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范文

时间:2023-03-21 08:52:22

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体育师资与推动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重任。由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专业一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教育效果不容乐观。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概况

在我国开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主要有直属体育院校、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普通高校专科体育教育专业等。目前,包括16所体育院校在内,全国共有近200所高等学校设立了体育教育专业,近200所中等师范学校开办体育班。这些体育学院、系科大多数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建立的,当时开办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体育师资,解决当地体育师资严重欠缺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前提。有了准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

把握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跨世纪课程体系,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新的课程改革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它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改革与发展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扩招使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高校大幅度扩招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给予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带动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当前我国高校的承受能力。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体育专业,事实上,很多高校面临着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下降,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2.2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于现实需求

教育部于2004年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要求,若达不到一定就业比例的专业,将限制其招生规模,这意味着可能会出现部分或相当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萎缩。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局限于传统的基础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很少涉及到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内容。虽然近年来进行了一些改革,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但仍局限于体育类专业领域课程,很少拓展到其他领域,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脱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往往处于被动的位子,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面临巨大的挑战。

2.3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困难增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院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加,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发挥基础调节作用,高等院校的发展要与人才市场的运行相一致。因此,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开始,取消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所有毕业生全部面向人才市场。该制度的颁布,打破了2004年之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一直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造成了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4学生的合法权利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

上世纪80年左右,国家体委曾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关于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体育学院在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作用的通知》、《关于体育学院的任务、系科设置、专业设置和修业年限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对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工作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立法形式来看,这些体育法规大部分是部门规章等非严格的法规体例,法规层次与效力都不够高,实践操作性差,直接制约着施行的效力。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体育法》,从立法层面确立了体育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体育法制化管理的阶段。然而,目前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法规缺失严重,在仅有的几部体育法规中还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例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29条规定:“高等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专业的体育工作不适用本条例。”这无疑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权利,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策略

3.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不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担负着向社会延伸健康教育的使命,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决定体育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就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各高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定期培训机会,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丰富自身素质。

3.2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与地方化,完善课程体系

国家在新课程标准里的规定给各高校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可能,也给学校开展创造性和特色性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新课程方案的必修课中主干课程按领域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突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增强新课程方案的适应性,有利于各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选修课程按模块形式设置,突出课程设置的小型化。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普遍调整了术科与理论课时的比例。术科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已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呼吁各院系在设置专业时与社会实际需求挂钩,注重为社会改革服务的特征,紧跟时展潮流,这不仅是健全和完善体育学科的需要,而且对学生的就业不无裨益。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发挥高校的办学特色。

3.3拓宽就业渠道,自救与他助相结合

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对毕业生来说,要有时代感,努力实现“自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择业技巧,将运动场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运用在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准备上,将训练中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到挑战未来职业上,增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公力救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其次,对国家或相关部门来说,可以从立法上予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设就业的岗位,减缓学生的就业压力。最后,对高校来说,加强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培养就业的综合素质,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实现工作适应期的角色转变,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因此,将国家的他助与学生的自救行为相结合,能有效地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4健全相关体育法规,维护学生的体育权利

《国际体育运动》第1条规定,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庄严的法律形式得以确认和保护其体育权利,不仅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而且能够规范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建议利用修改《体育法》的机会将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关的内容写进《体育法》;或者由国家制定法律效力较高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法规;或者健全和完善已有的高校体育教育法规,从实际出发,增强法律的适应性。中外各国的司法经验表明,没有强有力的司法和监督机构,无论怎么完备严密的法律也只能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监督与执行机构,有助于体育法规的顺利实施,避免体育法规形同虚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健全和规范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法制建设,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力争为我国高校体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完善我国的体育法律体系。

4结语

自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对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体育教育课程的先进理念还处于理论层面,新的课程方案只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将课程方案落实到实处并非一蹴而就,要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改革和探索。社会的进步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批判地吸收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以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促进我国体育发展的突破口,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威,江玲,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82-1685.

[2]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02-107.

