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范文

时间:2023-03-07 13:26:08

高校师德

高校师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约束机制激励机制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高校师德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精神风貌、人文品格和育人环境。同志曾强调:“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在做好师德建设的同时,必须建立长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一、体现人本精神,建立长效的制度文化约束机制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并以之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制度对师德建设十分重要,如何把握制度的深层意义对师德建设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高校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既引导又约束,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文化约束机制。

1.“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目前,高校制订的制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针对教师的制度不计其数,但是这些制度真正起作用的却凤毛麟角,广大教师“谈‘制’色变”,更无法把这些制度记住,也无从遵守,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学校往往认为制度已经制订,关键是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守,造成了教师和管理层的矛盾越积越多。这就涉及到了学校在制度制订上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人本精神对制度的重要性;如何从实际出发,更好地体现制度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广大教师对制度形成的认可程度。北京师范大学书记陈文博先生指出,如果在推进教育事业振兴发展中不能以“教师”为本,社会不对教师加以更多的尊重和关怀,而教师本人也不敢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怎么能体现真正有实效的师德建设呢?因此,高校在制度文化的建立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贯穿始终。

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制度文化

高校要制订完善的制度文化,就必须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制度的延续对高校制度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制度的延续就是政策的延续,通过对制度的延续,使教师对学校制度的制订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并延伸到认可。创新是对延续的有效补充,没有创新的制度或者不是根据现行状态下的变化而变化的制度,是无法直接起到约束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的转变,精神价值的需要,学校要不断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

3.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制度文化

制度的制订不仅要求具有层面上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制度需要用先进性来支持,只有先进的制度才具有生存的空间。目前,许多高校在制订制度的时候“朝令夕改”,造成了制度很多,但师生不知道遵循哪个制度的现状,制度对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不大。另外,有些制度的制订在方向的把握上不够准确,特别是有些制度经过很长时间还是一成不变,脱离了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制度的时候要紧紧把握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量制度的长效作用,充分体现人本精神,从而实现以制度约束人,使广大教师能够真正遵守学校制订的制度。

二、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1.文化认同教育的作用

文化认同教育指的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史、精神内涵、思想理念和人文品质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文化认同教育能够通过教育使广大教师对学校的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教师了解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同时认可学校的历史、精神内涵、思想理念和人文品质等,由认可而喜欢,由喜欢而敬业,从而促进和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因此,文化认同教育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2.精神教育的激励作用

校园精神指的是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精神层面的教育对促进教师师德建设,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校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点。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了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史、校标和校风等理念教育,也包含了学校的管理、教育、服务理念教育,以及开展的爱校教育和以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为主的视觉教育,通过精神和感观的结合,理念和视觉的融合促进广大教师在认识学校精神形象的同时,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认同,从而起到激励作用,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3.物质层面的激励作用

目前,高教园区林立,高教园区的建立,缓解了教育资源的紧张情况。但是,这些高教园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一般远离市中心,给广大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情况对高教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理论水平,价值观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上,这对高校师德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一些教师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化。此外,社会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教师地位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导致某些教师开始从追求精神价值转向追求实用价值,功利思想逐渐膨胀。以上这些新情况,要求学校解决并提供相应的物质环境,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因此,通过对教师的物质激励,促使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

4.人文关怀层面的激励作用

人文关怀是学校精神的延伸,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讲应该是一种社会大环境中群体素质、甚至可以说是民族素质得以延展升华的本位素质。广义上讲,它事实上包括了对于个人本质上人性层面的观照和对于整个社会民族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吸收和拓展。我们知道,人文关怀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永恒主题,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关心教师的成长和成才,这对学校人文关怀提出了实质性要求。同时,也是激励教师爱校爱岗、勤于敬业的前提。如何做好人文关怀关键在于“以情感人”、“以情留人”,通过学校与教师感情的深入交流,促使教师来认同学校,从而提高师德水平。因此,学校必须在人文关怀层面上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付诸实际行动,用真情实感让广大教师从根本上热爱学校,提高师德水平。

高校师德范文第2篇

师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理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称,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范围内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习、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德治传统的国家,孔子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孟子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荀子的尊严而惮;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规范着历代为人师表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现代教师师德的基础,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了公民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总书记在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大任务;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作为大学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高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对广大青年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能起到强有力的促进和保证作用,而且还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稳定和进步,起到重要的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因此,解决新时期的师德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吸取传统道德精华

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以德教人”、“以德育人”。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要努力吸取传统道德之精华,做到以史为镜、以德立校。

1.高校道德建设要以诚为本

“民无信不立。”(孔子)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最基本的要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正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真诚相待。失去了诚信,整个社会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高校道德建设必须以诚信为本,这不仅是个人为人处世的需要,更是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2.高校教师要以德修身

汉代学者杨雄在《法言·学行》中曾说:“师者,人之模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主动的以德修身。学校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高校教学管理等法律法规,倡导“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唯师道立而善人多”,树立远大理想,热爱党和人民的高等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自觉地以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做到依法从教,以身立教,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3.高校管理要“教而后刑”

