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时间:2023-03-02 05:53:18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1篇

2012年1月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有关情况,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廖舒力现场就记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教育与职业》:制定印发《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具有怎样的意义?

廖舒力:研究制定《规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首。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但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制定并实施《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教育与职业》:《规范》从哪几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

廖舒力:《规范》文本共六条。

第一,关于爱国守法。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国家的关系,对高校教师在政治上提出要求。强调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当前少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淡薄的问题,明确提出“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第二,关于敬业爱生。重点是规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强调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履职尽责,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针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强调“公正对待学生”,“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第三,关于教书育人。主要是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强调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的轻教学、轻育人的问题,以及社会兼职过多影响教学的现象,明确提出“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第四,关于严谨治学。主要是规范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行为。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协同创新;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针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明确提出“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第五,关于服务社会。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要求高校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针对高校中不当使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的现象,明确提出“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第六,关于为人师表。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的社会道德责任。强调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学风教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要求切实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明确提出“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教育与职业》:《规范》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如何建立健全自律和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廖舒力:各地各高校要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切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规范》学习宣传。通过学习宣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规范》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使师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二是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根据《规范》要求,抓紧制定或修订本地本校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

三是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通过定期开展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等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

四是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师德是教育发展环境的风向标,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体和群体以及教育行业的社会形象,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1.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实现教师个体目的。师德作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和首要素质,堪称教师风范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正如在北京师大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所强调的,“合格的教师必须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客观地讲,做合格教师、成为好老师,既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要求,也是广大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追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正是顺应了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目的。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水平。因此,通过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引导教师自觉端正工作态度,不断丰富职业才能,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再次,有利于实现社会目的。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一份培养人的职业。接受教育培养的人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是国家、民族和家庭的希望。所以,教育和教师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之职业,没有比教师再为重要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必须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激励教师以德树人、教书育人,努力担当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

2.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作用。

第一,师德对于教师本人的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师德是社会对每一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教师当然是师德首先作用的对象。师德对教师从教行为所起的规范作用,也是师德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教师指明了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告诉教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从而可以正确的做人做事。第二,师德对于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具有示范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培植和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又主要是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养成的。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必然会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从范围上讲是广泛的,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校园活动,也作用于学生的社会活动;从程度上讲是深刻的,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外在表现,也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时间上讲是长久的,不仅作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作用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第三,师德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第一个途径是通过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作用。每一位学生都是社会成员之一,他们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接受师德影响,提升了道德素质,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这种素质必然会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同时也必然会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正面影响。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每年都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地区、各个领域,每天都会同各类社会成员打交道,因此,通过高校教师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对于改善全社会的道德状况是非常有效的。第二个途径是通过教师本人的社会活动对社会产生作用。教师本人也是社会的一员,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那么他在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也就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基础。这是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一旦形成之后,就会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况且一定社会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道德基本要求又是相通的,所以,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表现,与其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上述师德具有的三种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教师本人的规范作用,是师德的直接作用,它是其他两种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对教育对象的示范作用,是师德的主要作用,是师德的根本目的所在;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是师德的间接作用,是其他两种作用的延伸和拓展。

二、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1.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途径。

教师道德品质是由教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分别是人的道德品质在由知到行四个环节上的不同表现。首先,要通过教化形成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对于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和知晓。道德认知是教师践行师德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必要条件,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先导。形成道德认知的途径主要靠教化,既包括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化,也包括教师的自我教化。要通过教化,力求及时、全面、准确、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师德规范的内容、要求、意义和作用,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提供精神动力和基本标准。其次,要通过同化形成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教师道德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情绪,是教师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反映。另一方面,它是指教师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的心理体验。当教师的言行符合师德规范要求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满足和愉悦的情感;反之,当教师的言行违背了师德规范要求时,就会产生内疚、羞愧和不安的情感。道德情感在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成为促进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成为这种内化和外化的阻力。因此,应当通过教化,努力形成对师德规范的积极认同感,从而为乐于践行师德、践行师德快乐奠定思想情感基础。再次,要通过内化形成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道德意志是调节人的道德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能帮助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对于人的道德品质的调节作用,同样具有两面性,无论是优良品德的形成和保持,还是不良品德的改变和消除,都会受到道德意志的支配和影响。作为高校教师,应当自觉地、坚定地按照师德规范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自尊自律自警自励,始终坚持不突破师德底线、不触碰师德红线。通过内化,把公共的教师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教师道德,实现“教师个体主观自觉的精神需求与自主追求”。最后,通过外化形成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受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支配而形成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主要包括行为技能和行为习惯两个部分。行为技能就是行为的方式方法,当某种行为技能成为比较稳定的、自然而然的现象时,也就变成了行为习惯。一旦成为行为习惯,就会具有自动性、持久性特征。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在努力学习良好的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行为习惯的同时,尽量避免沾染不良的行为方式更不能使之成为行为习惯。如果已经有了某种不良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就应当及时改变和坚决消除。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保持、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体现,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也是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反过来,道德行为对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具有重要影响。在道德行为过程中,可以丰富和发展道德认知,可以增强和提升道德情感,可以培养和锻炼道德意志。

