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05:05:43

服装教学

服装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装材料学教学方式专业能力

服装材料学是服装设计的基础,它阐述了服装材料的原料、结构、品种、性能、应用、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做好服装材料学的教学工作,为服装专业的其他课程就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了一些探讨。

一、实际案例的分析,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纸样基础、服装工艺基础的同时,我们开设了服装材料课程。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为款式、色彩、材料,所以从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师、服装材料与服装工艺师、服装材料与穿着者等关系来阐述服装材料的地位与重要性,吸引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对服装材料的认识与选择应用能力的培养,注意对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加工内在联系的阐述,并要强调对服装材料的理性评价和感性评价相结合的观点。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对服装材料的鉴别能力

教学过程中避免理论知识讲授过于枯燥无味,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实物观察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各种材料的认识和鉴别能力。

1.多媒体教学与实物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理论知识讲授过于枯燥无味,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大量的服装图片来加深同学们对材料的认识和选用,并附相应的面料样卡让同学们分析和鉴别。

2.互动性教学

通过引导性互动和讨论性互动教学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理解、巩固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首先,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不同特征的服装材料样卡,并按原料、结构、风格分类。在讲述相关面料时,让学生观看样布,进行实物比较,通过对样布的手感与目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纤维、纱线、织物组织结构知识,分析该材料的基本性能。

其次,以学生身上穿的服装作为切入点,讨论材料的舒适性能、外观性能等,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

最后,就日常服装的种类,采用讨论性互动教学方式,让同学们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服装材料的性能以及风格特征,合理进行材料选择。

3.实践教学

通过带学生到市场调研,不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从课堂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建立起教学、实际、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面对千变万化、色彩缤纷的服装面料(包括新开发的面料),学生的鉴别能力与应用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让学生到不同的服装企业、大型商场进行调查,了解品牌服装的材料使用情况和销售情况,并组织学生讨论品牌服装在设计中是如何用服装材料(面料和辅料)来表达它的设计理念,并根据销售量和消费者对品牌服装的认同程度,结合当时的流行趋势、服装色彩、款式等来分析服装材料的使用是否传情达意,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服装所要表现的主题等,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服装材料的鉴别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到各面料市场,收集各种各样的服装材料小样,并分类整理成册,注明其名称、纤维原料成分、纱支粗细、织物组织等;分析其舒适性能(吸湿透气性、弹性、悬垂性等)、外观性能、耐牢性能、感官性能等特点。

三、大量材料的组合练习,提高学生对服装材料的选择应用能力

服装的色彩与造型通过不同的材料表现出风格各异的效果,在款式与色彩不变的情况下,不同风格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怎样选择与服装款式相协调的面料,如何运用不同质感、不同手感、不同肌理的效果来完善服装设计,是一个永远需要创新的设计环节。为此我们要求学生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的练习:

1.根据面料的品种、质感、肌理和性能简述适合的服装类型和款式,可对以下面料的运用进行论述。如:不同光泽效果的面料、柔软型面料、挺括型面料、透明效果面料、立体感面料、弹性面料、粗厚蓬松面料、绒毛型面料、有花纹图案面料。

2.根据面料的色彩简述适合的服装类型和款式。例如相同质地不同色彩的面料设计出来的服装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而相同色彩不同质地的面料也能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服装,如:黑色的丝绸显得高贵,黑色的毛呢显得庄重,黑色的皮革显得冷峻。

3.面料的选择与搭配。同类面料的搭配:主要指色彩和图案的搭配,要求注意整体效果;面料质感的对比搭配,运用表面肌理不同的面料组合设计;面料厚与薄的搭配;透明与不透明的搭配;弹性面料与非弹性面料的搭配。

4.面料与辅料之间的组合设计练习。通过实例进行里料的选配、纽扣的选配、装饰材料的选配、絮填料的选配、衬垫的选配、线类的选配、标志类的选配等。

5.不同类型服装的材料方案。对不同类型服装的材料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了解各种具体的方案及其特点。从下面几类常规服装选配材料:正装与礼服系列、华服系列、女装、休闲装系列、职业装、家居服系列、运动装、大衣与风衣系列、童装、针织服装、皮革与毛皮服装等。

结语

随着天然纤维资源日趋紧张,以高科技为动力的材料革命引起了服装面料乃至服装的飞跃发展,独特的创意已不再是顾客购买服装的唯一目的,材料的应用成为服装界竞争的法宝。所以,高校服装材料的教学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把握先进的材料科技知识,才能使学生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大力、杨颐、陈金怡著《新型服装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秦姝《互动式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原载于《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服装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装跟单;应用能力培养;实践

一、前言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中国的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独特的劳动力优势,我们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我国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及于2005年1月1日的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有利于改善服装出口的市场环境,扩大服装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服装企业要求更高,要与世界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需要一大批既懂服装专业知识,又懂进出口外贸知识专业人才以应对企业转型升级。这对高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个挑战。

