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37:10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考 语文复习 备考攻略

面对高考,每一个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育者,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对该如何备考都是绞尽脑汁,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取得优异的成绩。

凡事预则立,事情要想取得成效,必须首先做好计划,再有条不紊地展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学习也不例外。2013年的高考已经结束,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备战2014年的高考。下面我就过去一年的经历谈谈高三语文该如何备考。

一、熟悉大纲,有规可循

游戏有游戏的规则,这规则便是不可逾越的界线,只有我们熟悉游戏的规则,才更有把握在游戏中取胜。高考也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范畴,只有我们把握了方向,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因此,教师在备考前必须首先熟悉《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下均简称为《大纲》),通过解读《大纲》的相关内容,熟悉考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如《大纲》中明确了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我们可根据其难易、重点制定相应的复习时间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及写作相对于其他内容来说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而且这些内容也是难以把握的,在时间安排上应有所偏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语文高考考查中“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的内容是有所变化的,名篇名句的默写由过去的文言文22篇,诗词曲48首变为了文言文11篇,诗词曲22首,而且考查的篇目也发生了变化,文言文中只保留了原来的《劝学》、《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4篇,诗词曲则只保留了《氓》、《蜀道难》、《登高》等8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就会走冤枉路。必考篇目的减少与变化,使得我们制订计划时应在时间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把76篇减为33篇必背篇目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其他内容的复习。譬如,我们可以多花时间在写作上,或文段阅读上。

《大纲》是高考备考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犹如航船上的指南针,为此,我们在备考时应认真解读、熟悉相关内容,这样才有规可循,才能走最短的路到达目的地。

二、有的放矢,逐项攻破

熟悉《大纲》以后便是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的复习安排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如我们可以按照考卷中的相应题型复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先讲学生感兴趣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制订计划时务必全面、周到,落实到位。

在制订计划时,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高考语文考卷中,阅读与作文是重中之重,制订计划时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个度。为了突出重点,有的老师也许会用整整两周、三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复习文段阅读或作文,但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对此,我们可以穿插讲授这些内容,如进行古诗文阅读专题复习时,可以在某一节课上抽取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一篇阅读,或用5分钟时间完成名篇名句的抽查,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用几分钟时间朗读一则新闻以便积累写作素材……当然,这一切必须有序进行,讲究科学性。

这样,专题复习可与其他练习同步进行,在有计划地攻破对应专题时又不冷落其他章节,以免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生疏感。

三、讲究方法,总结技巧

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高考备考中,我们不应也不能让学生猜题,何况高考不可能出现已经出现过的题目。为此,在高考复习中,我们更应注重方法与技巧的积累。

从考试来说,语文和数学、物理等学科没有多大区别。语文有属于自己的公式,这就是答题思路和模式。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是古诗文阅读还是其他文段阅读,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我们能用心发现。如选择题中病句一题,无论出题者怎样出题,病句的错因都离不开“四不、一成分、一结构”,只要认真揣摩,就总能找出错因,选出正确选项。再如主观题中,在回答时要做到有条理,问什么答什么,文段阅读题答题时必须回到原文找答题依据等。除此以外,还必须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用术语,这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及答题水平。

四、作文提升,重在积累

作文是高考语文中单项所占比例最重的,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内容。作文对于高中生来说,文体意识已经不成大问题,难就难在无话可说上。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一样,要想有话可说,就必须有“米”,而这“米”便是生活的积累。

正因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应放在平时有意进行。多留心身边的一事一物,多读报,多关注时事新闻……让学生多渠道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便不愁无话可说了。对于任何一个素材,都应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加以理解,而不是仅仅从最常规的一个方面,否则很容易因无新意而无法让批改老师眼前一亮。作文素材的积累绝对不只是摘抄就可以的,而应该加入自己的想法。精华在线名师马昕老师说:“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挖掘材料,将材料变为证明自己想法的有力证明。”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才是有个性的文章,自然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以上只是我在语文备考中的感悟,高考语文备考工作是繁琐且深奥的,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语文学习更是充满奥妙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为高考而高考的层次上,更应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添彩。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高考语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考 语文 复习

一、紧扣教材,精读深思。

高考命题是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依据的。去年高考语文四道大题,无一不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因此,复习时切忌猜题押题,必须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做别精读深思。