荀子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荀子·富国》)学校教育也应要积极遵循以上原则,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待一些后进生,要先教育,力争进步;如若不行,再施以严厉的处罚。而处罚的目的并非处罚本身,仍然是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迫使他改正。

二、弘扬传统师德,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树立高尚师德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每个人自觉参与、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师德作用的发挥无不以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自由自觉为前提。正如孔子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师德是一个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互动、有机统一的过程,就是教师个体将社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对外在的约束和要求给予认同和接受,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加以再创造,传授给学生,改造社会的过程。

1.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传统的大学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高校教师本身、从高校教师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而是把师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高校教师的约束、强调师德教育对教师的驯化以便教师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师德要求行事,高校教师在师德面前是被动的。这样,导致教师对教育事业毫无热情。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或只顾完成教学任务。

高尚师德的养成需要高校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良好的环境能陶冶人,培育人。如优良的校风,敬业、爱岗、奉献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等等,为广大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也能使青年教师一参加工作就投入到一种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环境中来。师德建设也需要全社会对教师的理解、关爱和尊重。我们应该认识到,高校教师首先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环境对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普普通通的人,也应包含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要关心教师的疾苦,注意解决教师的生活问题,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不应该脱离物质基础片面地理解师德和抬高师德标准。

2.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要想把师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建立一套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制度。对在大学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要广泛宣传,树立师德榜样,在高校和全社会营造崇尚优秀师德的良好氛围,以此激发广大教师提高师德水平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大学教师追求高尚师德的荣誉感。同时这样的优秀教师应和在科研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一样,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物质奖励。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起来,使奖励落到实处。将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化为可操作的规章制度,用这些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用强制的手段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师德的内容,具体化为老师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规章制度,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很容易让老师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日久天长,使之转化为教师内在品质。

3.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品质是高校师德的先天基础和后天补充,对师德的成长发挥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制度化的师德培养,发生影响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只有教师的自我修养才能全面地渗入到教师的生活之中,所以它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既全面又持久。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师的劳动。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的人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真正提高自我修养能力,才能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情感、意志信念,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首先要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孔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先要“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认为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高的标志。其次,要培养“慎独”自律意识,“慎独”既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即在无人独处的时候,依然能谨慎不苟地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不违背原则,自觉为善,自觉拒恶。这是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老子提出“重积德,则无不克”。韩愈在《原毁》中提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固不怠;轻以约,故入乐为善。”董仲舒提出教师的道德修养“治我”要严,待人要宽,“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朱熹提出“主敬”、“存养”、“省察”,即道德修养要严肃认真,谨慎谦恭,内无妄思,外无妄动,随时随地存心养性、反省自察,自觉去恶向善,自克自律,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高校师德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现状 策略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决定着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和水平。教师的好坏关键在师德,因为只有德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中,思想和行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所谓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所谓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即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对周围事物所采取的具体言行和态度,并对学生及周围的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影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其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论。其本质是鼓励人自主发展、自由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关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导,热爱教学、知识渊博、人品高尚为师德之本,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着较大影响,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要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好、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则必须同时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师德师风作为一所学习的灵魂所在,它体现的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良好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赞誉的名师。他们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他们严于律己、勤于奉献,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高校教师的行为具有显着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不容置疑,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难以为学生做出表率。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教师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忽视了职业道德建设,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新时期行业要求的差距。

一是政治倾向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对学生缺点、错误不批评、不教育、育人意识淡薄。还有有的教师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言行不谨.信口开河,观点片面,过分渲染社会阴暗的一面.在课堂上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从而误导了学生。

二是敬业精神弱化。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敬业精神,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心浮气躁,治学不严谨,不注重获取新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上课不备课,得过且过或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讲课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调,缺乏与师生交流。

三是道德观念淡薄。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关爱,执教不严,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教师学术作风浮躁,科研缺少创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有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法律。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长期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重点;以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为目的,切实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

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高校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 中.去。要大力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增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通过政治活动和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使每个高校教师明确,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自觉地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三)科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标准。

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方式、手段等,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1、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正直,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品德优秀,为师生所公认。

2、爱岗敬业,悉心育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能够以培育优秀人才为追求,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能够关心学生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是学生公认的良师益友。

3、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具有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学风端正,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实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将创新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科研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能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学校发展、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建设。

校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高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在育人中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师资队伍建设中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机制建设。

1、完善培训机制。高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2、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对认真履行师德师风义务,表现优秀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

3、加强监督机制。高校师德师风监督要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4、科学评价机制。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师德师风评价的可操作性。

5、引进竞争机制。在教师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可有效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总之,高校师德师风对高校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师德师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将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康宇.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探讨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肖昊,成长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之内涵[J].学习月刊,2008(2)

孙延斐.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薛禄辰,尉志凌.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高效师资队伍建设[J].甘肃科技,2005(8)

