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贸易范文

时间:2023-02-26 21:46:48

服装加工贸易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1篇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恰逢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得益于我国坚持实施出口导向和积极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得力,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挑战。尤其服装加工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成本低、市场进入容易。这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是他进一步发展的致命弱点。我国对外经济巨额顺差下的加工贸易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高损耗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进程和进步。当前,国际市场外部需求萎缩、经营成本增大、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客观外部环境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由此出现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以致经常形成无序竞争,其最终结果是不断地在国际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技术贸易壁垒或劳工标准调查等。

二、理论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三:第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之所以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比较优势。第二,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即使两国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和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两国同产业的厂商仍将生产异质产品,消费者对外国差异制成品的需求仍将引致产业内贸易,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贸易双方一般能生产种类有限的产品,然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增进双方的社会福利。第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可以共生并存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把源自规模经济的优势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而把大l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称为先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这就完成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二)产业集群理论

在学术理论上,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使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借鉴经济地理学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同时又成功地把规模经济、外部性、竞争与垄断、产业关联这些经济概念应用到区域研究中。在实际应用上,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产业内的企业有意识地加强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以及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很有益处,有助于政府改善和调节。

(三)博弈论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存在的博弈复杂多样,但基本形式也不外乎零和博弈、单一交易博弈、重复博弈、合作博弈、胆小鬼博弈、主导者博弈、英雄博弈等几种主要形式。这些博弈形式又可归纳为规范性博弈和自由式博弈两类4。由于自由式博弈重点在于如何在博弈中创造价值,经常需要所有参与者齐心协力经营这场博弈才能增加整体博弈的价值,并使每一个参与者获得较大的报酬。因而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采取自由式博弈的思维,依靠所有参与者的配合,创造双赢的效果。此外,加工贸易双方的决策过程往往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国际服装市场信息、生产厂商信息等进行分析判断,得出下一阶段的决策,这种动态博弈形式常常出现在具有竞合特性的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

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要改变处境,除了尽力应对所面对的博弈,更好的方法是改变博弈,使博弈对自己有利,即凭借改变博弈来影响博弈结果。通过改变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的角色,来影响加工贸易的其他参与者,改变方式有两种:一是主动型,又可分为角色创造、角色入侵、角色扩展三种;二是防御型,主要有角色缩减、角色改变、角色结合海外。

Gereffi和Tony Tam(1998)以服装业为例,指出角色创造在服装产业升级途径中两种:一是全力发展一个市场设计为导向的全球品牌公司,这种公司本身并不需要生产服装,而是将所有产品外包给其他服饰制造者;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创建自己的营销渠道,并且在自己的渠道里专卖自己生产的品牌服装产品。

角色入侵是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运作模式改变,如从原有的制造型加工贸易拓展为以设计或营销为主的服务型加工贸易,乃至OBM,如国际服装界上异军突起的SPA品牌营销,从而改变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竞争格局。

防御型中角色缩减是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缩小成为专业加工特定服饰的角色。角色改变是因为我国与欧美等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加剧,加工贸易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国外订单开始转向亚洲、东欧和美洲地区。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积累了加工生产方面的经验,可以专注在设计、面辅料采购、品质控制、库存控制、财务监督以及生产管理等,所以Gereffi和Tony Tam(1998)认为升级就是服装产业转型朝向更具利润的设计与管理方向而己。

角色结合海外是针对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买方不同而其策略不同,如全球运筹,将部分加工贸易基地移至海外如加勒比海地区,加工生产流行时尚元素不同的服装。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福建省;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升级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104-04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同时失业率上升,消费走低,欧日经济不振,美国经济基本面受到严重拖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剧。纺织服装产业是由“买方驱动”的,日益减少的终端消费需求将产生类似于“多米诺效应”的恶性循环,上游的纤维面料生产企业到下游的销售商将受到影响,面临着经济效益减少、缺乏订单的风险。

1 “后危机时代”福建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现状

福建省是我国五大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基地之一,纺织服装业一直是福建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出口创汇最重要的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福建省已形成棉纺织、化纤、针织、印染、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等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一直以来,服装产业在福建省被冠以“传统”产业的名号,但“传统”路线走得久了,层次却没有提升。面对眼前的困局,后金融危机时代,服装加工贸易应展开新一轮转型,优化福建省服装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迫在眉睫。

11 福建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情况

截至2010年年底,福建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468家,行业从业人员4017万人,同比增长57万人。

1.2福建纺织服装加工贸易情况

福建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名牌企业众多,像凯而来、东方健健、野豹、威兰西、迪娜、大帝等品牌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份额。石狮纺织服装市场已经是国内几个重要的纺织服装市场之一,大家所熟知的七匹狼、劲霸、柒牌、九牧王等都出自晋江,以英林镇为中心,已形成与石狮毗邻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

据海关统计,2011年前11个月,福建省加工贸易进出口37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3%,增幅较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整体增幅低254个百分点,占同期福建省进出口总值的288%。其中,出口232亿美元,增长75%;进口1434亿美元,增长96%;累计贸易顺差885亿美元,扩大1%。

2011年前11个月,福建省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的鞋14亿美元,增长72%;纺织服装出口 11亿美元,增长134%。进口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进口46亿美元,增长35%。据海关统计,在我省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中,服装为最大出口产品,欧盟、东盟和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

2 后危机时代福建纺织服装加工贸易企业谋求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分析2.1 服装加工企业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虽然我国纺织品出口年年增长,但效益并未因此得到很大提高。中低档面料供大于求,高档面料又大量依赖进口,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服装加工产业的价值链由“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品牌”五大环节组成,发达国家日益专注于服装产业链的两端,即上游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型纤维的研发,服装的设计和高档面料的染整以及下游的品牌营销型的市场渠道,位于产业链两端的发达国家抓住了主要利润。

我省服装加工业在中间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然而,消费市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纺织服装企业却欠缺创新精神与进取意识,缺乏研发能力,对市场流行趋势解读与应用能力不足。体现在高级面料的研发能力、新型服装款式的创新能力、制作工艺的开发能力以及品牌升级的提升能力都不足。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纺织服装企业“不敢做”:在对消费市场把握无力的前提下,规模型的生产会导致规模型的成本负担;二是纺织服装企业“不愿做”:只满足于在二级、三级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

同时,不少服装加工企业品牌营销能力是脆弱的。这些企业的产品销售普遍采用出口的方式,只和国外少数几个一级商打交道,并没有依靠自身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长期荒废了把握市场终极需求、建立高效的销售网络、灵活使用不同销售方式等能力。

2.2 成本不断攀升

后危机时代,服装加工型企业成本不断攀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后劲。服装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工资、折旧费等生产成本以及土地租用费。

(1)原料价格上涨成为企业成本压力的主要因素

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好转,对棉花需求增加,且2010年新棉上市时间有所推迟,供需紧张推动棉花价格一路上涨。全国棉花总面积减少,产量663万吨,同比下降2.5%,由于国内棉花需求紧张,进口棉数量大增,棉花销售价格2010年大幅回升,在基本面偏紧和游资炒作下,棉花价格连连攀升,突破历史高点。此外,受需求拉动和供求影响,国内PTA(对苯二甲酸)均价、涤纶短纤均价等主要化学纤维原料呈现震荡上涨的趋势。我国服装面、辅料发展滞后,国产面料科技含量低,生产精细或特殊的布料力不从心,由于印染能力差,品种结构不合理,织物风格、手感、织疵、缩水率、色差、色牢度等指标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因此高档面料依赖进口尤为显著,进口面料的价格昂贵,促使生产成本上升。

(2)劳动力、土地租用费等生产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

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人口结构转变和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共同影响下发生的。随着沿海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劳动力成本尤其是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租金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盛而年年攀升,这些都造成企业成本开支增加。长期以来,服装企业举的都是价格牌,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进口商。随着国际服装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消费档次的提高,这种以低价取胜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来料加工、订单加工、贴牌生产等使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成为全球化价值链中的末端一环,产品的大量出口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下降,使附加值变得更少,导致出口越多,利润越少的“谷贱伤农”现象,即价值链的最低端变得更低,而两端变得更高,“微笑曲线”将继续变陡。服装加工的扩大带来了“贫困性”增长现象,陷入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微笑贫困陷阱”。