2.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方法。

践行师德的方法,应当是既有比较通行、普遍适用、可供相互借鉴的方法,也可根据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就当前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而言,需要共同关注以下四点。首先,首要之点在于认同。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意识越强烈,行为就越自觉、越持久。践行师德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在思想上认同和接受师德,觉得自己既然从事高教事业、身为教师队伍的一员,做人做事就应当遵循高校教师道德规范,言行举止就应当符合师德规范要求。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如果不愿意接受某一种职业道德规范约束,那就不必从事这份职业,否则,在从业过程中,不仅会让自己感到“委屈”和难受,而且势必会对相关人员、相关事业带来不利影响,更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从业者。其次,可贵之点在于自觉。道德相对于法律制度而言,它的约束力是柔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履行道德义务虽然也需要外部监督,但是更需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实社会中,同样是高校教师,在践行师德方面的表现之所以会有所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觉性不同。自觉自愿程度越高,履行道德义务的积极性就越高,行为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个人应当自觉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努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践行师德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关键之点在于严谨。所谓严谨,就是严密、谨慎。严密意味着没有缝隙、没有疏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严格遵循师德规范,不给有违师德的行为开口子、留缝隙、强调特殊、搞下不为例。谨慎意味着必须小心慎重,切忌疏忽大意。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务必做到慎初、慎独、慎微,在思想上牢牢守住第一道防线,在行为上紧紧把好第一道闸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强化自我约束,注重小事小节,守住大行大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弘扬重内省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努力养成师德自律习惯。最后,困难之点在于坚持。践行师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任务。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如果高校教师从加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开始,就充分做好长期坚持践行师德的思想准备,并且不断增强认同感,努力提高自觉性,始终注重严密谨慎,就可以在践行师德方面开好头、起好步、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再注意日积月累,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期坚持也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73-04

2011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首次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切实做好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加强教育、改进考核、组织领导五个方面的工作。但是从两年多来的实际情形看,无论是从各高校宣传教育、组织落实的角度,还是从高校教师响应程度的角度,似乎都没有产生期待的效应。有效推进《规范》的实践转化,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实施、践行、考评、监督的主体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一整套制度的支撑,需要包括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内的整套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本文拟从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谈谈推进《规范》的贯彻落实、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建议。

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创新在高校,高校的根本在教师,教师职业素质的方向在职业道德。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古今中外,颇多论述,《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2011年10月,在教育部人事司和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专栏中,亦有21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阐述,自不待言。现在的问题是《规范》如何贯彻执行?

解决《规范》如何贯彻执行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其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关于制定的背景和目的,《通知》这样表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并实施《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见,制定《规范》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于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一问题而言,毋庸置疑,一是党的十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规范》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来看,贯彻执行该《规范》,推动高校师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优化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就其核心而言,亦即构筑起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一意义上说,以《规范》为文本基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凸显《规范》的时代内涵,直接指向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建设,促进《规范》根本目的的实现。

尽管《规范》是首次制定印发,但高校师德建设本身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一个常态的问题。在2011年12月23日前,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超过1500篇,公开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超过20部。2011年12月23日后,虽有不少论文在继续讨论高校师德问题,但这些论文基本上还是《规范》制定印发前的探讨方式,很少涉及《规范》文本本身及其贯彻执行问题。譬如《教育探索》2013年第3期《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力图从政治信念、敬业精神、为人师表、育人观念、严谨治学五个方面来剖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但问题提出的依据却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而不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外,正如《通知》中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但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就是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流是好的,问题只是支流。或许正因为如此,虽然《通知》要求“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但实践中却遭遇了冷处理。这样,《规范》的预期目标就因为实践的窘境而被消解。比较而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则是一个新问题,一个直指当前高校教师价值观现状的时代问题,能够也必须大力研究、宣传和教育。

《规范》文本共六条676个字。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24个字的概括表述来看,一方面,有些只是涉及高等学校的职能,而不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基本上没有直接表达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区别于2008年9月1日重新修订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殊性,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紧迫性。而从其具体内容来看,“676个字”,已经是一篇不短的文章。如果只是要求高校教师把握其大意,则这“676个字”,大部分是老调重弹,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必要性。而如果是要求高校教师完整把握其内容,则实践中很少有教师能实事求是地做到这一步,于是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影响度。比较而言,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如果科学合理的话,则必然简要、贴切、易于传播与接受。

二、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立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至少需要明确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三个基本要求。一条基本原则是:凝练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是体现高校教师职业鲜明特点的价值观,是易于获得广大高校教师认同接受的价值观,是群体层面的高校教师价值观的核心。三个基本要求是: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一是必须面向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党的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进一步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述为“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对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对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必须面向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的整体构成。在当前高校的现实生活中,形成、影响高校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感知的,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的言行,还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的言行。当大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与高校打交道的时候,尤其是遭遇不快的时候,是不会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后勤人员、高校兼职人员界定为非高校教师的。而且,在现实中而不是理论上的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很多时候,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服务”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少时候,高校一线教师去校内的行政管理部门办事,还得看行政管理人员的脸色,这样一种“道德的消极传递”,反过来又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从这一意义上说,无论是贯彻《规范》,还是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面向的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而是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在内的整个高校教师群体。三是必须以《规范》文本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起草《规范》之前,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进行了调研,各地各高校组织召开了122场次座谈会;起草后又于2011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305件信件和电子邮件,259份反馈意见表。这些,不仅为实施《规范》,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而且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凝练、构建的科学化,优化高校教师群体价值观奠定了文本基础和实践基础。

基于以上原则和要求,依据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高等学校四个方面的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论述,当代中国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练为: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