高校师德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教师素质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开拓者和研究者,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重要职能。师德是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从本质上看,教师素质应包括良好的师德、全面的师理和高超的师能,由此可见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多年来,师德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些内容始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使得高校师德建设也必须随时展而创新。高校在对传统师德建设继承的基础上,必须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民主平等精神等现念融入其中。只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特征,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都用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师德建设的要求,用更具操作性的语言对师德内涵进行阐释,这既体现了学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也便于教师理解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使教师对师德规范有深刻的认识。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前,高校在师德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外界因素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生活改善了。但是,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等。这些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出现一些教师“无心教学,一心向钱”的不良现象。

2.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现行教育体制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导致教师只重智育不重德育,只重教书不重育人。

3.评估机制的缺失。高校在师德建设中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师德评估机制,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学校在用人机制上没有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未能使教师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影响了师德建设的效果。

(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1.继续学习不够。现在,很多教师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敬业精神的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学习上。毋庸讳言,一些教师在处理教学工作与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关系时往往只注重“教”而忽视“学”,有的教师很少看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之外的相关书籍。这是因为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没有树立终身受教育的思想观念,缺乏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2.受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但在一些教师身上已经找不到这种品质。由于受几千年来传统封建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忽略了自己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自尊、有情感的人,这很容易使正处在思维活跃、身心发展较快、追求独立的学生受到伤害。有人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多一些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多进行换位思考,多替学生着想,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要想成为良师,教师首先应该做学生的益友。

3.教师的心理问题。目前,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工作压力大。在大多数学校,学生的成绩都直接关系着教师的业绩考核,因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令很多教师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二是学生越来越有个性,增加了教育难度。三是家庭负担繁重。由于工作繁忙,一些教师的家庭内部出现了矛盾。四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现在,教师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会使一些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中。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是影响师德建设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途径

(一)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

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高校应该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和把握教师的师德状况,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师德的不断完善。高校可以制定《教师师德规范及考评办法》,从制度上规范教师行为,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职业有要求,行为有准则”。同时,把师德建设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结合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表先等,使之逐步制度化,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通过考评,教师可以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注意体现完美的师德。

(二)建立师德教育制度

师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本形式,也是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首先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其次是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努力把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岗位工作中,使之成为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教师的道德自律意识。最后是要求教师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学习教育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奉献精神,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依法执教。

(三)建立师德激励制度

高校要表彰先进,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教育教学一线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教师的高尚思想道德和精湛教学技艺生动地体现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他们的先进事迹确立了当代的教师榜样,直观地启发、教育和感染其他教师。所以高校要大力宣传师德先进教师,通过表彰先进让教师感到师德先进是无上光荣的,以典型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号召力推进学校的师德建设。

(四)建立师德监督机制

高校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媒体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督,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可以成立师德建设工作组,全面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和检查评估,定期向学生了解教师的师德状况,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高校还可以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督促教师提高道德修养。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所以高校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意义,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促使教师提高认识,坚定师德信念,培养良好的师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4-09-12.

[2]张忠海.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7).

[3]郁静.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4]席雪松,王灵战.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理论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高校师德范文第5篇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建设。其结果是高校学术研究中学术失范成为了心照不宣、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和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评职称、争福利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功利性。这些缺乏师德师风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缺少教学责任心,没有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个别老师将教学作为上班任务,按部就班,上课来下课走,没有责任心,除了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专业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3]。更有甚者,平日对学生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对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视而不见,期末测试的时候开后门,缩小测试范围或者提前告知考试内容,成绩评定的时候非常随意;在对自身方面也是疏于自身仪表的梳理、行为散漫,行为轻浮,穿戴不整,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接听电话、聊天、随意出入、甚至抽烟等等。这些虽个别现象,但败坏了师德师风,影响校风学风。

2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存在着思维误区

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充分、扎实的理论知识,再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此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但有的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方法存在着思维误区,以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理论学习。因而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将理论学习作为了建设的重点甚至全部内容。目前很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师德师风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4]。因此,在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要纠正这一思维误区,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们明白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体现在所谓理论学习的成果。师德师风固然需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培养,但是理论只是作为一种行动的指导,最终需要通过行动来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表现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上[5]。所以,师德师风建设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在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上述原因,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教育本身也在进行着结构的转型,一些高校有悖师德的现象也屡禁不止,学术失范一定程度上是愈演愈烈。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目前高校十分重要的任务。

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事关重大,同时也是教育改革永恒的目标。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联系高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发展、良好的风尚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科学合理的建设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笔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体系

师德师风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定义、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师德师风既应该秉承传统的美德和规范,同时也应该具有新的内容。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4点希望[6],这4点希望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教师的义务和职责范围,可以作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依据。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面、完善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细化目标,明确标准和规范,是当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前提。

3.2结合实际,付诸行动

保障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行动,既是建设的内容,也是建设的目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师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7]。要重视教师的言谈举止,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让教师注重细节,教师的教学科研、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是师德师风的表现,所以教师必须在平日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些细节方面要规范、慎重、得体,不可马虎、任性[8]。