2.3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3篇

“制造”和“创造”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制造”是指你有的别人也有,比如说:A国可以生产玩具,B国也可以生产玩具,两国生产的玩具虽然形状上有所不同,但是没有质的区别。“制造”是定牌生产、来样加工、来料加工的密集型产业,举例来说,芭比娃娃就是我国接受美国公司的委托定牌生产的。那么“创造”是什么呢?创造就是指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生产别人没有开始的产业,它是自由的知识产权,像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商标等都属于创造。它是制造业做强做大之后的必然产物和必走之路。一个国家的企业想要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走创造之路。 纵观世界,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企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如此的有知名度?原因在于他们的企业多数是自己研发生产的自主品牌。例如美国的微软、KFC、可口可乐这些企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自主研发以及品牌建设。然而目前我国进入世界市场的产品多数为质次价廉的低端性产品。在外国人眼里“便宜货”=“中国货”。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的日本也出现过,但是现在的日本已经走出那个瓶颈时期,他们的品牌: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在世界市场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中国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走出困境、站稳天下,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创造自己的自主品牌。

1 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

1.1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 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所以,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1.2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

1.2.1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1.2.2竞争优势原理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学者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两者的区别是,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前者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后者则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与区别相比,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一国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而竞争优势是直接作用因素。比较优势是产业国际分工的基础,也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原理却不能直接用来解释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而竞争优势原理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1.2.3定量分析理论

中国学者在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工具完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中使用的具有数量表征特性的竞争力指标体系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力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分析性指标,这类指标是反映竞争力形成原因的指标;另一类是显示性指标,是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标。“间接因素指标直接因素指标显示性指标”的逻辑顺序勾画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力的实现。

1.3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属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定性分析部分,将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就可以形成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理论。中国有学者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主要反映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又进一步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直接原因指标主要反映生产率和企业营销管理效率等,间接原因指标大体相当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在指标赋权问题上,他们既采用传统经验法则,也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1.4 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和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都是静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截取产业发展的某个横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动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应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特性。研究产业发展的传统理论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波特

总结出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四个阶段是 依次递进的,也可能发生折返。 尽管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还远未达到成熟,但产业竞争力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是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该理论以定性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一个是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国内外学者已在该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为我们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系统性,以及产业竞争力评价本身的目的性、实用性等特征,共同决定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及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这一原则体现在对产业竞争力概念认识的正确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可行性原则。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尽量建立在波特钻石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数据必须有现实的可达到的收集渠道,同时指标体系要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明确、易于操作。 3.过程指标和状态指标相结合原则。过程指标是指那些反映产业竞争力提高过程的指标,而状态指标指那些反映产业竞争能力或竞争结果的指标。由于产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只从静态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是不全面的。而只从静态角度考察产业的发展规律,得到的评价结果又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在评价产业竞争力时,既要有反映当前产业竞争力状态的静态指标,也要有能反映产业竞争力变化趋势的动态指标。

1.6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是个相比较的概念,它是通过选择一定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产业竞争力,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规模要适当,因为指标太少。虽然能够减少评价的工作量,但是难以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指标太多,虽然有利于把握评价对象的特征,但是加 大了评价的工作量,尤其是采用加性并和规则时,指标间的互补性会掩盖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根据重点和准确相结合、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过程指标和状态相结合的原则,从产业竞争力的构成出发,将指标体系设计如下,如下表所示。 【表1略】

综合上述因素的分析,我国要想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改变现在的企业发展模 式。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

2.1“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只占到97.5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无足轻重;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出口总额稳步增长。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贸易出口总额达到4360.5亿美元,比09年增长了29.5%。我们可以在各个国家人民的生活中看到“中国制造”的影子。但是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落后,质量隐患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于是导致了中国制造在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并且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一直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且产品利润微薄,附加值低。中国企业要想走出这个不利位置,产业结构亟待转型。这样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之中,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中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贸易总额持续攀增。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连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并且因为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为中国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利于我国的科技创新。 但是,中国制造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我们是用高投入、高开放、高污染取得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的。第一,我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制造权,是因为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此外,制造业最大的一点是能源消耗较大。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却把绝大部分利益交给品牌拥有者。这样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耗量过大,能源代开的利润却并不是很丰厚。第二,中国制造业的高开放,中国吸收了承当了多国的轻重型产品的制造,尤其是轻型产品的制造,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对外的开放程度较高。最后,中国近三十年在制造产业中的迅猛发展,建立在能源的高度消耗上,中国的制造业在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污染。

2.2“中国制造”的困境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人眼里的“制造大国”,我们固然可以骄傲,但是骄傲的同时我们却掩饰不了“中国制造”所带给我们的尴尬处境。

2.2.1“中国制造”利润微薄 我们也知道,我国许多企业都是为国际知名品牌做定牌生产的,利润只占到1%-2%,而98%-99%的利润都是被拥有品牌权的企业所获得的,这种别人吃肉,我国吃骨头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我国的企业一直停留在定牌生产的状态下,那么我国必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2“中国制造”面临质量问题 近几年来,有关“中国制造”的安全以及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从食品到玩具以及轮胎,“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巨大的质量隐患。例如:在水产品中发现药物污染物、玩具火车涂漆含有使儿童中毒的金属铅,以及出现了有安全隐患的轮胎等。这一系列事件,掀起了世界各国召回“中国制造”的高潮。世界各国人民闻“中国制造”色变,使“中国制造”在世界人民的眼中大打折扣,声誉出现巨大损失。

2.2.3“中国制造”遭遇贸易壁垒 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最多?毋庸置疑是我国。据有关数字统计,世界是三分之一的反倾销诉讼是针对我国的,并且在连续的12年间,我国成为世界上遭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2007年期,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诉讼法逐年下降,但是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却逐年增加。“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遭遇反倾销投诉、报复性关税、抵制中国货等各种贸易摩擦不断。除了应付各种贸易壁垒,如:产业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还要应付各种民间团体的诘难,当地政府企业或居民的抵触,政府间的明争暗斗,如西班牙焚烧中国鞋等恶劣事件。

3“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

3.1“中国创造”的内涵

3.1.1“中国创造”就是要有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就是每天想着改变和革新,就是变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就是与时俱进。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先有意识的。盗版行为之所以在我国市场上横行,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想过创新,懒得付出劳动。当然,模仿别人既简单简单产品成本又低,就是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我国的盗版事业异常猖獗。“偷书不算偷”

是我国文化中最大的糟粕。虽然我国的反盗版呼声很高但收效不大,因为我们打击的是具体的行为,但头脑中不想创新的意识我们却打击不了,而这种不劳而获,或窃取他人脑力劳动成果的剽窃意识是建立“中国创造”的最大障碍。所以,只有做到人人以创造为荣,以盗版为耻,我们才可能建立起“中国创造”的大厦。所以说,“中国创造”首先的要求就是改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3.1.2“中国创造”就是建立起科技创新的机制

我国必须建立科技创新的机制,才能实现“中国创造”的理想。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基层企业,举国上下齐动员,建立起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氛围,国家制定奖惩分明的法律法规,对重大发明贡献者予以重奖,对剽窃或破坏科技创新者予以重罚。从税收、出口、海关、资金、银行等各种渠道为科技创新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惠,以制度保障的形式把科技创新纳入我们的基本国策。

3.1.3“中国创造”就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强化

我国加入WTO 后,按照WTO 规则的要求,先后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等诸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修改后使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空前的完备和丰富更符合WTO 协议的原则,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比较先进的知识产权立法面前,我们的法律实施还不是很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比较薄弱,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必须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才能把中国创造建立起来并扶植下去,尤其是法律的执行。如果我国只有书本上的法律条文而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执行, “中国创造”谁去去当领头羊?谁去保护?因而说,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强化与否是关系到“中国创造”能否实现的问题。

