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1 04:56:24

高校考察报告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提升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考察报告

一、行程概况

此次考察行程安排非常紧凑、前后衔接合理。出访前考察团做了充分准备,起草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报告(PPT),收集了外方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有关科研数据等。考察团访问对象也高度重视,各机构每次会议都事先精心安排了议程,确定了报告人和报告题目,拟出了双方可能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报告交流、现场演示、深入讨论等,考察团对英国、法国、德国主要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了广泛联系,对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主要收获

(一)传播学术是科技期刊的重要使命

牛津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47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比所有美国和英国大学出版社合起来还大。年收入近10亿美元,在51个国家有办事机构,在世界各地有6 000名雇员(主要在英国之外)。年出版新书近7 000种。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英语教育(ELT)和学校出版项目非常大、很成功,按收入算这两个项目占到出版社全球出版份额的50%以上。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学术领域出版的品类有(包括印刷版和数字形式):期刊、研究专著、研究生教材、医学、法律(学术和专业)、辞典、参考书、高校教材,另外在这一领域还开展有关贸易活动。

牛津大学出版社现出版270种(现已超过300——博主注)经过同行评议的期刊,其中三分之二是学术和专业协会所拥有的。期刊涉及专业范围很广,基本上是科技医学和人文社科各占一半。牛津大学出版社始终把学术作为办刊的根本和生命线。在访问期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几位负责人一再强调出版社是学校的一部分,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书刊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使命。在发展中国家,超过1 600个机构可以免费访问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期刊。

伦敦的工程与技术学会(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IET)业务范围包括制定标准和条例、举办研讨会和讲座、出版书刊、编写政策报告、提供数据库服务等等。IET现出版22种期刊,所有期刊都有汤森路透的影响因子,都自动收入Inspec数据库。IET负责人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从科研立项到组织研究到取得成果到再到立项的完整的循环。科技出版在这个循环中不可或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和卢嘉锡先生“科技期刊既是科学研究的龙头、又是龙尾(指发表成果、传播学术——笔者注)”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所以,IET十分重视学术期刊出版,在维护好已有期刊学术声誉同时,还不断创办新刊,不断创新期刊出版模式,比如从自己或其他机构组织的会议中挑选论文出版专刊,以单刊名义主办学术会议等等。

(二)专业化是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

IET是一个专业学会,他们的期刊如《IET纳米技术》(IET Nanobiotechnology)、《IET计算机和数字技术》(IET Computers & Digital Techniques)、《IET信息安全》(IET Information Security),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期刊。他们的期刊数量还在不断增加,2012年将创办《IET生物统计学》(IET Biometrics)、《IET网络》(IET Networks),也都是细分到各专业领域的。

自然出版集团从1996年开始实施出版自然系列刊计划,专业方向十分明确,比如《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等等。

(三)稿源、编委、审稿的国际化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四)技术创新是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国际主流科技期刊都实现了从印刷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此次考察的第一站——英国Maney出版社是皇家材料学会期刊的出版单位,办公地点也在学会。Maney负责人向考察团介绍了期刊在线投审稿系统的应用、期刊生产控制系统。第一站的报告使考察团全体成员对英国期刊的现代化编辑出版流程有了一个初步而又深刻的印象。

爱思唯尔也有功能强大的在线解决方案,包括SciVerse ScienceDirect、SCOPUS、Reaxys、MD Consult和Nursing Consult等,提高了科学和医学界专业人员的研究效率;SciVal 套装和 MEDai’s Pinpoint Review,帮助学术与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地评估、制定和执行其研究战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益。国际大出版集团的服务已经不再限于出版物本身,其触角已延伸到研究领域的各个环节。

斯普林格在和考察团交流的过程中着重指出,“学术期刊的内容必须是在线的,必须是(在线)可找到的”。斯普林格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已建设“斯普林格在线期刊档案库”“斯普林格开放选择/开放获取出版”“电子图书”。当今世界,作者投稿是在线的,同行评议是在线的,是在线的,机构订阅、读者阅读和反馈、期刊评价等等所有都必须是在线的。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在线平台是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不可或缺的。科技期刊提高影响力,一靠内容,二靠传播,两手都要硬,技术是保障。

(五)科技期刊也要努力开展市场经营

牛津大学出版社目前与中国6本刊合作,现在都不挣钱,但他们看重的中国是市场、是未来。在交流过程中,牛津大学出版社表现出与教育部、与中国大学出版社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强烈愿望。

第2种是学会出版模式——以IET为代表。此次考察的皇家学会、IET都是典型的学会出版模式。OECD是政府间组织,其出版服务的功能和目的与学会有些相似。IET期刊的出版经营也是要有收益的,虽然它也不以赢利为目的。IET根据特定用户的需要,把其期刊分成6个包征订——电力与控制、通讯、电子、车辆技术、计算机图形与视频、计算机与安全。IET的的期刊全球发行,通过IET在线图书馆和IEEE Xplore在线。IET十分希望在中国扩大影响,比如利用其期刊品牌在中国举办学术会议、在中国高校组织出版讲座等。他们还希望吸引中国高端作者投稿、合作出版学会期刊、出版中国会议论文集以及在英、美、欧洲发行推广中国期刊、通过中国出版社授权或翻译出版IET期刊和图书。当然,这些活动都是IET的经营内容。

第3种是商业出版模式——包括麦克米兰及NPG、爱思唯尔、Maney、斯普林格。这些机构出版期刊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但他们强调学术第一、质量至上。他们普遍认为,没有好的内容,学术期刊是卖不出去的。

虽然我们把这次考察的期刊出版者分成了3种模式,但有些共同点还是十分明显的:办刊宗旨都以学术质量为先;采取商业运作模式;都十分注重国际化、提升国际影响;他们都时刻在研发新的编辑出版新技术,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水平、丰富在线产品、强化网络功能,以方便读者利用、扩大发行量。

(六)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期刊才能有更大的市场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还有一个印象十分深刻:科技期刊要搞好经营,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为基础。

爱思唯尔是一家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基于与全球科技和医学界的合作,公司每年出版近 2 000种期刊,包括《柳叶刀》、《细胞》等世界著名期刊。它有7 000多雇员,分布在24个国家。与爱思唯尔期刊合作的编辑有7 000多人,编委有7万多人,审稿人有30多万人。

