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8 08:24:27

高等护理教育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1篇

教育的发展必须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我国护理教育相对社会、经济、科技、医学教育已明显滞后。从1953年停办高等护理教育到80年代初复办,停顿了近30年。这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职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目前我国护士队伍受教育的层次普遍偏低,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医学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护理专业的自身发展。随着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形成,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各方面的整体护理。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家庭。临床上高科技诊疗手段日新月异。这些都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提高护士队伍学历层次已成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复办以来,全国已有3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设立护理大专教育,18所开设本科教育,并有硕士点5个。大专教育除了招收高中毕业生,更多地是由于在职护士的深造要求而发展迅速。[1]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规模不大。从我国护士队伍的整体教育层次来看,目前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我国现有中专卫(护)校五百多所,年毕业生数万名。全国120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毕业生。近年来,某些地区护理中专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出现毕业生分配困难的现象,而护理大专、本科、硕士毕业生则供不应求。

总的说来,现有高等护理教育规模偏小,在护理教育中所占比例过小。因此,应适当扩大规模,使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的比例,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作为教学基地,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应普遍提高到大专水平。高等护理教育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这三个层次的发展规模取决于社会需求。以在护理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为例,美国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已有百年历史,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现学士学位课程数目与准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后两者相当于我国的大专课程)之比1:2,也就是说大专层次课程数目占2/3;[2]全美200多万注册护士中,将近3/4是以准学位课程或文凭课程为起点接受护理教育的。[3]近年来,由于医疗费用控制管理机制(managedcare)的实施,[4,5]各卫生保健机构纷纷裁员或雇用教育程度较低因而薪酬较低的护理人员。[6]由此可见,社会需求制约着不同层次护理教育的办学规模。我们对把握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有清晰的认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亦需要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因此,要使护理教育在短期内全部移到大学进行是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的。不宜“一拥而上”地搞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我们需要的是稳步发展高等护理教育,主要是扩大大专层次的培养规模,逐步优化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这是完全必要且符合我国国情的。

2建立中国模式的护理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及趋势,应把高等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定为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面向在职护士的大专和“专转本”继续学历教育,从而构成一个中国模式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护理教育体系。我们给这个护理教育体系冠以“中国模式”,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符合中国国情,应具有中国特色。在教学改革中,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例如,我们能根据市场需求,在大学同时办专科和本科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我们有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和实施系统。这些是中国护理教育的特征,也是我们的长处。高等护理教育三个层次的课程各有其明确的、相互区别的培养目标。

2.1专科教育

专科教育属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临床第一线的护士。应积极发展面向在职护士和高中毕业生的专科护理教育。一方面分期分批培训在职中专学历护士,使她们在若干年内达到大专水平;另一方面向医院直接输送高中毕业生源的护理大专毕业生,以此逐步提高护士队伍中大专学历护士的比例,首先是使医学院校的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到大专水平。向这一目标的推进,意味着在这一级的医疗机构里,中专和大专将不再是两个层次,大专将逐步取代中专,形成临床第一线护士的学历以大专层次为主的学历结构。根据去年10月的一项调查,我校附属医院护士中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大专学历的占8.9%,有44.3%的护士正在通过夜大学或自学考试等方式学专课程。接受调查的120名护士中,近年内打算提高学历至大专或本科的占91.5%。各医院护理部均认为需要对中专学历护士进行继续学历教育,计划在3~8年内完成2/3在职护士的大专学历教育。可见,使我校护士队伍学历水平普遍提高到大专层次已成为临床护士和护理管理部门的共识。

2.2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医院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护理管理者。本科护理教育恢复十多年以来,历届毕业生已显示出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的优势,[7]多数已成为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本科毕业生,以带动教学、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故应在现有基础上稳步发展本科教育。

2.3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立足于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护理师资、护理管理人才和临床护理专家。[8,9]考虑到师资和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限制,不宜设点太多,应集中在几所条件好、有基础的大学开设。

3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思考

教育改革应以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为导向,应符合国情,并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世界各国的经验。就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而言,笔者以为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3.1缩短学制

我国现有护理本科学制多为5年制,根据护理专业的要求和特点,4年制较为适中。研究生教育方面,可考虑开设全日制2年护理硕士学位课程,或全日制3~4年护理本科毕业为起点的临床护理专业博士学位课程,以缩短培养周期。同时,为保证培养质量,扎实的临床和管理工作经历应列入研究生入学条件。缩短学制亦有利于护理专业区别于医学专业,有利于保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3.2改革课程体系

现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医学专业相似。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比重,适当减少基础医学课程比重,在课程编排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连接。应统筹设置普通本科、普通专科、成人本科、成人专科等各层次、各类型的课程,兼顾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衔接,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3.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观。如何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组织专业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此相应的临床护理思维和工作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应积极予以探讨。同时,应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中心发言、社区调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3.4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应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根据去年对美国护理教育的考察、比较,笔者认为临床教学的组织、管理、临床教师参与教学等方面,是我国护理教育的强项。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密切学校教育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配合,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发扬长处。

3.5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2篇

1.1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现象差异

大学是一个学科最基本的社会建制,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级人才作为护理学科发展的主体,是护理知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美虽然都已经完成了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并且都在建制化中成绩斐然,但其建制化过程长短、方式、社会背景以及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教育观念、教育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材建设、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及管理模式等。显而易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学科(护理特色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刘慧玲,硕士研究生,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段志光(通讯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见,这些差异均是可以看见的外在差异,即现象差异。我国护理界多年来的研究证明,只关注现象差异并不能为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找到根本出路。

