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年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6:36:40

服装年中总结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1篇

2006年是中国服装业奋斗的一年,也是成效卓著的一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均实现了新的发展,服装产品国内销售金额约为7500亿元,服装出口金额约为920亿美元,这是中国服装业竞争力的表现,也是与各国同行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结果。

在2005年遭受了纺织配额元年的洗礼,我们没有想到中欧的纺织品贸易惨状会如此艰苦,尤其是在2006年的上半年,对行业影响非常大。2006年中国的服装产业基本上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从现在的快报来看我们服装出口金额大约是920亿美金,服装产业增加了28%。这个增长幅度是如何取得的,我想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30年,让我们有着一支素质较好能吃苦耐劳技术熟练的职工队伍,同时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队伍,他们的设计风格越来越国际化。奠定了从贴牌加工逐步到自主原创品牌的基础,第二是通过“三来一补”的贴牌加工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我们也逐步地造就了一批队伍,逐步地适应了国际的贸易变化,第三是早期的合资,合作、合营的经营模式,通过20多年的磨合,我们基本上熟悉,了解,最后我们完全掌握。同时,更可喜的是结合着中国的国情,以及各地的区域情况,企业情况,我们逐步地总结出一套适应国际变化频繁的应对能力;第四是由于我国的服装产业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个机制带来了好处,因为2006年我们面对的是国家外汇的汇率改革,出口退税的政策的调整,劳工力成本以及生产要素成本的增长等各种复杂因素,可我们行业还有如此大的生命力,我认为应该归于这个机制的灵活。

但2006年我们的服装企业并非全都蓬勃发展,也出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象,因此我们提出2006年中国服装产业的主旋律是调整与提升。2006年4月,杜钰洲会长在虎门全国理事大会和全国服装工作会议上就代表协会向全行业发出要求,今后“十一五”发展规划应该始终要坚持两个方向。一个是要发展自主原创的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贡献率。另一个就是要提升品牌贡献率。面对国际上的贸易摩擦跟贸易瓶颈,我们仔细地分析了与先进国家先进品牌的差异在哪里最终发现我们在消费终端的建设,管理的掌控,服务的内容、范围以及质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品牌的附加值方面就显得软弱无力。大家都是做品牌,但品牌的内涵是什么,品牌的真正性是什么,品牌面对消费者给他创造的价值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办到的事情。

于是,在“十一五”发展的元年,我们坚持调整和提升,通过调整和提升来改变我们原有的数量扩张,从而转为质量效益,使我们品牌真正有附加值,让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品牌买得值,而并不是简单的一件衣服。在2006年这一年之中我们基础工作已经开始了,我们想连续做5年,再回过头来看,“十一五”主要的发展,恐怕跟以前的规划期间发展会有所不同。世界Ie多亿人口,衣服不可能由中国一家来做,我们要立足国内,立足于我们13亿人口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消费市场如此广阔差异如此之大,给我们各个企业各个品牌留有空间,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中国13亿人口服务,努力改善我们的衣着打扮,提高我们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要竭尽全力为世界50多亿人服务,在我们保持巩固提高现有的服装出口,以及现有平衡的价位水平市场份额下要逐步向消费终端,向品牌附加值,向通行国际惯例的贸易方式来发展我们国家。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2篇

不可否认,最近二十年中,中国的服装产业在全球流行风尚的吹拂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概念趋向、设计手法到制作工艺、营销策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却无法否认整个行业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与国际市场间的巨大差距。

由于我国的立裁人台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限于高质量人台制造技术难度较大,费用投入高,使得众多的服装企业、设计师们要么只能存质量较差的人台上自行修补,要么只能购买与国人身型有定差异而又价格昂贵的日本人台,最终造成了许多消费者面对珊琅满目的服装却买不到合身的衣服。供应与需求无法圆满对接,这也从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整个服装行业设计能力的提升。

笔名在采访一位资深设计师时曾谈起对于服装产品而言,其核心竞争究竟是什么。笔看想了半天,色彩、面料、板型、款式等等似乎有很多答案,又好像没有一个答案完全能够诠怒。最后这位设计师郑苹地告诉笔者,以立裁人台为代表的服装制造技术将是现在和未来服装产品的等级区分标准。

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南洋模特儿才决意主动肩负起“互裁人台自主研发”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使命来。为了总结出真正适合中国人体型特征和行业需求的人台标准,不再拘泥于单纯拷贝或模仿国外的产品,南洋模特与北京服装学院充分利用了双方各自擅长的制造与理论基础,带领科研团队从最基础的研发程序开始,抛开欧美与日本人台的基本特征限制,通过最原始的数据采集、分析、归纺,总结出符合中国成衣市场和服装高等教育的立裁人台数据标准。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3篇