考察期间,考察团还出席了由查尔斯沃思集团在伦敦召集的部分知名期刊编辑的座谈会。查尔斯沃思集团、Maney出版社、英国放射学会、剑桥大学出版社、生物学家公司、欧洲呼吸学会、土木工程学会出版部(ICE Publishing)、《骨及关节外科杂志》、《柳叶刀》、Portland 出版公司以及皇家学会等期刊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查尔斯沃思集团的出版服务总监Caitlin Meadows女士主持。颜帅作了题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科技期刊发展》的报告。此次会议参会人多、层次高,充分反映了英国各方对教育部此次访问的重视,渴望了解有关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新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推动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号召“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爱思唯尔、自然出版集团、斯普林格等所有此次考察对象期刊出版的经验,只有形成一定规模、品牌,学术期刊整体实力才能提升,才具竞争力。目前高校期刊最大的问题是分散弱小、定位不合理,现在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给高校期刊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考察团认为必须尽快抓住并利用。考察团建议教育部会商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初启动高校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并将……大学出版社等若干影响力和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出版社作为期刊出版单位改革试点单位。

……

(二)推动与国际知名出版社的战略合作。

此次考察对英、法、德科技期刊出版经营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考察团认为,与我国高校出版社和期刊出版情况比较接近、有可比性、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是牛津等大学出版社。我们建议由教育部再次组织代表团(成员以……大学出版社为主,加上和国际出版商有合作经验的个别编辑)深入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期刊出版流程、管理方式等,提出与牛津大学出版社长期合作的战略框架。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改革试点单位与境外知名国际出版机构合作创办新刊,并与已开展合作的国际出版商保持并加深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快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三)启动“高影响力科技期刊培育项目”。

2010年,根据当时部领导的指示,科技委组织开展了“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战略研究”,完成了《加快培育一流科技期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报告,并呈报……同志和……同志。根据……同志“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批示和部领导的指示,科技司起草了《高影响力科技期刊培育计划》。培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出30种SCI收录的中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此次考察也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期刊经营、运作、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人才培养、品牌经营、国际化和集团化关键步骤之一。

(四)成立教育部科技委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

此次考察接触的期刊出版单位多、会见的有关负责人多、涉及的话题多,今后有很多后续工作要跟进。比如所考察的境外出版单位都表达了强烈的开展合作的意愿,并主动与……大学出版社等国内出版单位商谈;近期自然出版集团、工程与技术学会(IET)已到京进一步商谈合作事宜;明年爱思唯尔、斯普林格、查尔斯沃思集团等都要回访;OECD出版社急切地想与教育部、高校出版社及期刊建立稳定的联系。此外,国家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期刊的管理和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很多课题需要继续研究。为此,考察团建议在教育部科技委下新设立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研究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跟踪国际期刊出版的变革和创新并开展国际合作,为教育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教育部科技委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办公室可以设在……,具体办公条件由……协助解决。

(五)加强我国科普期刊。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自然集团、牛津大学出版社等都非常重视青年及少儿读物的出版,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出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出现过“科学的春天”,科普读物也蓬勃发展,影响了一两代人。现在,我国科普期刊数量萎缩、影响渐小,部分科普期刊转型为商业杂志,科学性大打折扣。作为国家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有义务、有能力承担科普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具体设想是:教育部对科普期刊的出版提出规划,实行专项支持;由……大学出版社等试点单位创办一批科普期刊或遴选已有的若干高校期刊改办为科普期刊;与境外知名科普期刊合作出版中文版。

(六)培养一大批懂业务、善经营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三所高校的学生工作基本状况和经验

第一站:东北师范大学(沈阳)

首先,紧紧围绕“16号文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现时定义为“16号文件”框架时代。所有的工作应按文件规定进行改革,目前进入第三阶段即“科学化方向”发展阶段。光明日报曾以该校为典型,重点以9篇文章介绍该校3个阶段的思政工作。三个阶段分别为:如何解读“16号文件”——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如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方向。

其次,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工部长兼任辅导员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思政中心为校内独立正处级单位。意味着学工部既承担行政职能,又肩负科研使命。学工系统工作人员每年参与课题研究的经费达80万。正科级干部三分之二以上为博士学历。

再次,特色工作成绩突出。资助工作采取“双线”资助模式,所谓“双线资助”,其第一条线是“财力支持”,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第二条线是“素质支持”,即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就业工作全国前列,每年就业率达98%以上。打出“用学生说话”的就业牌,启动了“东师信使”工程。

最后,学工系统体制既一体化,又专业化。学工部全面统筹学生工作,7个处级单位的处长均为学工部副部长,既对口专业指导,又服从学工大局。学工部下设学生处、校团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研究生教育处、净月校区学生与保卫工作办公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综合办公室。

第二站:吉林大学(长春)

该校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学生工作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从2004年起至今,采取外包和内部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共投入500万元对学工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建设。

首先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工作办公系统)。含有学生信息综合查询、学生证明开具、勤工助学管理、学生处分记录与管理、公寓管理与服务、处长信箱等内容。内容全面,查询方便快捷详尽。其中学生信息全部由辅导员录入,可按不同检索关键词进行分类查询,如校区、宿舍、性别、省份、少数民族、年级、所获相关奖励、是否为贫困生等。

其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自评、互评、师评相互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并和奖学金挂钩,保证评价的公正公平公开。

第三是事务工作信息系统。含有医保、就业信息、奖学金评定、学生贷减等事务处理的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学生动态统计。每位学生可登陆该系统,及时对自己的状态进行修改,使系统信息保持最新记录。例如繁琐的假期去向登记、开学到校情况登记。未及时到校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注明原因。

第三站: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学工部、学生处设置以下职能科室:学生管理科、思想教育科、学生宿舍管理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国家助学贷款中心、民族教育科。

首先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别出心裁。一年两次辅导员技能大赛,内容包括辅导员自评、学生评议、理论知识测验、毕业典礼设计。辅导员全部为行政、教学双聘,皆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全校辅导员正科15人,副科35人,其余15人,辅导员工作两年可提拔副科。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主体推进式”教育。从第一到第八学期依次为适应教育——感恩诚信教育——文明修身、生命智慧教育——责任担当、立志成才教育——恋爱观、职业规划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文明离校教育——荣校教育。

再次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成立民族教育科,关注特殊群体,营造团结氛围。

第四是专门设置事务科,实现学生工作服务功能集中。例如毕业生离校,学校会派校车送去车站。

第五是专门成立贷后管理科,学生还贷率高达95%,实现毕业生零欠款。

第六是勤工助学规模大。全校共设了1300个学生岗位,学生超市连锁经营并挂靠资助中心。

二、关于加快我校学生工作事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高校学生工作事务信息化是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实践课题。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趋势看,数字化校园将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归宿,从设计原则和技术路线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操作手段。我校学生工作一直以来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色,也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牌,但在工作事务信息化方面亟待加强。东北高校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能更好地促进工作再上台阶。

1、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首先,学校应对网络教育工作的开展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给学工部门划拨专项的经费或为其购买必要的器材,充分支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学校可以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允许企事业单位在学工网站上适度地一些广告,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达到“以站养站”的效果。