高校体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学生体质

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能力,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高校体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时期,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注意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体育的任务

1.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通过进行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体育竞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学生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进行体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自我养护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在体育运动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卫生文化素养,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3.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直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时间概念又有个体兴趣和需要的特征。锻炼习惯的养成一般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一是对体育运动定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二是对运动技术的爱好和掌握程度;三是生理机能对运动的适应。通过组织、动员、引导和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形成稳固的锻炼习惯。

5.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健身,而且还可以育德。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各类教育的始终。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最活泼、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体育活动大多采用竞赛形式,既有强烈的竞赛气氛,又有严格的规则约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和团结协作、公正无私、勇敢进取的优秀品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和观赏中,在心理上要有进取意识,努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大学生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6.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

学校不仅要认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应该充分高等院校的有利条件和学生体能、智能方面的优势,对部分体育基础好,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优秀运动队伍输送后备力量。

三、实现高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

1.体育课

体育课是高等学校教育计划中的公共必修课,它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健康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向导,以“育人”为最终目标。一般情况下,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的特点为: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的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具备有关知识并能运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身的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活动。体育实践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室外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让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体能,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的目的,并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现实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锻炼是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等特点,因此,课外体育锻炼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体育和兴趣的需求,能让学生体育活动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满足,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有利于培养饿学生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课外运动训练

课外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热爱体育运动、身体素质好、有专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起来,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课外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基础上实现体育目标与任务的一个基本途径。课外运动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运动训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推动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课外运动竞赛

高校体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改;终身体育

随着身体素质与社会进步之间所具备的联系日渐紧密,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高校体育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而为了能够保证这一重视所展开的高校体育教改顺利实现,正是本文就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进行具体研究的目的所在。

1终身体育概念

终身体育概念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我国体育方针指引下,汲取以往体育普及工作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终身体育概念在形成中受到了我国建国初期“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的体育方针及1995年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全民健身计划视作终身体育概念的前身。当然终身体育概念能够真正提出,与我国当下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民众对体育健身热情的不断提高等多方面因素也有着较大的关联。这里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终身体育概念的描述与自身对终身体育概念的实际感悟,将终身体育定义为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将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作为一种终身活动进行,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开展体育学习与锻炼都很有必要,这种学习与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众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学生和上班族来说,体育运动能够较好地保证其身体素质,使其工作与学习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来说,其本身属于我国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能够较好地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实现就将产生极大的助力。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如果想要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效用,就必须将自身视为我国民众终身体育实现的重要组成环节,这样高校体育就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积极的终身体育思想,这自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会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终身体育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间具备较紧密的联系。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2.1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其能够实现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就将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体育教学本身属于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觉得部分高校都没有将体育教学放在主要位置,这自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制约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下,高校体育改革已经成为某种必然需求,而这种改革所首先实现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将使学生脱离高校体育教学的“唯考试”思想,真正将体育学习与锻炼作为一种乐趣对待,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身体与心灵上更加接近体育教学,而学生也能够在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中不断树立自身的终身体育思想。2.2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技能的平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其所能够实现的为学生提供体育技能展示平台,也将较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身体状况存在差异,每个学生所具备的体育技能方向与水平往往具有较大差异,但高校体育所能够提供的考试却并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自身所具备优秀体育技能的展示,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这一改革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这就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展现自身不同方向的体育才能,而学生的自我提高需要得到满足,就将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感悟与理解终身体育思想。2.3促进体育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也将呈现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特点,这种多样化发展自然也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在我国当下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其本身是通过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学思想实现的,这就使得这一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将造成较强的积极影响,在这种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就会通过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锻炼的教学模式,更为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这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自身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2.4形成创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这一改革还能够形成创新的体育教学网络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体育教学网络管理模式作用下,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更好指导下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这一改革所实现的网络管理模式中,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建立一些教学新颖与实用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而在这些平台效用的较好发挥下,以往很多高校思想上、现实中的封闭管理模式都将实现较好地打破,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将实现较为深化的改革,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自然得以更好树立。

3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几点策略

3.1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为了能够较好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相关高校必须首先进行自身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这一观念的转变中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实现中占据的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提升。在我国当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将引进先进教学观念的目光投放到体育教学中,这种思想自然就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较好展开,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在教学改革中改变自身教学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并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自然就将较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最终较好地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3.2增加体育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力,这样就能够在保证学生较高体育学习热情的同时,较好地辅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高效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着内容单一、竞技类体育为主的教学现状,这种教学现状往往使得学生缺乏开展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热情。结合这一问题,建议高校在自身体育教学改革中,适当增加体育教学活动种类,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体育活动选择,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保持较高的热情,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帮助。3.3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在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每周2个课时是最为普遍的课时安排,但这种课时安排很难保证学生较好地完成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体育技能的熟练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这一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就必须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满足我国建立终身体育制度的需要。3.4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能够较好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提供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够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学习主人”的身份,并以此较好地实现自身个性化发展,真正为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奠定基础。

4结语

在我国全民对体育健身认知提高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而这种改革的目的也不单单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必须保证这一教学改革能够为我国终身体育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周元兵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海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700-702.

