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范文

时间:2023-03-02 08:42:55

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金课”;教师;学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1]其阵地牢不牢、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的建设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八个相统一”,切实增强课程教育实效,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金课”对于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现实价值

1.打造思政“金课”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鲜明地彰显了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事实上,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表现出一个规律:什么时候我们放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什么时候就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的局面;什么时候我们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什么时候就出现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2]要以打造思政“金课”为主要抓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2.打造思政“金课”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思政“金课”,必须围绕和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入心化行,学生终生受益。“00后”是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有着快速接纳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和特质,从而使得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难题。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思政“金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也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客观需要。3.打造思政“金课”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然要求。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前提和基础。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期望和要求。在思政“金课”的视野下,思政课教师有着多重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学资源拥有者和提供者转为知识内容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者、助力学生实现高阶教学目标的“脚手架”以及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实践者。

二、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前置条件

1.从培养“理性思维”调整为培养“立场思维”。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海量的知识和信息让人无从选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社交圈获取信息,在大数据、算法推荐的技术支持之下,直接导致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固化与狭窄。信息不需要捏造,只需要截取“想让你看到的真相”,就足以引导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左右信息接收者的情绪,作出信息制造者想要的判断,并在社交圈达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理性思维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侧重于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本就是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如果说学生通过其他课程“金课”的“高阶性”所达到的高级思维水准,支撑其解决某一问题,那么学生由思政“金课”的“高阶性”所实现的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并内化为大学生的信仰,外化于大学生的日常实践,指导大学生如何认识、如何思维、如何辨别。在打造思政“金课”的过程中,实现从培养“理性思维”转为培养“立场思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也必须看到各种错误思想在“后真相”时代改头换面,或有褒有贬,或明褒暗贬,或寓贬于褒,摇身一变成为“高级黑”和“低级红”。各种错误思想再怎么“化妆打扮”,其背后的立场是不变的。条分缕析地指出错误思想背后的错误立场,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权威的统计数据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这是思政“金课”政治立场的重要表现。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师最鲜明的底色,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善于用学术讲政治,善于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时刻反思“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之问,以“有理想信念”为要求,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以“有道德情操”为要求,争做为风清气正的带头人;以“有扎实学识”为要求,争做授业解惑的引路人;以“有仁爱之心”为要求,争做学生成长的贴心人。2.从注重“课堂效果”调整为注重“受益终生”。近年来,为了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的观感和印象,思政课教师追求课堂活跃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层出不穷,在课堂讲授中引入自我介绍快闪视频、历史剧、情景剧、歌舞、快板、弹幕、辩论、吐槽脱口秀等课堂活动形式,还有在课堂讲授中穿插一些正面的网络流行语、段子、表情包。不可否认,这些极具娱乐元素的课堂形式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这种课堂中,学生认知更多地停留在“感观”“印象”层面,缺少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深入挖掘与深度思考,仅是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好玩而好玩。大学生被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被欢快轻松、热闹狂欢的课堂氛围所吸引,被丰富的课堂活动所吸引,而不是对真理本身产生好奇与兴趣,往往只会产生缺乏深度与强度的浅层兴趣。但必须指出,大学是研究科学理论的神圣殿堂,教学是人类的一项极其庄严而神圣的文化活动,思政课教师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其教学效果更具多元性和滞后性。思政课所具有的诸多隐性的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或许若干年之后其效果才慢慢得以显现。高等教育不排斥娱乐,但娱乐不等于高等教育,讲台不是秀台,课堂不是娱乐圈,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是热闹的背后让学生收获了什么,才更值得思考。思政“金课”应该包含依托学科内容的吸引力、抽丝剥茧的逻辑思维、精彩绝伦的发现与分析、令人拍案叫绝的思想观点等内涵式要素。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必须运用真理的力量以及自然世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本身规律,重视学生的现实品行,使学生终生受益,提升课程与教学的感召力和认同力。3.从“以学生为中心”调整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人本主义的浪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他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灌输式教学”的巨大弊端,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纷纷推进,在各式各样的教育方法改革创新中,“以学生为中心”常常被提及,不少人将其奉为圭臬并以此对传统课堂进行革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思政课有极强的特殊性,旨在引领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的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主导性在前,主体性在后,主体性服从于主导性。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对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不够,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该方法过于关注学习过程和具体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科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重视不够。所以,“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万金油”,并不是“思政”金课最准确的理念表述。思政“金课”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应该具备极强的通融性与包容性,与其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与专业课程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厚培大学生成长发展沃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从“迎合学生”调整为“迎合现实”。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往往成为“以学生评价为中心”的实际表现。教学效果的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有强烈的主体性,与评价主体的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评价标准,学生与专家对同一课程所做出的评价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评教的利与弊,必须认识到思政课的特殊性,科学客观地看待和运用学生的评教结果,不能只依靠学生的单一指标评价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没有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数据,更不能将学生喜欢与否作为衡量思政“金课”的重要指标。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教师因为受学生评教分数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迎合学生口味的现象,从而产生了降低教学标准、简化教学内容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不能也没有必要无原则地迎合学生,思政“金课”的挑战度也体现在要求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压力,学习本就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之事,思政课教师不必刻意把课堂教学打扮成轻松愉快、欢声笑语的模样。相反,学生在学习期间经历奋斗的艰辛,恰恰是其人生当中最宝贵的经历。所以,迎合是技巧,引导才是目的。迎合只能获得一时的好感,契合学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才能获得长久的尊重。所以思政“金课”应该是一门研究现实的课程,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用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剖析当下热点问题,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理论需求结合起来。5.从单纯“信仰驱动”调整为“联合驱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推动思政“金课”建设的主力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底气足、信心强、厚度深,融入血脉的教育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初心。只有思政“金课”教师拥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思政“金课”才能实现挤掉“水分”,增添“金色”,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道德基础和道德水平是和社会物质条件密不可分的,离开物质基础谈信仰就是空中楼阁,罔顾社会条件谈道德就是伪道德。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回避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事实上,近年来很多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实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每月发放额外津贴,全国多所高校在职称评审、科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成果立项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予以政策上的倾斜。这是党的十以来思政课改革与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也为打造思政“金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政策准备。把这些“良方”“良策”继续贯彻落实下去,科学、合理、公平地配置资源[4],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思政课教师主动加入思政“金课”建设,形成推动思政“金课”建设的强大的联合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武安,张鹏程.高校党委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关键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

