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5 11:41:22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地,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财政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断增加。生均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是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为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资金[1],具有特定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特征[2]。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基本建设专项拨款、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和学生资助金等4大类。规范化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有利于高职院校切实落实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方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内容模糊,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申报通常是由学校领导决策后布置职能部门或者相关的二级院系编写申报材料,再由职能部门或者二级院系部门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具体负责编写项目申报材料。编写人员可能因层层传达或者政治站位较低,领会不到学校领导层的战略规划而导致申报内容空泛,建设目标不明确;部分申报人员则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更多改变支出方向的余地,有意将申报书中的项目建设内容模糊化。建设内容不明晰,必然导致项目绩效目标量化指标缺乏,定性指标不明确。同时,部分申报人员仍存在“争项目、争资金”的观念,忽视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实际教学科研需求和学校中期规划,甚至部分项目存在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对称现象。大部分项目申报人在申报阶段并未进行详尽调研,预算编制往往依靠主观认识和经验,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再者,由于没有财会基础,项目申报人对经济科目的分类不清晰,造成经济科目预算不准确,而财务人员对项目具体的建设任务和需求不甚了解,审核项目预算时难以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前期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往往给后续项目实施造成困难。(二)项目支出进度滞后,资金使用不规范。大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下达至学校零余额账户时间为每年三四月,资金下达后,各财政专项项目还需根据制度规定进行项目启动的校内审批与公示,正式实施时间往往要到五六月;部分项目采购业务属于招标范围且达到招标规模标准的,还需进行招标采购,从项目申购到签订采购合同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耗时较长;教室、实训室和学生宿舍翻新改造项目为了不影响日常教学与师生校园生活,通常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以上原因都将导致前期项目支出进度无法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另外,项目经办人员大部分为一线教师,他们身兼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责,用于办理项目业务的时间非常有限,而项目从采购到付款需要经过一系列烦琐的流程,项目执行拖拉现象较为突出。等到临近支出进度考核节点或者年底,部分项目人员为达到支出进度或者避免资金被财政收回,会申请提前付款或者有意模糊专项资金预算支出界限,在财政专项资金中列支不相关的支出。(三)项目管理效率低下,执行信息传递不及时。财政专项资金通常由财务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者学校预算工作需要组织申报,大多数情况由学校管理层决策后由职能部门或者二级院系布置相关人员进行申报,小部分由项目申报人自行申报,项目申报存在被动性和方向不明确性现象。同时,职能部门在项目申报业务中处于被动配合状态,主要是对属于其职能范围内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则对所有申报项目的预算进行审核,申报人员、职能部门和财务人员各司其职,但未进行充分沟通,容易造成项目申报材料内容上前后矛盾。组织申报工作效率较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项目负责人或执行部门、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审计部门相互协调。项目负责人或执行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和实施,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过程的协调和事项审批,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和资金监督;纪检审计部门负责资金使用和事项的监督。实务中,一些经济业务从采购到申请付款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但由于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不及时,往往在付款环节才被发现。(四)缺乏事中监督检查,事后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省级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资金申请轻过程监督,重结果轻绩效”的现象。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财务部门注重审核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职能管理部门极少关注项目业务流程及事项的规范性、预算执行情况和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部门更是缺少事中监督检查和纠偏。项目资金使用完毕,项目后续的完成情况很少有人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结题验收处于被动状态,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验收的项目则由项目负责人或经办人员按照要求报送相关材料,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要求验收的则在资金支出完毕时视同结题。项目绩效考核同样处于被动报送自评材料和接收上级审计部门审计状态。高职院校本身缺乏对已结题项目进行验收和绩效考评的机制,具体体现在绩效考评牵头组织部门不明晰,考评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一)优化项目申报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项目申报启动工作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充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业务处室沟通掌握专项资金设立意图及支持方向,然后由学校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开会讨论项目申报方向。职能部门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项目申报范围及指引,组织二级院系开展项目申报工作。二级院系自行确定申报项目清单,由相关人员编写申报材料。通过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明确项目申报方向,提高项目申报的精准性;通过提高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参与度,调动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性。预算编制方面,在讨论项目建设内容环节,项目申报部门或人员可以请学校财务人员参与进来,以便财务人员在充分了解项目建设任务和具体需求的前提下为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专业建议,使预算更加科学规范,测算依据更加细致合理。同时,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预算与绩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等相关培训业务,或者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宣传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让更多教职工了解最新的财政资金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效率。(二)优化工作岗位设置,提升财政专项资金执行效率。相比于一线教师兼职负责财政专项项目实施与管理,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管理工作能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基于对行政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以及固定的坐班时间,能够更好地保障项目实施进度和业务规范性,同时还能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精力从事教科研工作。人事部门要明确项目管理为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并将岗位职责写入各部门“三定”方案。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这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办理采购、招投标、验收和付款等各流程业务;提高自我审视和自我管控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有效的项目过程材料,确保工作的严谨性。(三)建设财务信息化系统,实现项目全程管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项目申报、资金下达、业务流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互相独立,部分项目负责人和经办人对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易造成实际支出偏离预算。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的信息掌握也不全面,管理效率低下。高职院校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包括项目申报、立项论证、项目执行(含采购申请、合同管理、业务报销等流程)、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和支出进度。通过信息化加强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项目执行效率,降低项目支出偏离预算、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风险。(四)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事中监督检查。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完善项目考核验收和绩效评价制度,牵头制定各类型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从预算执行、业务操作、支出进度、项目成果、量化绩效指标和定性绩效指标考核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项目负责部门、项目负责人年度评优,并作为以后安排资金的重要参考。同时,审计部门要重视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及时检查项目预算执行和业务操作规范性,降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规风险。

三、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资金来源,合法、合规、高效地用好每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创造其应有的价值,对高职院校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2018-12-24.

