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01:00:25

高一教案范文第1篇

一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过去的教材一直把它置于议论文单元,训练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学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及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今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阅读能力.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常常需要根据阅读目的,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这是信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将本课的学习重点定为:①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②筛选主要语句.由于本文条理清晰,信息点明确,且置于该册书之首,所以,教师在课前可适当向学习介绍一些有关筛选信息的方法,以便于学生掌握并运用这把钥匙,去开启阅读之门,达到筛选信息的目的.计划本文两课时授完.【资料提示】

学习过中国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直到遵义会议后,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产生了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这种思想仍对党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三篇文章,成为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背景入手,接前面"资料提示"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党在学风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说明了改造学风的重要意义,有力地批判了主观主义的学风,阐明了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的根本原则,并指明了改造学风的具体途径.本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请学生阅读全文,筛选出本文的观点和论据材料.

二,过程设计

(一)学生自读课文,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据材料.

1,本文主要观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2,主要论据材料:

①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指出20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的缺点(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③通过对照分析,将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区别开来,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教师引导,分析论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达到观点与材料统一的目的.

(三)筛选重要语句.教师可采用联系的方式,让学生筛选出重要的语句,体会筛选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与中心的关系.

如:①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得多,()得多了.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________和_________.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删除法,体会"日益""一经"这些词语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指代性的词语或填写一些词语,如文中的空白处及""处,进一步体会信息的准确性.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可与标题《改造我们的学习》联系起来考虑,本段文字论证的目的是什么筛选重要语句,教师还可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问题,让他们筛选,从而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结论.

三,规律揭示

教师可以从单元训练重点入手,首先讲清筛选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阅读能力.如何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并贯穿阅读活动的始终.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应时时提醒学生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文章的有关内容上,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千万不能分散精力,不能在阅读过程中被一些非阅读目的的"意外"情境或是由某些内容引起的联想等所吸引,而忘记了主要的阅读目的,使筛选的质量受到影响.只有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才能逐步养成强烈的筛选意识,形成较强的筛选能力.

2,要训练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学会辨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其次,要学会辨析内容的性质,会辨析内容的关系.没有这些能力,筛选信息便无从谈起.

3,要训练辨析文章语言的能力.辨析语言的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最基本的是两项能力:一是准确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一是全面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筛选信息,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筛选.因此,必须下工夫训练辨析语言的能力.只要坚持训练,就一定能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问题设计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2,筛选信息的重大意义何在

3,怎样筛选信息

4,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筛选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据材料,并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写作引申

教师可利用一节自习课,让学生针对目前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开展讨论.如学生中的早恋风,过生日吃请风,学习浮躁风,不想吃苦只愿享受风,不尊重师长,长辈风,上网沉迷风等,针对这些现象,讨论产生这些不良作风的原因,危害,实质,并且指出正确的做法.这样反复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就牢固了,同时也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打实了基础.

二《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多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尽量争取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 影视录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解题

板书课题

关于"导言"

导言,又叫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

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达尔文(1809—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身于英国一位名医家庭,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见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化论引导人们深入地研究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规律,为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近百年来,分生物学修正,丰富,完善了它.但是,达尔文奠定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的基石.进化论"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观点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反对封建迷信,为争取生存而斗争,为更好发展而努力.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画出文中结论性语句;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相互交流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两位同学回答.

教师明确并板书

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请一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地旨趣,标示文章地思路,显示文章结构地特点.其类型有:

a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语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地特征或揭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第一段末句第二段末句第四段首句.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四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的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第五段首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第七段末句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地基本观点.

c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如:4段,6段,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3,欣赏品味思考:

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性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找出能体现这种精神和魅力的文字.

明确:第一段,从"返航"(1831年)到(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的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对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的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者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现作者决不轻率的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地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地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地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地语言概括并板书.

长期考察

实事求是

谦逊审慎

决不轻率

亲身实践

不避缺陷

毫不动摇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这堂课,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作者说明性导言地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地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地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片段.

