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20 07:21:54

高校教材

高校教材范文第1篇

教材是反映教育内涵的载体。从学校教材管理角度出发,依教材内涵的表现方式看,目前教材的形式可以划分为:

1 直觉式教材。直接用文字、图案、形状表达,凭五官可以直接感知内涵的教材。如各种纸质课本、练习册、模型、挂图、活动册、故事书、照片、卡片、复印材料、可以摸读的盲文书籍等等。直觉式教材图文分辨率最高,具有书味气息,能触摸,有实物厚实感,能独立存在,容易移动,但存在内容容易过时的缺点。

2 机读式教材。必须凭借设备才能感知内涵的教材。如各种幻灯片、投影片、电影胶片、录像片、录音带、DVD光碟和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等等,必须凭借各种声、光、电学设备才能感知教材的内涵。机读式教材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但存在依赖设备、电或光源、不宜长篇幅阅读,还有版权保护、屏幕辐射等缺点。

3 网络式教材。必须凭借电脑设备以及网络资源的存在才能感知内涵的教材。如互联网络上的各种词典、广播电视节目、题库等等。这类教材不可以、不必要、不适宜下载,或内容更新快,必须在互联网络环境上进行阅览、操作、作业、对话。网络式教材经网络传递,有速度快,成本低,版本新,信息量大的优点,但也存在依赖电源、网络及其设备、不宜长篇幅阅读、版权保护、网络安全及网络瓶颈、屏幕辐射等缺点。

二、高校教材的形式呈现多样化

在20世纪80年代前,高校大多使用简装本单色教材,手刻蜡纸誊印的讲义也是高校常用的教材。1995年微软在中国推出了Windows95视窗,多种中文编辑软件及电脑打字机、复印机几乎同时在高校迅速普及使用,电脑打印、复印资料成了教材的重要配角。至此,手刻蜡纸誊印、手动机械打印讲义、辅助资料作为教材被迅速抛弃,在高校成了历史。

现在高校学生手中的教科书印装精美,已经难见简装本教材。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了高校日常教学应用,各种便携式阅读仪器如Mp3、MP4、掌上电脑也在大学生个人中普及使用,各种形式的教材在高校的堂上课下普及使用成了可能。当今教材一词已远远不仅局限于昔日文图书籍这种单一的形式,现在时髦的说法是多媒体教材、立体化教材、网络教材,多种形式的教材已经同时在高校得到使用。

三、高校教材管理必须改革以适应教材形式的变化

在现实中,高校存在没有管理好各种形式教材品种的合理比例关系、对教材形式范畴的掌控有随意性的现象,网络式教材管理也存在盲区。有的学校把幻灯片、投影片、电影胶片、录像片、录音带、模型教材和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等列入教学设备经费支出;有的学校则把它们列入学生教材费开支;有的学校还把教师用书等费用分摊列入学生教材费开支。更多不合理的现象是让学生在购买课本的同时每人必须购买内容一样的光碟等,一些使用频率很低可以共用的教材也让学生人人购买。然而,由于网络式教材收费政策的缺失,许多很好的网络式教材、资料,因为需要对外付费等原因,许多高校却没有及时在教学上使用。

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大量普及使用,互联网在高校教学的作用开始显山露水,教材、课件以电子介质形式出现并经网络提供传送的现象方兴未艾。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大型出版商已经建成或正在筹建教育资源网、99网上书城、华信教育资源网,可下载教材资源已经超万种,且其增长速度非常快。为了推介教材、吸引客户,教材网站暂时还提供配套教材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免费下载。近几年,境外教材网站也进一步介入我国高校教学市场竞争。随着更多的教材网站建成,网络式教材资源正呈爆炸式增长。

高校教材范文第2篇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使我国图书出版业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因此,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必须通过全面的改革建立全新的模式,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图书出版市场的新形势。

我国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出版社之间、图书经销商之间经过激烈的竞争,使教材出版的市场更加活跃、教材发行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推动下,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改革特色、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材改版的周期越来越短,教材品种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教材质量的良莠不齐、教材内容雷同的现象,在大学教材市场上比较普遍。一些本不具备条件的出版社也争相出版大学教材,甚至根本没有编者队伍的小出版社采取抄袭盗版的手段出版教材,造成教材质量不高和低水平重复,许多热门专业往往有十几个甚至更多版本的教材。

其次.目前大多数高校(除民办高校外)仍然属于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面对市场竞争,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许多高校的教材管理还停留在单一的行政管理阶段,追求的是管理的职能,重质量而不重效益。随着高校扩招和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教材管理水平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再次,过高的书价也给教材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排除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因素,有些教材的价格确实过高。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不断提高,编写教材的稿费在近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许多大型出版社依靠过去的行政力量在教材出版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有些教材的印刷存在一定的攀比现象,选用的纸张、材料越来越高档,装帧越来越考究。有的教材因为配有教学光盘而增加了成本。有的教材因为发行量不足而使成本居高不下。上述种种原因都导致了近年来教材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因此有所加重。在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部分学生购买教材缺少积极性,个别学生自己到社会上订购教材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给高校教材的预订和发行工作造成一定的混乱,是目前高校教材管理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解决目前高校教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入市场机制,调整机构、转变职能。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管理逐渐走向市场,教材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将随之发生改变。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以教材委员会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教材委员会作为一个常设机构,教材科的工作将围绕它来开展。教材科仅作为具体的执行机构,在教材委员会的监管下负责教材的预订、采购、发行等工作,并且给教材委员会提供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和资料,为教材委员会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管理逐渐走向市场,教材科的管理职能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单纯的管理走向管理与经营相结合,经营职能逐渐走向强化。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教材图书采购中心”“校园文化中心”“物资文化中心”等。只有紧紧把市场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饭碗”意识连在一起,适应市场,规范经营,主动参与竞争,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原体制下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益,加强服务质量,同时为教材质量和课前到位率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证。