1.2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本质差异

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现象差异众多,而本质差异只有一点,即“植入”与“生成”。这也是我国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各自本质所在。这种本质性的差异造成了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差距。从学科建制化的角度来看,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整体上属于植入式发展。从19世纪后期“出自泰西,传于中土”、效仿欧美,到建国后以苏联为榜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主动借鉴,这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借鉴的过程。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直到今天,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以“植入”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这种被动“引进”和“移植”,必然带有某种生吞活剥的意味,消化困难在所难免。本土化护理理论的不尽人意即为例证。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护理学科从一种“职业”跨入到“专业”的步伐也很大,但这种植入取向仅仅初步解决了护理学科在中国发展的框架性平台问题。美国并非护理教育的起源地,但高等护理教育却以美国为始端,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成而非植入基础之上。美国在引进了英国护理观念和护理教育模式之后,并未一味学习照搬,而是勇于在南丁格尔护理理念未根深蒂固之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完成了护理学从植入性到生成性的根本转变,生成了美国本土化的高等护理教育,取得了世界护理话语主导权。可以说,美国在合适的时间做出了事关护理学科全局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恰当举措。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产品———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出现,必然导致护理学科其他社会建制的生成,促使护理理论的生成,护理科研的活跃以及护理实践的进展。美国在进一步完善高等护理教育的同时,将生成主体、生成环境以及生成成效很好地结合,推动了护理学科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美国走出了护理学科非本土化的现实,走出了护理学科“盲区”,开创了护理学科发展的巅峰时代。

2.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差异原因

2.1国家实力背景不同

国家实力背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一领,与其综合国力的强大密不可分。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的完成以及20世纪美国由经济大国走向超级强国的过程,为高等护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而崛起的根本因素和标志都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有学者提出,综合国力由硬国力、黏性国力(制度因素)、软国力组成。可以说,19世纪、20世纪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为高等教育乃至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制度基础以及精神动力,如联邦政府和美国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对高等护理教育的资助、国人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视、独特的教育机制等。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仍与美国有一定差距,这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较弱的一个基础原因。

2.2高等教育发展不同

高等护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受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向欧美各国学习,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约在1910年,美国成功取代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动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和巨型大学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大发展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另外,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也进行了改革。这些为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成为世界楷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在这个时期,美国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其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均为世界第一。现代美国高等教育集中了英国的学院模式、19世纪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理想以及服务社会的美国观念,不仅为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和发展做好了铺垫,而且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培养出了许多跨学科人才。许多护理人员在其他学科接受了硕士或博士教育,如美国很多护理理论家都曾获得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拓宽了护理学科的视野,为护理学科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为高等护理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事实表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和发展。由于受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制约,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缓慢,教育管理体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运行机制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建国前,中国高等教育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建国后,以苏联为样板,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由于长时间学习单一国家的经验,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迟滞了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实践基础不同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在研究基础上改革和实践。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建立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植根于科研背景之中,因而始终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学科发展,关注学科发展。美国在借鉴了德国、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后,迅速建立起了本国的研究型大学,以187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强调通过研究来发展科学。研究型大学的设立直接推动了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活动,带动了护理科学研究,从而促进了护理新知识的拓展。在这种浓厚的研究氛围下生成、改革和实践的高等护理教育,最终取得了世界护理学科发展的主导权。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是在学习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实践。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真正发展起来不足30年的时间,虽然在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主动性,但从国际护理发展形势来看,总体上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一个被动发展的阶段。

2.4护理理念不同

学科理念的更新与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对现代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进程。南丁格尔护理观念曾经占据着美国护理话语权,但在20世纪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成为世界护理中心的过程中,变革了的护理理念起了关键的导向作用。在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过程中,美国始终将创新理念贯穿其中,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课程和教学创新为关键途径,培育和输送了大批创新型人才,拓展了护理新知识,开创了护理新技术,展开了护理新实践。创新不仅存在于护理界每个人的意识中,而且渗入了所有人的心理并转化为创新活动。创新理念导致了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产生,直接促进了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进程。20世纪,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一领,使护理学从一种长期的经验性技术逐渐转变为一种科学,均得益于其先进的创新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护理工作者的护理理念局限于奉献和服务。这种理念限制了学科的发展空间,遏制了学科的发展活力,也影响了非护理工作者对护理学科的认识。当前,护理学已经成为与临床医学等平行的一级学科,确立了护理学在医学大厦中的合法地位,我们需要借此机会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的创新精神,引领护理学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

3.中美高等护理教育差异的应对建议

3.1更加重视和支持高等护理教育发展

高等护理教育作为传承、发展、创新护理知识的殿堂,无疑是我国护理学从根本上由植入向生成转变的基础。首先,以社会需要为起点,大力支持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用20余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建制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对护理学科的宏观管理和配置。其次,深化护理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主流,美国对护理科研的支持以及护理科学博士学位(DNS)的创建,促使美国成为世界护理中心。

3.2深化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措施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国际接轨的背景。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学习资源与渠道,成为我国护理学科本土化的生成基础。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根本发展必须走本土化之路。当前,需要深化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措施,以国际化为生成起点,以本土化为生成路径,以具有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高等护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生成目标,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

3.3塑造人才驱动的创新生态

基于本质角度的理解,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本质差异是“植入”与“生成”。造成这种本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人才驱动的创新生态。这才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需要深思和解决的问题。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就意味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需更加突出人才的引领作用,必需更加重视人才驱动创新生态的塑造。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从“植入”到“生成”的转变。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3篇

就目前而言,卫生事业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在护理教育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以便于更加符合发展的要求。首先将对高等护理教育的模式作出分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就其发展的前景谈几点见解。在师资队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面的形式方法等等进行完善和改革。

【关键词】

护理教育;发展;教育模式

只有强大的护士队伍,突破将中专作为护士的学历的最主要的力量,打破以往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卫生事业的继续前进,进而发展和产生更多更高标准的护理人才。以下将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进行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关于改革完善高等护理教育的思考