在经费确保的前提下,添置必须的办公电脑、采访设备、网络运行服务器,用以维护网站运行。

2、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首先,选拔一批具有网络技术基础、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同志加入到队伍中来。他们必须有能力过滤反动的、虚假的、黄色的、暴力的信息;能掌控好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及时性和鲜活性,给自身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巨大的便利和帮助;能转变和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教育理念。其次,开展专门培训,提高队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使其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体系的管理和维护技巧。最后,建立和健全网络教育队伍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即建立一套年度考核评价的标准,作为评职称、发放福利、提拔干部的依据。

3、开发学工事务管理的软件和系统

我校的学生工作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理念,以“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为工作模式,开发相关的网络系统必须符合我校人文特色和工作特点。

(1)学生信息录入与查询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管理者查询、修改、统计、报送学生相关信息的工具。

建立电子档案,录入学生基本信息、班级信息、宿舍信息,管理人员可按关键词检索到每一个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身份证号码、系别、专业、班级、宿舍、宿舍电话、本人联系电话、E-mail、QQ、家庭联系方式、包括详细住址、邮政编码、家庭电话、就业单位联系方式等等。

学生基本信息受权限保护,由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导入、修改、删除,其它部门无权操作,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后,以班级为单位导入数据库,以减轻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的工作量。

设置学生动态统计功能。主要针对节假日学生去向登记问题,由学生登录自行填写去留原因、时间,联系方式等内容,以便管理者准确把握实时动态。

(2)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系统。

系统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的事务管理,范围包括: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先、勤工助学、宿舍管理、心理健康、各类证明开具等。其中综合测评模块主要对学生的年度表现做出测评,根据规章制度和计算公式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计算和考评,以此作为评定奖学金和其他评优的依据。评优评先包括了各种对优秀学生个人或集体的各类评选。勤工助学包括了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两个方面,对勤工俭学岗位的管理、助学金的发放,贫困生档案,学生贷款还款情况作出记录。宿舍管理包括了宿舍的考勤检查、卫生评比、违纪记录,作为评选文明寝室的参考标准。心理健康包括心理测试、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内容。各类证明开具包括学生在校证明、贫困生证明、相关证件遗失证明等。

(3)校内师生通讯系统。

该系统主要作为校内学工干部与学生沟通的一个平台。设计开发邮件、短信、即时对话等功能。

4、优化学工网站布局,提升网络设计档次

学生管理工作网站的建设应该改变以往的模式,统一规划,全局构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页面精彩,把网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建设,在网络上加强学校形象的宣传.把现实中的各个院系可以公开的一切信息都搬到网上,实现校、院两级网络高度统筹,建设一个内容全面、丰富多彩、功能完善、更新及时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站。

例如:星网的首页设计就非常繁冗,很多内容看似简单的堆砌,一进入网站就不知道该从哪儿着手看起,长时间看久了就丧失兴趣了,相反我校门户网站的首页设计就简洁多了。网站信息90%以上是使用文字形式进行传达的,但是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几大元素的合理搭配也是表达网络信息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首页设计中普遍认为文字越多越好,这种过多考虑经济问题、牺牲美观的图片来增加网页的浏览速度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所有上传文件、资料、新闻等信息必须要严格审核,特别是新闻作品的规范与内容的准确性必须要经过仔细修改方可上传,重要新闻必须要经过处级领导审核方可上传。

三、结语

东北高校之行让我耳目一新,他们的很多做法看似相同,却在很多细节方面颇具创意,我校学生工作也可借鉴提高。(一)加强队伍建设,着重考虑学工干部的发展平台空间。一是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工干部的理论研究水平。组织学工干部,成立学生工作研究会,开展论文竞赛、课题申报、专题研讨会,鼓励学工干部撰写和发表研究论文,对我校学生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的开展。将学工干部的理论研究能力纳入年终个人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鼓励学工干部攻读研究生,特别是与学生工作联系密切的专业,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指导和服务。三是解决好学工干部的发展问题。对于工作表现优异、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志要积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或者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使他们有机会向校内管理部门转岗或者倒地方政府部门担任干部工作。在解决学工干部的职称问题上,应考虑多给予机会,在拟提拔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容许解决部分“老同志”待遇。加强队伍建设,要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能力有发展,岗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二)加快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学工部门的科学统筹管理。一是由学工部统筹管理学生处、校团委、招就中心、心理咨询中心、资助中心、武装部等部门,实现各部门专业化服务又高度统一。建议学工系统机关部门办公地点集中。二是根据我校学生工作特点完善各职能科室的职责,可根据新形势设置新科室,以便进行专业化指导。遵循工作规律,精简办事程序,少开会,多办事。三是健全制度建设,剔除不合理的硬性指标,充分发挥学工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扩大职能部门对于学生的接触面积。例如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应尽量跳过辅导员这一层面,直接面向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因此要增加大量专业水平高、咨询经验丰富的人员。(三)加大经费投入,有力保障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经费是活动开展的保障,是各项建设的保障,也是学生工作发展的保障,建议学校领导引起高度重视,逐年适当地增加学生工作经费。一是增加机关部门工作经费。我校学生工作机关部门每年要开展大量的学生活动、竞赛、培训等,一方面要学校增加投入,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拉取企业赞助,确保活动、竞赛、培训开展的档次。二是增加学院学生工作经费。同行考察的南华大学、怀化学院等学校负责人称其院系经费均高于此标准。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近日,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并开设了社会范围调查问卷“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同步进行,意在真实反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本次调查的初衷,同时将其理解与广大群众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作比较,突出大学生对创业的新看法,新视点,新需求。

一、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5.1%;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15.8%、10.2%、9.7%。43.9%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17.2%的比例。

二、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三、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3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不过,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多,但相信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四、“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3.5%、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最”是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五、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仅有7%的创业人数则清楚的说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的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的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4%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六、“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收到1535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67.5%;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58%;18岁以下有18%的受访者。市的受访者居各省市之首,占22.8%,市的受访者为12.8%,市的受访者为11%;43.1%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35.4%;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15%。

在成都,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67.3%的人有盈利;未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当中,只有36.8%有盈利。这组对比数据,是《成都大学生创业状况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近日披露的。2年,团成都市委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业者,决定摸清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于是联合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问卷调查。

其中2000份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回收率为84.7%;1000份针对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回收率为98%。调查组还对成都市5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对于创业基本知识的认知不足,创业能力亟待提升。

七、就业状况好的工科生创业的少

成都市高校开设的专业中,工科最多,占31.9%。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当中,工科专业的仅占10%;经济学专业的最多,占26.3%;第二是管理学专业的,占14.3%。

大学制造工程与科学学院的2006级本科生周宇,是个地地道道的工科生,曾经一度有过创业念头的他,毕业前半年就被一家公司提前“预订”。3000多元的月薪让他安稳地当起了上班族。调查报告认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业关系密切,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了解企业发展和市场运作,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大。工科生的就业状况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小,这也反映出自主创业大学生中,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支撑创业的比例较小。