3.3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随着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我国高校正逐步形成以质量提升为主导、注重办学品质的“内涵型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其基础是在教师资源的发展,因此,提供优质的师资资源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在数量上扩大教师资源,更要在师德师风上提高教师质量。所以,各个高校在引进师资上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在引进青年教师时,要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的准入门槛,应该将其个人素质、敬业精神、精神活力和创造力列入评判标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对其政治素养、思想品格、学术道德等多方面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

3.4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讨论和规范评价方案

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研究,要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原则、具体细节的关注和讨论[9]。教学是教师的事业也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也要关注自己的发展。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要优化评价体系,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激励措施,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政策支持,比如说将师德师风纳入到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执行师德师风的热情,积极响应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10],形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4结论

目前,很多高校只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其培养的众多学子中,很多人的专业技能很强,但个人道德素质却不尽如人意,个人的人生发展中频频受挫,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和需要,针对性地开展;要与时俱进,运用科学先进的手段培养现代化的高校人才,提高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师德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53-02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高校老师的第一职责,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而且后者更为根本。因此,这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005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建设思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指导意义,也说明了加强师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作为教育主体,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的教育的质量,教师的道德水平同样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师德包含着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价值理念、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等品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无论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学校发展,无论是回应时代要求还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从而带动学生良好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道德状况。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严谨作风、职业精神、道德水平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自我要求降低,只教授知识不关心学生人格发展,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要建设成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高水平的指标首推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高校具备良好的师德氛围,就容易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进而推动良好的师风、校风的形成。有了良好的师德,教师们才会更专注于教育教学,自主创新教育理念,自觉探索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宏观上看,教师既是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者,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我国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多元价值观,而一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渗透进了高校,严重影响师德的建设。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时刻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师德建设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可否认,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不坚定、职业操守不遵循、职业行为失范。

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育人意识淡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只关注“教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较少,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第二,缺乏敬业精神。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使他们丧失了终生为师的原动力,仅把“教师”作为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而把个人精力放到校外开讲座、做培训等来赚取个人利益。这样必将导致这些教师无心钻研教学,学术浮躁,学术理论不扎实,无法推陈出新;备课敷衍了是,上课照本宣科,得过且过,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爱听、能否听懂,更勿提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和教育了。部分教师的职业感不强,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和声誉,还对整个教学秩序和良好教风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教师表率作用不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但部分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忽视对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有的教师政治态度暖昧不清,不能很好地宣传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缺乏政治敏锐性,在一些政治问题上观点偏激,不注意自身的政治言论,以自己的片面知识误导学生。在言传身教上,部分老师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举止粗俗,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教育目的的引导上,部分教师不是教育学生以追求生活幸福为目标,而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这种平庸化和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败坏了学校风气,在学生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当前高校师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首先,社会的功利化导向,导致部分教师道德水平下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以及腐朽价值观的入侵,也使得高校出现了许多与教师道德人格格格不入的风气和事。在课堂上,教师只关注工作数量,拿多少课时费,却忽视了教育质量问题。部分教师对教书育人毫无兴趣,花费极大精力搞关系、逐名利。社会的功利化导向,使得“无私奉献”的教师价值观异化为急功近利、拜金主义,这对高校师德建设造成巨大的阻碍。其次,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考核体系以及激励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许多高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师管理规定中,对师德要求或一带而过,或是大而空泛的话,几乎没有具体要求。在激励和评价机制上,侧重教学工作量以及实实在在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尤其是在“评优评先、评职称、晋级中,对师德师风几乎没有要求,重才轻德,只看你完成了多少科研分,发表过多少核心期刊,主持参与了多少项高级别的课题或科研项目,得过多少奖,而不管你上课效果如何。”[1]这样的机制和制度,误导教师只重视看得见的科研,忽视看不见的德育。当然,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上级领导给教师打分评等级,而学生作为重要的受众对象,却丧失了评价的主体地位,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三,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自律意识。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品德良好的学生。但是,部分教师缺乏独慎自律意识,不注重自身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不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这些内因也是师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阵地,师德建设不容忽视。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上、内容上、环境上、方法上等多管齐下,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形成良好的师德行为。

第一,制定、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机制。良好的机制是高校师德的重要保障,机制的作用既包含激励性也要有约束性。首先,要建立师德宣传机制和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师德宣传机制,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师德建设作动员,起到熏陶的作用;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主要是实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真正做到好的及时宣扬,负面的及时纠正,为师德建设保驾护航。其次,要完善师德的评价机制。除了要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对高校教师做明确的道德要求外,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原则要“公开、公平、公正”,这本身就是一项师德要求,公开公平才能真正鼓励追求师德高尚的教师,避免了考评的随意化和腐败化。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除了上级领导的评价外,还应增加同事和学生的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基本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师德状况。考核指标要具体化,奖赏分明,不能一锅端,对师德考评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师资资源,通过岗位聘任制,盘活教师晋级机制,淘汰一批思想道德低下、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为师德建设树立基础屏障。

第二,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为基础,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重要的一环是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首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基于教师的政治素质过硬,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其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通过学习,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让教师寻找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坚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并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自愿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贡献自己力量,实现人生价值。最后,推荐师德高尚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和道德能力,真正塑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形象。

