许多学校并没有引起重视。

2.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与生活脱节。目前高中化学教学对于课本的重视程度极高,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大多数教学手段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强制性记忆,缺乏理论联系实践,无法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在高中化学实验指导书中可以了解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大部分化学实验为验证课本中内容的验证性实验,而对于探索性试验,指导书中只是略微地提到一点,全书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对验证性实验的描述上,逐渐弱化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大部分中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突显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

1.增加重视程度,明确教学目标。重视程度不足是一直以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把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作为高中化学理论课程的补充的现状。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将高中化学实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领悟到科学的真谛,并从中巩固学习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应改变目前演示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措施,即老师一个人动手做实验,学生仅仅作为观看者,大体上了解实验的流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基础知识,有必要让学生亲手对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进行必要的考核。

3.增加探索型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缺乏是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就化学实验教学而言,验证性实验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课程制定时,应充分考虑探索型实验所占的比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求知的过程,从而使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也更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能够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

4.改善实验条件,提高积极性。实验条件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基础。只有在良好的实验条件下,高中化学实验才能顺利实施,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探索型实验的开展得到提高,良好的实验条件对于教师以及学生实验积极性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与良好的实验条件下进行高中化学实验,能够有效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实验课程的不受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无法得到提高,从而也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下降。论文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从实验教学的目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实验课程的开展状况等方面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林华.改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科学大众,2008(11)

[2]罗冬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改进的研究.企业家天地,2011(03)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9—000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200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配套的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3种版本。由于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预设和主要依据,所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教材研究者和广大高中一线教师,从多个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教科书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验和研究。这既为高中化学教科书的修订、完善和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拓展了高中化学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因此,对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总结,有利于促进高中化学课程建设沿着理性的轨道有序地前进。

1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研究进展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研究情况,本文首先以“高中化学教科书”、“高中化学教材”作为主题检索词,对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2004-2011年)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3种学科类期刊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然后手工剔除不符合的有关条目以确定研究的样本。甄别过程中发现,2004年与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有关的论文仅有1篇,而且发表在新课程教科书启用之前的2004年4月,是作者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对教科书如何体现时代性所作的思考。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研究论文是从2005年开始发表的。

在2005-2011年间的3种学科期刊和硕士学位论文中,被确定为研究样本的共有124项,其中学科期刊论文77篇,硕士学位论文47篇。这些研究成果的年度分布如表1。

由表1可知,研究成果超过20篇的有2008年、2009年和2011年,而且2008年最多,高达32篇。这一方面是最先实施新课程省区的首轮试验于2007年结束,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继提出了使用体会和改进建议。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些高校的硕士生导师针对教科书这一热点指导研究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仅2008年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就多达18篇。另外,为了满足课程实验不断推进的需要,学科期刊还于2008-2009年集中发表了教科书编写者撰写的教科书编写意图与使用策略的系列文章。从研究成果年度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研究已经进入相对的平稳时期,以后将成为课程教材研究者和广大高中一线教师稳定的研究领域。

2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研究视角

纵观样本中124项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研究成果,其视角大致可以分为结构研究、内容研究、呈现研究、使用研究和评价研究等5大类。其中,使用研究62篇,内容研究30篇,呈现研究、结构研究和评价研究等分别为13篇、12篇和7篇,使用研究和内容研究占总样本的74.2%。究其原因,是由于教科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相对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一线教师或课程教材研究者有必要深入研究教科书的内容,全面认识编写意图,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用策略,以求得教科书功能的最大化。

2.1关于教科书的结构研究

教科书的结构通常包括两个层次。首先是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是指整个教科书内容的构成及其组织,微观结构是指具体的一个学习单元(或学习主题)的构成及其组织。而微观结构又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教科书的表现形式,包括相应的文字或图表的呈现形式等要素,具体表现为编写体例、栏目设置、插图和习题的配置等;深层结构是教科书中的学科知识在纵向和横向组合的同时与道德情感等要素所构成的体系,具体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宏观结构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相同的《课程标准》又可能存在不同的微观结构,这样就导致了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多样性。

按照教科书的一般结构模型,唐力对3个版本的必修教科书,分别从目标指向与动机的激励结构、功能栏目的组合结构以及学习活动的检测、反馈与巩固系统等方面比较了表层结构,从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体系、理论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编排结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的渗透等方面比较了深层结构。宋仙花则从两个层次全面比较了人教版和韩国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结构,认为我国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具有“必修+选修(模块)的教科书体系,教科书的编写体例注重启发性、概括性,教科书的活动形式、表现形式多样,课程内容和体系中结构课程的痕迹明显,语言具有文学性”等特色,并且根据两国教科书的差异,对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提出了若干修订建议。具体包括: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增加STS教学内容;习题设计要挖掘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加讨论题和实践题的比例;挖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提高插图的质量,增加插图的类型;增加索引。在对国内外教科书的其他比较研究中,虽然有的没有涉及相关名词,但实际比较的都是微观结构下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另外,已有的研究除了对一套或一个模块教科书的结构进行全面研究以外,也有从一章、一节或一个知识点人手的“以斑窥豹”式的研究。