[2]周晶.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20(07):46-47+52.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国家、行业和地方各层次各类型科研课题数不断增多。但在数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科研课题研究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定位偏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三改一补”而来,对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缺乏认识,对科研管理工作定位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还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对科研课题的管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课题、经费。成果鉴定,报奖等进行被动的统计管理,很少进行科研课题信息搜集、加工和传递方面的工作,不能对科研人员申报课题进行指导,咨询和论证,难以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课题过程管理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立项工作,但对课题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常常出现”重课题申报立项、轻课题研究,重结题。轻成果”的现象,不管课题能否按期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对课题立项以后的实施指导、检查监督缺乏力度,对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控制不够重视,对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质量等缺乏明确和规范有效的检查手段和制度,实施管理不到位,结题验收不规范,课题延期问题突出,研究成果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科研课题研究质量。

1.3 课题管理制度不完善、无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套用本科院校管理办法,缺少适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色的管理制度,导致课题管理操作难度大,实效性不强。由于部级课题、省(部)级课题,行业课题,重点课题、重大课题、一般立项课题等在选题标准、过程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其立项率、社会绩效与影响也差之甚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题管理办法都是框架式、笼统形管理办法,均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题制定的针对性管理办法,难以激发科研工作人员挑战高难度课题、出精品成果的动力。

2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1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科研课题管理实践,其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面质量管理中演变而来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最先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概念界定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对科研课题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的科学管理和控制过程,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可定义为:学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以科研课题质量为中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课题研究所进行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活动。

2.2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2.2.1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项科研课题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科研课题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课题主持人所在系部、图书馆,实训中心,甚至涉及到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科研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院各部门、各系部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科研课题管理中,认识到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绝非只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课题组成员的事,而是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在需要。

2.2.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过程,是指与科研课题质量有关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课题的选题设计、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及课题的推广应用及社会绩效反馈等重要环节。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以保证达到预先确定的质量标准。

2.2.3全要素的质量管理

指对影响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全部可控要素(课题质量目标、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经费使用,课题文件资料档案管理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全要素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2.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所谓多方法,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复合化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除日常工作使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之外,还应包括组织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专业技术理论。

3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3.1 一切为优质结项服务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向。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严格的课题管理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实现优质结项,因此,它是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3.2 一切以预防为主

就是把课题管理工作重点由事后检查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控制上来,从由管课题结题为主转变为管因素为主,不仅要“事后把关”,而且要“事先控制”,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把各种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期,防患于未然。

3.3 一切用数据说话

这是高职院校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数据是反映课题质量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准确地发现影响课题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3.4 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PDCA循环表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or])。即按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下去地进行质量管理,每循环一次就总结提高一次,螺旋式和阶梯式上升,使课题质量不断提高。

4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1 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全面管理计划是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课题质量目标与标准的制定。全面管理计划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反馈,以全员参与为核心,把与科研课题开展有关的过程和相关人员都纳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使管理的效能达到最大化。高职院校在制定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计划时,一定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的科研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质量方针和目标。

4.2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

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课题结题期质量管理、课题成果转化推广期质量管理四个环节。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课题研究质量的诸要素和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地规划,检查、反馈与调节,从而稳定和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4.2.1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期是课题全过程管理的一个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申报质量,提高课题立项率。提高课题申报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申报课题选题的指导:二是对申报课题设计的指导。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及时让课题申报人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及课题研究方向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课题:二是要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及一些长期从事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就科学课题申报进行指导、评议,让申报人对科学课题申报的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了解,全面掌握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编写技巧,使课题申报材料能更充分反映出所申报课题的针对性,创新性、前瞻性等关键要素,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成功率。

4.2.2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实施期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提高课题结项率及优秀率。

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指导二是对立项课题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因此,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及时组织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成果要求,经费使用和课题结题条件等事宜,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统筹安排部署工作;二是签订课题合同,制定出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及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所列内容尽可能量化),便于课题检查鉴定,三是抓好课题中期检查督促工作,组织有关专家采用书面和汇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地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成果情况以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四是严把课题成果结题鉴定关,对每个申请结题的项目进行验收,重点检查成果质量是否达到课题设计要求、成果形式是否规范、成果的效益及影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等。

4.3科研课题的经费管理

课题经费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课题经费使用管理则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证。

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主要有:一是实行学院和处(室),系(部)两级管理,经费统一进入财务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制,二是明确科研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三是根据课题经费来源及性质设立专项经费管理同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等手段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分析:四是定期与财务收支对帐,课题结题时须经财务审核签字确认。只有合理、有效、科学地使用课题经费,做到既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又能方便广大科研人员开发课题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

4.4科研课题的档案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规范性和便于利用。主要包括: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课题档案管理必须做到“四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5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

5.1 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质量保障”为目的,以同等级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做得好的院校作为参照标准,聘请专家和学者对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进行内部或外部评审。当符合参照标准时,即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则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提供质量保障。

5.2 面向过程改进的诊断性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自我评价找到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劣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过程环节改进,最终达到过程的不断提升。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成后,必须坚持遵循PDCA循环,以目标作为参照来评价结果,通过分析结果,找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确定产生结果的相关过程及作用于过程的系统因素,通过改进系统因素,提高过程的性能,达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体系的目的。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加大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力度,切实减轻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子女教育费用负担,区总工会今年将继续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金秋助学”内容

