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04 16:45:55

高校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教育经费 绩效审计

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国际会议(澳大利亚)《总声明》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王学龙等,2007;孙平,2010)。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高校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和评价(秦宇等,2008),重点关注在实现高校发展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教育资源成本的经济性,即高等教育支出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过程中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一、我国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高校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从国际审计发展来看,绩效审计与现代审计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步,它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到90年代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张雅,2007;谢家启,2007)。目前,绩效审计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并在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美国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比例达90%以上。其次,绩效审计职能范围日益扩大,不断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延伸。第三,绩效审计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一是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如英国国家审计署开展的绩效审计,平均每1英镑的审计成本能给社会带来8英镑的资源节约;二是促进了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张健,2006)。为适应现代审计发展潮流,提高审计的层次与水平,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高校绩效审计是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监管的必然要求。

西方绩效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这场声势浩大的行革,使政府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生活日益民主化,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高等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绝对比例,且近年来政府投入不断增加,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2010年近五年间,我国高等学校(包括高等本科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收入总量从3 057.86亿元增长到5 629.08亿元,年均增长率16.48%,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从1 302.52亿元增长到2 965.32亿元,年均增长率22.83%;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由42.6%增长到52.68%(详下表)。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开展高校绩效审计,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在刀刃上,推进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

3.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当前,随着我国高校规模扩张的逐步完成,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阶段,教育投入从硬件建设投入为主转变到软件建设投入为主,从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正努力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与此目标以及公众期望相矛盾的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例如,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的惯例,对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的69所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结果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的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高校治理水平,从而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工作大都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高校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到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占到14%,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张健,2006;张学平,2009),这与现代审计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1.高校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资金短缺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前几年高校规模扩张引发的“圈地贷款”热潮,给高校造成巨大的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2006年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 5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在此背景下,这些高校更多地关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来缓解高校财务运行压力。近几年,政府也逐步意识到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大规模举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加大公共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进高校债务化解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惯性思维,始终将教育资金管理的重心放在争取经费上,对高校整体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专项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的申请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造成预决算“两张皮”的现象。这种“重申请,轻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必然造成对绩效审计需求不足,对教育资金绩效情况关注不够。

2.高校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尚不健全。

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开展较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作为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的国家,早在1972年,GAO(2004年前称美国审计总署,后称政府问责办公室)就制定了《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Standards for Audit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rograms,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后称GAS),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政府绩效审计准则。GAS经过多次修订,一直延用至今。英国于1983年通过了《国家审计法》,从法律上授权英国国家审计部门实施绩效审计,2003年英国国家审计署(NAO)又修改并制定了新的《绩效审计手册》。NAO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绩效审计指南,包括绩效审计指南、绩效审计项目设计指南、绩效审计抽样指南、绩效审计案例指南等。

与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规范化建设相比,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缺少绩效审计准则及其实务指南。企业对开展绩效审计,目前通常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绩效评价的文件。2011年财政部颁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这对推进政府绩效审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校绩效审计目前尚无可直接参照的规范性文件或制度,造成我国绩效审计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又滞后于我国企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绩效审计。

3.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难度。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张雅,2007)。高等教育是培养特定人才、传播和创造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与营利组织不同,高校更多的是对社会效益的关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在“德”的方面进行衡量,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作出数量上绩效评价是有困难的,只能根据客观情况从主观上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评价,因而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张健,2006;仉素琴,2006)。其次,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它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张雅,2007),且其产生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再次,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劳动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产生的效益将在很大范围内发生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效益并不能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而是以潜在的、转换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高校绩效审计对象的这种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张健,2006),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高校绩效审计较难全面开展的主要原因。

4.高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到较高形态的审计类型,其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统计抽样、系统论、行为科学、运筹学、质量分析、决策模型研究等现代科学方法,审计手段上广泛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践来看,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审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 200人左右,其中约有2 500名会计师,约1 500名如经济、法律、工程、数学、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张雅,2007)。

而我国高校的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工程技术、计算机、教育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高校审计人员的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7%,35~55岁占27%,55岁以上占36%;初级职称占46%,中级职称占34%,高级职称仅占2.7%,其他占17.3%。此外,高校内部审计目前的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受重视程度不够,对其激励措施较少,从而造成高校审计工作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因素之一。

三、推进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措施与建议

1.树立科学的绩效审计理念。

《审计署2008年―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一战略决策为国家审计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对高校审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经费大幅增长、社会各界对教育空前关注的背景下,必须加快高校审计转型,逐步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高等教育经费损失浪费和教育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以促进高等教育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为目标的绩效审计理念,采取开展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高等教育经费在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客观评价高等教育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审计意见,促进高校正确决策、科学理财。

2.逐步建立健全高校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

绩效审计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审计方式,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绩效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已迫在眉睫(李星吾、黄江海,2010)。首先,要确立绩效审计法律主体地位,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仅在第一章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到与效益有关的内容,分别为:“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进行清晰的阐述,造成绩效审计法律依据不足,因此,绩效审计法制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其次,要逐步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体系建设,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涉及领域广泛,近年来扩展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查评估、决策实施的审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安全的评价等,审计证据获取、审计具体实施等都不同于财务收支等传统审计,为规范绩效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为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实务提供具体的参考与指导。再次,要细化高校绩效审计具体规定,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及教育行业投入产出的特点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别,需要结合实际,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体现行业特色(白鹭,2008;夏丹等,2012)。

3.构建科学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绩效审计的核心,制定时可参照:(1)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2)权威专业机构制定的标准或公认的实务标准;(3)行业平均水平;(4)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标准;(5)专家、中介机构提供的标准;(6)相似审计业务所用的衡量标准或以前年度审计使用的标准。同时,评价指标应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科学性、灵活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原则,综合考虑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付代红、朱敏文,2010)。

此外,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围绕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深入分析影响绩效的因素与环节,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例如,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可分别考虑人、财、物的配置情况。具体来讲,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师生比,专任教师占全校职工的比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比例等。高校财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经费收入增长率,生均财政经费拨款数,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占经费总支出的比率,教学业务费和设备购置费占公用经费的比率以及财务实际管理状况等。高校物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生均占用房屋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生均图书资料册数等资产设备的投入建设使用等情况。

在教育资源产出方面,综合考虑教育成果、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教材建设成果、学科建设成果等。教育成果主要包括万元教育投入培养学生数,万元财政投入培养学生数,学生毕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等。教学成果包括在校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际掌握情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数,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数,教育质量社会满意度等。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人均数以及人均SCI、SSCI、AHCI、EI及MEDLINE收录论文数等,教师人均科研项目获得数和人均科研经费等,获发明专利数等科研获奖情况等。教材建设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人均出版教材的数量,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的数量等。学科建设成果包括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数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数,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等。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和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侧重点等也是不同的,指标体系构建要求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全面性、特殊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

4.加强高校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层次较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较广,要求高校不仅要配备传统审计需要的会计、财经、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还要引进具备公共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促进审计人才队伍专业构成多元化。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扩展审计人员知识范围,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计算机审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宏观思维能力,改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要优化审计人员配置,有效利用第三方审计以及外聘专家的力量,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指南、评价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完善。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可改变,高校应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在改革发展中占得先机。

(作者为硕士、CPA、审计师)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01.