课堂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过程(1)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

内容过简说明(3)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决不轻率

介绍研究的方法(5)亲身实践

基本观点家养变异的作用(6)不避缺陷

(4—7)强调观点的正确(7)毫不动摇

三神奇的极光

曹冲

教学目的:

注意整体把握,筛选信息,以此为方法来获得极光的知识;

领会作者将生动的描写和恰当比喻融入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教师点拨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极光,英文名字为aurora,源自于拉丁文依欧斯一词.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尤其是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更为明显.一般呈带状,弧壮,幕状或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问题解答.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课文三部分都是围绕极光展开的,各部分内容比较集中,说明重点比较明确.

第一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在此基础上,对极光作出解释.

第二部分:主要从外观上介绍极光.

第三部分:说明重点落在极光的成因上.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全文的说明重点在第三部分的第二段,它科学地解释了极光的成因以及形成的条件,揭示了极光神奇的原因.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文章总共引用了三种神话传说.

一是附宝感极光而有身孕;

二是在《山海经》中,极光被描述成"触龙";

三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第二种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到极光的影子;第三种的引用偏重于追溯"极光这一词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

它 们都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人们的感性认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还有认为极光是太阳西沉以后,透射出来的辉光;第三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他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形成极光.

众说纷纭,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极光形成的三个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因为现在的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就是太阳风).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它是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地磁场把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而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就是人们见到的极光.

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极光不光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

了解本文的说明特色.

形象的描述,增强感性认识.

文章在说明过程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描述.比如第一部分引述的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尤其富有特色的是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尽可能用文学语言.

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作者还用了大量比喻.比如"磁层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象管","自然界是个魔法师","极光是以天空为舞台的一出话剧",等等.不仅吸引读者注意,而且还让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准确的概括,对读者把握说明对象十分重要.

课文中,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基本原理等都是作者准确的概括出来的,这样能够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认识.

特别是文中结论性的内容,都有准确的分析论证,并且在概括之前往往用了足够的引导性的话,在之后还有细致的分析和确凿的例子.

小结.

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预习下一课.

附:

1,每课出新:

依托《语文读本》,加强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结合对比阅读的意识.

培养初步的文章鉴赏能力.

2,活动方案:

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为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计划.

板书:

神奇的极光

曹冲

一,三个神话传说

二,五种极光形态

三种错误认识

三,

三个形成条件

四空间和时间旅行

齐然尔曼

学习目标:

解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的涵义,并能筛选出与此相关的主要信息.

体会本文奇幻而又有趣的行文特点.

培养对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李白的诗句"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凌一日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空间旅行的情景.空间旅行的速度常以时间来衡量.火车提速使京沪之间的旅行朝发夕至.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旅行的速度越来越快,旅行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都已不再是想象.然而空间旅行还在日新月异的变

化着,而时间旅行对我们则又很陌生,让我们通过英国当代科普作家齐然儿曼写的《空间和时间旅行》一文,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什么是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

(2)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3)你文中的哪一点最感兴趣还能补充哪些材料

三,讨论明确:

(1),空间旅行是指星际和星系之间的旅行.此中"空间"一词的涵义比我们

常说的"空间"的涵义缩小了,它特指星际和星系之间.

时间旅行: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或:到未来或过去旅行.)

(2),第一部分:到其它行星旅行的速度从理论上不难解决.

关键句:其实我们无法登上这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太阳神探测器)

第二部分:到恒星上去旅行是远比到其它行星上旅行更难实现的空间旅行.

第三部分:怎样实现光速星际旅行.

第四部分:时间旅行的特点及其意义.

这四部分的组织顺序:本文从天文学的角度将宇宙分为空间场和时间场,并从这两个层面结构成文,这两个层面在思路上互相区别,又中有叠交.一方面可以说文章的视野是以地球空间为起点,逐层扩大地扫视域外空间乃至全宇宙空间,直至宇宙边缘或尽头.其思路简图示之如下:

地球行星恒星宇宙边缘(空间旅行)

另一方面,可以说文章的视野是以空间旅行为起点,逐渐向时间旅行过渡.

空间旅行的说明不过是为时间旅行的说明作必要的铺垫,时间旅行才是作者真正想介绍的主要内容.其思路简图示之如下:

60英里每小时光速

(时间旅行)

现在未来

(3),略

四,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

完成课后练

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动力的方法

明确答案:使用核推进系统,从太阳风获取能量,研究物质—反物质发动机.