一是对今年参加高考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二是对今年考取高职院校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实施工会培育“金牌蓝领计划”,目的是引导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树立正确的升学观择业观,立志成为“金牌蓝领”,助推技工强市建设。三是实施资助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圆梦计划”,资助一部分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就读品学兼优(指在校表现较好、各科成绩合格、院系同年级同专业综合排名中上游)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勉励其勤奋学习、学业有成。四是对子女在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职工(农民工)进行适当的助学帮扶。

二、资助条件

所在单位建立工会组织、符合助学帮扶内容,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可申请资助:

1、政府认定的低保家庭,经政府救助后生活仍然困难的职工(农民工)家庭;

2、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788元(含)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

3、家庭人均月收入在789元-1575元(含)的,但由于遭受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农民工)家庭。

符合上述条件的市级以上困难劳动模范、单亲困难女职工(农民工)家庭和符合计生政策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优先帮扶。已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原则上不再纳入帮扶范围。

三、资助标准

依据省、市总工会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的资助标准原则上统一。经调查核实,对特困家庭适当侧重,救助金额由区工会主席(党组)会议研究确定。

四、申报时间

金秋助学活动时间:2017年8月至9月。8月15日前将首批申报材料和汇总表报送至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8月31日前将第二批申报材料和汇总表报送至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同时报送电子档。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

五、申报程序及申报材料

(一)申报程序

今年的助学继续坚持属地管理原则。

区直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可向所在单位工会提出帮扶申请,各单位工会调查核实公示后上报主管局工会,各主管局工会审核汇总后报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复核。区直属基层工会可将调查核实公示后的困难职工(农民工)材料及汇总表直接报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审核。

(二)申报材料

申请资助对象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帮扶申请表要填写完整(申请人本人要签字;基层工会主席和主管局工会主席签字盖章);

2、困难职工(农民工)本人及其家庭成员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身份证需正反复印);申请人承担父母主要赡养责任的由单位工会、社区(居、村委会)或街道(中心)出具赡养证明;

3、入学通知书(在校学生提供学生证等)复印件;

4、申报“圆梦计划”的,要填报xx区工会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高校“圆梦计划”助学申请表;

5、申请人及家庭成员近期收入证明(工资单或单位工资发放银行卡打卡记录凭证)及相关困难证明材料(低保证、残疾证等);

6、家庭人均月收入在789元-1575元(含)的,但由于遭受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农民工),还需提供本人或家庭成员近期医保定点医院诊断和诊治证明、医疗费用票据、家庭遭受意外灾害定损等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7、以困难职工(农民工)本人身份证开户的皖东银行的银行卡(存折)的复印件;

8、困难农民工家庭建档,需附农村户籍材料和劳动关系证明材料。

六、相关要求

1、全面调查摸底。一是各工委、基层工会要提前对已建会单位中今年考上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科、高职)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拟入学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职工(农民工)家庭的致困原因及困难程度,逐个核实登记,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因困施助,将符合助学帮扶条件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全部纳入助学范围。所有助学对象均在单位、社区(居、村委会)或街道(中心)公示,并拍照留存。凡弄虚作假、骗取助学资金的,一经查实将对申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并追究责任;已领取资金的,将对资金坚决予以追回。同时,要主动与开展助学活动的其他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互通信息,避免重复救助。

2、严格审核程序。按照“谁申报、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各工委、基层工会应建立入户核查、公开公示、动态管理等制度,准确填报困难职工(农民工)档案。对已建档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对尚未建档的新增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按照建档标准严格审查,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建档和录入系统。困难职工(农民工)档案按工会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备案,区工会对所属基层工会上报的困难职工(农民工)档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按比例选取部分档案进行入户抽查,严谨细致地开展审核工作。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系统;Java EE平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018-02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今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1]。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加快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高职学院刻不容缓的建设项目[2]。科研管理系统就是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这个课题进行研发,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帮助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科研课题管理,并且提供教师学术成果申报接口。

1 系统分析

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用户权限共有三种,分别是普通教师、科研部门管理员以及评审专家。其中普通教师有科研课题立项、科研经费申请、科研课题结题申请以及学术成果申报功能权限;评审专家有审核科研课题立项以及科研课题结题功能权限;科研部门管理员用有科研经费审核管理以及学术成果审核登记功能权限。三类用户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1.1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课题管理由科研课题申报、课题流程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结题三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

科研课题申报流程分为两步:首先由教师填写科研课题申报表,并上传Word电子文档作为附件,然后评审专家可以下载申报表的电子文档进行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

课题流程管理分为两个部分,科研课题进度管理以及科研经费管理。承担课题的教师每季度填写项目进度报告,科研处管理员进行随时登陆平台追踪课题进度;教师在平台上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申请,由科研部门管理员进行审批,并实现与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完善课题经费报账机制,实现经费报销记录管理以及经费余额管理等子功能,。

科研课题结题流程与申报流程基本一致,首先教师填写科研课题结题申请,并上传结题报告的电子文档以及成果材料作为附件,评审专家下载结题报告和成果材料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审意见。

1.2 科研成果申报

提供教师申报通道接口,教师用户提交学术成果的申报材料。由科研部门管理员认定科研成果后记录在数据库科研成果信息库中。同时为科研部门管理员提供对科研成果的分类查询、统计以及报表导出和打印等功能,在系统中将科研成果分为论文、设计、课题、讲座、著作、学术成果获奖以及专利等七个大类。

2 系统设计

系统使用SSH框架按照三层架构模式开发,分为数据持久层、业务逻辑层以及表示层[3]。表示层采用Struts框架,使用action控制器与页面进行数据交互;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框架,负责系统复杂业务逻辑的处理;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框架,调用JDBC模块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4]。整个架构层次清晰,将数据库操作代码、业务逻辑代码和页面显示代码分开,提升了代码的复用性,降低了代码的耦合性,从而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下面重点介绍科研项目管理中三个重要功能模块设计,分别是科研项目申报模块、项目流程管理模块和科研项目结题模块。