精读,就是要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用字、词、句、篇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思维的方法。阅读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锻炼记忆,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进而开拓思路。对精彩的范文,应多读几遍;第一遍得其概要;第二遍掌握其结构层次;第三遍体会哪些字、词、句用得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精读还须深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语言精华,学到写作技巧。

深思就是以"眼到、口到、心到"去年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手法。例如: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反复吟诵一些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以便精心领会;对全篇文章,要把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从中探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

二、归类练习,举一反三。

考题并不是照搬书本的,因此,不要机械地复叙课文内容,死记硬背段意、中心之类,而要着眼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迭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去年的高考答卷中,较普遍的毛病是知识掌握不牢,或未能灵活运用。如字——一些考生不会拼音,不懂形声字知识,将"蜃楼"填成"唇楼";词——辨析词义能力差,将"中伤"填成"挫伤"。句——语感差,错的不改,反将正确的改错了,如将"严肃法纪"误改为"严格法纪"等等。

当然,归类多练并不是"多多益善",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应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练的内容要选择精当,步骤要循序渐进。

1、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近几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因此,要学一些汉字结构的知识,了解形、音、义的特点,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归类辨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辨明字义。对词的掌握,难点在从古汉语中吸收过来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如"缥缈""觊觎"之类),要在复习课文和平日阅读书报时注意积累。要确切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了解构词方式,分清感彩。复习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便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读多了,练多了,就能逐步娴熟于心,把文章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逐渐消化、吸收。写作时就会涌现于笔端,考试时也可增强语感而得心应手。反之,脱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去死背字、词,必然事倍功半。

2、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是,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借助复习范文,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掌握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特点。作翻译练习,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不可随意增减或引申。译文的文字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对古文在语法上的省略,应作必要的补充。例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车阳马生序》)句首省略了主语"我",译时需补上。古今汉语有些句子的词序是有差异的,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语法调整词序。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翻译时要把词序调整为"子恃何而往?"译作"你凭什么前去呢?"

复习文言文,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诗经·硕鼠》中读到"莫我肯硕"的句式时,可联系《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的同类句式,从中找出否定句中的词序规律,即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面。那么,读《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就可以把"不余欺"理解为"不欺余"了。

高考语文范文第3篇

语文是什么?

语文不是科学,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异;承认语文不是科学才是科学的态度。中学的其他科目,都是科学。自然科学,是理科;社会科学,是文科。其他科目都彻底地或相当地“西化”。数、理、化,是西方科目;外语,也来自西方;史、地、政,尽管研究的某些问题是中国的,但所用的术语和研究方式,仍然是西方的。语文,是中学各学科中,保有我们民族本色的唯一科目。二十多年高考语文的改革,保留并坚持了这一本色,真是难能可贵。语文是植根于生活、生命的学科,它的任务是锤炼思想和思维,提高语言和文字能力。语文学科只有六个关键词:生活、生命、思想、思维,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本色。

科学的特点是讲究分纲分目,越细密越好;非科学的语文则不宜这样条分缕析;科学需要强调专业术语,越专业越好,非科学的语文则无须那般灌输。

语文考什么?

一个“读”,一个“写”。

《考试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其意图只表明试卷的外在结构、表面形式,并无意揭示试题考查的本质。

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基础和语言表达题目等,可以说,试题中所有题目,都含有“读”的因素,只是有的要求读一篇文章,有的要求读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而已。

写,以作文为主,事实上,试卷中除选择题之外的所有题目,也都含有“写”的因素。只是有的要求写一篇文章,有的要求写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而已。

试卷中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兼具“读”与“写”两重要求的,既考查吸纳能力,也考查释放能力。只是侧重有所差异罢了。现代文阅读,以“读”为主,以“写”为辅――写作文,不也是要先阅读题目吗?