[2]刘洪波.左右倾思潮尖锐对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微——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

[3]陈庆庆,李祖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探究——学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

[4]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66-01

2012年,我的大学生活在难忘和不舍中悄然画上句号,上学时的所有如光影般刻留在我脑海的底片上。面对太多的工作意向,我最终选择了回到大学校园,以教师的身份重新开始自己全新的大学生活。大学里的青春无限让我受益匪浅,面对四面八方聚到一起来的莘莘学子,我立志倾我全部尽我园丁之责。

高校是我国大众教育的顶层建筑,经过高校的历练,学生会在自己的努力下经历一次蜕变。高校设置各种课程护航他们前行。这些课程中,思政课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人们常说德才兼备,也许就是对此最好的佐证。一个人学问再高深,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行,恐怕也不会为人们所认可。在中小学铺天盖地的应试教育下,好多家长、教师及学生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德行的修炼,将成绩作为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准。且这种现象已成积重难返之势。所以,高校的思政课尤显得的重要。

在学校从教近三年,亲身经历了一些,经常会思考,大学的思政课究竟应该怎样去更好地教授。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让我难以理解的现象:一,每每到了考试周前的半个月,就会有不少同学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课本“仔细”钻研。二,在上思政课的时候,可以容纳百余人的大教室,不管座位有多么紧张,学生们也总是“青睐”越是后排的座位,有时前两排空空的,而后排甚至有同学两人共用一张书桌。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政课无用的想法,认为上思政课非常无聊、全是说教的东西、离自己的生活甚远等等。我不禁问自己,思政教育何以落到如此境地?

我教授了近两年《形势与政治》课,课程中会经常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的政策指示等,学生们在面对这些课题的时候,常常漠不关心,甚至觉得已经过时且无用。另外,好多学生对国家国际事务基本不关心,认为这些离自己生活很遥远,对自己没有任何作用。这些就是思政课的一些现状。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做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以使思政课重新焕发活力。首先要明确思政课程的性质定位,开设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第二,思政课在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政课也可以“五彩缤纷“。上过大学的人眼中的思政课可能是老师的照本宣科,也可能是所谓的“天书”。但在有了三年的执教经验后,我改变了以前的一些想法。思政课真的可以有所不同。

首先,改善授课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动改变,将单一的讲授中,适当的加入与学生的充分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成为课堂的主人,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充实教学内容

联系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联系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内容要体现“三贴近”。联系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提倡研究型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站在前沿。

其实,如何上思政课这一话题,一直没有停止讨论,可是当下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思政课改革却举步维艰。

“作为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学的老师,我们一直在尝试改变授课的模式。”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老师姬文刚认为,“由于每个老师的阅历、年龄不同,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能力也千差万别。加之,有的老师承担比较繁重的研究压力,因而思政课教学就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相较高校的老师,一些专业培训机构的授课教师显然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准备课程。一方面,这些老师能抓住一个点,有时间反复琢磨课程。另一方面,他们只需要追求课程效果,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因而教学方式比大学灵活,且授课多了之后,也就掌握了“抓住”学生的技巧。

“有的老师能把一些革命理论,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把革命前辈的理想,比喻成爱情的忠贞不渝,让我们更好理解,这样的思政课听起来很‘过瘾’。”一位来自江西本地的女学员看中老师的教学技巧,这让她感到很亲切。

类似的课程教学与教育中“朋辈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当下,九零后的大学生,大多具有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对灌输教育并不“感冒”。可是,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年轻的老师正好可以充当朋辈的角色,在思政课教学中与他们成为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今后的思政课改革,不妨从‘教导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从‘长辈’向‘朋辈’转换,这样的思政课可以让学生更‘解渴’,也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万资姿老师非常认同朋辈教育的作用。

在万资姿老师的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点之外,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她的课堂上,会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经历讲解,甚至在解读理论的时候拿自己的爱情故事作为例子。她在课堂上“豁得出去”,受到了九零后大学生的欢迎,私底下都称她为“资姿姐”,不少学生还是她的“铁杆粉丝”。

