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7:08:22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一)科学性原则,方案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考试理论为基础,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

(二)基础性原则,方案要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确保方案实施后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公平性原则。方案实施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性。

(四)选择性原则。方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导向性原则。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二、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认真总结我省“3十X”高考科目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普通高考改革,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三、考试方案

(一)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十X。“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含听力,下同),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冶、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二)科目组合

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每—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每位考生至少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门专业选考科目;每位考生至少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1、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2、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考生可在1或2中选择一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1、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2、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考生可在l或2中选择一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

在每年普通高考报名前,由高等学校根据上述4种专业分类公布每个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定选考科目,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X科),组成考试科目组(如需要可选择多个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的考试科目组)。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报考专业意向选择考试科目组。

(三)考试内容

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1-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棋块。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2-1模块或选修3-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7号中指定的选修课程(部分)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四)命题原则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各科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各150分;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定。

(六)考试日期

2—3月: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4月:外语口语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

6月8日:上午数学(文科/理科),下午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6月9日:上午物理、历史、生物,下午化学、思想政治、地理

*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考试;大纲制订各考试学科考试说明。

四、录取办法

(一)高校招生计划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招生计划分理科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划定。理科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科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类、法学、教育学等专业。文理兼招的专业需分列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招生计划数。

(二)高校召生专业选考科目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各专业考试科目组。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各专业考试科目的组合可为一组或多组,当考试科目组合为多组时,各考试科目组之间为并列关系。体育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普通高校应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如工学,理学类专业原则上指定物理、化学为专业选考科目(各学科门类专业选考科目参照见附件)。需要加考外语口语的专业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

(四)录取分数线

1、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用卷面原始分呈现,总分用各科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文化课成绩和术科成绩分别用原始分呈现,文化课总分用4科文化课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3+理科基础组成。

2、分数线确定

省招生委员会依据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以5科总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不分文理科)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专业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外语口语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3、投挡和录取

(1)省招生委员舍办公室分别根据文科类、理科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文化分总分或术科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3)普通高校根据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投出的档案,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按照学校已公布的录取原则和要求,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

(4)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分项目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等;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录取时供高等学校参考,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省招生委员会根据上述原则和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录取办法。

五、保障措施

*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考改革方案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省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现实情况提出的。着重从现阶段我省社会发展现实,高考制度改革规律,以及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跟以往不同的要求为出发点;以普通高中按新课程方案完成规定的教学安排,通过正常学习的高中学生巳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高中毕业水平为前提既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也考虑到教育改革实验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学生和教师对课程改革需要逐步适应,逐步转变。作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应在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同时,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可随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逐步调整完善。高考是联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高考改革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考改革方案不是—蹴而就的,应该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程紧密联系,同步实行。在推进高考改革中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一)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都应是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为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素质教育反映的是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素质教育同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高中新课程方案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高考科目改革从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确定需考查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和有个性地发展;商考内容改革体现加强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产生正确导向。在促进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致。

(二)建立科学的普通高中评价制度,不以高考结果作为评价中学教学质量、校长业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普通高中教育有着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规律,各中学应当把握好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规律,考试科学与人才选拔规律。中学必须严格按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根据省教育厅教学管理规定开好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省教育厅将建立起以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为依据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落实教学管理功能;建立以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的教育督导制度,并真正发挥督导结果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的评价功能,对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引导功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科学的多元评价指标衡量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校长的业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普通高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督导和教学评估实际工作中,不得以高考结果作为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校长业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三)逐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等级认定机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将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确保高等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综合素质评价需建立在高诚信度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将在试点的基础上,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可信可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把握上,需坚持公平、客观的原则,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在统一的要求下,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公平、公正。省教育厅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对中学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等级认定机制,并将其纳入对中学教育督导评估的范畴,促使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不断提高。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一)科学性原则。方案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考试理论为基础,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

(二)基础性原则。方案要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确保方案实施后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公平性原则。方案实施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性,确保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报考专业的考生享有相同的权利。

(四)选择性原则。方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导向性原则。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二、指导思想

在认真总结我省“3+X”高考科目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普通高考改革,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三、考试与招生方案

(一)考试安排

1、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

“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30%。

“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30%。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2、科目组合

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

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

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

在每年普通高考报名前,由高等学校根据上述4种专业分类公布每个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定选考科目,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X科),组成考试科目组(如需要可选择多个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的考试科目组)。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报考专业意向选择考试科目组。

3、考试内容

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4、命题原则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5、各科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

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各150分;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定。

6、考试日期

2-3月: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4月:外语口语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

6月8日:上午数学(文科/理科),下午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6月9日:上午物理、历史、生物,下午化学、思想政治、地理。

(二)录取原则

1、高校招生计划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招生计划分理科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划定。理科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科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类、法学、教育学等专业。文理兼招的专业需分列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招生计划数。

2、专业选考科目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各专业考试科目组。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各专业考试科目组可为一组或多组,当考试科目组为多组时,各考试科目组之间为并列关系。

体育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普通高校应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原则上工学、理学类专业指定物理、化学为专业选考科目,各学科门类专业选考科目参照见附件一。需要加考外语口语的专业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

3、录取分数线

(1)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及总分用标准分呈现。即每位考生的录取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分别按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群体转换总分标准分。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X”科的考试成绩按各科目的考生群体转换标准分。

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

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4科成绩及总分分别用标准分呈现,术科成绩用原始分呈现。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录取总分由3+文科基础组成,按体育类和艺术类考生群体转换总分标准分。

(2)分数线确定

省招生委员会依据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以5科总分(标准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标准分)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外语口语录取标准。

4、投挡和录取

(1)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文科类、理科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体育类、艺术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文化分总分或术科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3)普通高校根据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投出的档案,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按照学校已公布的录取原则和要求,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我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浙教基〔20*〕156号),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现就20*年我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推进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1.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和招生中,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外,可参考其它结果,各地要积极探索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继续实行并完善重点普通高中招收保送生和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以及职业高中直升等制度和办法。鼓励各地进行特长测试加分和对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及其它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的改革试验。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和基本普及,逐步扩大高中学校的招生自,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2.考试的组织方式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两考合一进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考试。为了确保考试的质量,升学考试以及两考合一的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毕业考试由学校组织。