[2] 佚名.教育部直属高校近半高耗低产 十大学绩效最差[DB/ OL].[2009-12-11].http://.cn/gaokao/2009-12-11/095 2229603.shtml.

[3] 罗洪霞.绩效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发展的方向[J].太原:会计之友(中),2007(1):46.

[4] 佚名.社会蓝皮书: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500亿[DB/OL].[2005-12-22].http://.cn/ g/20051222/05112218543.shtml.

[5] 刘芳,李松.浅议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建设[DB/OL].[2011-04-19]. http:///n1992130/n1992150/n1992576/2693804. html.

[6] 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 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03-01.

[8] 翟志华.高校内部审计的制约“瓶颈”分析与对策研究[J].太原:会计之友(上),2007(4):40-41.

[9] 秦宇,陈红,白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初探[J].北京:管理观察,2008(10).

[10 ] 张雅.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0-01.

[11] 付代红,朱敏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武汉:财会通讯,2010(8).

[12] 仉素琴.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绩效审计[J].包头: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3).

[13] 夏丹,向锐,李小华.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探析[J].北京:新财经,2012(7).

[14] 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J].武汉:教育财会研究,2007(2).

[15] 王学龙,郝斯佳,陈光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J].兰州:财会研究,2009(7).

[16] 孙平.推进绩效审计在林业工程审计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经济,2010(4).

[17] 张学平.新经济环境下高校绩效审计的思考[J].西安: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18] 李星吾,黄江海.推进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工作思路[J].北京:中国内部审计,2010(1).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2篇

(一)绩效审计起源与发展 绩效审计发端于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诞生绩效审计(阿瑟・肯特,1948),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50多年的探索,已实现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我国绩效审计1982年起步,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后,专家学者致力于实践与探讨。虽然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20多年从不停步,但因在基本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践与探索,因此研究成果不多,但也不乏成果,例如:罗美富等(2004)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杨锡春(2006)从国家审计层面分析我国绩效审计面临的十大难点;戚振东等(2009)认为我国绩效审计应开展多样化评价而不是过分注重“3E”内容;吴勋(2011)解析转型期绩效审计实施瓶颈,研究绩效审计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蔡春等(2011)提出拓展绩效审计目标等10项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思路;候晓红等(2012)探讨基于免疫机理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李曼等(2013)运用藕合理论研究内部审计绩效评估模型。

(二)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通过对国内学者绩效审计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仍存在较多不足。一是绩效审计评价侧重于3E内容,缺乏对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资金使用、资源利用,以及环保、社会责任等更深层次探究和全面分析评价;二是偏重于理论研究,缺失必要实证研究及成果;三是侧重于静态研究,忽视绩效管理的多变量互动系统;四是研究视角敏锐延伸幅度较窄,缺乏对绩效审计各分支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整合与研究。这些不足正是当前绩效审计和本课题急待研究解决的基本任务与问题。

二、高校绩效审计现状

(一)高校绩效审计理念淡薄 据2010年统计,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中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35所,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33所,与财务合署办公的2所。直属高校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不到一半,地方高校比例更低。笔者抽查广西教育厅及其管辖的22所本科院校,结果显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厅本身没独立设置审计机构,而是与财务合署办公;22所本科院校中三分之一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很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某些校领导审计观念淡薄,内审工作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只有9%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而且也仅就某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90%以上的高校内审工作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高校绩效审计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

(二)高校绩效审计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撑 目前,《宪法》(法律类)、《审计法》(法规类)、《审计准则》(部门规章类)三个层面的有关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仍是空白。尽管《审计法》(2006修订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间接说明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09)第五条明确指出“高校内部审计应关注学校资源,对本单位利用资源、开展业务、取得绩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但上述仅是绩效审计的宏观层面的法律依据,对于如绩效审计实施细则尤其是科学、合理、规范、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至今尚未建立健全。开展包括高校绩效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执业准则。

(三)高校绩效审计手段与信息化建设落后 笔者抽查了广西22所本科院校,其中不到10%的高校使用审计软件,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审计人员思想观念仍然停滞在以纸质资料为基本的传统审计思路与方法上,甚至审计目标定位仍然是手工作业下的查账找错。对于审计软件以及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等信息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处于似曾相识的模糊阶段,与审计相关的数据采集、内控评价、管理规定、数据库巡检报告等涉及信息系统以及系统网络拓扑结构、业务流程及电子数据往来传输和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与数据接口等技术,更是望而生畏。传统的手工审计必定影响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及效果。

(四)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 评价标准是关乎绩效审计能否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时,都相应研究制定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惯例,组织专家筛选出投入评价指标14项、产出评价指标16项。这些评价指标比较适合教育部直属高校。目前,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构筑一整套用以科学、客观、合理、权威、公允、切实可行的评价效益的指标体系。

(五)高校绩效审计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绩效审计目标停留在3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评价上,忽视对高校外部性社会责任的监督评价;二是绩效审计内容局限于某项财政专项资金,巨额贷款风险、重复建设、闲置浪费、资金使用率低等“隐性消耗”这些隐蔽性强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根源成为绩效审计评价的盲点;三是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没有整合其他审计方式方法,来促进绩效审计效果最大化;四是绩效审计职能局限于一般性的评价和监督上,而且缺乏切实可行的建议性的措施建议。

(六)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要求 在我国,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行各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和综合素质较差的现象较普遍,懂会计知识的人员占多数,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以及财政金融、计算机、法律、管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审计相关学科知识的人相对较少。这种审计队伍结构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因素。笔者抽查广西22所本科院校审计人员信息了解到:高校现有审计队伍存在量少质差工作难开展的现象,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及综合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人员配置及其综合素质,不利于绩效审计开展及对审计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薄弱 作为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的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内涵丰富、审计方法多样化等特点,而且我国绩效审计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仍缺乏一个成熟、规范的可行性模式。因此,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相当缺乏,急待探索、研究。

三、高校绩效审计发展对策

(一)更新高校绩效审计理念 一是高校领导更新观念,重视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合理配备多元化的审计人员。尤其是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设立审计处,既起带头作用又起一条线直管指导协调作用;二是高校把绩效审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把绩效审计评价作为学校绩效管理重要内容和抓手;三是高校内审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与作风,通过学习培训和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内审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找准绩效审计突破口和落脚点,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投资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对高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尤其是资源配置、资金使用和管理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

(二)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建议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总结我国30多年来绩效审计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在《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等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明确绩效审计的概念、原则、内容、目标、方式、范围、标准、程序等,以指导审计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加快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 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财务管理现代化系统的普及,对包括高校内审在内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审计的“解放”是信息时代对审计工作的深层次变革。通过开发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信息门户、数据中心和审计网络库,构筑起汇联网查询、远程监控、实时监查、数据采集、审计分析、审计报告、审计管理、资源共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测试评价、及时督促整改,实现从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后续跟踪等审计全过程模板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促进绩效审计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立健全我国公共机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修改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报告》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与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方法,综合考虑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既要反映高校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情况,又要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等,并且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分析指标与定量分析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五)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内涵 一是绩效审计目标上升为5E (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公平Equity、环境environment)评价,重视对高校外部性社会责任的监督评价,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时对周边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影响度的监督评价。二是丰富绩效审计内容,不拘泥于某项财政专项资金,目前绩效审计重点可以定为基本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这些重大项目对教学科研的贡献度等审计评价,扫除诸如政府投入不足与资源铺张浪费、重投入轻管理、巨额贷款风险、重复建设、闲置浪费、资金使用率低、“三公”经费等“隐性消耗”这些隐性问题及其根源的绩效审计评价盲点,不断延伸绩效审计视野。三是围绕绩效审计模式,聚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的协同创新,形成由人力资源、资产、资金、管理责任、管理控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每个环节绩效审计评价子体系构成的大动脉系统,资金为主,统筹兼顾,来促进绩效审计效果最大化。四是进一步发挥绩效审计职能。在发挥评价和监督作用时,努力实现内部审计的免疫、增值的职能,即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划分,级级问责,层层措施,步步提高,从而超越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功能,以促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资金使用率提高、防范风险和价值增值的整体效应。