万资姿让朋辈教育落地的具体做法,就是参与式的学习。除了理论授课之外,在她的课堂上,还尝试安排小型表演。前段时间,她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让学生自导自演了一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法治剧。他并不指定学生参与,而是让学生们自己编排。

“同学们演得还挺像那么回事。”万资姿说。她惊喜地发现一个规律,原本在课堂上状态比较“蔫”的学生,表演的时候出乎意料地活跃。她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让思政课有‘回头客’,老师要学会当观众。”万资姿笑着说道。

思政课应切实上到实处,让学生对思政课主动学习,教师就应该努力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课程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大学思政课怎么让学生“上瘾”》.章正.载《中国青年报》.2015年2月25日

[2]《思政课原来可以很精彩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实践》 载《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5日 06版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回避;问题

不知何时起,国人早已养成了只谈成绩的习惯。即使谈到点问题,也多像是点缀。在这种思维惯性主导下,加上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宣传色彩,导致高校思政课长期敌情意识浓厚并顾忌太多。一些人认为,新中国前30年的曲折前进,特别是“”是我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错误,是不应该讲或者不好讲的;还有人认为,我国现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整体是好的,问题就不必多讲了;更有人认为,讲我党的曲折和问题,与我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宣传方针相违背…因此,建国前30年的曲折和错误很少有人进行重点分析,而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更是从来都没成为教材和教师关注的焦点。

这是极端错误的。其实任何人,包括、邓小平这样的伟人,都一直是在成绩和问题并行中前进的,只不过成绩远大于问题罢了。我党也是如此,在我党历史上,从来不乏成就,也不乏问题。即使当今时代,即使是在我党公认成效卓著的经济领域,改换视角看,也是危机当头,问题成堆。历史也证明,如果不是我党一直能够正视问题,从不回避问题,就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这也是强调:“教训要牢牢记住,要经常向人们讲,永远不要忘记”的主要原因。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从来就是一种不回避问题的路线。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永远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

同时,从小我们接受的哲学教育就告诉我们,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 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等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而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告诉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这些我们从高中以来一直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在思政课中,却成了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一边倒”。不仅与我们所讲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相违背,也造成了思政课内容和现实的“脱离”,这是诸多教师和学生感叹思政课“理论和现实脱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当今时代,本身就是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价值和利益多元化的时代,也是谣言最易传播的时代。对于各种有争议的问题和我党发展进程中的挫折,回避和掩盖解决不了问题,“鸵鸟”更是要不得。特别是对于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理论需求巨大,现实热点问题的困惑也不少,而自身又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于不确定的时期,对我党历史和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无不充满好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澄清思想,弄清疑惑,就只能为各种谣言的传播留下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也开始凸显,中国崛起带来的“成长的烦恼”也越来越明显。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各种严重对立的“左”、“中”、“右”观点都开始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自己的依据并拥有大批追随者。因而诸如“”、的功过,以及当今时代的成就与问题等,无不引起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当代大学生身处这个时代,又是对各种社会信息最敏感的群体,对这些问题虽谈不上了然于胸,也多少都有耳濡目染。在思政课的课堂发言中,我们就发现,学生对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远超我们教师的预料,而来自于网络,与我们主流舆论不相符的言论,也是屡见不鲜。这些充分说明学生对我党发展进程中的挫折和问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谣言的传播也是比较广的。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远比回避这些问题更能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更能战胜各种谣言。正因为此,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就曾经指出:“高校思政课要让学生爱听乐学、有用管用,关键要从学生出发,直面学生关心的问题,努力在回答‘六个为什么’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实效。”是非常有道理的。

近一段时期,主席在谈到建国60年历史时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来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实际上正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国内舆论对待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成就和问题,“左”、“中”、“右”势力激烈交锋情况下,党中央为新中国前后30年成绩与问题的一种“定调”。这正说明,建国60年不同时期的问题,包括思政课在内的社会舆论宣传早已避无可避。

因此,思政课不能回避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挫折,而是需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导学生对这些挫折和问题进行思考并正确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中肃清谣言传播的空间,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四――一九七四(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 李卫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回答重大理论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1-04-22.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高中思政课;衔接;原因;措施