3.1.4“中国创造”就是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两项: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品牌创新。在上述内容中提到过,在“中国制造”的环境中,我国的加工业主要是为定牌生产,尽管我国承揽了产品制造的绝大部分环节,但品牌依旧是别的国家的,我国只能赚取十分低廉的加工费。我国制造的产品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越大,但品牌价值的提升与我国的加工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反,因为品牌越来越响,为其加工的企业为了争得订单,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加剧,反而导致了加工企业利润的下降,这就是因为没有自己自主品牌导致的恶性循环。“中国创造”的内容在产品中就体现为技术力量,尤其是高科技含量,在产会R&D投入达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增长22.6%,占GDP的1.42%,R&D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产品市场占有方面就体现为品牌的名声和价值,我国要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也包含着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3.1.5“中国创造”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

我们必须制订一个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层面、企业层面都要有战略,特别是企业必须有微观的战略和步骤。要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自己的产品,而不是一味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他人。如果说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最大的区别就是产品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比较可悲的是,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均无研发的制度安排,外国企业不仅有健全的研发机构和人员,资金投入十分巨大,比如,有的外国企业为了研发出一个新产品,动辄投入美元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周期也达数年,有的药厂为了开发出一个新药,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数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如果没有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中国创造很难实现。

3.2“中国创造”的问题

中国的创造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强调重抓自主研发, 提升在产业方面的发言权和地位。中国的部分创造也呈现出“山寨”、模仿性创造的现象,但仍体现出中国制造逐渐将重心转移为中国创造。虽然我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融资改革与发展已取得较大效果,但是与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体系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3.2.1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促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融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9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但是在这之中,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过程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美国,大约50%以上的科技发明是小企业完成的,并且大中型企业的动力远不及小企业强。而我国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所以以上事例说明。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

3.2.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少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9年全社业部门看,7大行业的R&D投入强度超过1%。中国的R&D经费虽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3.2.3企业自主品牌严重缺失

细数近几年来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国只有寥寥数十位企业进入,并且一大部分为国家垄断行业。那么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是如何发展的呢?它们多数走的是贴牌生产的产业模式,根本没有品牌意识,品牌竞争力也几乎不存在。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低廉,但是造成这种优势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国的技术水平高,而是因为我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名牌产品份额只占到3%,而在国内市场,消费品销量前十位中,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5%,家电行业最为明显,竟达到了80%。再看看我们国家,称得上世界品牌的寥寥无几。自主品牌占出口总份额的比重低于10%,可想我国一年有多少财富会被国外企业所赚取?所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打造我国的自主品牌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3.2.4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

目前,“中国制造”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国,但是据2008年底统计,我国只有大约万分之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90%的企业有“制造”无“创造”,60%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自己的商标。“山寨”、仿造、假冒事件层出不穷。我国是彩电、手机生产大国,但是这两种产品的关键技术,我国仅仅只掌握了30%左右,更别提电脑、DVD这些产品了。总而言之,我国企业主要是在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还没掌握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品牌,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附加值偏低。

3.3“中国创造”的软肋

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战略目标,但就现状而言,“中国创造”的三大软肋凸显。

3.3.1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核心技术和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每年上万亿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大量引进使用 国外的设备和技术,使我国原有的较完整工业体系和有一定基础的设备工业丧失了巨大的市场,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外,吸引外资和外来技术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使国内市场份额不断被外资品牌所蚕食, 真正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却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

3.3.2中国企业缺乏全球知名的本土品牌

大量的中国企业只是为国际名牌做OEM, 品牌竞争力偏弱,而品牌竞争力日益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市场上90%的服装在中国生产,但是中国没有自己的着名品牌,只赚取加工费。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获得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立足知识产权的突破,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尽快完成在品牌、产品、服

务、营销、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升级, 进而推动更多的中国品牌实现向全球品牌的跨越。 3.2.3中国企业缺乏品牌建设的观念和体制

这主要涉及企业、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首先,企业自身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表现在自主研发投入少、急功近利;有的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漠,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其次,市场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竞争环境。地方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 限制了品牌企业的发展空间;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和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再次,政府尚未形成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财税金融支持、以技术进步带动品牌发展, 而我国品牌建设起步晚、发展慢, 尚未形成统一有效、覆盖全国的品牌战略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最后,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名牌”滥评现象普遍,监督机构和评选标准不规范,导致“名牌市场”的畸形。由于还没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费标准和认知, 导致消费者民族品牌意识淡漠。

4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4.1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1向“中国创造”转变是个长期过程

OECD在2008年报告中指出:在研发费用的支出方面,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已经超过了日本。比起过去的十年,研发所占的GDP比例增长了1倍。申请专利量方面也排在了全球第五位。但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中国现在已经由“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了新步伐,资金投入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证和人才的支持。就现在来说,我国企业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技投入滞后于科技需要。科技投入占GDP1.5%的目标至今还没有实现,并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了50%,而美国和日本只有5%,并且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持,因为现在某些政府采购也之选国外产品。加上高层次、由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所以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4.1.2“中国制造”要和“中国创造”相结合

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发表的新中国成立60年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并且由低收入国家一跃升为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8.1%的年均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到77倍,一下跃至世界第三的位置。2770美元的数目是我国2008年的人均国民收入,这个数字表明我国已上升至收入中等偏下的国家。由于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善,门类齐全,所以我国的制造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大批产品产业产量居于世界前列;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才和管理水品也在不断的提高。“中国制造”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时期,我们不能一味的只关注“中国创造”而否定“中国制造”。要做到“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相结合。因为“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供了经济支持,保证了“中国创造”的有序进行。相反的“中国创造”也会带动“中国制造”的发展,为“中国制造”打响知名度。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总之,在当前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出路。

4.1.3“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马克思曾经说过,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过程,那么“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也适应了这个理论。当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大的时候,短期内它的利润肯定是下降的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回报必然也使丰厚的。因此,我国在“中国创造”发展的前期,经济发展可能减速。但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决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减少研发的投资量。以国外企业为例,西门子在2009年的投资为63亿美元;IBM的投资为61美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4.5%;微软的投资达到65.8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七。这一投资占微软2008年销售额的14.9%;丰田公司的研发投资是全球一位,投资额为77亿美元,占收入的21%。通过上述企业的投资案例说明,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加大投资量。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坚定不移的走“中国创造”的道路。

4.2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的策略

4.2.1 政府要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品牌发展

在制定宏观和微观政策上要有利于本土企业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政府应伸出有为之手。要善于打造自主的民族品牌, 政府一定要扶植中国创造。品牌战略是什么?品牌战略就是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战略,它们都有完整的品牌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

4.2.2 企业要有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企业要是是有决心做难事,那么肯定会在原始创新上下工夫,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即就是有一个创新的氛围。社会要营造支持、尊重原始创新工作, 要反对急功近利,揭露、谴责弄虚作假。对于那些那些肯做事、能做事、做实事、做成事的人,企业一定要给予鼓励。考核标准不是得奖, 而是做成事。做成事是什么呢?就是真正创造出国内外公认的成果,在经济社会真正发挥作用,就是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节省资源,改善环境。这才是中国创造的真正内涵,也应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4.2.3 社会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的人才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素质。第一,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素养;第二,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创新思维;第四,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五,要有善于团结协作和交际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智慧成果和智力资源。智慧成果必然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内涵; 而智力资源则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智力创新是通过人才实现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加强基本素质教育。我国要成为经济强国, 需要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需要大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 也需要大批能熟练 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

4.2.4 纠正“市场换技术”的错误观念

1.市场是战略性资源,并且是有限资源。“市场换技术”的代价就是要让出市场,国外多数国家都知道5%的市场流失都会对自己的国家造成伤害。超过10%便是实质性的伤害了。我国为了发展经济,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外资占领。

2.虽然我国让出了市场,但是总结以前经验,我国并没有得到技术。相反的在某些领域却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所以我国要住“核心技术是买不进来的”。

3.在“市场换技术”的引领下,我国很多自己的技术研发平台被迫解散。20年前,由于“市场换技术”的模式的盛行,许多企业开始走极端的道路。因为有限的市场资源被占领了,以削弱自身研发能力、研发人才为代价的行为换来的技术,并没有圆了我们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梦想,而被那些陈旧条框阻碍了前进的路程。所以,通过事实证明,“市场换技术”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及时纠正错误理念,强调自主创新,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总而言之,“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从低端向高端转化,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需要遵循国际分工原则。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4篇