(六)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充实专业审计人员,形成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二是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后续教育,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增强绩效审计能力;三是严格审计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奖励制度与问责机制相结合,以此激励审计人员士气、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责任、提高绩效审计效应。

(七)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推动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 审计教务工作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要适应绩效管理时代需求,投入时间与精力借鉴国外成熟理论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对绩效审计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和行业绩效审计运行机制。以绩效审计科研带动审计实践实务,促进绩效审计在我国各行各业全面地顺利地开展,以释放更大的审计价值增值功能。

[本文系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3-2014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广西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编号:中教审通[2013]第11号)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财务专项课题《广西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编号:桂教科学[2013]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绩效审计;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1999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将高校入学率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15%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此后我国高校的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都大幅增长,特别是扩招的头几年,招生数每年都增加50万以上,平均每年增长19%。与此同时,政府大幅增加了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据统计,现在每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是1999年的4倍多。

虽然财政对高等教育支出逐年增长,但由于扩招势头更猛,高校还是普遍面临资金窘迫的问题。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各高校采用融资、信贷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007年7月,全国政协一项调查显示,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 500亿元且仍有扩大趋势,许多高校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某省一重点高校贷款额度高达30亿元,从2005年起每年光贷款利息就要支付1.5亿至1.7亿元,曾因资金入不敷出公开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可见我国面临的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在此国情下考察有限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是否发挥了最大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正是高校绩效审计应承担的任务。因此加强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从我国当前绩效审计发展的情况来看,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但至今其力度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至于高校的审计工作就更加滞后,目前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文献的归纳梳理,探寻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尚存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当前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系统研究虽不多见,但研究内容已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和资金范围的研究

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多数研究都指出应是国家审计机关,客体则是各类高校,审计的资金范围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如张健,2006;冯祖丽,2009等),或者是高校的预算资金(如章毓育等,2009;刘研杰,2010等)。也就是说,多数研究都将高校绩效审计定位于政府审计机关对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监督上,认为高校绩效审计是一种来自于外部的监督和促进机制,因此其目的在于为政府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和促进高校提高经费支出效益。

二、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绩效审计是通过考察一系列的指标对某主体的绩效作出评价,因此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存在两种思路,一类是按照绩效审计的总目标,结合教育资金从投入到产出的几个环节分别设定绩效审计的指标而形成体系。张健(2006)参照2000年10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国家审计组织大会通过的《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认为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评价、改善高校财政拨款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加强管理规划和管理控制,提出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包括高等学校事业计划和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高等教育成本的审计、高等教育投资配置的审计、高等教育效果的审计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衍生出经济性和效率性、效果性、良好制度性三大类指标。曾凡昌(2008)的指标设计从绩效审计的目标到具体指标共有五个层次,基本遵循的也是由目标决定教育资金的使用过程,再由过程分解为指标体系的思路。他将指标作了细致的分级,共设计出68项具体指标。冯祖丽(2009)将指标体系分为资金耗费情况、资金利用效率和资金产出效益三个大的方面来设定。章毓育(2009)认为对预算经费的绩效审计可以起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和财务决算的后馈作用,从而提高整个预算经费的使用绩效,并且将绩效审计指标分为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和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两大类。

另一类研究是在设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引入战略管理学科的平衡计分卡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陈希晖等(2008)分析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在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应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上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指标。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进一步将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与平衡计分卡模型结合起来,认为高校要发展,也应实施战略管理,这是一个在充分分析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战略目标,对战略计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在确定绩效审计指标时,应以学校的定位作为总目标,然后建立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的战略目标,设计整体层面的和部门层面的核心指标,再层层分解,最后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

陈希晖等(2008)和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都是将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维度直接应用于高校绩效审计领域而设计的指标,有些指标更像是管理而非审计指标,如客户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他们认为对于高校而言,客户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提供资金来源的单位如科研合作单位等,在客户层面上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这三方面都对高校所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根据客户满意目标设计了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再分别对它们设计一些二级指标。可以看出这些指标的设计已经脱离了绩效审计的特性,高校绩效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个方面,审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胎于财务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而高于财务审计。因此在设计指标时,不仅应考虑其审计学科的性质,还应考虑与财务审计的衔接问题。

三、高校绩效审计指标的评价方法

有些文献在研究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同时,对指标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探讨。高校的绩效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且还要对整体作出综合的评价,这就产生了如何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的问题,也就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说来,对多指标的评价主要是给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将指标值以一定的方式综合起来得到评价值。周萍(2009)对指标体系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法,并以某高校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冯祖丽(2009)对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组合,成为层次―主成分分析组合评价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综合。

四、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极具参考意义。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支撑。当前的研究尚未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多数研究只简单指出高校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有些研究甚至不涉及这一问题,或语焉不详,只有极少数研究指出绩效审计应是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周萍,2009)。其实,绩效审计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高校进行的监督,也可以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内部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主体不同,审计的内容、客体、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都会不同。因此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应首先从审计主体及其立场出发,构建一个由主体、客体、目标、范围、模型、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框架。

第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以资金管理过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虽然资金使用的过程较为清晰,但各类指标与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对应却并不再显著;以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似乎偏离了绩效审计的学科性质,而更倾向于管理目标,指标也难以与财务审计的数据和结果衔接。因此在这方面应该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理论探索。

第三,当前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指标体系的设计阶段,鲜有以实例进行的真实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无论涉及到的是财务还是非财务数据,学校的内部数据难以取得;二是难度更大的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标准来判断指标值的合理性,没有比较的标尺,就难以作出结论,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文献中只有周萍(2009)以某高校财务审计数据进行了尝试性的绩效审计,然而这次尝试针对的是高校整体,由于没有现成的标准或其他高校的比较,虽然计算出了具体数据,但未能作出较为具体的结论并给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绩效审计的作用尚难以体现出来。如果指标体系因缺乏适当的标准被束之高阁,则会造成研究成果的浪费。因此高校绩效审计在研究的初期尚缺乏成熟标准的情况下,探索如何展开实务工作是当前的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冯祖丽.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章毓育,张佳春,李运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9(3):98-100.

[4] 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2007(5):56-57.

[5] 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84-188.

[6] 陈希晖,张碧林,贾云洁.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6):73-75.