(一)育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这就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四者的关系上,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其一。其二,在“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落脚点是“育人”,“教书”只是教师的职业前提,只是“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因而,教师的首要职业价值或职业道德,应表述为“育人为本”。如果只是表述为“教书育人”,不仅无法释明“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无法显明人才培养工作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的关系。至于“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的问题,则是“育人为本”内涵的下一个层次的问题。

(二)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相比较,显而易见,高等教育承担着主要责任。而要践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责任,高校教师无疑必须先开展科学研究,进而以科学研究推进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早在1977年7月,邓小平就指明:“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1]在同年9月14日审改《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又进一步指出:“小学、中学、大专学校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而大专学校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2]而且,从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两个方面工作的关系来看,也必须先有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才能以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文化。但是,开展科学研究,如果是彼此孤立、相互封锁的研究,在今天这个科学研究走向综合化、交叉化、精深化的时代,不仅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很难取得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正因为如此,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可见,当前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的要求,不只是一个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的问题,更有一个协同创新的问题,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只是科研道德的底线。

(三)服务大众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无疑必须服务于社会。而社会是一个抽象的主体,服务于社会,最终的落脚点必须也必然落实于组成该社会的具体的人。在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是一致的。但是在当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制并存并将长期并存的时代,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服务社会,在其价值取向上,必须是服务大众。将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责的道德要求明确表述为“服务大众”,不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本质区别。

(四)传承文明

人类社会今天的文明是在历史文明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未来文明的发展也必然且必须以今天的文明为基础。因而,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不只是传承文化,而且应该传承文明。《周易・贲卦・彖辞》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是说,以“人化”和“化人”为实质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作为理解人类历史进步状态的文明,则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是文化的内在价值[3]。概而言之,文明是焦点,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文明。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在文化传承创新职责方面,应该表述为传承文明。

三、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这就意味着,作为面向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突出问题的社会意识建设,培育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必须基于当前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

与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紧密相连的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什么呢?概而言之,至少包括这样三个要素:一是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现状。高校教师应该比一般民众有更高的道德素质,但是以道德素质为表现形式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下孕育的。离开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优化而单独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二是高校教师现实生活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高校教师和所有人一样,首先需要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等学习、研究、修养的基本条件。当高校教师的吃、喝、住、穿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当高校教师需要为了吃、喝、住、穿去拼命的时候,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苛责”。三是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考评不只是对以往工作的考量,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导向。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的“专家”都是行政领导的时候,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关系”的比拼的时候,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论文“数量”的考核的时候,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

因此,构建以“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为内容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直面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流行价值观,优化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社会价值观主导层面,我们一直坚持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又进一步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却显示,未来10年我国可能面临的10项挑战之一,就是“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6]。究其根源在于,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完善,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又在全球占统治地位,于是在社会流行价值观层面,封建的“官本位”思想仍有极大的市场,同时财富基本上仍“被当作最高的价值而受到赞美和崇敬”[7]。在这一背景下,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局限于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本身,而是需要寻求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革与优化。

其次,正如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共教育党组2013年5月4日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一样,着力解决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客观地说,无论是与居民消费指数相比较,还是与高校教师的实际付出相比较,抑或是与同样是基于公共资源的其他群体相比较,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特别是其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地位、待遇都是偏低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应该正视这一现实,并基于这一现实探寻解决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部分,在“(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前的(五十一)中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在其后又以“(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专条强调。

再次,改革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述及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通知》特别指出:“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近年来热烈讨论的“学术腐败”问题。而关于学术腐败的根源,学术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有:一是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二是当前职称评审、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学术成果评奖中的不合理制度。针对当前职称评审中的问题,《光明日报》2012年8月27日至31日以“论文之殇”“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学术人才,用什么度量?”“祛痼弊、创机制、荐人才”“转变人才观念,深化职称改革”为题在头版连续做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9月12日又在第六版完成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让职称评定回归学术正道――职称评审三人谈”。结论是,解决“学风浮躁”“学术不端”问题,出路在于改革当前高校教师考评方式。

整体而言,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有着忧国忧民的职业良心。只要职业条件具备,可以相信,高校教师群体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参考文献:

[1][2]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7:167,201.

[3][4]陈炎.“文明”与“文化”[N].光明日报,2011-05-3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25.

[6]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

――“未来10年十大挑战”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

2009,(2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道德规范 师德建设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07-02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评价一向使为师者感到无限的自豪。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更是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互相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师德失范者进行批评的同时,我们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找出症结,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师德规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遵行的职业操守,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前提。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与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规范比较而言,美国的师德规范则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我国高校师德规范的特点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中小学的基本类似,大致包括依法从教、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四个方面。从内容上讲,我国高校师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高校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做出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高校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自身人格修养要求。仔细分析文字的表述形式,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表述基本上采取正面要求的形式,表达了希望教师达到的程度,而这种要求只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没有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特殊性,教师职业也如此,但我们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无视教师也是普通公民当中的一员这一前提。高校教师工作也是平凡职业当中的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自身的需求,如果超越这一基本前提,对教师的道德水平提出过高的期待,一方面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师道德行为的实现,并且使师德规范流于形式。

二、美国师德规范的特点

美国素有实用主义传统,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美国人深信:特定的品质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所以在师德规范方面主要体现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可操作性强。美国教师的师德规范条目不多,大致包括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职业的责任两个方面。在师德规范的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但师德规范的规定很明确、很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例如: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