[2]崔鹏.浅析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锻炼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88-89.

[3]毕桂凤.高校开设田径运动课程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0-72.

[4]张可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5):313-314.

[5]郭德敬.高校体育课余训练对终身化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55-156.

[6]刘昕.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2(9):198,200.

[7]付海涛.浅析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5):28-29.

高校体育范文第4篇

摘 要 对于各大高校来说,“终身体育”的教学体念对高校体育的教育影响深远。各个高校在不断地对高校的体育进行思考并做出一定的改革。本论文对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进行探析,首先对“终身体育”进行诠释,其次介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在“终身体育”影响下高校体育改革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 问题 注意事项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它伴随着终身教育而出现的。对于高校体育而言,终身体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有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总体来说,终身体育在高校具体指的是让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能够在走出校园之后,仍然不断进行着体育锻炼,这也是对高校体育的一种延续。

二、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看似有点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体育教学。就效益而言,高校体育教学比较重视近期的教学效果,而不是长远的教学效果。其实长远的效果才是终身体育的表现。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学生才是体育的主人。一直以来学生是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有时甚至上着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课程,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重要的导致学生不再喜欢体育锻炼,进而导致的后果是终身体育得不到实现。虽然现在高校体育的教学有些许改变,设置了兴趣课程,但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的桎梏,导致学生没有终身体育的观念。现在更有一些不乐观的情况出现,有些学生上体育课就是为了应付课程的考察。这样下去,学生在校都不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可想而知,走出校门之后更加不会践行终身体育。

三、高校体育改革的注意事项

高校体育既然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进行改革。改革并不是从头再来,而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体育需要在终身体育的大环境下不断发生变化。既然如此,高校的体育改革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把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二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以终身体育为基础,三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以终身教育为标准。

(一)把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整体社会来看,社会中的全民健身被提上日程。而且全民健身计划中提到,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落实终身体育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意识。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改变原有的风貌,把终身体育的思想注入高校体育中,把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把以前那种只重视学生健康指标和只看重体育技能的培养的观念彻底抛弃,将新型的终身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加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以此来不断进行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其实把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多方面进行注意,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1.终身体育能力、习惯、意识的重点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到把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就要做到积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意识。而且这一点在终身体育的内涵中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指的是学生能做到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而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能够有长期锻炼下去的热情。要想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达到这一效果,必须做到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

2.长远、短期的目标在高校教学中的实现

在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时也要考虑到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目标来看,高校的体育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习惯、意识等,以便学生在迈出高校大门之后还能积极进行体育方面的锻炼,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但就短期目标来看,学生在校的身体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去好好地学习等。另外从短期来看,体育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为了让学生在校时能够积极去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其实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对学生来说,终身体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以终身体育为基础

高校的教学评价时高校教学活动之一。不管评价的好坏,其实评价都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中的问题等,所以应把终身体育的理念注入高校的教学评价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应以终身体育为基础。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工作对终身体育的贯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评价时要灵活设置评价题目考查,以便把终身体育落到实处。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点注意事项。

1.评价指标多元化的实施

要想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就要积极去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就需要从学生手中了解具体的情况,而教学评价就是这样一个有利的平台。教学评价的题目设置在教学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必须的。如果评价指标过于单一,那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不能充分反映出体育教学的问题所在。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还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激情等。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则与其相反。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育相关的技能、对体育课的兴趣、体育改革的情况等。只有具有多元的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才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才有利于终身体育的贯彻。

2.教学思想、目标、评价的一致性

要想在高校中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必须要做到高效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评价保持一致。只有这三者保持一致,才可能确保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灌输。如果三者之间存在偏差,那么它们之间就会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自然地终身体育思想的落实就落空了。

3.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运用

评价方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方法多元化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评价方法多元化,教学评价才能做到最大化的更好,只有教学评价做到一定程度的好,终身体育的思想才能很好的被贯彻。其实评价方法多元化指的是在评价的时候,要把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客观地了解学生内心的体育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评定,从而科学地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最后实现终身体育的伟大目标。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以终身教育为标准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也是主导者,他们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他们是终身体育的传播者,是终身体育知识等的提倡者。因此终身体育在高校的倡导离不开老师。由此可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改革的一部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应有所改变,尤其是体育老师。