2.1 科研项目申报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申报模块分为科研项目信息提交、申报书上传、科研项目审核三大功能,由控制器DelareAction、UploadAction和VerifyAction通过调用业务层和持久层代码来完成。控制器中函数及其功能如表1所示。

2.2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由三个功能构成,分别是课题基本信息管理、课题经费管理以及课题进度管理。通过控制器Finish、FundsManageAction和ProgressAction调用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代码完成,控制器函数及功能如表2所示。

2.3 科研项目结题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结题模块功能由课题结题申请提交、课题结题申请书上传以及课题结题申请审核三个功能组成。通过控制器Finish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提交功能,Upload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书上传功能,CheckFinash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审核功能。具体功能模块的函数及其功能见表3。

3 结束语

科研管理系统的研发对改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管理方式能够起到作用。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科研课题管理,能够方便科研管理工作者实时掌握学院科研整体情况,对提升高职学院科研能力有所帮助。该系统根据作者所在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实际需求进行研发,在高职院校中具有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宋嵘嵘. 刍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3): 24-28.

[2] 马俊丽.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研究[J]. 信息通信, 2014(10): 102-105.

[3] 李天鸣, 何月顺. 基于ExtJS技术与SSH框架的权限管理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1(5): 75-76.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题管理 构建 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17-01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高校课题(项目)研究及推广应用的力度,高职院校科研、教研课题(项目)的项目类别及数量大大增加,研究的时限长短不一,课题(项目)应用推广不断的跟进变化,因而,构建课题管理网络平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以信息化的模式对课题进行科学、有效、规范化、制度化地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有助于课题(项目)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校企合作及先进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运用。

1 课题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思路

在梳理高职院校课题(项目)管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院科研管理与课题管理的关联关系、学院网站的特点,合理搭建课题(项目)管理的框架结构,将课题(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业务流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工作流程模型;采用规范化设计方法,构建课题(项目)管理平台模型,进行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和最终的程序测试;进行模型的实例化、测试、调试、完善,最终设计构建一个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课题(项目)管理网络平台。

通过课题(项目)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化科研管理方式,改变过去课题管理费时费力、信息共享不理想、效能低下的手工操作模式,实现课题(项目)的相关信息可查可阅、信息公开、资源共享,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高效而快捷的新型工作平台。

2 课题管理的内容梳理及关联研究

课题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的前期管理、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课题结题工作、课题成果运用(推广)及获奖情况、课题资料的管理(材料的分类、备份)、课题数据的统计及查询等诸多方面。

2.1 课题的前期管理

课题的前期管理包括:课题申报人员信息、申报材料(上传)、申报时间控制、课题申报信息的查询及审核(未审核、退回修改、审核通过、上传立项通知书或相关文件)、课题立项文件的。

2.2 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主要是对研究进展的掌控,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经费使用状况、研究的过程性应用情况、研究人员的变更情况的管理。

2.3 结题管理

结题管理包括:申请结题材料、结题鉴定(终结)表、经费使用情况、学校审核意见、结题证明材料的上传(结题证书、结题鉴定表等)。

2.4 课题成果运用(推广)及获奖情况

获奖情况(颁奖单位、获奖等级、课题排序)及获奖证书上传,课题成果运用(推广)证明材料上传,成果运用的效益及证明材料上传。

2.5 课题数据的统计及查询

课题数据的统计分为:按年份统计、按课题类别统计、按教师姓名统计、申报立项情况统计、结题情况统计。

课题数据的查询分为:课题申报人员的查询(申报期间,只能查询本人申报的课题内容);课题管理人员的查询(可以查询全院所有课题情况、但不能修改课题申报材料);该院所有人员的查询(可以查询全院最终核定后课题的立项、结题、获奖及统计数据、查询课题的相关文件及公告)。

注:课题管理人员和查询人员应设置权限。课题管理人员具有修改数据的权限;查询人员只能查看本人的课题(项目)信息以及学院公开的统计信息,没有修改的权限;校外人员没有查询的权限。

3 课题管理网络平台的功能开发要点

(1)课题管理网络平台的入口。

课题管理网络平台建立在学院网站上,具有独立的登录窗口,但必须和学院网站相关数据共享和联动,以减少课题信息孤岛现象。

课题入口登录分为:课题管理人员、课题申报(主持)人员、专家、一般人员等四类不同用户登录,不同的用户其权限不同。

(2)功能问题。

课题管理网络平台系统合理化设计,使其功能自成体系,满足课题管理的功能需求,界面清晰简单、好用易用。

根据课题管理需要,课题管理的主页面下课题分为若干子页面,便于课题的信息、课题的申报、审核、管理及数据查询。

(3)操作问题。

教师及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和外网进行课题的申报、查询和管理等多项操作。

4 课题管理网络平台构建的预期效果

(1)通过构建课题管理网络平台,变手工管理为网络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课题管理的效能,减轻课题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管理差错,提高课题管理质量。

(2)操作简便、方便。教师及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和外网完成对课题的申报、理管和查询等多项操作。

(3)课题管理网络平台具有信息共享特点,便于课题管理的公开、公平,可以随时掌握学院课题(项目)的总体情况、进展状况、经费使用情况、成果及运用情况、获奖情况等,及时准确地为各级上级主管部门提供课题的相关数据,做到高效、有序的管理,并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促进,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职称工作办公室.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汇编,2011.