(一)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出口规模

2005年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突破1100亿美元。浙、粤、江、沪四省市出口创汇分别为252.29亿美元、221.56 亿美元、193.08亿美元、133.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0%左右;同比增长分别为24%、23%、26%、11%。

2006年, 江、浙、沪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16.7%,13.4%,10.7%,合计占全国的40.8%,同比增长分别为19.5%,16.5%,10.9%,出口额分别为:127.7亿美元,159.2亿美元,101.8亿美元。

2007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五省一市(江、浙、沪、鲁、粤)共计611.30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84.46%。浙江和江苏出口金额148.32亿美元和109.57亿美元。浙江增速16.09%、江苏省增速10.52%。

(二)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利用外资规模

外商投资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在江苏对外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企业利用外资促进了出口创汇和扩大了就业。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年对中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江苏、浙江和上海沪纺织工业的港澳台资本为175.24亿元占全国港澳台资本的35.26%;江苏、浙江和上海纺织工业的外商资本为178.62亿元占全国外商资本的53.27%。江、浙、沪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港澳台资本为56.25亿元,占全国港澳台资本的26.23%;江、浙、沪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外商资本为75.25亿元,占全国外商资本的49.78%。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资料显示,2006年江苏纺织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33个合同利用外资15.409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839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49个,合同利用外资21.97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809亿美元。2006年江苏“三资”企业中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单位数合计1889家,完成增加值364.89亿元,利润总额合计52.11亿元,利税总额82.75亿元。

2006年,杭州市、宁波市 、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和台州市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81亿美元。2007年1-5月,浙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163个同比减少了8.9%,利用外资新签协议金额59.857亿美元,同比增长8.2%,实际利用外商投资35.3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三)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就业规模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07》显示,2006年上海市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1966家,从业人员37.85万人,相对于2004年49.58万人(占5.4%),就业人数减少了11.73万人,下降幅度较大;国有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1.06万人;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0.76万人;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11.45万人。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显示,2006年,江苏省纺织业和、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7803家,从业人员179.12万人,比2004年180.28万人(占全国19.60%)减少了1.16万人。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业人员7.1万人;私营工业企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业人员83.02万人;“三资”工业企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业人员53.04万人。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长三角地区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主要经济指标

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聚集了全国3/4的纺织企业、近80%的销售产值,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体。

在长三角地区注册登记的16万家纺织企业,占有全国纺织服装业三分之一的生产能力和四分之一的服装品牌。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在出口规模、就业人数、利用外资和创造的利润方面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服装行业运营状况为例,2006年全国服装业出货值增速17.45%,利润额259.3047亿元,利润率4.47%。江苏服装业出货值增速25.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1个百分点, 利润额68.2713亿元, 利润率4.9%,高于全国水平0.43个百分点; 浙江服装业出货值增速16.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 利润额58.9654亿元, 利润率5.47%,高于全国水平1个百分点; 上海服装业出货值增速3.14%,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1个百分点, 利润额20.1442亿元, 利润率5.18%,高于全国水平0.71个百分点,出货值虽然降低,但是利润增长率却高于全国水平。从服装产量上看,2006年江苏服装产量301171万件,同比增速16.80%,占全国的17.71%,浙江服装产量320019万件,同比增长6.3%,占全国的18.82%,上海服装产量67336万件,同比增长0.62%,占全国的3.96%。

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调整的1853个税号的限制类目录,涉及到的纺织品服装主要集中在纱线、织物和纺织制品上。涉及出口额大约在100亿美元左右,对出口量大的企业,可能影响很大。纺织服装加工贸易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甚至服装加工业上游的棉纺业会受到影响。

(一)对从事服装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影响较小

长三角目前的服装行业不少已经做出了品牌和规模。“商务部重点扶持的55个纺织服装类品牌,有35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像杉杉、雅戈尔、罗蒙、邦威、森马、红豆、虎豹、雅鹿、海尔曼斯等,这些服装企业都在设计和品牌上做文章,产品附加值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强。上海利泰进出口公司、江苏舜天集团出口影响较小,这类企业大企业受到影响少,但是也要不断的拓展培育自有品牌才有出路。不上规模的小的服装加工贸易企业影响较大。

比如,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公司主要品牌有朗诗(LANDSEA)、兰尚(MODE BLEU)。纺织品(纺织原料、化纤纱线、晴纶纱线、棉纱、色布、坯布、漂布、花布、色织布、棉布、麻布、亚麻棉布、家纺制品)占进出口额的30%;服装包括各种梭织及针织的纯棉、化织、尼龙、混纺服装、男、女童装、西服套装、大衣、风雨衣、工作服、裙衫、休闲服占进出口的46.9%。比较而言30%的纺织品、面料、家纺制品受到保证金台账的影响较大,而46.9%的服装进出口影响相对较小。

(二)对从事纱线、织物面料和纺织制品类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影响较大

从公布限制类目录来看,从事《进出口税则》50~55章、56章、59章(部分)和63章中纱线、织物和纺织制品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影响较大。国家要限制这些相对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消耗能源、资源过大、出口增长过快的商品。短期来看,这些企业肯定增加了它的经营成本。原来全部是保税的,出口核销,现在按照应缴税款的50%缴纳保证金,保证金出口时虽然是退还的,但是要占压一部分资金,真正实际增加的成本就是这些资本的利息,增加了它的成本。

比如,出口牛仔布,虽然此次目录未作限制,但要看他进口的面料里有没有受限制的。这类面料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的技术含量不高,出口量很大。从长远看,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再发展这种加工贸易没有成本优势的,以后目录增量部分肯定对其要限制的。又如,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羊毛纱线出口,每年的出口额在1亿美元左右。根据测算,半年之内需要准备3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放在银行。意味着公司的资金周转将十分困难。

随着国际知名品牌在华采购面料的增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面料比重会逐渐减少。但是,面料进口却以加工贸易为主,占到96.13%,反映我国面料进口以服装加工贸易为主,中高档服装面料比重较大。当进口料件为限制进口类商品,且加工制成品为限制出口类商品时,只按照限制进口类商品计征台账保证金。相对而言,如果服装加工贸易类企业进口加工贸易进口限制类商品目录中的聚酯切片、涤纶长丝、化学纤维短纤维、棉花、棉纱和棉坯布来生产服装时,受到影响要大。

(三)对向中西部转移的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带来利好

这次对限制类目录,对东部地区的A、B类企业是按照应缴进口料件税款的50%缴纳保证金。C类企业是100%缴纳保证金。中西部地区A、B类企业免交保证金,C类企业100%缴纳保证金。 区外的、东部的、限制类的A、B类企业,在区外都需要征收50%的台账保证金,但是进区就不需要,区内和区外的差别越来越明显,会导致区外企业向区内转移,纺织服装行业向西部转移。

比如,上海三毛转移到重庆和雅戈尔集团进入新疆和重庆。上海“三毛”是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知名品牌,其品牌无形资产高达5.9亿元,拥有22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分公司。上海三毛的国有资产转移到重庆,采取零划拨的模式,由重庆市轻纺控股集团出手接管。上海三毛集团转移到重庆以后可以享受加工贸易方面的优惠待遇,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雅戈尔新疆和重庆生产、销售基地的建成运行,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缩短周转时间。雅戈尔重庆生产基地建有服装分厂和仓储配送中心,生产基地设计拥有年产衬衫100万件、西服上装15万套的生产能力。

(四)对东部新设立的从事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的民营企业影响较大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新成立的民营纺织企业过多,争先出口,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限制民营企业生产相对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消耗能源、资源过大、出口增长过快的纺织服装商品,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缓解贸易不平衡。自2007年7月23日后,长三角地区不再新批准从事限制类商品加工的新企业。在此之前已经获得了外贸经营权没有从事过加工贸易,是老企业,还可以从事加工贸易。

比如说,在上海2007年7月23日后设立的民营企业只要在公告之日前未获得外贸权的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是不允许从事限制类纺织纱线、布匹的加工贸易,如果要做出口的话,可以从事一般贸易出口,开展非限制类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企业经营范围减少。其次,技术水平要求提高,产业升级转移压力增大。民营企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把自己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上去,或者自己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获取更高的利润,难度可想而知,东部地区新设立的民营企业感受到了技改和创建自有品牌的压力。再者,只要是属于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又是经营这次目录里面的限制类商品,即便是AA类,不论是联网企业还是非联网企业,一律都要缴纳50%台账保证金实转,企业经营的成本增加,可以看出国家对东部加工贸易政策偏紧。