3.升学考试的科目设置要求全省统一。20*年的升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政治、体育和自然科学实验操作考查。原则上各科的满分值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00分(含听力测试20分)、自然科学150分、社会·政治80分、体育30分、实验操作考查10分。两考合一的考试科目及满分值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测试25分)、自然科学200分、社会·政治100分、体育30分、实验操作考查10分。语文是否测试听力,英语是否增设口试,以及是否增加"特长项目测试"或音乐、美术与劳技测试等内容,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4.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命题应体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应注意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与地区文化和教育发展相适应,坚持考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导向;应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将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

5.社会·政治学科的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各科考试允许使用计算器。

6.改进命题技术。目前特别要重视控制试卷难度,难度系数要求控制在0.7以上。要适当减少题量,增加主观题的权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要克服试题"能力技能化"的倾向。试题要灵活开放,积极探索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考查,试题的编制,不出繁、偏、怪题。

三、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1.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它还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认真研究这项改革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20*年本地区工作方案,并在政策、管理、人员和经费上予以保障,确保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考试说明"规定考试的目标和性质、各学科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方式、试卷结构等,它"对考试起着法定文件的约束作用"。制定考试说明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印发〈2001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管理和试卷评价报告〉的通知》(教基司函〔20*〕42号)指出:"为了保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考试说明''''编制权限的管理。原则上考试说明应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教研部门组织研究编制并向社会公布。各地对于考试改革的设想、举措,应当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批准后统一编入考试说明,作为考试的依据"。为加强考试管理,保证考试说明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厅委托省教研室根据修订后的省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各学科指导纲要编制《2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经审定后颁布。要求各地尽早研究确定20*年考试改革的设想和举措,并于20*年10月底前报我厅基教处。个别市级考试组织单位要求获得编制考试说明的资格,应报我厅审核批准。

3.严格对命(审)题、施考和阅卷等工作的管理。要继续开展对各命题单位负责人及学科命(审)题组长的培训。各地要尽快建立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实施对所有命(审)题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命题质量。加强对阅卷人员的培训、阅卷复查和登分统计等方面的工作,落实对作文三人独立阅卷的要求,加强对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阅卷的复查。省教研室承担对命(审)题、阅卷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等任务。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预防和严肃查处各种泄密、舞弊行为。充分保障学生安全,坚决杜绝考试过程中学生伤害事故。

4.建立和完善试卷质量与考试管理的评价制度。考试组织单位和命题单位要及时对考试管理、试卷及其使用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和工作总结,组织专家和教研员进行试卷分析,认真撰写评价报告。我厅将组织专家对各地试卷质量、使用效果及考试管理进行分析评价,评价报告。

5.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要坚决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落到实处。不得违反规定提前结束课程,毕业考试不早于5月10日,升学考试安排在6月中旬;不得乱编滥印或滥订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不得搞各种名目的模拟考试;禁止进行区域性的统测、统考、会考。要加大对不良行为的整治力度。要严格考试收费的管理。

各地在贯彻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我厅基教处。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一、精心研究课标

交大二附中全体老师,自2007年6月开始高中课改以来,学校首先成立了教研室,并提出了“为教而研,研以促教”的教研宗旨,为追求高效率的课改教学既提供了组织保障,又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校教研室的指导下,高中课标人手一册,人人自学,集体培训,多途径把握课标精神,多渠道领会课标理念,使课改始终没有偏离方向,使教学始终沿着重视综合素养,追求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精心钻研考题

2011届高三任课教师在认真研究了2010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对《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了再度研究,并精心研究和研讨了2011年的各科考试说明,横向比较研究每一个考点的考查形式,尤其是横向比较研究课标卷考点呈现形式与考纲要求的关系。纵向研究同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考查变化,尤其是研究每一份试卷必考考点和压轴考点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指向,是“教会”中上水平的学生获得高分的一条重要途径。综合研究各学科考题,准确把握试卷的考点、考查难点,尤其是准确把握每一重要考点和难点的试题呈现方式,在逐点过关的复习中让“中等学生”见过、练习过同一考点以不同形式呈现的试题,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精心研究考纲

如何从对考纲的研究中吃透、吃准考题中对创新能力考查的变化,是引领学生高效备考复习的语文学科即在“阅读理解”板块中分别以客观选择和主观简答的形式考查,尤其重视在社科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更突出的以想象方式在第四板块“语言运用”和第五板块“写作”中以主观形式考查。研究考纲要求和考题形式及相互关系,能够使备考复习做到目的明确、措施到位、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四、精心设计课案

复习教案的编写和设计,是高效复课的前提和保证。2010年笔者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对全体高三教师提出:备考复习不能一本或两本复习资料打天下,每位教师必须根据我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编写复习备考学案。高三年级组的每一位老师在复习备考的一年多岁月中在复习课案的准备和设计上花费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

五、精心经营课堂

课堂毕竟是学习的主阵地,落实“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的工夫在课外,学生的提高在课堂。例如生物老师每节课前先预设复习考点,明确考点要求,并选好教学重点,选好对应训练习题,在选题方面不以复习资料为本,而是以考纲为刚,以考点为本,自己编写考点系列复习学案,自己选编训练习题,逐点过关,当堂反馈,当堂调整,强化重点,对光合呼吸(2011年考题共17分,有上升趋势)和遗传变异(2010年考题共21分、2011年共8分,有下降趋势)等难点,采取了预测命题趋势,准确定位方向,下工夫指导要领,花力气进行训练等措施,促使了难点的突破。

六、精心选择习题

精心选择考点系列、综合提升和模拟考试三个层次的训练习题,是提高复课效率和保证复课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避免“题海战术”实现“轻负高质”的关键。高三老师采取了“四个轮子前进”的方式,一是精选高考试题做例题,逐点示例,逐点过关;二是自编我校学生易错考点的复习备考学案,针对指导,反复训练,逐步提升;三是只优选一种参考资料,按学生层次布置作业,巩固当天复习内容;四是精选优质模考试题,着眼提升,反馈教学效果,查漏补缺,及时跟进。

七、精心培优补差

高三团队各学科老师根据模考成绩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学生学习梯队,分层进行精心培优和悉心提高工作,是我们大面积提升考试成绩,大幅度提高一本、二本和三本上线率的重要保证。