一、 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有效的衔接的原因

首先,搞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并通过设立选修课作为两者衔接的桥梁,这为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开展好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而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搞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高中思政课的内容有很多重合之处,这些重合之处往往让学生产生厌烦之感,不少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早就掌握了,现在根本不需要再学习,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此外,目前的高中思政课堂因为高考的压力,早已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挖掘到了很深的程度,而现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思政课学不到东西,甚至还不如高中的学得东西的感觉,这样的课堂肯定不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校教师如果能与高中思政课做好衔接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再次,搞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过高中思政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升入大学之后,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良社会风气会对他们原有的认知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导致他们的政治信仰的迷茫,理想想念的模糊、价值取向的扭曲、诚信意识的淡薄、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进而引发他们对已接受过的高中教育的质疑。为了突破这样的困境,我们就要在了解了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在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既要像高中思政课一样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等的教育,更要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和国家大事,在此过程中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此看见,做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但在实际中对两者进行有效衔接的研究却比较少,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要做好两者的衔接碧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二、 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有效的衔接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相衔接的意识,提高对两者有效衔接重要性的认识。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因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在思政课教学上缺乏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相衔接的意识,只会研究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和内容,从不会考虑高中思政课的相关内容,更不会在教学方法上与高中思政课相衔接。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自己所教授的思政课,在教学时有意识的进行衔接。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仔细研读高中思政课课程标准标,熟悉高中思政课教参和教材,这是实现两者衔接的最有效、最简洁的途径。因高校与高中教学在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时间上有冲突,高校教师很少有时间到高中去听课、调研,要了解高中思政课最有效、最简洁的途径就是研读高中思政课标,熟悉高中思政课教参和教材。尤其是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标准一定要细细地研读,因为高中思政课的课标从总体上规定了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分目标以及课程内容标准,明确了这些内容,高校思政教师会对高中思政课从整体上有了把握,从而为两者的衔接提供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有益的借鉴。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走进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只有教给学生真正想得到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一定要俯下身子,放下身段,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有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真正希望老师教给他们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师才能巧妙的处理教材内容,特别是与高中政治课重合的内容,能做到既与高中思政课内容相联系又能比高中内容的处理有深度、有新意,使学生能有新的收获,这样学生会喜欢上高校思政课,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高中思政教师的联系,多到高中的课堂听课、调研,学习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同时,要定期召开高校与高中学校思政教师的教学研讨会,双方把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困惑点进行沟通,双方互相解疑答惑,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提高。

第五,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虽然具有一致性,但具体的内容和目标还是有差异性以及有层次性上的区别的。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研究高校思政教材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和把握学生前沿,了解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学生因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对教学信息的新要求,使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增加信服感。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战略与策略关系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一对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战略是指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宏观的长远的影响全局的大因素与根本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与政治大环境的演变;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等,它们给思政课的实效性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长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策略是指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技巧与方法。相比而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策略是微观的、局部的、具体的。面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疲软”状态,本文力图新视角地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问题。该探讨能在实践上给思政课教学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1、“抓大与放小”相统一的策略。这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大与小”之间的关系。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大”即大趋势、大原则、大方向。政治教师要坚持从思政课的基本定位与基本职能来理直气壮地阐明“大”的方面,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与观点。大趋势包括: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等。大原则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共同富裕原则、共享发展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原则等。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小”即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如“一带一路”政策、“亚投行”设立、腐败问题、环保问题、流守儿童问题等。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敢于直面现实,不回避,不遮丑、不带过,要深入浅出的讲出原因,讲出危害,讲出利弊;以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不与可变”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处理好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创新与基本原理”教学之间的关系。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不变”是指在“可变”之中的“不变”情况,即蕴涵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原则是相对不变的。这部分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重点讲授,要让学生牢记,并要学会运用其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可变”是指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总在变动、名称在不断修改,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政治课不可靠的错觉,给人造成政治课风见使舵的感觉。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思政课总在改变,是指哪些东西在不断变化。

3、“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公共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上政治课与上专业课其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从专业视角切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理,充分揭示公共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明确公共课的方法与观点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指导性。与此同时,在专业课地,从专业理论学习中同样可以引申出思政课的基本思想。

4、“放的开与收的拢”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首先,是“放的开”策略,即思政课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跨度很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古今中外,历史都要在一堂课中承受时往来穿越,交叉进行,信息量一定要大,密集度也很高,让学生在短时间吸收到大量的有用的相关知识点、增加课程的可学性与丰富性;其次是“收的拢”的策略,即思政课的教学在“放的开”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好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最后要把全部的知识点和话题返回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上来,不要“无疾而终”,否则破坏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

5、“思维定式与非思维定式”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分析问题中的定型思维与非定型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定式”也称答题模式,它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提炼出来的一套回答和分析问题的“公式化”思维定势和方法,能让学生以枯燥的政治课学习中找到一些共性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而轻松起来。常见的答题模式有:“关系模式”、“条件模式”、“作用模式”等。“非思维模式”也称非固定答题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而是一时半会还没有总结出其规律,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探索。

6、“政治教化与公民意识”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与培养国家公民之间的关系。首先,政治课担负着为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这是政治教化的基本职能和核心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是需要灌输的;此外,还要注重公民意识的教育。一个人就算无法要求其爱党爱社会主义,但其不可以不爱国家,不爱民族,不可以没有公民意识。这种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其说服力和吸引力。

此外,思政课教学的策略还包括很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学习,比方说“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相统一的策略;“统一标答与多元答案”相统一的策略等。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讨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的沉淀的结果。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并把它变成可行的讲课模式和办法,让思政课变成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卢林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环境因素。学园,2013(25)

[2]钟海燕.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世纪桥,2014(2)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原因;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现象在高校思课中普遍存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重复施教。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分为必要重复施教与不必要重复施教。教师希望减少重复施教是基于高校思政课课程任务量过多、教授的内容重复较多,加上教师不厌其烦地教与学生不愿学之间的冲突矛盾而提出的。而学生希望减少高校思政课重复施教,是基于高校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高、次数过多而提出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施教才能更好地优化高校思政课。