三、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业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技术创新,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

纺织服装业从原来在产业链比较低端向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从比较低的技术含量向比较高的技术含量方向发展。长三角地区印染行业要以出口服装面料需求为目标,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术,积极推广纳米、远红外、数码印花等技术,提高印染后整理织物产品的档次,积极开发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技术标准,强化绿色产品的开发,来积极应对REACH和国际贸易壁垒的挑战。

阳光集团的“ GEZELIA ”(佳思丽)女装引进日本杰出的高级女装生产工艺技术,采用法国版型,日本派驻了 8 名管理及技术专家对该女装制作进行直接管理,面料全部采用“阳光”功能型高档时尚面料,年产量达 50 万套,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声誉。

(二)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走出去”步伐

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转移明显增强。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可以积极尝试“走出去”,开拓国内、海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面对充满变数的国际贸易摩擦,许多纺织企业通过海外设厂绕过贸易壁垒,“走出去”,缓解贸易纠纷、改变增长方式,分散经营风险。通过建立营销网络,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销售体系;创建境外技术研发和设计中心,利用当地人才,设计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

华源集团是国内最大纺织服装出口集团之一,有近5万人从事纺织品生产。华源纺织将工厂开到墨西哥,把产品销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两国政府向华源提供棉花补贴和产业保护奖励。华源在墨西哥工厂的劳动力成本虽然要高于中国内地,但是收支相抵后,每吨棉纱出口利润要远高于从国内出口。

(三)培育自主品牌实现加工贸易升级优化

精美设计、技术含量、驰名名牌和文化价值在当今国际服装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要求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要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长三角地区服装加工企业要从“OEM 模式”变为设计展示中心、服装信息中心、流行时尚中心,或者采取“OEM+品牌方式”(OBM自主品牌),形成以上海的都市型时装为中心,浙江服装业和江苏纺织业(毛纺、丝绸等面料服装加工)为两翼的服装产业群链。

上海丝绸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每年出口额达6亿美元,拥有研发、生产、技术、测试的全套流程。LILI品牌是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品牌,已经在58个国家注册。LILY品牌自2002年成立品牌发展公司以来,借鉴国际著名品牌公司的做法,建立融面料设计、服装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外贸供应链。LILY品牌多次被评为中国驰名品牌。2004、2005年LILY品牌进入法国等欧盟和中东市场。培育品牌与加工贴牌仅1.8%的利润相比,上海丝绸集团获得丰厚利润。LILY品牌真正做到了由贴牌生产到拥有自主品牌的凤凰涅磐。

国际上许多名牌设计公司Liz Claiborne,Tommy Hilfiger、Polo、Gap等衣饰的品牌商,也是靠掌控产品的服装的流行趋势与独特的商品设计能力,掌握高价位服装市场,将低附加值生产部分转移到海外的低工资国家或者地区生产,从而获取最大的附加值。

(四)由加工制造转向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创新和营销渠道拓展

随着国际知名品牌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大城市,抢滩登陆。海外品牌涌入,全球化竞争激烈。长三角地区的服装产业应从以生产为主导向以消费者为主导转化。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明显,更多的是购买时尚和文化。

培育国际化品牌,品牌定位、设计与营销等方面的策划与创意相当重要;其次,利用信息渠道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与流行趋势,将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服装的设计、生产与营销,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再者将IT系统运用到生产与营销的管理,减少库存,保持销售最大化。

总之,全心全意的策划、准确的品牌定位、时尚的设计、敏锐的快速反应系统、畅通的物流和营销系统再加上高质量的生产,成为构筑国际化品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邬关荣:《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服装业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郭燕:《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3、商务部网站《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 2007.07.234、何力、王琴华就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调整答记者问 海关总署网站2007.8.9

5、江苏省经贸委行业规划一处《纺织工业结构调整》2006-10-31 江苏经贸委网站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浙江省;加工贸易;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浙江省加工贸易状况概述

浙江省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省,加工贸易产业占比较大,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转变,浙江省加快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加工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在国际经济新环境下,浙江省加工贸易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将会影响到未来浙江省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二、浙江省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商品技术附加值低

近些年来浙江省加工贸易结构已经不断得到优化,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浙江省加工贸易商品技术的附加值还比较低,许多产品的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2.加工贸易企业聚集化程度差

加工贸易企业聚集化程度差是影响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加工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另一方面,浙江省内加工贸易企业配套发展设施不健全,没有形成集约化的工业园区,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不利于提升浙江省加工贸易国际竞争力。

3.加工贸易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目前浙江省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甚至一些企业以“山寨”“贴牌”的方式来生存,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利于浙江省加工贸易产业的进步,不能增强浙江省的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严重时可能会增加浙江省对外贸易加工企业的市场运行风险。

三、提升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1.增加加工贸易商品技术附加值

要想提升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就要增加加工贸易商品的技术附加值,这样才能更好保持浙江省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增加加工贸易商品的技术附加值,第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第二,要积极培养先进的技术人才,找到企业发展症结,对症下药,提升浙江省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以激发该省对外贸易市场的发展活力。

2.发挥加工贸易企业的集聚优势

一个地区要想提升自身对外加工贸易水平,就要充分发挥该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集聚优势。第一,政府部门要做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比如浙江省针对本省的服装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将种植、纺纱、织布、服装制作企业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上下游企业的联合生产,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运输成本费用,还可以结合市场来调控生产数量,从而降低服装加工贸易行业的市场风险。第二,企业要积极拓展自身的产业链,尤其是要做好国际物流配送工作,保证上下游企业之间市场信息的畅通性,找到更具集聚优势的发展策略,以提升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品牌意识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树立品牌竞争理念,不断增加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浙江省各地方政府也要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如给予它们便捷的融资、贷款服务,加强对外加工贸易市场的监管,以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

综上所述,浙江省在面对新国际经济环境时应该要从本省的实际状况出发,要不断提升加工贸易商品的技术附加值,做好加工贸易企业的聚集工作,充分发挥聚集优势,从而增强浙江省对外加工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还要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以保持浙江省传统对外加工贸易的优势,最终实现浙江省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德军.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3).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6篇

服装产业西进 重庆成重要承接地

记者从刚闭幕的重庆第八届服装节上了解到,直辖以来,我市服装产业发展迅猛,销售收入已由直辖之初的40多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220亿元,从事服装生产、销售的人数超过20万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此次服装节的开幕式上,副市长童小平曾表示,重庆服装企业的设计能力和加工技术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显现,重庆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十大服装批发加工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最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时尚女装及羽绒服装制品生产基地和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对此,西部服饰科技创意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桑伟胜有切身体会。桑伟胜说,园区目前已签约了13家沿海企业,包括宝联、天一国际等服装加工业的一线品牌商。随着本月底园区正式开建,将有更多沿海企业入驻。

“东部沿海服装业向西部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桑伟胜表示,随着沿海厂房租金、人力成本、物流费用等上涨,到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研发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西部城市落地,成为沿海服装企业的必然选择,重庆更成为这些企业的首选。

集群化明显 服装产业园纷纷开建

抓住东部服装产业转移带来的契机,重庆在服装产业化升级方面迈开了步伐。

在今年5月份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装产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努力把重庆建成中国西部服装产业基地,在服装设计、生产、消费、文化、时尚方面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力争到2015年,实现纺织服装销售收入超过135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

《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规划引导和配套服务,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园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规模、档次,走特色化经营、集约化发展道路。

借此机会,各服装园区也纷纷开建。“巴南轻纺服装城一期工程在本月初已正式开建,预计在2014年6月完工并投入生产。”市工商联(总商会)轻纺服装商会秘书长李勇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轻纺服装城是目前经批准的主城区唯一的服装城,其一期项目建筑面积为118万平方米,厂家已全部签约,将入驻服装生产企业约220家,面辅料供应商50家,配套企业约20家,服装企业总部约60家。该项目完工后,该服装城可容纳上千家服装生产及配套企业。

此外,记者了解到,近日,合川、江津的纺织服装科技创意产业园区、涪陵西部化纤产业基地也正式开工;而万州以及涪陵的服装工业园,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二期项目也已经动工,纷纷向着百亿级产业园区的目标努力。

差异化布局 各园区形成优势互补

如此多的园区齐头并进,会不会形成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呢?未来重庆纺织服装产业的格局是啥模样?