第三,强化教师的责任机制。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强化责任机制构建与完善。首先,外在责任机制的完善。高校通过完善责任机制,制定一些合理的教师权利、义务、责任对等的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依。其次,内在责任机制的建立。师德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我体悟和自我塑造。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炼,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始终视教育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并立志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创造教师师德建设良好的宏观环境。教师的师德水准主要表现为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只有当整个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体舆论环境对教师劳动持肯定的态度,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并存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奖励,才能激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营造良好师德建设的校园微观环境。除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外,还要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与学生在课堂之外实施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德、寓教于行。通过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真正感受和体悟到师德对于学生、学校,乃至教师本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师德范文第7篇

一、高校师德有待加强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师德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不加分析和选择地盲目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泛起,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下海热,跳槽热及第二职业热使部分教师很少关注自身师德建设;敬业奉献精神受到“实惠”的侵袭。由于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师德的内在自我约束力和外在制约力相对脆弱,师德教育缺乏理论化与系统化,而流于形式。

2.教师考评制度不完善

高校教师评价指标过多强调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缺乏师德方面的评价机制。从新进教师的选拔录用到教育教学的考核,从教师的职称评聘到进修、考博,都把学历学位、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刊物等级作为硬性指标和主要标准,而师德师风评价往往有意无意被忽略,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软要求,也就是说评价标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这种重才轻德的考评制度,势必导致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3.重复的工作内容导致职业倦怠

美国著名教育家格尔克在一项为期4年的研究中发现,课程教过几遍的教师对教材缺乏新奇感和兴趣。目前高校教师工作相对稳定,固定的学科、岗位,相对稳定的生源,周而复始的教学内容,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制度都影响着教师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导致教师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也间接影响师德建设。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1.师德建设与中国传统美德相结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它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离开传统文化谈师德建设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高校师德建设来说,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应该发掘其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高校师德建设相融合,提升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内涵。高校师德建设应该吸取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提倡博众之长,方能博大精深。

2.围绕重点,创新形式

(1)突出“师爱教育”和“师能教育”两个重点。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每位学生的热爱、尊重、理解与期待。“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情感。教师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亲近感,学生才会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实现“以德立教”,营造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师能”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它包括教师的知识功底、教学水平、授课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及使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配合能力等。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制定个人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个人持续发展。

(2)创新教育形式。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的形式,组织和引导教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进行职业道德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如“师爱与责任”演讲比赛,“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等;定期召开师德建设总结会,表彰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利用校园网、橱窗、宣传版展示优秀教师风采,大力宣传先进事迹。

3.严肃师德纪律,严格考核管理

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公平公正的师德评价,奖惩分明,褒贬有度,才能促进师德建设的良性发展。师德建设必须贯穿渗透到教师的引进、使用、培养和晋升等各个环节。

(1)将师德要求纳入到相关规定和制度中,用以规范教师的日常行为。制定和完善《教师岗位职责》,把对教师的思想政治与师德要求列为首要职责;制定和完善《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

(2)完善和落实师德考评制度。施行学年度教师师德测评,制定和完善师德考评的具体办法,切实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职称评审、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3)严格查处失德行为。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考核档案,严格执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师德规定,对违反师德行为规范的行为要依据规定严肃处理。

4.重点关注青年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达88万人,这是一个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比例高达62%的庞大群体,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塑造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师德建设的重点工作。青年教师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和价值标准,个性强、创造性强,但经验不足,有些人责任心不强。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心他们的成长,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培训制度和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积极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建立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定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肯于吃苦,要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要有胆量、有气魄、有能力、有准备承担起学校发展的重任。

5.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师德建设还要净化校园环境,营造高雅文化氛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实施灵魂塑造工程。学校可加强教师对学校文化的全面了解,如校史、校训、校歌、校风等,促进其对学校文化的认同;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完善师德监督,促使高校师德建设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不断完善。

高校师德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尹焞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1]教师高尚的师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培育与践行中丰富起来的。因此,关注师德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和社会意义。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在师德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的全方面[2]。下面将通过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典型案例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分析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并提出加强与完善师德培育的建议。

一、高校师德失范及表现

重视师德师风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党的十以来,针对高校出现的师德失范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九项关于高校教师队伍与师德建设的意见和规定。根据教育部公开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警示案例的性质整理、归纳后,认为目前师德失范及表现有:一是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主要包括贪污腐化、危害国家利益、发表不当和错误言论、传播引用国外媒体虚假资料图片和报道、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曲解党和国家政策。二是学术失范,诚信失守。具体表现为学风浮躁、论文造假、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三是不正当师生关系,违背职业道德。包括辱骂学生、猥亵学生、性骚扰学生及其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四是见利忘义,违规违纪。包括接受受贿、违反财经纪律、违规招生、违规培训办班、兼职走穴、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学生或家长宴请、利用教学设施或场所牟利。五是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具体为缺乏爱心、业务能力松垮、敷衍教育教学,还有部分研究生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上述各种师德失范现象,突破职业红线,践踏师道尊严,严重影响了教师群体的整体形象,成为高校教师中的害群之马。