要想培养建设出符合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而拥有符合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甚至在调整教学模式时改变原有的知识框架,还相应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自身的教学素养,达到终身体育教学的要求。二是老师的教学素质应多元化,从多方面培养其教学素质,以满足终身体育教学应有的素质,为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做出突出的贡献。三是让教师成为终身体育的榜样,以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生,从而使得终身体育得到落实。

四、结束语

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不管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其他因素的制约,目前高校体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终身体育的落实。要想做到终身体育教学,高校还得做出巨大努力。高校体育在教学改革时不能盲目地进行变化,而是紧紧围绕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来慢慢落实渗透终身体育。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高校体育可以做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松.浅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提高[J].时代报告.2012.

[2] 杨帆.浅谈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3] 马锐.试论中专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学法指导.2013.

高校体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合理念;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研究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促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愈加注重身体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现代体育中融合了健美、健身、娱乐等多种手段。而高校在体育资源、人才资源上都拥有很大优势,其所含有的优势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现今社会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1]。针对这样的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应该与社会体育进行融合,吸收彼此的特点,不仅可对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还有利于高校体育获得多元化发展,从而两者都获得共赢。

1.社会体育浅述

就我国现今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的现状下,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降低,脑力活动大大增多。另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中各种“文明病”也逐渐增多,人们出于养生观念需要利用体育来对自身的体质进行增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调节生活节奏,并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业余时间增多,为人们提供了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促使了社会体育在现今时期必将获得发展。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及知识经济的发展,21实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也是知识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各国政府及经济实体将投资重点从物质投资转为人力投资,而人力投资的重点就是对人的体质进行延长。因此,在新时期,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势必都将会将社会体育列为劳动力数量及人力质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形式,并对这个项目予以足够重视。但社会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1宣传不够

自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以来,人们对健身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及认识,国家甚至提出了人人参与的口号。但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高,而在乡镇这一比例更低。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上但对于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很多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体育意识,导致参加社会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也较少[3]。

1.2训练场馆缺乏

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现今开展的多数体育运动都是在街道上、公园内及广场上进行的。一些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城市中配备的体育场所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由于城市场馆、设施的不足,导致人们参加健身运动被制约,健身项目较单一且效果不佳,大大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

1.3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不高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概率仅有万分之三。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明显不足,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4]。并且在我国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指导员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很高,这也是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2.社会体育需要高校体育的补充

2.1高校体育可带动社会体育的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是个人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关键一环,对个体形成体育锻炼观念具有决定影响。另外,高校中配备的体育设施以及专业性人才也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利用这些条件资源不仅可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还能带动整个社会体育获得大发展,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更好实施。高校体育是个人开展体育生活的基础,它在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上起到关键作用,使得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从而通过不断的锻炼自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5]。在对高校体育开展的意义进行审视时发现,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待高校体育的发展,从而对高校体育的多元化程度进行提高,使其朝着符合社会需求方向发展。

2.2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培养高质量人才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到现今为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已经达到十万人。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现有的需求,并且也存在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较低的情况。而高校体育教师身上的体育知识和教育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在各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利用身上所学的这些知识其自己不仅能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且也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而对现今体育人才匮乏的局面进行有效缓解[6]。高校体育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锻炼习惯,并提升个人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然会将其已经掌握的体育知识及健康意识带入到社会中,并通过个人的影响力传播给周围的人,从而带动社会成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3.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3.1高校体育资源是社会体育服务的物质基础

高校中拥有的体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足球场、训练场以及各种体育设施等等。高校中拥有的体育设施不仅具有较多数量,且体育设施的规格也较高,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田径场和足球场,一些高校为满足师生的需求还建设了大型体育馆,可用于各种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说,高校在体育资源上的优势远远大于社会上的平均水平。另外,高校中具备的丰富人才资源也是社会平均水平不能望其项背的。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的必修课程。每一所高校都会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同时还设有管理器材及设备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的学历较高,且专业水平也较高,还具备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7]。在很多非专业性体育高校,很多学生因兴趣自发组成体育社团,有针对性地对团员开展体育训练,提高高校的体育运动水平,并对高校的公共体育爱好进行发展。

