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0 20:54:57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衔接;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1.初高中地理衔接困难原因

1.1学生原因。①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这种情况在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中表现尤其突出。长久以来,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导致各校初中地理课所排课时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不开,即使开了也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

②学生思想上轻视、不想学地理。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地理的学科性质,不清楚地理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1.2教材原因。从心理学角度看,一门科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安排恰恰相反;高一地理上册初始阶段内容规律性很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对其理解需要有一定的空问想象力,对思维的要求较高。而这些对原本初中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挑战。

1.3教师原因。①思想上不重视.没有精心没计入门教学计划;②对学生学习状况缺少必要的了解,教授内容缺乏针对性,难点不易突破;③教学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毫无吸引力;④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知之甚少;

2.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2.1管理上的衔接。①加强初中和高中的整合促进教学衔接:打破初中与高中的严格界限,实行初中与高中的整合,即打破初高中的行政界线取消以中考来检验学生的做法,统一协调教学工作的模式,把“六年”看作一个整体,树立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充分利用不参加中考的有利条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调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在初中就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表述能力、思维活动能力,把为高中学习打基础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必然能提高高中的学习效率,从根源上解决初高中衔接。

②把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改革高中地理毕业评价方式:改进原有的地理只是在初二会考而不受重视的考试评价方式,将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初中地理,使学生确实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初高中教育分离这一问题,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初高中间的联系,要积极沟通,互通有无。高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初中教学,掌握学生情况,初中地理教师也要关心高中的教学。

③教育教研部门应加强培训和教学研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初高中学校应经常组织教育培训,强化教学衔接思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面对新课标这一新事物,教师更应摒弃旧的传统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培训交流能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教学衔接;同时,教研部门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组织学校进行教学衔接研究,为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不断完善教学实践,将教学衔接落到实处。

2.2教学方法的衔接。①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②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

③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2.3学习方法的衔接。①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②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是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

3.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等。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时期教师的引导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才能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其具备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现代地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进友.地理新授课导入的方法[J].东方青年・教师,2011,6.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初中地理;衔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感觉初高中地理的过度不是很顺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其对地理的学习态度,对提高我国公民的现代地理素质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初高中地理衔接困难原因

1、学生原因

大部分高一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这是造成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在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中表现尤其突出。长久以来,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导致各校初中地理课所排课时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不开,即使开了也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其次,学生思想上轻视、不想学地理。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地理的学科性质,不清楚地理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社会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一直有着对地理轻视的传统。在许多西方国家,地理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不仅课时足而且要求高。当然这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关,西方人鼓励胃险,而冒险也促进了近代地理学的形成。正是丰富而先进的地理知识.促成了“地理大发现”进而极大地刺激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欲望。而中国的近代史则是一部充满屈辱的历史。从地理角度来看,与当时中国社会地理知识的贫乏不无关系。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求“稳”,期望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般的生活。正因如此才导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从而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

3、教材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从心理学角度看,一门科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安排恰恰相反。高一地理上册初始阶段内容规律性很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对其理解需要有一定的空问想象力,对思维的要求较高。而这些对原本初中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挑战,

4、教师原因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入门教学效果的关键。高一地理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儿方面:①思想上不重视.没有精心没计入门教学计划;②对学生学习状况缺少必要的了解,教授内容缺乏针对性,难点不易突破;③教学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毫无吸引力;④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知之甚少;

二、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几点对策

1、上好高一地理第一节课

第一节最好不上新课,不妨以“漫谈地理”为题,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谈谈地理,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了解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对象和特点等等。通过一节课基本上能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学等等这些基本问题。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做好初中基础知识复习工作,树立能学好地理的信心

我们老师不能急,不能躁,要俯下身来,静下心来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出发,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帮他们找到学习地理的感觉,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让他们脚踏实地地感到:我能学好地理。

利用好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图册是信息库,它不但包含有各种类型的地图,还储存了大量的图片、数字和文字等。现在的新版地图册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无论是简短的文字电明,还是问题的表述,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图像精美色彩亮丽,说明性强。便于学生读图,用图提高学习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想学地理。比如运用精神灌输法和激励法鼓励学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激励状态下发挥的潜力是平时的三至四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无数次枯燥的说教。