不论任何一个事物的改革都必须准寻一定的要求,改革教育也不例外。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考虑社会以及整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我们的国情最适合发展怎么样的护理教育等等,针对改革将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着重考虑。第一,要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队伍这无疑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保证,它是高层护理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严格要求师资队伍队伍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最主要的还是其知识以及学历的层次,极其相对丰富的护理教学理念经验等。第二,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第三,要剪短护理的学年制,以往护理本科为五年制,但是对护理专业的性质而言经分析四年相对更加适合护理教育的学年制,依据不同的学术学位有不同的要求。学制的减少可明显的将医学专业区分开来,同时对护理整个团队的稳定性起到了相对积极的影响。第四,要对课程的体系作出调整,凡事都不能只是以为的学习理论,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作也要结合亲身的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全面,统筹兼顾。与此同时,要深刻认识护理这个专业的性质,其更加突出的是能够实践操作的能力,所以,在进行高等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途中,更应该多创造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1953年开始长达30年的时间内我国对护理教育方面作出了停止不前的选择,这对我国今后在护理教育的道路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发展遇到了阻碍。所以说在我国对护理教育的认识不够,对社会的发展极其需求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消极作用。要发展教育事业就一定要在遵循当代背景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只有这样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才能不受阻碍。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医院,高等护理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包括相当多的方面,例如心理、精神、生理也包括社会文化都将纳入护理的范围,伴随这越来越多的科学而又新颖的护理方式,就需要我们发展和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士,进而引领这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另一个高度。近几年出现较多的中专护理毕业生,然而类似于硕士本科等的护理毕业生则相对较少,中专护理毕业生则出现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就是说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还不够,导致层次偏下的中专护理毕业生泛滥。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扩大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通过培养本科以上或者硕士生来解决这个失衡的问题。

三、护理教育的体系建立应符合国情

应对我国的发展现形式,即重点在于全方面多元化,所以高等护理教育的模式也不例外,在建立高等护理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注重结构,不能单一的大专护理教育也不能只重视培养研究所,那么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既要有专科护理教育也要有本科护理教育,同时还要有研究所硕士教育。这种教育体系既符合国情有合理科学。带有我国的特色之处。对于中国的高等护理教育最突出的是较为完整和优异的实施体系以及临床的教学。这些特点不仅代表了中国,也展示了中国在护理教育中的擅长之处。不同的层次教育有其不同的意义所在,就对研究所的教育,就是用来对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护理教育进行培养,受条件的限制比如教师资源以及一些设施等,最佳的培养教育体系可以在个别相对具有基础的高等院校。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的是临床,在这方面大致有两个方面,通常会为了普遍提高护理护士整体学历采取医院接纳大专护理毕业生,这样的方式是为了提高大专护理在护士中的百分比。那么中专到最后也成为了大,就不存在中专大专之分了。最终形成了大专为主的结构。还有一种是对在职的一些中专护士进行向大专转变的培养。然而本科护理教育则是将重点也可以说是目标放在一些社区服务以及医院护理的管理人。在近几年的本科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科毕业生大部分较具实力,有相对大的潜力和较为稳重的根基,他们大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当然也成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尤物,用这些本科生的目的在于保证和加强护理的质量,以广阔的知识面,可人的学历取得了用人单位的信任。因此,本科护理毕业生将成为大众的需要,所以发展本科教育势在必行。

结语

在发展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的经验但最终还是要发展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护理教育模式,同时发扬自身的长处。目前来看市场供应需求现状这种能够在大学中将本科与专科同时进行的教育也逐渐出现,所以说我国在护理教育的发展方面有较多的坎坷,尽管如此,但改革还是要继续下去,并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扎实基础,依据客观实际,依靠我国国情,不断探究不断学习通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方式发展出更具特色的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新模式。为我国培养个人能够多更好,的素质性智慧型的人才,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宁.面向21世纪探索培养高等护理人才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1-14.

[2]陈传林.试析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三大趋势.医学教育,1999,1:7-11.

[3]王丽霞,黄惟清.赴美国进修护理教育后的思考.中等医学教育,1999,17(10):33-35.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护理教育;临床实践;衔接对策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早已开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入改革一方面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同步增加、护理工作的质量快速提升以及护理工作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现阶段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结合当前市场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要求又能够同国际先进护理水准相当的优秀护理人员。目前,我国高等护理院校和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和临床要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如何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衔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对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高职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以工学交替为主,虽然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有差异,比如部分院校始终将临床见习贯穿在三年教学培养过程中,部分院校则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紧接着安排临床实践,但是总体来说都意识到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为何需要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专业能力来说,护生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无从下手。在护理理论教育的同时,安排临床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巩固护理理论,也能扩展临床知识视野,逐渐增强临床技能。护理教学的重点正是临床专业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护生良好的临床能力也凸显了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从用人单位角度讲,大量需求专业性强、业务能力高的护理人才,又因无法给予护理人员大量的技能培养时间,所以更倾向于选择拥有临床实践基础的毕业生。

二、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自我国重新开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不少高水平护理人才从高校走出进入医疗护理岗位,但客观上说我国的护理教育仍有许多问题,同国际护理教育同行相比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掌握好、实践能力欠缺,学校安排临床实践时间短、效果弱等。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后开始进行护理理论技能的学习,由于多年学习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背诵理论知识、准备各项职业技术考试,并不力求理解理论的使用方法和条件成为普遍现象。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忽视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单纯进行理论记忆无益于日后的就业。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直接造成院校安排临床实践后,学生工作懈怠、出勤率差,不仅影响学院实践安排的持续性,也影响实践医院的正常工作。

(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因素

院校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教具陈旧落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有效对接。分别分析这三种因素,首先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虽然护理专业教育体系已经经过二十余年的改善,但仍有部分院校出于固步自封或是经费制约等原因,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设置大量的理论教学,将实践环节简化或者以护理技能讲座代替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无法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院校订购教材时没有询问专业教师,选择的教材编者自身脱离临床实践,将陈旧知识重复罗列于教材,看不到最新的临床理论研究成果,而学校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陈述课本内容,不及时补充当前的先进理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单一枯燥,部分教材内容跟以往其他课程内容又产生重叠;授课教具器材相对落后:2000年以来,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用于临床的医疗设备也向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有效转变更新。一些院校没有定期与医院交换发展现状,不了解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由于将大量经费预算投入校园建设,购置新型教学器具经费不足,都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面对新器材束手无策,从头学习。