八、精心跟进辅导

大班教学的好处就是大面积扩大教育对象,大幅度提高生师比例,但大班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具体落实,因为一个班里的50名学生都是鲜活个性的,都是具有差异的。为了解决个性差异、基础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问题,我们的高三老师在从2010年10月就开始了个别跟进工作,一是跟进尖子生,二是跟进“跛子腿”,三是跟进临界生。对尖子生跟进着眼于提升摸尖,对“跛子腿”跟进式着眼于“摸尖治跛”,对临界生跟进是为了促使其上线,或上一本线,或上二本线,或上三本线。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五年来,回顾我们学校快速发展的历程,总结我校课改成功经验,尤其是分析我校2011年中、高考取得辉煌成绩的原因,固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理念,离不开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门扎实到位、科学有效的管理举措,但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还在我们通过高中课程改革做到了用“八精心”的高效教学理念来经营课堂,以教师的“高付出”实现了“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术科;体育特长生;体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39-01

河南省2012年普通高招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已经结束,参加考试学生的及格率并不高,由于本次考试是河南省体育高考改革的第一年,即由原来的总分100分改为150分,素质项目由原来的各单项25分改为40分,专项由原来的25分改为30分,按以往的经验,学生都比较重视专项的训练,却忽略了素质的更高,从而导致考试成绩偏低,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怎样培养训练高三体育特长生,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带队训练经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员发动学生

学生一进入高三年级,体育教师针对有体育兴趣及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宣传动员,为他们的升学找出路,介绍学校招收体育专业学生的情况,从而让学生了解高考,准备高考,甚至有些家长对体育专业不了解,对体育有偏见,觉得学生上体育专业无出路,从而阻止学生走体育特长这条路,因此,宣传动员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2.定严厉的制度,严格管理,培养良好的训练作风

体育特长生的优点是性格活泼开朗,喜好活动,敢说敢为;缺点是自控力不强,文化课基础薄弱,上课及训练懒惰,容易迟到或旷课,因此必须用严格的制度去约束他、管理他。在日常训练中,除了系统地进行运动技术训练外,还要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质,同时要培养顽强拼搏的训练作风,加强队员的集体凝聚力,让他们为自己能成为训练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从而保证训练及上课的效果。

3.定详细、严密的训练计划

制定体育特长生训练工作计划。首先,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高三年级从每年的暑假开学到第二年的考试时间不足8个月时间,把这8个月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大致一个半月时间,由于大多数同学是初次接触训练,一切需要从基础动作学起,重点发展速度、力度、灵活、柔韧、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第二阶段是从10月中旬到春节,大致是三个半月时间,进入冬训期,发展学生耐力及意志品质、储备体能,为下一步的专项训练及冲刺阶段的训练打下基础;第三阶段是春节后开学到术科考试,大致2个月时间,是专项训练阶段及考试冲刺阶段,针对高考项目,针对性地训练,强化训练,并适当模拟考试,让学生适应考试气氛和环境。其次还要制定每月、每周和每天的训练计划。在宏观计划的基础上,突出具体的训练计划,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每天训练的内容,训练的量和训练的强度,避免盲目性,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

4.练要"持之以恒",老师要积极鼓励、表扬和肯定

要想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长时间的训练,要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体育训练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半点捷径可走,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取得成功后,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教师在训练中,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成功体育的教育,收获的必是体育训练的成功。

5.要勇于吃苦,做学生的引路人

体育训练是一个长期艰苦、耐心细致的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没有顽强的吃苦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所以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不计得失、不计名利、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矛盾、排查掌握、及时解决、身先士卒、不畏艰难,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要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要倾心对待学生,经常地和学生谈心并交心,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指导每个学生,使学生克服畏惧、胆怯心理,消除自卑、自怨等情绪,信心十足地投入训练,促使他们快速提高运动成绩。

6.前强化技术,轻松参加体育术科考试

体育术科考试前两周,按照考试的要求,强化技术训练,每一项技术动作要熟记于心,牢记考试规则,不犯常规性错误,放松心态,把高考当成平时的模拟考试,积极准备,轻装上阵,把学生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迎接考试。

7.化课快速提高阶段

应该明白文化课分数对于体育生的重要性,在目前仍是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形势下,一分定输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于体育生来说,即使专业课分数非常优秀,但是文化课分数考得不好,也会直接影响着升学。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搞好学生的专业课教学,还要告诫学生时刻不能忽视了文化课的强化学习。每年的体育术科考试后,距离文化课高考还有将近两个月时间,将学生的心收回教室,静下心来,坐下去、深入课本中去,抓好双基、抓好容易题和中档题,同时,体育老师要积极和各科任课老师经常联系,了解体育考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保证文化课学习的质量。

8.好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工作

学生高考成绩下发后,学生缺乏对各高校的录取情况的了解,对报考哪所学校心里没数,无所适从,导致有些考生考的成绩不低,却由于与高分考生撞车而落榜。因此,体育教师可根据各高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填报志愿给以指导,保障上线考生都顺利被各高校录取。

9.视学生的素质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把教学的首要目的放在应对高考的方向上,但是,基于素质教育原则的要求,教师还应该时刻在训练中向学生贯彻体育精神和培养体育能力。应该明白,顽强的体育精神和优良的体育能力与学生的体育成绩是相辅相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精神和能力也将是一个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对于学生将来能否实现终身体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不但是素质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完全负责的一种表现。

总之,高三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与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体育教师应善于总结和挖潜,同时,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把别人好的方法和经验,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训练水平,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体育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丽军,浅议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与培养 学习导刊2012.3

[2] 苏建国,浅谈体育特长生训练的几点心得 教育教学研究2009.12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6篇

1.1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在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起到桥梁过渡的作用,是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关键一步。医学临床实践一方面在于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和临床工作的能力,为日后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我们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以“早期导入临床,后期强化技能”为主线,通过“早临床、多临床、不断线、零接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临床实习的零接轨。(1)见习方式: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中医内科学》讲授期间,留出10%课时作为临床见习时间。(2)见习内容:包括对感冒、中风、眩晕等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就诊基本流程、中医望闻问切的要点、辨证施治、方药运用过程等各方面内容。并且我们根据学生临床技能出科考试的成绩和见习情况确定最终考核成绩,参与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通过临床见习,有助于把临床知识与课堂所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实训教学