二、课程特点

《服装跟单》是服装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企业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以客户定单为依据跟踪产品服务运作流向并督促定单落实。掌握从事服装行业工作,成为本行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创业与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跟单员是各企业开展各项业务特别是外贸业务的基础性人才之一。

三、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是以专业划分,各个行业自成体系,培养各自行业的专门人才,但对很多领域存在的需要跨行业交叉现象应对不足。使得在现有培养模式下严重缺乏跨行业的复合人才。在服装专业中,服装跟单恰恰是需要不同领域专业技能的综合性岗位。而现阶段服装专业中对于服装跟单人才的培养,往往达不到实际企业需要的这样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师方面

目前很多担任服装跟单专业课程的老师并没有从事服装跟单的工作经历,只是具备理论知识,这使得教师缺乏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服装专业的教师一般只限于服装知识的培训,这与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需要大量服装外贸跟单人才的现状不相符。跟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服装专业知识和外贸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结合不紧密的情况。

2.学生方面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深层次学习动力,选择学习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不是自觉自愿学习,所以课下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案例,上课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分析、点评最终成为“满堂灌”模式的一言堂。

四、建议

1.特色课程

打破行业教育限制,将服装和外贸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课程,针对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弱的情况,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定期外出学习、到企业兼职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技能;鼓励教师参加单证员、报关员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为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2.改进学生考核方式

为了考察教学效果,提高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点名考核加上期末试卷考核”的形式,将平时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量化打分,作为平时成绩。再结合学生期末试卷考核成绩和到企业实践情况,建立一个合理的比例,综合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把课堂表现和最终成绩挂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习实用技能

教师组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互动式教学,企业进教室等各种方式,将工厂情景模拟到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去,使学生在教室里就体会到将来的工作情景,学习到实用技能。更进一步,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开设课程的大三阶段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企业实习,让学生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承担任务,完成工作。这样能保证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不断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找准学生兴趣点,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成为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楼亚芳,于春阳.纺织服装应用型外贸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探讨[J].纺织教育,2010(6):

19-20.

[2]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服装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改革创新;现代服装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传统服装产业由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品牌和质量是现在服装产业竞争的最重要环节。服装产业的新变化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无疑会增加,给承载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技工教育学校带来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特别服装专业的教学与发展。

1 我国服装行业与技工学校服装教育的现状

培养适应服装行业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服装专业技术人才是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目前,我国服装业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各类成衣产品生产齐全,种类繁多,成衣的生产制造水平,已接近了国际的先进标准。但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品牌的附加值极低,产品缺乏必要的企划方案及连贯的品牌定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加入世贸后,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服装的出口量也会逐渐增大,有利于贸易与品牌经营为一体的企业形成和发展。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营销手段的进入与渗透,必将使我国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向多元化、岗位化发展;以此推动服装业在企划、设计、工艺、管理、营销等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品牌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技工教育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从实际来看,选择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学习能力弱和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为中考中文化课成绩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而选择进入技工院校,并不是发自内心喜欢而选择,意味着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够。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制图教学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突破出来,先“弄懂”再“学会”的教学过程根深蒂固,即使师生都已经明确“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仍然纠缠在“弄懂为什么”这一要求中,纠缠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堆积中,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

3、教学理念滞后。当今社会被称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每一项事物的更新速度都很快,服装产业也是如此。服装产业的发展就与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联系密切,而且带有季节性,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就意味着学校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但是从实际来看,很多学校教学缺乏和市场发展的联系,没有主动关注的意识,教师缺乏主动求知动力,所以教师教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技巧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学习实效性下降。

4、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由于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育,即使是与行业、企业紧密系着的教育,也缺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牵动“进口”,以“出口”调节“生产”的观念,缺乏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经验,这往往导致了服装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几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3 服装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制定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学岗位职责。制定各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激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从严治教。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应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育人的质量,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和企业对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理论、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边学边练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我们必须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多提供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工艺实习室。另外,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多种途径给学生创造参加实训的有利条件,既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技能,又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针对性地为自己走向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3、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现在教学理论强调既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技工教育有其特殊性,那就是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服装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教学要结合服装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使服装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行业的需求。结合需求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使教学模式更有针对性,同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交叉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在设计练习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服装,引导学生多思巧做。老师在教学中如果经常激励、诱导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就能使学生遇到问题时,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探索和解决。

5、专业再选择工程的创建。市场经济证明,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技术含量、价格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价格?于是相应产生了分工精细、各施其责的局面。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将课程设置按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在统一修完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内容后,根据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再选择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有了专业的再选择与学习,毕业生中专业层次与形式能进一步多样化,大大提高就业率。

先进的教学改革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盲目、低效的教学模式甚至僵死的教学模式,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教学改革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柴伟民.谈服装一体化教学[M].中国教育报,2007,1.