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写,总体上要体现一个“放”才能充分展示特长。

需要认识的还有语文备考和语文学习的关联与区分。高考承担的任务,高考为特定环境所制约的特定形式,决定了它只能在一个相当狭窄、相当基本的层面上对语文学科进行考查。例如,语文高考考查的古文阅读,只是一般性地读懂浅易文言文,侧重其词句,不重其义理;高考考查的古诗鉴赏,只是浅鉴赏,读懂古诗、将古诗“泡”开成一篇短文,答题就有了基础;高考考查的现代文阅读,只是为考试“量体裁衣”制作的一组题目,同样不张扬文本的专业知识或情感内涵;就是高考考查的作文,也是命题作文,这与真正意义的自然、自由的写作,有着重大差异。如果我们将平时的语文学习比喻为“喂牛”,那语文考试,只是“剥一张牛皮”。做这个比喻,没有任何贬义,我们只是实事求是地正视环境,形式对高考的限制。当然,这薄薄一张试卷上的有限考查,也需要雄厚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支撑。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则来源于学科“小语文”和生活“大语文”的源头活水。牛没喂好,皮也好不了――语文没有学好,高考很难考好。问题是,相当数量的学生,牛喂得不错,偏偏皮没剥好――语文学习并不差,偏偏语文高考大失水准,没有获得应有的成绩。这是语文备考亟需解决的问题。

读,考查“吸纳能力”,要求“读好”。“读好”,才能落实“精”字。

吸纳的基础能力是:把握、感悟试题材料中关键性的一词一句。形象的表述是――“一词一句一份题”。

高考语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考; 高分;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65-01

怎样在高考语文中获得高分,是高三语文老师和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每当复习备考进入到关键时刻,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有效高效至关重要。根据高考试题和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抓住阅读教学环节的复习工作,是获得高考语文高分的关键所在。

一、从高考阅读试题占分权重看高考阅读复习的重要性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阅读试题分别是二、三、四、五,加上阅读材料写作文,共计108分,高考总分是150分,阅读试题占语文总分的72%。由此可知,阅读教学与复习何等重要。

高考语文试题分别做出这样的要求: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七、(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阅读试题对学生阅读能力考察的力度十分大,阅读试题也把阅读范围的轮廓画出来了,作为教师,如果忽视阅读教学复习工作,学生将不会获得好成绩。因此,抓好阅读复习工作,是高分策略的必要手段。

二、从高考语文阅读命题看阅读复习的深度

语文阅读试题共有六个小题,其难度与深度,不可忽视,教师和考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做好备考工作。现在以第二题为例,看看阅读试题的深度。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这段摘编自叶朗《说意境》的散文,会把一些考生读糊涂,怎样才能读明白呢?请看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教诲: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黄宾虹大师给我们的启示是:阅读备考一定要“眼明心清”,用心领受,在读中悟,在悟中思。只有“张开耳目”,考生才能有效且充分应对扑面而来的句子,才能有效进入文本,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读者才能进入再创造阶段,才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深切领悟文章深层意蕴,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

三、从占分权重和试题深度出发,制定高效复习策略

高考阅读复习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应该占主导地位,师生只要明白这一点,就抓住了高考复习脉搏,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不要相信个别教师的错误论断:“阅读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无法下手”。这种错误的观点不值得一驳,只要你是一位优秀船长,你定能带领你的船员到达目的地,不会在大海里飘泊。我的复习策略有以下几点:一是划分时段,从复习开始到高考前,把时间划分为9个时段,10天为一个周期;二是根据时间周期安排复习内容,内容从大的方面分为古文和白话文。古文只能占两个时段,白话文占七个时段;三是在阅读复习中渗透基础知识;四是亦读亦写,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欣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写作是阅读的深化,所以每读必写;五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到达感知、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境界,从而升华为读而思,思而“创”之目的;六是学会精度和速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并能从中抓住相关信息,以供自己做出正确判断。

按照以上六点,做到循序渐进,紧张有序,扎实有效,使复习工作在计划中进行,在踏实中提升,最终达到省时高效高分的目的。

语文阅读复习也有其规律性,阅读训练只是手段,寻找规律才是目的。那么如何寻找规律呢?我认为在训练中总结规律,在规律指导下复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分类阅读”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依据文体分类,也可以根据考题分类,但不是单一的复习,两者相互比较,彼此渗透,这样不仅可以把平时训练获取的零碎散乱的印象整合成系统的整体,还可以在获得一般性的认识的同时,发现一些具有特殊性的规律,使阅读复习从浩瀚纷繁中走出,把书读薄,站在书外,高屋建瓴地俯瞰文本。

一个考生,如果能站在书外,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学过的读过的或是未学过未读过的文本,那么他一定能够准确感知、理解、感悟所读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产生与作者一样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共悲喜,那么他一定能够对试题做出准确判断,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社会出版社.

