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时间:2023-03-03 00:45:02

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招生规模;规避机制

近几年来,虽然高等学校的经费收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仍然以无风险的财政拨款收入、学费收入为主,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校是不存在财务风险的,而随着高校扩招、合并,由于高校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高校纷纷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建设投资,即所谓举债兴教,因此,当前的高校是存在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高校财务风险、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财务风险分析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的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财务活动中资金支付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不会表现为资不抵债,也不会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但是高校的流动资金是有可能出现短缺的,也可能发生不能按时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根据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笔者把高校财务风险归为三类,即:高负债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支付风险。

(一)高负债风险

1999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且相应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很多高校抓住发展机遇,使在校生规模成倍增加,并一次征地数千亩,用于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区,这样一方面是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展,另一方面是国家教育投资的缓慢增长,高校出现了大的资金缺口。高校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主要靠银行贷款来填补,而银行贷款是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即贷款利息,而且约定了资金的偿还期限。每贷款一亿资金,每年至少就要偿付700多万元的利息。利息的按期支付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而学校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只能通过学校的各项收入来偿还。由于财政拨款有限,同时学生缴费已无上升空间。对许多高校而言,其所取得的收入能够维持学校基本运转已经困难。还贷资金明显不足,一旦进入还贷高峰期,极容易造成流动资金短缺,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科研等各项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因而,高债务风险已构成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主要财务风险。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有四类:教学用固定资产、后勤经营性资产、校办产业、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的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状态;投资于金融资产的,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近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的资金负荷,由此形成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三)资金支付风险

资金支付风险主要来自大额采购活动,是由基建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所引起的。如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用具等,而这类采购一般是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或验收合格后付款,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对此进行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思想根源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导致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借款费用过高、学费欠交现象严重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贷款规模随之扩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并且学校负债的偿还责任存在着模糊性,有些高校在负债额度的控制上以负债利息成本的承受能力决定负债的多少,几乎不考虑学校偿还本金的问题。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不匹配。高校贷款用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需要有预期的生源和经费收入的支撑。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负债风险。

(三)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加大直接导致高校财务风险

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学费等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四)运作管理不善形成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高校的运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经济责任不明,学校资产是否保持增值,与个人利益并无关联,一旦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建设性资金尤其是发展性资金严重短缺,势必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2.学费催缴不得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严重削弱了学校经费的自给能力,影响了学校的资金筹集,给学校财务收支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3.教学质量管理不严格,学校教学硬件、软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管理留于形式,有的学校连续十多年未处理过一起教学事故,已面临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困难的风险,最终将导致学校声誉下降、生源严重不足,甚至被迫关门。4.国有资产管理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账实不符、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如有的学校每个院系都建有计算机房,大量购置计算机,使生均拥有计算机达数台,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三、财务风险控制与规避的对策

面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建立财务规避风险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借鉴ERK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手段,高校应当能够及时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识别风险种类,进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

(一)高校应当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

高校应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应全面掌握高校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客观管理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对所有贷款应实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将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贷款高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同时,为保证还款资金来源,应该考虑以空间置换资金来解决财务危机。高校的高负债主要是投资建设新校区造成的,多数旧校区出现了闲置,而旧校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所处地位置优越,所以应卖掉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旧校区来换取建设资金。

(二)严格对投资的管理(包括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加强对二级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高等学校的对外投资(包括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经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并按国有资产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批准和备案后实施。高校应设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对外投资的安全与合法权益。据有关规定,高等学校不得从事股票投资和其他风险性债券业务。对过去发生的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业务应妥善处理,防止投资风险转化为投资损失或继续扩大损失。

(三)对于大额资金的流动以及非常规资金支付业务,应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

可先由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学校内部的申请提出初步意见,经校财经领导小组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意后再提交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财务部门根据学校会议纪要或决定办理相关的资金业务。具体操作办法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时,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高校应坚持综合平衡、开源节流、强化预算管理,要尽可能地吸收社会资金,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解决学生欠费问题。预算管理作为现代高校管理手段之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高校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高校财务风险的存在不仅仅会对高校自身的运营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通过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对其进行大致分类,描述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最终要提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在理论基础上有效实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实现由风险规避向风险控制的转化。

(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分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占总资金比重过高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已成为引发高校财务风险最直接、最巨大的动因。如何优化高校资本结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继筹资任务之后面临的又一复杂难题。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是建立在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可能带来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高校负债比率及负债金额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要与高校自身的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偿债保障基础相适应,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比例,以便合理分摊各期间的债务负担,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五)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分析评价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结合“利益相关者产权论”的原理,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确定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1.政府,作为学校的所有者、教育经费的主要投资者和公共设施的提供者,要求学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各种高级人才和科技服务;2.其他合作办学投资者,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追求投资财富最大化;3.学生(顾客),通过高考、选择学校提供的专业(产品),在交纳学费后,进入大学学习,他们要求掌握最全面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谋取职业打下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4.教职员工,希望自己有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发展空间、好的待遇,能够更安心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这几个利益主体通过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和学校经济分配政策的调动下,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资金才可能按照价值规律不断运动。这就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在教育经费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中,运用预算、定额、定员、可行性分析、预测等科学方法,开展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继续得到加强,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永勇.高校扩招举债与财务风险管理[J].事业财会,2005,(4):4.

[2]连艳玲,高淑梅.高校财务风险控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6):110.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逐渐完善,高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高校建筑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大幅度增长的办学规模也来到了更高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正常办学造成了影响。通过对目前高校财务状况的了解,进一步分析划分出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从而针对不同原因提出相关的防范对策,降低财务风险,以保障高等院校及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

一、目前高校财务状况

由于国家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以及国家对于教育的政策调整,各大高校进行扩招,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高校的财务活动愈发复杂,其所要面对的财务风险越高。近年来高校屡屡发生财务危机并影响了高校的运营及声誉,教育乃国之根本,这也因此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怎样才能有效的识别、防范和尽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也就成了高校面临的紧要任务。

二、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每个企业都无可避免的会面对其应承担的财务风险,而高校的财务风险指高校在资金运营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结果的预测失误或进行超出自身承受范围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损失,或由于客观财务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财务收益与同预期收益的偏差,不仅对高校正常的职能活动造成影响,同时不利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抑制高校进步。高校财务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一)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风险指高校用于学校建设或项目费用的资金不能达到应有的收益,造成资金的浪费,有碍高校资金的合理利用,对高校造成损失的风险。高校的投资支出主要包括校区建设、教学科研、人事制度和后勤服务等方面,而投资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校区建设和教学科研两方面。由于高校内部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权责不明,资金管理不当,财务体制不完善等,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高校的投资再一定程度上有些盲目,且学校投资失败的风险较大。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新校区的建设无疑也成了各大高校吸引学子的基础以及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但个别高校过于重视学校的外在建设,而忽略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同时,部分高校不合资投资科研项目,盲目采购教学设备,而一些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不尽人意,造成了设备的闲置。如此的资产流失对于高校来说无疑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加重了学校的财政负担,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前进。