[7] 卢宁文,孙明贵.基于预算管理的高校资金运用的绩效审计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0(8):93-96.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在高校预算总额中高校专项资金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高校贷款资金在2012年年底超过2500亿元,人们开始关注高校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在管理经费方面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指南》,2013年又了《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所以目前来看管理高校专项资金的新焦点是如何有效审计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而促使我国有效开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

二、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1.绩效审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3E”绩效审计被西方国家提出,即“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产出是否讲效益;经济性是指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但用最低费用,即是否节约支出;效果性是支出资金后对比预期效果和实际所达到的效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目标。国际上,绩效审计的概念因人而异。从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两方面来说,它对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优劣的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提出改进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的方案,是一种有效加强管理和实现公共责任的审计类型。

2.高校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率,高校绩效审计通过检查、监督和评价高校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一步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和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使高校绩效更加合理化。

3.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高校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审计通过对高校某项投资项目(含人力、物力)专项财政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以及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对受影响人的环保性和公平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改善管理。

三、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

1.来源的多元化

专项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基金、政府拨款、社会各种捐赠款等四个部分。由于专项资金多元性的来源,从而导致专项资金管理的复杂性。

2.范围广泛但必需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按性质分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基本建设类资金和其他项目专项资金。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应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避免与其他资金混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3.投入大,占用时间长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入数额大,时间跨度长,都要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对于跨年度才能完成的专项年末也应将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对于当年完成的项目应及时回收或结转相应的专项资金。

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强烈要求绩效审计、动态管理专项资金。但目前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财务收支审计,只能把握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评价,绩效审计很好地弥补了这点不足。绩效审计通过对使用资金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逐步朝着绩效审计这一方向发展。

1.监督资金按政策专款专用

高校专项资金在高校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校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相比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申请项目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调整项目资金数额或是变更项目内容,避免与其他资金混淆使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2.更新高校审计观念

目前,高校(主要指公立高校)是财政拨款的非盈利组织,人们普遍认为高校财务风险小或无风险,无需社会监控资金。并且没有审计高校资金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只审计评价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工作。《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明确推进效益审计,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绩效审计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如今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绩效管理为主的新型高校,高校绩效审计迫在眉睫,紧抓绩效审计这一中心,夯实绩效管理意识,更新审计观念这两个基本点,充分发挥现代审计职能的作用。

3.加强预算管理、优化预算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是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目前,预算管理在高校普遍存在一些薄弱问题,尤其是结构不合理的预算支出、预算编制缺乏科学规范性、预算审批中主观随意性强、预算执行缺乏严谨性、预算资金投入大收益低、预算绩效评价不完整等问题。由此导致高校办学经费效益低、专项经费不能规范使用、资产资源严重浪费、盲目引发巨额货款及高风险发展等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必须在高校发展中对上述问题的根源及其原因进行查找,以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为突破口开展绩效审计,以绩效审计模式为核心,协同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效益、易实施的意见与建议,防止铺张浪费和盲目发展,促进高校节俭办学、开源节流,通过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

4.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监督机制

实施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方面来衡量高校内部资源消耗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对资金使用率低下、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现象并存等问题,从源头上披露并遏制,边预防边治理,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时,根据高校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尽可能详尽规定各类专项资金的申报和立项程序、立项后的审批和使用、使用期间的监督机制以及使用后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原则和办法。具体包括:(1)编制专项经费预算计划、预算方法的科学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资源投入的节约性等内容;(2)是否遵循法定程序及公开透明的编制预算;(3)专项资金使用后产生效益的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这使专项资金管理及其使用更加便利有效,同时确保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2.实施全过程监督审计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资大,占用时间长,往往要超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将审计关口前移,事前参加各专项项目的预算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经费变更调整实施跟踪,并在项目建设中期开展中期审计,及时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严禁奢侈浪费,严格按项目预算执行,对资金使用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提出审计建议,事后参与项目验收,评价项目建设成效。

3.根据实际,找准审计切入点

高校专项资金涉及资金量较大,审计起来工作量不小,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全盘统筹,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应主要从项目立项、资金来源和运用三个方面着手,着重于立项依据是否充分,重点掌握资金来源渠道、金额、到账情况,仔细梳理资金的去向,根据项目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考核办法等审计依据,判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地使用资金。

4.审计调查方法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专项审计具有宏观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审计对象应当是有代表性的单位和项目,从检查会计账目开始,检查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管理和效果。综合分析法在审计调查中常用,充分发挥审计调查涉及面广、内容单一、程序简化和多个小组平行作业的优势,确保统一的审计内容、完整的资料、可行性的分析、有效的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将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协调跟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在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差、局部效益好整体效益差等各种情况,在评价时需全局考虑,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率中凸显着公平,使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性完美结合、全局反映。事实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及其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首要明确定性分析是基础,还需定量分析的具体化和量化,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一味强调定量标准或者片面使用定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韩东海,付桂彦.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8):28-33.

[2]田冠军,潘松剑.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8):82-84.

[3]魏乾梅.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探源[J].梧州学院学报,2014(8):1-5.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目前对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全面,仍然面临着如何导入和实施的挑战,但它毕竟是维护财经纪律、规范经费运作、提高使用效益、防止浪费的必要手段,是审计发展的趋势。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资金投入的增长,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这对内部审计参与高校监督、管理的作用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将审计关口前移,在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同时,有效发挥“建设”。开展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预算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学校管理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对预算资金的监督。

一、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

绩效审计源自国外,引入我国已经二十余年,它是效率性审计(Efficiency Audit)、效果性审计(Effect Audit)和经济性审计(Economy Audit)的合称,因三者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均为E,故又称“三E审计”。具体而言,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即是否达到目标;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开展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就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而言,是指由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对高校预算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单位是否高效地利用预算资金发表审计意见。开展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关键是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指标,衡量学校内各种资金的利用效率,考察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对资金占用、消耗与效果的综合分析,评价预算资金利用情况,强化高校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揭露损失浪费和管理不善,并查找原因,促使其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二、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相对其他类型的审计而言,预算资金绩效审计侧重于预算资金的效率性、效益性审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是基础,一般认为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主要审计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法规规章,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审查支出预算是否规范、细化、合理,是否坚持“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经费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优先保障高校基本支出的需要、维持单位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合理安排其他支出;审查收入预算是否将所有预算内、外收入,包括单位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全部纳入预算范围,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二)收入预算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

主要审计预算收入的来源是否合法,追加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按预算安排到位;预算外经费的收取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有无擅定项目、扩大标准、违规收费问题,有无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应上缴经费,有无零星收入不纳入预算管理和私设“小金库”的问题;专项收入是否及时纳入专户、专账管理;预算收入结余的结转和动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瞒报往年预算结余问题等。

(三)支出预算资金的合法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预算支出的合法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包括审计预算支出是否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资金和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与高校财经制度;批准的预算计划其调整和追加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有无零星支出未列入预算,对无预算、超预算的支出是否查明原因;列支是否符合定额标准,有无未经审批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巧立名目发放各种津、补贴的行为;专项支出是否专款专用,高校建设支出、项目支出是否存在相互挤占的现象;各项支出是否合理,有无铺张浪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产生怎样的效益等。

三、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建立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指标或标准,应考虑效益评价的特殊性,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量采取量化指标。对于可以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通过设置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利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对预算资金的效益进行深层次分析,使评价结果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而对于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评价而又重要的影响因素,则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