[2] 齐志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2010(2).

服装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服装专业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具备新知识,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光荣使命。社会学家曾这样定义:中国究竟能提供什么样的劳动力资源是取决我国加入WTO优劣的核心问题。在沿海地区外商因无相对应的技术工人而撤资的事件已不再是危言耸听,这引起各界人士对中职教育的高度关注。我从事职业学校的服装教学多年,对服装专业的发展沉浮有颇多感慨。

一、服装专业生源现状

沿海城市相继爆出研究生待遇不及高级技术工人的精辟事实论,不难看出这其中体现了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强烈呼吁。正鉴于此,中职教育才能在大专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同时重现门庭若市、如火如荼的情境,一改几年来打着灯笼满世界招生的萧条景象。可纵观分析,这种形式并非全国一片大好,产业格局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教育的生源。就服装业而言,南方的强势已初步形成,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东莞已成为全国服装市场的发散地,中国女装看杭州,中国男装看温州,声势之强,势不可挡。而在苏北即便是简单的纯加工也很难接单,即使是接到了外单,原材料、辅料、包装用料也不能在本地取料,从而在成本上不得不让商家望而却步,落在一线操作工手上的利润就更是屈指可数。不赚钱的行业自是冷门。鉴于服装专业招生一度困难,专业招生人数退缩大半之多,就在中职教育转机的这两年间也未有扭转,且一再呈缩减之势。这令人深思,引人探究其中缘由,以辟新路。

二、服装市场就业形式

几年前,大批的打工人员涌入发达地区。我们也尝试着输送职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谋求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但事实上,这中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技术落差大,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因为毕业生就业地区较远,造成信息反馈的迟钝,教师不能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教师一旦不能及时掌握教学与实践间的偏差,就直接造成毕业生适应市场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直接后果。

2.毕业生落户困难,难以安心。作为外来打工人员,职校毕业生的收入在扣除吃饭、住宿外的余额已后所剩无几,难有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余力。何况职校学生年龄都较小,有着蓬勃的朝气,旺盛的精力,而在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中生活单调,精神空虚,因此在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持下无以寄托、难以安心。

3.市场分工精细,专业设置泛而不精。由于就业渠道不稳定,某些中职院校本着知识面越宽就业渠道就越多的原则,在校期间开设几十门专业课。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学习多门专业课,因而针对每门功课都只是略懂皮毛,造成在企业中适应时间长,不能满足个体经济需求熟练操作工的需求,即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体现强势。

综上所述,只有学校洞察分毫,及时地作出调整,才能使技校毕业生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三、服装教学的改革

在进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教学创新的根本在于结合专业课程,完成实践环节。

1.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双师型是指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规律,及时了解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流行走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不致和市场脱轨,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可以弥补南北技术的落差,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企业。

2.定单式教育模式的筹建。所谓定单就是锁定企业,在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岗位、所需人才后,签定培养、就业协议,紧紧依托企业,通过“定单”教育培养服装专业人才。定单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到位,教育方法多样。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进入状态,其适应能力强。另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入学就业吃了“定心丸”,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目性,使学校有的放失地展开教学工作。事实上,我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招生宣传上,缺乏对市场上所需人才的了解,在设置专业课时,不能很好地从社会的需要入手,具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无形中形成了人才需求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脱节,造成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3.职业教育产、学、研体系的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提炼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尤其是直接服务与人体服装行业,再精细的推算方法都只能由成衣后的效果而定,再严密的理论也只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大量的实践做后盾。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学校与市场的交流,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生活动等方式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师资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资格的认证。这种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北京服装学院类相似的大专院校鼓励教师成立专业设计室,让教师在市场中磨砺、锤炼自己,他们不再是空洞地照搬理论,指导的学生也能尽早地把握市场,在企业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4.专业再选择工程的创建。市场经济证明,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技术含量、价格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价格?于是相应产生了分工精细、各施其责的局面。我国现今的服装行业可分为市场分析,款式设计,面辅料供应,版型设计,样衣制作,排版设计,裁剪师,工艺设计,跟单员,生产管理,营销策划,产品报价,店面陈设,市场管理。这些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然存在的。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妨将课程设置按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在统一修完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内容后,根据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再选择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其一,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在长项发挥上易见成效;其二,通过某专业的技术模块的学习,学生能有效增强自信,在择业过程中目标明确,不放任自流;其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使其与服装专业教学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多媒体与网络条件下学习,不仅开拓思维,而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专业的再选择与学习,毕业生中专业层次与形式能进一步多样化,大大提高就业率。

服装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服装美学 “教与学” 教学方式分析 发展的眼光

“服装美学”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隶属实用美学。目前,在高职服装专业(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表演)的教学中,“服装美学”是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不仅为专业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对专业设计审美理念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服装美学”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来进行授课,按学期18周教学周数,每周授课2课时,需要36课时。所以在授课时,针对每一个内容应融入新的时代审美思想、新的社会风尚。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装美学”的“教与学”