1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现象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重复施教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同一个教师同时上几个班级的同一门思政课。由于授课班级过多,教师忘记哪些知识在哪个班级已经讲授过,这样很有可能出现教师就同一内容在同一个班级多次讲,或者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班级多次讲的情况,这就出现了重复。二是同一个教师对不同阶段的同一个班级上不同的思政课。不同的思政课在部分内容上存在重复交叉,不同阶段的学生可能在某一阶段已经学习过某一知识点,但是教师不了解或者是已经忘记了已经讲过,又讲了相同的内容,这很容易就变成了重复施教。

2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的原因分析

2.1高校思政课教材部分内容存在重复交叉

高校思政课教材部分内容存在重复交叉是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的原因之一。高校思政课教材部分内容存在重复交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重复内容的涉及面来看,重复内容涉及面较广,涵盖着四门课程的多个部分,不同的思政课之间存在部分重复交叉。比如,“基础”课中的“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原理”课中的“人生价值”存在重复。“基础”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概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重复。二是思政课教材对相同的一个问题的内容阐述与学生知识发展速度不一致。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相同的内容时,思政课中对相同问题的内容阐述并没有随着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的提升而更新,学生用已有新的理论知识再去读表述不变的思政课教材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大打折扣。

2.2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和水平不足

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不足是导致重复施教的原因之二。教师能力和水平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师不认识学生以及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也就做不好学情分析。教师教授班级过多,学情分析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重复施教。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对相同的或不同的学生进行重复施教。教师没有做好学情分析,相同的学生在前面和后面可能接受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高校思政课本身理论性就比较强,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政治性和理论性知识的灌输。现在有可行的教育方法被教师提出、创新出来,但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推广不够等,运用到高校思政课中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少。所以,教育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仍在产生着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施教。

2.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能力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能力欠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重复施教的原因之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从小学到大学,思政课就一直伴随着学生,学生对思政课并没有越来越喜欢。一定的重复施教,会让学生对某一知识有所重新认识和理解,只有理解后才会有兴趣学,也才能学习好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能力欠缺。特别是记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是一次知识的传授就能记住的,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重复才能够完全地记住,记住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机械简单地记住的知识容易忘记,真正理解的知识才能记得更牢固。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对知识的识记需要重复,对知识的理解同样需要重复。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也要经过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真正地对某一知识有所理解。

3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要重复施教的有效对策

3.1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部门与高校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沟通机制

为了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要重复施教,应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部门与高校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交流沟通机制。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评价最直接、最有发言权。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授者和受教者,对高校思政课是否存在重复交叉最深有体会,同时对教材的评价最具有发言权。和教育部一直以来都有向教师和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但是教师与学生的建议未能及时在教材的修订中得到反映。因此,有必要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沟通机制。教师和学生提看法和建议,教材编写部门听取有效建议并进行研究,减少内容重复交叉,从而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必要重复施教。

3.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以及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和水平不足造成了不必要重复施教的出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和水平不足具体体现在教师学情分析不到位和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两方面。为了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不必要重复施教,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以及创新教学方法。要解决学情分析不到位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联系,保持沟通与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身心特点和思想情感。要解决教师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的问题,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允许范围内,将可尝试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践,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果有成效,那就可以向外推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高校提供的有效途径来创新教学方法,比如说教学方法创新课题研究课题;教学方法交流学习培训或机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名专家教学方法创新专家座谈会、讲学或交流等。

3.3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并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能力欠缺,导致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要重复施教的出现,为了减少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必要重复施教,需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用端正的学习态度去学习高校思政课,才能发现高校思政课的有趣之处,才会想要去探索其中更深奥的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习高校思政课的兴趣,减少了重复施教。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能力欠缺与学生学习方法有关。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进行整理和复习,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阅读与思政课相关的书籍,找到适合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记忆知识的速度,学生在课堂上就轻松掌握所有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施教。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8):93-97.

[2]黄天弘,栗想,何聪,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58-63+70.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6)02-0106-03

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与发展需要在具体实践当中融合实践教学内容。基于思政建设意见方面的内容,意味着我国针对高校思政教育方面重视程度较高,也对进一步提升高校当中思政理论课程实践必要性以及目的性进行了明确。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思政素质以及观察分析能力等进行加强。一些专业课程方面实际研究成果较为丰厚,多数高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十分完整的专业课方面的教学系统。但是,针对思政课程教学方面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定位也尚不明确,因此加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已普遍推行,且教学效果良好,但从全局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处在探索时期,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方面

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仍没有正式归纳到教学规划中,使思政课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强。就实践教学内容来看,缺乏与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没有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对理论教学忽视造成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目标。所以造成实践教学“重形式轻效果”的困境,由于实践教学缺乏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使教学内容脱节,缺乏明确教学目的性,造成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强。

2.实践教学形式方面

就现阶段较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通常以影像资料观看以及学生参观为主。类似于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实践教学效果。在全面研究中了解到一些学者提出:“基于学生数量众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学校很少独立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些学校即使开展也过于随意,形式单一,效果较差”。还了解到一些学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偏重学生集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忽视学生个体活动措施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多元教学形式,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接受过程较困难,最终造成实践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明显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考核方面

较多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实施后缺乏有效的考核,包括实效考核、成绩考核等。也由于缺乏这种规范性考核,造成实践教学评价指标模糊,使实践教学效果无法达成。教学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表面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但真正运行起来却不尽人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各环节探索