调查报告发现,大学生创业者在把握创业机遇时,对政策的依存度较大,基于政府的组织号召、政策引导而走上创业道路的占38.75%。创业者尤其在资金方面对政策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遇到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26.8%的创业者倾向于找政府部门申请资金。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中,对“政府最应该做的工作”的选择,最多的是“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占60.9%,可见大学生创业对政策的渴求度。

八、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67.3%有盈利

毕业以后,于年中旬开始创业,正在运营成都的大学生购物网站——同校网。同校网经营网络覆盖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位于成都的高校。告诉记者,按目前的经营状况看,到2011年5月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这意味着自己还要想办法筹集资金,至少再支撑一年时间。

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市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无盈利的占32.7%,月收入0.3万元以内的占48.4%,0.3万~1万元的占16.1%,1万~5万元的占1.9%,5万元以上的仅占0.8%。在校的大学生创业者则差得很远,63.2%没有盈利,创业收入在500元以内的占24%,500~1000元的占10.1%,1000~3000元的占1.8%,3000~5000元的占5%,5000元以上的仅占4%。

盈利不易,让这样的创业大学生开始清醒地看待企业成长。起初想一年内做成本地大学生购物的第一门户网站,现在,他的目标是把网站支撑下去,“在盈利之前不死掉”。总结自己目标的转变,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缺少创业教育和实践。

调查报告印证了的感受。有38.2%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培训或讲座,30.4%的学生参加过1~2次,只有9.3%的学生参加过5次以上。而在“大学生对培训和讲座认同度”的调查中,认为“有些帮助”的占40.8%,“一般”的占29.8%,“帮助不大”的占14.8%,“帮助很大”的仅占11.3%。大学生对创业培训的认同度不高,表明创业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

九、建议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

“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团成都市委副书记惠朝旭表示,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调查报告发现,成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实践教育,在获得创业知识的途径调查中,10.3%的大学生选择老师授课,52.9%的大学生选择亲身实践。“用亲身‘试水’的方式来培养创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风险太大,成本也太高。”说。

调查报告认为,目前的创业教育相对缺乏,已有的教育形式也多停留在讲座、演讲、选修课等理论层面,并且质量不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就更少了。调查报告因此建议,创业教育可以将市属高校和中职院校当成突破口,开设kab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创业夜校”、“创业训练营”等形式开展培训。与高校建立创业课程体系相呼应的,是应该依托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对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定期组织专家对初创企业进行巡诊,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同时根据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市场营销、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除此以外,有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比赛,应得到格外关注。团成都市委创业办公室的范才全特别列举了调查报告里的一组数据:参加过挑战杯、成都青年创业大赛、科技竞赛获奖的大学生中,23.2%正在创业,48.4%毕业后打算创业;没有参加过这些活动的大学生,正在创业的仅为9.2%。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功能定位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采取教育双轨制,高校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最初都是为培养宗教领袖而成立的教会学校,而公立大学则创办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大众化教育。另外,美国还设有社区学院和职业学院给广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由于美国教育强调多元化,要求实现“全民,全面、全程”教育,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所以大学非常强调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认为高校的资金源于社会,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回馈。例如,梅森大学明确规定鼓励教授用20%的时间到企业社会兼职,梅森大学企业中心为当地企业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

高校科技成果获得经费的渠道

在美国,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部门包括两个:一是教育部,二是NTTC协会(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re),美国所有的高校都有NTTC协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1、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dation,简称NSF)。2、天使基金(Angel-invest,简称AI)或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简称VC)。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50年由美国联邦政府设立,每年的经费约55亿美金,其中20%左右用于高校的数学、电脑、科技等领域的研究。NSF是通过自上而下下达课题的方式,向高校科研基金的。

通过AI和VC来寻找科研成果转化的资助资金也是一种普遍而有效的方式。此方式主要以合同来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体制上的优势,并且有一个开放、善于沟通和宽松的环境。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实践或新的产品,其考量的标准有多方面,是否能够市场化是考量科技成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他还包括:相对优势、社会领域的相关性、复杂性、适用性、可观察性、传播渠道和时间因素等。当然,创新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在美国科技成果转化还受到利益集团的利益的制约,并非最好的科技成果都能得到转化和产业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支持

《拜杜法案》是美国于1980年制定的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案。由于该法案使高校拥有了由联邦资助的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各高校有了强大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在过去的近20年里,美国高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高校已发展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核心力量。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促进了高校创新与创业文化的形成,并已经成为评价美国高校科研实力的一种新的手段。由于这种明晰的界定,高校与教授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分工非常明确,例如,梅森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对属于学校所有的具有职务发明属性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和推广,并实施转让:与此同时,在学校不看好该技术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授权教授即发明人本人进行项目推广和转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校的授权,则该教授无权对该成果自行转让。

专业机构和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访问中,安大略省优秀科技成果中心、梅森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和梅森企业中心三个不同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简要归纳如下:

关于知识产权的管理

梅森大学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拥有3万多名学生,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得主的公立大学。该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由6人组成,主要围绕知识产权策略服务于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为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自,便于开展中介服务,学校设有知识产权基金会,帮助教授申请专利。

专利归属于学校的前提条件包括:(1)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2)主要由政府机构资助;(3)为完成学校的任务而进行研究。

申请专利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1)评估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公众形象(2)是否有益于科技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3)为研究者撰写各类专业性文件,在此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例如,邀请法学院的学生写专利申请的相关文件,英语系的学生写培训计划,商学院的学生写商业计划等;(4)与企业联系;(5)向政府宣传和汇报,(6)奖励教师,成果转让后许可证利润的50%归教授所有,50%的费用用于学校的各类活动。(其中10%属于学院所有,40%属于基金会所有。)

技术转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包括:(1)建立行政制度和政策;(2)签协议的时候,对合同进行把关,(3)营造氛围,鼓励发明者愿意与社会分享成果;(4)对发明者的专利进行评估,为其进行商标注册和专利保护,(5)为研究者提供政策服务,确保其研究方向,使资助企业可以约束发明人按合同的约定进行研究(6)申请和管理专利:(7)宣传(8)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9)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高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时,对于合同的受让方有明确的约束即合同受让方必须确保使用和实施该专利,否则学校有权收回。梅森大学的教师除可以申请学校知识产权基金会的资助以外,也可以申请工业界的资助,其中85%~90%的资助来源于知识产权基金会。

高等院校与高科技企业孵化

梅森企业中心在Veginia设有37个办公室,其中3个楼有孵化器功能,在孵企业106家,孵化企业的周期为2年,成功率高达80%。考察团参观的是该中心的总部。中心每年和1万多个企业合作,约1400万美金通过各种渠道注入中心,企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大都拥有教学或企业从业经验,其主要职责是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产品宣传、咨询、培训、小额贷款等。