二、高校师德失范的成因

在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师德建设的情况下,师德失范的个案仍时有发生,其实高校师德失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究其成因与功利世风、高校行政化和平庸化的教师观密切相关且互为影响。

(一)功利世风对师德的侵蚀

中国市场经济正好崛起于西方新自由主义革命倡导的全球化时代,继承于欧美国家历史血液中的金钱崇拜价值观也随全球化入侵新兴国家。披着“私有产权神圣”和“等价交换公平”华美外衣的拜金8主义对中华大地发起了猛烈而又隐蔽的冲击,并在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下最终演变为危害甚大的当代中国拜金主义思潮[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唤醒了公民的利益意识,重利轻义思想与行为悄然成风,甚至出现不少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事件和案件。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重利轻义观念的腐蚀,不可避免地侵蚀着高校教师的价值判断标准和道德评判准则,侵蚀着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冲击着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使得少数教师出现了心理失衡和价值观偏误,甚至导致行为偏差。地区差异、行业差别、学科性质导致高校教师在工作氛围、生活环境、经济待遇上存在着诸多差距。由于职业光环为部分高校教师从事社会兼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为民办高校兼课、兼职企业技术顾问或自营小型公司等。兼职带来的经济物质收益,刺激了这部分高校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偿的兼职工作中,乃至其中又有部分教师在学校中敷衍教学、懒散工作,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延误正常教学秩序和质量,更有甚者片面地用西方价值解读我国的社会现象,宣泄个人不满情绪等,影响学生正确认知我国社会。还有的高校教师缺失职业精神,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没能认真准备课程、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吸收借鉴先进教学科研成果。

(二)高校行政化对师德心理认同的破坏

受到诟病的高校行政化,并非指高校组织内外部正常的、高校运行客观需要的行政管理,而是特指高校组织内外部行政权力与行政逻辑在高校的运作、决策与管理等各方面的全面主导以及由这种行政化管理而形成的高校组织酷似行政组织的特质[4]。其实质是行政权力主导与控制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导致高校行政作风弥漫、滋生,管理习惯于行政命令指挥,教师热衷于求官逐利,缺少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的精神和风气。高校行政化带来的不良校风严重地破坏了教师师德心理认同,无疑对师德建设起到了弱化作用。首先,有的领导干部缺乏艰苦奋斗的形象。具体表现为明哲保身没有干事创业意愿,以集体决议回避个人职责,在高级技术职称(职务)评聘上与民争利,生活工作安排特殊化,遇事退缩不担当。其次,有的地方存在官本位思想。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及学院领导班子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制度等方面有较大话语权,所以相对拥有较大权力。加之高校监察机制相对薄弱,治学与治事人员重叠,致使“官本位”、等级观念、官僚意志明显,从而驱使高校教师对行政(管理)岗位趋之若鹜。再次,重科研,轻教学。大学、学科排名以科研为主,因此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教师的职称、地位及收入无一不与科研业绩密切相连,这种导向必然会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三)平庸化的教师观对高尚师德的漠视

教师观是关于教育活动和教师价值的根本问题,既有社会对教师职能的定位和要求,也有人们对于教师的态度和期望,还有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价值信念、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的深刻体认[5]。高校师德因受到功利世风、行政化作风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层面表现为缺少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或落实不到位,在教师层面则表现为教师观缺失。教师只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没有将其作为关乎人民、国家事业发展的特定的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认识。“怎么看”往往直接影响“怎么做”。虽然,高校在保障底线师德建设中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且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恪守;但是,这种底线思维决定了高校教师只能做到道德上的合格者,很难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服务”“四个统一”“三个传播”和“三个塑造”的高尚师德要求相差甚远,更难做好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培育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家国情怀的教育,培育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第一,理解、接受祖国历史文化,正确认识国家发展道路。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正确的选择,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与国家发展的大势,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宽广的视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二,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第三,勇于担当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敢于直面国家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具备引导学生在反思、讨论中分辨事实、认清主流,坚定拥护并自觉履行立德树人崇高使命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教育,形成率先垂范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不仅对你所任课的那个班的孩子是这样,而且对社会、人民、家长所托付给你的那所学校的所有学生也都是这样。而如果你担任了校长职务,便认为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才能就可取得成功,那你还是打消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6]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高校领导干部的身份主要包括学术身份和管理身份,管理身份通常也是凭借学术身份而获得的,所以高校领导干部天然具有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这种榜样与示范不是领导干部获得优越感的资本,而是党和人民对其的信赖和托付。为此,领导干部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品格,以此带领和感召教师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办学理念是办学主体理想中大学的形象,是蓝图是目标是发展方向。只有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才能切实干出成效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校建校之初不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但这一宝贵财富需要现任领导干部有效继承或赋予新的内涵。艰苦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无一不是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三)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教师自觉修德立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德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遵守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度规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把他律转为自律,再把自律升华为自觉,把有形的制度约束变为无形的自觉追求。首先,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需要综合施策,既要立足长远又要从实际出发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落实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不同群体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着力构建横向完备、纵向贯通的良好制度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将提升高校诚信,赢得教师的尊重与信任,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教师使命担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其次,坚持价值引领,提振师道尊严。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教师加强自身道德内省和个人师德修养、塑造稳定持久道德人格的基础[7]。继承创新中华优秀师道传统,讲好师德故事,激励教师自觉地维护师道尊严。最后,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师德考核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完善师德考核体系,发挥其指挥棒作用,必将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高校师德考核应确保考核制度公正合理,注重教师自我教育和道德自觉,避免师德评价与师德问责混同,做到多维度、多元主体、多种手段综合考评,重在全面了解师德状况,研究与解决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与整改。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3.