“每一个片区都有侧重,也会形成各自的特色。”昨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服装园区虽多,但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定位。根据规划,未来重庆轻纺服装将形成主城、渝西、渝东北、渝东南以及涪陵五大产业板块,分别建成都市服装产业园、服装科技创意产业园、三峡技术纺织品生产基地、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基地和长江上游最大纺织化纤基地。其中,主城以渝北、巴南为主,主打都市时尚服装设计、研发和加工,以及物流、总部经济等;其他区域则向服装上游产业发展,例如以合川、江津为代表的渝西地区,主要以创意生产加工等为主,承担起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担;以万州、库区为主的渝东北,则向纺织品生产基地靠拢;以黔江、酉阳、彭水等为主的渝东南地区则开始利用人力、场地等优势,打造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基地,主推服装加工、贸易、出口,并依托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服装服饰产品。

影响 服装产业链形成 成本至少降两成

服装工业园区投建,形成集群化效应,最先受益的便是服装企业。

“各企业聚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重庆服装协会秘书长陈尚福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园区聚集,将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原有服装市场散、乱、小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同时,在园区内,品牌的带动效益会更加明显。就像星星跟着月亮走的原理一样,在部分做得好的企业的带动下,其他企业也会跟着向前发展。

而在李勇看来,产业集群化还有助于大大减少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成本。以巴南轻纺城为例,建成后将集服装生产企业、配套企业、物流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研发培训中心等于一体。原来服装企业头疼的原辅料问题将得到根本改善,并且大大减少中转环节,有助于大大减少服装的生产成本。“仅从原辅料方面来说,成本至少就会降低20%。”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7篇

一、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特点

1、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特色鲜明

近八年,浙江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稳定在76%以上,高出全国平均30多个百分点,与广东贸易方式结构完全相反,独树一帜。没有一般贸易,就没有浙江外贸。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数量贡献,更在于它是在中国加工贸易型外贸中、在沿海主要省市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花丛中,一株勃勃生长的绿草,对发展一般贸易出口具有标杆与示范作用。

2、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主体是民营企业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体,近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99年到2006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中,国有企业占比从71.57%下降到20.74%,下降了50.8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从14.77%上升到25.91%,上升了11.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从13.66%上升到53.35%,上升了39.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去了国有企业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替补了国有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部分地位与作用。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越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整个出口占比也随之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此后四年一直成为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的绝对主体,2005年起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超过了全省的一半。发展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靠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3、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2006年浙江省11个市中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贡献最大的是宁波、杭州、绍兴,占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都在10%以上,特别是宁波,一个市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

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来看,高于全省平均的有温州、湖州、绍兴、台州、金华、衢州和丽水等7个市。其中温台地区占比在90%以上,与这个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轻工、机械产品为主相关,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在9%以上。宁波自身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与全省平均基本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浙江外贸特征。近年来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对杭州加工贸易的强劲拉动。外商投资改变了杭州的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杭州的外贸结构,基本上成为加工贸易型,在浙江省走出了另一条出口发展道路。

4、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以纺织品、机电产品为主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36.9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61.75亿美元,近7年年均增幅达到32.3%。年增速最高为2003年,达到46.48%。1999~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纺织品、服装所占比重在33.8%~40%之间,基本上为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但总体上比重在回落,2006年占比被机电产品超过3.5个百分点,退居第二。2001~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在81.86%到88.6%之间。即,浙江纺织品、服装80%以上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加工贸易出口的只有10%多一些。近7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比纺织品、服装年均增长率高出7.3个百分点,是一般贸易出口项下增长最快的大类商品。

二、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成效

总体来看,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利用国际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效益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因此,全面认识浙江一般贸易出口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1、产业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一般贸易出口企业扎根于本土,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几乎都取自国内,涉及国内的产业链比较长,对国内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强,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力大。如化纤面料的出口,除了织造、印染企业得益,也带动了聚酯切片、化纤纺丝企业,各个环节都增加劳动就业、产生经济效益。2006年绍兴市纺织品出口占比达到67.3%,正是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拉动了绍兴纺织业的技术改造,使绍兴纺织业得以发展与提高,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与内资企业产业关联度低,国内配套水平低,“两头在外”,被称为“飞地工业”或“候鸟经济”。而且由于缺乏当地产业力量的支持,往往难以超越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的阶段。

运用EVIEWS软件对浙江与广东两省出口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浙江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26,表明浙江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026%;广东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19,表明广东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019%。由于支撑一般贸易出口的产业比支撑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链更长,其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要高。广东外贸对内部产业的边际效应也小于浙江。加工贸易主要局限于部分地区参加国民经济的“体外大循环”,企业往往在诸多业务环节价值链中只从事简单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所得利润低,出口品牌战略更无从谈起。

2、产品附加值高,外贸顺差的质量更好

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只获得工缴费,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除获得工缴费,还实现了产品增值,出口附加值相对加工贸易要高。如服装加工贸易的行业平均工缴费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开展服装加工贸易业务活动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合计只占出口价格的10%。而一般贸易服装出口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占出口价格的20%以上。可见,一般贸易出口的附加值相对要高于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顺差质量要高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基本上是依托国外原材料实现“大进大出”,往往表现为规模较大的进出口量和外贸顺差的转嫁。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引起的,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全国贸易呈逆差状态。从浙江的情况来看,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2006年浙江来自一般贸易的顺差占总顺差的89.2%,来自加工贸易的顺差仅占19.9%,两者之比为4.5∶1。而全国一般贸易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之比为1∶2.1。从出口收汇率与结汇率来看,浙江明显高于广东、江苏等地。因此,浙江一般贸易顺差表现为高质量的产业外向度和外汇净收入。从近年对资本流入的监测来看,境外投机资本流入我国有大量是通过贸易顺差特别是加工贸易顺差来实现的。据高盛、渣打银行等估算,2005年我国顺差中约有2/3,即600亿美元属于隐蔽的资本流入,这主要反映在加工贸易顺差中。

3、出口波动性小,抗国际市场风险更强

一般贸易主要靠国内自产的原材料加工后出口,企业拥有独立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灵活调整市场和产品,获取从生产到销售的主动权和更多环节的利润,企业具有市场选择和价格竞争力的双重选择和双重优势。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受市场波动性较弱。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可能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比较缓慢、不那么显著,但其作用发挥持续性强、稳定性高。加工贸易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显著,而与国内投资、消费的相关性不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起伏吻合度不高,甚至可能背道而驰,这也增加了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波动性。

2001年沿海主要省市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幅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广东下降了5.39%,全国也仅增长了6.4%。这一年全国总出口同比增幅也仅为6.78%。当年全国外贸增速猛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贸易增速显著下降,且降低幅度超过预期;二是国际市场一些商品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但这一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仍实现了18.57%的增张速度,浙江出口总额增长也达到了18.2%。这也证明了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更强。

4、有助于缓解内需不足,消化产能过剩效果更好

浙江轻纺、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加工能力强、技术成熟、比较优势突出,但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通过一般贸易出口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产业获得了生存发展,加工能力与潜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和释放,有效地缓解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出口是国内商品市场向外延伸的结果,是消化国内产能过剩、缓解内需不足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规模过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产业积聚的产能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加工贸易受制于“两头在外”,并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多数以看重我国廉价的要素价格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加工贸易也以简单组装或装配为主,缺乏消化国内产能过剩、解决内需不足的动力与效用。因此,要真正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最终必须通过一般贸易出口来实现。

如果剔除加工贸易进口重复统计部分,来测算出口依存度,2006年,浙江出口依存度是46.2%,全国是24.5%,江苏是31.9%,广东是50.4%。除了广东因近年强势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发展,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0%,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幅上升,导致出口依存度高于浙江,全国和江苏都低于浙江。这一点也说明浙江经济的外向度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带动更实在。