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是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受这种现状影响,造成教学效果较差。从其根本原因上来看主要是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系统保障,缺乏长效机制的建立。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十分必要。

1.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规划,界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文件要求,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纳入教学计划中,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方案,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内容。例如,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实践教学按一定比例学分开展课程教学,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下良好基础。在以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前提下,为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要以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以及成长规律为依据,以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展开创新、合理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寒暑假组织学生探访革命圣地,读伟人传记,独立完成实践报告等。还可以讲座以及有影响力人物交流活动等,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果,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

2.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实践活动积极性

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应用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要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实践时间制定全程式实践教学形式,或集中实践教学形式。全程实践教学形式特点在于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思政课教学中,是一种趋于常态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集中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倾向于集中于某一实践段内,针对教学内容展开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过程中,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红色革命圣地探访活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政课理论内容记忆的进一步加深,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增强感悟,对提高学习效率及学生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对长远应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有着积极意义。

3.重视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构建,促进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

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性,通过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构建实践环节教学考核评估,能够对实践环节教学专项实践方案的执行效果有效检验,可以获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师生的反馈信息,为今后更好地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学校要针对实践教学考核制定具体实践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应用,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另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实践过程较完整的进行记录,使后期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较多评价有所依据,也能够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真实性提供进一步保障。通过考核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也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个创新的评价模式,实现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和评估。

三、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构建

结合上述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1.注重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注重“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在于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教学要注重创新和改革,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分散式”实践教学形式,注重教学系统性和统一性。例如,可以将一二两个年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统一规划,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联,即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在实践教学中学习更多技能和知识,促进自身完善。要引导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正确对待,通过“学分制”进行约束性学习,这也是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一种保障。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模式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全员参与,推进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率,促进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真正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

2.推进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实践教学体系制度为基础,推进学校各部门对实践教学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以实现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只有得到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以及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学校各不同层级的职能部门才能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而从政策和方针上予以侧重。只有在此基础上再加强行动上配合,通过学校资金方面的支持,促进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给予重要支持。推进“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从学校层面出发,加强各职能部门配合,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顺畅。例如,从学校校团委、学工处等相关负责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出发,加强与各学院之间的积极配合,与各院系主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学工办思政课实践教学负责人,以及辅导员、思政课实践教学直接联系人等等,通过层层部门和层次之间的配合与支持,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创造良好大环境。另外,通过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也能够促进高校师生政工干部的积极配合,合理的分工协调下,能够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各部门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这对保障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质量有着一定积极作用。这种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具有创新性的高校探索式教学方式。

3.实现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注重以教学环节为核心,进而推进“系统化”实践教学顺利开展。通过上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落实。为形成系统化模式要从多方面推进完善措施:首先,对学分进行明确规定。以学分制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分进行规定,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开展既要对教师进行督促,也要对学生实现动态监控,通过以促进实践教学按计划开展,按照规划步骤落实。同时,要针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定期的交流与沟通,对成果进行展出,这对进一步推进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横向交流与纵向深入都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加强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管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始终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或以思想政治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对于教学形式的应用要以学生学习进程安排为主,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然后,要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思政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需要的是加强教师引导,前提是要求教师要进行先期布置,使学生明确实践内容,并连续对实践教学内容按要求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安排在课余与假期时间,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详细记录。最后,注重实践教学成绩评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主要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学生几个学期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进而展开详细的评估。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估,要始终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既要加强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考查,也好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实践考核,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相关调查与研究的记录,并逐级上报,为学生综合考查提供依据。学校要严格规定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考核,才能得到实践课相关学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实践课的学分,就要进行重修,以最终修满学分。以完善的教学环节为核心,构建出结构完整运行通畅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有效实现实践环节管理的系统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实现高校思政课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推进实践创新教学有着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今后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过程中,要以创新为中心,不断完善,始终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作用,促进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达到教学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向泽雄,张楚涵.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104-108.

[2]武显微,樊瑞晶.关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2):123-124.

[3]夏天静.王紫梦.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47-49.

[4]陈新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赜———以五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31-32.

[5]罗昌勤.构建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难点和对策———基于生态系统观的视角[J].南方论刊,2014,(05):97-100.

[6]张涛.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立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0-63.

[7]刘平,张加明,黄木,靖小琴.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09):120-122.

[8]豆艳荣,张子萌.高校思政课开放式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805-809.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五种能力;高校思政课;艺术性

1 阅读能力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艺术性的前提

高校思政课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受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诸因素影响,如何优化这诸因素关系到高校思政课的成败。高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使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丧失,这不利于高校思政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高校思政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初衷是好的,但部分老师花大量时间在制作精美的ppt上。学生评价老师教学的好坏关注到课件上,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太关注。受此影响,部分缺乏创新精神的老师不得不从网络上下载别的老师的课件,这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因此,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保证主客体之间的生命力展现了高校思政课的艺术性。

2 思考能力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艺术性的核心

高校思政课要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青年思想活跃、敢于创新这是其优点。但受挫能力差、易受舆论环境影响是其弱点。如何通过思政课让这些特点实现优势互补这是新课题。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 理论思维是思考能力提高的基础,若阅读是初级阶段的能力提高,思考则是高级A段的能力提高。师生通过阅读了解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潜移默化中提高思维能力。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个别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追求速度,忽视了对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对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确认,要从教学中发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艺术性的核心所在。