[2] 高考语文 阅读写作双向提升训练[M].学林出版社.

高考语文范文第5篇

一、四大考点

1.考理解。这一点最能考出考生的语文水平,最能检测出考生的语文素养,最能测出考生的认识水平,最能查出考生的思想水平,最能考查出考生的语文功底。

2.考探索。考探索就是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考查他们的语文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出问题的科学性,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圆满性。

3.考创新。创新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水平的深度显现,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考创新不只是高考语文的需要,更是现实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高考语文附加题考创新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4.考应变。当今时代飞速发展,要求我们能参与各种语文活动,能应变各种语文场合。因为能参与各种语文活动,就能反映出我们的语文素养;能应变各种语文场合,就能展现出我们的语文能力。

二、四大能力

1.辩证能力。应该说,辩证分析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一种语文素养。高考语文附加题,估计会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检测考生的辩证思维。也就是说,会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运用辩证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考查考生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一种语文能力的标志,也是一种语文水平的象征。所以,高考语文附加题只有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才能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语文能力,考查出考生的语文水平。

3.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高难度的语文能力,也是高水平的语文素养。所以,高考语文附加题定会把创造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具体地说,可以让考生编写一段QQ聊天内容,写一则手机短信;也可以让考生创作一则名言警句,写上一段节目点评;还可以让考生编写一则生日贺词,创作一段毕业留言。

4.应用能力。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而贴近生活,是高考考查的方向;关注社会,是高考命题的趋势。因此,高考附加题绝不会无视生活,远离社会,它一定会加强对考生语文应

用能力的考查。

三、四大题型

1.是非题。通常会设置两种对立的说法,或者两种矛盾的观点,让考生选择其一进行阐述。考生可以选择其一表示赞成并阐述理由,也可以选择其一表示反对并申述原因,还可以否定两者说法并另述主张。但都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要有不惧权威的胆量和超出一般的见识。

2.联想题。它可以是一种图像联想,也可以是一种文字联想,还可以是一种图像与文字兼而有之的联想。具体地说,可能给你一个物品,可能给你几个词语,也可能给你一个语境,还可能给你几个画面,让你充分地去想象和联想。但不论是充分想象,还是广泛联想,都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既要大胆奇特,又要合情合理;第二,既要联系实际,又要进行升华;第三,既要贴近生活,又要蕴涵哲理。

3.创作题。一般是要求考生根据文题写出一个短小的作品来。其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文学功底,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具体地说,可以让考生创作出一副对联,作出一首小诗;可以让考生编写一则笑话,撰写一段歌词;也可以让考生编出一则小寓言,写出一个小故事;还可以让考生创作一则微型小说,写作一则精短型散文。

4.应用题。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具体地说,这类题可以是让写一条主题口号,也可以是让写一条大会会标,还可以是让写一段会议开场白;可以是让写一则公益广告,也可以是让写一则新闻导语,还可以是让写一段主持人的台词;可以是让写一则开业贺词,也可以是让写一则会议发言,还可以是让写一则简短书信。

高考语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训练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目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阅读题目越来越成为考察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训练也越来越值得关注。从历年高考阅读题目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阅读题目得分较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成绩,教师和学生要在密切合作的情况下,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等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相关调查,现在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少,这无疑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部分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都不知道。对此,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要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下工夫。

(一)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期内能提高的。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比如,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每周内或每个月内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并在阅读后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则对此进行定期检查。其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文章的解读进行解读,根据高考政治试卷的考察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读和泛读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各科教师要联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政治学科教师和语文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组织对学生的考查与培养,让学生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的条件之下,为提高阅读能力做好坚持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自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教师一方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自主自觉行动。首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阅读能力与提高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阅读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才有动力愿意为提高成绩而去阅读。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阅读数量。再次,要遵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能只重视阅读数量,而忽略了阅读质量。最后,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特点、阅读特点和考题特点,寻找、归纳符合自己的特点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一)总结、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考点上的详细梳理,以帮助学生尽快积累基本知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共有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时要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重点进行梳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出主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运用真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所有已考考点、未考考点,让考生在训练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考试出题特点,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押题效率。