(二)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高校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偿还债务而发生的财务风险。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资金来源已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拨款,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投入以及学费收入只能作为高校的维持性资金,而不是收益性资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拥有自主筹资的能力,从而通过运用财政、信贷、金融、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建设发展的资金。部门高校对于自身资金筹集没有一个明确的整体规划,导致贷款用途不当,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主要的问题存在于大多高校在借款时对于资金效益和还款能力方面考虑欠缺,高比例的债务更增加的高校的筹资风险;,金融机构出于对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多像高校提供短期借款,致使高校在短期内出现偿还风险;与此同时,国家方面为避免因金融机构提供过多短期借债而出现金融问题通常会进行相应的调控,高校短期借款供不应求的现象更加严重。

(三)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因其事业单位的性质,财务管理风险主要集中于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的缺陷,具体表现为高校对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及资金运作缺乏科学意识和先进手段,致使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影响到高校财务的正常运作。财务管理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人员冗杂,管理效率底下,职责划分不合理等问题将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对财务风险控制的不到位。另一方面,对于贷款资金管理不当,预算流程不规范,反馈制度及奖惩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也成为了高校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及风险控制责任制度

财务风险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为了尽可能的降低高校资金在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即在高校现阶段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了解和探讨高校的财务问题及管理现状,及时发现隐藏问题,从根源上降低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保持预警和监控。另一方面,在管理层实行风险责任制度,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完整的结合到一起,使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并根据高校的机构设置将财务风险按层划分,将风险责任追究到个人,提高个人的风险责任感,建立起一个相互制约、权责分明、运行有序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二)强化全面预算约束

高校应开设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保障预算在编制、执行、调整各个过程中的科学规范,及时调整预算编制办法,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及时推进财务公开及校务公开,落实集中采购制度,使高校在采购过程中资金使用与市场经济相挂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保证高校正常进行的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及偿债性预算,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应将年度预算、季度预算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尽可能的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加强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增强预算约束执行过程中的全面性,确保预算体系与管理层的联系,责任个人化,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为进一步促进预算管理系统达到实时性和有效性的目的,还需配合先进的信息手段,作出正确的资金预算规划。

(三)建立贷款监督制度拓宽筹资渠道

相关机构应对于高校的贷款额度,贷款使用项目,投入效益进行监督,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和民主决策机制,协调处理好高校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控制高校的贷款范围,不得超出高校可承受的安全范围,通过科学方法预估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还款能力和偿还期限。此外,高校不能过度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性拨款和学生学费的单一筹资模式,高校可以开拓筹资渠道,开放思路,提高办学条件,以缓解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经费短缺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提升高校参加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其他机构捐资出资办学;通过正规渠道发行教育和债券等方式筹集高校资金。

(四)加强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财会人员应不断调整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向,及时更新管理模式,保障整个运营管理系统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要努力做到从核算型向全面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转移;树立市场观念以及经济效益观念,从之前的事后结算模式转向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及时分析重点。通过财务工作渗透力强的特点,深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去。此外,应注重财务工作团队的素质培养。加强内部沟通,通过团队内部相互学习沟通,建立起一个共同学习的环境,培养团队的学习观念,从而达到个人学习与部门改革相适应的状态。通过团队内部的学习共享,实现知识创新,促进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使得财会部门的工作实效大大提升。

四、总结

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阻碍。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现阶段人才的培养。对于目前高校因各方面原因产生的财务风险问题,高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最大可能的控制财务风险。一方面高校应从制度上进行客观监督,另一方面也应主观上增强财务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做好各种风险防范措施,建立财务风险管控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门韶娟 黄晓茜 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99-02

近十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高校在财政补助资金和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高校发展所需的资金压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然而,随着贷款还款期限的到来,高等学校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新的财务困境,主要表现为不能偿付到期债务,拖欠职工工资,日常运转艰难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因此,全面、系统、有效地分析高等学校财力资源的配置情况,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及时诊断出高校财务危机的预警信号,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将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是我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1.对风险预警的认识不足。

(1)高校财务管理不受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财务制度存在问题等特点,使得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更加困难。

(2)筹资办学多元化的新格局,导致举债带来的财务风险必然出现。

(3)信息量的扩大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学校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和反应,建立预警管理体系可提升反应能力。

2.欠缺风险预警的基本前提。

(1)较为完备扎实的管理基础是实施财务预警的基础条件。

(2)财务管理与其它管理活动的良好衔接和协调。

(3)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

(4)必须具备符合现代人才管理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3.当前高校存在三大类型的财务风险。

(1)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高校财务状况在进行中长期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失衡现象。高校财务状况失衡风险,是指一个高校的财务状况在进行中长期平衡的过程中的出现的失衡现象。高校财务支出担负着学校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开支的需要。日常性支出(常规性支出)的设立,对保证各项重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高等院校支出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既要保证重点项目的开支,又要做好统筹规划、综合平衡,日常性支出项目过多过乱,使有限的资金被瓜分和肢解。尤其是学校在对各个院系及机关支出实行预算管理方面,为调动各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财务包干制度。在支出预算的核定上,基本沿用基数加增长比例的办法,虽然保证了各单位的既得利益。但单位的各项支出能增不能减,又使实际已经变化了的支出格局得不到调整,增强了财政支出的刚性。该方法一方面造成各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另一方面导致支出中的不足与浪费并存。支出结构失衡,反过来又直接制约了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虽然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风险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不太可能因财务危机出现破产的现象,但其流动资金是有可能短缺的,出现拖欠工资、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显现出高等院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2)规模扩建带来的债务风险。为了提升层次,扩大办学规模,高校都存在由于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出,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资金和利息的可能性而导致其无法正常办学的风险。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来,各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学校内部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毕业分配、后勤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也趋于多元化,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学校在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解决问题,高等学校在利用银行贷款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个别高校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学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存在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过度举债现象。

(3)创办校办企业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导致一批没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运行实体产生,其财务风险实际上是由高校来承担的。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办产业逐渐脱离主体,形成自负盈亏的的独立性组织。而校办企业由于没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财务风险实际上是由高校来承担的,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主要投资者,理所当然对校办产业负责任。一旦校办产业清算破产,学校也会负连带责任,学校要承担投资份额的校办产业财务风险,因而会对学校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形成学校财务风险。大致说来,校办产业财务风险包括两个方面:校办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和与校办产业相关的高校连带责任风险,这里主要是指高校的连带责任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偏低。自1997年至2005年,虽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呈逐年提高的态势,但提高的幅度并不大;在1998年至1999年,中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于GDP的2.69%。各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如图1。

应当说明的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则是在逐年下降,一度从1996年占财政15.24%的比例下降到2005年只占11.97%。各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含债务)比例如图2。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因我国GDP的基数在不断增大,实际上仍无法满足教育支出的需求。