3.2社会体育为高校体育完善提供空间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现今人们对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这与社会资源紧缺之间形成一种矛盾状况。很多白领人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十分明显,另外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使得很多青年都出现高血脂或高血压等疾病。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反思,更多的人们通过探索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对人们现今的身体状况进行改善,从而对身体素质进行提高。很多城市居民都定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促使人们对社会体育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很多运动人群所进行的都是缺乏专业指导的非正规体育运动,活动场所也大多在河畔、街道及公园中进行,社会体育对于正规体育锻炼以及运动场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高校体育发挥自身优势来为人么提供优质服务的空间。

4.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良性发展

4.1融入社会体育观念,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在现今的体育理论界中,如何培养专业性人才,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还是专项发展都是讨论的重点。无论对现今的高校体育发展培养目标持有何种观念,增强每位锻炼者的体质、保持身体健康必然都是高校体育开展的最终素养。这也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可以充分融合的一个主要交点。现今的高校体育运动中致力于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质情况、竞技水平进行发展,这些教育内容及教学理念在新时期势必要发展变化。因此,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体育的需求,融入社会体育理念,才会找到适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国专业性的体育高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可适合时展的专业性人才,而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以娱乐、终身教育及健美为主要的高校体育教育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

4.2促进高校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体育课是高校传播体育知识,并向学生传播体育技能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今高校开展的体育教育都是以选修课、基础课及专项课的形式存在到的。这种教育形式切断了课堂跟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育与社会存在很大程度脱节。因此,高校开展体育课程应该多多与社会进行联系,吸收社会体育所拥有的娱乐形式及其他健身要求,并在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下大力度,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同时需要将高校的体育教育作为资源输出的一种形式,形成与社会之间开展的横向互动,从而形成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及产业化格局。

4.3强化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最后一步,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与之前的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在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可充分认识。因此若高校体育可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就可为今后大学生的训练打下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每一位大学生投入建设祖国事业的前提。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养成终身锻炼意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及高校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下,势必要推动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促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在新时期环境下也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6:62-66.

[2]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OL].体育科技,2015(06).

[3]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OL].体育科技,2015(06)

[4]樊小兵,徐代红.试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196.

[5]陈万红.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研究———基于融合教育理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6:10-13.

[6]刘德明,宋广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竞争力研究———以辽宁省部分高校为例[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3:45-46.

[7]王蕊.学习型社会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2016,05:178-179+182.

高校体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改革

一、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议》指出:“健康体魄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的习惯。”因此,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开展。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直接与社会接轨,因此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接轨,向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教学模式等于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无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因此,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除了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外,还必须要考虑到社会体育的系统性和长期性。找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有效办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以促进高校体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保障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开展高校体育。(1)终身体育目标的确立。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学生毕业后参与到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充分考虑到社会体育的需要,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2)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改革进展的还很缓慢,教学模式陈旧,造成终身体育目标无法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亟待建立起与社会体育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达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2.加强课程建设。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仍存在课程建设不到位,教学内容、手段落后,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体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刻不容缓。(1)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修编教材以及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应开齐、开足体育课。然而,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高校只在大一和大二开设体育课,高年级基本没有开设体育课。因此,应让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无缝对接,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2)深化高校体育内容教学改革。在教材项目上,要结合现代社会体育实际需求,集健身、娱乐为一体。从目前的调查来看,许多喜闻乐见的社会体育项目在高校并没开展,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配置和场地器材的需求还达不到需求,而一些高校体育正在开展的一些项目并不适应社会体育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应引进一些新颖的社会体育项目,淘汰一些枯燥、老式项目。3.加强体育教师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体育也在快速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必然要求高校体育的改革跟上社会体育发展的步伐,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否则不能完成高校体育培养目标。4.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可以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仅靠体育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对高校体育课进行延伸与补充。主要形式有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开设体育俱乐部、开展各种体育社团以及开展各种形式、各种项目的比赛活动等。不仅能活跃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养成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

四、结论与建议

为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体育必须与社会体育有效接轨,培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适用型人才。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途径:1.转变观念,确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3.建立适应高校和社会体育有效接轨的课程体系;4.加强高校教师的培训;5.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6.高校、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等。只有这样,高校体育才能培养出社会体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不至于与社会体育脱节,才能积极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宁.湖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2]顾惠明.华宝元.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肖冰.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实践论证[J].学苑教育,2014(11).