1.“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针对“服装美学”的课程特点,任课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美学知识,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它常带有明显的“双重性”。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美学,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但有三个得票最多的答案:(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2)美学是艺术哲学;(3)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古往今来,不论是东方的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理论,虽然空间不一致,但双方都同步而且自始至终在螺旋式的向前发展。西方美学从柏拉图的一声猛喝:什么是美?喝醒了人们自以为明白的糊涂。到了近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出现了东西方贯通的局面,“西学东渐、经世致用”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成衣的生产与加工成为了服装制作的主流,制衣行业的飞速发展,迫使人们用新的眼光去重新认识服装,所以,一种崭新的研究服装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服装美学”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诞生,主要是针对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制作、服装穿着环境、服装整理等所体现出的美学问题的思考认识与应用研究。

其次,任课教师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所谓服装专业知识就是对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服装设计基本原理、服装结构制图及工艺制作的基础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结合哲学、美学来理解每个时代的服装审美理念和审美现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利用形式美法则和姊妹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来指导专业设计创作;服装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有助于解构每个时代的服装构成形式及工艺特点。特别是在今天,现代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设计理念的更新、高科技面料的问世、电脑化的设计制版、推板排料系统、高档快速的加工设备、瞬时万变的服装市场等等,服装的演变和流行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时尚元素,要想完成“服装美学”的教学任务,任课老师必须对美学知识和服装专业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

2.“学”――对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因材施教”

在讲授“服装美学”时,要结合高职生源实际状况,逐渐融进美学教育思想,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的美学知识,而且也能用审美的观点对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融进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结合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最终完成毕业生的岗位落实。

二、“服装美学”的教学方式分析

在“服装美学”的授课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来进行教学。

1.课前用做好电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譬如,在讲授“服装美学的产生”这一课题时,可以提前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结合一些民族、民俗服饰图片,电影中的剪辑图片等,做成课件用多媒体来上课。这样,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阐述:服装美是在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中,对服装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采用“问卷”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

譬如,在讲授“服装美感与心理”这一课题时,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以“感觉、知觉与表象”的定义为例:感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心理活动;知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心理活动;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头脑内形成感性形象的心理活动。老师在讲授完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以后,可以拿一件米色上衣,穿在人台上,然后发给每一个同学一份问卷,题目是根据上衣的款式、面料、色彩,请你写出对它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件上衣是一件翻驳领、三料扣、贴袋的造型”是一种心理感觉,而“我试穿以后觉得很休闲、舒适”则演变为一种知觉心理过程。有的同学会持不同的感知心理,这也是合乎情理的。然后老师可以把上衣收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默写出上衣的形象,而每位同学画出的上衣造型,就是每个人对上衣“表象”的一种认知。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的理解。

3.针对学校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在讲授“真、善、美”这一课题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可结合学校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以及班级中出现的好学风来进行阐述。也可以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美、丑现象展开讨论,让学生从现象中认识到美丑的对比。“服装的美丑”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合理的服饰搭配,利用反证的方法来阐述,则更容易使学生加深专业学习的印象。

三、“服装美学”的内容知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服装美学”是现代服装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具有实践美学、技术美学和艺术美学的三元特征。实践是目的,技术是基础,艺术是关键。从史学的角度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历史承接,还是“自下而上”的追溯,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只有结合社会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服装美学”的教学内容才会更有创新,更有生命力,否则,默守陈规或是条条框框,只能造成“服装美学”上的一些形式和教条,从而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

[2]王杰.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8.

服装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兴趣 创新 直观 技能

服装教学中重视师生的双边关系,既要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达到“乐学”、“乐创”、“能创”的教学境界。当务之急作为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结合服装专业具有实践+技术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既要有针对性又有实践性,做到寓教于训,基于实践让学生走上岗位后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方法得当、措施完善。

1立足课堂:培养兴趣创新教学

1.1正确引导萌生爱好产生兴趣。初学者对服装这门学科还一无所知,甚至还充满好奇。如何培养学生对服装的兴趣,我认为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教师的正确引导。第二,学生自身的爱好。当然教师的引导是导致学生产生爱好的最根本原因,有了爱好兴趣很快就产生了,于是就能主动学好服装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觉和积极学习的强化因素。只有当学生对服装学习感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而又愉快的投入,而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比如在学习使用电动工业平缝机缉缝训练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电动机,为了使缉缝的针迹整齐美观,先让学生练习空车缉纸训练做到手、脚的动作协调,再引线缉布练习。接着用大块布车,让学生感觉车布与缉纸的区别,然后改用窄长条布直车,再画直线,压着直线车,在直线的两头画横线,起针和倒针必须在线上。采用这种方法教学生仅用四、五天车出来的直线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车了半年的学生车出来的直线还直。最后为了考查学生缉缝直线的情况和控制机台的熟练程度,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款围裙,当一件简单完美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有的学生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做的,由此对服装的爱好和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收获成功喜悦之余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把它转化成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1.2让学生维持持久兴趣点燃创意火花。服装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兴趣,改变一堂课一练到底、枯燥单一的训练模式,这就要求服装教师在教学有创新有突破。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手工艺饰品设计制作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得到自由发挥,激发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教学上的创新做法有:

1.2.1摈弃过去侧重于服装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侧重服装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服装驳领的制图中,先对有代表性的燕子领和西装领进行制图的讲解,指出异同点,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再设计其他款式的领型。从学生作业反馈看,设计的领型符合要求,款式新颖别致有特色。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只要肯动脑筋,注意观察,体验生活,也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款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树立好学生的专业思想。

1.2.2在教学上选择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就感。比如通过学校每年举行技能大赛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工艺、交流学习经验、增强自信、增进友谊。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践,通过实践来获得直接经验,从不懂到懂,从衣来伸手到自行设计制作成衣。

1.2.3在教学上有意识逐步给学生渗透服装设计意识,更新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活,了解流行趋势。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拓思维在设计作品时有自己独到个性见解又不失风雅。学生根据自己动手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并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指导学生重新认识对存在的问题归纳解决,加深对知识理解巩固。

2改变模式:直观教学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多先进新型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改变模式更新观念,比如采用录像观摩直观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男衬衫工艺时,可以先借助录像让学生观察男衬衫缝制工艺流程使学生对整个制作过程有感性认识,然后由教师对制作过程中的重、难点逐一示范操作讲解,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也有利于掌握巩固,促进学生技能进步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此外还可以借助直观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认真听讲。比如在讲解领子的款式变化时,将一件无领的纸衣服穿于模特身上,依据模特体型进行领子变化,同一件衣服可配上几十种领型,最终可迫使学生努力听课收效较好。由于直观教学的作用,听课就变得很自然、有趣,收效当然就可想而知了。同样可以充分利用一切现成资源进行直观教学。比如上讲制图课时,以纸张当布料,以图画当衣物,以红线当裁线。这样能使学生在缺乏实物观摩的情况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讲到西裤如何利用裤前片画后片时,任凭你彩色粉笔画来画去学生也很难看懂。如果此时我们先把裤前片的纸样裁好贴在黑板上,然后在讲裤后片的制图,那么学生一目了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当然对教具使用也不能脱离教材,必须合理使用,有选择、系统化地安排一堂课的教具。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同学们愉快的完成学习内容,学习兴趣日渐高涨。

3强化专业:注重基础强化技能

服装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服装材料学;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36-03

《服装材料学》是新兴学科,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它涉及广泛,包括服装、纺织、物理、美学、生理卫生和化学多个领域。就其本身的学科性质来说,它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与其他的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它一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原理的掌握,另一方面,它又不像其他专业一样具有可操作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装更依赖于性能和外观。对于服装设计这个专业来说,三大要素之一是材料,它能够通过材料表现色彩的运用,能够反映穿着的效果和功能的好坏,因此,对于服装而言,它能够通过材料反映风格理念。

一、《服装材料学》教学基本情况

《服装材料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基础课程,很多的知识内容都必须与其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但是,从目前《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来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说,教学内容容量太大、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教学教法单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服装材料学》成为一门理论课程,学生也因此而常常抱怨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过强,内容复杂而且抽象。

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服装材料学》并不实用,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忽略了面料性能对着装效果的影响。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纤维材料和服装结构,但是,由于教材本身存在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要及时的补充新的内容和知识,弥补教材不足。

二、《服装材料学》改革措施

1.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服装材料学本身理论性较强,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对其理论教学上,应该充分的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课程内容设置出发,通过文字、图标、音频、图形、动画多种方式将具有专业性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给自己的学生。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各种复杂化的信息趋于简单化,从而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服装材料学》是一个变化比较快的学科,它始终与社会时尚流行趋势相贴近,实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及时的给学生展示国际服装研究应用的新成果,使学生开阔眼界。

2.互动式研讨学习。互动式研讨学习主要针对的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提问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新型服装材料这一章节,可以由学生自行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新型材料,通过让他们各自收集资料,制作成课件,将自己对新型服装材料的理解讲解给同班学生,在此基础上,班级学生以及教师针对此做出相应的点评。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对学生交流认知的引导,使其在课堂上具有主体地位。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构建创新型人才具有巨大的作用。

3.实验技能。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服装材料学》知识都是来自于课堂,而实验只是课程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实践却能起到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面料性能的鉴别和性能测试。作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一些面料,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等方式对面料进行区分和辨别。其具体做法为,第一步,让学生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材料的形态特征,第二步,让学生对所选取的材料通过触摸等方式对其进行区分;第三步,通过对材料的溶解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材料进行定性定量成分分析;第四步,对面料的舒适度、形态风格和耐用性进行测试,推断该面料所适用的风格和范围。通过实验,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鉴别能力。