5、有利于“富民强省”,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更有动力与条件

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积累贡献更大,是“富民强省”的有效途径。通过一般贸易出口,一大批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打拼中成为行业龙头,获得了财富积累,同时也惠及老百姓。而在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型的地区,基本上以外资经济为主,有“只长骨头,不长肉”之称。以温州与苏州对比为例:温州的出口额只有苏州的1/12,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却高达94.8%(苏州的一般贸易出口只有5.1%),温州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发达能够给当地贡献一定的就业和财政收入,但最大利益获得者是外商,劳动者为外资企业生产加工服务得到的只是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前者“老板经济”,后者“打工经济”,两种贸易形式下付出与收益不难比较。可以认为,只有一般贸易为主的外贸出口才能实现既“富民”又“强省”,一般贸易出口是实现“创业富民”的有效途径。

此外,一般贸易出口为产业升级提供外汇,为进口国内短缺资源、能源提供支付能力,对创造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三、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

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与形式是由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的。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道路,与其产业、区位等特色有关,是浙江外贸的必由之路。

1、浙江经济特点决定了一般贸易出口。浙江经济发展具有“轻、小、民、集”的特点。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绍兴化纤面料、诸暨袜子、嵊州领带、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品具有创新快、低成本、多品种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出口90%以上采用一般贸易形式。“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为相对较长时期内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浙江企业所有制特色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先于其他省市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浙江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浙江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步伐不断加快。伴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是,大批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别于广东、江苏等外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模式。外资经济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进大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贸结构,民营经济的特点则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入世”以后,大量浙江民营企业加入外贸经营者行列,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第一大主体。民营企业出口91.3%采用一般贸易形式。

3、浙江的区位特点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从区位来看,浙江不同于广东、福建与港澳台毗邻,也不同于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承接港台、日韩制造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不足。在本世纪前,浙江外商投资方面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省份。引进外资相对滞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部级开发区数量也相对较少,造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相对较小,民营企业无法过多依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展国际化经营,只能靠承接国外的OEM等代工业务开展生产和出口,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低、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格局。

4、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浙商精神”,也是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之一。浙江企业和浙江经济的成功靠的就是“浙商精神”,即浙江商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吃苦忍耐品行。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敢为天下先,大胆“走出去”,满世界跑。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靠着爱打拼的胆量和“抱团”精神,浙江企业构筑起了纵横全球的“跨国网络”。百万浙江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他们把浙江的市场网络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浙江人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和现代化的谋略,纷纷组建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实现了浙江民营企业的腾飞。如今,浙江民营企业纷纷与跨国公司联姻,合作经营,借助跨国公司的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浙江生产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生产能力。

在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地方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发展方式,其适应性更强、积极效应更明显,其特点和形成,值得其他地区在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人大出版社2006年7月

2、郑恒、董波《浙粤两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统计与预测》2003.6

3、张小蒂、李晓钟《中国外贸三强省贸易模式比较分析》《管理世界》2002、第12期

4、王子先 杨正位《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趋势与对策》,《国际贸易》杂志2006年第12期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8篇

三、报关单填制

本练习及答案以2004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为准,以2007年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为辅,以H2000通关系统申报为例,每项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即可。

杂费

1、厦门美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1日申报海运进口化工原料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货物及包装容器费总计:成交价格为CIFXXX港25万美元。且发票单独列明由卖方免费提供的包装容器费为10000 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杂费”应填报为:―。

A. 免填 B. 502 /-10000 /3

2、北京劲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11日申报海运进口大型数字控制冲床3台。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成交价格为CIF新港25万美元。且发票单独列明,安装及技术培训费为30000 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杂费”应填报为:―。

A. 502/30000/3 B. 502 /-30000 /3

随附单据

1、北京伟达实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1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高压断路器零件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入境货物通关单》编号:110400106001197(监管证件名称代码 A)。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随附单据”应填报为:―。

A. A:110400106001197 B. A

2、北京绿色果蔬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中泰蔬菜水果协定”(优惠贸易协定代码:02)项下的水果一批,包括鲜菠萝、鲜番石榴、鲜柚子三种商品。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该批水果《原产地证明书》(监管证件名称代码 Y)编号为:2008019801。同时,该报关单上所列商品排列顺序为:1、鲜菠萝;2、鲜番石榴;3、鲜柚子。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上述商品的进口尚未采用原产地证明书网络系统管理。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随附单据”应填报为:―。

A. Y :< 02> B. Y:

用途(进口)

1、北京希腊电子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2日申报海运进口自用投资设备一批,总计CIF新港30万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用途”应填报为:―。

A. 09(作价提供) B. 04 (企业自用)

生产厂家(出口)

1、北京机械设备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北京精密轴承厂生产的“航空轴承”后出口。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生产厂家”应填报为:―。

A. 1109(北京市门头沟区 )

B. 北京精密轴承厂

标记唛码

1、北京DDD(西班牙)化妆品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28日申报海运进口自用投资设备一批。包装箱外部刷有No:25/30 字样。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海运提单显示为:NO MARK。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标记唛码”应填报为:―。

A. 免填 B. No:25/30

备注

1、太原大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2日申报海运进口体育器材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海运提单上显示―集装箱号为:1×20英尺、2×53英尺;集装箱号顺序为:FBZU0074701、FBZU0065214、CBHU1032114;集装箱自重顺序为:2400公斤、3800公斤、3800公斤。其中FBZU0074701集装箱号已填制在该报关单上的“集装箱号”栏目。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备注”应填报为:―。

A. 免填

B. FBZU0065214/53/3800

CBHU1032114/53/3800

贸易方式(监管方式)

1、北京乾坤服装加工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8日申报直接转关海运进口由外商免费提供的来料加工服装所需的拉链、纽扣、摁扣等服装辅料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该批货物的发票显示――货物总价值:CIF新港3500美元。其转关运输进口货物报关单的“贸易方式”应填报为:―。

A. 低值辅料(代码0815)

B. 来料加工(代码0214)

2、北京自立(香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0日申报直接转关海运进口货物一批。其中包括价值12万美元的为加工内销产品而进口的生产用原材料,以及价值25万美元的投资设备一套。其转关运输进口货物报关单的“贸易方式”应填报为:―。

A. 合资合作设备(代码2025)

B. 应分别填写报关单及贸易方式为:

一般贸易(代码0110)

合资合作设备(代码2025)

结汇方式

1、天津白桦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日申报,将原从某国进口的一台机械设备因质量问题退运出境。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退货合同上的“结汇方式”显示为:电汇(结汇方式代码为 2)。其出口货物报关单的“结汇方式”应填报为:―。

A. 免填 B. 电汇(2)

合同协议号

1、北京中荷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12日申报海运进口超高压断路器部件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货物发票上显示――货物发票编号:AKB06-0131-1S;货物合同编号:AKS-AC-34、AKS-AC-35。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合同协议号”应填报为:―。

A. AKB06-0131-1S

B. AKS-AC-34

AKS-AC-35

项号

1、北京大海服装加工贸易有限公司经海关批准,于2008年2月19日申报将来料加工《加工贸易手册》中已备案的第3、8项出口成品结转给上海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加工出口。该批出口货物在报关单上的填报顺序为:第1、2项分别对应《加工贸易手册》中的第3、8项出口成品。上海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来料加工《加工贸易手册》备案该项进口料件分别为第4、6项。该批进口货物在报关单上的填报顺序为:第1、2项分别对应《加工贸易手册》中的第4、6项备案商品。其出口报关单的“项号”应填报为:―。

A. 1 2 B. 1 2

3 84 6

商品名称、规格型号

1、北京华工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8年3月1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医用X光机部件1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医用X光机控制台;货物型号:KZX―0079;生产厂家:日本岛津。该进口货物报关单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应填报为:―。

A. 医用X光机部件、KZX―0079

B、医用X光机控制台、KZX―0079

C、医用X光机控制台部件、KZX―0079将生产厂家“日本岛津”填在“备注”栏

2、青岛前导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钢材2080千克。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镀锌钢板;货物规格:长1650毫米,宽920毫米、厚2毫米。其进口货物报关单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应填报为:―。

A. 钢板、1650×920×2毫米

B. 镀锌钢板、1650×920×2毫米

商品编号

1、北京轻工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照相原纸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照相原纸(商品编号:4805.9190);货物型号:3929;货物规格:每平方米重量≤150克,成卷。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显示该商品编号为:4805.9190 90。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商品编号”应填报为:―。