中心帮助的项目根据帮助种类分类细化。例如:为企业帮助的项目,为政府采购所做的项目,美国联邦政府还有专门的款项帮助非主流企业,如妇女、少数民族创办的企业等。梅森大学校长的办学宗旨是教学,研究、服务反馈于社会。因此,中心所帮助的公司都是独立于大学之外的社会企业。中心向企业提供的各种咨询服务都是免费的,只有当企业入驻中心后,中心才会向其收取租金。入驻梅森企业中心

的条件主要有:(1)看企业主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2)产品和服务的成长可能性;(3)企业策划书是否可行;(4)是否已有一定的收入,足以支付入驻梅森企业中心的房租。在梅森企业中心,对于教授和其他社会人士所创办的企业是一视同仁的,教授在梅森企业中心不能享受特殊的优待。

政府的公益性机构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安大略省优秀科技成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87年,设有5个办事处和1个加速基金,从业人员75人,每年受理3000多份申请,是安大略省政府为促进和鼓励研究,推进研究过程有明确的商业化目的,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并提高实践能力而成立的一个非赢利性的公益组织。其主要工作包括拉动产业、转化项目、新创公司等。例如中心投入1650万加元用于成果转化,带动产值3000万;再如,中心每年运作项目450多个,参与项目的首席研究员700名,研究人员3000多名,2007年,直接转化科技成果25项,1500多名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生参与了创业,创立了19家新的公司。(新创公司占整个投资项目的95%,吸引了社会8500万加元的投入。)

据介绍,这一机构在安大略省是独有的,由于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全加拿大具有示范作用,政府准备在未来5年中在全加拿大进行推广。

“中心”建有较好的工作网络,覆盖20所学校、1个医学院和26家革新协会,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包括通讯、环境、能源,材料、制造业等,并与IBM等大型公司,中小型创新企业、天使投资者、产业协会,风险公司等建有良好的关系。

根据安大略省的税收规定,安省优秀科技成果中心不能跨省投资。得到“中心”资助的项目,企业享有退税优惠。安大略省优秀科技成果中心所掌握的资金主要有两笔;一是政府每年拨款3000万加元用于支持科技研究二是每4年有一笔2750万加元的投资加速基金。

3000万(加元)资金80%投于研究,10%用于商业化,10%用于人才培养和带动,主要通过直接拨给大学,分阶段投入的方式来实现。2450万加元一般以5%的持股比例投入到新创公司,5%的回报收益。“中心”不仅投资实验室,也投资企业,致力于架起科技与产业的联系。根据安大略省的规定,投资加速基金对每个项目投资的上限是50万加元,“中心”的使命是,以四年为一个周期,每年投10~15个创业企业项目。这些种子公司,在早期由于新创无收益,风险高又无效益,因此往往寻找资金非常困难,需要政府给予帮助,因此,“中心”的资金起到了弥补缺口的作用。此外,“中心”也对部分的中试项目给予投资,用于解决商业化过程中最大的资金缺口。过去五年中,“中心”投资的23家企业存活了21家,其中2~3家成功上市,“中心”在帮助成立公司的同时,也为大众创造了就业机会。

评估安大略省优秀科技成果中心成功投资的标准:(1)成功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专利授权;(2)成立创新公司;(3)提高人员品质i(4)帮助企业提高产能,开发新产品;(5)提高就业。

“中心”必须满足以上任意两点才能进行投资。由于“中心”的资质,其介入对降低项目的风险很有帮助,“中心”可以组织产业和学术领域的专家成立评估委员会对项目进行审查。“中心”投资有非常清晰的商业化的目标,即必须确认科技成果具有商业化的潜力,非为研究而研究或纯理论研究,可以帮助产业发展,或者能够为学生和教授创造实践机会的项目才予以投资。安大略省优秀科技成果中心所考虑的是整个安大略省的经济效益,并没有盈利的任务,也没有使命去补足加速基金。例如,“中心”在某公司持股5%以后,如果该公司上市,“中心”可以转让股权,也可以把5%资金留在公司,等到公司找到新的投资者后再撤资,还可以变现后回到基金如果所投资的公司破产或亏损,“中心”没有义务去补足所亏损的5%的投资额。另外,不同于银行投资和风险投资,只要这一投资满足了五大投资标准中的两大标准,例如提高了人员品质并创造了就业,则此项投资依然被视为一项成功的投资。

考察对我们工作的启示

考察团认为加拿大的情况与当前中国的国情更为相似,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通过此次考察和学习,考察团认为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当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更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应为其建立明确的法律支撑,界定高校知识产权的归属,明确和明细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明确利益的分配依据。

2、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宽松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服务社会这一功能的重要性,明细科技成果商业化的目标。

3、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借鉴加拿大的做法,成立一些公益性的服务机构,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政策措施,组织和推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4、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5、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机结合,应当鼓励在读学生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来。

6、考核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指标不应仅限于经济指标,还应重视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而形成的对于人才的培养这一功能的挖掘。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如现代图形、图案设计是综合美学、心理学与现代构成学多学科的专业课程,较之传统设计课程无论是图案的表现手段还是表现领域都有极大的丰富,成为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艺术考察课的创新将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艺术考察课的模式,建立起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考察 教学改革

艺术考察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教育部在2005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明确将艺术考察课程作为社会实践部分列为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实践,为前期学习的多门专业课程找到现实的依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使得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搜集、提炼和归纳素材的能力,为学生创作作品提供思想源泉和有力保障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艺术考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我国目前许多院校的艺术考察课程管理并不规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认可程度低。很多学生和家长将艺术考察课程和旅游画上等号,认为学校组织学生花钱旅游很没有必要。笔者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网上调研了解,认为艺术考察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师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学校的态度将潜在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不出安全问题即可。考察内容不清晰,考察重点和目标不够明确,且在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有效进行知识讲解。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许多学生也就真正把该课程当成旅游。

其次,考察点意向难以协调。随着扩招的步伐,各大高校纷纷增加招生省份,扩大招生。学生来自天南海北,许多学生也会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正所谓众口难调,考察点不管定在何处,总难免会有和一些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的所去之处存在重复性。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学生总会对课程安排产生抵触情绪,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意参加课程学习。

再次,费用花销无法适应不同学生要求。考察就要外出,外出就要花钱。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硬性开销必不可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省内考察花销较小,通常在1000元左右,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通常不愿意在省内考察。而出省考察的花销总要在3000元左右。这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是一笔很大的花销,所以很容易因为这个问题上打退堂鼓。