4.市场调研。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就能够通过开设一些市场调研活动达到提升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客体小组,让他们自己制定课题计划,到布料市场调研,收集信息并将其分类整理成册,对面料的组成成分、耐用性、组织结构等写出调研报告,并在课堂上发言讨论。让学生根据布料的成本和布料的性质,根据时尚和消费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布料流行趋势的分析能力。

这样的教学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布料市场,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大型商场调研,以此作为基础探讨不同品牌和不同风格服装对于布料的选择。通过考察调研服装品牌与样式对服装面料的选择,可以进一步的使学生理清服装设计与面料之间的关系。因此,市场调研实践课程能够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能够实现实践、理论和科研一体化发展。提高学生鉴别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5.构建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知识学习的一种巩固,改革单纯的闭卷考试方式,适当地增加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考核,尽可能的考核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增加学生的实际能力。

首先,加大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在学习中,可以将实习作为一种单独的计分方式纳入到考核中,在实习结束时,对实习项目进行抽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抽查监督作用。其次,鼓励学生采用操作技能来弥补学生的理论不足。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认可。这不能排除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学习理论存在的问题,但是,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尽量的参与到实践技能的培训中,以此来弥补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第三,建立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作为服装材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而要建立与鉴定机构合并考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能力的鉴定,这样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服装材料学》改革原则

1.课程内容应该根据生产实际及时更新。服装材料教学工作应该大胆的吸收国内外学科经验,适当的对某些重复老化的学科内容更新简化,突出教学的适用性,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体现服装材料学的实践性。作为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核心、重要和一般三个等级,这样就能够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对其有重点的把握。不同的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调动各方面的知识能力。

2.突出实践性,减少讲授内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校中应该充分地保障实践教学,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有机会接触操作,强调“学”的同时也学会“做”,使他们真正地懂得实践知识的同时能够全面的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服装材料教学工作的本质就是实践,就是要围绕社会需要,以课堂作为依托,广泛的开展课程实践工作,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到完整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技能。强化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可以“零距离”上岗。

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来说,《服装材料应用》是一门必修课,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如何的开发产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服装材料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因而作为交叉学科,内容涉及面广,更新速度快。作为教师应该灵活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水平和市场需要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且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琼.《服装材料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网络财富,2010,(5).

[2]李现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服装材料学》教学设计初探[J].华章,2010,(33).

服装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服装技能大赛;服装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社会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产生变化。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单位都需要应用型的人才,来保障其和谐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需要从自身做起,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主要目标之一,加强教学质量,促进院校的教学改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服装技能大赛的重要意义

开展服装技能比赛活动,是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临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考评。通过举办服装技能大赛,有利于促进服装教学的良好改革。现在我国的服装技能大赛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地位,它能够有效的影响各个院校的教学方向,促进院校服装教学方面的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提高服装教学的质量,建立一支完善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增强教学硬件和软件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基于服装技能大赛的服装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教师技能比赛的参与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质量。因此,服装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的完善自我,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不仅要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灵活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高质量的开展服装教学活动。

教师要掌握全面科学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时候,能够更加灵活详细的给学生们进行原理设计的讲解,同时,丰富专业的操作动手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细致的去引导学生进行服装设计方面的实践活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服装设计水平。

教师参与到服装技能大赛中来,能够充分接触服装方面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技术,通过这样的比赛,丰富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其合理的运用在平常的服装教学活动中,能够丰富教学框架,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二)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大赛

学校可以以月或者学期为单位,在学校定期召开技能大赛,将比赛的成绩和内容可以纳入平常的考核制度之中,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学校与周边的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双方进行沟通之后,制定科学的比赛内容、比赛流程、比赛规则、比赛方式等,邀请服装方面的权威人士来进行点评,保证整个比赛的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将服装技能比赛更加的多元化和全面化,让学生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充分实现服装展示、交流等功能,促进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部级服装技能大赛为基础,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部级的服装技能大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种是由我国的教育部、当地政府、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部门等联合各个地区所开展的服装技能大赛,这个比赛的参加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或省份,经过不断的筛选,最后有两百名选手脱颖而出,参与到最后的决赛中来;第二种服装技能大赛则是由高校的一些部门联合创办的,参与的省市在二十个左右,参与的高校在四十家左右;第三种服装技能大赛,主要是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所举办的。

服装技能比赛是一项全面科学的竞赛内容,大赛的内容充分结合了当下的企业岗位需求、企业的要人标准、核心技术需求等,有着强烈的技术性和科学性,其理念和培训意识都十分超前,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是对当时的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一个重要体现,为院校如何有效的开展服装教学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服装的不同种类,进行一个细致的划分,让学生由易到难,逐渐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完成整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吸收技能比赛中的优秀之处,遵循由短线到长线,从基础技能到岗位能力的基本原则,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慢慢的掌握服装设计的技巧,学会理论、制版、制作等多个技能,实现学习的一体化。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服装教学也应该有所改变,在服装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丰华.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促进职业学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30(13):210-211.