A、4805.9190 10B、4805.9190

数量及单位

1、北京田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2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钢铁制螺栓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钢铁制螺母;货物型号:8481;货物规格:280×24毫米。该批货物的装箱清单显示――毛重:11000公斤,净重:10000公斤,数量:5000个。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数量及单位”应填报为:―。

A. 10000千克、5000个

B. 10000千克、5000个、280×24毫米、8481

2、大连机械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8年3月22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流发电机10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交流发电机;货物型号:0405;货物规格:500千伏安。该批货物的装箱清单显示――毛重:1100公斤,净重:1000公斤,数量:100台。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数量及单位”应填报为:―。

A. 100台 B. 100台、500千伏安

单价

1、北京渡口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6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流发电机10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交流发电机;货物型号:AC-G-380;货物规格:500千伏安;货物单价:5000美元/台;货物总价:CIF新港500000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单价”应填报为:―。

A. 5000 B. 5000美元

征免方式

1、北京奇异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贸易海运进口原材料一批。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征免”应填报为:―。

A. 征免性质(征免方式代码5)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服装出口产业;自主品牌;绿色营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在国际服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两年我国成为多个国家进行“特保”和反倾销的对象,贸易摩擦不断。我国服装加工行业低端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的矛盾始终存在,出口压力的增大将迫使企业出口转内销,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随着国际服装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贸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服装出口现状

(一)面临的国际形势

在国际市场上,全球服装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跨国产业链中制造国低端地位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我国服装的海外市场。我国服装原来具有的劳动力国际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二)面临的国内形势

由于人民币汇率不确定,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加大,企业正面临利润空间微小、经营风险加大的严峻挑战。

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我国服装产业结构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对粗放型发展有更大约束。另外,原料及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难以逆转。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很大,给劳动密集型服装产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

二、我国服装出口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服装通常为低附加值产品,以低价取胜,赢取市场份额。由于长期依赖价格优势,我国服装出口为数量增长型,缺乏品牌竞争力,导致我国服装产品难以进入国际中高档市场,利润有限,缺乏国际竞争力。

(一)缺乏自主品牌

中国出口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鲜有知名品牌,自有品牌占有率不超过10%,服装的出口依然以“贴牌”生产为主,产品以中低档商品为主。服装企业若想长足发展,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如果继续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沿袭以前的仿制和低价竞销老路,只能始终受制于国外企业,使我们的优势和利益无法得到真正体现。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中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服装高于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而其中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又多于进料加工。

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短,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与国内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三) 质量问题

我国部分服装企业缺乏质量安全意识,产品不符合输入国的技术法规要求,造成产品质量问题。面对发达国家制定的服装绿色技术壁垒,部分服装企业生产的服装质量不过关,无法履行出口贸易合同,造成巨额损失。

三、对策分析

世界范围内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变小,以及现阶段世界经济增长的乏力,使国际服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思路应是立足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出口服装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仍应充分利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放弃大批量、短时间供应的竞争优势,以保证国际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

(一)实施品牌化策略

我国服装制造商品牌意识相对薄弱,服装企业应切实从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专利保护意识着手,大力开发自有品牌,集中资本和精力树立品牌,把成本优势与品牌完美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服装进出口业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趋同,实力和规模有限,对于服装产业的调整,政府在政策上应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批经济规模合理,能改变行业效益的大企业。另外,服装企业自身应借助市场力量实现规模经济,通过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与兼并,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三)开拓市场

目前,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反映出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较强的地区依赖性,我国服装大量集中向这些市场出口,容易招致该地区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抵触和报复。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应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加强对原有市场出口的同时,还应积极加大对其他国际市场开发力度,尤其要重视那些拥有巨大潜在利润的市场。

(四)加强绿色营销意识

绿色营销起源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下,服装企业调整自身行为,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进行生产、营销决策和管理时,都必须时时注意绿色意识的渗透,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服装的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环节中。

四、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服装产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中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服装行业目前已经呈现出整合和提升的趋势,进入更加复杂的经营竞争格局,已进入产业、品牌、商务以及资源价值、商业规则和社会责任的系统复合经营的深度竞争时代。

(一)产业转型加快,竞争加剧

服装行业作为传统产业,近年来淘汰率明显上升,大多数企业已经从产品营销转向商品营销,个别企业格外强调产品的形象、品牌口碑和附加值。众多品牌服装企业在一线城市、省会和重点城市开设专柜,占据稳定的市场,但仍需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渠道的纵深延伸。

(二)品牌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服装市场重新“洗牌”,品牌和市场细分已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细分,更表现在产品风格和消费群体的深度细分,深度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市场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加工企业与经销商分工

近年来,中国服装企业纷纷实施了“耐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即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将产品制造业务外包,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该模式既可使品牌在短期内实现销售收入的高增长,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同时又可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该模式加速了专业加工企业与经销商的分化,促成了“职业经销商”的诞生和成长。

(四)倡议低碳消费

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展,我国本土服装消费需求日益向注重体验消费和商品质量的方向转变。“低碳”已然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将逐步成为将来发展的重点。倡议绿色文化,树立低碳的服装消费观念,倡议穿衣的新环保理念将成为未来服装市场的开展趋向。

参考文献:

[1]叶亦琳.我国服装业出口现状探析[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4(9)

[2]周开斌.中国纺织服装由贴牌到创牌的发展之路[J].对外经务,2007,(3):6-9.

[3]董霞、丁雪梅、孙美蓉、陈庆东.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江苏纺织[J].2005,(5)

[4]鞠志萍.打造中国服装自主品牌 [J].环渤海经济t望,2006,(9):48-50.

[5]李向东.关于出口服装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探究[M].辽宁进出口商品检验1996.05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结构;政策

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工业中又以重化工业为主,轻工业被置于次要地位,产业结构失衡。在改革开放时,恰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和东亚新兴国家因为收入的持续增长,工资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我国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迅速增长,带动了我国轻工业部门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很多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将中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90年代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明显提高,改变了过去初级产业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开始迅速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层次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约90%都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

2我国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作用的实证研究

2.1研究思路

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增长缓慢,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相比之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相当活跃,由于这两类产品的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说明我国贸易总量的增长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

从图1中看到,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06年,两者的出口总和占总出口的85.74%,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出口,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越高。(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分别为87.3%和71.2%,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扩大,而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出口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作用不可忽视。

2.2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

通过研究上述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在各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与各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的相关性,来验证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贸易竞争指数(TC)定义为:TCij=(Xij-Mij)/(Xij+Mij)

它表示i国j部门的产品的净出口与该部门进出口总额的比,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TCij的取值范围是区间[-1,1]。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则表示i国j部门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净出口部门;反之,如果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则表示该部门是净进口部门,具有比较劣势。

2.3检验结果

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为解释变量,以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验证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推动作用。(见表2)

从上述得出的相关矩阵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之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不断的增强,可以说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加工贸易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按此思路我们在二者之间建立回归方程,进一步研究其量化的关系。

选取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X)为解释变量,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Y)为被解释变量,运用SPSS软件计算,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如下:

Y=-3.614+0.04X

(-3.954)(3.806)

R[2]=0.617;F=14.483

方程式的拟合优度为R[2]=0.617,F检验值为14.483,解释变量t检验值为3.806。其检验结果都大于相应得临界值,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X)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其经济意义说明,从1996年到2006年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会上升0.04。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中国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径。

3政策建议

3.1加大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延长国内产业链

充分利用和不断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配套产业的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最终带动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延伸加工贸易在中国的产业链条。

3.2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产业发展

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还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设立具有标志性的部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植性政策。同时积极培养相关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

3.3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发展

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相对优势,而且地域辽阔,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也大多数集中在这些地区。引导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从而使得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

3.4加强监管

加强海关、质检、港务等管理部门的协调,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遏制加工贸易走私犯罪活动,适当简化加工贸易进出口的相关手续,为加工贸易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黄菁,杨三根.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41-47.

[4]刘英,谢运,吴明星.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5,(6):28-31.

上一篇:数控加工设备范文 下一篇:厨房设计范文