最后,队伍庞大,活动受限。组织过活动的人都知道,人数越多,意见越难统一,组织起来就越困难。特别是在考察过程中,每个人兴趣点不一样,路线和节奏也不尽相同,队伍分得散,时间的把握上就很难一致,到了集合的时间,总难免要等人。时间浪费了,有的同学想多去些地方就会收到影响。

二、艺术设计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课堂管理

整合专业需求,区分各专业特点,遵循考察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全院构建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考察课程教学体系。

加强监管,减少任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外出考察前,结合考察点,带队教师要写出教案和讲义,教学目的要明确,目标考察准备充分,忌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而淡化主题研究。使学生们充分认清借鉴各类艺术资源是各门类设计艺术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素材和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课程中在结合典型作业练习的同时,避免单纯的就事论事的实用主义教学现象。必须努力探究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抓住本质和主流,培养学生善于从繁杂多样的现象中梳理提炼精华的能力,把教学与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身份的研究相结合,强调对调查报告与理论性成果的考核。

(二)尊重学生兴趣,活化教学机制

教学机制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和受众人群的需求,原先的教学机制僵化,没有选择性,不能对应学生需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对教学机制改革作出一系列大胆设想。

1.下达课程要求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兴趣和需求,自行分组,分别制定考察计划,对当地文化艺术背景做出有效预判,有针对性地提出考察路线和考察内容。制定计划过程中,授课教师给予指导并负责审核。超过10人的队伍可申请指导教师随队指导。

2.学生持经授课教师审核的考察计划书向学校提出考察申请,学校根据考察计划书的可行性和专业性组织专人进行审批,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指派随队指导教师。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通过审批的同学需服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出考察安排。同时,分数的评定和补贴的划拨应体现政策导向性,向自主申请的学生进行适当政策倾斜,鼓励学生自主申请、主动学习。

3.教师带队出发前,需准备好教案和讲义,并送教务处备案方可出发。对授课教师、随队指导教师和审批、评定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配备不同的工作量和差旅补贴。

4.所有作业形式以考察报告体现,必须要对当地的艺术环境、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分析。自主申请的考察小组,除了考察报告以外,还需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演示进行现场讲解、答辩。学校答辩评定小组根据学生的考察报告和现场答辩环节联合评定给出答辩成绩。该成绩结合授课教师打分得出最终成绩。

5.根据不同成绩等级划拨支持补贴经费。改变以往大锅饭,一锅端的情况。如此,即可体现选择民主化、学习自主化的原则,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基于社会学角度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北京市草莓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

大兴区观光采摘园发展的探讨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探究

“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贵州天龙屯堡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对北京的启示

关于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思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基于辽宁省清原县的调研报告

关于昌平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14个省市获得推广应用

关于加快推进西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启示

工作过程导向的《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课程设计

高职《果蔬贮运与加工质量监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携手企业合作育人建设校企共融文化

白兆秀、侯引绪教授获北京市第七届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建设一流的高水平职业学院而努力奋斗——在庆祝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京郊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路径选择

工业化中期我国农业多功能的开发与拓展——从经济功能向复合型多功能的转型升级

荷花的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初探

劳动力要素价值化与农业家庭经营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市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制约因素及措施

天津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考察报告

对通州区市政市容环境管理水平的调查和思考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探究

荷兰Lentiz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高职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研究

基于个案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议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从学习型组织视角看高职院校机关党支部建设

论点摘编

奶牛养殖和果树生产专家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基于决策视角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也谈农村改革与发展30年

关于密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路及措施的研究

我国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以甘肃省为例

北京跨界水源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官厅水库流域延庆怀来两县为例

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对永宁镇豆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超临界CO_2流体夹带丙酮萃取甜瓜籽油的研究

对国货复进口快速增长现象的思考

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来源研究——以通州区于家务乡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例

门头沟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赴美国、墨西哥农村考察报告

梨园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

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学院3个项目获准中国职教学会2008-2009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立项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改革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扎根京郊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北京市2008年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

自上世纪九十年末我国高校全面开展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贯穿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之中,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实施手段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教育对象的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完善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也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在直面“钱学森之问”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现在的中国并没有充分的发展起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面对钱老的世纪之问,我们的艺术教育能够担当什么,还缺失些什么?“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问题,既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转变的焦点问题,也是当今高公共艺术教育应积极回应的问题。以下是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几点思考:

1 关于制度的思考

1905年,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废除,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已经百余年。从早期的京师大学堂与“庚子赔款”所建的清华大学发展至今,全国高校已发展至两千多所。国家已早不是当年积贫积弱的状态,这其中教育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更是重中之重。无论是思想、体制与经济等等的改革与发展还是教育本身都离不开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反观今天国内的教育状况,中国教育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成了拔尖人或创新型才培养难以突破的瓶颈。

2 关于学术的思考

中外学术界曾广泛关注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人在古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可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都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中国?作为英国人,李约瑟钟情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的过去,提出了这么一个“虚以”的问题,相比而言,“钱学森之问”是针对中国科技与教育发展的现实提出的一个“真实”问题,不管是“虚一”还是“真实”、“过去”还是“现实”都回应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3 关于不同教育模式的思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派了一个访问团去考察美国初级教育。回国后,近三万字的考察报告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再用二十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同一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的考察报告也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中国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病人膏盲”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六十多位若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育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以上三个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深的忧虑与深思,也明显的凸显出我们人才培养的缺失与弱点——“我们现在的大学没有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那么,到底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呢?按照钱老的大学科人才培养观,即“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这其中的“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就包含了科学与艺术联姻培养创新人才的观点,这也是钱老大学科人才培养观的一个重要观念,钱老认为,“艺术上的修养,让我学会了学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这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所谓“发散思维,追求数量;收敛思维,科学评价”体现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间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处理好这对关系,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艺术教育中所体现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是怎样体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呢?作为一名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胤其内涵和规律,并在实践的育人环境中努力践行之。

4 结语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物资采购;建议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逐渐增大,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对物资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如何使高校物资采购,尤其是高校后勤的物资采购工作更加合理、科学、高效。后勤是学校各项事业的服务部门和保障部门,为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质量高、价格低、厂家服务好的物资设备,一直是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后勤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后勤物资采购工作的特点及主要采购方式

后勤物资采购工作涉及面广,采购数量大,种类繁多,采购金额大,关系到后勤服务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后勤物资采购根据采购资金额度的大小和实际情况主要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竞标、商务关系续存等五种方式。

2 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资采购管理办法不完善,有章不循

后勤物资采购工作责任重大,必须制定严格详细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要求物资采购工作严格按照采购办法进行采购。部分学校后勤物资采购,没有相关的制度建设,导致采购混乱,质量得不到保障,不利于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物资采购过程有章不循,物资采购程序流于形式,有些部门私底下确定好供货单位,然后象征性的进行招投标。