三、美国师德规范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在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师德规范从出发点、落脚点上都比我们国家的师德规范考虑到现实的情况,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从而可为我国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很多可贵的借鉴。

(一)师德规范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

教师和其他众多的职业一样,也是普通公民中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正当的物质利益,同样也有与其他人一样的人性弱点。因此在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首先应当考虑到这一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行之合理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从治理人性的基本弱点出发,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上对教师的行为提出限制性的要求,形成一种威慑力,使教师首先明确了解,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做什么,道德底线是什么。如果教师们都不去做不该做的,自然师德失范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而就当前我国的高校师德规范而言,对教师的期待是做道德的模范,这样违背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就被当然地认为绝对与教师无缘。但事实并非如此,从而师德规范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由此可见,在我国的高校师德规范中,应当首先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从而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而且涉及到法律问题,进而能够自觉地从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之道。

(二)师德规范要提高可操作性

师德规范的存在就是要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约,让教师做该做的事,杜绝不应有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是空谈和口号,不是宣传标语,更不只是美好的期望,而是切实可行的职业操守,那么可操作性就是至关重要的。师德规范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明确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章法,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美国师德规范相比,我国高校师德规范的内容不具体,语言表述方面也不够明确。教师除了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外,首先应是如其他职业一样将该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规定底线,并留有空间应是职业规范制定的应有之意。只谈期望,忽略底线,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三)师德要求要具有层次性

从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们可以看到,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道德底线,其内容都是关于从事教师职业所应遵守的基本规则。遵守这些规定,则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而违背了这些规范,就不配做一名教师,要求很明确,且容易为教师所把握和执行。但这并不说明美国教师道德水平就不高,美国对教师要求不严。无论哪个职业,其职业道德规范都应是设定该职业所应遵守的规范底线,是留在该职业队伍当中的基本条件。由于每个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修养、素质和志趣理想都有所不同,对待职业的态度也就有所分别,从而在从业之路的发展上也体现了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美国师德规范的这一特点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师德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可以是以责任为基础的,可以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也可以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所谓以责任为基础的师德,就是以从教作为谋生的手段,遵守作为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操守,不侵害学生、学校利益,不违背社会公德,不影响教育教学,即是遵守师德。此种师德层面中的教师不一定强烈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但他们恪守了作为教师的道德底线,履行了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即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基于情感的师德则要更高一个层次。具有此种理念的教师,怀有对教育事业、对学校、对学生的热爱,这种深厚的感情使他们能够热切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这是情感的升华,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及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积累。怀有这种情感的教师能够更具奉献精神,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基于信仰的师德应该说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既然是最高境界,我们就不可能苛求每位教师都达到这一标准。对教师职业的信仰使教师将职业看作是毕生追求的职业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理念能够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很可能取得开拓性的成就,他们会像珍视眼睛一样珍视教师职业。

人类能够理性地克制自己的行为,并且能够调动自身内在的巨大潜力进行创造。从这一点而言,我们应该在给出教师基本师德要求的同时,相信教师的巨大潜力。教师不是圣人,对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应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评价遵循基本相同的原则。对师德的评价应为“职业道德底线评价”,若要求所有教师都达到以信仰为基础的师德,则有失公允,客观上会扭曲教师人格的健全,将教师推上“伪善”的歧途。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5篇

坚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从文化角度看,西方的物本主义吞食人文文化是西方近代文明至今挥之不去的恶梦。只要浏览一下20世纪的文学长河便地感受到:西方国家尽管经济上遭逢多次困难,依然使自己的物质生产不断发展,但在精神方面却陷入越来越深的危机而无法自拔。既然资产阶级用科学和经济的方法把人们的贪欲有力地组织起来创造出物质的奇迹,那么,从潘多拉宝盒子里跑出的魔鬼不可能不在人们之间制造仇杀和堕落,在精神世界里培植焦虑、恐惧和无聊。

进入21世纪欧洲意识到不能让物本主义吞食人文文化,在继承自身传统欧洲道德文化同时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融合之,就以德国各地纷纷建立孔子学院,甚至在个别州建立汉语中心为例,如汉诺威的汉语中心,来学习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加以融合之。因此,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要不要或能不能把这个“连体婴儿”解裂,我们也依然是个困难的课题。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科学的语言概括了这种状况。简言之,即资产阶级像魔法师般地将物质生产一日千里地向前推进,而同时将中世纪的田园诗般的各种关系“浸到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于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在任何时候只要像水一样,锁定目标,不和别人争,同自己争,坚守日增美德,像大地一样厚实和顺。利用我们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精神方面陷入危机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得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作为新入职的老师应该努力学习和严格履行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感情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行动上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做贡献。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学术上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产学研的实践中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坚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经过良好的岗前培训,从谋生的境界跳出;经过职业境界阶段不断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日益符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经过职业境界自觉提高到事业境界,逐渐使自己成为有事业心、责任心、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经过事业境界后,达到事业有成、业务娴熟,对教师职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后,最终使自己更确切的去意识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要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将自身的工作与学校、国家、民族事业连在一起,去意识自己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要让道德力量真正转化为高校发展的能量,变为高校教师内在的价值追求需要建立配套的长效机制。道德伦理的勃兴,仅仅依靠舆论的动员是不够的,还得用超强的道德力量,坚强的制度予以保障,扶正压邪,才能确保学校的文明健康发展。坚守高校职业道德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它决定我们的职场风范;坚守职业道德是一种可贵精神,它鼓舞激发我们热忱地投入教育事业,并乐在其中;坚守职业道德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工作任务轻重,职位高低,无论工作多么繁杂,多么艰苦,只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坚守着,驾驭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工作,必将走向成功之路,平凡的教师岗位,是人才辈出的土壤。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在于读书育人,通过持之以恒的师德修造,提升教师的境界,并以大爱无疆的凝聚力、穿透力、辐射力来感染学生,净化自己的心灵,涵养我们青年教师的人生。用道德规范,培育出深厚的土壤,在高校树立起道德、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并利用制度建立起校园道德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树立道德风向标,道德之树才能长青,才能形成时代精神的高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8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高校35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60万,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7%。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如今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这使得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当代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1],其职业道德操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意义重大。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3]。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过程和行为[5]。