高校体育范文第7篇

1.1、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在现代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工作压力也有所增大,由此也给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已有数据中显示,大量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中,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消费以及生活观念,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并带动着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设施需求量的增加。但当前的社会现状却在于:社会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能够为大众所使用的运动休闲场所非常有限,其与大众参与锻炼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2、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各类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已经日臻完善,完全具备了举办大型体育休闲活动及开展群众日常健身的能力,同时高校所独有的体育人才优势也是其他社会体育资源不能比拟的。但是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仅仅满足了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及锻炼需求,没有得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及开发利用,使得场馆设施闲置,体育资源白白浪费。

2、社会体育指导在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中的价值

2.1、提供优质社会体育服务

高校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与平台支持,无论是在体育设施的规模、数量、配备水平、还是种类上,都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还能够凸显的独有的学术性人文资源特色,因此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使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社会体育指导中发挥价值,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开放的程度:即需要通过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缓解社会体育工作中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现实问题;(2)开放的形式:即需要在社会指导中通过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特色以及优势定位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经营管理的模式:即体育场馆需要自原来的公益性或事业性定位向着经营性转变,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项目,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求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群众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指导,促进服务的优质化发展,从而将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

2.2、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在逐步实现高效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效体育资源的平台优势,从社会体育指导的角度入手,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定时期内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发展做出规划,积极面向以高校为中心的,周边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大众提供体育指导与服务。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托于丰富的体育资源,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运动保健、以及运动处方等多种类型的讲座,在展开健康宣教的基础之上,为大众提供健身计划方面的指导与服务。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教学更加的细化,从对大众体质监测的角度入手,根据大众不同的体质状态,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指导与服务方案,并将与大众体质相关的监测数据录入专门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健全的健康服务体系,以达到提高高校辐射范围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2.3、加速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

高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依托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够使健康、科学的运动项目指导策略以及锻炼方法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落实。同时,高校所拥有的高素质的体育工作者还能够积极创新,结合实践,研发并形成具有简单可行以及形式创新特点的大众健身方法,以针对性的健身策略来满足社会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诉求、以及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健身需求。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在体育科研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展开体育健身相关课题的研究,并配合群众体质监测工作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把握社会体育锻炼与大众体质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一个适合群众锻炼的体育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大众的体育素养水平,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3、对改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必须从师资队伍的角度入手,提高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技能水平。除了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外,还需要高校创造各种机会,集中组织教师参加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在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目的。

3.2、突出社会体育指导的实用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不能够脱离实际单独存在,而应当在教学中找准时机,将理论知识点与当前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课程综合化的实施角度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全面教学改革。除此以外,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课程必须与社会指导以及医疗保健等课程相互呼应,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面能够多角度、宽视野的拓展开来。

3.3、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

为了能够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诉求相契合,就需要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社会中体育视野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热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高校需要多面向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教学的专职人员的请进学校,为学生讲授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掌握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技能与方法。

4、结束语

作为有着得天独厚体育资源的高校,为了能够促进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就必须将对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摆在最关键性的地位上,将教学实际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起来,从新形势下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入手,积极开拓与创新,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突出社会体育指导的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同时,通过对高校这一平台的应用,发挥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价值,不断提高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实提高全社会体育健康水平的目的。

高校体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终身体育;影响

进入21世纪,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体系国家开展了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教学新一轮改革,出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从体育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到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完善,乃至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资源的利用开发,都进行前所未有的革新,通过规范有效的体育教育增加体育锻炼兴趣,储备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增强终身体育信念,实现终身体育理想。

一、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某种自动化动作的心理倾向,而终身体育习惯是终身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自动化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东西,若是缺少,就会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习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习惯一旦形成,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但就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它与运动技能、生理与心理收效、体育态度、体育锻炼信念紧密相关,自动化的运动技能是习惯形成的基础。

任何技能都是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有效地练习获得的,运动技能也不例外 但在体育学习初始,学生首先通过学习运动技术来获得的,而运动技术则是合理有效完成身体练习的方法,它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所获得的符合科学原理的基本动作,当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并能在实践中熟练利用时,便演化为运动技能。正如日本体育心理学家松田岩男所述:运动技能多带有客观性质,但它被个人熟悉,被“内部化”被掌握后就可称为“运动技能”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使学生在反复强化练习中,经过粗略、巩固、运动自如三个学习阶段,使运动技术提升为运动技能 强烈的体育兴趣是习惯形成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有着一定的联系,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便会集中精力去探究、去学习 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精神和文化方面,另外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与当前事物本身相联系,间接兴趣与该事物的未来结果发生联系,不论直接或间接兴趣对人的活动有着直接作用:

1、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如一个人从小就对乒乓球有独特爱好,他就会用相当多的精力倾注乒乓球,那么,将来这项运动可能伴随他一生,甚至走上专业道路。

2、对正在进行的现实活动有推动作用,正如当学生学习足球技术时,教师出色的示范,生动讲解和联想,加上恰当的诱导练习、启发练习,很可能会使很少接触足球的学生对足球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学习该项技术时爱上这项运动,使这种学习行为转变为生活中的一项中心内容,直至形成习惯。

3、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具有促进作用 如果一个只是在已经习惯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内寻找新的活动方式,那是很难成功的相反,兴趣比较广泛,眼界宽阔,很可能从多方面得到启发,有助于创造性态度发展,例如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一项新技术时,就会因已掌握多项体育技能,发生正迁移,很快学会新动作 从这一点上说,体育习惯的形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至关重要,它是一种使体育习惯形成的驱动力 信念是体育习惯形成的根本。

体育态度是人类个体对体育实践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它调节着人们参与体育项目的行为反应,影响体育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也就是说当学生已掌握一项技能时,他的学习态度是能否使这项技能在今后锻炼中持久的一种心理保证,当学生对已掌握的技能心理评价高,甚至达到自我欣赏的境地时,便会持久地运用或继续提高这项技能,但是仅有端正体育态度是仅仅不够的,当体育信念形成时,体育习惯便真正形成,因为信念是体育态度发展的高级阶段,信念是个体对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深刻而稳固的信念一旦形成,即表现为人的立场,支配着人的行动信念,通常是和人的意志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的 当学生经过体育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后,便会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并把这种习惯溶入生活方式之中,这种身心收获伴着良好的情感体验,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对体育活动的依赖性和信仰,即体育锻炼信念 有了这个信念,即使在外界环境不具备条件下,也可运用意志力主动地创造条件,达到体育锻炼的需求和目的。

所以说,体育锻炼信念是锻炼习惯维系的纽带,具有这种信念的人,体育锻炼已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缺少它,整个生活方式就会出现不协调。

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的体育观念、生活方式;改变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追求;提高人们设计生活的能力,培养人们持续参加教育的认识;塑造接受环境变化的心态,积极适应新观念的出现,培养不断修正自身的体育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中间环节,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受过十余年体育教育大学生,以往的中小学体育教育主要教授给他们的是各种体育技能以及训练项目。当前的高校教育仍旧是重复以往基本的身体素技能方面的培养,再加上此时的大学生俨然在心理和认知方面已经趋于成熟,拥有自身的鉴别能力,自然的,略显重复而单调的高校体育教育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调动其运动的积极性更是难上加难。部分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体育锻炼,自我体育锻炼能力较差,更是缺乏主动、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走上社会之后,随着工作、生活的忙碌,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就逐渐模糊,体育也就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淡出了生活。

二、高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教育观念互动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往的高校体育教育有自身的一套达标标准和达标体育项目,要求学生只有达到某个标准时才算及格。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处于被动局面,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及格标准乃至毕业资格的驱动下被迫接受体育教育的,缺少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旦目标实现锻炼随即终止,这就不难理解很多人在离开高校之后与体育绝缘现象的存在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坚持终身体育教育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摒弃以往体育教学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这样以来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运动的主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使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2、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当前存在的现状是很多学生在接受完高等体育教育之后并没有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未能实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目标,反而成了学生体育历程的终结,这可以算的上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失败。人首先必须活着,而且是健康快乐的活着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贯彻终身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科学的从事健身锻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之余,仍然能够对体育锻炼抱有一定的兴趣,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强健身体,对学生一生的身体健康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还能有效避免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便与体育绝缘的现象发生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健身能力范围较广,总体上说,它是指从事体育运动的本领,即获得和运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有效完成体育运动的能力。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终身体育教育可以称之为“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学校高校修正以往的体育教育观念,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意识到终

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终身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在高校可以接受到较为全面的体育文化教育和科学健身的指导知识,最终形成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健身能力。

总之,终身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是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终身体育教育作为当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基准;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全社会终身体育意识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光炎 转变体育意识―体育终身化的关键[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8.

[2]邵伟德 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子朴 构建我国终身体育体制的基本模式初探[J] 体育文化导刊 2005.4.

