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18 00:09:05

高校建筑

高校建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建筑专业 实习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00-01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从建筑设计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还没有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去,只是纸上谈兵,与实际接手的项目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从学生的身份慢慢过渡到设计者的身份上去。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直接认识工程项目的过程。通过实习我们可以学以致用,把课堂的知识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去,当然在实践中的锻炼也能让我们更好的复习课堂知识。通过参观实习,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到从书本中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最新的项目信息,激发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稳固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周围环境是真正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浓厚,更能使人投身其中,可以发现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或者知识不足,及时的查漏补缺;发现自己工作的时候有些能力比较强,那么这方面能力就是以后我们求职时候的优势;在实习单位,还可以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资深设计者的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处理方法,让自己对设计有更通透的认识。

总之,实习能够让我们提前客观的看清楚自己,为以后最终进入设计单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建筑学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每个设有建筑专业的学校,对建筑专业学生的实习分别安排不同的方式。一般来说,建筑学专业学生,除考研的学生外,全部被学校统一集中安排到各个设计单位进行实习。虽然被安排的实习单位不同,但是所从事的工作任务都是大同小异,设计单位每天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个设计任务,并给予指导,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并发现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向上反映,通过不断的修改完善方案,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尽管各实习单位通过各种努力,以做到万无一失。但在实习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众多问题,从学生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实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更可以增加学生实习的工作热情,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实习当中去。一些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懒散惯了,到了实习单位便无所事事,幻想自己可以不努力就能很轻松的成为所谓的大师,即使在设计氛围浓厚的实习单位,对单位领导布置的设计任务应付了事,不能严格律己,把实习当成另一种娱乐活动,目的只是为了学校规定的学分,这完全背离了学校最初安排实习的初衷。

2.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充足

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建筑实习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熟练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通过实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没有深厚的专业基础作为依靠,做出的设计方案也是漏洞百出,对一些专业性术语概念很模糊,不能熟练掌握,导致绘图或创作过程中,无法大胆的设计。

3.个别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认识不到位

在校生实习是学校出于教学需要在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行为,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其目的在于接触社会,实践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实习单位在保证实习生的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多的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把实习生当做设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潜在员工,毫无保留的进行指导与教学。而有些实习单位,把实习学生当做临时工来看待,只把脏活、累活等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交予实习生,学生根本接触不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学习不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这就促使本来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更加消极,甚至产生不去实习的念头。

4.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团结合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在实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把灵感进行汇聚,做到“力往一处使”,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际上,好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表现出盲目的自我封闭式学习,这样容易使自己的思想被禁锢起来,应该多交流、多探讨。设计不是几个独立个体的简单集合,应该把团队中的个去,增强团队凝聚力,这样的团队才是一个成熟的团队。

二、提升建筑学专业实习质量的途径

实习是对四年所学知识的和技能进行系统化总结和深化的一个过程,实习更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踏入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工作的一个指引,并且将两者紧密的衔接在一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促使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实习的能够顺利、有序进行和学生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能不折不扣地完成,特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理论及素养的培养

在大学学习的前期,学生应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初步了解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上要求的素质、知识技能。比如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还有学习新知识的潜能等,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拥有深厚的功底才能让实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有激情用图纸去诠释自己的想法。平时,也要注意CAD、PS、3D等绘图软件和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学习与使用,这是最基础的东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熟练掌握这些软件,设计方案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2.慎重选择实习单位

相对于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更多的在校生选择了学校的统一安排。除了部分“关系户”外,相信大多数的实习生都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以后的工作铺路。或是留在实习单位,或是增加实践经验,无论怎样实习期单位的选择都是需要慎重的一件大事。高校在安排实习时,一定要找具有资格机制的设计单位,同时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在单位真正能学到东西,对未来的设计之路充满希望,让其成为学生成为一名真正设计人员的敲门砖。学生在自己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不能只看设计单位的规模,设计单位并不是越出名越好,而是能学到知识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教育

在实习前,要对实习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动员和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实习人员充分了解将要去的实习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在实习单位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让学生对实习的工作充满期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畅想美好未来。

4.认真落实管理监督和实习考核

落实管理监督和实习考核的是实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才能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估,才能很好的约束设计单位和实习人员的行为。设计单位一定要将学生在单位的具体表现反馈给学校,让学校有据可考,对不能积极实习的学生“回炉”进行再教育。派出单位要狠抓学生实习的考核和规范化,不能让实习成为一种形式。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对在实习单位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更有信心、更有激情的工作。

“设计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 建筑设计并非是单一的事情,它包含着以设计为中心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激发每一个项目独特创新的理念,使得我们的设计充分适应并融合到当代多样与复杂的社会中去。空间、功能以及二者之间潜在的内在关联将建筑发展成为一种多视野的表达,尤其是为建筑的使用者带来新的体验,建筑会持续的影响、拓宽并激发我们生活的灵感。这些都是建筑学子在实习过程中应该领悟到的,更应该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作品当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多积累、多听多看,让实习成为自己成功步入设计师之路的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王喜.浅谈中职学生建筑参观实习中的几点问题[J].新课程学习,2012,(7):64.

高校建筑范文第2篇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特别关注建筑的“环境”属性,它强调利用一切可行措施来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局限于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是一种更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与接受的概念。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绿色设计观念在建筑学领域的体现,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要求的同时,优先考虑建筑物的环境属性,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二是设计时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建筑的前期策划、设计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报废后对废弃物的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环节。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设计的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等。它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建筑设计实践课的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学专业基于绿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学调整和应对策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实践类课程。作为生产实践类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了解不同类型建筑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类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各种流线的关系,学习建筑体型处理技巧和方案设计的表现方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之中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绿色设计的技术与手段。

2.1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建筑应选址在远离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的地方,并应考虑使城市在现有的区域以内沿着已有的运输线路集中发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过多功能建筑的开发和保持开发密度来减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状态。为了达到节地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旧建筑改造、城镇废弃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镇中修建绿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开阔地带栽种密集的防护林以保护城市边缘不受不利气候条件的侵蚀。因此,在制定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指导教师就应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根据不同课程设计题目的训练目标,合理地选择基地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所有场地、场所、场景的特征。规划布局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指导学生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规划设计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采暖地区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减少热损失;使炎热地区建筑夏季最大限度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条件防热。在平面布局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构图与形式,指导教师应提醒他们综合考虑建筑布局、建筑朝向与间距、建筑采光与通风等因素。

2.2平面设计与形体组合

建筑平面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通过墙壁、屋顶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减少建筑结构的热量损失。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组合应充分体现当地气候特点,炎热地区建筑平面宜舒展开敞以利于加大通风量;采暖地区平面应集中布置,以减少外墙面积有利于节约采暖能耗。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的丰富感,可能会处理很多凹凸进退转折分割的体形,造成建筑外墙表面积增加,建筑传热耗热量增大。这一过程中,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造型与节能之间的关系,既要兼顾造型的美观与创意,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需求。设计中建筑的进深不要太大,必要时增设天井,并利用天井来促进以烟囱效应为基础的自然通风。栽种植物来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气候。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园、绿化带等元素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载了一定的技术功能。

2.3立面设计与材料的选用

在立面与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常因缺乏对窗地比、建筑遮阳、外门窗节能等概念的理解,为了追求建筑的纯净感、轻盈感、通透感,过度地选择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材料。指导教师应给他们补充这些相关方面的材料与构造知识,有助于他们利用开窗形式、幕墙形式、遮阳构件等技术手段,找到进行立面和造型设计的有效方法。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外墙保温层、外墙材料构造方式等因素可能会对立面造型带来的影响。

2.4材料与能源

虽然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最后图纸深度通常只要求达到方案深度,但老师亦可在设计过程之中,指导学生综合考虑材料与能源的选择。因为材料与能源选择一定程度要也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与造型。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清洁的太阳能和风能。不论结构材料或表皮装饰材料,应选用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选用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庆地区常见的砾石、条石、鹅卵石等进行立面设计的创作与探索。

3结语

绿色建筑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从人类凿穴为居开始,人类的修建行为与自然环境就一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博弈状态。合理地改造自然环境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肆意地开发与掠夺必定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全人类的发展带来隐患。绿色建筑不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是无论决策者、投资者、设计者、使用者都应该树立与提高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培养绿色建筑人才迫在眉睫,及时修订与调整高校建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亦可成为对此全球思潮的回应。

高校建筑范文第3篇

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变化是建筑节能的核心内容,其节能效果主要依靠改善并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来实现.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主要包括墙体、门窗、屋面、楼地面等部位采取保温隔热措施,这些保温隔热措施的采用有利于建筑主体结构保护、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以及工程质量的提高.