(三)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具备充足临床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成为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衔接的另一重要因素。各培养院校由于历史发展体制、实施政策的差异,存在教师培养的各类问题。对于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教师,长期不进行临床实践,多年重复进行护理理论授课,使得自身临床经验不适用于当前实际护理工作。此外,由于专业扩招对新教师的需求,院校选聘了缺乏临床经验的毕业生,学院又不能提供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供新任教师积累经验,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脱离实际。

(四)院校临床实践模式不完善、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国内医学院校现行的两种实践教学方式,无论临床见习还是临床实习都难以完全满足扩招后学生的实践需求。护理专业学生逐年扩招,然而在每座城市能够满足实习或见习要求的医院数量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无法满足传统实践模式的需要。

(五)病患拒绝实习生技能操作随着医患关系问题日渐进入公众视野,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实习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病人认为实习生操作会不利于自身疾病治疗或者会增加疼痛感,即便实习生是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也会遭受到病患的拒绝,更有甚者对实习学生护理工作进行干扰。多数实习带教医院以及带教教师为了避免和患者造成纠纷形成不必要的麻烦,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与院校达成的协议,一再减少实习学生在医院的护理学习项目,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无法实现护理理论的真实应用。

三、巩固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对策

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实现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在漫长的积累与前进过程中不断找准和修正教学方案,并争取使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都参与到护理教育工学并重的进程中来,让每一方都能尽己之力解决当前的制约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完善课程设置

可以借鉴部分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开学伊始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社区见习1周,使学生感受医院文化,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所记知识都是为最终实践所用。在教材的选择上,定时订购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材供教师甄选,经多位教师查看后确认专业教材,同时也需要保持已用教材的延续性。课程设置上避免雷同科目,同时积极联系医疗机构保证临床实习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补充最新的护理理论成果,教学方法上可列举正反面护理实例供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拍摄制作真实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急救场景等。院校在制定经费预算时,根据具体情况逐年增加用于采购先进设备的预算,更新教学应用设备。

(二)定期安排新老教师进行临床工作

考虑到护理学本身是一门需要落实到实践、完善于实践的学科,护理教师的选择必须以优秀的护理能力作为先决条件。目前高校教师招聘将学历作为重点,强调名牌院校,殊不知对于护理教师而言缺乏实践经验,理论讲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很好地启迪学生。教师脱离临床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是影响学校的总体教育水平。因此,各院校应要求教师队伍与临床紧密结合,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根据体制管理,要求相关医院必须接受教师参与临床工作,安排教师在不同的医院每年完成一定时间段的临床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护士执业注册考试,具备从业资格才能上岗。

(三)在校内外建立培训基地,落实临床实践

解决高校扩招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无法相适应的问题,客观上无法通过增加城市医疗机构的方式来解决,因此需要院校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实践模式才能逐渐解决。面对医院数量有限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三个符合条件的医院,建立标准化实习教学基地。医院原有院室无法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但是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规范的临床教学过程,提升技能水平。此外,在校内也可以设置用于护理实践和模拟护理情境的实验培训基地,设置专项护理训练项目,从而落实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诸如基础护理、ICU技能护理、临床各科护理技能等实践教学。

(四)模拟病患、病情进行操练

解决病人不配合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的技能操作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向病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院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模拟病患或是志愿者模拟病情的方法进行操练。模拟情景练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练习与病患的沟通,学生可通过言语以及观察评估病人情况,进行护理技巧训练。此外,可以购置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用于模拟病患的仿真机器,在课堂上供给学生操练,结合多媒体课件,尽可能让学生在模拟操练中多角度认知临床操作技巧。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护理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这是护士从事护士工作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条件。因此,对于高等护理院校而言,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践行护理理论,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显然,不断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寻求巩固二者紧密结合的对策,进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有助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助于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服务,有助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总之,不断发现和解决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绝非朝夕之事,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静.以整体护理为中心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7):55-56.

[2]陈典明.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卫校中医护理教学改革探讨[J].护理学,2016(9):77-78.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5篇

1.1坚持高等医学护理精英教育之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毛入学率角度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从高等医学护理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她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i11。目前,国内外的护理人才都很奇缺,要实现护理精英教育,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适当增加护理院校,控制招生人数,绝不能一轰而起,不受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护理教育。

1.2坚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

教学相长,学生为先,教师引导,学生为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始终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育思想。

1.3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课程。从知识结构方面讲,作为高级护理人才,必须具备医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的知识。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人文科学和其它新兴科学的学习。夯实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毕业后继续教育学习打牢坚实基础。

1.4改变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沿用的是课堂教学一校同文化一社会实践三维一体和基础课一理论课一实习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彳艮有必要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要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启新式的教学方法.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它被认为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诞生之时就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教育领域也看到了它的实践结果[31。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

2把握高等医学循证护理教育之趋势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起源于”以实证为基础的医疗”实践,是结合护理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护理理论与方法。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求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4rEBN被公认为21世纪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5]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护理理论和方法。Mulhall将其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的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阿。EBN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更是临床护理与病人需求的结合,所以循证护理教育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要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接踵而至的需要循证护理的师资和教材,目前我国的许多护理高校正在为之努力,循证护理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个大方向,使循证护理教育更加趋于科学化,好与国际接轨。

3把握高等医学护理实践教学之环节

高等医学护理教育要围绕培养目标实施教育计划嘲。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应用型高素质,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这里要特别强调”应用”型,”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显得特别重要,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1上好护理综合实践课根据教材内容要精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把课堂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种、病例中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贯通。