[2]孙先红.引入技能大赛提高教学质量--解读服装技能大赛给服装专业教学的导向作用[J].职业教育(下旬),2013,(10):32-33,37.

[3]唐柏森.浅析中职服装技能大赛中立裁与平裁技术的优势互补[J].中学教学参考,2015,(9):118-118,119.

[4]邓金莲.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新探――指导学生参加服装技能大赛的感悟[J].赤子,2012,(2):109,165.

服装教学范文第9篇

一、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企业需求)

服装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中国加入WTO后,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方面,大量的新生企业对服装熟练工人的需求激增,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随着服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技术拔尖、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长是一个新的趋势;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空前繁荣,大量的服装商场、专卖店、连锁店,需要大量的服装促销、销售人才,这是服装人才需求的一个新的格局,对中等服装职业学校而言,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深入市场,使教学和企业紧密接轨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就业、转换职业或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迫切希望职业学校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来充实自己的职工队伍。为此,如何把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接轨才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1.服装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1)校企结合。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必须去了解当地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了解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校企的联合办学。为及时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与企业定期会晤磋商,学校组织进行参观学习,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学校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这样培养方向明确,才能切实培养为自己所用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后,就完全可以以企业熟练员工的水准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发挥各自的作用。校企的联合办学,按企业需求方向开展专业教学,才能实现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培养。

(2)“订单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学校要以“面向市场经济,面向劳动就业”为办学宗旨,实行订单制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向培养人才,企业则在学生毕业后招收相应的毕业生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2.加强教学实践活动,改善教学设施设备

服装专业有其独特的专业化要求,实践性强是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职校学生就业率主要靠得益于技能优势。与大学生、研究生比,技校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肯定要差,但是若学生技术基础坚定、动手能力强的话,到企业后马上就可以到生产线上独立操作,这样才会深受企业欢迎。因此要突出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为企业直接所用,但是有些学生到企业后连一些常用设备都不会使用,甚至于连设备名称都不知道,这也是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现状――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职业学校要直接为企业服务,应该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行业发展动向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在服务上能与企业接轨,在设备的配备方面也应该等同于企业,乃至领先于企业。

3.提高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

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培养技术人才,而实践课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实践课要从培养动手能力出发,把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教学中要注重实例分析、技巧的应用。服装专业实践课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演示实践中可先分步操作,再连贯操作,边操作边说明原理,要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明。要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实例的分析和技巧的应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成果大量涌现,服装业也处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变革中,因此服装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技术革命和生产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新的知识,教师要随时注意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并及时传输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很不适应服装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匮乏,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弱,中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等。因此,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职业技能方面:一是鼓励组织青年教师通过进一步深造和各种培训、自学,一专多能,可以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二是加快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它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能力。

服装教学范文第10篇

一、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清,办学层次模糊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行单一的标准化培养规格,尽管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第一线的实用应用型人才,力求为生产实践服务,但这一目标却始终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和毕业生不能相互适应,许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久,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企业在屡屡引进人才不成的失望之余,也在连连叹息现今的学生太不扎实,太缺少应变能力。

(二)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模式单一

纸上谈兵,设计课等于画效果图,是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弊病。众所周知,同一服装造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结果会大相径庭。效果图与实物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同时,由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专业意识过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环节脱节,在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力度不够,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甚至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课程体系方面与人才培养定位产生偏离,教学计划的重心向理论教学偏移。

(三)课程设置欠佳,跟不上市场需求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太多,从课程设计上来说,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的中职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这种人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服装设计是个时尚行业,与其他的专业相比,服装设计的风格和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为过。实际上,在时尚界,服装设计一直是引领潮流的行业。服装的更新换代决定了服装设计在风格、材料、工艺上不停地变化中改进。而职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往往是数年前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市场的变化。教师往往使用过时的教材和理念来进行教学,造成学生毕业的时候无法跟上潮流的脚步。

(四)就业方向模糊,专业结构单一

通过几年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以及单位对本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择业单位的选择,对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都显得茫然和不自信。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职业与岗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进入择业单位后还需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重新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这对择业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打击,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极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所以很多单位在招聘牌上标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款,单单这一条就会把很多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同时,由于单一的人才结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导致结构型人才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教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中职服装院校没有强大的教学设施,实验室条件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服装院校都有工艺室,但大多仅有简单的缝纫机械和熨烫设备,有些甚至连包缝机、压衬机这些最起码的设施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高科技先进设施。同时,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活动半径有限———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不足。经过几年的教学活动以后,知识更新不足,急需补充。当前服装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思想从各行各业各渠道,不断地渗透和补充到服装领域。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全面的、苍白的。所以,学校所缺乏的正是在服装企业第一线从事设计、管理和营销工作的师资力量。