1.1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采用材料和砌筑型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耗热量.由于单一材料的墙体往往难以同时满足较高的保温隔热功能,尤其是寒冷和严寒地区,因而可以在单一材料墙体的基础上增设一层有保温功能的材料组成复合墙体,通常墙体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硬质泡沫塑料、玻化微珠、聚苯乙烯保温颗粒等等.另外,可以通过墙面的垂直绿化以及色彩的不同,降低墙面太阳辐射和较高的吸收太阳辐射,而且还美化环境.

1.2门窗节能

由于高校建筑的使用学生数众多,为满足自然的日照、采光、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设计的门窗洞口尺寸均较大,以致于门窗是能耗散失的最薄弱的部位.户门和阳台门应结合防火以及防盗的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放15~18mm厚玻璃棉板或岩棉板.窗户节能技术主要从减少渗透、传热和太阳辐射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如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良好的塑性窗框加上双层中空玻璃;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密闭型材料和边框设灰口等密封;窗扇与窗扇之间可用密封条、压条以及高低缝等形式.

1.3屋面节能

屋面节能主要通过改善屋面的热工性能阻止热量的传递,主要节能技术有:选用密度较小、热导率较低、吸水率较小的保温材料做屋面保温层,如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代替常规的水泥珍珠岩或沥青珍珠岩;采用架空、蓄水、种植或铺贴绝热反射膜等方式做屋面的隔热层;在屋面构造形式上采用目前发达国家流行的倒置保温做法,即将保温层置于屋面防水层之上,改变传统的把无机多孔材料(如膨胀珍珠岩、炉焦渣)置于防水层与结构层之间的不利做法.

1.4楼地面节能

高校建筑主要是公共建筑,使用人数众多,显然做成木地板或类木地板是不合适的.因此,可以将楼地面保温节能做成层间楼板(底面不接触室外冷空气)和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悬挑,保温层可直接设置在楼板底面;采用不采暖的地下室顶板作为首层的保温隔热,加强房间与房间的保温隔热.另外,用于楼地面节能工程的保温隔热材料,其厚度、密度、压缩强度、导热系数和阻燃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各种保温板或保温层的厚度不得有负偏差.

1.5利用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陆地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1012t,大约2/3国土面积的总辐射量超过0.6MJ/m2.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不仅资源丰富,免费使用,而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有着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加大对太阳能源充分利用技术的相关研究,在高校这个耗能大户里优先、全面的使用太阳能技术并积极推广,以降低整个社会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技术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取暖、太阳能集热供热水、太阳能发电、主动式太阳能取暖和空调等.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太阳能空调,由于在我国的建筑终端能耗中,空调能耗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利用太阳能制冷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光电转换器实现以电制冷;二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光热转换,以热制冷.具体实现太阳能制冷的系统主要有: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太阳能除湿式制冷系统以及太阳能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决定在全省106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场所、学生宿舍和食堂安装空调,实施“空调进高校”工程,这对于高校利用太阳能空调技术来建筑节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基础条件.

2新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2.1节能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结合我国现时国情并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国家于2007年颁布并实施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建筑节能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全面规定了在建筑节能工程方面需要验收的项目以及建筑设计、施工中部分强制性执行的标准检测项目,为建筑节能施工提供了基础和必要的施工要求和验收标准.以后我国又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和《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等建筑工程行业标准,为新建建筑的各类节能现场检测方法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较为科学的测试依据.目前新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主要在建筑围护结构方面有所研究,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也做过一些探讨和研究[3].如山东建筑大学潘雷等人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现场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出适用于不同保温形式围护结构的修正系数.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费慧慧等人对新建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影响现场检测技术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法.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的朱传晟总工对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如热流计法、热箱法和红外线摄像仪法,重点对热流计法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扬州大学杨鼎宜教授等用冷热箱法测定了稳定传热状态下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等.国外对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现场检测技术研究及报道也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对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检测,相关的检测性能参数也是在稳定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日本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行了测试,提出了建筑物围护结构对流换热系数和风速的关系式.

2.2新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2.2.1热箱法

热箱法检测技术是需要人工制造一个传热的模拟环境.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如下:分别在试验试件两侧各布置一个所需温度、风速和辐射条件的热箱和一个冷箱,待试验环境条件达到稳定后,采用相应的仪器设备,分别量测冷、热箱体内壁的温度、模拟环境的空气温度、试件的表面温度以及计量箱中的输入功率,再根据物理计算相关原理和公式,计算出被测试试件的传热的性能指标,如热阻、表面换热系数等相关指标.热箱法检测测试技术适用于室外相对湿度不高于60%,室外空气平均温度不高于25℃的自然环境,且试验所用热箱的内部温度不低于室外自然最高温度8℃的情况[4].在建筑构造方面,热箱法检测技术对于门窗、楼板、外墙的传热性能指标的室内实验室检测非常有利,测试的结果一般较精确.由于需要模拟试验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此种方法不适宜用于现场施工的检测,但自然气温对实验室试验的结果影响微乎甚微,可以用实验数据作为现场施工的参考.

2.2.2热流计法

建筑耗热测定中最为常用的仪表就是热流计,也是传统的建筑能耗量测仪表,主要适用于对各种材料组成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分析.使用时将其传感器埋设在绝热结构内或贴敷在绝热结构的外表面,可直接测量得到热(冷)损失值.检测时间宜选择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月份,要求室内外自然气温差必须大于20℃的条件下才能测试,而且要求室外气温的变化起伏不是很大,测试的条件应放在至少稳定7d的人为制造室内外温差或连续采暖条件下的房间里进行,以此来保证测试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室内外空气温差愈大,热流计读数的误差相对愈小,计算所得之结果亦较为精确,因此此法受季节影响较大,一般需要在冬季才采用此法.

2.2.3红外热摄像仪法

红外热像技术是目前新研发的一种建筑节能检测手段,也是基于红外线技术理论以及先进的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光电子技术和红外线探测器技术的一种非接触性的、综合性的测量技术高科技产品.红外热像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摄像仪对新建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热工缺陷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得到的各种热像图来显示各种建筑构造有无热工缺陷,并对分析检测结果做比较参考,以此作为验收、修复、增强建筑节能施工措施的理论数据依据.红外热像技术既不破坏被测物体或试件的温度场,又能测量细微目标和运动中的目标[5].此法具有可利用计算机存储测量数据和处理分析,方便长期保存和几何运算;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并显示被测物体温度的热图像;对于温度的分辨率较高,精度可达到0.01℃;现场节能检测的红外热像仪器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还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物体表面的温度场,为简化检测程序和优化检测数据等都有很大益处.此法具有较多优点且不受季节的限制,还可以远距离测定建筑构造的热工缺陷,这必将会极大地完善和提高新建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所以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3存在的问