3.2上好临床护理实习课一个人要学会游泳,不可能只在教室里讲如何游,只有下到水中学习。同理,要学好临床护理技术必须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去学习锻炼。所以临床护理实习课要特别注重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等护理教育 改革 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护理服务从以疾病为主转向以促进健康为主;已从以面向单个患者为主转向以面向人群为主;护理的工作方式也已从被动执行医嘱为主转向主动为护理对象提供全面整体护理为主。要求护理教育亟待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求,独立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这应当成为每个护理教育机构的目标。

1.护理教育应当摆脱医疗模式

1.1中国的护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交流,护士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性质正在从一种职业走向一种专业。但是目前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大部分护理教学内容、科研活动都是按照医学模式进行的,致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进入临床后无法找准定位,这与缺乏科学系统的护理教育有很大关系。

1.2医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的科学。现代医学的发展,增加了人类的寿命和疾病治疗的疗效。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提高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认识,医学和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使得人的身心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

2.课程设置以护理科学知识为主

传统的护理课程设置与医疗专业的设置基本相同,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重视不够。护理专业更重视人的整体,而不仅限于疾病本身,因此其结构应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工作的核心是诊断并处理人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特点是与人交往,护理工作者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护理教育应围绕整体护理进行教学,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时,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1]“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关系,使两类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的需求。”[2]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1加强实验课在总教时中的比例

医学强调处理好实验课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并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医学基础课增加探索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而临床课则以演示性试验和操作练习性试验为主,比如:药理学,生理学等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试验。而护理学基础技术则强调练习,在模仿的基础上达到熟练,在熟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最终使知识和技术融为一体,实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3.2要打破书本、课堂、教师三中心单一的教学模式

早期让学生接触临床,要做到综合安排,灵活实施,注重实效。即在学生入学之始,就可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进度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从早期组织学生到卫生机构和社区医院参观学习,请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作报告,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参加医院简单的护理活动,如晨晚间护理等。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增加对医疗机构感性的认识,熟悉临床的工作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3.3改革考试方法,增加动手能力考核

对实践性强的各门课程,增大实验和操作考核成绩的比例,使之占总成绩40-60%。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操作技术的热情。

4.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手段较单一。所以我们要加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3]。”注重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1情景教学的方法

情景教学是以临床问题为中心,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按学生自愿结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进行新内容学习之前,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就所要学的知识自行设计或由教师设定一个病例情景,然后学生就所设情景和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排演相应的护理工作。在正式教学时,选择其中的一组到数组进行表演,然后就各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讨论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又能启发学生思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情景教学的举例

4.2.1比如对于《急救护理学》中心脏骤停的抢救与护理,一般由老师先讲程序后示教,然后学生按要求模仿练习,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我们不妨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由学生分别扮演抢救小组内不同的护士角色,结束后组织同学讨论,分析表演中行为,鼓励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补充不足的。

4.2.2在《护理学基础》中出入院病人护理一章,如果按照教材上讲解,枯燥无味,改用情景教学后,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示出来,即演示出了从住院处到病房内的护理工作内容,也展示出了护士应有的言行举止,学生不仅学到了护理的方法,了解了护士在此情景下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学到了与出入院患者的沟通技巧。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5.1重视在职教师的进修学习和学历教育。

5.2对教师认真地进行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教育,摆脱医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5.3用自动化、信息化、微机化、网络化等高科技知识来培训教师,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5.4扩大教师工作范围,将护理工作扩大到社区、幼儿园、工厂、学校等,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社会活动能力。

6.结语

总之,人才培养质量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促进全民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菊霞.高等护理教育中素质教育探讨.九江医学,2001,16(3):76.

[2]慕江兵,李丽.对未来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思考.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22(5):74-75.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7篇

一、中医护理含义与特点

中医护理是指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开展护理工作。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体质调护等。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为辩证统一施护。中医护理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的,一旦某个器官出现病变将会影响其他器官,造成病理上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医护理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体的运行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病理和生理状态都受到了自然界影响[2]。病情观察依靠辩证施护,在进行辩证施护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与现代护理中的仪器检测不同,中医护理诊断病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同时结合病史询问、个体状况等信息,运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医八纲辩证可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初步诊断病人的证型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提出护理措施[3]。起居护理指的是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学认为保持情志舒畅有利于抵御疾病,饮食调护也能治疗疾病,因此,中医护理可根据辩证施护原则对病人进行膳食和营养方面的护理指导。中医护理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护理方式,包括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传统技术,同时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以上护理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并且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家庭护理。

二、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入整体护理阶段。这一点与中医护理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和中医护理注重养生防病的理论相一致。中医护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养生护理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对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疾病发生,如何预防老年慢性病,如何更好地护理老年慢性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而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加适合中医护理方法,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进行护理,能够有效调理老年病人的机体,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对合并多种老年疾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服用西药副作用多的弊端,并且可以减少服药次数[5]。

三、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十分必要。有研究显示,各高等护理院校中西医课程比例差异很大,中医护理课程多为选修,而西医护理课程为必修。在统计的39类中医课程中只有3个为必修。并且中医护理实践课程也远小于西医护理实践课程比例。由此可见,各高等护理教育院校对中医护理课程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只有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优势互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过程。现代护理人才不仅要专业化,更要掌握多学科知识,成为全面性人才。因此,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刻不容缓,同时合理分配中医护理课程比例,提高中医护理课程地位。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护理;教育;实践教学

随着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实施《护士条例》,对护士执业注册及注册条件做出具体规定,培养社会和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护理行业准入的对接。我国自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虽培养了部分高层次护理人才,但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如何使学校教育与临床护理很好结合,护理实践教学改革一直是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大量研究显示,目前护理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能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学校教育与临床脱节等是产生上述结果的直接原因[1-3]。因此,笔者及同仁详细剖析护理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归纳总结,提出相应改进对策。现报告如下。