2.2 物资采购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物资采购小组人力不足,专业技能人员缺乏。后勤的物资采购频次多、数量大、种类繁杂,人员不足导致采购小组不能参与每项采购,不能对采购工作做到全面把握;另外,市场物资在型号、价格、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非专业人员无法确认专用物资的质量优劣。由于人力不足,物资采购任务繁多,导致市场调研不足,不能充分掌握市场价格。

2.3 物资验收制度及物资采购数据管理不完善

物资到位后,没有相关验收制度,或者验收不认真,造成劣质物资用到工作中。另外,部门物资采购数据库不完善。采购物资的厂家信息不明确,或者丢失,对采购物资的数量、价格、性能、售后等方面不进行合理管理,物资采购数据混乱,不规范、不科学。

3 高校后勤物资采购的若干建议

3.1 建章立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首先后勤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物资采购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充分认识其在后勤各项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后勤物资采购工作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同时要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物资采购小组。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采购小组。采购小组的作用在于对物资采购进行审批、考察、调研、采购、监督、验收等各个环节,明确责任,实行“签字责任制”,坚决杜绝不作为及乱作为的行为出现,确保物资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严格物资采购程序,加强财务报账及领导签字制度

1)制定相关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各单位须严格遵守,将需采购物资的名称、数量、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及预算价格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报分管领导审阅。分管领导提出采购意见,报采购小组组长审批同意,由采购小组安排市场调研。考察组主要由采购小组及采购单位组成(必要时可邀请学校相关单位参加),经市场调研后通过谈判确定供货商家。

2)针对个别部门自行采购情况突出,物资采购程序流于形式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财务报账及领导签字制度,加强物资采购信息资料管理,尤其是考察报告(会议纪要等)的效力,若无物资采购小组签字的考察报告、会议纪要等材料,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不予在发票上签字,财务不予报账。

3.3 针对人力不足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

1)一是建立后勤物资采购人才库,人才库由各部门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购时除固定人员外,可视物资特点选择人才库成员,必要时可请学校相关单位专家参与;二是界定物资采购小组参与的采购项目,对日常消耗性物资的采购可由采购小组授权采购部门自行采购(三人以上参与),同时,凡单价在500元以内,或总价在3000元以内的采购项目,也可以授权采购部门自行采购,采购完成后均应向采购小组备案;三是加强物资采购人员技术知识的教授和指导。全面提升物资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使物资采购人员具备关于采购物资的基本知识、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对市场的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崇高的商业素质[1]。

2)针对市场调研不足问题。这类问题在日常耗材方面表现突出,日常耗材的采购可以阶段性确定供货厂家,期间做好市场调研,选择更合适的产品和厂家,及时调整供货厂家。

3.4 加强采购物资的验收及出入库管理管理制度,完善数据库建设

1)一是要建立健全物资采购验收制度。物资到位后由该项物资采购参与人共同验收,验收合格后物资使用部门登记入库;二是完善出、入库登记和使用制度。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物资采购数据库,确保物资出入记录详细;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实行“谁职责,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四是物资定期或不定期要进行盘点,由仓储、物资采购、财务、审计纪检等人员组成盘点小组,运用物资出入库各种计量衡器和计算方法,点清数量,查明质量,按规定填制材料盘存单,做到账与物、账与账相一致。对盘盈盘亏的物资,要注明原因和有关人员的责任[2]。

2)针对部门物资采购数据库不完善问题。主要包括:(1)建立供应商(企业)信息库,该库包括企业资质与信誉、经营范围、产品信息、售后服务体系等。(2)加强资料搜集与积累。采购完成后,采购部门要及时建立招评标、中标企业及采购合同等详细数据库,方便采购项目的使用人联系供应商。(3)建立采购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及时采购需求信息,以便更多的供应商了解高校采购信息,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3.5 做好物资采购计划,严格采购程序,加强监督机制

各部门应该按照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工作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尤其是大宗物资的采购,避免采购的盲目性、临时性、随意性,以便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对于计划外的大宗物资采购,须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严禁越级上报,对于急需采购的物资可直接找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批示,但必须到物资采购小组备案,物资采购小组全程监督,发现问题限期改正。

4 结语

总之,高校后勤物资采购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后勤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领导到采购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相关采购办法,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采购的物资质优价廉,为高校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华.基于电力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J].财经界,2013(15):57.

高校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职业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37-03

一、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在国家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得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力度也随之加大,其中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也随着思政课教材、教学体系的日益完备,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这一领域的实践虽已广泛开展,理论的研究与总结却尚未同步。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国家各部委下发的系列文件中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要求不断探索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第12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特别是《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以来,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朝向常规化、制度化迈进。《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中要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统筹安排教师参加学生社会实践等,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研究。如陈红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使高校思政课教师走出书斋,拓宽了教学思路,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坚定信念,紧跟形势。姜相志认为,实践活动增强了教师的真情实感,易于教师将实践中升华的思想带入课堂,从而能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经验总结。如姜相志认为,认识到位、加大投入是开展好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向群英提出,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也是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使思政课教师贴近了学生、贴近了社会、贴近了同行。

第四,从高校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角度对教师的社会实践作了侧面论述。如余永清提到,在建立稳定适用的实践基地、进行学生实践教学评价等环节中,都涉及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实践。河北科技大学课题组围绕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指出应该重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实实践内容,认为高校师生到基层挂职是社会实践的一种突破。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提出了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具体的操作并未做具体规定,就该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近几年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新动向、新问题研究较少。从近年实践方式来看,参观考察虽仍为主流,但亦出现许多新方式。如思政课教师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依托课题到相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指导并参与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主要形式为发表考察报告、文集为主。

其二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与其职业认同的相关度未进行研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关键在于发挥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因此相关研究涉及以下范畴:教师职业倦怠、职业认同、职业压力、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等。近年来,大量博士和博士后的高学历人员充实到思政课教师行列,队伍“学院化”趋势明显,有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教学相脱离的倾向。此外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缺乏教师职业自觉与自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二、改革开放30年以来教师社会实践的历史沿革及其阶段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大体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探索期和活跃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集中充实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仅在1984年,就招进40多人。学校党委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特别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教师的地位和政治待遇高。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马列课部门负责人,担任学校党委委员、列席学校常委会;要求马列课教师(不定期)参与旁听和讨论学校重大事项;挑选骨干教师精心准备时事形势报告,首先通过常委会集体审议并学习,然后分层次地组织二级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组织师生员工和大学生分别在小会议室和大礼堂讨论和听取报告。青年骨干教师由此得到考验和锻炼,迅速成长起来。我校的政治学习制度在创新的基础上也不断得以完善。