题(1)检测技术和设备的不完善性.新建建筑的几种检测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性给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地区气候特点和建筑能耗特征研究制定出检测精度高、快速准确的节能检测系统是一个迫切现实问题[6].(2)现场与实验室的对比检测结果差异较大.由于现场检测条件受自然气候条件、新建建筑构造自身状态、安装设备系统运行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地,造成检测结果与标准理想状态偏离较大,测试结果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在标准的实验室条件下,易将被检测试件的周边模拟或制造成近似热绝缘状态,对于检测试件的热工传导系数的测试结果较为准确.由此造成虽然采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检测,但是得到的检测结果却大相径庭,对成果的取用造成混乱.(3)检测方法有待统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节能检测方法由传统的、粗略的检测技术向新型的、精确的测试方法迈进,还有一些衍生发展出来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形成了很多对有关热工传导系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标准.该如何统一规范测试条件和检测方法,建立一个比较同种项目的检测技术使用和结果的平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高校还须对检测技术进行大力研究和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节能检测的标准和规范,以保证行业的发展需要.(4)专业型建筑节能检测人才队伍匮乏.目前高校开办建筑节能检测的本科专业较少,一般都是研究生以上才有相关的研究方向,这就造成社会上的建筑节能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对于专业型的人才更是缺乏.以致目前大多建筑节能检测人员由原实验室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人员转型而来,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新型检测技术和方法知之甚少.因此,为加快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降低新建建筑能耗量,建筑节能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是我国未来“十三五”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类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4结论与建议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对校园新建建筑节能带来的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校园建筑节能也是现代节能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加强对新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建筑节能政策的贯彻执行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建筑节能由传统的间接计算、目测定性的判定到直接检测,将建筑工程节能评定工作上升至有理有据的科学检测,从而可避免原来的感性检测带来的各抒己见难以服众的弊端,同时也使建设各责任方依据科学的检测方法和结果,来完成相关的节能检测工作[7].由此,笔者建议大力推广适用的节能型建筑材料;建立并规范专业的建筑节能技术检测机构,并辅以相应的规范指导节能建筑的施工,为新建建筑节能效果的体现提供参考依据;建立和加大对建筑节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对节能检测人才的专业培养、素质教育、技能培训等基础工作,从根本上缓解专业型建筑节能检测人才队伍匮乏的局面;针对我国相关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建筑能耗特征,研发节能检测和空调系统节能检测的设备仪器和系统等途径,进一步为推动新建建筑节能检测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高校建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建筑;实用性;安全性;可持续性;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

高校建筑的存在形态,是高校师生传递文化知识、进行学术交流、安排生活和培衍兴致的物质所在地,高校建筑涵盖了教学区域、师生生活区域、科技交流区域,文娱活动区域等等,高校建筑规划设计以实用性和安全性为基本要求,而作为资源紧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决定了高校建筑规划设计中新科技技术的使用和绿色环保节能等理念的全新投入。

1.高校建筑规划设计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鳞次栉比的高校建筑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犹如异军突起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些古色古香的高校学府载着近百年的岁月印记傲然矗立于诸多高校建筑中,其建筑规划设计的模式亦带着岁月的痕迹。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与之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均较为落后,高校建筑是高校最基本的物质储备,在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设计要求基础之上,环保节能可持续成为高校建筑规划新的举措,同时,融入地方特色、时代特色是展现高校新颖风貌的新的设计要求。

1.1实用性

帕塔斯在《规约为同一种原则的美术》中说:“建筑不是一种景观、而是一种服务,而后是安全、适用、便利”也就是说,一所建筑规划设计之本意在于其本质的实用性。在实用性方面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1交通设计

高校建筑设计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交通的设计,结合地形分别设置主支干道,对交通路线要进行合理的人车分流,合理规划车行道,设立特定的步行区,利用台阶,广场等将人行道与车道隔离,保证安全与交通疏散。设置特殊的通行渠道,在道路,电梯等处设计残疾人专用通道。为特殊人群提供便捷。

1.1.2整体布局设计

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等客观因素,合理规划建筑角度、宽度及建筑间隔距离;高校楼层基于经济节能的要求一般不宜超过七层;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还应注意空间的合理利用,如在生活区域:食宿和洗浴场所的合理安排、建筑四周绿化带的植入,室内生活与学习空间的融合等等;在学习区域:课堂学习与课下交流空间的选定、楼梯拐角或走廊画壁展览指示牌的利用等。同时,合理的前期规划要求生活建筑与学习建筑等之间的紧凑协调,建筑区域的间距与科学设定应为师生提供便捷。

1.2安全性

高校建筑规划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性.安全性是高校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是保证教育事业正常进行、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因素。

1.2.1防洪抗震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粘连多个地震带,西南多山区,东南多雨,不同区域的气候及地形特征高校建使得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高校建筑在规划及实施之初应考虑到建筑的防洪抗震性。结合当地地形概况确定建筑物标高,防止洪水的侵袭;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建筑结构中融入先进的抗震设施,运用安全合理的抗震设计,如:非承重墙体的材料、墙型和布置应根据建筑的高度、结构层间变形及墙体自身的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素,综合科学的设计。

1.2.2建筑结构设计

高校建筑规划过程中,工程师应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统筹,结合构建荷载计算和具体经验,严格计算柱、梁等因素的承载力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预估,确保建筑结构在注重外观设计的同时有强大稳固的内部结构。保证各个部分均满足安全性的要求。

1.2.3建筑材料及施工设计

建筑材料的选择确保了建筑质量的安全,一些厂家唯利是图,生产的原材料标准不符合国家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这就为高校建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应与严格并有着良好信誉度的施工队合作,避免豆腐渣工程,严格按照建筑规范确保建筑工程的零隐患完成。

1.3 可持续性

高校建筑规划的设计方案应体现节能环保性,平面布置的方式、立面形势的选择等都会影响着建筑的能耗问题。有资料显示,中国住宅建设平均每平米用钢55kg,水泥用量为每立方米221.5kg,均在发达国家消耗水平之上,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可有效的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1.3.1节能材料设计

高校建筑的地面、玻璃、门廊、墙板等材料均可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为保温防潮,可在室内面墙和屋顶采用新型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而门窗的设计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新型透光玻璃、热反射玻璃或百叶窗,起到透光隔热,或者保温采光的效果。户外墙体,可采用遮阳板和陶土板,充分考虑到太阳辐射、空气流动等自然因素,利用自然环境改变建筑内的微环境,做到节能可持续。实现建筑的节能和可持续性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新一步的科学研究有望创造出更健康、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

1.3.2节水节电设计

可在建筑内使用地源热泵空调,利用土壤和地下水巨大的蓄冷蓄热特性,使建筑内部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进而起到节电效应,同时,设置空调冷凝水回收系统,储备大量的水资源,做到了节水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建筑外部利用光照设置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真正做到节能环保。在排水系统设计中,选用节能型供水设备,控制管网的水头损失,合理构造地下排水管道,做到中水回用、雨水回收。

1.3.3绿化设计

绿化是高校建筑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建筑物周围空阔地段培植草坪,遵循原有的地形地貌、扩大绿化覆盖面积可以减少辐射、增加湿度和调节气温,有益身心健康;在绿化过程中注重多层次立体的展现绿化景观,提高绿地环境质量,增加植被数量、种类、色彩等,营造多姿多彩的校园氛围,以建造园林式校园为目标,将山、水、楼、台、亭、榭融合在一起,使校园建筑更富艺术性。

1.4 文化特色性

高校建筑规划基于以上设计要求,因其代表着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在建筑规划中体现自身的人文特色则能为高校建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国著名大学北京大学便以其委婉曲折的画意风光和古色古香又不乏现代趣味的建筑风格而文明于世,坐落于珞珈山上景色与建筑浑融的独特风格亦使武汉大学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高校建筑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成为高校有别于它独具风格的标志,也是呈现高校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有力的外在体现。在高校建筑的规划设计中适时的结合时代背景、当地的文化特色、深刻而浓郁的校风文化等来体现高校的精神风貌。

2.结语

高校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本着实用性的原则,发挥建筑的的实用功能,营造一个舒适便捷的学习生活环境;采用安全的设计方案、在安全可靠的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使用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科技设备,让高校建筑在健康、环保、节能的良好秩序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高校建筑所展现的文化功能,让建筑风格体现时代文化特色及独特的校风文化特色,是高校建筑规划设计中异彩纷呈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宋振宁.高校建筑节能探讨[J].科技论坛.2009(9):131