当然,在课堂上,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一定要多样化。如果学校的地理教具配套齐全,多媒体设备能有效地进入课堂,那我们的学生会更爱学习我们地理这门学科。

4、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内,一定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看书,当然要指定阅读范围,指出阅读重点提问。还要教学生怎样读书,针对地理课本附有很多插图或附图的特点,要教学生在阅读时对大量的直观概念及分布通过读图自己打出结论;在阅读地图时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精确地全面进行观察,并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注意到隐藏在图幅后面的深刻内涵及重要属性和特征,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利用生动图像帮助识记的“图示法”,把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尽可能落实在图像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达到学生“会学”的标志。要培养学生能够依据地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相通性,独立地探索和学习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

5、多多与学生交流探讨,及时解决问题

多多和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有空及时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碰到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摘要:2001年7月和2003年3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国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地理教育带来了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境,笔者将一些普遍存在的困境在此列出,期待和各位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解决之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教育 困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47万初一学生开始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初一学生进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经过将近10年的打磨,修改之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2月与广大师生见面。

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紧随义务教育之后。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15个高中学科的课程标准,随后的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先行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笔者针对我国中学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着如下的困境:

1.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地理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地理列入了初中地理必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由原来的上、下两册增加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同时选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模块增加到现在的七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增加,势必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目前,“”之前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大部分已经退休;之后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本应该可以成为目前的骨干教师,但是随着1993年的高考改革,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地理高考,部分地理教师纷纷转行或者“跳槽”,部分改教了其他科目;高考不考地理对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也产生了冲击,高校地理系在这段时期纷纷改名和转产,并压缩地理教育师范生的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地理教育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新教师的有效供给不足;大多数中学在这将近十年之间也没有招聘到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短短十年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高中会考制度无法保证地理教学质量,地理课程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03年地理学科重新被纳入高考科目,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到城里中学借调地理教师来代课,或者干脆由其它学科教师教地理课程的现象。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之前,甘肃省内只有西北师范大学设有地理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人数不到150人,大多数签到了县城以上的学校,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招收不到一位本科毕业的地理教师。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本科院校先后增设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年轻地理教师的供给。但是地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学,非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二是素质有待提高,普遍体现出知识结构不完善、基本教学技能不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几所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高校在课程设施上普遍存在着“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缺3S技术”的问题。,与以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大量增加了人文地理相关的内容,涉及到诸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内容;另外,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可是,很多高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做相应的调整,导致我们的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另外,地理基本教学技能不强也困扰着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突出表现在不会搜集可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在对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习惯照本宣科,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将鲜活的地理课上成了有“地”无“理”的所谓“地理八股”。

2.高中选修课程形同虚设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教材的设置上体现选择性,即设置了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了课程框架。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七个模块组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凸显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但是也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

笔者翻阅了多个省份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之后发现,选修模块的分值占到了15%到20%不等,几乎所有的省份命题时坚持“超量给题,限量答题”,即学生可在多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或者两个模块的试题。根据各地普通高中地理学科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实际而设置选修模块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共同而有区别、尊重自主选择的念理。然而,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地理教师数量少、高考压力大,七个选修模块根本开不全,只能是高考考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或者干脆开设一门。这样显然违背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初衷,但实属无奈之举。

3.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

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各个学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科尤其属“重灾区”。初中阶段地理课程在介绍初步的地球、地图及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以讲授系统地理学为主,并兼有地理和地球科学两门课程的教育任务。

由于目前中学地理总课时不多且初中地理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全部时间用来应付中考复习,地理课程中断一年之后,学生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一些高中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侧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启发,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导致大多数初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而高中地理知识又相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同样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

有关专家在解读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时就指出,高考地理部分并不会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而只是把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39.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236-244.

[3]崔苏.试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要点[J].文理导航,2010(7):23-25.