提问:作者提出这些方法的现实依据分别是什么(略)

教师总结:可见这些方法是作者的科学畅想,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这种畅想在今天看来是奇幻的,但往往就是明天的现实.文中还有哪些科学幻想

学生找到回答:例如,第一部分的一些列推想;第四部分设想的用大型光学望远镜收集镜子—X行星反射的光.

2,什么叫"时间膨胀"

明确答案: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对随光一起旅行的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这一现象叫时间膨胀.

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明确答案:人在时间膨胀中生活,生命好象暂时停止了,实际上能够到遥远的恒星和其它星系中旅行.

补充问题:

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不是时间旅行

讨论明确:从科学幻想的角度看是一种时间旅行,事实是"时间膨胀"现象既不是未来时间的一部分也不是过去时间的一部分,因为即使光速旅行也需要时间,旅行做不到即刻到达.

五,体会行文特点

高一教案范文第2篇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高一教案范文第3篇

第一教时

教材:集合的概念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2.正整数集N*或N+

3.整数集Z

4.有理数集Q

5.实数集R

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a?A)

例:见P4—5中例

四、练习P5略

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

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或{x:x-3>2}再见P6例

六、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七、用图形表示集合P6略

八、练习P6

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

九、作业P7习题1.1

第二教时

教材:1、复习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

目的: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

一、复习:(结合提问)

1.集合的概念含集合三要素

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

4.关于“属于”的概念

二、例一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

解:{x|x2=x}={0,1}

2.比2大3的数的集合

解:{x|x=2+3}={5}

3.不等式x2-x-6<0的整数解集

解:{x?Z|x2-x-6<0}={x?Z|-2<x<3}={-1,0,1,2}

4.过原点的直线的集合

解:{(x,y)|y=kx}

5.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

解:{(x,y)|4x2+9y2-4x+12y+5=0}={(x,y)|(2x-1)2+(3y+2)2=0}={(x,y)|(1/2,-2/3)}

6.使函数y=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x|x2+x-6?0}={x|x?2且x?3,x?R}

三、《教学与测试》第一课含思考题、备用题

四、处理《课课练》

高一教案范文第4篇

H2Br2HBr

已知120a

(1)240

(2)10.5a

高一教案范文第5篇

科目英语

年级高一

文件high1unit19.doc

标题Unit19

章节第十九单元

关键词

内容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单词和词组,officer,fair,army,handtruck,careless,carelessly,remove,refuse,crosspromise,support,engineer,design,pretend,boss,department,designer,gently,pickup,toone’ssurprise,callat,lookdownupon,makeadecision,agreewith…等等。

二、掌握本单元出现的日常交际用语

Itseemsthat…,Ibelieve…,I(don’t)think…,I(don’t)thinkso,I(don’t)agree,That’sright,That’sunfair,I’m(not)sure,Youareright,Iguess…,Icanbelievethat…,Inmypoinion,…等等。

三、本单元知识重点与难点分析

⒈复合名词的第一个词是man或woman时,两部分都要变成复数,例如:

manstudent──menstudents男学生

womandoctor──womendoctors女医生

如本单元womenpoliceofficers女警官,womenteachers女教师,womenengineers女工程师

⒉Itseemsthatit’smoredifficultforwomentogettothetopofacompany.

妇女要想取得一个公司的最高职位,似乎更加困难。

Itseemsthat…是一个常用句型,作“似乎”、“好象”、“看来”解,例如:

Itseemsthatheisinterestedincollectingstampsverymuch.

他好像对集邮非常感兴趣。

Itseemsthatyourfatherknowsthiscityverywell.

看来你父亲对这个城市非常了解。

ItseemedthatthestudentswerereadingEnglishwhentheteachercamein.

当老师进来的时候,学生们好象正在读英语。

注意上述句子也可用另外一种形式表达,意思一样,没有差别。例如:

Heseemstobeinterestedincollectingstampsverymuch.

Yourfatherseemstoknowthiscityverywell.

ThestudentsseemedtobereadingEnglishwhentheteachercamein.