2.扩招给高校带来基本建设的压力。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国家决定扩大招生规模,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从1998年的108.4万人扩大到115.8万人,增加近52万人,增幅达47%;全国在校研究生为23.4万人,比上年增长17.6%。到了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已达到546.05万人,是1998年全国招生人数的5.04倍;招收的研究生人数39.79万,在校研究生人数110.47万,人数是1998年全国在校研究生的3.25倍。扩招后,高校必然要加大对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在国家的投入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情况下,解决学校经费投入的问题只有靠学校自己,而学校扩建资金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贷款。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说:“由于贷款额度太高,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能力。”过去两年中,邬大光带领学生调查了20多个省过百家学校的数据,在他最近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000亿到2500亿元。这已经高于200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的数据。蓝皮书称,公办高校在银行的贷款规模达1500亿~2000亿元。高校贷款已经成为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

3.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规划、指导不够。对于高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理念,一是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引导和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导致个别高校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建,带来了资金需求的膨胀;二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在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由于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强调硬件办学条件建设,加大了学校的建设负担;三是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按照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对高校贷款建立风险评价预警系统和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导致部分高校贷款规模过大,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带来了财务风险。

4.学费欠交现象严重。由于许多高校对学费的催缴力度不够,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已成为困扰高校的痼疾。某高校新学年开学后仅新增的学生欠费就分别达到了2900万元之多,欠费学生占到在校生的近一半,欠费金额占应收学费、住宿费的40%多。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削弱了高校经费的自给能力,影响了学校的资金筹集。另外,由于助学措施跟不上,大量的交不起学费的贫困学生拖欠学费。这种势头短期内难以遏制,影响学校财务收支状况,也给学校发展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的解决措施

1.适应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运用水平,防范高科技带来的安全隐患。加强信息管理,保证预警信息传递路线的通畅。财务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动态信息为基础,这就要求加强信息管理,使之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供信息。必要时可配备专业的人员,使预警信息能迅速反馈到管理层以便及时作出对策反应。

2.合理利用融资工具以防范高校过度举债导致的风险。加强贷款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校内制度,科学确定贷款额度、结构、期限、还款计划,建立“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测算监督贷款风险,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

3.强化经济责任制,转变理财和筹资观念,以防范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完善高校经济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校内会计工作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学校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部分配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审计制度等。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最佳的财务计划,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各项资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健全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及时、真实、完整地反映学校财务状况,为学校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4.科学运用指标体系进行预警,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注意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增加更能反映高校实际问题的新指标。各项指标的选择应根据高校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综合考虑选择,或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予以设立,临界值、预警标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学校期望的效果予以确定。现有的预警模型虽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仍存在局限性。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制定出适合本单位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

5.建立起有效的防范机制和相关的防范制度。学校高层领导应足够重视,在思想上树立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高校对外投资必须有成本管理意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扩招以后,学生学费特别是老生学费拖欠问题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应健全有效制度,将学费拖欠比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较低比例。加强创收管理,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对于部门创收本着既要放宽搞活,又要管住管好的原则,不管何种形式取得的收入,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和核算。在内部分配上,合理制定分成比例,兼顾学校、部门和个人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探索创新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逐步下移理财重心,推行分层理财、全员理财。根据学校规模和内部治理结构,科学划分任务中心,确定理财主体。将市场机制引入学校经济管理活动,促进校内资源合理流动。在对全校经济活动实行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对部分财力支配权进行科学调整,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运行机制,引导和激发学校内部改善经济行为,达到提高理财效率、强化财务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金凤,杨抚生.高校建设中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2.黎晓林.高校的负债规模和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事业财会, 2004(27)

3.胡信生,拓东玲,王希文.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与防范.西北农林大学学报,2005(2)

4.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与有关指标的比例.中国财政年鉴(2006),388页

6.李力.我国公办普通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湖南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7,9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4篇

(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连续超常规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但经费严重短缺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从教育规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3年已达到34.5%。从教育投入角度而言,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虽已达到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高校教育运行成本增加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运营的各项成本也必然会增加,才能满足高校日常运转的需要。随着高校纷纷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按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部分高校以多校区办学的方式运行,这势必会涉及到多套班子运转的问题,无疑又增加了运营费用。另外,老校区校舍的利用率不高,往往会疏于管理,老化及破损程度高,需要二次翻新;新区建设、老区更新需要投资更多的资金,为高校的财务运行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必须要做好财务风险分析预警,以财务策略调整,防止资金断链。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由于现有高校的记账方式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账目以流水账形式呈现,看不出一个项目资金发挥的边际价值。一般的风险控制体现在预算和决算的简单对比,往往会产生毫无根据的追加预算,缺乏系统性的业务绩效评价,以衡量资金是否使用得当。所以,要建立有参考价值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首先应该从高校办学财务经费的整体上进行系统控制。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的缺失普遍存在于高校管理中。因为办学体制和历史习惯等原因,高校在计划和实际使用经费的时候很少考虑成本,一般只看重目标的实现。要让财务资金能够发挥边际价值,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用款制度且要投入一定人力和物力实施,会增加管理费用,这就需要权衡增加的支出与实施成本效益控制后取得的收益,看是否值得投入进行预期效果控制。

(三)科学性原则

财务风险分析要求建立的模型科学合理,数据的来源是可循的,剔除一些额外的干扰因素,并且数据之间应该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能够衡量和检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实现风险分析预警。

(四)总体性原则

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不仅需要分析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包括高校基本建设、后勤相关产业及校办企业,系统地评价高校的财务风险大小。

(五)奖惩原则

高校实施财务风险分析预警,为保证能够行之有效,必须建立一系列相对应的奖惩体系,保证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的结果能够落到实处。比如,在发现某部门某项目的财务出现风险时,令其部门马上进行整改,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对积极应对的人员进行奖励,否则进行问责,以保证财务风险分析预警能发挥实效。

(六)可靠性原则

在采集高校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模型数据及相关资料时,能确保所有数据具有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能直接或间接提取,保证其真实可靠性。

(七)动态完善原则

高校实施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所以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以适应高校办学模式的变化及财务风险的多变,改变或剔除高校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模型中不适用的数学因子。

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模型

通过收集财务风险预警分析资料,发现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研究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模型、奥特曼的Z记分法、高校贷款控制模型等。前三个模型的思路都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函数指标,然后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进行高校财务风险程度的衡量和预测。然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另外两个模型又有很大的区别。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所采集的是一系列非财务指标,而另外两个模型大多使用的是可计量的财务指标数据。贷款控制模型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银行贷款行为,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中提出,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模型,着重于对高校贷款风险的测量。本文选择Z记分法模型对S高校的总体财务风险情况进行预警,而关于Z记分法对衡量高校财务风险的适用性,我国已经有学者以高校财务决算数据为基础进行了验证。另外,本文关注的是财务类的指标,所以建立在非财务指标基础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不适用;而因子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多所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界限与标准,所以在这里也不适用。Z记分法还有一个好处,其选用的指标虽然是按照公司经营模式设定的,但在高校风险分析预警操作中能够找到对应的指标,只需在后面的综合计算过程中进行处理。从高校财务风险的构成来源可以看到,贷款负债方面的风险是主要的风险之一,所以对S高校的负债风险进行度量,选择高校贷款控制模型。四、高校财务风险评估实例