4月28日上午的上海希尔顿酒店宴会厅,主题为“构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及发展空间”――中意纺织及服装产业新战略研讨会探讨的正是“雇佣”这一主题。

意大利纺织服装联合会总经理迪纳塔莱、劳资关系与培训部经理马谢拉尼叙述意大利劳资关系进程、有关法律法规、企业中雇员培训政策等内容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枯燥。

与之相比,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上海首席代表付泰(Maurizio Forte)以及意大利工业联合会副主席杰尼亚(Paolo Zegna)更让业界感兴趣。尤其后者,作为世界级品牌Zegna的掌门人,人们有太多想跟他交流或请教之处。

不管如何,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意大利时尚业的敬仰就足以支撑大家认真端坐着倾听即便是不感兴趣的课题。况且,在ICE的推动下,中意之间的行业外交也在走向深化。这样的趋势能更好地让业界学习意大利时尚产业的一些有益经验,并获得合作机会。

正如意大利工业联合会副主席杰尼亚先生总结词所言,中意纺织服装业均为本国大产业,纺织服装业占本国GDP的比例分别为8%和7.5%。中意的产业互补性很强,但其列举的另一数据令中国惭愧,中国纺织服装业有1960万就业人口,意大利则只有52万,对比之下的人均产出分别为12700美元、101700关元,是那么地差距巨大。

事实上,杰尼亚自身就走在前面。早在新世纪初就与温州的夏梦创办了合资公司。而我也未放过独家深度采访杰尼亚的机会,追问杰尼亚的中国销售情况,杰尼亚先生告诉我去年中国销售额达1亿8千万欧元,占杰尼亚全球销售总额的20%。

无独有偶,正好一个月前,我在北京王府饭店见证了另一个新闻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与意大利时尚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该次新闻会上,意大利时尚协会主席MARIO BOSELLI先生还解释,因日本地震引发核辐射危机及其不确定性,意大利时尚协会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定于2011年3月27-28日在北京共同主办的“2011中意时尚峰会”,推延到今年10月下旬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举行,届时将有意大利国际著名时尚品牌领导与中国时装业领袖共聚一堂进行深层次对话,探讨中意时尚未来的发展和合作契机。

显然,这似乎成了ICE及意大利时尚业近年来的新方向:与中国进行深度行业交流。ICE中国区总协调官赖世平先生也来到现场,他向记者完整地解释了这一深度课题背后的动机与背景。他说起因是2006年中意两国政府在厦门签订了协定,意大利经济发展部与中国的纺织行业协会也参与了有关内容,决定其后不再仅限于传统商务交流合作,而扩展至技术信息交流、可持续发展等更多议题。所以,近年来两国产业间有了更丰富的交流内容,比如去年有知识产权的主题。前不久也在苏州举办了品牌营销管理方面的已培训课程。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4篇

11月 23日-24日,2012中国服装大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是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年度最高规格的行业会议,活跃在服装行业一线的企业家们再度会聚于此。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谈道:“中国服装行业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到今天,整个行业发展原来所依托的比较优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面对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条件还有需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国内市场的需求已经远远不同,消费者追求设计、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并不是说消费者购买更贵的服装产品,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他们去寻找性价比最好的,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的产品。所以我想,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确面对着国内消费变化带来的挑战。如果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平原大陆上发展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的行业应该要登山,攀登山峰我们需要健康的体魄,需要装备工具。如何发挥我们内在的、内生的动力构建我们新的优势是特别值得深思的,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我们把中国服装大会的主题定成创新内生动力和新优势的构建。”

“我们说今年行业是在困难中发展,也是发展中的困难。但是,我们面对着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潜力、可以赋予无穷想象空间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对未来中国的市场应该充满信心。”陈大鹏总结,“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形势好与不好,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全世界都在看中国的市场。翻一番的目标给我们带来市场空间,核心是我们怎么做,伟大的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就是诞生在这个时候!”

在中国服装行业年度观点环节上,五位具有大牌风范的中国服装企业家以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年度观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平行会议加入了“企业案例”环节,每一个会议主题都将有三到四个企业围绕其品牌建设重心分享成功心得。如果说专家观点是高屋建瓴的趋势预测和实践指导,企业案例则将以鲜活案例为与会人士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和研究的样本。

《时尚北京》杂志与中国服装协会强强联手,全程跟踪采访,现场拍摄,对每位嘉宾进行深度访问,让广大读者更深入的了解企业家鲜活的最新观点、品牌背后的故事。让大家仔细聆听中国时装企业家的好声音。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PPG 轻资产直销模式 营销策略

从默默无闻到成名,PPG(Perfect Products Group,中文译为批批吉)只用了2年不到的时间,2007年4月与2006年同期相比,PPG的营业额增长了50倍。作为中国第一个男装网络直销品牌,PPG深受VC的青睐和追捧,其创新的“轻资产直销模式”和成功的营销策略值得我们深入探索,本文的研究也给准备进入直销领域的服装公司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男装直销品牌PPG的“轻资产直销模式”