[2] 赣教高字〔2014〕11号,关于做好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S].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规范化管理

一、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1.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专业发展整体规划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只看社会需求,在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的情况下,随意、盲目地开设新专业,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能脚踏实地,从而造成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规范化管理潘米乐(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02)专业频繁调整,浪费人财物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对专业的生存发展和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提前规划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出口不畅

专业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开设专业的前提条件,有的院校只追求所谓一时的“热门”专业,在自身师资和教学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专业,因此受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三年后毕业的学生可能成为“滞销产品”,给就业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因为学校不能满足热门专业的一些办学条件,造成教学质量低下,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使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院校只是根据现有的教师资源来开设专业,所设置的专业社会需求面窄,社会需求量不大,也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3.专业设置较为单调,无层次结构

有的院校专业布局总体思路不够清晰,过于频繁地增设新专业,从而导致专业数量增长过快,不能使开设的新专业得到循序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专业建设的稳定性。传统优势专业没能及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同质专业较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能紧密与行业、企业联系在一起,导致了院校某些专业的优势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造成相近区域中某些专业重复设置。

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思考

1.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域优势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以贴近区域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按照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经济需求来设置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比如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面向全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该学院根据办学定位,将几十个专业中的大部分专业整合为物流管理专业群、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财金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和建筑专业群。其中,物流管理和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立项建设的专业群,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验收,酒店、会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已成为优势相对突出、特色比较明显,在南京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重点专业。同时,该学院加快了专业建设与专业调整的步伐,初步呈现出专业布局合理、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我院有两个央财扶持项目已结项,两个省级重点专业群在建,四个市级重点专业在建,六个第一批院级重点专业已结项,三个第二批院级重点专业在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在南京市属同类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与调整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本着立足需要、确保质量的原则,优先发展面向市场、面向一线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专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学院应当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进行充分调研,并就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把论证的结果作为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依据,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趋势来进行专业的配置,体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培养的“产品”是否“畅销”,因此,关注国家和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了解国家、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3.整合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压缩或淘汰衰退专业,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成熟专业,适时合理的进行专业调整来优化专业结构。如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立足的地方经济形势是把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现代制造业加强了信息化的程度,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主要是建立在软件信息技术和先进电子装备技术基础上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体现在现代物流、仓储、金融、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与设计、社会服务等形态多样的现代第三产业。因此,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各专业之间的联系,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整合现有专业,建立了服务外包软件、物流管理、艺术设计、财金、建筑专业群,覆盖全院二十几个专业,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院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专业新增、调整及停办程序

1.新专业设置

新增专业需符合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应与学院已设专业之间有相互支持关系,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具备该专业必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在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图书资料、实训场所等基本条件外,还要拥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该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首先,各教学系根据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规划,在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新专业设置方案,写出论证报告,按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并以书面形式报教务处。其次,教务处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新专业要求以及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审核各教学系拟设新专业的申报材料,对符合条件的专业,组织由行业人员参加的专家组进行论证,提出对拟设新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学院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下一年度拟设新专业及申报材料、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评审。然后,学院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对下一年度拟设新专业进行研究,确定年度新专业名单。最后,学院在规定时间内将确定的新专业及申报材料报省教育厅审批备案。

2.专业调整及停办

学院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招生、就业等综合情况,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或停办。对于更改专业名称的专业调整情况,一律按新设专业的程序进行。对于需要停办的专业,首先由教学系提交书面报告,提出停办理由和相关论证材料,其次学院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下一年度拟调整和停办的专业进行审议,最后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对拟调整和停办专业进行审批。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重要接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适宜于地方的经济,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引进竞争、引进合作,吸收一些适合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因此,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规范化管理对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潘米乐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中央法规,国发〔2014〕19号,2014-05-02.

[2]王永平,聂新华,胡月.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规范化研究[J].赤子,2014(21):195.

[3]王晓江,殷锋社,姜庆伟,刘迪.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建议——以2012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21-25.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自主招生 综合文化科 复习有效性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历经六载,地位逐渐提升,越来越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关注。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考试,科目为综合文化知识、专业综合理论以及专业技能,三科分值各为200分、150分、150分。由此可见,综合文化科在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考试中占了很大比重,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并未专门开设综合文化科,许多考生往往不知如何着手进行复习备考。考生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复习效果,就必须加强认识,循序渐进提升备考质量。

一、加强认识,明确复习备考目标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广阔的前景,高职自主招生的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近几年都在逐渐增加。为了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生需要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了解招生政策、考试性质等基本情况。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专业多为理工类,一般要求考生中职阶段所学专业与报考专业大类相对应,并取得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考生多渠道了解相关政策、考试性质之后,可以结合所学专业,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选择报考院校。

其次,加强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工作进程及安排的认识。考生报名前一定要认真研读各高职院校的招生简章,注意了解相关规定和录取规则,尽量报考符合自身条件的院校,同时务必严格按照院校的要求规范来准备申报材料。因为准备申报材料是通过初审的前提。

再次,加强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大纲的认识。综合文化科考试虽然均由各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各有侧重,但题型相对固定,考题难度相对稳定,考试形式为闭卷,主要题型为选择、判断、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写作等。因此,考生可以提前向师兄师姐了解该校往年的自主招生试题,熟悉考试风格,同时了解这些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文化,以及有可能考到的重点内容,以便尽早展开针对性的复习。

二、强化主干,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综合文化科注重考查综合学科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同时兼顾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各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人文科学

主要考察文学文化艺术基础知识、汉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自然科学常识等。

(二)数学基础

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背景,考查考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英语应用能力