[4]石鸥,赵志明.地理教科书60年之发展[J].地理教学,2011,(3):4-6.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研活动;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22-1

一、以学生为本,关注对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每逢新学期伊始,我们就参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对教学进度进行仔细商议,目的是为我校学生打造一份学习节奏适宜的教学计划。

教学进度主要包括:①新课内容的教学进度;②单元复习与例题讲评的进度;③年级统测的进度。

对于新课内容的教学进度,我们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安排。对于主要是识记或简单理解层面的内容,教师少讲或不讲;对于要求理解与简单运用,尤其是综合运用层面的知识点,我们安排相对较多的学时。例如:

我们将第一册中的“单元活动”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由备课组事先设计好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并针对方案设计一套相关试题,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类似的安排还出现在第二册的“单元活动”中。因此在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还专门安排1节课进行知识点、相关地图与景观图的梳理和学习指导,并以例题解答的形式,指导学生把握重点和解题方法。

对于第一册中的地球运动、行星风系、季风、洋流,第二册中的产业区位与分布等学习难度较大的专题,我们一般安排相对较多的学时。在教学中注意适当融入经典例题解析。同时,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难点,我们还适当拓展课本知识,利用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去解析地理难点。

在第二学期的进度的安排中,我们也有切身的体会,一味追求快节奏的教学,想安排较多的复习时间,结果就遭遇了欲速则不达的教学困扰,因此“课课清”“稳扎稳打”的教学还是比较有效的。

所以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进度表,必须建立在研究考纲,吃透考点;研究学生,结合实际;预见问题,运筹帷幄的基础上。

二、以提升课堂效益为目标,关注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针对高一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仔细研究考纲中的考点,平时注意收集和编辑典型例题,有选择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或作为新课的复习引入,或作为新课的复习巩固,或作为案例教学的载体,都非常实用有效。因为这既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且能通过具体的题目帮助学生在平时就逐渐掌握解题的方法、答题的要求。我们发现,以例题为载体的教学,常能有效地引起高一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关注,激发思维。

同时,我们也关注地理作业的指导与订正,做到及时批改,集体纠正作业中的普遍错误,尤其对于简答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三、关注后进生,及时提供帮助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虽然比较善于与老师呼应,课堂气氛活跃,但是由于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而且高一地理的学习内容与要求相比于初中地理手法,有一个很大的跨越,因此不少学生一时难以从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上适应。不少学生会反映课堂上似乎都听懂了,但一旦独立完成练习时就存在较大的困难。也有时学生在学习第一册时反映根本听不懂看不懂,尤其是关于地球运动、行星风系等内容。因为初中的地理课常被主课“征用”,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有不少学生不认识经纬网,不会通过经纬网地图识别方向,不知道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因此想获得好成绩的愿望与学习基础薄弱的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常常内心焦虑、纠结。

通过备课组商议,我们主要采取的补救措施是:①课内,在新课知识讲授之前,先对相关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并配备一定量的例题练习,即做好“打补丁”的工作。②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在每个教室摆放一个小地球仪,以便教师课内演示教学,学生课外随时摆弄,促进理解消化。我们还建议班级在新学期布置文化墙的时候,用“世界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等地图进行装饰,所谓“放眼世界,了解中国”。③为学生做好心理安抚工作,鼓励学生一有学习问题就马上问清楚搞懂,切忌积少成多,避免学习焦虑情绪的蔓延,有害身心健康。④通过统一测试,发现地理学习极其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特别指导。

四、环环相扣,做好复习,稳步推进复习效果

在复习阶段,备课组仔细研讨,规划开展好复习。我们的举措主要是:①深化、细化知识点,复习到位。单元复习阶段,我们应逐项落实其中的要求,深化、细化各知识点,将考试内容分解为概念、规律、特征等,确实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规律、特征的引出和适用范围,纠正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争取一步复习到位,避免“夹生饭”,留下后患。②讲练结合,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单元过关。单元复习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虽然说是这些内容学生以前都学过,现在是“复习”,但学生的知识遗忘率甚高,有时说是上“新课”也不为过。但是,教师一定要避免将课上成“新课”。③熟悉地图和其他各种地理图表,建立“脑中的地图”。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而在地理考试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④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复习的过程,固然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但也要有意识地增加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各种教法、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可以弥补教师授课的不足。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乡土地理教材整合方法