在高等医学教育的过程中临床教学基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面对当前学生多,附属医院床位少的现状,加大基地建设,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与各级医院紧密合作,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多形式的临床教学基地。不仅要加大临床实习基地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软件建设,如教学过程中安排高水平教师进行讲授,加强医院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对于教学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强化教学意识,提高带教水平,使各级临床教学医院的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中医内科实训教学是我们为学生搭建起的由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间的知识桥梁。我们把此模块安排在学生系统学习内科理论知识后1年、临床实习前,共计24学时。在此阶段,学校实训中心借助临床模拟设备为学生营造真实医疗实践环境,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指导下,基于实训教材以及大纲,对于常用实用的临床知识及技能进行训练,如对中风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的掌握,诊断的依据,与痫病、萎证、痹证的鉴别、如何区别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等、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既重温了记忆中的内科理论知识、对中医内科临床建立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又锻炼了临床动手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内容参照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考核方式采用两站式考核,即“病史采集与技能操作”“病案书写”。考核成绩均采用百分制,最后按照比例计算总成绩(其中病史采集30%、与技能操作20%、病案书写40%、实训报告10%)。

1.3实习教学在短期的临床实训考核以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进行分组并转科,直接接触患者,进一步将前两阶段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为保证教授知识的统一性以及连续性,我们的带教老师以科室为单位划分,分科负责带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病史采集、查体,这样可以使其不仅注重阳性症状、体征,而且避免遗漏阴性症状、体征。之后以所分的小组为单位,选代表汇报分析的病史特征以及诊断的依据。带教老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讲述以何种依据为切入点做出诊断,借以引出鉴别诊断的内容,而不是急于给出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和讨论,总结失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对知识能真正融会贯通。

1.3.1加强毕业实习管理为了提高中医教学后期临床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医院、教务科、临床科室三级管理网络模式,具体负责学生临床教学的实施。我们通过制定相应的后期临床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的组织领导、教师职责、教学工作、学生实习行为等有章可循,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切实掌握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所遇到的困难,教务处及相关学院组织老师到实习医院进行教学实习巡视,与学生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实习生实习、生活的情况、思想动态和需要解决的困难,收集学生对实习过程的问题与建议,整理分类,寻找共性内容,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和方案。

1.3.2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临床带教教师在进行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有繁重的医疗和科研任务,医学生数量的增多导致带教任务加重,但是临床带教与带教教师职称晋级以及奖金的发放关系不大,学生见习的质量亦与带教老师联系不大。加之有的科室对于临床带教工作没有合理的安排,学生临床带教学习没有系统性,带教老师不固定,课前准备亦不充分,没有周密的教学计划,不能及时安排及修改作业(病历书写等),从而影响实习质量。通过对临床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和管理,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临床教学水平,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医疗、科研相结合的临床教学队伍。医院每年组织评选一次优秀带教老师工作以充分调动临床教师的教育积极性。

1.3.3强化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安排一周的临床基本操作训练,达到强化技能的作用。并且在进入医院实习前,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纪律性。进入医院后医院组织召开实习生会议,规范医德医风,让学生熟悉各科室的设置及诊疗范围、常见临床理化检查项目,对学生进行病历书写的培训,强调有关注意事项,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病历书写与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实习生进入临床科室后,由科室主任或教学秘书召开实习小组会议,介绍科室整体情况,学习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提出相关实习要求和考核要求,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职责。既注重技能培训,也注重理论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还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了中医思维训练和四诊能力的培训;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患者有了更多地自,并且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纠纷不断,增加了教学中医患关系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临床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够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及时疏导疏导,解惑答疑,能够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岗前医患关系培训也是毕业实习生培训的重中之重。

1.3.4注重实习医师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临床实习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不可少的手,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实习医师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实习教学的重中之重,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技巧培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临床技能训练等。要求实习医师参与临床各项诊疗活动,掌握体格检查方法及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等,要求做好跟诊、试诊、独立诊疗三步骤;掌握望、闻、问、切等中医诊病基本技巧;掌握常规医疗文件的书写。通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专题小讲座、临床技能培训、名医随诊、值班等方式全面加强实习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1.3.5同时注重实习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经历选题、文献检索、课题设计、如何进行课题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分析、课题具体实施和总结等具体科研步骤。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逐步加强科研实践能力。

1.3.6实施综合考评制度临床科室实行出科考试制度即在某科室实习结束前对学生进行考试,是评定学生实习效果的主要途径。各科室成立考评小组,由科室主任、教学秘书和带教教师组成,每轮实习完毕后,各科均认真组织规范的出科考试,从理论知识、思维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包括工作主动性、医德医风以及组织纪律性等;实习出科考核分为基本理论考试和临床操作技能考试,包括书写病历、体格检查、规范的诊疗操作、临床思维与工作能力等。通过出科考核,提高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

2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医学临床实践方案,规范带教老师制度,密切各级医院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临床实践环境进行实践练习。通过临床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为日后的课堂学习提供方向,培养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7篇

为进一步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切实发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推进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现就我省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把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与落实,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2007年,我省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90个县区的初中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和升学。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根据精神,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依据各科课程标准单独命题;普通高中招生按照单列计划、单独招生的办法进行。高中招生工作要按照学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进行录取,切实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进一步推进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

对未进入课改学生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依据各科教学大纲命题,高中招生工作原则上按照2006年的有关办法实施。

二、考试科目设置、考试方式及时间安排

1.2007年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思想品德与历史(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与历史),共7科5卷。

西安市莲湖区、宝鸡市陈仓区开设“历史与社会”课,该科目与思想品德合卷,设“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省上将为其单独命题并编写考试说明。

各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分别为:语文120分,时间为150分钟:数学120分,时间为120分钟:英语120分(其中听力25分),时间为120分钟;物理与化学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时间为120分钟:思想品德与历史100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60分,历史或历史与社会40分),时间为100分钟。

思想品德与历史(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与历史)实行开卷笔试,其他科目为闭卷笔试。