⒊Companiesthatmaketelephonesandcomputersandsoonprepertoemploywomen.

那些制造电话和电子计算机的公司更喜欢雇用妇女。

⑴这是一个含有定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其中that引导定语从句,并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

⑵(would)preperto…作“宁愿”,“更喜欢”解,例如:

Iwouldprepertogotherebybike.我宁愿骑自行车去那里。

Iwouldprepertostayathomealonethangoouttoplaywithyou.

我宁愿独自一人待在家里,也不愿和你们一起出去玩。

⒋Hisjobwastodesignnewmachines.他的工作是设计新的机器。

此句中“todesignnewmachines”是动词不定式,作表语。动词不定式在句中可作主语,表语,宾语,宾语补语,定语和状语。例如:

Toanswerthisquestionisnoteasy.(Itisnoteasytoanswerthisquestion)(作主语)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Hiswithistobecomeascientistinthefuture.(作表语)他的愿望是将来当一名科学家。

Shehasforgottentotelephonethem.(作宾语)她忘记给他们打电话了。

Ithinkitimpossibletoworkoutthismathprobleminsoshortatime.(作宾语,it是形式宾语)我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算出这道数学难题是不可能的。

Theheadmasterwarnedthestudentsnottobelate.(作宾语补足语)校长警告学生们不要迟到。

Hewasthefirsttocometoschoolthatmorning.(作定语)那天早上,他是第一个到校的。

Shewenttothetrainstationtomeetheruncle.(作目地状语)她到火车站去接她的叔叔了。

Sheistooyoungtogotoschool.(作结果状语)她太小了,不能上学。

⒌Mr.King,whoselegswerebadlyhurt,wasquicklytakentohospital.

金先生的腿部受了重伤,很快就被送往医院。

句中whose引导的是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它与主句的关系不十分密切,只表示对先行词作附加说明,前后用逗号与主句分开。由于限定性不强,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所以,在译成汉语时,通常分开来译成两个句子。而限定性定语从句,主句和从句的关系密切,其间不用逗号,译成汉语时通常都译成一个句子。例如:

Theengineerwhoselegswerebadlyhurtwasquicklytakentohospital.(限定性定语从句)腿部受伤的那位工程师很快就被送到了医院。

LastweekIhappenedtomeetLiLiinthestreet,whoseemedtobeverybusy.(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上星期我碰巧在街上遇到了李立,他似乎很忙。

I’dliketotakecareofthechildwhosemotherdiedrecently.(限定性定语从句)我想照顾最近母亲去世了的那个孩子。

Thechild,whosemotherdiedrecently,istakengoodcareofbyhisteachers.(非限定性定语从句)那个孩子的母亲去世了,他受到了老师们很好的照顾。

⒍Toeveryone’ssurprise,Mr.Kingrefused.使每个人感到惊奇的是,金先生拒绝了。

toone’ssurprise/tothesurpriseofsb.意思是“使某人惊奇的是”,例如:

Totheirsurprise,theysawnotlocuststhistime,butseagulls.令他们吃惊的是,他们这次看到的不是蝗虫,而是海鸥。

Tothesurpriseoftheyoungcouple,theyfoundthenecklacemissing.使这对年青夫妇吃惊的是,他们发现项链不见了。

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toone’sjob/tothejoyofsb.使某人高兴的是

toone’sdelight/tothedelightofsb.使某人高兴的是,toone’ssorrow/tothesorrowofsb.使某人悲伤的是,例如:

Tothesorrowofthefamily,thehousewascompletelydestroyedbythefire.使全家人伤心的是,房子被大火全部烧毁了。

⒎Unlessyoutellme,Ishallnotbeabletohelpyou.如果你不告诉我,我就不会帮助你。

unless是从属连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作“除非”,“如果不”解,例如:

Don’tcomeinunlessIcallyou.如果我不叫你,你就不要进来。

YouwillfailinFrenchunlessyouworkharder.你要是不再加把劲儿,法语考试就不及格了。

OnecannotlearnEnglishwellunlessheworkshard.除非下苦功夫,否则英语是学不好的。/如果不下苦功夫,英语是学不好的。

⒏ButIhadtolietothecompanyandpretendtobeamaninordertogetajob.但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我不得不向公司撒谎并装成一个男人。