侧重考查语言应用能力,注重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并渗透对生活常识的考查。

(四)综合素养

主要考查时事政治、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则、信息素养等内容。

只有极个别高职院校会考数学、英语,所以中职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将重点放在人文科学、综合素养方面。

考无常法,题有定式。考生复习时不仅要抓住各科学习重点,避免平均用力,同时还要将上述各类知识纵横联系,加强资料的整合与使用,开展针对性的复习。除此之外,还应多积累课内外知识、社会生活、社会阅历、社会热点等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科基础与主干知识,从而在自主招生综合文化考场上笑傲群雄。

三、循序渐进,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

自主招生考试准备时间很紧凑,考生只有循序渐进,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复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第一阶段:知识积累

综合文化考试一般在每年的4月份进行,建议考生3月份报名后,先用2周的时间完成综合文化所有知识点的复习;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在上一年12月份甚至从一年级开始做好知识积累,效果会更好。

(二)第二阶段:习题训练

由于历年真题网上并不多,因此就需要考生根据考纲编制一些题目训练。在练习中,一方面把握做题的时间和感觉,审视复习效果,调整做题速度与做题顺序,逐渐培养正确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方法,把握审题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做题掌握考查的重难点,确定复习的重点方向。

(三)第三阶段:针对性地复习

在这一阶段中,考生花10天左右的时间,针对上一阶段记录的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查漏补缺,再做相关的试题进行巩固训练,不断总结方法,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这个阶段也要有意识地养成书写规范的良好习惯。

(四)第四阶段:巩固冲刺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知识的遗忘是由快到慢的。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周仍然要坚持看书复习,加强记忆,切忌因为知识点庞杂而放弃看书。随着考试时间越来越接近,复习范围也要一步步地缩小,此时也要适当做些卷子,否则临考找不到感觉。除此之外,考生还可适当看《一站到底》《征服全场》等节目,自创良好的复习情境,以便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面对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体制,考生想要在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金榜题名,就必须做充分的备考准备,多思考,多研究,同时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复习方法,提升备考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洁.广东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思考及建议[J].广东教育(职教),2010 (11):17-19.

[2]陈跃军.中高职衔接的对口招生政策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4).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中专学校招生委员会.关于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z2010{32号)[EB/OL].2010-03-10.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科研工作;探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教科研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与平台,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驱动力,也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基础”,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创特色专业、出精品课程,建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可使教师不断跟踪专业发展方向,及时掌握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从而使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密切。

因此,如何确定教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组织和进行教科研工作,使教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教学,引导教学,是一个值得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科研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相对滞后,大大限制了高职教育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因此,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十分必要。

1.工作重点不明确,职业特色不突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科研工作重点有所偏颇,这主要表现在:重成果,轻研究;重学术,轻转化;重个人研究成果的发表,轻团体协作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些偏向造成了片面地追求功利和个人目的,既与高职院校特色不协调,又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科研基础薄弱,管理意识滞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科研工作还很薄弱。一是教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少院校教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多由教务处兼管,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二是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教科研工作的管理较为随意;三是大部分教科研管理人员是新手,“缺乏教科研管理工作的知识和经验,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高职教科研管理‘管什么’、‘怎么管’、‘如何才能管得好’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教科研工作在某些方面与教学脱节。

3.科研队伍薄弱,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教学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使得教师对教科研工作有心无力,缺乏主动性与广泛参与性,从而导致教科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科研工作难以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连年扩招,高职院校的大量资金都需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学校用于教科研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有较多的增加,从而导致可用于教科研的支持经费较少,这也严重制约了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4.科研成果转化少,科研效益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较多地是注重对教科研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这种情况造成了高职教师只关心课题的申报、实施和结题,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了当地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研究成果被堆放在学校里面,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成果不能被及时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造成高职高专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的浪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企业的发展急需创新科技力量的加入,然而现实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大量研究成果无法转化,束之高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曾经说过,“上海交大的教师申请专利每年都在1000项以上,可这其中只有不到l0%的专利转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

二、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对策——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虽为民办高职院校,但一直以来对教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

1.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文件精神,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2005学年正式启动校内的教研教改申报和研究工作。经过2004-2005、2005-2006、2006-2007三个学年的研究和发展,共有80个课题获得立项,其中77项课题经过研究,最终顺利结题。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出台,为落实文件精神,2007-2008学年的教研教改项目的申报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共申报了27个项目,其中2个重大项目,同时还申报了2008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并获得了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重点研究项目的立项。

2008-200年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共有25个项目。

2009-2010年继续推行教学改革,将教研教改项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新一轮重点建设专业打包项目,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专业的建设,资助经费包含在重点建设专业配套资金中。另一部份属于非打包建设的普通教研教改项目,共有48个项目。继续深化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研究等问题。同时加强了对岭南学院自身特色的打造,例如国学教育、阳光工程等等。并且增加了一项自筹资金研究的类别。

2010-2011学年教研教改立项项目53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20项,纳入重点专业建设的项目16项,省级课题《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下设委托及子项目12项。学院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有鉴于此,学院在2010年首次启动了科研立项的工作,共有14个项目。虽然只是一种尝试,但是也是巨大的一步。

2.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对策

①统筹经费管理。对于民办院校而言,经费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但由于我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高度重视,把其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并把教科研经费预算纳入全校经费预算之内,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教科研工作的开展,这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此外,学校还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申报横向课题,以争取外来资助经费,同时也保证配套经费的专项使用。

②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制定激励为主的教科研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了教科研工作的良好开展和顺利完成,为此,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把教科研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当中,将其与教师的自身利益挂钩,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同时,每学年还对教科研工作开展较好的二级学院予以相应奖励。