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方面,校党委也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以教研室为单位,教师积极参与,在北京市较早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方面,社科部根据需要打报告向校党委申请,批准后实报实销。方式上主要有:一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考察和调研。20世纪80年代中期,组织去特区深圳、蛇口等地市政府和企业调研,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80年代中后期,组织去天津大邱庄、北京窦店村、韩村河和首钢等地实地考察,进行充分的访谈和调研;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带领授课年级学生赴首钢和韩村河等定点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三是利用每年假期,组织教师参加北京市的二级学会,如“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会”等主办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学会组队,各校思政教师报名,通过旅行社或自行联系,去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进行实地考察,南到深圳、厦门,北到黑河、绥芬河等。

此阶段的特点是:北京高教学会重视、学校领导支持、教师积极性强参与度高,社会实践效果显著:一是教师授课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国家和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教师和学生能进行有效对话,帮助学校进行疏导、解困;二是通过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对于学科与专业的认识,吸取了同行许多有益的经验;三是我校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大大增强,职业自觉性空前提高。

第二阶段:1995――2004年,相对停滞时期

对于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学校没有专项经费,普通教师参加实践的机会有限、形式单一,主要是参加学术会议和暑期备课会,基本没有实地考察和调研。特别是自2003年,学校对社科部进行了机构调整,撤独立单位并入专业学院,降为三级单位,管理环节增多,部门开展各项活动受到掣肘。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社会考察得不到鼓励,对外交流与合作锐减,学科发展停滞不前,学术成果较少,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职业倦怠明显。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归属感,一部分教师职业自信明显下降。加之高校扩招,师资短缺问题严重,工作压力大。

第三阶段:2005――2008年,集中培训和考察为主渠道

出现转机的是,2005年开始,教育部举办规模较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我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这一途径基本上都陆续接受培训,时间长达近一个月,期间还有将近一周时间到外地实训,与全国各地思政课教师交流增多。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多渠道和逐渐常规化时期

从2009年开始,乘教育部要求高校必须把思政课作为独立的二级机构独立建制的东风,以及之后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与学生的实践都提到议事日程。各高校党委的更加重视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社会实践朝向制度化迈进。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加强党委直接领导,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等导等。《建设标准》出台以后,建设经费与课题申报的渠道增多。从教育部到北京市组织高校文科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增多。

2009年开始学校按照生均20元拨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经费,专款专用。从参与面上来说,思政课教师每年都能外出调研参观至少一次。从实施内容上来看,2009年随会议去了西北的青海西宁,2010年随会议去上海参观了世博会。近两年,2011年参观小岗村和华西村,暑假还第一次组织了走出国门(朝鲜);2012年,河南、红旗渠和西柏坡。2013年5月,大寨村。在考察成果的总结和考核方面,要求每位教师参加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撰写调查报告,而不是单纯地“走过路过”。2012年,我们第一次结集刊出18万字的教师考察报告文集,汇集了三年来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他山之石

由于历史原因,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其发展进程中,全国各类高校之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呈现着一定的差异性特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不是给其的一种福利,而是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完善教师社会实践制度的意义。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学校不断加大专项基金的投入,自2005年学校平均每年投入的经费达到50万元,并初步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励与约束的长效机制,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外经贸大学,自2011年建立独立部门起,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每年100万的经费投入,为教师的科研和调研奠定了基础,推进其科研成果加速形成。

一是从实践方式来看,参观考察形式最为普遍,深入观察和体验的少。借助会议机会和跟着旅行社走,走马观花,疲于转战。也有一些高校的教师是作为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身份跟随学生一起实践。此外,还有鼓励教师到实践基地、校内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专题调研方式;与学生实践结合的途径和方式;社会兼职实践途径与社会咨询服务实践途径等。在实践经验交流方面,交流扩散的随意性比较普遍,有规律性的专题交流和系统总结还不够。

二是在教师实践的效果和评价上,一般硬指标要通过发表考察报告、交流文集为主,但对于实践方法和效果的量化指标很少提及。

三是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来源于“专项经费”,即教育部文件规定的生均20元。其他也有通过课题经费和课程建设经费等资助进行调研考察的。

四是从教师实践的地点和内容来看,有以下几类:红色路线保险,容易被批准;历史文化路线可靠,容易实施;国外考察限制性比较强,社会主义国家容易去,发达国家难成行,主要还不是经费缺,更多地是一些管理限制,使考察难以成行。

以上现象说明,在具体实施层面,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受限性。在不同类型学校中,呈现明显的管理和实施的差异性。有些,是各自特色使然;有些,则是落实不到位使然。

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目标化与多样性相结合。在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指导与统一部署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方向明确,目标坚定,相互配合,发展快速。同时,各地区和各高校结合实际,在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安排等方面各自有所侧重,探索了多种途径与方式,并逐步展现各自的特色与优势。

第二,规范性与持续化相统一。在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将教师社会实践的规范讲得很具体、明确,为具体实施提供了政策和措施的基本保证,其中有的措施和政策已经制度化,有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而经费和考核标准明确的规范,也为持续性发展、进而形成长效机制提供了保证。

第三,教师社会实践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这是目前达成共识的结论。总的趋势是各高校都在积极摸索结合的模式,以期收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思考与展望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有其内在的科学性

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存在特有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依据。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的指导思想。从教育学角度看: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一种知识活动素质,更是一种实际活动素质。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更是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看:实践活动在人的素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刺激决定反应,环境决定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自信来自于理论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因此,从多个视角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自觉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整理各类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实践的模式,梳理教师社会实践的规律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效果的关键要素

第一,科学有效的教师实践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角色互换和主体所处社会空间的转移变换,产生双向互动的实践行为和效果。

第二,创新思维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活动应更加有计划性,减少随意性,增强科学性,体现时效性和加强实效性。因此,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整体推进与局部的持续创新,是不可偏颇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能够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使实践教学能够长期坚持。

第四,理论建设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同时也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过程与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紧密联系起来。

(三)我们的设想与探索

教师的社会知识、素质和人格的完整,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直接渗透于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其他工作实践。按照十文件精神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找准、善于抓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因此今后除了传统的参观考察活动,适时考虑进行各种专题和主题深度实践的可能性,例如,与大学生的实践结合、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实践的模式;与大学文化及专业特点结合的方式:“中医文化历史之旅”;与马克思、列宁、、邓小平等领袖经历结合的“经典之旅”;与中国革命历史结合的“红色之旅”;与改革开放的现实实践结合的企业(中医药行业)、新农村、城镇化之旅;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术考察之旅;与研究课题结合的专题调研考察之旅,与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相结合的校内实践,等等。

丰富而有序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内化为教师实践素质、拓宽教师眼界和活动空间,提高教师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水平,使得“三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同职业自信,真正统一起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更深入更有效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2008]5号文件,2008.

[3]陈向明.对教师实践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4]项久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二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5]孟琦.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6]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7]高君.关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

[8]胡均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及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1).

[9]史雍真,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

上一篇:城市管理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科级干部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