第二,拓宽教材订购的渠道。面对教材价格偏高的情况,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拓宽教材订购渠道。教材走向多渠道经营,责权利三位一体,通过加大教材选用、计划、采购和发放环节的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减少报废。高校应尽量选用那些适用性强、质量好、价格低的教材,同时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写和出版一些教材,这样不但能通过自主定价来降低价格,还能促进本校的教材建设。这就使教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走向企业的经营管理,运行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体现了企业化市场管理的鲜活特点。采购途径的变化,也会导致教材管理者、经营者自身思想观念的变化,把岗位责任意识与市场经营意识紧密相连。

第三,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加强对教材的管理。众所周知,高校教材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头绪繁多、数据来源广、信息量大,经常需要将各系(部)汇总的数量进行处理,形成各种统计报表。由于查找和统计书名、出版社、定价、预定册数、班级书款、退补款等信息的工作量大,特别是盘点(即清查库存量)时,这些工作有时甚至需要人工花很多天时间才能完成,并常使^疲惫不堪。而目有时发现。花了大量心血的结算清单是错误的,则更使人头疼。而此项工作又是教材管理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需要经常地做。显然这种手工管理方式既费时又费力,不能适应目前教材管理的需要。是提高教材管理效率的障碍。为了提高教材管理的效率。把教材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引入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一电脑,就成为必然趋势。利用电脑进行教材管理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电脑进行教材管理,必须做好预定、入库、出库、结算四个方面的工作。教材的预订,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院系为组织单位。具体项目可以包括预订单据号、班级编号、班级名称、院系编号、院系名称、预订日期、订期、教材编号、教材名称、出版社、编著者、估价、预订数量等。先输入各院系报送的教材预订单,然后结合库存情况,制作采购单,后可汇总全校(各院系)预订表、采购表。采购教材入库管理,包括入库单据号、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称、开单人、开单日期、教材编号、教材名称、出版社、编著者、单价、入库数量等。以班级为单位发放教材。需要记录班级编号、班级名称、领取教材日期以及具体的领用教材。采用一对多的管理方式,上边是单据号、班级信息,下边是具体的教材数据。可打印领书单,一般采用三联单,一联由学生交仓管员领书,一联交学生保留,一联仓库保留。电脑自动生成每学期(或任一时间段)的班级领书结算单,教材领书结算单,无需人工参与,非常方便。

第四,加强教材建设,做好教材编写、出版和选用的工作。建立并完善教师编写、出版教材及教材选用相关的规章制度,确定完整的教材选用、计划和采购的工作流程。以教材委员会为工作核心,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对教师编写教材、选用教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教师编写和出版教材方面。要重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做到“五性”,即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鼓励在专业上属于一定学术权威的教师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杜绝个别教师单纯为了晋级而编写教材的行为,即人们常说的短命教材。

第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材管理队伍。有人认为,教材科只是买书、卖书,只是一般的工作,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认识书名,能发书就可以了。实践证明,教材管理队伍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有一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才能承担与完成教材工作任务。高等学校的教材管理人员具备以下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觉悟较高,能认真学习、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关于教育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指示,并制定积极、有效、可行的措施。热爱教材工作,牢固树立教材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辉煌的成绩。牢固树立为教工学生和社会服务的思想,满腔热忱地接待他们,妥善解决与处理教材工作的各种问题。工作作风严谨,扎实、细致,有开拓精神。应当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特别对本校的专业、课程,各个教育类型的教学熟悉。

高校教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教材供应 教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17-02

教材作为知识传授的基本载体,是高校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稳定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的基本工具。教材供应环节是教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材进入课程整个流程的第一个阶段,因此,做好教材供应工作,对于教材管理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有着重大一意义。

1 教材管理工作基本概述

众所周知,教材是课程教学最为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质量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程度以及理解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相应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把好教材关,不仅是高校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基本需求。就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意义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日常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材无法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体现,就算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学生在理解并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难度。教材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对教材的数量以及输送渠道进行管理之外,同时还面临教材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因此,就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能够有效保障日常教学的基本质量。

1.2 有利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除了保障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教学质量之外,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促进课程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众所周知,教材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因此,教材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其他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2 教材供应工作在教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前文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就教材供应工作来说,是教材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对于教材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提供服务的主体作用

教材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教材管理工作各个部门职能的发挥,教材供应相关部门也不例外。教材供应工作开展的中心就是保证正式开课之前学生能够难道专业以及相关课程的课本。在这一环节中,教材供应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教材最终到达的速度和质量。

2.2 沟通协调的作用

教材管理工作包括了多个环节,教材供应是其中最为基础,同时也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不仅要主动提供教材供应相关服务,还要与教材管理其他工作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为教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收集并提供有效的信息,为下一环节工作的进行做好铺垫。