(二)学生要主动养成归纳问题的习惯

良好归纳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生中逐渐养成。首先,学生要正确认识归纳能力提升的艰巨性,摆正心态,在平时中多加练习,不急不躁。其次,要养成良好归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阅读完文章后,学生要及时放下材料,通过快速回忆的方法在脑海里梳理基本内容。最后,通过由精读归纳到泛读归纳的渐进过程,逐渐培养自己的归纳意识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归纳能力就会在训练中逐渐形成。

在这里,以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例来说明这一问题。2012年考察了德国作家叔本华的《论名声》,其中该文结束后的第一道考题为:“‘立功’与‘立名’是通向成功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区别。”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考生不具备归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正确地分析出该题目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含义,即一方面是分析“立功”与“立名”的区别,另一方面是“立功”与“立名”背后代表的两条道路的区别。显然,如果只回答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没有正确地对文章进行归纳,在此问题的回答上就不能得到高分。相反,如果学生在平时严格训练自己的归纳能力,就会准确地捕捉到问题隐含的信息,从而快速地找出答案。

三、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教会学生寻找答题关键词是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答题中起到重要的指点迷津的作用。比如,在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主要的”“次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中心”“第一”“其次”等等关键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上关键词,因此这些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关键词”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养成利用关键词来提高摄取题目中心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解题技巧。

查看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在整个阅读题目中,非常注重对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考查。2013年的阅读题,考查了老舍的文章《何容何许人也》。该文章共考查了四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大体上都对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如考查该文章的第一个问题,问:“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发现该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如,考查的第二道题目:“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何容身上的矛盾现象。”在这个问题中,给出了关键词,即交往、生活、心理,只要学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弄懂了文章,就可以很快地给出答案。再如,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的找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然后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才能真正的给出答案。

高考阅读训练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阅读训练工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德超,《思维训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诉求》[J],《语文建设》,2009(12)

2.谢德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教育评论》,2008(01)

高考语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改革 学科地位 区分度 混乱局面 改革试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45-01

这些年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显示素质教育的气势不凡。但是我想说,只要高考存在,一切素质教育依然要围绕高考转。不过,今天我不想说高考的坏话,我仅仅想谈谈对2017年高考语文180分的一些想法。

首先,这是个好事,有利于语文学科地位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育历来是个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在北方,备受夹击,左右不能逢源。在理科班,语文地位比不上物化生;在文科班,地位比不上政史地。君不见补课大军一批批,唯独无人补语文。君不见自习课上写作业,挤来挤去挤掉语文作业。我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喊了多年,可惜除了几个国学大师在百家讲坛上热热闹闹地讲了讲,还有谁来关注国学,还有谁来真正关心语文。这话听起来酸酸的,蛮有吃醋的味道。的确是,从事语文教育十几年,一直看着我心爱的语文被打在冷宫,心里颇为寥落。自从听说高考改革的春风吹绿了语文这片园地,我的心扉也轻轻荡漾了一把。从2017年,高考语文分数提高到180分,语文加分,英语减分,数学分数不变。总体来看,这种大形势于语文有利,可以刺激学生提高对语文的重视性。相对以前,学生应该增加对语文学科时间的投入。这样,语文教学就更有施展的空间,而语文老师应该不会再憋屈地忍受语文课上学生偷偷摸摸前仆后继地与数理化题单亲密接触的情况。

平复一下喜悦的心情,就会发现,改革当中也有一些问题让人担心。

第一,语文分数虽然提高了,但是高考语文一直存在的问题还会影响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语文学科平时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就会说中国话,是中国人就会写中国字,何必学呢?就连判卷老师都会觉得,主观题写了很多字不管怎么说也该给一点。判卷老师还会有一种趋同给分的心理,那就是避免与别人给分分差过大,免得被怀疑给分有问题。这样,类似于作文判卷,大多数老师往往就给一个“差不多”的分数。这样语文最后的分数就没有“阶梯型”的分差。分差小就意味着这学科不必投入过多时间,因为大家分数差不了多少。辽宁语文卷中作文分数基本上都是40多分,好一点的46、47分,一般的43、44分,偏题一点的38、39分,作文分数根本没什么大的差距。尽管语文总分提到180分,但是如果大家基本上都是120分,130分,那么还是激不起大家的学习热情。