[2]李壮成.以新举措推动形成高校师德建设新常态[N].中国教育报,2020 09 21(5).

[3]韩田.当代中国“拜金主义”的根源解析:基于马克思和凡勃伦理论[J].思想政治教育,2018(5):62-66.

[4]陈金圣,钟艳君.大学用人制度的改革与大学的“去行政化”[J].教育学术月刊,2010(6):44-46,97.

[5]白冰.后现代教师观的现实追问与理论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49-156.

[6]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5.

[7]吴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N].中国教育报,2018 10 29(5).

高校师德范文第9篇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上海某高校的“两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等学校德育工作者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5份,其中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为98%。这一数据与该校的德育教师人数基本吻合,说明本次的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和现状

此次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爱岗敬业现状、教师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认同现状、教师的自我职业评价现状、教师的师生关系现状、教师的责任感现状、教师的职业技能、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现状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的基本情况现综述如下:

1.在教师的爱岗敬业状况方面。受访的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把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工作中去。除了上课以外,教师在教育上所花时间超过四小时的占64%,每周与学生交流所花时间超过四小时的占59%;专心于本职工作,不从事其他兼职活动的教师比例占57%,而有从事商业性活动的教师则不足10%。

2.在教师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认同状况方面。受访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认同度较高。其中,认为自己的德育知识和教育水平属于中下水平的教师仅占10%;另外,学校的绝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相关的学术报告、培训、研讨和进修等活动,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3.在教师的自我职业评价状况方面。受访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积极的态度和认识。有89%的教师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认为不太喜欢的只占2%;调查显示:有66%以上的教师认为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受尊敬的,而认为不受学生尊敬的只占2%;另外,有6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是有发展空间的,而认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占10%,认为完全没有前途的只占1%。

4.在教师的师生关系状况方面。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是较为深刻和到位的。占82%的德育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是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而认为不太了解的只占2%;同时,从高校教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认识来看,他们对新时期学生工作所面临的特点、困难和问题所持的态度是比较科学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和到位的。

5.在教师的责任感状况方面。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及其教学工作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对师德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有84%的教师认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教育事业为荣”是部分或完全能做到的;另外,分别有78%和63%的教师在选择其职业期望时选择了帮助学生发展及获得学生的认可;同时,学校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持有高度认同的态度。

6.在教师的职业技能、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状况方面。调查显示,部分高校教师在职业技能、职业发展、经济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压力。调查从教师的职业技能、经济收入、职业压力方面显示了当前部分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压力;同时显示了教师在各种压力面前对从事其他职业的基本想法,分别有9%、65%和26%的教师是经常想、偶尔想及从来不想从事其他职业。

三、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受市场自身的弱点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师德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教师责任感不强,缺乏奉献精神

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感,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既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关心学生的全面成才,只教书不育人,无心钻研业务,从教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钻研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还有的教师不关心集体,对学生缺少爱心,过于关注于自己的个人得失,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的心态,缺乏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2.部分教师事业心不强,缺乏职业理想

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不感兴趣,把教师这个有着特殊要求和神圣职责的岗位仅当做谋生的手段,把教育工作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职业群体中的一员,其关注点往往是个人的收人,教师职业观念模糊,工作目标不明确,片面强调职业待遇和收人,忽视了其责任和义务所在。有的教师把取得职称仅仅当成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待遇,一旦取得了职称,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努力工作的动力;也有些教师出岗不出力,把学校内的工作仅仅作为一种副业,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人到在校外寻找挣钱的机会上,这不仅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的凝聚力。

3.部分教师价值观念失衡,育人意识淡薄

在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些不健康思潮伴随而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对师德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导致一些教师思想观念上的功利化和多元化趋势。有的教师价值取向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心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功利思想膨胀,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教师价值观的失衡和扭曲必然会引起在行为上的失范,致使教师事业心、责任心下降,削弱了奉献敬业精神,导致育人意识淡薄。

4.部分教师师德意识较差,不能为人师表

有的高校教师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较差,自身修养不够、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存在组织纪律性松懈,生活散漫的现象;也有部分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没有了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上课时信口开河,随意发挥,观点偏激,敷衍塞责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对于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师德建设领导。要加强师德建设,基础在于教师,关键在于领导。有效的领导体制和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基本条件。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就是因领导不力,存在思想认识的偏差,政策导向的错误引起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充分认识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尤其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意识。