3 写作能力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艺术性的保障

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写作能力,需要一定的载体。文字在人类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准确表达个体乃至群体的思想。不管时代怎样变,写作永远是我们思想表达的载体。当前,部分教师为赶速度忽视质量,学生为跟上老师思维拿手机拍照。事后,真正看照片的学生并不多,这种坏习惯使写作能力逐渐退化。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更高。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高校思政课艺术性需要写作能力不断丰富内容,写作能力是实现艺术性的保障。

4 创新能力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艺术性的关键

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不是毫无根据地胡编乱造,而是需要根本理论做基石。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例,要实现创新需要做系统性分析。比如该项研究的难点和争论点在哪里?这一切都归结到问题上。曾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2]当前,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诸多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坚持实事求是。教师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比如体制和机制存在的弊端需要对此进行何种改变。学生要要敢于向困难挑战。比如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不断填补思政课的内容。参与者对这种结构的重构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艺术性的关键。

5 传播能力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艺术性的本质

高校思政课要注重传播能力的培养。文化的本质在于传播,通过传播让别人了解你的“三观”。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思想教育是让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三观”。道德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判断利益。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精神动力,它关系到国家安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其本质是德。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进行教授时要用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讲解,避免出现理论概念不清楚。俄苏学者巴赫金认为:“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3]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势必要“发声”与国际对话。笔者认为,我们要兼容东西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学体系上不断创新。由此,传播能力不断提高是增强高校思政课保证艺术性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2]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3]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5.

作者简介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

随着国家加快了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数量和规模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转变,在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层次上,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尤其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等人才为主。民办高校应运而生,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拓宽高校办学资金渠道的产物,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将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学校核心资源、无形资产和独特优势。随着民办高校的兴起与发展,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民办高校思政课也迎来了新的契机,而思政课教师也正在迅速成为民办高校一支独特又强大的生力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主体,其素质状况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近年来,民办高校引进了不少年轻的思政课教师,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思政课教师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这些教师潜意识里面还不能完全适应角色的转换,只是简单地认为,教书就是把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备课就是把教学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忽略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从学校到学校,角色转换慢,不能很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及行为过渡。

(二)对民办高校世俗偏见,影响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热情 。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近几年各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他们从学校进入学校,缺乏高校的教学和工作经验,加之世俗偏见认为民办高校通常不稳定、无保障、待遇低。所以,有些青年教师把在民办高校工作看作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不安心工作,一旦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或者有机会继续深造,就一走了之。

(三)普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成就感。近几年全国民办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刀阔斧地进行思政课的改革,为此思政课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譬如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不行听的现象。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被动接受,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明显没有事业成就感,也就阻碍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的钻研。

(四)民办高校学术气氛不浓,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弱。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术气氛不浓,科学研究氛围不足,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另外民办高校属于自筹经费的社会力量办学,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不能认识科研研究的重要性,科研政策不明朗,激励措施不得力,大大挫伤高学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而青年教师又背负着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只能多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这些都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无法得以提高。

(五)思政课教师在继续教育或培训方面有诸多困难 。目前民办高校因学校资金有限,往往不能负担在职读研、读博的费用,这就限制了思政课教师自我提高的空间。有些民办高校甚至不能为读研、读博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这更成为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大障碍。

二、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体系

根据民办学校青年教师特点,笔者认为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内容

1.转变与更新观念。

首先,对于学校性质的观念转变与更新。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确民办高校是国家整个高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高校任教就性质来讲与在公办高校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同样是光荣的,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树立起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的良好师德风范。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有其特殊性,作为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用特殊的思维、思路和方法,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有一手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作为客观的社会事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自卑感,感到被学生和社会所轻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课程的意识形态性”、“教材的政策性”与“教学的灌输性”的质疑;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的歧视;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人格的不信任;源于思政课教师学术地位、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低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渴望占有社会财富引发的浮躁心态;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教师管理的合同化、教师考核的量化、不同专业收人差距拉大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使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被矮化,甚至被丑化。思政课教师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努力改变小环境,通过把课上好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但教学的宣传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有本质的区别。教学方式的宣传是以知识、事实和问题为核心的学理宣传。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回避社会历史和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教师是完成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思政课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传递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塑造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其实质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人格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

2.提高教学的能力。要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丰富教学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把思政课讲清楚,讲明白,讲彻底,讲精彩,必然要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即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问题。怎样做到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怎样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上下功夫,怎样实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和精辟讲解,是摆在每个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只有完成这些任务,才能使学生从教学中“终身受益”,才能真正让学生“真心喜欢”思政课,并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

3.增强科研能力。特别是增强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立传帮带机制。“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民办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从源头抓起,才能建立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方法

1.勇于创新。鼓励变革的教学探索是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保障。思政课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一种示范和引领效应,应强调学会学习的能力,使教育成为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手段。

2.“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走出课堂,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农村、工厂、市场、机关等地去做实地调查研究,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开拓思路,提升见识。“请进来”,就是把课堂以外的事物通过人的表述或实物资料的形式,引入到我们的政治课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一系列活动,以创新教学方法为重点,以改革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满足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制度