语文为一卷制,其他科目为两卷制。

除省考科目外,其他科目的考试、考查,原则上随教学进度安排进行。要尽量避免学生毕业时考试考查科目过于集中的现象,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考查结果原则上不计入升学总成绩,只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

对非省考科目的教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各校的督查力度。

2.全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时间为2007年6月23日至24日。各科目考试时间(北京时间)点击查看:

英语听力试题播放采用以广播为主,磁带为辅的办法进行。在规定时间内,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卫星广播AM693千赫、FM106.6兆赫同时向全省播放英语听力试题。

各地要在拟设考点的学校提前试收上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两个频率的节目。若收听效果不好,请改用磁带播放。磁带播放试题的时间应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同步,即于6月24日上午8:20播出提示语,8:30正式播出试题,听力试题播放和考生作答时间为20分钟。

各县(区)务必在考前与当地广播电台、广播站联系,做好转播工作,并调试好接收、播放设备。

3.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分数阅卷、以等级方式呈现。学业考试成绩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必要时,各等级下可设若干个二级等级,以便于高中招生时的实际操作(二级等级数不宜过多)。学业考试的C等级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其他各等级的划分标准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高中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业成绩达到C等级以上(含C等级)为毕业要求。

4.体育考试采用体质健康测试方式,按照教育部评分(实施办法另文下发)。对未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按40分计入升学总成绩: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具体办法见附件1)。

5.继续开展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加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对没有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计入升学总成绩: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核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具体办法见陕教基[2005]81号文件)。

6.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计算器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教基[2006]50号)精神,允许考生携带规定型号的科学计算器进入数学、理化考场。

三、考试范围及命题原则

考试范围和要求以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

命题的原则是:正确导向,重视基础,强调能力,科学规范。

试题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体现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要重视试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稳定整卷难度的前提下,调整试卷结构,保持适当的区分度。控制试卷长度,保证考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四、综合素质评价

对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在进行学业考试的同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办法见附件1。

五、高中招生录取

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等学校的录取工作由各市(区)教育局负责。普通中专招生录取工作由省考试管理中心统一安排。具体录取批次和办法仍按2006年录取办法执行。

各地在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组织招生时,应将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按10%以上比例向薄弱初中分配的办法,以促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六、分工和职责

1.命题、制卷。省教科所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负责编制《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供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使用)》和《陕西省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供未进入课改的初中毕业生使用)》,并组织人员命题,负责全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的印制和分发等工作。各市(区)应在考生报名结束后,及时将各类考生人数等情况报省教科所,按

规定的时间、地点,派员持市(区)教育局介绍信领取试题、答案和评分参考,并按每生5元的标;在交纳命题费和试卷费。

2.阅卷与考试情况分析。阅卷工作由各市(区)组织实施。各市(区)应按照要求组织阅卷骨干人员参加省级培训,同时做好对阅卷组全体成员的二级培训。阅卷入员应以初中骨干教师为主。教研部门应参与阅卷,负责阅卷质量监测和试卷分析及总结工作,并按要求分别向省教育厅基教处和省教科所报送有关数据和材料。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加强对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研究,不断提高试题质量和考务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安全保密工作,切实保证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七、加强对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领导

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做好考试管理、教研等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要结合本市(区)实际制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实施方案和考务工作细则。要严肃考试纪律,认真做好考生报名、考试、阅卷、录取、试卷分析与评价等工作,切实落实安全保密措施,确保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考试结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或公布名次;不得向社会、单位和个人公布、提供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原始分值。

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各课程改革实验区必须从七年级开始实施。未进入课程改革的县(区)也可参照执行。这一工作,一是要坚持实施,扎实推进;二是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2.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切实杜绝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时将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的做法。

3.为保证阅卷工作切实按照新课程要求准确把握评分标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考试的信度、效度,应注意吸收市、县教研员和初中骨干教师参与阅卷。各阅卷单位要对考试情况作出分析评价。

4.英语听力考试是考查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促进各学校完善教学设施,提高英语教学工作水平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应将英语听力考试成绩记入英语学科考试总成绩。

各市(区)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应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备案。考务工作细则及在考试、录取、评价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教育厅。

陕西省教育厅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解题效率;思维方式

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和繁杂,致使整体性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高中生在面对着各科目繁多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化学学习而后达到学以致用,就要切实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的精髓,而后对其中的各类问题予以分析和探究,将解题思维予以简洁化,促使解题思路更清晰,这样也可以切实提高解题效率,并极大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而笔者在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高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探究,力求提升整体性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

一、从大方向思考问题,应用巧妙的方式解题

高中生要想切实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就要针对学习中的各类典型问题予以分析,并且从大方向上进行思考,将题干中的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归纳,不可将自己的精力缠绕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相反的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强化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认知,同时也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解题效率,并对化学题干中的细节问题予以定位,最终实现高效的解题.例1已知某一种混合物质当中含有Al2S3以及K2S,它们的比例为2:3,若已知混合物质中的硫元素有32g,而这一混合物的总质量为()?A.85gB.68gC.67gD.70g学生要想高效的解决这一高中化学题目,就要从题干中所给定的知识内容着手,整体性的分析其中涵盖的要点和重点,对这一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很容易了解其中的Al2S3以及K2S之间存在的关系为2∶3,因此,在实际的解题时,应当将二者简化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而后从大方向上考虑这一题目的解答方式,可以得知它的整体性化学式为K6Al4S9,从这一方向着手予以解题,将会使问题的解答方式更为简洁化,此时学生可以更好地找寻到一个切入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最终从这一整体性的化学式可以计算得知最终的结果为70g.

二、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促使化学问题的解决更具多元化

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还有部分学生无法意识到转变解题思维的重要性,也不能促使解题方式更具灵活性和多样化,这样就会使解题思维固化,不能切实提高高中化学解题效率,对于学生培养多元化的解题思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就应当将自身的引导性主题地位体现出来,而后引导学生对某一道化学题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学会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最终极大的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2有一种混凝物质,它含有镁粉、锌粉以及铁粉,已知它的总质量为4g,它可以和25%的H2SO2发生完全反应,最终得到100的固体物质,求这一物质反应中的氢气含量为多少?解析对这一高中化学题进行解答,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解题步骤,对所给定的条件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将待求量进行分析和推导,还可以将其中的三类物质予以化分析,而后将其设定为位置数值,通过数量关系的方式进行计算可以得出最终的结果.但是这一解题方式所涉及的内容和数值较多,所以,可以将计算方式进一步简化,参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明确反应前后的质量具有一致性,已知生成物为100g,而后还可以得知镁、锌以及铁的质量是4g,此时可以对H2和SO2之间的关系进行联系,最后得知所生成出的H2为2g,这一化学题解题完毕.