(二)整体与分类相结合原则

高校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经济活动的反映,建立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指标时要考虑整体性,使审计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有关要素和环节的关联,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高校的各个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也有不同的绩效及体现方式,如评价职能部门效益是看其决策是否正确,提供服务工作质量如何;而投资效益则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投资目标等。

(三)可操作性与经济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内容清晰、方便操作、易于表述、不难理解,计算不太复杂,能够突出重点,避繁就简,数目少而精,不易操作的指标应舍弃。此外,指标的选取还要考虑现实条件及经济性,数据的获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即能够收集到相关信息。

(四)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

长期绩效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但往往难以在短期内产生业绩;而短期绩效业绩明显,但多要通过一些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体现,对长期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要统筹兼顾,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避免急功近利,以维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效率与效果相结合原则

根据指标在整个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要综合考虑,避免单纯追求成果而忽视效率或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成果的现象。

四、评价预算资金绩效的主要指标

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是高校实现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关键,通过确定反映预算资金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的绩效审计目标,选择相关的审计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一)衡量预算资金效率性的指标

机器设备使用效率=实际使用时数/可充分使用时数;图书资源使用效率=年出借量/馆藏;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面积/房屋总面积;人均固定资产=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年末职工数;学生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固定资产总数/在校学生总数;教学实验开出率=已开实验项目/应开实验项目;每个学生年均教学仪器设备原值=年末教学仪器设备原值/年末在校学生数;每个学生平均图书资料在册数=学校年末公共图书总册数/年末在校学生数;年末学生人均占用房屋建筑面积=年末房屋建筑面积/年末在校学生人数。

通过考核这一系列指标,可以反映一定投入带来产出的利用程度,促使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二)衡量预算资金效果性的指标

收入预算完成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年收入预算数×100%;支出预算完成率=(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本年支出预算数×100%;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自筹经费收入/总经费收入×100%(其中:自筹经费收入=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

+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教学业务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支出/公务费支出×100%;科技成果的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100%;高校社会效益=高校新增加的价值÷高校投入资金 ;学生就业率=当年就业学生人数÷当年毕业生人数。

这些指标综合反映预算完成情况、多渠道筹资的能力及产出的效果。一般来说,指标越大,说明效益越好。

(三)衡量预算资金经济性的指标

学生人均分摊的经费开支数=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当年学生平均人数;学生人均分摊教职工人员经费=(全年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当年学生平均数;学生人均分摊设备购置费=全年设备购置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学生人均分摊教学行政费=(全年公务费+业务费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人员经费和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

×100%;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比率=人员经费实际支出数/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00%;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这些指标综合反映高校培养一个学生当年开支的经费或人员经费占各类支出的比率,与同类院校或历史水平相比,在保证学生质量的前提下,指标越小,说明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本节约或经费发挥了更大效益。

总之,开展高校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其关键是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并运用该指标对预算资金进行绩效评价,最终达到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高校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章毓育,张佳春,李远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9(3).

[2] 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2007(5).

[3] 钱芳.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文摘,2008(2).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6篇

(一)教育资金的经济性审计经济性是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节约与浪费状态,是判定高校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校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高教资金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重复和盲目投资等问题比比皆是。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审计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采取的监控措施,它可以涵盖从投资立项到回收资金的整个财务循环,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教育资金的效率性审计从宏观上讲,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每一单位的教育投资成本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它可以通过一系列财务比例指标来表示,例如,年均学生经费率年平均在校学生数年均经费支出额就可以反映单位经费支出所能负担的学生数量。这一比率越高,则表示经费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教育资金使用的效果性审计效果更侧重于对成果的考查,强调的是活动的结晶。就教育而言,只要一个学校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就认为效果是好的,而得到这一成果付出多少代价则归于效率,并非效果考虑的问题。高等教育成果不仅包括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数,而且包括学生就业情况、数量和质量、申报课题数目、社会认可程度及学校基本建设成果,包括教学场馆的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等等。

二、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1)缺乏审计标准。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2)高校的审计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审计的影响,较注重财务收支、财务会计等查错纠弊式的审计,而忽视了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可知,目前高校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到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只占到14%,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容有哪些,也没有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案例可供借鉴。

(3)高校审计缺乏事前、事中审计,而偏重于事后审计。我国目前高校审计往往偏重于事后审计,不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审计,对违规违纪行为不能防患于未然,对资金运行过程中因使用不当形成的浪费仅限于事后发表评价,只能预防同样的损失再次发生,却不能通过努力预先审查清楚以挽回或避免损失。

(二)高校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上述问题。其原因可概括如下两点:一是高等学校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审计师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绩效审计的效果。二是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技术还是以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为主,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迫切需要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要求审计方法和手段也相应改变。但基于审计成本、习惯思维和技术配套等各种原因,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阶段,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只被用于简单的数据汇总或者文字和表格处理,而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测试和检验、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尚未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全面展开,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难以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三)高校绩效审计的完善对策(1)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层次。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起步低、人数少、结构单一。所以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市场竞争体制,一方面,校内部审计可通过提高待遇等手段以校内竞争方式吸纳高素质人才。合格的审计部门不仅要有足够的财会审计人员,而且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要有经济学家、计算机专家、法律专家和信息专家等的加盟。另一方面,可以有步骤地让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高层次的审计组织通过市场竞争参与到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来。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绩效审计所占的比例将会逐渐加大,而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基础作保障,因此,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绩效审计能力是积极推动这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高校一方面要抓紧现有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尽快适应效益审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进行绩效审计专业培训。此外,高校可以借助专家力量,增强绩效审计的能力,弥补专门技术力量的不足。

(3)建立高校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由于高校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少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效益标准,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水平,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指标体系,已经成为高校绩效审计得以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这一体系应是多层次的,由法律法规、定额标准、工作目标和程序、预算等组成;而且该体系应是动态的,随着高校工作重心的变化和师生价值观的改变而调整;指标内容应包括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应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其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因此,在建立审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效益评价的特殊性,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量化可以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以便于分析、比较;另一方面对无法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

三、高校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

(一)初步调查分析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初步调查分析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就是确定项目、范围和方法。被确定的审计项目往往是支出金额较大(具体金额由高校视其规模自行确定)、教职员工广泛关注的经济项目,一般要经广泛的协商和讨论。在审计开始前要对被审计单位、政策、目标、主要活动、主要资源以及开展这项审计活动的主要风险、有关的政策等进行调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审计的结果进行评估。要对审计的人力财力、时间和方法、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安排,制定绩效审计计划。审计计划要提交主管审计工作的校领导以至校(院)长办公会,由其决定是否实施。

(二)调查分析问题调查分析问题,分为初步审计和全面调查。所谓初步审计,就是要确定全面调查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需的审计证据,各种审计资源技术方法,分析可能出现的结果。还要检查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文件,寻访被审计的环境,与有关人员座谈,咨询有关专家等。初步审计的结果和结论要提交学校主管审计工作的领导以至校(院)长办公会。然后决定是否进行全面调查。所谓全面调查,主要是收集起草审计报告所需的证据,审计人员将按照初步审计确定的全面调查提纲,就有关问题向有关人员搜集信息并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证据的筛选,形成一个框架性文件资料提交给主管审计的领导以至校(院)长办公会,供他们了解情况并提出意见。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在高校预算总额中高校专项资金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高校贷款资金在2012年年底超过2500亿元,人们开始关注高校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在管理经费方面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指南》,2013年又了《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所以目前来看管理高校专项资金的新焦点是如何有效审计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而促使我国有效开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