2.3 宣传的作用

教材供应部门的宣传作用,指的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管理系统,将校园局域网络作为基础依托,为高校提供教材需求等各种信息,方便学生使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供应链条扮演的作用就是构建与各个学院信息交流的通道,充分发挥信息宣传及导航的作用。

通过上文相关叙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教材供应工作在整个教材管理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发挥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在教材供应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对自身的基本工作素质以及个人素养进行提升,积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工作原则,加强与其他工作部门的联系,协调工作途径和工作步骤,同时深化为师生服务的基本工作观念,做到以服务育人为指向的工作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将供应工作的重心从教材的采购转移到教材相关信息统一的和咨询方面;在教材选用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统计和评价等方法,加强引进教材的宣传工作,促进新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3 积极稳妥推进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从高校教材管理的角度来看,教材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除了教材供应部分供应工作的良好开展之外,还应加强全局部署,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促进材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提升教材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效服务体系的创建是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基础。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服务教学、推进教学改革为目的服务体系的完善必不可少;其次,科学管理体系的积极建设。教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应进行明确的规定,对各部门进行协调统一;最后就是管理制度的健全。比如,依据教师编写教材资料、教材建设基金管理相关教材管理办法等,教材的引入应遵循相关条例规定的要求,按照条例办法的具体规定对教材内容进行详尽的审核,从而确保教材的质量。另外,在教材引入的过程中,还应对教材涉及到的建设各方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明确,从而调动教育工作者选用教材的积极性。在教材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除了管理制度、服务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应从硬件方面加大投资管理的力度,比如高校可以根据教材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先进的管理系统进行应用,对于明确教材采购任务,提高教材引入的质量,为新教材的引入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等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员是教材管理工作的主要推动者,除了对规定以及硬件设施进行合理的改善外,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落实服务于学的基本工作原则,强化教育工作者教材引入的判断力以及分析力,从多个方面推进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开展对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教材供应工作的开展又直接影响着教材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充分发挥教材供应工作的主体、沟通协调以及宣传作用,不仅能够有效保证教材质量,为课程教学的开展进行合理准备,同时对于教材管理工作整体开展的水平来说,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针对现阶段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系列难题,应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立一定教材管理小组,对教材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全程督导;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各部门工作,统一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促进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争取做到教材采购、储存信息的透明化,从而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优化以教材供应工作为首的教材管理流程,提升整体教材管理水平质量,争取为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中国.高校教材供应信息系统开发与运行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 舒克,金杨.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创新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12:258-259.

[3] 吕小艳,苏一丹.以师生为本 创新高校教材供应工作新局面[J].高教论坛,2009,7:104-106.

[4] 叶波,罗兰.高校图书馆参与的教材管理模式初探――“教务处―图书馆―教材科”三级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2,5:58-61.

[5] 周新民,徐卫东,孙芳.新形势下高校教材供应模式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3,1:72-75.

高校教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材管理;策略;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22.4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校内涵建设与教学管理中,教材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向大众普及化教育发展。高校需要尽力地创造条件去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出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笔者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教材的选取管理,建立起全新的教材管理理念几个方面对提高高校教材管理效率进行了阐述

教材不但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标尺,同时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材是高校“师资、教学设施和教材”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之一,教材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教材建设、教材评介和选用教材,需通过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组织教师来编写教材,评选优秀教材,以及推荐适合于本专业或本校学生的教材。做好教材建设计划和征订教材工作,并及时供应教材,使学生和教师及时拿到教材,是教材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学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教材管理工作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既离不开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也支撑着学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教材管理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它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有利框架,是教师进行教学结构、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做好教材管理工作是保障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保证。做好教材管理,满足教材的正确供应,对落实教学计划、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都起着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高校教材管理效率的策略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很多高校对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教材管理制度不落实,对教材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求不高。但教材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多学科、多层次、多门类,范围很广,是非常需要管理者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材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学校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材管理队伍,重视教材管理人员管理的素质提高,经常对管理人员进行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钻研好学,能够遵纪守法,掌握计算机知识、技术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管理、库房管理等,充分利用教材建设和管理研究会等群众性的学术组织对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展开学术研讨,以适应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教材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教材的选用。在教材的管理工作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为此,教材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教材管理的重要性,在选取教材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教材的选用标准。选用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为此,教材管理部门最首要及最重要的任务即为选取最优秀、最适当的教材。为保证被选用教材的质量,教材管理部门应帮助教师多收集、整理、教材的出版信息,并加大对优质教材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教材选用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专家、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实际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广泛开展教材研究和教材评价活动。完善教材的选用管理制度,建立多层次管理,设置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先是由教师根据教材的先进性、实践性、科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筛选出拟选用教材申报,然后经集体研究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提交至院系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教材管理部门进行采购。从根本上避免了个别个人或部门因经济利益关系而影响了选用教材的质量。

2、建立教材样书数据库。教材管理人员应经常注意各类教材的出版动态与发行信息,并将各个出版社的教材样书收集整理,设立教材信息库,用于供教师阅览、研究,拓宽教师获取教材信息的渠道,为教师选用教材提供范例。教材管理人员需加强与各出版社联系,及时跟踪教材出版信息,以确保信息库中样书的先进性。信息库中的样书包括本校历年来使用的教材,以及各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与本校办学特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相吻合的各类优质教材,尤其是收集部级精品教材。同时,信息库还应加强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像是教学课件、知识点素材、试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克服以往教材形式单一的缺陷,增强教材的适用性,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要求。