2.2关于教科书的内容研究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探究性教学

一、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中提到,高中化学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宗旨,不断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尊重并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努力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化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难发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要求有以下内容:①从传统的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②由传统的知识学习系统化向知识生活化、整合化的方向转变。③由传统的“迫使”学生学习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④由传统的注重个人学习生活进步向注重个人和集体协调发展进步的方向D变。

2.高中化学特点的需求

在国内,化学科学是一门知识理论较成熟的自然科学。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包含的知识体系比较完备,其中不仅有逻辑严密的化学知识和丰富的研究方法,而且先进的科学思想也贯穿始终。具体而言,高中化学知识内容有以下特点:①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②高中化学是一门统一了宏观和微观的科学。这些特点指明了,高中化学具有丰富的可探究性资源。因此,高中化学的这些特点可以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期间教师再加以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化学理论知识、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策略

1.多角度整合探究材料

由于受到学校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自身认知条件的限制,笔者建议,在探究性教学中应选择并整合可接受范围内的探究性教学内容。通常,教师只需对教材做简单加工即可。

转变教材上知识体系的呈现形式:例如,在做氯气知识体系的总结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氯水中有哪些粒子?怎样验证有此些粒子?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谈论探究。

知识情景化:例如,在学生学习鉴定离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两瓶无色的溶液拿给学生看,并告诉学生:这是老师事先配置好的两瓶溶液,一瓶是氯化钠溶液,另一瓶是硫酸钠溶液,但是老师忘记贴标签了,请问那个同学可以帮老师分辨出来?

知识的STS化:在学习硫和氯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第二天上课时,我们需要用到近来三天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情况,请同学们利用今天课下的时间搜集这方面的数据信息。

2.培养学生探究技能

探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其他形式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全面提升提探究技能。例如,在学习必修2《有机化合物》一章时,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让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几种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化学实验室的分子模型又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探究小组,然后给他们分派任务,比如让每个小组利用自己家中现有的材料分别制作甲烷、乙烷、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酸等常见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在制作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还加深了分子模型在头脑中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进行过程当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本节内容的任务,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论文需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酸雨是如何形成的;②酸雨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③怎样才能有效的防治酸雨的形成。课后,学生应确定选题,围绕此题目选阅相关文献,撰写符合要求的论文。论文应该突出主题,明确观点。之后再进行全体学生的论文交流活动,评选出优秀论文和优秀小组。在此过程中,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3.创设情境

情境和问题结合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境形式:

(1)事实情境。化学这一学科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净化污水、废电池污染水资源、钢铁生锈的条件、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危害、食品安全与用药安全等,都是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近的内容,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乐趣,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

(2)实验情境。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的灵魂,教师精心创建多种类型的、真实的、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的实验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原电池》一节时,教师可以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分别放入两个乘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而由于铁丝和铜丝所放置位置的差异,有些学生会观察到铁丝上有气泡而铜丝上没有气泡,有些学生会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这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在讲解了《原电池》一节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有关水果电池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池,例如,让学生在西红柿上插入铜片和锌片,再串联上一只灵敏电流计,通过观察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来判断有没有电流产生。

(3)问题情境。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就先思考的好习惯,但同时不能排除有些学生喜欢依赖他人,当遇到问题时不是首先独立思考,而是问其他同学。对此,教师应大胆改革、创新问答情境,将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主人公都变为学生本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适合他们的思维层次、更具有探究意义,而且同学们也更有兴趣去解答。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适当引导,将偏离教学轨道的问题重新引导到教学重点上来,并将学生解答不了或解答错误的问题指出来、然后予以纠正。

4.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预习、听课、总结、复习、做作业还是其他环节,学生都有可能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介入。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时,学生比较难理解温度、压强、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难将教师课上讲解的方法、套路、注意事项等全部运用到习题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首先设置相应的问题背景,让学生谈谈对化学平衡的认识,然后再以补充的形式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思路,尤其是针对化学这一抽象学科,采用探究性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入手,不断总结探究性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继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实施策略与要点分析[J].学园,2014(1).

[2]王斐斐.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7).

上一篇:思维方式论文范文 下一篇:说课技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