二、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1.绩效审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3E”绩效审计被西方国家提出,即“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产出是否讲效益;经济性是指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但用最低费用,即是否节约支出;效果性是支出资金后对比预期效果和实际所达到的效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目标。国际上,绩效审计的概念因人而异。从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两方面来说,它对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优劣的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提出改进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的方案,是一种有效加强管理和实现公共责任的审计类型。

2.高校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率,高校绩效审计通过检查、监督和评价高校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一步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和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使高校绩效更加合理化。

3.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高校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审计通过对高校某项投资项目(含人力、物力)专项财政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以及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对受影响人的环保性和公平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改善管理。

三、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

1.来源的多元化

专项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基金、政府拨款、社会各种捐赠款等四个部分。由于专项资金多元性的来源,从而导致专项资金管理的复杂性。

2.范围广泛但必需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按性质分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基本建设类资金和其他项目专项资金。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应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避免与其他资金混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3.投入大,占用时间长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入数额大,时间跨度长,都要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对于跨年度才能完成的专项年末也应将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对于当年完成的项目应及时回收或结转相应的专项资金。

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强烈要求绩效审计、动态管理专项资金。但目前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财务收支审计,只能把握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评价,绩效审计很好地弥补了这点不足。绩效审计通过对使用资金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逐步朝着绩效审计这一方向发展。

1.监督资金按政策专款专用

高校专项资金在高校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校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相比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申请项目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调整项目资金数额或是变更项目内容,避免与其他资金混淆使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2.更新高校审计观念

目前,高校(主要指公立高校)是财政拨款的非盈利组织,人们普遍认为高校财务风险小或无风险,无需社会监控资金。并且没有审计高校资金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只审计评价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工作。《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明确推进效益审计,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绩效审计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如今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绩效管理为主的新型高校,高校绩效审计迫在眉睫,紧抓绩效审计这一中心,夯实绩效管理意识,更新审计观念这两个基本点,充分发挥现代审计职能的作用。

3.加强预算管理、优化预算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是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目前,预算管理在高校普遍存在一些薄弱问题,尤其是结构不合理的预算支出、预算编制缺乏科学规范性、预算审批中主观随意性强、预算执行缺乏严谨性、预算资金投入大收益低、预算绩效评价不完整等问题。由此导致高校办学经费效益低、专项经费不能规范使用、资产资源严重浪费、盲目引发巨额货款及高风险发展等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必须在高校发展中对上述问题的根源及其原因进行查找,以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为突破口开展绩效审计,以绩效审计模式为核心,协同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效益、易实施的意见与建议,防止铺张浪费和盲目发展,促进高校节俭办学、开源节流,通过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

4.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监督机制。

实施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方面来衡量高校内部资源消耗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对资金使用率低下、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现象并存等问题,从源头上披露并遏制,边预防边治理,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时,根据高校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尽可能详尽规定各类专项资金的申报和立项程序、立项后的审批和使用、使用期间的监督机制以及使用后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原则和办法。具体包括:(1)编制专项经费预算计划、预算方法的科学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资源投入的节约性等内容;(2)是否遵循法定程序及公开透明的编制预算;(3)专项资金使用后产生效益的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这使专项资金管理及其使用更加便利有效,同时确保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2.实施全过程监督审计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资大,占用时间长,往往要超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将审计关口前移,事前参加各专项项目的预算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经费变更调整实施跟踪,并在项目建设中期开展中期审计,及时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严禁奢侈浪费,严格按项目预算执行,对资金使用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提出审计建议,事后参与项目验收,评价项目建设成效。

3.根据实际,找准审计切入点

高校专项资金涉及资金量较大,审计起来工作量不小,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全盘统筹,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应主要从项目立项、资金来源和运用三个方面着手,着重于立项依据是否充分,重点掌握资金来源渠道、金额、到账情况,仔细梳理资金的去向,根据项目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考核办法等审计依据,判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地使用资金。

4.审计调查方法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专项审计具有宏观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审计对象应当是有代表性的单位和项目,从检查会计账目开始,检查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管理和效果。综合分析法在审计调查中常用,充分发挥审计调查涉及面广、内容单一、程序简化和多个小组平行作业的优势,确保统一的审计内容、完整的资料、可行性的分析、有效的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将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协调跟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在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差、局部效益好整体效益差等各种情况,在评价时需全局考虑,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率中凸显着公平,使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性完美结合、全局反映。事实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及其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首要明确定性分析是基础,还需定量分析的具体化和量化,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一味强调定量标准或者片面使用定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韩东海,付桂彦.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8):28-33.

[2]田冠军,潘松剑.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8):82-84.

[3]魏乾梅.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探源[J].梧州学院学报,2014(8):1-5.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8篇

一、我国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在人事方面,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审计职员一般为5到8人,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审计人员同时要兼职纪检监察工作,这使得审计人员无法专心从事审计工作,而高校在审计工作上的资金投入相对于其他岗位比较少,由于审计工作过程中对硬件的要求较高,且员工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环境,因此这对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同职员的认知水平、经验、知识储备相互区别;每个人各自有其执业特点,有的员工善于分析数据,喜欢从细节入手,但缺乏大局的概括,有的员工则正好相反。在安排审计工作时,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要求合理安排审计人员,使其最大效率发挥作用,达到优势互补,劣势相抵。往往领导由于忽视这一点,审计工作才在主观上无法很好开展。(二)缺乏合理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标准由于名目繁多,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如专著、专利、科研成果等)难以准确分类,这给借此作出评价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且这些成果实际的价值难以估计,在转化成货币时也困难重重。因此这不光给实际的审计人员带来困难,对于理论研究人员也是一个挑战。缺乏统一标准,则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绩效审计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三)难以灵活运用绩效考评指标由于高等学校特殊的身份,其往往在绩效考评中以上级主管单位的“学科建设经费绩效评估表”作为主要依据,这种表是由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后设计的,上面列明了标准的考核指标,各项指标具体考察的对象及判断范围也都明示。因为很明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且白纸黑字的指标更加具有说服性,尤其对于上级主管部门,如果将不同学校进行比较,那么这种没有偏差的同一性指标能很好地给出答案。但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因为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因此即使按表上的指标进行了绩效考评也还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其他指标展开二次考评。这样才可以全面、系统的将整体的资金使用情况反映出来。