3、开展对选用教材的评估、反馈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教材最直接、最根本的价值主体,教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的方式来获取教材使用后的反馈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在选用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选好适用的优质教材。建立教材评估、监督、反馈机制,当教材被选用后,作为教材管理人员应对教材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深入到教学一线,收集教材使用后的信息反馈,对采用教材所对应的教学单位、学生群体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评估。评估的结果对教材的选用起到导向和参考作用,有利于教师日后选取的教材更高品质更适合于本校教学的教材。

建立新的教材管理理念。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材管理的工作也随之迅速增加,面对诸多新变化,如果高校的教材管理还只是停留在人工管理与简单的软件管理水平上,只能是出力多,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不仅满足不了工作上的要求,还严重地制约了教材管理工作的运行,因此,建立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高校教材管理理念已势在必行。通过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教材管理模式,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教材管理网络平台,方便、快捷、高效完成教材编制、认定、整理、征订、采购、协调、验收、发放、调剂、积压处理、退书、盘存、结算等教材管理业务,将高校教材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更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教材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同时,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材管理将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使教材管理人员从繁杂、机械的教材管理工作中解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优秀教材收集、教材质量跟踪、教材咨询等为广大师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上,并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有工作效率。

三、结语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 一个学校教学、科研及其成果的水平依据。只有完善教材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强化教材选用审查,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教材管理工作,并对教材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研讨与评价等,才能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提高教材管理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民.关于加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2).

[2]宋芷.建构人性化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J].教学研究,2009(4).

[3]杨达寿,倪镇封.大学教材工作概论[M].杭州:杭州大学版社,1991.

高校教材范文第5篇

关键字高校教材人才培养定位务实精神回访机制

1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笔者以为,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需要教育界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更多的关注。一方面高校教材的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众多、专业面广,只有在整个教育界内组织成立权威的评比机构才能使教材的评比达到相对公平客观。另一方面,教材的评比需要整个教育界的共同参与的,即教材的评比应当综合考虑广大专家、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意见。专家和教师能够正确评价教材的学术水平,优秀的教材不仅应该正确阐述知识,还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校生可以确定教材的易学程度,优秀的教材应该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知识用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使之易于理解和掌握;毕业生则可以确定教材的实用性,优秀的教材应当阐述与实践联系紧密、且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

高校教材范文第6篇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笔者以为,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需要教育界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更多的关注。一方面高校教材的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众多、专业面广,只有在整个教育界内组织成立权威的评比机构才能使教材的评比达到相对公平客观。另一方面,教材的评比需要整个教育界的共同参与的,即教材的评比应当综合考虑广大专家、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意见。专家和教师能够正确评价教材的学术水平,优秀的教材不仅应该正确阐述知识,还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校生可以确定教材的易学程度,优秀的教材应该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知识用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使之易于理解和掌握;毕业生则可以确定教材的实用性,优秀的教材应当阐述与实践联系紧密、且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

高校教材范文第7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以往的教材管理模式在面对不断深化的高校教学改革时,越发显得局促。高校在教材管理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低效易错、信息滞后等诸多弊端,无法很好保障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为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教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教材信息化管理是教材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

[关键词]

高校;教材管理;信息化

高校教材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如何做好高校教材管理,各类文章中有着不相同的观点和阐述。本文从高校教材的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对目前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及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经验,推进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谈谈自己的拙见,与大家一起相互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就。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教材管理上积累和总结了独具特色的经验,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仍处于一般管理水平,对教材管理工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凭经验管理、重复劳动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计划的制定受主观因素制约

众所周知,制定一个好的教材计划对于做好教材管理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制定教材计划的做法,首先由任课教师确定教材的名称和数量,再经系部同意,报学院审批后,交教材管理部门整理汇总后统一办理教材的征订与发行。这种做法不能说不科学,在教材管理的实际操作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材征订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任课教师对教材的偏好、使用习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极其容易造成教材的重复使用、错订等情况发生,特别是在采用校本教材、自编讲义上更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教材征订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不仅对教材管理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经验管理在教材日常管理工作中影响甚多

当前,全国多数的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上主要凭经验管理,这种经验管理在教材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往往容易产生差错。经验管理与管理员自身的管理经验休戚相关,由于教材管理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层次、性格特点、年龄阶段的差异,其自身的经验也一定不同,因而在教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三)教材管理工作常常表现为重复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不高

教材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着诸多的环节,其包括计划制定、教材征订、教材验收、教材入库、教材发放、教材结算、教材核损等一系列流程。高校选用的教材也是包罗万象、各种各样,涉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多个品种。此外,教材管理人员要面对全校各系各专业每学期开设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其数量是十分庞大的。教材管理工作的繁重与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目前大多高校是采用人工或半人工模式进行教材管理,这不仅在工作效率上极为低下,而且在工作中极其容易发生错误。

二、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得以不断完善,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广泛地获取和传递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材使用的各种信息高效管理、及时反馈、即时交换的一种管理模式。这是对传统教材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必将有效地解决传统教材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推动高校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一)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针对各种教材的出版动态、发行信息、教材的内容与体系等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建立教材资料信息库,便于广大教师即时了解教材新动态,选用适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材,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进而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教材管理的科学性,加快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资源、教材种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加剧了教材选用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管理工作中,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教材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整合各类教材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安排教材管理工作,这必将加快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减轻教材管理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