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遵循教师行业的行为规范,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必备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和行为。特别是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改造和提高,达到高校教师的道德境界。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李春秋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6)根据教师劳动中的各种关系,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教师与教师职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二,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教师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四,教师言表风纪的道德要求。

杨芷英主编的《教师职业道德》(2007)具体列出了八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志存高远;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终身学习,严谨治学。

邢永富、吕秋芳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7)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总结为四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际交往。

以上各家都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需遵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概括。本文采取邢永富和吕秋芳的分类方法。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高校的青年教师是当代青年中较为杰出优秀的群体,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总体表现是良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热爱教师行业,愿意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懂得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注重自身的师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忘加强自身学习,基本能够做到把教学、科研、学习三者结合。其中一部分业务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骨干力量。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不容小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书育人方面

1.角色转换缓慢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无论是本科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基本是毕业直接工作——即从一所大学进入另一所大学,甚至有的是直接毕业留校任教,大学环境都没有变化。无论学校变化与否,身份角色已经发生变化:即由“学生”变为了“教师”。名称的改变是瞬间的,但是心理角色的转换却无法轻易同步完成。总是把自己当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职责的顺利实现。这里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完全没有教学经验,即没有在学校当过实习教师,也没有以任何形式教过课;第二种,有一定教学经验,即在学校做过实习教师或兼职教师,甚至课外辅导教师。前一种青年教师角色转换极为缓慢,后一种青年教师角色转换速度与其之前具有的教学经验成正比,即教学经验越丰富,角色转换速度越快。

2.教学方式单一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牢固,一般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现在高校流行的PPT①教学,在视听方面对教学有极大促进,弥补了以往粉笔黑板教学的不足,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首选教学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分依赖PPT,因需要操作电脑而无法脱离讲台,准备的幻灯片用完了,即使课时没有达到,也要下课。教学内容不是储存在教师头脑当中,而只是储存在PPT上,教师完全受制于PPT,出现了“一旦停电,只能停课;电脑坏了,停课;U盘数据无法识别,停课”等怪现象。

(二)学术研究方面

1.不思进取,混天度日

现在能够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某些青年教师自觉已经登堂入室,自信满满而止步不前,已有的专业知识逐渐落伍,新观念、新方法不去接触,使得专业知识水平每况愈下,不思进取,混天度日。

2.急功近利,肆意抄袭

个别青年教师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搞研究,为评职称或争职位急功近利,甚至做出偷梁换柱、将他人的观念成果改头换面纳为己用的事情,严重缺乏学术研究意识,缺乏科学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三)人际交往方面

1.师生关系复杂

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比较接近,一般较易沟通,但是也出现了以下三种现象。第一,教师与学生关系太过随便,称兄道弟,呼姐叫妹,有时出现对人不对事,有失公平的情况;第二,教师对学生存有“复仇”情绪,如上学期间受过老师的严酷管教,自己为人师后恶性模仿,把学生当做宣泄撒气的对象;第三,一些青年教师假装老成,与学生拉远距离,冷漠无情,师生之间死水一潭。特别是大学教师一般不实行坐班制,这些教师有课则来,无课即走,从不参与学生活动,甚至课间也不与学生交流。教师授课不屑互动,对学生态度生硬,形似路人甲乙。

2.教师之间剑拔弩张、恶言相向

个别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中的摩擦或者职称评定的竞争等原因,相互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同事面前互相诋毁,学生面前互相拆台,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学生无所适从,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人才培养受到影响。

这些都有悖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符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形象,不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第一,时刻提醒自己进入教师角色,珍惜一切教学机会,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

第二,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既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也不放弃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需要及客观情况随时调整。

第三,持续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带动他人。做到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注意师生关系。既要踏踏实实传授知识,也要真心真意关爱学生,既不冷言冷语,也不过度热情,给学生以温暖,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一切学生,既做严师,也育良徒。对学生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第五,注意同事关系。同事之间要互敬互爱,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

所谓青年教师师德缺失,这其实不是青年教师的问题,而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一个有道德缺陷的人,他做了教师,就是师德缺失;他做了医生,就是医德缺失;他做了司机,就是司机道德缺失。所以不能把矛头指向青年教师,关键是提高个人素质,注意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

参考文献:

[1]廉思.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N].学习时报,2011-10-

24.

[2]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3]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17.

[5]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8.