③管理制度规范。制度是工作的规范和保证,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体制就不完善。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工作,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制定了《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教研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对教科研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规范,为教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经过这几年的教研教改研究工作,很多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完成日常的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同时,参与到教研教改的研究工作中去,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之余,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成果是显著的。但是也能从中看到,教研教改工作还是和其他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例如研究的内容重复的比较多,在申报书内容的填写上还很不规范,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等等。另外,教师由于日常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相对投入的精力比较少,最后导致结题时研究的质量不高,因此很多课题在外申报省级、市级课题的时候,能够获得立项的寥寥无几。

三、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的思考

1.加强培训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主体,要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和学术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从高校聘请一些建树丰富的科研专家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讲授课题申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申报材料的准备和撰写、课题论证和研究方法、开题结题的方法和技巧。从企业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讲解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运用新工艺进行产品开发的典型案例,探索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平台,找到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突破口。

2.提高研究质量,加快成果转化

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完善过程管理的同时,还应特别强调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环节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科研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认识,善于总结和思考,要精于管理业务,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吃透各类学术规范、政策要求、标准等,要积极关注行业领域内的前沿信息,不断加强对项目过程的协调管理能力,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吕一枚,徐敏.以研致用提升高职教育科研水平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2010(5):73-74.

[2]梁海燕.深化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职能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8(22):78-80.

[3]刘江.高职科研工作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57-58.

[4]刘贤凤,张玉香.高职院校科研实用性保障机制创新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25-28.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预算编审;风险控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120-02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两者进一步规范了高职院校的财政预算制度。预算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对高职院校的资源分配和长远发展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作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内的基层预算单位需要转变观念,对学校预算编审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法的要求,减少风险,使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评价更加科学。

1 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主要问题表现

1.1 预算编审粗线条

预算编审没细化到二级单位,与具体工作资金需求脱节;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资金来源没有保障;没有考虑资金使用全过程管理,不能从总体上把握资金使用情况。如:高职院校管理层在对各部门所制定的经费支出预算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缺乏全局的观念,没有综合考虑所有收入的具体情况和支出项目的轻重之分,凡是下属部门上报的预算只要能执行的,都纳入预算并拨付经费,给财务部门预算编制造成了困难。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分不清项目主次,造成预算经费浪费在许多并不重要的环节上。

1.2 预算编审过程无秩序

没有设置相应归口部门进行业务预算的审核或预算编制全过程。高职院校管理层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预算编制过程缺乏其他部门的参与,决策层面只对财务部门提交的具体预算编制结果进行审定。预算中应由归口部门汇总编报职责没有落实。

1.3 预算约束严重弱化[1]

预算的刚性不强,追加预算随时反复,不利加强预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没有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1.4 收支内容编制不完整

预算编制没有将多来源的资金全部纳入,无法达到原定预算计划,影响相应支出预算计划的完成。如:收入来源只计部门预算经费拨款(补助)收入和非税收入,未计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专项收入,而相应支出全部列支,造成收入核算不客观,收入支出不匹配。

1.5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不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预算执行协调、实时跟踪、绩效分析与评价制度,或者虽有制度但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只在年度预决算编制阶段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性的粗略或定性分析,评价结果不够具体和真实准确,不能客观全面反映预算绩效。

2 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风险控制对策

内部控制的起源通常与独立经济师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当初作为一种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2]一般来讲,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及建立的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梳理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

第二步,明确经济活动的业务环节;

第三步,分析经济活动的风险;

第四步,确定经济活动的风险点;

第五步,选择经济活动风险应对策略。

据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严格的预算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3]做好预算编审环节业务流程、风险点及应对措施的设计。

2.1 疏理及明确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业务流程

节点1.预算管理岗。财务部门根据主管财政机关和上级部门预算要求,部署全校各个业务部门的预算编报工作。

节点2.归口部门。业务部门预算涉及归口管理的,由相应归口部门统一组织预算编制或预算审核工作。

节点3.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按照预算编报要求,根据下一年度的实际情况,提出预算建议数,并提交申报基础数据材料,报送财务部门,其中需要归口部门统一管理的上报归口部门。

节点4.归口部门。归口部门对业务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和汇总后报财务部门。

节点5.预算管理岗。财务部门对各业务部门和归口部门提交的预算建议数及申报材料进行预审,汇总形成预算学校预算建议草案。

节点6.财务负责人。主持预算管理日常工作,审核年度预算草案,提出预算调整方案和具体预算执行申请方案;对预算单位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确保无误后上报学校领导审议。

节点7.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以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方式审定财务部门预算建议数。

节点8.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提交的预算建议数,依据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安排,及时下达高职院校预算控制数。

2.2 分析及确定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风险点

高职院校预算编制主要风险点有:

①预算编制是否依据以前年度学校收支的实际情况,真实反映学校本年度全部业务收支计划;

②是否存在学校为了足额甚至超额获取财政资金而虚增预算;

③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重大项目,例如基本建设和校园信息化项目,是否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进行专业性事前立项评审。

2.3 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风险应对策略

2.3.1 明确总体要求

①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各内设部门根据学校的年度总体工作布置制定部门工作计划。

高职院校申报材料范文第10篇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应当与国家、省、市相关信息采集的相关信息集和信息项保持完全一致,尽可能地遵守并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按照本学院的机构设置以及人事管理层次和模式进行建构,适合人事管理机构的管理,按类别设定不同的权限,满足更多人员的查找需求,在权限范围内全面提高学院各部门(单位)对人事信息查找、使用的便捷性。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应单纯考虑现有状况,在设计过程中要富有远见性,系统的开发应采用较为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能向不断发展中的现代技术过渡的产品,综合考虑当前的实用性、较高的性能价格比、系统使用的生命周期、系统今后的扩展和升级等几个因素。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方便和强有力的网络管理功能,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信息的开发设计要简便,便于人事管理人员较快地掌握系统的应用,也能够较好地实现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操作。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信息的共享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但相对而言就会使信息的安全性能降低,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之初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征求意见,设计好权限的下发,保证信息的安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要从硬件、软件、数据、用户等多环节全面考虑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要求,从技术设计和管理体制上把好关。