三、结论

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而后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出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作者:华建芹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鹏飞.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J].文理导航(中旬),2016,23(8):59-59.

[2]刘陈香.试论优化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5,22(6):84-85.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历史 高考 命题改革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废除了十一年的高考终于重新恢复。该年,历史即为全国高考考试科目之一,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1978年,包括历史科在内的各科试题改由全国统一命制,高考又重新走上正轨。从1977年到2012年,历史高考已经走过了36年。在这过去的36年中,历史科的命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和回顾这36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改革史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从中总结出值得现阶段高考借鉴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才能使历史高考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下面笔者主要从试卷形式、题型结构、知识结构、命题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试卷形式:由单一化到地区化、多元化

(一)由全国统一命题到各地自主命题

从恢复高考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历史高考一直是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1998年,国家教委改称教育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相应改称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即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全部使用同一份高考试卷(全国卷)。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仅仅用一张高考试卷进行测量,则显然无法兼顾到全国不同地区考生的实际情况。从2000年开始,上海、北京率先在全国进行了自主命题实验,到2012年高考,全国已有16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一方面,高考自主命题的逐步深化使得各省高考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教育情况,也使全国高考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竞争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自主命题的缺陷,如:命题质量的下降、命题成本的上升、命题安全及权威性的下降等。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卷与全国卷并存,这样既使得高考试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又有利于两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由单科考试到综合科目考试

新世纪以前的全国高考实行的是单科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重视综合的课改理念被提出并逐渐受到重视。在此理念的指引下,“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被设计出来,从而影响了高考科目的设置。2000年,广东、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等省份开始进行综合科目考试实验,历史成为文科综合科目考试的一部分。到2012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实行了综合科目考试(截至2012年,全国仅江苏、上海、海南三省市仍在使用历史单科卷)。综合考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社会问题为视角,以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作为载体,重新整合知识,创设新的情境,提出问题,以期在知识、思想的交融中,解决问题,产生新的认识。①与以往的单科考试相比,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将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融会贯通,改变了过去学科间相互孤立、缺少联系的缺点。当然,综合科目考试并非没有瑕疵。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科内综合不乏好题,但跨学科综合,基本是“拼盘”式的,实现有机综合的题目实为凤毛麟角。②跨学科综合题对于有效地考查和区分应试者的素质(素养),有着其他类型题目无法取代的功能,“文综”卷中应有其一席之地。③因此,在综合能力测试逐步取代历史单科考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综合考试本身质量的提高,综合应该是真正的跨学科知识融合而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各学科知识的叠加。

二、试题形式:材料题异军突起,增设选做题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历史高考开始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的同时,一种新的题型——历史材料解析题,应运而生。材料题的出现,使得历史高考能够真正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材料的出现也使得历史试卷的历史味愈加浓厚。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材料题业已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仅是材料解析题,而且几乎所有试题都有材料背景,包括选择题。材料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不仅有文字史料,更有表格、地图、漫画、照片等,且这些材料大多不直接选自教材,而从更大范围内选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体现出脱教材的趋势。这一方面凸显了历史高考重视能力考查的特点,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材料题的推出使得试卷的文字量大大增加,给考生的阅读能力及做题速度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在不过分加重考生负担的基础上实现能力考查的目的,是摆在命题专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4年投入使用的新课程历史教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从六个选修模块中选取两个模块进行学习。在新课程高考中,同样分设必考和选考内容。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考生可以从45、46、47、48四道选做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每题的分值均为15分。选做题的推出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其中必做题突出了通识性教育的特点,选做题则突出了选择性与专门性教育的特点。

三、知识结构:政治、经济、文化并重,中国史与世界史并举

过去的高中历史教材为通史型教材,整体篇幅中政治史所占比重较大。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社会上要求改变过去政治史独尊地位的呼声越来越强,课程标准及课标版历史教材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将高中历史必修部分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大模块,分别对应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内容,而选修的六个模块则可以理解为文明史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在新课程版的考试大纲中,命题专家依据文明史观对课标内容进行整合,按照知识的内在关系,打破模块界限,构建起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通史学科体系。④在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必做题部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所占的分值比重分别为31%、34%、35%,三大模块大致分布均匀。另外,古代史占33%,近现代史占67%,中国史占61%,世界史占39%,体现了“厚今薄古,中外并举”的特点。

四、命题理念:史观多元化,试题立意不断变革

(一)史观的多元化

历史高考命题需要史观的引导。上世纪的历史高考命题史观较为单一,主要是以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作为命题指导的。新课改以后,高考命题的史学范式(即史观)逐步更新,不再局限于一种范式。新课程高考开始后,历史高考逐步构建起以文明史范式为主的包括近代化范式、全球范式、社会生活史范式等综合范式作为指导命题的基本范式。史学范式的丰富使得命题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命制试题;也可以引导考生以更加多样的视角审视历史,而不再局限于革命斗争。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题,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0题“城市交通信号灯”题,分别从全球史观和社会生活史观出发命题,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试题立意的变革

立意即试题的指导思想,它是试题的灵魂,决定着试题的考查目标和基本面貌。上世纪80年代,历史高考命题主要以教学大纲和人教版课本为依据,题目设问均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考试考查的主要是对知识的记忆,此时试题的指导思想处于“知识立意”阶段。199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具有命题标准性质的《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首次提出“高考历史学科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将能力考查列为高考考试的主要目标⑤。自此,历史高考由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查逐渐发展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查,即进入到了“能力立意”阶段。2007年新课程高考开始,当年的新课程版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首次提出了历史高考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潜力”、“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素养,特别是对人文素养的考查,成为新高考有别于旧高考的一大亮点。在新高考中,既有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通过改造题型和评分标准,创设开放性的试题和采用新型的分层采意评分方法,鼓励考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发挥,实现了对考生历史整体思维、历史研究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高考试题指导思想自此进入到“素养立意”阶段。