二、对当前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有效改变当前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当前社会经济做出积极贡献,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确立与市场接轨的培养目标

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要,中职服装专业应立足于服装企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拓宽专业口径,创办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等具备现实性的、实效性的专业,着眼于培养服装企业急需的综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集知识技能于一身,既会设计、又懂工艺,兼通市场营销的人才。中职服装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应强化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性意识,对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人才是为社会需求而培养的,面对这种尴尬的就业局面,教育者应瞄准企业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做到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打破让企业被动接受学校培养人才的单一局面。

(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

第一,要精选教学内容。服装专业的教材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于偏离现有生产实际,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必须适时地进行修订,做到推陈出新、跟踪前沿,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实用,使理论与实践在教材中有机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第二,要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和实习。应形成“教学实验—仿真实训—岗位实务”的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进行。首先,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在校内现有的服装实验室基础上,加快服装CAD设计室和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步伐,进行模拟实验工作。实行产销一体化,走以厂养学、以学促厂、共同发展的道路,进行设计、打样、裁剪、工艺制作、销售一体化的实践训练。其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在校外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实习基地,强化产教结合,争取产业界的支持和援助,本着互惠互利、学习服务的原则,同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应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专业设计的教学内容,直接为服装企业设计产品。最后,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服装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情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合理配置课程,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要优化课程设置,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和修订,经常到先进服装企业实地考察职业岗位的要求,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同时,抓好专业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主干专业课程,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生产与管理等;二是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设计、结构、工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操作技能、绘制与修改服装生产图的技能、服装市场管理技能等。课程设置中,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服装企业的要求进行配比,突出实战性教学环节,改变以往的课程配置面面俱到,课时平均的局面。课程设置要立足现实,突出应用性。

第二,要制定合理而灵活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蓝图,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文件。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培养目标和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同时,要开设新鲜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的服装设计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了基本功和技法训练,学生普遍市场意识淡薄,缺乏整体性思维,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一旦进入企业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设计师的工作。主持好一个品牌设计,要靠设计师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艺术上的感性创造,还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市场,找准定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推广。因此,学校也应该开设一些与服装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课程。

第三,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四)树立正确理念,提升职业能力

第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要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同时,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的美,做到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观念。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服装设计,首先要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不能认识美,就不能创造美。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括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等,在体现其设计意图的同时,应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形成服装设计中所特有的艺术倾向和艺术内涵。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蕴藏于生活环境,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流畅自如,处处充满着节奏感。服装中色彩的组合有着较高的艺术性,色彩的冷暖、动静、轻重、进退都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表情作用。它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丰富艺术表现,构成艺术美的服装色彩效应。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事物要多观察、多记录,深入大自然中写生,搜集素材,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第三,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把握市场与流行的能力。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目的,最终是为市场服务,为品牌服务。学校不应该仅仅将学生限于校园中进行书本教育,而是要引导学生到市场中去,培养学生把握市场与流行的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设计最终是要推向市场的,设计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市场的时候做这样的练习,将每一个品牌中你认为最畅销的设计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其设计与流行的联系,看其是否真正流行,依此判断预测流行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自己将所看到的东西默记于心的能力。

(五)全面建设教师队伍,改革教学评估内容

第一,要建立一支理论知识宽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队伍。定期轮流到企业进行岗位的实践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培训。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联合,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积极参加各级服装设计大赛等交流活动,提高业务能力。并从服装企业选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原有师资队伍,真正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雄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更应进行重点培训。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派教师出国研修、考察或到对口重点院校进修、读研,以全面提高其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不断强化其创新意识、更新其知识结构。

第二,要抓好教材与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是实施教学计划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伴随服装业的发展,服装专业也基本拥有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教材,可是如何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手段融合起来,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服装设计教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服装设计的教材是没有最完善的,也不可能是完善的,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教材选用方式以弥补各种教材的缺陷。另外,加强教学文件资料的建设,把各种服装设计类型的图片资料通过处理成课件或是VCD加以保存,这样为以后的课程讲授提供形象的资料,可以获得多重功效。

第三,要改革教师教学评估内容。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相应地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西方国家的设计院校中,专业设计教学的教师往往来源于社会中该领域的优秀人才,利用扎实的实践基础把最新成果和知识带给学生,而专职教师仅从事理论及基础课的教学,现代设计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迫切需要这种与实践、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教师和专业教育。学校可尝试从教师教课过程中是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否有实践项目等内容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目前,服装行业对设计师能力的要求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标准,对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创作能力、表达能力、对素材的把握能力、工艺技术以及独立完成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要求。学校的教育应该围绕着这个基本能力框架展开。

上一篇:学院艺术范文 下一篇:机械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