(一)基于Z记分法的综合财务风险评估

利用Z记分法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的思路。在S高校使用Z记分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的实践操作中,结合其经营的实际情况,对Z记分法使用的一些财务指标进行定义。高校的销售收入指的是财政补助收入、教育收入、科研收入以及其他收入,高校的支出指的是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结转自筹基建以及经营支出。所以高校的税前利润是销售收入与支出的结余。高校的流动资产有现金、银行存款、国库用款额度、应收及暂付款等;流动负债主要对应的有短期借入款、应交税金、应付及暂存款、应存财政专户以及代管款项。递延税金指的是高校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根据S高校2009-2012年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对S高校2010-2013年财务风险控制评价Z记分模型进行计算。自2010-2013年Z记分模型计算出来的S高校财务风险值都在1左右徘徊,最高为2012年的1.08,最低为2011年的0.89,而和Z值计算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发现,计算出来的4年都属于重警,说明最近几年S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不好,这是因为新建校区,进行了大量的举债,造成了银行贷款为主的负债增加,工程款项的增加,以及资金流动的降低。另外说明S高校的财务盈利能力较弱,没有充分发掘新建校区贷款资金的利用价值。既然S高校的财务风险存在重警,那么给学校领导班子做出决策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比如如何降低财务风险管理,增加财务风险管理的稳健性。

(二)基于贷款额度控制模型的财务风险评估

根据高校贷款额度控制模型,其财务数据为非限定性净收入设定,由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n年期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n年期可用于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及现有贷款风险程度测算几个部分组成。以2013年S高校的财务数据为例。

(1)计算非限定性净收入。根据2013年财务报表决算,其2013年所有收入合计25000万元。按正常收入估计,假定以后每年所有收入的增长额度刚好等于每年支出的增长额度,呈一个均衡的增长趋势;同时预计每年刚性支出为15000万元,则2013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为:25000-15000=10000万元。

(2)计算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假设每年将非限定性净收入的70%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则能够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为10000×70%=7000万元。

(3)n年期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现值。假设需签订的是8年期贷款,还款方式是等本付息,同时设定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5%,则8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年金现值系数=7000×5.9602=41721.4万元。

(4)留存收益n年期可用于偿还贷款余额。假设将2013年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30%用于偿还贷款,以后因为考虑还贷款优先的原则,不考虑提取一般基金;根据2013年年终决算,一般基金结余为1000万元,则可用于偿还贷款的金额为1000×0.30=300万元。

(5)可得出8年期累计贷款控制总额度为41721.4+300=42021.4万元。

(6)8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截至2013年底,贷款余额为30000万元。则8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为42021.4-30000=12021.4万元。

(7)计算目前贷款风险程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依靠贷款额度控制模型计算出来的贷款风险也属于较高风险的类型,与前面的Z记分模型计算出来的重警结论相似,表明不论从综合财务能力还是以贷款为代表的S高校财务风险都出现了问题,这就要求S高校对较高的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在明确高校法人主体地位、赋予高校以愈来愈多的独立和自我管理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高校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使得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1、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1、收入风险。虽然目前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学费收入始终是高校的最主要收入。而我国的高校学费水平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人均学费上涨幅度有限。因而高校的学费收入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招生人数。根据《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从各地公布的高招数据来看,很多省市招生计划均没有完成,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例如,被誉为中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省市之一河南,2013年就有7.06万个招生计划没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63%;教育大省山东2013年有6.3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2%。高考招生困难的重要原因是高考生源的下降,而高考生源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学龄人口的持续下降,这是一种绝对值的减少。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急剧下降。根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降幅高达12.86%。报告还进一步指出,在2018年到2020年前后,18岁适龄人口将达到一个最低谷,虽然之后会稳步回升,但无法再回到上一个高峰。因为适龄人口数量的下降,各高校门槛已经一降再降。2013年,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76%,创历史新高。就连历来被视为高考生源大省的河南,最近5年间的录取率也从42%发展到78.2%。如果生源不足或者完不成招生计划,这将直接导致收入的减少,将使高校面临主要收入来源枯竭的风险。中国教育在线针对高校倒闭进行的专项数据调查显示,有78%的人认为会出现高校倒闭。从被调查者看来,高考人数的下降是高校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债务风险。目前高校的债务主要来自于学校建设中的银行贷款。高校扩招满足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但是,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办高校多年来一直依靠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投入却远远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而银行出于风险规避和利益追逐的考量,看好公办高校国有身份,向高校抛出“橄榄枝”。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负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式。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责任意识不强;有的高校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还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学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存在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过度举债现象。盲目或过度负债,或者贷款用途不当,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益,最终会使高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形成财务风险。

1.3、资金使用风险。资金使用风险也就是资金管理风险,而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就是指财务管理的约束力不够而引发的财务风险。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对高校领导的投资决策进行监督,有些高校的投资决策甚至由个别领导说了算。在征地建设新校区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和论证,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建设资金占用教学和科研资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国家投入资金效益不明显。这也是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的一个方面。

2、高校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2.1、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由于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新校区建设,资金需求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为了解决扩招后的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资金缺口,向银行贷款成了高校解决资金缺口的最好办法。而且近几年政府对高校的信用担保,因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使不少高校能够比较容易取得银行贷款,这在客观上为高校债务风险形成创造了条件。

2.2、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然而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滞后,高校的财务人员很多只关注原始凭证的合法性、记账凭证的合理性、签字手续的完整性,而很少去评价、分析资金的管理,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高校的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因为一直以来高校的经费都是通过国家拨款而来,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建设,使高校的贷款额、资金量、业务量不断增加,管理者普遍还是缺乏风险意识。

2.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高校领导“点菜”政府最终“买单”的管理体制促使不少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时没有经过严密谨慎的论证、可行性研究、风险研究,盲目贷款,这种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惯性导致了高校贷款扩建热、投资狂和银行的“大胆”信贷。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3、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3.1、强化预算约束管理。一方面,通过预算审批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公办高校的财务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调整的科学规范。细化学校预算编制、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从编制综合预算逐步延伸到经常性预算、采购预算、滚动项目预算。在对过去的支出效益与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支出需求做出预测,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使预算过程更加简捷和高效。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遏制预算不断膨胀的恶性趋势。通过预算控制,加强事中控制管理。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3.2、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