纵览36年的高考命题立意变革,主要体现为高考试题从“知识立意为主”,到“能力立意为主”,再到“素养立意”,考查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平面走向立体,反映的是对具体历史知识的态度和要求,体现了对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视。⑥

五、结语

36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改革成果显著,近6年的新课程历史高考更是走在了课改的前面,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然而,目前的高考试题尚未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思想。真正完整体现正确教育思想、课程理念的高考试题,应能综合考查学生12年基础教育学习历练之后的文化素养。⑦就历史学科而言,这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如何命制出一套能有效考查和区分应试者历史人文素养的试卷,正是现阶段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愿各位同仁以此为志共同奋斗。

注释:

①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一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②冯一下.曲折难忘历程:高考历史命题改革3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7).

③冯一下.现阶段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4).

④⑤郑志伟,田家伟,袁兆桐.特点与趋向——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二).中学历史教学,2012(3).

⑥徐赐成.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意蕴.历史教学,2012(3).

⑦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一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参考文献:

[1]姚锦祥.历史教育考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赐成.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意蕴[J].历史教学,2012(3).

[3]冯一下.曲折难忘历程:高考历史命题改革30年[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7).

[4]冯一下.现阶段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4).

[5]张炳伟,韩建峰,袁兆桐.命题传承与数据分析——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一)[J].中学历史教学,2012(3).

[6]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一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高中各科考试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高考资格;高考科目;高考移民

[作者简介]曾翔,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唐彬,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208-05

为了解决当前的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这三大难题,笔者在此提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或许这种新思路对我国将来高考制度改革会起到抛砖引玉的启迪作用。

一、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暴露出许多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在此就解决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考科目设置沿革

1977年高考恢复时沿用了“”前的文理分科的办法,即文科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这种科目设置办法当时在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及促进中学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克服中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原教育部于1983年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在会考的基础上进行高考科目改革。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试行“3+l”方案;1991年又在湖南、海南、云南三省进行科目组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95年在除上海以外的全国其他地方全部实行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历史、政治,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物理、化学的“3+2”方案。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3+x”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方案,现已发展到了“3+小综合”和“3+大综合”这两种高考科目设置模式。“3+小综合”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或再加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这三科的综合)。“3+大综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的综合。目前全国高考科目设置方式的主流是“3+小综合”这种模式。

(二)现行招生方式

现行的招生方式就是先将招生数量指标划分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全国重点高校的招生指标更加要按省级行政区严格划定),将招生指标划分到各省级行政区是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以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然后再按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这四个步骤顺序进行计算机远程录取。提前批为军事院校、艺术院校和体育院校录取的本专科新生;第一批为全国重点高校录取的本科新生;第二批为普通高校录取的本科新生;第三批为普通高校录取的专科新生。

(三)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病

现行高考制度主要存在如下两点弊病:

一是高考科目设置不够完善。高考科目的设置应强调高校各类专业的特点,高考科目知识既要求全面又要求与自身专业特点相关。现行的“3+大综合”高考模式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之处,但也有考核学生“全面不专”的弱点。同时,高考要复习应考九门功课,学生负担过重。而现行的“3+小综合”高考模式却存在有使学生偏科思想的弊病(如文科考生不重视物理和化学课的学习,理科考生不重视政治和历史课的学习)。

二是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必然产生高考移民现象。在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下,全国重点高校招生指标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由于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较悬殊,各省市自治区划定的同一档的上线原始分数线最大相差可达100多分。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招生指标的办法录取新生很可能会产生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原始分数之间相差100多分的现象。因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省际之间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并逐渐形成高考移民潮,至今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有些省级行政区教育部门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制止,但还是不能完全杜绝这种高考移民趋势。

由于现行高考制度存在上述两大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

二、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设想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一是要设置高考资格,只有通过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并取得相应的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二是要合理设置高考科目,特别是理科专业方面的高考科目。三是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招生指标不宜再划分到各省、市、自治区。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改革,就很可能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全国高考招生制度。

(一)设置高考资格  如何设置高考资格,在此可规定为只有参加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并取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也就是说,只有取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成人高校入学考试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参加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的考生必须参加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即计算机应用基础,下同)这四科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可发给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为什么要选定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这四科作为考试科目?这是因为这四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最基本最有用的工具性学科的缘故。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应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出题,全国统一进行考试。这样一来,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及其毕业证书就具有全国权威性。

由于是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因而可作如下规定:语文科考试不必再考古代汉语。这是因为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能再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缘故。数学科考试深度可略浅于现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难度。外语科考试只考笔试而不必考听力。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只考机试而不必考笔试。

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考试成绩可定为A、B、C三级。也就是说,可规定90至100分为A档成绩,75至89分为B档成绩,60至74分为c档成绩。每科成绩都是A档的可称其为A级成绩,每科成绩最低一档是B档成绩的可称其为B级成绩,每科成绩最低一档是C档成绩的可称其为c级成绩。为了使考生考试资格更好地对应考生报考高校的级别或批次,可规定只有持有A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可报考全国重点高校本科专业(即第一批录取本科专业),持有B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可报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即第二批录取本科专业),持有C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可报考全国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即第三批录取本科专业)或可报考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即第四批录取专科专业)。

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可采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组织形式,即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国统一考试,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时间进行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这四科的考试。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时间安排上要相互错开。考生若觉得某一科成绩不理想(如只获得B级或C级成绩而不是A级成绩),还可以继续再考,直到本人获得满意成绩为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科考试易难程度来确定先后选考科目,最快的考生只须经过两天的考试就可以拿到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不仅是为在校高中生而设置的,而且也是为非在校高中生而设置的。也就是说,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还可为中专生、技校生、职业高中生、社会青年、特殊考生等群体获取参加高考资格而设置的。

(二)高考科目设置

高考科目可分为理科高考科目和文科高考科目两种。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主要是理科高考科目和文科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此外,对于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只要其获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就可以不再参加文化课的考试。