1实践教学设计方面

1.1转变实践教学理念,构建一定规模的模拟医院

现代护理模式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它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医院、社区或家庭的环境中提供健康全程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2009年1月1日《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出台,要求医学实习生在进行临床实践活动前,应尽到告知义务并需得到病人同意,护生临床实习中的伦理学问题备受瞩目。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护理院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间见习与临床实习两种形式,尽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规模未相应增加,一次性到医院见习或实习的护生太多而降低了学习效果[4]。传统高等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总体上仍停滞于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忽视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5]。因此,从根本上转变实践教学理念,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一方面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整合学校资源,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模拟医院,以角色扮演、小组协作等方式在模拟情境中强化训练,完成在“高仿真模拟人”身上的各种护理操作及流程。目前,尽管少数“985”院校或教学资源实力雄厚的护理院校已建立了高仿真护理实验室,但因此类院校入学标准较高且招生规模并不大,故培养护生主力军的任务落在大多数“二本”级别的医学院校身上,而这些院校的现有实训室的规模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需要,一些院校缺乏经费投入,甚至缺乏在临床中已普遍应用的输液泵、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血液透析机及心电监护仪等,使护理实践教育滞后于临床实际。因此,增加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投入更是当务之急。

1.2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编撰体现三级指标的实践教材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的课程大多以一两本教科书为主,教科书的编写及出版均需较长一段时间,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需求。长期以来,护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课附属品存在,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零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6]。姜小鹰等[4]调查显示,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适合程度中,临床护士中显示完全适合者占9%、基本适合者占69%、部分或完全脱节者占22%;医院方面显示完全适合者占1%、基本适合者占74%、部分或完全脱节者占25%。这说明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较大,护理实践教学内容亟须更新。因此,应组织人力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上应体现出护理实验三级指标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临床护理教师应把握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动态,尤其是护理用具及时更新,并优化组合各种实验教学内容,使各相关内容衔接紧密。这也要求临床护理各课程实践教学应打破课程界限,不再是单一授课,而应遵循器官系统组织教学。例如,对于伤口护理,不但涉及基础护理学的换药,也涉及外科护理学的不同部位伤口愈合,不同用具如何拆线以及急救护理学的单一伤口、多发伤或批量伤员的伤口止血、包扎等。

1.3优化护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设计实施三级层次护理实验

目前我国大多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是以医学为导向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这种设置使学生重视基础医学知识,忽视护理专业特色[6]。在此体系指导下院校大多在最后一年或全部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临床实习,这种安排使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内容相隔时间较长,待护生真正接触临床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时,往往无所适从,增加自我挫折感和病人不信任感。就实验教学环节而言,基本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设计仍多为演示性实验,学生易被“具体操作步骤”框架束缚,不利于学生自身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办学机构应整体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整实践学时,设计实施前述三级层次护理实验,尤其强调直观地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试验”。从伦理学角度思考,护生应先在规范的模拟医院强化训练合格后,再由临床带教老师指导实施对病人的护理。因此,科学规范的模拟医院管理是保障条件,这种管理应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提倡3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让学生从物品准备、操作流程、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增强实际应用能力[7]。就临床护理实践环节而言,应着重建立标准化实践教学基地,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对此,可借鉴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美国护生临床实习与临床专业课程同步进行,每周3d授课,2d实习,且越到后期实习时间逐渐增加;香港护生最后一年的三分之一的临床实习时间分配到各节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适当延长课间见习时间。上述实践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整合,提高其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改进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演示-模拟练习-指导”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在课前由实训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用物,教师示范过程中,过分强调操作动作的规范性及程序的正确性,学生练习时死记操作流程,机械模仿教师的动作,导致很多学生进入临床环境后对所需用物选择上无所适从,操作时手忙脚乱,工作效率降低,更缺乏应变能力。在此模式中技能考核环节,考核评价内容仍较注重操作步骤,而不强调学生临床实际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及人文关怀、评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忽视了对操作者职业素质的考核,不利于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8]。因此,应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模拟医院的设施使隐性课程在实践环节得以彰显,教师言传身教,使这种职业情感教育内化为护生稳定的职业心理品质,设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应树立课程意识和学科意识,围绕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紧密结合专业认证评估标准,建立学生考核成绩比较、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及同行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

2实践教学师资方面

2.1注重护理专任教师临床实践培训,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护理教育界一直呼吁学校教师应到临床参与护理实践,但由于各院校体制不同、政策不同及师资数量问题,学校教师到临床实践一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同时一些院校缺乏一些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或不重视选拔、培养、使用临床教师,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脱离实际。因此,在设订用人计划时应重视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并注意对教师培养计划中必须规定临床实践的时间和内容以及完善与之相关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注意与临床紧密结合,并不断更新。模拟医院护理实验教师应由熟练掌握各临床专科护理用具及计算机交互系统的人员担任,她能够有效组织各护生小组进行高仿真模拟人临床案例的诊疗护理、解答相应问题。

2.2依托医院带教管理政策支持,选拔优秀临床护理带教老师

临床护士带教的积极性是影响临床带教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增加护士带教的积极性,实习医院需完善医院带教管理政策支持,将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与带教护士相关的奖励及晋升政策挂钩。随着临床护理中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广泛开展、病人对护理服务需求的提高及整体护理内涵的拓展,临床带教教师护理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临床带教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很难兼顾临床与教学两方面工作,致临床带教教学质量下降。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合理安排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和良好的排班制度,使带教教师在发挥自身潜能的同时有效指导护生的学习和训练。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临床带教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表现为带教教师在“经验”与“学历”上的矛盾。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带教教师,多数学历层次不高,多为中专和大专,加之缺乏足够的知识来源,使得其临床知识更新不足。有些学历层次高的老师,临床教学经历不长,经验相对不够丰富,在适应护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样性方面还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表现为临床教师专业修养上不同。部分临床带教教师在工作中存在“随意化”倾向:语言逻辑表达欠佳、自身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重视对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等,难以起到“榜样”作用。因此,选拔优秀临床教师带教很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应由思想素质高、临床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护士担当,定期对他们的带教工作进行评估,并适时加以改进、提高。