⑴lie是不及物动词,意思是“说谎”,是规则动词,它与lie(躺)是同形而不同意,后者是不规则动词。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如:lie(说谎)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分别是lied,lied,lying;lie(躺)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分别是lay,lain,lying。另外,还有一个动词,lay(置放)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是laid,laid,laying。

⑵pretend是及物动词,作“假装”解,例如:

Shepretendedthatshewasnotathomewhenwerangthedoorbell.(=Shepretendednottobeathomewhenwerangthedoorbell.)我们按门铃时,她假装不在家。

Whentheteachercamein,theypretendedthattheywerereadingEnglish.(=Whentheteachercamein,theypretendedtobereadingEnglish.)当老师进来的时候,他们假装正在读英语。

Hepretendedtobeillyesterdayanddidnotgotoschool.昨天,他装病,没有去上学。

⒐HecalledatthehospitalafterworktofindoutwhetherMr.Kingwasbetter.下班后,他就来医院探望,看看金先生是否好些了。

⑴callat…意思是“访问(某家,某地)”,callonsb.意思是“访问,拜访某人”,例如:

Ireallydon’twanthertocallatyourhouse.我真的不想让她到你家去拜访。

YesterdayafternoonIwenttocallonanoldfriendofmine.昨天下午,我去拜访了我的一位老朋友。

I’llcallatyourofficenextMonday.下周一,我要到你办公室去看你。

⑵findout作“搞清楚”,“弄明白”,“了解”,“打听”解,表示通过研究,调查,观察找出原因或秘密等。而find则表示“找到”,“发现”的意思。例如:

You’dbettergoandfindoutwhenthemeetingwillbegin.

你最好去搞清楚会议什么时候开始。

Canyoufindouthistelephonenumberforme?你能帮我打听一下他的电话号码吗?

I’lltrymybesttofindoutthetruthofit.我会尽力弄清楚事实真相的。

Heworkupandfoundhimselfinhospital.他醒来发觉自己在医院里。

Whenwecameback,wefoundherasleeponthesofa.我们回来时,发现她在沙发上睡着了。

Haveyoufoundthebikethatyoulostlastmonth?你已经找到上个月丢的那辆自行车了吗?

⒑Idon’tagreewithyourdecision.我不同意你的决定。

⑴agreewith…作“同意”,“赞同”解,通常后边接人或表示某人的意见,想法,看法,观点,决定等词。例如:

Ireallyhopeyouwillagreewithmeon/aboutthismatter.

关于这件事,我真的希望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Doyouagreewithme/myviewsonthisproblem?

你同意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

Idonotagreewithwhatyousaidatthemeetingyesterday.

我不同意你昨天在会上所说的那些话。

高一教案范文第6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对数函数

教学目标

1.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得.又的值域为,

所求反函数为.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2.8对数函数(板书)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对数函数.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对数函数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板书)

1.作图方法,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高一教案范文第7篇

§4—1有机物(1节时)

【目的要求】: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

物的发展史。

〖CAI软件〗:[思考讨论]: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评价、分,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00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别。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复杂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复杂有关。

5、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研究的项目等。

〖小结〗: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原因。

〖练习〗: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师生活动〗:学生解答后,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作业布置】: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教后记】: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兴趣高,直观。

2、注意挖掘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3、注意了结合练习介绍解题方法和思路。教

高一教案范文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m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教师边讲边板书如下内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写在胶片上的下列练习题]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师提问以上各题,学生都能指出1~3题中的错误。特别是第(3)题。学生认为,既然某物质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物质,溶液就不是饱和状态。所以,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高一教案范文第9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则”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和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和分别表示和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则;

否命题:若则.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则”,则逆否命题为“若则.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设原命题是“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笔答:

高一教案范文第10篇

物理性质:

1.纯硝酸是无色油状液体,开盖时有烟雾,挥发性酸.

2.M.p.-42℃,b.p.83℃.密度:1.5g/cm3,与水任意比互溶.