1.理科高考科目设置

理科类专业可划分为理、工、医、农这四大类专业。凡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六科的全国统一考试。虽然地理科在中学属于文科,但是地理专业在大学属于理科专业。这就是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为什么要考地理科的原因。对于理科专业来说,这六科知识既全面又与自身专业相关。因此,选定这六科作为理科专业考生的固定高考科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这六科的分值可规定如下:外语、数学、物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50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00分,上述六科的总分值为750分。同时.由于数理化生地这五科的内容相近,因而其单科试题内容都可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试题内容有一定比例的相互渗透。也就是说,数学科要与物理科、化学科相互渗透,数学科可占70%-80%的分数,物理科和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物理科要与数学科、化学科相互渗透,物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数学科和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化学科要与数学科、物理科相互渗透,化学科可占70%-80%的分数,数学科、物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生物科要与化学科、物理科相互渗透,生物科可占70%-80%的分数,物理科、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地理科要与化学科、生物科相互渗透,地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化学科、生物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

对于报考理工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数学科和物理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数学科和物理科的成绩)。对于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化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化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对于报考农学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生物科和地理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生物科和地理科的成绩)。

2.文科类专业高考科目设置  文科类专业可划分为纯文科类专业(如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专业)、第一类应用文科专业(如外语、新闻、法学、财政、审计、金融、税务、会计、电子商务、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和第二类应用文科专业(如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旅游等专业)这三大类文科专业。凡报考文科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语文(要加考古代汉语)、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的全国统一考试。对于文科类专业来说,这六科知识既全面又与自身专业相关。因此,选定这六科作为文科专业考生的固定高考科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这六科的分值可规定如下: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50分,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00分,上述六科的总分值为750分。由于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科的内容相近,因而其试题可以相互渗透。其中,政治科要与历史科、地理科相互渗透,政治可占70%-80%的分数,历史科和地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历史科要与政治科、地理科相互渗透,历史科可占70%-80%的分数,政治科和地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地理科要与政治科、历史科相互渗透,地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政治科和历史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

对于报考纯文科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语文科、政治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政治科和历史科的成绩)。对于报考第一类应用文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数学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对于报考第二类应用文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政治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政治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

对于报考跨越文理科类专业(如考古学专业)的考生来说,要求一律参加理科类专业考生的考试。同时,要加考语文科,免考外语科(其外语科高考考试成绩可用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外语科成绩来替代)。录取时可参考其语文科、数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语文科和生物科的成绩)。

3.艺术体育类专业高考科目设置  艺术体育类专业主要包括音乐、绘画、影视、戏剧、体育等专业。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可不必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其文化课考试成绩可用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来替代。虽然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不必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但是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要参加其专业课的考试,这可由考生报考的院校组织其专业课的考试,或者委托相关院校组织其专业课的考试。

(三)招生录取工作

新生录取程序仍然可按现行的新生录取程序进行,即分为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这四个步骤进行计算机远程录取。但在录取第一批新生时,其录取原则要求应有所变更。

1.理科专业新生录取  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可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定,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没有照顾分的原始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新生。为什么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分呢?主要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是为了解决高考移民难题。由于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定,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录取理科专业新生。又由于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略多于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因而各省报考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高中生就没有必要迁移到其他省区高中去就读,这样就可大大减少高考移民现象的产生,高考移民难题也将得以较好地解决。

二是全国重点高校可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到最优秀的自然科学专业方面的新生。同时,还可根除按照省级行政区划分招生指标的办法录取新生可

能会产生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录取成绩之间相差太悬殊(原始分可相差100多分)的弊病。新的录取新生办法不仅可保证在自然科学专业方面能录取到全国最优秀的考生,而且还能保证在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成绩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

三是可操作性强。由于理科高考试题客观性较强,试题答案的正确与错误界限分明,能客观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能力水平,可真正体现出在分数面前人人相等。因此,录取理科新生时就可一视同仁。

2.文科专业新生录取  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还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定为好。为什么这样划分呢?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是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为了保证重点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到最优秀的理科专业的新生,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可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录取理科专业新生,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就不再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就主要落实到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为了保证各省区招生数量的相对平衡,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指标就应该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

二是体现文理科不同的教育特点。这是因为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普通高校理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比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普通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要大得多。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广西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就要比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大得多。也就是说,理科方面差距大而文科方面差距小。因此,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招生指标不宜按省级行政区划分而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招生指标还是要按省级行政区划分就较为合理。

三是文科高考试题主观性较强。如给同一篇作文评分时,不同的改卷老师给出的评分结果就很可能不一样,文科高考试题评卷结果不如理科高考试题评卷结果那样精确,误差几分是很可能的事。若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文科新生,则几分的差距就很可能使一位考生的命运迥然不同。这也就是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必须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理由之一。

从全国总的高校招生指标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来让各省区进行竞争是公平合理的。虽然这样可能会使个别省区(主要是人口大省和教育发达的省区)获取这部分指标中的相当大部分,而又可能会使个别省区(主要是人口小省和教育落后的省区)获取这部分指标中的相当小部分(甚至为零)。也就是说,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来让各省、市、区进行竞争,让一部分省、市、区争得多一点招生指标也不是什么坏事。若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则可在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体现,而不应在理科类专业考生方面体现。否则,就特别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优秀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

三、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重要意义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在减轻学生负担、高考科目设置、高考移民、高中毕业统一会考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减轻学生负担

新高考制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报考理科类专业的考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可免考语文科;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可免考所有文化课科目(而只考专业课科目),即可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来替代全国高考文化课的考试成绩。

(二)高考理科科目设置更合理

在设置理科高考科目方面新高考科目方案比现高考科目方案更合理。现高考理科科目设置方案主流为“3+理科小综合”,也就是说,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加上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新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对于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少考了语文科而多考了地理科。作为工具性科目的语文科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时已考过,因而在正式全国高考中可免考语文科。地理科在中学是文科,在大学是理科,因而地理科是文理兼容科。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要加考地理科,知识结构才全面合理。同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个单科考试方式,都是采用每科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有一定比例地相互渗透的考试方式。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具有鲜明的学科特长的新生。显然,新的理科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比现“3+理科小综合”设置方案更优越。

(三)解决高考移民难题

上一篇:护士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护士资格考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