1.竞争与激励机制。首先,民办高校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发展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要强化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潜心钻研,每学期至少写好一篇专业学术性科研论文,学校定期组织交流评比;并设立“优秀论文奖”,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民办高校应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基金,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教学基本功竞赛,加大奖金刺激,吸引教师参与热情,

2.培训制度。第一,采取多种途径,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学历结构,加快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为思政课教师的进修提供条件和帮助,鼓励他们报考硕士或博士。作为校方还要关心在读硕、博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成回校,要及时兑现有关待遇和奖励。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批选送思政课教师进行单科进修;同时鼓励思政课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为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使之成为学校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凸现办学特色、树立学校信誉的中坚力量。

第二,长期开展教学基本功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代训,激发教师竞争意识。教学基本功是思政课教师教学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技能,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竞赛,由专家和听课教师讲评,提出合理建议,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授课素养。达到思政课教师能用普通话讲课,教案书写工整规范,讲授内容设计得当,板书规整有序,图文简洁明确。

三、结 语

关于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一个始终困扰着民办高校思政课质量工程的大问题。培养和建设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和分析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洁,甄伟锋.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圈,2007,(22):60-61.

[2]谢湘,孙海华.青年教师培养要形成"火炉效应"[N].中国青年报, 2007-10-10.

[3]吴向前.对培养青年教师的初步探索[J].北京教育,2001,(5): 23-24.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问题;深层原因;改革方向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都在培养学生优良人格与科学的“三观”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最近几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施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有关人士加以重视。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显而易见的是这些课程大都是纯理论性质的,且多是深奥的哲学原理或枯燥的法律政策条文,缺少生动有趣的内容。其考试形式也一般都是题库出题,学生考前通过短时间内的死记硬背来完成考试。这样枯燥的教材内容与传统的考试形式自然使得学生难以对思政课产生兴趣。

(二)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双向交流等问题”。教师往往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依照旧有的课件讲课,并没有添入较为新鲜的东西来扩展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也比较单调,往往是传统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形式,缺少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枯燥的教材加上枯燥的讲解自然更使得学生难以接受。此外,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的班级数较多,课时量大,因而很难空出时间去完善课程的内容,也少有时间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学生消极应对,敷衍了事

思政课对于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高校学生的重视,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过空过虚,是所谓的“洗脑”课程,没有什么学习的价值,因而大都将思政课当作“休息课”,在思政课上写作业、看小说、玩手机、打游戏、睡觉……,甚至多次请假、翘课。再加上教师的枯燥讲述,学生更加提不起精神来。虽然很多高校采取点名的方式保持课程的出勤率,但这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学生即使身在课堂心也在别处,这使得思政课程的设置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形式主义”的象征。

二、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探究

除了上述的表面现象,高校思政课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有其深层原因。毕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然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当下的整体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一)滞后的内容赶不上新鲜的时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与时俱进,要紧随短时间内不断发生的时事政治,要能够反映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而这恰恰是已经编定好的教材所不能够提供的。其明显滞后的内容永远赶不上新鲜的时事。这就需要教师突破教材的限制,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和热点话题不断更新自己的授课内容以及相应的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够弥补教材的固有缺陷,打破课堂的枯燥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这些。一方面,在课程中加入新鲜的时事要求教师频繁更新自己的教案与课件,这就大大加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时事政治往往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这也就会多多少少干扰了教师的私人生活,因而不是对时事特别感兴趣的教师很少有意愿去做这些事。

(二)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的功利性学习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往往陷入了功利性。很多高校教师往往只是负责自己上的那节课,并不在意学生听还是没听,下课也总是立刻离开,并不与学生做过多的交流。学生的学习也往往带有就业的目的性,思政课作为非专业课的通识课程自然而然不受到重视。在就业面前,可以说思政课是毫无用处的。再加上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毕业生的生存压力很大,使得高校学生不得不时刻为以后的就业考虑,因而其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学生宁可在思政课上做其他专业课程的作业也不愿认真听课。

(三)开放市场、网络等外部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冲击

毋庸置疑,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传媒技术的多方面应用使得世界变成了交流畅通的“地球村”。因而外来的思想文化及其所承载的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自己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这是不能够被这些西方传来的“舶来品”所替代的。这些外来的思想文化必然对高校思政课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此期间社会上难免会产生一些诸如政府官员腐败的问题,这就使得教材上的正面良好形象与现实中的问题产生了反差,使得高校学生不能认可思政课的内容。

三、浅谈高校思政课改革方向

从上述的现象与深层原因中不难总结出当下高校思政课大致的的改革方向。首先从教材方面来看,思政课教材应根据与教育部联合颁发的《意见》与《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编写,并且还应编写与之配套的网络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材的内容,使其能够不断跟进社会现实情况。其次课堂教学方面,高校教师应改善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增设一些社会实践课程,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活,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再者,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建立一套新型的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如调研报告、课堂练习、课外论文……最后,各高校应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意识到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施的种种困境,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们应采取积极的“脱困”措施,勇于创新,从而切实地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将思政课的教育作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传习.“两课”教学模式亟待突破[N].光明日报,2004(04)

[2]林彤.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众科技,2005(9):153-154.

[3]郭献进,麻朝晖.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6(01):72-75

上一篇:施工控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史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