二是要完善制度,建立师德规范标准。师德规范是约束、评价教师道德行为的标尺。只有首先对师德规范的认识形成统一的标准,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增强师德建设的目的性,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同时,这种师德的规范应纳入高校制度建设的部分,才能更加科学地推进高校的师德建设。当然,师德的规范也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地不断变化,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三是要强化考核,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师德考评工作是教师绩效评价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强化师德的考核评价工作,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评价体制,把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在教师考核评比机制中,要加大师德的分量和比值,师德考评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准确、量化的标准,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的相互统一;要定期开展师德考评活动,加强师德考评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四是要改善环境,形成师德激励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教师需要自我内在激励,外部的环境激励机制同样重要。高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整个学校有一种高雅的校园学术氛围,为广大教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条件,学校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凝集功能,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一个文明、清新、高雅的校园道德氛围,从而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校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基本物质和精神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从教,并把教书育人和发展学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学校要建立相关的师德激励机制,大力宣传优秀师德典型,形成崇尚先进师德的良好风气。

五是要深化改革,创新师德发展体制。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是加强师德建设,促进师德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可以有效推动师德建设。例如: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业层次高、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员吸收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对师德评价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教师采取离岗培训、自修方式加以劝解,限期整改仍不过关者坚决调离教师岗位,实现优胜劣汰,优化教育队伍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在师德建设的措施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对一些道德品质较差的教师,制约措施订得无力;师德师风建设还没有建立一个信息畅通、责任明确、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形式、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形式陈旧、内容单调、手段呆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有赖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文件[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R].教育部文件,20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摘要: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革的新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已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切实地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就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高校师德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师德建设 高校 师资

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对高校教师道德基本内容的认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综合的范畴,由信念、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阶级、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师德以不同的内容。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永恒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给高校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既丰富了师德的时代内涵,同时也使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强调:“加强教师职 ,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魁力和学识魁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大学的师德建设面临的难题

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现实的高等学校中,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期,各项法律制度和管理手段还不够健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失序、道德失范等问题,大多数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好的,他们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为培育国家的栋梁之材呕心沥血,勤耕耘。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诱使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部分教师身上仍然存在着道德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感不强的现象。主要有一下几个表现形式:

第一,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受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教师职业被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往往以待遇的高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敬业的态度。有少数教师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考核机制不健全。师德考核流于形式。高校年度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尽管许多高校实行了“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但是,多数高校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没有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要求进行细化和量化,“师德”不合格者毕竟是少数,达到合格标准后,很少有高校进一步对于师德评分进行量化处理,拉开差距,导致了师德建设中“不犯错误即可”的普遍认识。

第三,师表意识淡薄。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自尊、自重、自爱精神缺乏。比如在科研、学术交流中存在急躁和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批改作业、复习、考试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教学环节中,马虎敷衍,降低标准,出现送分、舞弊等行为;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对教学敷衍了事,对集体漠不关心;不重视良好师表形象的塑造。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角色应有的人格风范,教学纪律观念淡薄,备课不认真,随意调课,迟到早退,在与学生交谈时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流露出一些消极心态和情绪。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责任意识

树立责任意识,首先,是对民族、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其次,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再次,是对学生的责任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思想教育中,高校要注重将理论武装与文化养成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能够用科学理论教育和影响大学生,同时,要通过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教师,使其能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热爱并献身于高等教育,修养德行,言传身教,用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和教育学生。做到教学相长,教研并重。

2.完善管理制度,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

要通过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使师德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师德建设的有力支撑。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考核、评估制度。对师德的评价应该采用全面评价原则,即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要整合师德评价规则,完善评价程序。要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对遵守和执行教师职业道德突出的人和事随时了解和记录,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表彰、奖励;对违背师德的行为给予批评,对情节严重、屡教不改、造成恶劣影响的,调离教师岗位。评价结果要作为教师奖惩和聘任选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师德评价结果的反馈要适时,使其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真正为高校师德建设注入动力。

3.树立典型,加大宣传褒奖先进

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师德建设向纵深发展。高校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通过利用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新闻媒体,表彰先进和典型示范对先进人物,给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在全校形成崇尚师德的氛围,使教师感到师德要求不再是抽象和难以实现的,而是具体和可以做到的,师德先进无尚的光荣。同时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要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

4.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师德建设要取得好的成效,还有赖于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环节运作的畅通有序。确保师德建没有实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关键。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要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建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德建设体制与机制。要将建立长效机制与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尊重、理解、关心、支持教师入手,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以及心理健康的问题。把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与规章制度的建立结合起来,把宣传提倡与约束管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师德建设领导机制、教育机制、评价机制等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引领师德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科学化。

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卢梭在他的论教育专著《爱弥尔》中,鼓励教师:“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只有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学习、转变作风,增强责任,服务大局,才能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宝钢.我国大学教师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教育.

[2]魏敦智.新时期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6-17.

[3]刘霁炜,廖凤林.高校师德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28-29.

[4]林创家.利益理性及其师德建设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5]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91-94.

[6]杨晓华,韩玉德.高校师德建设的多维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4):11-13.

上一篇:文化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高校德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