[2]肖宁.建筑规划中建筑节能的设计[J].科技向导.2013(6):342

[3]陈富荣、邱京杭.高校建筑规划与生态文明的思考[J].四川环境.2004(1):38

高校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建筑;节能;问题;措施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面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为了保障人类后代的不断繁衍,国家开始大力提倡节能环保。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树立节能环保的新理念,我国高校也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过不断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节能效果不明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使节能环保理念落到实处,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建筑节能特点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环境,但是同时,也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加,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所支付的能源消耗费用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而高校中主要的能源消耗来自于为学生提供生活保障的后勤部分,其用电、用水量大约占据学校全部能源消耗的40%[1]。2.1能源消耗种类多且分散高校属于人员密集型单位,为了保障学生、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中包括学生生活用电、用水,食堂所需的水、电、燃气,冬季供暖所需的煤,这些都属于高校必须消耗的能源。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出行,配备了校车,这就增加了对石油的消耗量。2.2能源使用周期性较强高校建筑与其他建筑能源消耗有共性,也有异性。其中共同点是:夏季6~7月由于天气炎热,学生宿舍和教室需要开电扇或空调,同时,对洗澡的需求也较高,因此,是用电、用水的高峰期;而在北方的冬季,12月到次年1月由于天气寒冷需要供暖,因此,对煤的使用量会增多。但是,高校与其他单位相比也有特殊性,那就是高校的寒暑假,在这2个时期学校只需要维持基本的能源供给就可以,因此,对能源的消耗量不高。2.3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仍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而,高校建筑节能发展也就不容乐观。总体来说,高校建筑节能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例如建筑墙体的节能改革,仅有少部分高校在建设中有效地利用了先进的节能环保材料,实现了节能目标,但是,还有很多高校由于受到经费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很难实现真正的墙体节能[2]。

3高效建筑节能存在问题

3.1缺乏完善的节能制度虽然很多高校都响应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在学校内部开展了节能工作,但是,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节能制度。制度是确保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由于缺乏完善的节能制度,高校对节能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节能工作不能真正落实到位。3.2配套设施陈旧老化现象严重高校要想真正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首先就要保证配套设施的完好。然而,很多高校不仅没有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反而存在浪费能源的现象,比如,有些高校水暖管网由于长时间没有进行检查和维修,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久而久之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3.3偷水、偷电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建筑种类繁多,包括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行政楼等,而学生宿舍、教学楼耗电量较大,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食堂用水量也较大。虽然高校为了防止偷水、偷电现象和保障校园安全,规定严谨乱接水电管线,但是,实际上偷水、偷电的现象仍时有发生。3.4教师和学生节能意识淡薄在高校校园中经常出现教室、宿舍无人但灯还亮着、水龙头由于没关紧而长时间滴水、夏季屋内无人但电扇空调未关、教室办公室的电脑即使不办公也一直处于开机状态的现象,这些都是人们不经意间发生的,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节能意识淡薄,没有重视日常小事对能源的浪费。3.5新能源利用率低众所周知,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不仅解决了高校供电问题,而且响应了国家的环保政策。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并且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可能会影响校园美观,对屋顶的防水要求也较高,因而都没能将新能源应用到建筑节能工作中[3]。

4完善我国高校建筑节能的措施

4.1提高高校师生的建筑节能意识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职责,其中,包括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也包括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而节能意识的培养也是体现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首先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得到教育;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建筑节能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座、停电一小时活动等,目的是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师生建筑节能意识。4.2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师生行为,并有利于高校后勤部门实现统一、规范的管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早,也具备了相对成熟的节能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可以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某些节能方法和制度来借鉴,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节能管理制度。比如,高校后勤是负责能源管理的主要部门,在实施建筑节能工作后,后勤部门应该根据学校能源使用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对学校一定时期内的用水、用电量做出合理的规划和控制,达到节能效果。高校领导对于节能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4.3引入新型的建筑节能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建筑能源,必须引入先进的建筑节能手段,广泛使用节能设备,确保建筑节能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教室可以安装节能灯,并对教室的供电格局进行合理调整;定期修理水管,避免出现滴水、漏水现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居住环境;还要定期保持室内通风,使用新能源,达到节约建筑资源的目的。除此之外,引入建筑节能门窗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在高校建筑中使用节能门窗后,门窗的保温功能会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在结构设计上得到优化,同时,还可以应用遮阳系统,门窗可设置为智能控制模式,室内采用环保节能材料。通过引入建筑节能门窗,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4]。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我国高校也在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中不断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善的节能制度、配套设施陈旧且老化现象严重、偷水偷电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和学生节能意识淡薄以及新能源利用率低等,这些都给高校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为了改善高校建筑节能问题,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节约高校建设资金,从而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的,高校必须通过提高校师生的建筑节能意识、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制度以及引入新型的建筑节能手段来实现节能目标,促进高校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阳.对高校建筑节能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10(11):240-241.

【2】李文庄.高校建筑节能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09(2):56-57.

【3】黄春燕.高等学校节能减排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5.

【4】裴翔宇.浅谈高校建筑节能[J].大众科技,2011(1):65-66.

高校建筑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改造设计 高等学校 旧建筑 景观

一、高校旧建筑以及景观的现状

(一)高校旧建筑物所存在的问题

如果单从建筑物建造的时间上来看,我国现代大学其建造的历史也没有超过百年,如果不包括其大学内部的文物建筑在内,其建筑物的时间都不会很长,因此如果单纯的从时间概念上来说,我国很多大学中的旧建筑实际上几乎不会存在什么优势。高校中的旧建筑,有一部分是近代建筑,还有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重建时的新建筑,而这些建筑物到现在看来,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建筑物的结构稳固方面来看,我国有一些高校的建筑长年失修,但是到目前为止依旧还在使用,因此在教师以及学生到来了安全隐患。在这些高校的旧建筑中,有些是其内部装修上出现了不同程度上锈蚀或者腐烂,有些是其外观上的破旧,还有些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景观的现状

高校其自身品质体现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园的景观。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上一直都保持着一个比较传统的风貌。在这里就存在一个矛盾问题,一方面高校的师生对于学校的绿化工作中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另一方面高校在绿化方式上却存在着形式僵化、内容落后、毫无新意等方面的问题,在绿化形式上依旧是的那种封闭式的绿化模式,因此很难再适应目前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自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当时的高校在绿化模式上仅仅是依靠种树,造成校园内的树木过多,而且显的绿化有余而美化不足,这些树木已经给校园内的教学楼以及宿舍使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些高校在教学楼的前后都种植了高大的乔木,不但遮挡了阳光,致使教室内部的阳光常年不足,同时还会造成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而且由于绿化的时间较长,有很多灌木、绿蒿、速生树木等都已经日趋老化,尤其是绿蒿,生长的过高过快,其下部门有很多老叶都干枯脱落,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观赏价值。这些杂乱、枯黄以及病弱的树木形状同目前大学生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形象极为不符,同时也是失去了作为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

同时在高校的绿化过程中。也体现出只注重平面绿化,而忽视了绿化的立体感。在高校的建校初期,很多高校在建筑的用地上都比较的充实,在绿化面积上都比较大,因此高校几乎都在较大的平面内种植一些低矮的植物,忽视了在立体层面上的绿化,而随着建筑占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有很多绿化面积都相对的缩小了,于是高校校园内部的乎面绿化就显得较为狭小和淡薄了,从而对立体层面的绿化产生了迫切的要求。同时由于高校的绿化在长期内都无法得到为维护,原本美丽、整齐的绿地内部挤满了绿蒿、乔木和灌木,这种绿化模式显得极为呆板、封闭和拥挤,会给人们的心理产生极为压抑的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紧张学习心态的放松。

二、高校旧建筑及景观改造设计的意义

(一)新功能的置换意义

从建筑平面上来看,由于大学建筑中大开间和大跨度,因此具备其二次分隔空间的可能性,在原有的主体结构不变基础上,可以利用一些轻质的隔墙将所需的空间灵活的分隔出来。由于在大开间和大跨度的平面尺度上,还是具备了比较好的操作性,不但可以保证每个新分隔开的空间保持其应有的使用功能,同时这些大跨度还能保证更为合理、舒适空间的设计和改造。

从建筑的剖面上来看,由于目前在高校的建筑中一般都是高层建筑,因此可以的将这些高大的空间划分为若干个高度适宜的空间,同时可以改造出许多种变化丰富的空间,从而弥补了高校建筑在应用空间上所存在的不足。