现在很多高校推行主辅修制和分流培养制的教学模式,教材订购数量的随机性较大,学生转学、退学、休学、复学等状况较多,使得教材预订数量难以把握。学分制的实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因此,每个班级所需的教材品种和数量都难以确定,教材管理人员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重复教材征订,在其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教材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管理,在对教材的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等环节上大大节约了教材管理人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教材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校的教材建设中来。

三、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经验

有鉴于信息化管理在教材管理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实效作用,我国许多高校都纷纷意识到教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采购设备、开发程序、设立研发课题等多种途径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将最终的研发成果在实际的运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为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自身特点,自主设计研发了一款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如图所示),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初步效果。该管理系统设有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器,通过校园网络,构建教材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数据平台,对网络内终端如教务处、各系部办公室、各系教研室等实行教材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一体化管理。教材管理系统总共分为基础信息、教材选用、教材征订、教材发放、教材结算、信息查询、校本教材管理、普通教材管理等8大模块,其中,每一模块又包含若干子模块,是一款集教材选用、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统计、查询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教材管理软件,极大地保证了学院教材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该管理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材的选用更加科学、规范、可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对学院教务处、各系教学管理部门、基层教研室、财务处等部门区别设立用户账号,规定其操作权限,从而确定其相应的职责。教务处负责审核每学期开课计划并将其导入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各教研室对本专业相关课程选用教材并录入系统,开课系部负责对填报的教材信息初步审核并将数据提交,学院教务处进行修改整理并最终审核确认。选用教材通过管理系统的操作保证了全院各系教材征订计划的一致性,避免了以往在教材征订过程中教材漏订、误订等差错的产生。同时,管理系统规范了教材选用中对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号等关键字段的输入格式,保障了教材选用的准确、可靠。

(二)对选用教材的数据整理、信息统计更为精确与快捷

传统教材征订的数据处理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统计的,这种方式往往容易发生漏算、重复计算等差错,即便教材管理人员多次反复核算,有时也难以避免。教材管理系统可实现将各教研室提交的所有教材数据进行智能筛选统计,对相同的教材征订信息进行整合计算后生成教材征订单,这比传统的教材征订方式在统计核算上更加准确、更加快捷。在教材征订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如出版社无书、教材包销供应、新版教材尚未出版等情况而导致教材采购无法到位,为不影响教学需要而不得不更换教材,这就需要将替换备选的教材逐一在教材选用表、教材征订单、教材入库单、教材发放表、教材费用结算表等众多表格里进行修改,难免会有遗漏。而通过教材管理系统,在教材征订模块下进入替换教材界面,查找原教材的IS-BN号并输入新替换教材的数据,便可一键替换所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保障了替换教材数据的可靠准确。

(三)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损耗,为学院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学院的建设发展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往往受到市场人才需求的影响,因此,高校开设的课程不断相应地做出调整,有些预订教材因开课计划的改变无法继续使用而积压下来。尽管教材管理人员在征订教材时也尽力将以往积压的库存教材做到物尽其用,但是在数百上千条教材征订记录中去查询比对谈何容易,极有可能错漏。一旦库存教材积压时间过长,其积压教材必将不再适应教学需要,而只能予以报废,这对高校而言不得不说是损失。教材管理系统对积压教材统计入库,对其版本、出版日期、数量、价格等信息做详细记载,在选用教材时优先选择库存教材,并在征订单中将相关数据自行累计计算,这使得学院以往积压的教材库存得到最大化利用,大大减少了因此产生的损耗,每年为学院节省出很多的资金用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四)精确计算、合理计费,在教材费结算上给予学生最大的优惠

学院以前对学生教材费的结算上对教材的折扣和损耗是以所有教材码洋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这样相对来说教材采购和发放的码洋能够基本持平,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教材费用结算必定会有细微的不同,计费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教材管理系统对每一种教材在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等每一个环节的严密监控,精确计算出每种教材的折扣和损耗,从而核算出该种教材的实际价格,将教材费最优惠的价格结算给学生,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利益不受损失。

四、推进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由上可见,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是教材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但是目前高校在推进教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信息化管理水平一般,规划格局较小、信息资源共享受限,信息安全保障不高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迟滞了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为了使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材管理中发挥更好的实效作用,高校在推进教材信息化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材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

高等院校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教材管理不仅仅是教材的采购与发放,更是一项十分系统的管理工作,涉及的教材种类繁杂、数量众多,面向全校各院系专业,管理范围宽广。教材供应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因此要提高教材管理在高校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教材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是建设高校教材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教材信息化管理要求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非常熟悉教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具有相当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对信息的数据处理、信息管理设施的维护具备一定的能力。高校应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更新教材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化处理水平,学习和汲取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使得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二)加大投入,构建现代教材信息管理平台

当前,高校对教材信息管理大多是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进行数据储存,仅处于信息化管理的初级阶段,现有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无法更好满足新时期高校教材管理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将教材信息化管理纳入高校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中,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与全校各院系、教研室、财务、学生管理处等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信息管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研发设计切合学校实际需要的教材信息管理平台,如此才可保证教材管理工作在征订、发放、结算等环节中的可靠、及时,发挥信息化管理的实效作用,促进高校教材建设的更快发展。