所以,高考语文试卷也应该改革,那就是分数一定要有明显的区分度。每道题分值设置的时候就应该拉大分差,并且判卷的时候没有踩分点就应该不给分,不能因为似是而非就给一些分。然后,出题的时候设置一部分难题,给那些基础好的同学一个施展的空间。基础好资质好的同学自然就能得高分,和基础差投入少的同学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分度。我还建议判作文给分的时候一定要有梯度,结构好、文辞好的好文章就应该大胆给高分,从55―60分,都可以的;作文满篇错字,连文辞都不通的就应该大胆给低分,比如说30分;跑题跑得远的就应该果断低分,比如25分。这样才能体现高考的根本宗旨:以试取才。也能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给那些奋力拼搏了十几年的少年一个交代,让这些年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散发香甜的味道。

第二,高考改革将会给学校学习带来更加混乱的局面,从而不利于语文教学。物化生史地政不在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可以多考,按最高成绩折算进入高考总分。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取最高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最高150分。这样改革的极端后果可能是,高一语文数学课时减少,其他学科增加课时,高一期间疯狂学完理化生史地政必修教材;高二确定主攻学业水平考试的3科,英语开始冲击A级考试;高三开始上午4节数学,下午4节语文,一年努力冲击高考语文数学高分。

这样的局面更加不利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在高一高二仍然是被忽略,而这个过程正是夯实基础最重要的阶段。打基础的阶段却少有人问津,可是到了高三却又大肆疯狂地赶进度做题单,学生在没打好基础的情况下进入高三复习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直接复习相当于揠苗助长,重新授课却又担心时间紧张。而且每天都只能上语文和数学课,大密度的语文数学授课也会让人崩溃。再说高一高二的会考是多次考试,最后按照分数最高的那一次计算,导致学生不停参加考试,不拿到最高级别的分数就不会停止,势必影响语文数学的学习。而且这种会考或者社会性考试不会像高考那样严格,这期间会不会出现特权现象也很难说。整个高一高二会在忙碌和混乱中度过,学生不可能静下心来仔细听语文课。总之一句话,这种改革可能导致教学设置上的极端化,从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在此不想批判高考改革的方针政策,只是想说,这种改革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比较好,如果确实给学校教育带来混乱,是不是应该及时调整为好。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势来看,高考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考试模式。而社会化考试和会考的模式需要更严格的考风和制度约束,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地方,摸着石头过河总比盲目过河要稳妥一些。

高考语文范文第8篇

试卷的内容、结构、长度、题型等均与近年保持大体一致,总体难度0.53,略高于往年。

1997年语文试题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例如Ⅰ卷的“语言知识及运用”部分,Ⅱ卷实用语言部分(31题)的试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所选多是中学生学习中常见而又易混易误的语言材料,也适当的选用社会(含各种 传媒)的不规范用语,如“不尽人意”(应为“不尽如人意”)。这部分内容考查了考生辨析“活”的语言的 能力,对于评测考生实际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信度;鉴赏题由一首诗改为两首诗的关联测试,加大 了“鉴赏”“评价”的力度;改错题变“指定”改错为“自选”改错,同时增加了倒扣分的规定。这些都对语 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

这一点比较突出的体现在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上。例如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准确理解,对文章和要 点的恰当把握,对文章所传递的新信息的精细筛选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往年力度有所加强。Ⅰ卷科技文阅读的 四道题中有三道题需要不断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前后照应,才能完成题目的要求。Ⅱ卷社科短文阅读的考查 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例如27题,只有把握了全文的内容,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答案,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这样的题目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对“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 ,有某种“纠偏”作用。

“文言文阅读”选材平实、典型,在坚持“阅读能力”考查的同时,注意兼顾课内知识,注意词语、句子 的理解与文意把握之间的联系,设题顺序由低能力层级到高能力层级,体现了一般认知规律以及阅读的综合性 的特点,给考生作答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体现了较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综观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时代感比较强,思想性突出。全卷33个题目除了体现本学科内容以外,始终贯 穿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主线,作文题特别反映出这个特点。大小两个作文题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寓思 想教育于试题之中。不少大学的教师说,考生还没有进大学,就在考场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1997年试题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难度过高。今年试题难度较往年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一些:有的客观性试题的选项干扰过 大;有的试题选用的测试词语不够稳定(如“不孚众望”),或高频误用(如“万人空巷”)。试题意在判别 正误,导向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错在社会,打了考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得分, 而使试卷难度提高。建议今后高考命题对这样的语言材料最好避开。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的难度较大,答问涉及 的“要点”多,综合性过强。有的题目赋分强调了“整体性”,实际上考生的完整答对率极低,“自然流失分 ”(无效分)占的比例较高(如24、26、27题),从而导致分数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分度。