“轻资产公司”符合当今发展潮流,相对于传统服装企业雅戈尔这样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几十亿的“重公司”而言,“轻资产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轻松上阵。在过去的10多年中,国内服装行业的轻资产公司其实已经走过了三代――从最初的外包生产和渠道职能,开始逐渐发展为整个供应链的轻资产运作。笔者认为,PPG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源自第三代的轻资产运作方式,即“轻资产直销模式”:利用多种媒介组合密集投放广告打响品牌知名度,通过无店铺的在线直销和呼叫中心方式构筑轻型渠道,并将生产环节和物流外包,通过互联互通的IT系统,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形成一条快速协同反应的精准供应链。与此同时,PPG在具体运作“轻资产直销模式”时,实施了一系列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

二、男装直销品牌PPG的营销策略研究

1.PPG的产品定位策略:将衬衫通过网络直销给都市男性白领

Datamonitor近期报告显示,2002年~2006年中国男装市场销售额逐年增长(见图1),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8.4%,2006年男士衬衫的销售额达1019亿元人民币,占整体销售额的33.8%。虽然男装市场竞争激烈,但基于可观的市场容量,只要找到一个巧妙的产品定位,依然可以占领市场空白取得不俗的成绩,而PPG就是做好精准的产品市场定位从男式衬衫入手逐步增加产品品种而占领男装市场的。

PPG将市场目标锁定在25岁~45岁之间的都市男性白领,他们注重形象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平时逛街购物时间少而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多,具有主见并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重要的特质决定了都市男性白领是服装网络直销模式的最佳消费群,而衬衫又是都市男性白领穿着最频繁的服装,更新和转换速度也比较快,相对而言产品款式较稳定,将衬衫通过网络直销给都市男性白领这一实效的定位为PPG营销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 2002年~2006年中国男装市场销售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Datamonitor《Industry Profile:Menswear in China》Publication date: June 2007

2.PPG的定价策略:高“性价比”快速掠夺市场

价格是营销组合中最复杂、最敏感和最灵活的因素,如何做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迅速灵敏地改变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PPG的定价策略在“轻资产直销模式”的构建下做到价格与成本的直接对话,围绕着市场策划和品牌建设,为满足不同消费要求而建立差别定价的价格结构。

在价格水平上,一般网上商品的价格应低于传统销售方式的价格,PPG产品定价在行业内处于中低价位水平,通过各种广告传播媒介展示产品的高“性价比”,消除消费者的防御心理,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转化成购买行为,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虽然PPG的产品总体定价不高,但为了让品牌形象更具层次感,定位高端的产品依然高价凸现其差别定价的策略。

另外PPG对于捆绑销售、限期优惠、累计数量折扣、组合优惠、满额优惠、礼品卡等价格促销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寻求成本最小化的理性消费者在面对价格变化程度较高的情形下增加其消费量,PPG通过将灵活应变的定价策略与促销技巧让“淡季不淡”,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3.PPG的渠道策略:构筑轻型直销渠道

电子商务让传统的商业关系变得更直接、更简单、更快捷,让很多流通环节大大缩短甚至取消,它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做了一个“去区间化”,PPG从一开始就直接架构“去区间化”的轻型直销渠道,产品采用外包物流配送的方式,利用专业物流来达成高的配送成功率,强化资金流的周转能力。

和传统服装企业“雅戈尔们”的渠道相比,PPG的轻型直销渠道可以省去大量的店面成本和库存成本。比如传统服装企业的销售环节中店面成本是最大的成本,而且在线下实体门店销售服装时,每个零售网点总是会铺货并备有适量库存,当拥有的零售网点数量庞大时,所有门店库存的总量是惊人的,而PPG通过互联网和呼叫中心实现无店铺的直销模式却无需在线下的门店铺货,势必大大减少了库存风险,增强企业运营活力。

PPG在抢占市场先机的同时,其渠道模式无形的构筑了市场进入壁垒。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互联网型直销企业PPG比传统服装企业的渠道成本低,出现A和B之间的利润空间(见图2),而这个利润空间目前只能让竞争对手叹为观止。比如雅戈尔也在尝试电子商务,已从完善的渠道网络获得稳定的收入,如果大规模推行电子商务,必然会造成电子商务和线下渠道之间关于市场区域的限定和界限冲突,也势必会冲击线下渠道的价格体系,而且对终端销售商的管理也将变得复杂。因此,PPG的营销渠道模式看似简单,但“雅戈尔们”想复制或换用PPG的模式不是那么容易,这种转换代价高昂。如何避免对电子商务的浅尝辄止,又能做到线上线下资源互补、整合销售是PPG 在这个互联网营销时代对“雅戈尔们”提出的亟需解决的课题。