(三)信息共享,优化配置教材信息资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材的出版、发行不再是出版社独领,各类出版机构、图书公司、图书等多种图书经营实体纷涌而出,教材出版行业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市场环境,对出版教材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中不乏存在教材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教材信息沟通的不畅,致使教材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高校教师因为不了解出版动态,而让自己呕心沥血编写的教材明珠蒙尘;出版社因为出版信息无法及时全面地向各高校,使得最新最好的优秀教材在发行中举步维艰。因此,必须实现教材信息的资源共享,在各高校和出版机构间建立起信息传递的桥梁。这不但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做好教材管理工作,为高校教材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石,而且有助于出版社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更多优质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规范准则,有效保障教材信息资源安全可靠

近年来,教材出版行业蓬勃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出版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更为紧密,高校与出版机构共同规划合作开发教材。一方面,高校自编教材得以更快出版推向市场,高校以此来促进教材科研水平的提升,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出版机构可以及时推出最新、最优的教材,在某些专业教材的发行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但鱼目混珠的现象也大有存在,少数出版机构盲目追求利润,违规违法出版教材、散布虚假发行信息,致使高等院校蒙受沉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信息的审核,保障教材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总之,高校要做好教材信息化管理就要从主观认识上、从信息化设施投入上、从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营造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环境,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高校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尚处于摸索探索阶段,高校要继续不断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完善教材的信息化管理。

作者:方洵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炳君.论高校教材管理信息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8):71-72.

[2]周波.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1-92.

高校教材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材;出版;问题;对策

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为社会输送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高校教材则是决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国家除了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教材的建设外,也十分重视高校教材的建设。教育部先后规划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等,目前正在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的遴选工作。大学出版社也将高校教材的出版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致力于高校教材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材的建设与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材的出版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仅就目前高校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高校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出版现象严重

笔者以“物理化学”为关键词,在当当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图书(包括物理化学教材、学习指导用书、实验等)共计299种商品。而公共课教材的版本则更多了。笔者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关键词,则在当当网共检索到1380种商品。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材同质出版的现象之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材出版的门槛低。对于专业课,一些院校为了体现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会资助本校教师出版自编教材。或者是由某一所院校牵头,联合几所院校共同来编写,这样的教材发行量基本有保证,出版社有利润(尽管有的书利润极低),作者也还能拿到一些稿酬。对于公共课,即使只有一所学校使用也有较大的使用量,所以成了众多出版社全力争抢的版块,造成出版社之间的恶性竞争,带给教师的则是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出版社和高校教师对公共课教材的出版都是趋之若鹜,结果是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本计算机基础及配套实验教材,而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公共课的教材也是版本众多。

2.精品教材匮乏

尽管最近几年国内出版社出版了不少高校教材,但真正称得上精品的教材并不多,甚至有的教材越修订质量越差。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1)许多高校在考核工作量和评定职称时,往往看重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材编写工作,加上高校教材销量一般不会很大,编写者的稿酬就不会太多,因此教师(尤其是专家学者)对于编写教材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原本质量不错的教材,修订后反而质量变差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高校学术风气比较浮躁,学校及教师往往更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课程和教材建设这些对高校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事情。(2)一些出版社为了利益而降低教材出版的门槛,这在公共课教材出版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他们在稿酬方面给予教师极大的优惠,造成出版社之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对稿件的要求很低,编校过程也存在问题。所以公共课教材粗制滥造现象更为严重,精品教材极度匮乏。

3.大学生复印教材之风盛行

众所周知,高校教材科是负责采购学生用书的专门部门。但是,由于图书采购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问题,所以一些学校取消了教材科,甚至任课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书,学生买书完全出于自愿。另外,与基础教育教材相比,高校教材定价相对偏高,一般教材定价都在30~40元。与此相反的是,高校复印成本十分低廉,复印1张A4纸大约在5分钱,复印成本低于购书成本。因此,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买书而代之以复印教材。笔者曾经出版过一本新书,作者是该领域非常权威的专家,上课的学生接近90人,结果买书的学生只有29人。高校盛行的教材复印之风对出版社、经销商以及作者的利益都造成了极大冲击。

二、解决高校教材出版问题的一些对策

1.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控制低水平重复出版

目前,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对于基础教育教材设立了严格的立项审查机制并成立了专门的教材审定委员会,只有通过教育部立项并经过审定的教材才能提供给中小学师生使用,对于中小学教辅图书的检查力度也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小学教材和教辅图书的出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关图书的质量。而对于高校教材,目前相关部门对此的监管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可以参考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做法,适度加大对高校教材出版的监管。一方面,在立项方面提高要求,严格要求主编的职称和出版社的资质;另一方面,对已出版的高校教材加强质量审查,范围包括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原创性以及编校、印刷质量等方面。这样既可以从源头上控制低水平重复出版的现象,也能提高成品图书的质量。

2.利用政策导向鼓励专家学者编写精品教材

要想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要求作者既要有对该领域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又要具备教学实践经验。这就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找到这样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受考核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高,对于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极低。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如提高教学成果在考评中的比重,给予一定的出版补助等)鼓励教师尤其是知名专家学者积极编写精品教材。

3.适当让利给学生

针对高校教材复印之风盛行这一情况,出版社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单印张定价,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寻求大学周边书店,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甚至可以直接向学生卖书,让利给学生。一般出版社对高校教材的定价原则是1页0.1元,如果学生买书能拿到70折的折扣价,每页也就7分钱,跟复印的成本就差不多了,但是书的收藏价值比复印的大多了,所以学生在教材和复印件之间选择教材的意愿就会高多了。

以上仅是笔者根据自己从事高校教材出版工作5年来的经历得出的一些体会,实际上,高校教材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笔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有的也还不成熟,仅供相关人员参考。总之,要想杜绝高校教材低水平重复出版的现象,相关部门、高校(包括高校教师)以及出版社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界都向着提高高校教材质量这一共同目标努力,这一天必将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陈晓军.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材出版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73-174.