2.3系统培训临床带教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丰富临床护理带教形式

高等护理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了解学生需要,临床实践的环境是个体化的、复杂多变的,临床带教教师因长期在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但普遍没有经过教育学知识的系统培训,带教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不同学历者“一视同仁”,忽视了“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评判性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欠缺,带教老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较少,所以不能根据护生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带教进度和方法,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得不到更好地发挥。发达国家重视学生个性、独立分析、评判性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临床护理带教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阶段性目标带教、运用护理程序的带教等,还会提供不同专业学生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实际上护理实践注重的是个案讨论,强调互动,尤其提倡问题式教学法,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思考并总结出自己的临床经验。临床带教老师在教学生的同时,自身也会学到新的知识和护理理念。因此,医院管理者应注重临床带教教师培训,建立严格的准入和考核制度,在安排临床带教中应多方权衡,固定临床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强化临床带教教师对护生专业化、标准化技能的培养和规范意识,严于律己,以培养理论和临床经验全面的护理带教团队。

3护生职业角色培养方面

3.1增加护理专业内涵认识,逐步适应职业角色

临床实习时,部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内涵认识不足,对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多重角色缺乏理解,导致其“重技能操作、轻基础护理”,工作主动性不强,部分护生虽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仍存在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过于生硬等情况,这就要求护生在临床实践中将理论融入临床具体问题中,重点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9]。此外,有些护生对实习过程有过高期望,一旦实习中受挫或现实与理想有差距即感失落、郁闷,产生心理压力,对护理工作丧失兴趣,从而思想动摇,打退堂鼓。张凤佩等[10]研究发现,拥有较高情绪运用能力的护生能够很好地运用他人及自己的情绪,调整积极的情绪状态,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处于不同情境下都能够鼓励自己、适时给予他人关怀与帮助。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者在课程设计时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等课时,整合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护生体验模拟与感受病人的痛苦与需求,对他们的心灵起到一定的震撼作用,临床教师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护生在临床实践和主题班会活动中获得对关爱生命的切身体会。只有重视护生专业思想教育,加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11],才能逐步适应护士职业角色。

3.2提高沟通能力,增强法律意识

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的护患沟通与人文关怀能力居知识缺陷的首位[10]。我国目前的护理本科教学尚未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忽视了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沟通能力是护理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对护生职业角色人格培养至关重要。护生应学会在与病人的接触中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将人文关怀理念及人际沟通语言模拟融入具体操作之中,在训练中不断强化,规避导致不良沟通的言谈举止,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升病人的信任度。此外,临床护理工作常与法律责任联系密切,吴婷[12]调查显示,大多数护生在校期间很少接受临床安全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即使本科护生在校期间接触到法律知识,但其内容也是有限的,尤其缺少医疗护理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这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法律意识欠缺,给医院带来了隐患,一旦发生护患纠纷则举证困难[13],而且实习护士因缺乏临床经验,是护理差错出现较多的群体,一旦出现差错,责任由带教护士承担,多数实习带教医院为了减少“护患纠纷”,往往采取保护自身的方式,降低带教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4]。随着病人自身“维权意识”的提高及对实习护生的不信任感,同样增加了带教的难度。因此,护生在实习之前应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对于护患间常见的纠纷引发的法律问题有所知晓,这样在面对和处理护患关系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工作中,只有从转变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组建高效实践师资队伍以及准确把握护生职业角色定位等方面着手,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高等护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护理实践教学改革步伐,才有利于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夏莉娜.临床护理带教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9):127-128.

[2]董红艳,陈瑞领.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113-115.

[3]陈杭健,陈京立,李玉玲.护理专业实习生对临床能力培养的需求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7):485-488.

[4]姜小鹰,高骥.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2-16.

[5]许乐,肖春秀,郭谊楠,等.标准化病人临床情景模拟教学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6):252-254.

[6]郭洪花,付伟.杭州护生对高等护理教育现状看法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1,25(2C):492-497.

[7]管静,孙宏玉.护理学实验室功能定位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79-880.

[8]黄万琪.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体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45-2147.

[9]吴晓琴,叶国英.浙江省护理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12):69-71.

[10]张凤佩,孙翠勇,张金华,等.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文关怀能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0-22.

[11]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1.

[12]吴婷.我国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15-17.

[13]杨石麟.日本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伦理观分析及借鉴[J].护理学报,2011,18(12A):21-23.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等护理教育 临床实践 衔接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16-01

最近以来,很多现象都表明,目前我们的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衔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临床实践和高等护理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一直都被护理教育的工作人员所重视,并且这也成了护理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当中,笔者为了研究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对策,特选取我市的21(8所)家不同等级的医院护理部门、高等护理教育院校和106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本研究中,将所研究的对象分为个人和单位两类,单位分为高等护理院校和医院两类。其中高等院校8(2)家,医院13(6)家,护理人员 106名,包括男性护理人员13名,女性护理人员93名。

1.2 方法

采取调查的方法对我市的21(8)家各级医院护理单位及高等护理院校以及106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本调查面向106名护理人员发问,问卷以不记名的方式发问,内容包括高等护理院校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标准、所选医院今年录用的护理本、护士的毕业情况等。最后对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衔接所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秩和检验对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做出分析。

2 结果

4家医院、高等护理院校以及23名护士认为当前环境下存在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完全存在或存在部分衔接脱节情况。

3 讨论

3.1 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减少

通过本次调查,医院和临床护士都将这项原因列为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相脱节的主要原因,而高等院校也同意这种观点。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起:首先,在我国高等护理院校的教学实践都普遍偏向于临床实习和临床见习两种[1]。最近几年,因为各个院校的普遍扩招使得护理学专业的人数开始增多,但是符合见习和实习带教要求的医院数量却没有响应地增加,这就使得见习和实习的模式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很多学校移至新校区,这些新校区大多在偏远的地方,与市区相去较远,不利于学生的实习和见习;最后,绝大多数病人都不愿意自己被当成“实验对象”,这位见习或实习的带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很多带教老师为了减少麻烦就往往降低了带教的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自己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2]。