包括乡土地理在内的高中地理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将高中地理知识理论和乡土地理中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学习,是农村地区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高中地理、乡土地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就是要理清三者内在的,彼此衔接、融合的关系,我们认为三者间的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托,乡土地理素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进课堂教学,使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有禆益。

一、高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依托

研究性学习是类似科学研究形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选题,制订调查、观测、资料搜集的方案,对调查、观测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论点、观点和看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所依托的理论知识就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所获得的。因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需的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及其延伸和拓展的部分,如在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生产活动”学习中,我们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开展了“本县主要商品性农业产品区位因素的研究”,首先,学习小组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手段,把目标确定为当地主要的农产品市场。调查出了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商品种类。然后通过访问当地农业专家、农民,查阅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料,获取了一手材料。再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出了影响当地商品性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讨研究的乐趣,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指导生产活动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其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避免了学生被动地记忆理解所带来的厌学情绪,弥补了传统学习方法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把研究性学习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对传统的讲解法、接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乡土地理是农村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以地理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是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模式。它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亲自观察研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还把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理论、知识与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现象、生活、生产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乡土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乡土实际的内容,收集乡土地理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经教师点拨,才能言传。教学中要贯彻“互动性原则”,采用集中讨论方式、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乡土地理现象中的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2学习城市区位因素时,我们结合本县实际,课前让学生以本县县城为例,调查、研究县城的选址的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些乡土素材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走出课堂,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实施研究性学习

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对一些乡土地理素材进行研究,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观察、走访等方式,接触家乡地理环境,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就能形成丰富的地理事实的知识储备。乡土地理野外研究性学习的现成资料少,学生要自己寻找、查阅、分析、调查、访问,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需时间较长,所以课外研究性学习须纳入教学计划,专心设计,合理安排。

乡土地理中存在很多研究性学习素材,有待我们开发,以高中地理理论为基础,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及理念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是农村高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教学策略

随着5月7日上午10时铃声的响起,新高考背景下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首门等级考――地理等级考顺利结束。与预期设定相吻合的是,作为新高考实施以来的第一考,今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试题难度较好地控制在0.75左右,介于高考和合格性考试设定的难度之间,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标杆和导向作用。面对这样的难度设定,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如何取得较好等级,进而提升选考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今后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措施得当,确保首场“战役”打响

1.夯实基础,高二阶段早选科

高中地理的本体知识主要呈现在高一阶段的基础型课程中。为此,每位教师在高一地理的导入课中,首先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高一阶段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从而形成扎实稳固的知识体系,既为自身的加三选科留下宽裕的选择空间,又使高二阶段的地理等级考学习能轻松应对。理性地分析在高二期间选修地理,完成一门加三选科,能大大降低高三阶段的学习压力。根据上海市教委首次公布的数据,2015学年共有63%的高二在校生选考地理等级考,大多数考生都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如果能在地理等级考中取得较好的等级,则这样的心理优势势必会贯穿于整个高三阶段,对其它学科的复习迎考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正所谓先人一步,步步领先。

2.分工合作,教学计划早准备

针对大部分学生选修地理的教学实际,本校地理教师在高二地理教学前应开展研讨,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探索适应走班模式的教学策略,分工合作,群策群力,为开学做充足的准备。尤其重要的是,要把高中相关拓展型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基础型课程的复习中,同时还要对初中的区域地理进行复习,以形成教学内容体系和总体规划。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

3.注重衔接,知识要点早落实

从考试内容角度看,地理等级考科目涵盖高一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原高三拓展型课程中的4个模块以及区域地理。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必须在高二教学中安排衔接教学环节,如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学期开始安排1~2周的衔接课程,在学期结束的假期进行拓展加深。通过这些穿插在学期始末的教学衔接环节,串联起地理等级考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长内容与紧张课时数之间的矛盾。具体衔接安排见表2。

二、编写学案,有效落实等级考复习

1.校本学案的设计

为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本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共同编写了适用于高二等级考需求的校本学案。在每周3~4课时的紧凑教学过程中,采用结构相对一致但类型不同的学案辅助规范教学。学案内容详见表3。

2.校本学案的应用

“专题学案”的使用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统一性与有效性,更提高了学生课后复习的导向性和条理性。每个专题学案教学遵循“课前―课堂―课后”的流程,如图1所示。