[2]程新晓.对高校教材出版现状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6):54-55.

[3]周红.对高校教材出版现状的分析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55-256.

[4]戴前虎.高校教材出版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4):25-27.

[5]姚文兵.高校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38-140.

高校教材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教材;现状;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材建设不断加强,各门类、各学科的教材从无到有,逐步完善,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代表有关学科较高水平的统编教材以及众所称道的优秀自编教材,这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材质量偏低、重复出版严重。而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很多处于转型期的出版社对出版方向、出版领域和出版定位没有深入研究,看到别人出什么书就盲目跟风,争抢教材选题,甚至不择手段地“挖”选题。众所周知,高校出版社承担着出版高校教材的重任,目前的形势对于高校出版社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抓住了机遇,就将在竞争激烈的出版界脱颖而出;如果面对挑战无动于衷,则会错失机遇,最终被淘汰出局。以下笔者将分别就当前高校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

一、高校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1.起点低,重复出版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数量及招生规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高校教材的出版数量也在大规模地增加。这一现象在热门专业的教材出版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某大学图书馆,即使是按精确匹配的方式检索,也能搜索出180本书名为《市场营销学》的教材,其中138本教材的出版时间为2000年以后。若在书名后加上“概论”“原理”“新编”等字样搜索,结果更为可观。

虽然高校教材如此“高产”,但是许多教材的内容“继承多、创新少”,抄袭拼凑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材不仅存在着侵权问题,而且内容也往往存在知识陈旧、科学性和知识性不足等问题。从编辑质量方面看,多数高校出版单位编辑流程的“三审制”已经名存实亡,对教材书稿往往只作形式上的加工,对书稿内容的把关和著作权审查不严格。

2.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教材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不仅表现在一些理论观点与现实有悖,而且表现在许多基本方法也与实际存在较大的落差,毫无实用价值。特别是不少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如经济管理专业,多年来各院校的师生均认为该学科教材空洞无物。

3.体例架构混乱,不成体系

教材的体例架构对教材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不少高校教材在体例结构体系上的随意性相当突出,既不重视某一专业课程的“职能”分工,又不重视某门课程自身体系的科学性,往往造成同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内容重叠,或因其教材理论体系不完整而出现内容“空当”。

4.谬误百出

高校教材的质量问题还反映在文字叙述、图表设计以及印刷质量等方面。某一标明“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教材,不仅行文繁杂、逻辑性差,而且文字、标点错误百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高校教材的差错率远远高于国家出版相关规定标准,其谬误、纰漏随处可见。

二、高校教材出版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目前高校教材出版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环境的原因,也有出版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原因。

1.对教材质量重视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把教材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总体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面对教材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未见高校有相应的举措出台,多年来出版社一直存在的“联合出书”“重复编写”“买卖书号”等现象愈演愈烈。另外,面对劣质教材的出版,如何抑制其编写行为、限制其使用期限和范围、敦促修订再版等,高校也未制定出具体办法。

2.本位主义严重

应该看到,有些学者、专家编写的教材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体现了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科技含量,却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推广。表面上这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而究其根源,还是量化考核机制造成的。地方高校需要打造所谓自己的学术品牌,需要给编写教材的人解决职称问题,需要解决学校学术成果乃至高校排行榜等问题,所以他们宁可摒弃出版一些高质量的教材,也要出版地方教材、本校教材。

3.非市场经济现象的存在

国内一些出版单位钻改革的“空子”,以“协作出版”的名义向教材编写单位和组织者大肆兜售“书号”,而责任编辑多不负质量之责,只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这为急于编写、出版教材的教师提供了可乘之机。正是因为“买卖书号”之策对双方均有好处,因而此风有禁不止。此外,不少高校为提高“知名度”,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教材,实行出版补贴等优惠政策,但对教材的编审程序及质量要求却未作明确规定,这也是造成当前高校教材总体质量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对高校教材出版的建议

解决高校教材出版乱象的根本途径是在教材的出版与使用环节方面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1.提高准入门槛

在西方发达国家,通用教材一般由比较权威的学者编写,如国际上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由萨缪尔森、曼昆等经济学大家编写的。在国内,编写教材的知名学者相对来说很少,参与教材编写与审定的人员大都是普通教师。然而,近年来由于部分学科发展很快,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校为了满足新开专业及其课程的需要,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投入到了有关教材的编写活动,但因其专业根基不深、教学经验不足,教材质量难以保证。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高校教材的出版

出版单位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践证明,一些久负盛名、长销不衰的优秀教材,都是由出版社和知名专家联手打造的。高校出版社在教材建设方面要起引导和规范作用,下工夫策划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教材,对劣质教材应拒之门外。