(1)积极争取财政拨款。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总额和预算内政府拨款绝对数都在逐年增长,但预算内政府拨款占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比例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近87%、1997年近65%,下降到2001年的52.9%,其中2004年这一比例则下降至43.7%,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提高政府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例。对于财政拨款,管理上以“节流”为主,同时加强“开源”措施。高校应积极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准政府需要,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同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走产、学、研的发展道路,和政府一道实现“科学强国”“教育强省”的战略规划,从而提升学校影响,创造学校财富,实现双赢的局面。

(2)高校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政府拨款的思想,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3)积极利用国家关于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获得多种经费来源。中央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扩大捐赠税收抵扣额度、范围,支持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政策等。高校将从这些政策的改变中获得更多的经费收入来源。

3.3、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落实投资追踪问效制度。能否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制度,明确决策者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贷款管理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各级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高校资金监控系统。要求高校的贷款项目充分论证,拟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中长期贷款计划,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贷款备案制度。对于那些投资决策失误、浪费现象严重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追究其领导职责。

3.4、建立高校的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于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作者简介: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高校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资金使用

[DOI]10.13939/ki.zgsc.2015.11.071

1 财务风险的概念

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资金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结果预测不足或因自身难以承受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损失,或由于在经济运行中客观上会突然出现的政策变动、政治形势波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由于各种人为、非人为因素而导致各高校无法偿还的贷款、不能支付的各种欠款、出现的资金损失等风险。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是不可能消失的。

2 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2.1 学生欠费风险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费标准的提高,高校贫困生逐年增加,欠费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还有部分学生恶意欠费,学生欠费现象日趋严重。

2.2 资金使用风险

资金使用风险也就是资金管理风险,而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就是指财务管理的约束力不够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2.3 高校筹资风险

高校作为国有公办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所不同。企业一旦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畅,就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局面。目前我国没有并且短期内也不可能存在高校破产制度,虽然很多高校财务事实上已经破产。同时,高校资金来源中,仅有银行贷款是需要向银行偿还本息的。因此,高校筹资活动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造成严重影响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其又可具体分为:

2.3.1 利息风险

借款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利息。对于高校而言,借款资金本身不能带来收入,更无盈利可言,利息费用只能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举债金额越大,所付利息越多,日常运行费用中的有形效益支出比例越低。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支出。

2.3.2 偿债能力恶化风险

高校使用借入资金与企业使用借入资金不同。企业借入资金的本金仍然没有耗费,它还是以某种可以偿还债务的形式存在;而高校对借入资金的使用实际上是一种最终耗费,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弥补利息支出,还需要用其他资金来偿还本金。因此,高校举债实际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使用,而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压力的扩张性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难以估量。即使支出压力按现有收入能力同步扩张,本金偿还的需求也会使未来财务结构趋于恶化,最终导致偿债能力降低。

2.3.3 信用等级下降风险

当前银行大力推崇向高校进行放贷,就是因为高校信用记录良好,收入来源稳定,并且在性质上是国有公办。而一旦出现高校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必然直接影响到高校在银行心目中的信用等级,并对高校将来的融资造成困难,使得高校将来的现金流入可能性及筹资能力大大降低。

2.4 高校投资风险

笼统地说,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高校情况与此相似。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主要有四类:①教学用固定资产;②后勤经营性资产;③校办产业;④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面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状况。投资金融资产的高校,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只有后勤经营性资产在后勤开始社会化这几年,可以说经营得蒸蒸日上。然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增长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同时,除了金融资产,其他资产都是无法快速变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同时也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从短期来看,高校的资产变现能力天生就比企业差,还有资产流动性风险。同时,这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这种过量投资主要是体现在基建项目上,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实力,盲目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正常的资金负荷,从而加剧了短期的流动性风险。

3 高校财务风险的问题及原因

3.1 下属二级部门财务监管不到位,形成账外账

部分高校后勤、附属医院等部门历年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未在学校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会计报表也未并入学校会计报表,游离于学校财务监管,形成账外账。

3.2 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加大

个别高校基建项目因未竣工结算或资金缺口未及时进行固定资产核算金额较大,造成资产信息不实。比如基建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长期挂账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核算。特别是有些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建设资金由学校自筹解决,因资金缺口,不仅造成大部分工程虽已完工且交付使用,已完工投资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未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而且造成学校资产负债率过高。

3.3 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使高校潜藏财务风险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了高校领导层淡化风险意识,注重政绩工程;中层部门超前消费,学校的钱不花白不花。资金使用上的不顾经济实力,好大喜功,不注重“开源节流”,最终导致财务状况总量失衡。

3.4 体制改革滞后,加剧了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观念淡漠,内部管理松散,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高校事业收入基本上只有学费收入,收入渠道单一且具有明显的学年度特性。与此相矛盾的是,高校的支出呈现均衡发生的刚性。当高校总收入不能满足这些刚性支出的需要时,就只能向银行借贷或向市场赊购,财务风险必然同步增长。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甚至有的高校财务部门为套取银行信用,把本来显现的财务风险“隐藏”起来,粉饰学校的财务状况,不计成本地扩大借款规模,势必加剧高校的财务风险。

3.5 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使高校难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分析就是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利用财务数据和采用数据化管理方式,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对高校经营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但大多高校由于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甚至未认识到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这道“防火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已经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学校,由于现行财务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其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上,定性分析不足,这给高校财务安全埋下了隐患。

4 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措施

4.1 树立风险意识,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1)高校财务人员要转变旧的资金使用观念,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对投资项目要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应以学校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做好投资计划。

(2) 要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情况,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指定科学合理的贷款方案,不要盲目贷款,加大财务风险。

(3)做好日常用款计划、贷款还款付息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4.2 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加强日常预算管理

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预算制度,以谨慎性原则编制年度预算,合理估算学费收入,量入为出,以收核支。

(1)发挥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优势。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发挥了解内部情况,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日常性、及时性和深入性的特点,重点监督高等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可以实行全过程的即时监控和阶段性定点监控,对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向学校作出报告。

(2)将高等学校资金安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防范财务风险资金安全是目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审计部门也要将其纳入审计工作重点,实行银行对账单财务、审计双监督制,不定期现场检查,建立资金安全责任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避免资金安全风险的出现。

(3)提高财会工作重要性认识,加强政策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确保财经政策执行。二是各相关部门应加强财经法规和财务会计知识学习,正确把握政策,提高管理水平。三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督导力度,督促学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和纠正,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4)严格会计核算,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一是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以制度促管理。二是严格会计核算,规范往来科目使用,及时清理挂账和欠款。三是完善资产台账入账手续,及时结转固定资产,将二级预算单位纳入预算监管范围,防范资产流失风险。四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五是加强有关银行账户及资金往来的管理,严禁一户多用。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7篇

针对当前高校财政压力和财务风险,新时期高校应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加强科学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高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等措施防范财务风险,方可从人、财、物、信息等全面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理顺财务管理体制