高校体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 教学改革

1.引言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就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也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在整个终身体育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高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定终身体育思想、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前苏联的体育教育模式,学校体育课程理论包括高校体育基本上是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来实施;过分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之后,又在“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基调下,忽视了学生技能的掌握、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及情感意志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由此产生大多数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甚至不参加体育活动。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应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接受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应肩负起变革学校体育,特别是变革高校体育与发展终身体育的双重任务。为此,本文就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及对实施终身体育的要求进行探索,以便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的重要过程,是人们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终身体育教育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是由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的。学校体育主要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主要阶段的体育教育,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中学阶段主要是养成学生锻炼的习惯及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科学的锻炼方法;大学阶段主要是普遍实施体育锻炼和健身方法阶段。

2.2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学生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随着终身体育理论的提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在由“终结性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转变。各高校普遍采用基础课、选项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而且高校体育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中最有系统和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在学会以科学方法进行锻炼的同时,对体育教育也有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3.高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3.1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科学训练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根据终身体育的体系,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不再是运动技术教学的一统天下和少数学生展示运动才华的课堂,而是向全体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既学到体育活动的各种基础知识,又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会完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和技能。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水平面上都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根本区别在于,高校体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而且要通过高校体育理论课使学生扩大体育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为学生接受“终身体育”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学会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及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使其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3.2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运动兴趣和良好锻炼习惯是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体育教学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拓宽高校体育的健身、娱乐、保健和竞争等方面的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阶段是实施体育锻炼和健身方法的阶段,应把学生普遍爱好和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还应注意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还是组织教学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并以此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情感。

高校体育之所以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在有计划的体育教学过程,除了使学生学会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外,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有关知识和健身方法,进一步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目的,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坚持终身锻炼,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当他们带着科学的锻炼方法走进社会,汇入到大众体育的行列中去的时候,全民健身运动将因此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4.结语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由此,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已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梁利民.“终结性体育教育”的终结-从终身体育的观点出发[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0-2-657.

[2]王雁玲.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0-2-686.

高校体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改革 生活化 导向

一、前言

马克思指出:“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是由生产发展所决定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提高和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当我们尽情享受现代文明之果时,“现代文明病”却悄然而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健康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体育的健身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年8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体育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体育大步地迈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体育生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而这种趋势和潮流给高校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对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导向

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以新的生命观、价值观、健康观、审美观、休闲娱乐观适应社会的变革。体育生活化对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几十年来以增强体质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显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体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体育给生活带来了强烈的刺激;给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往花园式或少数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已被打入“冷宫”。教育部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技能目标;科学地进行锻炼。身体健康目标;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目标;在运动中提供乐趣和成功的感觉。社会适应目标;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现代高校体育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对高校体育本质功能的体现。这种教育观念冲破了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它注重人的素质教育,遵循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三维体育观”与此同时形成的比较有代表的思想有“快乐体育”思想、“终生体育”思想。体育生活化,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注重体育教育的娱乐性、健身性、快乐性。

三、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导向

随着体育生活化的发展,体育课程内容亦需跟上生活的步伐,以免被淘汰。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锻炼学生体能、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娱乐观赏、保健康复等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 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理论,教授启发学生,如何运用体育,如何通过体育课程,掌握要领、学会锻炼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以新时代素质教育为导向,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获得良好的发展。体育实效性,是现代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展的方向,

四、对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导向

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队伍的具体成员,学校的一切课外活动等都离不开体育老师的教导,不仅包括每天的跑操、课间操,还有校运动会等各种体育活动,每一项都隐含着体育老师的辛勤教导的身影。体育老师是学校所有与体育相关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们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全体学生健康体魄的设计者与塑造者,是应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路人。以上是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早期的体操教学、运动技术教学、体能加运动技术教学发展到现在的全面素质教育和现代的终身体育锻炼阶段。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成为体育课堂的主导,主动积极参与到各种校体育活动中。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自身感受,让学生爱上体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体育并不是单纯简单的活动课,体育老师应该好好思考,彻底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到底是否适合学生,怎样才能将一节体育课上好,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让学生热爱体育,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师必须经常阅读有关专业书籍、报刊,积极参加体育教学改革活动,从中汲取体育教学的新知识、新理论,以充实!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体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体育的“身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科学地锻炼方法,人们对正确运用体育来提高生活质量感到迷茫和踌躇。这种现象无疑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体育教师又担当了另外一种社会角色――体育社会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定义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随着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社会指导员应运而生。但我国体育指导员事业发展较晚,体育指导员的匮乏和体育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也影响了体育生活化。高校体育教师有着宽厚的理论基础与

五、总结

上一篇:基层医生范文 下一篇:操作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