[6]张玲,刘毅,印晓星.浅析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现象[J].西北医学教育,2008,(2):134-136.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朱俊.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9]朱梅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2):32-3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职业道德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年代,这种竞争归根到底又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高校教师履行职业义务、职业责任水准的重要尺度,是高校教师步入高等教育职业殿堂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自觉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实现其职业理想、体现其职业价值的重要保证。

1.道德与职业道德

1.1 道德的概念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作为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它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规范而存在。道德往往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因此,发挥着判断个人或群体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1.2 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具体而言,一方面,它是指符合人们职业活动特点、满足人们职业活动要求、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与道德准则的总和;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职业纪律、职业品德、敬业精神、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仍然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要求与规范。

2.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愈加明显与细化,各种职业应运而生,而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团体、社会之间各种复杂的职业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涉及到了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学生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高校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高校教师的“师德”,它是指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和所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观念的总和。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其核心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人格,而道德人格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阶段一,职业境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人们视教师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与职业,对教师工作尽职尽责,从而获得教师职业的安全感与稳定感;阶段二,事业境界境界阶段,视教师工作为自我发展的手段与终生奋斗的事业,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继而获得教师职业的成功感与满足感;阶段三,志业境界阶段,视教师工作为志业,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神圣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人格从职业境界到事业境界再到职业境界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过程。

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隶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除具备职业道德应有的普遍性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典范性,它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以及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继承性和奉献性的特征,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作用及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支撑功能;对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统领作用;对高校教师个人获得幸福人生具有心灵平衡的价值。

3.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教师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较好地遵守职业道德,不仅有力地推动着高校自身的良好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利于高校教师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高校教师自身道德人格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其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正确处理职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处事和行为准则。最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够促进高校教师自律精神的培养与发扬。

3.2 有利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方面,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和教师与社会之间必然会形成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职业道德及时规范与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改善教学的方法,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促使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和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

3.3 有利于高校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学术追求,高校教师要具有崇高地学术信仰以及价值追求,同时也要与学术共同体内部其他成员相互交流与探讨,并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激励高校教师坚守学术的高尚性与纯洁性,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关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同时要协调好参与社会服务与在校内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时间上的分配,教学与科研始终应该被视为高校教师本体性的职责。

3.4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式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风貌,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而使其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社会。第三,高校教师所拥有的职业道德同时还会对其家庭、所在社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高校教师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必然对其家庭成员以及所在社区产生相应的影响。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合格是基础优秀是方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小红.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1).

[2]郑海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自我认识[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5).

[3]马新峰.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平原大学学报,2002(3).

[4]蒋宗珍.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合作学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4).

[5]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8.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状;实践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1.023[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1-0101-03

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对违反师德的行为进行惩处;并建立健全考核、教育、宣传、激励、监督、惩处等相应长效机制。同时《意见》还明确划出了师德严禁行为的“红七条”,这对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具有明显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也体现了教育部和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期望。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面临的挑战

(一)功利主义盛行与职业道德弱化

任何问题的探讨都要根植于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举世瞩目。由此而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解放,更使得改革开放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场全面性、结构性的改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高校教师同样面临着经济利益与道德底线的抉择。功利主义盛行与现实利益的巨大诱惑,使部分高校教师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与对虚荣生活的追求下,以现实价值代替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只从利益大小与经济得失的角度去做事。能够带来收益的就多做,不能带来利益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术科研方面,一些人为了尽快完成科研任务或项目,不惜篡改研究数据,甚至随意编写研究成果。少数教师为了获奖、职称评定或者争取科研基金,不把精力用在提高科研能力,却着力于通过人际往来争取,更有甚者对有竞争关系的同事进行诋毁。这样一来,少数教师的科研水平,成果质量严重下降,对自身的发展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二)单纯知识传授与全面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

教育要符合时代的发展。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高校教师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水平的高低,而且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各高校要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高素质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在现实中,有极少数教师只把自己框在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中,忽视了教师重要的“授人以渔”的责任。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明显的道德、心理问题置若罔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自我要求与社会要求的失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过程,是不断自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坚定职业道德信念的过程。在面对同改革开放所伴随而来的巨大利益诱惑面前,高校教师对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坚守,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过程中保障地位的日益凸显,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教师失德问题的日益暴露,国家与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颁布了相应的文件、政策法规进行了明确规范。然而缺乏淘汰机制的高校教学环境,使一些教师只把教学工作当做自己的谋生手段,自我要求极低,不仅在科研学术等专业方面不努力钻研,在课堂上更是应付了事,讲授内容单调陈旧,甚至有些教师还无故旷课、迟到,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社会所认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以德立身,忠诚于教育教学工作,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热爱并尊重学生。只有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严格律己,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途径

(一)加强理论教育与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于广大高校教师来说,想要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首先要做好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理论学习,做好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用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在自己的思想中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道德理论体系。高校除了要注重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外,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也应经常组织活动使教师之间能够及时交流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心得。高校教师自己在理论学习中一方面要对党和国家有关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文件、政策及《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对学校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进行学习。同时注意不断用先进的思想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在实践中自省,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情感体验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实践是职业道德理论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职业道德理论只有真正地应用于教学育人的实践中,其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我们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与理论学习上,更应该从实践入手,通过实践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化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在实践中首先要做到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备课授课,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要求。在课下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科研中,要努力钻研,注重团队合作,在自我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提升,增强自身情感体验,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长效机制