在新形势下,高校已经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财务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风险,要承担和面对风险,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教育目标。高校财务管理是严肃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从制度层面,从源头上防范经济犯罪、避免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后勤服务工作,更不能把财务工作理解为仅仅是算账报账的服务部门,而应转变观念,应将其视为整个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保证,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基础,是高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参谋,同时也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守护者。因此,高等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要研究和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树立风险意识,必须将财务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高校工作的始终。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工作可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适度放权”的财务管理体制,坚持“财务集中,财权适当下放”的原则,以确保高校财务制度、经济分配政策、经济资源配置、财务收支预算、会计核算等高等统一。财务处作为高校一级财务机构,在高校党委、校长或分管财务副校长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负责全校范围内的财务管理和确定范围内的会计核算,以及各类财务活动的管理监督;参与高校经济活动的决策和监管;负责所有涉及收费业务的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没有财务处的委托或同意不能随意向学生收费。

高校财务工作要坚持做到三个统一,即所有经济活动统一高校核算;所有创收业务执行同一项分配政策;所有支出业务遵循统一的核算办法,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一)强化预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预算管理工作抓得好,则可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应在财务处内成立预算管理科,专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审批、监管,建立全面的预算控制系统。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有所为,有所不为”,“与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战略预算原则。

高校要合理测算并严格控制支出预算;要切实加强对基建和设备采购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严格实行招标制度;对于道路维修、修缮、批量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专项经费全面实行项目管理,通过项目申报,对项目的目的、计划和效益等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根据高校财力情况,列入年度预算。高校按照“经费包干、专款专用、结余留用、超支核减下年度指标”对各单位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标准、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高校的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核、辅导和监督,同时定期对校内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依据预算对单位的负责人进行责任考核。

预算的编制采取逐级编报,从高校的最基层逐级汇总上报,逐级审批,经各职能部门综合平衡后提交预算科审批,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高校内部组织经济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预算管理科负责监督预算执行情况,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并以此作为院系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要加强预算项目管理,必须实行绩效评价工作。首先,建立绩效评价的专门机构。如在财务处设立绩效评价科重点对高校下达的实行项目预算管理的经费进行绩效评价,使高校的每一分钱用得合理,用出效益。其次,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行资金使用问责制,资金使用量、任务完成量、质量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等将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经济责任制和经济效益挂钩,使责任人把高校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处处以节约和谨慎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开展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各单位、各部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也将逐步纳入评价考核。把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立项或本年度项目是否中止和安排预算的考核依据。高校根据各单位的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其单位进行奖惩。对资金使用效益高的,给与适当的奖励并在下年度预算安排中享受先安排项目等优惠政策;对挪用、挤占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除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外,上年结余收回,下年度的预算定额下浮。

三、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告知财务已经面临危险,要对此提早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体系。设立和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对财务运作是十分必要的。财务预警分析就是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及时利用财务数据和采用数据化管理方式,将单位已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管理者,并分析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和财务运作的隐藏问题。要实现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化解各类财务风险。

(一)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高校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学校提供预警信号,使学校领导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学校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形式加以表达,建立学校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周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二)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对学校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这主要是对学校筹资能力及其稳定性、学校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学校营运能力及其合理性、学校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等有代表性指标重点进行分析。通过学校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对主要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潜在的风险。同时学校财务人员要参与到教学、科研管理的具体活动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四、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一)政府应主动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等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全面落实对教育的投入责任。按照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明显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原则,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应逐年增长,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为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提供稳定的基础。

(二)坚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高等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非偿还性资金,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及时、足额地收回学校的资金。要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市场化运作高等学校服务性职能,对后勤实行目标管理,依靠社会力量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产业经营能力,开发学校的资源,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要树立节约意识,压缩开支,减少消费性支出,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高等学校要健全资金管理机构,负责学校经费收支和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

(三)银行应加强信贷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行业信贷政策的引导,研究制定高等学校贷款指导意见,出台高等学校贷款优惠政策。国家开发行针对教育行业建设贷款需求大、期限长的特点,予以重点支持,化解目前高等学校商业贷款的风险。各商业银行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信贷管理办法,明确信贷准入标准、风险评估标准、贷款期限、利率、发放形式、贷后管理措施。对现阶段高等学校贷款短时期内出现的难以还款的风险贷款,根据学校的财力和发展潜力,商业银行可以采取调整贷款期限和降低贷款利率浮动方式,帮助高等学校度过暂时困难,从而化解高等学校的贷款风险。

五、强化高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

(一)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必须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三管齐下制度,建立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核算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实行项目负责制和项目问责制,做到制度管人管事,按章办事,努力降低各种风险。

(二)加大高校内审的监督力度。

1.发挥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优势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发挥了解内部情况,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日常性、及时性和深入性的特点,重点监督高等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可以实行全过程的即时监控和阶段性定点监控,对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向学校作出报告。

2.将高校资金安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资金安全是目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审计部门也要将其纳入审计工作重点,实行银行对账单财务、审计双监督制,不定期现场检查,建立资金安全责任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避免资金安全风险的出现。

3.加强对投筹资活动的审计

审计部门要监督学校的投筹资行为,对投筹资程序进行监督,审查投筹资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合规,监督投筹资项目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论证,是否经过集体决策,是否落实了责任人。要加强对投筹资企业的监督,采取年审制,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高校贷款的政府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加强高校贷款管理、明确还贷责任、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高贷款如何控制、风险如何防范、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未作出更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为此,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出台其相信的操作规程。明确“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防止乱上项目,适度控制贷款规模,制定贷款审批制度。其次,也要加强对高校预算的管理,强化对高校财务状况的监督,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检查。

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

按照《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加强高校财务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认真学习会计的相关法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务工作,加强思想观念转变、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学历教育和会计专业水平培训相结合。开展高校财务部门内部定期、不定期交流学习和校外培训学习相结合。再次,应认真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管理的程序、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知识。打造一支思想过硬、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的财会队伍。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8篇

1.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认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中内部和外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过程与结果等问题。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中,首先要注意高校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使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二是高校内部的协调,如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规模、效益同步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1.2践行科学教育发展观,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准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正确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要走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要根据当地特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以及人才的需求,培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培养模式。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不能被局部的、短期的“功利主义”阻碍可持续发展。使“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检验标准,否则,高校将面临着被兼并甚至倒闭的可能。

2高校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财务风险问题

2.1单纯追求跨越式发展,造成财务总体失衡风险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力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转变。由于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创收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给学校的教学以及教学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校亟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等诸多现实问题,以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使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开始大量借贷负债办学。目前没有贷款的高校已不多见,贷款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高校已非常普遍,高额贷款的利息支出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使高校在中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失衡现象,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发不出工资以及不能维持日常运转的局面,而高校管理层对风险意识认识不足,办学自的不断增大,短期行为等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因素。