二、完善高校经费使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结构分析1.收入结构分析在了解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及金额等基本情况后,应该将这些信息以更加立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各项经费与总的经费收入相对比,从而了解高校在获得经费的过程中更依赖哪种渠道,由此判断高校自身的经济状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如自筹经费占总收入比。这一指标旨在反映高等学校对政府投入的经费是否依赖,依赖的程度是多少。由此可以判断高校对于经济风险的承受力,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规避风险。2.支出结构分析(1)人工劳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学校运营中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各式各样的人员支出,这些支出占到总支出的比例越大,说明学校的的机构就越过于冗杂,办事效率不高,人员流动性也就较差,同时在公共支出上也不可能有太多投入。因此在保持合理的人员配置下将该指标控制到较低水平。(2)教育性支出占总体支出的比重。学校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教书搞研究,但不可避免的是在维护各个校内机构的情况下也要产生一定的支出,这个支出不应该在整个支出中占比过高,否则说明学校重行政轻教育,这不利于高校发展,易造成人才流失,学校应保持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不脱离教书育人的本质,不断提高教育性支出。3.投入产出总体水平分析(1)学校年度收支比:绩效审计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投入与产出是否相称,是否在一定的投入下得到了更多的产出。通过总结高校在一年内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有效证明其经费使用的绩效情况。各项支出计算时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数额,还要联系学校每一年度开始前制定的资金预算额。应该不超过预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2)资产收入率:是指年经费收入总额与年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该指标从资产利用效益和资产规模效益的角度反映利用资产获取经济收入的水平。指标越高表明资产运营效能越强,获益水平越高。(二)比率分析1.人力资源利用率(1)老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匹配度。这一指标计算方法是全部在编专业教师人数与全部在校生人数折合平均本科生人数的比例。由于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各不相同,导致工作量的差别,因而需将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按一定系数折合为本科生,以增加学校之间的可比性。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率。匹配度越高,说明学校有着全面的师资力量,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益。(2)教师实际分摊经费数。将学校收入之和除以基本教师数可以得到。该指标说明每个教师身上能够实现的经费收入。这一指标能从平均量上说明教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教师拥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则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3)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是指科研活动收入总额与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的比例。该指标反映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之类似的指标还有论文(专著)发表率等。2.专项资金利用率(1)科研成果效益。是科研成果收益额与投入科研总经费的比例。反映高校投入科研经费,最终转化为科研成果而创收的水平。数值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好。(2)专项资金成功率。是专项成功数与计划项目数的比例,反映投入专项资金取得的相应的成果,如: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数、科研获奖数等。数值越大,专项完成较好,资金使用效率越高。3.资产设备的利用率(1)学校基础建设投资中教学设施所占比例。这一数值就是教学硬件与固定资产价值之比。(2)教学科研设备使用率。是设备实际利用时数除以校历计划时数。在保有固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设备的情况下,应该以高效率来使用这些设备,降低其闲置率。4.教学以外投资回报率反映高校对金融市场投资活动的回报率以及校办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它是高校积极盘活金融资金,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努力组织投资活动的成果。本指标值越高,说明学校的投资收益越好。(三)发展潜力及社会效益分析1.发展潜力分析良好的人才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设备投入是高校未来取得良好绩效的基础。反映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有:博士学历以上、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专职教师所占比例、教职工保持率、参加国际会议及举行学术报告次数、生均占地面积、图书馆藏书量、实验中心与实训基地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2.社会效益分析专项资金项目所受益的师生数量,该指标反映专项经费实施后对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服务程度。这个指标越大说明项目经费的绩效越好。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数/教学或科研成果总数×100%。该指标使用专项经费产生的科研成果获得推广应用的比率,也是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比率。资源共享程度,这一指标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和项目结束后可以向相关对象提供资源共享的程度。这些资源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等。以大型仪器设备为例,许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价格昂贵,日常维护成本高昂。如果这些大型仪器仅供本校甚至个别项目团队使用,那么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本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将这些稀缺的大型仪器设备面对其他高校和社会共享,不仅可以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更解决了日常高额的维护费用的负担问题。

作者:王彦东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9篇

摘要:创新新的审计思路和方法,在已实行的以应用财务审计为主的基础上,要积极采取效益审计的思想,寻找方法,加快制度控制体系和防范体系的建设,把绩效审计纳入工作制度当中,并加以实施,促进高校健康发展。论述了高等教育资金相对不足,同时却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应大力提倡开展绩效审计,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绩效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环境

1高校绩效审计的特点

进入21世纪,教育市场竞争激烈,作为高等学校既面临危机也蕴含新的发展机遇。高等学校是既区别于企业又不同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组织,这使高校的绩效审计具有某些特殊要求:一是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除了考虑教育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外,还应该考虑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高等学校的成本不易考核,高等学校没有专门的成本核算账户,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显得较为困难。对高等学校进行审计,应建立人才培养成本的管理和核算办法,建立绩效审计的考核指标,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三是高等学校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成本是高校全部资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高校进行绩效审计,需要考虑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将高等学校在提高社会声誉、教学质量、就业率及生产专利、著作、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培育过程中的效率反映出来,从数量上加以概括。因此,高校绩效审计需要分析具体情况,根据具体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高校绩效审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绩效审计建议的前瞻性。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活动,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并且持续的时间较为长久。如科研经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投入,其效益须经过社会检验才能确定。因此,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立足点应确立在正视现在与展望未来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当前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有效”过程,揭示影响未来效益的关键所在,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意见与建议。二是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目前高校绩效审计涉及的被审计对象有:单纯承担教育、科研任务的学院;承担管理职能的机关部处室;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附属单位、经济实体;有资源配置的重点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等。经济管理活动的多样化决定了绩效审计具体目标的多元化。衡量经济效益可以运用价值指标,而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则难以从数量上加以概括。

2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

绩效审计在国外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完善,财务活动违纪违规现象日趋减少,因而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自然减少,绩效审计则越来越多;如加拿大是第一个采用绩效审计的国家,它创立了综合运用绩效审计与常规审计之手段;美国是最早将绩效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它在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黄皮书》中明确规定应实施三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和绩效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的普遍认同。高校绩效审计的包括以下内容:

2.1人力资源配置的绩效审计

人力资源绩效审计是指审计部门运用专门方法,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效益性进行分析,以促进人力资源运营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的活动。高校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方面的人员配备,绩效审计的重点应围绕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特点开展,针对人员配置开发系统性、群体相容性及人才选任等方而进行审计,人力资源效益审计不仅需要人员经费、科研经费投入和产出等会计资料,更需要人事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档案报告等文字性资料,同时要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如座谈、调查、问询等辅助审计手段进行。

2.2管理责任方面的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的中心目标就是发现管理效益问题,确定责任,提出管理建议,强化公共管理部门的效益责任,从而促进管理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涉及管理责任的一种审计,就其涉及的内容而言包含绩效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

2.3资金的绩效审计

内部审计通过资金的绩效审计将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经济投入状况、经济实力作出全而详尽的论述、评价,针对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促进学校的发展服务。此部分绩效审计一般直接以货币价值形态为单位尺度来评价被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运用的审计资料主要是财务资料。资金的绩效审计可根据资金的来源、用途等设立教育经费、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等审计项目,任何项目的审计重点都应以是被审项目的资金是否节约,经济效益如何考核评价被审计事项,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资金的使用、产生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权衡,全而评价被审计事项。

2.4管理服务质量方面的绩效审计

涉及管理服务质量方面的绩效审计,主要涉及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状况,其主要是针对高校的机关部处等有关管理服务部门进行绩效审计。这类绩效审计内容的评价重点主要不是经济效益问题,而更关注服务效果问题。

2.5管理控制方面的绩效审计

管理控制方面的绩效审计主要涉及部门单位或审计项目管理方面的效益状况。如管理系统是否健全,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是否科学,有无管理漏洞等。