(二)校园精神的传承意义

1大学的历史价值

我国几乎所有有名的高校都具有其历史特色,每个高校的历史那是一个大学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一个过程,同时也一个学校所有工作成就中的精华体现。而建筑物就是一个学校在历史上的最好见证,是高校所有悠久历史的载体。很多高校中的旧建筑体现出了一个大学本身的历史风貌,是全体人员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承载了高校的集体记忆。因此在对高校旧建筑在予以改造的基础上加以保留,是一个高校历史价值的完美体现。

2 校园的文化价值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依靠历届的师生所共同创造并传承出来的校园生活方式、校园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上的中和。在高校发展以及教育中对学生所产生影响和塑造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以及校园的制度文化。其中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其中就包括各种高校建筑物和自然景观,因此对建筑物以及景观进行改造。也是校园文化价值的体现。

3 校园的旅游价值

目前很多高校也都成为了当地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同时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到一些高校进行旅游参观。在高校中保存下一些原汁原味的历史面貌以及古朴的生活气息无疑会对人们产生极为强烈的吸引力,在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给人带来强烈的文化感受,而这些感受和吸引力在很大部分都是来源于高校的旧建筑和自然景观。

(三)促进校园生态化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在生态忧患意识上的不断加强,对自然环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保护,高校作为一个社会中的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因此就出现了建立生态化校园的概念和构想。生态化首先必须是要实现绿色校园,这就对学校内部的绿化情况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我国高校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高品质要求‘其次生态化校园要体现出校园内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以及建筑设计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就需要对高校中一些在建筑结构以及设计上不合理的旧建筑进行改造,从而达到生态校园构建的客观要求。

三、高校旧建筑及景观改造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对于保存修复级的高校历史建筑及景观,其维护改造要体现原真性、可识别性、可逆性。要尽可能保存其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的特性。维修就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特别是“以存其真”,不能把真东西变掉了。维修是要使历史建筑通过修缮后延年益寿,而不是让它返老还童,这才是把真东西留下的关键。

这种真实性包括:1 保存其最初的状态,即风格性修复。我国高校建筑有很多具有特殊时期特色风格,必须保存其原有的立面外观材料,维护原有的结构,平面和空间划分不变,就室内的装饰也要保证

原汁原味;2 在一定范围内,让建筑展示其生老病死的自然状态,当让这种做法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有效控制下让旧建筑呈现古香古色的魅力,一点旧旧甚至残破的感觉;3 让高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建筑上留下的印记与信息保留下来,高校一直在发展,建筑可能也在不断的维护和更新中,它携带的历史必须传承下来。历史遗物必然会留下它的印痕,应该能直接读取它的历史信息,可读性,是在历史遗产上能读得出它的历史,就要承认不同时期所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照现在的想法去改变它。现在大批的拆迁、大批的重建是不符合可读性的;4 对于一些较早的外来风格的高校历史建筑,也应保留其经典正统的风格,营造多元文化的建筑氛围,争强文化认同;5 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在修复文物古迹的残破或修补缺失部分,必须加以区别,决不可以做假当真。替换和补缺上去的结构和材料,都要在材质上、工艺上、形式上与原来保存下来的有所区别。

(二)整体性原则

校园是复杂的综合系统,必须考虑人、建筑、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事实上,绝大多数校园建设都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不同艺术风格、不同体量、不同材料和结构、不同空间布局的建筑总是交错组合在一起,呈现为复合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建筑环境整体。在旧建筑及景观的改造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性原则。

1 要统一考虑校园建筑的历史整体性,建筑形式随着建造年代的不同有所差异,风格迥异的建筑可能格格不入,但每栋建筑都代表着校园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校园本身就是一个新与旧并存的综合体。当然仅靠一栋栋单独的建筑,是很难营造一个校园的历史感与时间感的,校园建筑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艺术;2相反对于相同时期的建筑群,要统一考虑功能各异的建筑景观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

(三)延续性原则

所谓延续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建筑和景观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二是建筑与景观的历史文脉延续。校园的个性和魅力是由学校的物质环境因素(自然的与人工的)、学校的管理因素,以及历史环境因素所决定,并对校内学子的生活和观念产生着深远影响。校园的建设应体现校园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不仅指保持外观的延续性,还包括空间结构、校园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延续,这些都是校园景观文化的直接体现。

建筑与景观是可以不断生长拓展的,在时间上,旧建筑需要更新改造。而新建筑也要延续校园的传统风格。在空间上,校园的建筑与景观应该是相融相生的,他们可以相互的延伸,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融成一体,建筑好像“生长”在自然景观中。在景观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也可将景观延伸到建筑中去,主动的在建筑中穿插。旧建筑与景观改造要延续校园历史文脉。学校表现文化艺术环境的独特个性,可以从学校地特性、历史渊源、地域特色、设校理念等思考角度切人,建立学校专之图腾表微系统,或在校舍造型、建材选择、色彩运用或校园景观上进行创意设计。

(四)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优化,让人感到非常方便、舒适。人性化设计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校园的人性化设计,首先要考虑人,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年龄、文化背景;他们的主要活动地点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他们的社会性,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师生需要相互的认同与关怀等。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校园建筑景观应能关怀师生的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

(五)生态化原则

校园生态化,是根据学校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教育类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大学建筑和校园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旧建筑的更新改造既有利于保持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维持建筑文脉的延续,还可以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加快高校旧建筑的节约能源。结合气候,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法,减少建筑物对能源的依赖。利用校园内可再生能源。改造建筑材料的选择,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建筑材料,降低建筑成本。使用无污染、易降解、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旧建筑拆下的部分循环使用。尽量节约物质和材料。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非饮用水,如中水(指生活废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以用于冲洗、灌溉、景观用水等。在设计中首先考虑重复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在选用新材料时,应考虑这些选用材料和设备以后被再利用的可能性。

四、高校旧建筑及景观改造方法

具体方法具体分析,按照旧建筑不同的分级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对于保存修复级,建筑改造不得变动建筑原有的外貌、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修。对于这一级我们可以采用修旧如旧、强筋固稳、精于其内的方法。

(一)保留其原有风格的改造

这种改造方式就是指在原物部分残损的情况下,按照原来的结构用材等特点进行修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和原来的风貌相同。须按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进行维修修缮。保持建筑内部空间格局,室内装饰装修用料,也须按原貌予以保护修缮。应尽量保留原来建筑的历史风貌。并结合修缮对原结构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影响结构安全的构件应在不影响外貌的前提下进行加固和调换,做到修旧如古。校园历史建筑维护改造可以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保持原有风格。构造方面包括对内外墙、门窗、地板等部位的修整和油漆,使整幢建筑物更加纹络清晰,保持原有风格。保留原有材质的肌理与层次感。

(二)做好建筑结构的加固

对于高校内大多数旧砌体建筑,需要通过加固结构来保持建筑的稳固,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校园旧建筑改造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有: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增设扶壁柱加固法。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包括:增设圈梁加固、增设梁垫加固、砌体局部拆砌、砌体裂缝

修补。

(三)在改造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有保留价值的高校历史建筑,在基本保留其主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提高功能的改造,增加舒适度。主要方法有:合理划分室内平面及空间布局,提高建筑使用率;改通风采光、防潮防寒及隔音等性能;更新或增添房屋内部设施,如更换老化线路,设暖供气及通讯设备,更新高多层电梯设施等,提高高校建筑使用功能完善程度和部件设施完好等级,高校建筑内部功能改造重点提高建筑使用功能、安全性、耐久性和文化氛围。对于改造再生级,在保持原有建筑整体性和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允许对建筑外部作局部适当的变动,允许对建筑内部作适当的变动。对于这一级我们可以采用更新置换、破旧立新的方法。