图2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PPG与传统服装企业在渠道成本的比较上存在的利润空间

4.PPG的促销策略:斥巨资打响品牌知名度

一个不为众人和市场所知的创新模式,内容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经济”,因此作为以直销模式打开市场的PPG想要获得需求方规模经济,它的生命力首先在于普及。PPG几乎利用所有能作为宣传载体的媒介――报纸、直邮杂志、电视、网站、户外媒介等多种形式组合推广品牌形象。一年多来PPG的广告铺天盖地近乎疯狂,广告费用每月最高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从《2007上半年广告市场盘点》报告中就可以看出,PPG衬衫成为2007年上半年报纸广告投放的一匹黑马,位居报纸广告投放第七位,增长速度为TOP10品牌之首(见下图)。PPG通过多种媒介组合密集投放广告效果显著,快速培育消费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短时间内建立了品牌知名度。

数据来源:CET媒介资讯www.省略《2007上半年报纸广告花费TOP10品牌》

另外,PPG还借鉴直销企业惯用的推荐有奖策略,充分利用顾客的人脉关系发挥口碑效应,从而扩大消费群的推广。最近还推出了一项网上加盟计划,加盟的网站放上PPG 的Banner广告后,一旦有消费者点击此链接登陆 PPG 的网站并定购产品,PPG 将返回销售额的 5% 给加盟商,PPG利用电子中间商现有的网络,轻松达到“借力使力不费力”的目的。

三、总结语

在这个市场相对成熟并竞争激烈的男装业,PPG能把众多营销策略和概念整合在一起,如此迅速地攻城掠地并取得骄人战绩,不可否认PPG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其成功的商业核心或许不只是一个营销模式和一系列的营销策略那么简单,我们可以看到PPG的产品可以延伸,商业模式可以复制,营销策略可以照搬,但对每个企业来说不变的是对营销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对消费者价值最大化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李黎:《服装业的轻资产演进》.《IT经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2]艾浪滔:《服装企业的渠道之痛》.《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04第4期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6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中国纺织摄影协会常务副会长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传媒中心主任魏林、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勇、中国纺织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钱晋、四川出版集团领导、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罗韵希、四川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田曦等行业领导及爱慕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明、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白领时装公司董事长苗鸿冰、《见证中国服装30年》主编张晓黎和编委出席了本次会。

《见证中国服装30年》作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一部详细阐述记录服装产业发展30年的历史轨迹、突出事迹与成就的大型纪实图书,于2008年12月面市以来,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和好评。

据了解,《见证中国服装30年》共分三大部分:分别是中国服装30年发展中的重大活动;中国服装30年代表品牌;30年中国服装色彩与流行变迁。全书大量运用鲜活的图片,真实的记录和整理,全面再现了服装30年的历史变化。无论是对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的模特成长,还是中国知名品牌波司登、杉杉、白领、爱慕、天意等成长成功之路以及30年中国服装色彩与流行的变迁,全面、翔实地进行了分析整理。通过这本书,中国服装30年的变化历历在目,如梦幻般涌入我们的视野。

全书一切从中国服装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发展侧面,见证改革开放带来该行业的巨大变化,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衣文化和衣着水平、审美水平、着装观念的巨大变化。

该书由中国服装30年发展演进的直观多侧面的展示,以论代史,谈编著者的认识和观点;以见证者的眼光采撷中国30年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重大活动、人物来映衬发展脉络。

全书共收集图片1200余张。其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镜头,进一步佐证了中国服装30年发展重要历程。

“此书从服装行业、品牌、设计以及模特等与服装产业相关各个领域进行详尽阐述,通过对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已经跨越国际,并在国际时尚舞台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专业展会和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模特赛事的发展轨迹和故事,结合产业发展的诸多细节和人物,以及为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品牌,共同铺开产业发展30年来最宏观也最生动的历史篇章。”罗韵希高兴地说。

作为中国服装产业内,具备一定权威胜的大型纪实图书,《见证中国服装30年》以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由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晓黎主编,汇聚来自中国服装行业领导和各行各业精英人物的声音;融入了业界资深人士思辩眼光;通过梳理、回顾、展望和规划未来,共同见证了中国服装人30年的“光荣与梦想”,从而进一步唤起时尚专业人士对产业发展的探索。

“当《见证中国服装30年》的大型纪实图书走进中国图书市场时,不仅仅意味着中国服装30年发展史作为一份详尽的资料载入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史册,也作为献给建国60周年的一份贺礼,将产业、市场与生活中的每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给创造美的人们带来启发和帮助,同时给热爱美的人们留下许多新鲜的时尚故事和影像。”田曦介绍说。