3完善高校绩效审计的建议

高校审计应结合国内审计的现实并逐步展开绩效审计,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完善内部控制,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进行高校审计要紧跟时代步伐,将绩效审计和财政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并举,这必将促使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程序的规范,同时对整个审计工作程序、方法和报告体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3.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一个有效的审计工作者要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能力,绩效审计目的是揭露管理上或效益上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绩效审计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首先,要求审计人员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有财会专业知识,还要有审计业务相关知识,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是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内部审计要培养和吸纳高素质人才。其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不仅要有足够的财会审计人员,而且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有经济学家、计算机和信息专家等加盟。否则,就无法揭露管理上或效益上的问题。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娴热、作风正派、工作高效的内部审计队伍,是推进高校绩效审计实现有效监督的基础。第三,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和规则观念,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减实、守信,必须掌握内部控制规律,逐步实行教育审计职业化,这样才可以保证绩效审计顺利展开。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掌握现代化审计手段,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选派优秀人员到审计从业。

3.2创新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

教育审计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监督为学校发展服务,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办学效益。随着绩效审计在我国逐步被接受并开始应用,高校应着手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已实行的以应用财务审计为主的基础上,要积极采取效益审计的思想,寻找方法,要加快制度控制体系和防范体系的建设,把绩效审计纳入工作制度当中,并加以实施,强化质量控制标准,促进学校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审计综合分析能力,在过去审计的基础上,加强对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制度上、体制上、政策上和法律上去研究一些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来推动高校内部答理,加强高校经济监控,从而实行高校内部经济调控。随着经济越来越发展,高校发展规模越来越快,高校审计观念必须要与时展同步,要创新工作思路,不仅观念要更新,而且方法也要更新,审计人员不能仅仅使用传统财务审计方法,还必须运用内控制度测评、审计环境控制和抽样审计等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改变审计模式提高审计质量,作为适用高校内部管理发展而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环境不断变化而采取新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推动高校审计事业不断发展。

3.3加强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

绩效审计不仅涉及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涉及一系列理论研究及立法问题。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因此,应根据当今形势,培养高素质复合性审计人才,完善审计教育理论。绩效审计走进我国20余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体系,所以高校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审计专业教育也应紧跟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当前高校应根据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组织教师编写适应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教材,要切实做好我国大学审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相关性,使审计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在国际视野这个大背景下,从理论上加以推广,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3.4优化审计环境,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高校审计的存在和发展与审计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助于审计业务的开展。同时审计监督的实施将会作用于环境,促进学校经济发展,尤其是将绩效审计运用到高校,高校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教学、科研上,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低成木、高产出,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尽可能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自由地客观地进行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应从组织上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有尽可能高的独立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各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绩效审计不可或缺的价值,确立其独立设置的组织地位,保障内部审计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参考文献

1何磊.关于高等教育中的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估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

2陈建胜.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会计之友,2005(2)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绩效审计 策略

简而言之,高校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是指高校的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开展的审计工作,同时依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施的状况进行合理评价。近年来,高校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领导干部承担经济责任的意识、健全了监督管理机制,还加强了防腐败体系的建立。然而,高校在开展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高校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起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而言,绩效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并衡量被审计部门和领导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开展工作实务工作的基础。绩效评价标准是不同于一般的财务审计,是根据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结合具体点审计对象和目标制定的。通常高校审计的对象是指学院、学校机关部处、投资的企业等,从而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出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当前,很多高校还未制定出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有些高校制定出了一些指标,但是不能有效地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再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未达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责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二)大部分成果需要进行量化,工作量较繁杂

简而言之,绩效评价的过程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整理的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的效率性、经济性给予的评价。从本质上来讲,高校属于提供服务和公共物品的部门,由于提供的这些是无形产品,使用货币资金是无法衡量的,单纯地凭借财务数据评价,不能够全面体现出绩效状况。因此,审计人员在整理审计证据的时候就会遇到大量非量化信息,并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量化,这样就加大了工作量。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将绩效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的审计项目中,可以有效地评价领导干部绩效履行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还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由于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审计人员单纯地从事关于财务收支的工作,知识面较狭隘,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需求。

(四)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仍是按照传统的查账的审计方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通过评价账面来评价各部门经济职责履行状况。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经济业务不断扩大,仅仅借助账面形式是不能够全面反映信息的,从而就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存在。所以,很多高校由于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都不健全,不能够综合评价审计对象,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提高了审计评价工作的风险。

二、高校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意义

(一)是高校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般而言,受托责任是指委托人制定出具体的要求,受托人进行管理并对管理实施的状况进行报告,简单来讲,受托责任体现出了委托人需求,同时受托责任也是内部审计理论的基础。当前很多企业或者组织的内部审计都是依托于受托受托责任为基础的,对于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如此,在受托责任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关理论和实践。随着受托责任因素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高校属于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校经费的支出成为了我国财政预算收支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资金是来源于国有资产的。随着高校办学经费的多元化,资金来源的途径也不断增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办学的自,从而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托责任。高校资源利用是否得当、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管理效率的高低都深受社会的关注,因此,充分地利用教育资金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要领导干部绩效的实施状况是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变化的结果。

(二)有助于科学地掌握新时期经济形势

结合审计署近期制定的规划部署,审计署从整体上推动绩效审计,从2008起到如今,每年所从事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绩效审计。已经逐步建立起了适合我国发展的绩效审计体系,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同时,促进领导干部绩效责任是很有必要的。

(三)可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对高校进行科学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素质,还可以促进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满足高校管理的要求,保证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就需要我们合理地评价领导干部绩效履行的实际情况。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绩效责任的实施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措施,从而促使高校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除此以外,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绩效意识,从而建立起节约型管理模式。

(四)利于加强权利的制约和监督

在我国,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发挥高校审计工作监督的工作。通常情况下,领导干部权利的实施有审批权、监督管理权和决策权等。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绩效实施状况的分析和评价,就需要学校各部门以及单位的财务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审计,并对所发生的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监督,并对在资金使用状况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策略

(一)设计出科学且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审计是一项较严谨的工作,从而就需要我们具备缜密的思维和准确的定位。将绩效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有效地评价领导干部绩效实施状况,因此,建立起科学且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严格立足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使得绩效的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其次,要善于听取不同部门的建议,促使制定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权威性,阻止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在设计绩效评价体系时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数量和质量协调、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提高审计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经济责任绩效审计与绩效的评价都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从而对审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财务审计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具备现代审计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校要定期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培养出复合型审计人员,这样才能够满足新时代经济审计工作发展的需求。

(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满足绩效评价需求

要在高校当前所实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前提下,加大不同部门单位绩效数据的考核,同时要有效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起审计结果运用长效机制

如今,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高校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还未实现统一模式。要想切实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运用,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将审计工作公开,健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将高校发生的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公开,不但可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保证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而且很好地将经济责任审计和干部公示制度结合在一起;二、完善高校领导干部任用失察制度。要严格处罚行为的干部,并要求对此行为承担责任;三、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对于审计的建议和决策,要认真履行,同时要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

总而言之,高校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工作属于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一直以来,高校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往往是局限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方面,审计人员很少关注审计绩效目标的开展。因此,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要有效地调动各部门,开展实施,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将经济绩效应用在审计中,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状况的分析和评价,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亚荣,冯民柱;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05)

[2]郝玉贵;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5)

[3]丁鸿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探讨[J].会计之友.2011(26)

[4]陈希晖,张碧琳,贾云洁;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06)

上一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范文 下一篇:高校财务审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