3.常见硝酸a%=63%-69.2%c=14-16mol/L.呈棕色(分析原因)发烟硝酸.

化学性质:

1.强腐蚀性:能严重损伤金属、橡胶和肌肤,因此不得用胶塞试剂瓶盛放硝酸.

2.不稳定性:光或热

4HNO3=====4NO2+O2+2H2O

所以,硝酸要避光保存.

3.强酸性: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具有酸的通性.

4.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金属反应:

[实验]在两支试管里分别盛有铜片,向两支试管理再分别加入浓硝酸和稀硝酸.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Ag+2HNO3(浓)==AgNO3+NO2+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硝酸能与除金、铂、钛等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生成NO2,稀硝酸(<6mol/L)则生成NO.

钝化反应: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铬(都可呈+3价金属化合物)表面形成具有保护性的氧化膜而钝化.而稀硝酸则与它们反应.

Fe+4HNO3(稀)==Fe(NO3)3+NO+2H2O

王水:1体积浓硝酸与3体积浓盐酸的混合溶液.可溶解金、铂.

Au+HNO3+4HCl==HauCl4+NO+2H2O

M+HNO3(12∽14mol/L)↗NO2为主.

M+HNO3(6∽8mol/L)↗NO为主

M+HNO3(约2mol/L)↗N2O为主,M较活泼.

M+HNO3(<2mol/L)↗NH4+为主(M活泼)

M+HNO3还可能有H2产生(M活泼)

与非金属反应:浓硝酸;需要加热.

C+4HNO3(浓)==CO2+4NO2+2H2O(实验演示)

H2S+8HNO3(浓)==H2SO4+8NO2+4H2O

3H2S+2HNO3(稀)==3S+2NO+4H2O(冷)

SO2+2HNO3(浓)==H2SO4+2NO2

3SO2+2HNO3(稀)+2H2O==3H2SO4+2NO

H2S、SO2以及S2-、SO32-都不能与硝酸共存.

与有机物反应:生成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

1.硝酸的制法:

[设问]生成硝酸的措施有哪些?对比优缺点.(三种)

1.实验室制法:微热

NaNO3(s)+H2SO4(浓)==NaHSO4+HNO3

[讨论]1.反应温度

2.反应装置:

3.收集装置:

2.氨氧化法制硝酸:

4NH3+5O2====4NO+6H2O(氧化炉中)

2NO+O2==2NO2(冷却器中)

3NO2+H2O=2HNO3+NO(吸收塔)

4NO2+O2+2H2O==4HNO3(吸收塔)

过程:(1)先将液氨蒸发,再将氨气与过量空气混合后通入装有铂、铑合金网的氧化炉中,在800℃左右氨很快被氧化为NO.该反应放热可使铂铑合金网(催化剂)保持赤热状态.

2.(2)由氧化炉里导出的NO和空气混合气在冷凝器中冷却,NO与O2反应生成NO2.

(3)再将NO2与空气的混合气通入吸收塔.由塔顶喷淋水,水流在塔内填充物迂回流下.塔底导入的NO2和空气的混合气,它们在填充物上迂回向上.这样气流与液流相逆而行使接触面增大,便于气体吸收.

从塔底流出的硝酸含量仅达50%,不能直接用于军工、染料等工业,必须将其制成98%以上的浓硝酸.浓缩的方法主要是将稀硝酸与浓硫酸或硝酸镁混合后,在较低温度下蒸馏而得到浓硝酸,浓硫酸或硝酸镁在处理后再用.

尾气处理:烧碱吸收氮的氧化物,,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使其转化为有用的亚硝酸盐(有毒)即”工业盐”.

NO+NO2+2NaOH==2NaNO2+H2O

1.硝酸盐:

特点:外观美丽(由金属离子决定);KNO3无色、Cu(NO3)2.6H2O宝石蓝色.

水溶性好

有明显的氧化性,稳定性不好.分解有氧气.

[实验]1.KNO3的热分解:

2.硝酸铜的热分解并检验气体.

2KNO3==2KNO2+O2

2Cu(NO3)2==2CuO+4NO2+O2

2AgNO3==2Ag+2NO2+O2,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上一篇:加法教案范文 下一篇:中秋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