2009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既有建国60周年的民族喜悦,也有世界金融危机的震荡。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更需要行业内所有有识之士团结起来,抵御“寒冬”的侵入,将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

那么,回顾及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所取得的成绩中收获灵感和启迪,同时找到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症或瓶颈,并共同探索解决结症和瓶颈的方式,对于产业未来的发展和跨越,是必不可少的探索课题和方向,也是在“寒冬”中为产业各领域发展和市场开拓雪中送炭般的良药。

“因此,借以《见证中国服装30年》发行并引起关注之际,本次会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客观面对以往的成绩与不足,为产业未来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从时尚文化、产品设计、管理营销、专业展会与美丽事业等方方面面进一步提升,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进一步结合,与国际时尚舞台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在创意产业的大舞台上,不断扩宽自我发展的空间,不断创新和自我完善。”梁勇介绍说。

《见证中国服装30年》在现阶段产业发展中,更像是承前启后的桥梁和镜子,以史为镜,让梦想照进现实,借历史发展的足迹,寻找未来发展的新契机和创新之路。相信,“寒冬”在有准备的人面前,会在温暖中创造奇迹。

会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即中国时尚摄影展开幕式。时尚摄影是时尚产业发展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像一个产业的“眼睛”,通过“眼睛”传播出去最生动最真实的画面和影像,见证不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缩影。

据了解,此次摄影展将于3月26日~29日在新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汇聚了包括娟子、冯海、郭三省、、周伟、张悦、闻晓阳、高进、姚远等中国时尚摄影界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9位摄影师的作品。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7篇

趋势分析一

转型升级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轨道

2007年中国服装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分612亿件,由于2008年悄然而至的金融危机,尤其在出口方面,使我们当年的产量同比下降了10%到12%。由612亿件下降到560亿件左右。在2008年的基础上,2009年的数据又下降了12%。目前中国服装协会通过科学的模型推算出全国服装产量是400亿件。这说明,服装行业的生产遇到了很大的风险。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没有掌握市场流通渠道,没有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受到了挑战!2009年年初中国服装协会做了一次调查,当时关停的生产企业估计在15%到20%。现在“后危机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更加理智的总结发展。也就是中国服装产业今后发展的机遇重点将建立在转型升级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轨道,以通过创新实现加快突破的发展通路。过去靠数量扩张的发展之路将出现拐点。

趋势分析二

百货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断弱化

目前国内渠道正在变革,百货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断在弱化。如果百货公司一直强势出手,以“我说了算”的格局出现,市场一定会变化。现在小规模、小经营的百货公司未来一定会被购物中心所取代。购物中心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在贩卖时装、食品等,他是以超级生活馆的模式来提供一站式的竞争优势。比如韩国的乐天购物中心里有像迪斯尼一样的超级乐园,巨大的室内溜冰场,甚至还有酒店,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和精力,可以几个月不用出来。不但大型的购物中心出现,还有一些越来越小的主题百货出现,3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虽然平米小,但市场定位清晰,注重服务和客层的维护,加上管理和信息上的引领,发展得很稳健。那么,对于传统百货来说未来应该如何走?两个字,全或精。这些都是以改变为前提的。

趋势分析三

IT给服装业带来标准化发展

服装发展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lT的发展带来了全球一体化的结果。现在全球性的品牌都是通过世界范围内与面料供应商、流通商等战略合作来完成产品或服务的。在全球化过程中品牌公司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受益运作。比如,它可以第一时间反映全世界范围内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生产成本最低,自然而然就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通过快捷而全面的数据系统它还可以极大的提升库存效率。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8篇

3月照例是大多数企业上年度财报的时候。服装人自然比较关注国内服装企业的财报情况。

先来看看国内运动装领先企业安踏集团的业绩。2012年,安踏营业额从2011年的89亿下降14.4%至76.2亿元;毛利率下跌4.3%至38.O%。安踏大货和运动生活由2011年末8665家减少590家至2012年末的8075家;儿童净开201家(2012年末833家,2011年末632家)。存货周转天数由38天上升至51天,存货由6.1亿升至6.8亿。单从2011年店效(总销售额与总店数的比值)与2012年店效相比,发现其店效下滑明显。这一点与安踏此前在公告中披露同店销售下滑事实吻合,当然也与释放渠道既有商品的库存有关系。

再来看看国内休闲装领先企业美特斯邦威集团的业绩。2012年,美特斯邦威公司营业额从2011年的99.5亿下降4.4%至2012年的95.1亿元;直营渠道营业额同比增加8%至46亿,加盟渠道营业额下滑14%至48亿,店铺数量净增427家至5220家,其中直营增加176家至1306家。同样,从店效上来讲,美邦的加盟店较2011年亦下滑明显,而直营店业绩增加但毛利下滑了3.67%,这与其直店渠道清库存关系密切,此点美邦在财报上亦有披露。