2.区分度不理想。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个别题目区分度不好,主要原因是试题难度过大。从高考语文的 实践来看,难度过大时,区分度往往不好,难度适中则标准差较大,区分度较好。从教学实际来看,某些测试 内容(如“现代文阅读”)具有一定的超前导向作用,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目前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相 对滞后性,不能很好的适应。所以,适当降低难度,既是从现实出发,又不失为对教学的引导,有利于激励师 生。

高考语文范文第9篇

[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究竟采用怎样的模式才最为有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校高三语文备课小组结合本地实际,经过多年实践和摸索,发现目前流行的几种复习模式都各有所长,但总体而言,都是集中于高三阶段学习五、六册教材的同时安排整个高中内容的复习,甚至在第二学期留出不多的时间突击复习,这样就增加了复习备考的强度与难度,且容易与会考相冲突,对高考未必有利,鉴于此,我们采取了更为稳妥的复习模式,具体做法是:

第一轮边按正常进度学习教材,边穿插“考纲”列出的有关考点,然后依次进行第二轮专项训练和第三轮综合训练,最后回归课本,整理资料,查漏补缺。这种复习模式稳扎稳打又不显山露水,不会影响到正常授课秩序,纲目清楚,讲练结合。为此,我们在高二乃至高一时即让学生了解高考考点,尽早地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中学知识体系与网络,比如在起始年级先不急于讲授新课,而是先用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梳理巩固初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然后按正常进度完成一至六册教材,同时每两周挤出一节课穿插讲练高考考点。这里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要精选一本用于专项讲座与训练的教材,既要详尽具体又要系统全面,以便于学生自学。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3+2高考语文能力培养教程》,师生都觉得易于把握。二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兴趣,教给方法,让他们认识到高考备考重在平时的道理。三是要将专项讲座与训练的内容纳入单元检测之列,以保证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这种复习模式能够化整为零,多数考点都已经落实到平时教学中了,所以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显得从容主动得多,复习效果也比较理想。

为什么采用这种复习模式比较有效呢?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强调了平时学习过程,突出了整体战的指导思想,同时它还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能较好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语文知识丰富庞杂,很多内容很难一步到位,比如语音和文字,不少人总想毕其功于一役,但就是效果不佳。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应该是一种耐力长跑,仅仅寄希望于高三阶段的冲刺拚搏是不科学的。

从学生方面来说,高一新生刚刚完成中考,对中学语文知识已经具备了初步印象,但尚未达到体系化、系统化的程度。所以在初中基础上及时拓展和深化学习的内容,对语文能力的巩固提高将十分有利。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人关于遗忘规律的实验表明,在大略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某种技能,其效果更为明显,这就是著名的“过度学习”效应。可见及时指导学生复习梳理过去所学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可惜的是一些教师一边埋怨学生“不到高三不重视语文”,一边却又畏首畏尾,不到高三不肯转入到基础复习。有些教师虽然平时也在提醒学生要注意知识的复习梳理工作,但由于缺乏具体指导,或者措施不力,没有学习时间上的保证,因此学生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提不起兴趣,效果不佳也就不足为怪了。语文学习离不了感受领悟和积累运用,这种复习模式恰好体现了这种学习规律,为避免高三阶段的“题海战术”奠定了基矗其次,这种复习模式还可缓解会考与高考之间的冲突,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其它复习模式之所以缺乏从容感,主要是因为过去积压的内容太多,而在高三一年之内既要学完五、六册教材,又要复习完“考纲”所规定的内容,当然只能浅尝辄止,疲于应付了。采用上述复习模式,既不会为会考和高考备考而手忙脚乱,又可充分保证专项复习和综合训练的时间。

高考语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研究性复习;策略

研究性复习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收集整理学习资料、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达到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延伸深化,适应高考的要求。

在平常的语文复习过程中,我们以往通常的做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研究高考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考题的基础上制订出复习策略,然后按部就班地进入复习过程,经过一个又一个阶段的知识归纳、做题、讲评,直到高考之前,教师都还在忙个不停,学生上了考场,教师还在担心不已。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这样的复习方式面面俱到,知识能力体系完备,但是学生考试的效果并不是教师想象的那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来研究呢?