(四)实现建筑功能上的置换

将新功能置换于旧建筑,学校的旧建筑属于教育类、文化类公共建筑,可能的新功能有:大学高级别的科研机构与实验室、大学校史展馆、大学科研成果作品展馆、特殊社会运动的历史纪念馆、校园学生社团场所、也可将建筑群出让给中小学校等等。为争强校园旧建筑的功能性,可以将空间进行再划分,平面上拆除旧有隔墙或加筑新隔墙,让“间”再划分,从而有效的适应新的功能。还可以加建夹层,提高空间使用率,同时,从建筑可以演变景观,拆掉围墙、屋面,将实用性变成观演性,变成立体艺术或构成作品。

(五)以新建筑替换掉没有改造价值的建筑

可以根据需要,拆除没有改造价值的建筑,大胆加建风格现代的构筑物,让传统与现代产生强烈的形式对比,让时间、空间交织一起,强化视觉冲击力,具体可以运用现代建筑结构例如钢结构,运用钢、玻璃、塑料合成材料等现代材料局部替换原有构件,适应当代建筑的风格发展方向。在校园景观改造层面,我们要营造师生所需的功能景观,还要营造校园特色的人文景观。我们可以运用以人为本、传承乡土、师法自然的方法。

(六)在改造过程中提出入文关怀

校园景观改造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功能关注和情感关怀上。景观功能的覆盖面较广。首先在景观空间方面要合理划分,场地边界明显,景观标志识别强,道路系统合理,绿化种类、色彩丰富。景观视野收放自如。为师生提供户外交流的景观场所,为学生提供早读等学习空间,可以用植物围合成幽雅、安静的半封闭空间,校园内的环境设施齐全,花架、长椅、凉亭、亲水平台等。有雕塑、立像等艺术小品,景观照明层次丰富,有良好的夜间照明系统等等。

高校建筑范文第7篇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rapidly with the social background which driv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newal of college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example of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pus transformation in cold region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 color,cold region university is a huge branch of the whole college system,how to properly tap cold region color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university buildings is a worthy in-depth study topic.

关键词:色彩;寒地;高校建筑;应用

Key words: color;cold region;college building;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U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98-01

我国的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这个大背景的发展而迅速的发展着,随之带动了高校教育环境的发展和更新。由于我国近代一些高校建于上世纪初期,而色彩的纯度在建筑及环境中只能保持二十年左右,那么他们面临的是更新校园建筑的色彩,既能保持传统高等学府的威严又不能给学生们造成压抑的色彩心理感受。而对于现在新建设的一些高校面临则是怎样使新建筑的色彩能够多样、统一、协调,既能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环境又能烘托出整个校园的氛围。

色彩的气氛塑造和建筑的色调有着很大关系。在高校建筑建设中普遍的突出自身特点,强调整体感觉中氛围的营造。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整体更新为例:哈工大一校区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30多年风雨的校园又是在典型的北方城市,其校园建筑外表面的材质和色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腐蚀和脱落,虽然也经过了小的修缮但都没有达到良好的整体效果。在2009年校园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的外立面更新,从材质和色彩的搭配上进行了整体大胆的调整。

校园的建筑同时应反映文化的特征,尤其应体现大学校园深厚的文化氛围。这要求哈工大的大学校园既尊重历史,又要有文化性。此次改造主要以校园的正大门、主楼、图书馆、新楼、管理学院楼化工学院楼等为主,包括紧邻西大直街的校园围栏和这些建筑的外立面及屋顶材质和色彩上进行改造。建筑立面的色彩更多的考虑与周边传统建筑色彩的相似性协调统一,建筑用色和色彩气氛显得相对庄重、平和。此次建筑色彩的改造以黄褐色为主配以深色屋顶,形成色彩明度调子十大调子中的中长调,中长调:以中调色为主,采取高调色和低调色进行对比。此调稳静而坚实,突出了校园几栋主要建筑的稳重庄严。那么在色彩的组合上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其中色彩的组合方式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统一中求变化,称为“统一性调和”;第二类是在变化中求统一,称为“对比性调和”。这几栋主要教学建筑从建筑的形式来说是不一致的,它们产生的年代、建筑的风格、建筑的材质都有着不同。本次更新便从色彩上进行了“对比性调和”,使人们从哈工大一校区正门放眼望去色调上是统一的,建筑的形式上又有所不同,让人产生回味的空间。

色彩是一种感情符号,也是一种旋律。不同的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色彩所引进的联想和感情,直接关系到环境气氛的创造。从这特定的意义上阐述,校园色彩文化氛围的创造对整体校园文化创造乃至学生的心理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校园一些新建教学用楼及他辅助建筑的外立面色彩上则大胆采用一些夸张的色彩,他们传递着学子们的绚烂的情感。一般这种感情效果可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由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导致的某些心理体验,可称为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应。第二个方面,即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它包括色感觉的转移,色的联想、象征、好恶等。这两种效应相比较,前者具有更多的客观性、普遍性,后者则带有较多的主观性、特殊性。例如:一校区内的“红楼”为A教学楼,整栋楼全部为自习教室和阶梯教室。其紧邻寝室楼和食堂之间,楼体用纯度较低明度较高的红色作为外立面的主体色彩。其用意在于令学生们无论是从寝室略带困意的走出来,还是正在回味食堂刚刚的美味中,准备进入这栋教学楼前映入视觉的是令人兴奋的红色,这红色不刺激,但足够提醒学生们该进入学习的状态了,这也运用了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应。

对于典型的寒地高校而言,由于气候相对寒冷,冬季漫长,草木枯萎,环境色彩单调沉闷,很容易笼罩在一片没有色彩的氛围之中。因此,从心理学上讲建筑外立面色彩应选择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红色、橙色、黄色等色系)。那么哈工大一校区校园内的寝室楼的外立面色彩也是采用了能够让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季感觉到温暖的红色、橙色、黄色。他们在使冬季的寒地高校亮丽起来,弥补色彩匾乏的冬季给人的萧条感,让人们在冬季生活在生动活跃的氛围中,从心理上降低对环境过于寒冷的排斥。以宁静、安全、高尚、洁净、自然为原则,引入现代住区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在颜色的采用上,兼顾现代和大胆,以开放的态度和高标准的建设创造具有浓厚大家庭味道的学生生活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综上几种校园内建筑色彩的改造总结出几种色彩搭配的特点:

①以砖石本色为基色的色彩搭配。色彩选择上应延续老校区旧有建筑的历史立面色系,以砖石本色突出学校的厚重感,增加色彩的稳定度,同时注意与外立面装饰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整体协调的以砖石本色为基调的寒地高校历史色系。②以古典庄重为基调的暖色搭配。主要选择明度较低的暖色系色彩进行组合搭配,创造的是一种老校区的历史沧桑和厚重感,体现出寒地高校的稳重韵味。③新建校区:颜色选择上结合寒地气候和校园文化,颜色的应用上应该在暖色系的基础上适当大胆创新,引用新鲜色系,体现校园的应有的高尚气魄和勇敢的创新精神。

重塑地方建筑色彩文化,通过色谱分析原有的建筑色彩特征,在“扬”与“弃”中不断发展,为原有的建筑色彩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寒地高校是我国高校体系中的一个巨大的分支,如何正确挖掘寒地高校建筑色彩特色去建设寒地高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军波.高校校园建筑色彩系统分析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刘洋.校园空间文化环境创造[J].室内设计,2002(4).