和他们业绩情况类似的还有森马集团、匹克集团等企业。2012年,众多服装企业经历了业绩滑坡,此前,笔者在服装业2012年度盘点中有总结过,产能过剩外贸下滑,出口转内销加剧竞争,零售消费疲软,行业经营模式粗放,产品同质化,这些成为服装业的大库存和业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但是,店效下滑,尤其是同店销售业绩下滑,这让服装业复杂的形势更加不明朗化。对于国内服装业,依靠之前的跑马圈地式的通过新开店的外延式增长已经遇到瓶颈,渠道的饱和,势必需要对零售店铺进行精细化运营和管理,提升单店业绩,而2012年,不少品牌关闭低效店铺,优化商品组合,就是想达到提升单店业绩的目的,但交出的答卷难尽人意,一方面房租和运营成本在上涨,另—方面店效却在下滑,零售商的经营信心受到挫折,品牌商的补贴亦非长久之计,进一步关店不无—司能。

同店销售下滑同店下滑,是老百姓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还是消费转移到其它细分服装领域去了,抑或是老百姓的品牌忠诚度降低了?从品牌影响力看,安踏和美邦都是业内的领导品牌,以大众消费群为市场定位,扎根于国内二三级市场,这些市场受国际品牌的消费冲击并不大,客群的流失率并不突出。那么,老百姓的购买力下降和对运动装、休闲装的消费意愿下降成为同店销售下滑的主要原因。受大库存的困扰,2012年,不少服装企业选择大力清库存,高的促销频次和促销力度,加剧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导致消费者对运动和休闲类别商品的“感官疲劳”,从而形成“选择性消费过剩”,放慢成为主要关键字。

这两年走的弯道过去两三年中,服装品牌—方面以品牌升级和提升品牌附加值的名义“冲动涨价”,另一方面快速向三四级市场进行渠道下沉,填充空白市场达到快速增长,这两个看似名利双收的策略,在资本力量和粗放管理的驱动下,各家品牌的店铺数量迅速突破5000家,向万店进代进发,而消费趋势和竞争格局在这个时候悄然产生的快速变化。品牌强势主导渠道,辅以压货式的订货预销售模式,引发了产品与渠道、与消费者出现脱节,库存积压之后,大量零售店开始倒闭。本质上讲,式渠道方式和大批发式销售方式让品牌背离消费者和真零售,当下的放慢,就是要在消费者时代找回品牌自己。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F76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75-03

一、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简单回顾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终止生效,延续3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宣告全面废除,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这对中国来说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间接吸纳就业人数近1亿人,并且在纺织品配额制取消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显示:2005年1―4月,中国纺织品出口额达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其中,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了70%[1]。

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频频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条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16条等“特保”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给中国纺织品的正常出口造成了巨大的障碍。2005年5月13日,美国商务部以“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剧增,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三类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并规定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当年最多只能增长7.5%;5月18日,美国商务部又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的化纤制针织衬衫化纤制裤子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和精梳棉纱等四个类别增加特别限制。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上述七类纺织品的设限已影响到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美国恰如其分的反击。中国政府恰如其分的反击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于是中美先后于2005年6月17―18日,7月8―19日,8月16―17日,8月30―31日,9月26―27日,10月12―13日就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举行了前6轮磋商,但这6次谈判均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200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美双方在华盛顿举行第7轮磋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2005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才算告一段落。但笔者认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根源并未彻底根除,对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进行反思,探讨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的实质性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启示十分必要。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在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废除后,中美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纺织品贸易摩擦虽然最后在双方的七轮谈判中暂时得到了平息,但是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本质。

1.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是美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贸易政策的变化时刻都反映着美国国内某种利益集团的要求。影响中美贸易政策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支持中美贸易发展的进出口商和投资商组织,而另一类则是极力反对中美贸易,主张要求所谓‘公平交易’的劳工组织和小企业组织”[2]。自20世纪末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受创,失业率增加,经济紧缩,恢复乏力。代表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利益的劳工组织和小企业组织把美国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相对恶化和失业增加归咎于对外贸易带来的竞争压力。据美国劳工部统计资料显示:自1990年以来,美国纺织成衣行业大约有100万人失业,近两年来平均每天有587人失业[3]。虽然纺织行业在美国已退化为“夕阳产业”,但仍集中了美国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他们因担心中国纺织品对美国市场造成的冲击将影响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主张贸易保护主义,要求美国政府对纺织行业等“夕阳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数量,以维护美国国内就业。而WTO个别条款在例外规定上存在的模糊和漏洞便成为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它对中国输美纺织品数量进行限制的借口。故而,在中国加入WTO谈判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一些“特保”条款强加于中国。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条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16条等“特保”条款。于是,在纺织品贸易的后配额时代,中美历史上第三次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由此可见,贸易保护主义才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根源。