随着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新闻的曝光,有关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长效机制也成了学界研究与社会舆论的热点。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规范高校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行为与操守,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对照、自我修正、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评价体系要科学、公正、全面、规范,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评判。通过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对达到标准或高于标准的教师进行表彰,对低于评价标准的进行教育与“补课”,完善其道德行为,提升其道德修养,切实发挥好评价机制的作用。评价机制要包含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此外,除了对高校教师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外,还应该结合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评价目标与规范,细化、量化评价标准,形成健康、公正、长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与监督机制,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得到切实的提升。

(四)营造和谐向上的职业道德修养氛围

环境对个人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可以促进个人积极的发展;反之,一个长期身处不良环境中的个人发展则会遭到严重抑制。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社会与学校为高校教师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文化氛围上,一方面要形成尊师重教、关怀教师的思想观念,了解教师的心理动向,让广大高校教师在一个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良好、自由的氛围。在物质氛围上,关注高校教师的生活需求,提供必需的科研场所、科研设备,为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学术解除后顾之忧,提供重要保障。在道德氛围方面,要树立优秀榜样,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宣传活动,对科研杰出、师德高尚的教师进行表彰与鼓励,营造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弘扬高尚师德这一教育理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只有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建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45.

[2]孙志敏.教师职业道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46.

[3]王革,刘乔斐.加强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3):54.

[4]刘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0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9篇

2011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的颁发对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社会上频频出现的教师道德丑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能更好地解决,切实有效地提高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本文关心的重点。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虽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一项重要内容,被写入正式的政策法规中。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媒体中,人们更关注的是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等问题,除非遇有影响重大事件发生(如“范跑跑”),教师职业道德很少成为中心、热点话题。在院校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多是写在纸上,教师的文化素质、专业发展、科研成果等才是院校更加重视的内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估和考察基本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重业务、轻思想”,“重教书、轻育人”的情况更是普遍现象,鲜有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职业道德方面。不论从社会舆论、院校要求、还是教师个人成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在工作生活中往往被忽视。

(二)缺乏有效的师德建设措施。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大众或者高校都缺乏有效的措施手段,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受社会影响和管理部门要求,部分高校自己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加强师德建设措施细则,不是从人性出发,片面强调量化指标,强制要求教师去完成去达标。例如,规定具体次数、时间,强制要求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强制教师参加学生集体活动等等。过于具体的强制性要求往往使教师产生厌恶,使“爱”的教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或院校认为难以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估或采取具体措施,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大原则,写在文件中,放在柜子里,仅具有象征意义,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培育院校的作用,仅靠教师个人,采取守住底线,无心提高,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要么管的过细过硬,要么使其空洞化,都无法有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三)缺乏良好的社会宣传教育。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电视、杂志报刊等媒体,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难以产生共鸣。例如,以“春蚕”、“蜡烛”为形象的教育,已经宣传了几十年了,很多教师对此类宣传内容产生审美疲劳,难以再激发提高自身师德的自觉性。社会媒体宣传缺乏导向,平时反映优秀教师职业道德的影视作品和新闻很少,只是在教师节前后时间才会引起社会关注,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或者开展先进事迹巡回宣讲等活动,使得社会公众师德教育宣传呈现例行公式化,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反映当前师德败坏的负面新闻事例充斥社会,一些事件影响极坏,又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使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失望甚至绝望。总之,宣传教育内容的陈旧,方式的单一,以及缺乏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使得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缺乏社会土壤。

(四)忽视了师德建设中学生因素。当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作用,认为学生的作用对教师职业道德起不了多大影响,教师“修行靠个人”,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学生始终处于缺位状态。然而,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学生作为教师日常工作中最重要部分,职业道德的培育当然也与学生息息相关。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爱和尊重是相互传递相互影响,产生将心比心的效果。学生对教师的爱和尊重必定会对教师职业道德培育产生积极影响,而当前在教师职业道德培育过程中,还很少重视学生的因素。

二、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随着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强,默默奉献、顽强拼搏、廉洁奉公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现象并存,而社会道德的提升往往滞后于社会的转型,使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消极价值观得以滋生与蔓延,既影响了不少教师也影响了社会大众。一方面,很多教师受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影响,对教师传统道德不以为然,个人主义至上不受道德约束;另一方面,大众对社会频频出现的教师不道德行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不良现象缺乏舆论压力,难以警示后人。

(二)院校对教师道德评估不全面。在聘任前,对教师入职真实意愿和经历不能充分了解,对应聘教师自身性格、喜好、习俗等是否适合教师岗位难以做出准确评估;在工作中,不能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准确科学评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查也多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既无个人职业道德档案记录,也无不良行为道德监督机制,往往等问题严重了,出现恶性事件了才评定出某某道德有问题,不适合教师岗位,此时已为时已晚。院校不能准确评价教师道德水准也就不能对教师提出合理意见建议,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