[3]班哲文.法国艺术设计学校建筑色彩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高校建筑范文第8篇

建筑学专业是高校的重点专业,为国家培养建筑类人才。创新创业课程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要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寻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创业创新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对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地方高校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上存在不足。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依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人才。

1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1.1促进创新创业

在地方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学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在地方高校各专业中所占地位较高。建筑学专业本身的行业性特点十分明显。近几年,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不断扩招,建筑学专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就业困难的情况更加明显。要求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在设计、动手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应对各种突况。此种情况要求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引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鼓励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困难情况[1]。

1.2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要求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在此种形势下,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教育改革要求,在日常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向前迈进。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新的理念,建筑系的学生也要紧跟时展潮流,不但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2]。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2.1培养创新意识

对地方高校而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要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从社会发展中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使学生热爱建筑学专业,逐步锻炼自身能力,让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能以灵活的思维应对各种突况,学生就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基本内容、概念等,从客观的角度对之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创新失败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注意总结经验,少走弯路。特别要注重有关法律的学习,防止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偏差。

2.3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习知识后,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因此,在课程建设时,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措施

3.1改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各行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地方高校建筑行业并未将此课程归入到同时课程中,仅对少数想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教学,此种情况导致此课程的覆盖面不够广。此课程需要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集中在一起,在通识教育中即可获得这些知识。也有部分课程涉及历史、文化等内容,很多内容均是局限在课本与实验室中,创新创业教育则能让这些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因此,要将此课程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比如,在大一时,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启蒙课程,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在大二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内容教学,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得到培养。

3.2创建创业基地

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巩固学习成果,让创新创业教学能发挥实际作用。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资源,实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建筑学专业的实验实训室,主动了解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知晓最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要帮助这些学生掌握技术。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创业体验,比如开设建筑设计公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艰难。教师可在学生实际操作中设置一些难题,让这些学生着手解决,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创建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局限于理论,能在现实模拟中积累经验,解决难题,对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3安排创新实验班

在建筑学专业成立创新实验班,目的是培养建筑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让建筑学的教学得到全面推进。创新实验班设定时间不久,先注重培养基本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则增加教学力度,从理论教学逐渐过渡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实际,也能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锻炼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教师在建筑学专业实验班中教学前,要在教学中创设建筑设计图纸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演客户,彼此就图纸设计的要求展开讨论。为让情境设定更具备现实效果,可让“客户”给设计图纸的学生出“难题”,学生需要面对客户的百般刁难,让这些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工作中常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均有益处。学生为解决客户的问题,就会调动思维临场发挥,此种情况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此种思维方式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校中邀请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创业成功的校友来学校演讲,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讲明自己又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创新思维实现梦想。

4结束语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会对未来的建筑领域发展产生影响。地方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让建筑专业的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建筑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刘圆圆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璐,赵頔.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2]刘强.创新创业,促进行业科技进步——记建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加平[J].中国建材,2014,24(7):58-61.

[3]刘丹.以服务社会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临沂大学特色课程《建筑设备》为例[J].四川建筑,2015,35(1):57-58.

基金项目:

高校建筑范文第9篇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university should use the advanced design concept and manage the location,style,floor height and the mode of the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rn library that can satisf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ith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134-02

0引言

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培养高素质人才主要阵地的图书馆,当前面临着窘迫的处境。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舍不足、功能不全等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技术使得图书馆馆舍的使用方式和风格不断发生改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在设计和建造图书馆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校情馆情,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本着科学、经济、实用的原则,建造适合高校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本文就高校新馆设计和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新馆设计的理念

1.1 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趋势。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中心,新馆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向读者提供功能齐全、服务便捷、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

一是功能多样。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点。以印刷文献为中心,只提供简单借阅服务的传统图书馆已开始向数字型、复合型的图书馆过渡,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展,呈现出多层次、灵活可变与综合性的特征。

因此高校在建设图书馆时,既要有书刊典藏的空间,又要设置讨论室、研究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

二是布局合理。现代高校图书馆高效率的实现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效率有关外,同建筑布局更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化、人性化的功能布局要求书籍、读者和服务之间路线畅通,加速书籍流通,缩短编、借、阅、藏之间的运行距离,节省借书等候时间,使读者尽量接近书籍,提高效率。

新馆在设计中既要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划分,也应具备适时调整,重新组织的灵活性,在同一空间内实现藏、借、阅、咨、管一体化的开放模式。

三是环境幽雅。高校在新馆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建筑物实际功能需求,而且更应考虑读者的感受,为他们创造一个功能性与审美性兼具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外部环境的营造既要注重图书馆建筑同周围环境的空间及其他建筑群、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又要强调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内部环境设计应做到装饰色彩柔和、采光良好、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环境安静、家具统一多样并排列有序。

四是无障碍设计。为体现社会文明和人文关怀,现代高校图书馆应采用无障碍设计来满足特殊读者的需要。

1.2 智能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既要体现人文理念,满足功能需要,又要体现建筑艺术与高新技术应用的完美结合,逐步实现高度的智能化。

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是指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等设备集中成为一个综合系统即楼宇自动化系统,用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整个图书馆建筑,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智能化,为图书馆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便利的环境,为读者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一是馆舍自动化系统。这是整个图书馆建筑中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它由智能楼宇设备、消防联动和安全防范三部分自动化系统组成。智能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是为读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学习、工作环境。消防联动自动化系统,主要用于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能对到馆读者盗书等不轨行为进行检查、报警。

二是通讯自动化系统。这是指整个馆舍本身应具备的通讯能力。它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的系统,由有线电视、电话交换机、数据传输设备和局域网等部分组成,借助于通讯自动化网络系统,就可为图书馆创造一个高速、双向、立体、全方位的多媒体通讯环境。

三是图书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根据图书管理的特性和具体事务处理需要而建立的图书馆业务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图书馆业务情况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可控性,为图书馆工作提供可靠高效的自动化全信息处理服务。这种专业系统虽然不能由建筑提供,但是建筑却可以为它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并为系统的安装铺设准备最好的条件。

四是综合布线技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各个自动化系统都融合到综合布线系统这一高速、稳定的载体上,使各个系统实现无缝的有机结合。所谓综合布线是指“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一个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和电信线路的连线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以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特点。高校新馆在设计中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带宽、高速度的布线系统,从而实现信息无障碍、畅通地传输,提高楼宇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1.3 生态化设计理念

工业革命以来,当人类社会物质、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生存也逐步濒临危难的困境。为了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统一,1993年国际建协第18次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提出“以探求自然生态作为设计的依据”的理念。可见,图书馆建筑不仅要满足读者的使用要求,符合审美情趣,还要达到与自然共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节省水能。设计时考虑对雨水和地下水的再利用,为国家节约日益紧缺的水资源。

二是节省电能。图书馆是一个耗电较大的场所,在设计时,必须坚持采用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辅之以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的原则。为了解决自然采光与通风问题,图书馆一方面需要控制合理的建筑层高;另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如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平面较为方整,中央部分为五层高的四周敞开的中庭――作为公共大厅,上有顶光。各部分用房分层围绕中庭布置,并且逐层向内缩小,使得大部分房间都有自然采光,同时空气也很流畅。

三是利用太阳能。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建筑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觉。如赫顿(Herten)的图书馆与文化中心(Library and Culure Center),建筑师迪特尔・欣泊(Dieter Schempp)在建筑的顶部设计了一套空气收集装置,突出于各个立面的顶部,太阳能将进入收集器的空气加热,在为建筑提供热水的同时,具有热交换作用的收集器,又能为建筑提供供暖。

四是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尽量使用低污染的和能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新资源的使用。

1.4 图书馆全程参与理念

台湾建筑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教授黄世孟认为“有好业主才可能有建筑,不是好业主时难有好建筑”。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作为新馆馆舍的使用者即业主,有权要求全程参与图书馆的设计建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图书馆建筑既能满足现在功能的需求,又能有预见性地满足若干年后图书馆发展变化的需要,这项艰巨的任务必须由建筑师与优秀的图书馆员相互协调,精诚合作才能共同完成。

2建造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2.1 建筑选址

图书馆选址是筹建一座新馆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图书馆是为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文化设施,因此必须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特点是读者流量大,来馆频率高,应充分考虑读者来馆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馆址与教学区、生活区的距离问题,而且要具体分析各类读者流向与流量,综合这些情况来选址。如果各类读者流向基本一致,合适的选址是位于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布置在校园中心位置,四周为教学区和生活区,并位于学校规划的主轴线上,成为学校建筑的主体。如果学生宿舍与教工居住区不在同一方向,根据学生读者流量大的特点,宜以学生流向为主,适当考虑教工读者的流向。

由于学校教学区常处于学校的中心,图书馆又是教学区的重要建筑,因此将馆址选择在学校总体规划的中轴线上,或教学区建筑群中的重要位置,成为教学区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常见的布置方式。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等。

为满足教育部对各高校办学水平提出的要求,一般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图书年增长率为4%~5%,这意味着16~17年图书就要增加一倍。因此图书馆在选址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发展和扩建的可能性。