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

实现教职工信息统一管理。建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人事基础的信息之外,教师的教学、科研等也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数据之一,这样可以将教师在工作期间的所有的相关信息均予以记录,以免出现数据的多部门登记,同时也避免了一个部门需求多种数据,由多部门(单位)提供。建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以及信息材料的网上传递,避免佐证材料的复印,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基础材料完整的前提下,可以按不同类别、不同条件的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功能,并且可以形成直观、丰富的图形图表,动态的分析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准确性,并可以通过WORD、EXCEL等软件格式导出,便于电子统计的保存。

三、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人事管理部门职责的不同,通常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预设以下模块:人事信息管理模块,人事档案管理模块,人员(异动)管理模块,工资福利管理模块,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模块,职务(等级)评聘管理模块,年度考核管理模块,培训进修管理模块,挂职锻炼模块,社会服务模块,人才招聘管理系统,提醒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模块。

(一)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模块需要支持不同部门的不同用户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和操作范围,信息采集工作可以采取教职员工本人填报,部门(单位)可在办公室设定一名管理人员,并赋予管理、审核的权限,各部门(单位)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将教职工所填写的人事信息数据审核后及时通过网络进行上报,另一方面也可以迅速地接收到人事管理部门所反馈的各种人事信息等。采用这样的管理运行模式,人事管理部门以及基层单位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效地采集和维护,建立可靠的基础库,实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资源共享,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时效性。

(二)人事档案管理模块

在实现原有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上,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不断地丰富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学术科研成果水平及实际工作业绩等材料,逐步达到教学业务档案和人事档案的相互融合。一方面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教职员工各方面业绩成果,另一方面将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信息档案,为教职员工在今后的出国培训、进修、离职等服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人员(异动)管理模块

通过此模块可以有效地掌握学校人员的部门(单位)变化情况以及新入职、退休人员的具体情况。实现人员(异动)网络化管理,当有新员工入职时可以在签订合同后,通过网络程序,完成相应的报到手续,退休同理。当学校人员部门(单位)发生变化,或职务发生变化时,也可根据学校的相关文件调整相应的项目,通过网络告知各部门(单位)。

(四)工资福利管理模块

工资福利管理模块包含教职员工的工资管理、薪级管理、岗位津贴管理、绩效工资管理以及保险管理、丧葬费管理、公积金管理等。通过此模块的操作管理,可以根据人员的增加、减少、职称职务的调整等流程传递的数据,对相关人员进行工资变动处理;对人事人员和企业性质人员的保险缴纳情况进行管理,自动生成相应报表;学院福利、加班费的发放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避免手工操作,减少错误率。

(五)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模块

按照省、市人社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学院编制的核定情况确定各类人员以及各等级人员的数量,通过网络岗位设置和聘任方案,教职工可以在网上进行相关申报工作并通过网络上传提交申报材料。完成岗位设置与聘任的网上操作,包括信息报送、表格的填写以及岗位及等级的即时调整等。

(六)职务(等级)评聘管理模块

职务评审的教职工在人事管理系统的相应模块填写职称评审表格,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申报人员所提交的相关佐证的审核工作。利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减少职称评审时表格手工填写、数据审核的重复性劳动,提高材料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且能让评委了解到申报人员更全面的信息,使评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七)年度考核管理模块

年度考核工作是事业单位院校每年都要进行的一项工作,通过此模块的操作,可以实现员工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中填写年度考核表,并通过系统传至部门(单位),统一报至人事管理部门。并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考核结果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

(八)培训进修管理模块

当教职员工拟进行学历、学位教育以及业务能力培训时应进入本模块填写相应的表格,进行申请,当批准后方可进行;当教职员工完成学历、学位教育或业力能力培训时,应在系统中提交总结并附相应的佐证材料。

(九)社会服务模块

高职院校的特征之一便是社会服务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双师型教师,具体企业的兼职经验,或参与到一些社会科研等。通过此模块可以对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在企业兼职、或参与企业研发等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并进行统计分析。

(十)人才招聘管理系统

当学校进行人员招聘时,可以在学校的主网站人才招聘的政策以及人才招聘的相关信息。应聘人员可以登录人事管理网站进行注册申请,在网上登录系统,填报应聘信息,并提交相应的佐证材料,人事管理人员在网上查看并审核应聘人员信息,并可以将应聘人员信息分拨至用人部门(单位),使用人单位可以全面了解报名人员的基本情况,组织考核面试,并在网站进行公示。实现人才招聘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十一)提醒管理系统

提供待办事项通过系统消息和短消息提醒等多种功能。当管理员需要传递消息给某用户的时候,可以通过系统给某人发消息,如果没有回复则系统会不断提醒该用户有任务要做。同时本模块还支持将消息内容发送到用户手机上。

(十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人事统计报表是人事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统计项目之一,手工统计的数据可能出现统计的误差,尤其在现在报表多表关联的情况下,即使一点点的错误也会导致数据的无法提交,使用数据统计分析统计,可以方便人事管理人员使用特定的统计功能和丰富的查询功能,可以按用户的要求进行任意的查询。方便各类人员查看相关信息,为学院各类报表填报、师资队伍建设、人事调整、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服务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麻醉药品申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著名商标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