3.2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以及课程比例安排的不合理性也对高等与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衔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首先,因为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学生没有办法赶上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化,而且教材的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往往脱离了教材的实际,使学生在课本上几乎学不到什么能够应用到实际的东西[3];其次,课程的设置存在极大的问题,本研究显示有很多院校的办学经验并不充足,在对学生的授课中,理论课明显多于临床实践课,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最后是教学器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显示有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器材都很陈旧和落后,在当前科技发展的时代,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仪器都相继问世,而学校的临床器材却还停留在很古老的层面上,使学生没有办法掌握更多的新兴操作技术。

3.3 护理师资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衔接脱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高等护理学校的教师缺乏熟练的临床经验,而且相对而言,临床实践的教师更少一些。很久以来,护理教育界都在一直呼吁着,要求高等护理学院的教师要多多到临床上去参与临床实践。但是因为局限于各个学校的教学体制的差异性,使得各个学校的临床实践都成为了一个无法突破的难题。也有很多学校对于培养、选拔临床实践教师的体制缺乏必要重视,这样就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相脱节,不能更好地和临床实践衔接起来[4]。

3.4 强化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结合的对策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造成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因素是多样的,所以,高等护理教育应该着眼于当前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这样才能够寻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笔者经过分析和研究,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说起。

①对临床护理的实时动态进行把握,对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要根据临床需要来修订适用的教材,及时地向学生传授临床护理的新突破,调整课程的实用性。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避免压缩和取消实践的情况出现;

②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这样可以增多学生的学习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对符合条件医院的选择;

③壮大师资队伍。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能够将临床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师资队伍。成为一个优秀的护理教师需要先成为一个合格的护士,如果长期的脱离实践,那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也不能将有效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

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护理技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这是护士从事护士工作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条件。因此,对于高等护理院校而言,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聂正怀,孙泽庭.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2(08):2354-2355.

[2]唐益东,汪春惠.护理教学改革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护理研究,2010,21(10):3642-3643.

[3]殷磊,蒋晓莲,袁璐.探索紧密结合临床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11,21(10):6547-6548.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第10篇

1.师资团队结构及范围变化

对经济贸易本身而言,引致其影响的将会是教育、经济、文化等全方面和长远的。自从贸易城堡倒塌后,国外的许多企业群体流入中国,企业管理方面他们会用优厚的待遇、条件大量招收我国国际专业人才。在这种诱惑下,高校教师会有许多的就业机会和展现的空间,由此会导致我国大量人才流走。有些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教师都去国外或者国内待遇好又能适合自己条件的学校。如何吸引招收人才,就要看学校是否有实力及发展前景。另一点,教师们如果不想在教育国际化的冲击下被舍弃,必须得让教师团队和能力调整以适应国际化教育对师资素养的要求。

2.生源的抢夺

以前,我国学生通过高考就可以上国内的大学,当然也有出国留学的不过占少数,这对当时国内生源的全面拥有好像是天经地义的。自人世后,国内面临的就是人才抢夺赛,那种理所当然的模式全部转变了。随着中国世道的发展,许多来自国外的学校及群体来中国招生办学校等,现在初中毕业就准备出国上学的占绝大部分。这样做肯定会流失一些杰出的人才。就拿前段时间在北京举办的首次“海外优秀科技大学推介”活动,国外40余大学来参加展览,3天的展示就有20000人咨询。这就足够证明上述所说的观点。

二、解决措施

总结第一部分可知入世之后,国内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多新型课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使高等教育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充满机遇与挑战。就国内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来讲,对当前发展的现状、日后的发展趋势以及格式都用过有良好的认识,进而采用相应对策。

1.目标培养

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教育改革中起到知道作用。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对其改革需要育观念。入世之后,对于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来讲,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临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还要满足国际市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在日后的发展中,以国内医学的教育传统及本土文化为基础,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传统护理教育的束缚,在当前不断进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创新,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扩大服务范围。

2.教师选拔与培训制度的完善

当前,国内教师的培训拥有完善的计划与组织。在法律的保障下,多以学历补偿进行培养。但是此类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对教育技术以及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重点完善护理教师的选拔制度,提高教师聘任的要求,确保教师素质优良。此外,对于护理教师而言,应该提高福利待遇,完善教师晋级与培养制度,进而稳定护理教师的队伍。

3.课程设置创新改革

就高等护理教育来讲,其主要任务一直都是为国内的护理领域培养管理、临床等多种专业人才,使护理人员可以满足医院、学校的需求。但在现实中,护理人员流失较为严重。入世之后,护理人才流失的情况依然存在,而且还出现了生源向国外流失的问题。所以对于国内护理来讲,想要求得更好的发展,就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将培养护理人才作为重点教学中作。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以发达国家模式为基础,培养适合其模式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还应该吸收国外学生就读,从而拓宽国内护理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凸显国际化教育办学的理念。因此,高等护理教育在日后的发展中,应对课程结构进行完善的改革。

4.提高英语在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提高英语这一问题来讲,是老师跟学生共同的问题。入世之后,国际交流增多,所以汉语以及英语的国际化应该共同发展。就原有的英语教学方法而言,对于实践以及应用的要求较低,对语法较为看中。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但是听说的能力较差。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下三点来提高英语水平。其一,加强英语听力以及口语的训练强度;其二,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其三,学习英语口语专刊,增强与对外交流的频率。结语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护理教育受到较大的影响。虽然对高等护理教育产生的一定压力,但是在压力的背后是较大的潜力。为此,本文具体分析我国在入世之后高等护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上一篇:中医诊治范文 下一篇:户籍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