2.中国输美纺织品增幅大幅度提升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动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是或迟或早的事。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过度投资的非理造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盲目竞争和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并为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埋下了隐患。据资料显示:2004年1―7月我国纺织品行业基建投资增幅高达132.7%,是2003年同期增速的1.5倍;纺织品服装企业一年之间增长27.8%,达3.84万家[4]。因此,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中国输美纺织品大幅度提升,甚至出现了“井喷”现象,并成为引发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直接动因。另据美方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5月,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94.72亿美元,较2004年同期(61.67亿美元)增长53.6%,明显高于美国同期全球进口11.2%的增长速度;并且在2005年1―5月中,中国输美纺织品在美国进口中的比重由往年18.7%上升到2005年的25.88%[5]。因而,在2005年5月13日,美国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代表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三个类别的中国服装重新实行配额限制,也就有了所谓的“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剧增,扰乱美国市场”的借口。显而易见,中国输美纺织品增幅大幅度提升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直接动因。

3.中美贸易失衡的加剧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重要诱因

影响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忽视中美贸易失衡的加剧对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影响。在美国,普遍认为中国对美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中美贸易的失衡,同时也增加了美国对华出口不满,这是造成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重要诱因。据中方统计:2002―2005年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年均增长38.8%;而据美方统计:2002―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年均增长25.1%,而且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占美贸易赤字总额的1/4[6]。诚然,中美贸易失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应该看到的是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真相。美国违背比较优势原理,对华搞出口限制,限制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对中国出口,才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不断扩大的根本所在。而不能简单地把中美贸易顺差的扩大简单地归结于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更不能无端地归咎于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增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美贸易失衡的加剧诱导了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产生。

4.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美国贸易外交政策的政治牺牲品。

引起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除了上述根本原因,直接动因以及重要诱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美国出于贸易外交的需要,期望“通过贸易政策与目标和外交政策与目标的相互交融互为途径来实现美国的国际商务利益和国家政治利益”[7]。可以说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成为了《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政治牺牲品。因为正是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同时,布什政府于2005年6月份与多米尼加等六国签署了《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而且为了赢得美国纺织业制造商对《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支持,布什政府于是利用“特保”条款对中国输美纺织品服装数量加以限制,借机拉拢拉美地区的纺织品生产大国,并在2005年7月底通过的《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上,布什政府为取得北卡罗来纳等纺织品生产大州的支持,与相关议员达成了针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的协议。布什政府此举无非是出于贸易外交的需要,以实现其国际商务利益和国家政治利益。

三、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给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整个事件的简单回顾和成因分析,笔者从中总结了如下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调整纺织业的出口战略,实现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20多年来,中国的纺织业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采用“低价位,高数量增长”的出口方式为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目前这种出口方式出现了问题,并且在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将问题暴露得十分充分。从美国角度来讲,虽然纺织行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并且早已退化为“夕阳产业”,但美国不但不会放弃本国的纺织行业,相反,对这些“夕阳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才符合美国的本意,因为这关系到美国几十万产业工人下岗和工作转型的风险。从中国来讲,以“低价位,高数量增长”的出口方式来发挥我国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不但会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出口限制,而且这种低价竞争还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中国纺织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调整出口和竞争战略,不断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把我国纺织品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所以,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纺织技术,增加科研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纺织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并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纺织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民族品牌,全面提升纺织行业“中国制造”的世界信誉,因为我国大多数纺织企业都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牌加工,纺织品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很低,占有利润大头的品牌环节一直是我国纺织行业的软肋。总之,注重研发和设计环节,确立品牌战略,改变过去以“低价位,高数量增长”取胜的出口竞争方式,实现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理念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启示之二:进一步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是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关键。

美国频频利用“特保”条款对中国输美纺织品加以限制,致使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其重要砝码在于中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集中和依赖。从目前看,中国纺织品出口仍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传统市场。就美国市场而言,2005年1―5月份,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达90.72亿美元,占2005年1―5月份中美国从世界市场进口总量的25.88%。而这种集中和依赖导致了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输美纺织品大幅度提升,以至于出现了“井喷”现象。同时,也给我国纺织品贸易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近年以来,虽然我国在非洲、北美、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较快的增长,但是所占比率仍比较低,难以抵御和分散贸易环境突变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所以,我国纺织企业需要在不断巩固和加强传统出口主销市场的同时,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展新的出口市场,进一步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构建纺织品多元化双边和多边贸易体系,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培育周边市场,同时鼓励那些具备实力的纺织企业到非洲、北美、中东、独联体等出口受限较小的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以拓展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多元化市场空间,形成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多元化格局。进一步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不断降低和分散我国纺织行业的风险,增强我国纺织行业抵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是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关键。