2.2 建筑造型

一个感人的图书馆建筑形象,能对人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如浙江省图书馆新馆主楼正门两侧用花岗岩制作成的“竹简”,作为建筑的外表形式完全融入了建筑主体,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代图书馆的造型往往被看作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一个象征。它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又有丰富的艺术性。其艺术与一般的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并以其静态的空间形象艺术来感染人。但是建筑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品,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图书馆的实用程度上。只有既适用于图书馆的功能需要,又表现出审美价值的建筑形象,才能构成真正的、适合于时代特征的图书馆建筑艺术。所以,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的构思和设计应以功能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并使与基地环境有机融合,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创造出既能适应现代功能需要,又具有时代感和文化氛围的有着自己个性的建筑形象。

2.3 建筑层高

高校的文化特性和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图书馆必然成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但标志性建筑并不代表如阅览大厅拥有50m层高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高大气派、富丽堂皇,关键是要强调人文精神,融入时代气息,以和谐的建筑特色,展现学院风格。

图书馆的高度是图书馆建筑布局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图书馆的使用和经济效果。如果楼层过高,对垂直交通工具和消防安全都会相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平面利用的系数也会降低。因此,高层建筑既增加了建设的投入,又增加了使用维护费用。对于各方面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既不经济又不科学。但是如果楼层过低,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过多,不利于高校发展。综合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性质、规模等因素,根据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的建议,图书馆层数应控制在4~5层,每层楼的净高不超过3m。

2.4 建筑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图书馆建筑必须打破传统图书馆封闭固定的格局,注重建筑使用的灵活性和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模数式图书馆设计思想。模数式图书馆正是针对传统式图书馆缺乏灵活性这一弊端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图书馆的布局模式。第一座模数式图书馆是于1943年开始设计、1952年建成并开放的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著名图书馆建筑专家梅特卡夫(Matcalf. K. D)为模数式设计(Modular Planning)所下的定义是:模数式建筑物是以按固定间距设计的柱子做支撑,除掉柱子,在建筑物内就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东西。虽然模数式平面柱网整齐,层高、柱网、楼面荷载三统一,使用灵活、可变性大,室内空间流动畅通,并结合人流路线和使用要求,灵活安排,保证了大空间的弹性使用。结构系统简单规整,施工方便,适应图书馆建设工业化的要求。但是模数式图书馆存在建设和使用费用高昂、空间组织无序、缺乏空间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因此,模数式不能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最佳的选择方案。

在传统图书馆与模数式图书馆的基础上,扬利去弊,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设计思想。所谓模块式就是按功能分区进行模数式设计。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是降低了图书馆建设投入;

二是既保证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又有利于空间的有机组织,具有更大的空间使用灵活性;

三是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

四是有利于扩建和增长。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将模块式作为最实用的选择。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建造应遵循适用、灵活、高效、舒适、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新世纪的设计理念,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才能建造出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林耕,夏青.国外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精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周进良.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五条原则[J].图书馆建筑,2004(5).

[4]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建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安全设计; 消防疏散

Abstrac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population density, the campu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high-rise, super high-rise proportion is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 in campus, interior decoration, combustible materials,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forms. Safety design, so this will give theuniversity building design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raised many issues need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fire andsafety evacuation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design analysi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fire evacuation; safe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D03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高校建筑消防安全的特点及现状

从现代校园建筑的自身特点来说,消防安全方面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1)整体建筑大型化、裙房体量大、数量多;(2)分布形式多样,建筑功能多;(3)人员密度高,流动量大,导致诱导性差,疏散时容易拥挤;(4)建筑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疏散困难;(5)各种管道、竖井较多,不利于扑救中火势的控制,火势可迅速蔓延;(6)易燃物多,装修的化工品用量大且极易燃烧;(7)着火后所产生的气体、烟尘严重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部门的救援,且对人的身体有很大危害;(8)高层扑救消防有大量水,供水、排烟、登高都很困难,不利于地面消防行动的展开,扑救难度较低层建筑困难很多。

2、高校建筑消防安全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现在的高校住宅,由于造价成本、建筑结构设计、住宅容积率等因素的影响,很少有设置“避难层”。高校建筑一量发生火灾,从失火的高层建筑外面成功施救的可能性将非常小,只能依靠着火大楼内的人员实施营救。这时,在高层建筑中设置“避难层”就是实施自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把自动化控制应用于现行 避验证层防烟系统,实现防烟系统的智能化。从而也解决了我国现存的由于风口位置不当,使得大量烟气从风口进入避难层的问题。

(2)消防通道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是由于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华,建设的商用建筑之间密度高、空地少。很多校园区域内设置了不利于安全疏散和火灾扑灭工作进行的永久的挡车柱,使火灾中消防车辆不能顺利通过,而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长期封堵,严重影响了安全疏散与火灾扑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解决此问题,一方面是在各座建筑区内至少要保证两座以上消防疏散楼梯和对外的消防安全出口;另一方面是可以在各座建筑间开设相互连通的消防安全出口,确保各座大楼之间能够互相疏散;再者是按规范要求设置消防车道和消防登高面。消防登高面是指供消防登高车操作中扑救火灾和营救人员的建筑垂直面,实践证明,合理的设置消防登高面,对高层火灾的扑救和人员疏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消防登高面一侧,必须结合消防车道有效设置不少于一块的消防登高场地,便于消防登高车一次就们迅速靠近建筑物展开施救工作;最后是各疏散和安全出口设置应急灯和疏散指示灯,应确保在数量、宽度、形式上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3、高校建筑安全疏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高校建筑的安全疏散问题中,具体所面临的问题有这几方面:(1)疏散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在面对火场环境都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容易出现混乱、拥挤的情况;(2)开发商为了利益最大华,在高校建筑的设计使用方面存在很多缺陷:①疏散出口的数量、总宽度、距离都不符合要求。②走道、楼梯间的面积不够,疏散指示标志不合格,自然通风和防排烟欠考虑;(3)高校建筑对消防设施的管理力度不够。一方面验收合格后就对消防设施不管理、不开通、不维护、不保养。另一方面安全门经常被上锁,如有真正紧急情况出现时,就无法及时进行人员疏散。第三,由于对控制中心不重视,现代化的消防设施控制系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高校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延长危险来临时间,这就包括了设计合理的防火分区(水平和纵向),限制火灾蔓延区域;设置自动灭火系统:①保护疏散设施的安全。②应对火灾初期的有效手段;设置自动排烟设施,限制烟气的扩散,使逃生疏散通道顺畅使用;设置消防控制系统,各种消防装置和设置的集中控制手段,确保可以及时控制灾情。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控制危险来临的时间。

(2)缩短疏散开始时间:设置火灾探测系统、设置报警和通讯系统(应急广播扬声器的数量应保证从本层任何部位到最近一人扬声器的步行距离不超过25m)、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强化消防管理。加强对消防管理人员培训和责任感,对消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

(3)缩短疏散行动时间,合理建筑布局,控制防火的安全距离。力求建筑布局简洁,疏散路线组织合理,各种安全疏散设施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疏散通道、楼梯和安全出口的设置都必须符合安全规定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好的缩短时间,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4)设置安全疏散的诱导系统:听觉诱导(分为口头诱导和广播诱导)和视觉诱导(分为火灾紧急事故照明和疏散诱导标志);制订防火安全疏散预案。强调防火安全疏散的组织与管理,针对建筑不同部位,做出不同的应急预案,并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演习;创造防火、防烟、防热的安全环境。

综上所述,高校建筑工程安全设计是高校建筑工程中最至关重要的组成方面,它是真正的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部分。在建筑中,不可马虎了事,更不可为了利益而偷工减料,这就要求监督部门必须严格监管,确保工程安全设施等 可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设施、建筑的质量过关,实施到位。高校建筑工程 中必须遵照合理的安全设计,认真扎实的实施好高校建筑工程安全设计工作,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小忠.浅谈高层综合性建筑设计中的消防设计[J].2004.12

上一篇:舞蹈艺术范文 下一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