3.规范教材编写流程,建立编审制约机制

一是遴选知名专家、教授,建立教材质量审查数据库;二是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招标的形式,在审查确认若干具有编写资格的单位(或人员)的基础上,按期将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详细纲目及参加编写人员的情况函报有关编审委员会,经专家评定后,选定最佳编写单位及人员。强化教材编审之间的约束机制,建立主审人员责任制,主审者应对所审定的高校教材承担质量责任。

4.建立合理科学的长效机制

教材管理部门和有关出版社应从教育经费及利润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优秀教材编审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对优秀教材的编审人员的奖励,辅助用于优秀教材的出版补贴和宣传、推广。

5.发挥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互动作用,积极推进教材建设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一批精品教材和学科系列教材的出版: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成了一大批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出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开放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也促使了一批新颖的、有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的出版等。教学改革促进教材建设,反过来,教材建设也促进教学改革。学科交叉课程教材和基础前沿知识教材的出版,促进了传统专业的改进和新设专业的发展;编排新颖的特色教材的出版,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更加适合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等。教材建设必须与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要设置适应地方主体经济的专业,选用和编写涵盖地方主体经济发展和体现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教材,使培养的人才真正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玢.从服务到引领:教育出版的双重使命[J].中国出版,2005,(9).

[2]邱炯友.大学出版与学术出版[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3.

[3]孔文梅.浅谈新形势下图书编辑的专业化分工[J].科技与出版,2007,(7).

高校教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材 循环利用 创新模式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符合我国现阶段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然而我国高校教材的循环利用还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找到推动教材循环利用较快持续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展开教材循环利用的活动但我国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同济大学制定贫困生扶持计划,学校建议每届毕业生将教材无偿捐献,然后由学校相关部门加以分类整理,等到新生报到时,学校免费向贫困生发放教材,这一做法充分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未能在教材循环利用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大多数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场所都停留在学生自发形成的二手教材“跳蚤市场”。

二、旧教材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手教材的卫生问题。高校教材在发放、使用和回收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一直是阻碍教材循环利用的主要问题。教材经过使用后可能携带各种病菌,易传播疾病给人体。很多学生担心二手教材的卫生问题,这严重阻碍了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活动的推进。

现有机制使学生对教材的定制途径无选择权。中国高校订购发书的“统包统分”现象已经成为惯例,虽然现在一些高校在做尝试性努力,但依旧存在各部门利益无法平衡的根本原因,从而阻止了二手教材专业化平台的产生。

教材版本众多,内容更新频繁。在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高校课程教材版本众多,这加剧了教材回收分类的难度。学生因为担心老师上课内容与旧教材不符,于是不敢轻易使用二手教材。这也成为了二手教材规范市场形成的一个瓶颈。

学生在教材上做笔记习惯更改不易。学生习惯于在教材上圈重点、做记号,加快了教材损坏的速度。使得二手教材的利用价值降低,教材破损严重导致无法再次进行循环。

主体不明确。在整个旧教材流通体系中存在主客体间不能有效沟通的问题,不利于大范围推行旧教材的流通。例如:教材版本更新导致学生自己在二手书店购买的旧教材过时。学生自己购买旧教材受到信息不对称、交际面及价格等方面的限制。因此,教材循环主体不明使得教材流通渠道不够通畅,导致旧教材循环利用率低。

三、教材循环模式创新具体途径

(一)该循环机制的设计思路及解释说明

(1)回收环节。鼓励高年级学生将不需要的教材捐给书库。优先以班级为单位捐赠教材。在每学期征订教材时,公布各专业、各年级下学期开设的课程,教材管理部门将本学院各类教材所需数量与学院书库中教材库存进行核对。数量不足的教材及时上报教务处,选择从其他学院调配或者购买新教材,防止学生新学期没有教材可用。二手教材按班级进行发放,学期末把教材上交书库并进行校对。低年级学生也可根据需要向学院的二手教材书库借用一些教材,用完后归还。

(2)管理环节。在学校的统一指挥下,以学院为单位设立教材管理部门,由学生会人员管理。各学院设有本学院教材管理部,该部门负责本学院教材的回收、消毒、检查(数量和质量)及分发工作,并对在校生进行教育,避免学生在教材上乱写乱画,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3)再利用环节。学期末回收教材对其进行再次整理、消毒及检查(数量和质量)工作。对于不符合再利用的教材进行相应处理。

(二)关键事项

(1)激励政策。该模式实行过程中,鼓励学生义工对回收的教材进行整理及维护。并根据服务时间和质量予以公示,以示奖励。对教材进行捐赠及维护的学生可适当享有优先选择教材的权利。对于对学院书库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学分奖励。

(2)相关费用处理情况。向学院出售二手教材的学生所得收益经各班级统计后上报学院教材循环管理部门,统计完毕后以学院为单位上报财务处。财务处根据实际情况将各学院教材经费充入学生个人账户。

(3)教务处相关职能。由于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数量不同,教务处负责调配各学院教材使得各学院的学生都有书可用。各学院留存10%的教材后将其多余部分上交教务处以供其他学院所需。

(4)学院间的竞争与合作。学院间进行合作,各学院服从教务处调配“多交少补”。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对各学院教材循环利用活动的开展进行测评,对活动开展较好的学院给予适当奖励。

参考文献:

[1]黄素萍,卢振平.试论教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1,(2).

[2]胡索妮.大学生教材循环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6).

上一篇:教学理念范文 下一篇:乒乓球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