2.2总体筹资能力弱化,造成财务收支失衡风险

一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拨款在高等学校全部经费来源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国家财政拨款仍然是重要部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提高国民教育素质的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国家,各地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相差也较大。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无论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不仅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且大大低于同期世界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为5.1%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比例。在部分地方高校国家拨款只占总收入的20%~30%。

二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已对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缴费上学已被人们所接受,这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过高和过于片面地估计了人们对学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制定学费政策时规定的学费标准明显偏高,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从近几年学生缴费的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缴费率是相当高的,拖欠学费绝大部分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老生欠费情况比较严重,有的高校缴费率只有50%,甚至更低,恶意欠费已成为一种“顽疾”。三是高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是社会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不适宜对外大量投资,而近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效果也不够明显,学校与后勤组织的产权也不够明晰,后勤部门很难完全走向社会化,其给学校提供的财力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2.3决策不够科学合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益降低

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判断或对外投资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些高校不经过科学论证,不考虑发展空间和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乱铺摊子,造成重复建设,有些高校的对外投资没有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不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研究决定,对外投资存在着盲目性、草率性和个人独断性,经济效益低下,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3.1为预防财务风险,高校必须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银行贷款是要还的。教育部于1999年在[1999]10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银校合作工作。《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这就说明高校贷款要由高校自己承担责任,而不能寄希望于只付息不还款或由国家来还款的幻想上。不能在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缺乏信用观念,有人认为高校是国家的,欠银行的钱也是国家的,就可以不还,国家不可能让学校关门,对学校负债不可能坐视不管,这种认识和行为是极其有害的。国有企业的债转股与不良资产剥离是计划经济带来的特殊问题,不能成为学校今后不还款的借口。高校要改变过去习惯无偿使用财政资金,要提高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认识,在借款资金的管理上必须考虑其负债和有偿使用的特点。高校负债能力是有限的。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由于财政拨款基本上是一个定量,而只有学费是个收入来源的主要变量,所以学费的高低决定着高校还贷水平的高低,尽管到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14万亿元,但这些存款主要为少数富裕者拥有,真正属于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积蓄并不多,加上购房、医疗费改革等,一般家庭能用于教育的钱并不多。国家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考虑,最近几年不会大幅度调高学费标准,所以高校学费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会趋于稳定。因此,过度的负债经营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3.2为消除财务风险,高校在收入管理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筹资模式

教育经费的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稳定学杂费收入的同时,要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通过兴办高科技产业、开展科研活动以及对社会的教学、科技服务取得收入。要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系统的规范分离,不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的实现形式,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争取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要充分运用政策规定,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和个人捐赠,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来源。利用国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高校扩招国债项目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高校要利用这个契机,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商业银行贷款来发展高校。高等教育正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几年来,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大幅度增加,必须迅速改善办学条件,为适应高校扩招的要求,学校建设、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学校已有的资金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的需要,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学校应与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从银行获得贷款,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当然,学校财力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超过学校财力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学校必须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

3.3为控制财务风险,高校应合理安排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每一笔支出都进行认真地研究,将经费开支压到最低限度。在宏观调控上,通过确定一些指标使全校资金支出结构更趋于合理化。第二,对于经常费用开支,如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以及招待费等费用,要实行定额管理,指标落实到单位,严格控制使用。实行“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并结合制定一些奖惩制度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对于专项经费支出,要在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第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把好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关,优化资源配置,做到各项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第五,设立校(院)长预备费,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或因政策调整影响的预算失误,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

3.4为预测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9篇

这番话来自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加。杨的“困惑”在部分大学校长中流传,并引起高层重视。2004年12月,教育部公告,将对部属高校的发展规模和建设投入情况予以调查。

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说,“教育部此次调查的背后,也是因为审计署在去年12月份提出了这方面的需求。”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刚刚结束的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表示,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隐瞒也隐瞒不了多少”

事实上,教育部的调查内容和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内容有诸多重合。审计署在2004年5月,进驻全国19所重点高校,对2003年度的财务收支、收费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其中,基建工程款、校内院系所办学收费、校办企业资金运作,是审计的重点项目。

2004年9月,李金华透露,目前少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有失控现象。他警告说,如果高校对财务的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把高校教育在这两年来的增长度抵消。

公众期待着审计署会拿出一份什么样的高校审计报告。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一位官员告诉《望东方周刊》,“我们现在正在汇总报告,估计今年‘两会’前报给国务院。”

李志仁博士评论说,“审计署的高校审计报告出来以后,必定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这是转发国家发改委的文件,具体工作由发改委社会司负责,教育部只负责部属高校的情况调查。”教育部负责这项调查联络任务的规划司工作人员韩劲红这样告诉《望东方周刊》。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王玲处长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连续发展了5年,要了解一下发展状况,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确定‘十一五’的发展思路一是快速发展、稳步发展还是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王玲介绍说,“部属高校由教育部负责调查,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负责,由于设计的调查项目比较细,需要一定时间,数据还没有上来。”

关于调查是否存在难度,王玲表示,“我们每年有年度事业统计,隐瞒也隐瞒不了多少。”

“一些高校的信息公开程度比企业还差”

财务经济问题是调点之一。审计署西安审计特派办负责西安交通大学的审计。特派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在谈到高校审计的感受时说,“一些高校是诸侯经济,自一放开,各搞一套。”

“高校的财务乱一般是乱在院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可以兼职,可以开公司,同时科研自扩大了,这里谁是谁非,都在边缘上。联合搞开发的比较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有、集体、私营还是个人分得不是很清楚,有变相侵占国有资产的现象。”

另一位审计工作人员评论说,“高校众多的二级单位、校办企业也使财务管理更加混乱。就现在来看,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袁连生指出,“中国的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小学,财务权力比国外的学校要大许多,自由度也大许多。高校有财务决策权,却不承担后果。”

袁连生曾经给数家上市公司做过审计。他告诉记者,“一些高校的信息公开程度甚至比企业还差,暗箱操作现象普遍,害了不少校长。”

在《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几位教育学者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高校财务状况不公开,研究教育的学者都无法获得研究数据。”

教育部下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程方平表示,“校务公开,常常等于没有,而且很多学校虽然是一级法人,好多二级学院都有收人,而这些收入怎么公开,是否需要公开?”