复习的实效不在于教师有怎样完备的知识能力体系,也不在于教师在某一个模块中讲了多少内容,根本的还在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什么东西,有没有自己的感悟,是否感悟总结出了基本的答题规范。因此,我认为,研究性复习应该是在高考语文后期复习的一种重要的复习策略。

从研究性复习的操作来看,我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

下,完成下面几项内容。

一、指导学生自主研究《考试说明》,让学生明白考什么

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要求高三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考试说

明》,充分比较几年时间里《考试说明》的变化,区分出必考点、常考点等,预测高考的走向和命题趋势。但是这样的复习,教师学生都累得大口喘气,最终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反过来我们想想,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参与到《考试说明》的研究中来呢?学生参与研究《考试说明》,在研究的过程中,和教师一起明确高考考什么,在研究“高考样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怎么考,不明白的地方进一步和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这个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白了自己知识能力的遗漏点和欠缺点,利于在后面的具体复习中安排时间复习。

二、指导学生研究高考真题,明确怎么考

对近几年高考真题的研究无疑应该成为重点之一。诚然,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有一定的变化,但是毕竟无论从试卷结构到具体的考试内容,高考试题保持稳定也是必然,所以引导学生参与到高考真题的研究中,无疑对他们有很大的启发。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首先对高考试题进行分类,根据试卷结构分成具体的知识模块,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到考查的重点和命题的规律,形成对试题的感性认识。作为学生来讲,虽然不要求他们研究得多么深入,但是对于同样类型的题目的认识必须要建构起来,能够讲出命题的特点、考查的方向和重点,能够明白自己在这些知识模块中的漏洞和缺

失,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为后期的复习做好准备,这样就能够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做无谓的机械重复,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指导学生研究高考试题答案,研究答题规范和技巧

对于高考试题的答案和评卷细则,我们很多的时候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或者知道答案就行了,这恰好没有充分利用答案和评卷细则的功效。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教师要研究,学生更要研究。研究答案,要从答案的构成出发,把握答案的要点,对于同一类试题的答案,找到其中的规律,特别是评卷细则中对于答案的具体操作,哪些是答案要点,一个完整的答案包括哪些基本要素,怎么赋分,学生要心中有数,给自己的答案找到一个相对规范的模式,避免在答题的时候漫无边际、随心所欲。有了研究的过程,学生才能感悟出答题的规范,并寻找出答题的技巧。

四、指导学生分模块研究复习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

高三学生基本都有复习资料和近年高考试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重新收集整理具体的知识点,在笔记本上,从语音、字形、词语(熟语)、病句等方面整理自己容易出错的内容,自己熟悉的不再做无谓的简单重复,可能不会考到的果断删减,缩小范围,减少复习内容,同时倡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出练习或考题,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即可。从高考真题入手,开始可能没有头绪,学生会感到迷茫,但是慢慢地理出头绪,找到重点,自然事半功倍。

2.阅读理解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失分的地方经常是文言翻译、古代诗歌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失分的原因是答题不规范,用语不准确。解决的途径是指导学生研究高考试题的答案,分析答案的要点和评分的标准,分解答案的构成要素,并从中找到答题的规律。

3.语言运用

指导学生研究各省市的高考试题,见识更多新的题型和答题的方式,注意各种题型的考点设置到底是什么,注意用语的准确和答案的简洁流畅。

4.作文

以优秀作文为范例,指导学生研读作文评分标准,主要从结构、材料和语言进行强化训练,训练不要看中数量,主要是质量,建议对一篇作文进行多次写作修改。高三期间没有必要写太多的作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自己又比较好掌控的作文结构,充实一些新鲜的素材,紧扣主题作文。

5.整体上分析

每一个模块均辅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熟悉答题的结构模式,形成比较成熟的思维方式。练习的讲评也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讲评。

总之,复习课以突出实效为目的,学生有收获才是真正的“实效”,教师的准备主要在于课堂的预设与组织,对学生研究过程中的遗漏和偏颇进行补充和纠正。这不是说教师在研究性复习中不重要,而是恰好进一步要求教师准备的精心细致,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推广。

上一篇:标准化作业范文 下一篇:语文语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