启示之三:在加强与美国相关利益集团的沟通中,寻找打破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同盟军是减少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

当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主要受国会、政府和其他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在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策略,加强与美国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沟通,以寻求打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同盟军。在做法上,首先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美国议员的工作,特别是那些代表贸易保护主义利益的议员,应当通过与其交流和沟通取得他们对中美纺织品贸易的支持,使不利于中美纺织品贸易的政府议案在议会之外得到化解;其次是要加强与美国政府机构的交流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不断促使美国政府逐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力争为今后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扫除障碍;再次就是要加强与反对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进口商和投资组织以及那些信奉自由贸易的学术界和舆论界机构与人士的交流与沟通;最后可还以通过相互投资,在企业层面上与美国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达到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目的。通过有利渠道,在加强与美国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沟通中寻找打破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同盟军,不断削弱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是减少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

总之,为了减少和抑制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防止类似2005年中美纺织品摩擦事件的再次发生,以实现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该事件发生的本质,更要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周顺,张鲁青,王立.解读中美纺织品谈判[J].国际经济合作,2006(1).

[2] 李荣林,马海.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06(5).

[3] 徐王伟,李承玲.周丽.对中国和欧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思考[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9).

[4] 周林.中美经贸摩擦分析[J].外交评论,2006(2).

[5] 汤传峰.美纺织品市场现状及中美纺织品的贸易[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09-02(13).

[6] 倪建军,王力,王凯.中美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6(6).

[7] 张丽娟.美国商务外交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

[8] 唐晓鸣.中美纺织品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文荟,2006(1).

Thinking of the Friction in Sino-America Textile Trade in 2005

CHEN Liang, ZHANG Li-dan

(Econom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 rub Occurring in 2005 Sino-America textile trade temporarily got to quell in the both parties' seven negotiating finally, it didn't be real exterminated. With it's simple review, analyze Sino-America textile trade rub because of output materiality problem, and sumed up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adjust the export strategy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carry out the change from comparison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necessary road in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push forward export diversified strategy, reduce the dependence to the American market is key of solving Sino-America textile trade friction;in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American related interest group, looking for breaking the American domestic trade to protect is important means to reducing Sino-America textile trade rub.

服装年中总结范文第10篇

中国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在漫长的5000年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中,中国服饰文化是不能省略的一笔,因为它不仅绚烂多彩,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衣食住行之首,无论在文化中还是生活中,服装都是不容忽视的。

而在众多的中国服饰经典中丝绸是最绮丽的,在中华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是那样耀人眼目。对于这一点,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服饰文化融合于现代设计中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吴海燕有着深刻的感受:“丝绸是中国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丝绸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奢侈品。”早在西汉汉武帝时,希腊、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那时,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皇家贵族曾以穿着中国丝绸,使用瓷器为荣耀的象征。在那个时代,丝绸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与皇家文化相关联着;在那个时代,古老的中国曾经强盛一方。

在吴海燕的眼中丝绸与中国文化一样也经历着很多起伏,但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中国现代服装已经有了30年的发展,在这30年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原有的生活方式已经在改变,而源于生活方式的文化也已经受到很多西方的影响。这30年中,中国的服饰文化曾一度被忽视,而如今30年过去了,我们在重新审视自己,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文化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意识的重新回归中华服饰文化的本源。”她还谈到,服装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时间、空间以及全方位的一种变化而产生的。因而服装文化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它不仅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从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总结出来的。吴海燕认为在任何年代产生的服装文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她认为,文化到服装的是有一个发展脉络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自于人民,再发展到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形成自己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坚持着以中国文化为设计元素的吴海燕一直坚信只有真正属于中国的文化,才是能被世界认可的。而丝绸在这中间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衣文化的象征。

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倡导者和坚守者,吴海燕一直对丝绸有着不解的情结,她认为,丝绸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丝绸体现的是一种东方文化,带着悠闲的、柔软而很坚毅的性格,与西方的丰富的、快节奏的风格相对应,别有一份属于东方的优雅韵味。丝绸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被众多西方各国认可的奢侈品,更是现代国际、国内知名的服装、服饰品牌,高档的时装必选的服装元素。丝绸高贵典雅、引领时尚的特性,完全贴合当今乃至今后人们崇尚高贵品质的需求。丝绸质地轻柔,色彩绮丽,薄如纱,华如锦,典雅高贵,华丽雍容,曾经是古老中国的一张名片,更是现代最具中国特色的时尚元素。

活在当下。如今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服装一定不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复制式的再现,而是中国古老服饰文化的现代表达。这已经是中国时尚界的共识,而如何让中国“衣”文化再度复兴,成为被世界认可的时尚标杆,这将是今后中国时尚界的大课题。

上一篇:保安年中总结范文 下一篇:年中执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