警惕高校财务失控

还在1999年,高校审计就曾使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强化管理、坚决制止“小金库”有关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审计署的工作“暴露出部分高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严、内部审计不利、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003年,江苏省审计厅会同12个省辖市审计机关对46所省属高校2001年度收费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查出违规资金达2.63亿元。

审计出的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的收支不实问题比较普遍;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违规收费现象严重。

通过对19所高校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表明,应计未计收入1.41亿元,虚列支出3503.86万元。在调查的46所高校中,有37所高校将收费列入挂账,列收列支9955万元、转作“账外账”或“小金库”5096.02万元。

南京某学院将2880万元存人华诚财务公司、华阳金融租赁公司等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绝大部分已于1999年到期,但至今未能收回本息。目前这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均已停业清算,2880万元的巨额存款能否收回很难预料。

2004年6月,审计署对清华大学进行了市计,审计中发现该校在经济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

教育学博士陈上仁认为,高等院校经费支出的结构从财力上反映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消耗,并同时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

“另一方而,某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管理制度的漏洞,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办产业及后勤,乃至学生入学等方面大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他说。

大规模举债与金融风险

“大学经费的不足,导致公立高校贷款的情况十分普遍。目前巾国还没有公布这方面的数据。”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邬大光博士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我收集了部分省、市和高校贷款的数据,发现有的高校竟然能够贷到10多个亿甚至20个亿出来。”他估计全国的数字“相当惊人”。

袁连生透露,“北京师范大学政府拨款4个亿,但实际运营需要8个亿。现在仍挂着北师大牌子的珠海分校(现在已经成了独立学院),借了7个亿用于基建投入。”

从1999年开始,银行与高校的合作开始成为一种风潮。“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所需的资金额绝非一个小数目,都是上亿、几十亿,甚至百亿。”程方平研究员介绍说,“如廊坊东方大学城投资达50亿,宁波市高教园区投资32亿,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远期投资40多亿,仙林大学城投入50亿,广州大学城投资高达12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

袁连生举了个例子,清华大学借贷10个亿盖了学生公寓,公寓的收费还不够还借款利息的,更别提本金了,因为中国学生公寓收费有标准,一年不能超过1500元。

邬大光对高校大规模举债表示担心,公办高校贷款不断增加是否蕴含着潜在的财务危机?是否存在金融风险?

据邬大光介绍,东南沿海有一所高校,伴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由于贷款额度太高,已没有还贷能力,在地方政府的调解下,以“置换”的方式,转到另外一所大学门下,改换了门庭。

据记者了解,银行贷款往往主要用在扩大高校基建规模上。据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有54个,其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招商银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内地的大学城项目已经被排在“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成为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

为进一步规范直属高校银行贷款行为,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并在直属高校建立资金监控系统。

大学收费不能再涨了

“教育成本越高,举债越高,相当一部分就会转换到收费上,导致高收费和乱收费。”教育专家杨东平评论说。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的大学学费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只增长2.3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这并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统计表明,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北京,有64%的家庭认为高校学费太高;33%认为一家供养一个大学生很困难,37%认为勉强供得起,只有30%的家庭认为毫无困难。北京的人均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国家发改委2004年上半年价格举报的六大热点中,教育乱收费居首位。据教育部的调查,2004年,已查处教育违规收费4.75亿元。

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不断发文制止学费上涨,并下达了“必杀令”。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首先是要有效治理教育乱收费。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克勇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大学收费不能再增加了,否则影响社会的稳定。”

探求破解难题之途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看来,“政府和社会应该创造条件,逐步把学校的负担减轻。进程可以是渐进的,但原则是不该学校负起的责任要逐步地不再由学校承担。”

纪宝成在去年举办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时下一些学校乱收费还屡禁不止,和教育经费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但其后的10多年里,这个4%的目标从来没有达到过,1996年一度还跌到了2.44%。

所幸的是,情况正在改观。据教育部部长周济透露,目前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5年前的2.45%增加到3.41%,中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上述比例达到4%。

中国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这种现状的解决需要一定时间,而公众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教育部的思路是,目前,中国教育工作将把有限的资金向农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倾斜;同时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力求解决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体制。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第10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1.成本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不被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高校发展目标在于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许多高校偏重社会效益,追求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声望及影响力的提高,忽视办学成本效益。为实现社会效益目标,不考虑成本控制,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产闲置浪费、资产流失等现象,导致经费紧张,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学和科研是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未进入学校全面管理的决策层和考评组,这不利于学校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使用。

2.风险控制意识薄弱,资本结构不合理,由于高校长期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部分高校对贷款认识有片面性,认为“学校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银行的钱不要白不要”。在国家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扩招对资金的需求时,很多高校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盲目贷款,导致资金结构失衡。加之高校干部轮岗制度及离任

审计制度执行不力,从而导致领导者多注重工作实绩,经济责任意识淡薄,盲目乞求脱离实际的发展,资金运用缺乏合理性,导致学校财力入不敷出,甚至出现以贷还贷的现象。3.内控制度不健全,财产物资管理不规范,近年来高校的基建腐败及贪污案呈多发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领导的权力过于集中,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管缺位。由于高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导致银行贷款部门无法核算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高校自身也无法对财务执行情况进行准确分析、核算,加剧了财务风险。高校因无成本考核机制,普遍不重视财产物资的核算和管理。实验材料、办公用品等低值易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不规范;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没有统筹调配,出现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账与各使用部门或校产管理部门无法进行账账核对、账实核对,存在资产流失现象。这些与内控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4.会计监督职能被弱化,财务信息不真实,目前,高校仍沿袭传统的“报账型会计模式”--记账、算账、报账,偏重会计核算职能,忽视了会计监督职能;重事后监督,轻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对内、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和解释信息。一些高校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造成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会计核算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加之高校采用收实现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高校的隐性债务信息,给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5.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估指标,忽视了财务分析的作用,目前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基本处于初期阶段,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标准,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包括事业发展速度、成本效益等经济效果分析内容,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造成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二、加强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

1.预决算管理是前提,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随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支出的多样化,原有的预算管理已经被新型预算管理模式--综合财务预算所替代。高校编制预算既要考虑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高校财力的实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调整预算要经高校最高行政领导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的强制执行。减少超预算支出的发生,使资金在可预测、可控制范围内正常运行。

2.财务分析是重点,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比较和分析,以求得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应该重视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增加人力,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通过财务分析,对各大项目的经费支出与预算比较,运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降低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使财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领导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为学校发展提供优质的财务顾问服务。

3.风险管理是核心,由于高校办学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功能。学校为了搞好基本建设,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尽管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但是,部分高校对贷款认识不够,盲目贷款征地,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给高校发展带来了隐患,所以,建议要尽量利用国家扶持贷款,减少利息支出,降低筹资成本,还要建立“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和管理活动来实现对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

4.培养人才是手段,目前,高校的会计核算已普遍实现了电算化、网络化,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高校内外的相关系统采集和调阅,高校的财务管理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所以高校必须尽快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既精通财务管理与核算、又懂信息化操作与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能够准确识别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更好的防范信息科技的应用所带来的高校财务安全隐患。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5.建立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本,高校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法律制度方面约束、规范、控制经济活动。遵循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对重大投资、等业务活动要实行集体决议制,对专项业务活动要制定专门控制措施;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作用,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发挥职代会对学校财务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学校资金良性运行。

上一篇:建筑防水施工范文 下一篇:外墙保温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