在高二阶段前后两学期间的暑、寒假里,我校的“自主预习、复习学案”起到了桥架作用,不仅让等级考教学保持连贯,更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另外,答题技巧类的“辅导型学案”则在最后冲刺复习阶段为学生增添信心,从心理上为学生做到有效的疏导,能减轻考前焦虑。

三、完善评价,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1.学习效果的制度化评价

第一学期主要用于主体知识复习,在完成若干专题教学后,备课组便准备了专题测验,其目的是让师生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发现不足,迅速弥补改正。这样的专题测验每月一次,形成常规。

第二学期由于临近考试,每周增设20分钟随堂练,精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的代表性习题,以选择题为主,形成短平快的课堂检测方法。

每学期开学初,为检验学生的暑期学习效果,安排以世界或中国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的专项检测,在题目形式上更侧重于综合分析题,以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分析方法。期中、期末考试,由于有时空的保障,以综合练习为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灵活应变能力,成为学生“练兵”的重要机会。等级考前1个多月,采取模拟考试形式,以赛代练,强化训练。

上述每次考试完成阅卷后,教师都会针对集中失分点精细讲评。通过这样制度化评测,使学生更容易知晓自身的不足与进步,以快速进入实战状态。

2.学生成绩的数字化评价

依照《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由高到低依次为A+、A、B+、B、B-、C+、C、C-、D+、D、E共五等11个等级,其中A、B+、B、B-、C+、C、C-、D+、D约各占10%,一头一尾的A+和E约各占5%。为此,本备课组对每次考试的卷面成绩也相应进行处理,卷面成绩仅作为试卷分析时使用。为使处理后的等级更有信度和效度,需结合我校学生水平,将原等级比例略作调整,如缩小A+、A的比例,增加至B、C等级中,形成校本的等级体系。每次测验后,备课组会用OFFICE EXCEL软件处理成绩,如表4所示的成绩单,便于学生与家长能直观地了解考生在本校地理等级考选考学生中的实际位置。

通过多次模拟测试与成绩统计分析,对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触动,他们也会不断鞭策自己,更积极地与教师探讨问题,主动弥补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

四、灵活应变,主动适应等级考考验

1.教学课时安排

作为等级考的首考科目,关于考试内容、试题形式、试题难度等一直都没有确定,直到2016年1月14日市教委公布了《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要求》。关于考试时间,更是到了2016年3月24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上《关于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一高二科目考试的实施意见》,才知晓确定在2016年5月7日,比之前所说的“5月中旬”至少提前了一周时间。这对教学安排,尤其是复习迎考阶段的安排冲击非常大,本校在最后阶段才临时增加课时。相信有了本届的经验,下届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可以更趋合理。

2.学案形式修订

由于本轮教学所用的校本学案采用专题式编写,一年使用下来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课后巩固复习与教师作业批改较难兼顾,出现交了作业就无法巩固复习的尴尬。为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今后可将知识梳理指导的内容与练习内容一分为二,使学案能同时用于教与学。

3.走班教学管理

因6门加三科目要在同一时段开课,目前各校皆采用走班形式组织教学,但随之也出现一些管理问题。如选科生要在课间“赶场子”,匆忙奔波于不同楼层之间;而未选生则需“趴窝子”,安排好其替代课程。对于选科生,由于是不同班级的组合,平常管理难度大,作业收缴也较为无序。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在约定时间到走班教室等候学生上交作业(或请学生统一交到某作业台),时间允许还可以面批部分作业,既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又能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4.成绩评价扩容

因单独一个学校样本过小,即使每次测验考试后都进行详细评价,精准度确不高,让评价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建议开展校际、区际联考,扩大样本数,使评价更具参考价值,这样既能取长补短,又可相互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第7篇

一、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学科体系

教师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等,对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做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且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在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教学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同时获得丰富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中国与世界政区)。在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对于初中区域地理,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做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如能联系生活实际,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解释其中原因,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

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从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