(三)自身素质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青年教师是当前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尤其是“80后”、“90后”,生长在改革春风中,读书在大学扩招后,他们大多毕业就进到院校任教,出校门进校门,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思想上还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时代的浪漫色彩和个人主义,责任心淡薄,自我认同感容易产生错位。他们学科专业强,但却缺乏伦理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使得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装备先天不足,不少教师在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上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整体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师德培育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善于发现宣传教师先进事迹,尽量消除个别教师道德败坏发生恶劣事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在校园环境中,要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引导教师,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需要给予实践机会,让他们逐渐成长并体会教育的乐趣。发扬民主、平等、博爱精神,创造并利用一切机会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感恩意识以及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校外到校内营造和谐良好的师德培育环境,最终学生心目中教师地位提升,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充分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改革完善师德考核机制。改变当前教师考核重业务、轻道德的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一套体现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度化、规范化。指标体系应涵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把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有机统一起来,既不把道德要求原则化,也不把道德标准数据化。通过个人自评、群众测评、考核小组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考核过程透明度和考核工作科学性,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力求公平、公正、公开。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师德的培育主要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修养。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论与认识论的高度融合,突出的是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一方面对自己行为情感的反思。对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剖析自己行为现象,尤其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加强提高自身修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会调整自身心态,降低职业倦怠,增强信守师德的幸福感,把师德转化为积极的心态,以事业心态对待职业,以快乐心态对待工作,以关爱心态对待学生,以进取心态对待自己。以内化的积极心态来塑造外在的师德修养。

(四)建立师德激励约束制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要有良好环境氛围、个人自身努力,也要靠激励约束。激励约束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就是把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切实与个人利益相挂钩,依靠外部力量改正自身行为。激励就是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在评功评奖、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优先考虑;约束就是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采取“零容忍”态度,绝不姑息迁就、不徇私情,严格按照规定从严处理,对于品德不良,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应严格执行师德在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中的“一票否决制”,坚决取消其教师资格,从而在道德和纪律的约束下,使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44-0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在为国家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发展好自身各方面能力素质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将青年教师培养的总目标确定为: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爱护学生,热忱职教事业,具备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品格和教育教学能力,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着力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这两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而在这两方面的培养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则是首要任务,因为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应注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品格和过硬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指的是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认证的,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并获得该专业领域技术资格认证的高职院校教师。这个定义下的高职院校教师,其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有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因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二是专业道德品格培养。下面就对这两方面道德素质的内涵进行探讨。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其核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根据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爱国守法指的是高职院校教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敬业爱生指的是高职院校教师要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教师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而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事表则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科研学术态度、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师德师风等四方面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了规范,可以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各类高职院校可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抓紧制订或修订本校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科学引导和规范教师言行,促进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教师的专业道德品格。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是: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爱护学生,热忱职教事业,具备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品格和教育教学能力,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还应拥有其所属专业的专业道德品质。例如通过国家注册会计师资格认证的高职院校教师,他除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外,同时也遵守着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道德规范。会计专业道德规范就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而获得项目管理师资格认证的工商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其应遵守的就是工商行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五大要求和“忠诚、审慎、勤勉”的职业活动道德准则。高职院校是以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实行“双证书”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办学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了很好地实现办学理念,突出“双证”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来自各专业的,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高职院校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专业道德品格的培养。

二、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实际,针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规律,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一)青年教师自身方面。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青年一族,青年教师掌握着较先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学校教学、实习实训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潜力军,他们身上体现的知识专业性、业务创新性、思想活跃性等特点,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也存在着情绪上不够稳定、心智上不够成熟和需求上物质与精神并重等问题。这些不足严重影响到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要弥补这些不足,首先应从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作为突破口。因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能为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师生观,能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平衡心态,提高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好地履行高校教师职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道德品格:

1.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青年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教学观和师生观的确立,因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树立“有教无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国家之本”、“教育公平”等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作为人民教师的职责。

2.确立科学的师生观和教学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就能确立科学的师生观和教学观。科学而健康的师生观能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的教学观能帮助教师很好地进入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提高教学水平。科学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能看到学生是正处于半成熟并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而正确的教学观应是将教育教学行为作为给予学生知识,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思想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事业,教学行为必须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行为。只有确立这样的师生观和教学观,青年教师才能真正达到用精神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境界。

3.发挥专业优势,逐渐提升专业道德素养。青年教师都是各专业的高端人才,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能力都较高,在教学实践中就应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在以专业知识授人的同时,也要于教学中传授专业道德,通过培养学生形成专业道德品格的过程,不断涵养自身的专业道德品格,以师生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力量,提升自身的专业道德素养。

4.保持乐观心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青年人对待事业往往热情而富有冲劲,要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促进自身教学生涯的长足发展,青年教师应保持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心态,形成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开阔宽容的心胸。此外,还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体现着一个人的魅力与活力,青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魅力与活力,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

(二)学校方面。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培养,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更离不开学校这个大环境,要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靠学校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栽培,只有政策上的支持,环境上的营造,好的师德师风才能形成。

1.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高职院校要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养的准则和核心,通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全面理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使青年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师德行为准则。同时制订出台本校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校外兼职兼薪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之中。

2.加强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考核。高职院校要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将其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开展评选“教学名师”和“教书育人”楷模等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营造良好师德氛围。此外,高职院校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和考核的首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完善师德考核,促进青年教师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3.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青年教师专业道德品质格。高职院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高职院校可通过企业的实习实训,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道德品格。青年教师通过带队指导实习、到企业定岗实习等渠道,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还涵养自身的专业道德,使专业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的未来,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道德品格的培养,对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形成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而作为青年教师,更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道德品格,用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中国高等教育,2012(5)

[2]陈艳芳,龙淑嫔,张秋容.浅谈高职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J].科技信息,2010(28)

[3]江怀雁,刘豫黔,刁庆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

[4]伍杰华.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科技信息,2013(34)

[5]梁.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广西教育,2010(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立项项目(SKI3LX563)

【作者简介】梁 (1984-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文写作。

上一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范文 下一篇:压力容器检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