新课程改革主观要求依据“以人为本”的观念对教育工作整体进行一次深刻改进,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和素质,更在于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下,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成长,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搭建平台。教师应当结合教育资源现实,更多地对学生的个体予以关注,并促进他们的发展。要善于跟学生沟通好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活跃度,避免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如此,怎么做才能达到目的,而且不影响学生的天性呢?以下是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希望可以给予启示。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是入门的钥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前提与关键。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学只有在学生具有学习地理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就达不到预期目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的责任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和促成情感生成、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的情感情境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交通状况的了解,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谚语:“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大山,趟过三条大江……才到新郎账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好。在讲澳门时,我播放《七子之歌》:“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要回来,母亲!”歌曲优美的语言和旋律,以情激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学生就对地理学习建立起需求感和内驱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利用直观的教具、课堂游戏、诗歌、谚语、谜语、社会新闻热点、动漫等资源创设富有“磁性”的情境。教师善于利用课程资源,如教案、教学用书、课件、新闻媒体、图书资料、网络、社会实践,等等。在平时工作中不仅要积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还要不断积累和更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资源储备,适应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有了,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绘制地理图表

新课改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笔画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参与性强,看图、析图、绘图,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地图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对地图的掌握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地理水平,绘制图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眼过千遍不如动手一遍。”绘图的过程是知识再现、强化认识、加深记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画“经纬网地球仪,海陆、六大板块、中国主要山脉”等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画“地球公转、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某地降水柱状图”等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图和地理规律示意图。通过绘图可将知识化繁为简,把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能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很容易就掌握,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学生有了良好的绘制图表的地理素养,“动”起来,课堂有效性更高。

三、培养学生多思善疑、好问善问的学习习惯

提问是教学中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式,过去我们讨论更多的是老师如何提问学生,而今天我提倡的是学生问老师、学生间的互问。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提问题,没问题不一定是完美的,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是在思考中学习,善学者,必善问。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思考的热情,这需要我们在授课时,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真正当成是学习主体,尊重、爱护学生,热情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才能做到呢?方法很简单:1.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在上课过程中碰到疑点可以立即举手发问。学生的发问看似打断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其实质却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在课堂上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这个时间段专门针对学生的不惑进一步解惑。

教师要鼓励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学生,因为这样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需求,而且能促使老师不断学习,丰富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样做曾让我尴尬过: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出现四级新政区划?”在学习地球与地图时,有学生问:“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出赤道周长的人是谁?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来的?”当时就难倒了我,作为老师,我并没觉得下不了台,毕竟学无止境,学生也会理解的,我就从容坦诚告知,并许诺课后查资料。第二节课回答问题之前,我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学生:“谢谢你的提问,让我们懂得了更多。”这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应当突破教材的枷锁,开放教学内容,让教材走向学生、贴近生活。其次,我们要强化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等存在差异,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跟授课无关,有的关联性不强,课堂非预设的生成性教学行为增强了。

同学间的互问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而且学生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疑问,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教师给予适当点评、充分肯定与表扬,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功、自信、快乐,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结合新科技,让学生反客为主

新时代新背景,多媒体教学,如今已经遍地开花,老师更应该与时俱进,搞好多媒体,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它更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让脑子里的东西呈现在眼前。对于那些空间想象力差点的学生,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例如,上地球的运动的时候,播放相关动画视频,进行多媒体教学,试听同步,视频的动态效果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地球运动的微妙。当然,新科技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新模式,让“学霸”自己当老师下载地理录像和视频,这并不是我们偷懒,而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

2008年多媒体教学基本上都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让学生自告奋勇地上讲坛,让学生的能量在这一个时刻完美展现,可能他们讲得还是很生涩,但是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能感觉到公平性。从此以后,我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他们不是没能力,也不是不敢,有时候是我们没搭建让学生尝试的平台,我们需要用新的方式引导。

五、增加“课堂测试”,与传统的考查测试相结合

说得多了,还是要回归考试这个环节。考试虽然褒贬不一,但仍然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准,定期的考查测试必不可少,这样可以查漏补缺。

根据教学进度制订针对学生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同时根据实际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除了传统期末考试外,适当增加“月课堂测试”等,有助于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同时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初中地理是承接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基础打得好,才能更畅通无阻地进行下一步认知,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及时更新理念,并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卢国飞.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2):244.

上一篇:学前班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高二英语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